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性状

2024-09-09

栽培性状(精选9篇)

栽培性状 篇1

1 性状

苦槠为壳斗科槠属常绿乔木, 别名苦槠栲、槠栗。树高可达20 m, 胸径在50 cm。树皮浅纵裂成薄片状。单叶互生, 厚革质, 长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 中部以上具尖锯齿, 背面有灰白色蜡质层, 无毛。花单性同株, 花序直立。果序长8~15cm, 壳斗外覆环列瘤状鳞片, 坚果单生, 球形或近球形, 葇荑具明显纵纹, 全包于壳斗内或仅顶部露出, 果脐大。花期5月, 果实成熟期10月。

苦槠喜温暖、湿润的气候, 喜光, 耐阴性较强。适宜深厚湿润的酸性土或中性土生长, 苦槠耐干旱贫瘠, 生长速度中等。苦槠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抗性强, 还具有较好的抗风、防尘、隔音及防火性能。根据苦槠的生长习性, 其主要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各地的海拔800 m以下的山地杂木林中, 为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常见树种之一, 在江、浙、沪低山地区也有分布。

苦槠的繁殖方法, 主要为播种繁殖。坚果需混沙湿藏, 但储藏期不宜超过半年, 种子无明显的休眠现象, 发芽温度为15~28℃。可随采、随播或混沙湿藏至翌年春季播种。幼苗需适当遮阳, 因主根发达而侧根少, 幼苗期或芽苗期移栽时需切除主根, 促使侧根萌发。苦槠在移栽时需带土球, 剪去部分枝叶, 以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 以确保移栽成活率。

2 用途

苦槠树体高大, 树冠浓密, 树形优美, 寿命长, 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苦槠适宜孤植、丛植于草坪, 作为园林背景, 构成以常绿阔叶树为基调的风景林或防护林。该树同属异种有甜槠、栲槠、米槠、构栲等, 由于树体高大, 树势优美, 寿命长, 前3种为亚热带阔叶林中的主要建群树种, 而第4种构栲为长江中下游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3 栽培技术

3.1 采种沙藏

苦槠果实一般10月成熟, 成熟后随即采收, 去杂后将净种混沙湿藏在排水良好室内越冬, 即将种子与2~3倍于种子体积的湿沙混拌均匀或分层堆积[1,2,3,4,5,6]。

3.2 浸种催芽

春播前, 将种子取出温汤 (25℃) 浸种6~8 h, 然后取出, 将种子包裹在湿庥袋中催芽, 催芽温度保持在25~28℃, 待种子露白生芽, 即可播种。

3.3 选地整地

播种地宜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 避免选用低洼地或干燥贫瘠之地和地下害虫比较严重的土地为播种地。宜采用针叶树与阔叶树或绿肥地交替轮作, 以免感染立枯病。播种地必须先耕翻细耙精细整地, 拾净石块、残根, 在做畦田前, 施入腐熟的厩肥22.5~30.0 t/hm2作为底肥, 然后拉线做畦, 畦宽一般为120~130 cm, 畦高20 cm, 畦长随地块大小而定, 起沟平畦, 做到两耕两耙精细整地的要求, 确保育苗床面平整, 土粒细而疏松, 以确保育苗床幼苗能茁壮生长。

3.4 播种

苦槠一般采用春播 (2月底至3月中下旬) , 在播种床上进行横条播, 行距、播幅、播种深度分别为50.0~60.0、10.0、1.0~1.5 cm。播种必须均匀, 播后浅覆细土, 浇足透水, 然后在条播行上覆草, 播种量75~90 kg/hm2。播后10~15 d即可出苗[1,2,3,4,5,6]。

3.5 出苗后管理

3.5.1 揭去覆草。

畦面覆草要在出苗后逐次揭去, 不能一次除净。第1次可先将覆草放于条播行间, 以防春旱或冻害, 待天气晴暖或树苗老健后再彻底清除。揭草时不能损伤或压坏幼苗[1,2,3,4,5,6]。

3.5.2 适时间苗。

间苗在清除覆草后进行, 按照“留壮去劣、疏密适宜”的原则, 将幼苗稠密处抽稀并补植到缺苗处, 以幼苗苗冠恰好相互衔接遮住苗床为宜。第1次间苗一般在出苗7 d后选阴天或雨后土壤较为疏松潮湿时进行, 每隔5~7 d进行1次, 每次间苗后必须喷水1次。如遇干旱或虫害时, 可适当推迟[1,2,3,4,5,6]。

3.5.3 适时培土。

幼苗出土后, 由于表土受雨水冲淋, 致使根茎裸露, 为防苗木生长受到影响, 必须适时培进行土。可在5—8月选用细壤土或草木灰, 培土2~3次的厚度为1.0~1.5 cm。培土时要小心操作, 要求覆盖均匀, 不能损伤幼苗[1,2,3,4,5,6]。

3.5.4 中耕除草。

苗床除草应以人工拔除为主, 做到拔早、拔小、拔了。拔草时可用手按住苗木根部, 以免动摇苗根, 甚至把小苗带出[1,2,3,4,5,6]。

3.5.5 肥水管理。

追肥适期为从幼苗根系形成至冬季生长停止前15 d。一般追肥3~4次, 先少量后逐渐增量, 每次追肥应视苗情定量。第1次追施稀粪水7 500 kg/hm2左右, 以后每次追肥应逐渐增加, 一般每次追施三元复合肥225~300kg/hm2、尿素150~225 kg/hm2。苗长高、长大时, 可追施三元复合肥300~375 kg/hm2、尿素225~300 kg/hm2。夏季高温干旱时, 宜在傍晚时间追肥, 追肥切忌过量或肥料太浓而烧伤幼苗。

