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2024-09-26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精选12篇)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1

艺术表现着美,体育渗透着美,来源于生活的一切形式都包含有美的因素,而通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的体育运动所蕴含着的美育因素,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将得到进一步阐述,审美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不容忽视,体育教育者更要牢牢把握。

1. 体育运动中的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对于体育达成共识的看法是,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或人体动作、身体练习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从体育美学角度来看,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就意味着身心协调发展;提高身体机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就蕴含着健康美、素质美、技术美和心灵美等。而对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本身就是美的享受。可见,体育运动中的美育教育就是使人们通过对美,尤其是对体育运动美和身体美等的感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达到呼唤美,激发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美的自觉活动。因此,体育运动中的美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

1.1 培养身体美

体育运动中的美是借助于人的身体运动来体现,依靠人体动作和组合来实现的。身体美是体育自然美的表现,美育首先要加强人体运动形态的培养。人体形态结构复杂,变化万千,体育运动项目纷繁多彩,各具特色。如何通过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教育来展示和获得体育运动中的美,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挖掘主客体的积极性,根据人体自身要求,引导人们利用各项体育运动去更加有效地增强人的体质,获得匀称的体型、优美的姿态、坚强的骨骼、发达的肌肉和健康的肤色,把人的体格塑造得更加健美,这就是体育运动美育的要求,也是人们的追求和愿望,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1.2 培养精神美

体育运动中的美具有通情达理、寓教于乐的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美育教育所反映的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即心灵教育,它集中表现了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具体形象的运动把人类的美好情感、崇高理想,把人类的智慧、追求在历史的瞬间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唤起人类的自豪,从中感受美、认识美和理解美。体育运动中的竞赛不仅是技术、战术、体力和智慧的较量,而且是精神、意志、思想、作风的抗争。因此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较之于一般的说理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1.3 培养技巧美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技巧美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敏捷等,这些运动中的技、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

2. 体育运动中的美与德、智、体辗转互动

体育运动中的美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促进人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魅力。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德、智、体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组成一个大的系统。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美学家和体育家都主张体育与美育相结合,体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从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来看,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实施,正是为了使人在运动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使人全面发展。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智育、德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3. 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侧重点不同

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主要靠施教者通过审美媒介使受教者形成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并成为体育美的创造者。从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来看,施教者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主导者的作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审美教育的眼光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但从现行的运动训练及体育教育来看,虽然已经意识到它的作用,但力度还显不够。尤其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体育运动中,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与管理。一是从管理体制上要转变观念,抓精神文明、体育审美教育;二是从不同的层次上进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三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落到实处。

现代体育从整体上看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三大部分。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各有特色的审美教育。

第一,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不仅是单纯的人际关系,而且是多层次社会关系的复合体,体现的是国家、集体与个人相一致的利益,参加世界体育大赛,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此,我们认为对体育专门人才的训练,不仅要在技术水平上下功夫,还需在思想境界上加强教育。

第二,作为基础教育部分的体育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健美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为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服务。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美的特点和体育运动及教学中特有的形式,在实践中重视审美教育,通过各个环节,用美感教育来开拓学生的胸襟,陶冶学生的情怀,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第三,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人们自觉从事健身锻炼的意识得以加强,人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有健身舞、扭秧歌、踢毽球、太极拳等传统项目,还有钓鱼、节假日旅游等,集锻炼与娱乐为一体,既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又能体会到民族认同感的自豪。这样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又为我们探索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新内容。

总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体育运动中的美育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希望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2

(发表于《今日教育》)

《今日教育》(重庆):重庆出版社主管主办

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 邮发代号78—150

国内统一刊号CN50—1131/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9867

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标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不断的启发、训练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情境激趣,感受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特别强,常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异常的兴趣。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围绕“新奇”二字设计教学情景,同时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景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中进行审美。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烈,审美教育就越能见效。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较强,对具体实物较感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直观性强的录像、幻灯、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手法活跃气氛,使课堂充满情趣。在这有声有形的环境氛围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无形中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

