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共8篇)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1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通过人的思维观念影响人的.行为,它对区域企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因此,分析传统文化影响企业发展的方式和过程,目的在于探寻实现区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作 者:韦浩明 WEI Haoming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人文与管理系,广西,贺州,542800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4(7)分类号:G05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 基本途径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2
我们认为,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是企业员工在经营活动中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1.2 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具体表现为:一方面, 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 道德规范的约束: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道德规范的要求, 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心理上会感到内疚。
1.3 协调作用
为使企业建设达到更高的目标, 必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塑造企业职工的团队意识, 让职工参与企业决策, 使企业领导和职工获得认识上的认同感。企业文化建设还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关心人, 爱护人, 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 使每个职工在团队内心情舒畅, 从而在行动上更加协调。
1.4 激励作用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鼓励职工发挥内在动力, 朝着预期目标采取积极的行动, 发挥最大的潜力, 达到个人心理需求的更高层次, 是企业文化激励作用的具体体现。企业要以有效的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方式, 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优惠的条件和环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1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定位的影响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 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动机的原始部位, 即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 以致于文化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 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 使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抗逆的方式影响着企业。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 但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 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 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看不见的手”, 自然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的经营绩效, 乃至于企业的生存空间。战略可以依据外部环境变化随时调整甚至是改变, 而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影响企业成员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当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成员的基本信念相一致时, 这时企业文化便发挥一种巨大的力量, 使企业成员迸发出大的工作热情来贯彻、执行企业战略的实施, 企业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当企业战略与现存的企业文化不相一致时, 文化的“抗性”便显现出来, 阻碍、破坏企业战略的贯彻执行, 最终使企业在竞争中失败。
由此可知, 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 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重视和保存现有企业文化中支持战略的方面, 对于现有企业文化中与战略相矛盾的方面也要予以承认和改变。
2.2 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两个独立、但是又有交叉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 企业文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但它既不等同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不是完全被包含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中, 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维持、提升和更新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成为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企业文化的四个不同层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不同层次的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总的说来,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 它将通过影响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锻造企业文化力: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组成了企业文化, 它们蕴涵着巨大的能量, 形成了精神力、制度力、行为力和形象力, 共同构成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力提升企业学习力:企业通过企业学习可以掌握关于企业内外部动态环境的知识, 对于企业制定战略, 提升企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学习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学习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企业增加社会资本, 改进工作, 提高生产效率和研发能力以不断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过程。因此, 企业组织学习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企业选择正确的组织学习方式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3 企业文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影响
企业文化能够降低采购成本。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其信誉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良好的信誉度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是企业在市场中低成本交易的保障, 而交易成本降低的具体体现就是采购成本的降低。
企业文化能有效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成功企业文化的正向激励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 因此提高效率就自然成为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途径。
企业文化能降低营销成本。企业文化对塑造产品的品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 影响着企业的价值理念、行为作风和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与品牌塑造紧密相连, 影响着品牌的风格的形成, 使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一个企业的品牌塑造到一定的程度时, 其在营销方面的成本会有所降低。
企业文化能降低产品的研发创新成本。在产品的研发与创新的过程中, 都是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研发创新应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 丰富深厚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规定和影响着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 并指导着创新目标实现。
3 企业文化影响实现途径
一是积极开发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本身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包括竞争择优机制、民主参与管理和决策机制、奖勤罚懒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合理的绩效评估与分配机制、关爱员工生活机制、系统化培训员工的机制等, 以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制度文化。
二是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培训。要求员工认真学习, 把思想行动和全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统一起来。积极塑造企业文化宣传的视觉环境, 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文化体系进行宣传展示, 力求生动活泼, 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得企业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 使企业文化的宣传展示固定化、经常化。紧密结合各部门工作的不同特点, 积极开展企业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让各级员工在业务营销和内部管理中感悟、认同企业文化;并着力于规范管理、改进工作、推进发展和提高执行力。
摘要:成功的企业文化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 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 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企业文化概念入手归纳其作用,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定位、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影响及其实现途径。
论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3
摘要: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壮乡文化为例,分析认为地域文化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在主导人们的价值观念、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区域形象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具体的影响。并简要揭示了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充分利用壮乡文化的特色资源,摒弃和改造其传统文化的消极面,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挥壮乡文化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壮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05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15-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益加剧,较为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引起各方关注。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区位情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些自然资源、区位情势相似的地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甚至差异很大,而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的不同。
一、地域文化与壮乡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形成是由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变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徽商、晋商,其商业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当地土地贫瘠、耕地稀少、生存环境恶劣、人多地少的现状迫使人们不得不外出经商以谋求发展。两大“商帮文化”中的重商主义精神由此发源。
壮乡文化则是指生活在广西境内的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瑶族、苗族、侗族、京族、仫佬族、回族、彝族、毛南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的总和。
