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精选9篇)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篇1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班级:经济1101 姓名:谭孟舸 学号:110110001
完成日期:2012年5月26日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班级:经济1101 姓名:谭孟舸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3 引言„„„„„„„„„„„„„„„„„„„„„„„„„„„„„„„„3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营销的案例„„„„„„„„„„„„„„„„„3
(一)、正面案例„„„„„„„„„„„„„„„„„„„„„„„„„„„3
(二)、反面案例„„„„„„„„„„„„„„„„„„„„„„„„„„„4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论述„„„„„„„„„„„ 4
(一)、相互联系„„„„„„„„„„„„„„„„„„„„„„„„„„ 4
(二)、相互作用和影响(利)„„„„„„„„„„„„„„„„„„„„ 5
(三)、相互作用和影响(弊)„„„„„„„„„„„„„„„„„„„„ 7
(四)、关系综述„„„„„„„„„„„„„„„„„„„„„„„„„„„7 第三章、启示„„„„„„„„„„„„„„„„„„„„„„„„„„„„7
(一)、从二者关系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8
(二)、如何更好地以传统文化推动市场营销 „„„„„„„„„„„„„„8
(三)、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如何注重传统文化保护„„„„„„„„„„„„ 9 第四章、结论„„„„„„„„„„„„„„„„„„„„„„„„„„„„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重大。二者虽然时代背景气息不同,但是并非毫无相关,相反,它们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相互之间也有着许多有利或者有弊的作用和影响。只有仔细地分析他们之间地关系,并且为各自的平衡发展提出对策,才能促使两者和谐共赢的进步。本文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的具体关系内涵为研究目的,对一些现象和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从而进一步进行两者的关系探讨,并且提出具体措施以分析其真正内涵,最终得出结论:只有采取措施平衡好二者的利益,促进二者和谐发 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赢。
关键词:传统文化;市场营销;营销理念
引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研究已有先例,但是对其二者的具体关系进行探究暂时十分稀少,因而有进行探究的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的具体关系内涵进行探究剖析是进行此次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目的所在。本文第一章从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营销的具体案例入手进行分析,第二章进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的相互关系,第三章具体阐述由二者关系所得到的基本认识和方法论探究,第四章说明结论。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营销的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括儒家文化、道家、佛家文化等道德意识形态文化,也涵盖了如剪纸、绘画等民族习俗文化。而市场营销则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交易其创造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过程。前者具有传统民族气息,后者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两者虽有时代冲突,但也不乏共融共通之处。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营销当中并且获取成功是不难理解的。
(一)、正面案例
1.用传统文化活动带动营销
如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哈尔滨冰灯节、洛阳牡丹花会、张家界森林节等,通过举办文化经贸节,招商引资,实现经济文化双丰收。商家可以利用人们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热情,进行广告投放和实体销售,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2.品牌营销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推动营销发展
“红豆”是江苏红豆集团的服装品牌和企业名称,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有的情感魅力而吸引着广大消费者。提起它,人们就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 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孔府家酒是孔圣人的家乡酒,一句广告词“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勾起无数人对家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回溯追源。
台湾茶行业两大巨头“统一”和“康师傅”,他们在广告中注重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和中医养生观念的结合,如康师傅推出的大麦香茶广告, 非常注重对健康的诉求, 无论是选择金色麦田作为背景还是对六棱大麦的细节表现, 都从各个角度体现出自然、绿色、健康的中医养生观念。能够唤起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共鸣和对健康的追求,推断营销的发展。3.将传统文化融入营销内容之中
如以传统文化为题材进行动画制作、文学创作,还有诸如以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名人或者风俗习惯等为蓝本而创作的玩偶、公仔、饰品等。这些都是利用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进行的文化营销。
(二)、反面案例
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市场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营销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但是有的企业品牌对传统文化的悄然崛起而浑然不觉,即使所做的类似营销,也使老百姓感觉照猫画虎,不伦不类。像非常可乐所做的“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广告片就没有真正传达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仅仅是一出人为的闹戏,只给老百姓一点皮毛印象。品牌的亲和力和独有的形象没有很好地聚焦凸显,更难以抵达消费者心中。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论述
许多经济学家都预言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认为商业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就将会失去发展所需的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市场营销文化,特别是传统思想中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崇尚道德诚信,在当代市场营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文化和市场营销,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影响都值得做深入的探究。
(一)、相互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相互关联。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蕴含了许多市场营销的理念和观点。例如“民本”观念、“和谐”观念、“人本”观念、“变易”观念、“义利”观念、“兼容”观念等,这些观念都与现代市场营销息息相关,甚至直接存在于现代市场营销的观念理念之中。有的理念对市场营销有推动作用,有的则会阻碍市场营销的发展。
然后,现代市场营销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应用,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集合和民族精神的源泉,因而对社会经济的进步作用是日益提升的。就像上一章提到的几个正面案例那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后代,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索传统文化对现代营销理念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做好市场营销。
(二)、相互作用和影响(利)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营销的有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现代市场营销有现实意义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许多的理念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不谋而合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如“民本”观念,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现代营销过程中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追求“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能卖什么,就制造什么。而不是生产观念时期所表现的那种“能制造什么,就卖什么。”以顾客为中心是市场营销的主题。深刻理解并树立“民本”理念,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树立顾客导向观念,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处处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这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和谐”观念,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要求我们树立关系营销观念,在追求企业自身短期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利益,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社会的利益。
