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类

2024-09-19

英语词类(精选12篇)

英语词类 篇1

摘要:本文结合例句对英语中转化连词的用法进行了总结。掌握它们, 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原文的语意。

关键词:连词,词类,转化

英语中词类转化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作为虚词的连词, 其转化也和其他词类一样, 以独特的方式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增强了英语的表现力。由其他词类转化过来的连词, 由于和原词的词义密切相关, 音形完全相同, 所以在英语学习中, 容易张冠李戴, 产生混淆。这类连词是在英语的长期变化发展中逐渐转化而约定俗成的。有的在古英语中就广泛使用了, 有的是近来才正式使用, 有的后面还须接连词that, 有的因为用得多了而把后面的that省去。转化连词的主要词类来源有动词、分词、名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等。下面结合例句具体介绍这些转化连词的用法。

1动词

由动词转化来的连词不多, 常见的有save和suppose, 其中save用作连词在古英语中就可见到。Save的意思是:除了, 除非, 只是。

A similar timetable has been adopted, save that the morning break is shorter.已采用了 (大体上) 相同的时间表, 只是早上休息时间缩短了。

W e kn ow n o th in g ab ou t h er sav e that her surname is JONES.她姓琼斯, 除此之外, 我们对她一无所知。

Of his earlier years little is known save that he studied violin.除了学小提琴之外, 我们对他的早期情况知之甚少。

Suppose的意思是:假如, 假使。

Suppose we don’t say a word, somebody else finds out about it.即使我们只字不提, 别人也会了解此事真相的。

Suppose it rained, we would still go.假如下雨的话, 我们还是要去。

Suppose you had a million pounds—how would you spend it?假定你有一百万英镑, 你怎么花?

2分词

由分词转化来的连词有两种:一种是现在分词, 另一种是过去分词。

2.1现在分词

由现在分词转化来的连词常见的有:

a s s u m i n g假设;c o n s i d e r i n g考虑到;granting即使;providing假如;saving除了, 除非;seeing考虑到, 因为;supposing假使, 如果;presuming假定, 假设。

Assuming agreement can be reached on worker participation, what about the other shareholders?假设在工人参股的情况下达成协议, 那么其他的股东又怎么办?

Considering he was new at the job, he did quite well.就他是新手而言, 他的工作做得相当出色了。

G ra nt i ng t ha t y ou’v e ma de som e progress, you should not be conceited. (NED) 即使你有了一些进步, 你也不应该骄傲自大。

He can stay here providing he works.如果他工作的话, 他可以留在这儿。

2.2过去分词

由过去分词转化来的连词有:

given就……而论, 假如;provided如果, 以……为条件;granted即使。Given that she is interested in children, I am sure teaching is the right career for her.如果她对儿童感兴趣, 我可以肯定教学对她是合适的工作。

You may go, provided your work is done.如果你的工作做完了, 你可以走。

Granted that he has enough money to buy the house, it doesn’t mean he’s going to do so.即使他有足够的钱买下这栋房子, 他也不一定会这样做的。

3名词

来自名词的转化连词, 前面一般都有定冠词the。主要有the moment, the minute, t h e i n st a n t等, 都用来表示时间, 意思是“一……就”, “马上”。

I’ll t ell him the minu te (that) he comes.他一来我就告诉他。

The instant I saw him I knew he was angry.我一见到他, 就知道他生气了。

The moment I saw this, it appealed to me.我一看到这件东西, 它就吸引了我。

4副词

由副词转化的连词, 常见的有immediately, instantly, directly, only等, 前三者均表示时间, 意思是“一……就”, “马上”, “立刻”;后者的意思是“若不是”, “只是”。

He would probably do well in the examination only he gets very nervous.若不是过于紧张, 他很可能会考得不错。

Directly he arrived, he mentioned the subject.他刚到就提起这个话题。

He ran across the grass instantly he perceived his mother.他一看见妈妈就跑过草坪。

We held a meeting to sum up our experiences immediately we finished the work.工作一结束, 我们立即开会总结经验。

5介词短语

由介词短语转化来的连词词组很多, 而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其转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是在短语后面加连词that, 然后是可加可不加, 最后是根本不加。此类常见的连词词组有:for all虽然, 尽管, for fear以免, in case假使, in order that为了, in the event如果, on condition that只有, 假如, on the ground that由于, on the supposition that假定, on the contrary相反, to the end that为……起见, with the result that结果是, 等等。

For all you say, I think she’s the best teacher we’ve got.尽管你这样说, 我仍认为她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He hu rri ed ho me for fe ar th at he might miss his guests.他急忙赶回家, 以免见不到他的客人。

In case I’m late, start without me.如果我来晚了, 你们不必等我。

In the event (that) she has not been informed, I will tell her.如果她还没有得到通知, 我会告诉她的。

You can go out on condition that you wear an overcoat.只有穿上大衣你才能出去。

I do not admire the man, on the contrary I have a great contempt for him.我不钦佩那个人, 恰恰相反, 我很鄙视他。

I was in the bath, with t he result that I didn’t hear the telephone.那时我正在洗澡, 因此没有听到电话铃响。

在以上的例句中, 由其他词类转化来的连词, 由于音、形、义和其他词类相同或十分相似, 容易相互混淆, 有时难以辨别其真实词类, 从而容易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如果我们知道转化连词实际上是由其他词类转化而成的, 那么对于了解和掌握此类连词是很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

[2]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 (第2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英语词类 篇2

词类转换扩大英语词汇量

了解并掌握词类的转换既扩大词汇数量又提高词汇的.质量,并使语言表达力更加丰富、简洁而生动,是熟练掌握英语的必由之路,应引起广大英语教师好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作 者:李亚玲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管理学校,重庆,400066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4)分类号:H31关键词:词类转换 现代英语

英语词类 篇3

[关键词]词类汉化 英语写作 归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45

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 Wilkins)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很显然,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一个因素,也是文化的载体。因而,英语写作中词汇的正确运用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成、变化,其词汇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学生受到汉语语言特征和使用规则的负迁移的影响,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按照汉语习惯和规则选择运用英语词汇,写出来的英语作文不伦不类、词不达意、错误满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词类汉化”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词性误用

“词性误用”是在英语写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汉化错误。通常表现为:名词当动词用,形容词当副词用,介词当动词用,连词与介词混用等。

例1. 误:You will success.

正:You will succeed.

说明:虽然success和succeed均可表示“成功”,但词性不同,前者是名词,不能作谓语。

例2.误:The guests were shown into a beautiful decorated dining room.

正:The guests were shown into a beautifully decorated dining room.

說明:英语中常用副词来修饰动词。虽然例句中beautiful(形容词)也有漂亮的意思,但由于其后修饰的decorated为动词,所以只能改为beautifully。

例3. 误:Some students against this point of view.

正:Some students were against/objected to this point of view.

说明:误用句出错的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against是介词而不是动词。英语中介词是不能独立充当谓语的,需和系动词连用或改成动词形式。

例4.误:Some students cant go to universities because of one subject is not good.

正:Some students cant go to universities because one subject is not good.

说明:从句意看,用because of 并没有错,但从句法来分析,由于其后面紧跟的是一个句子,而 because of是介词,显然无法承担起连接两个句子的重任。

【原因分析】其一,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比较普遍,即一个词同时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功能,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不同的词类。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写作时很容易将母语中的这种兼类现象迁移到英语中去,从而造成词性汉化现象的出现。其二,学生对于英语中不同词类的具体用法不够熟悉,也没有完全掌握词类间转换的规律。

二、词义误用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系之间明显的差异使得学生很难在英汉词汇之间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英汉词义不对应的情况下按照汉语词义进行英语表述从而造成词义汉化现象。通常表现为:英汉词义范围差异引起误用,英汉词义冲突引起误用,联想造义等。

例5.误:Hell be waiting for you in the rest room.

