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解说

2024-10-02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解说(通用6篇)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解说 篇1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

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睢园:(见《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园囿名。汉梁孝王刘武营建的游赏廷宾之所,即梁园,又名兔园、修竹园,故址在今河南商邱县(古为睢阳县)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当时的司马相如、枚乘都曾为竹荫蔽日的睢园宾客,并为之吟咏。枚乘《梁王兔园赋》:“修竹檀栾,夹池水,旋菟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自睢阳东南流,历于竹圃(即睢园),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实望实望。”小说所写潇湘馆与这些描绘可相映照:“后院墙下怱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清客们从翠竹景物,联想及潇湘馆主人如梁园主人般好客风雅,故用了“睢园”之典。《滕王阁序》中“睢园绿竹”一句,亦用此典。

邺水朱华:“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

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前一个典故出自《晋书·吴隐之传》。晋人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变得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写了一首诗,大意说不存贪心的人喝了这水不会变贪。他到任后,非常廉洁。“酌贪泉而觉爽”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后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后来形成了成语“涸辙之鲋”,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抒发了古代文人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因之以自励的胸怀。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后来隐居耕田。桓帝时,虽有人多次举荐他,但终不见用。年七十,死于家。事见《后汉书·孟尝传》。关于孟尝,有著名的成语“合浦珠还”,说的是合浦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由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交阯郡内。孟尝到任,革除敝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后遂用“合浦珠还”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或其物有称美之意。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所谓竹林七贤是七个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的总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于竹林,纵酒酣饮,弈棋赋诗,无拘无束,史称“竹林七贤”。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气最大,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他们的行为都怪诞得很。嵇康服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表现出怪诞的行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妇人当街卖酒,他经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妇人旁边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别”,嫂子回娘家,他为嫂子饯行并送她上路。对旁人闲话、非议,阮籍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我们现在说青白眼、青睐、垂青等,都来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见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对之;他喜欢和佩服的人来了,就用青眼相对。是真名士自风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脱俗。

请缨:西汉武帝时,南越王请求与汉和亲,武帝打算乘机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谏议大夫终军主动请求说:“请您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会把南越王绑来送到您的殿下。”终军不辱使命,最终说服南越王向汉朝称臣。

投笔:《东观汉记·班超传》:“(班超)家贫,恒为官佣写书以供养人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砚)间乎?’”O指弃文就武。唐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另参见武备部·军旅“投笔从军”、文明部·文具“班笔”。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宝树原指指谢玄是谢家的人才栋梁,可以光耀门楣。“谢家宝树”的典故来自谢安与侄子谢玄的对话,早年谢安问谢玄等子侄,为什么子女对人自己的事情并没什么影响,但是大家却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出息呢。别的子侄都不能回答。只有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有出息的后代像馥郁的芝兰和亭亭的玉树一样,既高洁又辉煌,长在自己家中能使门楣光辉。现在一般指很有出息。谢家子弟确实是这样一次次安定与挽救了东晋王朝,忠诚高洁,勇敢睿智,可称为谢家之宝树,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有有其“非谢家之宝树”自谦之句。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第一次他家住在坟墓附近,孟子小时候专门学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觉得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里去了,谁知这是一个农贸市场附近,孟子又和小伙伴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专心读书,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芳邻:好邻居。下句是说,自己年幼时父亲也曾经择邻而居,使自己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层意思是说,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

叨陪鲤对:有接受教诲之意。?孔鲤是孔子的独根苗,生时,鲁哀公特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因为是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候”,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孔伋继承孔子学说并有所发展,著《中庸》等儒家经典,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尊为“三世祖”。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龙门: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当时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这里是说,这次能在宴会上拜见阎公,就好象登龙门一般令人高兴。龙门:在现在山西省稷山县和陕西省韩城县之间的黄河中,那里水险流急,河里的大鱼聚集龙门的下边上不去,据传说,上去的鱼将化为龙,因此,“登龙门”往往用来比喻士子忽然得到荣耀,“鲤鱼跳龙门”即此意;也用来比喻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这里含有对阎公的奉承。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意思是说,未遇到推荐自己的人,只能抚弄着凌云之赋而叹惜。事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意:杨得意的省称。抚:抚弄。凌云: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这一句是说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司马相如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说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这两句的重点在后一句,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次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所以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里在想高山或流水,钟子期就一定能猜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难得的知音、知己。文中这两句是说,遇到钟子期那样知音的人,奏高山流水的曲子,有何惭愧呢?这是作者以伯牙自比,表示既然遇到阎都督这样的知音,所以敢作此序了。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解说 篇2