壮乡文化以壮族为核心,壮族现有人口约1548.9万,大量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发展历史悠久,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农耕文明,而且很早就发展起了种类繁多的手工业,尤其在金属铸造业、陶瓷手工业、织染业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看,区域经济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2]同时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地域文化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经过漫长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因其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而对生活在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导向作用,人们更容易按照传统的方式去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利用相互间内在的聚合性大大减少交往的摩擦和费用,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比如,温州企业大多采取家族模式,是因为温州传统的商业文化使温州人深知当前社会的信用状况不好,因而不相信外人,坚持自己的钱自己用,自己的企业自己管。而地域文化的凝聚力则体现在,由于共同的文化根源,主体间更易于相互沟通,形成合力,使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组织成为可能。重信誉,讲团结互助,是壮族重要的道德观。
另一方面,传统地域文化中的消极面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成为障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道理被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改革实践所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向市场经济迈进过程中,经济发展滞后,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步伐总是显得沉重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们的地域文化环境偏向保守、内倾、守旧等,大多数人具有守成观念、平均观念,思想不解放,文化缺乏活力,农业社会形成的保守、安于现状等旧文化观念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而反观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区域,由于数千年来凝结而成的区域文化具有商业文化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在其创新精神的熏陶下,人们观念开放,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秉性和文化环境不同,其经济行为决定了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人们的经济行为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导本地区人们的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
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一经形成,必然内化、沉淀为当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思想和行为发挥导向作用。如壮乡文化中的传统道德观念——鄙商观念,就成为了制约壮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道无形障碍。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在壮族地区,古籍屡有记载:其民“惟知耕作,不事商贾”。[4]在壮族的道德观念中,经商者大秤进、小秤出,抬高物价,牟取别人的血汗钱,是不道德的,人们内心深处对商人充满了鄙视。鄙商,既源于壮族诚实勤劳、反对损人利己的道德观,同时是一种古朴原始的平均分配的平等观念的反映。鄙商观念使得壮族地区历来商品经济不发达,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经商的人少,社会经济不活跃,使得壮乡居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二) 能够提升和丰富区域形象,有利于招商引资,整合经济要素
一个有特色的、有良好精神内涵的区域文化可以使本地区在外部树立起一个良好、深刻的区域形象,这对于本区域引进外资和人才、与外部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重信誉,讲团结互助,是壮族重要的道德观。对于结交的朋友,有言必信,有约必至,有事必帮,真诚相处,具有“与而不求其报”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壮乡文化中的这种优良传统塑造了广西良好的总体形象。可以说,近年来广西经济吸引外来投资逐年增长,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地域文化能吸引外部经济资源和使区域经济产生向心力,所以区域文化具有整合经济要素的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文化平台。
(三) 可以培育和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的创作研究、服务等活动的产业。虽然壮乡多民族居住区的民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在新世纪发展均比较迅速。但是由于壮乡地区经济历史上长时期处于一种较落后的状态,其灿烂的艺术文化仍未对广西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壮乡文化对外来投资者还不具有吸引力;同时壮族文化中工艺技术很高的手工业如陶瓷、壮锦、铜鼓,还有壮族的“民歌”、绘画、崖壁画等,都还没有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极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应用于造福壮乡人民的经济事业上来。
(四) 地域文化使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历史、地域的影响,具有历史传承性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无论其如何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该地区历史上产业发展的影响,或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进行延伸,或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或对原有产业进行革新,更有甚者能够经过整合形成该地区独特的产业结构模式。如壮族地区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大量种植甘蔗、油桐、油茶、花生等经济作物,而今,广西的制糖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良好,这既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的延伸和革新,又是对壮乡文化在经济上影响的一种传承。
三、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一层次的影响是指地域文化对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是该地区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经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对该地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这一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不仅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也使地区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最终使区域经济产生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文化渗透于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区域特色经济。[4]所谓特色经济,通常包括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特色经济区域。最典型的例子是“从商文化”形成了温州经济。
第二层次的影响是指地域文化对区域产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素质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一个地区的落后,不仅仅是经济统计指标的落后,更重要的是人自身文化素质和文化观念的落后。落后地区的传统文化造成人们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与商品意识,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内在原因,它不仅造成了落后地区现阶段的经济滞后,也是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5]保守的内倾的文化往往倾向于内向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较单一,生产特点为自给自足;而外向性文化其产品结构则注重多元性、商品性、外向性,注重人文的文化,往往满足于资源型产业和初级产品的加工;而重商业开发的文化更注重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三层次的影响是指地域文化以一种文化产业的形式,如民俗文化产业、旅游业,来对区域经济施加影响,是一种直接的影响,能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带来直接的收入效应。
现时代,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拉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地域文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对象,如广西的桂林山水是壮乡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去旅游观光,它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7]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利用自身的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工艺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为当地的经济贸易、招商引资、经济产品开发搭建良好的平台,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资源可以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品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许多企业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产品进行文化包装,有力地提升了产品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增加了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至于地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则是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进行改造的。如我国西部文化因其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封闭性、凝固性和保守性。随着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农耕文化所固有的弱点显露无遗。另一方面,人们的欲望本能又在片面的市场经济理念的诱发下被极度放大。作为西部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壮乡文化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此类现象,而这些地域文化中的消极面是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严重阻碍着地区创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最终使区域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四、努力促进壮乡文化对广西经济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第一,努力推动壮乡文化的社会变革,拓展其文化的开放性、进取性和灵活性,打破西部文化中常见的安贫守旧、得过且过的惰性心态,实现壮乡人民的观念革新,激发他们内在的创业和竞争意识。观念的变革是推动壮乡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在探索地区经济发展、向内寻找经济发展滞后原因的过程中,应意识到民众观念变革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创业致富、经商致富行为的正面宣传,树立一批壮乡企业家的模范代表;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引导创业的社会氛围,反对“无商不奸”、“不事商贾”等传统偏见,使得壮乡民众的创业行为得到更多的鼓励和社会的积极支持。
第二,加强对壮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文化水平。在弘扬壮乡文化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互助团结、热情好客、崇尚勤劳等传统美德的同时,对于原来比较保守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鄙商观念、自然经济观念、狭隘心理等,要通过拓展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使其了解商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等途径来促进他们理性认识从商行为。社会各方也应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壮乡民族企业家形成的大环境。
第三,充分挖掘壮乡文化遗产,对其中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产品,如壮锦、铜鼓及其他一些工艺水平很高的工艺品,进行产业化开发。以壮锦为例,壮锦是壮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与湘绣、蜀锦齐名,图案精美、织工精细,享誉海内外。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壮族聚集区,可以组织专业化生产,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使之成为市场上畅销的民族特色产品,进而演化成为地区经济的一个产业增长点。
(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程恩富、顾钰民、方家良等.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周尚意、孔翔.文化与地方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http://www.wm668.com/zxfq/
[4] 李锦宏、陈越.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文化的影响机制分析——兼论区域文化与区域竞争力的逻辑关系[J].新西部,2008,(04):70-71.
