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分析(共12篇)
性状分析 篇1
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有四次发生,已成为黑龙江省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感染灰斑病后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1.2%,脂肪含量下降2.9%,百粒重降低2g左右[1],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可减产10%-15%,严重时可减产30%-50%[2],对于大豆灰斑病防治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是选育抗病品种。
在大豆抗灰斑病育种中,育种者希望所选育的品种,抗病兼具有优质、高产性,即具多个优良性状的品种,而产量性状的选育尤为重要,产量性状多为数量遗传且遗传力较低,给抗病育种带来困难,为了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对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就是分析两性状间相关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3,4],可构造多目标的综合选择指数[5,6],并确定紧密关联的性状。李海英等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与大豆灰斑病抗性关系进行了分析[7],韩文革等对大豆灰斑病所致大豆产量与经济损失进行研究[8],张文慧对大豆灰斑病育种研究进展进行讨论[9],而对抗灰斑病的大豆品种各性状间的典型相关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对抗灰斑病大豆品种的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以农艺性状为主要指标的综合选择指数,以期为选育高产、优质的抗大豆灰斑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选用了黑龙江省近年育成的17个抗灰斑病的大豆品种:合丰49、北豆30、绥农19、合丰52、绥农25、垦农30、绥农18、北豆35、北丰16、垦丰16、垦丰15、垦农18、合丰45、绥农26、垦农22、合丰42、合丰43,其中合丰42、北丰16为早熟品种,生育日数105d,适于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种植,其余是中熟品种,生育期118d左右,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田间试验于2011年在红兴隆农科所试验地进行,红兴隆农科所位于东经131°34′、北纬46°43′,年降雨量在460 mm-550mm,芏10℃有效积温2600℃左右,试验地为草甸黑土,速效N 2.83mg/100g,速效P 6.53mg/100g,速效K 25.65mg/100g。前茬大麦,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行长5m,四行区,行距70cm,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80kg,尿素70kg,硫酸钾40kg,生育期管理同大田。
1.2 农艺性状和品质的测定
生育期间在田间记载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计算出生育期(x1)。成熟时在田间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对株高(x2)、底荚高(x3)、第一节间(x4)、单株有效节数(x5)、节间长度(x6)、庇荚数(x7)、1粒荚数(x8)、2粒荚数(x9)、3粒荚数(x10)、4粒荚数(x11)、单株荚数(x12)、单株粒数(x13)、单株产量(x17)测定,全田收获后称重测小区产量,百粒重(x14)。采用近红外9100型仪器测定脂肪含量(x15)、蛋白质含量(x16)。
1.3 田间分析方法
除单株产量外,将性状分为3组:农艺性状组(x1-x6)、产量性状组(x7-x14)、品质性状组(x15-x16),对各性状进行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的基础上,用标准化的基因型值相关阵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数据处理用DP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典型相关分析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状的基因型值相关分析
性状间基因型相关分析见表1,从农艺性状组看,株高与生育日数、单株节数呈显著相关;株高与底荚高、第一节间、单株节数、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第一节间与节间长度呈显著相关。从产量性状组看,庇荚数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一节间、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株高的增高庇荚数增多;1粒荚数与底荚高及第一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3粒荚数与单株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4粒荚数与单株节数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3粒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2粒荚数呈负相关;有效荚数与2粒荚数呈显著相关,与3粒荚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节数、3粒荚数、4粒荚数及有效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只与农艺性状中的单株节数有关,且随着单株节数的增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多,同时也表明目前的抗灰斑病品种单株结荚以2、3粒荚为主,4粒荚很少,百粒重与生育期、第一节间、单株节数呈正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庇荚数呈负相关;单株粒重与农艺性状组中的单株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性状组中的3粒荚数、4粒荚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以上相关,在育种中应选育单株有效节数多、3、4粒荚充足、或单株有效荚数及粒数多的植株,从而提高产量。
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与底荚高呈显著相关,与2粒荚及脂肪含量呈负相关;脂肪含量与2粒荚呈正相关。蛋白质与农艺性状呈正相关,与产量性状中除百粒重、4粒荚呈正相关外其他均呈负相关,脂肪含量与之相反,与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以负相关为主,表明抗灰斑病育种中产量目标的选育同时可兼顾蛋白质含量提高的选育。
注:表中代号分别表示x1生育期(d);x2株高(cm);x3底荚高(cm);x4第一节间(cm);x5单株节数(个);x6节间长度(cm);x7庇荚数(个);x81粒荚数(个);x92粒荚数(个);x103粒荚数(个);x114粒荚数(个);x12单株荚数(个);x13单株粒数(粒);x14百粒重(g);x15脂肪含量(%);x16蛋白质含量(%);x17单株粒重(g)。*表示在0.05水平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显著相关。
2.2 单株产量与性状组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由表2看出,3组性状中,农艺性状组、产量性状组与单株产量的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性状组引起的单株产量变异为97.44%,农艺性状组引起的单株产量变异为86.06%,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共同引起的单株产量变异为99.79%,说明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因子是影响产量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在产量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从农艺性状组看:W1=0.8101x1+0.7934x2+0.5805x3+0.7497x4+0.8626x5+0.7276x6,表明农艺性状中与单株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是单株节数(x5)、生育期(x1)和株高(x2),从产量性状组看:W1=-0.0750x7+0.4315x8+0.6526x9+0.9430x10+0.6415x11+0.9173x12+0.9668x13+0.8216x14,表明与单株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是单株粒数(x13)、3粒荚数(x10)、有效荚数(x12)。
2.3 产量性状因子与各性状组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对农艺性状组、品质性状组、产量性状组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产量性状组仅与农艺性状组的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为λ1=0.9944,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占78.7%,引起的产量变异为98.8%,典型变量V1=-0.9799X1-0.8995X2-0.6788X3-0.8647X4-0.9657X5-0.9009X6,W1=-0.2551X7-0.5922X8-0.7997X9-0.7509X10-0.3476X11-0.8707X12-0.8724X13-0.9641X14,V1中以生育日数(x1)的权重最大,W1中以百粒重(x14)的权重最大;第二个典型相关系数λ2=0.9504,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占1.2%,引起的产量变异为90.3%,典型变量V2=0.1025X1+0.0290X2+0.1606X3+0.1156X4-0.0605X5+0.1338X6,W2=-0.0308X7-0.0963X8+0.1918X9-0.2012X10-0.2602X11-0.0825X12-0.1737X13+0.0776X14,在V2中以底荚高(X3)权重最大,W2中以4粒荚(X10)权重最大,表明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中,生育日数与百粒重呈正相关,而底荚高与4粒荚数呈负相关。
2.4 品质性状组与农艺性状组的典型相关分析
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典型相关系数中有一个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包含了总相关信息的79.4%,在典型相关变量构成中V1=0.9894X1+0.8014X2+0.4755X3+0.7279X4+0.9096X5+0.8677X6,W2=0.9800X15+0.9924X16,V1中以生育日数(X1)权重(系数是0.9894)最大,W1中蛋白质含量(X16)权重(系数是0.9924)最大,表明V1与W1之间主要是生育日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在典型相关性上起作用的性状主要有生育日数、百粒重、底荚高、4粒荚数、蛋白质含量、有效节数、单株粒数等,为选育出抗病、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应重视这些性状的选择。
2.5 利用典型相关构建高产品种选择指数
由上面的分析看出,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有关,而蛋白质含量主要与农艺性状有关,在大豆抗病育种中抗病的基础上应以产量为第一目标同时兼顾品质性状,因此,通过构建选择指数对大豆外观性状进行选择,有可能选育到既抗病又高产、优质的品种,本试验对7个外观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典型分析,显著性检测λ=0.9851,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构建了抗灰斑病育种目标的选择指数为:I=0.4592X1+0.3459X2+0.1155X3+0.6109X5+0.9090X10+0.9264X13+0.3990X14,按此指数选育的抗病高产品种的特征是单株粒数多,以3粒荚为主,单株有效节数多,熟期中熟,株高中等,结荚部位低,百粒重适中。
3 结论与讨论
影响大豆产量及品质的性状很多,前人对大豆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多采用简单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这些分析方法只能揭示2个性状间的相关性状和程度,容易极大或极小化某些性状的作用,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可综合的反映两组变量间相关的本质,指出各性状在组内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实现降维和简化分析过程,了解这些信息对于育种抓主要矛盾、协调各个性状的相互关系,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抗大豆灰斑病育种从80年代开始,对所有参试的大豆品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通常认为抗灰斑病的品种产量性状较高产品种差,而所选用的17个2000年后审定的抗灰斑病品种产量性状有很大提高,其中垦丰16、合丰45、垦农18、垦农22、合丰43等品种的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且绥农26为省对照品种,对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具有代表性,对今后的抗病育种有深远意义,分析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共同引起的变异为99.79%,农艺性状组的单株节数、生育期、株高,产量性状组的单株粒数、3粒荚数、有效荚数与单株产量关系最密切,品质性状与单株产量典型相关系数没达显著水平,是因为供试品种中没有优质的材料,各品种的品质性状差异小,农艺性状组与品质性状组及产量性状组典型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平。对各性状组间的各因子的典型分析表明:生育日数与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底荚高与4粒荚数呈负相关。
鉴于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在田间目测选择时,株高不易太高,因为株高过高,节间长度增加,降低大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大豆产量和稳定性;株高太矮,主茎节数受到限制,单株结荚数难以提高;大豆是节上结实,提高单株节数对提高单株结荚数是至关重要的,增加节数,分枝数和花序数就会相应增加,从而使单株荚数增加;百粒重、单株粒数是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密切相关,而百粒重与单株粒数又相互制约,在增加百粒重的同时,单株粒数下降[10],尽管多粒性状可导致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下降,但选育单株多的类型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大豆蛋白质和脂肪的形成是多个性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作互动的过程[11],本试验中脂肪含量与产量性状因子以负相关为主,与蛋白质含量也呈负相关,因此脂肪含量不宜过高,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可通过生育日数及百粒重等性状间接达到。
参考文献
[1]于永梅,申宏波.大豆灰斑病的研究进展[J].杂粮作物,2003,23(4):235-236.
