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水观术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

2024-10-08

论风水观术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精选3篇)

论风水观术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 篇1

论风水观(术)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

──兼论其对中国当代殡葬改革的作用

【文传浩 云南大学生态学硕士 】 【周 鸿 云南大学生物系人类生态学教授】

一 引言

风水观(术)理论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在当今工业文明社会,因其不符合机械因果论曾被斥为迷信,为众多学者所不能接受。作为关于“环境选择”的风水理论,实质是关于阳宅住居和阴宅卜葬的环境生态学,因其植根于中国传统风俗文化之中,在阴阳宅环境选择上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东南亚、日本以及海外华人社会也因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风水观(术)在这些社区也一直非常流行,经商、置产、卜葬等几乎都离不开风水术[9]。

由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剧增并呈老龄化老龄化趋势发展,加上中国“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使得一些地区殡葬中出现死人与活人争“生存环境”的尴尬局面。对于近13亿人口的中国,以及注重生也注重死、注重阴阳宅风水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近的风水文化对殡葬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如何剔除中国风水文化糟粕并发扬其精华,顺利推进我国现代殡葬改革,使我国殡葬完全推行火葬,对骨灰盒的处置做到既不占用土地面积,同时又能开辟新的风景区及旅游景点,重塑城市的绿色氛围,又使生者对死者寄托哀思,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风水观(术)概念及其思想起源

风水观(术),又称“堪舆术”,是中国先民对生存及死后“栖息”环境条件的选择。中国古代的“风水”思想是在选择生活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景观评价系统。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风”和“水”的结合,就形成万象滋生、生物繁衍的环境。从古到今,人们把兴旺发财、多子多孙的吉凶与风水好坏联系起来。风水思想不是古人凭空所造,风水术的产生受到中国原始文化和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后学者们自然哲学思想的`综合影响,其中下面两种观念影响最深[5]:

1 “灵魂不死、天人合一”观

“灵魂不死、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儒道两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回答。它虽由汉代董仲舒完整提出?quot;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但它最初孕育于《周易》及儒家的生态思想并在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得到发展完善。”天人合一“在《周易》中是以”与天地合其德“的理想来表达的。《周易》的六十四卦象整体循环象征了宇宙一切自然现象、生物和人事的变化过程。道家老子认为天、地、人、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回静……“(《老子》第五十一章等))。他认为人和自然都遵循着道所固有的运动规律,而道本身的运动规律?quot;周行”、“复命”,即循环演化。庄子认为“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于!”(《庄子・秋水》)意思是“自然是内在的本质,人为是显露于外的东西,高尚的道德就在于顺应自然”,因而人们不应为了追逐虚名而毁灭自然的事物,而应遵循自然规律,懂得人的行为所止的界限,格守自然之本性而不迷失,以求“返朴归真”[2,7]。老子与庄子都非常强调作为自我循环的自然系统在动态过程中的协调、稳定与和谐,主张把自然界的这种天然状况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模式。他们反复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遵从天道,顺应自然?导?尬??拍“无为而无所不为”。因此风水观(术)继承了上述“天、地、人、生各大系统自我循环、协调稳定”的自然哲学思想。在人地关系上,风水思想又不同于“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及“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观点,风水思想追求人、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并认为和谐是达到幸运和富裕的康庄之路[10]。

2 “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互补”观

风水术思想另一重要思想根源在于“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互补”观。原始风水思想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结合而成。阴和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生物生长、人类自我繁衍、森林的生长、风、雨、雷、电自然现象等这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现象都是阴阳结合的结果。阴阳结合的场所是生气聚集之处,也就是“风水宝地”,有了阴阳也就有了生命,它是世界开始的本源,阴和阳的关系并非“矛”与“盾”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互助,相依为命的共存的关系,是世间的根本关系。

《周易》的卦术中认为阴阳两极的流动形成自然循环流转,这一思想具

[1] [2] [3] [4]

论风水观术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 篇2

一、传统文化中对现代行政管理的积极影响

1. 传统文化中的“民重君轻”思想和德政。

这里所说的行政管理并非一味地以法律法规来约束、管理他人, 而是指最大程度上地利用道德来约束人们。儒家的孔子倡导仁政, 认为君主应当实行德治, 以仁义治理天下, 提出“仁者爱人”的理念。同样的, 现在社会的领导如果能够在领导过程中施行“仁政”, 同人民群众亲如一家, 也会对行政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利。德政的实施不能脱离群众, 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 不能脱离群众。要时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德修身、以德执政、以德服人, 发挥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

