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活动(共10篇)
考证活动 篇1
历史上像陆游这样作为一个文人代表, 有英雄气概的人很少, 历史文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文弱书生, 但是陆游却将这一特点更改, 也让人们对陆游个人的魅力所征服, 陆游打虎轶事的过程是怎样?陆游当时的思想上有怎样的转化, 让他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 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陆游已经年近中旬, 能够快速敏捷地做出这样的举措, 是非常勇敢的, 同时南宋时期的围猎活动也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的另一种认识。
一、陆游生平简介
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 卒于公元1210年, 字务观, 号放翁,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陆游的父亲是经过了家族贫苦时期而刻苦学习最终在科举考试中中举进朝为官的, 陆游的一生受到了高祖陆轸, 祖父陆佃, 父亲陆宰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从小就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陆游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解著名诗人陶潜、王维、岑参、李白等人的诗篇, 故世间学者称陆游的求学思想是有“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的精神境界, 陆游在他13岁的时候就能诗文, 被称为“小李白”。在他17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了。25岁的时候对于陆游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这个时候是陆游古诗风格的形成时期, 他的诗歌主要表现他的爱国主义情怀。29岁时陆游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遭受到一些势力的打击, 陆游在三年之后才被朝中起用。陆游的仕途之路可谓十分坎坷, 但是陆游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始终坚信自己的信念, 他先后遭受到了科举考试中因为他的才华被排挤, 在孝宗召见的时候并没有被重用, 后又因“擅权”、“嘲咏风月”被罢职, 但陆游在他的思想意识中一直坚持抗金, 并始终为黎民百姓担忧。
陆游的一生创作的诗歌很多, 他的诗歌风格基于现实主义之上, 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更是丰富多彩, 变化多端。在陆游进入中年之后, 他的诗歌更是在他人生思想的积淀中形成了豪情、奔放、自由的风格, 在晚年之后, 个人性情的变化, 让他的诗风逐渐变得恬淡, 但又有幽愤之情。从陆游一生创作的整体上来看, 他的诗歌艺术特点是豪放自由, 热情洋溢。他的诗歌风格让他成为了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在对陆游诗歌风格的学习上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认识。陆游现存的诗歌达九千多首, 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抒发个人政治抱负的, 有反映黎民百姓疾苦的, 有批判当时统治集团软弱屈辱的, 整体的风格上都是豪情奔放, 从诗歌中表现出他对于祖国统一的强烈热情。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关山月》、《书愤》、《示儿》、《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沈园》、《钗头凤》《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诉衷情》、《夜游宫》、《鹧鸪天》等, 他的诗歌风格对于后世的文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文学价值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陆游打虎轶事考证
关于陆游打虎轶事的考证, 历史记载上主要讲述的是:公元1172年一个冬天早晨, 在当时的四川南充今天的陕西汉中地区, 雪地里有一群人骑马行走, 当时因为天气寒冷, 大家下马饮酒取暖, 就在这个时候从不远的山林中飞奔出一只吊睛白额的老虎, 当时人们都被这一场景吓呆了, 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个50多岁的男人, 他大吼一声, 飞奔地朝着老虎来的方向前进, 举起手中的长矛, 猛烈地刺向老虎, 这只老虎非常凶猛, 抬起两只前爪, 直立在这个男人的面前, 并十分凶猛地扑向这位男人, 这个时候这个男人还是十分镇静, 拿着手中的长矛再次刺向老虎, 这次长矛狠狠地刺进了老虎的喉管位置, 老虎还没有来得及反击就听到山间一声长啸, 地动山摇, 老虎拼命挣扎了一会, 最终倒在了地上, 鲜血从身体里喷涌而出, 场面是那样雄伟与壮阔, 这个时候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 老虎被打死的过程仅仅有两三分钟的时间, 正所谓惊心动魄。而这位打虎英雄, 正是陆游本人, 陆游作为一个文人, 当时的江南才子, 陆游打虎的那一年, 正好是他48岁。当时他无论是从年龄力量上来说都不是一行人中为厉害的那一个, 但是陆游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智慧, 征服了老虎, 在当时陆游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文弱书生, 但是就是陆游的这一举措让他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变, 后来人们将这些原因归结于两点, 一是陆游心中勇敢壮志的气概;二是他早年有习武的经验, 从这两点上来看的话, 对于陆游所做出来的行为我们就不会太诧异。
陆游打虎轶事的发生, 笔者从陆游的生平中总结了一下原因:一是陆游当时在军中的职责是襄理军务、主管文字。由于陆游本人对于事业的忠心, 他经常性地出入在一线, 只要是当时有军队驻守过的地方都有陆游的身影, 他个人对于狩猎行为也是十分看重, 他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难得的军事训练科目, 他自己还经常亲自带队在山林河畔间打猎, 这也是陆游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陆游面对当时情形的时候表现出勇猛的一面也是十分正常的;二是陆游当年主要活动在秦岭以南的地区,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汉中一带, 其地形特征十分复杂, 山中经常有老虎出没, 据当时的宋史上记载:“太平兴国三年, 果、阆、蓬、集诸州虎为患。”还有记载称:“清康熙年间虎为患, 知县王穆招募猎人猎虎, 三年获虎64只”。根据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陆游打虎时间有考证的条件, 陆游当时军队驻扎的地方就是在这一带地区, 因此遇到老虎的事情时有发生;三是陆游个人对于习武有自己的认识, 他自幼比较好学, 他从小就有跟着父亲习武的机会, 因此有着一身好武艺, 一手好剑法。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达了期望有一天自己能够亲临战场, 为祖国的统一作出自己的努力, 同时他对自己的武艺也是十分自信, 因此对他来说打虎并不是一件难事。
陆游的一生, 不仅以爱国著称, 而且又以诗酒自许。爱国是陆游一生的追求, 同时他在面对危急关头时候的勇气与智慧让人们非常钦佩,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也谈起自己打虎的事情, 因此对于这件事情是有历史考证的, 诗歌中他的气势与施耐庵笔下的武松打虎相比来看并不差。同时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在他多个方面上, 他对于国家和百姓的奉献更是很多, 最终陆游却在失望中死去, 没有看到自己期盼的祖国能够实现统一, 但是陆游的精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就像陆游打虎这件事让我们对陆游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崇敬与赞赏。
三、南宋时期的围猎活动考证
在南宋时期围猎活动有一定的形成与发展, 因受到历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打猎不仅在民间还是当朝中都是常见的活动行为, 关于围猎的艺术也是在南宋时期有自己的见解与发展。围猎主要指的是四面合围而猎, 又称狩猎。狩猎是在伴随着历史的发展, 在初期的时候是人类用来谋生的手段之一, 后来在历史不断的发展中, 狩猎逐渐地向娱乐、军事、体育的性质中延伸发展, 是历史时期军队习武练兵、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增加军队自信力的集体性的运动。狩猎也是军事大典的一种形式, 作为练兵演习的考察手段之一。
南宋时期的狩猎活动主要是在孝宗时期以后特别重视, 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紧张, 在抗金的历史上南宋之所以能够有军事方面的优势, 一是因为民族的团结力, 二是南宋时期的军队作战能力上有一定的提升, 因此在面对敌对势力时, 南宋的势力就有一定的优势, 而这些都是与当时的作战训练有一定的关系, 南宋时期依然沿袭了历代的训练方式———围猎, 围猎在当时南宋时期的发展中, 有自身的特色, 因为当时的南宋在建都上存在一定的地势影响, 在定都的周围都有山脉、山林因此军队的作战训练在这些地方比较多, 因此经常性地会在山间狩猎,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军队的作战经验, 士兵们也能通过聚众狩猎的形式得到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是很好地凝聚了士兵们的气势, 因此狩猎活动对于当时的南宋来说有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南宋的各个帝王都比较喜好狩猎活动, 每年都会举行两到三次大型的狩猎活动, 因此当时的南宋也将狩猎活动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 可以供帝王与大臣之间加强交流, 对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种狩猎的形式在民间来说也是比较频繁的, 因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还不太成熟, 百姓经常利用狩猎活动来保证家庭生活, 因此在当时的南宋时期狩猎活动在民间也是有一定的发展。这样从整体上来看南宋时期的狩猎活动是一种从上自下的活动, 影响涉及的范围也是比较广泛, 不仅对于军队的作战训练有一定的帮助, 促进了帝王与大臣之间的交流, 同时对于百姓的生活上有一定的保障。
陆游打虎轶事让我们对于陆游的认识有一全新的改变, 同时也是我们对于南宋时期狩猎活动考究的重要资料, 我们在研究陆游打虎轶事的时候从陆游的生活环境、个人志向、社会政局着几个方面做了一定的考证。对于陆游打虎轶事的真实做出了判断, 同时对于南宋时期的围猎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考察。
参考文献
[1]刘彦臣.论清入关前围猎的作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 (5) .
[2]耿之矗.古代围猎活动探讨[J].中国市场, 2010 (39) .
[3]陶喻之.陆游打虎再探[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11) .
[4]陶喻之.陆游打虎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 1987 (5) .
[5]许文军.论陆游英雄主义诗歌的幻想性质[J].陕西师大学报 (哲学社科版) , 1994 (1) .