“人本”观念,“人本”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孔子管理思想的精髓。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得到启示,对自己员工“仁爱”,让员工满意,那么他们才能 5 以“仁爱”之心回报企业,成为企业长期的关系公众。
“义利”观念,诚信是中国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伦理范畴之一。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鄙视那些不诚信行为: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广告虚假、售后服务质量差。
除此之外,中观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观念指导着现代市场营销的运营节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2)、以传统文化作为内容融入整体营销过程
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民族吸引力,利用传统文化活动进行招商引资,可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实现营销效用最大化。另外,商业企业创品牌的途径,一半是增加科技投入,另一半则是增加文化含量。在市场营销史上,以物质为基础的刚性营销曾经起过决定作用,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刚性营销必须要与以文化为基础的柔性营销结合起来,而且柔性营销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接受方式,在品牌的设计上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有利于让消费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意境和韵味,从而促进营销的发展。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身就有着深厚的内容内涵,再加上近年来兴起的古典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大内容点。
(3)、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现代市场营销起作用的不仅仅是那些理念和约束准则,策略这一方面也十分关键。如关系营销,从关系而不是其他途径参与社会(包括市场营销活动),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自然取向,具有必然性,因此中国的市场营销一开始就是关系营销,加深对它的研究对现代市场营销中的策略调整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市场营销活动中,我们应汲取中庸哲学的精华,随时调整和丰富营销谋略,获得最佳经营效益。
2.现代市场营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利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和传播传统民族文化
现代社会是商业社会、经济社会,每个人都作为个体紧密的参与其中。市场 6 营销在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广泛的影响范围。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市场营销,或者以传统文化作为营销内容,都能够在尽量大的范围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达到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效果,甚至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广告中加入中国民间的泥娃娃和剪纸艺术)(2)、唤起民族意识,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正由于商业、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而如果在营销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无疑会使大家的民族意识得到唤醒和凝聚,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促进其发展。
(三)、相互作用和影响(弊)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营销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完全全都有利于市场营销发展的,总有不可取之处,比如任人唯亲,重义轻利等观念都不符合营销原则,不利于其发展和进步。然后传统文化由于其时代局限,有些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推销难度,有时反而会对市场营销起阻碍作用。
现代市场营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功利主义横行的今天,有的市场营销方式会对传统文化造成破坏和歪曲(比如对历史题材的文学改编),然后现代市场营销不具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强度,容易使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渗透,或者被外国盗用(如美版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电影)。
(四)、关系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营销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如果应用不当也会产生阻碍。现代市场营销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如果营销得当,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营销失位,则会危害传统文化。二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正确的经营环境中可以实现营销与文化的共赢,但其可能双双一败涂地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总之,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二者的关系,趋利避害,使它们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效用的最大输出。
第三章、启示
不少的企业都在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的结合方面获得了一定成功,但也有失败的案例,这就意味着认清楚两者关系的具体内涵,并且找到平衡 两者利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具体的、更好的方式是有很大必要性的。
(一)、从二者关系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营销进行关系分析后,我们可以了解到二者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顺应时代潮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识,用正确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市场营销环节中,是现代企业应该着力研究的部分。
然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于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角逐于国际市场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古老文化的一切都适用于今天。因为从今天的角度去鉴别和衡量我们的民族文化,其中既有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给人以教益与启迪,也有许多封建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应和对待西方外来文化一样,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我们生活在这个变幻奠测、竞争激烈的世界,现在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市场营销思想,为现代市场竞争服务,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从祖先的论著中寻找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主要是从古人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及从中提炼出来的思想、哲理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路,通过对这些思想、哲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来更有效地开展现代市场营销活动。
(二)、如何更好地以传统文化推动市场营销 1.建立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
传统文化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渐兴起成为热潮,企业可以顺应这个趋势,积极投身于与传统文化复兴相关的公益活动,努力促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的建立。有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那么企业就能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措施去利用传统文化的效应进行更好的营销运作。2.用传统文化填补市场空缺
以家居器材为例,欧洲家居产品讲求个性,法国追求浪漫,意大利强调艺术感染力,英国则具有明显的古典与绅士风度,而美国则含有高科技元素,但是中国的家居却更多的只是一味地模仿,既无创意,也看不到本民族的特色,因此传统文化特色与风格在家居市场上是空缺的。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产品市场也是如此。因此企业可以从这方面进行考虑,利用传统文化去弥补市场上的一些产品 8 空缺,以此进行文化特色营销,因为任何产品都只有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长久不衰。3.将传统文化与营销服务紧密结合