[5] 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2).
[6] 庞敦之.论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6,(08):45—52.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篇4
纵览中外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都拥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先进的企业文化。不管是苹果也好、索尼也好,还是海尔、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也好,其成功的奥秘就是其先定的企业文化。也正是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使得这些中外名企在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和一流的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的研究始于美国,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简言之就是具有独特性的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对一个企业来说,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在实现这个目的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提高管理水平、引进新技术等。但在这些途径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最大的。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倍地增加企业的经营业绩。正如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所著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对惠普、IBM等公司的研究一样,好的企业文化的确可以成就一个企业,而坏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掉一个企业。正因为如此,企业在完善自身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更应该慎之又慎。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的不景气,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困难。要想使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该重塑和完善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首先,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联系社会整体文化和个体文化之间的纽带。企业是由若干个个体有机的组合起来的。而在企业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必然会出现一些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比如习俗、性格差异、文化水平等。但企业文化却可以很好的来调解这种差异,是企业经营业绩受这些因素影响很小。因为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组织内部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观念、信念、历史传统、价值准则、行为规范等等。企业在种种共同的价值观下企业员工会增加自己工作的热心度和参与度,更好的为企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是企业的经营业绩获得增长。而且在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下,企业领导由过去的促使员工变成了鼓励和激发员工的工作性和创造性,从而更人性化管理,是企业充满良性的活力。同时这种共同的价值观能使企业更协调。,能更好地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变得更和谐,便于企业的整体管理。这种共同价值观还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管理都是围绕着这一共同的价值观来展开的。在这种管理下,企业上下协调一致,也就具有了更好的行动力,从而在当今这个信息瞬息变化的大背景下变的更为重要,为企业抓住一些易失的商机。同时在这种价值观下,企业管理更具灵活性。管理不完全单单是管理者的事,此时还是企业全体员工参与的事。企业管理变成了全体参与制,这就为企业注入了活力。集思广益,博众家之策,是企业发展更完善。在企业的整个运作和管理中,这种价值观更为明显的体现在各种微小的细节上。包括员工的个人信念、企业产品的价值等。最终企业以他经营业绩的最终产物——产品来呈现这一价值观、企业文化。总之,企业在这种共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发挥了他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创造出了其自身所属的企业文化。青岛捷能动力集团公司把企业文化的发展看成是企业的生命。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不断的完善自身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经营业绩逐步提高。
其次,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这样就使企业管理更人性化。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价值和权力的展示。而在企业管理中,原先那种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人只是为了实现这一利益的一个工具而已。但随着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对自身权益看重。文明的、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开始出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迅速在西方欧美国家的企业中实践开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大地激活了企业的活力,给本已充满死寂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了新的增长。面对这些欧美企业的成功,我国企业更应该改善企业管理模式,调整企业文化,重新创建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由于我国企业在管理中从在这特有的“人情”管理方式。这种人情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暴漏出一些讴端。本来人情是好事,可以给企业注入温度。但在我国企业中这种人情却变味了。在管理中“任人为熟”,以亲为主,子承父业等。这些就降低和阻碍了企业的决策经营,给企业开拓创新和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创新造成了弊端。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我们的企业就必须摒弃这种理念,建立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体制,这样才会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增长。再者说,人的因素对企业文化的整体形成至关重要,他直接影响到诸如企业精神的特质、企业文化层次的高低以及这种企业文化能否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等。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是创立企业文化的核心。而正是在这种核心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重物、更重人,以人为主:既重人力(包括智力和体力)、更重人心,以人为本;既重人力资源开发,更重人的价值实现。艺人的价值为主,以人素质的重视来开发人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在企业的深入普及和完善后,这种企业文化还给员工以鼓舞和信心。在员工行动遇到困难和阻碍时,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当行动一步不接近目标时,给员工以鼓舞;当实现目标后,他又给员工以满足感、荣誉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推动企业向新的业绩发展,从而使企业经营业绩获得增长。安纳罗格公司有句名言“你可以用钱买机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有知识的人,因此,对待人的基本态度使我们文化的灵魂”。这就更强调和体现了在企业文化中人本的重要性。Motorola公司坚持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先。人才是Motorola最宝贵的财富和胜利的源泉。Motorola公司将对人才的投资摆在比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位置。尊重个人是Motorola公司在全球所倡导的处世信念。为此,Motorola公司将深厚的全球公司文化融合在中国的每一项业务上,致力于每一个员工。以尊重个人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氛围下,Motorola公司的产品经营业绩连续增高。
再次,企业文化是一个涵盖企业伦理的一个范畴。古人讲:“人有三不朽,太上为立德,其次为立功,再次为立信”。伦理道德是处事第一原则。然而最近我国企业伦理的不尽人意,让人起而愤之。“毒胶囊”事件、“毒奶粉”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说明我国企业在企业伦理方面的缺失。那么,何为企业伦理呢?企业伦理是建立在社会伦理道德之上的,企业伦理即调整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和企业与外部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就是对企业道德行为、道德关系等企业道德现象的概括和总结。企业伦理属于企业内部的微观道德范畴。而正是这些微观的软实力,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在时间的沉淀中增长。企业文化包括了真、善、美三个方面的内容。企业伦理也不同于商业伦理。商业伦理一班指的是与社会经济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大环节相应的交换伦理或流通伦理,它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宏观伦理范畴。两着的侧重点不同,而且企业伦理比商业伦理函盖还要宽些,不仅包括企业对外的伦理行为,而且包括企业内部的道德观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在与外部环境相交流的,而这个大的环境就是企业所处的社会。企业在社会中要想获得经营业绩的增长,就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是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这其中既有企业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有企业应当负担的社会义务。如果在企业伦理溃乏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经营者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不仅会给社会带来混乱,而且还会使企业的经营业绩严重下滑,甚至破产。以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为代表,由于在企业伦理方面的缺失,造成企业经营业绩的破产。而且企业伦理也强调调节人际关系。正如《礼记-礼运》所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协调企业内的人际关系是企业经营良好的保证。这也正是企业伦理的主要内容。企业常用一些行为准则来指导大家处理人际关系,不少企业提出“和为贵”、“仁爱”、“忠恕”、“诚实”等行为规范,追求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正因为在这中企业文化的影响下,一大批的企业走向了成功。如湘财证券以“团结求和”为企业文化标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以“成己成人”做为企业的文化符号都获得了成功。这些都体现出了企业伦理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以此为规范来保证企业的经营业绩。最后,企业文化是一种总体软实力,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企业文化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力,有其特有的作用。正因为企业文化的这种特殊的作用,才使得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具体来说,首先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具有导向作用。即企业文化能把职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目标,就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也就很难在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管理方法都是靠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而如果有了一个合适的企业文化,员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同的价值观念,不仅过程自然,而且由此形成的竞争力也更持久,经营业绩也就更好。其次,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这是说企业文化对企业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能使信念在员工的心里深层次的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这种约束是一种更强大、更深刻、更持久约束效果。这种约束作用还更直观地表现在企业风气和企业道德对企业员工的规范作用上。再次,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当一种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被该企业成员认同以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这种凝聚作用下,员工就把个人的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跟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最后,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创新作用。由于企业文化中对人的重视,使得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鼓舞员工开拓创新。对当下的企业来说,创新就是成功。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生存。