考证时间表 篇2
一月
IELTS考试,每月3次,均安排在周六GMAT考试,每月3日开始的所有工作日保险代理人基本资格考试,每月一次15日 托福考试22日 研究生考试初试
二月
美国法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LSAT),其余3次为6、10、12月托业考试(TOEIC)时间、地点,可登陆www.toeictest.com.cn查询
三月
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考试,其余3次考试一般安排在5、6、8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证书(CGA)入学考试,其余3次分别为6、9、12月1日 TEF法语水平测试12日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美国护士考试(CGFNS),其余两次考试分别在7月、11月
四月
研究生考试复试
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自考
3日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下半年考试时间为9月17日
10日职称外语考试;护士执业考试
17日J.TEST日语考试 ,其余三次考试时间分别为6月19日、9月11日、11月20日
22日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考试
23日注册设备监理师首次考试
五月
全国翻译证书考试
LCCIEB秘书证书
剑桥旅游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下半年考试在10月举行
全国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一般为5月最后一个周末
14日注册建筑师一级、二级;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首次考试
21日注册会计师;BEC高级;调查分析师考试
28日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试点;土地登记代理人;BEC中级
29日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信息产业部软件水平资格与考试
(包括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棉花
质量检验师
六月
英国特许公会会计师(ACCA)考试,下半年考试在12月举行
4日BEC中级
11日 GRE纸笔考试
17日 注册税务师
18日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
19日 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
九月
LCCIEB秘书证书司法考试一般在9月或10月举行
9日价格鉴证师;注册资产评估师
10日国际商务;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首次考试
十月保险经纪人基本资格考试
15日造价工程师;执业药师;房地产经
纪人;房地产估价师;企业法律顾问
16日 审计;统计;出版;软件水平资格与考试
2 2日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23日注册结构工程师
十一月
5日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
6日经济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26日BEC高级
十二月
3日BEC初级
4日日本语能力测试
10日BEC中级
2005年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公关员、营销师、秘书、项目管理师、电子商务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师、企业信息管理师、职业指导人员考试、物业管理人员考试,将在上、下半年各举行一次。
考证活动 篇3
一、对清朝康熙皇帝修建木兰围场的认识
木兰是满语, 被汉语翻译过来就是哨鹿或者鹿哨子, 本意是满人在捕猎时使用的一种工具。它主要是以桦树皮和其他树木制成, 大概长二三寸, 像牛角一样。只要用嘴吹或者吸都会发出鹿鸣的声音, 就可以引来鹿群, 就可以在围场将鹿群捕获。中国古代的习俗就是春天打猎叫搜秋天, 打猎叫吉尔。清朝在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用木桩围出专门的地方来供皇上打猎, 人们习惯就把这个地方称为木兰围场。实际上, 它是清朝皇帝率领官员和满蒙八旗官兵到此行猎比武的, 并清朝皇帝的娱乐活动都和处理政务有一定关联的。每年康熙皇帝都会离京到避暑的地方去或者到木兰围场进行捕猎活动, 只有在康熙二十一年和三十五年因为战乱而没有去。 设立木兰围场其实体现了康熙皇帝的战略眼光, 木兰围场位于漠南蒙古中心地带, 不仅可以北控蒙古, 还可以南控京师, 是当时的中心要道,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康熙皇帝自从设立木兰围场以后几乎每年都要进行围猎在此。在这里可以训练一些子弟骁勇善战的能力还可以接见蒙古各部上层的人物, 这样就使清朝和蒙古各部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蒙古王公可以“畏威怀德”以此来充备边防达到增进团结的目的, 木兰丘吉尔的规模很大, 所以康熙在首次出猎的时候就制订行猎纪律。在以后的每年派出骑兵一万两千人进行分班赶赴木兰围场进行围场, 每班四千人分二十天进行围场。
中央各部官员和蒙古各部王公贵族在木兰进行狩猎就有随驾扈从, 不仅是康熙皇帝派出人马, 少数民族也会派出一些人马作为尾随人马。由于行围是一件严格的军事训练, 在打猎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行围人的行军、出哨和安营等一系列的程序, 所以康熙皇帝对此是很严格的, 一旦有违反的人都会将其绳之以法。在出兵的时候, 有队形不整齐的和追杀不勇敢的士兵也是要严加惩处的, 目的是要保持满族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不仅使八旗子弟消除骄奢颓废的恶习还可以增加士兵们作战能力。木兰围场平常进行管理就是为了保证面积扩大, 这样就可以时常有猎物可以供他们捕猎。木桩围起来的地方都会有进出口, 这样就可以使外面的动物进来“生儿育女”。围场内会按照地形和草木稠密来进行分布, 可以划分为几个小围场选择在高岗的地方作为围猎中心。整个木兰围场这样的小围场有六七十个之多, 相距最远的有数十里。围场设立以后就委派蒙古部的王公贵族进行管领, 在康熙四十五年正式设了总管一员, 章京八员率领二百人守卫围场。小围、合围和哨鹿是木兰丘吉尔的三项主要仪式, 每当康熙出京狩猎的时候都会一身戎装, 仪仗扈从场面极其壮观。在去木兰围场的路上是不可以践踏庄稼的, 不能骚扰吏民, 夜里不准行走, 违者治罪[1]01。
二、清朝康熙皇帝修建木兰围场的意义
木兰围场可以说是皇家猎苑, 位于河北省的北部, 而且和内蒙古草原接壤水草丰美, 非常适合动物繁衍生息。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狄的地方。康熙皇帝为了锻炼军队就开辟了狩猎场, 皇帝每年和王公大臣来此进行涉猎和旅游, 这就叫木兰秋狄。 康熙皇帝选择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猎苑是有政治目的和战略意义的。推行的“肄武绥藩”的国策, 就是为了达到控制蒙古震慑沙俄的目的。在这里举行过著名的平定葛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战役, 其实木兰围场的设立,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蒙之间的联姻。由于满蒙联姻是清朝统治者的一种战略性政治措施, 而且纵观清廷对蒙古的联姻多分布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尤其在木兰围场设立以后, 这种联姻在地域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移, 入关以前清汗家与蒙古的联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为努尔哈赤时期, 从万历四十年科尔沁部贝勒明安嫁女与努尔哈赤。到天命十一年主要是蒙古将女子出嫁努尔哈赤汗家, 而努尔哈赤汗家只有两人嫁与蒙古部落。康熙以后的联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其对漠南漠北的蒙古依赖性不大, 所以满族皇子、宗室娶蒙古女子的很少。康熙皇帝有五十三位妻妾, 但是蒙古部落的仅有两名都是来自科尔沁的。自从康熙三十一年开始, 端静公主遣嫁蒙古就揭开了频繁通婚的序幕, 总而言之, 木兰围场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满蒙之间的联姻。
木兰围场是一个避暑胜地,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还保留着一副 《乾隆木兰秋图》, 生动描绘了围猎的壮观情景。围猎结束就会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 按军功大小予以奖赏。围场现在还保存着东庙宫、 乾隆打虎和石刻等十几处清代皇帝的文物古迹。1991年国家建设部通过专家论证把木兰围场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来这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保护区植被保存较好, 森林覆盖面积也高, 形成了区域小气候特征。所以由此看来康熙皇帝修建木兰围场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要担负起护卫京津生态安全的生态特区,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草地和湿地不仅阻挡了风沙的袭击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具有拦洪蓄水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 成为滦河的主要水源。使全球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当时在木兰围场进行的围猎活动是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而划分的。狩猎开始就需要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 并且逐渐缩小头戴鹿角面具的清兵隐藏在森林深处。等到吹起木制的长哨时就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 就会吸引来雌鹿, 其他野兽也会为了觅食而聚拢。等到包围圈不能再小的时候野兽就密集了, 这个时候皇帝就可以实行射杀, 之后才是皇子, 最后是王宫贵臣实行大规模的围射[2]04。
三、清朝康熙皇帝和木兰围场对后世影响
康熙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人, 他非常好学, 在故宫和避暑山庄认真研究过几何学, 经常演算习题。康熙帝的老师是当时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 学习到的知识还不忘和大臣们共同研究探讨。中国官僚和外国传教士在当时是很容易产生矛盾的, 但是康熙不会袒护中国官僚, 更不会主观臆断, 而是靠自己发奋学习, 真正弄通西方学说, 可以在矛盾产生的时做出公正的裁断。他还任命外国人担任钦天监监副, 并命令礼部挑选一批学生去钦天监学习自然科学。不得不说康熙皇帝是具有开放性思想的人, 学好之后就选拔为博士官可以为朝廷效力。为了学习西方文化, 康熙皇帝命人将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验气图说》、《仪像志》、《坤舆图说》等一一翻译过来。康熙皇帝尊重现代医学并且批准在紫禁城内制造西药。西方科学制图法的传入, 使康熙皇帝认识到中国地图中的不足之处, 借鉴科学技术实测后进行绘制, 组织了一次全国土地测量, 以天文观测为基础, 使用三角测量法进行精确测绘。从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开始测制, 历经十年, 完成了《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第一部实测地图。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的建立是康熙皇帝的“合内外之心, 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雍正时期将热河厅改为承德是为了更好尊重皇考所行习武木兰不忘家法的行为。康熙皇帝的这些作为为以后的皇帝都树立一个榜样。尤其是在军事上, 国家的兴亡就在于军事的训练这样才可以使国家独立自强。在木兰围场中对蒙古各部实施的政策都是出于对国家安定, 例如进行捕猎可以增加和蒙古首领进行交流。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山庄周围的寺庙也相继建造完成。寺庙的建造使这里更加得以发挥联络蒙古各部, 促进各民族融和的作用。
可以说木兰避暑山庄成为皇帝的第二个政府, 康熙皇帝每个月都会在此进行捕猎和商议军机重事。此外在围栏内建立的外八庙和热河行宫等使其成为重要的民族色彩的建筑。各族上层人士来到承德以后就从心理上有了一个文化认同, 增加了对清政府的信任, 才会更好地接受清朝政府的统治。木兰围场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它包含着经济文化和民族宗教等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个旅游的胜地而且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木兰围场是皇家的猎苑充分显示了清代康熙时期的繁盛, 如果国力达不到的话是不可能将这样一方宝地收为猎场的。不得不说康熙皇帝的英勇和胆识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 木兰围场作为政治和军事的重要基地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3]02。
总而言之, 清朝康熙皇帝修建木兰不止是为了避暑, 还有一定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木兰围场的地理位置优越性和风景确实优美, 不仅可以增加和蒙古部落的交流还可以稳固清朝的边境。尤其是可以在木兰围场进行军事训练, 很多联姻也是在木兰围场设立以后开始的, 这不仅可以维护清朝边境的稳定还是满族皇室避暑的好地方, 所以康熙皇帝修建木兰围场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摘要:木兰围场的创始人是清朝康熙皇帝, 而木兰在满语里面的意思是哨鹿。围场就是狩猎的地方, 根据史料记载对于康熙皇帝为什么修建木兰围场和它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有待考证。
关键词:清朝康熙,木兰围场,哨鹿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彦臣.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成积春.从乾隆时期满族文化传统的迅速转变看汉文化的影响[J].齐鲁学刊, 1997 (4) .