3.6 大苗定植

当苦槠苗长到2 m高以上时, 即可定植至庭园或丛植于草坪之中, 也可作风景林或防护林。定植必须要保证质量, 确保成活率。定植处应挖掘深坑, 长、宽、深均为50~60 cm, 挖出的生土、熟土分别各放一边。定植树苗带土球移入挖好的土坑内, 先盖熟土, 后盖生土。有条件地方在定植前在坑底施些腐熟的有机肥, 每塘施2~3 kg, 覆盖一层熟土后再移栽。覆土结束后立即浇1次透水, 并覆草保湿, 每3~5 d浇水1次, 直至树苗成活。如遇雨天, 应及时排水[1,2,3,4,5,6]。

参考文献

[1]章斌.珊瑚朴的性状、用途及主要繁殖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6) :104.

[2]陈金祥.大叶冬青特征特性、用途及主要繁殖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3) :99.

[3]蒋雪勤, 蒋逸彬, 施永飞, 等.全缘叶栾树的特征特性及播种育苗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上海农业科技, 2013 (5) :90-91.

[4]周火男.重阳木的特征特性、用途及主要繁殖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5) :66, 107.

[5]张静, 沈伟林, 顾阿毛, 等.石楠特征特性及繁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5) :189.

[6]张雪雄, 陈金祥, 陈健, 等.重阳木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6) :166.

栽培性状 篇2

以广陆矮4号(Oryza sativa ssp.indica)为母本及轮回亲本,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为父本,分单株连续回交2次,构建BC2F2群体.首先用241对具有双亲多态性的SSR标记对BC2F1单株进行代换片段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BC2F1的表型选产量较优的单株自交获得BC2F2群体,用代换片段上具有双亲杂合型基因型的24对SSR标记进行QTL定位.在所选的BC2F1单株上,共检测到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的20个野生稻的.代换片段,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2.86个;代换片段长度最小为0.55 cM,最大为33.00 cM,平均长度为12.36 cM,总覆盖长度为247.20 cM,覆盖率为16.21%.利用BC2F2群体对14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控制8个性状的20个QTL.对性状表型值起增效作用的有11个,占总检出数的55%.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簇状分布现象,这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相符合.

作 者:程桂平冯九焕 梁国华 刘向东 李金泉 CHENG Gui-ping FENG Jiu-huan LIANG Guo-hua LIU Xiang-dong LI Jin-quan 作者单位:程桂平,冯九焕,刘向东,李金泉,CHENG Gui-ping,FENG Jiu-huan,LIU Xiang-dong,LI Jin-quan(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

梁国华,LIANG Guo-hua(扬州大学,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

栽培性状 篇3

摘要:对国内外有关品种改良和优质栽培影响小麦品质形成的研究很多,但就生态因子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生态环境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栽培措施小麦品质

0引言

小麦品质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首先是不同品种的遗传特性,同时栽培技术、土壤、气候条件、收获、干燥、贮藏的方法与条件也均有影响。小麦品质改良的途径包括产前的品质育种、品种合理种植区划的制订,生产中栽培技术的配合和生产后加工技术的改进等,总之,促进品质改良需要多学科协作。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环境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小麦生产上提高小麦品质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温度温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庄巧生(1951)指出,在气候、土壤、品种三个因子中,气候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最大,其中尤以温度和水分最为重要。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是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温度影响小麦子粒品质的重要阶段。温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灌浆期间,空气湿度。水分,温度都会影响蛋白质含量,但这一时期温度是最重要的变量,如果昼/夜温度从22℃/2℃上升到27℃/2℃时。蛋白质含量从9%提高到13%,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灌浆过程中的平均日均温呈正相关。Smika(1973)研究指出在小麦成熟前的15-20天期间,最高气温对蛋白质影响最大,当最高温度在32℃以上,蛋白质含量反而降低,故成熟前2-3周内最高气温超过32℃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反而不利。抽穗一成熟期间的平均昼夜温差与籽粒蛋白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2日照及光周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光照强度一般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抽穗一成熟期间的总辐射量与籽粒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日照时数与蛋白质含量有结论极显著正相关,也有结论呈负相关。光照对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在整个生育期都存在,但不同时期影响不同:一般播种至拔节期,长日照有利于蛋白质含量提高;开花至成熟期,则随着日照时数的减少而蛋白质含量增加。

3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小麦生育期间的水分状况受自然降水和灌溉的影响。土壤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比较复杂,但以不利影响为主,特别是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土壤水分含量越高,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越低。但是,如果有较高的施肥量,高水分条件下也能获得较好的品质。小麦成熟前40-55天,蛋白质含量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为-0.70;抽穗后15天内,每降雨12.5mm,籽粒蛋白质降低0.75%。轻度干旱胁迫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百粒重和产量。这说明提高小麦籽粒品质与提高小麦产量并不冲突。

4土壤养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土壤氮素是影响小麦籽粒品质最活跃的因素。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比籽粒产量的影响更大。孔令聪等(1996)研究认为增加氮肥能明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籽粒蛋白质含量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呈增加趋势,抽穗期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较高。