不管是新产品发布前的宣传服务,还是营销过程中的同步服务,或是营销过程末端的售后服务,服务的质量往往都对营销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就好像海南航空强行在企业内部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改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一样,企业也可以将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引导作用具体到营销过程中的各个服务环节,比如以优良的传统道德对员工进行服务培训,或者是在服务环节融入传统文化特色(如传统礼节),从而提高营销的服务质量,促进营销效果的提升。
(三)、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如何注重传统文化保护 1.规范传统文化的营销途径
在以传统文化为内容进行市场营销时,或者将传统文化与品牌相结合进行营销时,或者是举办传统文化活动进行营销时,一定要注意营销途径的规范性。无论是利用微博、视屏等社会化媒体进行网络营销,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体营销,都要遵循正确的法律法规,尊重各方利益,不走捷径,避免损人利己。只有确保营销过程的规范操作,才能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2.在营销中创造传统文化环境氛围
要想保护传统文化,那就必须得确保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和成长。在营销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尽量多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添加和应用,创造全社会性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传统文化永葆活力和青春。3.完善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和法律法规
政府应对传统文化的使用进行程度上的立法,防止过度改编之类的营销行为破坏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加大力度完善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以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时做出快速的反应。4.政府积极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
要想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确保传统文化不受损害,除了制度上的保护外,还应该努力使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节奏相适应。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文化引导职能,制定合理的对策、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市场包装(如创建传统文化艺术组织、团体,举办文化演出等),从而将传统文化引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之中。9 这样才能使现代市场营销对传统文化的危害降到最低。
第四章、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说到底是文化层面的事物,而市场营销是经济层面上的事物。经济影响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传统文化对营销,营销对传统文化,都有着相互促进和制约,关键在于人们对他们的应用方式的优劣。我们可以从文化氛围和竞争的角度去采取对策更好地以传统文化推动市场营销,也必须从社会机制、法律法规、营销途径和经济文化氛围的角度去考虑,以在现代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保护好传统文化。只有平衡好二者的利益,促进二者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赢。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市场营销也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为主要环节。二者的联系密不可分,相互间有着深远的关系和影响。随着传统文化和市场营销越来越多的结合和应用,对它们进行探究,并制定出合理的发展对策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只是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浅浅的研究并做出个人理解,有所纰漏敬请读者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不少文献和资料,在此对原作者们表示感谢,以后若有机会定将对两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形势进行更深一步的调查研究,促进问题的完善。参考文献:
1.陈炳富编著:《企业伦理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郭国庆著:《市场营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蒋才良.中国传统文化对市场营销学教学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7.4.姜旭平.网络整合营销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马宗国.儒家文化与中国企业营销理念的创新【J】.商业研究,2005.6.彭学宝.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市场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7.7.綦正芳.孔子的人本思想与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篇2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后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财富, 不论是中国第一部歌辞总集孔子的《诗经》, 唐代燕乐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还是声动天地的琵琶大曲《十面埋伏》等等, 至今仍然保存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半个多世纪以来, 我国几代音乐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发掘、整理、研究, 就是希望我国的传统音乐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刘天华的二胡作品《病中吟》, 是在基本保持了传统音乐形式的前提下, 部分吸取了西方音乐的表现方法, 对本民族音乐形式进行加工改编而成。王建中的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就是运用西方乐器改编同名的唢呐曲创作而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虽然借鉴了西方的音乐体裁, 但是音乐风格却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不管这些作品中融合了多少西方音乐的东西, 他们最根本的还是其中的民族性的东西, 都可以看作是丰富了的新的传统。音乐的民族性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因为大家都清楚的意识到, 我们的民族的文化离不开我国民族传统的“根”, 失去了根本民族性的东西, 不论你的创作技法多么高超, 你的音乐作品也会湮没在其他作品中, 没有了特色。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对于学生的影响来说, 正是因为有了“根”, 有了我们本民族传统的东西, 所以学生才觉得它更有亲和力, 更容易接近它。那么, 学生能否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与学习, 从而得到素质上的提高呢?大家心中也许早有答案。传统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下述三方面来认识。
一、传统音乐的人文知识教育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经过几千年的继承与发展, 保留下来的优秀作品经受了时代的考验。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不仅旋律优美, 而且还有着深刻的内涵。有的作品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 经济, 文化生活, 以及社会观念与风土人情, 比如: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顶峰佳作《霓裳羽衣曲》, 综合了器乐、歌唱和舞蹈, 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唐代音乐的风采, 也让我们见识了唐代诗歌, 舞蹈, 服饰, 绘画等艺术的辉煌灿烂。又如:抒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旋律婉转优美, 节奏流畅多变, 极为形象的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江南夜晚的迷人景象。有的作品中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来描述当时的社会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激励千古中华民族豪情的战歌《满江红》, 气势磅礴, 振奋人心, 每每听来都能引起心灵的共鸣。传统音乐的触角几乎渗透到各个角落。
传统音乐的人文知识教育作用就是这样, 学生在欣赏传统音乐优美旋律的同时, 也了解了当时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比起课本里生硬的文字, 传统音乐显然会更生动一些,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将旋律与知识融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效果。
二、传统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
今天我们欣赏到的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经过几千年的传承, 能够流传至今且依然保持着活力, 说明它们本身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
