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译文

2024-10-16

滕王阁序译文(共11篇)

滕王阁序译文 篇1

滕王阁序译文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属于翼、轸二星对着的地面的区域,地域紧接衡州、江州两处;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材像星星一样。南昌城处在荆楚和扬州接壤的地方,来赴这次宴会的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远道来临,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刺史宇文氏在此地暂时停留。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才华出众的友人聚集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孟学士是文辞的宗主,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锋利的宝剑。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盛大的宴会。

正是深秋九月。蓄积的雨水消尽而寒潭清澈见底,晚霞的余光凝聚而暮山紫得透明。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去高耸的山陵寻访美景,亲临皇子水边的长洲,找到仙人旧日的馆阁。在这里可以望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鹤、野鸭止息的水边平地和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用桂木、木兰修筑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人们的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泽使人看了吃惊。房屋遍地,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停满渡口,有许多装饰着青雀、黄龙头形的大船。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沉落的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暮色里归来的渔舟唱着渔歌,飘荡到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鸣声到了衡阳之浦为止。

登高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宴会上,排箫声响起,好像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今日的宴会,好比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文人雅士,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雅情恰似邺水畔曹植赞咏荷花,文采更胜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全都具备,贤主、嘉宾全都聚齐。极目远眺那无边的天空,在这空闲的时日尽情游乐。苍天高远,大地辽阔,更觉得宇宙浩渺无垠;兴致消尽,悲哀涌来,知道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西望长安,远在夕阳之下,东看吴会,隐现在云雾之间。地势偏远,南海深邃;天柱高耸,北极星远悬。关山万里,难以逾越,谁来同情不得志的人?流水浮萍,偶然相逢,全是他乡陌生之人。怀念着宫门却不能见,在哪一年我才能够奉诏回朝为官?

啊!时运不好,命运多坎坷;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以封侯。使贾谊屈居长沙,并非未遇着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君子洞察世事,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老迈,情怀应更加豪壮,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境遇艰难,意志将越发坚定,绝不能失去凌云的壮志。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可以到达;旭日东升般的青春年华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夕照桑榆似的老年岁月却并不太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

我王勃只是一个能配三尺绅带的书生。虽然与年轻的终军同龄,却没有机会去请求捆缚南越王的长绳;也怀着投笔从戎的壮志,很羡慕那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心。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也有幸和孟母的贤邻一样的各位相交。不久便要趋庭鲤对承受严父的教导;今日谒见阎公,受到阎公的接待十分高兴,好像登上龙门一样。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采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曲子又有什么羞惭呢?

唉!美好的景致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也难以第二次遇到,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为陈迹了,繁华的金谷园已变为荒丘废墟。临别之时留下这篇序文,在这盛大的饯别宴会上侥幸蒙受都督的恩遇。登高而作赋,那是在座诸公的事了。我竭尽自己粗陋的情怀,恭敬地写此小序。我所有的语都铺陈出来,四韵八句都写成了。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好作品:

壮美的滕王阁俯临着江边的沙渚,佩玉鸣,驾铃响,歌舞已经结束。雕花的栋梁晨光中缭绕着南浦的白云,彩绘的朱帘暮霭里卷收起西山的阵雨。阴云投影深潭,每日里悠悠飘游,人物换,时光移,已过了几度春秋。楼阁中游乐的滕王如今又在哪里?门槛外大江水却依然寂寞地奔流!

总结: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滕王阁序译文 篇2

此赋很长, 名句很多。有一些名句, 后来为人们经常引用, 已是约定俗成, 发展为成语。还有一些名句, 简直和《论语》中一些名句成为科举考试题目一样, 来当做文艺作品的标题了。如古筝名曲《渔舟唱晚》, 其标题便取自《滕王阁序》。在《滕王阁序》中,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可谓千古传诵的名句, 当属“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人们也常以此联为王勃的代表作, 并以此联来评价王勃的创作水平。其实, 这并不准确。因为此联并不是“原生态”, 甚至难以说是王勃的独创, 它仅仅是一次摹仿, 至多是一个化用而已。此联的来龙去脉, 经查证, 原来它始自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的《马射赋》。此赋中有一联, 曰“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很多人不知道《马射赋》及其“落花”联, 却熟悉《滕王阁序》及其“落霞”联。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联, 确实比“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联大气、炫美, 也可谓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人们推崇“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联, 无可厚非。不过, 如果人们并不探知此联的真谛, 甚至连文字的真义都不了解, 也在那里摇头晃脑怡然长吟、吞云吐雾侃侃而谈, 那就有附庸风雅之悲了。