正:Hell be waiting for you in the lounge/lobby.

说明:英语中rest room并没有“休息室”的意思,学生望文生义地认为rest room是“休息室”。应改为lounge或lobby。

例6.误:This is a lucky dog. The car has not been bruised.

正:It is a lucky dog. The car has not been bruised.

说明:要表达的是“这是一只幸运的狗,竟然没有被车碰伤。”在英语中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用“This is a lucky dog”表述可能会被理解为“这是一个幸运儿”,引起误解。

例7. 误:I dont have time for that. Im a busybody.

正:I dont have time for that. Im a busy man.

说明: 这是典型的联想造义。英语中busybody不是“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

【原因分析】其一,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单词的字面意义,忽略词汇使用的具体语境,在写作中盲目地寻找对应关系,望文生义,生搬硬套汉语的意义,因此造成词不达意。其二,学生缺乏对英汉文化和语言差异形成的词义冲突现象的深入了解,造成学生根据母语习惯随意造词,或者用词不符合英语国家文化、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习惯等的严重错误。

三、搭配不当

受汉语词语搭配的干扰,学生写作时常出现不符合英语表述习惯的“搭配不当”错误。主要表现在:固定搭配掌握不清,修饰搭配错误,主谓不一致等。

例8. 误:She became interested on Chemistry.

正:She became interested in Chemistry.

说明: 英语中的一些固定搭配是已经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改变。此例中的be interested in sth / doing sth是固定搭配,不可随便更改其中的介词。

例9.误:I have important something to tell you.

正: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

说明: 此例是修饰搭配错误。汉语中形容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前,而英语中形容词用来修饰somebody, someone, something, anybody, anyone, anything, nobody, nothing等复合不定代词时必须放在不定代词之后。

例10. 误:My family is all music lovers.

正:My family are all music lovers.

说明:此例因主谓不一致造成错误。在英语中主语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后面谓语动词用单数; 如就其中每一个成员来考虑,则用复数。

【原因分析】其一,不同的语言中,词语搭配的习惯各不相同。比如,汉语中有“高高的山”“高高的树”“高高的男孩”等,英语中却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搭配:a high mountain, a tall tree, a tall boy.如果把英汉搭配机械对应,就会造成表达时的选词错误。其二,由于汉语词汇搭配比较自由,再加之学生对英语词汇搭配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写作时就会出现随意搭配词汇的现象。其三,在现代英语中,主语与谓语动词从形态上必须在人称、数、格等方面保持一致,而汉语中没有主谓一致的问题,且汉语的“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谓语,而英语却往往还要加上一个动词,即只有动词才能作谓语,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写作时用词上的错误。

商务英语翻译中词类翻译技巧研究 篇4

1 名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对于英汉互译的研究者称, 名词是英语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一种语汇, 其作用往往可以代替动词在汉语中所包含的意思, 例如对于抽象的行为名词, 其往往以名词代替。而且, 在英语中, 动词是可以兼有很多类别的语汇, 并且英语中的词形变化使得名词往往就是加上后缀的动词而出现。如-or, -er, -tion, -ance等。而动词在汉语中的地位也是英语所不可比较的, 在一个句子中, 通常有着2~3个动词共同发挥其效用, 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动词。所以, 在汉英互译中, 许多英文名词可以翻译为中文的动词, 许多中文的动词又可以翻译成英文中的名词, 或者以“介词+名词”的类型来出现。

(1) 在英文中, 通常对于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动作名词, 在译为汉语之时, 以动词的方式来翻译。但是, 如果一个涉足翻译界尚浅的翻译人员来对于汉语翻译之时, 通常他们是对于这一类词汇的使用不是很容易把握, 所以在翻译中, 通常都会翻译成英文动词。例如:Him by the repeal of the British Corn Laws in 1846, the end of Britain's long-protectionism consistent policy.1864年, 《谷物法》在英国被废除, 对于长期以来的英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进行了废除。“repeal”在文中, 既可以作为动词来使用, 也能够将其作为名词来探讨, 大致的意思是一样的, 同为废除和取消之意。但是在汉语的翻译方式中, 大家一般都把repeal当做动词来对其进行汉语翻译。例如, 这句话我们可能会翻译成Great Britain repealed the…或者会对其翻译成The Corn Laws were repealed in…等其他, 这些翻译的方式都可以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明白, 但是在实际中, 又不可能像原文那样顺畅, 舒服。

(2) 有时在英文汉译之时, 为了更方便理解和整理, 通常将名词译为动词, 例如:Early hopes that Eastern Germany could stage an economic miracle like that of West Germany in the 1950s and′60s have faded.人们早已不再指望在统一初期的东德能够对于西德建立的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奇迹进行再一次复苏。这个句子中的含义为在东德和西德刚刚统一之时, 人们是对于东德的经济发展抱有很大的希望的, 但是, 在现实中, 随着东德的发展, 人们已经没有了之前那样的热切期望。在英文中, 这里的hopes是用的hope的复数形式, 但是在中文中则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以名词的方式翻译英文中的hope, 那么就会不能把句子中的动词和宾语联系起来, 我们平时没有说过“希望会变淡”的话语。再者说, 原文的hopes的复数在汉语中没有办法进行改变。如果将hope一词译为动词, 那么后面加上“热情”这个词, 就会显得非常完整, 符合整个句子的含义和翻译的标准。

(3) 此外, 在汉译英时, 如果能够在翻译动词时, 在合适的地方变为名词, 就会使得英文译文更为顺畅, 更为干练。例如:交易量的增加导致了交易所需要的货币的数量增多。An increase in business requires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money coming into general circulation.在原句中一共出现过四个动词, 而在英文翻译中却只用过一个动词和一个分词, 所以, 英文译文就能够更加顺畅和干练, 如果这4个动词在英文中都变换为动词,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会非常啰嗦, 繁复, 试译如下:The fact that business increases requires that the amount of money which is generally circulated be also increased.英文译文非常繁复, 并且读起来枯燥无味。

(4) 在英文中使用动词加上后缀的方式而组成的名词, 在其汉语翻译中常常作为动词的形式来出现。例如:Before the payment of these tariffs, the im-ported goods will be in the custody of the customs and storage charges are for the importer’s account.在关税交付以前, 海关负责保管需要进口的货物, 其费用的承担方是进口货物的商家。In reimbursement of these extra expenses, please draw on us.请以汇票的形式支付我方的款目, 对于额外的费用进行偿还。在上述的两个例句中, 受到英文语法的阻碍, 在有些词的运用上只能用名词的形式来进行, 但是, “payment”和“reimbursement”在进行汉语翻译的时候可以译作:“交”, “偿还”。

2 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在英语中, 介词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的词汇, 其主要的用途是对于不同结构的词之间进行关联, 以组成合适的语法进行进行出现。英语介词的特点是条目庞大, 并且使用非常灵活, 在句子中所表示的含义也非常之多。但是汉语中, 介词往往由动词进行转换而得到, 很多动词的词义在介词中都有着其含义。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对于其中的差距要进行强有力的分离, 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例如, “他在教室里”这句话中, 在汉语结构上动词为“在”, 但是在英语的结构上, 只有系动词和介词短语进行组合, 才能够说明其词义。在英语中这句话的翻译为“He is in the classroom”。

同时, 在英语中介词的词义丰富还表现在这一方面:它们通常进行不同的搭配, 所以其意义也就各有所异, 而且其表露出来的含义在汉语中通常用动词来表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 动词有时可以和介词互相翻译。为说明这一点,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We should advise you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m for your requirements.

