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精选12篇)
体育课堂 篇1
体育新课标对初中课堂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坚持健康第一,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最后是尊重个体差异, 使每位学生都能受益。但长期以来受到智育教育高于体育教育狭隘思想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如何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依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来改善教学、创新体育教学, 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创新, 转变理念
新课程倡导师生建立平等的朋友交流关系, 从而实现对学生体育潜能上的创造和开发。创新体育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体育知识的同时, 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及养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创新体育跟传统体育相比有明显的特点, 创新体育更加重视中学生个性, 重视教学内容和手段上的创新。具体呈现以下三方面:1.改变教师职能, 由传统讲授转为引导,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2.明确“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3.教学评价上从单纯的能力达标转移到对学生综合运动能力和素质发展水平上的评价。
二、创新教法, 丰富课堂
(一) 创新场地
在实际体育授课中, 体育教师可以实现让场地有所创新, 比如在场地画上各种图案或者是利用色彩感官来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运动场所。如在学习后空翻一课中, 教师可将体操垫摆成一个圆形, 这样学生在后空翻的时候正好可以呈现一个花朵绽放的形状, 教师指定每个学生落地的位置, 待所有学生做完动作后拼成一个图形, 由此一来教学就充满了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 就是一个小小的改变, 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 创新环节
由于树立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 因此在教学中一些具体的运动环节, 可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和创新, 比如新课前的准备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 老师只限定活动时间, 由学生来自主决定活动内容, 并对优秀组织者提出赞赏和肯定。在队形站列上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决定, 三角形、五角星或者是十字方队都可以, 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即可, 此外在立定跳远、跑步等活动中, 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伙伴和搭档, 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游戏上的创新, 从而体现出创新体育的趣味性。
(三) 创新内容
在体育教学内容上, 体育教师可以增添一些活动新元素, 注重突出中学生的个性, 比如在障碍接力跑运动中。教师将其定为“穿越火线”, 将接力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都改成:码头、大桥以及碉堡等等, 然后最终的目的地, 就是到达胜利彼岸。还有在讲授立定跳远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蛙跳、兔跳, 然后对比选择哪种方法跳得更远, 从而实现内容上的创新,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 创新学法
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动作要领之后, 还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比如在花样跳绳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熟练掌握跳绳技巧,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对跳绳花样进行创新。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通过竞赛评比, 并要求优秀小组带动稍微落后小组, 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集体主义意识。
(五) 创新游戏
体育游戏从准备到操作处处都可以体现创新。如在小胶球游戏中, 教师发放给每小组一个球, 规定活动范围, 让学生自编自演出大家喜闻乐见的游戏。游戏前,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不照搬、不雷同、有新意。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创编出有新意的“换转投球”“腿夹球比快”“小球接力”“目标远投”等游戏项目。通过自创、全体参与, 提升了学生参加课堂游戏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除了上述因素外, 体育教师还应创新体育课堂教学的其他元素, 竭力开创出创新体育的新思路。
三、灵活教法, 激活课堂
(一) 前提是“吸引”
优秀的体育教师会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 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 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 但不能像演员一样的自我。在面对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时, 与其责问学生, 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 首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 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 产生“磁化”效应, 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 关键是“灵活”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体育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器材以求取得佳绩。
1.猜谜语、讲故事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宣布学习内容, 讲解示范动作, 学生模仿练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兴趣索然, 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学生成了老师“机器”。倘若教师采用提问式教学, 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 我在讲解“前滚翻”时, 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 两脚迅速蹬, 团身如球滚, 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 学生思维便活跃起来了, 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以此来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 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 而且便于学生记住其所学, 以至于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所以,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有选择, 有针对, 常常新, 步步入, 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小竞赛、大智慧
中学生活泼好动, 热衷于小型竞赛,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要领后, 体育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进行直线跑、接力跑, 单脚跳可创新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 由于比赛充斥竞争, 学生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A在操场上玩, 学生B在其后背打了一下, 只见A回首转身, 急忙就追, 直到A、B两人都大汗淋漓地趴在地上为止。这些在操场上随处可见的镜头不仅引起我们深思:为何学生在练习起跑时反应会稍慢些?为何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其实不难理解, 学生在游戏时是个性的自然流露, 如果教师能顺应其个性创新教法, 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三) 目的是“融情”
体育教学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 最终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始终表现的是一个“指挥者”的角色, 总是对学生板着一副冷面孔, 生怕学生不把自己放到眼里, 而我们相当部分教师始终沉浸在这一误区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不偏不向, 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学生, 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 只要教师有诚心, 有耐心, 充分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把学生当做朋友, 关注学生的日常进步, 肯定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就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总之, 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广博的学识、强健的体魄和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切实行动在教学中进步, 在进步中总结, 在总结中反思, 如此反复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才会达到真正的创新体育。
体育课堂 篇2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方法。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目前体育教师的几种管理类型
1.放任型:这类教师对教学不重视,教学无计划,课堂纪律紊乱,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后果。
2.懒惰型:这类教师主观上想把课堂管理好,教学也努力,但是平时不注意学习,教学基本功差,缺少管理办法,加之怕苦怕累,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平衡型: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一般化管理,追求师生之间的平衡,凡事过得去就行了,不想取得多大成绩。
4.开拓进取型:这类教师素质较高,热心本身的职业,对自己严格要求,处处以身作则,有广博的知识,管理办法多,能随机应变,教学效果显著。
二、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1.做一些明知故犯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仍然我行我素等。
2.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步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总打折扣等。
以上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第一种属于中性行为,第二种属于消极行为。中性行为即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等。
