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使用

2024-10-19

中药使用(通用12篇)

中药使用 篇1

摘要:目的 重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 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的原因,说明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重要性。结果 临床上不合理使用已成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 由于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使用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药,是祖国医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在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也从传统剂型中迅速发展出了片剂、冲剂、胶囊剂等固体剂型,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型的出现,使中药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它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199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注射剂2个,颁部标准收载中药注射剂70个品种,目前具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近100种。但随着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其不良反应(ADR)的发生也逐年增加,如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2009年的双黄连注射液等,几乎包括了目前在使用的所有品种。因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和西药一样,具有两重性,既有防治疾病的药理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品,中药是药品,必然也不例外,那些“纯天然,没有药品不良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并容易误导消费者,如人参是人们公认的补气良药,当用量过大,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1]。所以,不管是什么药,超过一定量,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应该要尽量避免剂量过大。

1.1 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静脉滴注。

特点表现为:(1)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有不良反应的报道。(2)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3)中药成分中致敏物质的不确定性及过敏种类众多无法通过预测试验减少,因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4)中药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制剂质量标准水平的制约,导致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差异性。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肝肾损害、过敏性休克等。

1.2 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1)医护人员没有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2)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是临床上用药的主要依据,但是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功能主治、适应证、用法、用量、溶媒选择及不良反应症状描述等存在差异,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3)配伍方面:中药因为成分不稳定,不能与其他药品一起配伍。如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阿拉明、乳酸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硫酸美芬丁胺等药物配伍使用,香丹注射液不能与盐酸左氧氟沙星配伍。因此。为了保障用药安全,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4)使用的剂量和滴速: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有一定的安全范围,随意加大或加快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清开灵一日量为2~4支(20~40 ml),要求以10%葡萄糖200 ml或氯化钠100 ml稀释后使用,滴速勿快,儿童控制在20~40滴/min为宜,成人在40~60滴/min为宜[2]。(5)溶媒的选择: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复杂,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不同溶媒剂。如粉针剂应该用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在溶。如选择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6)配制的时间:药物配制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受到环境的影响使药品分解,药效降低,药液中小粒子聚集沉淀。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大。(7)给药顺序:如要滴注多组时,应注意多组输液的给药顺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滴注中药注射剂后,可用少量输液冲洗输液器。(8)存储原因:在存储过程中温度过高,会使药物受到微生物污染。如用此液体会使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和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所以中药注射液应在避光、密闭、阴凉处保存。(9)污染:配液、输液环境是否洁净达标,针管、输液器是否有热源等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2 合理使用中药制剂药物的重要措施

随着近几年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看来,大多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如2008年10月5日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使用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黑龙江省完达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完达山药业公司)刺五加注射液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经查,这是一起由药品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可见,虽然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尽管存在固有缺陷,但临床上不合理使用已成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液显得尤为的重要。

2.1

医护人员应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使用过药品曾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者、过敏体质的患者(包括对其他药品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禁用。老人、儿童、孕妇等体弱者应慎用。并做好监测。

2.2

在临床使用应辩证用药,掌握适应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2.3

严格控制滴速,一般控制在40~50滴/min,如是初用患者开始滴速宜慢,并要密切观察有无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

2.4

中药注射剂是纯中药制剂,保存不当可能影响质量,因此,在使用前要对光检查,若发现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或瓶身有漏气、裂纹外标签模糊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2.5

中药注射剂一般是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

2.6

加强用药监护。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

2.7

对中药注射液中过敏反应的高发品种(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应先做皮试。可用原药物1:100稀释作皮肤斑贴试验或用药物1:1000稀释作皮肤划痕或皮内注射[3]。

3 结论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天然药物开发的广泛应用,国内中药注射液的品种会越来越多,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虽然近几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频发,最终导致一部分中药注射液被封杀,一部分被限制使用。但笔者相信,只要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合理使用,祖国传统中药会得到更好的发扬广泛。

参考文献

[1]杨晓.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时珍国医国药,2001,12 (5):47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王鸿根.浅谈中草药的过敏反应与毒性反应.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4,16(6):541.

中药使用 篇2

市卫生局:

为加强医院中药饮片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通知要求,我院对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煎煮等进行严格管理,现将我院中药饮片使用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健全、制度完善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的规定,我院成立有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中药饮片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指导,药剂科具体负责,直接从事中药饮片采购、保管、调剂的人员均具有主管中药师职称,制定严格的中药饮片采购、保管、调剂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

采购中药饮片,由仓库管理人员依据本单位临床用药情况提出计划,经科主任和单位分管领导审批签字后,依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规定从合法的供应单位购进中药饮片。负责中药饮片验收的人员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有丰富的中药饮片鉴别经验

在采购中药饮片时,药品采购员和保管员认真验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质量保证协议书”和销售人员的授权 1

委托书、资格证明、身份证,并将复印件存档备查。对所购的中药饮片,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入库。购进中药饮片时,采购和仓库保管员对品名、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合格标识、质量检验报告书、数量、验收结果及验收日期逐一登记并签字负责。

二、设施完善、操作规范

我院中药饮片仓库有与使用量相适应的面积,具备通风、调温、调湿、防潮、防虫、防鼠等条件及设施,符合《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要求。

中药饮片出入库有完整记录。中药饮片出库前,严格进行检查核对,不合格的不得出库使用。同时定期进行中药饮片养护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养护中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上报本单位领导处理并采取相应措施。

我院中药饮片调剂室有与调剂量相适应的面积,配备通风、调温、调湿、防潮、防虫、防鼠、除尘设施,工作场地、操作台面保持清洁卫生。中药饮片调剂室的药斗等储存中药饮片的容器排列合理,有品名标签。药品名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名称。标签和药品要相符。

中药饮片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方和调剂。中药饮片调配后,经复核人员复核后方可发出。复核率符合规定要求。

我院定期对中药饮片调剂质量进行抽查并记录检查结果。中药饮片调配每剂重量误差在±5%以内。

我院开展住院病人中药饮片煎煮服务,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及设备,卫生状况良好,具有通风、调温、冷藏等设施。建立健全中药饮片煎煮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

