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脱敏

2024-08-0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中药脱敏(共7篇)

中药脱敏 篇1

牙本质过敏症是一种很普遍而且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疾病。笔者尝试应用中药的脱敏剂加用高频电刀热凝的方法治疗牙本质过敏,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牙本质过敏患者246例, 男84例, 女162例, 年龄35~65岁。患牙共计463颗。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132例, 对照组114例, 空白组68例;试验组患牙数251颗, 对照组212颗, 空白组患牙102颗。

药物配制:荜茇、乌贼骨、五倍子、海螵蛸、细辛、白芷、高良姜、花椒各100 g。在制剂室加工成浸膏, 备用。

治疗方法:试验组用一小棉球蘸3%双氧水清洁牙齿表面过敏区域, 将患牙冲洗、隔湿、擦干, 气吹轻吹干, 注射器吸取脱敏剂滴在牙齿的过敏点, 使之在牙体表面成一半球形, 用高频电刀球形电极热凝脱敏剂1 s, 间隔5 s。再滴脱敏剂, 再电凝, 每次电凝时间≤1 s, 间隔时间≥5 s, 重复5~6次。对照组单独应用中药脱敏剂治疗:用一小棉球蘸3%双氧水清洁患牙过敏区, 将患牙冲洗、隔湿、吹干, 用另一小棉球蘸中药脱敏剂擦拭过敏点30 s。空白组仅进行口腔知识宣教。

结果

试验组251颗牙中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228颗 (90.8%) , 无效23颗 (9.2%) 。对照组212颗牙中, 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160颗 (75.5%) , 无效52颗 (24.5%) 。空白组102颗牙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60颗 (58.8%) , 无效42颗 (41.2%) 。经SPSS 19.0检验分析得知, 3组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8.284, P<0.01) 。再进行行乘列表的分割: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 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比较, 试验组和空白组之间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19.988、9.1、49.476) 。

讨论

牙本质过敏症是一种很普遍的疾病, 是指牙齿因为咀嚼磨损, 或者刷牙习惯, 或者龋齿, 或者洁治后导致牙本质暴露, 遇到温度、化学、机械等刺激时出现的一种异常酸痛感。患者因此不敢咀嚼, 严重者甚至不敢张口呼吸。目前其临床表现已为人熟知, 但其真实原因与病理生理机制还不甚明了, 因而其病情反复, 而疗效不定[1]。牙本质过敏症通常发病率8%~57%。据统计, 20~4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33.3%~34.9%。按照部位来说, 国内报道磨牙较前磨牙多 (71.4%) , 而国外资料多为前牙 (28%) 和前磨牙 (30.6%) , 这一差别的原因可能与咀嚼习惯有关[2]。

牙本质过敏是牙齿因磨耗或龋坏等原因, 牙本质暴露, 在受到外界刺激, 如冷热、酸甜、咬硬物等引起的酸痛症状。其特点是发作迅速, 疼痛尖锐, 为一过性。

自制的中药脱敏剂主要成分为荜茇、乌贼骨、五倍子、细辛、白芷、高良姜、花椒。荜茇是古来治疗牙痛的良药。乌贼骨含大量碳酸钙、壳角质、黏液质, 应用于牙本质表面, 可沉积到牙本质小管, 覆盖在牙本质小管表面, 隔绝外界刺激, 减少牙本质小管内液体的流动, 从而达到治疗牙本质过敏的目的。五倍子具有很好的收敛作用, 因其含有大量鞣酸, 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 牙本质表面接触鞣酸后, 其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 从而封闭牙本质小管。细辛有解热镇痛和局部麻醉的作用。白芷祛风止痛。高良姜、花椒可以温中止痛。诸药合用, 对于牙本质过敏产生的疼痛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高频电刀在使用过程中, 会加热局部滴在牙本质表面的脱敏剂, 使一部分水汽化, 从而增加了药物的浓度, 使接触到牙本质的药物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药物渗入牙本质小管;通过加热增加了分子运动, 从而使更多的药物分子接触牙本质表面, 增强脱敏的效果。而且一定的热量会使牙本质小管蛋白凝固, 达到脱敏效果。但是在操作过程中, 高频电刀的探头绝对不能碰触到牙体表面, 否则会引起剧烈疼痛。

3组均有一部分患者无效, 大部分原因在于患者不遵医嘱, 继续坚持不正确刷牙方法或继续咀嚼较硬食物, 造成牙齿继续磨损, 影响效果。另外, 操作时要严格掌握电凝脱敏的适应证, 对于有心脏起搏器患者绝对禁忌[3]。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脱敏剂加用高频电刀热凝法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牙本质过敏患者246例 (患牙共463颗)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132例 (251颗) , 对照组114例 (212颗) 。另选取空白组68例 (102颗) 。试验组应用中药脱敏剂联合高频电刀热凝法治疗, 对照组单独应用中药脱敏剂治疗, 空白组仅进行口腔知识宣教。结果:试验组251颗牙中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228颗 (90.8%) , 无效23颗 (9.2%) 。对照组212颗牙中, 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160颗 (75.5%) , 无效52颗 (24.5%) , 空白组102颗牙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60颗 (58.8%) , 无效42颗 (41.2%) 。3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组两两之间分析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中药脱敏剂联合高频电刀热凝法治疗牙本质过敏症效果良好。

关键词:中药脱敏剂,高频电刀,热凝法,牙本质过敏

参考文献

[1]张海霞.GLUMA脱敏剂治疗牙齿感觉过敏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2, 12 (7) :385-386.