关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联名句, 流行的解释是:晚霞由上而下落向天际, 孤单的野鸭由下而上冲向天空, 它们一齐飞翔。秋水与长天颜色一样, 连成一片无法分界。

这个解释, 隐藏着一个违反辩证法的根本矛盾:将要结冰的“秋水”, 一年四季中最为明净清澈。因为, 秋凉水凝之际, 杂物消停沉淀, 所以水绿如蓝 (“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潦小而寒潭清”) 。“秋水”是如此之蓝之清, 而霞落之时的“长天”, 则是浑浊厚重、一片灰暗。人们之所以称傍晚的天候为黄昏, 盖因于此。对于这一点常识,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善于观察生活的创作家王勃肯定是清楚的, 不会说黄昏霞落之时的“长天”和“秋水”是“一色”, 不会将相反视为相同。显然, 人们对“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流行解读不符合实际, 是悖论, 当然也不是诗人的本意和赋作的本义。

再则, 如果“落霞”是下降的晚霞, 那么, 此时刻应该是百禽归宿了, 野鸭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来远走高飞了呢?

还有, 如果“落霞”是下降的晚霞, 那么, 该句就自相矛盾了:一个 (晚霞) 是降落, 一个 (野鸭) 是升腾, 动态相反, 它们怎么能够一“齐”来“飞”呢?

另外, 如果“落霞”作晚霞解、“落”为晚时, 就和“秋水”之“秋”没有对仗了。因为, “秋”也是晚季。晚对晚, 这从古典诗词赋联的对仗上来说, 也是违反规则的, 是忌对。落、晚之类, 只能对晨、初之类。天才诗人王勃, 应该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那么, 流行解读的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问题出在了对一个关键词“落”的释义上了。

“落”这个单音节词, 常见的释义, 是坠落的意思, 如落幕、落日、落花。其延伸义, 也就是终结、完了的意思, 如落幕, 表演完了;落日, 太阳没有了;落花, 花开终结了。而“落”这个词, 还有别的义项。其中, 有一个很有趣的义项, 就是和上述义项完全相反的义项, 即升起、延伸为初始的义项。例如, “落英缤纷”这个成语, 小孩子常常释为花瓣纷纷飘落, 将“落”解为下落、终结义。实际上, 这里的“落”, 是升起、初始的义项。“落英缤纷”, 就是刚刚绽放的花朵灿烂多彩。“落霞”之“落”与“落英”之“落”是一类义项。“落霞”, 即上升的彩霞、初始的彩霞, 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朝霞、晨霞、早霞, 而不是晚霞。明确“落”的升起、初始义项,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联, 便可通顺了:只有一日之始升腾的朝霞和一日之始升腾的野鸭, 才可以谓之“齐飞”;只有朝霞即“落霞”飞流的早晨, “长天”才是透明湛蓝的, 才可能和透明湛蓝的“秋水”成为“一色”, 才可能天水相连不辨边际成为一体。

证明“落霞”为朝霞, 还有一个无可辩驳的硬件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联, 是上句“云销雨霁, 彩彻清明” (即“朝雨浥轻尘”后的天空清澈明朗) 之继续。两者是承接关系, 共同描写清晨的景色。后者“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只是前者“云销雨霁, 彩彻清明”的延伸、扩展、全面、深化。在完成了对晨景的充分描写之后, 才转入了“渔舟唱晚……”之类晚景描写。

在这里, 有一点需要指出:《滕王阁序》及其名联“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谓全天候、全景式的描写。但这并不能说明王勃观察了从“落霞”到“唱晚”的全过程、饱览了他所谈及的大环境。这是不可能的。但是, 文艺创作允许诗人有其符合逻辑的合理想象, 允许使用其他来源的可靠素材。这就像范仲淹, 他一生从未到过岳阳楼, 却能够写出名篇《岳阳楼记》, 比现实生活更高级、更典型。

