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法

2024-09-11

中医方法(通用12篇)

中医方法 篇1

摘要:中医教学的质量影响到中医的继承和发展, 关乎中医的前途与命运, 而教学方法是否妥当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本文试就中医教学的方法作一些思考, 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关键词:中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

近年来, 中医的科学性及现代化等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这种争鸣已超越医学领域了。然而令人疑惑的是, 某些中医圈内学者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 或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 (不科学) ”、“中医是形象思维”、“中医是自然哲学”[1];或认为“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主力的是西医而不是中医,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 [2]……面对这些说法, 作为中医一分子的你作何感想呢?笔者无意与之辩论。但疑感的是, 操这些观点的人实际临证水平究竟有多高、对中医的理论研究有多透呢?

刘力红教授说:“老一辈的中医家没有什么临床与理论之分, 当然的理论家就是当然的临床家, 而中青年的这一辈老师, 理论临床已然泾渭分明。搞理论的对临床没有探究, 更谈不上丰富的经验” [3]。故一些人在论述中医的问题时口若悬河, 夸夸其谈, 其实不少纯属臆测, 不见得能治好几个病;而老一辈中医家以临床验证理论, 以理论指导临床, 不断地总结提高, 故其文章多为经验之谈。相比之下, 现在一些动辄指摘中医不科学的研究者, 未必有多少真本事。很多中医院校五 (七) 年毕业的学生理论水平看似不错, 其实却未必能治好几个病, 不知把中医的思维丢到哪去了?邓铁涛教授谓之为“泡沫中医” [4], 邓老认为“中医硕士”、“中医博士”都有了, 唯独没有“中医”。中医界“中年中医成才太慢, 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一直是困扰中医教育的大难题[5]……这不禁令人深思:中医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 教学方法不当可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教学方法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 提出自己一些建议。

1重新回归师带徒模式, 注重跟师临证

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主要是师带徒, 讲究言传身教。重视理论与临证紧密结合, 重视经典的背诵与运用。这样往往学得很扎实、灵活。纵观历史, 这种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是最多的, 往往是名师出高徒。如长桑君带出了扁鹊;张伯祖带出了张仲景;张元素带出了李东垣, 李东垣又带出了罗天益;近代丁甘仁氏又培养出了很多中医大家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而现在的中医院校, 其规模之大远非昔日所能同日而语, 教育普及程度也大为提高, 但质量却严重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间缺少沟通, 活动空间大多局限在固定地域, 满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能力趋于僵化。而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 埋头题库, 获得考试高分为能事, 不念求经旨, 博极医源。

另一方面, 课堂所学未能及时在临床上验证, 很少有足够时间跟师临证, 很多东西只是走马观花, 如何能把所学的活用呢?这种课堂与临床分离,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辨证思维的缺失和临床能力的下降, 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古人云:“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若什么都要到见习、实习时才真正跟师临证, 岂不晚乎?况且见习、实习时西医成分又占了很多, 真正的中医临证有多少时间呢?

由此可知, 当代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证水平之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实为理论与临证脱离所致。然而, 我们教学却很少为学生创造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机会, 如学中医诊断学只是短短的一个学期, 其中诊脉只是对着脉诊议, 岂不闻古人言:“脉理精微, 其体难辨……在心易了, 指下难明” (《脉经》语) , 没有长期的练习和领悟, 岂能达到心灵手敏, 探其理致呢?先人不辍临证, 尚觉诊脉之难, 未能接触病人, 何异于纸上谈兵, 怎能深刻感受其精妙之处呢?而舍证舍脉之情况复杂难辨, 岂能不多临证呢?故接触几个病人为之切脉, 比感受十次脉诊议更有意义。同理, 观察几个病人的舌象, 聆听老师分析医理, 比看几十次图片更有价值。因为通过自身体会, 往往更为直观深刻, 学习效率和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可惜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却忽视了这些。邓铁涛教授强调要早临证、重跟师, 学以致用, 令人深思。若能安排学生长期跟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学习, 类似于私下跟师, 这样便接近了师带徒的内涵了, 更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人才。

