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课堂

2024-10-30

传统体育课堂(共12篇)

传统体育课堂 篇1

体育新课标对初中课堂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坚持健康第一,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最后是尊重个体差异, 使每位学生都能受益。但长期以来受到智育教育高于体育教育狭隘思想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如何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依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来改善教学、创新体育教学, 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创新, 转变理念

新课程倡导师生建立平等的朋友交流关系, 从而实现对学生体育潜能上的创造和开发。创新体育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体育知识的同时, 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及养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创新体育跟传统体育相比有明显的特点, 创新体育更加重视中学生个性, 重视教学内容和手段上的创新。具体呈现以下三方面:1.改变教师职能, 由传统讲授转为引导,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2.明确“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3.教学评价上从单纯的能力达标转移到对学生综合运动能力和素质发展水平上的评价。

二、创新教法, 丰富课堂

(一) 创新场地

在实际体育授课中, 体育教师可以实现让场地有所创新, 比如在场地画上各种图案或者是利用色彩感官来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运动场所。如在学习后空翻一课中, 教师可将体操垫摆成一个圆形, 这样学生在后空翻的时候正好可以呈现一个花朵绽放的形状, 教师指定每个学生落地的位置, 待所有学生做完动作后拼成一个图形, 由此一来教学就充满了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 就是一个小小的改变, 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 创新环节

由于树立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 因此在教学中一些具体的运动环节, 可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和创新, 比如新课前的准备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 老师只限定活动时间, 由学生来自主决定活动内容, 并对优秀组织者提出赞赏和肯定。在队形站列上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决定, 三角形、五角星或者是十字方队都可以, 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即可, 此外在立定跳远、跑步等活动中, 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伙伴和搭档, 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游戏上的创新, 从而体现出创新体育的趣味性。

(三) 创新内容

在体育教学内容上, 体育教师可以增添一些活动新元素, 注重突出中学生的个性, 比如在障碍接力跑运动中。教师将其定为“穿越火线”, 将接力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都改成:码头、大桥以及碉堡等等, 然后最终的目的地, 就是到达胜利彼岸。还有在讲授立定跳远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蛙跳、兔跳, 然后对比选择哪种方法跳得更远, 从而实现内容上的创新,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 创新学法

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动作要领之后, 还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比如在花样跳绳教学中, 教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熟练掌握跳绳技巧,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对跳绳花样进行创新。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通过竞赛评比, 并要求优秀小组带动稍微落后小组, 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集体主义意识。

(五) 创新游戏

体育游戏从准备到操作处处都可以体现创新。如在小胶球游戏中, 教师发放给每小组一个球, 规定活动范围, 让学生自编自演出大家喜闻乐见的游戏。游戏前,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不照搬、不雷同、有新意。让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创编出有新意的“换转投球”“腿夹球比快”“小球接力”“目标远投”等游戏项目。通过自创、全体参与, 提升了学生参加课堂游戏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除了上述因素外, 体育教师还应创新体育课堂教学的其他元素, 竭力开创出创新体育的新思路。

三、灵活教法, 激活课堂

(一) 前提是“吸引”

优秀的体育教师会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 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 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 但不能像演员一样的自我。在面对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时, 与其责问学生, 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 首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 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 产生“磁化”效应, 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 关键是“灵活”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体育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器材以求取得佳绩。

1.猜谜语、讲故事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宣布学习内容, 讲解示范动作, 学生模仿练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兴趣索然, 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学生成了老师“机器”。倘若教师采用提问式教学, 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 我在讲解“前滚翻”时, 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 两脚迅速蹬, 团身如球滚, 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 学生思维便活跃起来了, 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以此来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 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 而且便于学生记住其所学, 以至于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所以,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有选择, 有针对, 常常新, 步步入, 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小竞赛、大智慧

中学生活泼好动, 热衷于小型竞赛,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要领后, 体育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进行直线跑、接力跑, 单脚跳可创新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 由于比赛充斥竞争, 学生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A在操场上玩, 学生B在其后背打了一下, 只见A回首转身, 急忙就追, 直到A、B两人都大汗淋漓地趴在地上为止。这些在操场上随处可见的镜头不仅引起我们深思:为何学生在练习起跑时反应会稍慢些?为何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其实不难理解, 学生在游戏时是个性的自然流露, 如果教师能顺应其个性创新教法, 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三) 目的是“融情”

体育教学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向师性和向生性, 最终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始终表现的是一个“指挥者”的角色, 总是对学生板着一副冷面孔, 生怕学生不把自己放到眼里, 而我们相当部分教师始终沉浸在这一误区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不偏不向, 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学生, 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 只要教师有诚心, 有耐心, 充分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把学生当做朋友, 关注学生的日常进步, 肯定和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就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总之, 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广博的学识、强健的体魄和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切实行动在教学中进步, 在进步中总结, 在总结中反思, 如此反复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才会达到真正的创新体育。

传统体育课堂 篇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独具云南地方特色,其承载了云南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是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云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亮点。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具有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以及技术简单易学等特征,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教学实施与开展,能够缓解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体育器材、场地贫乏等问题,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各个民族之间交流,并且符合国家地方课程的实际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由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

1 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区域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态将成为区域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全省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的事实。

因此,探索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课题,就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区域现存体育资源的现状来看,学校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云南拥有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以及具有较强健身娱乐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与现代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体育兴趣的同样功效,可在学校教育中适度设置进行教学传承活动,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及互动发展模式, 有利于拓展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弥补学校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学校体育教育条件不足的现状。就此而言,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除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使其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性,促进学校特色体育课堂的构设,为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多有利因素。

