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滕王阁序教案

2024-10-06

课文滕王阁序教案(共12篇)

课文滕王阁序教案 篇1

如何复习课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作者是王勃,《滕王阁序》全文写了什么,该如何来复习《滕王阁序》呢?

这一节我们来复习《滕王阁序》,作者是王勃(教师板书)。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虽然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王勃写得与众不同,别人把离别写的悲悲惨惨戚戚,而他却洗去感伤,留下乐观。诗如此,文亦如此。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复习哪些内容?重要文言字词、背诵默写(尤其警句)、骈文(对偶、用典)、探究作者观点(处逆境而不消沉)

一、重要字词积累

这里罗列了一些字词解释,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大家下去自己整理整理,我现在只强调部分成语。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钟鸣鼎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近义成语:食前方丈、炊金馔玉

反义成语:箪食瓢饮、粗茶淡饭。

二、背诵课文第2、3、4段

三、品析警句(对偶、用典)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先回忆本文的段落结构。

(第1段):扣“洪府”,述宾主之美。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第2、3段):扣“秋日登阁”,绘山川之美。角度:近景、远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乃千古绝唱。这里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长天”“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于是乎,构成了一幅绝妙好图。景色优美,句式也对偶。

(第4、5段):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此句,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第6、7段):扣“别”,自叙遭际,叹知己难遇。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从这些名言警句中,你能看出什么特点?A、(形式上)对偶。B、(内容上)用典。

四、探究――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并被他折服?

A.有勇气。古人云:“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气盛);有才就要展示,“棒打出头鸟”,宁可被打死,也不愿憋死。

B.有才智。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写骈文能展示文学才华,好用典能寄托自己理想。

C.有储备。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强调了灵感对作文的重要性。那么灵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从自己平时深思熟虑中来!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他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D.作者观点(处逆境而不消沉)。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抒发自己宦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但不坠青云之志的执著态度,接着由关山难越到英雄失路,借怀才不遇的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

随后“所赖”、“老当益壮”等词,勉励同仁,振聋发聩。接着以“大鹏”表壮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明信心,同时,反用“贫泉”“涸辙”、阮籍等典故,表达自己处逆境而不消沉的观点。作者就是这样,既展示了其追求与痛苦的`情感发展轨迹,又披露了其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滕王阁序》是一首青春之歌,青春的生命会有感伤但绝不会沉沦,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现在是一个张扬个性、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应该像王勃那样,好好学习,精心储备,处逆境而不消沉,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五、课外阅读训练

1.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A.“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____________。

B.“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____________。

C.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上联写_________________,下联写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滕王阁序》和《归去来兮辞》,比较王勃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课文滕王阁序教案 篇2

此赋很长, 名句很多。有一些名句, 后来为人们经常引用, 已是约定俗成, 发展为成语。还有一些名句, 简直和《论语》中一些名句成为科举考试题目一样, 来当做文艺作品的标题了。如古筝名曲《渔舟唱晚》, 其标题便取自《滕王阁序》。在《滕王阁序》中,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可谓千古传诵的名句, 当属“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人们也常以此联为王勃的代表作, 并以此联来评价王勃的创作水平。其实, 这并不准确。因为此联并不是“原生态”, 甚至难以说是王勃的独创, 它仅仅是一次摹仿, 至多是一个化用而已。此联的来龙去脉, 经查证, 原来它始自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的《马射赋》。此赋中有一联, 曰“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很多人不知道《马射赋》及其“落花”联, 却熟悉《滕王阁序》及其“落霞”联。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联, 确实比“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联大气、炫美, 也可谓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人们推崇“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联, 无可厚非。不过, 如果人们并不探知此联的真谛, 甚至连文字的真义都不了解, 也在那里摇头晃脑怡然长吟、吞云吐雾侃侃而谈, 那就有附庸风雅之悲了。

关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联名句, 流行的解释是:晚霞由上而下落向天际, 孤单的野鸭由下而上冲向天空, 它们一齐飞翔。秋水与长天颜色一样, 连成一片无法分界。

