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2024-07-17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共6篇)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篇1

摘要:在中国申奥的成功、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中国医疗制度的改革这一利好的局面下, 全国人民的健康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我们应及时抓住这个机遇, 采取正确的发展理念与策略, 努力推广古老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养生功法, 发挥其独特的健身功能。

关键词:传统养生功法,全民健身,中国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 使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来调整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浪潮中, 受众多健身项目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养生功法有渐渐被淡忘之趋势。随着21世纪的到来, 人类社会对健康保健体育的呼唤与需要日趋强烈, 传统的养生功法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因此, 我们应及时抓住这个机遇, 及时确立发展的理念及策略, 进一步挖掘和探讨这一古老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养生功法, 使其在新时期发挥独特的健身功能, 从而吸引更多的现代人参与到此项锻炼中来, 充分领略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功效及魅力。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养生功法的正确认识, 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一、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基础

1. 形与神俱、形神兼养的整体观。

传统养生理论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认为“心者身之主”、“身者之躯”, 身与心、内与外的和谐, 是人体健康与长寿的重要保证。因此形神统一、形神兼养为古代养生追求的目标。所谓形神, 就人体而言, 形指形体, 躯干四肢, 筋骨皮等外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神指意识、思维等内在的、心理的、精神的内容。从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人体健康的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保证。神依附于形而存在, 形盛则神旺, 形衰而神伤, 反之亦然。只有形神共养, 形神协调平衡, 才能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益寿延年。因此传统养生功法特别强调“形神兼养”的练功原则, 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来练形养神, 达到强健体魄、健康长寿的目的。

2. 阴阳平衡、动态和谐的养生观。

发源于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古文化的核心与支柱, 也是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基础。《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作为古典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 宇宙万物生成于阴阳二气, 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 也都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中医养生学援引此说, 用以解释说明人体生命的形成、疾痛的起因以及心理与生理现象的种种关系, 认为人体的形神、气血、脏腑、经络也都分属于阴阳。阴阳平衡, 则生机旺盛;阴阳失调, 则疾病自生。《黄帝内经》云:“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纳纪, 变化之父母, 生命之本始。”如果人体阴阳失去平衡, 或阴胜阳, 或阳胜阴, 都会引起人体内部环境的紊乱而发生病变, 只有使阴阳处在平衡协调、动态和谐状态,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才会正常有序, 保持健康运行。

3. 经络运行、气血调和的保健观。

经络内属于脏腑, 外联于肢节, 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它们纵横交叉, 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 使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中国传统的经络学说, 健康的机制在于脉络是否通畅, 如果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不息, 则身体安康;反之, 气血运行受到阻滞, 就会发生病痛。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营内卫外、联络脏腑、病邪传变等生理作用, 因此, 中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就是循着人体“奇经八脉”的通道进行修炼的, 无论是动功, 还是静功, 可以说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这一机制来实现保健养生的作用。

二、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理念

1.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在人类快速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过程中, 传统养生功法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当今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只有继承才有创新, 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传统养生功法的继承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既不失传统养生功法的本质特点, 又要适应现代人多元性的需要。沿着传统养生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所推崇的养生功法种类庞杂, 数目繁多, 其中不乏许多精品, 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等, 到目前为止还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继承并发展这些前人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使之发挥其应有的健身价值功能是首要任务。因此, 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精华, 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 创编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为现代人不同人群所需要的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娱乐、治病等多元功能, 同时集实用有效性、广泛适应性、易于普及性、美学观赏性等多元体育特性为一体的健身功法, 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重新赋予其活力和长久生命力。

2. 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 要遵循一个原则, 就是要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科学理论的研究是其发展的命脉。近几年来, 中国武术套路运动、散打运动、太极拳、木兰拳等项目推广迅速, 这与其项目自身的特点之外, 也与其逐渐重视科学化的研究有所关联。相比之下,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虽然许多养生理论书籍对于各种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价值作了详细的论述, 但大多都是健身者自身的体会与传统经验总结, 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论证。因此, 对于传统养生功法, 应充分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多种科学研究方法, 采用当今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从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充分而全面地揭示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思想、健身机制, 使广大的健身者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传统养生功法强身健体、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从心理的角度体会传统养生功法的修心养性、神形俱养、清静自然的健心功效;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改变思维方式;从文化学角度去感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养生思想的精髓。