三、学生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清;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四、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制定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课堂纪律和要求。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教育,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适度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2.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采取相应、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公开处理,可采用暗示等方法单独处理;如果他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进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制止、甚至惩罚等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不予理睬。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正常教学行为,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⒋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口头表扬,如“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相应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适时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受诸多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方法,理解和把握课堂管理的因素,讲究管理的艺术,使体育教学能够按目标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快乐体育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篇3
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以群体快乐型为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人人体验、人人快乐,力求人人成功。为学生的终生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1.在参与中体验快乐
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请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融洽师生感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更高层次上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因此,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亲自参与各种新奇、有趣的活动,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发展身心之目的。如在每节课的开始,我们一改过去先慢跑、后做操的老习惯,让每个学生设计安排一个趣味性、活动性小游戏,并让设计者来带领学生练习,这样既有集中注意力的、快速反应的,又有讲究互相配合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让学生通过小游戏,既热了身,又激发了上课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1多点普遍
例如最普及的篮球运动,以往我们在教学时追求标准化、规范化,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篮球天赋。如果我们更多的让学生在篮球场自由地发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就能充分激发他们对篮球的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
1.2少点复杂
把体育课的活动方法和活动规则进行简单化处理,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活动的方法,从而在同学之间能进行活动和比赛。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先简化活动方法和规则,让学生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只要把球投进篮框就算得分。这样没有了各种各样的规则限制,学生的心理约束全都解放了,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学习热情,活动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彻底激发了,效果也会很好。
1.3加点趣味
体育教师要努力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竞技项目趣味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体育带给他的欢乐。如在平时教学中,短跑是属于既累又单调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跑道上单调地一趟趟地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肯定不高。反之,我们如果把短跑和各种接力游戏结合起来,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及“抢占位置跑”等,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
1.4融入生活
体育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把体育运动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联系起来。把一些项目的活动方法和规则进行合理的修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说肯定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力量项目,如果单纯地按照竞技比赛的要求让学生进行练习,非但收不到好的练习效果,而且可能造成学生的身体伤害。反之,我们把它进行生活化改造后,让它融入到游戏中,如“抢救伤员”、“推小车”,学生受到的教育和体验就会完全不同。
2.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在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平衡的心态中”、“师生的情融中”、“需要的满足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学知,体验学习之乐,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跳高教学中,素质好、跳高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应对跳高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完成动作后,老师的赞许的表情和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体育教师应创设精神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有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让每个学生在第一个学期都来整一次队,第二个学期带一次操,第三个学期自己设计一个小游戏。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教师对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3.结语
体育课堂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主创新,开放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讲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主宰着课堂,许多课外生机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如何把真实的体育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这节跳跃课,与专家及教师一起做一个交流。
一、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唯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比如,我的这节“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一课中,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用口令式的“1、2、3”跳的形式进行练习,这样的练习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分组,充分体会“单起双落”的动作要领,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的跳跃方法。然后请学生进行展示,自己说出如何可以更好地做到“单起双落”的动作要领,接着根据学生自主发现,教师加以总结,然后让学生再进行分散练习,最终达到对“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举手发言的面不够广,常常是只有几个学生在跟教师“唱戏”,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来表达。长此以往,课堂就成了优等生的天下。同时,有些学生本来就较内向胆小,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唯恐说错,因而慢慢地也束缚了自己的思维。那些学困生更是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的老师也常常在埋怨学生表达能力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出现,彻底扭转了这种局面。现在你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眼睛里都放出兴奋的光彩,每个人都在各抒己见……课堂上再也没有人会被晾在一旁了,你再也不能轻易地给他们戴上“优等生”“学困生”的帽子,只觉得我们的学生原来都那么爱表达。如,在今天上的这一课里,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帮助,教师则以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看到学生成功完成动作时,则以和学生击掌的形式祝贺他,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另外,小组合作意识的强化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合作语言”,如:“请你当助手!”“请你协助!”“请你保护!”“请你想想办法。”等。
三、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在评价过程中,以往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我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评价动作的正确与否,更要评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激励效应,进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例如,我在讲到“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时候,并不像传统式的教学,直接告诉学生课题,而是让学生根据我所做的动作自己说出课题。再如,在教学中,我多次请学生进行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请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自己说出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若一个学生的动作没有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时,教师要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进步很大!”“如果落地再轻点那就更好了。”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更加注意对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同时加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自主学习热情,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教学模式之研究.体育科学,1996(02).
[2]毛振明.对十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学科专家,2010.