部分学校就此作出了尝试并收到了意想不想的效果。例如玉溪师范学院每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竹竿舞比赛,竞赛活动是在学校学工部组织下进行,以学校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报名参加,裁判组对竞赛队的表演内容设计、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获奖队进行奖励。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笔者来说,有幸在校园感受、观赏整个激动人心的少数民族竹竿舞表演,实属感慨万端。从整个竞赛活动可以看出,表演各单位非常重视该活动,所有参赛队都在竞赛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构思、设计和排练。竞赛活动现场充满生机与活力,异常精彩和悦目,在约二千多师生观众热烈的掌声下完满结束了活动。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满足了现代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一定程度解决好区域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与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的矛盾,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也是众多学校教育发展所应承担的新任务。

2 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而言,多元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确实对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性,还可能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性、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面临着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但是,文化的多元性使人们能够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认识和吸收各国、各民族的特色及精髓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促进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共同进步。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和生成新文化的任务,也必须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做出回应。也就是说,当代学校文化不应该是一元性的,而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方向要呈现不分族群、血缘、语言、习惯和地域,尊重各个族群的文化差异,认可各族群文化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结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共识,为构建校园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式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及实现路径,以满足学校多元文化发展以及学生获取多元文化信息要求的需要。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应关注乡土知识,关注地方现存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尊重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保证乡土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使学校教育能够成为乡土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保证本民族文化或本区域性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无顾虑地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

在云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竞技和游艺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学校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适时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予以研究、保护的良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一方面承担了本乡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使区域学生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功能价值,也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珍贵性,传递保护、传承、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目前仍然处于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至于在主流文化全面发展的大潮中遗失或停滞。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生,让现代学校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自由的状态,为创设和谐多元文化服务,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各个行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但是,学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时,要保持严密的、全面的和自我反省的思维方式,对相关文化进行甄别,以保证其选择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优质性、实用性和传承性等特征,使学校多元文化富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巨大资源库,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为学校教育成效的取得提供丰厚的沃土。

3 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基地,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首先,学校有一大批非常固定的受教育群体―学生,这个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必然要求其肩负着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他们终究是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纽带群体。其次,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会按相关要求制定相对充分的教学时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这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创造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条件,能够弥补学生放学后忙于课后作业而无暇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不足。

再次,学校体育教师往往是接受了专门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并具有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学习和培训活动后普遍具备了“传授者”的条件和优势。第四,学校一般情况下都配置有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传播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实践经验也进一步表明,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保存、积淀,才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就此而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任务。

快乐体育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篇3

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以群体快乐型为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人人体验、人人快乐,力求人人成功。为学生的终生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1.在参与中体验快乐

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请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融洽师生感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更高层次上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因此,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亲自参与各种新奇、有趣的活动,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发展身心之目的。如在每节课的开始,我们一改过去先慢跑、后做操的老习惯,让每个学生设计安排一个趣味性、活动性小游戏,并让设计者来带领学生练习,这样既有集中注意力的、快速反应的,又有讲究互相配合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让学生通过小游戏,既热了身,又激发了上课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1多点普遍

例如最普及的篮球运动,以往我们在教学时追求标准化、规范化,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篮球天赋。如果我们更多的让学生在篮球场自由地发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就能充分激发他们对篮球的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

1.2少点复杂

把体育课的活动方法和活动规则进行简单化处理,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活动的方法,从而在同学之间能进行活动和比赛。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先简化活动方法和规则,让学生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只要把球投进篮框就算得分。这样没有了各种各样的规则限制,学生的心理约束全都解放了,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学习热情,活动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彻底激发了,效果也会很好。

1.3加点趣味

体育教师要努力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竞技项目趣味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体育带给他的欢乐。如在平时教学中,短跑是属于既累又单调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跑道上单调地一趟趟地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肯定不高。反之,我们如果把短跑和各种接力游戏结合起来,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及“抢占位置跑”等,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

1.4融入生活

体育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把体育运动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联系起来。把一些项目的活动方法和规则进行合理的修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说肯定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力量项目,如果单纯地按照竞技比赛的要求让学生进行练习,非但收不到好的练习效果,而且可能造成学生的身体伤害。反之,我们把它进行生活化改造后,让它融入到游戏中,如“抢救伤员”、“推小车”,学生受到的教育和体验就会完全不同。

2.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在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平衡的心态中”、“师生的情融中”、“需要的满足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学知,体验学习之乐,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跳高教学中,素质好、跳高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应对跳高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完成动作后,老师的赞许的表情和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体育教师应创设精神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有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让每个学生在第一个学期都来整一次队,第二个学期带一次操,第三个学期自己设计一个小游戏。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教师对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3.结语

传统体育课堂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主创新,开放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讲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主宰着课堂,许多课外生机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如何把真实的体育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我就结合这节跳跃课,与专家及教师一起做一个交流。

一、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唯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比如,我的这节“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一课中,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用口令式的“1、2、3”跳的形式进行练习,这样的练习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分组,充分体会“单起双落”的动作要领,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的跳跃方法。然后请学生进行展示,自己说出如何可以更好地做到“单起双落”的动作要领,接着根据学生自主发现,教师加以总结,然后让学生再进行分散练习,最终达到对“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举手发言的面不够广,常常是只有几个学生在跟教师“唱戏”,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来表达。长此以往,课堂就成了优等生的天下。同时,有些学生本来就较内向胆小,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唯恐说错,因而慢慢地也束缚了自己的思维。那些学困生更是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的老师也常常在埋怨学生表达能力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出现,彻底扭转了这种局面。现在你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眼睛里都放出兴奋的光彩,每个人都在各抒己见……课堂上再也没有人会被晾在一旁了,你再也不能轻易地给他们戴上“优等生”“学困生”的帽子,只觉得我们的学生原来都那么爱表达。如,在今天上的这一课里,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帮助,教师则以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看到学生成功完成动作时,则以和学生击掌的形式祝贺他,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另外,小组合作意识的强化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合作语言”,如:“请你当助手!”“请你协助!”“请你保护!”“请你想想办法。”等。

三、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在评价过程中,以往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我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仅评价动作的正确与否,更要评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激励效应,进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例如,我在讲到“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时候,并不像传统式的教学,直接告诉学生课题,而是让学生根据我所做的动作自己说出课题。再如,在教学中,我多次请学生进行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请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自己说出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若一个学生的动作没有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时,教师要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进步很大!”“如果落地再轻点那就更好了。”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更加注意对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同时加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自主学习热情,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教学模式之研究.体育科学,1996(02).

