最佳实验效果

2024-09-19

最佳实验效果(精选7篇)

最佳实验效果 篇1

1.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科书对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过程描述如下:

在试管里加入一小块铜片, 然后再加入少量浓硫酸, 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 加热, 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液中, 观察反应现象。 反应完毕, 冷却后, 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 观察溶液颜色。

教科书上得出的结论是: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摇时摇能发生反应, 放出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或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 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 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时被氧化成Cu2+, 生成的气体是SO2。 反应方程式为:

但在实验时发现:开始加热一会儿后先产生气泡, 有细小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片表面进入浓硫酸中, 形成黑色悬浊液;随着温度升高 (至沸腾) , 试管中产生了细小的白色颗粒状物质, 停止加热静置, 未反应完的铜表面有黑色的不溶物, 试管底部沉积的固体物质有黑色的和白色的, 试管中的液体呈灰白色。 将试管内的溶液倒入另一支盛有水的试管中, 溶液的蓝色不够明显。 导致课堂演示实验没有达到演示的目的,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向学生解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现对该实验的最佳实验条件和黑色物质成分进行探究, 以更好地完成课堂演示实验。

2.浓硫酸与铜反应最佳实验条件探究

(1) 硫酸的浓度

将12mol/L、13mol/L、14mol/L、15mol/L、16mol/L、17mol/L、18mol/L的硫酸溶液, 分装在七支试管中, 分别投入少量的小铜片, 依次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 实验结果见表1。

在加热条件下铜与小于13mol/L的硫酸不反应。 这是由于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中 , 浓硫酸的氧化性随浓硫酸浓度减小而变弱, 酸性随浓硫酸浓度减小而增强。 与浓度为14~15mol/L以上的硫酸共热产生黑色物质和无色刺激性气体。 与16mol/L的硫酸反应速度最快, 而与17~18mol/L的硫酸反应速度缓慢。因为铜与高浓度的硫酸 (17~18mol/L) 作用生成黑色物质, 浓硫酸易与黑色物质作用, 使它表面形成较密的薄膜,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一直存在。 阻碍硫酸与铜的反应。

因此, 采用浓度为16mol/L左右的硫酸溶液进行此实验, 效果最佳.

(2) 铜片的大小

往三支蒸馏反烧应瓶快中, 且分溶别液投蓝入色表较面明显积大小不同的铜片, 再分别加入30ml的16mol/L硫酸溶液, 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 加热, 放反出应的缓气慢体, 实分验别结通果入不品明显红溶液中, 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 当加入的浓硫酸的量是一定时, 铜片的表面积越小 (厚度不变) , 则反应实验速越快, 实为反应过程实验中浓硫酸过量, 多余的浓硫酸不断与生成的黑色物质反应, 使其从铜片上剥落, 铜片得以继续与浓硫酸反应。所以,采用表面积为0.25cm2, 厚1.5cm左右的铜片最为适宜。

(3) 反应的温度

在蒸馏烧瓶中加入30ml16mol/L的浓硫酸,分别加热到140°C, 200°C, 沸腾约338°C,撤去酒精灯,把表面积为0.25cm2.厚1.5mm左右的铜片快速放入蒸馏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见表3.

实验发现, 在较低温度下产生较多黑色固体且反应缓慢, 当温度升高则主要产生白色固体 (CuSO4) 和二氧化碳。因此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中 ,应采取快速加热溶液至沸腾 (338°C) , 能够得到大量CuSO4,且副产物少。稀释后溶液呈现蓝色,缩短反应所需时间,加快试验进程。

3. 浓硫酸与铜反应过程中黑色物质成分的探究

在以上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探究过程中,均出现有黑色物质和白色固体,白色固体加水稀释后溶液呈蓝色,可知其为CuSO4。现今对黑色物质成分进行探究 。

假设:铜与硫酸反应的机理应为先生成Cu2S、Cu S、Cu O、S的中间物质, 它们进而与浓硫酸作用转化为Cu SO4, 并放出SO2。

(1) 收集沉淀物

按课本要求进行试样,取3mL18.4mol/L浓硫酸和一小块铜片 (Cu过量) , 加热煮沸10min左右,有大量黑色沉淀产生,静置冷却后,倾去上层酸液,把沉淀倒入盛有大量水的烧杯中,多次进行洗涤、静置、过滤,分离出黑色沉淀,留做待用。

