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组方

2024-09-27

中医组方(共4篇)

中医组方 篇1

为了研究中医外科临床常用散剂的体外抗菌谱及抗菌力, 通过对传统方、各医院的协议方检索, 在52首方剂中出现的60味中药, 运用临床药敏学检验学方法, 对其体外抗菌作用进行细菌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实验所用的各种中药材, 均由本院中药房提供。培养基为水解酪蛋白琼脂;增菌液;菌株来源 (标准质控菌株) :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药敏纸片, 将化学分析滤纸以打孔机打制成直径5mm圆片, 高压灭菌备用。

1.2 方法

1.2.1 不易研成细末药材的制备及抑菌实验

主要为植物性药材。将单味中药粗粉碎后取药粉3g置试管内, 加入蒸馏水浸入后至液体约3ml, 经高压灭菌、离心沉淀后使每毫升药液含药量相当生药1g后备用。将菌株涂于M-H平板上, 放入药敏纸片, 纸片中心间隔距离大于24mm。每个药敏纸片滴入药液5μl, 将培养皿放入35℃孵育箱中24h测抑菌环。

1.2.2 容易研成细末药材的制备及抑菌实验

主要为矿物性、脂性药材。将药物粉碎过200目细筛得粉剂, 无菌处理。取散剂2mg压制成直径约5mm的圆片。将菌株涂于M-H平板上, 放入药片, 药片中心间隔距离大于24mm。放入35℃孵育箱中24h测抑菌环。

1.2.3 抑菌试验的结果判定

耐药:细菌正常生长, 无抑制现象, 以 (-) 表示。中介:在药敏纸片或药粉片下无菌生长, 边缘为一抑菌环, 其直径小于6mm, 以 (+) 来表示。敏感:抑菌范围大于6mm, 记录下其直径;实验中出现抑菌环大于24mm, 且抑菌范围连成一片无法测量其抑菌环的以“>”表示。

1.2.4 MIC及MBC测定

单味中药及散剂的药物制备同前。将药物配制成3mg/ml原液, 以倍比稀释法将其分别稀释成每毫升含药量1、0.5、0.25、0.125、0.0625mg, 分装于无菌试管中, 每管2ml, 经6h培养的标准质控实验菌株悬液0.01ml, 植入上述试管。置35℃孵育箱24h。结果判定:含中药量最少且无菌生长的稀释度为该药对试验菌的MIC。将无菌生长试管内的培养液再接种血琼脂培养基24h, 无细菌生长的含药量最少的试管为该药对试验菌的MBC, 用于中药体外抗菌作用的定量观察。

2 结果

2.1 抑菌试验结果

无明显拮抗现象出现, 有明显协同的作用。轻粉、红粉、硼砂三种中药在两实验药片之间出现抑菌范围连片, 形成不对称抑菌环。筛选的60味中药中有32种 (53%) 对实验的所有临床菌株均无抑菌作用。植物类中药抗菌谱窄、抗菌力低。矿物质类除轻粉、红粉、硼砂外, 大多数抗菌谱窄、抗菌力低, 甚至没有抗菌作用。

2.2 MIC及MBC测定

经过抑菌试验的初步筛选, 针对试验中的抗菌作用强的红粉、轻粉、硼砂进行了标准菌株的MIC及MBC测定。三种药物抗菌谱广, 未出现耐药, 抗菌力强, 但其MIC及MBC测定高于常用抗生素值, 在10~100倍之间。

3 结论

活血化瘀类药物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弱;矿物质类药材中的龙骨、滑石、石膏无抗菌作用;清热解毒药物类抗菌谱窄, 抗菌作用差。

参考文献

[1]周邦靖.常用中药的抗菌作用及其测定方法[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7, 7.

[2]傅春华.实用中医药研究指南[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

[3]李向中.中医方剂的药理及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2, 1.

[4]尹进, 等.中药外伤灵抗炎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9 (6) :333-334.

[5]陈星灿, 刘定安, 等.中药抗菌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 1988, 1:36-37.

[6]李建农, 等.中药复方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0, 22 (4) :27-31.

[7]卢芳国, 等.12个中药复方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4 (4) :9-12.