[2]毛振明.对十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学科专家,2010.

传统体育课堂 篇5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作者/ 樊治东

摘 要: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之一。高中生的课业比较繁重,时间也比较紧迫,体育课不仅想为了锻炼身体,还为了缓解思想压力。因此,特此建议设置一些符合高中生身体机能而又趣味放松的运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训练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教育保障。

关键词:高中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课程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精神总处于紧张状态,身体总处于疲劳状态,所以,体育课堂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然而,体育又不是急功近利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站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高度,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学生压力,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力。鉴于此,笔者特此结合教学实践,站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高度,对如何提高高中阶段体育课堂效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高中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明:“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进步,高中体育也不能以短浅的目光只顾现在不顾将来,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强化团队意识,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来引导学生锻炼和提高。从一线实际教学来看,要想培养学生终身运动,就不能将体育课上得死板、单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出发,从他们的爱好、兴趣和特长优势出发牵引他们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设置主体鲜明、能力分层的活动模式。因此,强化高中阶段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舒缓学生的精神压力,还有培养大家对体育生成持久“亲和感”,形成永久锻炼的习惯,从而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受益者。

二、高中阶段如何践行“终身体育”

1.活跃体育,自主选择

兴趣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运动的动力。所以,我们要想着眼长远利益,为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思想意识,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除了最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外,还经常展开多元化的可选运动方式,鼓励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着手进行发扬和锻炼,诸如,球类比赛、体能竞技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游泳课等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引进比较时髦的健美操、体育舞蹈、防身术、跆拳道、爬山、轮滑、野外郊游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教学实践中,除了多样化的运动方式可选之外,我们还丰富和改进某一项运动,使之成为大家都喜欢的趣味小游戏,例如,篮球运动,我们可以改进成一人带双球、双人带一球的.小游戏来锻炼大家的带球技能;足球运动时,我们为了丰富课堂,可以结合舞蹈设计小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训练技巧进行合理编排,然后让学生围成一个圈,通过练习足球操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足球的抢断、拦截动作等技能,这样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没有压力感,能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最终为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奠定了基础。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体育活动,这样的设计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改进体育活动,以满足身心发展需求和健身竞赛等需求。当然,自主改进体育活动,需要学生课堂事先准备好方案,否则课堂时间有限,时不我待。

2.激发热情,自主学习

运动需要激情,学习还靠自主。要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思想,我们就先要从激发热情,引导养成自主运动和锻炼的习惯开始。第一步,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激活他们的体育运动。例如,开课伊始,我们给大家播报一些最新的相关运动项目的体育新闻,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勾起学生运动和锻炼的激情,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再者,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明星偶像的经典动作,比如姚明的灌篮、刘翔的跨栏等让学生在偶像的吸引下加强自主锻炼。第二步,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运动的程序。例如,学习少林拳。组织小组进行多媒体跟随式自主学习,教师要随时指导评价,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体育耐力。第三步,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教师必须在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要有超越自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体育运动中的难题,使得自身的运动发展处于和谐状态,进而拥有长期的体育运动耐力。

3.课外延伸,形成意识

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将体育运动训练拓展到课外。首先,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宣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宣传体育运动的优势,如,剪辑、自制录像带等,这一系列工作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动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课外活动之中。其次,要组织节假日的运动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在假日里进行爬山、野炊、露营、体育集训等有意义的体育健身活动。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促进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另外,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组织体育社团。对于高中体育社团来讲,不同于高校体育社团,应该重视多项目的训练内容综合,例如,传授防身防卫术、擒拿与反擒拿、格斗与散打等都可以融合到一个社团之中。通过社团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拥有顽强的精神,同时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运动干预来转变高中生不良的应考状态。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站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高度对提高高中阶段体育锻炼和要求的探索与总结。概而述之,高中阶段的体育运动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为了放松学业压力而搞成哈哈秀,我们一定要秉承“体育运动,从我做起,终身受益”的理念和原则,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认知情感的训练项目来明确运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训练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教育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潘建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2]蒋惠忠。浅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魅力中国,2010(23)。

净化体育课堂 让体育回归其本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 体育课堂 净化 本质

一、净化教材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给教师留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不受教材限制,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不同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充分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释放童心,彰显个性。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根据学习目标大胆开发教学资源,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内容,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使新课程教学充满活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些开发的新教材内容中,有的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利于学生在课外活动练习;有的只是为开发而开发,一些低级、幼稚的内容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课堂,如南瓜、扁担、多米诺骨牌等,曲解了体育教材内容开发的本意,降低了体育教学的品位,冲淡了体育学科的健身性和科学性。教师作为教材的最终组织者和运用者,教师是否能够创造性地组织和使用教材,决定教学活动的实际质量和效率。体育教材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源于生活。体育教师只有面向生活,深入学生生活第一线,积极挖掘民族民间生活中可用于体育教学的生活素材,凭借教材,依托教材,创造出既符合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材。是什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呢?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学内容在游戏中变得充满童趣。其实教材内容本是客观的,而教学方法可以是灵动的。关键是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方法得当,耐久跑等这类传统教材内容同样可以发挥应有的教学效益。