(2) 黑色沉淀物质成分鉴定

黑色沉淀经过多次水洗可知,沉淀中没有可溶解性物质存在,接下来可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和特殊反应现象做出鉴定,实验结果见表4;

由表3实验的现象可知, 黑色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有Cu S、Cu2S和单质S。 但在全部实验过程中没有看见黑色沉淀物中有Cu O的存在。 查阅资料得铜与浓硫酸之间的反应主要有:

且Cu O在室温条件下也会与浓硫酸反应生成Cu SO4, 所以可判定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过程中生成Cu O, 但随即转化为Cu SO4, 所以黑色沉淀物中的主要成分只有Cu S、Cu2S和单质S。

4.硫酸铜的确认

根据实验情况, 用以下两种方法, 说明有硫酸铜产生。

(1) 如果反应后试管里的液体本身就呈铜盐特有的蓝色, 就已经可以证明, 不必再把液体倒入水中进行观察了。

(2) 如果反应后试管里的液体变黑, 且有一些白色固体 (无水Cu SO4) 产生, 则可将试管冷却后, 尽可能弃去液体, 在留有白色固体的试管里, 加少量水使它溶解, 溶液便会呈蓝色 (Cu SO4·5H2O) 。

5.结论

(1) 从以上实验探究结果可知, 铜与浓硫酸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加入的硫酸浓度为16mol/L左右, 参与反应的铜片大小应使整个反应体系中浓硫酸的加入量稍过量, 并快速加热溶液至沸腾 (338℃) 。 满足以上条件则能够得到大量Cu SO4, 稀释后溶液呈现蓝色, 副产物少, 不影响观察溶液颜色。 缩短反应所需的时间, 加快实验进程。

(2) 黑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有Cu S、Cu2S和单质S。 Cu O在室温条件下也会与浓硫酸反应生成Cu SO4, 所以可判定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过程中生成Cu O, 但随即转化为Cu SO4, 所以黑色沉淀物中的主要成分只有Cu S、Cu2S和单质S。

摘要:铜和浓硫酸反应实验, 不易取得好的效果, 硫酸浓度、铜片的大小和反应温度对此实验影响极大。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黑色物质常影响溶液变蓝的判断, 必须对黑色沉淀物的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关键词:浓硫酸,铜,反应温度,黑色沉淀

参考文献

[1]杨丽君, 沙丽丽.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的探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2) .

[2]杨淑梅.铜与浓硫酸反应黑色沉淀的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 .

[3]云玉美, 范进, 格毕.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物的分析[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2010 (Z2) .

[4]王继璋.温度对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影响探究[J].化学与教育, 2013 (9) .

让“心里话”产生最佳效果 篇2

给我一次机会吧

刘老师,运动会前,当您宣布要在班上挑选几名女生参加迎面接力赛时,我只觉得心跳突然加快,一股热血涌到脸上。我多么想大胆站起来向您请求:给我一次机会吧!

但我担心,您会首先剔除我,因为去年的失误,同学们说过,永远不要我参加接力赛。是的,我为班级抹了黑, 我从内心谴责自己,我对不起同学们,对不起老师!

可是刘老师您知道吗,我为了洗刷去年的耻辱,做了多少准备,进行了多么艰苦的锻炼啊!老师,您知道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什么吗?我要参加接力赛, 我要用实际行动洗刷去年的耻辱!

刘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参加接力赛!相信我吧,我再不会为您、 为班级丢脸了!

升格指导

1.选好对象。

你要说的心里话是因什么事引起的?对谁说最起作用?同时,你还要考虑用什么口气来表达。如上例,老师最有决定权,对老师说最好。但你是学生,对老师要注意语气。只有说话得体,你的倾诉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写清事件。

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必须凭借具体事实。你的心里话是由哪件事引起的,你必须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然后凭借这件事恰如其分地倾吐自己的想法。这样,你说出的心里话才易于被人接受。如上例中,“去年的失误”是什么情景?是否应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谅解?还有,你为了洗刷去年的耻辱,做了什么“准备”?进行了什么“艰苦的锻炼”?如果将这些内容都详细地写出来,不是更能打动人吗?