例如教学小学美术《贺卡》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请柬(展示精致的请柬),想不想听听是谁发来的,又是发给谁的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我微笑着打开树叶形请柬,以地球妈妈的口吻说:“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地球妈妈,三月是我们植树的季节。我想邀请你们到我的土地上栽下希望的树苗,像你们一样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另外,我还想请你们每人制作一张贺卡,发给你们的好朋友、小伙伴。让 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把地球打扮得更美!”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在趣中操作,在操作中求知,在求知中创造,充分感受了美。

二、质疑明理,鉴赏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迈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认识各种事物,从而辨明是非、善恶、美丑,实则也是对美的一种鉴赏。

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质疑和明理的过程中鉴赏美。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的激情,培养学生“巧议”的信心、激励学生“会说”的勇气。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丰富了,对问题的研究也复杂起来,教师应及时的鼓励,帮助分析,共同探讨,要抓住时机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不能因为学生一两句说不明白而回避,因为这无形中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往往停留于表面认识,缺乏内在的挖掘。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议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得知识,在理解中鉴赏美与丑,是与非。

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虾》时,我让学生观察这幅画并提出疑问,有些学生提出了“齐爷爷为什么画虾不画水呢?”我对该问题的提出给予了表扬,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画的知识触类旁推,进行自由讨论:有的说,人人都知道虾生活在水中,可以不画水;有的说,齐爷爷的虾画得很传神,即使不画水,我们也仿佛看到虾在水中游来游去;有的说,不画水更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我对学生讨论的多种答案给予了肯定,总结出了虽然画虾不画水,但却有清盈、澄清之感,使人想象有余地,画得含蓄有意境。通过议论,使学生既认识了美,又鉴赏了美。

三、参与开拓,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光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创造了美。”美的创造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只要不断实践,大胆开拓,具有创造美的意识,就能创造美。如在绘 画、小制作的过程中,怎样把画绘得漂亮、工艺品制作得美观,这就是美的创造。

在创造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胆怯,对自己缺乏信心等不良的心理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贵在参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如在手工课上让学生把一张纸折叠成各种各样的小工艺品,学生们折出了精美的台灯,可爱的猪娃娃,美丽的孔雀„„只要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积极参与,就能在参与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升发创造美的激情,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更精美的作品。

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审美教育 兴趣和爱好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它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及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育因素,体育中的美育就应融入到学校教育,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师应借助美育的因素,给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条件,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之美,并在运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尽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身立教,传达姿态美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中国历代传统师德之一。俗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强令不从。这讲的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由于体育教学的特定因素,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会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使学生产生一种很强的“审美心理定势”,有的可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这种心理活动的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仪表体态端庄,精神饱满,语言文明,态度亲切,举手投足都能给人一种健与美的印象。这样在教师的“光环”下,使学生视其形、闻其声获得美的享受,让更多的学生效仿体育教师的行为,不断尝试着展示自身美的一面,逐渐消除他们对展示美的错误认识,使他们渐渐产生归属感,从而心情愉悦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二、规范的示范,展示形体美

如果说美育本质都是在追求美、表现美,那么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人的形体为手段来展示美,这种展示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掌握过硬的基本功,用精炼、流畅的讲解和准确、熟练、舒展大方、协调优美而富有节奏的动作示范,给学生建立完美的艺术形象。

三、培养吃苦耐劳意识,体现精神美

永不放弃是整个体育的精神,吃苦耐劳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目前,大多数孩子家庭环境优越,孩子个个养尊处优,不少孩子在家长错误教育观的影响下,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的品德。加强学校这方面品德教育,学校体育在这方面的教育功能更为直接,更为显著。这是因为体育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便于磨练学生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所以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有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从哪跌倒就要从哪爬起来,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从而在体育行为的磨练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逐渐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势,这些正是时代精神美集中的体现。通过对精神美的感受、认识和理

解,让学生从中感到愉悦,并从愉悦中受到教育,养成终身坚持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四、抓课堂教学,让学生展现美