2重视文史哲等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她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连, 如果忽视漠化了她的文化源头, 中医便如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了。故古往今来, 凡为大医者多是“上极天文, 下穷地纪, 中悉人事” (《类经序》) 之人。其中不乏在文学艺术上有高深造诣者, 如清温病大家薛雪同时又是诗人, 著有《一瓢诗话》;清妇科大家傅山同时又是文学家、书法家。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樵, 同时也是文坛大师, 国学功底极为深厚, 文名甚至盖过医名。其他名医国学深厚的不胜枚举。由此可知, 传统文化是成为高水平中医的基础。古人言“文是基础医是楼”;又言“秀才学医, 笼里捉鸡”, 可谓是一针见血!历代名医成才之道不乏有师授家传的, 但主要还得靠自己领悟。而领悟的首要因素便是国学基础深厚。而很多自学成才的名医靠的正是深厚的国学基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如金元时代的张元素, 清代的徐大椿, 近现代的恽铁樵、肖龙友、岳美中、刘赤选、何炎燊等都是凭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发愤自学成为中医大家的。没有过硬的古文基础, 如何攻读古医书, 尤其是领悟《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经典的奥旨呢?而历代名医都是在精究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的, 而现在学中医的人很多尚未深究经典, 如何提高临证水平呢?又谈何发展中医呢?纵观时下中医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理科出身, 传统文化基础偏弱, 其先天不足是制约学好中医的一大因素。

邓老说:“过去中医重视文史哲的素养, 故文化水平较高的医家往往被称为儒医”, “重视文史哲修养的建议, 是先进而不是落后的” [6]。邓老还曾让他的研究生报到前精读《古文观止》上的文章, 何其有见地!现在怕的不是学生不用心于西医, 而是怕不用心于中医;怕的不是不学数理化, 而是怕不学文史哲……而中医院校却很少重视文史哲, 反倒设置很多理科科目, 甚至一些与中医没有太大联系的理科, 让人疲于应付, 如何保证足够的时间钻研中医呢?难怪路志正教授说, 现在的中医院校, 五年里真正学中医的时间还不到二年。可想而知, 如此五年 (七年) 出来的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故大一时多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 让文史哲的学习贯穿于整个五 (七) 年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何其重要啊!

3调整中西医比例, 加大中医的分量

现在的中医院校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 难以突出中医的特色。而中医难于精通, 西医易于上手, 初学者容易受西医影响, 从而难于培养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且见习、实习时, 不少老师强调西医的重要性, 使学生中医临证方面未能深入, 西医却惯于先用, 如何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呢?有评论言“中医五 (七) 年只是打下基础, 毕业后西医先用上, 中医是一辈子的事, 慢慢学习吧。中医是越老越有前途, 中医是六七十岁才有作为的”。此等悖论, 何异于枉自菲薄?其实是一种惰性, 一种对中医学习的不自信, 难道中医要到两鬓斑白才有作为吗?这样岂不浪费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吗?岂不闻历代很多名医却在青年就医学精湛, 名动一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过是经验和医技更上一层楼罢了。如滑寿著《十四经发挥》时才27岁, 徐春甫著《古今医统》时才36岁, 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时才29岁,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时才47岁, 唐容川著《血证论》时才21岁……这些流传至今的名著皆是青壮年时写成, 可见先辈成才并非皆是至老方有所得。又如近代中西汇通的大家张锡纯20多岁时临证造诣已令人叹服, 年轻时自创理痰汤, 连当地名老中医都赞叹其后生可畏, 将会成为一代名医, 张氏后来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一影响至今的著作也是壮年开始;蒲辅周先生15岁继承家学, 18岁开始独立应诊, 20多岁即闻名川北;岳美中先生1925年 (25岁) 自学中医, 一年多竟治好了自己的肺结核, 1928年即治愈了很多连当地名医都感束手无策之病, 闻名一时……

可见中医成才不一定要到老时才行, 主要是在于自己对中医的领悟及刻苦钻研, 而这一切的基础源于文史哲基础和大量的时间花在中医上, 做到专一致志、博极医源。而不像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未能全心钻研中医, 临床时多是“中不中, 西不西”, 所谓“中西医结合”更多的是乱拼胡凑, 把中医精髓逐渐丢弃。