[2]吴英.三种方法治疗牙齿敏感症的疗效比较及扫描电镜观察[J].北京口腔医学, 1997, 11 (6) :3-6.

[3]孙卫斌.如何测评牙本质过敏的症状 (一) [J].口腔医学, 1996, 16 (9) :53.

中药脱敏 篇2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格鲁玛脱敏剂 (Gluma) , 贺利氏古莎上海齿科有限公司出产。成分:1000 mg格鲁玛脱敏剂含361 mg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51 mg戊二醛, 纯水。

1.2 病例选择

门诊患者30例, 男13例, 女17例, 年龄21~63岁。烤瓷桥修复需做牙体预备的活髓牙共117颗。

1.3 评定标准

0度:刺激时不引起疼痛;1度:疼痛轻微或稍有不适感;2度:可忍受疼痛;3度:刺激可诱发难以忍受的疼痛[1]。

1.4 治疗方法

因烤瓷桥修复需要做牙体预备的活髓牙在局部麻醉下常规牙体预备, 清洁牙面, 隔湿, 吹干后用小棉球蘸少量格鲁玛脱敏剂反复涂擦牙面。保持30~60 s, 小心地用气枪轻吹牙齿表面, 使液体薄膜消失, 牙齿表面不再发亮, 然后用水冲洗, 注意保护口腔黏膜。

1.5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前后过敏程度差值为2。有效:治疗前后过敏程度差值为1。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有效率= (显效+有效) 牙数/总牙数×100%。

2结果

在活髓牙牙体预备后, 即刻用Gluma脱敏剂对患牙脱敏, 有47%患牙过敏症状消失, 34%患牙过敏症状明显减轻, 19%患牙过敏症状无改变。为了排除在牙体预备时使用局部麻醉的干扰, 在1周后患者复诊拟戴烤瓷冠桥前进行复查, 基牙脱敏的有效率为74.4%, 说明Gluma脱敏剂对治疗牙本质敏感症具有明显疗效。

3讨论

由于烤瓷桥修复需要预备缺失牙的邻牙, 如果邻牙是健康活髓牙, 那么经过牙体预备后, 牙本质暴露, 牙齿有明显酸痛现象, 有关牙齿感觉过敏症的发病机制目前有三种假说[2]。第一个是神经学说, 即牙本质中存在着牙髓神经末梢, 可传导刺激。第二个是牙本质纤维传导学说, 即成牙本质细胞的原胞浆突中含有乙酰胆碱酶, 受刺激后可引起神经传导, 产生疼痛。第三个是液体动力学理论, 认为刺激使牙本质小管内的液体流动, 搅动其内容物, 兴奋了游离神经末梢, 传入冲动, 产生痛觉。现在此学说被广泛接受, 所以对于牙本质过敏的有效治疗是必须封闭牙本质小管, 以减少或避免牙本质内的液体流动。常用的方法有氟化物、碘化银、电凝法、激光、麝香草酚药物等。在基层医院使用较广泛的有碘化银法、氟化物法。碘化银法是碘酊与硝酸作用产生新生碘化银沉积于牙本质小管内, 从而阻断了传导。该法的缺点是牙体表面变黑。氟化物法常用75%氟钠甘油涂擦, 氟渗入牙本质中与钙盐结合形成氟磷灰石, 改变牙齿结构, 降低牙齿对刺激的感受性, 其即时效果较差。现在我科使用的Gluma脱敏剂, 其主要成分是戊二醛, 可以作用于牙本质小管中的液体蛋白质, 使之变性、凝固, 封闭牙本质小管, 阻止小管液流动, 达到脱敏的作用。而另1种成分, 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可溶于牙本质小管液, 协助戊二醛进入牙本质小管内部而发挥作用[3]。由于有的患者后牙咬合紧, 或者基牙偏移位置, 牙体预备时磨除牙体组织较多, 髓角暴露, 使牙髓充血甚至感染, 脱敏效果不明显。Gluma脱敏剂不损害软组织及全身健康, 不刺激牙髓, 用时无痛及其他不适, 操作简便, 作用迅速, 疗效较持久, 不染色牙齿, 是一种较好的脱敏药物。从本研究中可看出, Gluma脱敏剂可以明显降低牙本质小管的渗透性, 在牙本质外层中形成非传导性或不溶解物质, 隔离刺激, 较好地获得脱敏效果, 是临床中简便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56-157.

[2]张举文.口腔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08-111.