体育运动塑造了美的身体,美的身体带来了美的运动。体育运动不仅健美人的身体,而且能陶冶美的心灵。这些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和心灵美的因素除靠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外,主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因此,体育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使美育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如:球类项目的教学,让学生体验技战术美、智慧美和协作美;田径项目的教学,让学生体验速度美、耐力美和力量美;武术、体操、健美操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等。这些都是美育教育的具体表现,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五、观看比赛,感知赏析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观看国内、国际重大的体育赛事呈现着传播快、内容丰富、选择性强等特点,诸如奥运会、世界杯赛、世锦赛、亚运会、NBA、CBA、全运会等。教师要教会和正确引导他们选择最佳的观赏角度观看比赛,以求最佳效果。因为每一项运动都有它们自己的欣赏特点,如:健美、举重比赛欣赏力与美;体操、跳水比赛欣赏艺术美;乒乓球比赛的技术美;篮球扣篮、足球进球的激情美等等,都会令学生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开阔视野,一饱眼福,从中获得不可言状的美的享受。使孩子从赏析美、感知美到展示自身美的升華。当然,要做好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工作,要注意方法,不能生加硬联,它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合格接班人才是目的。因此,体育教育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效果,只有有意抓美育教育,体育教师才能从教材中发现美育因素,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规律,使美育教育自觉而自然地融入教材,也向教学内容一样去完成,这样美育教育才算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潘靖五 茅鹤清 体育伦理学概论.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6月。

2、程伟 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数学大世界(教育新导向版)》,2011年第1期。

3、汤万松 体育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湖南教育》,2010年第9期。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审美教育,体形美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样, 美育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将美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即美育, 是以培养美好心灵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审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渗透在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各个领域。在体育教学中, 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使学生拥有健美而匀称的体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性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提高学生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表现

1. 形体美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 使人展现出一种形体美。形体美是自然美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 形体美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学生通过系统而科学的锻炼充分展现人体的自然美。

2. 心灵美

体育运动有严格而完整的规则, 是一种有组织性纪律性的集体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 是一个磨炼人的体力、意志、耐心、毅力的过程。学者王国维曾说过,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精神与身体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应该分成体育和心育。此外, 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美。体育比赛中运动健儿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强健的体魄就是一种形体美, 而体操、滑冰、篮球等比赛则充分展现了艺术美、力量美, 这些活动无疑会陶冶人的心灵。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审美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让学生知道美的内涵与具体内容。大学时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 学生们十分希望用美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在体育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1. 通过教师自身进行审美教育

第一, 教师的体态美。古人云,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体态等有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教师的体态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时期, 学生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都较强, 教师的仪表教态、学识涵养等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能够给学生留下朝气、健美、儒雅的印象, 自然会影响并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

第二, 教师要讲究语言表达美和动作示范美。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力求做到:语速适中, 有节奏感;表达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示范动作干净利落、优雅而准确。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里钦佩教师, 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

2. 实现教学手段的艺术化

当前许多国家都将舞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美国为例, 节奏运动课的课时占小学低年级课时总量的20%, 舞蹈课约占初中课时总量的10%, 同时许多州都将社交舞蹈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节奏、舞蹈旋律、广播体操等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 将音乐节拍运用到体育动作和队形训练之中, 用健美操、放松操、武术操等体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动作协调性等, 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请优秀运动员进行动作表演,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针对性。例如, 体育运动前, 准备活动的动作设计要优美大方, 让学生学而不烦、练而不厌, 使学生能够受到美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互助、坚忍不拔的精神。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应不断加强研究和探讨, 以实现体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建滨、胡丽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1]张建滨、胡丽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2]黄渭铭.简论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体育科学, 1990 (1) [2]黄渭铭.简论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体育科学, 1990 (1)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5

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支柱,其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体育之中;体育和美育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美育于体育之中和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应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类依照美的规律塑造物质体”的教育规律.曾繁仁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 [期刊论文]-齐鲁学刊2003(02)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安排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爱美是人的本性,但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要通过美育的培养而形成。体育是力与美的结合,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体育的美育要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具体应该抓好以下方面。