三、管理规范、成效显著

多年来,我院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规定对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煎煮等进行严格管理,没有加工自用中药饮片现象。对中药饮片的使用管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今后,我们将在上级卫生行政部和药品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以对人民群众健康负责的态度,继续认真做好中药饮片的使用管理。

***市人民医院

如何合理使用中药浅析 篇3

合理使用中药,目的是以最小的药物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效果。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和因中药的应用不当而产生的医源性疾病。

1熟练全面地掌握中药的性能

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独特的辩药理论,这就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一般地说:寒凉药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攻下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药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补血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辩药时,对五味要有选择,辛能散气,气虚不宜用辛;甘能助湿,中满不能用甘;苦能燥湿;津液不足少用苦;酸能敛涩,余邪未尽慎用酸;咸为滋润,脾胃虚寒等忌用。某些药物对脏腑有特殊的疗效,这就是归经理论的基础,如龙胆草清肝胆之热,归肝胆经,所以对某些脏腑特别敏感的药物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应用。某些药物可以作为其他药物的引经药,如黄连,细辛是手少阴经的引经药;藁本、黄柏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引经药;独活、桂枝、知母、细辛为足少阴肾经的引经药;羌活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引经药;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是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白芷、升麻、石膏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引经药;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是足太阴脾经的引经药;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是足阳明胃经的引经药;柴胡、牡丹皮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引经药;连翘、柴胡、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引经药;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是足厥阴肝经的引经药;柴胡、青皮是足少阳经的引经药。中草药的性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有些药物气同而味异,有些药物味同而气异,有些药物药味相同,但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不同,这就决定了药物有多种多样的作用,决定了同类药物有共同的作用,同时各自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同是寒性的药,就有浮萍辛寒发表,芦根甘寒生津,苦楝皮苦寒杀虫,白矾酸寒收敛,羚羊角咸寒熄风的不同,这是气同味不同,作用也不同。同是苦味药,就有了柴胡苦凉解表,茜草苦寒祛瘀,柿蒂苦温下气,補骨脂苦热壮阳的不同,这就是味同气不同,作用也不同。同是微苦平,就有荷叶清暑解热,荷梗宽中理气的不同,同是辛温,出有了苏叶解表,苏子降气的不同,这是气味相同而升降沉浮不同,作用也不同。同时苦寒清热药,就有黄芩主清上焦热,黄连主清中焦热,黄柏主清下焦热的不同。这就是气味都同而归经不同,作用也不同。因此要熟练全面地掌握每味药的性能,临床处方用药才能有的放矢,应用自如。

2正确使用中药剂量

“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这就有了剂量和疗程的问题。有些中药的活性与剂量有关,其中某些药物的剂量变化会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和主治病证。如小承气汤、三物厚朴汤、厚朴大黄汤都是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但小承汤重用厚朴主行气,理气效果较好;厚朴大黄汤主治支饮,止咳化痰作用明显。三方药物相同,仅剂量不同却产生出不同的治疗性质和治疗效果,足可见证临床剂量的重要性。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但长期滥用人参,每天3-15G,大多数患者出现兴奋效应,如易醒、失眠、神经衰弱、震颤、高血压、欣快感等中枢神经兴奋和激动症状,少部分患者则表现为食欲减退、低血压、皮疹、咽喉刺激感、晨间腹泻、水肿、性情抑郁和月经失调等症。个别患者发生人格解体和精神错乱。人们将长期服用人参所产生的这些症状称之为“人参滥用综合征”。甘草在《神农本草经》里也列为上品,小剂量1-3G能调和药性,大剂量5-15G能益所养血。但甘草性平味甘,有助湿雍气,令人中满的副作用,大量或小剂量长期服用,患者可出现脘闷、水肿、低血钾、血压升高等;红花小剂量和血养血,大剂量活血化瘀;苏木小剂量和血,大剂量破血;升麻小剂量清热解毒,大剂量升阳举陷;黄连小剂量健胃助消化,大剂量则清热泻火;麦芽小剂量消食化积、疏肝解郁而催乳,大剂量单用消散力强,耗散气血而回乳。这些中药的使用应用该根据临证需要选择用量。

3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饮食禁忌、中西药联用禁忌

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饮食禁忌、中西药联用禁忌是提高药物疗效、防止毒副作用的重要措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饮食禁忌:为了确保中草药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饮食禁忌。一般发汗药禁生冷;调理脾胃药禁油腻;消肿理气药禁豆类;止咳平喘药鱼腥;止泻药禁瓜果;清热药禁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寒证禁食生冷食物。一般来说,服药期间凡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气滞引起的胸闷腹胀时禁食豆类和白薯,因为豆类和白薯能引起中满胀气。哮喘、过敏性皮炎的患者,应少吃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水肿少吃盐,这些观点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我在此一并提出,以共同用药时参考。中西药联用禁忌: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中西药联用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它大大提高了临床治愈率,然而中西药联用所出现的毒、副作用也随提高,严重地威胁临床的用药安全。如含有机酸的中药或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此二类药物同服,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衰。酸性较强的中药或成药,不宜与碱性较强的西药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联用。麻黄有兴奋交感神经、升高血压和血糖的作用,不宜与镇静安眠药、降压药、降血糖药联用。鱼腥草与喹诺酮类注射剂配伍,易产生絮状沉淀;清开灵注射液与诺氟沙星、硫酸卡那霉素、小诺新霉素、硫酸妥布霉素联用,会增加毒性反应,损害听神经。

动物使用中药三原则 篇4

原则一:对症下药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 并因动物年龄、体质、产地不同而有所不同。中药的应用范围缺乏明确的界限, 所含化学成分繁多, 每一种化学成分常常含量较少, 作用不够显著, 其作用于动物肌体内产生的正面或负面效应往往不很明显, 易被忽略。由于这些原因, 在中药的使用过程中, 容易出现—些人们还未认识到的不良反应。如果对动物的病因、病理等判断不清或者对中药性能认识不足, 不能对症用药或选药处方不合理, 最好不要使用中药制剂。