4开展特色教学

中医博大精深, 但中医理论很多却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 颇有点“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的味道。很多人学习中医感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很抽象, 甚至怀疑它的科学性。若能学习气功, 长期体会, 便能更好感受气在人体的运行, 坚定对中医的信心, 从而深刻理解中医难以言传的精妙之处。而中医的推拿、点穴、正骨等, 除了要求专业知识外, 还需有高超的技术, 有武术气功基础的中医生手法往往很到位, 可收到其他没有功法修炼之人无法匹比的效果。以前很多骨科名家多是练武出身, 现在大多学生于此道未入门, 如何能更好地继承前人的东西并发展提高呢?故在大一时便可进行正规的武术气功修炼, 学习拳术、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优秀功法并贯穿于整个中医教学之中。

5重视民间简单高效的疗法

现在科班出身的人往往看不起民间中医, 认为他们学历不高。孰不知不少民间中医掌握着很多奇技妙招, 对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们流传下来的独特疗法经过很多代人的实践验证, 用起来既简便又高效。如广东民间用针“四缝穴”治疗疳积腹痛, 现在用治蛔虫梗阻, 疗效很好;过去农村用量米的竹筒拔火罐治愈急腹痛;用铜线蘸油在灯火上烧热放指甲上治愈指甲下化脓等[7]。但现在很多民间疗法濒临失传, 如能挖掘挽救这些民间经验, 让学生体会中医宝库的伟大, 再应用于临床上, 补充常规治疗的不足, 其意义何其大哉!

总之, 中医教学要牢牢抓住“中” (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扎实) , “专” (以中医经典为代表的专业理论功底深厚) , “能” (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强) , “精” (精通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 [8]。通过教与学的和谐结合, 共同努力, 培养出更多的中医栋梁之才。笔者坚信中医一定能像邓老所说的那样“前途有如万里云天, 远大光明” [9], 越来越展示她的无限魅力, 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侯风刚.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J].上海中医药, 2002, 36 (7) :42-43.

[2]蔡定芳.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J].上海中医药, 1999, 33 (5) :4-6.

[3]刘力红, 唐农, 刘方.运气学导论-开启中医之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4]邓铁涛.邓铁涛医学文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5]连建伟.连建伟中医文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

[6]连建伟.连建伟中医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7]邓铁涛.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邓铁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

中医方法 篇2

1、饮食调养升阳气

春天天气慢慢的变热了。我们可以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阳气。可以吃一些桂圆、大枣什么的。但是,切记不要多吃凉食。平时也可以多喝金银花泡的.茶。

饮食推荐

(1)韭菜炒鸡蛋、韭菜饺子

韭菜可以壮阳还可以通大便,具有“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的作用,其对腰膝酸软、阳痿、遗精有较好的功效。韭菜温而益人,以初春二月的韭菜最好。一周吃一两次即可。阴虚肝火旺者可以上午吃韭菜,这是因为早上升阳,晚上应滋阴,如果晚上吃了温补升阳的韭菜,容易让本来就阴虚的人夜间烦躁。

(2)炒蒜苗、大蒜汁入菜

大蒜特别适合胃肠功能紊乱的人群食用。它还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预防糖尿病。

2、做好“内外”保暖很重要

应重点做好双脚和腿部保暖,裤子和袜子不可过早减少,并常用热水烫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

具体我们该怎么做才对呢?现在正值春夏交替的时节。平日里,我们可以多穿点,并多做运动。等到夏天来临的时候,切记勿贪凉,应该减少吹空调的时间。少吃点冷饮,每天让自己流点汗。

3、睡眠好:养生先养肝

很多人逢万物之春,却莫名出现情绪不好,不易开心,常爱流泪,眼睛胀痛,指甲无光等症状,这是肝功能失调在作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春季养生应以保养肝脏为主。肝功能正常了,人体的气血就会通畅顺达,否则产生气血淤滞,百病丛生。