3.抒发真情。

你的这些话,必须实实在在,让对方听了觉得他确实应该考虑。只有发自内心,才能打动对方。

[升级大展台]

给我一次机会吧

刘老师,运动会当您宣布要在班上挑选10名女生参加迎面接力赛时,我只觉得心跳突然加快,一股热血涌到脸上。我睁大眼睛望着您,我的眼神向您请求:给我一次机会吧!

但我担心,您会首先剔除我,因为去年同学们说过,永远不要我参加接力赛。去年接力失误,那是因为前一棒的张倩快到时,我已经猛蹬后腿,身体向前冲了。可我没想到张倩的手臂会突然扬起那么高,我没接住接力棒!于是我又猛蹬前脚,来了个急刹车,回来抢棒。就在这一瞬间,我稳不住身子,摔倒了!我为班级抹了黑,我从内心谴责自己。为了惩罚自己,我一个星期没看少儿节目,就连星期六晚上也没看电视!刘老师,我多么希望您忘掉我永远不会忘记的那一幕,我多么想用实际行动弥补去年的过失!

刘老师,您知道吗,我每天上学一出门就跑步,除非遇到同伴才停下来。 人们问我,我总是说怕迟到了。如果到校早,我都会在跑道上跑几圈。体育课上跑步,我更是抓住机会暗暗和同学们比。许多个星期天,一个人在家,我就去广场上跑步,有时就把木棒用橡皮筋绑在小树上,我去“夺棒”……老师, 您知道我都是为了什么吗?——我要参加接力赛,洗刷去年的耻辱!

刘老师,您会让我参加吗?我担心地抬头望着您,您仍平静地向我们讲述着接力赛跑的技巧;我又用眼睛的余光扫一下同学们,大家凝神端坐,都想鼓着劲去闯一闯!难道我要失去这个机会吗?我睁大眼睛望着您,我的眼神向您请求:给我一次机会吧!生性腼腆而又好强的我,正忐忑不安地等着您的决定……

[追踪大点评]

如何使员工培训达到最佳效果 篇3

1 根据岗位要求, 进行针对性培训

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进而对员工进行培训。在进行培训之前, 需要结合相应的岗位需求, 确定培训的内容, 确保培训的针对性, 避免出现为了应付培训任务而进行培训。在企业内部, 由于职位多、岗位描述差别大、非常规性任务多、岗位工作绩效难以量化等, 因此, 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需要对岗位基础信息进行完善, 分析岗位技能需求, 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2 根据调查结果调整培训方案

为了进行针对性培训, 许多企业往往对培训需求进行调查, 但是调查的内容不全面, 调查的范围不科学, 进而造成调查结果的利用价值不高。因此, 为了确保培训内容的具体性, 需要根据具体的岗位设置相应的调查表。最后, 根据调查结果, 确定最终的培训方案, 并展开相应的培训。

3 发扬师带徒的传统, 扩大内训师的培训

在企业内部, 通过师带徒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 其特点是成本低、见效快, 最重要的是针对性强, 接受培训的对象进入工作岗位的磨合时间短。这种培训方式能够对企业现有的人才进行充分地利用, 短时间内就能够满足岗位需求。因此, 企业应加大师带徒的培训力度。

4 根据年龄结构、能力特点进行培训

传统的培训模式, 只注重理论培训, 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训, 根本没有考虑培训对象的年龄层次, 进而早培训效率低, 打击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在培训过程中, 对于那些学历高、年龄大的员工, 培训要注意仿真演示和现场实验, 进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5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在正常的工作日时间, 由于工作比较忙, 企业通常在周末等休息日进行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员工对培训的逆反心理, 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所以, 企业在安排培训时间时, 需要避开休息日, 让员工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培训, 使培训成为企业对员工的一项福利。

6 每周坚持开展培训

为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企业在班组展开“培训日”活动, 各班组根据实际情况, 自行安排培训日, 时间不固定, 但是要将这种活动坚持下去, 对于每次的培训活动都要做好记录。

7 利用岗位竞赛促进培训

企业进行培训的目的就是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 而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提升, 通过技能竞赛就能够进行检验。因此, 企业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 其形式可以是书面考试、技能比拼等。