原则二:能口服不要肌注使用中药制剂时, 能口服的尽量不要肌注, 要严格按照正确的给药方法给药, 适宜的溶媒、浓度和滴速均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把握病畜病性 (寒、热、温、凉) 和适应症, 注意动物品种和体质, 避免大剂量、高浓度用药, 避免合并用药, 注意检查药品外观 (沉淀和透明度可用肉眼检查) 、生产厂家、有效期和批号, 加强用药监护 (注射后30~60分钟) 和应急抢救准备 (药物过敏急救) 。

原则三:发生过敏反应应该马上停止给药应用中药要从小剂量开始, 慢慢加量,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动物的药物反应, 一旦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停药后, 应静脉输以维生素C、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物, 若给药及时, 一般30分钟后过敏症状就会消失, 患畜即可恢复正常状态。中草药所引起的过敏反应症状、反应类型与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品所引起的过敏反应相似, 处理原则大致相同, 即给予抗过敏药物, 坚持对症处理, 防止并发症。对于严重过敏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 则应按休克处理方法积极进行抢救。●

中药使用 篇5

2009/8/18/11:4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颖

院内制剂一直是中医药界关心的问题。按照目前有关规定,院内制剂审批过程复杂,不能在院外流通,严重制约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久前,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扶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中药制剂研发、生产和使用进行新的探索,在全国中医药系统产生强烈反响。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处处长梁洪表示,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实行三支持,即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支持中药制剂进社区和农村,扶持中药制剂委托配制和生产,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具体体现。

简化审批程序

为名老中医验方制剂亮绿灯

“对在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使用,具有由药事委员会保存五年以上(含五年)的备案记录、调剂记录和临床病历等资料的名老中医验方,可简化制剂申报程序、加快审批速度。”

中医按照传统方法炮制的丸、散、膏、丹均为中药制剂,由于限制医疗机构内部使用,又称为院内制剂。多年来,院内制剂在满足临床需求、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众多的院内制剂中,大部分是根据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而研制的。这些中药处方是经过几十年乃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临床疗效非常奇特,对人体没什么毒副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金玫说,该院有168种院内制剂,常用的有98种,都是由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制成的,如赵炳南的皮科制剂都有上百年历史了,北京有名的“捏积冯”除捏积之外,配合使用的消积散和阿魏化痞膏等院内制剂,都流传几百年了。冯氏捏积手法与院内制剂共同形成“手法简便、疗效明显”两大特点。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有10多种院内制剂,都来自名老中医的验方,如温胃理气片、益气活血胶囊、筋脉通、五味养生丸等。由于临床疗效显著,受到患者一致好评。密云县中医院有46种院内制剂,38种是根据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而来,涉及内、外、妇、儿、骨、皮等科,有口服液、冲剂等多种剂型。

“我们已经看到曙光了,感到非常高兴。”密云县中医院院长钱振福盼望,他们两年前申报的4~5种院内制剂能早日得到审批。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梁晓春认为,对医疗机构和基层百姓是件大好事!

扩大流通范围

为满足基层百姓需求开通道

“凡列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所确认的《对口支援名单》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支援方的中医专家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时,可携带本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并在受援方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用。”

不少中医院负责人认为,院内制剂最能体现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但一些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由于用量少、效期短、利润率低,许多中医院不愿生产,最终可能导致许多传统制剂失传。另外,院内制剂不能在医疗机构之间流通,只限制给本院病人用,不能满足社区、农村患者的需求。

北京中医医院和延庆县中医院是对口支援单位。按照有关协议,北京中医医院定期派皮科专家到延庆出诊、查房、培训和指导当地中医药工作者。在出诊的同时,专家也为患者开出皮科外用膏药、红纱条等院内制剂,但由于制剂不能在院外使用,患者只能跑到城里取药。

延庆县中医院书记沈雁鹏听说这个消息,高兴地说,院内制剂经济方便,适合在农村使用,医生喜欢开,百姓乐意用,还带动了基层科室建设,提高了农村中医医疗机构的知名度。

密云县中医院院长钱振福告诉记者,县卫生部门正在积极协商,不久之后,医院的部分院内制剂可以在对口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通用,这对扩大医院的影响和打出制剂品牌都有很大作用。

北京中医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陈勇认为,新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支援方和受援方医务人员的学术交流与提高,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有利于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寻找资质委托

为配制和生产制剂保质量

“医疗机构可委托具有相应药品生产范围并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中药制剂;也可委托通过GPP达标检查并具有相应制

剂配制范围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加工配制医疗机构中药制剂。”

就北京地区而言,50%~70%的院内制剂被市售药品所取代,有的医院院内制剂几乎占全院特色药的近一半以上没有生产,不少取消了医院制剂室的医疗机构只能外购。

究其原因,中医医疗机构不愿意生产或少生产院内制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中医医疗机构有的有制剂室,有的没有制剂室,但大部分没有达到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标准,不能形成规模而放弃。目前,北京市只有6家制剂室具有这种资质。二是有的不具备制剂配制能力的中医医疗机构通过委托其他单位生产,来维持院内制剂配送,有的制剂质量达不到有关标准。三是价格问题,这也是根本原因。按照国家“保本微利”的原则,院内制剂的价格只能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上浮5%,医院不赚钱反而赔钱,当然积极性不高了。同时,该定价办法是1980年左右制定的,20多来一直未变,严重制约了院内制剂的研究与发展。

