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方(共8篇)
中药组方 篇1
中医药的历史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之久, 在中医药的临床使用中均需要将中药进行炮制工艺以入药。在实际的中药应用过程中, 根据中药的材料构成、药理药性及病人的临床症状选择中药炮制工艺以进行药方组成。中药发展到现在,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通过将自然科学体系及中医药体系相结合, 促进了我国的中药炮制工艺体系逐渐发展完善, 能够有效地振兴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而重要的炮制工艺又是根据药物组方的要求进行选择的, 因此可见中药炮制工艺能够有效地影响药物组方。
1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药理药性的作用
中医炮制工艺是在我国中医药的长期临床用药中, 通过用药经验的积累总结, 结合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患者病情实际选择药方, 通过对药方中各药材的药理药性进行分析, 总结出来的合理搭配各药材时所需的加工手段。中药的炮制工艺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等对药物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加工, 以保留药物自身的性质及药方的需要。通过将药材炮制达到临床的使用目的“减毒增效”[1]。
1.1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在中医药的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中, 中药均有四气五味, 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且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各种药材的药性药味均不相同, 加大了临床用药的难度。通过对药物药性药味的分析, 通过不同的炮制能够有效地进行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 有效地缓和或增强药性, 增强疗效。
1.2 中药炮制能够有效地减少药物的毒性
在实际的炮制过程中, 根据重要理论知识, 通过对药物进行加工, 能够有效对药物自身毒性进行去毒, 使得具有毒性的中药能够降低毒性。常用的去读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漂、废水等, 这些工序能够有效地根据药物的药理药性进行合理地去毒, 保证疗效的同时, 降低药物使用过程所造成的毒害。
1.3 中药炮制能够影响药物成分
药物的炮制是要基于中药药性基本理论, 根据病患临床表现的实际要求而进行的药物处理手段。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药理作用, 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入炮制工序加入药材辅料能够影响药材的药物成分。通过对温度的控制、及时间的把握、对溶剂的选择以及不同辅料的加工处理,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的成分。
2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组方的影响
药物组方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而决定的, 在药物的选择过程中, 因药方功效的功效要求不同, 这就使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根据药方的实际要求对药物进行炮制, 以确保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 为了提高药物组方的临床疗效就必须要能够有效地增强药物组方中的药物作用, 能够确保药方中个药物的比例, 通过药石增加对病变部位的疗效, 以增加实际的药物组方临床疗效[2]。
2.1 提高临床疗效, 增加患者的恢复速度
通过有效的中药炮制工艺能够有效地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 使得药物的药性跟容易溶于药方容积, 通过将药方各药材药性的加强或融合或调整, 能够有效地将药方中各药物的疗效进行突出或融合。如, 在治疗腹泻的药方中, 通过将小麦在铁锅上进行烘培, 再通过加水煮沸, 将煎沸的生熟各半的小麦盛入碗中加入红糖搅匀, 趁热服用。通过对小麦进行炮制使之药理改变, 能够有效地增加药材的实际作用, 能够有效地加强患者的消化功能, 温养患者的脾胃, 能达到止泻的功能, 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通过炮制工艺, 能够有效地增加要方中各药物的实际药理作用, 能够有效地促使药方中各个药物的实际临床效用发挥到最大, 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以减轻患者的病情, 加快患者的恢复周期。
2.2 保证药物组方中的配药比例, 消除不良反应
在中药处方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有着“君臣佐使”的说法, 通过保持药物的之间各药物的配药比例使药物的配药比例达到平衡高效的目的, 能够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匹配能够有效地保持药性的突出而不刺激, 促使药方中各药物的药理保持平衡。如, 在六味地黄丸药方中要求利用吴茱萸这意味草药, 然而在实际的药物生长过程中, 吴茱萸含有较大的果核, 而果核的可入药成分不足远不如果肉, 在六味地黄丸的药方应用中, 如若不去核, 就会严重影响药方的疗效。在清宁丸的制造过程中, 大黄就必须通过用黄酒进行多次蒸制的炮制手段才能够用以清宁丸的只要过程中, 否则会在药物组方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让患者产生剧烈腹痛等副作用, 因此通过有效的炮制手段能够达到药方中各药性的均匀搭配, 保证各药材的配药比例, 使药方疗效突出的同时,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对药材的可入药部位进行有效地炮制能够有效地调和药材之间的均衡作用, 使得药方的疗效达到最优。
2.3 通过合理地药材炮制, 扩大组方的适用范围
在药物组方的应用过程中, 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炮制能够使药方的功用发生一些变化, 改变药方的适用范围。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本身的毒害性, 减少药方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乌头、附子在药理上有剧毒, 而通过炮制之后能够有效地降低乌头及附子的毒性, 而不影响其强心作用, 从而使得乌头及附子在药方的应用中更加广阔。通过对药材的合理炮制能够有效地推广药方的适合治疗范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 基于中医药材的药性药理基础知识, 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能够有效地加强药物组方在临床治疗的疗效, 合理把握各药材的搭配, 减少药方的毒害性, 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潘鸿贞, 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 2012, 11 (3) :25-26.