在古代汉语中, 词的多义项, 是常见的属性。而一词具有截然相反的义项, 也不仅仅是“落”的专利。如唐诗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联, 好多人的解读是:富人家财产多得不得了, 连酒肉都吃不完、时间长了就腐烂发臭了, 而道路上却随处可见因冻饿而死者的白骨。这种解释又陷入了违反辩证法的矛盾:酒放得时间越长是越醇呀, 怎么可能腐烂呢?肉炖得时间越长是越香呀, 怎么会发臭呢?实际上“, 朱门酒肉臭”句中的“臭”这个词, 应取其香醇义项。富人家酒肉飘香的美好, 和穷人们路边冻饿而死的悲惨, 形成了强烈的鲜明的对比。“臭”这个词, 其义只是表示一种气味。它在特定的语境中, 可以是诱人的好气味, 也可以是恼人的恶气味。再如“左”这个词。“左”的义项有为褒义词, 意为尊、优、上, 如男尊女卑社会的秩序男左女右。“左”的义项也有为贬义词, 意为卑、劣、下, 如旁门左道等。

诗意《滕王阁序》 篇3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滕王阁所在地南昌城的悠久历史(“豫章故郡”)、重要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台隍枕夷夏之交”),让我们感受到了物产丰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人烟繁盛(“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南昌城。作者还由衷地赞美了聚会宾主的尊贵和风雅,以主人都督阎公比作“杨得意”“钟子期”,嘉宾更是“东南之美”,是“胜友”“高朋”,他们文武兼备(“腾蛟起凤”“紫电清霜”),超过了陶渊明和谢灵运(“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是“孟氏之芳邻”。另外,宴会中演奏的音乐也特别美,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这次盛会也特别难得,是“盛宴难再,兰亭已矣”……诗意盎然,诗情涌动,让我们沉浸在诗意的滕王阁中。

《滕王阁序》的诗意,还在于文章所描绘的景色之美。作者倾尽全力,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我们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让我们也随作者“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上句淡雅,下句浓重,在色彩浓淡对比之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写尽九月之景”。接着,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远近错落之美。“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上有层台碧瓦高耸入云,下有飞架的阁道丹彩欲滴,视角俯仰变化,上下相映成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的千古名句,碧水蓝天,天水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浑然天成的秋色图。“渔舟唱晚”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像,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空间。

滕王阁序 篇4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在前一节课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特色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示例: 州城形胜 宾主之美

山川之美 登楼之喜

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

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表现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顿与悲伤,却又不失远大的抱负,崇高的志向,乐观的情怀,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三、整体归纳、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小结:全文以四六句为主,交错运用多种字句的句式,起伏跌宕,节奏分明,自然流畅同时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整齐对偶的句子,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辞采华美,赏心悦目作者更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用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滕王阁序教案的课后阅读同是为集会诗所作的序文《兰亭集序》,思考《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州城形胜 人生无常,宾主之美 盛衰有时,兴 记叙(铺陈)、描写

滕王阁序 篇5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的思路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3.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熟读精思法,艺术还原法,总结归纳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诵读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熟读精思法,艺术还原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2. 培养学生熟读精思、积极探讨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设计

熟读精思法,艺术还原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三、预习设计

1.结合工具书,知文体,明经历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把握思路。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都属于宴集序,思路也相似,《兰亭集序》分为写景、宴会概况、人生感悟、作序缘由几部分,《滕王阁序》也是如此,请大家找出这些内容分别体现在哪几段中。

3.自学第一段,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互相检查完成结果,确定答案。襟()三江 瓯()越

棨戟()襜()帷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沁水的柳氏民居是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后裔于明清时期所建,有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但是目前主要被山西的人民熟知,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

江西南昌有一座滕王阁,始建于唐,后因常年战乱和自然灾害被损坏数次,1983年重建,滕王阁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声名远远,享誉全国,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篇文章,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希望让大家了解一下《滕王阁序》能让滕王阁名垂千古的原因,也希望在座的少年俊杰日后也能有人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我们柳氏民居名扬千古。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联系《兰亭集序》帮同学迅速理清文章思路。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都属于宴集序,思路也相似,《兰亭集序》分为写景、宴会概况、人生感悟、作序缘由几部分,《滕王阁序》也是如此,请大家找出这些内容分别体现在哪几段中。

写景:2-3 宴会概况:1 人生感悟:4-5 作序缘由:4-7

(三)配乐范背2、3段,请同学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同时注意为不懂字注音。

1.正音: 潦 汀渚 闼 甍 孤鹜

2.释字词。

(四)熟读精思,了解两段文字中作者所描绘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艺术还原法,展开想象、联想,感受滕王阁的水光山色。并掌握写景方法。

1.第两段大家喜欢的写景句有哪些?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重点赏析: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2.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如果要拍电视骈文,你是导演,你打算将这两句拍成怎样的画面?请描摹一下。

3.引导学生诵读两段文字,注重美读,体会所写的江南水乡的景色。

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

(六)小结二三段写的景色及写景手法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七)布置作业

1.本文另一个精彩之处就是人生感悟的文字,请试着用五步诵读法自学四、五段,思考看到如此美景,王勃的心情会如何呢? 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出来,那么他是用的什么方式来抒情呢?