三、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策略

1. 加强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整理。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博大精深, 内容丰富多彩, 具有多个流派、多种方法。因此, 其总体特点是比较古朴、直观、笼统, 思辨色彩非常浓厚。而且, 流存下来的古代养生资料往往是养生理论与方法混淆不清, 或者只有理论没有具体功法, 或者同一功法名称而具体内容、练习方法又各有出入。另外, 传统功法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代增补损益, 体系庞大, 内容繁杂, 良莠不齐, 同样也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与研究, 剔除糟粕, 留取精华。在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整理中, 政府部门不仅要尽快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传统功法为基础, 吸取优秀部分, 整理、创编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 为现代社会不同人群需要的, 集多元功能、多元特特性为一体的养生功法, 而且与之配套的理论建设、实证研究也要同步运作。在文字整理、书籍出版的基础上, 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技术, 加强对传统功法的动作、练习路线、方法与要求等进行音像资料方面的整理与发行工作, 以便更好地传播与发展传统养生功法。

2. 把传统养生功法纳入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体系。

传统养生功法的独特保健价值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为传统养生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儒、释、道各门派和诸子百家的养生养性精华, 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养生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都离不开教育。因此, 如果能精选一些易学、易练、效果显著的经典功法纳入高等院校的正规体育教育体系, 辅以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传授, 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从而推动传统养生功法在广大青年学生和各类院校中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中医药院校和体育院校, 不能忽视与传统养生密切相关的一些专业的开展与推广。

3. 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培训网络与推广组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养生养性之道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并风靡世界各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脑力劳动已在生产活动中跃居主导地位, 这势必导致从“强身健体”的社会生产需要转化为个体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银发工程”的启动, 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加入社区健身锻炼的队伍。然而, 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锻炼功法, 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 人们往往不知如何进行选择, 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也就无法根据具体情况选取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这就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加强对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原理、练习方法、原则、养生功效进行大力宣传, 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 营造传统养生功法发展空间。同时, 配合全民健身计划, 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培训网络与活动站点, 在社区内积极推行、开展各种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比赛和表演活动, 以点带面, 形成气候。

参考文献

[1]徐才.武术学概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2]刘丈春.武术与传统哲学[G]//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1999.

[3]褚宇帆, 唐静.传统养生、涵养道德与健康长寿之原理[J].体育学刊, 2002, (2) .

[4]李旺华, 李朝旭, 梁永文.对体育院校新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思考[J].体育学刊, 2001, (5) .

[5]于春玲.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1, (5) .

[6]黄力生, 陈婷.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动静观[J].体育科学研究, 1997, (4) .

[7]吴京梅.中西方体育养生之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8]赵苏酤.二十年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状况[J].体育学刊, 2002, (3) .

[9]崔东泉.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篇2

关键词:老龄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价值研究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 老龄化率为12%, 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8亿, 占总人口的19.13%。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 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课题。

1. 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起老年人, 我们总是把他们和衰退、疾病等联系起来, 视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也使得学者们担心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 人口老龄化确实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在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 也必须认识到老年群体不仅是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 而且是可以创造出新价值的资源。俗话说:“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老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炼, 在知识、技能、洞察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如我国历经周、隋、唐三朝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 在百岁高龄时尚能著《千金翼方》, 对加强建设我国医药养生保健宝库再作贡献。对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费孝通先生, 在九旬时被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 并继续到各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 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资料显示, 在美国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各种机构内工作, 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参加有报酬的工作, 而其他一部分人则为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提供非正式的急需帮助, 这相当于300万全职工资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在中国退休而志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及通过其他渠道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老年人也比比皆是。

2. 老龄化社会中推广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价值研究

2.1 缓解社会医疗服务压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虽然国家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 但此为治标不治本之策, 加强身体锻炼才是减轻老龄化带来医疗压力的根本之策。

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包含了我国古代养生家千百年来的养生思想精髓, 广泛吸纳了中医、西医等理论, 并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 其各套功法和功理分别与人体各系统发病的病因病理相结合, 具有防治疾病的针对性、显著性和科学性。如益气补肺功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 通则不痛”的理论, 本着“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 脏腑所属, 主治所谓”的原则, 应首先疏通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畅通其气血。但根据五行学说, 除了疏通手太阴肺经之外, 还要补脾。因为脾属土, 肺属金, 土为金母, 土能生金, 即补脾土可以益肺金, 这就是中医虚则补其母治病求本的原则在导引养生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 在益气养肺功中, 专门安排了一节“单臂擎天”的动作, 在整套功法中又特别强调上提脚跟, 都是为了补脾。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通过追踪调查研究表明, “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 科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2.2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

老年阶段, 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单纯的健身, 不重视健全心理、平和心态, 则很难达到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我国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 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 心烦意乱, 抑郁寡欢, 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生理机能日趋衰退, 反应迟钝, 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 都会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学界、养生家孙思邈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性既自善, 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提出养生要善于养性, 要注意个人内心健康, 主张动静结合, 全面养生。而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正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 无论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 其动作柔和, 松静自然, 意气相合、动静交替, 练习后身心畅快, 精神振奋, 提高了练习者的自信心, 从而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3 推动“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 其不仅强调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状态, 更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 要融入社会, 参与社会发展, 强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人孤僻, 易于伤感, 才觉孤寂, 便生郁闷”。老年人更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而非家庭的包袱。习练健身气功既可以强健老年人机体, 又可使老年人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 进而使之在有生之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实现人生未尽的价值。

3. 结语

“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是所有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的愿望,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 具有调心、调息、动作柔美、简单易学等特点, 非常适合老年群体习练, 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 为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服务, 进而为老龄化社会和谐社会事业的建设服务。正如有人所说:“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 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 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 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 2006:35-65.