这个解释, 隐藏着一个违反辩证法的根本矛盾:将要结冰的“秋水”, 一年四季中最为明净清澈。因为, 秋凉水凝之际, 杂物消停沉淀, 所以水绿如蓝 (“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潦小而寒潭清”) 。“秋水”是如此之蓝之清, 而霞落之时的“长天”, 则是浑浊厚重、一片灰暗。人们之所以称傍晚的天候为黄昏, 盖因于此。对于这一点常识,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善于观察生活的创作家王勃肯定是清楚的, 不会说黄昏霞落之时的“长天”和“秋水”是“一色”, 不会将相反视为相同。显然, 人们对“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流行解读不符合实际, 是悖论, 当然也不是诗人的本意和赋作的本义。

再则, 如果“落霞”是下降的晚霞, 那么, 此时刻应该是百禽归宿了, 野鸭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来远走高飞了呢?

还有, 如果“落霞”是下降的晚霞, 那么, 该句就自相矛盾了:一个 (晚霞) 是降落, 一个 (野鸭) 是升腾, 动态相反, 它们怎么能够一“齐”来“飞”呢?

另外, 如果“落霞”作晚霞解、“落”为晚时, 就和“秋水”之“秋”没有对仗了。因为, “秋”也是晚季。晚对晚, 这从古典诗词赋联的对仗上来说, 也是违反规则的, 是忌对。落、晚之类, 只能对晨、初之类。天才诗人王勃, 应该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那么, 流行解读的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问题出在了对一个关键词“落”的释义上了。

“落”这个单音节词, 常见的释义, 是坠落的意思, 如落幕、落日、落花。其延伸义, 也就是终结、完了的意思, 如落幕, 表演完了;落日, 太阳没有了;落花, 花开终结了。而“落”这个词, 还有别的义项。其中, 有一个很有趣的义项, 就是和上述义项完全相反的义项, 即升起、延伸为初始的义项。例如, “落英缤纷”这个成语, 小孩子常常释为花瓣纷纷飘落, 将“落”解为下落、终结义。实际上, 这里的“落”, 是升起、初始的义项。“落英缤纷”, 就是刚刚绽放的花朵灿烂多彩。“落霞”之“落”与“落英”之“落”是一类义项。“落霞”, 即上升的彩霞、初始的彩霞, 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朝霞、晨霞、早霞, 而不是晚霞。明确“落”的升起、初始义项,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联, 便可通顺了:只有一日之始升腾的朝霞和一日之始升腾的野鸭, 才可以谓之“齐飞”;只有朝霞即“落霞”飞流的早晨, “长天”才是透明湛蓝的, 才可能和透明湛蓝的“秋水”成为“一色”, 才可能天水相连不辨边际成为一体。

证明“落霞”为朝霞, 还有一个无可辩驳的硬件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联, 是上句“云销雨霁, 彩彻清明” (即“朝雨浥轻尘”后的天空清澈明朗) 之继续。两者是承接关系, 共同描写清晨的景色。后者“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只是前者“云销雨霁, 彩彻清明”的延伸、扩展、全面、深化。在完成了对晨景的充分描写之后, 才转入了“渔舟唱晚……”之类晚景描写。

在这里, 有一点需要指出:《滕王阁序》及其名联“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谓全天候、全景式的描写。但这并不能说明王勃观察了从“落霞”到“唱晚”的全过程、饱览了他所谈及的大环境。这是不可能的。但是, 文艺创作允许诗人有其符合逻辑的合理想象, 允许使用其他来源的可靠素材。这就像范仲淹, 他一生从未到过岳阳楼, 却能够写出名篇《岳阳楼记》, 比现实生活更高级、更典型。

