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思考

2024-05-14

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思考(精选3篇)

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思考 篇1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是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之一, 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传统养生萌芽于殷商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 使其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试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特征进行探索。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和方法,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做出有益的贡献。

1 阴阳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阴阳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宇宙问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1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 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

1.2 传统养生体育中太极拳的阴阳学说

“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古人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 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 两种因素相互作用, 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 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 逐渐形成太极拳术。可谓太极运动与阴阳学说结合的缩影, 意味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标志着阴阳变化消长转化的规律及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是以螺旋型或波浪式向前变化发展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无论是举手还是投足, 均遵循回性而走弧性圆, 不仅是有形之势, 就连无形的心意指控, 气势衔接循回呈弧。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 就是通过运用动静、刚柔、内外、徐疾、快慢、松紧、开合、升降等阴阳法则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 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 从而使阴阳消长, 阴阳平衡, 阴阳转化之观念, 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 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病思想,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 经络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2.1 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 使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 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正如《灵枢·本藏》所述:“经脉者, 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 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 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 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有‘学医不知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之说。因此, 通经活络向来是指导中医疗疾和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依据。

2.2 传统养生体育中八段锦五禽戏的经络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八段锦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八段锦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 会使周身暖意融融, 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 有利于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 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 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 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 营阴阳, 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 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中, 上肢需侧开拉伸后两臂外旋至极限, 而后内旋下按。由此可以看到, 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张作用可有效刺激腕关节处相应原穴, 如属肺经的太渊、心经的神门、心包经的大陵、小肠经的腕骨、三焦经的阳池穴等, 从而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 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再譬如, 传统养身体育五禽戏中猿提及导引养生十二法中金鸡报晓势中都有两手五指指尖捏拢后旋转上提的动作, 这个动作由于指尖部的六井相会, 可具有沟通手三阴三阳经气血, 并调节其所属脏腑功能的作用。特别是从四肢百骸到五脏六腑的规律性运动, 不仅可以锻炼日常生活中活动不到的部位, 而且可以很好地刺激多处五输穴和原穴, 通过沟通人体表里内外, 取得改善机体功能状态、疏通经络强壮脏腑的效果。

3 气血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3.1 中医学的气血学说

中医以气血为核心, 更以气为根本。气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血同源”,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行血行, 气滞血瘀。因此, 从古至今的诸多名医, 其治病都注重先治气, 强调气和人安, 气滞则病, 气散则亡。古代名医张景岳说, “行气不识气, 治病无根据。”由此可见, 气在中医里的重要性。

3.2 传统养身体育的气血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中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的指挥调节下, 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 随着深长的呼吸, 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 腰脊和四肢螺旋缠绕将元气运送到全身, 此时末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 形神兼修”的原则, 是一种积极的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 采用腹式呼吸, 即有意识的将气体徐徐送入腹部肚脐之下, 要求呼吸深、长、细、匀、缓, 纯任自然, 不可使用强力。

传统养身体育之所以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一个关键就是抓住了“气”这个根本点。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三要素的协同作用, 练功者的气血津液由于经络的通畅而更好地输布到全身各处, 自然达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之目的。特别是通过关节的拉伸旋转, 更是有效刺激了相应部位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及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的原穴, 使该区域受到了良性的“阈下刺激”。由于这些部位刺激的积累, 局部肌肉电位增高, 温度增加, 为血氧解离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而使肌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血红蛋白能释放出较多的氧供应肌肉和组织需要。随着阈下刺激积累的持续增加和组织供氧的不断改善, 人体局部会出现酸、麻、热、胀等所谓的“气感”反应, 电位增高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沿一定“线路”, 即人体经络而逐步循行扩散, 其相应部位的组织血氧等供应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当我们将以上结论传授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之后, 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锻炼, 便于他们理解功法的原理, 同时便于激发学生专业的兴趣和潜能, 更便于贯彻中医理论与传统养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增强终生健身意思, 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摘要:运用文献法, 剖析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动作特点和风格。讨论中医理论中阴阳、经络、气血等学说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关系, 以促进传统养生体育在中医药专业中的教学,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养生,中医理论

参考文献

[1]马英.太极拳的来源与中医学的共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 .

[2]杨洪杰.高校八段锦教学中经络养生的应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 2011 (1) .