土壤磷和钾的含量也同样会影响到小麦品质。适宜施磷在提高籽粒产量的同时,提高了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施用适量钾肥,小麦的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等品质指标尤其是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有明显增加,但钾肥施用量过大反而不利于小麦品质的改善。

5土壤质地和性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一般认为小麦蛋白质含量随土质的粘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质地粘重其蛋白质含量较高。王绍中等采用控制实验,对河南省几种主要土壤类型,不同质地,不同有机质含量与小麦蛋白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认为沙姜黑土和立黄土的几项烘烤品质最好。王晨阳通过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在不同地点和土壤质地上品质性状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拉伸面积的环境变异达极显著水平,且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亦达极显著水平;评价值、最大抗延阻力、延伸性的环境效应达显著水平,但与基因型的互作效应不显著: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的环境效应及其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均不显著。

6海拔高度、纬度对小麦品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研究表明生态高度(纬度和海拔的乘积,量度单位用d.m(度、米)表示)与生育期呈正相关,生育期分别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置、沉淀值、降落值呈负相关,生态高度也分别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呈负相关。

栽培性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地概况

示范地位于东经125°20′~126°17′, 北纬46°29′10″~47°7′30″之间, 位于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上限, 常年积温为2 650℃, 地势平坦, 土壤类型为黑壤土, p H值6.9, 有机质含量33.6 g/kg, 前作为玉米。供试玉米品种为吉单513。

1.2 试验设计

采取大区直接对比法, 不设重复, 小区面积3 333.33 m2, 分别为CK:玉米65 cm小垄常规栽, 株距27 cm, 保苗55 500株/hm2;处理1:玉米130 cm大垄纵横通透栽, 每埯双株, 小株距27 cm, 大株距54 cm, 行距42 cm, 保苗72 000株/hm2;处理2:玉米130 cm大垄栽培, 株距22 cm, 行距42 cm, 保苗67 500株/hm2。处理3:玉米110 cm大垄, 株距26 cm, 行距40 cm, 保苗67 500株/hm2。

1.3 试验方法

大型农机具秋灭茬整地, 深松30 cm, 起110 cm大垄、130 cm大垄、65 cm小垄后镇压, 达待播状态[1,2,3]。专用机械精量播种, 结合播种配方施用氮磷钾配方肥525 kg/hm2作底肥, 拔节期追施尿素225 kg/hm2, 苗前、苗后化学除草、5叶喷施1次吨田宝, 适时中耕,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机械收获[4,5,6]。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生育进程调查:出苗期、三叶期强弱、五叶期强弱、拔节期、抽雄期、散粉期、抽丝期、花丝颜色、成熟日期、生育天数、收获期。抗逆性调查:株高、穗位、茎粗、气生根条数、丝黑穗病、顶腐病、大斑病、蚜虫、玉米螟、倒伏率、倒折率、空秆率。室内考种调查:株高、穗位、穗长、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含水量、秃尖、10 m2穗粒重、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由表1可知, 处理1拔节期比CK提前1 d, 在抽雄、散粉、吐丝期分别比CK提前2 d, 成熟日期比CK提前3 d。而处理3和处理4在这几个时期分别比CK晚1~2 d。

2.2 抗逆性调查

由表2可知, 处理1茎粗比CK粗0.2 cm, 气生根条数比CK多5条, 玉米螟比CK低12个百分点, 倒折率比CK低2个百分点, 空秆率比CK低6个百分点。而处理3和处理4在株高、穗位、茎粗、丝黑穗病、玉米螟、倒折率和空秆率方面明显不如CK。

2.3 室内考种

由表3可知, 处理1穗粗比CK粗0.4 cm, 穗长比CK长1.1 cm, 含水量比CK低1.8个百分点, 秃尖比CK短0.6 cm, 10 m2穗粒重比CK高1.4 kg, 产量高于CK 1 189.5 kg/hm2。而处理3和处理4在穗粗、穗长、百粒重方面明显低于CK, 产量低于CK。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示范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 玉米130 cm纵横通透栽培生育进程和抗逆性明显优于玉米65 cm常规栽培、玉米130 cm密植栽培和玉米110 cm大垄密植栽培这3种模式, 产量与65 cm常规栽培相比增幅10.85%, 而且含水量低、秃尖小, 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摘要: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130 cm纵横通透栽培的处理生育进程、抗逆性及产量均好于其他处理。

关键词:玉米,栽培模式,生育进程,抗逆性,考种

参考文献

[1]范秀刚, 刘福双.浅析优质高产玉米栽培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5) :386.

[2]赵作民.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玉米科学, 1996 (3) :37-40.

[3]佟屏亚, 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 1995 (1) :23-25.

[4]王鹏文, 戴俊英.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 1996 (4) :43-46.

[5]杨世民, 廖尔华.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4) :322-324.