夏季养生小常识

1、少食冷饮:夏天酷暑难耐,此时人们喜欢喝冷饮,吃寒凉食物,但这样会损伤脾胃、消耗阳气。因此,夏天要少食冷饮和瓜果,喝水以温开水为宜。

多吃温补食物,如红枣、枸杞、当归、肉等。

2、适当运动:夏天外界阳气最旺,多到户外活动,可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

3、保暖避寒:有些人一到夏天,就整天不离电风扇或空调,这样寒凉之气会从皮肤、毛孔侵入人体,易伤肺卫之阳气,导致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易乘虚而入。

4、按摩涌泉穴: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中医经典阅读方法的研究 篇3

【关键词】 中医经典;阅读;方法;创新

1 研究的重要性、创新性

中医继承是发扬中医的关键,而诵读中医经典可谓是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医的理论水平、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和中医临床水平。纵观古今,历代名义都把诵读中医经典作为治医、行医的一项基本功。所以对于一个个满怀悬壶济世、救人治病的凌云壮志的中医学生们来说,深入阅读中医经典意义非凡。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医院校的的现状是这样的,因为一系列原因大部分学生读经典的积极性并不高。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同学们忽略这方面的学习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同学们的重视性不够。;另一方面,他们对这些古老的文字不太感兴趣。

因此,寻找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适合当代中医学子们诵读中医经典的新方法意义重大。

目前许多本科院校为了深化本科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本着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目标,在校园内号召大学生们探讨创新型学习新方法。作者响应此号召,进行了中医经典阅读方法的研究。作者倡导创新性学习,通过变单一学习模式、传统学习方法为学习与班集体活动、比赛等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的新模式,使枯燥的单纯阅读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用一种特色方法勾起了同学们读经典的激情与兴趣,而不是讓他们被动去接受一项阅读任务。那么这样就成功提高了同学们读经典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中医知识的效率和积极性。

2 研究实施过程

2.1 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整体思路:通过知识竞答、相互提问等多种活动形式,并且把阅读中医经典与同学们的德育分联系到一起,自2010年9月开始开展为期一年的诵读中医经典系列精品活动。

2.2 进行阶段性优化学习方法

2.2.1 宣传创新学习新方法 通过展板宣传、校广播站广播、校报记者采访、名师讲座、不同专业、院系之间的同学交流等形式,做足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让这种研究理念和途径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2.2.2 多种形式活动开展 研究活动首先以比赛竞答形式在班级内部举行,拿试点班中西医临床医学2班来说,他们每周定期进行三学活动,活动主要以“知识问答”的形式进行。在三学活动中,班干部作为出题者和裁判,对同学们进行提问,所出的问题与国医经典相关,所有答案都出自原书。同时,所出的题还与所学的《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以及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等相关课程密切相关。班干部作为出题者,首先要认真翻阅经典,准备材料(材料相当于题库)以备同学们背诵,同时还要从各个方面从材料中采集题型。班干部还要负责选择公正的裁判人员。所有积极主动参与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同学加德育分,加分细则班委和集体商议。除了加德育分之外,每周评出一个回答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同学。每月再进行一次答题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丰厚奖品和证书。然后,每班选出优秀答题者代表班级,参加院系里的总比赛。

3 主要研究成果与分析

研究进行到最后阶段,以最后一次总结性的“中医经典知识竞答活动”而结束。第一临床医学院 护理学院 2009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顺利进行。此次活动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调查发现,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同学受益匪浅,一方面这种新型学习方法提高了同学们背中医经典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大大缩短了背熟经典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背书的效率。另一方面,背的东西多了,自身的中医气息也日渐浓厚,视野拓展的更宽,了解到的中医知识更加丰富。与此同时,他们还获得到了德育分和比赛的荣誉,为以后拿奖学金奠定了基础。之后,校园里掀起一阵诵读国医经典的热潮。同学们收获很多,对学习中医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从长远来看,这为传承中医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同学们在此活动中提高了阅读中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大量阅读国医经典,充分了解经典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医学内涵,临床意义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宽了同学们对中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使这些经典里的知识与平时所学结合起来,为学精中医奠定了基础

最后,作者希望这种与班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学习中医的的新方法能给全国的中医院校提供学习借鉴,从而促使那些为发展中医事业的有志之士们相互学习,为更好地继承中医事业而奋进。

参考文献

[1]郑玉玲.中医经典诵读[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9

[2]冯培等著.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J].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3]陶学志.创造创新能力训练[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4