[2]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 2006 (6) :29-33.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篇3

1 传统导引养生功法

我国传统养生运动疗法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为基础,是人体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的保健强身、预防及治疗疾病的运动锻炼方法。传统导引养生功法可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培补元气,有效防止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

1.1 太极拳

由明朝末年河南陈家沟陈王延创立,是结合“易经”阴阳理论、中医经络学、道家吐纳法、引导术,符合人体科学、自然规律的拳法。太极拳具有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等特点,姜浩[4]运用传统手法结合太极推手治疗预椎病的效率达100%。鲁昀杭[5]基于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法探讨太极拳对办公室文员脊柱职业病的影响,认为太极拳调理阴阳,对内脏和筋骨有益。练习太极拳要求四肢“节节贯穿”,缓慢而连续不断地转换重心,才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以及肌肉力量;练拳时肢体放松,有意识地伸展拉长肌肉、关节和韧带,使其韧性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对颈、肩、腰等疾病均有防治作用。

1.2 八段锦

八段锦[6]是我国经典的健身导引术,起源于北宋,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养身功法。八段锦强调以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使人身心放松、脏腑调和、气血通畅。周勇等[7]研究认为八段锦锻炼对大学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效果优于手法和药物;张晓芳[8]证实电针配合八段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痛有较好疗效;肖斌等[9]探讨练功对颈椎病患者根性疼痛的影响,认为以“八段锦”为主锻炼对颈椎病患者根性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袁顺兴[10]研究也发现气功锻炼(八段锦为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有一定改善作用,尤其是红细胞膜粘弹性、胞内粘度等变形能力。八段锦锻炼主要通过颈部肌肉锻炼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及颈椎稳定性,达到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增进颈椎活动、防止颈椎关节僵硬,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中医认为,八段锦功法内外兼治、调和脏腑,注重颈部及身体其他部位锻炼,具有针对性、全面性。

1.3 易筋经

源于中华传统养生导引术,是我国传统气功功法之一,强筋健骨。易筋经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内养浩然之气,外练神风铁骨,内气行功,以意引气,气入丹田后,潜气内转,周流全身[11]。窦思东等[12]将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取易筋经托天式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予推拿治疗,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涂富筹[13]发现易筋经锻炼对某些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能活血,降低炎性物质在血液内的含量,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等症状,证明易筋经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长期练习易筋经能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紧张牵拉状态及颈椎软组织生物力学环境,使局部气血通畅,通则不痛,明显缓解疼痛症状及压痛体征。易筋经十二式中的摘星换斗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通过身体扭曲、伸展等提高颈肩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打躬势及掉尾势逐节牵引屈伸头、颈、胸、腰、髋,强健脊柱[14]。

1.4 五禽戏

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的华佗五禽戏是民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保健强身、祛病延年,历来为广大群众喜爱。练习五禽戏能舒通经络、调畅气血、活动筋骨、滑利关节、改善脏腑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已广泛用于康复临床治疗[15]。何宜忠等[16]发现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之“猿戏”能增强神经、肌肉反应的灵敏性,放松大脑神经系统,按摩心脏,利于颈部运动,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提高平衡能力;因此能有效防治颈椎病等病症,达到养生健体、防病治病的效果。黄金媛[17]发现颈肩痛病患者康复期配合锻炼新编五禽戏,患者自述颈肩筋骨得到放松,颈肩疼痛不同程度缓解。侯延平[18]采取扶正祛瘀法配合五禽戏治疗65例颈椎病患者,其颈部活动度恢复正常,头痛、上肢麻木消失59例;颈部活动度明显改善,头痛、上肢麻木明显缓解6例;疗效满意。五禽戏是一种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锻炼方法[17],动作全面周到,能活动日常活动不到的部位,动作简单易学,便于记忆,患者易于接受。颈痛康复期配合锻炼五禽戏能巩固疗效,预防复发[19]。

2 现代养生功法

现代养生功法是当代学者以传统功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学科的优势部分整理创编的养生功法。