总之,企业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含企业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面对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缺乏,为了使我国企业在新的国际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企业必须加快完善和重塑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使我国企业更好的走向世界。为次我认为我国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反思和转变。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篇5
序 言
入世后,我国企业经济环境产生巨变,面临着巨大的战。怎样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一道重要课题。在我国,新兴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性化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形势。对于企业来说,其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增强竞争力,追求企业效率,提升经营绩效,企业的种种行为的有效性也大都以此为衡量标准。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不少企业家和企业的研究者针对企业文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是决定着一个企业兴衰的关键性因素”;“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成为市场的竞胜者”等等。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都在说明着同样一个道理,也就是只要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只要想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有的员工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是企业的灵魂,体现着企业自身所独有的特色和魅力;是支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财富和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强者和最终的竞胜者。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核心,通过企业的行为机制,最终衍生、外化为企业形象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多载体、多层次结构的复合型文化。企业文化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观念形态文化,即以人的观念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它处于企业文化的深层,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是行为形态文化,指企业在内部和外部发生的多种活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它以企业行为(活动)为载体,处于企业文化的中层,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衔接和传递的作用。三是现象形态文化,指以企业外观形象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它通常以企业生产资料、产品、英雄模范人物等为载体,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和行为形态文化的集中外化和凝结,处于企业文化的表层,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和面貌直接展示在公众面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财富。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注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企业。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目标宗旨,对企业员工具有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于员工有一种规范和约束作用,使员工自觉认识到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有激励作用。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推动企业全面发展
1、切实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搞好企业文化的全面建设。
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以精神文化凝聚人。企业精神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成分。企业精神作为一种团队精神,只有被员工所认同,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把握好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约束人、激励人。根据企业实际,健全各种便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充分考虑规范性、严肃性、强制性、约束力的基础上,把员工民主管理贯穿于制度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作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使广大员工最终都能自觉地执行这些制度规定。
抓好知识文化建设,以知识文化提高人,提高企业综合素质。要大力倡导学习型企业的文化氛围。要以员工岗位学习活动为载体,搞好员工在职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职工技术业务水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中去,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岗位竞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推进全员素质的提高。
搞好活动文化建设,以活动文化陶冶人,营造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凝聚员工,融洽企业内部各种关系。通过开展群众性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企业氛围,使企业员工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增进沟通和了解,融洽感情。
2、企业文化是一种团体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带头示范,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各尽其责,共同培育企业文化精神。
3、加强宣传灌输,增强全员认同感是行动的先导。一流的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一流的思想观念之上。在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时,首先要从解决广大员工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入手,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企业文化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以员工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强化目标利益共同体的宣传教育,深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4、加强学习和交流,凝聚企业文化。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流动”的企业文化,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同时,也要向其他好的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企业凝聚力。
三、如何科学发展企业文化
(一)发展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企业文化离开员工根本无法独立存在,“以人为本”是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基础。卓越的企业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企业应当尊重人的价值,要能听到企业里不同的声音,企业的领导者要能够接受新思想所带来的冲击,这样才能够让企业保持 活力,也才能够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性。
(二)发展企业文化的基础是经营管理理念
企业经营理念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服务社会。“以消费者为中心”,这句话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感受到它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失去消费者,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是对企业生存的最根本的要求,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大家都想让消费者满意,只有采取尽量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原则,才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是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完善管理,一点一滴的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海尔就是通过这样的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海尔认为(斜坡球体论):企业如同爬坡的一个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职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他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以这一理论为依据,海尔集团创造了“OEC”管理,即“海尔模式”。
(三)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企业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所拥有的员工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事业目标既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本企业发展战略思考的基础上,既具有特色,又比较实在。围绕这一目标,培养企业全体人员所共有的价值观体系。企业共有价值观的形成,是全体员工对企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的认同过程。
(四)企业文化在建设发展中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特色”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假如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那企业文化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样,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也难以寻觅。建设企业文化不要加以模仿,否则就像影子一样显现不出来,企业文化必须突出重点,对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分析整合,精心提炼出最适应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的精神,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别人。