2.牛刀小试,请用所学的写景方法尝试写一下沁水的风景名胜。板书:写景方法:

描绘色彩

滕王阁序典故 篇6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3,“宾主尽东南之美”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后用“东箭南金” 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4,“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5,“孟学士之词宗”,词宗:文坛宗主。也可能是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

6,“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紫电清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春秋繁露》亦记其事。武库:武器库。也可能是指西晋军事家杜预,即杜武库。

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

8,“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10,“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11,睢园绿竹:睢园,即汉梁孝王菟园,梁孝王曾在园中聚集文人饮酒赋诗。《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12,“气凌彭泽之樽”,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潜。陶潜,即陶渊明,曾

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

13,“邺水朱华”邺水: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曹植在此作《公宴诗》。

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14,“光照临川之笔”,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代指即谢灵运。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15,“四美具”,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另一说,四美: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16,“二难并”,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说“二难并”活用谢文,良辰、美景为时地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赏心、悦目为人事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

17,“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宇宙:喻指天地。《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

18,“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9,“目吴会于云间”,云间:江苏松江县(古华亭)的古称。《世说新语·排调》:“陆云(字士龙)华亭人,未识荀隐,张华使其相互介绍而不作常语,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

20,“地势极而南溟深”,南溟:南方的大海。事见《庄子·逍遥游》。

21,“天柱高而北辰远”,天柱:传说中昆仑山高耸入天的铜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北辰:北极星,比喻国君。《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22,“怀帝阍而不见”,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此处借指皇帝的宫门

23,“奉宣室以何年”,奉宣室,代指入朝做官。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24,“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25,“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圣主:指汉文帝,泛指圣明的君主。

26,“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

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圣明的时代。

27,“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通“几”,预兆,细微的征兆。《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达人知命:通达事理的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2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29,“不坠青云之志”,青云之志:《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30,“酌贪泉而觉爽”,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

31,“处涸辙以犹欢”,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庄子·外物》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

3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

3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4,“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35,“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

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36,“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终军: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

37,“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投笔:事见《后汉书·班超传》,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宗悫:据《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因战功受封。

38,“奉晨昏于万里”,奉晨昏:侍奉父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39,“非谢家之宝树”,非谢家之宝树:指谢玄,比喻好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40,“接孟氏之芳邻”,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

41,“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孔鲤,孔子之子。趋庭,受父亲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42,“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喜托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4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意,杨得意的省称。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44,“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钟子期的省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5,“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

《滕王阁序》教我如何写作 篇7

一、强化写作的文体意识

《滕王阁序》基本由对偶句组成, 多为四六句式, 读起来节奏感强, 音韵和谐;同时四六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 言随意遣, 如泉源之涌;辞藻华丽, 多用典故, 流丽自然的气势如滔滔江水迸发而出, 正所谓“珍词秀句, 层见叠出” (《古文观止》) , 犹如一个十里花街, 步步绚丽;仿佛一位二八佳人在那里顾盼神飞, 又仿佛盛开的花朵在那里恣意芬芳, 《滕王阁序》真不愧为“千古骈文第一篇”, 这与王勃对文体意识的强化密不可分。

《滕王阁序》本为应命之作。公元675年九九重阳之日, 年仅26岁的王勃南下探亲, 途经赣江之滨的滕王阁, 巧遇洪洲都督阎公因重修滕王阁竣工而举行的盛大宴会, 于是应邀参加了宴会。当阎公拿出纸笔请宾客作文时, 大家都谦让再三, 但到了王勃面前, 他欣然命笔。在极端讲究形式美的骈体文的限制下, 在完全符合“宴饮饯别”的特定情境中, 在面面俱到应付周详的前提下, 王勃一气呵成, 写出了真景色、真情感, 真正做到了情文并茂, 情景交融, 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文体, 即体裁, 是在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强化文体意识, 才能够根据各种写作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体, 并且在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文体意识而写出佳作是难以想象的, 正如近几年出现的“四不像”文章, 这些都是在作文教学中忽视文体意识导致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文体的写作意识。当然, 强化文体意识必须有个度, 切不可一切以文体知识为准绳, 不许越雷池一步, 那就会走向僵化, 失去了强化文体意识的效果。