提到滕王阁,就不得不提“中国四大名楼”,它们分别是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其中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它们之所以能获得这么个称谓,不仅因为它们雄伟壮丽的外观,更主要的是因为文人登临,为它们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文名句,从而使它们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鹳雀楼有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被后人于各个领域广泛引用的哲理性名句;而黄鹤楼上有让诗仙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崔颢的题诗《黄鹤楼》;至于岳阳楼,谁又能忘记那个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胸怀的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滕王阁,“初唐四杰”中的才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落笔,就让一篇《滕王阁序》满篇生辉,而拥有一篇《滕王阁序》的滕王阁,就名扬天下了!

辞赋名家、桐城赋派开创者——潘承祥先生云:“滕王阁,因王勃一赋而定乾坤也。”下面让我们看看定乾坤的《滕王阁序》对滕王阁是怎样描写的,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文化信息,它对我们解读这篇文章有何帮助。

文章对滕王阁最主要的描写有四句:“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其中“层台耸翠”也有一说是“层峦耸翠”,其实这是没有台阁文化相关知识的人才有的一种观点。提到台阁文化,就必须了解一点古代园林文化。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所以中国古代的园林往往是由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的亭台楼阁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亭台楼阁往往是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它们也可以单独构成景点和用作实用建筑物。首先说说这个“台”,台的概念在我国很早就有。《尔雅》曰:“四方而高曰台。”但在实际中,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做“台”。台在园林中出现得比亭早,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型园林往往就是以台为中心的。作为园林中的一种建筑,它往往不是一个孤零零、光秃秃的台,而是常同亭、榭、楼、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比较高耸的组合性建筑物,所以有“亭台”、“台榭”、“楼台”、“台阁”等名称。因此,滕王阁和台组合更符合上述原则,“层台”组合才能更“耸”,也更符合“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所写之高。另外,在园林构景上,讲究高台临水,台水相映,而处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正“临江渚”,有台映水,再加“闲云潭影”岂不更美?再说,今之滕王阁乃仿宋建筑(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共89级台阶,确属“层台”。我想现在绝大多数人应该同意是“层台耸翠”而非“层峦耸翠”,但细心之人可能还会提出这样的疑惑:有参考书说“峰峦耸起一片苍翠”或译成“层层的楼台耸立在青翠的山峰上”,也就是说“翠”的应该是“峦”啊,怎么是“台”呢?刚才讲过,古代台常同亭、榭、楼、阁组合,所以说台往往也就代表了其上的建筑,古代建筑常常是丹柱碧瓦,“层台”为什么不能“耸翠”?再看王勃来到滕王阁的季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中讲“秋季有三个月,即农历七、八、九月,古人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九月为季秋,故称‘三秋’”。也就是说九月是晚秋,它既不是草长莺飞的暮春,也不是郁郁葱葱的盛夏,而是西风凋碧树的深秋!欧阳修《秋声赋》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这样的季节哪来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和“青翠的山峰”?综上所述,“层台耸翠,上出重霄”应该是楼台翠绿,层层耸起,向上直冲云霄。以上两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是从俯视的角度来写滕王阁,这一仰一俯,写出了滕王阁超拔绝世的气势。

其次该谈谈“阁”了。本来是滕王“阁”却为什么称为名“楼”呢?是因为二者并无多大的区别,一般都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虽然“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叫“楼”的建筑物也四面开窗。作为观赏风景的建筑物,楼阁一般都建在山水胜地,要求“危楼跨水,高阁依云”。作者去观赏滕王阁是“访风景于崇阿”,说明滕王阁是依高峻的山陵而建,为“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古人有登高望远的文化传统,因为登高便于游目骋怀,也才能体会到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和壮阔;又有登高必赋的传统,即登高就会抒写自己的心声。正是这些附着在高台楼阁上的文化传统,让王勃这个站在高峻滕王阁之上的人看到如此阔大生动的深秋之景,才让他拥有了如此出入古今的博大的胸怀,而它们实际就是王勃自己虽怀才不遇却仍不甘沉沦、达观向上的积极情怀的最好诠释。

《滕王阁序》中的秘密 篇3

为何出现天文常识错误

滕序中对南昌天文的描述,多受后人讥笑。翼轸牛斗并列,必有一错,且三江五湖不明。查《汉书·地理志》:

楚地,翼、轸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

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

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世。

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之一都会也。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吐、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其君禹后……后二十世,至勾践称王……后十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兴,复立摇为越王。……

细阅之下,发现《滕王阁序》开篇竟脱胎于此,如“楚地翼轸之分野”(星分翼轸),衡庐若指山则分别在楚地、吴地之中(地接衡庐);“三江五湖之利”(襟三江而带五湖),“荆蛮”在楚,“瓯越”历史上仅指闽君摇。《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孝惠三年,举高帝时粤功,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日东瓯王。”而闽君摇正在粤地篇中“复立摇为越王”(控荆蛮而引瓯越)。可以确信,王序开头的33字出于《汉书·地理志》。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王勃若真用典于此,那的确错了。王勃既写豫章南昌,星分翼轸却是楚地;而豫章在吴地斗分野,丰城剑气要射到牵牛的粤地也似乎太远。王勃确实错了,无怪乎遭到后人指摘。然而,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王勃出身名门,六岁作文,“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篇,十岁包综六经”,更是天文学的奇才。《酉阳杂俎》载:

张燕公(张说)尝读勃《夫子学堂碑颂》“帝车南指,遁七曜于中阶。华盖西临,高五云于太甲”四句,悉不解。访之一公(僧一行也)。一公言:“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有是之祥,无位圣人当出。”“华盖”以下卒不可悉。

王勃碑颂连唐骈体赋家张说与天文学家高僧一行皆难悉解,其“推步历算”之精诚非虚誉。而《滕王阁序》中用典却出现天文常识的错误,故让历代学者大惑不解。

清朝《王子安集注》的作者蒋清翊发现,历代典籍中唯有《越绝书》与王勃相合。《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军气第十五》星分系统与《汉志》异:

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也。吴故治西江,都牛、须女也。楚故治郢,今南郡、南阳、汝南、淮阳、六安、九江、庐江、豫章、长沙,翼、轸也。

蒋氏以此为据,以为豫章星分翼轸,后世注家虽嫌其冷僻,也唯有奉之为圭臬。可惜蒋氏不知王勃开篇出于《地理志》,未竟全功,遂未看穿王勃精妙之思!这正是王勃最巧妙的地方,极有可能是其有意卖弄才学。若依《汉书》,豫章自然属于斗的分野,翼轸为楚地,称豫章星分翼轸,王勃当然错误;然王勃偏偏可以举出《越绝书》为证,你又不能说他错误!

由此推知,当日王勃在滕王阁上开篇就利用《汉书·地理志》和《越绝书》两说之间的差异,出一极深奥难题,开一极高明玩笑。而都督绝非等闲之辈,必定是位博学鸿儒。按罗隐《中元传》的说法,当王勃吟出“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都督称“故事也”,是其立知王序出于冷僻的杂史《越绝书》,用典虽极偏,都督却也胸中了了。而接着王勃吟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荆蛮而引瓯越”,都督发现此文却明明以“剪裁融化”之法出于《汉书·地理志》,而绝非出于《越绝书》,因《越绝书》绝无“荆蛮瓯越”内容;然若出于《地理志》,则“星分翼轸”是楚地,而豫章在吴地斗分野,真是牛头不对马嘴。势同骑虎,在两难之间,都督立知王勃乃一极高明之人,此来分明给在座众人出一极高明难题,故都督“沉吟不语”。后接“龙光射牛斗之墟”天文又与《地理志》不合,偏偏又有《晋书·张华传》中豫章人雷焕有关的典故“牛斗之间常有紫气”相证,亦不能轻言其错也。

若依《唐摭言》版本,都督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后即“沉吟不语”,则有可能都督不甚渊博,故正自穷搜瞑讨,寻其出处。而从后面都督闻“秋水”、“长天”即惊为天才,可知其反应极快,故这种可能性不大。应该甫闻即知其出于《越绝书》,知王勃必非凡品。

人文典故从哪里来

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赴交耻探望被贬的父亲王福畤,于八月抵达楚州友人家中,盘桓多日,写了一篇《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八月下旬,王勃复起程溯长江西上。《旧唐书·王勃传》说:“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其意,其辞甚美。”而《新唐书·王勃传》称:“勃往省……道出钟陵(按:唐南昌),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可知滕阁作序前有《采莲赋》之作。其具体时间,民国刘汝霖《王子安年谱》考其上元二年乙亥八月二十九日至浔阳,致书族翁承烈。清季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有承烈复书,由承烈书可反证其时王勃正在长江、鄱湖水域。《采莲赋》应作于此时。