栽培性状 篇5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供试材料为优质高产玉米品种陕单8806、京科519和郑单958, 试验于2014~2015年在扶风县张中村农民大田中进行。采用大田小区栽培, 每品种设置4.5万株/hm2、6万株/hm2和7.5万株/hm2三个密度, 以品种为主区、密度为副区进行裂区设计, 随机排列, 无重复。小区面积为180m2 (12m×15m) , 行距80cm+40cm (宽窄行种植) 。6月15日播种, 施有机肥 (鸡粪) 60000kg/hm2, 纯氮480kg/hm2, 纯磷240kg/hm2, 纯钾480kg/hm2, 有机肥在整地时结合旋地一次性施入, 磷肥、钾肥和40%氮肥在播种时施入, 另外60%氮肥在拔节时作为追肥施入。管理同一般大田, 试验地可以灌溉。

1.2调查项目。叶展、7叶展、13叶展、吐丝期、吐丝25d和成熟期调查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重;7叶展、13叶展、吐丝期调查群体内光分布;收获前调查病虫害、倒伏情况和空秆率、实收株数;每个品种按梅花型取样, 收取20个果穗进行室内考种, 内容包括:果穗长、结实长、行粒数、穗行数和千粒重等;收获计产, 每个品种收取小区中间3行的全部果穗, 称其鲜重, 根据考种的20个果穗的折干率计算的实际产量, 折合成单位面积的产量, 公式为产量 (kg/hm2) =收获果穗鲜重 (kg) ×果穗折干率 (%) /收获的面积 (hm2) =收获果穗鲜重 (kg) ×20穗干重/20穗鲜重/收获面积 (hm2) 。

2结果分析

2.1不同群体的产量和产量构成。3个品种不同密度下的产量如表1所示。种植密度的不断升高会使得各个品种的穗长和穗粗以及穗粒数明显的下降, 秃尖率明显升高, 陕单8806和郑单958的产量和密度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 7.5万株/hm2的产量明显要高于其他的品种。比普通的玉米田产量要高出36.4%和40.67%, 京科519在6万株/hm2密度的条件下其产量是最高的, 比普通的玉米田产量要高出41.28%。

2.2不同群体LAI的变化。不同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生育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吐丝期的LAI达到最大值, 之后又开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如表2所示。LAI随着随着生育期变化的实际情况也充分的说明在拔节期之后, 玉米叶面积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到打喇叭口时期, LAI增加的具体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LAI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密度因素的影响, 密度的上升也会使得LAI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不同品种的比较。京科519的群体LAI和陕单8806和郑单958相比相对较大, 陕单88096和郑单958在经历过吐丝期之后LAI下降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尤其是陕单8806在成熟期的时候其LAI还是可以保持在1.61—1.74。如果从产量的角度上来看, 吐丝期期间, 京科519的高产群体LAI一直处在5.6上下, 陕单的LAI处在5.4上下, 而郑单958的LAI在5.7上下。

2.3不同群体的GGR变化。作物生长率通常也被人们称为GGR, 它主要是对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感悟追增长速度加以衡量, 它也是干物质累积曲线在数据上的表现。我们就可以看出, 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是拔节期和吐丝期之间, 吐丝期到成熟期之间, 干物质累积的速度就开始呈现出放缓的趋势。拔节期之前干物质积累的速度是最为缓慢的。此外, 密度对于GGR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陕单8806和郑单958的GGR会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明显的增加趋群体躯体密度就不能设置的过大, 如果其群体密度达到了7.5万株/hm2的时候, GGR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样也就使得吐丝之后的干物质积累数量明显减少, 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产量结果研究之后, 相关的研究人员发现, 高产群体的GGR都在14.0g/m2.d以上。

2.4不同群体的光能截获量。光能截获量主要是对光合物质生产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其主要是体现在整株和穗位两个层面当中, 而如果整株的光能截获量相对较小的时候, 其就会使得植株下方的叶片消耗大大增加。这样的情况下不会完成光合物质的生产, 同时还会在这一过程中对上部的光合物质产生较大的消耗。这样一来也就使得总产量大幅下降, 只有在二者达到了一个相对协调状态的时候才能保证其效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整株光能截获量和密度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穗位之下叶的光能截获量则出现不断下降的态势。

3结论与讨论

玉米育种专家指出, 玉米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为20%~30%70%的贡献率必须依靠栽培技术和其它环境因素。关于普通玉米品种的配套技术和生理方面的研究较多, 然而品种不同其内部生理性状不同, 从而决定了其栽培技术和群体生理指标上的差异。对于“超级玉米”品种来说, 由于其具有特定的高产潜力和良好性状, 更加需要有相配套的适宜栽培技术指标。通过试验我们发现, 陕单8806和郑单958适宜密度在6万~7.5万株/hm2, 不能低于6万株/hm2;京科519适宜密度在6万株/hm2左右, 不能高于7.5万株/hm2。

超高产栽培由于其具有较高的产量要求, 从而决定了其在群体密度和田间肥水供应上有一个高的管理水平。本试验是在肥料较高水平下进行的群体密度水平及相关性状指标初步研究, 具体的施肥水平和肥料配比以及群体的光和物质生产、物质积累、物质运转与分配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主要对三个综合性状都十分典型的玉米品种在高产施肥条件下开展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玉米所适合的高产栽培密度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分析了玉米高产栽培群体密度与性状指标,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密度,产量,群体指标

参考文献

[1]李美金, 廖凤兰.美国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 2005 (3) .

[2]张富才, 杨振廷.河南省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 (5) .