二、重视写作的读者意识

作文不仅要考虑表达, 更应注重传达。而注重传达的作文, 在写作者的头脑中必须有特定的传达对象即读者的存在, 只有这样的文章, 才有可能产生作者与读者心心相通的最佳效果。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是登楼览胜的上佳宝地, 在云集如此众多“尽东南之美”的宾主中, 王勃当仁不让, 作此序言。王勃定当考虑如何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内心情怀用最美的语言展现出来才不负众望, 《滕王阁序》可以说是很好地重视了写作的读者意识。作为应命之作, 王勃善于体察当时为文环境, 对滕王阁、宴会盛况的铺陈描绘, 以“阁”为题, 山水为势, 引经据典, 虚己恭人, 显得从容自如。《滕王阁序》所绘之景物:色彩斑斓, 情景交融, 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青雀龙之舳”, 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 一派繁荣景象, 这些怎不能让在座各位名流为自己能生活在太平盛世而骄傲自豪呢?所赞之人物:“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 宇文新州之懿范”“腾蛟起凤, 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 王将军之武库”“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这些溢美之词怎不能让宾主喜上眉梢呢?所用之典故:“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睢园绿竹, 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等都与江西人物有莫大关联, 这些既让各位重温历史文化, 感叹江西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又不至于艰涩难懂而沦为“掉书袋”。所抒之情怀:面对一应俱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怎能不“遥襟铺畅, 逸兴遄飞”;“兴尽悲来”的感慨, 不只是作者本人的, 也还有座中诸宾客的;“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等都将唤起各位思乡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感……

《滕王阁序》如此关注写作的读者意识, 必将与读者产生共鸣。诚如“唐摭言”记载:“ (阎公) 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軫, 地接衡庐’, 公闻之, 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 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寓所, 极欢而罢。”王勃一生可谓历经坎坷, 但他不因此而自甘堕落, 所以历代文人学士读此文无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滕王阁以诗文而兴, 《滕王阁序》以阁而长载青史。

三、注重写作的创新意识

登高感怀, 宴饮作序, 是古代文人的习俗, 但其内容几近程式化, 用语陈陈相因, 有的甚至陈词滥调。王勃并不是带着骈文的锁链在跳舞, 而是一改前人“争构纤微, 竞为雕刻”之习, 随心所欲地驾驭着骈文这种华丽的舞蹈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在绮丽的辞采描绘中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形成了一种为文新风, 创造出一种“新骈文”。《滕王阁序》既顾及了骈文的基本格式, 同时也注重了写作的创新意识, 故而成为古代骈文最高成就的代表者。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描摹之细腻, 一笔写尽清冷却无萧瑟之感的暮秋景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在借鉴前人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诗句上更体现了创新意识:首先, 在景物描绘对象的选取上, 意象更具有时令的典型性;在意境上, 王勃比庾信有着新的创造, 愈加显得百倍优美和洒脱。此句所写图景为一幅层次分明, 触目皆美的晚秋夕阳图;而视觉的空阔、色彩的和谐, 时光的流动, 又是诗人宽广胸襟的展示;“那一刻”, 王勃把它定格于文笔之中, 绚烂之景所蕴涵的是“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的豪情, 是诗人“不坠青云之志”不甘沉沦的真实写照, 创造性地写下这一千古名句。

《滕王阁序》“四美两难”新解 篇8

对于以上诸说这当中的逻辑问题,笔者倒不妨套用恩格斯责问杜林的话做比较:“在世界模式中,纯数学是某种完全经验的东西,是来自外部世界、然后又脱离外部世界的东西。”(《马恩选集》第三卷第79页 ) 对于两个相矛盾的判断, 不能同真亦不能同假, 必须明确肯定其中之一为真, 这是逻辑思维应遵循的排中律原则。因此, 对学者的诸说不能讲都不错。