1.提高体育教师的美学修养。要做到体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体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审美常识,具备审美能力。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样教师的活动本身就成了审美的对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应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达到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使他们体验参与的快乐,为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是“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有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自身就应该是一个具有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人,具有健美体格的人。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教学是使人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是通过体育实践来提高自身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体育课是有条件表现形体美和运动技术美的,然而高超技术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动者通过运动来体验运动感觉、运动能力和审美感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如武术课应该体现攻防练习的特点,教学中可组织学生2人一组进行攻防练习,同时进行武德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快掌握运动技术,实现体育的技术美。因此,结合实际精心设计适宜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体美结合,创造体育美的重要因素。

3.充实体育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美的意识。学校体育教学应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体操课教学,在完成简单技巧练习的同时,教师尽可能地介绍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并做出优美的示范,使学生认识体育的美,并在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了解到:第一,身体的健康美包括健壮的身躯,发育健全的肌肉、端庄的五官、标准健康的姿势。第二,精神的健康美表现为性格健康的美,包括丰富的感情、刚强的意志、发达的智力、良好的道德。第三,行为美是社会公德的美,它包括光明正大、遵守礼仪、强烈的责任感、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第四,运动技术美是在篮球、足球等多种竞技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和修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体育美育

一、学院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身心的培养

我院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规范,对学生体育课出勤率要求严格,一年级开设了体育普修课,二年级开设了体育专项课,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欣赏能力,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学生体质符合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我院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组织练习。近3学年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均在90%以上(2010年为94.3%,2011年为97.3),高于85%的合格要求。

三、群众性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由学院、专业、各类体育协会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具有良好地开展体育锻炼传统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美学修养,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新生杯球类比赛、拔河比赛、长跑等活动已经形成规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此外,各专业班级还经常组织一些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羽毛球比赛、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排球赛、体育趣味娱乐赛等活动,这类活动每学年有数十次之多,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体育锻炼意识。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快乐成才 2006年以来,我院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使我院心理咨询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学院每年为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近3学年,共接待学生心理方面的来访百余次,向学校心理咨询室推荐治疗20余人次。通过咨询,为学生解决了人际关系、学习问题、就业压力、情感困惑等系列问题。此外,学院还结合每年5.25心理健康节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心理电影,展出心理图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方法,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班委会成员,随时掌握学生情况,有效避免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特殊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美育活动是艺术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艺术品质,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是大学生各项美育活动的基本理念。近3年来,我院重视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内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生文艺演出和艺术比赛、大学生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今已初步形成学生积极课外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的喜人局面。

一、搭建美育教育平台,开办多门艺术类选修课

琼州学院不断通过各种措施规范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保证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2008年至今,我院学生共选修的艺术类公共课程达20余门类,2000余人次,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依托学生社团多次举办文艺和艺术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学院独特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虽然未建立艺术类学生社团,但从2008年至今,我院社团仍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通过和艺术类社团联合,组织艺术类社团活动达20余次。“展现风采树立榜样”学生个人风采展、“心灵驿站之天访夜谈”、“心灵驿站之心灵对对碰”、“青春奉献,感动海南”征文比赛等活动,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感受,发扬了学生对青春的感悟和激情。

三、通过校园艺术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院通过参加每年学校举办艺术节的契机,以“树形象,立品牌”为重点,以艺术节、主题月、文化周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每一届艺术节活动都更加强调时代性,加入新元素,力求使艺术节更具生命力。

四、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高

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6

因此,我们必须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学领域,把它作为各学科的一项教学任务来完成,不仅充分发挥美术、音乐科的主渠道作用,而且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借助本学科的特点,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完成美育任务极其重要的一环。运用语文教学从事美育有着其独特的功效、特点和长处,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像崔巍的群山、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金色的沙漠、挺拔的苍松、五彩的朝霞、璀璨的星汉……无不在语文课本中呼之欲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作品的内容,将作品包含的境界美、情感美、哲理美讲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譬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幽僻的小路”“淡白色的荷花”“薄薄的清雾”“淡淡的云”“微微的风”“脉脉的流水”……到处漫流着宁静淡雅、舒泻温馨的韵律与情趣,是一种柔媚雅静、恬然自适之美。