二、净化学习形式,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

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片面追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形式,不顾学生的实际,不管上什么课,都少不了让学生去分组讨论和交流。而实际上学生们不知所措,“我们讨论什么?怎么讨论?怎样交流?”因为老师没有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环境或条件。结果是,学生围在一起不知说些什么,不知干些什么,时间却在一分分地过去了,实际上这是无效学习。就教学过程和方法而言,一定要符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探究也好,合作也罢,都要用得恰如其分,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不是所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发现的,那样的话,体育课就成了体育科研了,体育教师也将面临下岗的危机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再认知和基础经验的再体验,进行探究和实践,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如果学生没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仅凭视觉上的感受就让他们研究、创新,这样的研究、创新是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新”而刻意搞形式上的“秀”,如“合作秀、问题秀、媒体秀、表演秀”。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体育课程新理念,不断反思课堂进行教学,才能认清体育教学中的“浮华”改革现象,让体育回归其本。

三、净化技能教学,回归体育本质

在“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口号影响下,一些体育课上成了活动课,一节课游戏占了绝大部分,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隔靴搔痒,而把体育教学根本的东西丢到一边。诚然,经过精心包装的公开课,在课改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有的使公开课得到好评,课堂就是教学内容少一点,难度低一点,形式活一点,花样多一点,给人以热闹和精彩的印象。但这种热闹和精彩的背后,却是华而不实的。忽略了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缺乏适当的运动量控制,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是为了乐而乐!就体育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言,要让学生该学会的就无条件地学会。在这一点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学不会就谈不上会学和乐学。我们不能因为出彩而本末倒置,更不能因为出彩而荒废体育本质。君不见,在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玩街头篮球,他们对运动技术细节的追求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要求,其自觉、认真与投入的精神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是什么促使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呢?是运动技能的提高!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第一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因为运动技能的提高是学生体味运动文化的条件,是他们竞争中挑战自我和他人的基础,是他们展示自我和建立自信的前提,也是他们得以进行充分运动的媒介,是树立终身体育的保障。所谓“淡化运动技能”并不是不要运动技能,而是要精化运动技能,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运动技能。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是以运动技能教学为基础,而其他目标都是依托运动技能来实现的。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四、净化评价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在一些体育观摩活动中,有时听了十几节课也听不到教师一句批评的话,甚至连一句批评性的语言都没有。是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可批评的缺点,错误呢?不是。是不是我们已经有了完全可以代替批评的新教法了呢?也不是。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理论已经不让批评了呢?更不是。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呢?是我们对表扬与批评及激励方法的片面理解所致。其实,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和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表扬是弘扬学生的优点,从正面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手段;而批评是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从反面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明显的错误动作、行为,必须予以否定,对于学生似是而非的答案,应一分为二地评价,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而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所表扬的是什么?表扬和批评一样,如何表扬、表扬什么,都有一个尺度,有时老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体育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既能检测教学效果,又能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把关注个体差异落到实处,体现体育学科独到的教学风格。

五、净化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性

体育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体育教师为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辨证的统一。但是,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学生就是上帝,体育教学就是要服从学生;强调讨论就是体现学生主动探究的好形式;提倡学生是主体,就贬低教师的存在价值等等。导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进行必要的教学管理,不敢进行比较严肃的体育教学,而是片面追求欢乐的气氛,大量安排与教学无关的游戏内容,使体育教学变得虚无和肤浅。要最优化地发挥教与学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学生为主体性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体育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障。体育教师要教学生不知道的、教学生体会不到的、教学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就是说在学生最重要之时、最需要之处,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迈上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设台阶、注入动力、奠定基础。一节好的体育课,要具备各种条件,但至少要在学习上指给学生一条路,让他们去探究;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有的放矢;应给学生一点启示,让他们举一反三。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讲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学生随心所欲,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所展现的学生主体性可能是虚假的,失却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其实,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道路还很长,还会碰到很多新问题。我们只有清晰地发现问题,明确地解决问题,揭开面纱,逐渐修炼;撕开掩饰,逐步反思;才会茅塞顿开,自启醒悟!总之,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一定要防止浮躁的倾向,要正视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拘泥形式,不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地搞课改,不能只浮在表面上做文章。既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又要努力追求体育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牢牢把握体育教学实质,净化体育课堂教学,还体育教学的本来面目,把先进的体育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瑞堂,徐正师.《去“浮”存真,回归体育教学之本》.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第4期P26~27

2.毛振明.《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中国学校体育 2004.3

3.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4

让体育游戏促进高效体育课堂 篇7

一、要着力开展趣味性的体育游戏

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器材,以及运用不同类型的动作或活动项目,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大圆圈,从1到3进行报数,牢记自己的号码,并按照顺时针慢跑。当教师喊到“1”时,所有“1”的学生停止跑步,站在原地,而“2”和“3”的学生绕“1”的学生向前做“S”形快跑;当教师喊到“2”或“3”时,则“2”或“3”的学生止步站在原地,“1”的学生绕“2”或“3”的学生向前做S形快跑。在组织游戏前,教师要讲述游戏规则:第一,叫到某数后,该学生不得向前跑动;第二,在慢跑或是快跑中,学生要注意速度,不能超越前面的同学。第三,注意听口号,起跑和停跑时动作要快。教师设计这样有趣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他们动作技巧和反应能力的目的。