“江枫”考证 篇4
奇奇回家后,爸爸答应双休日带他去寒山寺考证。
星期天,奇奇来到寒山寺,走进庙门,遇到一位老和尚。奇奇问:“大师,前面的河叫什么名字?”和尚说:“枫江。”奇奇又问:“怎么有人说是大运河呢?”老和尚点头道:“对,它也被称作过大运河。在古代,这条河就叫枫江。寒山寺寺记记载:‘宋代在寺的南墙设有水门,引枫江水入寺,船可直抵寺中,还建有江南名楼——枫江第一楼。’后来,大运河上塘河段年久失修,运河便改走枫江。枫江在寒山寺一段河道狭窄,易出危险,解放后,苏州市政府在枫桥西新开千米河道,大船从那里进出。这样,它有了枫江、大运河两个名。但在运河改道前,是名副其实的一条江。”
“原来如此。”奇奇又问,“那么,在唐代有没有枫树林呢?”老和尚笑了,说:“我也不能确定,过去河对面是有名的西塘,有法华庵、听钟桥、渔隐小圃等处,文人流连于此。从现存众多诗文来看,古代在此段的枫江两岸,的确是青山绿林,黄墙丹枫,如诗如画。”
奇奇爸爸说:“看来张继用‘江枫’一词来形容江边的枫树,符合当时情况。”
“有没有可能‘江枫’是江桥和枫桥的合称呢?”奇奇还有个疑团未解。老和尚说:“两座桥都是清代重修的,最早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你们可以去苏州碑刻博物馆看看《平江图》。”
奇奇和爸爸来到位于苏州文庙中的苏州碑刻博物馆,看到了在南宋绍定年间镌刻的《平江图》。苏州当时被称作“平江”,碑上刻有当年的城貌、寺庙、街坊、河流、桥梁以及近郊的山川、胜迹等。碑刻显示,寒山寺与现在位置相同,北有枫桥,但寺前相应位置却未见江桥。由此推断,江桥应建于南宋《平江图》碑刻之后。唐代张继写《枫桥夜泊》时,还无江桥,将“江枫”解释为江桥与枫桥的合称,就不成立了。
这次考证让奇奇收获很大:读古代诗文不能想当然,即使是眼见为实,也要考虑现代与古代可能发生的巨变。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沉香本草考证 篇5
1 沉香名称
沉香作为药物记载, 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 被列为上品, 载:“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并微温”[3]。《岭南本草书籍三种》第一部收载的《南方草木状》对沉香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鸡舌香, 按此八物, 同出一树也。交趾有蜜香树, 干似柜柳, 其花白而繁, 其叶如橘。欲取香, 伐之;经年, 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 为沉香;与水面平者, 为鸡骨香;其根, 为黄熟香, 其干, 为栈香;细枝紧实未烂者, 为青桂香;其根节轻而大者, 为马蹄香;其花不香, 成实乃香, 为鸡舌香”[4]。可见, 此处关于沉香别名的记载与《名医别录》中有较大差异, 没有薰陆香、藿香、詹糖香、枫香的记录, 增加了蜜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 唯有鸡舌香的记载是一致的。
《唐本草》注曰:沉香、青桂、鸡骨、马蹄、栈香等, 同是一树, 叶似橘叶, 花白, 子似槟榔, 大如桑葚, 紫色而味辛。树皮青色, 木似榉柳。此书亦有薰陆香及鸡舌香的记载。后有宋代苏颂 《本草图经》引:“ 沉香、青桂香、鸡骨香、马蹄香、栈香, 同是一本, 旧不著所出州土, 今淮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有之。有木类椿、榉, 多节, 叶似橘, 花白, 子似槟榔, 大如桑葚, 紫色而味辛, 交州人谓之蜜香”[5]。宋代卢多逊《开宝本草》载:“沉香、熏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风香 , 并微温”[6]。以上文献所载沉香别名有: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蜜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等。但薰陆香、蜜香、青木香、鸡舌香 (丁香) 、藿香、檀香等是否与沉香为同一来源和物种, 尚需从本草学研究加以探讨。
薰陆香是一种树脂, 并非一种植物。“薰陆”是梵语的音译。薰陆香的树叶为羽状复叶, 花落, 结小核果, 呈三角形。其树脂除供药用外, 也可制香, 称为薰陆香, 因为其脂汁滴如乳头, 所以也称乳头香、乳香。古代对薰陆香的认识, 在唐代以前稍有分歧, 宋代以后一般认为就是“乳香”, 如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载:“今人无复别薰陆者, 通谓乳香为薰陆耳”[5]。《广志》云:南波斯国松木脂, 有紫赤如樱桃者, 名乳香, 盖薰陆之类也。《本草纲目》卷34“薰陆香”引南宋叶廷珪《香录》:“乳香, 一名薰陆香。”李时珍亦认为二者为同一种药。明代部分中医中药书中亦认为其为乳香。薰陆香属橄榄科落叶乔木, 又名乳香, 《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薰陆香只是沉香的别名, 切不可认为薰陆香就是沉香。
蜜香、青木香又称木香, 和沉香一样, 具有行气止痛, 调中和胃的功效, 但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的粗壮木质化的根, 原产于印度。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木香, 此即青木香。永昌不复贡, 今皆从外国舶上来。而《唐本草》中青木香又名独行根。此处与沉香的别名同名, 但沉香来源于瑞香科, 二者为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赵存义《本草名考》另有本草所论及之青木香, 本名“土青木香”,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之根, 因我国所产之马兜铃根, 其长短、皮色、香气与青木香相似, 故称土青木香[7], 明代时省去“土”, 直接称青木香。《本草纲目》载:“木香, 草类也。本名蜜香, 因其香气如蜜。缘沉香中有蜜香, 遂讹此为木香尔。昔人谓之青木香”[8]。可见文献所指的蜜香、青木香皆非沉香, 只是一种同名异物的现象。
《唐本草》载:“鸡舌香, 树叶及皮并似栗, 花如梅花, 子似枣核, 此雌树也, 不入香用。其雄树著花不实, 采花酿之, 以成香, 出昆仑及交、爱以南。”
《广志》载:“鸡舌香, 出昆仑及交爱以南, 枝叶及皮并似栗, 花如梅花, 子似枣核, 此雌者也;雄者著花不实, 采花酿之, 以成香。古书籍多记载, 鸡舌香是沉香木花, 或云草花, 蔓生, 实熟贯之。这些说法均无定论。今医家又一说云:按《三省故事》, 尚书郎口含鸡舌香, 以其奏事答对, 欲使其芬芳也。而方家用鸡舌香, 疗口臭者, 亦缘此义耳。今人皆于乳香中时时得木实似枣核者, 以为鸡舌香, 坚顽枯燥, 绝无气味, 烧亦无香, 不知缘何得香名, 无复有芬芳也。” 鸡舌香是桃金娘科的丁香, 作香料或入药, 其近成熟的果实名为“鸡舌香”, 亦名“母丁香”;其花蕾别名“丁香”, 以别于“鸡舌香”。古人常指说鸡舌香就是丁香, 如《要术》及一些本草书等。可见, 鸡舌香的原植物为桃金娘科的丁香, 燃烧无气味, 沉香烧之有浓烈香味, 辨之, 沉香别名鸡舌香只是与其同名异物。
时珍曰:“檀, 善木也, 故字从亶。亶, 善也。释氏呼为旃檀, 以为汤沐, 犹言离垢也。番人讹为真檀。云南人呼紫檀为胜沉香, 即赤檀也”[8]。时珍又云:“按李珣海药本草谓沉者为沉香, 浮者为檀香。梁元帝金楼子谓一木五香:根为檀, 节为沉, 花为鸡舌, 胶为薰陆, 叶为藿香。并误也。五香各是一种”[8]。
因此, 虽然古本草将薰陆香、蜜香、青木香、鸡舌香、檀香等列为沉香的别名, 但他们是与沉香不同的几种植物, 易与沉香相混。切不可认为薰陆香、蜜香、青木香、鸡舌香、檀香就是沉香的一种, 不辨明情况, 在市场上互相取代应用。因此, 对沉香进行本草学考证, 有利于纠正沉香在市场上的混乱应用。
2 沉香产地
宋苏颂 《本草图经》载:“ 沉香、青桂香、鸡骨香、马蹄香、栈香, 同是一本, 旧不著所出州土, 今淮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有之”[4]。此书中附有崖州沉香和广州沉香的植物图, 形态并不一样, 见图1。宋·丁谓在海南作《天香传》云:“窦、化、高、雷, 中国出香之地也, 比海南者优劣不侔甚矣。既所禀不同, 复售者多, 而取者速, 是以黄熟不待其稍成, 栈沉不待似是, 盖趋利戕贼之深也。非同琼管黎人, 非时不妄翦伐, 故木无夭札之患, 得必异香, 皆其事也。又薰陆香形似白胶, 出天竺、单于二国。”后有明陈嘉谟 《本草蒙筌》载:“沉香, 味辛, 气微温。阳也。无毒。出南海诸国, 及交广崖州”[9]。又有明代李中立《本草原始》载:“沉香, 出海南诸国, 及交、广、崖州”[10]。从历代医药记载可知, 沉香主产于海南 (崖州) 、交州、广州。交州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部分地区及雷州半岛, 广州沉香是主产于香山的白木香。因此, 古代沉香的产地是以岭南 (广东、广西及海南等) 地区 (主要为白木香) 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产 (主要为进口沉香) 为主[11]。
