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知识点(词类活用)

2024-09-07

《滕王阁序》知识点(词类活用)(精选5篇)

《滕王阁序》知识点(词类活用) 篇1

提到滕王阁,就不得不提“中国四大名楼”,它们分别是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其中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它们之所以能获得这么个称谓,不仅因为它们雄伟壮丽的外观,更主要的是因为文人登临,为它们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文名句,从而使它们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鹳雀楼有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被后人于各个领域广泛引用的哲理性名句;而黄鹤楼上有让诗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崔颢的题诗《黄鹤楼》;至于岳阳楼,谁又能忘记那个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胸怀的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滕王阁,“初唐四杰”中的才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落笔,就让一篇《滕王阁序》满篇生辉,而拥有一篇《滕王阁序》的滕王阁,就名扬天下了!

辞赋名家、桐城赋派开创者——潘承祥先生云:“滕王阁,因王勃一赋而定乾坤也。”下面让我们看看定乾坤的《滕王阁序》对滕王阁是怎样描写的,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文化信息,它对我们解读这篇文章有何帮助。

文章对滕王阁最主要的描写有四句:“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其中“层台耸翠”也有一说是“层峦耸翠”,其实这是没有台阁文化相关知识的人才有的一种观点。提到台阁文化,就必须了解一点古代园林文化。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所以中国古代的园林往往是由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的亭台楼阁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亭台楼阁往往是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它们也可以单独构成景点和用作实用建筑物。首先说说这个“台”,台的概念在我国很早就有。《尔雅》曰:“四方而高曰台。”但在实际中,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做“台”。台在园林中出现得比亭早,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型园林往往就是以台为中心的。作为园林中的一种建筑,它往往不是一个孤零零、光秃秃的台,而是常同亭、榭、楼、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比较高耸的组合性建筑物,所以有“亭台”、“台榭”、“楼台”、“台阁”等名称。因此,滕王阁和台组合更符合上述原则,“层台”组合才能更“耸”,也更符合“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所写之高。另外,在园林构景上,讲究高台临水,台水相映,而处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正“临江渚”,有台映水,再加“闲云潭影”岂不更美?再说,今之滕王阁乃仿宋建筑(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共89级台阶,确属“层台”。我想现在绝大多数人应该同意是“层台耸翠”而非“层峦耸翠”,但细心之人可能还会提出这样的疑惑:有参考书说“峰峦耸起一片苍翠”或译成“层层的楼台耸立在青翠的山峰上”,也就是说“翠”的应该是“峦”啊,怎么是“台”呢?刚才讲过,古代台常同亭、榭、楼、阁组合,所以说台往往也就代表了其上的建筑,古代建筑常常是丹柱碧瓦,“层台”为什么不能“耸翠”?再看王勃来到滕王阁的季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中讲“秋季有三个月,即农历七、八、九月,古人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九月为季秋,故称‘三秋’”。也就是说九月是晚秋,它既不是草长莺飞的暮春,也不是郁郁葱葱的盛夏,而是西风凋碧树的深秋!欧阳修《秋声赋》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这样的季节哪来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和“青翠的山峰”?综上所述,“层台耸翠,上出重霄”应该是楼台翠绿,层层耸起,向上直冲云霄。以上两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是从俯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这一仰一俯,写出了滕王阁超拔绝世的气势。

其次该谈谈“阁”了。本来是滕王“阁”却为什么称为名“楼”呢?是因为二者并无多大的区别,一般都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虽然“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叫“楼”的建筑物也四面开窗。作为观赏风景的建筑物,楼阁一般都建在山水胜地,要求“危楼跨水,高阁依云”。作者去观赏滕王阁是“访风景于崇阿”,说明滕王阁是依高峻的山陵而建,为“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古人有登高望远的文化传统,因为登高便于游目骋怀,也才能体会到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和壮阔;又有登高必赋的传统,即登高就会抒写自己的心声。正是这些附着在高台楼阁上的文化传统,让王勃这个站在高峻滕王阁之上的人看到如此阔大生动的深秋之景,才让他拥有了如此出入古今的博大的胸怀,而它们实际就是王勃自己虽怀才不遇却仍不甘沉沦、达观向上的积极情怀的最好诠释。

《滕王阁序》知识点(词类活用) 篇2

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语文《滕王阁序》文言文知识点 篇3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 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 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 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 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 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屈湘。《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但这种精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毛麟角。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词类活用 篇4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1)、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5、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

6、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10、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

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夜”充当“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