体育课堂 篇5
体育课课堂常规
祥云县祥城镇银冠希望小学 李永兰
学习目标:了解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习内容:体育常识、室内活动
第一部分 体育常识:课堂常规:
教学重点:理解课堂常规的意义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组织教法: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启发学生思考“图上画了什么?”
2、学生互相讨论,议一议挂图内容。
3、出示课题:课堂常规
一、传授新知
1、教师讲解什么是课堂常规?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课前常规、上课常规、下课常规)
2、教师讲解体育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
① 必须穿运动鞋上体育课。
② 在条件许可时,应穿运动衣裤上体育课。
③ 上课前应取下衣服上的纪念章、校徽,口袋中不能放小刀、铅笔、剪刀、钥匙等尖锐、坚 硬的物品。
④ 在体育课前二三分钟到达规定的地点,准备上课。
⑤ 体育课中要主动配合教师,遵守课堂纪律,有秩序地做练习,不哄闹,不做有危险的动作。
⑥ 爱护体育器材,按教师的要求搬运和发放器材。下课时要清点器材,及时归还体育室,避免 损坏或遗失。
⑦ 下课前要整队,认真听取教师或同学对课的小结。
3、分组讨论、交流各自遵守课堂常规的情况。
4、教师根据本课内容,出示几道是非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二、巩固新知
1、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小组讨论。
A 说一说,为什么要建立体育课课堂常规?
B 议一议,体育课课堂常规有哪些主要内容?
C 你在平时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2、学生开展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评议。第二部分 室内活动:坐立行姿势
导语:小朋友对坐、立、行并不陌生,但不一定都正确,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正确的坐立行姿势的要求,今天老师就让小朋友来讨论讨论什么样才是正确的。教与学的方法:(1)导语;(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3)教师观察学生讨论。(4)学生总结,教师评价。(5)让个别学生模仿示范,师生进行评价,引以为戒。注:(1)坐。俗话说“坐如钟”。正确的姿势是:头抬平直、双肩略向后舒展并保持等高,挺胸,直腰,双脚放在正下方,两臂自然下垂,将手放在大腿上。(2)立。俗话说“立如松”。人体站立时,要抬头,挺胸,直腰,两肩等高,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自然开立。(3)行。要做到抬头,挺胸,身体平稳,两臂前后自然摆动。
(三):结束部分(1)导语:小朋友,抬起你的膝盖,你们知道膝盖在哪里吗?那扭髋扭一下,髋部在哪里?所以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知道身体的各个基本部位,不然可会闹出大笑话的。让一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范,老师讲解并指着该小朋友正确的身体部位让学生先猜,然后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及举例各部位在运动中的用法。比如:踝关节踢足球时控制球的能力。
体育课堂 篇6
一.因本而备,胸有成竹
所谓因本而备,就是熟悉精通课程标准和教材。因此,在接受教学任务后,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期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册教材,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同时对教材的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也要仔细推敲,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备课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水平,制定出本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导、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实践证明,教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理解越深透,把握重点就越准确,难点就越容易突破,学生就越容易听懂、领会、掌握。由此可见,我们体育教师应当胸有成竹地去备课,做到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教学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注意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从而为备好课、上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因法而备,不断探索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当认真考虑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做法,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根据调研,发现还有相当一批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先由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单调,唤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兴趣陡然焕发起来,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节课教学使我发现,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并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笔者认为,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大领域,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因而,选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尽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或优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法。
三.因生而备,关注全体
心理学认为,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多变的。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其年龄阶段的特征。比如说,初中生一般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到困难又易灰心喪气,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而青春期是中学生性格形成、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保护学生对健身的兴趣和爱好,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以及今后能否坚持终身健身的好习惯。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备课中,如果我们体育教师有意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正确有机的联系,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当然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不仅包括原有的知识,也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例如: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注意及时总结;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掌握的表现程度,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基础差还是教法不得当,思考以后改进措施。总之,我们要以生为本,因生而备,关注全体,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因课而备,提高实效
一般说来,每个单元,每个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不同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年龄比较小,对教师的讲解不一定掌握很多,对动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由于此项动作迅速连贯,不容易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显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问题。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将教师的动作讲解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会的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让不会的学生使用控制按钮重复播放动作的讲解示范,用特定的声音、图标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实践证明,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地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全面的掌握动作,借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
五.因物而备,鼓励创新
体育器材是体育运动的物质媒介,体育场地是保障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对器材的质量与功能要求,不像竞技体育器材那么高、精、专。然而,普及性、实用性、针对性与多功能是它的主要特性。由于我校是农村中学,目前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必需的体育设施条件。于是,我便鼓励学生自制器材。例如:沙包、皮筋、毽子、铁环、呼啦圈等。同时还应注意器材少更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做技巧时,可以将垫子由竖放改为横放,这样练习前滚翻、后滚翻、跪跳起、肩肘倒立、头手倒立等动作,就可以由原来的一块垫子一个学生练,增加为两个学生练习;由几个人同时练习也增加了竞争因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不过,我们体育教师还要开放思维,自制改良,发明各种简易体育器材,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挖掘体育器材并且一物多用;还可以简化规则,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六.因时而备,灵活教学
众所周知,体育课与其它任何课程都不一样,具有其独特的特殊性,体育课一般分室内课和室外课,因此,体育课的设计也是受天气影响。倘若体育课设计成室外课,一旦遇到下雨、下雪则在室外无法进行上课,就应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和室内课特点重新进行设计,并认真上好室内课。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有风的天气多安排学生练习迎风跑或者顺风跑;对春夏季节多安排爆发力的练习;对秋冬季节则要多安排耐力的练习。一句话,体育教师不仅要力求教学的计划性,而且还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
总而言之,备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体育教师只有因本而备、因法而备、因生而备、因课而备、因物而备、因时而备,才能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才能使体育教学新课改的目标真正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邓小川.现代教师与教学[DB].2011;第3期.