在古代汉语中, 词的多义项, 是常见的属性。而一词具有截然相反的义项, 也不仅仅是“落”的专利。如唐诗名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联, 好多人的解读是:富人家财产多得不得了, 连酒肉都吃不完、时间长了就腐烂发臭了, 而道路上却随处可见因冻饿而死者的白骨。这种解释又陷入了违反辩证法的矛盾:酒放得时间越长是越醇呀, 怎么可能腐烂呢?肉炖得时间越长是越香呀, 怎么会发臭呢?实际上“, 朱门酒肉臭”句中的“臭”这个词, 应取其香醇义项。富人家酒肉飘香的美好, 和穷人们路边冻饿而死的悲惨, 形成了强烈的鲜明的对比。“臭”这个词, 其义只是表示一种气味。它在特定的语境中, 可以是诱人的好气味, 也可以是恼人的恶气味。再如“左”这个词。“左”的义项有为褒义词, 意为尊、优、上, 如男尊女卑社会的秩序男左女右。“左”的义项也有为贬义词, 意为卑、劣、下, 如旁门左道等。

如何复习课文《滕王阁序》 篇3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复习哪些内容?重要文言字词、背诵默写(尤其警句)、骈文(对偶、用典)、探究作者观点(处逆境而不消沉)

一、重要字词积累

这里罗列了一些字词解释,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大家下去自己整理整理,我现在只强调部分成语。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钟鸣鼎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近义成语:食前方丈、炊金馔玉

反义成语:箪食瓢饮、粗茶淡饭。

二、背诵课文第2、3、4段

三、品析警句(对偶、用典)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先回忆本文的段落结构。

(第1段):扣“洪府”,述宾主之美。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第2、3段):扣“秋日登阁”,绘山川之美。角度:近景、远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乃千古绝唱。这里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长天”“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于是乎,构成了一幅绝妙好图。景色优美,句式也对偶。

(第4、5段):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此句,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第6、7段):扣“别”,自叙遭际,叹知己难遇。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从这些名言警句中,你能看出什么特点?A、(形式上)对偶。B、(内容上)用典。

四、探究——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并被他折服?

A.有勇气。古人云:“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气盛);有才就要展示,“棒打出头鸟”,宁可被打死,也不愿憋死。

B.有才智。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写骈文能展示文学才华,好用典能寄托自己理想。

C.有储备。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强调了灵感对作文的重要性。那么灵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从自己平时深思熟虑中来!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他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D.作者观点(处逆境而不消沉)。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抒发自己宦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但不坠青云之志的执著态度,接着由关山难越到英雄失路,借怀才不遇的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

随后“所赖”、“老当益壮”等词,勉励同仁,振聋发聩。接着以“大鹏”表壮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明信心,同时,反用“贫泉”“涸辙”、阮籍等典故,表达自己处逆境而不消沉的观点。作者就是这样,既展示了其追求与痛苦的情感发展轨迹,又披露了其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滕王阁序》是一首青春之歌,青春的生命会有感伤但绝不会沉沦,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现在是一个张扬个性、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应该像王勃那样,好好学习,精心储备,处逆境而不消沉,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五、课外阅读训练

1.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窦垿撰 岳阳市岳阳楼联

A.“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____________。

B.“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____________。

C.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上联写_________________,下联写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2.理解文中的典故。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把握序文中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理解典故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首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起王勃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网张

二.解题:

《滕王阁序》是宴会序,它体现了序的特点,三.朗读与预习: 1.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对**: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三.重要文言现象。.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明确:“襟”和“带”在此都活用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明确: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都是成语,需要积累;“徐孺下陈蕃之榻”中的“下”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星”“雾”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像云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3.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司懿范,襜帷暂驻。

明确:“棨戟”“ 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4.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明确:“出”为路过经过之意。“何知”为“知何”,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7.高朋满座 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三段:

(一)朗读课文。

(二)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四.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五:板书设计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滕王阁序》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注释,疏通文意,讨论研究、形象描述,体会骈文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二、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 “流丹”, “耸翠”, “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 “写尽九月之景”。

这句是因果性的推论。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用电影手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 远景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二)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1.“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2.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3.“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6.“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用三字句,加快节奏。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7.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8.“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9.“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10.“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拓展延伸 再读品味

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四、小结作业

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再读文章,体会作者抒发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感受作者“居卑位而有为”的进取精神。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晚秋暮色图

色彩变化 远近变化

《滕王阁序》教案 篇6

……

鹳雀楼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唐•崔 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滕王阁序》“四美两难”新解 篇7