[3]王继强.中国传统养身体育的哲学基础、特征和风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对祖国传统养生理论的认识 篇2

养生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 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 主要强调如下几点。

1.1 调和阴阳

《内经》说“生之本, 本于阴阳”, 又说“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所以, 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 邪不能侵, 得保健康。调和之道, 须顺时以养阳, 调味以养阴, 使阳气固密、阴气静守, 达到内实外密、健康有寿。

1.2 流通气血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二者相伴, 贯通周身, 熏濡百节, 流通则生机正常, 滞塞则淤结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体动作促进气血流行, 即华佗授弟子五禽戏时所说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耳。劳动则气血周流, 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来导引气的运行, 气行则血行, 身体虽或动或止, 但气血之流通、[[经络]]之舒畅始终得以保证, 此即气功吐纳之术。二者均是通过气血流通而养生。

1.3 培补精气

人始生, 先成精, 先天之精源于父母, 藏于肾, 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来, 亦藏于肾。故精乃阴气之本源, 精盛则本壮, 气化之源旺, 故生气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阴精, 故而用药食培补精气, 补精以滋源, 补气以助化精。延年之药食虽多, 而不外乎培补先后天精气之大要。

1.4 节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 多欲则伤精, 故须节欲以安精神;房室有节以保肾精, 使精常满盛, 而体健寿延。

2 传统养生的主要方法

传统养生方法很多, 着眼点各异, 但殊途同归。大致分以下几类。

2.1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 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 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 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 参禅入定, 或心有所恃, 或弦歌自娱, 或山林探幽, 以气度从容, 心思安定, 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则神调。

2.2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 一是静心, 静而不思, 若能无外无我, 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 以气行周身, 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 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 保健强身。

2.3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 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 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 所谓“主导”, 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2.4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 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 也包括饵药养生 (古称神仙服饵) , 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2.5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 精化气, 气生神, 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 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 神安不乱, 精不妄耗, 清静无为, 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 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 认为精生有限, 而性欲无节则过耗, 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 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2.6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 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3 与其他学术思想和学科的关系

养生原则, 除了思想上的要求外, 生活中的具体指导则包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及行不欲离于世等, 又与孔孟关于注重饮食的规律、数量、品质, 强调精神愉快、兼善天下的积极干预社会的主张相吻合。结合《[[内经]]》的成书年代来看, 这是明显地受到上述诸家有关养生主张的影响, 并吸收了这些观点。传统养生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3.1 传统养生学与老年医学的异同

二者都研究衰老的原因, 探索延缓和控制衰老的途径、方法, 保持老年人的健康、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等内容;不同点在于老年医学局限于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生阶段, 以此期间的疾病及其诊疗为研究内容, 养生学则不包括治疗部分, 也不局限于老年这一年龄段。

3.2 传统养生学与康复医学的异同

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特指疾病已被控制而其造成的影响尚未得到完全纠正这一特定领域, 如病愈后衰弱体质的复壮, 骨折愈后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的恢复, 脑出血停止后丧失功能的恢复, 人工替代部分 (如假肢等) 的功能锻炼等。其中如体质的复壮也属于养生学的内容, 而其余的则更接近于治疗学的内容。至于人工肢体及其功能锻炼, 则属于西医学中伴生的问题, 古养生学中无此内容。

3.3 传统养生学与预防医学的异同

预防医学更重视如何预防疾病, 如各种预防药物的研制与应用、各种控制病因的手段等;养生学虽也包括强身防病的内容, 但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 养生学虽然涉猎广泛, 但不如预防医学针对性强。

3.4 传统养生学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应该说, 一般的体育锻炼不问其形式和内容, 都是从强身健体出发, 如游泳、登山、跑马、射箭、下棋、打拳, 均是养生的内容。但体育中的竞技, 则更在于决出胜负, 在于体能的最高表现, 已与养生目的不同, 也不一定能达到长寿的目的。另外, 如武术、技击等虽与太极拳相近, 但重在打斗、制敌取胜, 是防止被武力伤害意义上的预防, 而不是防止被疾病伤害意义上的预防, 故而不属于养生学的范畴。正如同弦歌自娱可以养生, 而音乐戏剧不属于养生学一样。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 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 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作为一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文化现象, 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同时又充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楠.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D].河南大学, 2006.

[2]陈连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及其现代文化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5.

[3]张斌, 袁跃, 张庆武.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思考 篇3

关键词:养生,传统体育,民族文化

1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养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等养生功法。养生学作为体育与医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我国传统体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又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笔者调查,近些年体育界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在体育科研大环境下还显得有些凤毛麟角。盖其原因有三:近几年国内相关期刊杂志的改版、删减导致了该领域相关出版刊物的大量减少,是为其一;“法论功”事件使许多“功法”类的传统养生术成为了“敏感话题”,很多学者对此类养生理论的研究心存顾忌,这是其二;这几年时值国人备战奥运、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几件体育界的大事,很多学者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些比较“主流”的课题研究中,忽略了对传统养生体育这一领域的再认识,这是其三。

2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研究现状

2.1 对养生体育产生与发展的研究

2.1.1“养生”含义的界定

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含义的界定还缺少定性的论述。在名称叫法上也是多种多样,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养生体育”的。在这里,本文侧重于论述中国传统养生中的体育部分,所以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养生体育”一词。“‘养生’一语首见于战国时期问世的《庄子.养生主》,其源出于《老子》‘摄,养也。’意谓保养自己的生命,使其延年益寿。”