2.杜中华.体育与健康[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
体育课堂 篇7
有人曾说过:现在的学生是最“幸福”的一代, 也是最“可怜”的一代。细想起来也的确如此:富足的物质生活, 父辈、爷辈无微不至的关爱, 他们是幸福的一代;但封闭生活空间, 空虚的心灵世界, 缺乏正常家庭无序的生活, 他们又是可怜的一代。特别是独生子女家、民工子女、单亲子女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自律自控意识的薄弱导致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网络;现实人际圈的缩小导致社会化功能不足;这些都成为了发展健全人格的制约因素[1]。
新课程改革也对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了要求, 要求教师更新理念, 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找准活动载体,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健全人格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自律意识、自信、坚强意志品质等方面入手。
二、巧用体育课堂游戏, 培养学生交流互动、协作意识
1. 问题及成因
随着学生人群中独生子女、民工子女, 单亲子女所占比例的增加, 学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对我校的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民工子女, 单亲子共占学生总人数近三成。这一群体的学生普遍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和人际沟通不良问题。人际冲突的加剧导致学生不喜欢和同伴交流。然而人际交往功能的缺失给学生带来的直接的后果是:不合作, 少言语, 无安全、归属感。
缺少同伴互动交流, 导致沟通技巧缺乏, 是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网络虚拟交流代替现实交流, 同伴之间家庭经济地位悬殊, 也是导致他们很难融入班集体重要因素。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会严重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所以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首要任务[2]。
2. 应对策略
体育游戏是一项在轻松氛围、平等规则下每个学生共同参与的集娱乐和健身为一体的体育课堂中常用的教学内容[3]。我经常选取一些趣味性浓, 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参与的游戏例如:“渔网捕鱼”、“简单橄榄球”、“喊数抱团”等。在这些游戏中不分男女, 不分同学关系的亲疏, 不分成绩好坏大家都积极参与到其中, 相互鼓励, 相互帮助。因为有了这种轻松体育游戏做为载体, 学生在集体互动中得到乐趣, 找到了归属感。而正因为有了快乐的情感和归属感得到满足, 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特别是在对游戏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 应该注重对学生参与度, 学生的合作氛围上来评价, 而不应该注重游戏的结果。
三、活用体能拓展性训练、对抗性比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1. 问题及成因
现在的学生受学业压力和兴趣爱好的转移导致学生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 学生的意识品质很难得到磨砺。另外独生子女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下长大, 应对挫折的情境不多, 应对挫折能力弱。意志品质的薄弱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豆芽菜”是对90后、00后新生代的最好形容。所以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意志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每年学生体能测试成绩下降, 学生怕体能测试情绪越来越严重都是学生意志薄弱的具体表现。
2. 应对策略
我们仔细想想, 在体育课堂上利用体能训练, 让学生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都是对学生意志力培养很好的途径。我在体育课堂中每一个月会有两节课的体能训练, 包括耐久跑、背人跑、“运伤员”、“推小车”、俯卧撑、等等, 在课前, 我们会集体喊口号“我坚强, 我勇敢”、“我不是懦夫”, 同学完成任务后我们还有自己的庆贺仪式——集体武术表演, 动作整齐, 喊声震天, 相当气势。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激起了挑战困难, 战胜自我的勇气。如果是教师也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体能训练中, 更能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勇气。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能训练的量安排要循序渐进的, 运动量和强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内容安排是多样化的, 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既能保障你的体能训练让学生能真正在一节课内完成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又能达到磨砺学生意志的目的。
对抗性比赛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教育手段。我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容易开展的对抗性比赛, 例如“篮球三对三斗牛”、“十人拔河比赛”等。在对抗性比赛中学生会在体能透支的情况下, 比意志, 比智慧, 不但体能得到提高, 而且学生的意志, 水平也能得到相应提高。
四、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学生特长展示课, 培养学生自信、向上人格
1. 问题及成因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体能训练课刚开始还觉得有点新鲜感, 但到下节课的时候学生的投入激情就退下去了。胖的学生一听到长跑就愁眉苦脸。小个子同学也怕篮球比赛。高个子怕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学生没有成就感, 看不到自身的进步, 进而失去信心这是其中之一。自信不足主要在于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在平常体育教学中, 由于个体差异, 学生在体育技能水平差。同学之间横向比较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自信。
2. 应对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信在于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于让学生在挑战自我过程中能体会到自己的乐趣。在始业教育的时候我就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 每一个学生针对自己的弱项制定提高计划, 针对自己的特长制定计划如何更加突出。在这个记录袋中学生将任务量化到每一天, 将目标落实到每一周。每两个月有老师对学生目标达成情的测试。在我班有一个体形偏胖的学生在开学初就制定了一个减肥瘦身计划, 每天都安排了有氧长跑, 计划每一月在基数2圈上增加一圈。并且自己找了一个监督员, 在完成任务后都有签字。这些都将记录到成长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内, 这些都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真正做到了学生的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生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信, 自律意识的培养, 离不开坚强意志的培养, 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体育课堂正好给学生人格磨砺的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舞台。体育教师是学生人格培育的引路人, 是学生成长的伙伴。
摘要:体育课堂与其他课堂教学相比, 具有自身独特魅力。体育课堂充满着人际互动、挑战自我、意志磨砺、团队协作等等人格培育素材。本文试从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掘体育课堂丰富教育载体并切合恰当时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格,体育游戏,自律,人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方展画.浙江省德育精品工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96-197
[2]高亚兵.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202
体育课堂 篇8
一、初中体育游戏教学作用及选择