二、要设计层次性的体育游戏

在体育训练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体育训练游戏,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水平二前滚翻》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难易不同的训练方法:①正常前滚翻;②斜坡前滚翻,后脑勺接触垫子,团身并起立;③远度限制前滚翻,限制一定的距离,学生在滚翻的过程中,两腿不要分开,进行完整滚翻;④宽度限制前滚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宽度距离中,完成连续性的滚翻动作。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体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形式,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收获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学习内容。

三、要拓展竞争性的体育游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竞争性的体育游戏,来培养他们顽强、果断的体育品质,以及团结互助的集体意识。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穿梭跑的体育游戏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A队和B对,并要求他们前后相距3米,纵队站立。游戏开始后,教师指导A队学生做统一体操,但可以任意变换方向,B队学生从A队中间做穿梭跑动作,如果B对学生不小心碰到A队的学生,就算失败,站到队伍后面;当B队学生全部通过后,A、B两队交换任务,随后,统计失败人数,碰到的人数最少就是获胜队。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这样竞争性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判断能力。

四、要开发智力性的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穿越障碍接力游戏和集中注意力的游戏等,在激活他们脑部细胞的同时,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解脱接力”的游戏,选择一个宽敞的场地,准备两根60厘米的绳子,并在每根绳子的两端扎个圈结,教师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在每队选出一个人站在同一端绳子的两侧,其他学生纵队站在另一端。要求学生两队的第一个学生听到比赛口令后,迅速跑到中线,站在圆圈里面,并把放在地上的绳子从脚到头绕上去,将绳子放回原位,跑到起点处,看谁最快完成任务。在挣脱绳结时,学生要注意把身体紧缩,手脚灵活配合,才能顺利结束任务。教师巧妙地设计这样具有智力性的体育游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协调意识。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促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体育、学习体育,进而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在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组织有层次性的体育游戏,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并顺利完成训练任务;组织有竞争性的体育游戏,进而培养他们竞争意识和判断能力;组织智力性的体育游戏,激活他们的脑部细胞,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他们学好体育、增强体质奠定基础。

摘要: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使学生体力与智力有机结合的基本途径。本文从组织趣味性、层次性、竞争性和智力性体育游戏等方面,探究组织体育游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组织,体育游戏,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施志社.怎么组织体育游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7.

[2]体育游戏编写组.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传统体育课堂 篇8

1 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区域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发展状态将成为区域体育全面协调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评价指标,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云南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导致全省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的事实。

因此, 探索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课题, 就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区域现存体育资源的现状来看, 学校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众所周知, 云南拥有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以及具有较强健身娱乐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与现代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体育兴趣的同样功效, 可在学校教育中适度设置进行教学传承活动, 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及互动发展模式, 有利于拓展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弥补学校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学校体育教育条件不足的现状。就此而言, 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动, 除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 使其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性, 促进学校特色体育课堂的构设, 为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实施创造更多有利因素。

部分学校就此做出了尝试并收到了意想不想的效果。例如:玉溪师范学院每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竹竿舞比赛, 竞赛活动是在学校学工部组织下进行, 以学校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报名参加, 裁判组对竞赛队的表演内容设计、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 对获奖队进行奖励。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笔者来说, 有幸在校园感受、观赏整个激动人心的少数民族竹竿舞表演, 实属感慨万端。从整个竞赛活动可以看出, 表演各单位非常重视该活动, 所有参赛队都在竞赛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构思、设计和排练。竞赛活动现场充满生机与活力, 异常精彩和悦目, 在约两千多师生观众热烈的掌声下完满结束了活动。可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 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 满足了现代学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要求, 一定程度解决好区域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与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的矛盾, 对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 也是众多学校教育发展所应承担的新任务。

2 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而言, 多元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确实对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性, 还可能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性、流变性和断裂性, 同时面临着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但是, 文化的多元性使人们能够拓宽视野, 进一步了解、认识和吸收各国、各民族的特色及精髓文化, 并将之与该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促进全球范围内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共同进步。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 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和生成新文化的任务, 也必须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做出回应。也就是说, 当代学校文化不应该是一元性的, 而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性等特点。因此, 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方向要呈现不分族群、血缘、语言、习惯和地域, 尊重各个族群的文化差异, 认可各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并结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共识, 为构建校园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式发展战略创造条件及实现路径, 以满足学校多元文化发展以及学生获取多元文化信息要求的需要。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 学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应关注乡土知识, 关注地方现存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 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 尊重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传统, 保证乡土文化占有一定的比例, 使学校教育能够成为乡土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笔者认为, 学校只有在保证该民族文化或该区域性文化核心延续的前提下, 才可以无顾虑地吸收融合外来有益的文化, 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

在云南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体育、竞技和游艺活动,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在学校多元的文化背景下, 适时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予以研究、保护的良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 一方面承担了本乡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使区域学生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功能价值, 也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珍贵性, 传递保护、传承、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使目前仍然处于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至于在主流文化全面发展的大潮中遗失或停滞。另一方面,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共生, 让现代学校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自由的状态, 为创设和谐多元文化服务, 促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满足学校各个行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但是, 学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时, 要保持严密的、全面的和自我反省的思维方式, 对相关文化进行甄别, 以保证其选择的各种文化信息具有优质性、实用性和传承性等特征, 使学校多元文化富有新的生机和活力, 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巨大资源库, 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 为学校教育成效的取得提供丰厚的沃土。

3 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校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基地, 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 现已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往往都是从学校教育着手。首先, 学校有一大批非常固定的受教育群体—学生, 这个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必然要求其肩负着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使命, 也就是说他们终究是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纽带群体。其次,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会按相关要求制定相对充分的教学时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 这就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创造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条件, 能够弥补学生放学后忙于课后作业而无暇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不足。再次, 学校体育教师往往是接受了专门的体育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并具有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经过学习和培训活动后普遍具备了“传授者”的条件和优势。最后, 学校一般情况下都配置有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传播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实践经验也进一步表明, 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 由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下, 文化才得以保存、积淀, 才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就此而言, 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 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重要途径, 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任务。鉴此, 云南不少学校尝试性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课程资源的模式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中来, 让广大学生在健身娱乐中接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开阔视野都是有益的, 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内容, 满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形成了教育的区域特色的同时也弘扬、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 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对现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是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契机, 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但是,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 传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 这也是后期工作中需继续加强、继续努力和继续深化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余贞凯, 黄燕秋, 董建平.农村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以云南省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 (4) :63-66.