[2]丁俊杰.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1):75-80.
[3]余家林.农业多元试验统计[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4]裴鑫德.多元统计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5]李加纳.在作物品质育种中的典型相关分析的运用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5(4):106-112.
[6]唐启义,冯光明.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7]李海英,冷艳华,倪宏涛,等.大豆的农艺性状与大豆灰斑病抗性关系的初步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2):45-49.
[8]韩文革,郑莲枝,于裴枝,等.大豆灰斑病所致大豆产量与经济损失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28-29.
[9]张文慧,杜吉到,陈庆山,等.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18(1):22-26.
[10]杜志强,田中艳,周长军,等.抗线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大豆科学,2011,30(2):238-241.
[11]王茹芳,卢思慧,曹金峰,等.大豆育成品种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131-134.
性状分析 篇2
欧洲赤松生长较快、适应性强,苗期生长节律基本与樟子松一致,且越冬前能及时封顶.种源间及种源内裸根苗苗高生长差异显著,种源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3.61%.5个种源樟子松容器苗高生长均值较8个种源欧洲赤松苗高生长快11.8%,其中:樟1#、樟2#、FL2及S105种源苗木高生长较快,FL1、S104、S103和S101种源苗木高生长较慢,生长最快种源樟子松较生长最慢的欧洲赤松种源苗木高生长量提高44.0%.
作 者:冯研 宁晓光 郭喜军 兰士波 作者单位:冯研(黑龙江省林科院丽林试验林场,伊春,153000)
宁晓光,兰士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1)
郭喜军(黑龙江省大庆市三环科研所,大庆,163000)
31个国兰品种的数量性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国兰;数量性状;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Q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S682.310.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131-0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从浙江农林大学兰花资源圃随机选取了31个国兰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测试品种见表 1,隶属于国兰7大类别。
1.2数量性状的选择及数据采集
待测品种在盛花期时选取了23个数量性状进行测试,分别选取10个单株用卷尺、游标卡尺对各个性状进行测定,性状测定结果见表2,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1.3数量性状在品种内的一致性分析
为确定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依据,要保证该品种在品种内要保持严格的一致性,即同一个品种的不同单株间表现形式差异应当较小,即在品种内性状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本研究中数量性状的一致性用所测10个单株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为10单株样本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先计算出每一数量性状在单个品种10个单株中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然后得出单个品种的变异系数,再求这31个品种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即得到一个数量性状在所有品种中的变异系数平均值,把变异系数均值小于15%作為国兰品种在其品种内一致性符合要求的标准[7]。
表1国兰测试品种基本情况
编号类别品种名称来源地编号类别品种名称来源地1春剑大红朱砂重庆17蕙兰蕙兰69浙江桐庐2春剑2重庆18莲瓣兰荡山荷云南玉溪3春剑3重庆19剑阳蝶云南玉溪4春兰大富贵浙江绍兴20小雪素云南玉溪5贺神梅浙江绍兴21朱丝玉荷云南玉溪6簪蝶浙江绍兴22馨海蝶云南玉溪7珍蝶浙江绍兴23小白荷云南玉溪8黄金荷浙江绍兴24建兰小桃红浙江杭州9瑞梅浙江绍兴25建兰1浙江杭州10宋梅浙江绍兴26建兰8浙江杭州11寒兰寒兰3浙江台州27墨兰墨兰5福建福州12寒兰4浙江台州28墨兰7福建福州13寒兰1浙江台州29墨兰19福建福州14蕙兰蕙兰6浙江桐庐30墨兰37福建福州15蕙兰32浙江桐庐31墨兰26福建福州16蕙兰35浙江桐庐
1.4数量性状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分析
数量性状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同样也用变异系数来衡量,每个性状取各品种10个单株样本的平均值,计算各个品种平均值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大于15%,则认为此性状在不同品种间具有明显的差异[7],适合用于品种间的分类研究。
1.5数量性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通过Excel2010对国兰的31个数量性状进行方差分析表2国兰测试性状及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品种在其种内一致性及种间差异性
根据品种内变异系数小于15%、品种间变异系数大于15%的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数量性状都符合品种内一致性好、品种间差异显著的特点,仅有少数几个性状如叶片数、花葶着花数、蕊柱宽度不符合要求。数量性状在品种间变异幅度较大,符合要求的有20个性状,多数局限于花部性状,从某种意义上说明花部性状在品种内能够较好保持品种的稳定性,在品种间有较显著的差异,符合前人把国兰花部性状作为分类的依据。
2.2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数量性状得出的F值都大于在显著水平0.01时的F临界值,且P值也都小于显著水平α=0.01,所有数量性状在品种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表3)。
2.3多重比较
性状分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牛
从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选购血统清楚、生长发育正常的7~8月龄小公牛, 在吉林省农科院试验牛场同一饲养条件下, 持续育肥至18月龄时出栏、屠宰。2003年以来, 累计调查屠宰利草F1育肥公牛39头。屠宰调查按全国肉牛繁育协作组《肉牛屠宰试验暂行标准》进行。
1.2 调查项目
1.2.1 体尺性状
体高、十字部高、坐骨端高、体斜长、胸深、胸宽、腰角宽、髋宽、尻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腿围。
1.2.2 肉用性状
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胴体脂肪分布、胴体脂肪厚度 (背部) 。
1.3 统计分析方法
对上述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 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求得各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及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 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尺性状测定结果 (见表1)
2.2 肉用性状测定结果 (见表2)
2.3 体尺性状与肉用性状统计分析结果 (见表3)
由表3利草F1体尺性状与肉用性状相关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除坐骨端高外, 其余12个体尺性状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3个主要的肉用性状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尻长与屠宰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髋宽、腿围与屠宰率呈显著正相关。
cm
注:*指背部脂肪厚度 (第5~6胸椎间离中线3 cm处) 。
注:*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尻长与净肉率呈显著正相关;体斜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与胴体脂肪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体高、尻长、髋宽、腿围与胴体脂肪分布呈显著正相关;体斜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髋宽、腿围与胴体脂肪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3 讨论与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除坐骨端高外, 其余12个体尺性状分别与7个肉用性状中的某一性状或某些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 因此为通过活体测量的体尺性状预测产肉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利草F1尻长与宰前活重等7个肉用性状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2010年胡成华调查结果显示:草原红牛尻长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等主要肉用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利草F1除髋宽、腿围与净肉率相关不显著外, 与其余6个肉用性状均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草原红牛髋宽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腿围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1998年蒋洪茂调查结果显示:鲁西黄牛髋宽与宰前活重、屠宰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晋南牛、南阳牛髋宽与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秦川牛髋宽与宰前活重呈显著正相关。利草F1体斜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胴体脂肪分布及厚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胡成华调查结果显示:草原红牛体斜长与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脂肪分布及厚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坐骨端宽与宰前活重、胴体脂肪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胸围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胴体脂肪分布及厚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管围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胴体脂肪分布及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蒋洪茂调查结果显示:鲁西黄牛、晋南牛、秦川牛胸围、管围与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南阳牛胸围与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利草F1体高、十字部高、胸深、胸宽、腰角宽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体高与胴体脂肪分布呈显著正相关;腰角宽与胴体脂肪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胡成华调查结果显示:草原红牛体高、十字部高、胸深、腰角宽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胸宽与宰前活重、净肉重、净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胴体重呈显著正相关;腰角宽与胴体脂肪分布及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蒋洪茂调查结果显示:鲁西黄牛、秦川牛、晋南牛胸深与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南阳牛胸深与宰前活重呈显著正相关。
性状分析 篇5
在田间两种磷水平下,应用大豆RIL群体对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宽、根冠比、根干重和根磷含量等6个根系性状参数和6个涉及植株磷含量、生物量及产量性状的指标进行遗传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磷水平下,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根系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大,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土壤磷水平不仅促进了大豆根系形态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根系构型的改变.低磷胁迫条件下,根系性状与植株磷含量、生物量及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并且这些根系性状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0.47~0.60),可以作为选择指数应用于作物磷营养效率的.遗传改良中.在根系性状的6个指标中,以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干重、根磷含量等4个参数与植株吸磷量、生物量及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作为评价不同磷水平下植物基因型差异的可靠指标,而根宽和根冠比则可作为特定的磷胁迫条件下基因型差异的筛选指标.