从形式上看, 流行音乐作品给人更多是感官的刺激, 正因为是一种刺激, 而刺激又消失的比较快, 所以它们更像是“昙花一现”, 淹没在浩瀚音乐作品中。相对于流行音乐, 我国的传统音乐就有这不可比拟的优势, 这些音乐作品更尊重艺术形式美的规律, 注重其内部的逻辑关系, 体现出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全的审美能力, 它不仅给人以感官的刺激, 更重要的是美的享受, 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 在不知不觉中净化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和音乐修养。
从内容上看, 中国传统音乐不光注重形式的美, 更加重视内在的美, 相对于流行音乐作品, 它显然更具有鲜明的审美倾向和审美理想。现实的生活往往是瑜瑕互掩, 美丑混淆, 音乐作品也是如此, 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的区分什么是美的, 什么事丑的, 什么是高雅的, 什么事低俗的, 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传统音乐是集中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优秀作品, 了解、欣赏它可以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感, 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三、传统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 信息高度的发达, 网络, 微博等等一些深受8 0、9 0后大学生推崇的现代化技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网络像一面窗户, 打开折扇窗, 学生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 相同的外面世界诱惑也越来越多, 向我们的道德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高校的大学生们, 他们正处于确立人生目标的时期, 有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 也许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此时, 传统音乐也许是最好的指向标。传统音乐对人的道德教育并非领先强制的手段, 而是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地将良好的道德溶于人心。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道德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入了人们的血液中, 使人们的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结合, 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 信念, 理想, 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由此可见, 传统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广大的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加大传统音乐教育, 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能够在当代大学生手中的得以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不仅可具有人文知识教育作用, 审美教育作用, 还有道德教育作用。因此, 我们要重视自己的传统民族音乐, 让传统音乐在大学生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音乐,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人文,审美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世纪的回眸》.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蔡仲德.《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传统文化;对立与融合
现代科技代表的是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生产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文化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节奏,在一般人看来传统文化仍然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世界的潮流格格不入,在越来越依赖现代科技的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会越来越少,最终传统文化会渐渐的被人遗忘走向消亡。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现代科技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敌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吗?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恰恰相反,现代科技的发展会让大部分人重新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一、以往的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清末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凿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当时的普通民众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一无所知,而统治阶级也对科学技术充满蔑视,称之为“奇技淫巧”,但是随着西方列强持续深入的对中国的侵略,人们开始对科学技术重视起来,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性。有一些人甚至对科学技术充满了近乎偏执的狂热,认为只要学习了科学技术就能够使中国强大起来,他们以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又重新回过头来反思为何中国在如此富有的情况下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最终他们把这个矛盾归结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是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人的思维,使得中国变得落后愚昧。在其中就有鲁迅、胡适等代表全面的否定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视其为一种奴性、无知的文化,而同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反对旧文化的口号也彻底让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彻底的对立起来。虽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掉他们消极的一面。
此外,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大量涌入中国的时候,当时的人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这种浪潮,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人作为客观世界的主题具有能动性,但是面对如洪水猛兽般的西方科学技术,当时的中国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失去作为主体的能力,沉浸在对科学技术狂热追逐之中,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使得那个时期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越发的紧张,虽然那个时候被称为不同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但也仅仅是西方不同思想激烈的碰撞,传统文化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局面,这与日本的明治时期的情况非常的相像。明治时代的日本也遭受西方世界的入侵,面对强大的西方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日本选择了跟随西方世界的脚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抛弃了自己本国的文化。随后,日本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应用与发展导致了传统文化消亡的例子。(虽然现在日本仍有一些传统文化,比如花道、茶道、佛教等等,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它们深层次意义已经没有了)。那么当时的中国会像日本一样,传统文化终结于科学技术的强大的发展力吗?事实告诉我们尽管在面对如浪潮般的科学技术涌入近代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它仍凭借这自身的优势继续保留了下来,尽管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科学技术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和埋葬者。
二、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促进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以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市场鲸吞吸收了西方世界三百年的科学技术成果,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享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这一时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即将被科学技术终结”的论调也甚嚣尘上,人们即将成为如马尔库塞所预言的“单向度的人”。政府相继设立了“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虽然印证了这种观点,但是在我看来这只是社会发展产生的正常结果,并不能单方面的认为科学技术是传统文化的敌人。