1.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体育游戏, 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能够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 使得身心都得到放松。另外, 体育游戏不是简单的游戏内容, 更多的是通过游戏来完成体育动作的巩固、运动能力的加强、体能训练的实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游戏的模式其实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就已经采用,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引性, 体育游戏活动应该更广泛、更深入, 更进一步地符合教材要求实现对初中生能力的全面调整。总之,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 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活泼、有趣的组织形式,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能有效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选择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在实际的进行过程中要重视选择, 不能一概采用, 更不能为了游戏而开展游戏活动, 要使得游戏内容配合教材内容, 但同时也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这主要是因为在体育课上选择或编创体育游戏时应以教材为根据, 思索教材与游戏的相互关系, 选择能配合教材相关游戏施行教学。例如:教学《篮球》时, 就可以利用篮球传运球的动作展开各类游戏活动, 如踩线追逐、传球捕人等都是可行的游戏内容。同时, 在进行体育游戏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团结合作、需要动脑进行设计的游戏, 凸显游戏的新奇和艺术性则是最为受欢迎的。当然, 体育游戏也要考虑到游戏的文明度, 不应该选择过于疯狂的游戏活动。
二、初中体育游戏教学应用对策
1. 准备部分
体育运动的准备部分多数是要讲清本次课程的要点, 然后进行热身运动, 体育游戏就可以在热身部分进行设计, 这时设计队列游戏很有趣。如:“队列游戏”游戏者围成圈, 游戏开始, 教师指定任何一人从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开始游戏, 第一人说:“立正!”同时做稍息的样子。第二人应接着说:“稍息!”同时做成立正的样子。第三人应接着说:“向左转!”同时做向右转。第四人接着说:“向右转”同时做向左转。如此交替进行。为了更好地实现准备游戏活动, 我还在实践过程中设计了三步准备模式。第一步, 进行队列整理游戏, 可以利用稍息、立正做游戏活动;第二步, 进行热身运动, 通过徒手操、跨脚步等进行游戏活动等;第三步进行整理, 通过站队、慢走进行整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 我们对游戏的选择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 基本部分
针对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设置更多的游戏组织学生巩固所学。例如教学《篮球》的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基本的运球及投篮技巧, 可以设置“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等游戏将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 从而牵引学生的探索兴趣, 吸引他们全身心投入, 这样更有利于其掌握动作技能。具体操作可以参照笔者下例:
首先, 我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提出要求:两组同学站在端线两侧, 一名同学运球至篮下进行投篮, 未投中继续投篮, 投中后运球给另一侧同学进行接力。然后, 引导学生开展“大追捕”。半场不超出边线和中场线4条线内任意的躲避捕捉.选出的2人用一个篮球, 只以传球的方式, 不允许走步, 运球的方式, 2人传球移动步伐, 用球触碰躲避人, 球不可离手的情况下捕捉。
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 学生能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灵活性, 同时对于胸前传接球、头上传接球等动作要领充分掌握, 灵活运用。
除此之外, 教师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之中感受到成功感, 有成功感学生就会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 感受到克服困难的荣誉作用。另外, 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活用教材, 设计一些民族游戏内容。民间游戏具有浓厚区域文化气息, 玩法简单, 趣味性强, 材料简便, 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 需要我们去传承。如磨磨秋、跳脚 (铃铛舞) 、摔跤、投石、射箭等均是以娱乐为主, 比赛成绩为辅, 锻炼性和娱乐性比较强, 故青少年极为喜欢。总之, 基础训练过程中的游戏内容要贴近教材, 但是又要活用教材, 适当拓展, 保证游戏安全的前提下要重视对学生成功感的引发。
3. 结束部分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 教师要指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进行整理, 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将学过的主要动作重复一遍, 然后进行记忆。而记忆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游戏活动。这部分很适合完成集体游戏, 就是教师喊口令, 学生完成动作。例如:教学“短距离跑”结束环节, 教师要让同学们做出准备跑时的标准动作, 然后互相检验, 看谁的动作不标准;或者组织游戏活动, 让各个小组分别展示一个不标准动作的反面例子, 巩固所学。同时, 结束部分教师要让学生放松, 减轻紧张感, 让情绪调整到安静状态, 更好地进行下节课的活动,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字游戏, 如:让5~10个同学排成一列, 人数逐步增加, 不需商量的情况下, 依次每个人说一个字, 然后组成一句话。这时会有的同学组成的句子乱糟糟的, 这时同学就会哈哈大笑。总之, 结束部分就是要整理情绪, 保持活泼的心理状态。
体育课堂 篇9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表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体育教学模式由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教法体系构成。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性;教学过程结构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学方法则体现了体育教学迷失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对构建高效体育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当下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和文化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不够重视,加之受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教师不注重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与信心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落后的教学理念完全违背了体育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呼吁,这逐渐使高中体育教学进入了教学瓶颈。具体表现为,每逢体育课要么只是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要么自由活动,教学毫无针对性。
1.2 体育教学模式方法亟待创新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不尽科学也成为当下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毋庸置疑,高中体育教师大多数属于体育专业人才,很多体育教师将“讲解-示范-训练”作为唯一的体育教学模式长期践行。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难免会引起学生反感,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亟待更新。
1.3 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缺陷
新课改要求高中体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而目前很多高中在体育教学评价方面仍将学生体育成绩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甚至很多体育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高地提升学生的体育成绩,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积极有效引导提升,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只重教学效果,不重视个体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高中体育教育的进步。
2 构建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2.1 优化教学思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的优化是以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应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自身的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把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学生才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觉得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乐趣,学习才有高效率。
2.2 转变教师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积极更新教学思想,由‘教师为主’向‘以生为主’思想过度,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在教学实践中,以生为本,加强师生合作,交流沟通,为学生解疑答惑,不断引导学生突破自己,实现运动水平超常发挥。在学生获得成功喜悦时,教师给予鼓励并提出新目标;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心理氛围,给学生指明方向。因此,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不同的,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最优化。