[2]于宏, 王雪丽, 高学文.浅谈中药炮制的目的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4 (29) :9-11.
中药组方 篇2
【关键词】 高脂血症;降脂类中药;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34-01
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血脂水平过高引起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临床症状包括脂质在真皮以及血管内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动脉硬化,按照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1]。原发性高脂血症与遗传基因、生活饮食习惯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脂质代谢异常有关;继发性高脂血症主要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有文献报道显示[2],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均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一般情况下,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随年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笔者采用降脂类中药组方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高血脂患者作为研究,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7.5±3.6)岁;研究组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2±4.8)岁,所选患者均符合《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高血脂的临床诊断标准[3],对研究中使用的药物均无过敏现象。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口服辛伐他汀片和血脂康治疗。辛伐他汀片(由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009)20mg/次,2次/d,饭前服用,血脂康(由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50029)一次2粒,一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研究组患者采用自拟降脂类中药组方进行治疗。药物组成:茯苓30g,虎杖30g,山楂25g,丹参25g,何首乌25g,白术20g,决明子15g,银杏叶15g,泽泻15g,枳实10g,党参10g,温水煎服,每天1剂,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0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肪酸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脂血症疗效判定标准[4] 拟定。显效: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下降超过38%,胆固醇下降超过15%,低密度脂肪酸上升超过0.2mmol/L;有效: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下降在25%~38%,胆固醇下降在10%~15%,低密度脂肪酸上升为0.1~0.2mmol/L;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22%,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的9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高血脂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肪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高血脂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9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研究组出现1例转氨酶升高,发生率为2.7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脂症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率,采取有效方法治疗高血脂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高血脂属于中医学“眩晕”、“血瘀”等范畴,发病原因是脾功能发生障碍,气血不能正常运行,痰瘀长期不能排解,留滞在血管壁上导致高血脂[5]。本研究中自拟降脂类中药组方具有抑制胆固醇、降低血脂的作用。组方中山楂具有降脂、抑制胆固醇的作用,决明子、泽泻等具有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作用,丹参可以改善循环,茯苓具有健脾之功效,何首乌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所有药物合用降脂效果显著[5]。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22%,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的94.44%;治疗后研究组高血脂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表明
自拟降脂类中药组方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寿海,董学芳.温阳益气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86例[J].陕西中医,2012,33(2):178-179.
[2]林宪华,张丽娟,马艳波,等.荷丹片治疗高脂血症7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6):891-892.
[3]方圻,王钟林,宁田海,等.血脂异常防治建议[M].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3(02):145-146.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5]孙芳,尚文斌.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1,28(2):120-123.