2.1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

施杞教授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平和”的治疗思想,继承王氏武术伤科王子平先生编制的“祛病延年二十式”,并结合现代生物力学、模式生物学等研究创立[20],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其继承和发展古代导引术,动作包括“洗、梳、揉、搓,松、按、转、磨、蹲、摩、吐、调“等十二势(简称十二字),故称为“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其中搓颈、松颈等动作能充分活动颈椎附近肌肉、韧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防治骨质增生等颈椎病有一定疗效[21]。周黎敏等[22]研究发现实验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可以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朱巨锦等[23]观察发现施氏十二字养生功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张有为[24]认为施氏十二字养生功能有效缓解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增强颈部肌力并具有调节肌力的平衡作用。施氏十二字养生功能锻炼各关节和韧带,疏通经络,加强循环,全面改善人体机能;其包括前屈、后伸及左右等拉伸运动,能充分锻炼颈部肌群,肩背部各肌群在各动作方向中深度静力拉伸,具有牵拉颈椎的作用。

2.2 十三式导引功

十三式导引养生功由浙江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创编,共十三式:起势(与项争力)、哪吒探海、神鹿探月、犀牛望月、转身托天、雏鸟起飞、豹子含美、鹅颈旋转、眼镜蛇式、猴子跳跃、鹤翔回旋、天地合一、收势(后伸旋转)[25,26,27,28,29]。陆晔[30]采用实验对比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十三式导引养生功对大学生颈型颈椎病的影响,其认为经常练习十三式导引养生功可以改善大学生颈型颈椎病的患病情况。十三式导引养生功是一种静动结合的功法,肢体运动配合呼吸调节、意念放松,解除颈部肌肉痉挛,改善颈部微循环循环,减轻疼痛,防止肌肉萎缩,调节颈椎平衡,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提高颈部柔韧性,使颈椎生理弧度回复正常状态。

3 展望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篇4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健康成为人们新的焦点, 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讲, 不仅是身体的健康, 同时也包括心理的健康, 都是关注的重点。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 自2001年起, 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 中老年人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促进中老年人健康, 首要的选择是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的价值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因此, 体育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 如何将体育与中老年人很好衔接, 是目前研究的重难点。结合目前, 针对中老年人健康的问题, 广大学子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 成果更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状, 有人推崇舒缓温柔的运动, 如:太极、慢跑、广场舞等, 也有人主张篮球、乒乓球、网球等流行运动, 更有甚者, 建议中老年人学习街舞, 当然在2004年, 伴随着中国第一支“奶奶街舞队”的曝光, 这一主张不再被排斥, 但仍然不被提倡。不难看出, 针对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大家给出了广泛意见, 给予了高度关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看到不少中老年人选择打太极拳或者习练健身气功, 并没有选择学者们提供的有益运动, 由此可知, 亦是实践证明, 养生功法最切合中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对中老年人的身心具有较大影响, 由此, 展开研究。

2 中老年人健康的概述

2.1 中老年人健康的研究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化, 中老年问题成为关注的一大焦点。当人体进入老龄化, 身体各组织与器官就会出现衰退现象, 发生退行性变化, 以及生理功能的逐渐下降, 不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同时会对中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因此, 研究中老年人对于身体的锻炼与调节、对疾病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受“敬老爱老”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 老年人的健康更是关乎到了家庭稳定, 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因此, 对中老年人健康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价值。

2.2 中老年人存在的健康隐患

2.2.1 生理方面

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 身体机能会发生衰退现象, 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因此, 不具可逆性, 但可以通过运动减轻衰退的幅度, 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和提高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器官的代谢活动和工作能力, 从而减轻和延缓衰老过程, 预防老年常见病, 延长寿命”[1]。中老年人由于身体器官与组织的衰退, 会出现贫血、高血压、冠心病、白内障、老花眼、耳鸣耳聋、骨质疏松症等种种老年疾病。

2.2.2 心理方面

由于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空巢阶段,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 对子女的依赖性会产生逐步提高, 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 这种依赖性无法得到满足, 从而心理出现落差, 诱发心理问题。

3 养生功法的概述

中华传统养生功法历史悠久, “是我国中医学的宝贵遗产”[2], 它通过身体活动、呼吸吐纳, 意念调节等方式达到强身健体、养生防老的目的。它的动作简单易学、动作轻柔舒缓、习练方便、效果明显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

中华传统养生功法种类繁多, 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养生功法的推广不仅能够更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广大, 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满足体育多元化健身发展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4 养生功法的价值与对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节