国产沉香 (白木香) 的产地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沿海地区, 而位于这一区域的中山地区自古就是沉香 (白木香) 的主产地。有资料介绍:隋唐以前, 东莞就是沉香的著名产地, 每年有大批“莞香”进贡朝庭。古代东莞县地域广大, 今之香港、深圳、宝安、中山及东莞市本土都属古代东莞县范围, 东莞县属下的区域 (以香山为主) 是莞香的主产地。其原植物瑞香科沉香属乔木白木香亦被称为莞香树, 别名牙香树、女儿香, 是《中国药典》 (2005年版) 收载沉香药材唯一的植物来源, 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牙香树, 别名女儿香、莞香 (广东东莞) , 是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 历史悠久。据考证, 中山市古称香山县, 香山县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 (1125年) 建置。立县前的香山原是东莞县属下的香山岛[12]。可见,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山所产的沉香就是道地药材了。宋《本草图经》载“广州沉香”就是当时产于香山地区的白木香。宋《本草衍义》载:“沉香木, 岭南诸郡悉有之, 旁海诸州尤多。交干连枝, 冈岭相接, 千里不绝”[13]。中山正属于“岭南诸郡, 旁海诸州”的中心位置, 古香山区域下的五桂山、凤凰山、黄杨山以至澳门的自然生态林、至今还有香树——白木香的踪迹。因此, 从历代本草记载来看, 古代香山 (即今之中山市) 自古就是国产沉香 (白木香) 的主产地。
3 沉香功能主治
沉香在古代最早是作为香料使用, 早在2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们就在使用博山炉熏烧沉香了。而作为药物应用, 据历代的本草医籍记载, 最早出现在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 该书载沉香“治风水毒肿, 去恶气”。并在《本草经集注》中注云:“此六种香皆合香家要用, 不正复入药, 唯治恶核毒肿, 道方颇有用处”[3]。同时期的李珣著《海药本草》载:“沉香, 味苦, 温, 无毒。主心腹痛, 霍乱, 中恶邪, 鬼疰, 清人神, 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14]。对沉香功能主治记载最详细的要算五代时期吴越的《日华子本草》, 该书载:“沉香, 味辛, 热, 无毒。调中, 补无脏, 益精, 壮阳, 暖腰膝, 去邪气, 止转筋吐泻冷气, 破瘕癖, 冷风麻痹, 骨节不任, 湿风皮肤痒, 心腹痛气痢”[15]。
宋《本草衍义》载:“然《经》中止言疗风水毒肿, 去恶气, 余更无治疗, 今医家用以保和卫气, 为上品药, 须极细为佳”[13]。此处盖以引《别录》语。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中对沉香的药用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总结, 云:治风水毒肿, 去恶气, 能调中壮阳, 暖腰膝, 破癥癖, 冷风麻痹, 骨节不任, 湿风皮虚癢 (yang) , 心腹痛, 气痢, 止转筋吐泻。又加按语云:“能养诸气, 上而至天, 下而至泉。用为使, 最相宜”[16]。
明陈嘉谟 《本草蒙筌》认为黄蜡沉品极精美, 得者罕稀。云:“……应病如神, 入药甚捷。堪为丸作散, 忌日曝火烘。補相火抑阴助阳, 养诸气通天彻地。转筋吐泻能止, 噤口痢痛可驱。”并加按语云:“沉香保和卫气, 为上品药。今人多与乌药摩服, 走散滞气。独行则势弱, 与他药相佐, 当缓取效, 有益无损。于药不可方也”[9]。同时期李中立《本草原始》对沉香的药用作了较详细的记载, 云:“入药沉水者上, 半沉者次之, 不沉者但可熏衣及焚烧而已。主治:风水毒肿, 去恶气。主心腹痛, 霍乱, 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 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中。调中, 补五脏, 益精壮阳, 暖腰膝, 止转筋吐泻, 冷气, 破癥癖, 冷风麻痹, 骨节不任, 风湿皮肤瘙痒, 气痢。补右肾命门。补脾胃, 及痰涎、血出于脾。益气和神。治上热下寒, 气逆喘急, 大肠虚闭, 小便气淋, 男子精冷”[10]。并引吴球《活人心统》:“治胃冷久呃, 沉香、紫苏、白豆蔻仁各一钱, 为末, 每柿蒂汤服五七分。”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沉香的品种、主治和附方作了系统的总结, 除了上述主治症外, 还能“补脾胃, 及痰涎、血出于脾。 益气和神。治上热下寒, 气逆喘急, 大肠虚闭, 小便气淋, 男子精冷”。
清吴儀洛《本草从新》载:“……治心腹疼痛, 噤口毒痢, 癥癖邪恶, 冷风麻痹, 气痢气淋, 肌清水肿, 大肠虚闭”[17]。多是总结引用前人著作。赵存义《本草名考》载:“本品性温, 具有行气止痛之功, 故用治于寒凝气滞, 胸腹胀满作痛等证。因本品有温降调中的作用, 故可用于胃寒呕吐、呃逆等证。因本品有温肾纳气之功效, 故可用于肾不纳气之虚喘”[7]。故后人总结古人对于沉香的认识, 载入药典, 认为沉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
4 沉香应用及配伍
沉香与其他中药同用组成附方, 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诸虚寒热”、“胃冷久呃”、“肾虚目黑”、“胞转不通”、“大肠虚闭”、“痘疮黑陷”等症的治疗附方[8]。诸虚寒热:冷香汤 (用沉香、附子等分, 水一盏, 煎气分, 露一夜, 空心温服) ;胃冷久呃:沉香、紫苏、白豆蔻仁各一钱, 为末, 每柿蒂汤服五七分;心神不足:朱雀丸 (用沉香五钱, 茯神二两, 为末, 炼蜜和, 丸小豆大。每食后人参汤服三十丸, 日二服) ;肾虚目黑:用沉香一两, 蜀椒去目, 炒出汗, 四两, 为末, 酒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盐汤下;胞转不通:沉香、木香各二钱, 为末, 白汤空腹服之, 以通为度;大肠虚闭:沉香一两, 肉苁蓉酒浸焙二两, 各研末, 以麻仁研汁作糊, 丸梧之大, 每服一百丸, 蜜汤下;痘疮黑陷:沉香、檀香、乳香等分, 热于盆内, 抱儿于上熏之, 即起。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载:“沉香专入命门, 兼入脾。辛苦性温, 体重色黑, 落水不浮, 故书载能下气坠痰。气香能散, 故书能入脾调中。色黑体阳, 故书能载能补火暖精壮阳。是以心腹疼痛, 禁口毒痢, 癥癖邪恶, 冷风麻痹, 气痢气淋, 审其病因属虚属寒, 俱可用此调治。盖此温而不燥, 行而不泄。同藿香、香附, 则治诸虚寒热, 并妇人强忍入房, 或过忍尿以致胞转不通。同丁香、肉桂, 则治胃虚呃逆。同紫苏、白豆蔻, 则治胃冷呕吐, 同茯苓、人参, 则治心神不足。同川椒、肉桂, 则治命门火衰。同肉苁蓉、麻仁, 则治大肠虚闭。”同时, 沉香做成丸散等剂型, 亦可更好地发挥不同的效用, 如书中载:“古方四磨饮、沉香化气丸、滚痰丸用之, 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气散用之, 取其散结导气也。黑锡丸用之, 取其纳气归元也。但降多升少, 气虚下陷者切忌。色黑中实沉水者良。敩曰:沉于水下者为上, 半泻者次之, 不可见火。香甜者性平, 辛辣者热。入汤剂磨汁用, 入丸散纸裹至杯中, 待燥碾之, 忌火”[18]。同时期的严洁在《得配本草》云:“疗下寒上热, 消风水肿毒。辟鬼疰 (zhu) , 散郁结, 下痰气, 治吐泻, 通经络, 祛寒湿。得木香, 治胞转不通。佐苁蓉, 治大肠虚秘。佐熟地, 能纳气归肾。或入汤, 或磨汁用。中气虚, 阴血衰, 水虚火炎者, 禁用。气虚, 火盛, 二者禁用”[19]。
今天沉香的配伍应用更为广泛, 可用其配制成许多中成药, 例如, 时疫救急丹、大活络丹 (丸) 、清眩治瘫丸、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偏瘫复原丸、沉香化滞丸、阿魏化痞膏、礞石滚痰丸、黑锡丹、暖脐膏、舒肝丸、沉香舒气丸、沉香化气丸、理气舒心丸、十香丸、十香止痛丸、开郁顺气丸、苏子降气丸、消栓再造丸、苁蓉补肾丸、苏合香丸、通窍镇痛散、紫雪 (散) 、再造丸、温经丸、舒肝保坤丸、妇科痛经丸、八宝坤顺丸、安神赞育丸、妇宁丸、小儿奇应丸、小儿久咳丸、梅花点舌丹、十五味沉香丸、十六味冬青丸、十香返生丹、八味沉香散、胃肠安丸等, 在临床上已经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神经科、妇科、男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2]。
5 结语
综上所述, 沉香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 通过本草学考证, 对沉香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以避免误用和混用;沉香的用途非常广泛, 但是资源却非常稀缺, 本文对沉香的产地考证可知沉香为岭南道地药材, 并且药用历史悠久, 配伍成中成药后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种植沉香, 开发应用沉香除药用以外的其它方面, 例如香水、保健酒、沉香茶等, 加强沉香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保护我国珍贵的药用资源, 发挥我国岭南地产中药沉香的优势。
摘要:目的:对沉香的名称、产地、功效与配伍应用进行本草学研究。方法:查阅古今医药典籍, 考证历代本草及方书。结果:沉香为历史悠久的中医临床常用药物, 别名较多, 且有多种与沉香同名异物的中药;古代沉香的产地是以岭南 (广东、广西及海南等) 地区 (主要为白木香) 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产 (主要为进口沉香) 为主。结论:我们应该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沉香种植, 加强沉香资源的开发利用。
“桑林”考证与阳城蚕桑 篇6