作 者:梁泉 尹元萍 严小龙 廖红 Liang Quan Yin Yuanping Yan Xiaolong Liao Hong 作者单位:梁泉,Liang Quan(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650201;华南农业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广州,510642)
尹元萍,Yin Yuanping(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650201)
严小龙,廖红,Yan Xiaolong,Liao Hong(华南农业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广州,510642)
性状分析 篇6
关键词:大菊;观赏性状;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2.1+10.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161-03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栽培逾1 600年,品种3 000余。花径大于6 cm的类型称为大菊,可作独本、三本、九本盆栽,常见于菊展,并未大量应用于城市绿地中,大菊拥有5大瓣型,30个花型,7大色系,枝叶潇洒,文化寓意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未能应用到园林中来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另一方面,由于大菊未能产业化和商品化,不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导致其栽培养护只能成为养植单位和个人的负担,长此以往,对于大菊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1]。另外,由于不同单位的栽培技术不同,再加上品种数量众多,而对大菊的性状分布情况却缺乏研究,这也不利于其园林应用分析。本研究在山东省大菊品种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了解在现有的栽培条件下,主要形态性状的分布范围和变异幅度,初步探讨大菊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潜力。
1 材料与方法
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山东省大菊品种资源进行连续3年的调查,从调查资源中选出250个代表性强的品种,选取6个主要观赏性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菊花DUS测试指南》进行性状测试与记录,具体见表1。应用Excel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菊主要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
对大菊品种11个主要数量性状的数值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都比较高,在0.18~18.98之间,表明大菊形态性状具有比较大的变异范围,其中花梗粗度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8.98,花径大小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18。
2.2 大菊主要形态性状的分布
从表2、图1中可以看出,在大菊栽培品種群体中,植株高度分布的范围是16.42~185.00 cm,平均值为58.00 cm,75%的品种高度低于72 cm,而大部分品种高度的集中在47~72 cm;花序高度分布范围在19.10~124.00 mm之间,平均值为54.50 mm。
从表2、图2中可以看出,节间长度的分布范围是 0.46~4.72 cm,平均值为1.69 cm,群体中50%的品种这一性状集中分布在1.36~2.12 cm之间,仅有25%分布在2.12~4.72 cm之间;花梗粗度分布范围是0.21~1.30 cm,平均值是0.51 cm,有50%的品种集中分布在0.43~0.60 cm之间,也有25%的品种分布在0.60~1.30 cm的较粗范围内;茎粗度分布在0.23~1.45 cm范围内,平均值为0.72 cm,50%的品种较为集中地分布在0.62~0.83 cm范围内;花瓣宽度的分布范围在0.10~6.90 cm之间,平均值为0.68 cm,半数品种分布在0.40~1.05 cm之间。
从表2、图3中可以看出,花瓣长度的分布范围在 0.45~18.50 cm 之间,半数品种分布在7.45~10.55 cm之间;叶片长的分布范围在4.50~20.00 cm之间,平均值为 11.30 cm,50%的品种分布在9.70~12.50 cm之间;花径大小分布的范围是6.83~30.00 cm,平均花径为16.30 cm,而14.24~18.40 cm花径范围内集中了大菊群体中50%的品种量;花梗长度分布范围在1.20~22.10 cm之间,平均值是6.75 cm,75%的品种花梗长度小于9.15 cm,仅有25%的品种分布在9.15~22.10 cm之间。
从表2、图4中可以看出,舌状小花数的分布范围是17~5 587个之间,平均值为378个,半数品种分布在261~519个之间。
3 结论与讨论
3.1 大菊在专类园中的应用
菊与梅、兰、竹被人们誉为花中“四君子”,中国历史上早已有菊花专类园的记载,时至今日,菊花品种众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花量大,花期长,造型多样,特别适合营造专类园,大立菊和造型菊本就是大型的植物景观,小菊和地被菊又可形成颇为壮观的花海景象,而不同花期的大菊品种组成花境、花坛或用作草坪镶边,可形成明显的季相变化;与树篱、树墙、栅栏、景石相配,自然协调,相映成趣,并且大菊在宿根花卉专类园和菊科花卉专类园中也可应用。此外,将大菊应用在专类园景观之中,对于弘扬中国传统菊花文化,丰富园林植物景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
3.2 大菊在绿化装饰中的应用
盛花花坛材料以草本植物为主,高度以选用10~40 cm的矮性品种为宜;花境材料以耐寒的可在当地越冬的宿根花卉为主,要求有较长的花期,花色丰富多彩[3]。大菊秋季开花,花期始于10月下旬,能够开放至12月上旬,是非常耐寒的宿根花卉,多姿多彩,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管理较为粗放。在现有的栽培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品种的植株高度是在40 cm以下的,高度能够满足花坛的应用需要。大菊拥有除了蓝色系之外所有的八大色系的色彩,还包括大量的双色和复色系品种,丰富的色彩可以作为花坛和花境的主要表现元素。大菊花期长、花径大,非常适合作为盛花花坛的主题花卉,能够弥补秋季花材偏少的境况。
在开阔草坪的中央用宿根花卉布置花丛或花群,既丰富了园林景观,又增添了色彩,效果很好[4]。菊花作为典型的宿根花卉,在装饰草坪中的应用很常见,但是常用的是小菊系的菊花,大菊鲜有见到,其实,大菊中红色系、黄色系、紫色系和粉色系等鲜艳的品种数量很多,配置于草坪上,能够与绿色的草坪草形成和谐的景观;而且植株高度范围广泛,能够与其他植物和谐搭配,可以将盆栽的大菊组合摆放,也可以钵栽埋入土中。
室内环境通常光照不足,空气湿度低,空气不流通,温度较恒定,不利于植物生长[5]。目前室内常用的植物多是些耐阴的观叶植物,随着大众审美要求的提高,人们要求叶色鲜艳的植物,甚至是花卉能够进入到室内,在这种趋势下,彩叶草、变叶木、花叶芦荟等纷纷被引进到居室内,这其中也包括案头菊这一栽培类型。案头菊的成功应用也给大菊带来了希望,在室内应用大菊能够满足人们养花的时尚需求,况且其色彩丰富,花型多样,花期长,在阳台、客厅、书房等阳光充足处都可应用。
3.3 大菊作为切花材料的应用
菊花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应用广泛,享有盛名,菊花也是最早能够进行周年生产的切花之一[6]。目前切花大菊品种都来自日本精兴园、荷兰CBA等国外育种机构,我国甚至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切花菊品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0年发布的《标准菊花产品等级》中一级品切花菊要求:花径≥14 cm,花茎≥85 cm,花梗长度要求在5 cm左右为宜。从前文中分析结果可见,14 cm的花径和5 cm的花梗长度均处在这2个性状的数据集中分布区域内;而植株高度可以在保证充分肥力和长光照的条件下通过栽培条件来控制;此外,目前大菊也有枝叶紧凑、节间短小的品种,因此传统大菊满足切花菊的基本条件,接下来还需要对植株的其他性状进行改良,尽快建立切花菊的育种机构和系统,尽快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切花菊品种,推动菊花产业的长足发展。
3.4 走菊花开拓创新的产业化之路
数量众多的大菊品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巨大的种质资源库。然而至今,许多优良品种还深藏在民间,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由于没有市场,花农得不到任何补偿,种菊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有些名贵品种正在流失,必须迅速建立相应机制加以保护[7]。根本的解决办法则是要改革这一传统名花,使大菊从孤芳自赏走向大众化、市场化,进入產业化发展轨道,才能使其再次走向世界。从大菊品种资源库中筛选适宜作切花、案头菊等其他栽培类型的品种是有效的方法,朱珺等选取9个多头切花菊品种,配制25个杂交组合,共杂交181个花序,获得14 618粒种子,成苗2 169株,为切花菊育种奠定了基础[8]。卢洁等从10个秋季开花的传统大菊品种中筛选出4个夏花型切花菊品种,并建立了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技术流程[9]。宁惠娟等使用层次分析法从40个传统大菊品种中选出了5个适合作切花菊的品种[10]。胡尚春从68个中国传统大菊品种中,筛选出18个适宜作案头菊栽培生产的品种[11]。这些工作都是开发利用大菊资源的有益探索,而园艺栽培和育种技术的进步将大大加快这一进程。
