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4-05-11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精选8篇)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篇1

对文化引领的思考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西铭矿提出了12663工作思路,并确定为管理年和文化年.这年思路不仅是对建设五个西铭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五个西铭思想的充实和创新,进一步明确了西铭发展建设的方向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可操作性.在12663思路中,提出将文化引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举措,这在西铭建矿史上乃属第一次,令人注目而又振奋,充分体现了领导班子适应新时代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充分体现了领导班子对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体现了西铭矿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企业的管理已经站到一个新的高点.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同样一个企业的觉醒和进步,首先也是文化上的觉醒和进步.当今的时代,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看法已不仅仅是文明的载体和历史的承继,而且是国家整体力量的显现.文化的作用也已成为一个企业引领发展的精气神,成为企业在发展竞争中的核心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涵养,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犹如失去灵魂,就可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失去方向,管理上失去凝聚的力量.充分认识当今时代文化在企业发展中重要作用,发挥文化在各项工作中的引领地位作用,统一企业职工的思想行动,朝着共同目标奋斗,体现了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的超前思维和转型跨越形势下对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应认真学习新思路,深刻理解新提法,主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探索文化引领措施,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文化引领举措的提出,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和实现文化引领,是各级领导必须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首先对文化的认识,不应局限字典的意义,更应从文化的主体定人,文化的本质是人去理解,文化由人而产生,文化也因人而精彩.文化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人的文化的自觉又使先进的文化发挥了更大的激活作用,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的更大进步和社会的更大发展,认识文化要从文化本质去理解,就是要认识到文化的轨迹,就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以人为本,以文化人,这才是文化的真正含义.作为企业文化的根本是企业职工,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以文化人的目的,就是提高职工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家庭的职工汇聚在一个企业组成集体,无疑会产生各种不同道德伦理和价值理念的冲突和交锋,其实质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不仅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且是培育和塑造人的熔炉,只有塑造好人的品格才能塑造好企业和形象.如何将不同价值理念和职工统一在企业科学发展的旗帜下,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竞争力的集体,这就需要引领,而文化是最有效的引领.用文化引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必然为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追求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如何实现文化引领,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引领者,管理者精心培育,全体职工一致认同,并经长期塑造形成的共同遵循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贯穿到企业全部活动中的人格和精神动力.文化引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企业的职工,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培育企业的共同人格和精神,在建立企业同价值观基础上用文化引领培育新时代的干部,职工队伍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文化引领并不是用文化本身去促进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而是要通过文化改造人,培育人,塑造人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能力,推动干部职工的思想进步和文化觉醒,从而实现工作质量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全面发展人的基础,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所以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要立足全体职工,文化引领就是要首先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作用,发挥表率带着作用,把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的理念落地根植到全体职工,教育提高职工培育塑造职工,通过文化塑造改变职工形象来塑造提升企业形象.

开创文化提升的新局面,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制高点,就需要对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的更深刻的认识,经认真选择确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各项工作的先进理念,并形成统一的企业意志和行为模式,实现文化与企业的管理深度融合,使价值观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在塑造新型职工,调动职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而科学发展和实现企业的特色发展.

西铭矿在55年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找准了目标,明确了举措,文化引领的提出使西铭矿在文化自觉中走出了跨越一大步,实现文化引领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各级干部要勇挑重担,挖掘出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创造,更多的自由境界,把西铭矿建设的更加美好,成为太原西部亮点,名声远播的西山铭珠.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篇2

通过调研, 我们了解到, 现在四年级以上的学生, 几乎每班都有自己的博客群、QQ群, 每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的群主。群里有各种各样的昵称, 有各种各样的问候以及稀奇古怪的话题;同时, 在他们的博客或者QQ空间里, 不仅有充满稚气的作品, 也有涉及成人世界的讽刺, 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班级虚拟文化。如果我们不理会这些, 似乎觉得如鲠在喉;制止它吧, 又觉得似乎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最为重要的是, 我们不知道怎样开发这些网络资源, 将之应用到丰富班级文化的教育中去。