我国古代神话中蚕、桑被神化的传说是较早的一个,而历史记载蚕神的文献最早的当然是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蚕示三牢”即指祭祀蚕神要用牛、猪、羊三牲,这在当时是很隆重的祭祀。蚕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灵的化身,蚕儿食用的树木自然也是一种圣洁无比的“神树”。如《山海经·海外东经》描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屈原在《离骚》、《九歌》篇中用“扶桑”来抒发诗情。商汤王把祭祀祷雨仪式设在桑林(自然界的大片桑树林子或是一处地名),是古人对天祷告于野的表达,其目的是在靠近天的地方,亦或是在通神的桑林中把自己的愿望所求告诉天神,以期通过神的力量解除灾难。这也许就是古帝王在桑林祷雨的原因;也有专家认为桑林是殷人的宗庙所在,其周围栽有大片的桑树林子,古帝王在此祷雨,也具有祀祖的象征,桑树在此已成为殷人与祖宗神灵进行精神交流的物化形式;更有一些史学家认为桑林是古代帝王祭祀神灵时表演的一种舞蹈乐曲各称。
为了发掘阳城桑文化底蕴,弄清阳城蚕桑为什么能在蚕桑发源地(山西夏县西荫一带)华北一枝独秀,随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并且还有大的发展的原因,明确阳城在古代蚕桑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最近作者查阅了《阳城县志》和《阳城县地名志》以及有关方面的资料。并对照《竹书年纪》、《穆天子传》、《墨子》、《贡禹》等古文献中的记载进行认真考证。同时,又通过在网上搜索有关“桑林”的地名和内容,并在阳城县曲南一带(所传桑林所在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与此有关的证据(包括民间传说和遗迹遗物)。通过比对甄别,可以从三方面说明商汤王桑林祷雨的“桑林”确在阳城。且不单指现今的桑林乡或村,而指的是古代就有大片桑树林子的阳城西南一带,其具体祷雨的地点是在古“桑林”境内的析城山上。同时也证明阳城蚕桑起源很早且较为兴盛。
1 从地名学方面印证“商汤桑林祷雨”的桑林确指古阳城
地名是标志和识别不同地域的符号。它携带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许多信息。“桑林”这个地名在阳城是从古到今都具有历史记载和连续性的。《阳城县志》和《阳城县地名志》均有详细记载: “阳城古称获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曰桑林,为汤祷雨处,周(春秋战国)曾一度称稷桑。”“《国语》:晋太子中生败狄于稷桑。”《竹书年纪》记载:“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穆大子传》也记载:“天子四月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桑林”地名在阳城从远古就有的,并曾是阳城一段时间内的古地名。一直到现在阳城西南一带仍有桑林乡、桑林村和上桑林、下桑林、范桑林、白桑、上白桑、下白桑、桑树坪、桑椹区等许多与桑树有关的地名。同时在这一带历代修建的众多的汤帝庙中多有汤王桑林析城祷雨的石刻记载和牌匾。如离析城山不远,宋、辽、明、清不断修建的下交汤帝庙,有关专家考证曾是汤王行宫,不但有商汤王桑林祷雨的记载,而且庙宇大匾额就是“桑林遗泽”四个大字。同时庙内还有精美的石雕桑叶图案等遗迹。
通过网上搜索得知真正具有“桑林”这一地名的地方并不多,山东、河南和阳城近邻的垣曲有少数地方也叫桑林,虽和商汤王有关,但它们仅指一个村或乡,没有像阳城古地名就曾叫桑林,且境内有如此多与桑林有关的地名和遗迹。由此可以推断古代的阳城境内东北有泽水浩荡的获泽,西南有大规模的成片桑树林,先民很早就从事栽桑养蚕,从而桑林、稷桑等地名也就带有当时蚕桑业的印记。
2 从远代文明发展史印证了商汤王在阳城析城山祷雨的可能
目前在全国流行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山西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古称为表里河山。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其西部沿晋陕省界边缘穿过,东拐进入河南,并留下了肥沃的晋南平原地带和天然的防御险阻;其东南有险峻高挺的太行、太岳山脉,在不发达的古代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形成了较为封闭的上当盆地。为孕育发展古代农桑文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有专家曾指出山西早期文明结构中呈现是文明初始晋东南,发展飞跃于晋南的形态。而太行王屋、太岳中条一带是华夏民族最早风云际会的地方,炎帝尝草、嫘祖养蚕、尧耕历山、舜渔获泽、夏禹治水、商汤祷雨、穆王观桑等丰富历史遗存和神话传说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阳城析城山在太行太岳交汇处,背靠上党,南瞰中原,曲连晋南。山体四壁如削,拔地通天,驾临群峰之上,柱立天地之间。方正圭中,形似苍琮,顶贮碧水,恰如青壁。正是古人“青壁礼天,苍琮礼地”的观念的原型。其被古代圣人选为祭祀天地,祷雨祈福的地方不足为奇。且其周围多有新、旧石器时代遗迹和巨大石罄等礼器,山顶水潭边还有规模较大的汤帝庙,曾被宋朝皇帝赐封为广元帝君,更加应证了这点。据专家考证,商汤灭夏(夏都在晋南现夏县一带)早期都城不断迁徙,在析城山四周百公里范围内曾有河南偃师、郑州二里岗、山西垣曲等曾为商都城。而垣曲距析城山近在指尺,难怪《阳城县志》记载:“商为畿内地,曰桑林,为汤祷雨处”。
商起源于山东,时人多崇信鬼神,遇难决之事或小灾小难,多请巫师占卜或在祖先墓地桑林下祭祀天神祖宗,消灾祈福。商汤王率部西进迁徙于河、洛一带,遇五年大旱,天久不雨,生民艰难,非举行隆重的祭祀不足于表示诚意。而择祭台,定礼仪,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会在宗祠桑林中祭祀祷雨,而必然融合夏文化选择前代祭祀重地析城山来致祭天地,祷降时雨,佑护生民。而其住骅之地恰是析城山下的桑林古域,史官只能以王祷于桑林记之,阳城众多的汤帝庙中石碑记载也说明了这点。
3 透过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反映出阳城蚕桑的源远流长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大发明,而山西夏县西荫一带恰是我国北方蚕丝业发源成长的摇篮。这里不但有嫘祖养蚕的历史传说,还有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五千年前的桑蚕茧实物证据和纺缠,也是至今世界上唯一的蚕茧实物证据。[1]是无可争议的蚕桑起源地之一。而阳城西南与之山水相连,地近两荫,不但民间也有嫘祖在云蒙花石沟教民养蚕的传说,而且就在商汤王祷雨的析城山下至今仍广泛流传着桑女下凡,化成桑林的“地桑神”的美丽故事;还留下了商汤王桑林祷雨,周穆王桑林观桑的诸多蚕桑史实;上世纪80年代,蚕桑专家对阳城桑树资源进行调查时,发现这里野生桑树资源十分丰富,还有全国罕见的漆叶桑等稀有品种和不少百年以上的老桑树。由此推测,阳城蚕桑的历史可能和夏县西荫不差上下,甚至根据人类从山地向平原发展,山西早期文明由晋东南向晋南推进的规律,阳城同样是较早的蚕桑起源地。
参考文献
孙思邈医学思想考证 篇7
一、医神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 汉族人, 出生在北周时代, 生于581年, 卒于唐永淳元年即682年, 是一位跨世纪老人。由于孙思邈年幼时体弱多病, 因为看病吃药花光了全部家产, 所以他18岁便立志学医, 在他20岁的时候就能为乡邻看病治病。他自幼聪明过人, 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 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针灸, 其24项医学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历史的先河。他曾经一边上峨眉山, 一边采集中药, 采完药后再进行临床试验。孙思邈是继东汉张仲景以后我国首位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医学家, 对后世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救治天下病人, 著书颇丰, 晚年隐居五台山以后仍然笔墨不辍, 专心著书, 一生中共著书80余种, 其中《千金方》和《千金药方》这两部医学著作, 由于其中内含深刻的医学知识而流传至今, 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两部医学著作是对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所有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1]。他也因此被后人奉为“药王”、“医神”, 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卓越的药物学家、医学家。孙思邈通读百家之说, 崇尚老子、庄子的学说且医德高尚。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医学信仰———解除病人的痛苦, 除此之外, 对外界任何事物没有过多的欲念。他对普天下的所有病人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 只要病人需要, 一心赴救, 从不计较名利。他用一生的实际行为实践自己的医德思想, 因此也成为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但在中国享有很高的荣誉, 在西方医学界也同样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是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2]。