再说,“四美” 之谓的“音乐、饮食、文章、言语”所说的理由也不充分:一是王勃序文没有自诩为美文, 而是谦称“敢竭鄙诚, 恭疏短引”, 饶有抛砖引玉之意;二是“一言均赋”, 也“是所望于群公”未来之作的, 这从文末“请洒潘江, 各倾陆海云尔”可得结论。至于言语美, 未见当时“议论风生”“妙语连珠”的谈话记录, 也就无所依凭, 溢美、过誉都无根据, 不过是想当然而已。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黎宁老先生曾在《文史天地》撰文认为,“良辰、美景可以是四美之二, 而赏心、乐事无论如何与四美挂不上钩”,诚哉斯言。

如2005年9月5日“21世纪论坛”开幕式上, 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走科学发展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演讲时, 他引用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晚月》中很有特色的“暑退九霄净, 秋澄万景清” 两句对与会的嘉宾表示欢迎。对此的解释竟然是:“意在说明论坛的召开在时间、地点上都很适宜, 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四美具、两难并, 此次‘21世纪论坛的召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样将“四美具、两难并”到处套用, 那就未免太牵强附会了。 不错, 八月十五中秋夜确实真是良辰, 皓月当空碧如洗当然也是美景, 但论坛是在北京西城区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有何美景可言? 至于赏心、乐事, 要讨论发展大计, 用心劳神不说, 哪有闲情逸致去赏心? 那乐事也就只有从论坛的主旨上去揣摩臆度了。

由此鄙人不揣浅陋, 针对《语文》课本的注释,斗胆试作新解以为参考, 并求教于大家。

从《滕王阁序》的前后文联系看, 是并不难找到“四美”所指为何人何物何景何事的。让我们细细看来:“纤歌凝而白云遏”,指的就是歌伎美女;“气凌彭泽之樽”,指的就是甘醇美酒;“穷睇眄于中天”, 指的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槛外美景;而“躬逢胜饯, 盛筵难再”自然指的是佳肴美味了。笔者猜想, 王勃走笔至此, 不由得想起睢园西汉梁孝王刘武饮酒赋诗的情景, 继而联想到《国策》中鲁国君共公择言的典故:有一回鲁共公参加魏国君梁惠王举行的宴会,他劝诫梁王不要贪图“仪狄之酒(美酒)、易牙之调(美味)、南威之色(美女)、 强台之乐(美景)”这“四美” 以免招致亡国的后果。而“两难并”就蕴含于鲁共公所言之中:“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又要穷奢极欲地纵情享乐,又要避免灭顶之灾的亡国祸害,这不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吗?其言下之意就是,必须戒勉奢靡之风,不要纵情享乐。否则就难保万里江山金瓯无缺!“四美具、两难并”, 这是王勃的慨叹,也是他的自警,更是与人共勉的策言!王勃从两个梁王想到滕王的盈虚有数,故而在诗中再次发出了“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叩问。看来他是对此有所思考的。

笔者常做读书笔记,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读写诸君不妨一试“天地”。(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激场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刘伟林

滕王阁序教案 篇9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黄鹤楼》崔灏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唐 杜甫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汤,横无际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蓬莱阁相传为八仙过海的地方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二.作者简介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三.文学常识

(一)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自序),也可由他人代写(代序)。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要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就是宴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

(二)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 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此文体盛行于唐代。

特点: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三.读文章,思考讨论: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1.交代南昌的地理环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

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 地势宏伟 2.交代地灵人杰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产丰富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人才杰出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地

人 3.交代参加宴会的人员(贤主嘉宾)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4.交代自己参加宴会的原因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1.交代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描绘秋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王勃赴阁途中——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4.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重点语段之一)

(1)楼阁四周山水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2)登阁远眺所见

动作:披闼

俯甍

山川之美:山原旷

川泽纡

人烟之盛: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雨后天晴:云

落霞孤鹜

秋水天

人鸟共乐: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

提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的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评:意境和谐美,自然生动,色彩明丽。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解读:对仗美

色彩美

动静美

虚实美

立体空间美

登临之状:披闼

俯甍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1.写宴会盛况: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2.兴尽悲来(重点语段之二)设问:悲从何来?因何而悲?(1)由宴会引出感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

(2)抒发身世之感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3)引用典故抒怀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之悲(4)勉励自己守节不变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处境困厄,壮志弥坚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身处困境,志节不移;逆境之中,乐观开怀。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信心未泯,乐观向上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反用典故,以二人的消极反衬出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怀。情感变化 •

• 宴会欢娱——兴

宴会盛况(过渡-奏乐-饮酒-赋诗-总概)怀才不遇——悲

怀才不遇(过渡-遥远-难越-孤独-无期-用典)