2.3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体育的魅力,锻炼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构建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过程。
2.4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结构的合理性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教学组织形式普遍采用以班级形式,虽然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便于教学管理,但却不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掌握技术的能力以及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与培养,这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优化教学过程结构,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练习参与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5 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教学方法体系,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教学方法选择适应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基础水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教法不当,再好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也是空中楼阁。因此,应着重研究如何根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
2.6 突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定量和定性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注重构建课堂动态评价体系,重点突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动力。
总之,为了实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6〕27号《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教材,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只有改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来研究每一个预设,每一个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利用高效课堂实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林.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素及整体优化浅见[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5(3).
[2]唐建忠.体育教学模式整体优化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9.
[3]杨李.浅谈如何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2,(12).
体育课堂 篇10
1.1 “生态体育”概念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利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和自然,社会进行亲密接触,实现对学生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培养, 获得自然和社会的精神的经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存力和适应性。
1.2 “生态体育”特点
“生态体育”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高中体育的模式和手段,还拓宽了体育教学的环境和场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自然性
“生态体育”的主要目的和手段是让学生融入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感受自然气息,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
1.2.2时代性
21世纪后,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加之,奥林匹克体育思想的转变, 使得体育奥林匹克运动更加符合时代的特性,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2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依据
2.1新时期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变革的需要
传统高中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进行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新时期教学主要以“三自主”教学模式为主,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的提高,体育教育要求“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高中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需要为以后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学生在学校学到知识逐步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体育教育也应该顺应现有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拓展知识层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理念。
2.3缓解教学条件制约的有效手段
随着普通高中的普遍和其大范围扩招,高中的学生逐渐增多, 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都呈现严重不足的状态,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对其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为后续学生体育的学习和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一定的挑战“。生态体育”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自然和社会进行锻炼,为缓解当前教学条件不足的现状创造了条件。
3开展“生态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3.1实践经验方面
相对西方的生态体育模式,我国的生态教学起步较晚。在体育领域,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学者进行研究,但并没有形成整体系统的研究体系和趋势。所以对于高中“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3.2教学方面
当前,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国家性的大纲、计划和教材。生态体育课程也缺少系统性有深度的实验, 尚未形成较成熟的课堂模式,实战经验缺乏,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论证和理论方向,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生态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阶段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生态体育的评价尚未完善,仍然需要多方的认证和推敲,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为“生态体育”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4 “生态体育”教学的应用分析
4.1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科目设置
传统的体育教育大多在学校内部,利用现有的器材和场地进行训练,根据“生态体育”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的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安排。教师可以对现有的体育项目进行合理的改革,运用技巧丰富教学内容。新颖的科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其更好的探究和操作。比如在进行短跑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俯卧跑,转身跑,接力跑等模式进行科目的改革, 或者利用不同的光、声、触信号刺激学生的感官,锻炼其反应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参考有关地区的体育教育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新的科目的设置,比如在周末或者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登山,素质拓展等户外活动,将学生与自然,保健,运动损伤的内容进行结合,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的同时,缓解了场地器材的压力。