中医组方 篇2

1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SPF级Wistar大鼠80只, 雌雄各半, 雌雄分隔饲养, 体重 (190±10) g, 购自浙江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1.2 药物

NAFLD早期治疗药物 (A方) 具有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功效, 处方药物为柴胡、茯苓、海藻、泽泻、丹参等;NAFLD后期治疗药物 (B方) 具有化痰消瘀、清热利湿、补益肝肾功效, 处方药物为丹参、海藻、泽泻、虎杖、茵陈、生山楂等;实验各组用药煎成200%浓度的水煎剂, 由医院制剂室制备。东宝肝泰: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剂

SOD、MDA、GSH-ST及考马斯亮兰蛋白测定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其余化学试剂购于医药公司。

1.4 实验仪器

AU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产;Gentrifuge5471台式高速低温离心机:德国;S648型恒温箱:上海医疗器械厂;721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二分析仪器厂;AO820手摇切片机:美国。

1.5 分组

取SPF级Wistar大鼠80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治疗组、药物A方治疗组、药物B方治疗组, 共5组, 每组16只。

1.6 造模方法

用高脂饲料饲养实验动物制备脂肪肝模型。高脂饲料的配制, 参照钟岚等[6]的造模方法, 采用普通饲料加15%的猪油、2%的胆固醇、5%的蛋黄粉, 自由饮水。共4周。

1.7 给药

除正常组外, 模型组、阳性药物治疗组、药物A方治疗组、药物B方治疗组均给予高脂饲料, 自由饮水, 实验第4周后, 模型组加用生理盐水1ml/100g·d-1含量灌胃;阳性组加用东宝肝泰1ml/100g·d-1灌胃;治疗A方组加用治疗药物A方1ml/100g·d-1灌胃;治疗B方组加用治疗药物B方1ml/100g·d-1灌胃。连用4~8周。

1.8 实验取材

于实验第8周 (即灌胃4周) 时, 每组随机各取8只大鼠 (雌雄各半) , 处死大鼠并迅速摘取肝脏并称重, 用冷生理盐水洗涤, 在肝左前叶取小块肝组织以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以备作光镜切片。另取肝右叶1g, 4℃下制成10%肝匀浆, 用作肝组织匀浆指标测定。实验第12周时, 处死剩余全部大鼠, 取材方法及处理步骤同上。

1.9 观察指标及测定

1.9.1 肝组织匀浆SOD、MDA、GSH-ST含量测定

将前后两次实验所取肝脏匀浆后, 按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肝组织SOD、MDA、GSH-ST含量。

1.9.2 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程度评估

将肝组织用冷生理盐水冲洗, 在肝左前叶取小块肝组织, 以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切片,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 评估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程度。

采用Brunt EM[7]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分级:-:无;+:<33%;++:33%~66%;+++:>66%。炎症活动度计分标准参考Knodell[8]提出的慢性肝炎组织学活动指数 (HAI) , 并结合王泰龄等[9]提出的慢性肝炎炎症活动计分方案:分为汇管区炎症 (P) 、小叶内炎症 (L) 、碎屑样坏死 (PN) 、桥接坏死 (BN) 4项, 每项依病变程度分别计以1、2、3、4分, 因为PN、BN严重度与预后直接相关, 因而计分2倍于其他病变, 计分公式为P+L+2PN+2BN。

1.10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均以undefined表示, 数据经过SPSS15.0软件处理,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方差齐次时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 方差不齐次时组间两两比较用Tamhane's T2法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肝脏匀浆SOD、MDA、GSH-ST含量的变化

见表1。

与正常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P<0.05, ##P<0.01;与A方比较○P<0.05, ○○P<0.01 (下同)