栽培性状 篇6

木耳是黑龙江省很多市县支柱性产业,产量居全国首位[3]。随着黑龙江省黑木耳产业的不断扩大,其菌渣资源也极其丰富,每年大量的菌渣被当作农业垃圾随意丢弃或者焚烧,严重污染环境。有研究表明黑木耳菌渣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4]。部分菌渣可用作畜禽饲料、花土、园艺生产的有机肥料、各种栽培基质等,也有的经简单加工(去袋除杂或制成菌渣提取液)代替原材料栽培各种食用菌[5]。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和亚麻的主要产区[6,7],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大豆秸秆及亚麻屑等资源却没有较好的处理方案,大部分被直接焚烧,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8]。对此,开展以大豆秸秆、麻屑及菌渣为原料栽培平菇,既能减轻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又可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扩宽了平菇等食用菌生产的产业链条。

利用豆秸、麻屑和菌渣为材料栽培平菇等食用菌曾有过相关报道,王庆武[9]等以大豆秸秆为主要材料,筛选出平菇栽培的最优配方。王桂芹[10]等总结了利用大豆秸秆栽培平菇的技术要点,张波[11]、朱炫[12]等以亚麻秆屑种植平菇,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张学超[13]、王金贺[14]等利用麻屑代栽木耳取得成功。江祖豪[15]等利用麻屑种植竹荪、茶树菇、大球盖菇等12个品种均获得成功。菌渣再利用栽培各种食用菌的相关研究很多,陈君琛[16]等研究表明,菌糠可替代木屑、棉籽壳和麦麸作为培养料栽培秀珍菇、金福菇和鲍鱼菇等,很好地解决了废弃资源利用的问题。王金贺[17]等研究表明,30%的黑木耳菌渣替代木屑栽培平菇和秀珍菇取得了良好效果。鲁丽鑫[18]等以黑木耳菌糠为材料栽培双孢菇取得一定成功。然而这些报道多见于以豆秸及麻屑为原料进行发酵料栽培食用菌,鲜见以此为熟料栽培的报道,另外以豆秸、麻屑和菌渣为主要基质栽培平菇等食用菌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以不同含量的麻屑、豆秸及菌渣为栽培基质,栽培平菇灰美二号,研究不同基质对平菇产量和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灰美二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

1.1.2 试验配方

试验用培养料配方见表1,以牡丹江地区的传统配方作为对照处理。

1.2 方法

1.2.1 基质处理

1豆秸预处理。将粉碎成粒径0.5±0.1cm的豆秸进行软化处理,具体方法为:加清水浸泡12h,充分浸润后放入高压锅内,0.147 MPa条件下灭菌90 min,出锅后冷却备用。2麻屑及菌渣预处理。将麻屑粉碎至粒径为1.0±0.2cm,提前24h将其预湿,储存备用。

1.2.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次重复50袋,采用熟料栽培,栽培袋规格为17cm×33cm×0.05cm聚乙烯袋,料鲜重0.97kg,调节含水量60%~65%。

1.2.3 试验管理

试验于2014、2015年春季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日光温室大棚内完成,出菇管理方式按照吕作舟等[19]的方法,出菇期间棚内温度17~20℃,湿度85%~95%,光照100~230lx,CO2330~350 mg·L-1。子实体成熟时及时采收,准确测产。

1.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全程跟踪调查各处理的菌丝生长情况,原基形成时间,采收时间,发病率等,全区收获测产,数据录入Excel后做基本处理,使用DPS7.05进行方差分析,进而对各配方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方对菌丝的影响

由表2可知,麻屑添加量60%(配方8)菌丝生长最快,豆秸添加量15%(配方1)时菌丝生长最慢,两者差异显著(P≤0.05),其它各配方间菌丝长速长势差异不大,总体来讲,添加麻屑的配方比添加豆秸的配方菌丝长速快,豆秸添加量达85%(配方5)时,污染率最高,达5.8%。

①++++代表菌丝洁白、浓密,粗壮、整齐,+++代表菌丝白、密,壮、齐,++代表菌丝白、稀疏,稍弱、不齐,+代表菌丝不白、稀疏,弱、不齐;②本试验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LSD数据分析,其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1%水平差异极显著。下同。①++++mean white,thick,stout and neat hyphae,+++mean white,thick,strong and neat hyphae,++mean white,thin,slightly weak,not neat hyphae,+mean not white,thin,weak,not neat;②the test adopts the DPS data processing system of LSD data analysis,different lowercases and capita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5%and 1%level.The same below.

2.2 不同配方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3可知,豆秸的添加量为45%(配方3)和麻屑的添加量为40%(配方7)的产量较高,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各配方下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和菌柄长度等相差不大。配方5(豆秸85%)和配方8(麻屑60%)现蕾最早,配方9(麻屑85%)产量最低。

2.3 不同配方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原料购入价格见表4,每袋的用工费(人工、水、电、燃料等)约合人民币0.64元·袋-1,按照鲜菇销售的平均市场价7.00元·kg-1计算,不同配方下培养基质成本及产值情况见表5。结果表明,随着木屑和麻屑替代量的增大,每袋成本逐渐变小,配方3(豆秸45%,菌渣40%)和配方7(麻屑40%,菌渣45%)的产量最高,产值和利润也最大,较对照相比,配方3的效益提高了25.52%,配方7提高了27.59%。配方2(豆秸30%,菌渣55%)和配方6(麻屑20%,菌渣65%)尽管产量不是最高,但由于成本较低,效益也分别较对照高出了6.90%和10.34%。

3 结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配方下的平菇产量不同,但子实体农艺性状变化不大,利用大豆秸秆、麻屑和木耳菌渣栽培平菇切实可行,其中添料量豆秸45%+菌渣40%,麻屑40%+菌渣45%时与传统配方相比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5.52%和27.59%,值得推广。