树脂黏结剂脱敏作用的研究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树脂黏结剂Hybrid Coat(Sun Medical Co.,Ltd.),(1)基液:丙酮、4-META及其他;(2)涂层海绵:芳香族胺、芳香族磺酸盐、生理盐水。

1.2 对象

研究人群由64例需全瓷冠修复的健康人组成,年龄19~50岁。两组均各有16例女性和16例男性。标准:牙位正常,无倾斜扭转;牙体预备无露髓;3 d内未服用过止痛药和未行脱敏治疗;女性非怀孕或哺乳;无先天牙釉质和牙本质疾病;牙体无龋坏和大面积充填物。对两组中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比较,两组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牙体预备后制作临时冠,以氧化锌水门汀黏固。嘱患者次日复诊。复诊时去除临时冠,去尽氧化锌水门汀。黏结剂组使用空气吹干牙体预备面后,每3滴“Hybrid Coat”使用1个涂层海绵进行搅拌、混合后涂布牙体预备面,保持湿润状态10~20 s,用气枪吹10 s,光固化灯照射20 s。安慰剂组用生理盐水代替黏结剂,其余步骤相同,然后进行敏感性测定。

触摸敏感性采用压力敏感电子探针(Yeaple,美国)进行评估,探针压力为40 g,将探针头在试验牙齿颊颈1/3处表面移动2个来回。5 m后,在测量温度19~21℃条件下用5 m的针筒垂直且距离牙表面1.0 cm注射空气,进行空气敏感性评价。空气直接注射在每个试验牙齿颊颈1/3处。注射时需用棉花球将试验牙与临近牙隔离。本实验采用可视分级评价法(VAS)[3]来评价活髓牙敏感程度。请患者在VAS表上划线并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处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黏结剂组和安慰剂组触觉敏感性和空气敏感性VAS值比较见表1。

与安慰剂组比较,☆P<0.05Compared with the saline water group,☆P<0.05

3 讨论

在全瓷冠牙体预备时,开辟足够的修复体空间常要磨除大部分牙釉质和部分牙本质[4],所以活髓牙的冠部牙本质小管口已基本完全暴露。多数学者坚持的流体动力学理论认为暴露后的牙本质小管呈开放状态,使牙本质液受到各种刺激会发生流速变化,牙本质小管内的液体流动可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它们位于造牙本质细胞周围以及内层的牙本质,从而导致短暂的锐痛[5]。通过改变牙本质表面的状况可使牙本质敏感症状好转[6]。树脂黏结剂Hybrid Coat对暴露在外的牙本质表层使用黏结剂单体进行处理可以形成能够抵御酸以及可溶解有机成分的保护层[7]。该保护层被称为“树脂浸润牙本质层”,能够有效保护牙本质,通过隔绝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来缓解术后敏感疼痛。Hybrid Coat的涂覆面被膜厚度非常薄,约为5μm[8]。临床上,成型后的基牙的形态不会发生变化。这项研究证明,与安慰剂相比,树脂黏结剂Hybrid Coa有显著减轻牙本质过敏引起的患者不适的内在药理学活性,产生了触觉和空气敏感性的显著下降,明显降低了牙的敏感程度,减轻了患者牙本质敏感的临床症状。

摘要:目的:比较树脂黏结剂和安慰剂生理盐水对牙体预备后牙本质脱敏的效果。方法:临床随机选用了64例全瓷冠修复者分为两组比较,于备完牙次日处理后,通过触觉和冷空气刺激反应对受试牙齿的敏感度进行评估。结果:黏结剂组疗效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树脂黏结剂对牙本质过敏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树脂黏结剂,牙本质敏感,生理盐水

参考文献

[1]Richuardson D,Tao L,Pashley DH.Dentin permeability:effects of crown preparation[J].Int J Proshoodont,1991,4:219-225.

[2]郑志强,程辉,郑明,等.极固宁治疗全冠牙体预备后牙本质敏感的临床效果[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4):337.

[3]Duran I.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five current desensitizing prod-ucts on cervical dentine sensitivity[J].J Oral Rehabil,2004,31(4):351-356.

[4]刘荣森.牙体预备基本原则(铸造金属和瓷修复体)[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4.

[5]陈丹宇.3种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219.

[6]张敬,马敏.脱敏剂联合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疗效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3):2508.

[7]De Assiscde A,Antoniazzi RP,Zanatta FB,et al.Efficacy of gluma de-sensitizer on dentin hypersensitivity in periodontally treated patients[J].Pesqui Odontol Bras,2006,20(3):252-256.

国外青少年暴力脱敏的研究评析 篇4

暴力视频游戏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具代表性的休闲活动形式,有68%的美国家庭在玩这种游戏。[1]有调查显示,在美国,8~18岁的青少年中,88%的人偶尔会玩暴力游戏,有23%的人认为他们至少每天玩一次暴力游戏。[2]暴力游戏大都涉及枪击、刺杀、踢打等暴力内容,这些暴力内容的呈现会增强个体的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行为,[3]减少个体的助人行为,[4]容易导致个体产生暴力脱敏。方迪、范曼、亨利希和艾维娜米德斯(Fanti,Vanman,Henrich,&Avraamides)的实验发现,当连续的暴力游戏呈现后,暴力脱敏效应就会产生。[5]美国通讯和媒体委员会在总结已有暴力媒体的研究时指出,暴力媒体(暴力电视、暴力电影、暴力歌词和暴力游戏等)不仅会增加个体的攻击行为,还会导致个体出现暴力脱敏。[6]

对青少年暴力脱敏的研究提供了人们理解攻击性的新视角,但是,目前关于青少年暴力脱敏的研究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比如,青少年暴力脱敏的影响性因素有哪些?暴力脱敏的心理机制如何?该采取何种干预策略?鉴于此,本研究尝试整合青少年暴力脱敏的已有研究成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暴力脱敏的内涵