[4]杨友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1

[5]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河南中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申报书

“河南中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项目编号CXXM[2010]33

中医高职教育方法探讨 篇4

1 中医高职教育与中医经典教育的关系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深厚, 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促进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医经典著作是我国的传承文化, 是中国文化的经过岁月的沉积而留下的经典。因此, 切实加强中医经典教育, 积极探讨以中医经典教育建设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极具现实意义。

2 现行中医高职教育经典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医人才的培养问题很多, 虽然中医药人员数量在增加, 但从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反馈信息来看, 中医药教育质量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其主要原因与对经典著作的学习重视不够有关。近年来, 有学者以改变知识陈旧、内容重复、学科界线不清的弊端为因由, 提出取消经典著作的独立课程地位的观点, 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医学发展的自身规律。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是中医学生命力之所在, 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其源于经典而且是长期稳定不变的。也有学者提出经典医著的教材应该用现代语言表述经典医著中基本内容[1], 而将原文附其后供学生进一步钻研, 否则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笔者不否认用现代语言准确、完整地阐明医著的原意, 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来充实教材的内容, 以更好地体现经典医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临床实践的指导有重要意义, 但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对其原文原汁原味的学习。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架构, 有别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经典的学习, 把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 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是形成中医理念、建立中医思维的必备环节。

3 中医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设置为中医学经典必修课程, 简称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 有着很强的理论性, 它们构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 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3.1 学习经典医著, 是帮助学生打牢中医理论功底的需要

《内经》标志中医的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 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则进一步完善了中医理论, 建立了外感、内伤杂病和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学习经典医著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然要求, 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中医治学的根柢就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 经典可以示人以规矩准绳。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 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 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中医要遵循中医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轨迹, 来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内涵, 所以中医经典医著对于中医学生来说理所当然应该努力学习并切实掌握。

3.2 学习经典医著, 是提高学生临床辨治能力的需要

与现代中医教材的只言其常, 不言其变的机械性体例不同,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有着各自的辨证理论体系, 如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 贯穿于始终的是整体观和恒动观, 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辨证论治的规律。不仅理法方药一线贯通, 示人规矩, 而且有常有变, 常变结合, 从多层次、多角度上去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规律。与临床实际中的表里同病, 虚实并见, 寒热错杂, 阴阳混淆, 合病、并病, 以及误治、失治后的转变等纷繁复杂情况相符, 充分地体现了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灵活变通的辨证论治精髓, 弥补了目前统编教材的不足, 锻炼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4 经典教育方法

(1) 中医“四大经典”要作为广大中医学生的必修课, 学生不仅要弄懂经文含义, 还要会背诵一些重要的经文。 (2) 院校应成立中医读经会, 让广大中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阅读成为日常的功课。 (3) 学习经典必须强化“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批判的对象, 认为“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的做法, 正是当今中医教学的一大失误。“死记硬背”更是中医经典学习最基本的方式。经典医著成书己久, 文字古奥难懂, 语义有丰富性模糊性等特点, 常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现象。而现代学生在古文字方面的修养远不及古人, 因而对经典医著的理解存在不小的难度, 而且中医经典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几乎无必然的联系, 因此必须死记。关于经典学习的层次, 《内经》概括为“诵、解、别、明、彰”等五个字。诵为朗诵, 朗朗上口;解为解析, 细细品味;别为辨别, 不可烂从;明者, 识作者之意, 文章次序, 轻重粗细;彰者得其旨而融汇贯通, 举一反三, 验于天下。学习“死记硬背”, 不是否认教学方法的改革, 如理解了当然有助于记忆。当然单纯以经解经, 以解释清原文内容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是远远不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则可采用病案讨论、床边教学等方式, 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领悟原著的精髓。在教学手段上也可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方法, 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刺激,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切都可加深记忆,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死记硬背”。

5 展 望

对中医经典的重视, 就是对中医理论的真正重视。只有让中医学生的教育建立在一个高起点上, 才有希望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 才能使中医理论得到真正的创新。