二、胸怀天下百姓, 淡薄名利的医学思想
在唐朝贞观年间, 太宗皇帝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怀孕十多个月却不能分娩, 相反, 却得了重病, 卧床不起。虽然经过很多宫廷御医诊治, 但病情不见一丝好转, 太宗为此每天郁郁寡欢、寝食难安。有一天, 唐太宗处理完国家大事以后, 对大臣徐茂公说:“皇后身患重病多日, 经数名御医诊治, 服用上百种药物皆无明显效果, 爱卿可知何处有名医, 请来为皇后治病才是!”徐茂公听后, 就把孙思邈推荐给唐太宗道:臣听民间传闻华原县 (现金耀县) 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孙思邈, 经常到全国各个地方采药为百姓治病, 特别擅长治疗妇科、儿科疾病, 各种疑难杂症, 一经他手, 定能妙手回春, 依臣之见, 把他召进宫来, 为皇后治病方可。于是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 星夜赶往华原县, 把孙思邈请进了皇宫。唐太宗见到孙思邈立刻对他说道:孙大夫医术精湛, 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尔今皇后身患重病, 昏迷多日, 故特意请先生前来诊治, 皇后若能好转, 寡人必定重重赏赐与你。
但是, 在古代封建社会, 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 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 不能接近身边, 只能依据旁人的口述, 开具处方。孙思邈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 当然不能接近皇后的“凤体”。于是他向皇后身边的贴身宫娥采女询问病情[3,4]。然后, 他取出一条红线, 让采女把线系在皇后的右手腕上, 红线的一端从竹帘里面拉出来, 孙思邈捏着红线的另一端, 开始为皇后“引线诊脉”。过了一会儿, 孙思邈凭着这根细线的传动, 诊断出皇后身体脉搏跳动的规律。当他诊断完毕, 立刻向太宗禀告皇后生病原因:万岁, 经民医诊断, 皇后乃是胎位不顺, 民间俗称小儿扳心, 所以难产十来个月而不生, 导致皇后身患重病。唐太宗听完后就问他:“先生言之有理, 可否有治疗方法?”孙思邈微微一笑答道:“只需要吩咐采女, 把皇后的手扶近竹帘, 民医在皇后的身体某部位扎上一针就能解除疾病。”于是采女把皇后的左手移到竹帘旁边, 孙思邈看准穴位轻轻一针扎下去, 皇后一疼、一颤抖, 一个可爱的男婴呱呱坠地。采女立刻跑出来禀告:启禀万岁, 皇后娘娘被孙医生扎了一针后, 已经顺利产下皇子, 人也立刻苏醒了!唐太宗听闻后大喜, 禁不住盛赞孙思邈:“先生果真医理精深, 不愧为当代名医!今天治好东宫疾病, 使皇后平安诞下皇子, 立了一大奇功, 寡人想让你在朝廷执掌太医院, 不知你愿意否?”
孙思邈不喜欢在朝廷当官, 少时就立下志愿要为天下百姓治病, 并写下《千金方》济世救人。于是他就向唐太宗讲明了自己的志愿, 委婉拒绝了太宗赐予的官位。太宗也不好强求挽留, 就赏赐给他很多金银财物, 送他出宫。但是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赏赐给他的黄金绸缎, 唐太宗深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所感动, 和满朝文武百官一起把他送出皇城, 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 救治天下黎民百姓, 不准任何人阻拦。后来, 唐太宗还亲自到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 并为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 药王山南庵内还保留有唐太宗的“拜真台”、古碑一通等。
三、医术贵在融会贯通的医学思想
有一次, 唐代大诗人卢照邻问孙思邈:“名医可以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为什么呢?”孙思邈悠然答道:“对于天道的变化洞若观火的人, 一定能够洞悉人世间万事万物;而对于人体疾病透彻了解的人一定是以深刻了解天道变化的规律为基础的。”一年四季, 自然界中的五行相互更替。天在运行过程中气息和顺则化为雨, 不顺则化为风, 凝结则化为霜雾, 分散则化为彩虹, 这就是自然界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和人体相比, 一个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 白天人们五脏运动, 呼出精气, 晚上休息, 所以吐故纳新。人体全身的气流漫布在身体各个角落从而形成营气, 流进人的心志则表现为气色精神, 如果表现在外部则为声音, 这些就是一个人身体的自然运作之道。自古以来,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人类身体变化的规律是一一对应的, 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人的身体一旦阴阳失调, 就会出现各种外在不良症状。例如:一个人的气血枯竭精神就会萎靡不振, 身体气血流通不畅就会生寒气, 气血猛然上冲就会导致发热, 所以身体内部运转发生变化, 一定会引起身体外部相应的变化, 难道天地运行变化的道理不是如此吗?由此可见, 孙思邈的医学思想融合了天道和人体的自然之道[5]。
此外, 他还融合了古今的医学思想。在他的《千金方》中, 很多内容都是集成了前代的医学内容。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珍贵的医学著作, 但是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 孙思邈早年没有机会阅读, 到了晚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才找到《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 便立刻把它入《千金方》中,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金方》的第九卷和第十卷。隋文帝结束了中国三百年左右的分裂局面, 随后, 我国的医学也进入了大融合汇编时代。在隋朝, 已经出现了大型的方书例如:《四海类聚方》等, 然而由于缺乏印刷术的有利支持, 且工作量浩繁巨大, 这部方书并未继续流传下去。所以, 虽然《千金方》出现年代较晚, 但是却成为在隋唐出现最早且一直流传到现代的重要方书[6,7]。《千金方》这部书中很多内容并不是出自孙思邈本人的心得, 而是来源于前朝的遗存。也正是由于孙思邈的整理和记录, 才使得六朝甚至更早时期的医学内容得以保存下来。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 孙思邈的医学思想融合了前朝的积累, 同时对唐朝的医学思想进行了横向的整理和总结, 从而写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内容丰富的《千金方》, 此书虽然包罗了医学的方方面面, 但在阅读时却丝毫未感觉到有东拼西凑的痕迹, 反而可以明显感到其各章内容的浑然一体。这表明了孙思邈不仅研究了前代和他所处时代的医学精华, 还根据自己的研究, 进行了认真思考, 实现了前、后朝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 也反映了六朝以后我国医药、医学的大融合。
四、有关孙思邈的逸闻趣事
孙思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8]。根据医书记载:有一次, 在孙思邈云游四方、行医救人时偶然遇到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 好几天都尿不出来尿, 当他看到病人痛苦异常的表情, 心里就清楚, 吃药肯定不能立刻解除病人的痛苦, 需要想出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刚巧, 他看到病人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根细细的葱管玩儿, 他灵机一动, 这小葱管又细又软, 如果插进病人的尿道, 也许尿就能顺着这根小细管流出来。于是, 他挑选了一根大小合适的葱管, 升起一堆小火, 把葱管在小火上微微烤了一下, 再将较锋利的一端削去, 把葱管慢慢插进病人的尿道, 用力猛吹一口气, 片刻时间, 病人就把蓄积在小肚子里的尿尿了出来, 病自然也就好了。
孙思邈作为一名普通的民间医生, 大半生过着逍遥、自由的隐士生活。他一生不停地采药、临床实验、判断药物效果, 然后为他人免费治病, 深受民间百姓的爱戴, 是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医学家的典范, 同时也为我国医学以及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也将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医神”孙思邈的生平, 论述了他胸怀百姓、淡薄名利以及融会贯通的医学思想, 讲述了和他有关的逸闻趣事, 充分肯定了孙思邈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孙思邈,医学思想,研究考证
参考文献
[1]晁岳春.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探源[J].兰台世界, 2013 (10) .