12、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

13、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14、园日涉以成趣(“日”作动词“涉”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

1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

1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17、内外多置小门(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

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

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名词“师”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4)、名词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水”受否定副词“非”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于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过秦论》

3、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过秦论》

4、道芷阳间行(名词“道”带宾语“芷阳”用作动词:取道)《鸿门宴》

5、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下”,带宾语“百川”,用作动词:居于„„之下)《谏太宗十思疏》

6、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阿房宫赋》

8、族秦者秦也(名词“族”带宾语“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9、义不赂秦(名词“义”充当省略主语“燕赵之君”的谓语,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10、由山以上(方们名词“上”,受状语“由山”的修饰,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1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函”带宾语“梁君臣之首”用作动词:用木匣封装)《伶官传序》

1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本”,本义为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本源。此处带宾语“其成败之迹”,用作动词:考察、考究)《伶官传序》

13、乳二世(名词“乳”带宾语“二世”,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14、读书久不效(名词“效”处在谓语位置上,用作动词:取得功效)《项脊轩志》

二、动词

(1)、动词活用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

2、追亡逐北(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过秦论》

3、此亡秦之续耳(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至”,处在主语的位置,用作名词: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游褒禅山记》(2)、动词作状语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争着)(3)、动词的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劝学》

3、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过秦论》

4、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鸿门宴》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动词“腾”“起”用如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6、川泽纡其骇瞩(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7、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动词“屈”“窜”带宾语“贾谊”“梁鸿”,用如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伶官传序》

9、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4)、动词的为动用法

1、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5)、动词的意动用法

1、乐盘游(乐,以„„为乐)《谏太宗十思疏》

三、形容词(1)、形容词作名词

1、共其乏困(形容词“乏困”,作动词“共”的宾语,用作名词:乏困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形容词“尊”充当“恃”的宾语,用作名词:尊贵的地位)

3、以守金玉之重也(形容词“重”充当“守”的宾语,用作名词: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4、其继有在者乎(动词“继”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继承人)《触龙说赵太后》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秋水》

6、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形容词:“贤”“富”,作动词“有”的宾语,用作名词:德才,财富)《鸿门宴》

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小”和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小处,小的方向)《鸿门宴》

8、居安思危/居域中之大/人君当神器之重/盖在殷忧/则思正身以黜恶/择善而从之/(这些句中的“安”“危”“大”“重”“殷忧”“恶”“善”,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大位,重权,深重忧虑的时候,奸恶的人,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名词:圣人、愚人)《师说》

10、小学而大遗(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位置,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11、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智勇”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智勇的人)《伶官传序》

12、而告以成功(形容词“成功”和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伶官传序》

13、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远近”和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远近的人(2)、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小”“弱”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削弱)《过秦论》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举”“胜”均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3、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齐”带宾语“彭殇”,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4、欲流之远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远”,处在谓语结构“流之远”的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谏太宗十思疏》

5、借书满架(形容词“满”处在谓语位置,用作动词:装满)《项脊轩志》

6、不能独完(形容词“完”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受否定副词“不”与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走到头)

9、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明”受副词“尚”和“足”修饰,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极”带宾语“夫游之乐”,用作动词: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念悲其远也(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触龙说赵太后》(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提高)《触龙说赵太后》

2、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句中的“愚”“弯”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使„„弯)《过秦论》

3、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过秦论》

4、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5、必固其根本/则思止以安人/则思正身以黜恶/宏兹九德(固:使„„稳固;安:使„„安宁;正:使„„正;宏: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

6、纵之顺之(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顺畅)《病梅馆记》(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文言词类活用导学“五部曲” 篇5

一、补讲语法, 夯实词类活用的必备基础。

目前, 多数版本的初高中教材均存在一些脱节之处。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 语法知识仅作了解, 中考指挥棒不作必考要求, 因此多数形同虚设, 不教不学。高考在词类活用、字词、病句、仿写等考点上必然涉及一定的语法常识, 高中教材又缺乏语法课, 以致学生在高中谈“语法”色变, 一头雾水。因此, 高中教师不宜“犹抱琵琶半遮面”, 而应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补讲语法,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为学生的近期高考和今后工作中的语言运用奠基。

笔者了解学习实情, 征求学生意见后, 决定集中补讲语法。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师生已经尝到了语法的甜头。可以补讲的内容清单是:造字法、词的构成、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单句复句。特别要让学生理清句子成分的基本模式, 各类成分主要由什么词类充当, 为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类活用奠定语法基础。