人们将暴力脱敏描述为:攻击行为的增加;对于真实暴力生理唤起的减少;对于暴力行为的冷漠情感反应;帮助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降低;对于暴力受害者移情的降低;作为暴力行为者所感知到的内疚的减少等。[7]这种理解仅停留在对暴力脱敏的影响后果的描述上,对暴力脱敏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最先对暴力脱敏进行研究的是克莱恩、克罗夫特和寇瑞恩(Cline,Croft,&Courrier),在研究中,他们主要是凭借个体生理指标(皮肤电和血流量的脉冲幅度)的变化来确定被试是否对暴力电视产生了脱敏。[8]后来,法恩科、巴拉达西和帕树德(Funk,Baldacci,Pasold,&Baumgardne)等人认为,暴力脱敏主要应该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脱敏。他们认为,当人们对引发强烈反应的典型事件逐渐表现出麻木的情绪反应时,此时为暴力情绪脱敏;当人们对暴力的认知从“不寻常、不太可能”的信念变为暴力是“平常的、不可避免”的时候,即为暴力认知脱敏。而情绪脱敏与认知脱敏均降低了暴力行为被干预或被制止的可能性,进而导致暴力行为脱敏。[9]凯利杰、安德森和布希曼(Carnageg,Anderson,Bushman)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暴力脱敏定义为:是一种降低个体对现实暴力的生理反应的过程,并且这种生理反应与情绪有关。[7]由此可见,在凯利杰等人看来,暴力脱敏不仅包括生理脱敏,还涉及情绪内容。近来,贝莉、维希德和安德森(Bailey,West,&Anderson)认为,从理论上讲,暴力脱敏不仅表现为上述生理和情绪脱敏,还应该涉及行为脱敏、态度脱敏等内容,并且暴力脱敏的结果能够造成一些不良后果,比如,减少个体的助人行为和对受害者的同情等。[11]

三、影响青少年暴力脱敏的主要因素

(一)暴力媒介

观看、参与暴力媒介能够有效影响暴力脱敏心理。早期有研究者以皮肤电和血流量脉冲幅度为指标进行实验发现,观看过暴力电视的被试表现出明显的生理指标降低,即表现为生理脱敏。[8]赛尔维和米歇尔(Sylvie&Michae)的研究表明,被试由于目击了社区暴力而影响其对家庭暴力的态度,最后甚至导致暴力脱敏心理的产生。安德森(Anderson)的研究指出,观看暴力媒介能够导致青少年产生暴力媒介脱敏。[3]近年来,研究发现,参与暴力游戏会使青少年产生暴力脱敏。研究者以心率和皮肤点为测量指标,发现个体玩暴力视频游戏达到20分钟,就会导致其对现实生活的生理唤醒减少。[7]还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会减少对现实生活中暴力犯罪的负性评价,并认为他人对暴力犯罪的评价缺乏公正。[15]

然而,一个与攻击性相关的风险模型(Risk Model)进一步指出,不是每一个青少年都会对暴力媒介产生脱敏。在暴力媒介的诱导下,由于不理想的教养方式和家庭贫穷等风险因素的存在,青少年微妙、渐进地变得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对暴力行为采取比较认可的态度,而这些变化是暴力脱敏的开始。随着风险因素的积累,脱敏可能会变得很普遍,允许个人表现出对暴力采取认可的态度。可见,暴力媒介仅是青少年暴力脱敏的一个可能的风险因素,并不能直接决定暴力脱敏。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暴力媒介确实能够有效地启动青少年的暴力脱敏心理,但暴力媒介知识是诱导暴力脱敏的诱导性因素,其并不能直接作用青少年的暴力脱敏心理。

(二)移情

移情(Empathy)可以被定义为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情感的能力。[16]移情经历源于知觉、认知以及情感过程的激活及其相互作用。尽管移情以天生的潜能为基础,但成熟移情能力的发展仍需要与其他人进行人际互动和体验、行为选择和反馈。霍夫曼(Hoffman)比较强调诱导性纪律在成熟移情发展中的作用。所谓诱导性纪律就是让青少年想象,如果他们在处于受害者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并且鼓励青少年发展以道德脚本为基础的移情。理论上,在冲突情况下,移情脚本会自动被触发,并对行为选择进行指导。这种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移情脚本水平高,就指导个体做出亲社会的行为;移情水平低就指导个体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并且最终会导致暴力脱敏。米勒和艾森伯格(Miller&Eisenberg)通过元分析发现,攻击行为与移情存在负相关;高水平的移情反应是抑制攻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暴力脱敏是攻击性进一步增强的表现,因此移情也能够对个体的暴力脱敏心理产生影响。莎曼斯和特拉斯科特(Sams&Truscott)的一项研究发现,社区暴力结合着低的移情能够预测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也可能会造成青少年对暴力的脱敏。夏义正(Scharrer)的研究揭示了低的移情与暴力脱敏呈显著正相关。在生活中,一些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经常将展示暴力行为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乐趣,并且隐瞒这种暴力行为的现实后果。这些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通常是被迫失去人性和理智,因为,那些暴力游戏已经成功地、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这些受害者的移情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移情水平能够对个体的暴力脱敏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移情只是暴力脱敏产生的中介因素之一,并不能对暴力脱敏心理的产生起决定作用。