[2]艾热提·买提热依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 :93-96.

体育高效课堂从抓好课堂常规起步 篇9

1 规范请假制度,保证每位学生的健康锻练

课堂是否高效,应以班上每位学生的所学所得来衡量。但毫不夸张的说,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学生请假人数最多的一门课。每堂体育课,都会有学生因病、因伤、因事来请假。按照规定应是安排请假学生见习,虽然不能参加体能锻炼,但是见习是有必要的,为以后及时把课补上奠定基础,极其特殊的同学才待在教室自习。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请假的学生不到操场直接向老师请假,而是让体育委员甚至其他同学代为转达,然后自己留在教师里。那么此时,这些因故留在教室里的学生的监管人又该是谁呢?体育老师分身乏术,全权委托班主任又不合情理。监管的漏洞往往就是学生闯祸的契机。不是常有学生借机溜出学校上网,或趁此在教室、宿舍偷取别人的财物的吗?

因此,体育老师开学初就应该明确规定,身体轻微不适的学生或来例假的女生应该由本人亲自到操场向老师请假,在边上见习,而且不能偏安一隅。见习同学要积极地、力所能及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帮助老师做一些轻便活,如布置器材、做裁判、计时等。身体严重不适的学生在递交的请假条上还要附有班主任的签名及这段时间所在地点的明确说明,才好回教室休息。体育老师每节课要详细记录请假同学名字和欠学的内容,待请假同学身体恢复后更要及时到体育老师处销假,并做好补课准备,这样避免少部分同学找借口请假。只有将请假制度明确化,严格化,才能保证人人参与到体育锻练中来,才能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高效。

2 强调着装问题,尽量消除安全隐患

笔者走访了很多城乡结合以及农村的学校,在运动场上,放眼望去,绝大部分同学穿着牛仔裤在上体育课。在学生锻炼间隙,随意地找了几个学生进行交流,针对牛仔裤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从审美上,牛仔裤修身,显得人苗条。其次,从省事上,牛仔裤耐脏,不用每天都洗。最后,从保暖上,冬天穿牛仔裤能挡风,比其它裤子暖和。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时尚有着狂热的膜拜。据调查统计,60%的学生习惯了在体育课堂上穿牛仔裤或紧身的裤子,尤其城乡结合的学校就更多了。修长贴身的裤子,的确比宽松肥大的运动裤更符合时下中学生的审美标准,但在剧烈运动时,它的优点反而成了威胁学生安全的危险。例如,一位中学生在体育课上运动时,不小心摔倒在地,本来只是很普通的一摔,可他却极其痛苦的躺在地上,双手捂住大腿,呻吟不止。一检查原来是摔倒的时候钥匙顶到了大腿,导致皮下组织戳伤。这全是他所穿的那条紧身的牛仔裤惹的祸,如果是宽松的运动裤就可以缓解这个冲力了。

“安全”也是衡量体育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保证学生活动安全是课堂常规的重要目标,也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前提。每位体育老师都会在开学初跟学生强调服装问题,要求身着宽松服装和运动鞋才能上体育课。但往往随着时间的推延,体育老师们对服装问题开始大而化之了,于是在睁一眼闭一眼的松懈之下就孳生出了安全隐患。

体育老师及时给学生讲解牛仔裤对青春期身体发展的危害,时尚与安全,孰轻孰重,学生还是分得清的。再加上体育老师如能时时防微杜渐、长抓不懈,刻刻牢记“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每堂体育课都能让体育委员在上课前检查一下着装,并提醒学生衣袋中不要携带钥匙、小刀等安全隐患的东西,那么定能给体育课堂营造出安全的环境,同时也避免课堂伤害事故带来的纠纷。当然体育老师自身也要做好,不着便装上课,以身作则。

3 切实上好每堂室内课,落实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

体育课不仅有室外课,还有室内课。每当天有不测风云时,体育课堂就从开放的绿茵场地搬回到封闭的教学大楼。可是目前三尺讲台似乎没有了体育老师的方寸之地。室内课或被其他科目的老师要走,理由是反正上不成体育课了就给我上。或沦为自习课,体育老师充当看班老师的职责。

《基础课程标准》规定“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也是体育课程的价值之一,这个价值的掌握就应该在室内课上体现。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原理讲解清楚了,实践起来就能少走弯路,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否则,室外课上老是通过中断学生的练习来讲解理论,那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运动激情,课堂效率必定大打折扣。

因此,室内课不应该拱手相让,也不应该草草应付,它同样需要认真备课,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有的运动技术不是靠室外课三言两语就能讲解清楚,讲解透彻的,需要借助力学等原理给学生进行动作分解,甚至借助黑板来进行画图演示。有的还要借助多媒体,播放技术动作的有关视频,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上好室内理论课也是体育老师的一门艺术,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途径。

