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艾灸神阙穴(通用3篇)
中药艾灸神阙穴 篇1
中药艾灸神阙穴有哪些疗效?
脐是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接受营养,脐中的神阙穴是任脉的的要穴,任脉总领人一身的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所以神阙为经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
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主治百病的功效。
与传统灸法相比,草药艾叶温灸法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中药配方而起的药理作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渗透力更强。温灸法用于祛病养生虽然有非常神奇的功效,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只在民间流传,目前国内仅有个别地方的少数人还在研究运用这种方法治病养生。当今有识之士己逐渐认识到长期服药对身体的危害性了,因此绿色自然的各种保健术备受欢迎。温灸法就属于自然疗法,它采用天然植物“艾叶”作为主要原料,视不同病情配以各种天然中草药混合粉末,利用艾团点燃后散发出的特殊热渗透力将药力导入人体神阙穴内,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迅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万病皆起因于内脏,脏腑为根本,疾病为末梢,治愈了根本,末梢也就自然痊愈了。因此凡是病人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出现绝症者,只要认真坚持温灸就有痊愈之希望。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振兴机体功能的作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更由于艾灸保健功效显著,而受到世人的推
崇。
灸法在我国出现的时代在周秦以前,战国时代孟子《离娄》曰:“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之灸病陈久者益善……”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即重视针灸。《三国志•华佗传》载:“病若当艾(艾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按:医用艾灸,灸一次谓之一壮,一壮捻成艾绒如雀屎大,谓之艾炷,艾叶越陈越好。)至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都很重视艾灸的保健防病作用,如《千金要方•灸例》中载:“凡入吴地区游宦,身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忽令灸疮瘥,则瘴疫、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说明当时人们已普遍采用灸法来预防传染病。宋代以后灸的保健防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窦林的《扁鹊心书》就是以灸法防治疾病的专著。艾灸法除对哮喘、肺结核、痢疾、疟疾、肠炎等有显著疗效外,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施灸能提高白细胞的功能,加速抗体形成,增加机体防御力,对呼吸、循环、消化、生殖等系统有调节作用,起到极好的保健治疗作用。
中药艾灸神阙穴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我院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例,按照纳入研究的先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20~65岁,平均43.8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11年,平均4.3年。对照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9~64岁,平均42.6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12年,平均5.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泄泻病肾虚证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1)腹泻多发生在凌晨4∶00~7∶00,可伴现腹痛,便稀溏或夹杂未消化食物,甚则完谷不化,泻后痛减或消失,反复2~3次即止;(2)可伴有食少纳呆、腹胀、腰酸腿软、四肢不温、怕凉等;(3)病程至少半年以上,反复发作;(4)电子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表面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点。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且年龄在18~65岁患者;(2)所有患者纳入研究前1周内均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3)停用中西药物治疗1周以上;(4)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者;(2)电子结肠镜检查有结肠重度炎性改变者;(3)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血液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未按疗程用药或失访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方选四神汤加减:补骨脂10 g、吴茱萸10 g、肉豆蔻10 g、五味子15 g、制附子9 g、干姜9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30 g、升麻10 g、黄芪20 g、乌梅10 g、金樱子20g、煨诃子10 g、煨葛根30 g、炙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为4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神阙穴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在神阙穴先放置食用盐,在盐上放置约0.2 cm厚的鲜生姜片,在鲜生姜上放置底径约1 cm,高1.5 cm的艾炷,点燃艾炷,使之燃尽,灸5~7壮,生姜片灸至无水分可更换。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油腻之物,疗程为4周。
1.4 观察指标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将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腹泻次数、大便变化、腹痛腹胀程度、食欲变化、乏力改善等)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依次记0、1、2、3分。治疗过程中观察并统计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
1.5 疗效评定
治愈:大便成形,次数正常,凌晨无腹痛、腹泻、肠鸣等症状。显效:大便呈膏状或稍稀,凌晨无腹痛、肠鸣等症状,次数明显减少或偶有腹泻。无效:大便稀溏或夹杂不化食物,凌晨仍存在腹痛、腹泻、肠鸣等症状。总有效=治愈+显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24例,显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腹泻、腹胀腹痛、食欲变化、神疲乏力等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腹泻、食欲变化、神疲乏力等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腹痛积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五更泻属于现代医学“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慢性腹泻”范畴。中医学认为,五更泻多因泄泻日久,导致脾肾阳虚,五更之时阴气最盛,肾阳亏虚无力升阳,脾阳难受肾阳温煦,火不暖土而致腹痛肠鸣泄泻。本病临床表现为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或兼腹部畏寒,腰背酸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虚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也。”故本病应以脾肾阳虚为本,治疗当以温补脾肾为基本治法。
根据基本治法,笔者对四神汤进行了加减变化,以求更适合患者病情。方中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制附子、干姜温补脾肾;党参、白术、茯苓、黄芪补气健脾利湿;乌梅、金樱子、煨诃子涩肠止泻;升麻、煨葛根升阳止泻;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暖脾止泻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四神丸既可降低腹泻率与稀便率,又可明显减轻腹泻程度,表明本方具有良好的涩肠止泻功能[3]。党参、黄芪、葛根等补气升阳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胃肠运动,乌梅等收涩药有保护创面及黏膜、抗菌止泻作用[4]。
治疗中选用神阙穴进行艾灸,因神阙可联系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又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用灸法及药物通过脐部经络循行,能迅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通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5]。现代研究证实,由于脐的特殊部位和先天性发育的特点,用隔姜灸神阙穴具有穿透力强,弥散快的特点,能迅速发挥治疗作用,并可作用于神经末梢,调整神经功能,激发抗病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6,7,8]。生姜辛温,盐咸而入肾,协同药物起到温肾阳、补脾阳、止泻的作用,达到治愈五更泻的目的。
摘要:目的 观察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五更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79例五更泻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神阙穴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每日1次,治疗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温补脾肾法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五更泻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五更泻,温补脾肾,艾灸,神阙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26-130.