8 建立激励机制, 营造学习氛围

如果培训是由上级单位统一组织的, 那么对于取得一定名次的员工要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企业内部实行带徒津贴制, 在师徒合同的有效期内, 对于徒弟参加竞赛并取得一定成绩的, 师傅可以享受与徒弟相同的物质奖励。

9 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

企业员工进行学习和接受培训的动力来源于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观。因此,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 也要进行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能。

1 0 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通过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并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 确保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 企业要针对具体岗位的实际需求, 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 并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力求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

1 1 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

企业开展培训的目的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按照技术精湛、精通管理、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 对专业管理人员加强培训,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在工作过程中, 要求其立足于本职工作, 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 提高管理水平。

1 2 把企业文化融入培训之中

在培训过程中, 企业要将自身的企业文化融入培训内容之中, 引导员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 将共享的价值理念提高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只有将企业的价值理念培育成文化习俗, 并将这种文化习俗融入员工的工作中, 才能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1 3 评估培训效果, 巩固培训成果

企业员工接受培训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身的技能并不意味着提高, 也不能肯定说, 企业的经营业绩就得到了提升。为了确保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 需要关注员工培训后的状态。因此, 当某一阶段的培训完成之后, 结合培训的内容, 组织现场实践, 通过实践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

综上所述, 企业通过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地培训, 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发挥培训实际效果, 切实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挖掘员工的潜能, 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铁球.公司基本战略导向的员工培训体系设计[D].中南大学, 2006.

[2]叶贻权.创新培训机制、激发员工潜能[J].成功教育, 2008.

巧用电教媒体获最佳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媒体优势,情景兴趣,运用时机

电教媒体的声、形、奇、趣等特性, 能满足幼儿园孩子的形象思维特点, 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设计、使用不同的电教媒体, 创设情境,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钻研教材, 选择不同媒体的优势

一个好的活动, 应该有一个好的设计, 设计既要考虑大纲要求、环节的合理, 考虑幼儿的现有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等内在因素, 同时还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电教仪器, 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使幼儿产生兴趣, 有效地接受传递来的各种信息。如:在我园开展的《人体的骨骼》研讨中, 一位大班老师在原有的教案中, 把传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 先认识头骨, 首先请小朋友摸摸看不见的头骨, 说说头骨是怎样的。小朋友说是光滑、硬硬的, 形状像皮球。老师说“那你们想看看我们的头骨是不是和说的一样呢, 可能有点恐怖, 别害怕哦”。打开课件看见头骨, 小朋友非常惊讶, 随着头骨不同方位的转动展示, 小朋友知道了我们平时看不见的去掉皮肉的头骨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小朋友说像骷髅, 老师顺势说没有皮肉的骨骼, 就是骷髅。在引导幼儿认识四肢骨及脊椎骨时, 这位老师也是采用课件的移动组合分离方式, 及时有效地对人体骨骼知识点进行分解、组合、分析。虽然有点恐怖, 但却有趣味, 同时充满神秘的吸引力, 给幼儿直观、形象、深刻的认识, 使幼儿从观察到认识, 从认识到理解, 从理解到掌握, 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中, 一个课件, 体现了媒体的艺术性, 效果非常好。

只有根据不同活动教育内容, 选择合适的媒体, 才能体现出现代电化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深刻性、艺术性的优势, 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探索对象, 使幼儿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这样既能适合幼儿现有水平, 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提高教学实效。

二、创设情境,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对数学学习来说, 观察是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创设让幼儿感兴趣的环境, 让幼儿把观察结果说出来。以往教师大多是采用“出示教具———讲解例题———幼儿操作———讲评”这一过程来完成的。对幼儿 来说, 枯燥而乏味, 对老师来说, 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制作的教具、学具, 且不说费时, 就其形式也是千变万变不离其宗。而多媒体将知识声色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幼儿面前, 牢牢地吸引了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如白板软件设计的教学活动《依样接画》操作活动, 看来简单, 但在幼儿眼里只有各种颜色组合的物体, 很容易忽略颜色是有规律的排列,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的特点。如设计小小狐狸戴项链先戴了什么颜色, 接着戴了什么颜色, 后又戴了什么颜色的珠子, 通过眼看耳听, 生动、形象地留给了小朋友一个形象连贯的画面, 使抽象变为具体, 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 小朋友会想到画面上的形象, 对于孩子的记忆有着深刻的印象和提高。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去观察探索对象, 使幼儿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 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精心设计, 把握好应用的时机