(三)暴力态度

暴力态度(Attitudes Towards Violence)是一种由社会暴力情景或者个人暴力行为引起的人们对暴力的认识或者看法(Velicer,1989),它对个体攻击性具有重要影响。一个调查了4,000名1~6年级生活在乡镇学生的研究发现,社区暴力、态度和信念对青少年的攻击性有支持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增加其攻击性行为。[17]法恩科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观看视频游戏时,可以通过高水平的暴力态度来预测暴力认知脱敏。[9]由此可见,长期接触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对暴力的脱敏,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暴力态度,即认为暴力行为是正常的。

虽然暴力态度是增加青少年攻击性、促进暴力脱敏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但我们应该看到暴力或者攻击性的发生是许多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暴力态度可能是其中重要的中介机制之一。这也为早期的干预和预防暴力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四)暴力媒介、移情、暴力态度和暴力脱敏四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暴力态度和移情是暴力媒介和暴力脱敏之间的中介因素。在一个包含了4年级至6年级307名日本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低频率接触视频游戏与可测量的移情之间存在负相关。[19]方迪、范曼、亨利希和艾维娜米德斯的实验表明,玩暴力游戏能够有效降低个体的移情水平。[5]在这项研究中,被试被要求列出3个最喜欢的游戏,并且根据事先建立起来的类别和定义系统对游戏进行分类。其结果表明,对暴力游戏的较强偏爱和较低的移情以及较强的暴力态度水平有关。[21]法恩科对150名4年级到5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其结果显示接触暴力视频游戏时间越长的被试表现出越低的移情心理和更强的暴力态度。[9]在另一个研究中发现,66名五5到12岁的孩子在玩完暴力或者非暴力的游戏后,在短时间内的移情或者暴力反应中没有差异。然而,再一次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进行实验时发现,对暴力视频游戏长时间的偏爱和低移情有着显著的相关。[23]综上所述,长时间的暴力媒介接触能够诱发青少年较低的移情和较强的暴力态度水平。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1)暴力媒介的接触能够有效诱发青少年的暴力脱敏效应;(2)暴力媒介能够降低青少年的移情,而低水平的移情又会增加暴力脱敏水平;(3)暴力媒介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暴力态度(暴力认可度),高水平的暴力态度(暴力认可度)又能够有效增加青少年的暴力脱敏。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青少年的暴力媒介、暴力态度、移情和暴力脱敏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暴力媒介作为外部刺激,通过作用内部因素(降低青少年移情水平和增强暴力态度水平),最终实现诱发或者增强青少年的暴力脱敏。

四、暴力脱敏的心理机制

在积极学习领域,暴力脱敏(Desensitization to violence)被认为是多方面的心理功能变化的结果,这主要包括示范、强化和练习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循环的过程。[24]在理论上,示范、强化和练习的循环过程是一种传递信息和行为的理想方式,并且这种方式能够使得所传递的信息和行为变得容易学习和易于实施。作为这种不断的示范、强化和练习的循环过程的结果可能就是新的行为脚本被发展起来。一个行为脚本是一系列行为的指引,它可以告诉个体在特定的情形下去期望什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面对这种事情应该做出什么反应等。[25]也就是说,行为脚本能够使人们对处理的所有信息和决策在持续的基础上更易于控制。而人们拥有脚本则是为了获得更多不同行为中的共同点。举例来说,大多数成年人在长期的驾车过程中就无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驾车的行为脚本:进入、关门、系上安全带、打开点火器,这些行为脚本也是成人们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当行为脚本被开发出来,那么决策将以现存脚本为基础。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决策时,人们更倾向于关注与脚本相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扭曲一些不一致的信息。[26]这也是人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习惯一件新鲜事件的原因。在面对不一致信息的时候,人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已有的行为脚本需要被修订,但是这种修订并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

当然,在暴力脱敏的发生过程中,意识到行为脚本在孤立的情况下不能发挥作用是很重要的。随着不断的重复,那些有着相似含义、并且经常在一起被激活的记忆和经历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行为脚本系统。这些脚本系统形成之后又能被各种不同的相关刺激所激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活频繁增强,特定的脚本或脚本系统就变得很容易接近,很容易触发,并且不容易发生改变。当个体被频繁暴露于暴力媒介中,就会形成一种脚本,当这种脚本把攻击和暴力行为当做是一种规范的行为时,就说明暴力脱敏发生了。此时,暴力脱敏个体的行为脚本主要是攻击性的。一旦脚本被自动激活,个体便不可能抑制其自身的攻击性反应。举例来说:在学校拥挤的门厅边,无意的轻推就可能会激发攻击性脚本,这时候攻击行为也就可能发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研究表明,攻击性脚本特别能够抑制改变。[27]

综上所述,在积极学习领域的脚本理论看来,暴力脱敏的产生是在暴力行为脚本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单个的行为脚本并不能孤立地对暴力脱敏心理产生作用,必须形成一个暴力脚本行为系统之后,并且这些脚本应该被相关的暴力刺激激活,才会产生暴力脱敏。