经过一段时间认真研讨, 在专家的引导下, 我们认识到, 既然存在, 就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既然存在, 而且能够在学生间不断发展, 我们就应该关注它、开发它、利用它。

众所周知,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延续, 班级网络文化也逃不出这种界定。不是吗, 只要我们进入学生的博客, 参与他们的Q聊, 总能找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影子, 找到班级活动的碎片, 找到学校校园文化的踪迹。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通过与学生的网络互动, 通过面对面的主题对话, 引导了全体数字原住民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初步的思想作风、网络的行为准则和共有的集体舆论,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网络学习风气。

通过对班级网络文化的构建实践, 我们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是统一性与生动性的结合。所谓统一性, 就是班级网络文化必须要与现实中的班级文化相匹配, 要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家乡文化建设相协调。不然, 校内一套, 校外一套;实的一套, 虚的一套, 不仅不能构成对师生的教育, 还会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变化相适应, 就应该有比较统一的规定, 比如说, 不能拿成人世界的黄色话题会话, 不宜涉及成人世界的政治玩笑, 不能造谣等。学校有必要让政教处牵头, 统一规划学生在一定的学习年限中, 参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划, 并且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营造主体跟帖空间。比如, 通过“今天我是班级负责人”活动, 引导学生对班级事件进行处置等。我们发现, 仅仅有口头规定还不行, 还要把学生参与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各类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开展等, 与每位学生的成长档案结合起来, 让学生对自己的网络表现有所忌惮, 这样的规范方有实效。生动性是指各类主题活动要保持网络的虚拟性与活泼性, 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 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提高生动性, 我们允许网络错误存在, 有时教师还善意地调侃几句, 给点力, 或者自我幽默一回。学生在群里有各种各样滑稽的昵称, 如“长矛老鼠”、“男大娘”、“火腿苕”……而且经常故意来一点错别字, 如“喔不冻 (懂) ”、“泥好吗”等, 不碍观瞻, 老师也不纠正, 有时还附和几声“呵呵”, 插上一幅小图片。这样, 不仅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而且也的确收集和利用了不少教育资源。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群主的有效管理。班主任或者班级科任教师, 可以自兼或者委托群主主导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班主任必须要有强烈的对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的责任意识, 具有强烈的主创性、积极性, 自觉主动地将学校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广辟蹊径、切实有效地美化班级文化, 使自己真正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我校陈老师对此深有体会, “建立班级博客‘成长足迹’, 让孩子们有一个自己的心灵家园。继每天放学10分钟的班级活动后, 为了打造班级名片, 我给班级开了一个博客, 学生、家长、教师都是博客的主人。我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 上网并不是坏事。大家来谈学习方法, 记录生活的足迹, 谈自己的想法等, 班级博客, 就是大家的精神空间。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链接, 已有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博客, 也有声有色写起了自己的文章, 这样让上网也有了品位和趣味。”另一位班主任李老师说:“这样的会议 (网络会议) , 虽说给学生们提了一些要求, 大家也表了态。但我觉得, 关键点并不在于他们能记住多少我说的话, 而在于通过这样的形式,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的地位,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老师们心中的分量。”是的, 只要学生意识到自己重要了, 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参与的质量也会提高。

班级文化需要主体性, 这就是全班学生的参与意识, 是学生要成为班级文化的促成者和分享者。学生就是要动脑、动眼, 动手、动口, 通过移动鼠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体验和班级文化的内涵。有一次, 四 (2) 班举办收集名人警句竞赛, 由学生自己设计规则, 自己搜集, 自己整理, 自己网上投票评比, 结果产生的效果比老师组织得还好。因为学生觉得, 这是自己的事情, 做了以后会产生成就感。

班级网络文化建设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经常性”也是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原则。班级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要正常开展, 形成制度, 就不能虎头蛇尾、主观随意、忙于应付。有一段时间, 五年级一个班QQ群登录不了了, 群一下子“死”了, 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老师的许多学习要求, 原来可以相互转发, 但没有了“群”, 结果学生中不交作业的一天比一天多。班级网络报纸一连几期没出, 学生关注的积极性, 由强烈到焦急, 由焦虑再到减弱, 以至于差点影响了参与学校运动会的积极性。为了保持班级网络文化的连续性, 我们建立了副班主任制度, 班主任因公不在学校, 副班主任要及时顶岗;我们建立了网络巡查制度, 学校的网管要经常过问班级网络的现状, 保持网络畅通, 做班级网络文化的积极守护者, 要让网管教师明白, 网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是师生的网络助手。