以豆秸和麻屑为栽培基质,存在原料预湿软化问题,预湿软化不完全会导致基质划破菌袋形成微孔,进而增大染杂菌的概率;另外原料预湿不够,中间有干芯,可能造成蒸锅不透,大面积感染杂菌。本研究中麻屑提前24h预湿,而豆秸则是提前12h预湿然后再高压蒸煮,软化效果明显。豆秸蒸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成团结块,影响拌料的均匀性和栽培袋的透气性。

本研究对发菌速度、子实体生长及产量等情况均进行了研究记录,但对不同配方下的子实体营养成分及品质的影响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适应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开发新型基质以满足平菇生产的需求,以不同含量的麻屑、豆秸及菌渣为栽培基质,栽培平菇灰美二号,研究不同基质对平菇产量和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下的平菇子实体形态无明显变化,以麻屑、豆秸和木耳菌渣为基质主料栽培平菇是可行的,其中豆秸45%+菌渣40%(配方3)和麻屑40%+菌渣45%(配方7)与对照相比,子实体生长健壮,生物学效率高,经济效益高。

栽培性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安徽省宣城市种植业局试验点。供试土壤为黄褐土, 其理化指标具体如下:土壤容重为1.30 g/cm3, p H值6.1, 有机质2.14%, 碱解氮120.3 mg/kg, 速效磷22.1mg/kg, 全磷0.687 mg/kg, 速效钾 (K2O) 96.0 mg/kg。土壤肥力为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化肥:54%复合肥 (18-18-18) 。供试玉米品种:隆平206。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3], 试验设密度和复合肥施用量2个因子, 其中, 密度设7.50万株/hm2 (A1, 高密度) 、6.75万株/hm2 (A2, 中密度) 、6.00万株/hm2 (A3, 低密度) 3个水平;复合肥设600 kg/hm2 (B1) 、450 kg/hm2 (B2) 2个用量水平。共6个处理, 2次重复, 小区面积667 m2, 9行, 行间距80 cm。

1.4 试验方法

耕翻整地时先施入基肥450 kg/hm2, 2014年6月24日播种, 播种深度为3~4 cm, 播种时每穴播种3粒籽粒。6 d出苗, 三叶期间苗, 五叶期定苗。其中不同的生育期要施追肥, 追肥有450、600 kg/hm22种, 104 d后 (10月6日) 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隆平206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见, 随着密度的下降, 穗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在施复合肥600 kg/hm2的条件下, 密度为7.50万株/hm2时, 穗长为16.53 cm;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穗长为15.45cm;密度为6.00万株/hm2时, 穗长为16.20 cm。随施肥量的增加, 密度为6.00万株/hm2, 穗长呈下降趋势, 其他2个密度水平穗长呈上升趋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都是呈现低密度、高密度下降, 中密度上升的趋势。因此, 要有适宜的群体和合理的施肥量才能获得高产。

2.2 不同处理对隆平206产量的影响

2.2.1 玉米产量方差分析。

由表2可知, 区组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虽然存在着土壤、其他管理上的影响, 但不显著, 重复间误差小, 小区间试验条件基本一致, 试验准确可靠, 密度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肥料间差异达较显著水平, 说明在试验条件下, 要获得高产稳产需采用相适应的密度和肥料用量。

2.2.2 各处理产量的进一步比较 (SSR法) 。

由表3可知, 处理A1B1、A1B2、A2B1、A2B2、A3B1、A3B2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0 125、9 930、9 270、8 505、9 600、8 310 kg/hm2, 处理A1B1的产量最高, 处理A3B2的产量最低。对各处理玉米的产量进行了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除处理A1B1与处理A2B2、A3B2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 其他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处理对玉米的影响大小次序为处理A1B1>处理A1B2>处理A3B1>处理A2B1>处理A2B2>处理A3B2。

2.3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产量是产量相关性状的最终体现, 现在的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向着耐密和密植的方向发展, 因为多数产量相关性状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尤其是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条件下。因此, 考察玉米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玉米的影响, 协调玉米产量相关性状间的关系, 产量相关性状是要作为重点来研究的。表4表明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条件下隆平206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相关系数是表明各性状间的相关情况, 相关系数越大则性状间相关程度也越大。可以看出, 各调查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粒行数>行粒数>穗长>穗重>百粒重>穗粗。

2.3.1 产量与粒行数的关系。

从相关分析中可知, 粒行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773 6, 列各因素之首。表明在各农艺性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行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量的多少。因此, 粒行数是构成产量的重要因数之一, 它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粒行数越高, 产量越高。

2.3.2 产量与穗长的关系。

穗长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574 9, 由此表明试验中穗长是影响产量的第二重要因素。穗长越长, 在其他相关性状稳定的情况下, 玉米的产量相应地提高。

2.3.3 产量与行粒数的关系。

在本试验中, 行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591 3。也就是说在本试验条件下, 行粒数越大, 其产量反而越低。

2.3.4 产量与穗粗的关系。

穗粗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331 4, 位于第6位。一般情况下玉米的穗越粗其产量越高, 但由于试验期间雨水较多, 受到降水量及土壤质量等多方面的影响, 使得产量与穗粗反而成负相关, 也就是说穗越粗其产量越低。

3 结论

合理密植和肥料的施用是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试验采用的玉米品种是隆平206, 试验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农艺性状等性状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 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和肥料的相应增加而上升, 玉米农艺性状也相应变化, 随着密度的增加, 穗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随施肥量的增加, 密度为6.00万株/hm2, 穗长呈下降趋势, 其他2个密度水平穗长呈上升趋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都是呈现低密度、高密度下降, 中密度上升的趋势。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表现为粒行数>行粒数>穗长>穗重>百粒重>穗粗。总体来说, 当种植密度在7.50万株/hm2, 施肥量为600 kg/hm2时, 产量最高, 达到10 125 kg/hm2。农艺性状比较合理, 秆大穗紧凑, 有较高的产量[7]。

摘要:试验设密度 (A) 与肥料 (B) 二因素6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 研究施肥量和密度对隆平206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密度对隆平206产量及农艺性状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密度为7.50万株/hm2, 施肥量为600 kg/hm2时农艺性状表现最好, 产量也最高, 为10 125 kg/hm2。

关键词:隆平206,肥料,密度,产量,农艺性状

参考文献

[1]孔祥芳.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9) :11.