对于你方的建议是和他们进行联系, 以购买你们所必须的产品。

由以上1个例句我们可以得知, 在许多地方, 当使用动词来代替介词进行翻译的时候, 要使得整个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进行对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般看来, 翻译时用英语的介词来对于汉语的动词进行翻译, 实在是译者的英语知识积累上的功底。所以, 很多人都认为对于现代英语的掌握的标准就是对于介词的正确运用。

3 形容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有时, 形容词也能转译成动词。例如:A n d w e wo u l d r e c o m m e n d s u b sid ie s, c o n si s t e nt w it h GAT T, o n ly fo r a demonstrably competitive industry whose products are used in a variety of manufactured goods.在进行补贴的时候, 我们的建议为:其必须要与关贸总协定不想违背, 并且其产品只能是在有明显的竞争力和用于加工制成品的产业范围内进行。

汉英互译的过程中的最为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词性的转变, 以上内容只是对于个别突出案例的简单了解。只有不让原句将自己束缚, 能够对于翻译进行灵敏掌握的翻译人员, 才能够称其为经验丰富。翻译初期的人员, 只有对于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全面的, 丰富的积累和掌握, 才能够使得其翻译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

参考文献

[1]威廉姆斯.商务职场英语[M].圣智学习出版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张慧清, 胡艳芬.商务英语阅读图式的构建策略[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 (6) .

[3]虞苏美, 吴长镛.新编商务英语泛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叶玉龙, 王文翰, 段云礼.商务英语汉译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英语中词类判别的技巧与历史解读 篇5

╳ I buy a book in the bookstore.

(你到底买了没?是想买,还是已经买了。)

如果想买就说:

√ I want to buy a book in the bookstore..

如果已经买了,就说:

√ I bought/have bought a book in the bookstore.

每天我乘小轿车上学。

╳ Every day I by car to school.

√ Every day I take car to school.

为了提高你的判断、鉴别词类的技能,你最好采用两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一是记熟几十个常用的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后缀,二是平时一定要查词典弄清楚单词的词类,并仿造句子,对于兼有多种词类的生词更有弄清楚它的各种含义和相对应的词类,千万不能忽视。

举几个例子(下面后缀要记熟):

1.表示“起某种作用的场所”名词后缀

ary granary 谷仓

ery bakery 烤饼房

ory factory 工厂

2.表示“相似、状态和相关的”形容词后缀

ac cardiac 心脏的

al final 最后的

an American 美国的

ent equivalent 相等的

ic politic 政治的

ical historical 历史的

小知识:与historic的区别。

ky risky 冒险的

ile servile 如奴仆般的

ern eastern 东方的

ish girlish 女孩子气的

like manlike 男人似的

less penniless 身无分文的

some handsome 英俊的

ward westernward 向西的

3.表示“充满、有某种性质的”形容词后缀

ful joyful 高兴的

ous dangerous 危险的

ose verbose 多话的

ate passionate 大慈大悲的

aceous rosaceous 玫瑰色的

4.表示“可以……的”形容词后缀

able lovable 可爱的

ible legible 清楚可认的

ble soluble 可溶的

ile docile 可驾驭的

5.最常见的副词后缀

ly slowly 慢地

6.表示“使……,进行”的动词后缀

en widen 加宽

ify classify 划分

ise criticise 批评

ize modernize 现代化

我们来解释一下historical 与historic的区别:

historical:

指的是和历史有关的,或者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人或事。

比如说,历史建筑historical buildings, 历史小说historical fiction.

historic:

常用来表示历史上一件难忘的、有名的、重要的、独特的东西。

比如历史性的公告a historic announcement, 还有发表这个公告的地点一扇历史性的银门a historic silver gate.

最后,总结一下这两个单词的使用方法,记住:

historical 来描述一般的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东西;

用historic 来形容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

来来来,再强化一下:

说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historical和historic这两个与history(历史)相关的词,但未必所有人都能不假思索地就分清两者的区别。

作者|丹丹英语

汉英词类划分对比 篇6

关键词:汉英;词类;划分;对比

英语和汉语存在差异。从谱系方面来说,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从文字系统方面说,汉语属于表意文字,英语属于拼音文字。从语音方面说,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语调语言。从汉语和英语词汇对比的角度来说,词汇的对比包括词语语义对比,词汇的语法对比,汉语和英语划分词类的理据比较。这里主要从词汇语法及词类划分理据方面来对英汉词类划分进行对比。词类的辨别有形态、意义和功能三个标准,根据功能来确定词类是最科学的。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词类活用,汉语比较突出。汉语主要根据功能来定词类,英语由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态不断简化,根据形态变化来确定词类困难很大,因此也必须要根据功能来定词类。同时英语要考虑形态和意义,汉语要考虑意义。

一、汉英词类的划分

(一)汉语词类的划分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词类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按汉语语法的老传统,词可以先粗略分出实词和虚词。过去曾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灵的叫虚词。“实词和实词组合能产生句法关系。实词在句法中表现出不同的组合能力。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体词包括名词、数词、量词;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加词包括区别词和副词。另外还有代替以上各类实词的代词。虚词在句法中起附着或连接作用。”(张斌,2008:217) “现在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够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在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黄伯荣,2002:11)

(二)英语词类的划分

戴炜栋说(2006:7):“英语的词就其语法功能来说,分为封闭词类和开放词类。”封闭词类指所有的功能词。这一词类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它们数目有限,比较稳定,很少增生,因而词项序列不能随便延伸,所以叫做“封闭词类”。它们包括:介词﹑代词﹑限定词﹑连词﹑助动词。开放词类指各种实义词。这一词类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这一类词中,新词不断出现,旧词不断消失或获得新义,因而词项序列可以不断延伸,所以叫做“开放词类”。它们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主动词﹑基数词﹑序数词﹑感叹词(感叹词是介乎“封闭”与“开放”之间的词类)。按照实词和虚词划分就是:实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虚词类有连词、介词、叹词、冠词。

二、汉语和英语词类划分的比较

(一)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异同:

首先,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分别为各自所独有,而没有直接对应。其次,汉英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类基本对应,虚词中的介词、连词也基本对应。再次,汉语的助词是个特殊的词类,它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英语虽无此类助词,但其动词的时态与体式,句式的陈述与疑问,词语之间的修饰关系都分别与汉语的助词的功能相对应。再次,英语的副词较复杂,只有一小部分能与汉语的副词相当(程度、疑问、时间、范围、连接副词等)。汉语中也没有英语的关系(代、副)词,但关系词在词义上相当于名词,所以汉语的名词、代词有时译成英语的关系词。最后,汉语名词中的方位名词在语义上与英语的介词有共通之处。

(二)数量上的不同特点

第一,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作为开放性词类在词汇中各占较大比重,彼此相当。第二,副词在汉语中数量相对较少,有的划为虚词类。而在英语中副词为实义词,大概因为英语中很大一部分副词由形容词派生而来,而且数量众多。第三,介词与连词都是英语多汉语少。拿介词来说,汉语中的介词总共不过30个左右,英语中仅简单介词就有40个左右,若加上复合介词(如 into, outside)、短语介词(如 in front of),则数不胜数。就连词而言,汉英也有类似不同。

(三)词类使用频率的分析

从词类使用的频率上分析,汉语多用动词而英语多用名词。由于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构词法,英语的动词大多都有其相应的名词形式,英语的形容词也有名词形式。而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却没有语法上的名词形式。汉语的动词在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英语,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要受限制,一句话只要一个动词谓语,而汉语的动词却无此限制。英语中代词、介词、连词的使用频率也比汉语高。