对于以上诸说这当中的逻辑问题,笔者倒不妨套用恩格斯责问杜林的话做比较:“在世界模式中,纯数学是某种完全经验的东西,是来自外部世界、然后又脱离外部世界的东西。”(《马恩选集》第三卷第79页 ) 对于两个相矛盾的判断, 不能同真亦不能同假, 必须明确肯定其中之一为真, 这是逻辑思维应遵循的排中律原则。因此, 对学者的诸说不能讲都不错。

再说,“四美” 之谓的“音乐、饮食、文章、言语”所说的理由也不充分:一是王勃序文没有自诩为美文, 而是谦称“敢竭鄙诚, 恭疏短引”, 饶有抛砖引玉之意;二是“一言均赋”, 也“是所望于群公”未来之作的, 这从文末“请洒潘江, 各倾陆海云尔”可得结论。至于言语美, 未见当时“议论风生”“妙语连珠”的谈话记录, 也就无所依凭, 溢美、过誉都无根据, 不过是想当然而已。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黎宁老先生曾在《文史天地》撰文认为,“良辰、美景可以是四美之二, 而赏心、乐事无论如何与四美挂不上钩”,诚哉斯言。

如2005年9月5日“21世纪论坛”开幕式上, 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走科学发展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演讲时, 他引用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晚月》中很有特色的“暑退九霄净, 秋澄万景清” 两句对与会的嘉宾表示欢迎。对此的解释竟然是:“意在说明论坛的召开在时间、地点上都很适宜, 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嘉宾,‘四美具、两难并, 此次‘21世纪论坛的召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样将“四美具、两难并”到处套用, 那就未免太牵强附会了。 不错, 八月十五中秋夜确实真是良辰, 皓月当空碧如洗当然也是美景, 但论坛是在北京西城区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有何美景可言? 至于赏心、乐事, 要讨论发展大计, 用心劳神不说, 哪有闲情逸致去赏心? 那乐事也就只有从论坛的主旨上去揣摩臆度了。

由此鄙人不揣浅陋, 针对《语文》课本的注释,斗胆试作新解以为参考, 并求教于大家。

从《滕王阁序》的前后文联系看, 是并不难找到“四美”所指为何人何物何景何事的。让我们细细看来:“纤歌凝而白云遏”,指的就是歌伎美女;“气凌彭泽之樽”,指的就是甘醇美酒;“穷睇眄于中天”, 指的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槛外美景;而“躬逢胜饯, 盛筵难再”自然指的是佳肴美味了。笔者猜想, 王勃走笔至此, 不由得想起睢园西汉梁孝王刘武饮酒赋诗的情景, 继而联想到《国策》中鲁国君共公择言的典故:有一回鲁共公参加魏国君梁惠王举行的宴会,他劝诫梁王不要贪图“仪狄之酒(美酒)、易牙之调(美味)、南威之色(美女)、 强台之乐(美景)”这“四美” 以免招致亡国的后果。而“两难并”就蕴含于鲁共公所言之中:“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又要穷奢极欲地纵情享乐,又要避免灭顶之灾的亡国祸害,这不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吗?其言下之意就是,必须戒勉奢靡之风,不要纵情享乐。否则就难保万里江山金瓯无缺!“四美具、两难并”, 这是王勃的慨叹,也是他的自警,更是与人共勉的策言!王勃从两个梁王想到滕王的盈虚有数,故而在诗中再次发出了“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叩问。看来他是对此有所思考的。

笔者常做读书笔记,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读写诸君不妨一试“天地”。(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激场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刘伟林

《滕王阁序》微教案 篇8

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势

杰出的人物,珍异的物产

盛大的宴会,欣幸的机遇

特点:由史及地,由地及人,由人而己。扣题,得体。

二.秋水共长天一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色彩变化之美:寒潭清,暮山紫

远近错落之美:鹤汀凫渚---近山原旷其盈视---中云销雨霁 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虚实相映之美: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特点:多角度变换,景物浑成,情感饱满。

三.箫管齐鸣,四美兼具,盛宴之时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 悲情: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豪情:斗志昂扬,不甘沉沦