2.2 各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及病理炎症活动度的比较

见表2。

3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 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症。在NAFLD发病机理的多种假说中, Day等[10]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得到多数学者赞同的观点, 第一次打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IR) 和脂肪酸代谢失衡为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启动因素。大量游离脂肪酸 (FFA) 被转运到肝细胞中, 同时肝细胞内高胰岛素水平又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分解, 打破了肝脏脂肪代谢的平衡;第二次打击为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氧自由基增多, 在肝细胞内形成线粒体反应氧体系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 ROS激活氧化还原反应敏感性激酶, 使得细胞因子TNF-β和IL-β水平升高, 局部炎症细胞浸润, 炎症细胞反过来又加强分泌TNF-β和IL-8, 造成持续的氧化应激状态, 同时线粒体的脂肪酸β氧化功能受损, 脂肪不断沉积于肝脏细胞内, 形成了NAFLD。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ST) 等组成的抗氧化系统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害, 减轻肝损害。丙二醛 (MDA) 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 是反映组织氧化损伤的指标之一, 测定其含量可以间接反映细胞内氧自由基的代谢状况及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 其生成量随氧自由基生成的增加而增加。NAFLD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 或小叶内炎症重于汇管区;可伴有或无肝细胞坏死、Mallory小体和肝窦周纤维化等。

在NAFLD治疗学方面, 目前尚无治疗NAFLD疗效满意的西药, 中医药在防治NAFLD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脂肪肝在发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其病机不同。脂肪肝的基本病机为痰湿阻滞、瘀血阻络;脂肪肝早期的病机多伴有肝郁脾虚;后期的病机则多伴有湿郁化热、肝肾不足。本实验运用大鼠NAFLD模型, 对两种组方的作用进行观察。实验发现, 高脂饲料喂养大鼠8周 (即干预给药4周) 时, 药物A方治疗组提高肝组织SOD、GSH-ST含量的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治疗组 (P<0.05) , 降低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效果明显;在病理影响方面, 药物A方治疗组在大鼠NAFLD早期, 其减轻肝细胞脂肪变、降低炎症活动度的疗效与其他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高脂饲料喂养大鼠12周 (即干预给药8周) 时, 药物B方治疗组提高NAFLD后期大鼠肝组织SOD、GSH-ST含量的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治疗组, 降低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效果明显 (P<0.01) ;在病理影响方面, 药物B方治疗组在大鼠NAFLD后期, 其减轻肝细胞脂肪变、降低炎症活动度的疗效与其他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根据实验结果, 我们认为在NAFLD的早期阶段, 运用具有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功效的治疗药物 (A方) 疗效较好;在NAFLD的后期阶段运用具有化痰消瘀、清热利湿、补益肝肾功效的治疗药物 (B方) 效果更优。

运用中医辨证的观点, 针对病机治疗入手, 于NAFLD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中医治法能够显著提高疗效, 在本次实验中得到了体现。采用中医辨证的观点分阶段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还需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玉峰, 陈文慧.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2, 12 (2) :123.

[2]杨少军, 郑昱, 陈开兵.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现状回顾分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9 (1) :57.

[3]范小芬, 邓银泉.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证型关系.浙江中医杂志, 2002, 37 (6) :262.

[4]邓银泉, 范小芬.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临床研究, 2001, 36 (9) :395.

[5]邓银泉, 范小芬.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9) :652.

[6]钟岚,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99, 19 (3) :175.

[7]Brunt EM.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definition and patholo-gy.Semin Liver Dis, 2001, 21 (1) :3.

[8]Knodell RG, Ishak KG, Black WC, et al.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umerical scoring system for assessing histological activityin asymptomatic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Hepatol, 1981, 1 (5) :431.

[9]王泰龄, 刘霞, 周之平, 等.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计分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8, 66 (4) :195.

中药炮制对药物组方的影响分析 篇3

1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药理药性的作用

中医炮制工艺是在我国中医药的长期临床用药中, 通过用药经验的积累总结, 结合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患者病情实际选择药方, 通过对药方中各药材的药理药性进行分析, 总结出来的合理搭配各药材时所需的加工手段。中药的炮制工艺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等对药物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加工, 以保留药物自身的性质及药方的需要。通过将药材炮制达到临床的使用目的“减毒增效”[1]。

1.1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在中医药的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中, 中药均有四气五味, 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且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各种药材的药性药味均不相同, 加大了临床用药的难度。通过对药物药性药味的分析, 通过不同的炮制能够有效地进行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 有效地缓和或增强药性, 增强疗效。

1.2 中药炮制能够有效地减少药物的毒性

在实际的炮制过程中, 根据重要理论知识, 通过对药物进行加工, 能够有效对药物自身毒性进行去毒, 使得具有毒性的中药能够降低毒性。常用的去读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漂、废水等, 这些工序能够有效地根据药物的药理药性进行合理地去毒, 保证疗效的同时, 降低药物使用过程所造成的毒害。