英语数词的使用不如汉语多,因为汉语的成语及缩略语依靠数词(词素)构成。 汉语的量词同英语的冠词一样,附属于各自的名词,使用频率也同名词。

三、汉英词类划分的理据比较

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

英语的词类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词义倒在其次。

如:一个表示动作的概念,放在英语的主语位置上,就要以名词形式来表达,放在谓语的位置上,就要以动词形式出现,表达静态含义时,还可用介词形式。汉语用形容词归类表示事物性质、特征时,到了英语中就要用语法的模子重塑一番:

在主语、宾语位置上化为名词,修饰名词时化为形容词,说明动词时则又化为副词。正是这种理据的不同,造成汉英词类的名同实异。这种“同名异质”恰恰解释了语言现实中不同形式(词类)表达相同内容(词义)的“形异实同”现

(一)动词比较

汉语中动词连用是最常见的现象,动词(词组)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汉语动词常常重复、重叠。汉语动词的重复、重叠、合成和合并无疑会使汉语的动态意味更浓。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英语各词类中,动词最为复杂,它既有人称、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又有及物与不及物的区别,在主谓俱备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在汉语的各种词类中,动词也是最复杂的,动词除了内部分类最多和有体貌或称”态”的变化外,动词与它的后续词语的结构也最纷繁,在汉浯的主谓句中动词的作用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动词方面,两种语言的动词都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但汉语中及物与不及物的概念跟英语中的不大一样,不是按照能否带宾语来区分,而是按照可以带什么样的宾语来区分。英语中的动词通过形态变化来体现时态,汉语却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动作行为的状态。英语的动词有定式动词与非定式动词之分,汉语则没有这样的分别。汉语没有类似英语的助动词,但是汉语的助动词与英语的情态动词又很相近。英语动词有时态,时间概念往往通过时态表现出来:汉语动词没有时态,表示不同的时间,往往需要加时间状语。

(二)使役动词汉英的差异

汉语:把字句﹑使字句﹑使成结构,“导致”“造成” ,致使、方式、结果和工具语义成分分开表达。用“使/把+宾语+补语”分析性结构。英语:有cause sb. to do sth. And make sb. to do sth. 但更多是的用词化的手段(单个动词)。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状态动词的使用上与外国二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他们较多使用get 、know 和think 等动词,较少使用see、show、feel 和believe 等动词,反映出其动词词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和书面语中的口语化特征;中国大学生过多使用get + 宾语结构,而且存在动宾搭配不当现象,反映出独特性; 经常运用study、learn、develop 等意义不具体的动词。

(三)名词比较

名词化是英语中常见的现象,名词的优势也导致了介词的优势,这二者相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抽象表达法即大量使用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的抽象名词,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相当普遍。抽象概括的方法有助于表达复杂的理性概括,表达高级的抽象思维。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某种表达的需要。

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与此相反,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缺乏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对于英语的抽象词义,汉语通常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或使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或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或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

(四)形容词比较

英汉语中的形容词都是重要的词类。英语中形容词有一种“表语形容词类",汉语中则有一类"非谓形容词"。形容词作定语时,英语中可以有前置和后置两种位置,汉语形容词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但是英语中有一种由连字符连接放在前面的修饰语非常接近汉语的词序。形容词构成比较级、最高级,英语需要有形态变化,汉语则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汉语和英语中有的形容词和副词形态上完全一致,界限不清。英语中很多的象声词实际已成为动词了,汉语的象声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动词。

(五)介词对比

英语和汉语的介词都是一种重要的词类,在英语学习中介词也是中国学生经常犯错误的地方。英汉两种语言都在名词前面运用介词构成介宾结构来表达跟动词之间的各种格关系。两种语言在介词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汉语作为一种非屈折变化的语言,动词与介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汉语介词都是从动词演变而来的;英语中的介宾结构通常置于所修饰的动词的后面,而汉语中介宾结构通常置于所修饰的动词的前面,而且通常需要助词"的/地";汉语中表地点的介词通常和方位名词连用来表示位置,而英语中方位的意义已包含在介词里面;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遵循同一个原则,即与被修饰成分关系越密切则离它越近,只是两种语言中语序相反;汉语中介词常常省略。

(六)量词和数词

关于量词问题,一般认为英语不存在量词。英语中可数名词可以直接跟数词相结合构成名词短语,不可数名词以及可数名词可以通过单位词的协助表示量。而汉语中量词是一种重要的词类,具有量词是汉语一个重要的语法特点。

(七)冠词

英语有冠词(a, an, the),而汉语却没有。英语冠词有时会给英译汉带来一些麻烦。首先,不定冠词在可数名词前时,译文要加量词。如:个,只,支,群,张,头,根,等。a whistle-blower 一个告密者 a holiday-maker 一位度假者。其次,不定冠词在表示类别时,则不必译出,如: Don‘t mistake an old goat for a preacher because of his beard.老羊长长须,并非传教士。(年高未必才高,不能只看外表。)

最后,在许多情况下,定冠词略而不译,如: The Blacks live downstairs.布莱克夫妇(一家)住了楼下。最后,有时需用“这”或“那”将定冠词特别译出。如: --Which book?

--The one next to 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哪本书?挨着韦伯新大学词典的那本。

四、结语

这篇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英汉词类都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实词类和虚词类两大类。第二部分从英汉词类划分的异同,英汉词类的数量及使用频率这三方面进行比较。第三部分从词类划分理据上比较,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划分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词义倒在其次。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学生用书第四版.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6:7-8.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下册(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3]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4]徐盛桓.语言学研究的逻辑学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1-6.

[5]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6]Longman Lexicon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98

英语词类 篇7

自2003年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又称中库)建成以来,很多研究者利用CLEC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收集的是中学(St2)、大学英语4级(St4)和6级(St6)、英语专业低年级(St5)和高年级的中国学习者(CLL)的实际作文而建成的语料库,国内的有关语料库的研究大多基于此语料库,研究对象也主要是中学和大学本科的英语学习者。李艳、李潇潇(2007)对国内英语语料库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CNKI期刊网上检索1979~2005年所有的英语语料库相关论文中,71篇基于小型语料库的研究论文中,48篇(68%)使用了学习者语料库,而其中比例最大的就是CLEC。

随着对中国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的扩展和深入,基于高职的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也在蓬勃兴起。笔者通过CNKI期刊网上检索了2007~2013年高职语料库研究发现,语料库研究方法研究高职教学主要集中在学习者写作研究和词汇研究(共13篇)。在写作研究方面借用了CLEC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高职学习者的写作中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词汇研究方面主要有:吴志芳(2007)、胡霞(2007)、许淑玲(2011)的研究,研究发现,将自建语料库或网上语料库应用于词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培养数据驱动学习方面均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以上基于语料库的高职词汇研究主要是运用语料库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对高职学习者的词汇错误分析还欠缺,尤其对高职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具体失误现象还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对自建的高职学习者作文语料库的词汇错误分析,具体分析学习者某些词形的失误类型和其失误差异,对失误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对策,希望对高职学习者和研究者有所启发。

2材料和方法

(1)材料

从高职学习者的期末考试(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作文题)中随机抽出180份作文,建立一个语料库,学习者中包括文科生和理科生,学习者的专业也是随机的,考试作文是命题作文。尽管命题作文受题目限制和时间压力、考试焦虑因素的影响,但是因学习者在使用有些词汇时,某种程度上不能采取回避策略,这样有利于研究者考查学习者对某些词汇的使用情况。命题作文是按照中文的说明写一篇电子邮件。本研究将分析学习者作文中的实义高频词be interested in,product,sell的词汇失误类别,比较三个词汇失误类型的差异。