4.2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组织形式
“生态体育”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根据课堂的环境,场所和季节而变换。教师可以结合网络等平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转换,安排素质拓展和体育游戏等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比如在进行抛铅球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课程,比如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而是应该让学生先进行抛铅球的简单练习,帮助其探索发掘适合自己的抛铅球的最佳方式,最后再进行标准动作的示范和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锻炼和摸索,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并找到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4.3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过程中都应该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根据每位同学的情况进行培养。教师对待每个学生既应该一视同仁,也应该区别对待,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方案,针对不同学生,从体能、锻炼能力、体育情感进行不同培养,并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评价过程的客观性,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感,在身心方面都得到放松和提高。
5实行“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注意事项
(1)在进行野外实践活动中,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应该充分进行合理的准备,比如在登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防滑,在游泳过程中教师应准备足够的游泳圈,做到防患于未然。
(2)将学生带入大自然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防止学生对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和伤害。
(3)对于“生态教学”场地的选择而言,对于环境较为偏僻的学校,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校园周边的平原或者高山进行练习,对于城市中央的学校,教师应该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和场地进行合理的安排,或者引领学生进入社会环境进行体育课堂的开展,最大程度的挖掘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6结语
高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改革对于推动体育教学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高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在“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体育改革过程中,学校应该以改革为契机,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逐步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从多角度多方面推动生态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7.
[2]石刚强,葛幸幸,雷辉旭,等.高校“三选”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59-61.
体育课堂 篇11
关键词 小学 快乐体育 儿童身心 素质教学 发展模式 意义
“快乐体育”的出现是由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体育功能决定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本人就教学所得的经验,谈一谈对小学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必要性的认识。
一、“快乐体育”的内容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所谓“快乐体育”,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人格、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快乐体育”教学是通过体验运动快乐来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培养终身体育态度和能力的一种新兴体育教学的形式。其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的目标,强调情感、兴趣、创造和能力培养,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达到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其内容,同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非常贴近。运用“快乐体育”教学,能营造宽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
二、“快乐体育”的特征同小学生素质教学相一致
1.小学素质教学提倡全面性,即主张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快乐体育”理论提出了“懂与会的统一”的问题,提出了“学科能力的培养”的问题,这些对学生全面地理解体育、全面地学会体育、全面地提高体育实践能力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从这一点上,“快乐体育”与小学教育的追求是一致的。
2.小学素质教育提倡全体性,即要求教育面对全体学生,而“快乐体育”中的“快乐”本身就是个体的感觉概念,使每个学生能在体育课中体验快乐。因此在“快乐体育”中经常采用设定不同难度、不同器械、不同小组、不同目标、不同进度,不同内容来进行教学。这对于在体育方面有着很大个体差异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快乐体育”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虽来自人对运动特性的体验的要求,却与小学的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相吻合。
3.小学素质教育提倡“主动性”,即要求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發展创造条件。而“快乐体育”在这一方面与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无论从诱发性,还是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看,“快乐体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各种“快乐教育”的理论中对于“主动性”的要求是共通的。
三、“快乐体育”的实践特点同小学教学发展模式相统一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两者均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人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实现体力、智力、品德全面发展。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两者都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两者认为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一,强调教学中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
4.在教学方法的转变上,两者都主张从注入式的模仿教学转入启发式的创造教学。“精讲多练”,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四、小学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意义
1.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教育观念。倡导从情感人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人格教育。
2.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法、发现式学法。这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3.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被动学、苦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即在情感上主张乐学,反对苦学,在意义上主张勤学,反对怠学。这是体育学习观的更新。
体育高效课堂从抓好课堂常规起步 篇12
1 规范请假制度,保证每位学生的健康锻练
课堂是否高效,应以班上每位学生的所学所得来衡量。但毫不夸张的说,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学生请假人数最多的一门课。每堂体育课,都会有学生因病、因伤、因事来请假。按照规定应是安排请假学生见习,虽然不能参加体能锻炼,但是见习是有必要的,为以后及时把课补上奠定基础,极其特殊的同学才待在教室自习。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请假的学生不到操场直接向老师请假,而是让体育委员甚至其他同学代为转达,然后自己留在教师里。那么此时,这些因故留在教室里的学生的监管人又该是谁呢?体育老师分身乏术,全权委托班主任又不合情理。监管的漏洞往往就是学生闯祸的契机。不是常有学生借机溜出学校上网,或趁此在教室、宿舍偷取别人的财物的吗?