运用电教媒体的独特优势, 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但不是所有内容、环节都必须用电教手段, 只有找到电教媒体的最佳使用作用点, 比如我们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现场无法有的实物及场景、难以用语言、图片描述的内容等等, 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电教手段, 使教学更加生动, 学习更有兴趣。如:大班《京剧》活动, 什么是京剧。借助图片、歌曲凭老师的语言描述, 感觉不能把国粹的那种韵味表达出来, 会枯燥乏味, 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第二次设计的时候, 老师运用了京剧录象, 录象中脸谱、服装、表演、不同的唱腔和人物造型吸引了孩子们, 在学习过程中, 采取回放、定格等方法, 灵活而有实效, 生动真实的画面不受视觉阻碍, 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小朋友的模仿、表达积极, 兴致颇高, 效果远比老师拿一张实物图演示讲解好得多。

把握好多媒体的辅助教学, 它能帮助老师更好地发挥教师作用, 让幼儿比较容易理解有关抽象概念, 获得大量感性经验, 既符合幼儿现实需要, 又有利于长远发展。

四、实践教学, 巧妙发挥教师作用

多媒体以它的影视动画效果, 受到小朋友的喜爱, 也得到了老师的青睐, 它使教学更加生动, 学习更有兴趣。如数学活动《谁在前谁在后》中, 引导幼儿正确感知9以内的数量, 比较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 制作的课件是汽车、轮船、飞机、大炮, 当它们一辆辆、一架架开出来时, 原意是让幼儿看看什么有多少, 前面是什么, 后面跟着什么。可是当小朋友看见它们时, 有小朋友学起开飞机的动作并发出呜呜的声音来, 立刻教室里成了战争的场面。老师见状, 停止了播放, 机智地对小朋友说:我们干脆来玩打仗的游戏吧, 小朋友高兴极了, 那怎么玩呢?我们先来看看小电影里是怎么玩的, 我们谁能说出飞机飞在谁的后面, 谁就来当飞行员, 小朋友又立刻安静而且注意力集中, 投入到了学习中。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要善于在偶发事件中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 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 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公路压实及如何达到最佳压实效果 篇5

近年来, 我国公路建设迅猛发展, 在通车里程和使用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在一些新改建道路的使用过程中仍较普遍存在路面过早破坏现象, 不重视路基路面的压实, 特别是不重视路基的分层压实, 往往是造成路面过早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本文就路基压实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作简单探讨。

2 压实的物理效果。

在压实机具的短时荷载或振动荷载作用下, 增加单位体积内固体颗粒的数量, 减少孔隙率, 这个过程叫做压实。各种土、砂砾、碎石、无机结合稳定土在经过压实后, 单位体积内通常包括固体颗粒、水和空气三部分, 称为三相体, 对于土的压实, 仅是从孔隙中将空气挤出来, 而不是将水挤出来, 碾压得越密实, 单位体积内固体颗粒愈多, 空气愈少, 这些三相体体现的压实过程可以一直进行到空气几乎等于零, 直至土接近于两相体。