(2)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从自建的语料库中分别人工搜索出包含词根为interested,product,sell的句子,然后分别对失误标注和归类,再检索出每一类失误的频数,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表1是检索和分类汇总表。

3结果分析和讨论

(1)词类失误的表现形式和分类

本研究根据三个词失误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8种:拼写失误,现在分词当过去分词,名词当形容词,形容词当名词,同根名词误用,名词当动词,动词当名词,误用被动。正如王宗炎(2003)所总结:《中库》作者认为:失误最多的是词形,包括拼写、构词法和大小写的错误。

(2)词类失误的频数和分布情况

三个词汇出现频数是270次,失误频数是118次,平均失误率约44%,其中interested总失误率约44%,product的总失误率27%,sell总失误率约60%。从表1看出,在所有的失误比率中有四类失误比率最高,第一个是将名词product当动词produce,第二个是将名词sale当动词sell,第三个是interested的拼写错误,第四个是interested与interesting的混淆使用。

(3)失误原因分析

product和produce从词形分析看是区别最小的,拼写就差一个字母。这一对的失误率是最高的。sale和sell是三个词中读音和词形最相似的,失误率排在第二。interested与interesting是词尾的曲折变化,读音、意义差别不大,也容易混淆。三个词比较,这个词的拼写错误率最高。

由此看来,学习者在学习使用词汇时,最先考虑的是词形。这是因为“中国学习者的社会因素体现为中国是一个非英语的言语社区,而汉语又是声音和文字脱节的非拼音语言。这就导致学习者用眼睛来吸入外语的倾向,其结果是拼写失误中有不少是与词的形状,而不是与声音有关的失误。”(赵新城,2008)词形越接近的越容易混淆。学习者优先考虑词义和与之接近的词形,不考虑词性。学习者为什么会在使用英语时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失误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母语方面的语义迁移。“语际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在学习者第二语言运用达到自动化的娴熟程度之前,母语思维和语言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各个层面。”(俞理明,2004)事实上,汉语中的许多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词性,而词形不发生任何变化。因此,汉语中的许多单词在词形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然而,英语中的许多单词不能同时既作名词又作动词,需要词形上作相应的变化。(Rutherford,1987)如果学习者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只记住单词的汉语释义,不注意单词的词性,就会在运用英语单词时选择不恰当的词性,如:I am interested at a new mobile phone producted by your company.学生作文中的动词produce,用作名词要变化为production,而product意义是产品,学生经常混淆这三个词。而动词sell的名词形式为sale,学生也会有这样的失误:I think it will sales well in the market.Rutherford(1987)也曾指出,英语中很容易碰到表面相似的同义词,但其体现出来的语法特征却完全不同,如interested与interesting。例如学生作文中的句子:So I am interesting in the new products.

4结论及启示

从以上对高职学习者作文中词汇失误的观察和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职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词汇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1)拼写失误。拼写的随意性比较大,加字母、少字母或者造词的现象常常出现,特别是含有字母较多的长词使用方面仍有欠缺;这与王振(2012)的研究结论相同。(2)相似或相近的词汇容易混淆,尤其是区分同一词根的动词和名词显示出能力不足。单词的词义相似、词形相似、语音相似都是使高职学习者混淆单词的因素。(3)受汉语语言的影响,学习者对于不同词性的词形变化不够敏感,致使词形变化的失误很高。

以上结论对于高职词汇教学具有启发意义。词汇的知识和运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立体的、复杂的,需要学习者和研究者加倍重视。重视词汇学习和教学,首先要重视语音教学。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音和形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打好由音知形、由形知音的基本功,就不会造成produce和product的混淆了。重视词汇学习和教学,还不能只停留在对词汇的讲解上,要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利用网上语料库和自建语料库,搜索同一词根下的词汇进行类比和搭配的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词汇教学模式,在引言提到的吴志芳和胡霞的研究属于此类研究)。同时还要加强词汇运用的训练,在恰当的情景下造句和段落的写作练习。此外,在词汇教学中加强汉语和英语词汇类比分析,利用国内研究的成果给词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加深学习者对汉语和英语之间差异的理解,不只单纯地强调母语的负迁移,也要充分利用母语在词汇学习中的正迁移,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减少、克服负迁移带来的词汇运用失误。

参考文献

[1]Rutherford,W.Second language grammar:Learning and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y,1987.

[2]胡霞.基于语料库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12).

[3]李艳,李潇潇.新时期国内英语语料库研究状况评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72-76.

[4]王振.基于语料库的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能力调查[J].开封大学学报,2012(3):75-77.

[5]王宗炎.谈谈桂诗春、杨惠中的科研项目“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J].现代外语,2003(2):219-221.

[6]吴志芳.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层面分析——以promote的语料库研究为例[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2):164-166.

[7]许淑玲.语料库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2-213.

[8]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16,117.

英语词类 篇8

从以上对时间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时间能表现出事件的发展顺序与过程。正确理解英语中的时间元素对于准确理解英语文本、进行英汉翻译非常重要。如狄更斯名篇《圣诞颂歌》中有一句“Ask me who I was.”, 若将之译为“你要问我是谁”, 就属于理解有误, 并且丝毫没有体现出原文所渲染的恐怖气氛。此句看似简单, 其中却有一个隐含的时间元素, 应将其译为“你要问我生前是谁”, 这才能体现出主人公Scrooge在和鬼魂在对话。英语中时间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 如上例中的时态, 还有分词、从句等, 本文仅从词性的角度进行分类梳理。人们通常认为, 英语中时间元素主要是由副词、名词 (或相应的词组) 充当, 如now, two hours, later on等, 这些词往往能明确地表现时间信息。笔者通过对著名英国作家Felip Fernández-Armesto的作品“So You Think You’re Human?” (《人乎?非人乎?》, 笔者译) 的研读与翻译, 发现英语中多种词类都能表现时间, 本文将根据上述作品中的例句举例分析。

1 表现时间元素的不同词类

1.1 副词表示时间

英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非常多, 如increasingly, gradually, later on等。

例1…it ran counter to the dogma of progress and provoked scepticism from two still influential schools…

这又与人类进化的思想背道而驰, 并且还引起了两个当时仍颇具影响力的流派的质疑……

例2 One of the all-time outstanding chimp linguists, Washoe, who demonstrated her talents first as a pet, then as a laboratory specimen…

史上最具有语言天才的猩猩是瓦肖, 它起初只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宠物, 后来成为 (科学家) 研究的实验对象……

1.2 数词表示时间

例1:In the opinion of William Dampier, author of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some of them, published in 1697…

最早对他们进行描写的是威廉·丹皮尔, 1697年他作品出版问世……

1.3 介词表示时间

英语中表示时间的介词中常见的有before, after, with, by, without等。

例1:….the Hottentots‘though a nasty people’were‘gentlemen’by comparison.

“尽管霍屯督人很恶心”, 但是和澳大利亚土著相比, “他们就是绅士”。

此例中by并非一目了然的“显性时间”, 但是其暗含了时间元素, 只有先“通过”比较, 才能得出结论——“他们就是绅士”。

例2:The Cambridge team, in effect, appropriated Franklin’s work without her permission and without letting her know what they were doing...

事实上剑桥的项目组未经过弗兰克林的同意, 没有告知他们项目内容, 就盗用了她的工作成果……

例3:The Dutch anatomist…became interested in craniology as a result of his passion for accuracy in anatomical drawing.