《采蓬赋并序》中有:“顷乘暇景,历睹众制,伏玩累日,有不满焉。遂作赋日:非登高可以赋者,惟采莲而已矣。”此作大致十日后的九月九日,即有《滕王阁序》之作。《采莲赋》是离《滕王阁序》最近的作品,而细观序中“历睹众制,伏玩累日,有不满焉”,则分明王勃作《采莲赋》是花了数天看了很多书的,并且有不满意的地方,所以作了“其辞甚美”的《采莲赋》。这种创作态度对紧接而来的《滕王阁序》的创作是否有相同的影响呢?

倘若借用“历睹众制,伏玩累日,有不满焉”来衡量《滕王阁序》,王勃写《滕王阁序》看了些什么书?到底对什么不满?

王勃滕序用典,用字“精切”。倘非具有超人的记忆力,王勃在旅途中便有可能看了《越绝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后汉书·徐稚传》、《晋书·张华传》。

参照蒋清翊的《王子安集注》,可知《采莲赋》的用典有许多出于《地理志》、《水经注》。

这些书正好是一幅古代的导游图!从《越绝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中可以知道,王勃了解的天文地理偏重于东南半壁江山,正好和王勃此行的路途一致!从江淮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道出江中的《采莲赋》到南昌的《滕王阁序》、广州的《鞶鉴图铭序》,路线正贯穿其中。可以揣测,王勃一路沿江而下,途中必携诗书以消永日,了解各地的天文地理、人文典故。在唐初,介绍历史、地理的《水经注》、《越绝书》、《地理志》当是读书士子的首选。王勃万里省亲,远迹天南,必然于地理多所用心,这些书籍为其用力处是极为自然的。

王勃不满诸书之不同

王序中的“星分翼轸”说出自《越绝书》孤证,论者以为太过冷僻,出人意料之外;王勃刻意营求,似有失自然。然而王勃一路看书而来,必玩味《越绝书》、《地理志》、《水经注》等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实在是情理之中,自然之极。“荆门洎自吴越”一语证明王勃注意到吴越故实。而倘王勃“道出江中”、“旅泊江浔”时可能翻阅《汉书·地理志》了解周边情况,却发现豫章星分,《越绝》、《汉志》居然不同。这就是王勃“有不满焉”的真正原因!故出语“星分翼轸”以嘲之。

“地接衡庐”清人蒋清翊注为衡山郡、庐江郡,得其真也,然尚未明其全义。

《晋书·地理志》:“(汉)武帝改衡山日六安。”衡山就是六安的旧称,《晋书·地理志》说:“汉改九江日淮南,六年,分淮南置豫章郡。文帝十六年,分淮南立庐江、衡山二郡。”称豫章“地接衡庐”完全符合地理沿革。再细看《地理志》中顺序为:豫章、庐江、六安(衡山),是豫章下接衡庐也,而《越绝书》中顺序为:六安(衡山)、庐江、豫章,是豫章上接衡庐也。二书不知谁掩袭谁,王勃似又可“有不满焉”,故出语“地接衡庐”。更重要的是《越绝书》在《隋书》中题为子贡作,或为伍子胥作,为战国古书,而诸考据家以为杂揉汉人之文,乃定为伪作。如郡县制虽发端于战国,然分天下为郡国却始自秦,此条于战国书中出现秦汉州郡,正是其破绽之处,王勃既精天文地理,这条如何瞒得过,必将又“有不满焉”。

若在吴地中欲明了三江五湖,查阅《汉书·地理志》可知三江五湖之说本出《禹贡》,但其文简略,郑云、颜师古等历代学者争议极多,学术界迄今没有定论。郑玄、颜师古同出一书,而三江之说各异,五湖竟然矛盾。此又一“有不满焉”,故王勃出语“襟三江而带五湖”,考考座上诸公,看他们是否明了个中奥秘。

若将到南昌,王勃必看《水经注·赣水注》中南昌县部分,以了解当地风土人物。雷孔章、张公然石一节说:

县出然石,《异物志》日: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日: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

而《晋书·张华传》说:

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日:“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日:“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

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于是失剑。华叹日:“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

《晋书》此段史料,来自刘宋豫章大儒雷次宗的《豫章记》:

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要宿,问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也,精在豫章丰城。张华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尺。开之,得二剑,其夕斗牛之气不复见……

由此合参,《水经注》、《豫章记》中雷孔章,即《晋书》之雷焕;《水经注》、《晋书》之张公,即《晋书》、《豫章记》之张华。精通天文历算的王勃自然会发现称豫章丰城为牛斗之间与《汉书·地理志》不合。此又一“有不满焉”,故有“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再阅《水经注》到徐孺子墓一节,翻看《后汉书·徐稚传》,则知“徐孺下陈蕃之榻”。再由《水经注·赣水注》往下阅“陈蕃为太守”,参看《后汉书·陈蕃传》则竟是“周璆下陈蕃之榻”!二文人物虽异而情节雷同,范晔史材抉择不精,王勃又一“有不满焉”,故出语“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又若熟悉典籍者,当知班固《汉书》多史迁旧文,如《汉书·地理志》即由《史记·货殖列传》改窜而来。《史记·货殖列传》:

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故至今谓之“夏人”。

细审班、马异同,则王序又有一解。依《史记》“豫章……是南楚也”,按《汉书》楚地,当可称豫章“星分翼轸”,然《史记》未述星分,“翼轸”二字,分明显示语出《汉书》而非《史记》。“星分翼轸”下笔在史汉之间,《史记》中豫章上接衡山,《汉书》中豫章下接庐江,“地接衡庐”是综二书而言。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王勃不满的地方正是诸书中异同之处。且其顺序竟与王勃《滕王阁序》开篇惊人吻合,这是王勃读过上述书籍,且构思于此的明证。

可以说,《采莲赋》的创作态度对十天后的《滕王阁序》构思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立意应属一致,即以《越绝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诸书为纲,遍考诸书异同,然后下笔为文,幻化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结语

王勃作序未做事先准备的神话不成立,实则作了相应准备。王勃在未到滕王阁之前极有可能已经“顷乘暇景,历睹众制,伏玩累日”,作了充分准备。滕序中“龙光射斗牛之墟”是从《地理志》转入《水经注·赣水注》的衔接语。而从《水经注》中雷孔章、张公一节可以看出仅读《水经注》,不查阅《晋书·张华传》或《豫章记》,“龙光射斗牛之墟”一句便如何也翻不出来。而滕王阁上不可能当众查书,王勃必在到达滕王阁前的水路上完成此番功夫。

再从其滕王阁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结合《酉阳杂俎》、《新唐书》中欧阳修披露的王勃一贯属文作风来看,王勃在上元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到九月九日的十天前后,极有可能已打好了“腹稿”,至少一部分文章已“宿构”矣。其构思大致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是上元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前后为作《采莲赋》所阅书籍,虽不可能是专为《滕王阁序》作准备,而实际上影响到《滕王阁序》的创作,并从序文中表现出来。如《采莲赋》中有“异睢园之欢娱”,而《滕王阁序》中有“睢园绿竹”,二者文思用典如出一辙。

二是江州作《采莲赋》后到南昌之间水路上所阅有关豫章地理山川人物典故之书而所作的构思。《滕王阁序》开篇,皆为水路上细阅《越绝书》、《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赣水注》、《晋书·张华传》或《豫章记》所得。

第三,与滕王阁密切相关,无从预先准备的文章,则为王勃以惊人的天才当堂构思而成。如:“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在浔阳、在赣水上便吟不出来,非要到滕王阁上诗酒之会时方才吟得出。《滕王阁序》后段结束部分“临别赠言”以及滕王阁诗都属此类,然此似不如第二部分文章精湛,《滕王阁序》主体部分除用典华美外,似不如第二部分文章用意深刻。

《滕王阁序》典故诠释 篇4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总共约有四五十个),用得恰当,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用典,在这篇序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就表现得非常充分,同时由于用典,又表达得非常委婉曲折。

前人诗文喜欢用典,骈体文更是用典的极端。骈体文用典是一个特殊的传统。其主要好处是: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用极少的笔墨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用典的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丰厚,在语法修辞上又有倒装、节缩、对仗、借代等不同的方法,加上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与今天又有很大差别,所以,要理解这些典故,这对读者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读者的知识面不够,就会觉得文章看不懂。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如果不知道陆荀之辩,就会觉得作家只是在写登高望远,其实这句是用典故来形容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

下面按照课文中出现典故的顺序,对文中的主要典故尽可能作出详细解释。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和典故 篇5