网络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具有针对性, 这一点同样是班级文化的生命线。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 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教育。我们学校是一所建立不久、硬件条件相对较好的城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学校办学环境好, 声名鹊起, 不少学生慕名而来, 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素质差异很大。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不仅在实体教育里加大了工作力度, 而且还通过班级虚拟文化开展大量的工作。那一段时间, 学校环境保护成了最突出的主题。张婷婷老师借助主题班会、QQ群, 以“我是环境小卫士”为主题, 与学生开展积极互动, 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支持,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校园净了, 学生明白了, 老师、家长们也笑了。张老师的这一主题活动还在东北、华中六省召开的班主任工作会议上, 获得主题教育一等奖。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四”;断裂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一、从世界文化角度看五四文化断裂

在世界历史上,各地区的文化传承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文化拥有过灿烂的历史,却慢慢地消失,有些文化一直传承,依旧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文化中,文化不断传承变化,而文化衰落和僵化会造成文化的断裂。古老的埃及文化、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等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的波斯文化的冲击下中断,到公元前三世纪又出现希腊文化,后来到七世纪又出现伊斯兰文化,这三个时期的文化之间没有延续,只有冲突,是文化断裂的表现。现在美洲大陆上的西方文化是在玛雅文化和安第斯文化消失后建立起来的,没有任何联系,也属于文化断裂。印度文化和日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是各种文化成分的混合,具有多重结构。由此可见,世界文化发展有极大的复杂性,出现中断、此起彼落的局面很多。但是,中国文化的变化发展基本在国内,且接受、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极其强大,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断裂是难以发生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思潮不断传入中国,中国经历改良、革命,迫切需要改变思维,破旧出新,学习先进,中华民族此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整个民族需要强大自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有激烈否定的态度,对传统礼教,对传统道德观念,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激烈的抗争精神。“作者既非创造才,胸中又无物,其伎俩惟在仿古欺人,直无有一字有存在之价值,虽著作等身,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1]这是陈独秀对传统文化冷酷而毫不留情的批判。鲁迅也曾说过“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救亡图存一直都是这些进步力量身体力行之事。“五四”运动虽使中国翻开新的一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国民性,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断裂。所以,中国文化断裂之说不能成立。

二、从中国文化角度看五四文化断裂

通常说,新文化运动是否定传统的,但传统文化却有旺盛生命力。从历史上看,无论哪个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民族,这个民族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汉化,这恰恰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并且强大到任何文化都难以“入侵”的程度。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但仍未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

从政治体制上来说,中国由封建帝制变为中华民国,但深入人心的封建观念并不能在一代两代人的心中剔除,甚至需要相当长时间来逐渐淡化人们心中的固有观念。现实情况就可以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经常听到一些偏远地方存在封建迷信做法的新闻报道。重男轻女是典型封建思想,儒家“无后为大”的思想根植于人们的心中。纵然有再多的新名词、新概念,在转变人们思想上微乎其微,只是广泛流传于知识分子之间,尤其是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农村人口身上收效甚微。不要说范围如此“狭窄”的“五四”,就连全国性质的“文革”都不能断裂传统文化与我们的联系。虽然十年的时间很长,但是与一代人的生命相比还是很短暂,文化是经过历史长久积淀下来的,虽然有各种规约的存在,“文革”中的人们还在继续着文化的传承。“五四”是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水到渠成的变化,要说“五四”断裂开了传统,实在牵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重要的使命之一。语言文字是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就一炮打响,白话文作品就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胡适更是明确他的语言变革思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胡适为了广泛进行新文化运动,就必然要宣传白话文这种“利器”。“五四”先锋认为文言文造成了文、言分离,一定要废黜,现实情况是“古代知识分子虽然用‘文言’去书写,但他们绝不会在现实生活中用‘文言’去讲话,所以‘文’与‘言’的分离状态纯属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习性”,[2]这就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南方和北方语言差异大,甚至到了互相听不懂的程度,然而我们使用的是统一的文字,虽语音差异大,但是落实到文字上就没有人看不懂了。所以,传统文化根基牢固。另外,新文化运动的主力是学生、工人,基本不涉及农民,而中国农民却占大部分人口,即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只是波及到小部分人,这难以撼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还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学”自视为官方文学,一直使得“白话文学”在民间流传而得不到正统的对待,“白话文学”却一直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说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逐渐占得上风,造成文化断裂,这难以成立。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常常依赖于这个民族的存在而得以传承和发扬。虽然,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个民族遭受过外民族的入侵,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绵延至今,文化断裂之说有待考察。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1917.2.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篇4