3 影响压实效果的因素

3.1 含水量。

影响压实效果的因素很多, 但土和材料的含水量对其所能达到的密实度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首先, 压实功需克服土颗粒间的内磨阻力和粘结力, 才能使土颗粒产生位移并互相靠近, 而土的内磨阻力和粘结力是随密实度增加而增加的。土的含水量小时, 土颗粒间的内磨阻力大, 而压实到一定程度后, 某一压实功不再能克服土的抗力, 压实所得的干容重就小。当土的含水量增加时, 水在土颗粒间起着润滑作用, 使土的内磨阻力减少, 因此同样的压实功可以得到较大的干容重。但当土的含水量继续增加到超过某一限度后, 虽然土的内磨阻力还在减小, 但单位土体积中的空气已减到最少, 而土的体积在不断增加, 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 因此在同样的压实功下, 土的干容重反而逐渐减少。水和干容重的这种紧密关系就解释了击实曲线的驼峰形状。因此细粒土及砂砾土、级配碎石, 无机稳定土等多种路面材料, 都只有在一定的含水量下才能压实到最大干容重, 土的最佳含水量越大, 同时其最大干容重愈小, 因此砂性土的最佳含水量小于粘性土, 而最大干容重则大于粘性土。但此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容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室内实验时, 随击实功而变, 在现场碾压时, 它随压路机的重量和功能而变。各种不同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容重也是不相同的, 对同一种土或同一种级配集料而言, 击实功能增加时, 其最佳含水量减小, 而最大干容重增大, 因此在施工中, 随着压路机重量的增加, 土或路面材料的最佳含水量要降低, 而最大干容重要增加, 但若超过一定限度, 即使继续增加压实功也不会明显降低最佳含水量及增加最大于容重, 因而拥有等于或大于室内击实功的压实功的压路机械对达到预定压实效果很重要。此外, 在施工中还要尽可能保持土或路面材料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值, 以便保证必需的或达到更高的压实度, 但也要具体掌握, 如对于级配碎石, 含水量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是需要的, 一方面可以补偿水分的蒸发, 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集料颗粒的润滑剂。如水泥稳定土碾压时的含水量一定要大于最佳含水量, 以便补偿水泥的水化作用损失及减少延迟时间对所能达到压实度的影响。而对于其他材料由于现代压路机的重量、功率已相当大, 所以施工含水量应小于最佳含水量, 这样较易达到高的密实度。

3.2 压实机械。

压实机械对一定含水量下的路基和路面材料的压实状态有很大的影响。现代压路机械种类很多, 其中光面压路机压实工作是由表层向下, 因而压实厚度较小, 可以碾压一定厚度的填土及路面结构层, 使用它即可获得密实的结果, 又可得到平整的表面, 但对于无粘性的砂一般不适宜采用;轮胎压路机是利用充气轮胎及其悬挂装置的可变性, 使轮胎与土层之间保持一定的接触面,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土方工程和路面结构层的压实;羊脚碾应用范围不大, 最适宜压实粘性土, 对非粘性土压实效果较差且表层松散, 一般不建议使用。要达到好的压实效果, 压实机械还要与压实厚度与压实遍数相对应, 压实厚度大则下层达不到相应密实度, 厚度偏小则浪费台班机械, 且土层过薄碾压时易产生剪切破坏;同样压实遍数也要合理选用, 实验表明, 用同一压路机对同一种材料进行碾压时, 最初的若干遍碾压对增高于容重影响很大, 碾压遍数继续增加, 干容重的增长率就逐渐减少, 当遍数超过一定数值后, 干容重就不再增加了。所以, 在施工前要通过实验针对压路机械确定合理的压实厚度和压实遍数, 以保证达到所要求的密实度。

3.3 级配。

对于集料的压实, 集料的级配对碾压后所能达到的压实度有明显影响, 实践表明, 均匀颗粒的砂及单一尺寸的砂砾、碎石都难于碾压密实。对于用作路面结构层的集料, 为提高强度和减少孔隙率, 经常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级配。[3]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使现场级配的偏离值尽可能小, 如有较大变化, 对一定的压实功能来说集料的孔隙率就会变化, 结果是虽然压实机械没有改变, 但集料的密实度却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施工现场集料发生离析的情况下, 添加所缺的粒料进行适当拌和是必要的。因此不难看出, 级配的均匀性是控制集料压实度的关键, 此外所用集料应达到强度指标, 以免碾压过程中被压碎从而破坏集料本身的级配影响集料所能达到的密实度和强度。

3.4 压实性能。

不同类型的填料具有不同的压实性能, 如砂砾土、亚砂土、砂土最适合填筑路堤;而粉土土质土和细亚砂土就稍差, 如不作相应加固用其填筑的路基边坡就易被水冲刷, 而当压实不足时又会因过分饱水丽大大失去稳定性, 且在冰冻地区易发生冻胀;亚粘土和重亚粘土的压实比较困难, 但与以上粉土质土相比, 它们仍是较有利的土, 具有较高的粘性和不透水性;粘土是最难于压实的, 在潮湿状态下, 这种土不稳定, 并容易发生剪切, 但压实后的粘土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胀缩性粘土和有机质土的干容重最小, 对于填筑路堤来说这些土是最不好的, 在施工中应仔细控制否则可能产生很大的、相当长时间的沉陷, 但它和粘土相似, 经压实后也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