原文: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翻译:南昌(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分野(正对应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鉴赏:一连三组,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言辞之间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鉴赏: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极写洪州人物之盛。

原文: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翻译:洪州的阎都督具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新州的宇文刺史具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綮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原文: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翻译:(正赶上)十日一休的旬假日,才华出众的好友(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迎接千里之外的宾客,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

鉴赏:极写朋友之高贵、众多。“高朋满座”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原文: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翻译:(文采如)腾飞的蛟龙和起舞的凤凰,(那是)词章的宗师孟学士;(宝剑如)紫色的闪电和青白的寒霜,(那是)勇武韬略的宝库王将军。

原文: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翻译:家父在交趾做县令,我探亲途经这一胜地,我一个年轻人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盛大的宴会。

鉴赏:最后谦虚地介绍自己。至此,具体的人物介绍结束。第一段亦结束。这一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针线细密,开合得体,笔墨变化多姿,却又一丝不苟”。

第二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登临时的所见,即:三秋时节滕王阁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原文: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翻译:时间正在九月,季节正是深秋。

讲解:“维”的意思是“在”,“序”的意思是“时序”,即“季节”。“九月”为农历九月,“三秋”即秋天的第三个月,意为深秋。

原文: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地面的积水已经消尽,寒冷的潭水清澈见底,(山中的)烟雾和(晚霞的)余光凝结在一起,傍晚的山峦呈现出(高贵的)紫色。

原文: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翻译:在高高的路上驾着马车,到高耸的山岭寻访美景;来到皇子营建的长洲,看到了他当年修建的馆阁。

讲解:“俨”通“严”,意思是驾驭。“阿”的意思是“山岭”。“帝子”“天人”都是指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婴。此句复述自己来到滕王阁的经过。

原文: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翻译:层叠的山峦耸立起一片苍翠,向上冲出了层层青云;凌空的阁道上闪动着艳丽的朱红油彩,(从那里)向下看看不见大地。白鹤漫步的沙滩,野鸭栖息的洲渚,(布局)用尽了岛屿的萦绕迂回;桂木建筑的殿堂,香兰装饰的宫室,(安置)依照冈峦起伏的`地势。

鉴赏:此二组句子,极写滕王阁所在之地的美景和情致。

原文:披绣闼,俯雕甍:

翻译:打开那彩绘的阁门,俯视那雕饰的屋脊:

讲解:“闼”的意思是门,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鉴赏:首次使用三字句,此观景之起。由里至外,由上至下,万千锦绣皆从此入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原文: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翻译:山岭原野辽阔无边,放眼远望,充满了视野;河流湖泊迂回浩茫,让人看了感到吃惊。城中房舍遍地,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显贵高门;船只泊满渡口,都是装饰着青雀黄龙的船轴。

鉴赏:此句明写景盛,暗写人盛。

原文: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翻译:彩虹隐没,秋雨散停,日光普照,天空明朗。沉落的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晚归的渔船在暮色里唱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成行的大雁在寒气里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

鉴赏:这是《滕王阁序》中最精彩的几个句子,传唱千古。如此动静结合,如此意境,在历代的秋景写作中实属罕见。

第三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原文: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翻译: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迅速飞腾。清幽的排萧奏鸣,好像清风刮过,柔美的歌声缭绕,好像白云停步。

鉴赏:两组句子,极写兴致之高,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原文: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翻译:(今天的盛宴可比西汉梁孝王)睢园中竹林聚会,(文士们的饮酒的)豪气超过了(东晋时的)陶渊明;(好像有后汉时)邺水河畔(曹植)咏荷花的才气,文采(好像)超过了南朝的临川刺史谢灵运。

讲解:这里使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相关的事物来代人物或事件。

鉴赏:两组句子,极写宴会之欢娱场景。引用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原文:四美具,二难并。

翻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全都具备,(贤主、佳宾)二难齐集一堂。

原文: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翻译:向那无际的长空极目远眺,在这短暂的假日尽情游乐。苍天高远,大地辽阔,觉察到宇宙浩渺无垠;兴致消尽,悲哀涌来,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鉴赏:“穷”“极”二字,将视野又一次扩展到宴会之外,境界更加廓大,情绪却将由喜而转忧。其后两个四六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定,充满了哲理玄思。这一玄思之中所蕴藏的人生的孤独感,将贯穿以下的所有文字。