2.“任人唯贤”与“举贤用能”。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 君主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搜集, 应该合理地选拔任用人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曾提出了“先有司, 赦小过, 举贤才”。的政治思想。法家代表韩非子则更为直接地指出了“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说明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 并直接指出了选拔相应人才的大环境。这些举贤思想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同时也为我们现在行政管理中的人才任用选拔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3.“以身作则”的行政管理方式。

孔子认为, 为政者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在生活中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 在工作中要时刻坚持以身作则, 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说:“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可以说老子的这一境界, 也是行政管理的最高境界。此外, 领导者要不断反省自身不足, 既要了解他人, 更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大学》中所说的阐述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治其知。”领导人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 扩充自己的学识, 磨练自己的品性, 端正自己的内心, 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

4. 赏罚明确的行政管理手段。

自古以来, 中国在行政管理上就主张“赏罚分明”, 孔子曾明确指出“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道德和刑法要相互辅助, 完善国家法制建设, 要以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人民进行基本的约束, 之后再以道德礼法引导人民, 使人民在“免耻”的前提下能够树立正确的人格。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 中国的行政管理工作也应当如此, 不仅要依靠法律的强制效力来保障人民利益, 同时也要依靠道德约束力进行控制。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做到“外儒内法”的层次, 以道德和法律两种武器双管齐下, 进行管理, 只有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才能确保中国创建和谐社会, 以及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文化的飞速发展。

二、传统文化中对现代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

1. 重形式, 轻效率。

传统文化注重形式, 受其影响导致许多官员在行政管理中好做官样文章, 机构庞大臃肿, 办事拖沓。而机构臃肿的结果是人浮于事、尸位素餐、办事效率低下, 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

2. 重人情, 轻法治。

传统文化中, “人情”观念极强, 从而导致了对法治的不够重视, 这一现象在行政行为中的表现则是个别官员的能力凌驾于法律之上, 导致了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等现象。如当前新闻话题中常见的与“官二代”、“富二代”等有关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 而与之相对的在官权与财富的双重压迫下, 法律显得那么单薄, 这也是当今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3. 重权利, 轻人民。

传统文化中对皇权、官权极为重视, 虽然强调保障人民利益, 却轻视百姓的权利。这导致了现在有许多官员在行政管理中刚愎自用, 独断专行, 各种专制集权现象屡见不鲜, 而自2009年以来在上海等地多次出现的“钓鱼执法”事件中, 城市交通执法大队的“倒勾”行为, 则完全利用其权利明目张胆地对百姓进行“抢劫”是从而使得民主政治难以实现。

4. 重群体, 轻个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事物的统一性,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谦虚谨慎的个性, 而这种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扩大表现, 则造成了大部分官员在行政管理中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尝试新事物、新办法, 开拓创新意识差, 造成行政活动的僵直, 缺乏应有的弹性。而这一思想不止影响中国的行政管理, 甚至在社会生活上也导致了一系列恶劣现象的产生。今年来争论的尤其火爆的“扶不扶”, 不只是责任均摊的思想, 更反映中国当前社会道德出现严重滑坡的现状。

5. 重等级, 轻民主。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社会等级区分明显, 官本主义思想严重, 致使行政活动中许多官员表现出极强的等级性, 而人民也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状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

三、去芜存菁, 立足于传统文化建立现代行政管理制度

1. 立足“仁政”根本, 确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治”观念严重, 人们在办事时讲究“人情”的现象严重。作为一种治国方式, 人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而这一行政现象则是同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人治”这一政治手段本身所指的“德政”、“仁政”、“礼政”等政治策略, 不仅对统治者本身的素质要求极高, 同时也要求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具有“德”、“仁”、“礼”的特性。但在人民思想素质还没有达到“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的境界层次之前, 这种治国方法显然会使统治阶级的权利过于膨胀, 从而导致国家内部矛盾。因此, 相比之下, “法治”则更能突出其优越性, “法律之下人人平等”,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以完善的法制建设约束统治阶级, 令某些心存不轨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结合“以德治国”的人道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法制健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去除“官本位”思想, 注重“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 严重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观念, 导致中国文化中“官本位”思想严重。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官职成为了一项特殊的纽带, 建立了严重的等级制度, 造成了人们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的滥用, 导致行政人员的优越感严重, 在行政过程中脱离群众, 过分的夸大了个人作用, 缺乏团队意识、群体观念弱, 不重视群众利益的现象严重, 也导致了部分执政官员过分重视个人权力从而忽视了行政过程中的民主与法制。

在行政过程中, 我们应当结合中西方思想, 注重中国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 尊重他人, 尊重和发展人的主体精神, 尊重并保持每个人的个性与独立性, 避免依附性。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原则, 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维护并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 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视人的价值、权利和自由。

3. 脱离形式主义, 注重实事求是提升办事效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念, 这些观念就是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高效率、高质量的社会, 无论大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是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工作, 无不讲求效率, 而这种浓厚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却恰恰与之相反, 在严重的等级制度下导致过程拖沓, 执行效率低下。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而非一味地迎合上级, 置人民利益于不顾。

四、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有关于行政管理的思想极为丰富, 诸家都有涉及, 其中对于政治取向、人才管理及用人制度, 以及对行政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 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中国文化传承深远, 但是其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大量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观念, 其中也有一些诸如道家“绝圣弃智”的消极观念、儒家愚民政策、等级制度以及法家的“严刑峻法”等思想糟粕。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特色,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去芜存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地对这些传统文化加以运用,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健.视域融合中的判断与选择——对“政治文化”的再理解[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 (10) .