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促进作用。运用电脑处理技术、3D技术、摄影技术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创作出了如《大明宫》、《圆明园》、《舌尖上的中国》等优秀的历史和人文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古代和当代的优秀的文化,同时,发达的信息技术使我们在接触手机的同时也浏览到了一些传统文化比如在微信平台上流传一时的《弟子规》。此外近段时间以来网上一些网友发起的“汉服”行动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这不仅仅是网民好奇心的驱使也是因为汉服的某些地方符合了时下的潮流。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并没有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亡,相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具体的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其关键在于现在的我们具有主体的能动性,没有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面对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我们很好的发挥了主体作用。
其实,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都是因为人的认识程度的加深而出现的,都是人认识客体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两者认识的方向不一样。一个是从人这个主体出发向外认识从而形成科学技术;一个是从人这个主体出发向内认识从而形成文化。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取决于人这个主体,当今的人们和近代时不同,没有陷入科学技术的漩涡之中,对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的重要性。善于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发扬和促进传统文化,让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有了相互融合和促进之可能。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20,32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篇4
浅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独特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运动或文化思潮.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彻底决裂,另一种观点是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还有一种观点是既强调二者的断裂,也说明二者的连续性.前两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两者的独特关系在于它们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断裂是建立在联系的基础上的,只不过这种联系相对于断裂来讲,后者更为突出而已.
作 者:华丽 HUA Li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16刊 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3)分类号:B089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连续性 非连续性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篇5
晋巧
(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 2010级历史学2班 201016031228)
【摘 要】 为了消弭因明清更迭而造成的社会动荡和满汉文化冲突,清廷统治者在礼制层面进行了探寻和制作;为维系社会的有序发展,“康乾盛世”时期大兴文字狱,对清代文化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清末,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反映了国家政府、学者对历史资源的态度。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文化统治手段的分析,揭示清朝君主专制对同一时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礼制 文字狱 教科书 专制统治
清王朝处于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节点上,从社会整体运作方面来说,为强化政治统治、稳固社会人心,清廷从文化层面的调适和重新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为明清更迭之后的动荡社会,带来了继续发展的新转机。
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一方面继承了明代的绝对君主制度,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由此而派生的文化政策,是以扼杀汉民族反抗意识,巩固清王朝的绝对统治地位为目标的。清廷对传统礼文化的关注、诉求和制度化建设,是其整个专制统治体系中一个值得予以注意的重要面向;清代盛行文字狱也是为此目标服务的;从历史教科书对孔子态度受到清廷统治者与思想界影响的程度大致可见清政府与思想界在社会转型时期对儒学等传统文化的立场。通过对清朝不同时期的典型文化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里那些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文化手段究竟能有何收效,对文化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一、清代前期礼文化建构
清初之时,虽然统治者也意识到礼之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然限于时局的依然不稳定、满汉文化间的冲突,故对礼的诉求,还不是那么迫切。世宗继圣祖之后,对礼亦有所折衷。其论“礼义廉耻”曰:“以礼言之,如化民成俗,立教明伦„„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而其道不外礼义廉耻之四端。”又其在元年(1723年)一道上谕中曰:“国家欲安黎庶,莫先于厚风俗„„所以防僭越、禁骄奢也。”1凡此种种,足见礼在世宗心目中的位置。而世宗之于圣祖“自纲常名教之际,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间,本末精粗,公私巨细,凡民情之所习,皆睿虑之所周”的“圣谕十六条” 2,更是寻绎其义,推衍其文,著为《圣谕广训》一万言。“因言以求其义,因义以达其用,夫岂章句训诂之足云” 3,更是彰显出高宗以礼为教的思想 12 《大清十朝圣训·世宗宪皇帝》卷四《圣学》,卷二六《厚风俗》,文海出版社,1965 年,第53、305 页。
清世宗:《圣谕广训序》,《圣谕广训》卷首,《四库全书》第717册,第589页。清高宗:《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日讲礼记解义》卷首,第 1-2 页。
其二,文字狱使中国的文化典籍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中国书刊史的无数浩劫。人们在谈起文字狱时,注重的往往是因文字罹祸的人,其实,在文字狱中,人与书是两个互为关联的构件,人罹祸,书也难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清代的焚书毁书规模超过了秦始皇的焚书活动。
其三,文字狱严重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在学术界造成了许多禁区。为了避开文字狱的陷害,清代学者们只好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考据学。随着文字狱的一兴再兴,大批文人学者遇害,清代学者的考据活动,也开始脱离现实,导致学术活动纯粹钻故纸堆的倾向。是造成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三、清末历史教科书上的孔子形象
通过探讨清末历史教科书中孔子形象的塑造,来观察清政府通过国民教育传递给一般民众的知识与观念,希望引起讨论的是,不论清末孔子以何种形象出现,它既不同于政府在教育方针中的设定,也不同于思想界与知识精英在学术研究中的立场,基本是清政府与思想界折中调和的结果。
中国教科书的编写经历了一个从翻译、改编外国教科书到自行著述的过程。清末历史教科书首先由日本翻译而来,其中影响较大的《东洋史要》介绍孔子及其学说,还特别指出:“孔子之道,永为中国政教之基,后世谓奉其教者为儒家。”1孔子儒学的巨大影响,当在于其与政治之结合,以致成为两千年来的统治意识形态。从这方面对孔子进行评价,首推章嵚《中国历史教科书》:
“(孔子)祖述尧舜,其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为主,而归之于平天下,隐具有世界主义。而其言仍不出君主之范围。孟子名轲,宗之,以民为贵、君为轻,而归本于行井田、兴学校,又倡性善之说,以诱导世人。大抵孔孟之学说,皆以政治为前提,而归之于教育,其言颇平易可行,后世号为儒者。孔氏之说,尤为历代君主多利用。”2
该书省略了常见的孔子生平介绍,侧重于孔子思想评析,特别指出孔子学说与君主之关联,对孔子学说与专制制度的结合颇有不满。
桑原的叙述基本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与《东洋史要》同期出版的《支那史要》3的叙述也大致相同。《中国历史教科书》对孔子生平事迹的介绍与桑原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提到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奉:“孔子没,历代帝王奉之为先师。释奠(祭也)用王者之礼,列《论语》于学官(学校之官)。”二是突出了孟子的地位:“孔孟之道,世称为儒学,为中国政教之根本(中国之政体学术多本于孔孟之道)。” 4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篇6
融合与继承--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思想,而现代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在现代设计作品中,肯定某些积极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现代设计.
作 者:杨晶晶 Yang Jingjing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8(5) 分类号:G05 关键词:现代设计 传统文化 融合 继承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篇7
1 中国茶文化概述