因此,体育老师开学初就应该明确规定,身体轻微不适的学生或来例假的女生应该由本人亲自到操场向老师请假,在边上见习,而且不能偏安一隅。见习同学要积极地、力所能及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帮助老师做一些轻便活,如布置器材、做裁判、计时等。身体严重不适的学生在递交的请假条上还要附有班主任的签名及这段时间所在地点的明确说明,才好回教室休息。体育老师每节课要详细记录请假同学名字和欠学的内容,待请假同学身体恢复后更要及时到体育老师处销假,并做好补课准备,这样避免少部分同学找借口请假。只有将请假制度明确化,严格化,才能保证人人参与到体育锻练中来,才能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高效。
2 强调着装问题,尽量消除安全隐患
笔者走访了很多城乡结合以及农村的学校,在运动场上,放眼望去,绝大部分同学穿着牛仔裤在上体育课。在学生锻炼间隙,随意地找了几个学生进行交流,针对牛仔裤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从审美上,牛仔裤修身,显得人苗条。其次,从省事上,牛仔裤耐脏,不用每天都洗。最后,从保暖上,冬天穿牛仔裤能挡风,比其它裤子暖和。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时尚有着狂热的膜拜。据调查统计,60%的学生习惯了在体育课堂上穿牛仔裤或紧身的裤子,尤其城乡结合的学校就更多了。修长贴身的裤子,的确比宽松肥大的运动裤更符合时下中学生的审美标准,但在剧烈运动时,它的优点反而成了威胁学生安全的危险。例如,一位中学生在体育课上运动时,不小心摔倒在地,本来只是很普通的一摔,可他却极其痛苦的躺在地上,双手捂住大腿,呻吟不止。一检查原来是摔倒的时候钥匙顶到了大腿,导致皮下组织戳伤。这全是他所穿的那条紧身的牛仔裤惹的祸,如果是宽松的运动裤就可以缓解这个冲力了。
“安全”也是衡量体育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保证学生活动安全是课堂常规的重要目标,也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前提。每位体育老师都会在开学初跟学生强调服装问题,要求身着宽松服装和运动鞋才能上体育课。但往往随着时间的推延,体育老师们对服装问题开始大而化之了,于是在睁一眼闭一眼的松懈之下就孳生出了安全隐患。
体育老师及时给学生讲解牛仔裤对青春期身体发展的危害,时尚与安全,孰轻孰重,学生还是分得清的。再加上体育老师如能时时防微杜渐、长抓不懈,刻刻牢记“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每堂体育课都能让体育委员在上课前检查一下着装,并提醒学生衣袋中不要携带钥匙、小刀等安全隐患的东西,那么定能给体育课堂营造出安全的环境,同时也避免课堂伤害事故带来的纠纷。当然体育老师自身也要做好,不着便装上课,以身作则。
3 切实上好每堂室内课,落实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
体育课不仅有室外课,还有室内课。每当天有不测风云时,体育课堂就从开放的绿茵场地搬回到封闭的教学大楼。可是目前三尺讲台似乎没有了体育老师的方寸之地。室内课或被其他科目的老师要走,理由是反正上不成体育课了就给我上。或沦为自习课,体育老师充当看班老师的职责。
《基础课程标准》规定“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也是体育课程的价值之一,这个价值的掌握就应该在室内课上体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原理讲解清楚了,实践起来就能少走弯路,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否则,室外课上老是通过中断学生的练习来讲解理论,那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运动激情,课堂效率必定大打折扣。
因此,室内课不应该拱手相让,也不应该草草应付,它同样需要认真备课,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有的运动技术不是靠室外课三言两语就能讲解清楚,讲解透彻的,需要借助力学等原理给学生进行动作分解,甚至借助黑板来进行画图演示。有的还要借助多媒体,播放技术动作的有关视频,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上好室内理论课也是体育老师的一门艺术,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途径。
4 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详细了解学生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体育课虽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考虑到因材施教。体育老师不仅要了解所教学生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运动,而且随着中考体育改革,考试选择项目越来越多,学生自由选择的面是广了,但也不知所措了。因此体育老师更需要摸清所教班级学生的性格爱好,才好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出最好的建议。
鉴于体育教师所教班级众多,而且缺少和学生沟通的时间地点,那么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就势在必行。班主任是学生和家长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掌握学生情况最详细的人。通过和班主任的沟通,就可以了解到有特殊疾病或特别性格的学生,从而制定出上课时对待该特殊群体学生的方案。例如,王某某同学,虽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是手术成功后还是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在体育老师和班主任的配合之下,制定出针对他的教学方案:如果该生确实不能随班上体育课,必须让该生见习;如果该生能做一些简单的小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给他进行一些适当的轻量运动;如果该生家长确定该生通过检查已经完全康复,不存在安全问题时,可让该生随班上课,但还是时时刻刻要对该生的各种反应进行判断,必要时停止其锻炼。三年后,王同学不但顺利通过了体育中考,而且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和班主任的沟通,还可以得到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老师的评价。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体育老师调整教学方式、运动难度等方面,让体育课堂也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真正的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并在爱屋及乌的惯性之下爱上运动,爱上健康。
5 结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它是课堂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效管理和调控的保证。有序的体育课堂常规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