[2]覃荣周.“医神”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发微[J].兰台世界, 2013 (13) .
[3]张瑾.从《千金方》看孙思邈的脾胃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5) .
[4]刘毅.《备急千金要方》中未命名经验方特点及其文献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 .
[5]李文刚.浅谈孙思邈对中医杂病论治的贡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 .
[6]黄兆鋆.孙思邈《千金方》的治虚特点[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1 (3) .
[7]毕明深.孙思邈针法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06 (21) .
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 篇8
一九七八年一封巴金致萧乾的信, 在《巴金书信集》1中所标识的日期为一九七八年约一月十七日, 同一内容的信件在《巴金全集》2以及《俩老头儿》3中都是标注为一九七八年二月十七日。两个日期相差近一个月, 经笔者考证, 二月十七日是比较准确的日期。根据此信件内容, 笔者找到四条重要线索:
线索一:关于“不久就要来京”
据李存光编的《巴金年表简编》:一九七八年, 巴金七十五岁, 二月二十五至三月五日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三月十八日离京返沪。据此推断此信的年份为一九七八年上旬无疑。
线索二:关于“O, lang的书过两三天即挂号寄还, 我大体上翻看过了。”
在此信的前一年冬天即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巴金致萧乾的信里4曾提到这本书, 原文是“你告诉我Olga Lang那本书的内容, 很感谢, 因我早听见人说起有这样一本书。……那本书这里找不到, 将来设法买一本来看看。”。后来, 一九七八年一月二十五日萧乾给巴金的信件可知, 萧乾为巴金找到这本书, 此信首先就提及“接你信后, 我立即去‘北图’把那本洋书借来, 顷已挂号寄你了。……”这里所指“洋书”大约就是Olga Lang那本书。由此可见, 《巴金书信集》中, “约一月十七日”这一日期值得商榷。
线索三:关于“我的女儿在杭州编刊物, 考大学的是儿子”
由于书信一般是写信者对收信者的对象性写作, 因此书信内容会有着二者的关联性, 以及事件的前后连贯性。此处巴金提到女儿和儿子的情况, 必定事出有因。可以确定的是, 在一九七八年萧乾曾致巴金信, 提到关于其儿女的问题“你的女儿一个在搞文艺, 另一个也体检了, 我听了十分兴奋。……你家女儿如学英语, 我愿与她用英文通信, 如学日语, 洁若可以帮她。”5从这里看来, 萧乾所以为的是巴金有两个女儿, 一个是“搞文艺”, 一个在学外语。而事实确并非如此。由于此前二人通信中均未涉及子女, 因此巴金在给萧乾的回信中提及子女的情况, 可以作为回复并“纠正”萧乾的说法, 而并非随手写来。信中表明, 巴老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女儿确实是“搞文艺”, “在杭州编刊物”;而学外语的显然是巴老的儿子, “投考复旦外语系”。因此, 巴金这封信可以看作对萧乾一月二十五日来信的复信。那么, 时间显然就只能在一月二十五日之后, 再次证实《巴金书信集》中“约一月十七日”的可疑。
线索四:关于“我见到王匡, 会提你房子的事。”
巴金在信末提到关于萧乾在京的“房子”问题, 可以猜测萧乾有这方面的请求。而在一月二十五日萧乾信中果然也提到“至于我的住房, 我们已咬了五年多的牙, 还可以咬下去的, ”6尽管在这里萧乾并未对巴金提出请求, 但中国人向来委婉, 简短的信件所言必是“字斟句酌”, 并非闲言。这里的言外之意, 读者可以理解, 作为萧乾好友的巴金更能理解。
二、一九七九年的一封信
相同内容的一封信, 在《巴金书信集》7里为“约七月十五日”, 《巴金全集》8中为“七月十五日”, 而在《俩老头儿》9中为“四月十五日”。三个日期所显示的月份相差近三个月。
此信中, 巴金首先提到的“文章看过, 前半好。”这里的文章在《巴金书信集》中标注的是萧乾的《未带地图的旅人》一文。另见《俩老头儿》中, 有萧乾本人的标注, 即“这是巴金看了我的《未带地图的旅人》原稿后的反响”可见, 萧乾在此文发表前有意请教巴金对此文的指正。
一九七九年四月, 萧乾编选《萧乾散文特写选》, 撰写长篇文学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为“代序”。先行发表于《当代》创刊号, 香港《文汇报》也予连载;同月,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印出版。
注释
11.巴金:《巴金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四百二十六页
22 .巴金:《巴金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第三百七十六页
33 .文洁若:《俩老头儿——巴金与萧乾》中国工人出版社二零零五年版第一百二十一页
44 .巴金:《巴金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第三百七十六页
55 .文洁若:《俩老头儿——巴金与萧乾》中国工人出版社二零零五年版第一百二十页
66 .文洁若:《俩老头儿——巴金与萧乾》中国工人出版社二零零五年版第一百二十页
77 .巴金:《巴金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第四百四十页
88 .巴金:《巴金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第三百八十九页
疯狂考证为哪般? 篇9
同事们惊讶极了:“徐倩,你是学习狂啊?去年不是听你说在上日语培训班吗?怎么现在又变成法语了?”徐倩推了推眼镜腿儿,面无表情地回答:“哦,我已经拿到日语证书了,现在在攻读法语。”
以“充电”为由,放弃和同事们一起聚餐、逛街的机会,对徐倩来说,这既不是第一次,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因为要听名师讲座,她原本应该守在公司传真机前等待一份重要的传真,却翘了班,为此公司损失了一个重要客户。徐倩被连扣三个月奖金,工资还降了两级。
那时,徐倩本来打算与男友一起为婚房付首期款的,但因为徐倩工作有了此变故,这事也只能暂时搁浅。男友难免有所怨言,责怪徐倩整天忙着培训考证,连正常工作都耽误了。
徐倩情绪却变得异常激动,她冲男朋友大吼大叫:“你不知道‘多个证书多条路’的道理吗?现在职场竞争这么激烈,如果我不多几技傍身,今后难免就会落于人后。”
男朋友被徐倩的歪理气得够呛。
国庆节,本来说好徐倩要和男友一起回他老家见未来公婆,徐倩却因为日语考试没通过,要留下学习为由,拒绝了一早说好的事。男友还因为买房有阻滞的事生气呢,看到徐倩出尔反尔,更是生气,直接告诉她:“要么一起回去见我爸妈,要么分手。”
一心牵挂考试的徐倩选择了后者。
男朋友忍痛割断与徐倩的数年感情,他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女人了。徐倩简直像患上了“考证强迫症”,如果幸运通过考试,拿到证书,换了旁人可能就会长长舒一口气,欢天喜地地为自己庆祝了。而徐倩却会茶饭不思,彻夜难眠,心里空落落的,就像丢失了一件稀世宝贝,直到想好接下来考什么证,她才稍微安心一些。
在学校念书时,徐倩就跑去考了涉外秘书证、计算机三级证、英语口译证等。工作这几年,更是疯狂考证,几乎将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无休止地复习、查找资料、念培训课程等上面,没有朋友,没有娱乐,就连男朋友想见她一面,她都要煞有介事地掏出小本本,仔细查看自己的日程安排,看哪一天能抽点空闲见见男友。
因为分手事件,徐倩的父母都觉得自家女儿太不可思议了,虽然勤奋好学是好事,但像徐倩这般为了考证而放弃自己所有业余时间,还闹得恋人分手、影响工作,他们觉得不太能理解了。
仔细问过徐倩现在考这么多各种行业领域的证书,是否为了将来转行做准备?徐倩却说她从没想过要转行,只是认为多本证书对自己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父母唉声叹气,在他们眼中,徐倩原本是个被人羡慕的女孩子,工作岗位不错,又有个疼惜她的男朋友,但她却因为心里抹不去的危机感,永远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担心自己因为没有及时完成知识更新和积累而丢掉自己的饭碗。所以,只好不断鞭策自己,去考一大堆她自己也不知道会有什么用的证书。
心事解读:
如今竞争激烈、工作压力繁重、职场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忙着充电而变得“嗜考”的人并不鲜见。这是考证强迫症在作怪,这种病的发病率很高,患者性格特点通常是要求完美、不能让自己闲着、十分好强。如果考证强迫症过于严重,就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
目前看来,患上考证强迫症的女白领多于男士,究其原因,在工作中如果男女条件相当,那么女性升职要比男性难,所以她们才会不顾后果地拼命充实自己。
建议热衷于考证的人不要盲目去考证,而是要为自己进行一个自我评估以及职业评估,认识到自己缺少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每考一个证书之前,先想一下这个证书对于自己的意义。有了明确的目的,再去考试。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找不到别的目的和意义,那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和金钱,并让自己在焦灼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明朝的内阁首辅制度考证 篇10