1.1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载体,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观念, 不仅体现了仁、义、礼、德等道德观念, 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随和美。总的来讲,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 物态文化是指以茶叶为产品而展开的各类生产活动的总和, 可被视为一种行业领域。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接触茶叶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因素, 比如说, 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意境、茶艺操作时产生的丰富联想等。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 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茶礼、茶艺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则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 随着我国茶产业的飞速发展, 为了确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可以顺利进行, 各阶段的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规范, 以此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1.2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个方面, 例如, 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历史性等。近年来, 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宣扬和传播, 使得饮茶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 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伴。根据地域和民族习性不同, 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展现形式也不同, 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艺和茶礼, 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除了观念渗透之外, 还体现在图案、文字、色彩等多个方面, 为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注入了许多时代元素。
2.1 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结合
就目前平面包装设计理念来看, 为了使产品包装吸引眼球、蕴藏深意, 就必须在传统图形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组、创新, 进而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若想将茶文化的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 首要任务就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茶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 设计师在对茶叶包装、画册设计、LOGO设计以及茶叶海报宣传进行设计的时候, 会将与茶相关的诗词和书画充分利用起来, 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 从全新的视角出发, 合理使用茶文化。与此同时, 为了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观赏性, 设计师往往会将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与时尚理念结合在一起, 不断赋予茶叶包装新的内容, 进一步拓展设计内容和形式, 使包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总而言之, 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有效结合, 打破了传统茶叶包装一层不变的模式, 赋予了茶叶包装厚重的文化底蕴。
2.2 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 图案的应用最为频繁, 最常见的图案有茶叶、茶具、茶画以及茶种植等, 并在此基础上装饰写意的山水画或侍女图, 使整体包装设计生动、形象, 具有观赏性, 不同风格的图案设计赋予了茶叶包装不同的艺术效果, 同时也赐予了茶叶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 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审美习惯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 很多平面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构造的时候, 会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 推出不同风格的包装设计。风格迥异, 使茶叶包装可以在没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 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的美感, 无形中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 以图案为主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 必须以各种几何曲线和抽象纹样作为表现手法。这样一来, 才能够将简约、抽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传达, 推进图形表现手法的更新。
2.3 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 文字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文字大多是与茶相关的诗句, 比如说, “扬予江心水, 蒙顶山上茶。”、“无由持一碗, 寄与爱茶人。”这些诗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意境和神韵。同时, 为了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 很多设计者会将文字设置成不同的字体, 比如说, 篆书、隶书、草书等, 书体的变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 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此外,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 部分平面设计者会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泡茶工艺,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 让中国茶文化具备了美学的内涵。
2.4 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
色彩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所以, 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十分注重的一项内容。目前, 市面上茶叶包装的色彩多以绿色为主, 绿色, 既是茶叶本身的颜色, 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颜色, 以绿色为主色的包装设计, 可以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近来年, 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 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设计者转换为色彩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比如说, 红色、黄色,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红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喜庆和高贵。因此, 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 以此来凸显茶叶的尊贵。除此之外, 金、银、黑、白也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 其中, 金、银两色代表着华贵、高档;黑、白两色代表着神秘、雅致。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赋予茶叶包装不同的视觉效果, 从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可以预见, 在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色彩被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 打破传统设计格局, 使设计效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 现代茶叶的过度包装
图案、色彩、文字作为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几个重点要素, 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然而就目前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来看, 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过度包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3.1 茶叶过度包装现象
近年来, 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 大部分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 以此来使产品看上去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据相关部门调查, 这种设计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档次, 但却与商品的属性背道而驰, 很多市价上千元的产品, 茶叶的实际价格也就100-300元。这种过度包装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 同时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 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约束, 加上企业缺少职业道德, 从而导致该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 目前, 大多数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 都倾向于通过产品包装判定产品品质, 所以, 精美的包装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但这种消费观念却助长了茶叶过度包装的气焰, 使茶叶包装市场陷入奢靡浪费的局面。