(五)企业文化的力量源泉来自创新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一成不变的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所淘汰。21世纪竞争胜利的企业只能是那些学习型的组织,最终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必须不断地扬弃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改造自己,追求卓越才是先进企业文化的内涵。通过不断创新,激活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一个企业创新的实质,首先是“思想创新”,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引申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提高了企业效率。企业管理追求的是效率,企业的效率是其生命所在,企业文化就是员工心中的激情,它提供 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告诉员工在企业里什么目标是最重要的,哪些是企业所提倡的和不提倡的,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朝同一个方向努力。
企业文化改变了员工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可以感受出来的,进入一个单位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情景,员工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但是另一个单位却是懒懒散散,只有领导来了动作幅度才加快几分,难道其中的员工都是天生就是如此?即使是完全相似的两个人各自去了以后,一年后他们的工作态度也会截然相反,完成改造他们无形的手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它是培养员工积极性的动力,它是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源,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把广大员工的潜力挖掘出来,使之服务于该企业共同的事业;另一方面使个人目标和企业文化得到统一。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的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创新。
企业文化培养了消费者的忠诚度。目前,社会已开始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过渡,社会文化正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千姿百态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同样,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现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更强调一种文化,产品已由过去那种没思想、没有感情的物体上升为一个充满人性化的载体。只有消费者消费产品时感受到文化所产生的激动、乐趣、魅力,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6
关键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发展;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西方哲学思想在我国迅速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高校大学生们也接触到了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思潮涌入校园,萨特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尼采超人哲学等,在校园中引起了波澜和震动。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政治文化在我国社会逐步的渗透,从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以《河殇》为代表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校园文化在“河殇热”的影响下,也掀起了不小的震荡。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社会上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倾向增强,大学校园又悄然出现了“经商热”,校园文化出现新的特征。从这一个接一个的热点的形成和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文化主题思想、主要内容的变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主导与从属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从形式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范围不同。校园文化表现于学校内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一个局部的特殊文化形态;社会文化是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一般文化。二是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活动方式、活动产品不一样。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主要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及其环境;社会文化活动方式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活动产品,同其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要达到新的境界。社会文化的活动产品,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而且物质产品是其主要的和基本的产品。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间的联系,正如校园存在于社会之中一样,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因此,一般讲,两者的关系,既有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性质,又有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通、个性与共性的性质。综观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校园文化具有从属性。
二、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渗透和制约的关系
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校园文化虽然是构成社会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子系统。这个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开放的,是动态的系统。社会文化如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而且这种输入也不总是强制性的,校园文化总是要主动地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中对其有益,能为其所用的东西。校园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它的发生、发展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规定。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同时,社会文化提供校园文化教育的内容。这就是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强有力的渗透作用。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脱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园文化能给社会文化以丰富的营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但是,不管它们如何相互渗透,都是在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从这两种文化形态各自的主体来看,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含自己的对立面于自身,都不能把外在的对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对立。
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向外辐射,输出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文化的参与和影响来实现的。校园是知识和智力的密集区,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也是新文化的聚集和发散地,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扩散直接面向社会,对社会文化发生影响。高校师生有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等优点,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能够更快地接触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他们的思维个性、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在整个社会中都属较高层次。因此,以高校师生为主体构建的校园文化往往要超前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校园里的一些思想有时会成为社会思潮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如此影响,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着眼于未来,教育的超前特征和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规定了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发展。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也会随着大学生的毕业而输出给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成为发展社会文化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当然,校园文化在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中,一方面使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从而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使校园文化的作用充分展现,这种先进性和优越感,也增强了校园文化开拓进取的力量和信心。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其运动过程中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阻碍。造成二者相互阻碍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校园文化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文化的需要,社会文化迫切要求校园文化作出相应的重大改革,否则校园文化就对社会文化形成阻碍。二是社会文化对相对先进的校园文化的排斥,校园文化强烈要求改变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而社会文化如不作相应的变革,社会文化就对校园文化构成了阻碍。除这种知识内容方面的不同步之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在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意向、心理积淀等文化因素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否定、阻碍和冲突的趋势,从而使它们之间的排斥和阻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既有大量的正剧上演,也有不少的反剧出台。学校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会吹进校园,校园里的文化垃圾也会危害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不相容的重要方面。
五、社会政治的发展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
社会政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上层建筑内容起主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同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再加上政治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校园文化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会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刻。