大菊只有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才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促进其在新时期的发展。适宜规模化生产的品种应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和特异性,在种植技术上应考虑低能耗、周年生产和规模化种值,在生产过程中应是从种质资源的保存到品种特性的分析,从优良品种选育到育苗技术、到周年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直至采后处理和保鲜储运的完整技术体系[1]。张亚琼观测统计了35个秋花大菊品种的观赏性和适应性,应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7个适于规模化生产的盆栽大菊品种,并筛选了合适的肥料和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浓度,建议苗期统一换头以控制群体花期,整理出一套规模化生产栽培技术流程[12]。
大菊品种数量众多,蕴含丰富的基因资源,承载着古老的花卉文化与精神,亟待开发,从而为现代城市生态绿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戴思兰. 中国菊花与世界园艺(综述)[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2):1-5,9.
[2]王 翊,戴思兰. 菊花专类园景观初探[J]. 北京园林,2009,4(4):30-33.
[3]吴涤新. 花卉应用与设计[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4]王兰明. 宿根花卉在邯郸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J]. 北方园艺,2008(5):157-158.
[5]胡 毅,冯军仁. 室内植物引种布置及管护[J]. 北方园艺,1999(3):80.
[6]姜凤英,冯 辉. 现代育种技术在切花菊上的应用[J]. 北方园艺,2004(4):34-35.
[7]戴思兰. 中国菊花何日重放异彩[J]. 中国花卉园艺,2004,5(5):16-18.
[8]朱 珺,何俊平,仲为伟,等. 多头切花菊品种杂交亲和力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161-163.
[9]卢 洁,戴思兰. 夏花型切花菊品种选育及栽培[C]. 中山:中山小榄国际菊花研讨会,2007:320-324.
[10]宁惠娟,邵 锋,戴思兰,等. 40个品种菊的切花用途评价[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3):389-394.
[11]胡尚春. 案头菊品种筛选及栽培试验[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性状分析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2014年冬在海南测配的杂交组合A1、A2、A3、A4、A5、A6、A7、A8。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以每个杂交组合作为1个处理, 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种植为6行区, 小区行长5m, 株距、行距分别为0.30、0.60 m。
1.3测定项目
成熟后收获中间4行进行测产, 然后计算出产量;测产时, 随机选取10穗进行考种, 测定其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等农艺性状。籽粒容重、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粗淀粉含量和赖氨酸含量等品质性状委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沈阳) 测定[4,5]。
1.4分析方法
运用DPS7.05版本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6]。
2结果与分析
2.1数据处理
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要求, 鉴于不同性状的单位不尽相同 (表1) , 如籽粒容重的单位是g/L, 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粗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和出籽率等性状的单位是%, 百粒重的单位是g, 产量的单位是kg/hm2等,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 (表2) 。同时以产量为母序列, 品质性状和穗部农艺性状为子序列进行数据处理, 从而得到不同性状跟产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2.2灰色关联度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发现各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是不同的 (表3) 。可以看出, 百粒重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测配时, 应尽量选择百粒重较高的自交系;籽粒容重与产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是0.689 9, 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也是较为密切的, 从而选育自交系的时候选择容重高的自交系, 这样更容易测配出高产的杂交组合;对产量影响的性状依次是粗脂肪含量、行粒数、粗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出籽率, 它们的灰色关联度分别是0.632 6、0.624 4、0.605 8、0.595 5、0.593 0、0.537 0。因此, 在做基础材料和选育自交系时, 重点选择百粒重较高和籽粒容重较高的材料, 这样才能更容易测配出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组合。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百粒重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最大, 在玉米杂交组合筛选试验中, 首先尽量选用百粒重较重的杂交组合, 其次要注重选择籽粒容重较高、粗脂肪含量较高和行粒数较多的杂交组合, 而对于粗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出籽率等性状可以适当放宽条件。
产量是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数量性状, 不同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密切程度一直是玉米育种者关心的重要方向, 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将很多对玉米产量影响的性状都考虑进来的, 并能对不同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区分出来, 从而为玉米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由于不同的研究材料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进行多年多点的试验, 从而为不同杂交组合进一步应用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尔冉, 孙巍.不同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9) :75-76.
[2]侯建华, 郑红丽, 杨丽君, 等.玉米种质资源品质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2) :71-74.
[3]陈灿, 林秀芳, 陈勤平, 等.普通玉米高产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 2015 (3) :15-17.
[4]李北齐, 赵苏维, 王贵强, 等.玉米杂交组合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评价[J].玉米科学, 2006 (2) :44-46.
[5]彭忠华, 杨晓容, 戴保威, 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玉米杂交组合筛选中的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物科学版) , 2002 (2) :79-82.