“中医院很多特色制剂得不到很好利用,既满足不了患者需要,也不利于中医院的发展。”金玫说,该院的固本消瘤丸,是治肿瘤的院内制剂,里面有红花、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疗效很好。但近年来,这些药材几倍、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地向上涨,别说赚钱了,本都回不来,一盒药竟赔198元,如今已停止生产了。还有治疗癌症的化瘀丸,虽然目前还在生产,但一盒赔120元。她说,鼓楼中医医院一个治疗骨髓炎的院内制剂,赔得更多。金玫建议,院内制剂要随着市场饮片价格给予适当调整,否则,真的可能失传了。值得高兴的是,听说北京市物价局正在根据现有的物价水平,对院内制剂重新定价。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主任张萱说,医院有66种院内制剂,质量没得说,但工作量很大。有多家医疗机构找上门来,希望接受生产委托,但我们人手少,平时都得加班加点干,没有办法再去完成其他委托任务。

金玫告诉记者,该院有30至40种院内制剂委托给别的药企生产,其中有水丸、合剂、口服液、颗粒剂等。目前,该院正在通州区建立一所具有GPP标准的中药制剂室,以后,院内制剂可以不再委托其他单位生产了。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可接受别的生产委托,以保证产品质量,增加医院收入。同时,要加强对院内制剂知识权益的保护,建立新的院内制剂质量评价体系。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扶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关问

题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9-06-04 各分局,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现就扶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以下简称“中药制剂”)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

为支持和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认真贯彻执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中有关中药制剂注册规定的同时,对在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使用,具有由药事委员会保存五年以上(含五年)的备案记录、调剂记录和临床病历等资料的名老中医验方,可简化制剂申报程序、加快审批速度。

二、支持中药制剂进社区和进农村

为满足基层医疗需求和方便群众使用中药制剂,经我局批准,凡列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所确认的《对口支援名单》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支援方的中医专家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时,可携带本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并在受援方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使用。审批程序参照医疗机构调剂制剂程序。

经批准调剂的中药制剂,供方医疗机构须对中药制剂质量负责;制剂质量出现问题的,应追究提供方的法律责任。

三、扶持中药制剂委托配制和生产

为方便中药制剂的配制和保证制剂质量,经我局批准,医疗机构可委托具有相应药品生产范围并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中药制剂;也可委托通过GPP达标检查并具有相应制剂配制范围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加工配制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委托配制管理应执行《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

使用中药应避免这些不适当的做法 篇6

1,配伍不当:中药不能随意配伍,而且有明确的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等。若配伍不当,不仅会降低药物的疗效,还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例如,“人参恶莱菔子”,就是指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又如,含有附子(主要成分是乌头碱)的金匮肾气丸与含有麻黄的通宣理肺丸合用时,由于麻黄可加剧乌头碱的毒性作用,所以容易使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而金匮肾气丸和含有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的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共用时则可引起汞碱中毒,使患者出现肾脏损害和消化道反应。

2,不能辨证地用药: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而用药)。例如,黄芪具有利尿的作用,在临床上经常被用于治疗肾病,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肾病患者都适宜用黄芪。一般来讲,气虚型的肾病患者适宜用黄芪,而阴虚型、湿热型和热毒型的肾病患者则不宜用黄芪,否则会加重其病情。

3,服用的时间过长或服用的剂量过大:任何药物若服用的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都会产生毒副作用。例如,长期服用甘草可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有些人认为人参有保健作用,于是便经常嚼食人参,或在炖肉或煲汤时也放点人参。殊不知,人参吃多了会使人出现头痛、失眠、心悸、烦躁、口干舌燥、便秘、血压升高等毒性反应。有记载说,一位十分健壮的男子为了滋补身体,在家中自行煎服40克红参,没想到当天就出现了中毒反应,9天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一位老者因患慢性胆囊炎而长期服用具有清肝利胆、苦寒解毒作用的中成药,结果出现了头昏身重、神疲无力和腹胀纳差等症状。其实这是由于苦寒之药使该患者的脾胃受到严重的损害所致。

4,煎煮药物的方法不当:煎煮中药有使用“武火”或“文火”之分。急火为“武火”:慢火为“文火”。一般煎药是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煮,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煎煮。有些方剂需要长时间地煎煮;而有些方剂用较短的时间煎煮即可。如解表药煎煮的时间就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和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煎煮的时间则宜长。如附子中的乌头碱毒性极大,一般将附子煎煮3~4个小时才可以使其毒性减低。所以,在使用附子这类药物时,必须久煎。如果应该久煎的药没有久煎,轻者会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地煎出,重者会导致服药者中毒。

5,服药的时间不合理: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在空腹时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一般每剂中药可以分2~3次服下,每日服一剂。若遇到特殊情况,患者可每日连服两剂,以增强药物的疗效。通常中药汤剂都应温服,但也有个别的药物需要凉服。若服药的时间不对,轻者会使药物减效或失效,重者可对服药者的胃肠造成损害。

6,忽视中成药的毒副作用:朱砂安神丸、活络丹、补心丹等药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朱砂,如果人们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可导致汞在体内的蓄积,严重时可引起汞中毒;云南白药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该药对人体的内外出血和血瘀肿痛都有显著的疗效。成人患者一次服用云南白药的剂量为0.2~0.3克,如果一次服用的剂量超过0.5克,可使服药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严重时可使服药者出现肾衰竭: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但由于该类药物中含有蟾酥,如果人们过量服用,可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周及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此外,有些患者服用牛黄解毒片、穿心莲片等药物时也会引起过敏反应。

7,不注意忌口: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应忌食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比如,在服用地黄、何首乌时应忌食葱、蒜、萝卜,服用薄荷时应忌食蟹肉,服用茯苓时应忌食醋,服用蜂蜜时应忌食生葱。服用中药时如果不按忌口的要求办,也会出现轻重不一的问题。

浅析中药小包装饮片使用利弊 篇7

1 使用中药小包装饮片的好处

1.1 中药小包装饮片的药材主要采用了动、植物以及矿物中的一些可提取的重要药物特性和一些琐屑、杂质进行提炼的一种药剂, 它的饮片使用的是天然的矿合物成分, 易受阳光、空气以及温湿度影响。它不仅可以防鼠、防虫、防潮, 同时在受到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不易变质, 易于储存和保管, 减少自然成分流失影响, 避免出现“串斗、串味”的现象[1]。为避免该饮片在其出厂时二次污染, 保证药品的质量以及饮片的洁净, 特在包装前经过多次筛选方可出厂出售。