中药组方 篇3
关键词:中药,成分配伍组方,研究方法
中药为祖国医学的瑰宝, 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 按照一定规则将中药饮片配伍组方, 按君、臣、佐、使排列, 并赋予一定剂型, 使处方可发挥治疗的作用, 除可在临床应用外, 还可对中药的创新加以促进, 故对中药及其成分配伍进行研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就传统模式研究与现代有效成 (组分) 配伍组方研究展开探讨, 现将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 传统中药及其成分配伍组方模式概括
全方及拆方研究:①全方研究:为将复方看作整体, 行药物化学分析或对整体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但复方配合系统相对复杂, 对全方展开研究, 各组成药物间的相关性无法说明。②拆方研究:为对中药复方的组方理论及配伍关系进行说明的一种方法, 通过拆方, 对规律性的结果进行分析, 使药物间的配伍机制得以明确, 并对药物配伍组合所产生的效应了解, 更好的应用于临床[1]。具体包括:a.药对研究法:为依据药物间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及药性配对处方应用, 为中药复方的核心, 可使疗效显著提高。如葛根芩连汤可使小肠推进率降低, 主要为炙甘草和黄连的作用, 炙甘草可使黄连的作用增强, 黄芩与葛根对黄连有拮抗作用。b.单味研究法:为将各组成中药复方的药物与全方分别比较, 找出发挥主要效果的药物, 并对各药物间配物关系, 如拮抗、协同等进行揭示。c.聚类分析法:为分析同类性味或功效的中药处方, 对其组成规律进行揭示, 就其配伍关系加以探索。将补阳还五汤按功效分为活血组和黄芪组, 在脑缺血模型大鼠中应用, 证实活血组、黄芪组、全方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缺血侧脑组织中均有降低表现, 阳性神经细胞也呈减少显示。对比得出, 作用最强的为补阳还五汤, 提示方中活血、益气中药具协同配合作用。d.拆药研究:为从复方中撤出一组或一味药物行实验操作, 以对原方中撤出药物的影响进行研究。如桃核承气汤及拆方 (去桃仁、去桂枝、去大黄) 在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中应用, 结果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拆方及全方作用均较显著。相较桂枝, 大黄、桃仁效果更为明显, 但全方应用, 临床疗效最为显著, 提示方中桂枝具协同作用[2]。e.正交设计法:为通过规格化明确的正交表, 合理安排每次实验因素, 找出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及主次地位和实验观察指标中, 各因素对其的影响, 对各水平的诸因素最佳组合方法进行明确。其不足之处在于, 有较多的实验水平数, 会增加实验次数。f.直接实验设计:为在优质中选择最优质的方法, 不局限于表格, 方案具均匀性, 相较正交设计, 实验次数较少, 实验方案依据编制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如补中益气汤, 各药的用量先结合专业知识确定, 对因素-水平表进行编制, 应用计算机软件, 对具体实验方案进行筛选, 对实验组次加以确定, 并制定相关实验技术路线, 在对各组实验进行完成的情况下, 对药交水平的相关效应指标进行测定及考察, 后行多元回归分析, 对最优药效值的最优处方进行推导。g.均匀设计法:在多水平、多因素的实验设计方法中适合, 将整齐可比性 (正交设计) 舍弃, 在其实验范围内让实验点均匀且充分分散, 随之也大量减少了实验次数。如模型选用变应性鼻炎小鼠, 按12个水平, 对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行剂量配比, 对其配比剂量及组方合理性展开探讨, 结果示细辛、附子、防风、黄芪的疗程与用量呈正相关, 白术、麻黄的疗效与用量呈负相关, 附子与黄芪、细辛与麻黄交互作用呈正相关。h.析因设计法:为实验因素 (两个或多个) 各个水平组合, 展开各种存在组合可能性的实验, 对各实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及主效应进行探讨。通过对莪术、泽泻、山楂行三水平、三因因素交互作用实验, 对三味药使脂肪肝模型大鼠的总胆固醇 (TC) 、丙二醛 (MDA)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三酰甘油 (TG)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降低。莪术和泽泻合用, 可使ALT、TC、TG水平降低;泽泻和生山楂合用, 可使TC水平降低;莪术和山楂合用, 可使MDA水平降低。三种药物间均存在交互作用, 联用可使转氨酶和血脂降低效果更为显著。i.正交与均匀联合法:此种方法利用方差, 可对各因素间的交互效应进行估算, 找出最佳的处方组合。
2 现代模式概括
药理作用清楚, 中药及成 (组) 分明确的生物活性物质, 与中医药理论结合进行配伍, 为中药有效成 (组) 分配伍定义, 通过拆方研究, 对方中活性物质或主要药物进行确定, 对最佳的含有有效成分的复方进行寻找。具体包括:①因果关系设计:将复方首先分离, 对若干组分进行获取, 并对各组分的化学组成进行研究, 后依据实验要求, 重新配伍组合分离所得组分, 获取样本, 总结出数据集, 进行提高应用效果。②基线等比增减:在效应明确, 中药小复方 (含两组药物) 中较适用, 可获得药物间最佳配比范围。③极性分段筛选设计:是对单味药与全方及组分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 按单个物质响应值完成分类, 按功效对不同配比的制剂进行组成。④药队协同效应:将有相同药效的药物组成一对, 对多种协同作用进行研究。同时还包括多目标优化的三联法、配伍计量分析法及复方效应模型评价法等, 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3 小结
中药配伍已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 建立多成 (组) 分配全模式, 并对组织优化进行研究, 可将中药配伍组方上升到组分层次, 获得更为明确的作用靶点, 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齐炼文, 周建良, 郝海平, 等.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体内外药效物质组生物/化学集成表征新方法[J].中国药剂大学学报, 2010, 41 (3) :195-202.