海南特种野猪肉质性状常规分析 篇8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选择20头平均体重为(34.87±1.22)kg的海南特种野猪为试验动物,由海南万宁强达特种生态养业有限公司种猪场提供。肌肉样本的选取和前处理参照参考文献[1]。
1.2 试验仪器
C-LM3型数显式肌肉嫩度仪、自动凯氏定氮仪(型号为海能K9840)、岛津高效型液相色谱仪(型号为LC-20AD),均由海南大学农学院热带动物繁育与营养学实验室提供。
2 方法
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剪切力测定参照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NY/T 821—2004方法进行;p H45 min值和p H24 h值测定参照参考文献[2]水分按GB/T5009.3—2003方法测定;蛋白质按GB/T5009.5—2010方法测定;肌内脂肪按GB/T5009.6—2003方法测定;灰分按GB/T5009.4—2003方法测定;肌苷酸测定参照参考文献[3]胆固醇按GB/T22220—2008方法测定。
3 数据处理
用Excel整理试验数据,用SAS 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4 结果与分析
4.1 肉质常规理化特性
海南特种野猪肉理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肉色在公母猪间差异不显著(P>0.05),宰后45 min与24 h相比肉色有一定的变化,但差异不显著(P>0.05),肉色鲜红;肌肉大理石纹评分在公母猪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理石纹分布均匀,形成明显的大理石纹状肉;p H45 min值和p H24 h值在公母猪间差异不显著(P>0.05),宰后24 h内肌肉p H值下降幅度较小;熟肉率较低,公母猪间差异极显著(P<0.01);滴水损失率较低,公母猪间差异极显著(P<0.01);剪切力公母猪间差异不显著(P>0.05)。
注:公猪与母猪比较,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4.2 常规食用营养特性
海南特种野猪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肌肉含水率较高,公母猪间差异显著(P<0.05);公猪肌内脂肪含量比母猪低6.8%,差异极显著(P<0.01);肌肉蛋白质含量较高,公母猪间差异极显著(P<0.01);灰分含量较低,公母猪差异不显著(P>0.05);肌苷酸含量较高,公母猪间差异极显著(P<0.01);胆固醇含量较低,公母猪间差异极显著(P<0.01)。
注:公猪与母猪比较,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5 讨论
5.1 海南特种野猪肉质常规理化特性
猪肉p H值是反映宰杀后猪肉肌糖原酵解速率的重要指标,p H值下降的程度对肉色、系水力、货架期长短都有明显影响[2]。试验结果表明:海南特种野猪肉p H值下降幅度较小、系水力高、肉色偏红。海南特种野猪背最长肌p H45 min值比野家杂交猪[4]高,比五指山猪[5]、玉山黑猪[6]和合作猪[7]低;p H24 h值比野家猪[4]和五指山猪[5]高,比玉山黑猪[6]和合作猪[7]低;p H24 h值与p H45 min值相比下降幅度小,其下降幅度是玉山黑猪[6]下降幅度的69.39%,表明海南特种野猪屠宰后贮藏损失小,利于系水力的提高及贮存时间的延长。
肉色是肉品外观评定的重要指标,是肌肉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变化的外部表观。中国地方猪种的肉色评分一般在2.5~3.5之间,海南特种野猪的肉色评分也在此范围,说明肉色正常。大理石纹反映的是肌间脂肪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根据薛尚军等[8]报道,中国地方猪的背最长肌评分大部分分布在3.0~4.0分之间,本研究中海南特种野猪肉的大理石纹评分平均为3.3分,比合作猪[7]高2.15%,比玉山黑猪[6]低14.62%,大理石纹分布均匀。
系水力是当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原有水分的能力。海南特种野猪肉滴水损失率比野家杂交猪[4]低23.67%。熟肉率是重要的加工食用品质,主要用来衡量肌肉在蒸煮过程中的损失,水分的损失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肉质的多汁性和口感。海南特种野猪熟肉率比野家杂交猪[4]低12.84%,比玉山黑猪[6]低6.26%,比五指山猪[5]高16.33%,比合作猪[7]高3.69%,说明其熟肉率适中,肌肉保水性能较好。肌肉的嫩度通常用剪切力来表示,海南特种野猪平均剪切力为2.63 kg,比五指山猪[5]低0.4%,肉质较为鲜嫩。
5.2 海南特种野猪肉质常规食用营养特性
肉的常规食用品质是肉的主要品质,决定消费者对肉品的接受程度。正常猪肉中水分含量为75%左右,海南特种野猪肉水分含量平均为75.31%,水分含量在正常范围内,公母猪差异显著(P<0.05)。猪肉中蛋白质含量仅次于水分含量,是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膳食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组分。海南特种野猪肉中蛋白质含量为22.42%,比野家杂交猪[4]高10.28%,比五指山猪[5]高8.35%,比玉山黑猪[6]高4.18%,蛋白质含量较高。肌内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是评价猪肉食用品质的主要指标。海南特种野猪肌内脂肪低,肌内脂肪比五指山猪[5]低20.79%;胆固醇含量为0.47 mg/g,显著低于标准的1 mg/g;肌苷酸含量高达2.06 mg/g,比合作猪[7]高33.77%,符合消费者喜爱的猪肉品质标准。
6 结论
海南特种野猪背最长肌p H24 h值与p H45 min值相比下降幅度小、肉色鲜红,熟肉率高和滴水损失率小,表现较好的系水能力;肌内脂肪含量较低,大理石纹分布均匀,肉质鲜嫩,各理化指标均符合中国优质猪肉标准;肌苷酸含量高达2.06 mg/g,胆固醇含量低,蛋白质含量较高。
参考文献
[1]蔡绍倩,张伟力.猪肉质测定程序中胴体眼肌样本的采样与前处理图解[J].猪业科学,2007,24(11):82-83.
[2]张伟力.猪肉肉色与酸度测定方法[J].养猪,2002(2):33-34.
[3]李家胜,陈民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畜禽肌肉中的肌苷酸含量[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24(3):77-78.
[4]窦大昶.野家杂交猪与商品猪肉质比较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5]鲁绯,孙君社,冯书堂,等.五指山猪的肉质分析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1,1(1):36-40,11.
[6]邹志恒,谢金防,韦启鹏,等.玉山黑猪肉质特性研究[J].猪业科学,2009,26(12):92-95.
[7]蔡原.放牧型合作猪肉质特性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芹菜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的初步分析 篇9
关键词:芹菜,农艺性状,遗传特性
芹菜(Apium graveolens L.)为伞形科二年生蔬菜作物。由于芹菜花器小,花量大,级次多,花期长而不集中,人工杂交的实际杂交率不高,后代整齐性差,且在世界范围内没有成功利用雄性不育技术的报道。因此,在芹菜性状遗传特性方面的研究较少。利用雄性不育两用系“01-3AB”中的不育株可以很好地完成品种之间的杂交,是研究芹菜遗传特性的良好材料。对芹菜农艺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为芹菜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芹菜雄性不育两用系01-3AB具有叶柄绿色、叶柄缢痕明显和叶柄实心等特点。以其中的不育株01-3A为母本,叶柄黄色品系02-5、02-9,叶柄缢痕不明显品系01-17、03-4,叶柄空心品系03-4、03-7为父本进行杂交,对F1、F2和BC1代进行观察,分析其遗传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柄颜色
由表1可见,2个F1代群体的叶柄颜色全部为绿色,F2代群体的叶柄颜色出现明显的分离,分离比例接近3∶1(绿色∶黄色),这说明叶柄颜色应该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绿色为显性(Gr),黄色为隐性(gr)。F1与黄色父本的回交后代BC1代叶柄颜色出现将近1∶1的分离比例,进一步说明绿色-黄色这对性状是由1对基因决定的,01-3A的基因型为GrGr,02-5和02-9的基因型为grgr。
2.2 叶柄缢痕
由表2可见,2个F1所有植株全部具有明显缢痕。F2群体中这一性状在不同植株上出现明显分离,2个F2的分离比例均接近3∶1(有缢痕∶无缢痕);与父本回交后代BC1出现约1∶1(有缢痕∶无缢痕)的分离现象,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叶柄缢痕的有无是由1对主基因控制,有缢痕对无缢痕呈显性。这样的遗传特点对芹菜品质育种非常有利,因为这一性状比较容易遗传给杂种1代。
注:χ2(0.05,1)=3.84,χ2(0.05,3)=7.81,下同。
2.3 叶柄实心性
由表3可见,2个F1群体植株全部表现为实心,F2群体则出现性状分离,空心植株与实心植株的比例分别为85∶30和92∶29,都接近3∶1;与01-3A的回交后代BC1代则出现大约1∶1(实心株数∶空心株数)的分离比例。表明芹菜叶柄实心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空心对实心为显性,01-3A的基因型为hoho,空心品系03-4和03-7的基因型为HoHo。芹菜叶柄实心性的这种遗传特点要求育种者在选育实心品种时,必须同时选用实心母本和实心父本才可以。
3 讨论
油茶优良无性系果实性状分析 篇10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1], 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4大木本油料树种,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8个省 (区) , 集中栽培于湖南、江西和贵州等省[2]。油茶浑身是宝, 其主要产品—茶油除作为优质食用油外, 还是化工、医药、化妆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3~12]。同时, 油茶适应性广, 对土壤要求不严, 能耐贫瘠, 一般以酸性红壤为最佳适宜, 是我国南方红壤重要的造林树种和经济林树种[13]。
近年来, 有过一些针对油茶果实性状方面的研究, 但基本上都只是对果实特征进行简单分类描述, 对与之相关的经济性状研究较少, 而且分类标准也不一致, 如庄瑞林认为油茶主要有红球、青球、红桃、青桃4种类型[14], 潘德森则认为油茶果形有8种, 果色有3种[15]。
总之, 对油茶果实形状与果色的界定,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研究者不同, 其分类也有所不同。因此, 通过对长林系列油茶试验林果实进行取样, 在基本保证不同类型的油茶果实都有样本入选的情况下, 选择8个无性系进行采样。通过测定油茶果实的果形指数和观察果实的颜色, 希望找到果实形态的分类方法;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果实、果色与其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希望找出果实的主要经济性状随果实形态变化的规律;通过研究果实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以期找出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指标, 为油茶育种和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2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西省分宜县凤阳镇, 北纬27°33′~28°08′, 东经114°29′~114°51′, 海拔1091.8m, 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性气候,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气候温和, 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7.2℃, 年平均降雨量1600mm, 土壤为黄红壤。