4.1 改善身体机能

养生功法是古代为了强生健体, 预防疾病而出现的体育项目, 是通过自身的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 来达到健身目的的, “汉书《尚书》里就有习练宣导淤泥、通利关节的大舞或者消肿舞治病的记载。”[3], 比如: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等, 练习时, 要注重“内环境”的塑造, 如:健身气功五禽戏“练虎戏缓解腰背痛, 练鹿戏缩减腰围, 练熊戏调理脾胃, 练猿戏增强心肺功能, 练鸟戏预防关节炎, 这便是五禽戏每戏最为直观的调理效果”[4], 陈玲丽等人在《关于五禽戏新功法对中老年人的健身功效的实验研究》中提出练习五禽戏可使人从思想上得以安逸, 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 元气得生, 精气得保, 身体强健, 而且还符合调心调息调身的中医传统养生理论[5]。岳海侠, 陈刚也在文章《五禽戏锻炼对老年心肺功能影响研究》中指出6个月的五禽戏锻炼对老年锻炼者心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显著增大, 心率变慢非常显著;肺活量、每分最大通气量均非常显著增大。五禽戏是改善老年人心肺功能较适宜的运动[6]。可见, 养生功法对身体机能的调节是有一定作用的。针对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退化, 养生功法的习练能够弥补这一不足。

4.2 预防慢性疾病

养生功法的初衷就是为了预防疾病, 在古代, 由于社会的发达程度、医疗条件的落后、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限制, 人们寿命普遍不高, 因此, 通过养生功法的创立, 来提高人们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今, 社会高度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富贵病也在悄然来临, 通过习练养生功法, 能够有效提高身体免疫力, 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因此, 练习养生功法能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

4.3 提高审美意识

众所周知, 养生功法历史悠久, 不仅作为健身项目被流传于世, 更是作为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而在传承,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朝代更迭, 几经转展, 养生功法经历了历史的长河, 受到了岁月的洗礼, 韵味深远, 传统文化之美难以掩盖, 因此, 习练传统养生功法, 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 培养审美情感。

4.4 调节不良情绪

养生功法要求意念放松, 心无杂念, 要求思想放空, 在加上意境悠远的古典音乐旋律的熏陶, 能够有效缓解压力, 释放焦虑。有指标显示在习练功法后“自测健康子量表、器官功能、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心里健康子量表、自测健康总评分等都出现显著性差异[2]”。可见, 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养生功法的习练能够有效起到调节作用, 间接地实现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对中老年人的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目前中老年人的健康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当前中老年人存在着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健康隐患, 结合养生功法的价值针对性地对中老年人现存的健康问题进行了剖析, 认为养生功法对改善中老年人健康隐患有积极地影响和作用, 结论认为养生功法能够有效促进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应大力提倡。

关键词:养生功法,中老年人,健康,研究探析

参考文献

[1]王安利.运动医学[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 2007:74.

[2]周庆海.传统养生功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1, 3-4.

[3]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1.

[4]王梦东, 茹晶晶.谈五禽戏与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研究现状[J].搏击·武术科学, 2013, 10 (1) :91.

[5]陈玲丽, 刘文, 吴家舵, 等.关于五禽戏新功法对中老年人的健身功效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10, 23 (3) :88-90.

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 篇5

武术功法是中国武术的精髓,武林高手可以凭借普通招法发挥巨大的杀伤力,给对手以重创。如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云深,“江南第一腿”刘百川,“神拳大龙”蔡龙云等。没有功力的习武者,即使将武术套路打得虎虎生风,与人交手还是有“花拳绣腿”之嫌。因此,武林中流传着“力不打拳,拳不打功”的说法。通常,武术高手既要练习套路和格斗,还要练习功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审视武术功法,研究武术功法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对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武术功法有积极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及武术功法的书籍和论文30余篇。

1.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参加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徐州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武术功法论坛”,对部分武术专家进行访谈。

1.3 田野考察法

对河南登封、湖南新化和浙江温州民间习武人群进行了考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儒家与武术功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爱人”,这是武术功法的思想核心。练习武术功法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好勇斗狠,即使比武也是点到为止。一些武术名家常常以显示功力的手段,使对手知难而退,从而达到不战而降服对手的目的。据《清稗类钞·技勇类》记载:“打人王为泰州黄桥农家子,膂力绝伦,好勇者与之斗,多被击伤,名声大震,自谓天下无敌。后向甘凤池寻衅,甘以腹力御其拳,打人王竟踉跄退,撞墙而墙倒,翻身跌入粪窑,抱首而逃。”甘凤池的武功远在对手之上,但在比武中,他既没有伤害对手,又使对手甘拜下风,这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少林七十二艺练法》告诫说:“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尤其是某些武术功法的创立并不是以克敌制胜为目的,而是以救人为出发点。比如《罗汉行功短打》说少林创造点穴法是为了使人“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正是在儒家“仁”的精神的熏陶下,使武术功法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也是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