五、研究展望

(一)进一步探究暴力媒介、移情、暴力态度和青少年暴力脱敏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青少年暴力脱敏主要受暴力媒介这一外界因素,以及青少年的移情和暴力态度两种内部因素的影响。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暴力媒介作用青少年的内部因素时,青少年内部的移情和暴力态度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关系,还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另外,当暴力媒介作用青少年的内部因素时,内部的移情降低和暴力态度增加是两个都必然产生才会导致暴力脱敏?还是根据情景的不同产生某一个也能导致暴力脱敏?因此,在后续的暴力脱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来考察移情和暴力态度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或者通过实验研究考察移情和暴力态度对暴力脱敏的影响。

(二)需要进一步探究青少年暴力脱敏的心理、生理机制

尽管研究者们对暴力脱敏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阐释,但只是从脚本产生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尝试性解释,仍存在局限性。暴力脱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是只要暴力行为脚本系统发展起来青少年就会暴力脱敏心理?后续研究应该着力于研究暴力脱敏的深层心理机制,特别是暴力媒介强度和青少年暴力脱敏的长时和短时效应。同时,要在更多领域中拓展对青少年暴力脱敏现象的认识,特别是神经生物科学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生理机制的研究更有利于我们了解暴力脱敏产生的内部物质基础,使我们最终能通过控制青少年某一部分的生理机能达到控制或者减少暴力脱敏心理产生的目的。

(三)加强对青少年暴力脱敏心理的干预研究

国内外研究均显示暴力脱敏主要表现为消极性的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的暴力脱敏心理进行干预研究十分必要。然而,目前鲜见有关对暴力脱敏心理进行干预的相关研究。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暴力脱敏的干预研究呢?用什么材料来进行干预呢?这些都是未来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格里特马伊尔(Greitemeyer)[28]的研究发现,伴有亲社会歌词的歌曲能够减少个体的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以及攻击性行为水平。

(四)加强对青少年暴力脱敏心理的本土化研究

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关于暴力脱敏的研究以国外为主,国外的研究能够为我们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国外研究并不能够代替国内研究。因此,进行暴力脱敏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对青少年攻击性研究的必然趋势。

摘要:随着研究者对青少年暴力研究的关注,暴力脱敏逐渐成为青少年暴力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暴力脱敏主要包括暴力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脱敏,青少年暴力脱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暴力媒介、移情和暴力态度。积极学习领域的脚本理论对暴力脱敏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有效的解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青少年暴力媒介、移情、暴力态度和暴力脱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引起青少年暴力脱敏的心理机制、干预策略以及本土化研究等问题。

中药脱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牙本质过敏症患者50例 (82牙) , 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35~66岁, 平均 (52±9.4) 岁。纳入标准为: (1) 患牙无牙髓病、龋病、根尖周病、牙隐裂; (2) 能准确说明牙齿疼痛、酸软程度, 能按时复诊; (3) 初治且试验期间不使用计划外药物。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25例 (分别为42牙和40牙) ,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具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1) 观察组:先清洁软垢与菌斑, 用棉签蘸3%双氧水擦拭患牙牙面, 冲洗, 吹干。将极固宁脱敏剂 (意大利Italmed s.n.c公司生产, 国食药监械 (进) 字2630022号) 的液体Ⅰ涂在患牙敏感面保持10s, 再将液体Ⅱ涂在敏感面保持60s, 反复2次。 (2) 对照组:患牙清洁同观察组。将MS Coat脱敏剂 (日本Sun Medical Co., Ltd公司生产, 国食药监械 (进) 字3632522号) A、B液混匀后涂在患牙敏感面保持30s, 然后吹干。

1.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在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疗效。显效:自觉症状消失, 探针探查、咬硬物无痛感, 冷热刺激无不适, 咀嚼功能良好;有效:自觉症状减轻, 探针探查、咬硬物有轻微痛感, 冷热刺激有轻度不适, 咀嚼功能恢复;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以χ2检验, 组间差异以P<0.05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术后即刻, 观察组显效+有效为42牙, 无效0牙, 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有效为38牙, 无效2牙, 有效率为95%。χ2=0.025, P>0.05,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术后1个月, 观察组显效+有效为39牙, 无效3牙, 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显效+有效为34牙, 无效6牙, 有效率为85%。χ2=0.075, P>0.05,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术后6个月, 观察组显效+有效为38牙, 无效4牙, 有效率为90.4%;对照组显效+有效为29牙, 无效11牙, 有效率为72.5%。χ2=3.784, P<0.0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MS Coat脱敏剂由A、B液构成, A液为甲基丙烯酸盐与本磺苯乙烯高聚物, 可与牙体组织产生化学性粘结, 形成牙本质小管栓塞层, 隔绝外界刺激;B液为草酸溶液, 能与牙体组织内的钙离子发生化学反应, 在牙本质小管内生成不溶性化合物。A、B液共同作用, 达到脱敏目的。极固宁脱敏剂的I液和II液先后涂在牙本质表面形成一层无机结晶化合物, 再加上可脱敏钾盐, 能使极固宁双重发挥双重作用[1]。极固宁脱敏剂和MS Coat脱敏剂的作用原理类似, 前者的优点体现在栓塞与牙本质小管的粘结上, 既有结晶沉积, 又有钾离子缓慢释放脱敏, 因而效果更持久。本次研究, 极固宁脱敏剂与MS Coat脱敏剂的近期疗效均良好, 但极固宁脱敏剂的远期疗效更佳,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极固宁脱敏剂和MS Coat脱敏剂治疗牙本质敏感的疗效。方法:将口腔科收治的50例牙本质敏感患者 (82牙) 分为观察组25 (42牙) 例和对照组25 (40牙) 例, 观察组使用极固宁脱敏剂治疗, 对照组使用MS Coat脱敏剂治疗, 比较两组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100%、92.8%和90.4%, 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95%、85%和72.5%) , 两组远期疗效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极固宁脱敏剂和MS Coat脱敏剂均对牙本质敏感有较好疗效, 但极固宁脱敏剂远期疗效更佳。