试验林于2008年3月利用2年生油茶嫁接苗进行造林, 株高为0.51m±0.03m, 地径为0.36cm±0.05cm, 株行距1.5 m×3 m, 栽植穴为40cm×40cm×50cm。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以长林4号、长林166号、长林18号、长林40号、长林27号、长林23号、长林53号和长林3号8个长林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作为研究对象。材料均来自于江西省分宜县凤阳镇长林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试验林。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油茶果采集时间为2015年10月19日, 此时已经完全成熟。在保证不同类型的油茶果实都有样本入选的前提下, 每个无性系选择3株进行取样, 每样株在树冠外围中上部采集样果10个, 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和分析。
2.2.2测量指标和方法
(1) 果实形状和颜色。果实形状指标包括果径、果高、果形指数。果高、果径采用0.01mm的电子游标卡尺测量, 果形指数=果高/果径。果实形状的描述以目测结果为依据, 以常见的形状进行描述, 如球形、卵形、橄榄形、桔形。果实颜色的描述以对比原则和目测效果为根据, 先确定每种颜色的范围, 然后再进行归类, 若是混合色, 先描述次色, 后描述主色。
(2) 果实经济性状。鲜果质量、鲜籽质量用1/100电子天平进行称量, 鲜出籽率用下式计算:鲜出籽率= (鲜籽质量/鲜果质量) ×100%, 心室数和籽数采用直接计数。
(3)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19统计分析软件与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果实颜色分析
4.1.1 果实颜色分类
油茶果实颜色的不同是由于果皮中含有的色素决定, 同时与环境密切相关。经过试验调查和归纳整理得出, 8个无性系油茶果实的基本颜色主要有红色、红青色、青黄色、黄青色、青红色5种。在所采样果中, 长林166号以红色为主, 长林18号、长林27号以青红色为主, 长林23号、长林3号以青黄色为主, 长林40号、长林53号以黄青色为主, 长林4号以红青色为主, 其中单色果实合计仅占总数的12.5%, 说明8个无性系当中果实主要以混合色为主。
4.1.2 不同颜色果实的经济性状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 对不同颜色果实的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 结果见表1。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显著水平α=0.05时差异显著,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由表1可知, 鲜果质量按黄青色、青红色、红青色、青黄色、红色的顺序依次减小, 表明混合色果实比纯色果实对鲜果质量贡献要大, 可能是因为混合色更能充分利用太阳光中不同波长的光, 从而促进果实生长的原因。心室数青红色最多为3.367个, 其它混合色也均在3个左右, 而红色的心室数在3个以下;籽数混合色均在5粒以上, 以黄青色6.083最多, 而红色在3粒以下, 综合这2个指标值, 可以得出黄青色和青黄色的果实籽粒饱满, 而以红色最差, 因此在选择留种时必须加以注意;鲜出籽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青红色、青黄色、黄青色、红青色、红色, 说明带有青色的果实普遍比带有红色的果实要大。
从表1还可以看出, 对于鲜果质量、鲜出籽率这2个指标来说, 红色分别与青红色、青黄色、黄青色、红青色之间差异显著, 黄青色、青红色之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心室数、籽数混合色和纯色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它颜色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4个经济性状指标来看, 黄青色和青红色各个指标较为接近, 差异不显著。
4.2 果实形状分析
4.2.1 果实形状指标分析
本研究通过计算得出:油茶果实的平均果径为30.55mm, 变动系数为18.62%;平均果高为33.06mm, 变动系数为17.79%;平均果形指数为1.103, 变动系数为16.11%。由此可见, 变动系数最大为果径, 其次为果高, 最小为果形指数, 说明果形指数这一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 因此根据果形指数对果实形状分类是可行的。
4.2.2 果实形状分类
依据实际目测情况和果形指数对油茶果实进行分类, 通过计算, 样本的果形指数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珚x=1.103、s=0.1777, (珚x+s) =1.280, (珚x-s) =0.926, 因此所采样本可分为4大类, 见表2。
进行果形分类时, 可以先根据表2进行初步分类, 然后再根据实际目测情况和具体测量进一步进行细分。根据所采样本计算得出橄榄形、卵形、球形、桔形的样果个数占总样果数的比例分别为12.49%、22.92%、50.42%、14.17%, 其中卵形和球形之和占总数的73.34%, 可见油茶果实主要以卵形和球形为主, 其次为桔形, 再次为橄榄形。同时, 在对样品进行果高、果径测算时发现有的果实形状比较奇特, 果实底部突出, 在测量果高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 因此果形指数偏高, 属卵形, 但这不能准确地说明其形状, 所以在对果实形状进行界定时, 不能只根据果形指数这一单一指标, 还需要根据目测情况综合考虑。
4.2.3 不同形状果实经济性状分析
对不同形状果实的经济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 鲜果质量、鲜出籽率、心室数、籽数这4个指标值均以桔形最高, 橄榄形最低;从鲜出籽率这一指标来看, 桔形、卵形2种形状基本接近, 均高于50%, 橄榄形最低, 只有44.451%, 说明橄榄形果皮最厚;从心室数和籽数来看, 两者均以桔形最大, 分别是橄榄形的1.48和3.61倍, 可见橄榄形种子比较饱满, 发育良好。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显著水平α=0.05时差异显著, 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表3还可以看出, 就鲜果质量、心室数、籽数来看, 橄榄形、桔形与其它果实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卵形与球形之间差异不明显;对于鲜出籽率, 卵形与桔形之间差异不显著, 而其它形状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综合4个经济性状指标来看, 可以看出球形和卵形的各个指标值较为接近, 差异不显著。
4.3 果实形状、经济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果实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见表4。
注:**表示在.01水平 (双侧) 上极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从表4可以看出, 果高与果径、果形指数、鲜果质量、鲜出籽率、籽数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心室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其中果高与鲜果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548;果径与鲜果质量、心室数、鲜出籽率、籽数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与果形指数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果形指数与鲜果质量、鲜出籽率、籽数、心室数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鲜果质量与鲜出籽率、籽数、心室数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果径、果高、果形指数这3个指标值来看, 果径是果实形态中最重要的指标, 与其它3个性状指标极显著相关, 如果对鲜果质量进行预测, 则利用果径进行预测准确度较大;鲜出籽率与其它6个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但均不显著;心室数与籽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514, 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 心室越多, 籽数也越多, 但是从果实种子的角度来看, 同大小的果实, 籽数越多种子越不饱满;
4结论
(1) 通过对不同颜色果实经济性状分析, 鲜果质量按黄青色、青红色、红青色、青黄色、红色的顺序依次减小, 表明混合色果实比纯色果实对鲜果质量贡献要大;
(2) 通过计算果径、果高、果形指数3个基本形状指标的变动系数发现, 果径变动系数为18.62%, 果高变动系数为17.79%, 果形指数变动系数为16.11%。变动系数最大的为果实果径, 其次为果高, 最小的为果形指数, 说明果形指数这一形态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 因此根据果形指数对果实形状分类是可行的;
(3)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 油茶果实形状主要分为橄榄形、卵形、球形、桔形4大类;果实颜色主要由红色、红青色、青黄色、黄青色、青红色5种基本颜色组成;
(4) 通过研究果实7个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发现果径与鲜果质量、心室数、鲜出籽率、籽数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与果形指数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其中果径与鲜果质量相关系数达到0.912, 这说明根据它来预测油茶鲜果质量比较准确。
5 讨论
(1) 在对油茶果实果色进行分类时, 不同技术人员的目测效果很有可能不一致, 建议对颜色进行分级量化, 从而使果色分类更为科学;对果形进行分类时, 若单以果形指数这一指标进行界定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建议结合目测情况进行综合判定并在实际测量时尽量避免一些其他特征如突起、凹陷等带来的影响;
性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 腰果 ;种质 ;农艺性状 ;分析
分类号 S667.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Agronomic Traits of 23 Cashew Gerrnplasms
Huang Weijian Huang Haijie Zhang Zhongrun Wang Jinhui Liang Lihong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Crops Germplasm Utilization,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as made of nut yield, nut weight, nut size, kernel output ratio, kernel weight among 23 hardy cashew germplasm resources, there were 17 cashew germplasms found to show better economic agronomic traits and therefore they can be further put to the next phase of germplasm comparison test.