一、内阁首辅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内阁首辅制度是建立在内阁制的基础之上, 内阁制实际上相当于内阁首辅的母体, 脱离了这一母体, 首辅制也就不复存在了。内阁首辅制与内阁制是紧密相连的, 内阁首辅制度的产生是内阁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明朝初年,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 并告诫子孙不得复立宰相制度。到了朱棣统治时期, 他在不违背祖训的前提之下, 创立了一种新形式的辅政手段, 即内阁制。内阁制在当时只是相当于为皇帝拟定朝廷各种政令文件的书房, 在明朝始终都没有正式的政治地位, 它不属于朝廷的任何一个政治机构。内阁制可以说是废除宰相制度之后的再一个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其地位很低, 只是听从皇权的指挥, 按皇帝指示做事, 没有任何职权。
在内阁设立之后, 在阁的大学士人数不一, 由于这些大学士在资历、入阁顺序以及皇帝对其的喜爱程度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 出现了一定的地位差别。为了更好地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 更是为了皇帝与内阁的联系, 便出现了需要一人掌管内阁的需求, 首辅便这样自然形成了。内阁首辅制也就在内阁中明确实施了。
分析首辅的本质, 首辅首先必须是内阁大学士, 其实就是内阁大学士中的首席大学士, 需要负责文渊阁的工作。首辅同样需要遵守明朝对内阁大学士规定的各种职权与地位的限定。首辅的权力也仅限于内阁, 不得跨越。由于内阁制本身的性质, 内阁首辅其实际上就是皇帝“文书房”的“秘书长”。内阁首辅制度的产生使得内阁中有专人对文渊阁事、内阁政务进行掌管。在一定程度上既方便了与内阁的联系, 统一事权, 又提高了办事效率。而对于皇帝而言, 内阁首辅制只不过是在不设宰相的情况下, 有专人为自己统领“文书房”, 更好地加强君主专制罢了。
二、内阁首辅制度的发展
在内阁首辅制度产生之后, 于嘉靖时期, 内阁首辅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内阁首辅的权位也日益显赫。在内阁首辅制度发展的过程中, 张孚敬可以说是首辅权威的创始者。在他任内阁首辅期间, 专权跋扈, 大多数的大臣都是通过金钱、大礼等的赠送而被录用的, 这些大臣对张孚敬唯唯诺诺, 更不敢与张孚敬对抗, 正如沈德符所说“:嘉靖议礼诸臣最专愎者, 无如张罗峰孚敬。”到了严嵩在首辅之位, 凡是与严嵩相处好, 得到严嵩赏识的人都可以被录用, 而那些与他不合的官员, 或杀、或贬、或谴, 士大夫为了保全自身, 不得不向严嵩委曲求全, 听从于严嵩。这时候的内阁首辅权势更加严重, 严嵩为所欲为, 他的权势已经可以与汉唐时期的宰相相比了。严嵩在任首辅期间, 卖官鬻爵, 贪污受贿, 他的专权与历史上其他的奸相没有什么不同。
到了隆庆年间, 由高拱任首辅, 并且兼掌吏部。在高拱任职期间, 他推荐陈洪任掌印太监, 冯保任司礼秉笔太监等等, 由此可见, 高拱的权力之大。
直至张居正任首辅, 明朝的内阁首辅制度也达到了顶峰。“大柄悉以委居正。居正为政, 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 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通过部院管制按抚, 六科管制部院, 内阁管制六科, 这样的管理制度使得内阁的大学士们具有弹劾科臣的权力, 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的, 也使内阁首辅制度达到了顶峰。科道官对张居正不满, 或被削职, 或被入狱。因此, 科道官不敢违抗张居正, 甚至是进谏的官员在之前必须向张居正请示。张居正掌握了大权, 甚至是神宗也对他非常依赖, 张居正作为首辅, 但其地位在当时十分显赫。同时, 张居正在生前已晋左柱国、太师, 在明朝, 生前就得以封太师的相当罕见, 张居正是第一人, 就在张居正任首辅的十年里, 内阁首辅制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张居正在当时也成为“真宰相”。
在张居正死后, 君权与相权出现了种种矛盾, 明朝后期的皇帝也开始限制内阁首辅的权力, 重用宦官, 这使得明朝的内阁首辅制度开始走向了衰败。神宗为了保全自己的势力, 树立权威, 大力清除张居正带来的不利影响, 开始实行有效的统治。同时,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张居正的首辅, 消除内阁的权势扩张, 减小对自己的不利与威胁, 明神宗为了保障自己的权位, 紧抓大权不放, 既对大臣不信任, 也对内臣不信任, 完全成了孤独一人。由于皇帝的无能导致明末政局的衰败, 内阁首辅制度走向败亡, 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三、内阁首辅制度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1.君主专制的加强。由于朱元璋认识到宰相权势之大, 为此在明朝初年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一中央机构的缺失, 使得国家政治事务得不到正常运转, 因此在永乐年间, 创设了内阁制, 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随着内阁制的发展, 开始慢慢具有了宰相的权力, 这又使得君主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对内阁的权力加以限制, 皇帝的目的就在于巩固君主专制, 强化皇权。内阁首辅制的出现是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 也是强化君主专制的手段。
2.社会改革活动的开展。在嘉靖年间, 内阁首辅制度达到了顶峰, 使得首辅掌握了大权, 不少有志的大学士, 例如杨延和、高拱、张居正等, 施展才华, 不断对社会进行改革, 达到自己的愿望。由于这些首辅的推动, 也使得明朝社会的改革兴起, 其中影响最大、效果显著的以张居正为代表, 使得明朝政局得以重振。
(1) 杨延和的改革活动。正德十六年, 由于明武宗的逝世, 使得杨延和掌握了政权, 他利用起草遗诏等办法, 对社会进行了不少改革。主要有:1黜除奸佞, 平反冤狱;杨延和不仅去除了当时最有权势的江彬, 还对贪官污吏进行了严重的打击, 清理了社会之害。同时利用明世宗即位诏书, 为受迫害的官员进行了平反, 并重用了一批拥护自己改革的官员, 也使得改革顺利开展。2厘革弊政, 裁汰冗员;在清除江彬之后, 杨延和解散武营团, 遣返士兵归镇。同时停建各种游乐场所, 收缴经费归内库所有。这些措施在杨延和离职之后, 仍有一定的影响。3改良法制;在《世宗即位诏》中, 有关法制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这份诏书体现了杨延和的法律政治思想, 他们企图通过改革法制以更好限制君主专制。4扩张阁权;在杨延和任首辅期间, 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大的改革就是巩固并扩张了内阁的权力。使得明朝的内阁在当时有了“宰相”的地位与权力。
(2) 高拱的改革活动。在高拱任首辅期间, 他坚持任人唯贤, 主要对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制度进行了改革。高拱通过整顿官吏, 选拔了一大批贤才到各个办事机构, 为当时的政治系统补充了新鲜血液, 使得当时荒废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好转。同时, 高拱还注重军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他认为打仗是一门学问, 因此他请求增设兵部侍郎, 培养军事人才, 确保了国家的安危。
(3) 张居正的改革活动。为了缓和各阶级的矛盾, 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在张居正任首辅期间, 他开展了较为全面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1政治方面:制定并实行考成法, 帮助朝廷形成严密的随时考察,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级官员进行了严格的考核, 不仅使得工作效率提高, 也使得各级官员更按章办事。同时, 通过对官员的层层考核, 达到了监督官员办事的目的, 更是有助于将冗员、庸官罢免, 聘用贤才。通过一系列的整顿, 不仅大大加强了集权制, 更是为其他的改革奠定了基础。2军事方面:张居正注重军事人才的任用, 使得国家安全得以保证。同时张居正坚持“外示羁縻, 内修站备”, 注重整顿边疆。张居正在任首辅期间所取得边防上的成就, 对明朝的统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经济方面:首先, 紧缩开支, 增加收入。为了减少开支, 张居正裁减冗员, 减少俸禄的支出, 同时更是为了朝廷内部的整顿。同时, 加大对豪门世家的税务征收, 张居正将此与官员的考核联系在一起, 提高了官员的效率, 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其次, 清丈土地, 改革赋役制度。整顿田赋, 改革赋役, 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增加了国家收入。
3.明朝中后期斗争激烈。由于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制度的快速发展, 成为内阁成员是官僚们最大的目标。同时内阁成员的斗争也十分激烈, 使得内阁十分混乱。同时各个党派之间的斗争, 加速了各阶级矛盾的发展, 加速了王朝政治的腐败, 不仅使得内阁首辅制度衰落, 也使得明朝逐渐走向了衰亡。
内阁首辅制度是明朝内阁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 内阁首辅制度推动了明朝的发展, 同时也是明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在各任首辅的推动下, 对社会进行了改革,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推动了明朝的进步。最终在利益、权力的斗争之中, 使得明王朝在种种矛盾斗争中走向了衰亡。
参考文献
[1]卞利.嘉靖至万历初年内阁首辅的争权斗争[J].安徽大学学报, 1992 (2) .
[2]关文发.明代政治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明史[M].中华书局,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