原文: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翻译:远望长安(沉落)到夕阳之下,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地理形势极为偏远,南方大海特别幽深,(昆仑山上)天柱高耸,(缈缈夜空)北极远悬。

鉴赏:东西南北,极目四望,实则是“极目四想”:由日落想到长安,由云海想到吴会,由南方而想到大海,由北京而想到天柱、北极。世界阔大,宇宙无边,在这阔大无边的世界宇宙面前,人生是那么的渺小。在此世界宇宙面前,何人能不感叹人生?“极目四想”为下面的人生感叹张本。

原文: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翻译: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为迷路游子悲伤?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

鉴赏:一问一答,王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心绪和自我悲伤的情调早已满溢。

原文: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翻译:啊!时运不顺畅,命途多坎坷。冯唐(那么)容易衰老,李广(那么)难得封侯;把贾谊贬谪到长沙,不是没有圣贤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角避居,难道缺乏清明的时代?

鉴赏:三个层次同一个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原文: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翻译:所(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

原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年纪老迈(情怀)应当更加豪壮,哪能在白发苍苍的时候改变自己的坚定心愿?境遇艰难(意志)将要越发坚定,不能坠掉直凌青云的(崇高)志向。

讲解:“穷”为“无路可走”,人生遇到重大的坎坷。

鉴赏:此为抒怀之第一层,表达一种境界,一种高尚的人生观: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志向不改,做人的准则不变。

原文: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翻译:喝贪泉的水却觉得清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却依然欢乐。

讲解:“而”“以”都是转折关系的连词。

鉴赏:此为抒怀的第二层,表达一种乐观开朗的情怀,此情怀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情怀。

原文: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翻译:北海虽然遥远,乘风便可以到达;旭日般的青春已经逝去,夕照似的老年岁月也不算太晚。

讲解:“东隅”“桑隅”都是借代修辞。前者代青年时光,后者代老年岁月。

鉴赏:此为抒怀的第三层,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自我激励,也是自我安慰。

原文: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翻译:(汉代的)孟尝高尚纯洁,空空地怀抱报效国家的雄心;(晋朝的)阮籍放荡不羁,哪能效仿他遇穷途而痛哭。

鉴赏:此为抒怀的第四层,两个典故,借着对孟尝、阮籍的否定性评判,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但读来却觉着,其中蕴含着不尽的的哀婉。

第四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原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翻译:我王勃,只是一个能够佩三尺绅带的书生。

鉴赏:王勃以这样的自谦之词来为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可以说一定是一言难尽。

原文: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翻译:(虽然)与年轻的终军同龄,却没有机会请求捆缚敌人的长绳;(虽然)有志愿投笔从戎,(却只能空空地)羡慕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宗悫。

讲解:“弱冠”为不足二十岁。二十岁行冠礼,故而,在二十岁之前叫弱冠。

鉴赏:两组句子,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却表达着没有终军幸运的感叹,再以班超、宗悫自许,但随即就表达只能羡慕他们的遗憾。两个典故都暗示了自己不甘作一介书生的决心。

原文: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翻译:(如今)在人生路上抛舍了富贵爵禄,到万里之遥的地方去陪伴父亲。虽不是玉树般的谢家子弟,却也有幸和孟母的贤邻一样的各位相交。

鉴赏: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与前一组句子相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他的真实情感到底是悲是喜这样的问题。是喜中有悲?还是悲中有喜?

原文: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翻译:不久便要“趋庭鲤对”,(承受严父的教导);今天有幸“喜登龙门”,拜见高雅的主人。

鉴赏:从字面来看,王勃这是明白表达自己不论接受严父的教诲,还是参加滕王阁盛会,都是十分值得高兴的事。其实只是一个客客气气的结尾。

原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翻译:如果碰不到(举贤的)杨得意,就只能抚摸着凌云之赋来为自己惋惜;既然遇见了(知己的)钟子期,奏起那流水之曲又有什么可惭愧的?

鉴赏:两组四六句再次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知己难逢。又一次为下文的感叹张本,使其更显水到渠成。

原文: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翻译:唉!美好的景致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也难再遇,兰亭(修禊的雅兴)(久已)消逝,金谷园(富丽的楼阁)(早成)废墟。

鉴赏:以“呜呼”一叹开始最后一轮的感叹,比上一段更见伤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其历史的沧桑感饱蕴其间。

原文: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翻译:临别之时写下赠言,在这盛大的饯别宴会上侥幸蒙受都督的恩遇。登临滕王高阁撰写诗赋,这是我对诸位先生所期望的。

原文: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翻译:我竭尽自己粗陋的情怀,恭谨地写成这篇短序。我所有的语都铺陈出来,四韵八句都写成了。请各位再施展像潘岳、陆机如江河大海一样的才气(各赋所怀)吧!