3.2 解决茶叶过度包装的对策
首先, 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任何行为的约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 茶叶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国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 却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现象越演越烈。所以, 在未来的时间里,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 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 倡导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 促使茶叶包装设计朝着节约化、美观化方向发展, 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 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 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 应该根据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对茶叶包装设计中涉及到的内容、材料、要素、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 以此来制定符合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 要倡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是开展产品包装设计的主体, 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产品包装效果, 所以, 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 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对于过度包装的陋习, 应加大惩罚力度, 反之, 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产品包装则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 企业还要通过茶叶包装设计的独特性获取市场竞争力, 杜绝出现雷同的情况, 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绿色环保。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茶叶包装设计中, 除了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和包装设计行业的稳步发展, 促使经济、文化向更高一层迈进,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对当前茶叶包装过度的现象给予足够重视,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将该问题解决, 以此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美观性。
参考文献
[1]彭醴纹.浅谈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J].山西青年:下半月, 2013 (24) :194-194.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夏兵, 张士康, 汪一飞等.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 2012 (36) :110-113.
[4]欧阳晋焱, 周爱民.中国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叶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 2013 (8) :39-40.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 篇8
关键词:茶;茶文化;茶叶包装
一、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我国先民对茶认识的最早记载。在商代以前,我国很多地区将茶用作祭品,一直沿用三千年。茶不仅消暑解渴、益于养生,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被上升到艺术与文化的高度,并最终升华为“茶道”。
茶由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经历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取代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领导的茶文化发展的局面,民间茶风更为普及,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散茶是一大创举,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两宋时的斗茶之风随之消失,品饮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沸水冲泡叶茶的品饮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清代的茶文化表现得更加世俗,茶文化开始转向民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伦常礼仪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民族习惯。中国茶文化的延续到今天,不仅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流传,更荣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求的一种体现。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茶文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公认。
二、现代茶叶包装的概述
茶叶包装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包装材料和结构,组合出了多种茶叶包装的形式。茶叶包装主要有罐型茶叶包装、盒型茶叶包装、袋型茶叶包装、塑料成型茶叶包装、复合薄膜袋茶叶包装等。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大多金属制茶叶罐,因其印刷精美,款式新颖,取用方便,又方便储存,里面的茶叶不会压碎,深受大众喜爱。
茶叶这一类特殊的商品,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茶叶的包装有别于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装。目前,常用的茶叶包装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罐型包装
罐型茶叶包装主要是天地盖式包装结构,分为桶形结构和方形结构的天地盖式。罐型包装的取用方便,不易受到挤压,防潮性,避光性能好,是茶叶比较理想的包装。
2.盒型包装
盒型茶叶包装主要有纸盒装、衬袋盒装和竹木盒装。纸盒是用板纸经印刷后成型制成包装盒,装入纸盒内的是用塑料袋包装好的茶叶,这样可以解决纸盒包装茶叶受潮,香气不持久和免受外界异味的影响。
3.袋型包装
袋型茶叶包装主要有:复合薄膜袋和纸袋。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印刷性,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加有铝箔的复合薄膜性能更优越,遮光性更好。但是这些都有缺点,茶叶被保护的功能弱,茶叶容易被压碎。
4.塑料成型容器包装
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等塑料成型容器有着大方、美观,包装陈列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其密封性能较差,在茶叶包装中多作为外包装使用,其包装内多用复合薄膜塑料袋封装。
5.复合薄膜袋包装
塑料复合薄膜具有质轻、不易破损、热封性好、价格适宜等许多优点,在包装上被广泛应用。用于茶叶包装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
三、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华悠久文化中的一支独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内容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21世纪的包装,从简单的保护、收纳功能,发展成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过去的产品包装升华为当今的文化包装。茶叶包装亦是如此。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因而茶事活动是综合、协调“茶、水、器、火、境”各项要素的复杂过程: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一理念之中渗透了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茶中的浓缩和传扬。茶文化中丰厚的内涵,给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是我们设计师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茶道精神更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
四、现代茶叶包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内涵丰富、深厚。当代的茶叶包装设计以多种手法来体现着茶文化,茶叶包装的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着手,都能很好地体现出茶文化。好的茶叶包装,需以包装为形式载体,将茶文化蕴涵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商品销售份额,还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更可以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设计茶叶包装时应该从茶文化寻找创作的依据,如:茶具,茶的历史传说,茶的精神,融入了的茶的精神的文学、艺术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了茶道精神的作品有不少,无不说明了茶叶包装也是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结语