文学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感染力,除了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外,更因为它具有巧妙精美的构思、优美准确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丰富奔放的想象和引人入胜的意境等,利用这些特点,不但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更能培养他们体现美的能力。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对激烈的松骨峰战斗的叙述,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好象置身于硝烟弥漫、血流遍地的战场,让学生感到勇士们形象高大,光彩照人,意志刚强,气吞山河,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美的形象。加强此类作品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体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体现美感除了口语、板书、仪表、范读、动作等都要规范化,给学生以美的意识和感受,在愉悦的心境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外,教学结构也应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为最佳,使学生置身于艺术境界之中。

人类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是统一的。反映着客观世界规律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完美的、和谐的结构,体现着真与美的结合。正如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宇所说:“教学的高度严密性就是一种美。”诚然,数学教学中蕴含着美,即逻辑美、科学美。教学概念判断之准确,推理之严谨,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之紧密与精妙,解题思路之丰富与简洁,数学语言之精练及数学材料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序性、结构性……所有这些,便构成了数学美的各种意境,为美的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毋庸置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本身都是一种美,一种科学的美。所以,应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体现出这种美,使学生在科学美的享受中,获取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并且通过教学中的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学习过程中是“领受”一种宝贵的“礼物”,而不是“负担”一种艰苦的“任务”。美育使学生不仅从概念,而且从形象这两个方面来认识事物,有助于学生深化所学到的知识,加强印象,发展智力。所以说,教师应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体育是力与美的有机结合,体育中无处不存在着美育。体育教师不但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些美学知识,以美学知识去理解或发现体育中的美育因素,用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出优美协调的体育动作,练就健康匀称的身体,并从中感受到形体美、动作美、体态美和旋律美。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通过体育竞赛或表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得到美的自我欣赏和享受,培养他们美的创造能力。另外,要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如,通过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立如松”“行如风”的美好习惯,并且,要将音乐、舞蹈引进课堂,使学生在优美多变的艺术造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就是说,通过美育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要使体育活动达到动作美,就要掌握运动技巧的要领,进而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增强体质。

另外,在地理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自然美的教育,通过介绍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旖旎瑰丽的风光,使学生感到自然的优美与崇高,从而体验到美的感受。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对学生进行社会美教育。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主要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讲授和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的介绍,使学生明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使思想受到教育,性情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人、塑造人的过程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我们应当把审美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作为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认真地研究和实施——“以美辅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7

一、观察中感知美

美,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我们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充分地感知它。我们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等现代科技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如《特殊的葬礼》,教学“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时,播放大瀑布昔日壮观景象的录像,学生被瀑布磅礴的气势所陶醉,不由发出了啧啧赞叹声:“哇,太壮观了!”这样瀑布的雄奇之美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爱之深,恨必切。当看到“瀑布像垂危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消亡”时,学生自然会产生失望、悲伤、愤怒等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实践中发现美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语文课上,带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让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美的人、事、物……通过认真地观察,专注地倾听,深入地探究,仔细地体味,把学生引向审美王国。

三、想象中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把作品的艺术美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把概括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到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使学生产生出身临其境之感。

四、表演中体验美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富有真情实感的生活情境,生动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学生通过角色模拟,走进课文,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直至内心世界,从而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五、训练中表达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学生了解了流云颜色美、变化快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流云?”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六、朗读中感受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以朗读为核心,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性,让学生循声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小语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8

一、强化意识法

语文教学的美育,主要是运用教材这一媒介,通过想象使学生置身课堂,神入美境。我们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意识,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从而把握审美对象,领略客观事物的美,进入教材的美好境界。如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展开联想,让思绪穿越时空,把握文章的审美主题,与作者的审美指向同步。又如教学《荷花》时,教师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另一方面通过作者对荷花持久清爽的香味、美丽的姿态、明丽的色彩等生动细腻的描绘,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意境美。