2.企业经营是一种价值追求

3.企业经营是一个品牌塑造的过程

企业文化的力量——对文化型企业的思考

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冲击的世纪,企业能否培育自己的文化并发挥其作用,将决定其在21世纪的生存能力,企业的文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今年4月,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1999年食品日用品市场报告及监测结果表明,1999年在进入500强的领先品牌中,白酒25个,啤酒21个,果酒18个,果酒、白酒分别增加了28.57%和25%,而啤酒则减少了5.26%。这一结果显示,白酒、啤酒、果酒成为我国酒业市场的三极,张裕、青岛啤酒和五粮液成为酒业的三强。在三强崛起的诸多原因中,它们的企业文化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1.企业经营是一种道德行为

管理行为是由管理假设决定的。1962年,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其《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提出了企业经营道德性假设。它是企业及其管理者持有的企业经营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假设,或者说是有效地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假设。企业利益相关者通常包括顾客、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所有者、员工等。在怎样看待企业经营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或怎样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上,存在着两个对立的假设:非道德经营假设和道德经营假设。前者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为企业经营的宗旨,企业可以从事一切能够赚取利润的行为,只要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就可以了。后者在承认企业是营利性组织的同时,还强调企业的社会性,认为企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要赢利,还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在张裕、青啤、五粮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经营的道德性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体现,百年之前,张弼士建立张裕之初衷就是振兴民族实业,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因此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张裕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每年赚取多少银两,它更多地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它的经营也就相应地要符合社会道德的约束。在张裕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企业经营的道德性从来没有消退过。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获得了4枚金质奖章,在当时这4枚奖章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过了经济意义,张裕参选的首要目的是要向整个世界证明中华民族有自己的葡萄酒,至于参选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润则考虑得很少。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90%的人表示,在产品质量、服务和价格相近的情况下,他

们将考虑购买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公司产品。所以,三强的崛起并非偶然,这与他们长期的道德性经营有着密切关系。

2.企业经营是一种价值追求

美国一家调研公司曾作过调查,表现出色的公司,员工往往都有一套较清楚的企业价值观(或称信念)。在公司财务方面,那些把财务目标定得非常明确的公司,通常不如那些把财务目标定得不够明确,但注重共同信念和崇高目标的公司。这项调查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出色企业的经营已从单纯的逐利行为发展到价值追求行为,这里所谓的价值已经超出了物质利益的狭小范围,扩展到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广义范畴。

张裕以酿造世界级葡萄酒为企业的价值目标,以期与象征西方葡萄酒的波尔多一较高下。价值追求的作用不体现在远大的目标上,而是促使企业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而进行不断地改革,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张裕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已经建立了目前业内唯一的具有省级资格的研究中心;同时张裕还进行了原料基地的“精”、“深”建设,保证原料供应。

青啤的目标是“世界啤酒十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青啤实施了“统一鲁啤”的战略,并坚持三大转变:从贵族向大众转变,从生产优先向市场优先转变,从产地销向销地产转变。五粮液则推行“专卖店”战略,实现从建厂到建城的转变,以保持白酒的长久不衰。青岛啤酒的企业目标是要由世界知名品牌成长为世界弛名品牌,由中国名牌企业上升为世界名牌企业,由此产生出更强劲、影响力更大的名牌效应。为此,青岛啤酒集团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在经营规模、管理模式、文化观念、产值、销售收入等各方面都要向国际先进企业的标准攀升。