儒家一贯重视传统,注重继承。习武者都是以前人的武术习修方法为规范,克己奉行,但又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目前,国家体育总局举行的武术功力比赛就是在继承传统武术功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体育的竞赛规则而设立的比赛。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举办,是武术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一种新的武术竞赛形式的诞生。儒家恪守“忠孝礼仪”,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武术功法也恪守这样的道德标准。儒家强调“克己复礼”,追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武术功法深受影响,在道德伦理的约束下,形成了讲究礼让的竞争观,讲究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追求精神气质的优胜更甚于比赛的胜败,反映了武术功法“刚强而不狂野”、“有礼有节”的竞争特点。

2.2 道家与武术功法

道家思想对武术功法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武术功法充分吸取了其天人合一、道、气等理论营养。“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中心思想,道家推崇自然。武术功法讲究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代习武者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和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创造和丰富了武术的流派。在习武者眼中,人体是一个整体,武术锻炼的目的不是只锻炼哪一部分,而是要求整体的协调性。所以,武术功法在锻炼外在肌肉力量时,还讲究内功调息,借以平衡身心。外功与内功的合练,正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家拳功法继承了道家的练气法。这种练气法最典型的是形意拳的桩功。如浑圆桩:站桩时双臂环抱,如抱树状,双膝略蹲,无思无想,万念皆空,久而久之,自然内气流行,打通全身经脉。浑元桩作为入门功夫,主要作用是练气培元,功夫深入后,还要练习大小周天功,用内气打通奇经八脉,这种功法对健身治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自然门也是典型的内功练气法。自然门与道家有密切的联系,近代由四川徐矮师传杜心武,再传当代武术名家万籁声。以练轻功为例:先在地上画一个圈,习练者沿着圈行走,由慢到快,要求凝神静气,气沉丹田,在游走中练气。随着功力的增加,然后走砖、走桩,最后走箩筐边沿。据载,“南北大侠”杜心武与“江南第一腿”刘百川在比武时,面对刘百川势大力沉的腿法进攻,杜心武不断灵活躲闪,在后退至一堵墙下时,突然使出自然门的轻功,纵身飞上墙头,杜心武叫对手上墙比试,由于刘百川不会轻功,叫杜心武下来比试。僵持良久,在众人的劝说下,最终握手言和。

2.3 佛家与武术功法

武术与佛家的关系,由少林武术可见一斑,“拳禅合一”是少林武术的重要标志。佛家用来调制自心、净化自心、识知自心的方法中,禅定是最重要的方法。禅定其实是一种专门锻炼自主其心之能力的技术,佛家认为,专注一处的定心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功能。武术把佛家修行中的禅定方法移植过来,成为武术的一种内功修炼方法。少林武术把练功和佛家的修行融合一体,在武术训练中贯穿佛家修行的基本原则,并以佛家修行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武术训练的具体实施。

众所周知,对死亡的恐惧,是影响武术技击发挥的重大障碍。由于佛家大力宣扬“生死轮回”,“解脱”是佛家修行的终极目标。少林武术通过坐禅修行,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练习者很快就能突破“生死观”,没有对死亡的恐惧,练习者的武功突飞猛进,达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名扬天下的“少林七十二艺”就是一代代武僧在佛家精神的激励下刻苦练习而成的。由于佛家讲究慈悲为怀,戒杀生,所以少林武术功法中产生了金钟罩、铁布衫等抗击打防御性功法。

少林武术功法练习首先调整呼吸,排除一切杂念,凝神固气,静心敛气,然后再施以某种专门形式的练习。少林七十二艺中的铁布衫,就是用呼吸之功气贯全身,运气于胸、肋、腹和头等处,然后用木锤敲打,逐渐过渡到以铁锤敲打。功成后可以不畏拳脚踢打,甚至可以抵御兵器的进攻,做到“刀枪不入”。如清代少林武术家“运气于筋肉,则脉络突起,筋如坚索,肉如韧革,刀击之不能伤也”(《清稗类钞》)。裆部是人体的要害部位,一旦受到打击,轻则疼痛难忍,重者残疾丧命。目前,全世界任何一种搏击比赛都严禁攻击裆部。少林武术中的“铁裆功”,通过运气排打,功成后裆部居然可以承受拳打脚踢,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2.4 中医与武术功法

武林中常说“武医不分家”,道出了武术与传统中医的密切练习。武术中的点穴功法就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法为理论基础。“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经络学说主要研究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的内容;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

武术功法中的点穴术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指、拳、肘、膝或器械点、拿、击、刺敌身重要穴位或经络,使之丧失或减弱格斗能力的一种技击术。因其具有一定的实战价值,常于瞬息间制敌,故被武林中人视为出奇致胜的绝技。人体有十二经络,反应在体表上相应的部位即为穴位。如在短时间内,将超过人体承受极限的力量施于经络或穴位上,可通过震动及神经传导,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病态反应,甚至可导致死亡。向恺然在《拳术见闻录》中记载:江西某拳师将一身武艺尽授给大徒弟,后来大徒弟背叛师门,拳师为了清理门户,又收了一个小徒弟,传授其点穴之法。某日,大徒弟在客栈睡觉时,被小徒弟点中穴道,于夜深时突然死亡。