二、情感共鸣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走向教学中的情感世界,激发共鸣效应。例如,在上《丰碑》一文时,讲到“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时,我出示了军需处长被冻僵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狂风呼啸,大雪皑皑,漫天风雪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风雪无情,不知它吞噬了多少热血的生命,而这位军需处长,他那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是不朽的,这座晶莹的丰碑,将鼓舞着我们走向胜利,因为这种精神永远不灭。激发了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美文诵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递进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读,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见情,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脉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如笔者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的语句读一读,理解语句中浅层的意思;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一边看关于杨梅树的幻灯片,一边反复朗读课文中语句,明了语句中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特点,读懂语句所描写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吟颂语句,学生通过“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四个词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由此把杨梅写活了。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反复吟诵,意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并在精神愉悦振奋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再学习。也可以通过训练(如讲故事、朗读、朗诵、演讲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展现个人才能的信心,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美育目标。

四、情境表演法

入情入境地体验、想象、表演,可加深认知活动,将认知推向创造阶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表演法来渗透审美教育,其表现为:

一是角色表演。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戴着头饰即兴表演调皮的小猴、凶恶的狼、美丽的孔雀、狡猾的狐狸、温顺的羊……学生在再造形象中既激发了求知兴趣,又获得了内心深处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让小学生扮演狼和羊,通过羊和狼的对话、羊如何辨识“真相”来教育学生。坏人再伪装,也掩盖不了凶恶的本性,只要人们认真观察,善于分析,就能识破他,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是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领悟不同的心理。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学生说:“我是司马光,就叫小朋友过来,大家手拉着手,像小猴子捞月亮那样,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我是司马光,就用一根绳子放进缸里,套住那个小朋友,把他拉上来。”“我是司马光,就叫来另外两个小朋友,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随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学生说:“我是一块不大也不小的石头,住在一口大水缸的脚下。一个小朋友踩着我的头顶掉进缸里了。眼看小朋友就要淹死,这时,司马光把我搬起来,高高举起,朝大水缸使劲砸去,几下子就把大水缸砸了一个大窟窿。我也被大水缸碰得鼻青脸肿,头昏眼花。可我很高兴,因为那个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司马光砸的那口缸”,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学生反复体验不同的角色时,感受到了人物的智慧美、机智美、心灵美。

五、互动探究法

从信息学原理看,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再生、反馈中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互动探究就是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这就是美的表现。在唯美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了责任心、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安全感、成功感,提高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并充满创造美的热情。

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在过收获节那晚,父亲是怎么做的?”通过了解父亲对我们教育的态度,可启发学生去认识花生的崇高品质来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除了课文中写的老人指点的办法以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学生从正面、反面,发散、收敛等方式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美、鉴赏到美,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主动地去再创美。

浅议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

语文是一门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 充满了美。语文课堂呼唤审美教育, 教育过程中有真心呼唤, 智慧灵动, 还应该是个性张扬, 更应该是能潜能勃发……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 所以他们的审美能力有限, 不能进行独立的审美体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 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那么如何进行美育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步骤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来实施, 并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下面我来谈谈对这几方面的看法。

一、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美

首先, 教师要注意使用优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可以引人入胜, 在欣赏美的语言中可以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 得到美的享受。如《春》语言朴实、隽永, 在描写草时“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 平易好懂;从修辞说, 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 节奏明快, 不平淡, 有浓厚的抒情味。文章中还运用了奇妙的比喻, 增强语言的情趣和味道。如写春风拂面而来, 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还有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 这些比喻新颖、贴切, 不落俗套, 富有表现力, 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作者的喜爱欣赏之情跃然纸上, 闭上眼睛, 眼前就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其次,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领略其中的韵味,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春景图, 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感官上的美的享受, 这时候学生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 更多的是在愉悦心灵。当我们深深地沉入到《春》所描绘的艺术境界时, 我们都会为美丽的风景所陶醉, 会被洋溢的诗情所感染, 《春》为我们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希望, 朗读着, 感受着, 欣赏着, 陶醉着, 每一个朗读者都随着作者的情感进入到文章的优美境界中去了。真所谓:“船在水中走, 人在画中游。”