Keywords cashew ; germplasm ; agronomic traits ; analysis
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innaeus)属漆树科(Anacardiaceae)腰果属(Anacardium Linnaeus),原产巴西东北部,是典型的热带常绿乔木,也是世界著名四大干果树种之一。腰果是典型热带果树,对温度十分敏感。研究表明,腰果树在年平均温度24~28℃、月平均温度23~29℃时,生长迅速,开花结果正常。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在18℃以下地区,腰果树生长结果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17℃以下地区植株受到不同程度寒害;15℃以下地区,植株受到严重寒害或死亡[1]。海南地处热带北缘,每年腰果在开花座果期间都易受到低温寒流侵袭,从而影响了腰果品质和产量,因此,对腰果种质资源抗寒性研究一直是我国主要研究内容之一。2008年冬,海南经历了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西部地区的腰果树几乎全被冻死或严重冻伤,给海南腰果生产带来了严重灾害。在一些重灾区,发现了少量具有耐寒特性种质,在整片果园被寒流摧毁之下,这些耐寒植株依然生长良好,已作特殊种质收集保存,作为抗寒育种筛选材料[2]。本文对海南省昌江县海尾镇南罗村腰果基地23份腰果种质农艺性状分析进行了测量初探,旨在通过分析这些耐寒腰果种质的农艺性状,为进一步开展耐寒腰果种质材料筛选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海南省昌江县海尾镇南罗村腰果基地,地理位置N19°28′、E108°54′,海拔1.43 m。该地区是海南腰果种植的干旱和低温寒流区,年最冷月(1月),月均温18.9℃[3]。
1.1.2 试验材料
2008年9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在昌江县海尾镇筛选出若干份经过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长时间极端低温寡照阴雨天气考验的腰果种质(图1、2),并于2009年5月在昌江县海尾镇南罗村腰果试验基地进行大田种植试验,经过4年的常规种植管理及正常生产,再大田选择植株长势良好、开花结果正常的腰果植株作为观测对象。
1.2 观测内容和方法
2013年3~6月,观测记录这些种质资源的株高、冠幅、座果数和产量测定,并对23份腰果种质资源的坚果进行了测量,观测方法为常规的田间观测和室内测量。田间观测时间选择在植株花枝座果较多的时期进行,观测记录植株的株高、冠幅以及每平方米的枝条数、花枝数和成果数,并进行单株测产。室内测量主要测量坚果大小、坚果重、果仁重,并求其出仁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冠幅比较
田间观测结果表明(表1),在这些经过寒流考验而存活下来的4龄的腰果树中,株高在3.00 m以上,冠幅在4.00 m以上的种质有16份,分别为CJ-NL-02、CJ-NL-03、CJ-NL-04、CJ-NL-05、CJ-NL-06、CJ-NL-08、CJ-NL-10、CJ-NL-11、CJ-NL-12、CJ-NL-13、CJ-NL-14、CJ-NL-17、CJ-NL-18、CJ-NL-21、CJ-NL-22和CJ-NL-23。株高≥3.00 m、冠幅≥4.00 m(表1),对于4龄的腰果树,其表现出了速生的性状。
2.2 枝条数、花枝数、成果数比较
23份耐寒腰果种质中:枝条数≥20条/m2的种质有22份,分别为CJ-NL-01、CJ-NL-03、CJ-NL-04、CJ-NL-05、CJ-NL-06、CJ-NL-07、CJ-NL-08、CJ-NL-09、CJ-NL-10、CJ-NL-11、CJ-NL-12、CJ-NL-13、CJ-NL-14、CJ-NL-15、CJ-NL-16、CJ-NL-17、CJ-NL-18、CJ-NL-19、CJ-NL-20、CJ-NL-21、CJ-NL-22和CJ-NL-23(见表1),表明其枝梢生长较密集;花枝数≥20条/m2的有19份,分别为CJ-NL-01、CJ-NL-03、CJ-NL-04、CJ-NL-05、CJ-NL-06、CJ-NL-07、CJ-NL-08、CJ-NL-09、CJ-NL-11、CJ-NL-12、CJ-NL-13、CJ-NL-15、CJ-NL-16、CJ-NL-17、CJ-NL-18、CJ-NL-19、CJ-NL-20、CJ-NL-21和CJ-NL-22(见表1),表明其植株花枝密度较大,具备高产的充分条件;成果数≥60个/m2的种质有17份,分别为CJ-NL-03、CJ-NL-04、CJ-NL-05、CJ-NL-06、CJ-NL-07、CJ-NL-09、CJ-NL-10、CJ-NL-12、CJ-NL-13、CJ-NL-14、CJ-NL-16、CJ-NL-17、CJ-NL-19、CJ-NL-20、CJ-NL-21、CJ-NL-22和CJ-NL-23(见表1),表明其成果率较高,达到高产的必要条件。
2.3 单株产量比较
23份耐寒腰果种质中,单株坚果产量≥10 kg的有11份种质(表1),分别是CJ-NL-03、CJ-NL-04、CJ-NL-05、CJ-NL-06、CJ-NL-10、CJ-NL-13、CJ-
NL-14、CJ-NL-17、CJ-NL-21、CJ-NL-22和CJ-NL-
23,其中CJ-NL-21的产量株最高,达到了17.08 kg。
2.4 坚果、果仁比较
由于在坚果的膨大成熟期,当地连续高温干旱,致使坚果在后期严重收水,坚果较小;但坚果的大小仍在正常范围,并且坚果饱满,出仁率均达到30%以上(表1),具有坚果高出仁率的优良性状。出仁率越高,单位重量坚果可加工出的果仁重量越多,是培育优良新品种的优良育种材料[4]。坚果重量≥6.0 g/个的种质有CJ-NL-02、CJ-NL-03、CJ-NL-04、CJ-NL-05、CJ-NL-13、CJ-NL-15、CJ-NL-21和CJ-NL-22,共8份,其果仁重量均≥2.0 g/个。
2.5 综合性状比较
综合考虑23份耐寒腰果种质的植株生长与结果表现,CJ-NL-3、CJ-NL-13、CJ-NL-21的综合性状具有比较优势,在后续试验中应重点观测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农艺性状主要是指生长发育习性、产量性状及植物学特征等方面的主要性状。20世纪以来,由于农艺性状具有表现直观、便于识别、易于掌握以及与生产直接相关等特点,农艺性状鉴定逐渐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5-6]。本试验旨在通过分析这些耐寒腰果种质的农艺性状,为进一步开展耐寒腰果种质材料筛选打下基础。观测的23份腰果种质均是从受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寒害后存活的腰果种质中筛选出来的,种植区当时的日均温度在15℃以下,低温达29 d,13℃以下低温达13 d,对植株造成了严重伤害[7],这些腰果种质可以作为选育耐寒腰种质的材料。在23份腰果种质中,从株形分析来看,植株冠幅在4.00 m以上、株高在3.00 m以上、枝条数与花枝数均在20条/m2以上的种质有12份,分别是CJ-NL-03、CJ-NL-04、CJ-NL-05、CJ-NL-06、CJ-NL-08、CJ-NL-11、CJ-NL-12、CJ-NL-13、CJ-NL-17、CJ-NL-18、CJ-NL-21和CJ-NL-22,其生长势旺盛,枝条密度和花枝密度均匀。腰果株形初步研究表明,产量与植株的冠幅和结果枝条数呈正相关性[8],建议可将这12份种质初步选入下阶段的观测试验。从产量分析来看,单株产量在10 kg以上的种质有11份,分别是CJ-NL-03、CJ-NL-04、CJ-NL-05、CJ-NL-06、CJ-NL-10、CJ-NL-13、CJ-NL-14、CJ-NL-17、CJ-NL-21、CJ-NL-22和CJ-NL-23,应列入腰果耐寒高产种质筛选范围,并做进一步观察、鉴定哪些作为育种材料,其中CJ-NL-21的产量达到了17.08 kg,尤为值得重视;而CJ-NL-02和CJ-NL-15产量虽然较低,但其坚果较大,坚果重分别达到6.3和7.0 g,也应引起重视。从坚果的出仁率来看,23份腰果种质均具有高出仁率的优良性状,出仁率达到30%以上,坚果饱满,但从坚果的经济性状考虑,选择坚果重量在6.0 g以上的种质列入腰果耐寒优质种质筛选范围,分别是CJ-NL-02、CJ-NL-03、CJ-NL-04、CJ-NL-05、CJ-NL-13、CJ-NL-15、CJ-NL-21和CJ-NL-22,其果仁重量均达到2.0 g以上。本着先粗后精的筛选原则,根据以上相关的因素综合考虑,筛选出17份腰果种质进入下一阶段的种质比较试验,分别为CJ-NL-02、CJ-NL-03、CJ-NL-04、CJ-NL-05、CJ-NL-06、CJ-NL-08、CJ-NL-10、CJ-NL-11、CJ-NL-12、CJ-NL-13、CJ-NL-14、CJ-NL-15、CJ-NL-17、CJ-NL-18、CJ-NL-21、CJ-NL-22和CJ-NL-23。建议在我国的海南省和云南省的腰果适栽区附近,选择相对温度更低一些的地区建立多点耐寒腰果种植试验基地,进一步观察这些腰果种质的相关生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筛选适宜我国低温地区栽培的优良腰果耐寒新品系,为促进腰果种植产业向北推进提供优良的种植材料。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 中国热带南亚热带果树[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18-219.