首先,社会政治制约着校园文化的领导权。社会政治制约校园文化领导权的方式主要有:通过组织手段,对校园文化管理机构乃至教育机构直接领导的任免来控制;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以行政手段督促实施来控制;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来控制。加强党和政府对校园文化的领导,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则能有效约束校园人的行为和思想。只有牢牢控制校园文化的领导权,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政治反映着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即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它直接受社会政治制约,在总体上与社会政治方向保持一致。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是教育目的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在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上保持绝对的中立或绝对的超然。换句话说,任何教育都内含有某种社会理想,都要追求某种社会价值。这一点,必然反映到人才培养的社会方向上,从而在教育目的中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是,从根本上讲,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并不是教育天然所具有的,而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的性质和状态的反映。同样,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目的也在于育人,培育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用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体现着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7
一、当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调整及目的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 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发展战略。经过十年的发展, 这些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 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 我国区域发展还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过大, 而且继续扩大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的地貌正好相反——“东高西低”;区域之间低水平竞争严重, 无序开发和重复投资状况比较突出,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 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上还不尽合理;区域之间基本利益关系没有理顺, 基于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生产要素流动与贸易等方面的利益关系调整还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构架;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法制不够完善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表明,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 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尽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央政府根据国家宏观发展战略, 把一些地方制订的对国家整体发展有示范、实验、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从2009年初, 特别是5月份开始到2010年6月份, 国务院高频率地批复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分别是: (1) 2009年1月7日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 2009年5月14日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3) 2009年6月25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4) 2009年6月24日的《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 (5) 2009年7月1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6) 2009年7月14日的《关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批复》; (7) 2009年8月30日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8) 2009年9月23日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9) 2009年12月1日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10) 2009年12月12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11) 2009年12月24日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12) 2009年12月31日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13) 2010年1月12日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14) 2010年5月23日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15) 5月初批复, 6月18日挂牌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 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 第三个国家级重点新区。同时,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 新一轮大规模援建新疆政策将密集出台, 而且在投资方面, 中央决定“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多。
作为“十一五”的最后一年, 2010年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热度还会进一步上升。2009年以来国务院批复的十多个区域发展规划, 加上近二年审批的一些实验区如山东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湖南省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省的“武汉城市群”、四川重庆的“成渝经济区”、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等, 把这些批复的区域规划往中国地图上一圈, 我们会发现, 规划几乎遍及全国所有的省区市。而且, 很多省区的相关区域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前, 相信还会有不少的区域规划通过国务院的审批。
二、新区域规划对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家新一轮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密集出台, 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中央支持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度肯定减弱很多。如中央此次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政策, 多项优惠政策结合资源税一起出台;全国19个省市定向援建新疆, 援建资金将超过100亿元;中央决定“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多, 据有关专家计算, 未来5年, 对新疆地区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同样是少数民族地区, 同样是后发展地区, 据统计, 广西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西部省区市中排第8位, 在全国排25位, 但广西不可能得到如此众多省市的援建, 也不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如此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 国家重点项目工程落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难度明显加大。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审批给广西的国家重点项目如石化、钢铁、核电等, 北部湾经济区已经做好充分的迎接项目落户各项准备工作。但除了钦州的中石油一级1000万吨炼油项目即将投产之外, 其他项目都暂缓动工。
如今, 一系列区域规划通过审批, 虽然这一轮中央政府批复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不是基于地方局部利益考虑, 他们整体上体现了国家战略需要和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 并不是着眼于给这些区域多少政策优惠、多少投资项目, 而是给予更多的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主权力。但是,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 中央政府在相关规划中也明确了国家对特定地区相关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大型工程项目等方面给予适度地倾斜。
本来广西在争取国家大型工程项目都是非常艰难的, 面对这种新的局势下, 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在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方面将处于更加被动局面。
第三, 招商引资竞争将再次白热化。这一轮的区域发展规划热潮, 不同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特区是由中央直接决策、统一实施的,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开发国家战略;如今的这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更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导, 上报中央政府批复, 使之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区域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 由于地方政府管理和财政体系的分割, 加上我国当前的区域规划还不尽完善, 相应的法规和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特别是后发展地区, 追求GDP快速增长的热情没有丝毫减退。在这种情况下, 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在新一轮的招商引资中必将面临一场白热化的竞争。
第四, 争取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受限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一系列区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 工业和城市用地肯定会大幅度上升, 国家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迟早要被突破。因此, 在“十二五”期间, 保地和用地矛盾必将十分尖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近两年的发展情况表明, 工业和城市用地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矛盾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第五, 资源争夺面临新的考验。在众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 规划区内基本上可以放开手脚大干特干起来了, 各地对生产资源的需求可以说是“如饥似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由于对生产资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疯狂掠夺, 很多资源型地区已处于资源枯竭、生态严重破坏的尴尬境地, 我国已属于资源短缺型、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很多生产资源都严重依赖进口, 如铁矿、石油、铜矿、木材等等。“十二五”期间, 各区域经济发展你追我赶, 各地对生产资源的争夺势必“硝烟弥漫”。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 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 在资源争夺战中肯定占据上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应对这场资源竞争, 保持自身平稳较快发展,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六, 人才争夺战。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严重缺乏的大国, 在新的区域规划发展过程中, 各地区对人才的渴求心情比以往更加急切, 特别是各类高级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而沿海发达地区, 在实施新的发展规划过程中, 对各类高级人才的吸引也占有绝对优势。相对落后的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吸引人才为我所用, 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问题。