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思考的灵感, 带领他们进去到文章所描绘的境界当中。

二、通过挖掘深层次的含义, 带领学生进行美的鉴赏

阅读美文只是审美的初级阶段, 要想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增强审美能力, 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 使那些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真正地感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 教师可以设立疑问, 引导学生去鉴赏。如《背影》文中的“背影”“泪水”总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 除了第一次说自己“绝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 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背影”和“泪水”如此紧密地结合, 正是作家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的真实再现。初读确实收获不大, 教师这时如果能适时加以引导, 使学生深入鉴赏, 一定能让学生品味出语言中所饱含的深切的爱子之情。

其次, 顺水推舟升华主旨。《背影》中, “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向集中体现在“背影”“泪水”的频繁出现中, 不仅父亲对我的“爱”是通过“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的, 而且每次“泪水”意象的出现, 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可以说, “眼”中的“背影”, 那只是一种观察, 而“泪水”中的“背影”, 才是作家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注入, 才构成父子之情的双向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带领学生细心挖掘每一篇课文内在的美的因素,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把学生引入美轮美奂的情境中, 创建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创造性学习环境, 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激起他们对美的强烈的向往、追求、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审美的能力。

三、语文审美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也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基础, 那么对课文进行美的欣赏和感受就只是纸上谈兵。所以,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处理好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 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素质和深刻的审美体验。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要注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作为教师更责无旁贷。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去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 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对美的感受和欣赏中得到快乐和熏陶, 从而激发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对生活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新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 .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10

一、注重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 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 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 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 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 让学生感知美。

二、注重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 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 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 一种内容在出现时, 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 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 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 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 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 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 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 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 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探究与练习”, 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

三、注重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 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颂伟大, 有的歌颂平凡;有的歌颂善良, 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 有的鞭笞虚伪;有的鞭挞落后, 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 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生审美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性情,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要通过对人们的不断启发和长期的训练、熏陶的教育过程使之逐渐获得美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不论是语言、行为,还是交际都应该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在学生运用语言的时候教师要注重他们的表达艺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朗诵诗词,在获得美文陶冶的同时体味诗词的美,虽然每堂课具体“切入点”有所不同,但都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二、着力于文本挖掘,激发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是一门具备浓厚情感色彩的学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声情并茂地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

中,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文本中的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熏陶。教师要在审美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活动来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为有趣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且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领悟文本中人物的美。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并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推敲的方式来使学生领悟到文本中的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披文以入情,设疑启迪是关键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感情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文本中的美。但是想要启迪学生的思维,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巧妙地设置疑问,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要尽可能地把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和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适当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只有勾起学生的回忆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语文教师要擅长用浓重的语言去提高课文的感染力,而且语言要优美动听,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四、引导学生鉴赏课文中人物的形象美

美的事物是由其属性决定的,因此,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课文中的人物美,体现文本中的内在本质。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他的外貌丑,但是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不会因为自己丑而感到自卑,而是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美。在这篇课文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美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不断地审美过程中完善自身美的人格,帮助学生去追求健康的美和高尚的美。

五、走进自然,投身社会,接触丰富的审美对象

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领学生接触丰富的审美对象。只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获取精神的愉悦感,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丰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凡无奇的环境中发现

美,感受美。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参与的事物缺乏相应积极的感情参与,并且认识活动,就不可能从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来。因此,教师只有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投身社会,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挑战美,使学生了解一个人的美并不是靠外表,而最重要的是心灵美,只有这样才可以挖掘学生审美意识的根基,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着力于文本挖掘,激发审美情趣,并且要巧妙地设置疑问,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鉴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美,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凡无奇的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季子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贾艳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

[3]徐进霞.审美教育落实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1).

[4]吴孝义.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2(2).

体育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篇12

德智体美是构成现代教育的四大要素,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考虑的是德智体三类, 而对于审美艺术的教育,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这几年对于孩子审美艺术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增加, 结合之前的相关定义, 我们可以把审美艺术教育的内涵简单的介绍为:借助一定的教育活动, 培养孩子认识、欣赏并创造美的教育。通过这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审美艺术是一种有正规的教育形式;其次一定的教育活动, 是指需要借助在形态、意识具有一定美感的事物或活动对孩子进行美学的灌输, 使之在内心产生对美学的认同和喜爱, 这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