• 壮志弥坚——乐

壮志弥坚(守志-乐观-信念-坚强)

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第六段

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用典—怀才不遇)

“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表明自己愿意作诗。(用典—知音难觅,伯乐难寻)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滕王阁序》教案 篇10

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准确记住名句,切实理解成语典故。

二、学习重点

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三、学习方法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词义和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词语的异同。

2、通过自我阅读,对骈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作个初步了解。

四、学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内容及步骤:

1、阅读下列背景材料及课文注释(1),初步了解本文所记内容。

(1)写作背景:《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2)作者: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3)读注释(1)(见75页),了解本文成篇背景,中心内容等。

2、参照注释,阅读全文,划出名句及含有成语的诗句。

3、自读课文第一段

(1)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故 下榻

懿 胜

(2)名句有: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3)对偶句中的“当句对”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4、本段内容: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5、骈文句式的一般特点,完成课后“二”

6、平仄声知识: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

7、补充阅读《滕王阁诗》,课本78页注(14)

8、作业:(1)预习下文

(2)课课练7、8题

(3)背诵《滕王阁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阅读二、三、四段,注意理解背诵。学习内容及步骤:

1、回忆背诵《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是附于《滕王阁序》后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这首诗一共56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2、自读第二段

(1)注意:一个通假字读音 俨—严yan 一个多音字读音 潦

三个生字读音 汀 ting 凫 fu 渚 zhu(2)应注意的实词 维 属 俨 崇 凫 渚

(3)结合课后练习,注意字数的对应

如“四四”对“四四” “六六”对“六六” “四六”对“四六”等

(4)熟读本段体味状物的妙处。

3、自读第三段

(1)对照注释,弄清生字读音,初步读懂全段文字。

(2)记住一组形近字读音:浦 pu 埔 pu 脯 pu 捕 bu(3)比较下面几组词的相近或微殊

盈—弥 视—瞩 销(消)—霁 鹜—凫 遥(戟遥临)—旷

(4)理解一个成语:钟鸣鼎食

(5)牢记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注意“四六”式对偶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7)熟读并背诵本段

4、小结二、三段内容: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5、自读第四段

(1)对照注释,读懂原文

(2)注意语词的含义: 临川 四美

(3)辨析几组语词

发—生 凝—遏 凌—照 具—并 穷—极

高—迥 觉—识 望—回 盈—虚

(4)在理清本段文字思路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这一段

状宴会之盛况——述“兴悲”之情怀

6、本堂课作业:(1)课后练习三

(2)背诵本堂课所学内容

(3)课课练15—20题

第三课时

1、自查背诵情况,特别是名句及其他重点句子的记忆情况

2、自读课文第五段

(1)注意几个涉及人物的典故冯唐 李广 贾谊 阮籍(2)记清三个名句

a、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车隅已逝,桑榆非晚

(3)句式结构 “四六”对“四六” “**”对“**”(4)背诵本段

3、小结四、五段的内容: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4、自读最后两段

(1)对照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2)注意一些词语:三尺 一介 弱冠 投笔 请缨

长风 谢家 孟氏 兰亭

(3)弄清一些典故:长风破浪、孟母三迁、高山流水、潘江陆海、叨陪鲤对

(4)辨析两个虚词:且、矣 见课后练习四

(4)熟读五、六两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5、最后两段文字小结: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6、自读全文,回读注释一中相关文字,进一步领会文章内容。

7、回忆2—5段,特别是相关名句

《滕王阁序》的用典之妙 篇11

文章用典紧扣题意,开篇就用“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典赞美滕王阁所在地物珍人杰,钟灵毓秀。接着写“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盛赞赴宴嘉宾豪爽善饮,气概超越陶渊明;才华卓著,堪比曹植、谢灵运。