4 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详细了解学生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体育课虽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考虑到因材施教。体育老师不仅要了解所教学生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运动,而且随着中考体育改革,考试选择项目越来越多,学生自由选择的面是广了,但也不知所措了。因此体育老师更需要摸清所教班级学生的性格爱好,才好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出最好的建议。

鉴于体育教师所教班级众多,而且缺少和学生沟通的时间地点,那么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就势在必行。班主任是学生和家长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掌握学生情况最详细的人。通过和班主任的沟通,就可以了解到有特殊疾病或特别性格的学生,从而制定出上课时对待该特殊群体学生的方案。例如,王某某同学,虽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是手术成功后还是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在体育老师和班主任的配合之下,制定出针对他的教学方案:如果该生确实不能随班上体育课,必须让该生见习;如果该生能做一些简单的小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给他进行一些适当的轻量运动;如果该生家长确定该生通过检查已经完全康复,不存在安全问题时,可让该生随班上课,但还是时时刻刻要对该生的各种反应进行判断,必要时停止其锻炼。三年后,王同学不但顺利通过了体育中考,而且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和班主任的沟通,还可以得到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老师的评价。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体育老师调整教学方式、运动难度等方面,让体育课堂也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真正的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并在爱屋及乌的惯性之下爱上运动,爱上健康。

5 结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它是课堂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效管理和调控的保证。有序的体育课堂常规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课堂 篇10

一、初中体育游戏教学作用及选择

1.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体育游戏, 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能够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 使得身心都得到放松。另外, 体育游戏不是简单的游戏内容, 更多的是通过游戏来完成体育动作的巩固、运动能力的加强、体能训练的实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游戏的模式其实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就已经采用,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引性, 体育游戏活动应该更广泛、更深入, 更进一步地符合教材要求实现对初中生能力的全面调整。总之,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 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活泼、有趣的组织形式,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能有效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选择

初中体育游戏教学在实际的进行过程中要重视选择, 不能一概采用, 更不能为了游戏而开展游戏活动, 要使得游戏内容配合教材内容, 但同时也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这主要是因为在体育课上选择或编创体育游戏时应以教材为根据, 思索教材与游戏的相互关系, 选择能配合教材相关游戏施行教学。例如:教学《篮球》时, 就可以利用篮球传运球的动作展开各类游戏活动, 如踩线追逐、传球捕人等都是可行的游戏内容。同时, 在进行体育游戏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团结合作、需要动脑进行设计的游戏, 凸显游戏的新奇和艺术性则是最为受欢迎的。当然, 体育游戏也要考虑到游戏的文明度, 不应该选择过于疯狂的游戏活动。

二、初中体育游戏教学应用对策

1. 准备部分

体育运动的准备部分多数是要讲清本次课程的要点, 然后进行热身运动, 体育游戏就可以在热身部分进行设计, 这时设计队列游戏很有趣。如:“队列游戏”游戏者围成圈, 游戏开始, 教师指定任何一人从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开始游戏, 第一人说:“立正!”同时做稍息的样子。第二人应接着说:“稍息!”同时做成立正的样子。第三人应接着说:“向左转!”同时做向右转。第四人接着说:“向右转”同时做向左转。如此交替进行。为了更好地实现准备游戏活动, 我还在实践过程中设计了三步准备模式。第一步, 进行队列整理游戏, 可以利用稍息、立正做游戏活动;第二步, 进行热身运动, 通过徒手操、跨脚步等进行游戏活动等;第三步进行整理, 通过站队、慢走进行整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 我们对游戏的选择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 基本部分

针对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设置更多的游戏组织学生巩固所学。例如教学《篮球》的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基本的运球及投篮技巧, 可以设置“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等游戏将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 从而牵引学生的探索兴趣, 吸引他们全身心投入, 这样更有利于其掌握动作技能。具体操作可以参照笔者下例:

首先, 我向学生介绍游戏规则。提出要求:两组同学站在端线两侧, 一名同学运球至篮下进行投篮, 未投中继续投篮, 投中后运球给另一侧同学进行接力。然后, 引导学生开展“大追捕”。半场不超出边线和中场线4条线内任意的躲避捕捉.选出的2人用一个篮球, 只以传球的方式, 不允许走步, 运球的方式, 2人传球移动步伐, 用球触碰躲避人, 球不可离手的情况下捕捉。

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 学生能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灵活性, 同时对于胸前传接球、头上传接球等动作要领充分掌握, 灵活运用。

除此之外, 教师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之中感受到成功感, 有成功感学生就会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 感受到克服困难的荣誉作用。另外, 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活用教材, 设计一些民族游戏内容。民间游戏具有浓厚区域文化气息, 玩法简单, 趣味性强, 材料简便, 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 需要我们去传承。如磨磨秋、跳脚 (铃铛舞) 、摔跤、投石、射箭等均是以娱乐为主, 比赛成绩为辅, 锻炼性和娱乐性比较强, 故青少年极为喜欢。总之, 基础训练过程中的游戏内容要贴近教材, 但是又要活用教材, 适当拓展, 保证游戏安全的前提下要重视对学生成功感的引发。

3. 结束部分

体育课的结束部分, 教师要指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进行整理, 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将学过的主要动作重复一遍, 然后进行记忆。而记忆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游戏活动。这部分很适合完成集体游戏, 就是教师喊口令, 学生完成动作。例如:教学“短距离跑”结束环节, 教师要让同学们做出准备跑时的标准动作, 然后互相检验, 看谁的动作不标准;或者组织游戏活动, 让各个小组分别展示一个不标准动作的反面例子, 巩固所学。同时, 结束部分教师要让学生放松, 减轻紧张感, 让情绪调整到安静状态, 更好地进行下节课的活动,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文字游戏, 如:让5~10个同学排成一列, 人数逐步增加, 不需商量的情况下, 依次每个人说一个字, 然后组成一句话。这时会有的同学组成的句子乱糟糟的, 这时同学就会哈哈大笑。总之, 结束部分就是要整理情绪, 保持活泼的心理状态。

化体育课堂教学,追求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技巧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6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的问题、发现只能在实践体验中产生。那么,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中优化教与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科学、有效、主动、快乐地得到发展,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课堂?