[2]孙丽惠, 陈长青, 李月明, 等.浅议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 2011 (4) :64-66.

[3]李浩然, 孟庆佳.玉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9) :28.

[4]罗恒.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9) :33.

[5]李建平.河川区套种玉米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6 (9) :3.

[6]吴兴明.果蔬型玉米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 2003 (4) :15.

栽培性状 篇8

1 农艺性状好

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 叶色深绿, 长势壮。株高适中, 75 cm左右, 茎叶挺秀, 抗倒伏。根系发达, 抗旱节水性能好。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 穗码排列适中, 穗粒数32粒左右。白粒, 角质。

2 分蘖强, 成穗高

分蘖两极分化快, 成穗率较高。在旱地播种亩基本苗20万~22万株, 最高总茎数可达89万茎, 亩有效穗48万穗, 有效分蘖率达53.9%。扩浇地亩有效穗可达56万穗。

3 灌浆快, 落黄好

穗层较厚, 叶片功能期长, 有利光合作用。籽粒灌浆快, 成熟落黄好。

4 籽粒饱满, 商品性好

一般籽粒千粒重45 g左右。2005年测定混合样:容重796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64%, 湿面筋含量29.7%, 沉降值23.8 mL, 吸水率59.0%, 稳定时间2.0 min, 最大抗延阻力114E.U, 拉伸面积22 cm2。各项指标达到或略高于中筋小麦标准。加工后面白, 出粉率高, 商品性好, 适宜做面条、馒头和挂面等。

5 水旱兼用, 抗逆强, 适应性广

抗旱节水, 抗旱指数1.1685;秆矮抗倒, 丰产潜力大。2003年同时参加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水地和旱地鉴定试验, 水地平均亩产587.5 kg, 比对照京东8号增产27.9%;旱地平均亩产478.0 kg, 比对照增产30.6%;均居参试品系的第1位。在晋城市旱地和扩浇地种植亦表现突出。

6 高产稳产

2005年、2006年参加全国黄淮旱地区试, 两年平均亩产332.6 kg, 比对照平均增产10.5%, 两年均居第1位;2006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277.5 kg, 比对照增产7.5%, 居第1位。

2003年、2004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旱地区试, 平均亩产362.0 kg, 比对照平均增产12.8%, 两年均居第1位;2004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62.0 kg, 比对照增产7.5%, 居第1位。

在参加山西省中部旱地及国家黄淮旱地四年6个区组52个点次的区域试验中, 6组次均居第1位, 49个点次增产, 增产点率达94.2%, 稳产性和适应性表现非常突出。

7 栽培技术

7.1 适时播种

适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前应将种子精选, 去除秕、烂、病籽等, 用大而饱满的籽粒作种子。下种前要进行晒种, 以增强种子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 提高出苗率。最好能进行种子包衣。

7.2 合理密植

应根据播种时间、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及肥力水平确定。在适播期内, 一般亩留基本苗18万~22万株为宜, 亩播量10~12 kg, 薄地和晚播田块应酌情增加播量。

7.3 施足基肥

亩用量以12~16 kg纯N和10~12 kg P2O5为宜。增施底肥, 一般亩施有机肥2000~3000 kg, 硝酸磷40 kg, 稳氮增磷, 氮磷比例以1.2∶1.0为宜。要结合深耕整地均匀撒施, 翻入土中。

7.4 根外喷肥

在抽穗期可用磷酸二氢钾500倍液喷施, 在扬花灌浆初期亩喷施1%~2%的尿素溶液75~100 kg, 可充分发挥高产潜力。

7.5 防止倒伏

对生长过旺或群体偏大的麦田, 起身期除控制肥水外, 在拔节前还应采取镇压、深中耕和化控等控制措施。

7.6 防治病虫

多雨年份, 生育中后期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

7.7 防止穗发芽

成熟后要及时收获。

8 适种区域

栽培性状 篇9

1 农艺性状

1.1 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生育期春季平均118 d左右, 秋季平均102 d左右, 株型半紧, 株高262 cm, 穗高105 cm, 穗筒型, 籽粒黄色半马齿型, 果穗外观中, 轴色白色, 平均穗长17.5 cm, 平均穗粗5.36 cm, 平均秃顶长2.1 cm, 穗行幅度12~20行, 平均穗行数16.7, 千粒重294~301 g, 出籽率81.4%~82.5%, 空秆率低, 抗倒伏, 高抗大斑病、小斑病, 抗纹枯病, 抗锈病, 高抗茎腐病。