二、回归教材, 明晰词类活用的知识系统。

学生懂得语法, 能辨识具体语境中的词类活用, 属于感性认识, 未成系统。教师在教学和复习中, 通常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就句论句”, 遇到课文中或习题中的词类活用, 讲清讲明就行, 不在一定的时候归纳梳理;二是“空谈体系”, 抛开教材的知识短文和课本实例, 采取“拿来主义”, 直接借用高考复习资料或相关工具书的介绍。“就句论句”使学生缺乏理论知识, “空谈体系”使学生欠缺坚实基础, 二者均会导致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笔者采取了阶段推进的做法。高一上学期学文言文前补讲语法, 高一学年只“就句论句”, 强化理解记忆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和其余篇目典型句段;高二学年既“就句论句”, 又引导学生归类“例谈体系”, 让实例和理论结合, 逐一突破词类活用的每一类型;高三学年学新文言文时, “运用体系”去“就句论句”, 实现知识的课本迁移;总复习时, 先督促学生梳理课本实例, 再引导学生参看相关短文、资料后自我归纳出文言词类的提纲体系, 促使两者水乳交融。

三、研读成语, 探寻词类活用的经典渊源。

成语本身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丰的特点。在高三略显枯燥的复习中, 词类活用的复习可以另辟蹊径, 从语法的角度研读成语, 对学习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很有帮助。教师可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体系里每一类的小类中各举一例, 再让学生补充举例。这样既能巩固词类活用的知识, 又能深入理解成语, 一举两得。

名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使动用法可举“祸国殃民”, 意动用法可举“草菅人命”, 作一般动词可举“不胫而走”, 用作状语可举“马!革裹尸”。动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使动用法可举“息事宁人”, 作名词可举“救死扶伤”。形容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使动用法可举“涸泽而渔”, 意动用法可举“不远千·里”, 作一般动词可举“耳熟能详”, 作名词可举“青黄不接”。数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作名词可举“杀一儆百”, 作动词可举“一日千·里”

四、联系现实, 拍摄词类活用的生活影像。

叶圣陶说:“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联系现实学语文, 学生耳目一新, 知道高考后语文还大有用武之地。古代茶杯上环形地写着“可以清心也”,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读法, 有没有活用现象, 哪个词活用了, 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有词类活用;大街小巷常见的“美容院”、“美发··沙龙”, 让学生观察到店铺命名中有词类活用;“‘静心’送给妈, 需要理由吗?”“生命一号, 聪明你孩子的大脑!”让学生顿悟商业广告需要词类活用;朗读歌颂海南岛的新诗《太阳河》:“……在枝头上闪光。啊, 红了荔枝……啊, 熟了··爱情……”让学生感叹高雅诗歌中有词类活用。

五、编写歌诀, 铺垫词类活用的理解思路。

歌诀记忆是一种辅助手段。歌诀, 整齐押韵, 节奏感强, 便于记忆。运用歌诀记忆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歌诀最好自己来编;二是使用别人编好的歌诀, 一定要先把歌诀和识记材料相对照, 真正理解歌诀的意义, 避免囫囵吞枣。这样才能记得准, 记得牢。

例如名词的活用, 我引导学生编写“名词活用歌”:“名词连用多活用, 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宾强带宾, 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 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 切记放在句子中。”

“人本德, 祖圣贤。大志向, 小天下。先国事, 后私情。近君子, 远小人。老吾老, 幼吾幼。礼尊长, 勿辱人。耻无知, 正愁予。师百工, 兄事之。夜读书, 日有得。强筋骨, 美容颜。衣布衣, 食杂粮。人美我, 安人心。广言路, 举忠贤。活伤病, 死正义。威服众, 怒怕人。”以上是一教师编写的词类活用“三字经”, 共30句, 将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形网罗其中 (加点词为活用) 。两句大致成对, 主要取材古文, 选材精当, 概括全面, 略具故事性, 形式新颖, 朗朗上口。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思考哪个词活用, 怎么活用, 特别是怎么翻译, 再要求背诵, 力争实现迁移, 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应有切实的帮助。引导示例:人本德———本, 名词的意动用法, 可译为“以……为本”;老吾老———老 (前) ,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可译为“尊重、尊敬”;活伤病———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译为“使……活”。伤、病, 动词活用作名词, 可分别译为“受伤的人”、“患病的人”。

上一篇:如果可以的抒情散文下一篇:四川省婚姻登记管理实施细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