关键词:脱敏剂,牙本质敏感,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中药脱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湿疹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需要使用脱敏的方法实施治疗。同时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出现了湿疹的典型症状,并得到了确诊。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9~65岁,中位年龄47岁。将所有患者按照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需要使用常规的脱敏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方法实施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使用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具体如下。

1.2.1 环境干预

脱敏治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即对患者实施行为干预。临床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接触相关的过敏原。在此过程中,可以对患者的环境进行相应的关注,禁止患者接触过敏原,若患者对动物毛发出现过敏,则需要严禁饲养宠物,对于尘螨过敏的患者需要保证日常生活的清洁。如有条件也可以为患者配备空气净化器。在花粉高峰季节禁止患者过多的外出,避免患者接触花粉。另一方面还需要对患者原有护理环境进行相应的干预。在此过程中,可以对患者的环境进行彻底打扫,避免出现空气中含有过敏原的情况,尽可能让患者在一种完全卫生的环境下接受护理。

1.2.2 心理干预

由于湿疹的特点,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丘疹,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会对丘疹进行抓挠。在此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溃疡,进而形成伤疤。一些对于自身外貌有要求的患者,在此过程中会出现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甚至会认为自己已经“毁容”,无法较好的接受治疗和护理。针对这种情况,护士可以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通过了解患者的年龄以及文化背景,对患者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并对患者讲解湿疹的治疗过程以及脱敏治疗的重要意义,也可以鼓励患者,让患者有着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和护理。

1.2.3 随访

对湿疹患者实施脱敏治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患者每周均需要进行脱敏剂的注射治疗。在此过程中,一些患者会认为症状已经减轻不再去医院进行治疗,因此导致一些患者无法根治疾病。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对患者做好随访工作,为患者讲解每周治疗的重要意义,并督促患者进行药物注射。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湿疹全部消失。有效:患者湿疹面积有一定缩小,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湿疹面积无任何好转甚至加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记录在此过程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湿疹是一种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皮肤炎症。湿疹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经常是由于内外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结果。在内部原因方面,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以及内分泌失调均会造成湿疹的情况[2]。在外因方面,气候变化、生活环境以及食物等相关原因会导致患者出现湿疹。另外干燥、热水以及寒冷和肥皂等相关原因也会导致患者出现湿疹的相关症状。湿疹按照患者的皮损情况能够被分为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3个时期,患者在急性期会出现密集状的丘疹或是小水疱,患者会对其进行抓挠,抓破后会形成糜烂面,也会出现炎症。在亚急性期,患者会出现少量的糜烂状态以及丘疱疹,患者也会出现剧烈的瘙痒,若没有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极有可能会出现慢性湿疹的情况,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脱敏治疗对湿疹患者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在对患者实施脱敏治疗的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手段也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通过使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这对患者在临床上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洁,吴松,高艳,等.贝复济和硝酸咪康唑散联合局部氧疗治疗湿疹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干预.淮海医药,2012,30(4):367-368.

胰岛素过敏患者行脱敏疗法1例 篇7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52岁, 因“口干、多饮、多尿8年, 加重1个月”入院。8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口干、多饮, 伴尿量增多, 诊断为2型糖尿病, 住院使用胰岛素泵治疗, 出院改为诺和灵50R, 治疗数日后注射部位出现皮疹伴瘙痒不适, 1个月后出现皮下硬结, 遵医嘱改用诺和锐30R, 仍有瘙痒, 后改为口服降糖药物 (达美康缓释片1片, 每天2次, 二甲双胍片0.5g, 每天3次, 阿卡波糖片0.5g, 每天3次) 治疗, 平素未监测血糖。近3个月患者自觉口干、多饮、多尿症状加重;伴心慌、乏力、低热, 小便异味大、有泡沫, 3个月内体质量减轻约5kg;近1个月监测血糖空腹波动于13mmol/L左右, 餐后波动于18mmol/L左右;尿酮体 (+) 。以“2型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治入院。入院查体:T 36.6℃, P 108次/min, R 19次/min, Bp 120/90mm Hg, 精神萎靡, 体型偏瘦。辅助检查:入院随机血糖18.9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10.6%;C肽 (空腹-餐后2h) 367.1~719.3pmol/L;胰岛素 (空腹~餐后2h) 2.26~9.01μU/ml。

2 治疗情况

入院予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 三餐前皮下注射治疗, 观察3d未见过敏反应, 于第4天加用甘精胰岛素 (来得时) 睡前皮下注射, 联合降糖治疗。治疗第8天, 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皮疹、瘙痒、皮下硬结。遂停药, 考虑胰岛素脱敏治疗。