凭借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者们只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营养和精华,牢牢把握住时代运行的大动脉,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表现手法,将茶文化中的元素以国际化的设计语言表现于包装风格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广大茶叶消费者的审美意识,满足国内市场上的地域化个性设计和国际市场上的民族化个性设计的需求,促使中国茶文化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两者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南国嘉木.茶经新说[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2]南国嘉木.茶道人生[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40
[3]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J].吉林:文艺争鸣,2010年,第16期
[4]中国茶叶博物馆[OL]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 篇9
楚楚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农林工程学院 园林技术,江西省 吉安市 343000 摘要:中国园林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化艺术的沉淀,儒家道家思想的流传和人文精神的延续对中国园林的影响都是十分之大的。
关键词:中国园林;文化艺术;人文精神;思想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博大精深,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早园林风恪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中国古代自然美学思想与园林艺术
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有独特的名族风格和非常鲜明的名族色彩,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它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自然换将,同时也受到古代自然美学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或者说汉族名族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名族的文化,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先秦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虽非始于先秦,但到先秦时代才初具体系。
在先秦的美学思想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孔学,不管时好时坏,是批判还是继承,孔子在塑造中国名族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和补充,形成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其实,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从来不曾把传统文化抛弃,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中国园林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
2.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
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3.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产生时并无儒说。在经历千年上古之后,于春秋战国时终于形成诸子百家。儒 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教化、“忠恕”和“中庸”之道,这些理论学说也被中国园林所汲取,并主要在以下几点表现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
(1)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的。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那就是佛香阁。以佛香阁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这与一君率万民是相似的。
(2)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隋唐统一中国后,儒家提倡的文学艺术审美观,把园林作为修身齐家的场所,一改魏晋南北朝道家思想,使园林自然韵味渐淡,人文气息渐浓。园林中的儒家文人的活动和影子在清代臻于化境。
(3)中庸思想:中庸思想首先表现在儒家与道家和佛家的融合上。魏晋时,儒学与老庄融合为玄学,对自然山水园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园林布局的和谐,即是儒家中庸思想的表现,其次是反映在既寄情山水又不能纵情于园林的合度思想,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既要有“思无疆”和“思无期”,也要有“思无邪”的思想,表现中国园林审美的理性倾向,正所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4)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4.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譬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内用黄(帝)老(子),外施儒术的结果;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譬如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就是阴阳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实践结果;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譬如中国的军事家,从孙子到诸葛亮,都是阴阳学家;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譬如老庄的“无为”哲学,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譬如儒家的天命论,一向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的无为观,一向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就是因为它们一贯提倡知足常乐,使人人在社会上自安,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安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譬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响;拿来用之于中国传统园林,可以美轮美奂,犹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人;精美绝伦的中国园林都曾经使世界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用它来解释宏观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它来阐述微观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4.1中国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旧的园林形式终将随着新时代的出现而逐渐走向衰落!新型园林也必定是在旧形式的废墟里成长起来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园林形式衰落乃至消亡的根本原因!而急功近利,盲目抄袭只能导致各种园林思潮的加速消亡。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园林艺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它又建立在对古今中外园林艺术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深刻理解之上,惟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健康发展。4.2中国园林的意义
关于古典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古典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古典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
结论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园林,如鱼得水,须臾不可分。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楚楚(1996-),女,学生,大专,中国园林,1023471171@qq.com
[1]吴隽宇,肖艺.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中国园林.2001年.P3.[2]黄志华,詹福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2004-02-19.[3]朱建宁,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中国园林.2005年.P2.[4]郭风平.中外园林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07月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的关系】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链接08-03
中国传统德治与现代德治的区别和转换10-24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05-14
青马班读书心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0-19
中国传统文化关系10-02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网上考试(2013年3月25至27日)11-07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理念的影响08-27
中国传统厨艺和现代12-05
22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10-22
中国传统现代企业管理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