中药组方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草药
金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芩、黄连、紫花地丁、瓜蒌、黄答、黄柏、红花、鱼腥草、大青叶, 均购自齐齐哈尔市中草药大药房。
1.2 主要仪器
陶瓷煎药锅, 购自潮州市枫溪区臻艺陶瓷门市部;生化培养箱, 购自苏州江东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超净工作台, 购自苏州佳宝净化工程设备有限公司;高压灭菌锅, 购自广州康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流通蒸气灭菌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购自上海科晓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培养基
营养肉汤培养基、THB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均由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自制。
1.4 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 均由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分离鉴定。
1.5 药液的制备
取中草药100 g (每味中草药单独制备) , 加入20倍水, 浸泡30 min;武火加热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 保持微沸状态30 min, 用双层纱布过滤;然后再加入10倍水, 武火加热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 保持微沸状态30 min, 用双层纱布过滤;将2次滤液混合, 加热浓缩至100 m L, 生药浓度为1 g/m L, 编号, 121℃高压灭菌, 备用。
1.6 菌液的制备
按照不同菌种的培养条件进行接种, 置37℃培养箱中培养24 h;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比色, 在625 nm波长处稀释菌液浓度, 使其吸光度值为0.08~0.1 (含细菌数为1×108~2×108个/m L) , 备用。
1.7 单味中药抑菌试验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每味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程度。取5 m L灭菌试管108支, 分12组 (与12味清热解毒中草药相对应, 每味1组) , 每组9支。将各组试管依次排列, 编号, 每支试管各加入营养肉汤培养基1 m L, 各组第1支试管中加入相应的中药浓缩液1 m L混匀, 吸取1 m L加入第2支试管中混匀, 从第2支试管中吸取1 m L加入第3支试管, 依此类推, 直至第8支试管 (将吸取的1 m L弃去) ;第9支试管不加中药浓缩液, 作为对照管。在上述各试管中加入制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0.05 m L, 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 h, 观察各管细菌生长情况。有细菌生成, 试管内浑浊, 用“+”表示;无细菌生成, 试管内澄清, 用“-”表示。重复3次, 取平均值。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试验参照金黄色葡萄球菌。
1.8 抗菌中药组方的筛选试验
按照中兽医理论和治疗原则, 选择抑菌效果最好、对细菌抑菌浓度最小的前7味中药, 应用正交试验法进行组方 (以7味不同中药为7个试验因素, 每个因素有2个水平, 共8个水平组合, 正交表为L8 (27) , 见表1;各味中药剂量按照最小抑菌浓度确定, 制剂的最终浓度为1 g/m L;采用挖洞注药法进行药物平板抑菌试验, 测定每组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程度。具体操作如下: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 均匀挖洞, 将中药药液注满洞孔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确定注入中药药液的浓度梯度, 将药液浓度依次稀释为1∶2, 1∶4, …, 1∶256, 分别测定不同浓度中药制剂对各种细菌的抑菌程度) , 做好标记, 在4℃条件下放置2 h, 然后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 h, 观察其生长情况, 用游标卡尺测量中药对该细菌的抑菌圈直径, 以确定中药对细菌的作用效果。同时设空白对照, 每组重复3次, 取平均值, 结果采用极差分析法进行统计。抑菌程度的判定标准:抑菌圈直径≥16 mm为极度敏感、≥11 mm~<16 mm为高度敏感、≥8 mm~<11 mm为敏感、抑菌圈直径<8 mm为不敏感。
注:中药所对应列中的1表示有该味中药, 2表示无该味中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药的敏感性测定 (结果见表2)
mg·m L-1
由表2可知, 所选的各味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综合分析, 金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芩、紫花地丁、瓜蒌、鱼腥草等抑制效果较好。
2.2 抗菌中药组方的筛选 (结果见表3)
注:A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B为无乳链球菌, C为大肠杆菌, K1表示各因素1水平之和, K2表示各因素2水平之和, R为极差。
由表3可知, 由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 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起主要的抑菌作用, 优化组合为a1b1c2d1e1f2g2, 即因素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取1水平, 因素连翘、瓜蒌、鱼腥草取2水平, 该组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均高度敏感, 有较好抑制作用。
3 讨论
虽然对细菌生长能够起抑制作用的中药种类很多, 但是这些中药并不是对所有细菌都有相同作用。有的中药对这种细菌抑制作用较强, 对其他细菌抑制作用较弱;有的中药对这种细菌抑制作用较弱, 对其他细菌抑制作用较强, 因此应用时要有选择性。本试验中, 所选的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 相比较而言,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较强、对无乳链球菌次之、对大肠杆菌较弱, 其中金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芩、紫花地丁、瓜蒌、鱼腥草等抑制作用最强。
各味中药之间有的存在协同作用、有的颉颃作用, 因此本试验选用单味抑菌作用较强的中药进行组方, 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 同时研究各味中药相互作用的影响及各因素中最佳水平, 结果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具有协同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均高度敏感, 与瓜蒌、鱼腥草、连翘存在颉颃作用, 不宜配伍, 因此优化筛选出了以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和紫花地丁为组合的奶牛乳房炎抗菌中药组方, 减少了试验次数, 取得了最佳效果。
本试验用从当地乳房炎奶牛体内分离的主要病原菌作为单味中药敏感试验和组方筛选试验的试验菌株, 针对性强, 实用效果好;所选中药价格低廉、来源广泛, 有利于临床开发使用。
参考文献
[1]卫文强, 吴润, 刘磊.四味中草药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6) :2530-2531.
[2]纪志辉, 赵树臣, 侯振中, 等.正交法筛选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清热解毒方[J].中国兽医杂志, 2009, 45 (1) :54-55.
[3]陈伟.中药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细菌的耐药性消除作用的研究[J].中国奶牛, 2014 (7) :29-32.
[4]郭庆, 朱伟, 易琼, 等.8味中药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 2012, 48 (5) :63-64.