[2]朱兴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1) .

[3]王劲松.传统文化基础与体制改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0) .

[4]高云.传统行政文化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正负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 2005, (6) .

[5]贺江群, 彭忠益.试论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现代行政的双重影响[J].价值工程, 2003, (10) .

[6]孔子, 著, 张燕婴, 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7]韩非子[M].王华平, 王齐洲, 张三夕, 译著.北京:中华书局, 2010.

论风水观术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影响 篇3

周建民在《动漫创作的民族化及艺术创新探析》一文中提出“对于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创作来说, 要从民族化题材的运用、民族内在精神气质和民族化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三方面逐步增加民族化元素的应用。”这一观点对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化之路做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但是, 由于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现状, 决定这三个层面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面对中国动画艺术民族性的缺失, 我们应该采取系统化指导下的层近式的发展策略予以改观, 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民族动画艺术。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入学习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食粮, 是本民族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发展繁衍过程中精神文化的积淀与延续,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要有全面的认识,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予以吸收、消化融入到我们的动画艺术的创作中去。对于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现代艺术民族身份的认同需要民族文化层面的指引,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民族艺术特质的现代艺术作品。儒家文化在一段时间以来始终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统治地位, 其丰富的精神内核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是推动和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不断发展的源源精神动力。“中庸”是儒家文化的内核, 主张健全的人格品质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与儒家文化相提并论的对中国古代造成巨大影响的思想还有道家思想, 到家强调“天人合一”, 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代表中国文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理想。儒道思想的水乳交融造就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诗意的美学追求。这一美学的追求已经大量出现在现当代的影视制作中, 如以李安为代表的新武侠电影中就对这一美学境界进行了极致表现, 不仅获得国内观众的认可, 而且博得国际影视界的好评。李安新武侠电影的成功对民族动画的创作极具指导意义, 现代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化之路需要借鉴这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之后, 在这一美学精神贯穿于动画创作的过程中, 在美学层面创作出具有民族化特征的动画作品。

二、对中国传统艺术题材的借鉴

杜静兰在《论影视动画中的民族文化》中提出“中国动画想要立足世界动画之林就不能完全借鉴西方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方式, 应立足于本土文化, 将传统题材作为动画创作的主体。”中国艺术的发展和西方艺术的发展在没有相遇之前是在完全的不同的两个时空维度发展的, 这也造就了两类艺术之间的截然不同。西方艺术重写实, 中国艺术重写意。西方的艺术强调运用写实的手法把真实事物的形象表达出来, 中国的艺术则注重表现精神世界的刻画和意境的传达。中国的动画艺术的发展应该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路径, 重拾民族化艺术的元素,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中寻找动画创作的灵感。动画艺术的民族化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现对于官方的、正统的文化记载更能够体现出民族性和传统型, 也更易于世界文化的接受。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积累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如《封神榜》、《镜花缘》、《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这些故事都为动画艺术的故事搭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可以对这些故事进行深入挖掘, 巧妙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去。对于这些故事题材的加工和创作可以借鉴现有的动画片的创作经验, 如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动画片, 充分的挖掘了中国的故事元素, 但是采用的剧作方法却是现代的。我们的动画艺术的民族化就可以借此路进行突围, 深入挖掘传统题材, 运用现代的剧作手法、发掘其要传递的精神实质、思想感情, 以现代人的接受角度为切入点二度创作。民族化的题材是动画艺术民族化特征的重要表象, 也是民族化的最能够吸引人的外在风貌, 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题材内容能使动画作品先声夺人, 从心理上征服观众并获得成功。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动画的结合是一个浩大的艺术创作工程, 需要从精神内核, 故事题材, 艺术手法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 这是项目组系列论文的开篇, 后续还会有一系列有关艺术创作手法的论文撰写, 此篇权当抛砖引玉。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动画艺术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形式, 这样的艺术形式如何在国内生根发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的动画艺术前辈曾对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本文就是在前辈探索的基础上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故事题材对动画的影响展开论述。

上一篇: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作文下一篇:轻物重人的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