4 结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 归纳影响压实效果的因素如下:a.应选择适宜的土进行填筑;b.根据土质、材料的不同控制碾压含水量, 使之易达到最佳碾压效果;c.通过实验确定压实深度及压实遍数;d.针对施工土质使用针对性压路机械;e.对于集料要严格控制级配及材料强度;f.确定的最大干密度标准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如现场路基土或路面材料发生变化, 就应做该种填料的击实试验以重新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如对某一试洞土的最大干容重有怀疑, 可利用该洞土做击实实验, 得到其含水量和干容重, 并在击实曲线图上确定该点, 由于各种土的击实曲线的规律和走向是一致的, 因而可通过该点画一条与其上下击实曲线类似的击实曲线, 并据此确定最大干容重。

公路压实是公路工程施工中重要一环, 对公路的整体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达到好的压实效果, 可以提高路面强度, 减少塑性形变、渗透系数、饱水量及可能产生的形变井增加稳定性, 对我们进一步改善公路建设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通过对压实的物理效果及影响压实的各种因素的分析, 总结归纳在公路压实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可采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公路,压实,效果

参考文献

[1]沙庆林.公路压实和压实标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0, 8.[1]沙庆林.公路压实和压实标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0, 8.

[2]胡长顺, 黄辉华.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5, 6.[2]胡长顺, 黄辉华.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5, 6.

[3]杨文渊, 钱绍武.道路施工工程师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 12.[3]杨文渊, 钱绍武.道路施工工程师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 12.

最佳实验效果 篇6

1. 发展放松跑的能力

放松跑不是慢跑, 而是动作协调、轻松自然, 它不光体现在身体上, 而且还体现在心理上, 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一个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 对他们的要求有差异。如教师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速度做一圈200米的放松跑, 然后再让跑得好的学生跑一圈, 其他学生观看, 一定要让学生会放松跑, 这是练好耐久跑的基础。

2. 掌握合理的呼吸方法

耐久跑必须要有一个节奏的呼吸方式, 这个方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两步一吸, 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有节奏的深而长的呼吸可以很充分地供给运动肌肉所需要的氧气, 肌肉不容易疲劳, 收缩有力。学生开始练习时, 跑的速度要慢一些, 主要体会两步一吸, 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或三步一呼, 让学生跑两个200米跑时体会呼吸的节奏。

3. 合理分配好体力

如果学生跑800米时, 后400米比前400米用的时间要短, 也就是说后半程要比前半程跑的速度快, 对这个问题大部学生都不理解, 甚至有的体育教师也不懂, 但世界上所有优秀的长跑运动员, 他们800米的后半程要比前半程快。所以在练习时一定要定距离定时间, 使学生有时间感和距离感。如200米跑 (一圈200米的厂地) 第一圈 (女生) 用57秒, 第二圈用55秒, 第三圈53秒, 第四圈43秒, 这样女生跑, 男生休息观察, 然后男生跑女生休息观察,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 不受外界干扰的稳定的心理状态

许多中小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在和其他学生跑步或比赛时, 开始跑的速度过快, 再者就是在中途外界的学生给加油时跑得过快, 打乱了自己的稳定节奏, 对之后的速度影响很大, 甚至不能坚持跑完全程。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稳定进行训练, 如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小组跑800米全程, 其他三个小组观看, 老师计圈时观察每一个赛跑的学生, 时刻提醒他们。如速度快了, 老师提醒速度快了, 慢点把呼吸节奏调整好;如速度慢了, 老师提醒速度慢了, 快点把呼吸节奏调整好;到冲刺的时候了等。