荷兰解剖学家……热衷于精确地绘制解剖学图片, 对头盖骨研究很感兴趣。

此例句中as a result of暗含了两者的先后及因果关系。

1.4 形容词表示时间

例1:They were fisher-folk…whom successive migrations and invasions from the east…

他们靠捕鱼为生, 移民潮的相继涌入和敌人的不断入侵……

例2:He regarded them as God’s last, botched attempt...他认为他们是上帝最后一次失败的尝试……

其他表示时间的形容词还有early, late, last, next, contemporary, previous等。

1.5 名词表示时间

例1:For most of Augustine’s successors, the best practical way…was to…

继奥古斯丁之后, 多数人认为……最现实可行的方法就是……

例2 These repellent proposals were the outcome of a common observation probably already thousands of years old in Plato’s day…

这个遭人唾弃的提议是基于人们的大量观察……在柏拉图那个时代, 这种观察可能就已经出现了几千年。

其他表示时间的名词及词组还有the outcome of, innovation, beginning, end等。

1.6 连词表示时间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由于连词的这种属性, 它往往也能表现出时间关系。

例1:We look in the mirror and recoil from the beast we see there.

我们照镜子时, (之后) 会被在镜子里看到的家伙吓一大跳。

例2:Part of the germ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entered his head as he puzzled over how the Fuegians could endure the climate in a state of near-nakedness.

浑身近乎赤裸无毛的火地岛人如何忍受火地岛的气候, 这一问题让达尔文非常困扰, 这时, 进化论的部分雏形开始进入他的脑海。“

其他能表示时间的连词还有because, so, when, etc.

需要注意的是, 在表示让步、条件等逻辑关系的复句中, 汉语中的语言组织往往采用自然时间顺序, 即事件从先到后、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自然发生、发展顺序。而英语中则常采用非自然时间顺序, 将结果提前叙述, 然后再陈述原因、条件等, 下例中的数字表示语句中的信息点 (下同) , 请注意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应信息所出现的位置。

例3:To this day, the monkeys still wash their sweet potatoes (1) , even though they are now issued exclusively with dirt-free, shop-bought rations (2) .

直至今日, 给这些猴子配发都是从商店里购买的马铃薯, 没有一丁儿尘土 (2) , 可它们依然还是用水清洗马铃薯 (1) 。

1.7 动词表示时间

动词通常是表示存在、动作、行为的词, 但是许多动词都隐含着时间关系。

例1:When the Aztecs went to war, provocations on their enemies’part were shown to precede hostilities, which followed only after diplomatic efforts had been rebuffed.

阿芝台克人应战一般是敌军挑衅在先, 而且是在外交努力遭到敌方拒绝之后他们才会反击。

例2:Homo habilis, who overlapped with him…

巧人与南方古猿的生活时间差不多……

能够明确表示表示或隐含时间信息的动词举不胜举, 如introduce, create, add, start, finish, become等等。

1.8 代词表示时间

代词可以代替人和事, 通常是前文提及或是能够根据上下文读者能够明白的所指对象。代词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它在某些情况下能表示时间关系, 这种代词通常包括this, that, it, these等等。

例1:These discoveries about orang-utans have come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too late for…James Burnett…failing to convince the world...

以上这些有关长臂猿的发现来得晚了两百年, 因为坚决拥护长臂猿的蒙博多未能向世人证明……

上例中these表示前文所提及的事件。在叙事过程中, 往往需要使用代词来代替之前或者之后出现的事件, 这种代词还也能体现叙事的先后顺序, 照应上下文的事件, 也是一种衔接手段。

例2:It is not surprising (1) , therefore, that ear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millennium, thinkers in other traditions formulated similar ideas (2) .

因此, 早在公元前五百年至公元元年, 其他文化传统中的思想家就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2) , 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1) 。

上例中主要信息的发生顺序是 (2) - (1) , 这也是汉语译文所采用的顺序。由于有了it, that这种形合手段, 英语中可以忽视事件本身的顺序, 通过语法规律来搭建句子。

有趣的是, 由于表示特指的冠词the有时也有this, that, these, those的含义, 在某些情况下, the可能也能表示时间, 如these discoveries也可换成the discoveries。对此问题, 朱永生认为, 就指示词所指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来说this, these指近, 既可用于回指照应也可用于下指照应;that, those指远, 通常只用于回指照应 (朱永生, 郑立信) 。the是在时间远近问题上是中性的,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 定冠词the发挥语篇衔接功能时, 只用于回指照应 (72) , 也就是说只能用于指代前文已经提及的事物或者已经发生的事件。

2 结束语

通过上述例句, 可以看出英语中几乎所有词类 (感叹词除外) 都能表示时间, 其中有些时间让读者一目了然, 有的却暗含其中, 需要读者仔细揣摩。涉及英汉翻译时, 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 我们不仅要准确理解其中的时间元素, 还要将源语言中的语言组织方式转换为目标语所习惯的方式, 通常需要将英语中的“非自然时间”顺序转换为汉语中经常使用的“自然时间”顺序。英语中的“时间”表述是一个庞大的话题, 翻译也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只有通过仔细研读, 准确理解, 并运用适当的技巧, 才能将好的译本呈现给读者。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2004.

巧解文言文词类活用 篇9

本文试着从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的活用进行解析:

一、名词的活用

在句法结构中, 名词一般充当主语和宾语。但是在文言文中, 因为名词经常改变词性活用为状语或动词, 所以名词往往又和动词组成状中结构, 和名词组成动宾结构。

⒈名词+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修饰动词, 所以当名词后面带上动词且修饰这个动词时, 名词活用为状语, 翻译为“向 (方向) ”“在 (地方) ”“用 (工具) ”“像 (样子) ”。

(1) 西取汉中 西:向西

(2) 相如廷见大王 廷:在朝廷上

(3)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席, 包, 囊:像席子、包袱、口袋一样

(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名词后面带上动词, 有时名词不做状语, 而直接活用为动词, 表示两种动作的并列或承接, 如:“笼归”, 应理解为“笼而归 (用笼子装起来并带回来) ”, 还有“函封之”, 理解为“函且封之 (用盒子装起来并用封条好) ”。

⒉名词+名词, 前面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或者一般动词, 或者使动, 或者意动

(1) 名词作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 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 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 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 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1) 籍吏民, 封府库 籍:登记

(2)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3)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 函:用匣子装

(2) 名词作使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 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 (宾语) ……”, “让 (宾语) ……”

(1)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3)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4)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让……为将

(3) 名词活用为意动。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 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那么名词活用为意动, 翻译为“以宾语为……”“把宾语当作……”“认为宾语……”。

(1)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2) 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3)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4) 友风而子雨 友, 子:把……当成朋友, 把……当成儿子

(5) 幕天席地 幕, 席:把……当成幕布, 把……当成席子

值得注意的是当名词后带上介宾短语, 或者有“不”修饰时名词同样活用为动词。如:

(1) 风乎舞雩 风:吹风

(2) 树之以桑 树:种植

(3) 亡去不义 义:符合道义

二、动词的活用

句法结构中, 动词一般作谓语, 构成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在文言文中动词经常活用为名词, 或者活用为使动。

⒈“之”或“其”或者其他动词+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的典型特征是前面能够带修饰语即定语或者动词, 所以当动词前面带上修饰词“其”, 结构助词“之” (组成定中结构) , 或者前面带上动词 (组成动宾结构) 时, 此时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活用为名词。