往下典随意转,一连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三典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难抑、渴望年轻的自己再受国君重用的复杂感情。王勃年少才高,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被授朝散郎。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李贤召他入王府,让他做了修撰官。此时的王勃认为自己“材足以动俗,智足以济世”,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可是,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施展,就由于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被高宗视之为挑拨诸王关系而撵出了王府。遭此厄运,王勃宏志未变。而要实现宏志,就必须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王勃“怀帝阍”,“奉宣室”,暗喻自己对朝廷的向往;写冯唐、李广,婉示即使是贤人,遇上明君也难免遭受不幸;书贾谊受屈,梁鸿被窜,发愤懑的同时寄望于“圣主”“明时”。再笔触一转,援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之典,显示自己面对“贪泉”“涸辙”这样的浊境厄运,仍然能“达人知命”,心爽乐观;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之典,正写品行高洁的孟尝为官但不受重用而后归田来自比遭遇,反写狂放不羁的阮籍,以表白自己不会像他那样自毁而会坚持高远的追求;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之典,借功业显赫的终军、班超、宗悫表达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言以蔽之,这三典旨在表明自己绝不会因一时受挫而颓唐不振。

然后,文章回到欢宴上,写“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以谢玄结识名士、孟母三迁的美谈,表白自己幸遇嘉宾而倍感荣幸;写“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为不逢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大人赋》的杨得意,但幸遇诸多知音——赴宴嘉宾。一正一反,彰显自己有凌云之才,可以将其尽情地挥洒出来。最后,文章通过“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之典袒露自己的孝心以表达对在座嘉宾的谦恭,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典恳求众嘉宾洒墨为文,像才子潘岳、陆机一样倾吐文采,礼让得体,完美地收束全文。

对此,也许有人会质疑:既是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作序,尽可铺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文章却着重用典袒露自己的一腔激情和渴望,是否有点跑题或掉书袋之嫌?其实,只要考虑序文的特点和王勃的才情及其际遇,我们就可以理解用典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序”的内容并无规范,完全视有关对象和写作目的而定;在宴会上表露心志是人之常情,既是为饯别作序,当然可以一吐为快了。王勃的际遇,正如他在序文中感慨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而正在此时,他有幸受邀来到滕王阁,自然会急切借此良机尽展才学,以便让在座的朝廷命官向上举荐;不然,明知洪州都督欲借宴会作诗让其女婿露一手,王勃怎么会冒犯此等人事,不加推辞提笔就写呢?他的这种心志,倘若直陈出来显然有失稳重,说不定还会招致命官的反感;于是借浓缩了寓意隽永、极耐寻味、富含智理、启人联想的诗文典故来婉示当为必然的选择了。这既可凸显他才思敏捷,又可最大限度地表达难言之隐,哪里有什么跑题、掉书袋之嫌?

人所共知,平常宿构骈体文已属不易,即席写就并反复用典更为困难。但王勃“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不仅随手拈来众多典故,而且用典紧扣题意,十分贴切;既有正用,又有反用,更有正反兼用;同时句式灵活多变,有四六对,有六六对,还有四四对(其中有的句尾虚词不算在内)。文章因此显得意蕴极其隽永,风格十分典雅,音韵格外和谐,可谓字字珠玑,读来书香扑面,品之韵味无穷。由于用典至妙,集切题、隽永、典雅、和谐之美,所以世人高度赞誉《滕王阁序》并断言“后人难以为继”。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使赣江边的高阁永远矗立在文人骚客的诗境中。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言:永远的王勃!永远的《滕王阁序》!永远的滕王阁!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辛弃疾被罢官已三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这时友人李正之入蜀赴任,作者作此词以赠。铜鞮:襄阳的别称。

1. “蜀道登天”“儿女泪,君休滴”各化用了谁的什么诗句?内含什么思想感情?

2. “绣衣行客”指谁?为什么称之为“绣衣”?

3. 深入解析“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二典的意蕴。

1.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句,点明题意,暗示征途多险阻,当奋力前行。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点明题意,表达对友人的勉励:切莫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应勇于担负起国之重任。

2. “绣衣行客”指友人李正之。汉武帝时特设绣衣直指官,这些官员握有生杀大权,衣绣衣巡察各地,因此人们以“绣衣”称之。由于其职责与宋代提刑相似,所以作者以“绣衣”代指李正之。

3. “东北看惊诸葛表”中的“诸葛表”即指著名的《出师表》。作者用此典故,意在勉励友人到任后坚定支持北伐抗金,令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从而像诸葛亮那样建功立业。“西南更草相如檄”中的“相如”即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相如檄”是说司马相如曾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到任后深入民间体察风情,拟写并张贴檄文以晓喻蛮夷,安抚百姓,为巩固汉朝后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用此典故,是为了勉励友人要像司马相如那样为国竭忠尽智,在抗金救国的斗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

上一篇:在龙镇农场文艺宣传队的那些事下一篇:一建考试复习大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