广西区域规划发展在新的国家区域规划战略布局中, 即使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相比, 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同时对一个后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来看, 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以创新的勇气应对新的挑战
任何一个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 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 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矛盾和困难的大小不一样而已。相对而言, 广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所面临的困难要远大于沿海发达地区。但是, 我们不可能在困难面前退却, 认真深入研究分析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的本质, 寻找解决方法, 迎难而上, 才是根本出路。
首先, 继续推进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 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2008年初广西开展了一场持续一年多的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是区党委政府清醒认识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后, 广西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快速发展大机遇, 也承载中央领导对广西的期望, 2007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指出, 要努力把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尤其要加大力度, 把广西打造成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但我们的很多党员领导干部还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有解放思想, 才能抓住机遇, 推进广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这次较长时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和障碍, 也解决了不少矛盾, 取得了发展共识,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速度。
新一轮国家区域发展规划蓝图中, 和众多的“国家区域规划”地区相比, 广西存在不少的劣势, 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就更不用说。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要更加重视继续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俗话说:“思想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宽;眼光有多远, 发展之路就有多广。”在所有的劳动因素中, 人是能动性的, 只有解放思想, 才能放下包袱, 找出阻碍发展的瓶颈。要突破瓶颈, 途径就是“改革创新”。
其次, 打造区域特色。此次国家批复的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中, 总体上体现了国家战略需要和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 而且都要求建立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广西作为连接东盟国家的“桥头堡”, 并根据地缘优势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成为区域国际枢纽中心, 这无疑是正确的。广西应当把区位和相应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优质“元素”, 把广西发展成为区域国际经济、金融、物流、贸易中心及亚热带旅游胜地, 打造中西部地区无法复制的经济发展特色。
其三,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多年来, 各地在发展本地经济的过程中, 招商引资可以说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而且相互竞争的“火药味”特别浓, 各地都竞相拿土地资源和税收优惠作文章, 不仅造成了全国很多地区的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 也使国家浪费了大量的珍贵土地资源。现在, 国家为了保证粮食安全, 严格控制工业用地审批, 无地安置企业的矛盾已开始凸现。广西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提高招商引资服务水平, 在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宣传广西、推介广西, 立足于招大商、引大资。
其四, 力争中央政府支持。在中国,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绝对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 而且支持力度的大小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显著区别。如天津滨海新区由于有众多国家重点项目的投入和支持, 2009年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达3810.67亿元, 占天津年度GDP的50%, 成为天津名符其实的“龙头”。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同时, 一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对当地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如钦州中石油一二期工程全部投产后, 比再造一个现在的钦州还强, 而且附带的下游产品还会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用十二分的努力, 尽快争取钦州中石油二期工程早日开工, 防城港钢铁基地和红沙核电站项目进场;另一方面要争取其他有意向的国家重点项目投资广西, 特别是落户北部湾, 不能放过任何机会, 只要有一线希望, 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其五, 用对用好用尽优惠政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广西确实获得过不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如1984年, 国务院批准北海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85年, 同意钦州、梧州、玉林等市 (县、区) 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1992年, 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2000年, 国务院把广西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范围;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等等。但不少政策并没有落实得很到位, 如北海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新一轮国家区域规划发展热潮中, 我们要学会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把中央政府给广西的区域发展政策看懂吃透, 特别是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用创新思维把利于我们的政策用对用好用尽。
其六, 人才培养与使用。一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投入, 积极培养基础性人才, 满足企业对基础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制订更为富有吸引力和灵活性的人才使用政策, 努力建设“你有多高本领, 我给你多大舞台”的环境, 吸引各种人才流入广西;三是对高级人才, 能留最好。如果条件不具备, 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 实现“不为我所有, 但为我所用”。
其七, 积极探索“竞合”双赢的发展策略。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在公平、公开、公正, 法治透明的环境下进行竞争, 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 有助于优胜劣汰, 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组合, 有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 使经济效益达到最佳水平。但是, 我国目前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法治社会”, 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市场之间的竞争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地方保护主义”, 彼此打价格战。由于恶性竞争产生的地区冲突, 不仅两败俱伤, 也导致整个国家利益的严重损失, 这种事例几乎俯首皆是。区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我们在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 探索区域之间的合作规律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异常紧迫。这不仅考验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官员, 也考验企业家们的智慧与胸襟。广西作为后发展落后地区, 如何开展同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 实现“竞合”双赢。笔者认为, 应该从二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谋划广西“两区一带”各地区、城市、县域之间的合作, 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扬长避短, 实现优势互补;广西区内各区域之间的竞争, 应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科技创新、品牌创优、人才培养、文化内涵、民族特色、产业升级、宜居生态等具有建设性方面。另一方面是谋求与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 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避免恶性竞争开始, 逐步走向更高形式的合作。
总之, 在国家新的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发展环境下, 从政策层面上看, 基本上形成了东中西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但由于自然地理与历史差异等原因导致的地区间的巨大差距, 真正实现齐头并进是不可能的。因此, 广西要立足于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特点, 既要吃透用尽现行政策, 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创新, 站在全局的高度“谋一域”, 打造北部湾新一极为“龙头”, 带动全区全面协调发展。
摘要:在中国新一轮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形势下, 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地区的重头戏, 地区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竞争, 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开展同各地区的合作, 实现“竞合”双赢, 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广西经济,区域规划,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规划———引领中国区域格局优化与区域管理规范化.金融博览, 2010, (1) .