理想的人生境界,高尚的人生观

特点:悲怆与奋进统一,低沉与昂扬统一。

四.知遇之恩令人感念,宴会之盛值得留恋。

总结: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

融对偶,声韵,典故,辞藻于一炉;

骈偶之中运散文之气,严整之中若行云流水

《滕王阁序》优质教案 篇9

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

‘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

‘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

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山川胜景,如诗如画。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

‘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

‘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

‘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第三部分: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

‘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

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叹知己难遇,盼举荐提携。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五、赏析情感

1、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

——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

A、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

B、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无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滕王阁序》的用典之妙 篇10

文章用典紧扣题意,开篇就用“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典赞美滕王阁所在地物珍人杰,钟灵毓秀。接着写“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盛赞赴宴嘉宾豪爽善饮,气概超越陶渊明;才华卓著,堪比曹植、谢灵运。

往下典随意转,一连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三典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难抑、渴望年轻的自己再受国君重用的复杂感情。王勃年少才高,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被授朝散郎。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李贤召他入王府,让他做了修撰官。此时的王勃认为自己“材足以动俗,智足以济世”,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可是,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施展,就由于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被高宗视之为挑拨诸王关系而撵出了王府。遭此厄运,王勃宏志未变。而要实现宏志,就必须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王勃“怀帝阍”,“奉宣室”,暗喻自己对朝廷的向往;写冯唐、李广,婉示即使是贤人,遇上明君也难免遭受不幸;书贾谊受屈,梁鸿被窜,发愤懑的同时寄望于“圣主”“明时”。再笔触一转,援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之典,显示自己面对“贪泉”“涸辙”这样的浊境厄运,仍然能“达人知命”,心爽乐观;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之典,正写品行高洁的孟尝为官但不受重用而后归田来自比遭遇,反写狂放不羁的阮籍,以表白自己不会像他那样自毁而会坚持高远的追求;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之典,借功业显赫的终军、班超、宗悫表达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言以蔽之,这三典旨在表明自己绝不会因一时受挫而颓唐不振。

然后,文章回到欢宴上,写“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以谢玄结识名士、孟母三迁的美谈,表白自己幸遇嘉宾而倍感荣幸;写“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为不逢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大人赋》的杨得意,但幸遇诸多知音——赴宴嘉宾。一正一反,彰显自己有凌云之才,可以将其尽情地挥洒出来。最后,文章通过“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之典袒露自己的孝心以表达对在座嘉宾的谦恭,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典恳求众嘉宾洒墨为文,像才子潘岳、陆机一样倾吐文采,礼让得体,完美地收束全文。

对此,也许有人会质疑:既是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作序,尽可铺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文章却着重用典袒露自己的一腔激情和渴望,是否有点跑题或掉书袋之嫌?其实,只要考虑序文的特点和王勃的才情及其际遇,我们就可以理解用典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序”的内容并无规范,完全视有关对象和写作目的而定;在宴会上表露心志是人之常情,既是为饯别作序,当然可以一吐为快了。王勃的际遇,正如他在序文中感慨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而正在此时,他有幸受邀来到滕王阁,自然会急切借此良机尽展才学,以便让在座的朝廷命官向上举荐;不然,明知洪州都督欲借宴会作诗让其女婿露一手,王勃怎么会冒犯此等人事,不加推辞提笔就写呢?他的这种心志,倘若直陈出来显然有失稳重,说不定还会招致命官的反感;于是借浓缩了寓意隽永、极耐寻味、富含智理、启人联想的诗文典故来婉示当为必然的选择了。这既可凸显他才思敏捷,又可最大限度地表达难言之隐,哪里有什么跑题、掉书袋之嫌?