[3]高长玉,李冀,柴剑波,等.四神丸止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5,33(2):40-41.
[4]沈映君,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56.
[5]何巍,李凤玲,李茜.神阙灸治法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03-104.
[6]王松梅,李兴国,张立群,等.神阙隔药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2):97-99.
[7]呼荟茹,贾育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J].甘肃中医,2011,24(6):11-13.
艾灸神阙穴,百病自然消 篇3
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 最早提出“神阙”二字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他认为:“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又说,“水肿大脐平,灸脐中,腹无理无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和“绝子,灸脐中,令有子”。
神阙穴的作用主要有:
①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②调理脾胃,理肠止泻;
③熄风开窍,宁心安神;
④交通心肾,制约膀胱;
⑤温经通络,祛风除湿;
⑥调和气血,调补冲任。
神阙穴可主治上吐下泻,腹中虚冷、腹痛腹泻、肠鸣、小儿厌食、老人滑肠失禁、脱肛、水肿、臌胀、妇人宫寒不孕、中风、霍乱、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等症。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肩肘炎、坐骨神经痛、前列腺肥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小儿厌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儿遗尿、附件炎、子宫脱垂、不孕症以及美容和预防癌症。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敷填脐、拔罐、艾灸、推拿等。
灸法治病,《内经》早已提出,并认为它与针灸治病一样重要,且能弥补针刺治病的不足,认为“针所不为,药之不到,灸之所宜”。古代医家已积累了丰富的用灸法壮阳补虚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视神阙穴灸法的应用,认为灸之可温阳、防衰、延年。
艾灸神阙,就是用艾绒或艾条对神阙穴进行灸炙、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治疗时,热量沿着经络传导的距离远,而人体组织受热后,毛细血管的血液温度也随之升高,血液黏度降低,流速增大。这正好验证了古人“气得温而易行”的说法。
用艾不用他物,是因为艾叶性苦、辛、温、无毒,入肝脾肾三经。《本草纲目》称“艾叶纯阳也,可取太阳真火,可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现代研究则证明,艾叶含菊糖、鞣酸、维生素等。有补偏救弊、消炎镇痛、兴奋神经、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的功能。正因为艾叶有以上这些特殊的性味功效,加之其易燃,火力温和而渗透力强,气味芳香,才使得人们选择了具有最佳壮阳补虚、温通经络、活血化瘀、防病保健作用的艾叶来作为灸材。而神阙穴又位于人体之中央,其上为阳,其下为阴,介于阴阳二者之间,具有“上至泥丸,下至涌泉”之效,又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是生命之根,是胚胎发育中腹壁的最终闭合处,皮下组织少,皮肤敏感度高,加之血管分布特殊,血液循环好,因此不断刺激神阙穴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个神经末梢进入活跃状态,能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提高免疫功能,激发抗病能力,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尤其是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艾灸神阙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健身,由于脐通百脉,调阴阳,补气血,温脾肾,行强壮,培补元气。故艾灸神阙穴可强身健体、防病延衰、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
艾灸神阙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艾炷(或艾条)直接灸;
2、隔姜(或隔盐)灸。
用艾柱或者艾条灸比较简单,到药店买来艾柱或艾条(无经验者最好使用艾条),点燃艾条后对准神阙穴,距离神阙约两厘米,以皮肤感到温热舒适能耐受为度,时间10~15分钟即可。隔盐灸,是用食盐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由于食盐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效。隔盐灸时可将纯净干燥的或者炒过的食盐填平肚脐,用艾条灸之。《类经图翼》说:“纳炒干净盐满脐上,以施灸。”意在避免盐粒受热爆炸引起烫伤。此法古代广为应用。《肘后备急方》治霍乱诸急方:“以盐纳脐中,上灸二七壮。”《千金要方·卷七》治少年房事多短气:“盐灸脐中二七壮。”《千金要方·卷二十八》治淋病:“着盐脐中灸三壮。”另外,对于便秘、拉稀、月经不调、老人膝关节僵硬疼痛都有一定的疗效。此法还多用于治疗伤寒阴症或吐泻并作、中风脱症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平时用此法灸1~2壮(燃完一个艾柱为一壮),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隔姜灸是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牙签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肚脐里的盐上。将艾柱放于姜片上点燃,稍感灼痛,即应更换艾柱。一般可灸3~9壮,或者直接用点燃的艾条对准神阙穴隔姜灸。时间10~30分钟即可。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淋病、脱症等。
艾灸神阙需注意的事项:
第一、脐部有损伤、炎症及孕妇禁用;
第二、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
第三、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
第四、注意力宜集中,谨防点燃衣物。
【中药艾灸神阙穴】推荐阅读:
艾灸法05-14
电针加艾灸06-14
艾灸培训总结09-10
浅谈艾灸话养生09-30
婴幼儿的艾灸保健07-05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06-07
肩手综合症/艾灸疗法09-02
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