1.2 很多药品出厂后由于长期放置容易造成串斗和浪费, 导致发给患者前出现药物作用挥发等现象, 为减少中药小包装饮片在发给患者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将药材资源的供应成本降低, 减少传统操作各环节的损耗,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1.3提高调配的准确性 中药散装, 主要依靠药剂师在进行日常的调配中分剂调配了中药饮片的总量, 为避免在分剂量的过程中造成差异, 可将中药小包装饮片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 将药剂称准分匀, 有效控制了因分剂不均而造成的影响。而在实际操作中, 为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使调配工作的速度加快, 让患者的候药时间缩短, 需要在称量、等量和逐剂复秤等环节减少工作量[2]。

1.4 可有效改善中药房的操作环境 由于在中药饮片的包装中工作环境恶劣等影响, 大部分中药饮片在调剂过程中难免出现附着灰尘现象, 对药剂师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加上很多药片本身含有中药成分, 在取料和调剂的时候, 粉末状药片极易扑向空气中。调剂员可根据小包装饮片的处方顺序进行适当的调节, 可在接触中药饮片时带上手套, 改善包装环境, 使其更加干净和卫生。

1.5 易于复核, 便于患者知情监督 小包装饮片的药名、规格、产地、生产批号、日期及执行标准均都在采包装袋上印有, 配剂人员只须按照处方, 将小包装饮片按包数搭配起来即可。小包装饮片外包装, 一方面在出现药物错配、漏配等问题时复核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进行纠正;另一方面, 方便患者核对发药清单, 可根据手中留存的发药单进行复核、辨认, 增加了用药的透明度, 尊重了患者的知情权, 也有利于中医药知识的普及[3]。

1.6 调配灵活, 增减方便 中药小包装饮片, 采用单独包装的特点, 患者在熬药前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来调整处方药昧和药量。特别是在病情变化较快时, 或者只能暂时适用处方中的药物的时候, 其优点更加突出。这样既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的不便, 也能满足中医药随症加减的需求。

2 中药小包装饮片的不足之处

2.1 未考虑到环保问题

中药小包装饮片在包装的过程中其包装物料使用了大量化学物品, 对空气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不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标准。同时, 长期储存该饮片因成分化学反应容易造成致癌的风险。

2.2 从业人员无法对饮片鉴别

对于中药小包装饮片的包装采用的是不完全透明的塑料袋, 其颜色、形状、气味等特点并不能完全展现出来, 而从业人员又不能直接接触中药饮片, 无法做到对中药饮片进行鉴别, 时间长了会影响药剂师对饮片的鉴别能力, 无法正确判断药剂的成分[4]。

2.3 占用空间大

中药小包装饮片在包装上没有将包装袋抽真空, 使得中药饮片的重量增加体积, 由于中药饮片的规格较多, 所占的体积较大, 需要加大放置空间库房的面积, 增强药剂师的工作强度, 还会出现错放规格与错放药的现象, 从而提高了运营成本。

2.4 价格制约

实行中药小包装饮片调配处方后, 增加了同一处方的成本, 患者所需支付的药费增加,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有些医院对于小包装饮片的出售价格是零售价, 导致小包装饮片在制作上的成本增加, 对于这种现象, 只能由医院和诊所的供应商分摊, 降低了药店、药房的经济效益。2.5

2.5不方便医生独立给药

每个患者的身体因人而异, 而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并不能满足做到医生独立给药的标准, 另外, 在小包装饮片的规格上各医疗机构并不能达到统一, 对规模化生产厂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6 剪拆不便

煎药人员要剪除大量小包装也增加了相应的工作量, 由于患者所要治疗的汤药都是经多种中药组成, 给剪拆小包装的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之处。而剪拆不仅给患者造成了不便还增加了垃圾数量, 不利于环保。

3 小结

中药小包装饮片调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很明显, 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药品质量首要工作是改善中药调剂包装人员的工作环境, 其次为促进中药饮片的规范化, 确保治疗效果更佳, 在针对实际应用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应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在推广中药小包装饮片的同时, 要改进其不足, 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良性向前发展。因此, 中药小包装饮片需在不断改进中推广使用, 使用中药小包装饮片, 可有效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 有利于改革调配中药的方式。

摘要:中药小包装饮片虽然具有便于储存、调配灵活、损耗低、易于复核等优势, 但存在着饮片包装不环保、饮片空间占用大、外包装问题、成本增加等问题。本文分析中药小包装饮片在使用过程中的利弊, 归纳总结小包饮片在使用中的优点与弊端, 以推广中药小包装饮片的应用。

关键词:中药,小包装饮片,推广,利弊

参考文献

[1]高小坤.中药小包装饮片使用利弊谈.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0, 18 (2) :180-181.

[2]王霞玲, 童树洪.中药饮片小包装的利弊分析.中国药业, 2010, 19 (10) :79-80.

[3]刘志勤.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利弊浅析.陕西中医, 2010, 31 (6) :741-742.

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分析 篇8

1 发生CMI ADR的主要因素

1.1 药物因素

1.1.1 中药材质量:

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CMI的质量, 而中药材的质量受产地、气候、生态环境、采摘时间、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毒性也有所不同, 从而导致当前CMI的质量和疗效不够稳定、安全性较差。

1.1.2 CMI成分及附加成分:

CMI的成分是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质, 由于中药材本身含有多种化学物质, 且CMI多为复方制剂,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受到提取方法的限制, 其中可能会存留某些引起ADR的大分子物质, 甚至杂质如蛋白质、淀粉、鞣质、挥发油等, 这些与治疗无关的物质进入机体后, 可成为抗原或半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从而引起过敏反应等。其中的色素、淀粉、蛋白质等成分当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 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2]。双黄连注射液中含有绿原酸成分, 已有研究表明绿原酸具有较强的致敏性;清开灵注射液中含有水牛角、鹿茸精等成分, 其含有的异型蛋白具有抗原性, 也易引起过敏反应[3];生脉注射液在提取过程中未除尽的杂质鞣质等输入静脉进入体内后, 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缔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 从而引起过敏反应[4]。