(1)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2) 少仲尼之闻 闻:见闻, 见识

(3) 非常之观 观:景观

(4) 其进愈难, 其见愈奇 进, 见:进入的地方, 见到的景象

(5) 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士兵

(6)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生, 死:活人, 死人

⒉不及物动词+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

有些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 我们我们把这些词称为不及物动词, 如“停止”“争斗”“回来”。这些词如果偶然带上宾语, 这些动词活用为使动。这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 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1)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争斗

(2)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3) 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来

(4) 止子路宿 止:使……停止

(5)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见

(6) 从数骑出 从:使……跟从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一定只由不及物动词充当, 有时候, 当及物动词不能和后面的宾语搭配时, 这个动词也活用为使动, 如“闻寡人之耳者”, “闻”就不能理解为“听见……耳朵) , 而只能理解为“使……听闻”。

三、形容词活用

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只充当定语或者谓语, 但是有时也活用为名词做宾语或者主语, 或者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结构或者主谓结构

⒈“其”或者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 即形容词前面带上动词或者修饰词“其 (它的) ”时, 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1)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 锐:坚固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2) 吐故纳新故, 新:新事物, 旧事物

(3) 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之处

(4) 绿肥红瘦绿, 红:绿叶, 红花

⒉形容词+名词 (形容词和名词不构成修饰关系)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一般动词或者使动或者意动

(1)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直接带名词, 且这个形容词不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那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 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1)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2)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3) 始速祸焉 速:加速, 招致

(2)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带宾语时, 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 这种活用方式, 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 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2) 欲居之以为利, 而高其直, 亦无售者 高:使……高, 抬高

(3) 昂其直, 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4)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5)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⒊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 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 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2) 予怪之而问之 怪:认为……怪

(3)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4) 吾妻之美我者 美:认为……美丽

(5)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词类活用规律小结 篇10

名名牵手名作状;

名名联姻前为动,

副助在前也相同;

形带名词不作定,

形容当做动词用;

形容用在介动后,

形容倒把名词用;

名形不及带宾语,

使意为动记起来。

1. 名名牵手名作状

名词+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必须位于动词之前, 且句子本身有主语或者是省略了主语。

(1)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 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2)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 向下喝到泉水。

(3) 狼速去, 不然, 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

狼快快走开, 如果不走, 就用手杖打死你。

以上三句中的名词“兄”、“上”、“下”、“杖”分别出现在动词“事”、“食”、“饮”、“杀”之前, 并且句子本身有主语或是省略了主语, 这几个名词统统当做状语用。

2. 名名联姻前为动, 副助在前也相同

(1) 名词+名词/代词, 前者若非定语, 则用作动词。

(1) 籍吏民, 封府库。 (《鸿上宴》)

登记官吏、百姓, 封闭财物仓库。

(2) 徐庶见先主, 先主器之。 (《三国志·诸葛亮传》)

徐庶拜见先主, 先主器重他。

(2) 副词/助动词+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

(1)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 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 那么我不能接受。

(2) 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的侍从要杀相如。

3. 形带名词不作定, 形容当做动词用

(1) 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项伯) 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2)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后来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4. 形容用在介动后, 形容倒把名词用

介词/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

(1) 将军被坚执锐, 伐无道。 (《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 拿着锐利的兵器, 讨伐无道的昏君。

(2) 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

这个情况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啊。

5. 名形不及带宾语, 使意为动记起来

(1) 项伯杀人, 臣活之。 (《鸿门宴》)

项伯曾经杀了人, (按罪当死) , 我使他活下来。

(2) 廷见相如, 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 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 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3) 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诸侯聚集订立盟约, 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4)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颂。

(5)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前赤壁赋》)

我和您在江上打鱼, 在沙洲上砍柴, 把鱼虾当做伴侣, 把麋鹿当做朋友。

(6)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

(7)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 因长跪履之 (《史记·留侯列传》)

履我:给我穿上 (鞋子) 。为取履:替 (他) 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 (鞋子) 。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 结构相同, 用法也相同。

(8) 君子死知己。 (陶渊明《咏荆轲》)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9) 既泣之三日, 乃誓疗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

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词类活用的条件 篇11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寡人之于国也》)

②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妻:嫁。(2008年高考广东卷)

二、前有助词“所”或后有“者”,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

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贵:认为贵;卑:鄙视。(《论贵粟疏》)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被封侯。(《触龙说赵太后》)

三、名词或形容词用在“能”“可”“足”“欲”“敢”等表能力意愿的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荀子·劝学》)

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名词放在“不”“皆”等副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如:

①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合乎法度,合乎标准。(《郑伯克段於鄢》)

②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衣:穿。(《西门豹治邺》)

五、名词前后有介宾词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遇。(《六国论》)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六、名词用“而”连接时,构成连动式,活用为动词。如:

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衣冠: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②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王:为王。(《荀子·天论》)

七、名词和动词连用。如果名词与后面的动词并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该名词就做了动词的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石钟山记》)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既要看词表示的意义,又要看词表现的主客观状况。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样”,“让(宾语)怎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

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六国论》)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赤壁赋》)

实战演练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见者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坚头须,致有图反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

饭()见()停()

贵()通()杖()

接()俯仰()肃敬()

[参考答案]

饭(吃饭)见(接见)停(使……等待)贵(重视)通(通报)

汉语儿童早期词类泛化现象综述 篇12

一、汉语儿童早期词类泛化特征

(一) 词类泛化种类

李宇明 (1998) 指出词义泛化有两种情况, 一种称为“单一泛化”, 即儿童完全根据从原型中提取的若干特征进行所指迁移, 其结果是某词语的所有指称对象都包含一个或几个公有语义特征。例如, Moore (1896) 指出, 儿童将“苍蝇”的[+大小]界说特征, 过分扩充到“一点灰尘, 所有的小昆虫, 自己的脚趾, 面包屑, 一只癞蛤蟆”这些对象上。另一种称为“混合泛化”, 即儿童只是将从原型中提取的若干个特征使用在某些新的对象上, 而将另外的一些特征用于另一些对象上, 混合泛化的结果是, 某词语的所有指称对象不包含一个或一束公有的语义特征。例如, 一个一岁半的儿童开始用“踢”来指自己踢一个静止的物体。后来, 他将“踢”也认作是, 一只猫爪的附近有个球, 翅膀扇动的飞蛾, 自行车的轮子撞着一个球或者自己抛丢某物。彭小红、刘玉兰 (2008) 对儿童名词概念的掌握过程及出现的词义泛化现象做了分析研究, 发现名词泛化现象普遍存在, 且一般为单一泛化, 并且还用范畴理论部分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 词类泛化顺序

研究表明, 儿童可以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这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 儿童从出生就开始进入到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儿童习得词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儿童往往最先习得名词, 根据学者统计, 在早期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出现的泛化也以名词的泛化最多。因此, 一般认为, 早期儿童在习得语言单位的顺序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因此泛化的顺序也应具有相应的一致性。肖玲 (2007) 等人对北京话儿童1;2至3;6岁语料中泛化情况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与该观点一致, 同时, 泛化顺序也与语义、语法范畴在认知处理上的难易度密切相关, 即认知处理的难度越大, 泛化出现的时间越晚。与汉语儿童发生词类泛化现象有所差异的是, 在2岁至3岁半时期, 是英语儿童对动词过去式词形变化产生泛化最多的时期。Clark (2003) 英语儿童在学习动词过去式的形态变化时, 多出现规则泛化, 儿童在一开始会习得大多数过去式动词的词形变化规则V+ed, 从而将该规则也大量泛化应用到不规则动词上面。比如go的过去式为went, 而儿童通常会泛化为goed,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会逐渐正确的表达出不规则动词的正确形式, 泛化错误逐渐减少。