[5]张传美, 杨海燕, 单虎.九味中药及其复方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 2012, 33 (4) :132-134.
[6]贾原, 薛振卫, 温文弛.中药复方制剂在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乳业, 2011 (10) :32-35.
[7]郭静, 张新银.中药复方防治奶牛乳房炎[J].四川畜牧兽医, 2011 (2) :53, 55.
[8]金兰梅, 伍清林, 金保方, 等.复方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抑菌效果的比较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5 (3) :91-95.
[9]张宝静, 柯岩, 张雪雅.中草药在治疗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0 (4) :54
中药组方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8 味中药:桉树叶、薄荷、五倍子、大黄、鱼腥草、沙棘、石榴皮、甘草、穿心莲、苏木、黄柏、马齿苋、石菖蒲、辣蓼、公丁香、乌梅、黄连、陈皮等均购自安国市神禾药材饮片有限责任公司。试验用菌株:温和气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分离自河北省某养殖场的病死鱼, 经外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感染试验和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鉴定该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试验用鱼:鲫鱼来自昌黎县碣石山市场, 试验前在水族箱中驯养15 d, 定时定量喂食和换水。
1.2 中药液制备
取单味中药生药100 g, 加入500 m L蒸馏水, 浸泡1 h后在电炉上小火煮沸30 min, 大约剩下浓缩液100 m L, 过滤, 浓度为1 g/m L, 装瓶备用。
1.3 药物敏感性试验
采用琼脂扩散法:即在营养琼脂平板上, 用无菌棉蘸取温和气单胞菌菌液涂抹在营养琼脂上, 再用直径6 mm的打孔器在培养基上等距离打6 个孔, 用移液枪移取生药提取液的各种单味中药液200 μL, 勿使其外溢, 每种药液在平皿内做3 个孔, 置于28 ℃生化培养箱中培养18~24 h, 量出抑菌圈直径, 得出平皿每个单味中药三个孔的平均值。药物抑菌试验判断标准:无抑菌环者为耐药、抑菌环直径在7~10 mm为低度敏感 (低敏) 、在11~15 mm为中度敏感 (中敏) 、≥16 mm的为高度敏感 (高敏) 。
1.4 组方治疗试验
将敏感性高的中药组成组方再次进行药敏试验。
组方1:五倍子、鱼腥草、乌梅、石榴皮、公丁香;组方2:桉树叶、鱼腥草、乌梅、陈皮;组方3:桉树叶、五倍子、大黄、乌梅、鱼腥草、薄荷。三个组方按比例取中草药后, 按1 ∶ 5 的比例加水浸泡1 h后在电炉上小火煮沸30 min, 大约剩下浓缩液500 m L过滤, 装瓶备用 (原药1 g相当于药液1 m L) 。
人工感染治疗试验:驯养15 d的鲫鱼每10 条一组, 分为5 组, 试验设对照组, 一组为健康对照组 (不感染温和气单胞菌的鲫鱼) , 二组为感染对照组 (感染温和气单胞菌, 不给药) , 三四五组为组方1、组方2 和组方3 治疗组 (感染温和气单胞菌的鲫鱼, 然后用药治疗组) 。将温和气单胞菌接种于普通肉汤中, 28 ℃恒温培养8~12 h, 用一次性注射器, 每尾取0.5 m L菌液腹腔注射 (细菌含量为2×106/m L) , 使其感染温和气单胞菌而发病。试验分组及处理方法见表1。
2 结果
2.1 单味中药药敏试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五倍子、鱼腥草、乌梅抑菌作用较强, 为高敏;桉树叶、薄荷、大黄、沙棘、石榴皮、苏木、公丁香、陈皮有一定抑菌作用, 为中度敏感;黄柏、黄连低度敏感;甘草、穿心莲、马齿苋、石菖蒲、辣蓼耐药。各种中草药抑菌直径见表2。
2.2 三个中药组方药敏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组方1 抑菌直径达18 mm, 组方2 抑菌直径达20 mm, 组方3 抑菌直径达23mm。
2.3 三个中药组方药浴试验结果
根据药浴组方研究效果, 用组方3 (药物浓度均为1 ∶ 200) 分别泼洒于第三、四、五组感染温和气单胞菌的黄颡鱼水体, 每天定时换水换药。剩余的一、二2 组, 定时换水喂食, 观察5 组鱼的变化情况。感染对照组:鲫鱼注射温和气单胞菌后反应迟钝、摄食量减少, 严重者拒食;眼眶、鳃盖、鳍及肌肉等部位充血、出血;内脏出现各种病变, 胆囊肿大, 呈墨绿色, 肝呈暗褐色, 部分试验鱼体出现溃烂。3 个组方治疗组的病鱼也陆续出现反应迟钝、摄食量减少, 严重者体表溃烂, 个别有死亡, 但一段时间后陆续好转, 药浴10 d后, 感染鱼症状消失, 没有发现死亡, 其中以组方3 效果最好。3 组方药浴效果见表3。
3 小结
关于各单味中草药抑菌作用与功效:采用纸片法和中药打孔法测定了中药抗菌效果, 两种方法以中药打孔法效果好, 即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检测菌的琼脂平板上或在孔内滴加中药液, 纸片或孔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或孔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或孔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五倍子、鱼腥草、乌梅抑菌作用较强;桉树叶、薄荷、大黄、沙棘、石榴皮、苏木、公丁香、陈皮、黄柏、黄连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该次试验通过药物敏感试验, 确定了各种中草药对鲫鱼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 文献[17,18]也有类似报道。