1.2 生育期

该品种2012年在都阳村作秋玉米种植, 2012年7月20日播种, 9月23日抽雄吐丝, 11月3日成熟, 全生育期104d;该品种2013年在双福村作春玉米种植, 2013年3月13日播种, 5月25日抽雄吐丝, 7月10日成熟, 全生育期119 d。

1.3 产量表现

2011年, 正大808在都阳镇试验种植, 平均产量为7 878kg/hm2, 与对照种正大619相比, 产量增幅为2.56%;2012年在双福村作春玉米种植, 平均产量达到8 184 kg/hm2, 与对照种正大619相比, 产量增幅为4.28%;2013年在双福村春玉米连片种植7 hm2, 平均产量达到8 281.5 kg/hm2, 与对照种正大619相比, 产量增幅为4.57%, 增产达显著水平。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地

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土壤肥力中上、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1,2,3];不可选择土层浅薄、重黏板结、沙土、低洼积水的地块。

2.2 种子处理

精选后的包衣种子在播种前2~3d选择晴天晒种半天, 以提高种子生命力和发芽势。播前药剂拌种, 将精选好的种子1 kg倒入塑料桶中, 再将克百·甲硫灵种衣剂20 g摇匀后倒入装种子的塑料桶, 用木棒快速搅拌均匀, 使每粒种子都粘上药液, 待自然干燥成膜后, 即可播种。

2.3 播前除草

近几年来, 都阳镇玉米种植以免耕栽培为主, 因此必须做好播前除草工作。除草宜选用高效、安全的除草剂, 在播种前7~10 d喷施。除草剂可选用农民乐747 4.5 kg/hm2、10%草甘膦25~30 L/hm2, 或20%百草枯3.75~4.50 L/hm2对水675~750 kg/hm2全田均匀喷施。

2.4 适时播种

春玉米要求土壤地表温度达到12℃左右, 也就是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才能播种, 都阳镇适宜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秋玉米要求在7月25日前播种, 最迟不能超过8月10日。

2.5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以有效提高光能及土地的利用率, 宜采用单行双株种植, 行距为65~70 cm, 株距为55~60 cm, 种植密度以5万株/hm2左右为宜。

2.6 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 早施苗肥, 重施攻苞肥。基肥一般施农家肥15 t/hm2、45%复合肥300~375 kg/hm2;苗肥宜在5~6叶时, 施用45%复合肥150 kg/hm2、尿素112.5 kg/hm2、钾肥112.5 kg/hm2;攻苞肥在抽雄前10~15 d (即11~12叶) 打洞深施, 一般施用45%复合肥112.5 kg/hm2、尿素75 kg/hm2、钾肥75 kg/hm2。

2.7 田间管理

春玉米播种后15 d左右, 秋玉米播种后3 d, 及时到田间检查玉米出苗情况, 发现烂种缺苗要及时浸种补种。3叶时间苗, 间小苗、病虫苗、徒长苗, 4~5叶时定苗, 单行双株每穴留2苗。在4~7叶时, 进行人工除草或用专用除草剂除草, 施药在杂草10 cm左右最佳, 用48%吉米斯玉米田专用除草剂莠去津可湿性粉剂1.35 kg/hm2对水750 kg/hm2喷施, 注意不要喷到玉米茎叶上, 喷药宜在晴天10:00或16:00进行[4,5]。

2.8 病虫鼠害防治

为害玉米的地下害虫主要是地老虎、蝼蛄等。防治地下害虫, 首先, 要注意清除田边地头杂草, 消灭虫卵和幼虫;其次, 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 用克百·甲硫灵种衣剂20 g拌种1 kg。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主要防治玉米铁甲方虫, 药剂防治在卵粒孵化率达到10%时, 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180 m L/hm2加18%杀虫双3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或用12%玉米铁甲战乳油2.25 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人工捕杀成虫, 在9:00—10:00, 进行人工捕捉成虫, 可减少田间的产卵量和幼虫的为害。大喇叭口以防治锈病、玉米螟为主, 锈病用45%代森铵水剂1.5 L/hm2对水900 kg/hm2喷雾, 玉米螟用克百威每株5~10粒施入株心即可。在花期注意防治蚜虫, 当有蚜株率达30%~40%, 出现“起油株” (指蜜露) 时应进行全田普治, 可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后期防治老鼠为害, 在玉米灌浆始期, 用溴敌隆母液5 g溶于50 g温水中再加入500 g稻谷或大米, 反复搅拌至药液吸干即可使用, 投饵量为2.25~3.00 kg/hm2, 沿田埂或沟边每隔10 m左右投放1堆, 每堆10 g, 重点投放在老鼠经常活动的地方, 如鼠洞口、水沟、田埂边等。

2.9 适时收获

当玉米在全田90%以上的植株茎叶变黄, 果穗苞衣枯白, 籽粒变硬, 显现该品种籽粒色泽时, 即可收获。如收获过早, 影响籽粒饱满度和千粒重;收获太晚, 植株易折断, 果穗易发霉、发芽或虫蛀, 增产不增收[6]。

参考文献

[1]徐世宏.玉米免耕高效栽培技术[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8-40.

[2]黄勇, 庞业文, 谢瑞礼.大穗型玉米品种帮豪玉509抗灾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4) :45, 47.

[3]方四发.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 2011 (8) :96.

[4]王怀勇, 任祖益, 杨国凤, 等.杂交玉米正大868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9) :149-150.

[5]崔俊凤.杂交玉米新品种华试3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12) :336.

上一篇:民族地区农业下一篇:英语浸入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