在技击理论上,点穴术中所使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中医针灸中的子午流注法。该理论认为人体气血运行到某个穴位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因此,根据子午流注方法推算出某个时间所应该击打的穴位,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技击的效果。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记载:王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视之曰:‘此晕穴也,不久当苏’。已而果然。”

穴位多固定于一点,面积很小,因此点打多用手指。点穴功法对手指力量要求极高。首先选一木块,以食指或食、中二指点击。初练时,以软布包于指端数层,力量宜轻,以免受伤。逐渐适应后,可去掉软布并加大力度。数月后,可换点击石头。先点平滑之石,再逐渐点击粗糙甚至有棱角之石。数年后,功可初成。练习点击物体同时,可辅以手指抓扣练习。经过武术练习者的刻苦修炼,有的点穴高手的手指力量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如少林武功中的“鼎功”,练成后可以一指或二指倒立。近代,海灯法师就以“一指禅功”闻名海内外。当前,国内举行的武术功法比赛中,其中“指鼎较力”就是在传统点穴功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指力竞赛项目。

3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存在紧密联系:儒家“仁”的精神对武术功法的产生和运用有重要影响;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内家功法练习中得以体现;佛家的“解脱”精神与少林武术融合,形成了“拳禅合一”的少林七十二艺;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法为点穴功法的产生和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田野考察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关系的研究,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儒家“仁”的精神,对武术功法的产生和运用有重要影响;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内家功法练习中得以体现;佛家的“解脱”精神与少林武术融合,形成了“拳禅合一”的少林七十二艺;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法为点穴功法的产生和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武术功法,儒家,道家,佛家,中医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武术功法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德虔.少林武术大全[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篇6

关键词:武术功法,高校,体育教学

1武术功法概述

武术功法是指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进行的专门练习,其目的是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要的人体潜能。根据锻炼方式的不同可将武术功法分为五大类:硬功、柔功、轻功、内功和感知功,其中感知功又分为耳功和眼功。硬功旨在提高圣体的抗击力和攻击力度; 柔功旨在提高肢体关节幅度、柔韧性;轻功旨在提高行走、纵跳、 攀高的能力;内功的练习手段有以意领气、以身发力;感知功旨在提高视觉、听觉等器官的感知能力。

2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功法的可行性分析

2.1硬件方面的分析

2.1.1对器材的要求比较低

武术功法的运动形式大多是单一动作或单一运动形式,在练习时需要的器材很少,对器材的要求比较低,一种器材就可以开展一种项目,甚至在没有器材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相关练习。 例如武术功法中在梅花桩上进行的桩上徒搏,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锻炼练习者的推、按、捋、带、采、引、化等技法。在没有梅花桩的条件下可以用粉笔在操场上画几个梅花桩柱大小的圆圈代替梅花桩,也可以用砖头来代替。因此,武术功法对器材的要求不高,制作也非常简单,但其效果却比一般的游戏要强很多。

2.1.2可供选择的项目多

武术功法有很多项目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武术功法项目。武术功法众多的项目可以满足不同条件的学校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爱好、不同性别、不同力量、不同体重、不同身高、不同速度、不同柔韧的学生的需求。例如,对不愿意剧烈运动的女生可以安排其练习较力练习(两人对面站立,互握对方的手,利用顶、拉、推、带等技术方法使对手移动的练习)。对体重较轻、速度快的男生来说,可以安排其练习流星打靶(学生以规定的流星技术方法击打两侧固定靶位)。总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适合学生的武术功法项目[1]。

2.1.3评判的客观性强

武术功法的运动形式是单一动作或单一运动形式,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在比赛时评判也比较容易,评判的尺度比较容易把握,且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小。每个项目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规则,比赛时要遵守比赛规则,按要求去做动作,以胜负来评判。简单的运动形式、客观的评判标准激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为武术功法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1.4运动方法简单、易学

武术功法练习相对其他竞技武术,练习相对简单,其动作多为单一技术动作,即使是成串动作,其包含的技术动作也不多, 大多不超过12个动作。以单一技术动作作为功法练习手段的有桩功、鼎功、掌功、腿功等;以少量技术动作编组成串的练习手段有五手拳、五步拳,五行拳等。就是这些成串的练习,既可以成套练习,也可以就某单一动作进行练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些结构特点,就使武术功法变得易学、易记,也就更容易在高校中开展和推广。