一、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1.设计一个好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精心导入的方式,具有酝酿教学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导入方法。

(1)问题式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有目的、明确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去实践。例如,在学习“途中跑直道短跑”(水平二、三年级)时,教师问:“你们知道怎样才能跑得快吗?”引发学生的思考,直接突出实践练习的重点——用力后蹬,前摆抬高,并用前脚掌着地;难点——前摆与后蹬协调配合,跑得自然,采用过障碍跑的练习手段。

(2)故事式导入。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讲述相关的体育故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例如,在学习“弯道跑——力争弯道超越”(水平二、四年级)时,可以讲述世界著名的短道速滑冠军王濛、周洋等在赛场上的夺冠表现。教师以此引申出:“弯道超越是困难的,就在别人认为是困难的地方,我们要抓住机会,在困难中超越对手。”以此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弯道跑的技术动作,提高弯道跑的能力。

(3)示范式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准确、熟练、轻巧、优美的动作示范,能够在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导入新课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运动技能教学与身体锻炼的统一

一堂课40分钟或45分钟让学生不停地运动或盲目地运动,那绝不是高效的课堂。体育课是锻炼身体的课,更是学知识、学技术的课,运动技术教学永远是体育课程的支柱和灵魂。《体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更加重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对运动技能不但要教,还要教好、教会。例如,学习“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水平三、五年级)时,教师不把动作要领教给学生,学生在篮下以五花八门的动作乱砸或乱扔:球出手没有抛物线,角度差;没有命中率,效果差。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信心,没了兴趣,又从何谈创新?体育运动也因此失去了魅力。

二、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的满足、运动的乐趣,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实践或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二是给学生支持与鼓励,创造良好的实践与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才能使身体受益。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乐于实践,勤于实践,大胆实践,使实践活动成为他们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施教的客体培养成学习的主体,才能更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例如,在“发展跳跃能力(水平二、三年级)”的教学中,可采用教师定目标,适当放宽、放活,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练习的难度、练习的形式、练习的伙伴等,从而使学生将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只要是他们所学的运动技能有所进步和提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被赏识中不断进步,让他们不仅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

三、树立正确的评价取向,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各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知规律,进行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

在体育课堂实践活动中,要完成一个任务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没有适时表扬和采用,就失去了一次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习兴趣。例如,在发展跳跃能力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的练习方法有蹲跳起、单双脚跳过小障碍物、跳台阶、跳圈、跳起摸高等。教师在总结时,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表扬和评价,并请这些同学进行演示,如果动作不够到位可请其他同学进行改进或教师进行纠正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运用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勇于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又例如:在阶段成绩的评价上,可以采用百分比的形式。(1)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占40%)(2)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占30%)(3)技评的项目也不要生搬硬套,可考虑用学生拿手的项目进行测试。(占30%)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实践,还能将运动延伸到课外,从而促进他们运动习惯的形成,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总之,《体育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理念。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只要教师本着认真的态度,精心地安排和设计,就能让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高效,更加精彩,从而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受益。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传统体育课堂 篇12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表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体育教学模式由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教法体系构成。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性;教学过程结构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学方法则体现了体育教学迷失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对构建高效体育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当下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和文化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不够重视,加之受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教师不注重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与信心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落后的教学理念完全违背了体育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呼吁,这逐渐使高中体育教学进入了教学瓶颈。具体表现为,每逢体育课要么只是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要么自由活动,教学毫无针对性。

1.2 体育教学模式方法亟待创新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不尽科学也成为当下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毋庸置疑,高中体育教师大多数属于体育专业人才,很多体育教师将“讲解-示范-训练”作为唯一的体育教学模式长期践行。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难免会引起学生反感,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亟待更新。

1.3 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缺陷

新课改要求高中体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而目前很多高中在体育教学评价方面仍将学生体育成绩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甚至很多体育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高地提升学生的体育成绩,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积极有效引导提升,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只重教学效果,不重视个体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高中体育教育的进步。

2 构建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2.1 优化教学思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的优化是以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应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自身的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把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学生才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觉得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乐趣,学习才有高效率。

2.2 转变教师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积极更新教学思想,由‘教师为主’向‘以生为主’思想过度,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在教学实践中,以生为本,加强师生合作,交流沟通,为学生解疑答惑,不断引导学生突破自己,实现运动水平超常发挥。在学生获得成功喜悦时,教师给予鼓励并提出新目标;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心理氛围,给学生指明方向。因此,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不同的,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最优化。

2.3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体育的魅力,锻炼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构建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过程。

2.4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结构的合理性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教学组织形式普遍采用以班级形式,虽然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便于教学管理,但却不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掌握技术的能力以及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与培养,这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优化教学过程结构,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练习参与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5 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教学方法体系,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教学方法选择适应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基础水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教法不当,再好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也是空中楼阁。因此,应着重研究如何根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

2.6 突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定量和定性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注重构建课堂动态评价体系,重点突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动力。

总之,为了实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6〕27号《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教材,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只有改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来研究每一个预设,每一个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利用高效课堂实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林.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素及整体优化浅见[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5(3).

[2]唐建忠.体育教学模式整体优化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9.

[3]杨李.浅谈如何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2,(12).

上一篇:当代版画创作论文下一篇:网站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