关于各单味中草药组方抑菌作用与功效:通过五倍子与黄连、大黄等以清热解毒功效为主的中药组成复方治疗鲫鱼感染的温和气单胞菌, 再选用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组成药浴组方对患病鲫鱼进行药浴试验, 得到满意结果。资料也表明:桉树叶可治感冒、流感、痢疾、肠炎湿疹, 还有杀虫、杀菌等功效。五倍子含大量鞣酸, 能凝固蛋白质, 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可用于防治鱼类白头白嘴病、黏细菌病、气单胞菌病、假单胞菌病、白皮病、赤皮病、疖疮病等。大黄抗菌作用强, 抗菌谱广, 有收敛、泻下、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作用, 用于烂鳃病、出血病及白头白嘴病等[19,20]。乌梅含柠檬酸, 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 用于治疗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胆道蛔虫症。鱼腥草对各种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能调节动物机体本身的防御因素, 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具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可用于防治草鱼细菌性烂鳃病。黄连有抑菌、消炎、解毒等功能, 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21]。由上述单味中药组成的3 个组方对人工感染温和气单胞菌的病鱼药浴时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与体外抑菌试验效果一致。但临床应用组方时, 应该注意中药浓度、水体环境以及应用疗程, 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中药组方 篇6
1 试验材料
1.1 药物
1.1.1 西药
(1) 泰乐菌素, 由西安恒通药业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 (2006) 020072744; (2) 强力霉素, 由山西奥信药业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 (2006) 020055125; (3) 强效水溶阿奇霉素, 由郑州奥邦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 (2006) 020048365。
1.1.2 中药
方剂组成:麻黄、杏仁、桔梗、黄芩、连翘、金银花、牛蒡子、穿心莲、甘草、板蓝根。
1.1.3 试验动物
根据发病情况, 选择德惠市边岗乡吉星公司种鸡场提供的28日龄商品代肉仔鸡。由于连续阴雨天气, 空气潮湿, 加之大雾影响, 鸡舍内拥挤且通风不畅, 几处养鸡户鸡舍均有零星发生呼吸道疾病, 逐渐导致各处鸡舍全群发病, 并出现死亡。经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鸡慢性呼吸道病。从中选择不同区域的3家养鸡户, 即A、B、C组, A组4 000只鸡为A组, B组4 000只鸡为B组, C组6 000只鸡分为2组, 每组各3 000只, 即C1组和C2组。
2 试验方法
2.1 分组测试
参加试验的3家养鸡户分别为A、B、C。其中, A组采用中药方剂治疗, B组采用西药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 C1使用中药方剂, C2使用西药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作为对照, 观察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不同药物的疗效。治疗期间加强饲养管理, 白天注意通风换气, 晚间注意加强取暖保证温度, 为病鸡创造一个较好的饲养条件。
2.2 中药炮制给药方式及用量
麻黄600 g、杏仁750 g、桔梗560 g、黄芩540 g、连翘465 g、金银花360 g、牛蒡子320 g、穿心莲535 g、甘草200 g、板蓝根120 g混匀研细末, 浸泡于5倍量温水中2~3 h, 倒入陶器容器中大火烧开, 小火煎熬40 min, 取汁。反复2次, 合并药液, 约20 L。加热浓缩后为10 L, 每毫升药液含生药0.5 g, 备用。残渣干燥后粉碎, 拌于饲料中, 1次/d。
2.3 给药方法
A组和C1组分别按6 h的全天饮水量, 共375 kg, 加入10 kg药液 (10 L) , 浓度为2.67%, 使其自由饮用。残渣粉碎, 拌入饲料中, 夜晚供鸡自由采食, 连用5 d。根据鸡群采食量, 30日龄, 4 000羽, 采食量约为480 kg, 饮水量约为1 000 kg。30日龄, 3 000羽, 采食量约为360 kg, 饮水量约为750 kg。
B组和C2组上午给泰乐菌素, 根据药量计算, 两组共计7 000只鸡, 每天给药500 g, 加入175 kg水中自由饮用, 浓度为0.3%, 4 h内饮完;下午给阿奇霉素, 根据药量计算, 7 000只鸡每天给药350 g, 加入175 kg水中自由饮用, 4 h内饮完, 药物浓度为0.2%。连用5 d, 记录鸡群用药后状况及死亡情况。
2.4 效果判定
主要依据鸡群的精神状态、食欲、采食量的改变、呼吸道症状 (咳嗽、甩鼻、呼噜改善情况) 及各组鸡的死亡数和死亡率来判定。
3 结果
3.1 用药后的临床症状