3.企业经营是一个品牌塑造的过程

品牌塑造是企业实现价值追求的首要和必然的步骤。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品牌建立期,经营者最主要的目标是如何进行广告投放及下降成本,但这些措施已越发显得“苍白无力”。张裕从改革之初就很注重品牌的建设,它不仅要塑造一个知名的产品品牌,还要塑造一个具有民族意义的象征。在葡萄酒行业中,当其他葡萄酒企业沉醉于旺盛的市场需求而一味扩大生产规模时,张裕的品牌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因而在最近两年葡萄酒市场进入平台期,许多较大的葡萄酒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的情况下,张裕依靠自己的品牌优势依然保持着稳定上升的势头,1999年销售收入、上缴利税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6%和24%。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5

“一年企业靠机遇,十年企业靠机制,百年企业靠文化”,可见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成功的关键。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文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者非常注重和关系的问题。实践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念

企业文化建设既包含企业的传统文化建设,又包含企业的现代文化建设。其根本任务就是在以职工为本的前提下,激发员工活力,开发员工动力,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推动企业全面发展,把精神财富变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最核心财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协调统一;以提炼和培养企业核心理念为关键,增强企业凝聚力;以建设“和谐、创新、诚信、发展”企业为重点,改善生产(办公)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行为养成,培养优秀员工队伍为基础,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开展

企业文化的特点不是灌输,而是通过以文载道、以文化心,使员工自觉自愿地去追求一种价值观念,去共行一种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营造公平、公开、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平等交流、多向沟通的机制,变教育为沟通,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开展行为文化,可以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文化,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改造与自我改造、升华与自我升华,使员工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将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行为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思想和行动中。这样,才容易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深、做透,才容易使大家入耳、入脑、入心,才能取得实效。实践证明,缺少文化含量的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工作,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员工的思想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从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保证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保证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的纽带。企业文化内涵意义深刻,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行为准则和共同价值指导着企业运作,规范着职工行为,能够使全体员工得到价值认同和统一,由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使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随着企业的发展进步,员工不再把企业看作单纯谋生的劳动场所,而是需要企业具有多功能性。企业不仅要提供舒适的劳动环境,还要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同时还需要培育高质量的职工队伍,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职工能够认同企业文化,深入到工作实践和日常行为中,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并成为全体员工的群体意识。就会转化成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无尽资源。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凝炼和培育,把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变成企业的具体目标和行为规范;通过文化的辐射和渗透作用,把党的理想、信念铭刻在每个员工的头脑里,融化到每个员工的血液里。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塑造企业,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员工,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无形”为“有形”。扎实有效、深入人心,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继承良好的传统文化

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任何创造都是在特定前提下的创造。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胡平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不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有物,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体现,对此,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去传承与发扬,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企业也不例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就要将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对企业来讲,在对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当中,能够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形成企业独特的软实力。要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将其精华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充分吸收

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再学习、融合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企业实际

建设企业文化要立足于国情、企情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模式的总和,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紧扣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就决定了每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蕴含的内容随之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且每个阶段的企业文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企业所处时代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之适应企业所处时代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紧扣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战略,引领企业在转轨变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把握企业发展命脉,针对不同时期以及企业发展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建设方案,防止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急功近利倾向,消除错误观念和片面认识,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文化自觉性,在实际工作中,大力弘扬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在公司员工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通过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履行社会责任而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赖,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借鉴成功企业案例

对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一些思考 篇6

企业CI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信息的传播,在对有关信息进行规划和设计之后,要达成传播文化的关键是根据不同传播目的使用不同的媒介。

一、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作用

首先,通过企业文化视觉的传播,可以使企业理念得以贯彻。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视觉接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83%。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视觉形象是企业理念识别的静态表达形式,视觉形象依附与企业理念,但却依靠视觉形象广泛传播。中铁隧道集团的企业理念都是虚拟的环境,而通过视觉载体所体现的价值层面的精神却是实实在在的。