2. 小学教育的审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的审美艺术素质不高。

审美艺术的教育要依靠老师, 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也同样离不开基层老师的教育实践。目前我国很多的老师无论是认知还是审美能力上对于审美艺术都是严重不足的, 当代的学校老师有很大比例还是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 很少有关于美学的培训和接触的机会, 这导致小学教育老师在进行审美艺术教育时, 对于一些教育的理论和尝试, 也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对孩子加以阐释, 更加无法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健康科学的审美艺术教育。

2.2 小学教材编制缺乏美学意味。

我国小学教材自上世纪以来经历了几次较为大型的教材改革, 但是在小学教育的教材中, 美学因素还是相当匮乏的, 首先从图文编排上缺乏美感, 有很多地方图不对题、图文编排不合理等问题存在;另外在教育题目、概念解释上语言也缺乏美感, 对于孩子的教育语言应该卡通化, 但目前的教材中的语言使用还存着在较为生硬的文字, 使孩子在阅读上难以理解。

2.3 小学教育中美学较为抽象。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因此对其进行审美艺术教育就要更加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 目前无论是在小学教材中还是在时间的教学实践中, 对于美学的教育都是较为抽象的, 无法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美学艺术的存在, 也自然无法起到审美艺术教学的目的。

3. 小学教育中的美学元素

3.1 数学的严谨和准确。

数学严谨和准确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而且是最大特点, 教育公式不会欺骗, 它只会遵循自己内在的逻辑, 将最终的运算结果反映出来。学生理解了教育的这美学特点, 可以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端正自己做事的态度和风格。严谨和准确这不仅是小学教育中体现的美感, 也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学理念, 让学生掌握并喜欢这种审美艺术, 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养成严谨和准确的做事态度。同时数学中存在的对称图形、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都是一种美学的体现, 应该让孩子享受到其中的审美艺术。

3.2 语文、英语教学中辞藻与意境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我国古代文学丰富的美学元素, 其中收集的都是我国古代、近代有效的文章和诗篇, 这些文章都是我国有些的作家诗人创造得出, 反映着自身美好的愿望和童趣, 而且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 对小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学知识, 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 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是非常宝贵的, 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艺术的重要资源。

3.3 其他教育科目中的美学元素。

出了以上主要的教学内容外, 我国小学阶段还包含着其他很多优秀的教学科目, 如社会品德、音乐、美术等, 这些教育形式的加入, 都是我国教育学家们进过慎重考虑做出的决定, 每一个科目都有其自身的使命和美学元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应该积极的探索每门学科中的美学元素, 并积极向小学生传输这种美学艺术, 培养起审美观念的产生。

4. 小学教育中审美艺术问题改进建议

4.1 在教学中渗透审美艺术。

小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相比与抽象的思维逻辑要容易接受的多, 因刺激教师在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的时候, 要注意多为孩子搭建教学情境, 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为孩子打造一个教育的天堂。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自己对于审美艺术的理解, 首先提高了自己认识并欣赏美的能力, 才能把这种能力加以适当的转型, 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4.2 在解题过程中实践审美艺术。

目前小学教育教师在为孩子讲授解题过程时, 往往较为死板和陈旧, 主要实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很难给孩子建立一个直观且印象深刻的教学体验。因此在未来的解题过程中, 建议小学教育老师应当多通过实践案例的方式进行解题过程, 甚至可以让学生摆脱教室的束缚进行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同时, 对于新奇、快捷的解题方法也是一种美的体验, 也能够让孩子在其中感受到小学教育的美感和满足感, 这也是审美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4.3 创造教育审美艺术作品。

创造审美艺术作品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美学教学意味的教科书,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科书还是比较呆板, 应该积极的探索新的、活泼的小学教育教科书, 比如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 为孩子建立多媒体小学教育教材库, 可以让孩子更生动的欣赏到教育的美丽。另外在小学教育教科书的排版上也应更加灵活生动化, 对于图文的混排应该更加遵从美学的规律, 在插入的图片素材上应该严格把关, 使之更形象生动。

参考文献

[1]谢卫平.试析现行语文教育.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7 (03) .

[2]梁妮.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广西教育, 2003 (28) .

上一篇:机车材料下一篇:网络设备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