[2] 黄伟坚,黄海杰,张中润,等. 中国腰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10):1 914-1 919.
[3] 江泽林. 海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J].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82-497.
[4] 梁李宏,梅 新,黄伟坚,等. 41份腰果种质经济性状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2007,27(4):21-25.
[5] Ozcan A S, Ozcan A. Adsorption of acid dye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onto acid-activated bentonite [J]. Journal of Colloid Interface Science, 2004, 276(1): 39-46.
[6] 范拴喜,江元汝. Fenton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现代化工,2007,27(S1):104-107.
[7] 梁李宏,王金辉,黄伟坚,等. 磷钾肥配施对腰果植株抗寒力的影响[J]. 生态环境,2008,17(3):1 227-1 229.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来源
本研究供试自交系父本采用B33、K12·111、4106、春2及07依♂;母本采用772、B2-1、5107、06代♀、红137B14及06丹5等11个自交系为材料,分别代表不同优势类群,各自交系均经多代自交保纯,遗传稳定,系谱来源均引自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2013年在山西强盛种业有限公司试验地进行田间鉴定试验。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30个杂交组合,各自交系的编号、名称和见表1。
1.2 试验地点
大同市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试验地。
1.3 试验方法
分别将11个玉米亲本和30个组合播种于试验田,田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3次重复,每小区12行,宽窄行种植,小区规格为4 m×6 m,行长4 m,每行15株,每穴两粒,行距50 cm,株距27 cm,种植密度5 000株/667 m2。根据当地情况定苗、施肥、追肥、浇水。生长期间田间管理如常,并进行观察记录,收获时收获中间两行测产,并取长势均匀的5穗室内考种,进行统计分析。
1.4 考察性状
考察的性状有株高、穗位、雄花分枝数、生育期、穗粒重、穗粗、穗长、穗重、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秃尖长及粒长。植株性状于玉米灌浆期进行调查统计,穗部性状于植株收获后在室内进行统计。
1.5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刘来福提供的方法进行遗传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对株高、穗位等农艺性状,按照玉米育种的常规记载考种标准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本实验对9个穗部性状指标、4个植株性状,分别和产量数据作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穗粗、穗长、粒长、穗重、株高、穗位、生育期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7个性状对玉米籽粒产量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性状与穗粒重的遗传相关依次为:穗重>穗粗>穗长>生育期>穗位>株高>粒长>雄花分枝数>百粒重>穗行>行粒>秃尖。在传统育种以及分子育种中利用这些性状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2.2 与单株粒重显著相关的农艺性状通径分析
遗传相关分析仅表明了两个性状间的关系,并未表明其中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效应大小。通径系数能够使遗传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从而了解其中相关的原因和效应大小。
为进一步明确各性状对单株产量作用的原因及效应的大小,以穗粗、穗长、粒长、穗行数、行粒、秃尖、穗重、百粒重、株高、穗位、雄花分枝数、生育期12个性状为自变量,以穗粒重为依变量,进行通径分析(表3)。12个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大小依次为0.974、0.433、0.418、0.354、0.171、-0.027、-0.084、-0.317、-0.514、-1.070、-2.322、-5.079,其中对单株产量为直接正效应的性状,按通径系数大小依次是穗重、穗长、粒长、穗行、雄花分枝数,对穗粒重为直接负效应的性状依次是株高、穗位高、百粒重、行粒、生育期、秃尖和穗粗。
2.2.1 穗重与穗粒重的效应
穗重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r=0.98**,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P=0.974到了显著水平。穗重通过穗粗、穗长、粒长、穗行数、行粒数、秃尖、百粒重、株高、穗位、雄花分枝数、生育期对单株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间接效应,且通过株高、穗位、生育期的间接效应较大。可见增加穗重是增加单株粒重的有效途径之一。
2.2.2 穗长与穗粒重的效应
穗长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r=0.64**,直接通径系数P=0.433到了显著水平。穗长通过穗粗、粒长、穗行数、行粒数、秃尖、穗重、百粒重、株高、穗位、雄花分枝数、生育期等性状对单株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间接效应,且通过穗重、株高的间接效应较大,可见增加穗长是增加单株粒重的有效途径之一。
2.2.3 粒长与穗粒重的效应
粒长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r=0.46**,直接通径系数P=0.418,两者均为正值。粒长通过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秃尖、穗重、百粒重、株高、穗位、雄花分枝数、生育期等性状对单株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间接效应,且通过穗重、株高的间接效应较大,所以增加粒长可以提高单株产量。可见增加粒长也是增加单株粒重的有效途径之一。
2.2.4 穗行数与穗粒重的效应
穗行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r=0.29,直接通径系数P=0.354,两者均为正值。穗行数通过穗粗、穗长、粒长、行粒数、秃尖、穗重、百粒重、株高、穗位、雄花分枝数、生育期等性状对单株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间接效应,且通过穗重、株高、生育期的间接效应较大,所以增加穗行数可以提高单株产量。可见增加穗行数也是增加单株粒重的有效途径之一。
2.2.5 雄花分枝数与穗粒重的效应
雄花分枝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r=0.45*,直接通径系数P=0.171,两者均为正值。雄花分枝数通过穗粗、穗长、粒长、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百粒重、株高、穗位、生育期等性状对单株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间接效应,且通过穗重、株高的间接效应较大,所以增加雄花分枝数可以提高单株产量。可见增加雄花分枝数也是增加单株粒重的有效途径之一。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玉米产量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穗部性状中穗粗、穗长、粒长、穗行数、行粒、秃尖、穗重、百粒重与穗粒重呈正相关,且穗重、穗粗、穗长、粒长的遗传相关系数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些性状表现好,有利于增加玉米籽粒产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重、穗长、粒长、穗行数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百粒重、行粒、穗粗、秃尖与籽粒产量的通径系数均为负值。
在株型性状中株高、穗位、雄穗分枝数、生育期与穗粒重呈正相关,且株高、穗位、生育期的遗传相关系数呈极显著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雄花分枝数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穗位、株高、生育期与籽粒产量的通径系数均为负值。
这几个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与遗传相关分析不一致。因此,在遗传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再进行通径分析,就能揭示出各农艺性状对籽粒产量作用的实质。
穗重、穗长与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与通径系数都很高,说明单株要获得高产,穗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因此,我们在高产育种与杂交种选择时,我们的目标是穗部性状较高的类型,即穗重、行粒数、穗行数、穗粗、穗长、百粒重等性状配合较好的品种类型[3]。栽培上玉米产量的形成主要在中后期,要依据当地的气候和生产实际选育与栽培穗位高、株高、生育期适合的类型,同时,也要注意到各农艺性状的协调,选育和找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杂交种。
参考文献
[1]于海秋.玉米主要抗旱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产量性状[J].玉米科学,2003,11(1):12-18.
[2]周远和,吴永升,覃兰秋,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经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7,38(4):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