1.3 中药炮制能够影响药物成分

药物的炮制是要基于中药药性基本理论, 根据病患临床表现的实际要求而进行的药物处理手段。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药理作用, 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入炮制工序加入药材辅料能够影响药材的药物成分。通过对温度的控制、及时间的把握、对溶剂的选择以及不同辅料的加工处理,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的成分。

2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组方的影响

药物组方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而决定的, 在药物的选择过程中, 因药方功效的功效要求不同, 这就使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根据药方的实际要求对药物进行炮制, 以确保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 为了提高药物组方的临床疗效就必须要能够有效地增强药物组方中的药物作用, 能够确保药方中个药物的比例, 通过药石增加对病变部位的疗效, 以增加实际的药物组方临床疗效[2]。

2.1 提高临床疗效, 增加患者的恢复速度

通过有效的中药炮制工艺能够有效地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 使得药物的药性跟容易溶于药方容积, 通过将药方各药材药性的加强或融合或调整, 能够有效地将药方中各药物的疗效进行突出或融合。如, 在治疗腹泻的药方中, 通过将小麦在铁锅上进行烘培, 再通过加水煮沸, 将煎沸的生熟各半的小麦盛入碗中加入红糖搅匀, 趁热服用。通过对小麦进行炮制使之药理改变, 能够有效地增加药材的实际作用, 能够有效地加强患者的消化功能, 温养患者的脾胃, 能达到止泻的功能, 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通过炮制工艺, 能够有效地增加要方中各药物的实际药理作用, 能够有效地促使药方中各个药物的实际临床效用发挥到最大, 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以减轻患者的病情, 加快患者的恢复周期。

2.2 保证药物组方中的配药比例, 消除不良反应

在中药处方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有着“君臣佐使”的说法, 通过保持药物的之间各药物的配药比例使药物的配药比例达到平衡高效的目的, 能够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匹配能够有效地保持药性的突出而不刺激, 促使药方中各药物的药理保持平衡。如, 在六味地黄丸药方中要求利用吴茱萸这意味草药, 然而在实际的药物生长过程中, 吴茱萸含有较大的果核, 而果核的可入药成分不足远不如果肉, 在六味地黄丸的药方应用中, 如若不去核, 就会严重影响药方的疗效。在清宁丸的制造过程中, 大黄就必须通过用黄酒进行多次蒸制的炮制手段才能够用以清宁丸的只要过程中, 否则会在药物组方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让患者产生剧烈腹痛等副作用, 因此通过有效的炮制手段能够达到药方中各药性的均匀搭配, 保证各药材的配药比例, 使药方疗效突出的同时,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对药材的可入药部位进行有效地炮制能够有效地调和药材之间的均衡作用, 使得药方的疗效达到最优。

2.3 通过合理地药材炮制, 扩大组方的适用范围

在药物组方的应用过程中, 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炮制能够使药方的功用发生一些变化, 改变药方的适用范围。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本身的毒害性, 减少药方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乌头、附子在药理上有剧毒, 而通过炮制之后能够有效地降低乌头及附子的毒性, 而不影响其强心作用, 从而使得乌头及附子在药方的应用中更加广阔。通过对药材的合理炮制能够有效地推广药方的适合治疗范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 基于中医药材的药性药理基础知识, 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能够有效地加强药物组方在临床治疗的疗效, 合理把握各药材的搭配, 减少药方的毒害性, 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潘鸿贞, 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 2012, 11 (3) :25-26.