5. 培养顽强的毅力和勇于拼博的精神

浅谈如何获得课堂讨论的最佳效果 篇7

一、论题设置要有技巧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围绕中心,课堂讨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讨论主题。如果大家漫无边际地说,就达不到讨论的效果。给学生提出论题时,文字要简洁,通俗易懂,提出的论题要尽可能在学生讨论时衍生出一些有价值的子问题,而且论题最好要具有开放性,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能太深奥,如果学生不知道从哪里谈起,也就讨论不起来了。比如在讲授《向沙漠进军》一课时,让学生课堂讨论怎样向沙漠进军,初二的学生理解力差,不明白向沙漠进军的意思,很多学生以为是如何走进沙漠,不知从哪里说起,讨论偏离主题。笔者重新设置了论题——采取什么措施能把沙漠变成绿洲。这样学生就有话说了,如植树种草、挖河、挖渠等。最后学生也就明白本课的中心是怎样治理好沙漠,如何把沙漠变成绿洲。可见讨论主题的设置很关键,而且要注意技巧。

二、讨论形式要多样化

再好的课堂教学手段,经常使用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经常使用一种课堂讨论形式,学生也会厌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变换自己的课堂讨论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可以采取以下讨论形式:

1.多种分组法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最基本分组,一般是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但这样的分组形式,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讨论的兴趣,因为每个组员是什么情况都非常熟悉,没有新意。我们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分组方法,来组成新的组合,例如自由组合,学生自愿找组员;或者定下组长,由组长自愿找自己的组员;还可以双数组或单数组互换女生等。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其他学生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2.先思后论法

讨论前每个成员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其他人倾听,最后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讨论的形式能让每个成员都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发言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

3.独树一帜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采取抽签的办法有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和评论。在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4.相互提问法

学生在阅读材料后,组员之间相互提问,学生有时为了难倒对方,就会仔细阅读,全面思考,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都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5.论题倒置法

讨论时可以由教师制定下讨论的问题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问题。例如在讲授《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课时,笔者为学生定下2个讨论的问题,一是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样子是怎样变成的?二是我们从中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学生讨论得很热烈,问题的答案也找得很准确,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在讲授《枯叶蝴蝶》一课时,笔者没有指定讨论的问题,让每组学生通过讨论找出至少2个问题并指明答案,经过10分钟的讨论,汇总后看到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找出了好多问题,例如枯叶蝴蝶为什么要伪装,伪装了为什么还没有摆脱被捕捉的命运,自然界还有哪些善于伪装的动物等。学生明白了要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道理,两次不同设计的讨论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讨论的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准确把握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时机的把握很重要,一般要在以下情况安排讨论。第一,在知识点容易混淆出错处讨论。“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讨论交流,不同的观点摆在大家的面前,让学生对事实做清晰、准确地判断,正确的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第二,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一些人物性格特点的掌握是难点,许多人物形象带有不确定性、多面性,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人物的把握就不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多面性。第三,在知识归纳总结时讨论。讲授教学后,学生有了充足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讨论得出结论就容易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春》这课时,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最后讨论总结文中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学生会很容易找到描写春天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5幅图画,感受到春天的美好。第四,在学生思维“低落”时讨论。每个人的思维活跃度有时高有时低,中学生更加明显,精力集中的时间也更短,很容易走神,教师一旦看到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可及时组织讨论,这样会再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奏出欢快的课堂节奏。

四、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

为了使课堂讨论开展得顺利,效果好,教师不能高高在上“摆架子”,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距离感,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要时时表现出对讨论问题的新奇,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甚至有时创造一个幽默诙谐的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思想没有紧迫感,思维会更加的敏锐和开放,也会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更容易征集到真实全面的观点。学生对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记忆会更加深刻,理解的也会更加全面。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聆听,认真听,少发表言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很在意他的观点,这样利于学生发表意见。对于学生所表达的错误观点,也不要不屑一听,听完后再提示学生错在哪里,否则会给学生挫败感,以后会没有自信回答问题。轻松融洽的讨论氛围是正确结论得出的催化剂。

五、及时反馈做出评价

很多教师看到课堂上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气氛非常热烈,就以为是一堂好课,却忘了讨论过后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热闹的场面,要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发言,不太善于通过交流提高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要用一两句话点评,点评注重从学生的思考角度,主要观点或是闪光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都涌现出来,只有及时反馈、对照参考、查缺补漏,才能得出正确全面的结论,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思维导向,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的正确、新颖的观点,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表扬,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以后发言更大胆,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循环。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以前从不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现在讨论时他们也逐渐地敢于谈论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处于被动、消极的聆听状态,如果对于他们的讨论观点给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更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讨论后教师及时反馈和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六、结束语

上一篇:区域小水电下一篇:英语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