试验组用药36 h后, 鸡群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咳嗽、喷嚏症状明显减少, 眼睛流泪、眼睑肿胀减轻, 精神也有好转, 食欲逐渐增加;用药48 h后, 鸡群的整体精神状态基本恢复, 呼吸啰音基本得到控制。而对照组在用药70 h后, 呼吸道症状才有所缓解, 食欲开始增加, 精神趋于好转。试验结果见表1。
3.2 各组死亡情况统计
3.2.1 A、B两组用药期间鸡只死亡情况试验结果见表2和图1。
3.2.2 C1、C2组用药期间鸡只死亡情况试验结果见表3和图2。
根据对4组试验鸡死亡情况的统计, 中药方剂和泰乐菌素、阿奇霉素对控制鸡慢性呼吸道病都有一定效果, 但中药组效果明显好于西药组。
4 结果与讨论
4.1 通过两组临床症状及死亡数、死亡率对比, 中药方剂的使用效果优于抗生素的使用。
试验中可见, 中药作用效果较好, 能逐渐缓解呼吸道症状, 在用药后的第3天死亡率逐渐下降, 同时, 全群的精神状态有较大好转。西药作用效果相对中药见效快, 用药后效果突出, 但是只是表面缓解, 停药后状态又恢复从前, 死亡率虽略有下降, 但是仍然死亡较多。
4.2 本方是以祖国兽医学方剂“麻杏石甘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组方而成。
方中麻黄既能发汗解表以散风寒, 又能宣利肺气以平喘咳, 为方中主药;杏仁降气、生津止渴、润肺定喘, 配麻黄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 为方中辅药;金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牛蒡子、穿心莲透邪、清热、解毒, 桔梗宣肺利咽, 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纵观全方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对缓解上呼吸道疾病和降低死亡率效果显著。
4.3我国养鸡单位规模小、区域密度大、鸡舍设施差及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等, 造成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
中药组方 篇7
临床上经常采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乳腺炎, 使用后普遍存在畜产品药物残留和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为此, 本试验进行了奶牛乳腺炎中草药治疗效果研究, 以期为双城地区奶牛场乳腺炎治疗提供一定的药物应用指导, 为中草药制剂临床推广应用和技术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为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创性新兽药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在双城市3个大中型养殖场选取临床型乳腺炎患牛, 患牛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 泌乳量减少, 乳汁稀薄, 内含凝乳块或絮状物, 有时混有血液或脓汁, 并伴有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1.2 药物
1.2.1中药组方
根据祖国医药学传统理论及笔者多年临床实践, 考查药物间的合理配伍及药物与临床型乳腺炎的关系自拟中草药组方, 组方中的中药购自哈尔滨市永发中药材批发公司。
中药复方制剂1:金银花35 g、连翘30 g、浙贝30 g、桔梗30 g、王不留行25 g、鱼腥草35 g、当归40 g、蒲公英35 g, 混合研末, 开水灌服。
中药复方制剂2:黄连25 g、茜草30 g、柴胡30 g、黄药子25 g、白药子25 g、木通20 g、通草15 g、白芷15 g、蒲公英40 g、鱼腥草35 g, 混合研末, 开水灌服。1.2.2西药青霉素、环丙沙星, 由哈尔滨强牧动物疾病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将临床型乳腺炎患牛分成4组, Ⅰ组应用青霉素进行治疗;Ⅱ组应用环丙沙星进行治疗;Ⅲ组应用中药复方制剂1进行治疗;Ⅳ组应用中药复方制剂2进行治疗。
Ⅰ组和Ⅱ组:将患病乳区的乳汁挤净, 经乳导管将药物注入乳池, 给药后用手捏住乳头轻轻按摩乳房数次, 以便药液扩散, 每日1次, 连用5 d。Ⅲ组和Ⅳ组:采用灌服的方法给药。
1.4 疗效判断
治疗1~2个疗程后, 根据临床症状和乳汁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判断。治愈:肉眼观察乳汁正常和产奶量恢复, 精神和食欲正常。有效:乳房红、肿、热、痛症状减轻, 乳汁中絮状物基本消失或明显减少, 产奶量回升。无效:治疗后乳房红、肿、热、痛症状无明显减轻, 乳汁稀或发黄, 絮状物较明显, 或在治疗过程中病程未减而改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2 结果 (见表1) 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Ⅰ组治愈率为22.22%, 有效率为38.89%, 表明青霉素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说明已产生耐药;Ⅱ组治愈率为87.50%, 有效率为100%, 表明环丙沙星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有较好疗效;Ⅲ组治愈率为85.71%, 有效率为90.48%, 表明中药复方制剂1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有较好疗效;Ⅳ组治愈率为64.29%, 有效率为78.57%, 表明中药复方制剂2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但治愈率较低。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双城市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绝大部分对青霉素耐药, 这可能是由于这几家奶牛场长期使用青霉素, 产生了耐药性;而引起乳腺炎的病原菌对环丙沙星比较敏感, 因此环丙沙星可以作为本地区奶牛乳腺炎治疗的首选西药。