CMI在制备中根据需要加入适宜辅料, 常用辅料涉及溶剂、助溶剂与增溶剂、抗氧剂与抗氧增溶剂、pH值调节剂、渗透压调节剂、抑菌剂、止痛剂等,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 有的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变态反应。如在鱼腥草注射剂中鱼腥草本身不引起阳性反应, 而增溶剂辅料聚山梨酯80却能引起。

1.1.3 CMI的质量:

CMI的有效成分不稳定, 在存放过程中易发生质量变化, 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而发生ADR。其中温度、酸碱度、空气、氧、光线、微量重金属和安瓿玻璃质量等常引起有效成分发生氧化、水解、聚合等化学变化, 是注射剂析出形成混浊或沉淀的重要因素。如穿心莲注射液在开放放置条件下, 穿心莲内酯降解率为50%, 在密闭条件下, 则稳定。CMI对于提取分离的温度、时间、溶剂用量、溶液浓度、提取次数、滤材滤器等工艺条件还缺乏标准化要求, 制备工艺常出现不合理现象。另外CMI有些品种缺乏原料标准等及其他标准, 造成质量控制缺陷, 同时CMI一般都有颜色, 影响澄明度的检查, 这些都是引起ADR的潜在因素。

1.2 临床应用因素

1.2.1 违背中医理论用药:

中医理论中病症有寒热虚实, 中药有四气五味, 治病要讲究辨证施治, 有“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CMI的使用也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若不辨证施治, 可能会引起ADR。如清开灵注射液有清热解毒、醒脑开窍之功效, 适用于温邪入里内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小儿痰热惊厥等证, 若表证恶寒发热患者使用则易引起ADR[5];脉络宁注射液适用于阴虚血热血瘀的中风患者, 不适用于痰湿偏盛的中风患者[6]。

1.2.2 使用方法不当

1.2.2.1 给药剂量:

CMI的使用也有其安全范围, 随意加大剂量也会增加ADR的发生。如陈军等[7]对120例使用茵栀黄注射液后的ADR进行文献分析, 发现多数患者为超剂量使用。近年报道的41例黄芪注射液所致ADR中有19例一次使用量超出说明书规定的最高剂量[8]。

1.2.2.2 给药速度:

滴速过快则单位时间内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 浓度过大, CMI浓度与微粒成正比, 微粒数随药物浓度而变化, 从而引起系列ADR。因此, 使用CMI时滴速不宜过快, 尤其是初次使用时。建议痰热清注射液的滴注速度应控制在40滴/min以内。

1.2.3 临床合并用药配伍不当:

CMI成分复杂, 其生物碱、苷类、氨基酸等主要成分和一些未被除尽的杂质与输液配伍后, 可因pH值改变或氧化、缩合、水解等反应而析出微细胶体颗粒, 造成ADR发生的几率增加[9]。CMI的制备工艺各不相同, 配伍使用而产生凝聚沉淀最为常见。发生凝聚沉淀的主要原因有:溶剂极性改变, 常见于以水为溶剂的CMI和非水溶剂的CMI之间的相互配伍使用;中药成分的极性差异很大, 溶媒的改变常使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下降而产生沉淀;某些中药成分在生理盐水或含有缓冲剂的注射液中由于盐析作用而析出沉淀。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直接配伍产生黄棕色絮状沉淀[10]。维生素C是一种强还原剂, 丹参的分子式属于蒽醌类结构, 两者配伍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故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均不能与维生素C配伍使用;维生素C的酸性环境易使皂苷水解而失效, 与含皂苷大的黄芩、远志、金银花、参类中药及制剂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液等合用, 不但使疗效降低, 而且毒性增加。痰热清注射液与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混合配伍后出现黄色沉淀[11], 与头孢吡肟配伍立即出现浑浊[12], 加替沙星溶液配伍后出现白色结晶絮状物[13], 与氨溴索注射液混合, 立即呈黄色液体, 内有大量灰白色沉淀物生成[14]。丹红注射液缓慢滴入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中, 液体迅速变混浊出现黄色絮状物[15]。双黄连注射液与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配伍会产生沉淀。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林可霉素配伍使用会产生沉淀现象[16]。艾迪注射液与人血白蛋白存在配伍后产生少量絮状物[17]。丹参注射液与胸腺肽配伍后出现白色絮状物[18]。

1.3 患者个体差异

患者的个体状况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 个别患者会出现ADR, 具有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出现输液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剂量无关, 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在使用CMI时应更加注意。有统计表明[19], 年龄<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为6.3%, 60~80岁的发生率为15.4%, >80岁的发生率是25.0%。

2 安全合理使用CMI

2.1 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辨证论治得使用CMI

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别, 药物有寒凉温热之性。临床使用CMI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择配伍用药, 辨证施治, 才能增强疗效, 减少CMI的发生。

2.2 正确使用CMI

使用CMI时必须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中的规定操作, 不能任意扩大用药剂量、浓度;使用滴速不宜过快, 浓度不能过高;不能任意改变给药途径;CMI溶于溶媒后必须先检查不溶性微粒, 可用边振摇边稀释的方法加速溶解, 确信无沉淀析出后方可应用。

稀释时要选用合适的溶媒。药品说明书中载明的, 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溶媒种类及稀释比例溶解稀释。如清开灵注射液在pH 6.8~7.5稳定, 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 在pH 5.34时澄明度下降, 故不宜与酸性药物配伍。提示医师临床使用清开灵注射剂时应选用0.9%氯化钠注射剂作为溶媒[10]。