二、汉语儿童早期词类泛化原因

(一) 相似性

Clark (1973) 较为关注词类的泛化现象研究, 她强调明确、客观感知特性作为基于词应用的标准。她认为儿童在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 过度泛化是儿童早期词汇获得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大多数泛化使用的词汇与形状的相似性有关, 或者是其他物理相似性, 比如动作, 声音, 味道, 大小或材质。Devillier (1978) 认为泛化对象之间存在着可感知的事物属性的相似点, 如形状、运动、声音、大小、质地、气味等, 是不同范畴事物得以泛化的原因。杜映 (2003) 对汉语儿童早期词义进行分析时, 发现儿童会对梨、苹果、橙子、核桃等外形是圆的, 可以吃的事物叫做“果果” (此处应理解为水果) , 但对水果香蕉命名为“蕉蕉”, 这是儿童对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总结。“家族相似性”即将具有某些相似或重叠特征, 但具有细微差别的一组对象归为一类, 并用一个词来表示这种概括思维。

(二) 词汇量

词汇量是导致泛化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儿童受所习得词汇量的限制无法准确表达事物时, 则会发生词汇泛化。Clark (1973) 认为种类与词汇量也是造成儿童早期词汇泛化使用的原因之一。她认为泛化现象的产生与儿童自身的交际目的有很大关系, 因为未习得更为合适的词, 所以儿童会使用一个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正确的词。邹立志 (2008) 认为儿童面对一个事物, 如果用已有习得的词去称说, 儿童就直接提取这个词, 不会发生泛化, 如果没有已经习得的词, 则可能泛化。早期词类泛化现象的发生, 是因为儿童习得词语数量有限, 而这些有限的词语需要承担太多的指称功能。

(三) 认知水平

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紧密联系, 儿童词类泛化现象的发生与儿童认知水平不足以及经验缺乏同样具有很大的关系。杜映 (2003) 认为儿童在词义上的添加或缩减说明这一阶段儿童不再完全接受成人的影响, 他们自己的认知活动也参加到词义的形成中。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来看, 儿童优先发展形象思维, 因此对词语的把握最开始主要通过其外在特征, 根据外在特征的相似性进行词义的把握, 因为容易发生泛化。随着年龄越大, 认知能力的增强, 儿童对词的把握也越准确、越丰富。儿童的认知水平不足导致他们从原型上获取的语义特征不完整, 李宇明 (1994) 在讨论儿童语言的发展中, 对儿童词义的泛化、窄化和特化进行了描述, 他认为儿童的词义泛化的表现是词语的指称外延超出目标语言的范围。从语义特征上分析, 词义泛化是由于儿童对词的语义特征掌握过少造成的。周国光 (2001) 则认为儿童由于没有掌握词语的原型特征范围, 因此儿童可能会发生泛化或窄化。

(四) 交际目的

Bloom (1973) , Anglin (1977) , 与Nelson (1979) 等人将过度泛化视为发生在早期言语中儿童与成人之间联系之一。Nelson (1974) 认为, 功能特征是早期词使用的主要决定因素。Leopold (1939—1949) 认为词汇泛化现象是出自儿童自身的交际目的, 他对自己的两岁大的女儿进行了长期的语言上的跟踪调查, 记录了每一个泛化的案例, 词汇泛化数量为20个, 结果发现, 随着儿童学会了更合适的新词语, 那么这个事物将不会发生词语泛化。李宇明 (1999) 认为, 儿童的语言水平的发展总是滞后于儿童的语言表达需要, 为了满足语言表达需要, 儿童会采取某种策略。肖玲 (2007) 对早期儿童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使用泛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她认为泛化是儿童在自身交际目的的强大推动下, 在利用概括和类推这两种策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 儿童受到自身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产生的语言现象。

三、汉语儿童早期词类泛化方式

(一) 语境匹配

Werner (1948) 强调情感反应、行动计划和在孩子的特殊词汇延伸的情景语境的重要性。根据已有文献中的汉语儿童词汇泛化现象语料, 魏锦虹 (2005) 在解释儿童理解词义策略中提到, 儿童在学习词义时会使用语境套用策略, 当妈妈给2岁10个月大的儿童K讲故事时, K理解词语“记号”的意思是“画个X”。到后来K将自己看到的所有X都叫做“记号”, 后来在成人的帮助下, 他逐渐理解了“记号”的标记含义, 除了“X”, 其他符号也叫做“记号”, 但是对“记号”的抽象类意义“引起注意、帮助识别”缺乏认识, 以至于在3岁时将自己腿上蚊虫叮咬的痕迹也叫做“记号”。语境是语言表达和交际的环境, 语言情境对于儿童话语输入以及输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 事物整体原则

研究者根据儿童词汇学习现象提出整体假设, 即儿童假定新词指称的是整个的物体, 而不是物体的某个部分或者其属性。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人类视觉信息加工存在整体优先性。邹立志 (2008) 在《儿童早期词汇—语义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中, 通过跟踪调查法, 对儿童早期的词汇—语义系统进行分析, 其中, 对儿童的语料分析中提到, 儿童在词语理解时使用“事物整体假设原则”优先的策略, 他们会把在某个情境中听到的一个语音形式跟情境中的一个凸显事物相对应, 当儿童看见有人举出一面红旗, 说“欢迎!欢迎!”儿童之后则会用“欢迎”来指红旗, 而不会指“欢迎”这样的动作行为。他还指出, 词义泛化因为有强大的指称功能, 因此成为儿童解决有限的词汇量和无限的表达范畴之间矛盾的最便捷的方式。

(三) 原型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理论, Bowerman (1982) 认为, 儿童为每一个词语找到相匹配的原型, 然后以原型表征所蕴含的内容与语音等外在特征共同记忆, 之后, 对于包含这些基本特征中一项或多项特征的事物, 他们都会用该词进行称呼。李宇明 (1998) 运用原型理论对儿童习得词义进行解释, 儿童最初掌握的词语, 都与特定的对象相联系, 具有专指的性质。这一特定的专指对象, 就是儿童掌握的该词语的原始模型, 简称原型 (Prototype) 。儿童根据原型所提供的词语信息, 利用一定的词义发展策略和能力, 从而发展自己的词汇水平。儿童在原型中不断提取特征, 然后应用到新事物中去, 最开始在原型身上提取的特征较少, 并且不够精准, 因此会出现词汇泛化现象。随着认知的不断调整, 儿童的泛化现象则会慢慢消失。

(四) 语义相似特征

Leopold两岁的女儿Hildegard, 先用“tick-tock” (滴答滴答) 来指称她父亲的手表, 后来用这个词指称时钟、所有的手表, 再后来指称煤气表、绕在卷轴上的消防皮带, 最后用它来指称浴室里的圆盘温度表。由此可见, Hildegard从父亲手表这个原型身上所提取的的语义特征, 是[+圆形+盘状], 所以用“tick-tock”来指称一切圆形盘状的东西。关于词义泛化现象, Clark (1973) 提出语义特征假说SFH (semantic feature hypothesis) , 根据这个假说, 指示词的意义由与词相关的语义特征组成 (例如:四条腿, 吠叫, 等, 对于狗来说) , 这个词被应用到标签的任何对象具有这些特性;语义特征因此通过SFH被视为决定词汇延伸的重要成分。SFH暗示着在词汇发展过程中, 儿童使用的最早的语义特征来自于指示物的感知属性的解码, 以及儿童早期获得的更为普遍的语义特征 (例如:四条腿的属性在吠叫属性之前获得) 。

四、结语

上一篇:最佳实验效果下一篇:老年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