2.1.2 传统养生体育产生发展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养生学产生发展的哲学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学说,(2)五行学说,(3)精、气、神学说,(4)中庸理论,(5)“形神兼养”的整体观。究其本原,不外是以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为经络的中国古典哲学。而佛教释家思想亦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道路上,受到历代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或促进或抑制,而逐步形成为今天养生体育的样子。

2.1.3 学科体系的建设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虽然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门学科,但直到目前国内仍然没有出版这门学科自成体系的教材。由于目前这一学科的开设现状落后于需要,多数学生简略、非系统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养生理论和合理有效的使用方法。少数学生虽系统学习,却人员过少,终难以使中国养生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结合,形成新的健身理论。某些学校偶尔开设一些气功类的介绍课程,但这对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没有真正的实际意义。

2.2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路在何方

2.2.1 养生体育与奥运

对传统养生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是近几年学术界比较热点的问题,同时也是体育界争论比较激烈的话题。整理与改造是促进旧事物向前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略了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些学者提倡包括传统养生在内的传统体育应当改变自身的某些特点去适应世界的需要,以期达到进军奥运会的目的。例如:让我们传统的太极拳、气功等养生体育逐渐走上“竞技化体育”的道路。中国的民族体育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做基础,它们走向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世界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如过过多的改变传统养生体育的“味道”去迎合奥运的“口味”,这样的养生体育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本质和文化底蕴,这样的“进步”意义何在?

2.2.2 养生体育与大众健身

同样的改造与创新,上海体育学院的虞定海教授对传统养生体育的改编则是建立在服务大众的指导思想上得以实施。他们根据传统五禽戏的主要特点,汲取各流派的精华,加以提炼,创编了五禽戏新功法。无独有偶,首都体育学院的苏学良教授对传统“八段锦”也进行了新编理论的探讨。《新编八段锦》编创中有针对性的应用了经络经脉理论,以导形引气,调整经络脏腑气血,依据调理脾胃的中医理论,以调理脾经为核心,引导筋肉,疏肝健脾,行气养血,促使脾胃功能康复。此养生功法动静结合,练养相兼,不需器械,易于实施。是一项非常适宜于广大群众从事业余锻炼健身的体育活动。

2.2.3 传统养生与现代学校体育

教育是传承文化与知识的最佳手段。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开始考虑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课。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引入学校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渗透,传统养生体育的功能与作用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许多竞技性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开发进入群众领域的养生体育才应该是目前体育界研究的重点。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现状整体来讲还不尽如人意,研究内容大多重复,研究方法过于简单,许多研究领域无人涉足。如何调动起广大研究者对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热情,这应该是体育界首先解决的问题。

3.1 缺乏自身独立的研究体系

很多研究者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尚处于单兵作战的阶段,缺乏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都缺乏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很多研究者没有理顺“养生→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体育”之间的从属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将这三者一股脑糅合到了一起。对传统养生体育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轮廓。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自身学科体系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广大体育研究者难以展开完整、系统的研究。

3.2 基础理论研究过于重复

大部分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都是花费大量的笔墨用在论述养生体育的哲学思想之上,这里不仅缺乏鲜明的观点而且研究的内容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在论述传统养生体育功效时,很多研究学者均以“太极拳”“气功”为研究对象。过度重复的研究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对传统养生体育的内容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致使很多外行人误把“太极拳”“气功”当成是养生体育的代名词。

3.3 应用性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

对传统养生体育应用价值开发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学校教育和大众健身上。把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仍界定在具有“健身”、“教育”功能的“身体活动”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养生体育社会功能的开发。而在学校体育与大众健身这两个研究领域中研究深度不够又使得养生体育的普及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传统养生与学校体育这一研究领域中,大部分研究者只是论述了养生体育走进课堂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从宏观上提出一些改革措施,缺少具体细致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评价方法方面的微观研究。而对大众健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又大多集中于开发养生体育对老年人的保健作用,缺乏以整个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全局性研究。

3.4 建议

提高对传统养生体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并给予传统养生体育应有的地位。充分认识到传统养生体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努力继承传统养生体育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在政府和体育有关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下,加大对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传统体育项目研究机制,加强对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开发。在各种不同层次的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大众健身场所大力倡导养生体育的开展和宣传。培养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指导人员和组织人员,促进其广泛开展和普及。

在学校体育课和体育院系中适当开设部分养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是最能传承养生体育文化的沃土,在学校体育课中设置一定的养生体育知识内容,有利于传统养生体育的普及与推广,更可以使传统养生体育更好的传承下去,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梯群控系统的特征下一篇:网络版数码互动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