2.2学生、学校方面的分析

2.2.1业余时间充裕

相对于中学课程,大学的课程安排相对比较宽松,大学生有充裕的业余时间,这些时间可自由支配,并且大部分学生都统一住宿,这也方便了管理。学生有两个比较集中的时间段———早操和课间操。这两个时间段是极佳的练习武术功法的时间,加之通常情况下学校不会在这两个时间段安排统一活动,这为武术功法的练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在早操阶段,教师可安排学生练习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在课外活动阶段教师安排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2]。

2.2.2身体条件良好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8- 22之间,这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生理发育已经完成,各项身体机能都趋于完善和成熟,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并且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具有比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这些因素都为武术功法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身体上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武术功法时更容易掌握技术动作,这也有利于武术功法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练习武术功法也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2.2.3学校具备齐全的场地设施

高校,大多建有体育场或体育馆,体育器材也比较充足和完善,这为武术功法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加之武术功法教学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并不高,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大,这些都为武术功法在高校的开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4高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高校里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体育院系或体育专业,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通常情况下,每个院系都配备一名专业武术教师,他们可以担任武术功法教学,即使没有武术教师,因为体育学科的相似性,加上武术功法相对比较简单,所以,体育教师经过简单培训也能够胜任武术功法教学任务。

3高校开展武术功法教学存在的困难

3.1师资问题

通过对高校体育师资的调查,体育教师中能够掌握武术功法运动项目的占比不到两成。虽然武术功法与其他运动项目有一些共同特点,不少体育教师也了解一些掌握武术功法的运动内容,但是在专业理论方面和技术传授方法方面相比于专业功法老师仍有一定的差距。师资力量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武术功法教学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引进一些武术功法老师或就本校老师加强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双双提高,满足教学的要求。

3.2意识问题

竞技体育对大众体育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跆拳道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为跆拳道是奥运会项目。因此不少高校对武术功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教师、学生,还存在于学校领导之间。他们认为武术功法教学对提高学校知名度影响不大,也就对武术功法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领导支持的武术功法教学要想在高校中推广存在着一定的困难[3]。

3.3经费问题

武术功法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师资、一定的场地、器材, 这部分的经费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武术功法运动要想不断提高就要不断进行交流学习,就要不断地比赛和访问交流,而这就需要数额不小的经费作为保障。这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前,各高校的经费还是有限的,学校会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更加需要的、更加立竿见影的项目上,这也增加了武术功法在高校开展的难度。

4高校开展武术功法教学的对策分析

4.1提高武术功法师资队伍建设

绝大部分高校都有专业的武术教师,但是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他们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套路和散打教学上,对武术功法也是疏于研究和学习,也就很难做到掌握武术功法的练习方法,对理论的研究更是匮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武术功法,并在实践中做到武术功法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有机结合,才能在武术功法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师资力量的途径有二:一是可以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武术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不但精通武术功法的理论,而且在技术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造诣;二是加强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本单位教师去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满足教学的需要。

4.2聘请老拳师授课辅导

高手来自民间,武术功法来源于社会,发展于社会。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但采取走出去发展战略,还可以采用引进来发展战略,将那些有经验的老拳师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让他们给学生上课,将他们积累的独特的功法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学到了独特的功法训练方法,老师也可以向这些老拳师学习,从中获益。

4.3改善学校对武术功法教学的认识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的武术教学更多的是传授动作技能,没有系统地传授传统武术,更别说各种武术功法的练习技能。当前的状况是高校的学生对竞技武术的了解比较多,而对传统武术知之甚少,这个责任更多的是要归咎于教师。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不知道怎么学,缺少学习和了解的途径。为此,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提高武术功法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武术功法教学纳入教育内容,引进关于武术功法的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的武术功法知识。把武术功法教学提高到一个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去认识[4]。

4.4定期举办各种级别的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生大多处于18- 22之间,这部分人的特点是争强好胜, 比赛是检验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比赛,决出名次,给予优秀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功法的学习中。在举办比赛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易于操作和评判、危险系数小的项目,还可根据不同性别、体重等设为不同的级别, 提高武术功法比赛的公平性。以赛代练,提高武术功法的水平。

5展望与建议

5.1展望

武术功法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想办法,这些困难一定能克服。武术功法课程在高校必将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高校也必将成为继承、发扬和传播武术功法的首选战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下武术功法一定会在高校得到普及和提高。学生通过武术功法课程,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5.2建议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将武术功法纳入其中,将武术功法设为必修课,并赋予一定的学分。各高校之间、各地区之间可以举办武术功法比赛,提高武术功法的知名度。高校体育教师也要积极参加关于武术功法的培训班。

参考文献

[1]郑卫民.高等院校开设武术功法课的可行性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2]颜世亮.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武术功法课程的可行性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

[3]张春梅.高校体育院系开展竞技武术功法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1).

[4]王会青.传统武术功法运动对竞技武术的价值分析[J].科技信息,2011(31).

上一篇:国内外技术论文下一篇:摆线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