2.3 规范配伍操作

配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配好后应尽快使用。CMI与输液液体配伍时, 要将抽吸的药液缓缓注入液体液面下, 不但能有效减少不溶性微粒数量, 又能明显减少气泡、泡沫的形成。不同浓度药物配伍时, 应先加高浓度药物, 后加低浓度药物。多种药物混合时, 1次只加1种, 待混合均匀确定液体外观无异常变化后再加另1种药物。加药的注射器也不宜共用, 避免不同药物在输液器中接触而产生反应。

2.4 减少配伍用药

应尽量减少CMI的配伍使用, 如必须配伍应用时, 应将不同药物分别单独注射, 并在更换输液器或将输液器内的前种药物残液用输液冲洗后再进行滴注。对已有配伍禁忌报道的药物, 不能配伍使用。

2.5 询问过敏史, 加强观察

医务人员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对有过敏史患者应避免使用CMI。一旦发现ADR立刻停药、禁忌继续使用, 并及时治疗。由于老人和儿童的生理特点, 在使用CMI时尤为要注意用药的合理、有效、安全。

综上所述, 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CMI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在综合考虑CMI的基础组分、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以及合理应用等的基础上, 分析临床应用实际情况, 将配伍应用的影响一并纳入CMI安全性再评价范围, 对于提升CMI的安全性, 发挥我国中药的特色和优势,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动物使用中药需遵循的三原则 篇9

原则一:对症下药。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 并因动物年龄、体质、产地不同而有所不同。中药的应用范围缺乏明确的界限, 所含化学成分繁多, 每一种化学成分常常含量较少, 作用不够显著, 其作用于动物肌体内产生的正面或负面效应往往不很明显, 易被忽略。由于这些原因, 在中药使用过程中, 容易出现一些人们还未认识到的不良反应。如果对动物的病因、病理等判断不清或者对中药性能认识不足, 不能对症用药或选药处方不合理, 最好不要使用中药制剂。

原则二:能口服不要肌注。使用中药制剂时, 能口服的尽量不要肌注, 要严格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和适宜的溶媒、浓度和滴速, 均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把握病畜病性 (寒、热、温、凉) 和适应症, 注意动物品种和体质, 避免大剂量、高浓度使用, 避免合并用药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注意检查药品外观 (沉淀和透明度肉眼检查) 、生产厂家、有效期和批号, 加强用药监护 (注射后30~60 min) 和应急抢救准备 (药物过敏急救) 。应用时要从小剂量开始, 慢慢加量,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一旦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 对症状轻的可使用抗过敏药解救。

原则三:发生过敏反应应该马上停止给药。停药后, 应静脉输以高糖、维生素C、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物, 若给药及时, 一般30 min后过敏症状就会消失, 患畜即可恢复正常状态。中草药所引起的过敏反应的症状、类型与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品所引起的过敏反应相似, 处理原则大致相同, 即给予抗过敏药物, 坚持对症处理, 防止并发症。对于严重过敏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 则应按休克处理原则积极进行抢救。

使用中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篇10

1 脚注

脚注是医生对中药配方人员的医嘱和要求, 在古籍中很多中药都有脚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需要特殊处理的中药均作出了规定, 各地区《中药炮制规范》也根据地方用药分别作出了规定, 不需医生再标脚注, 除非医生有特殊的用药要求, 如对按常规应“后下”的大黄, 若医生脚注吞服, 配方人员应付大黄粉, 并注明吞服字样向患者交待清楚, 如医生不标脚注, 则应按常规作“后下”处理。

2 药引子

服用中药汤剂, 常常需加药引子, 特别是在验方、土方、秘方中更为多见。中药处方中的使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药引子。药引子多是既可药用又可食用的物质, 如酒、生姜、葱白、醋等。药引子在药方中虽不是主要药物, 但却能起到引药到达病位的作用。

3 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是药物取得疗效的关键。药物随着剂量的不同, 作用也随之而改变。例如红花少用则养血, 如大剂量则变为破血;又如厚朴三物汤和小承气汤, 二方的药物组成相同, 只是每味药物的剂量不尽相同, 它们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就大不相同。

4 服用方法和时间

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 尤其是补益药、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而驱虫药和泻下药, 则于空腹时服用较好;安神类药物应在睡前服用。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 都应有0.5 h~1 h的间隔, 以免影响药效。

一般来说, 中药通常需1 d口服3次, 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 可根据医师的指示, 每隔4 h左右服药1次, 夜晚也不停止, 以使药力持续, 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大多数药物宜乘温服下, 发汗药更需热服以助药力, 而清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5 服药禁忌

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 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 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 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 减低疗效。不宜吃萝卜 (服理气化痰药除外) , 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 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 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患有消化道疾病, 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 禁服大蒜, 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 使黏膜充血, 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不能吃辣椒, 特别是热性病证, 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 辣椒能使药效降低, 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煎剂及丸药时, 宜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 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 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 从而降低疗效。

6 中药沉渣, 扔还是留

煎得的一碗汤液, 其色棕黑, 其状浑浊, 其味苦涩, 放温服之, 碗底常有泥糊状沉淀物。因药材饮片本身具一定颜色, 煎后药液呈棕黑色, 人们以为必然, 很少有所多想。对其苦涩味, 对药液的浑浊之状, 是好是坏, 茫然者众。至于碗底出现的泥糊样沉淀物, 到底是加点水搅混服之, 还是干脆弃掉, 则是面临的实际问题, 切勿小看, 直接关系药效。有人做过实验, 黄连与甘草用水共同煎煮, 如果甘草用量较大, 所得汤液, 放置澄清, 则上清液可以达到不苦, 但抑菌效果大大降低。这就表明, 具有抑菌作用且味又极苦的黄连素, 被沉淀到碗底, 即在泥糊样物中了。可见, 如果将含有黄连和甘草的处方共煎时, 所得汤液在碗中放置后, 碗底所得的泥糊状物, 若弃之不用, 显然会影响药效。正确的做法, 还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 并搅均匀, 将此浑浊液再服完, 是合适的。