其次,通过企业文化视觉的传播,可以使企业形象迅速树立。企业文化视觉传播,在社会中、行业中、本企业员工心里产生很大反响,员工对新的形象、新的理念、新的战略目标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这个时候,贯彻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规章制度就会事半功倍。辅之以长期培训、文化活动,表彰优秀代表人物,倡导英雄事迹。企业风气、企业环境气氛焕然一新。员工个人目标必然会与企业战略目标走向一致。企业文化也逐步走向强势文化。但同时要求企业内要有一支勇于变革的领导团队,能够不断更新和改变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的再定位),塑造尊重人才的高素质决策层,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执行、核心能力营造中始终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文化视觉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文化视觉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不充足。集团公司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在真正落到实际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项目经营效益好时,就想起搞一点所谓的企业文化活动,效益差时就少搞,甚至不搞,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

不能很好地将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等利用视觉传播的作用推而广之,只是一味地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把企业外在形象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来完成,果外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内里还是依然故我,对企业文化的具体操作存有公式化、口号化的误区。

三、如何利用现有载体进行企业文化视觉传播

具体在中铁隧道集团的实际而言,就是使用什么媒介?如何使用这些媒体?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安排使用的时间?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就视觉传播项目来说,虽然是其中一部分,却是整个企业文化传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视觉传播的媒体进行规划,首先要熟悉传播媒体的种类和特性,根据 CI规划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合理的媒体计划,在有限的传播成本条件下,力争最好的传播效果。

应充分重视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规范。从企业文化视觉传播的对象来说,有的是对内的。如办公用品、用具、内部报刊读物、会客洽谈用品等;有的是对外的,如票据类、符号类、交通工具类、促销广告类、大众传播广告类、商品包装类、出版物和印刷品等;有的既对内又对外,如证件类、服装和制服类、符号类等。从传播的功能来看,有的是有一定局限的,如大众传媒必须遵守有关法规,属法律的限制;还如商品包装应以传播商品的信息为主,属传播对象局限;有的是没有限制的,如属于企业自己的、非大众性媒体,传播什么信息、用什么方法传达,一般较少受到限制。从传播的成本来看,有的是基本不用付费的,如办公用品、用具、服装、制服、交通工具等企业内部的常用媒体;有的只需付少量费用,如出版物、印刷品等企业自己可以拥有的大量传播的媒体;也有的是必须付费的,如产品包装、商品促销(SP)类广告、大众传播广告、户外标识物等等。

重视视觉传播与企业理念及行为识别系统的结合。制作企业理念挂贴,将抽象的企业理念及企业精神形象化。中隧集团的理念识别系统(MI)已颁布两年多,她是企业长期形成的伦理和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每个理念都是一个总结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在具体宣传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加入某些不违背其内涵的阐述,然后制作成理念挂贴。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篇7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篇8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民族的灵魂,在教材设置过程中,近现代的英雄传记和革命传统内容较多,而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甚至更多则没有涉猎,在各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中缺乏,并没有实现大纲所要求的丰富表现。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六个元素,即:汉字、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战争传统、古典文学和艺术、历史人物和故事、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法习俗进行研究,对进一步加强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要加大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比重

在教材中,116篇的独立篇章传统文化主题内容和83篇扩展内容从数量上能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但加大传统文化的文章既是高考改革的新要求,也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来强化汉语作为母语的基础性地位,巩固和传承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分值由150分提升到180分;英语考试权重则相应下降,降低到100分,并且将考试的权利下放,实行社会化考试模式。语文和英语从分值上的对比,足以看出语文学科的地位上升。这将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实施提供必然要求。

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要进一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中国的儒家思想,增加“仁爱”的教育理念,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求多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的教学内容,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文化与道德情感相结合,将文化与艺术美感相结合,将文化与民族自信感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华夏文明、我国历史、中国传统经典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

三、要对现行的语文教材进行修订,聘请专家严格把关

要确保语文教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评估,促进汉语作为本民族语言的精进、传承和积淀。重拾语文的重视程度,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转化为个人的精神家园,构建民族文化心理。

上一篇:温馨幽默早安问候语下一篇:用童眼看世界—— 读《城南旧事》有感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