中草药作为天然药物, 不产生耐药性, 毒副作用小, 可以治愈多种疾病。本试验应用的中药复方制剂由多味天然中草药组成, 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经活血、增强免疫的原则配伍[2]。中药复方制剂1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率为85.71%, 有效率为90.48%, 说明其对临床型乳腺炎有较好的疗效, 与环丙沙星疗效相当。中药复方制剂1中的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 能够抑制或杀灭多种细菌感染, 为君药;浙贝、桔梗具有消肿、排脓作用, 助君药发挥抗炎作用, 为臣药;王不留行、当归促进血液循环, 调动白细胞向炎性灶趋化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为使药。试验证实, 应用中药复方制剂防治奶牛乳腺炎不仅疗效较好, 且中草药与西药相比具有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3]。
摘要:为了研究中药对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效果, 试验选取自然发病的临床型乳腺炎患牛并分成4组, 其中Ⅰ组和Ⅱ组采用经乳导管注射抗生素的方法给药, Ⅲ组和Ⅳ组采用灌服自拟中药复方制剂的方法给药, 给药1~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自拟中药复方制剂1对临床型乳腺炎有较好的疗效, 与抗生素疗效相当。
关键词:奶牛,临床型,乳腺炎,中药,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天平, 韩喜琴, 张建鑫, 等.奶牛隐性乳腺炎检测与防治[J].农技服务, 2007, 24 (9) :77-79.
[2]孟庆娟, 李志明, 冯士彬, 等.中药复方灌注剂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治效果及免疫增强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 2011, 38 (7) :219-223.
中药组方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品
中药组方:按照黄芪10g、党参5g、白术5g、当归10g、桃仁5g、川芎10g、熟地10g、丝瓜络10g、王不留行10g、蒲公英10g、金银花10g、甘草5g的比例组方, 经粉碎、混匀后装入塑料袋密封备用。
1.2 试验动物
选取某养殖场疑似隐性乳房炎奶牛40 头, 用CMT法进行检测, 选出20 头阳性者供试验用。
1.3 试验方法
1.3.1 比较40 头奶牛各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
1.3.2 将选出的20 头隐性乳房炎奶牛分成2 组, 分别为试验组 (用中药组方治疗) 15 头, 对照组 (不用任何药物处理) 5 头, 治疗前首先测定两组奶牛的日均产奶量。治疗方法:试验组灌服中药组方400g/d·头, 连续7d, 并分别在用药后3d、7d、15d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情况并测产奶量。
2 结果
2.1 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
试验表明左前乳区、左后乳区、右前乳区、右后乳区阳性率分别为42.5%、35.9%、30.0%、27.5%。
2.2 中药组方的治疗效果
病牛经过中药组方治疗后,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检测两组奶牛隐性乳房炎情况发现, 试验组隐性乳房炎奶牛的症状明显减轻, 其中11 头奶牛治愈, 治愈率为73.3%, 13 头牛治疗效果有效, 有效率达86.7%。对照组隐性乳房炎奶牛试验期间不但没有好转, 而且有1 头奶牛病情加重。
2.4 中药组方对产奶量的影响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奶牛的产奶量略有不同。经过中药组方的治疗, 试验组奶牛的产奶量与对照组奶牛产奶量相比有所增加。试验组奶牛治疗3d, 7d、15d时日均产奶量分别为20.8kg、21.4kg和21.8kg, 而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始终保持在20kg左右, 试验结果表明中药组方能够增加奶牛的产奶量。
3 分析与讨论
中兽医认为, 乳房炎常因饲养管理不到位, 长时间躺卧在湿热的圈舍, 湿热毒气上蒸, 侵害乳房, 或因乳络不畅以至乳房气血凝滞, 瘀结而生痈肿, 或因乳头被哺乳牛犊咬伤, 邪毒入侵引起痈肿等原因所致, 所以以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通经活血、活络通乳为原则来选取中药组成中药组方。
【中药组方】推荐阅读:
组方思路09-20
中医组方09-27
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07-29
中药材中药饮片培训09-13
2022年中药士中药学功效总结06-20
新中医院中药中药饮片采购验收自查报告06-01
补血--中药学职称之中药士辅导经验交流07-11
中药处方07-15
中药使用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