7 中药忌滥加糖

有些人吃中药汤剂怕苦, 常加糖调味, 其实, 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因为: (1) 糖能抑制某些退热药的药效, 干扰矿物质和维生素在人体的吸收, 且有利尿作用; (2) 某些药物就是借助于苦味, 或其他异味的刺激而起作用的。如某些健胃药就是靠其苦味刺激消化腺, 促进消化液分泌而达到治疗目的; (3) 糖可解除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 如糖可解除极苦的药马钱子的部分药效; (4) 某些患者不宜吃糖, 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化脓性疾病的患者等。因此, 不管是服中药, 还是吃西药, 都不能因其味苦而随意加糖。

中药使用 篇11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心绞痛治疗;区别与使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31-02

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或暂时缺氧缺血所引起的一类临床综合症[1]。具體病理表现为动脉的粥样硬化,同时合并有内皮急性损伤,特别是血管的痉挛和血小板凝聚造成了冠状动脉变窄,由此引发了供血不足[1]。据相关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在诸如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发人数也在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状况[2]。而且,此类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通常会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我院对于心绞痛的治疗一般采取使用中药注射液,且疗效显著。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只2011年1月期间期间在我院接受心绞痛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39至75岁,平均年龄为(49±0.25)岁,合并症方面,糖尿病14例,高血压症27例,高血脂症1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注射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注射路路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时间,以及综合评价患者治疗后的效果[4]。

1.3 临床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判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在一定的劳累程度情况下不会引发心绞痛或者至少减少80%以上的病发次数以及疼痛程度改善在2级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的的次数减少50-80%或疼痛程度改善为1-2级;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两不到50%或疼痛程度几乎无改善[6]。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情况比较 通过采用不同的中药注射液治疗患者心绞痛病症,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得到了减少,其详细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治疗的疗效比较 通过采用不同的中药注射液治疗患者心绞痛病症,患者心绞痛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其详细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中药注射液在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 在中老年人群中,心绞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该疾病具体病理表现为动脉的粥样硬化,同时合并有内皮急性损伤,特别是血管的痉挛和血小板凝聚造成了冠状动脉变窄,由此引发了供血不足。针对上述原因,常规的西医治疗多是给与保护血管壁、血管扩张、抗血小板凝聚和降血脂等类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并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本文80例心绞痛患者中,医务人员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并结合临床检验措施对病情进行确诊后采取不同的中药注射液进行治疗,疗效显著[6]。

在中医理论当中,心绞痛通常被称其为“真心痛”或“胸痹”的本虚标实之症。诸如“心痹之因,痰凝血滞”和“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等都是我国古代中医对心绞痛的经典描述。笔者通过对此疾病相关中医理论的研究,在采用一定医药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丹参注射液;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路路通注射液,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异质性检验症状、心电图均明显改善,疗效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中药注射液对治疗心绞痛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3.2 中药注射液在心绞痛治疗的区别与使用 结合中药注射液在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上,我们发现不同的中药注射液对不同的患者疗效也不一样,对此,在选择具体注射液的时候,一定要先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本情况,例如:是否有过敏药物;是否接受过相关中药注射液治疗,效果如何等等,再进行综合选择。另外在治疗期间若发生异常现象,如:心绞痛发作时间变长、次数增多等,需要立即停止或者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总之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和使用,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全面均衡治疗。

综上所述,参注射液、路路通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疗效确切。结合临床治疗情况来看,中药注射液治疗效果优越,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严少勤.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1-272.

[2] 阳正国.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2(04):433-434.

[3] 李硬,刘洁云,师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175.

[4] 苏晓,范骞.路路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8(12):19-21.

[5] 臧清华,吴巧燕,卢利员.路路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02):15-16.

浅析婴幼儿使用中药的原则 篇12

1婴幼儿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

婴幼儿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 不论在肌肤、脏腑、筋骨、津液等方面均柔弱不足。在这个时期, 许多器官和组织尚未发育成熟, 新陈代谢旺盛, 吸收、排泄都比较快, 对药物敏感性强。由于中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许多小儿常见病、疑难病中医中药疗效独特, 因此现代临床对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疑难病应用颇多。

用药原则:①用药及时, 用量宜轻。小儿得病急, 变化快, 因此用药要及时。小儿脏腑娇嫩, 对药敏感, 处方要精, 用量要轻;②宜用轻清之品。小儿脏器清灵, 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攻伐和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若为风热表证, 当以辛凉解散表邪, 以银翘散、桑菊饮为主。对外有表邪, 内有火热之发热, 仍以辛凉解表。顺其大热之势清而扬之, 不宜用苦寒退热之品。以免闭遏邪气于里, 攻伐正气;如属必用, 则宜少量, 中病即止;③宜佐健脾和胃之品。小儿脾气不足, 消化能力差, 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 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④宜佐凉肝定惊之品。小儿体属“纯阳”, 热病偏多, 且肝常有余, 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 出现壮热、烦躁、惊剔等症, 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 佐以平肝熄风至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⑤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小儿精神旺盛, 宜饮食调理,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 伤及脏腑气机。

2婴幼儿合理服用滋补药

婴幼儿服用滋补药品应有讲究, 中国医学认为“虚者补之”。这就是说, 滋补药的对象应该是有虚证的儿童。随意甚至滥用中药滋补剂, 如人参、人参蜂王浆、冬虫草精、北芪精等, 不但达不到效果, 还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小儿感冒后容易食欲减退, 若此时舌苔厚腻, 口有异味, 大便秘结, 说明体内湿热重, 绝不能给予滋补药。又如生长发育旺盛的儿童, 若过多服用含有激素的食品或补品, 可引发性早熟, 导致男孩子口唇边汗毛变粗、变长, 阴茎变粗、易勃起;女孩子八九岁乳房就开始增大, 阴蒂增大, 乃至阴道流血等。

总之, 健康小儿不必进补, 尤其婴幼儿更不宜乱进补。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使用中药的原则。方法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婴幼儿服用滋补药应有讲究。结论健康小儿不必进补, 尤其婴幼儿不宜乱进补。

关键词:婴幼儿,中药,原则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怎样让学生学好英语下一篇:优质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