[2]专家:12大区域规划非政策优惠而是给更多制度创新权力.人民网, 2010-1-25.
[3]范恒山.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人民日报, 2008-6-4.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影响;对策
前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虽历经无数次战争和外敌入侵,仍得以顽强地传承下来,形成了以儒家、道家、佛家和法家为重点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历史背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科学技术、人伦关系等各种要素的总和。现代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为更好地分析和掌握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根源,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来寻找对策。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虽然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科技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但仍存在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值得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以下即是几个积极的影响:
1、指出了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现代企业管理面临多元的社会背景,要处理好这些利益和价值关系,必然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民本”思想要求以民为根本,以民为基础,关心民生民情,让人民安居乐业。现代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民本”思想。只有重视人的主观性,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能找到客户的根本需求,才能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才能找准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企业才能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2、提供了“以德治企”重要思想
“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德治企”是治企者要有德和治企者要以德教化职工。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一个企业要想有长远稳定地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加强法治的同时搞好德治。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治”思想既是现代企业文化中“以德治企”的具体传承,也是企业文化聚合功能的重要内容。
3、提供了企业管理者的精神食粮
要建立一个廉洁、高效、持续发展的企业仅靠法律法规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内在方面提供精神食粮。传统文化中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清官贤臣思想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省自责”观点,为管理者加强自身修养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只有建立了一个洁身自律,敬业团结的管理团队,才能够取得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支持,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有效实现。
二、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因素,但其中仍不乏糟粕与落后的封建思想,至今仍在发挥以下负面影响:
1、官本位思想和特权观念
传统文化的官本位和特权色彩浓厚,使企业管理者形成了崇尚权威、惟权是尊的价值倾向。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表现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好说空话、人浮于事、遇事推诿,欺上瞒下等。
2、保守封闭、专制集权的观念
老国企的“企业中心论”,惟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导致老国企对现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知之甚少,妨碍其观念思想的转变和技术革新,使改革缺乏推动力。同时,封建社会的专制集权思想根深蒂固,在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独断专行、一言堂、家长制作风等现象,导致官僚主义严重,损伤了企业文化的调控功能。
3、参与意识淡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使得企业日常管理缺乏职工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封闭保守、安土重迁、依附顺从的心理以及佛教“出世”和“因果报应”观点,使民众与世无争,对企业冷漠,缺乏热情。
4、重形式而轻效率
企业日常管理中,管理者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决策凭经验,执行脱离实际,反馈搞浮夸,办事讲究繁琐程序和规则。日常工作拘泥于开常规会议,作常规报告,写官样文章。对待企业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致使管理工作缺少力度,效率低下。
三、克服传统文件对企业文化影响的对策
克服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管制型文化向民主型文化转变
现代企业中职工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对价值认识越来越趋向于民主。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只要有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必须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职工充分发表意见,通过职代会的反复讨论,在“润物细无声”中稳妥出台。这样职工才会拥护,执行才会有力,企业经营目标才能有效实现。
2、从人治型文化向法治型文化转变
传统儒家文化重在自我道德约束。这种人治型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企业即使有制度也不理不问,只按主观行事,缺乏约束与监督,以人管人,而不是制度管人。现代企业管理应从人性本不完善出发,以法律至上为原则,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依法治企。企业运营的职责与行为都应有明确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再辅以精神和道德的约束,达到“德治”与“法制”兼顾,最终实现在企业经营目标持续有效
实现。
3、从低效率文化向高效率文化转变
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形式主义非常明显,运行效率低下。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办事拖拉,公文旅行,决策主观主义,执行脱离实际,反馈浮夸等等。提高效率首先要进行定员定编,改变人浮于事的现象,吹牛扯皮、喝茶看报的少了,工作内容充实了,工作作风才能改善,运行效率才能提高。效率提高后,再不断调整职能和工作流程,才能逐步形成高效率的企业运行文化。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推荐阅读: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05-28
论风水观术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10-08
传统家族文化对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的影响11-07
微课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变化的影响07-28
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07-29
对徐家店镇区域经济发展的07-06
传统文化对创新的影响08-14
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论文10-07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理念的影响08-27
论山西省大同市区域经济发展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