经过胰岛素皮试, 选择过敏症状较轻的诺和锐进行脱敏治疗, 起始剂量0.001U, 逐渐增加剂量和浓度, 直至治疗剂量 (血糖8mmol/L左右) , 脱敏治疗1天, 注射部位未见皮疹、硬结。第2天即予“诺和锐+来得时”4针联合降糖, 治疗3d后注射部位再次出现瘙痒, 数小时后皮下硬结形成, 但较前减小。遂行第2次脱敏治疗, 诺和锐脱敏治疗1d后, 加用小剂量来得时, 联合脱敏治疗1d。之后继续予“诺和锐+来得时”4针联合降糖, 治疗、观察5d, 注射部位仅有轻度瘙痒, 无明显皮疹或皮下硬结, 血糖控制平稳, 予以出院。

3 胰岛素脱敏治疗方案

3.1 胰岛素皮试液准备

诺和灵R、诺和锐, 分别抽取0.1ml入1000ml生理盐水中, 配置成皮试液。皮试部位可选在腹部脐周, 各皮试点相距3.5cm, 1min内完成皮试。

3.2 胰岛素脱敏治疗

按胰岛素药液浓度由低到高分为4组, 1号试剂胰岛素浓度0.1ml/0.001U;2号试剂胰岛素浓度0.1ml/0.01U;3号试剂胰岛素浓度0.1ml/0.1U;4号试剂胰岛素原液。皮下注射1号试剂, 每隔30min注射0.1、0.2、0.4、0.8ml;观察注射部位, 如无过敏反应或症状轻于上一个剂量, 可继续。同上步骤分别注射2号试剂、3号试剂;最后注射4号试剂 (每隔30min注射2、4、6U等) , 直至治疗剂量 (血糖水平在8mmol/L左右) 。每隔30min监测指尖血糖水平。

4 分 析

4.1 治疗方案分析

患者有2型糖尿病8年余, 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效果欠佳, 入院尿常规、随机血糖、HbA1c指标提示血糖控制欠佳。C肽、胰岛素释放试验提示患者胰岛功能受损。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 》, 对于2型糖尿病病程长, 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 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的患者, 有必要进行胰岛素补充治疗[1]。该患者既往对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均存在过敏现象。参考相关文献, 引起胰岛素过敏的原因包括:胰岛素制剂中包含的杂质、某些添加成分 (如锌、鱼精蛋白) 及胰岛素分子本身等[2]。考虑该患者可能对中长效胰岛素添加成分过敏, 入院给予单一组分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治疗观察, 4d后加用甘精胰岛素, 治疗8d再次出现过敏现象。那么, 通过胰岛素脱敏疗法, 患者是否可以继续进行胰岛素治疗, 脱敏治疗该如何监护, 是本病例主要关注的问题。

4.2 脱敏治疗的药学监护

(1) 心理疏导:脱敏治疗需要多次、多点注射胰岛素, 并严密监测血糖, 过程耗时、操作繁琐。为避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药师应向患者简要说明脱敏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3]。 (2) 饮食运动建议:除坚持一般糖尿病低盐低脂饮食外, 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免接触易诱发过敏的食物、物品。建议患者适当活动, 勿剧烈运动或劳累。 (3) 治疗全程监护:治疗期间关注和询问患者有无皮肤瘙痒、红肿、硬结等过敏现象;告知患者在脱敏治疗过程中, 注射剂量是由低至高依次进行, 应注意防止发生低血糖, 尤其在治疗后期。嘱患者勿单独外出;向其讲解发生低血糖的症状, 若出现低血糖反应, 应及时向医务人员求助并学会自我护理。 (4) 出院随访:出院1、3个月随访, 过敏反应未复发, 嘱患者规范饮食、运动, 坚持药物治疗, 加强血糖监测。

5 讨 论

对持续出现的局部反应, 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减轻局部反应的程度。对于胰岛素过敏不能耐受, 又必须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有必要尝试胰岛素脱敏疗法, 可使患者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 防止并发症进展。

普通脱敏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需要多次、多点注射胰岛素, 操作繁琐、过程耗时, 患者易产生心理负担, 影响用药依从性。目前, 使用持续皮下胰岛素泵成功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过敏的病例屡见报道[4,5], 张晓茹等[5]对2例胰岛素过敏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进行脱敏治疗, 脱敏后调整为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结果显示2例患者在CSII脱敏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均未出现过敏反应, 改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后亦无不良反应, 血糖控制控制良好, 出院随访6个月过敏反应未复发。胰岛素皮下泵持续注射微量胰岛素相当于一种长期脱敏过程, 患者痛苦更小、更宜接受, 有助于患者胰岛素过敏的成功脱敏, 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胰岛素过敏,脱敏

参考文献

[1]李乃适, 伍学焱, 覃舒文, 等.胰岛素制剂过敏的临床特征与处理—附7例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 (5) :360-362.

[2]王欧, 潘慧, 向红丁, 等.人胰岛素制剂过敏一例[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 10 (5) :375-376.

[3]常京平, 王瑾, 李洋, 等.12例胰岛素过敏患者皮肤试验和脱敏疗法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2) :128-130.

[4]张宁, 杨华.1例胰岛素过敏的2型糖尿病患者脱敏治疗[J].江苏医药, 2010, 36 (14) :1740-174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有效教学的正当性下一篇:道德品质现状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