芍药甘草汤组方规律探讨之二 篇4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柔肝疏肝,规律探讨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脚挛急,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芍药味苦酸, 养肝血以充肝之体, 苦能泄, 以助肝之用。甘草味甘补益脏腑, 两药合用, 合肝脏体阴用阳之性, 成平肝缓急之能。配伍言简义宏, 其组方核心在于柔肝疏肝的脏腑调养核心。

1 柔肝疏肝脏腑调养核心

肝属木, 主疏泄, 在体合筋。体阴用阳, 筋脉肌肉功能状态与肝阴血濡养水平和肝的疏泄程度有紧密联系, 是疼痛痉挛病证的核心脏腑, 多从肝论治。芍甘汤在此发挥了良好的柔肝疏肝作用。

1.1 柔肝和脾柔肝解郁柔肝缓急

肝苦急, 以甘缓之, 以酸补之,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甘草, 甘平入脾, 益脾气而助气血生化之源。芍药味苦酸, 酸有补益脏腑功效, 养肝血以充肝之体, 苦能泄, 以助肝之用。两药合用, 合肝脏体阴用阳之性, 成柔肝缓急之能。

马智治疗肝肾阴虚, 阴虚阳亢, 阳化风动而致患儿多动不宁, 不能自控。“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风胜则动”理论, 将该证按“风证”论治。选用芍药甘草汤联合一贯煎治疗。芍甘汤滋阴潜阳, 一贯煎滋阴疏肝, 使肝体得以濡养, 肝气得以条畅, 肝风得以平息, 共达育阴潜阳, 平肝熄风之效[1]。

王琦治疗阴茎抽搐属于阴血不足, 筋脉失养者, 可单用芍药甘草汤即可奏效, 但芍药用量要大, 一般在30 g以上[2]。

朱良春治疗强中亦用芍药甘草汤。强中之病名, 源出《诸病源候论强中候》, 系指阴茎异常勃起, 久而不萎, 精液自泄的病证。火毒内蕴, 或性欲过度, 肝肾阴亏, 相火炽盛, 瘀热互结, 脉络痹阻等因, 为本病之主要病机。临床亦见诸法治疗无效之顽固强中症, 朱老治以甘缓和中之法, 方用芍药甘草汤每收佳效, 此方重投芍药甘草能和中缓急, 泻中有补, 通行十二经, 协玄参、穿山甲通络软坚, 滋阴降火[3]。

2 芍药甘草汤柔肝疏肝现代药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可发挥使肝脏供血充足, 组织结构良好, 功能顺利发挥, 达到助肝脏体阴用阳的状态。

2.1 保障肝脏供血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可使肝血充足流畅, 降低门脉高压、抗血小板凝集, 抗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 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4]。

2.2 保肝

芍药甘草汤具有降低转氨酶、肝脏保护以及改善肝炎症状的作用。邸琳等采用急性肝损伤昆明种小鼠模型实验表明, 芍药甘草汤对扑热息痛和硫代乙酰胺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谷草转氨酶 (AST) 活性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对酒精所致的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5]。

2.3 抗纤维化

赵军宁等通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发现芍药甘草汤提取物芍甘多苷灌胃给药对大鼠CCl4肝纤维化具有显著降低转氨酶、减轻肝损伤组织病理改变作用, 对肝脏内羟脯氨酸水平也有一定降低作用。可明显抑制CCl4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 可通过抑制肝内胶原纤维增生, 阻止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程。

2.4 利胆退黄

本实验研究表明DSM灌胃给药可以显著增加正常大鼠胆汁分泌量, 对异硫氢酸-1-奈酯造成的小鼠实验性黄疸具有显著的退黄作用, 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利胆退黄作用, 对于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也为其“柔肝解郁”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2.5 解痉

芍药甘草汤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 不管是扫枢性的, 或末梢性的, 均有镇静作用。能使多脏器平滑肌松弛, 解除平滑肌痉挛。田丰玮等通过改良吴氏法制作大鼠痉挛模型, 发现芍药甘草汤口服给药, 能明显升高痉挛大鼠模型脑内甘氨酸、γ-氨基丁酸、5-羟色胺水平, 明显增加上肢伸直幅度, 降低肌张力。

3 结语

芍药甘草汤组方脏腑调理核心, 是以柔肝疏肝为核心, 养肝体而成肝之用, 配伍精当, 临证可灵活运用, 加减化裁, 应用与多种病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镁, 邢玉庆.马智巧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 (7) :1420.

[2]袁曙光.王琦应用经方治疗男科病经验.中医杂志, 1993, 34 (9) :522.

[3]邱志济.顽固强中仲景方大剂芍草随证放.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1) :3.

[4]朱天忠.芍药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及药理研究.北京中药杂志, 1985, 4:36.

上一篇:图像篡改取证下一篇:胫骨截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