人所共知,平常宿构骈体文已属不易,即席写就并反复用典更为困难。但王勃“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不仅随手拈来众多典故,而且用典紧扣题意,十分贴切;既有正用,又有反用,更有正反兼用;同时句式灵活多变,有四六对,有六六对,还有四四对(其中有的句尾虚词不算在内)。文章因此显得意蕴极其隽永,风格十分典雅,音韵格外和谐,可谓字字珠玑,读来书香扑面,品之韵味无穷。由于用典至妙,集切题、隽永、典雅、和谐之美,所以世人高度赞誉《滕王阁序》并断言“后人难以为继”。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使赣江边的高阁永远矗立在文人骚客的诗境中。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言:永远的王勃!永远的《滕王阁序》!永远的滕王阁!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辛弃疾被罢官已三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这时友人李正之入蜀赴任,作者作此词以赠。铜鞮:襄阳的别称。

1. “蜀道登天”“儿女泪,君休滴”各化用了谁的什么诗句?内含什么思想感情?

2. “绣衣行客”指谁?为什么称之为“绣衣”?

3. 深入解析“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二典的意蕴。

1.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句,点明题意,暗示征途多险阻,当奋力前行。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点明题意,表达对友人的勉励:切莫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应勇于担负起国之重任。

2. “绣衣行客”指友人李正之。汉武帝时特设绣衣直指官,这些官员握有生杀大权,衣绣衣巡察各地,因此人们以“绣衣”称之。由于其职责与宋代提刑相似,所以作者以“绣衣”代指李正之。

3. “东北看惊诸葛表”中的“诸葛表”即指著名的《出师表》。作者用此典故,意在勉励友人到任后坚定支持北伐抗金,令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从而像诸葛亮那样建功立业。“西南更草相如檄”中的“相如”即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相如檄”是说司马相如曾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到任后深入民间体察风情,拟写并张贴檄文以晓喻蛮夷,安抚百姓,为巩固汉朝后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用此典故,是为了勉励友人要像司马相如那样为国竭忠尽智,在抗金救国的斗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 篇11

发布时间:2011-05-21 浏览:7592 人次

慈溪市周巷中学 孙周通 【滕王阁序教案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当为重点,同时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

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

出示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赌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

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教师提示: 1、疑难字音

轸zhěn 瓯ǒu 隍huáng 棨qí 戟jǐ 懿yì 襜zhàn 潦lǎo 俨yán 骖 cān 騑fēi 凫fú 闼tà 甍méng 舸gě 舳zhú 鹜wù 蠡lǐ 遄chuán 睢suí 睇dì 眄 miǎn 阍hūn 舛chuǎn 赊shē 悫què 簪zàn 笏hù 叨tāo

2、节奏划分示例: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都督/阎公/之雅望

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

1、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 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 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使动用法,使……委屈、使……逃匿

2、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 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段: 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 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 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在前一节课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特色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示例: 州城形胜 宾主之美 兴 山川之美 登楼之喜

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

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让人心有戚戚焉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伤?)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表现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顿与悲伤,却又不失远大的抱负,崇高的志向,乐观的情怀,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三、整体归纳、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小结:全文以四六句为主,交错运用多种字句的句式,起伏跌宕,节奏分明,自然流畅同时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整齐对偶的句子,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辞采华美,赏心悦目作者更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用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体现了骈赋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的特点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滕王阁序教案的课后阅读同是为集会诗所作的序文《兰亭集序》,思考《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州城形胜 人生无常,宾主之美 盛衰有时,兴 记叙(铺陈)、描写 悲 抒情、议论、用典 山川之美 怀才不遇 登楼之喜 济世无门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教学说明:

一、《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语言华丽典雅,辞采华美,句式整齐而不失灵活,对仗典故的运用显得简练而又含蓄内容上,作者借登高览胜之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失意,同时含蓄表达了渴望进仕济世,积极有所为的抱负情怀学习此文,当引导学生领会把握

二、学习过程当以整体——部分——整体为宜,本教学设计在整体诵读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积累文言字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而后归纳总结写作特色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本文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诵读,培养语感,整体认知;同时,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掌握文言字句、文言现象从而感知文章思想内容

四、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尤其是用典的学习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复杂情怀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12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 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

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五.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第三课时

一.再理结构:

第一段: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四.语言揣摩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五.总结

看了“《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黄鹤楼记》阎伯理教学设计

2.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3.《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以及原文

4.学问与智慧优秀教案设计

上一篇:西师大五下教案语文下一篇:7月11日世界人口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