滕王阁序 篇6

千古绝唱,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

《滕王阁序》学案 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学习目标】(读一读)(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命俱灭,1.了解骈体文“用典”与“对偶”的两大特征,积累文化知识 不废江河万古流。)

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全文 2.背景探寻

3.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

【学习重点】 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1积累重要的文化知识和文言现象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

2.体会作者复杂的人生体验 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

【学习难点】 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理解骈体文的特点,学习事、景、情、理相融合的写法 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

【学习课时】:3课时 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

【学法指导】 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

1.借助“教材助读”,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

2.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理解文意。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在“我的疑问”处。3.题解

第一课时 ①《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序》。

【学习要点】 滕王阁诗

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2.通读全文,积累生字词,梳理文章结构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知识链接】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

1.走近作者 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王勃(650—675),字_____,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人。与、、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并称“”。他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②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4.“序”与“骈文”: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骈文,是魏晋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学习过程】(读一读,试一试)

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一、通读全文,掌握基础知识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1通读全文,圈画重要语句,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目标:识记生字词的能力 A)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翼轸()懿范()瓯越()台隍()棨戟()()潦水()俨骖騑..........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鹤汀凫渚()()披绣闼()俯雕甍()云销雨霁().....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孤鹜()好高骛远()彭蠡()衡阳之浦()遥襟甫畅()逮捕()......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逋慢()哺乳()遄飞()睢园()邺水()睇眄()()南溟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帝阍()命途多舛()宗悫()簪笏()()袂()梓泽().......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文言知识积累

①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通

云销雨霁通

②古今异义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今义:

2、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古义:今义:

3、穷且益坚古义:今义:

4、等终军之弱冠古义:今义:

5、盛宴难再古义:今义:

6、孟学士之词宗古义:今义:

7、童子何知古义:今义:

③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徐孺下陈蕃之榻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二)形容词和副词的活用

1、烟光凝而暮山紫

2、响穷彭蠡之滨

3、四美具,二难并

4、屈贾谊于长沙

5、宾主尽东南之美

(三)动词的活用

1、腾蛟起凤

2、屈贾谊于长沙

3、窜梁鸿于海曲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童子何知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4、极娱游于暇日。

5、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7、都督阎公之雅望

8、宇文新州之懿范

9、屈贾谊于长沙

④解释一词多义

1.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2.胜:① 胜友如云② 躬逢胜饯③ 胜地不常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3.穷:① 响穷彭蠢之滨② 穷睇眄于中天③ 穷且益坚④ 岂效穷途之哭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4.舍:① 舍簪笏于百龄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5.临:① 临别赠言② 临帝子之长洲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6.怀:① 怀帝阍而不见② 有怀投笔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7.序:① 序属三秋② 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骈体文)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1)四字句,二二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2)六字句大概有四种情况: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3)七字句大概有四种情况: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①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作者的感情随行文有怎样的变化?

③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段:

第二部分()段:

第三部分()段:

第四部分()段: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鉴赏文章前三个部分

【学习过程】(读一读、讲一讲)

一、美读全文,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二、自学提纲(合作鉴赏)

(一)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研读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滕王阁的?

2.第2、3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何不同?

3.经典诗句鉴赏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三)研读第三部分: 1.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2.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融合在一起的?“天高地迥,绝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有何种情思?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力求以精美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感悟。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鉴赏第四部分 2.探究鉴赏本文景、情、理之美 【学习过程】(读一读、讲一讲)

一、美读全文,感受意境之美

二、自学提纲(合作鉴赏、探究)

(一)研读第四部分: 1.第六段,作者自谦的句子是哪句?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3.作者写尽古今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句子是哪句?

(二)鉴赏景、情、理之美 1骈文十分讲求语言形式之美,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四六句式,多用典故,词彩华美,音韵和谐。本文有凌云之气,言随意遣,如源泉之涌。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骈句,体会其艺术效果,并说说为什么好。并仿照骈文编写对联。

2.《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①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②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③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④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3.王勃面对人生的态度对你有何启示?你怎样看待“逆境”和“顺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上一篇:中小学校长研修心得下一篇:聂耳生平读后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