参考文献

失眠的中医方法 篇5

我们在睡觉的时候要向婴儿学习。婴儿的睡眠姿势有一个特点——虎抱头,就是他的两只小手总是扬在上面,就好像老虎抱着头那样。四仰八叉的睡眠姿势是最放松的。这其实是肺气足的一个象。

刚出生的婴儿睡觉是不用枕头的,一般垫个小毛巾在头底下就可以了。人老了以后,逐渐气虚,于是乎枕头就会越来越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高枕无忧”的来历。

得哮喘的病人严重的连躺下都不可能,因为只要一躺下,他的肺叶全壅在上面,就会影响他的呼吸,是气越来越虚导致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枕头在不自觉地不断加高的话,说明你的阳气虚了,要引起注意了。

中医小方法强身益延年 篇6

中医经络学说指出,人体背部属阳,有一条从上到下沿脊柱纵向贯穿于背部的督脉,这条经脉总督人体全部属阳的经脉。手足三阳经及奇经八脉的阳气都通于督脉,所以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经常对背部经络和肌肉进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疏通经络,促使背部免疫细胞活化,安心安神,尤其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保健方法:每天早晚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锤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颈部);请人在背部刮痧、捏脊、拔火罐等;在背部肺俞穴、大椎穴进行中医蜂针疗法,针刺对治疗久咳、体虚易感冒、肩背慢性疼痛等效果极佳;用宽频照射背部对反复感冒也是很有好处的。

脊柱特区

脊柱内有脊髓,上通大脑,下联肢体神经,脊柱受损导致椎间关节移位,对周围神经、肌腱韧带产生挤压刺激,引起相关疾病。现在约有70%的人因平时缺乏对脊柱特区的正确保健而使之产生了病变,脊柱特区有四个生理弯曲,最易发生病变的有颈部(颈椎病)和腰部弯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健方法:每天晚上对脊柱进行按摩理疗、刮痧、走火罐、轻轻拍打。还可以请医生在脊柱特区进行针刺、中医蜂疗及艾灸,对脊柱各段脊髓分出的神经疼痛及强直性脊柱炎有治疗效果;沿脊柱两侧夹脊穴按摩可以增强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儿童厌食、偏食的目的,具体做法是:施术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小孩子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俗称尾龙骨、尾巴骨)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孩子做捏脊保健,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即可。

前胸特区

科学家发现,人的胸骨后有一个免疫器官叫胸腺,它是主宰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个人免疫功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对胸腺予以调理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强身延年。

保健方法: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至左下腹,来回摩擦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再用手掌跟对胸部中间上下来回摩擦50次;还可用两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擦拍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加胸腺素分泌,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心肺功能。心脏按摩法:一侧手掌跟放在胸骨和左乳头之间的位置,顺时针揉按50次,逆时针揉按50次。再换另一手掌跟重复上述动作顺逆时针各揉按50次。此种心脏按摩法对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腹脐特区

肚脐部是养生专家很重视的保健“要塞”,中医称腹中央肚脐为“神阙”。对腹脐部按揉刺激、调理,可分理阴阳,充实五脏,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

保健方法:两手重叠,按于肚脐,适度用力,呼吸自然,顺时针方向绕脐柔腹锻炼可以改善脏腑血液循环,促进肠胃和肝肾代谢,不仅能防治胃肠道疾病,还对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和生殖系统疾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对于平日缺乏锻炼的人群,最好养成在闲暇时间或散步的时候双手掌交替拍打(频率为每秒钟一次)中下腹部20分钟,有促进腹部新陈代谢的作用,可以消除堆积于腹部多余脂肪及治疗结肠炎、便秘的功效。值得提醒的是,腹部皮肤有化脓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如肠炎、痢疾、阑尾炎等)时,不宜按揉,以免炎症扩散;腹部有癌症,也不宜按揉,以防癌症扩散或出血。揉腹时,出现腹内温热感、饥饿感,或产生肠鸣音、排气等,也属于正常反应,不必担心。

耳部特区

耳廓主要由弹性纤维软骨、软骨膜、韧带、退化了的耳肌及覆盖在最外层的皮下组织和皮肤所构成。耳廓的皮下有极为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分布。别看耳朵小,它上面分布着上百个可以用来防治疾病的常用穴位。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以防治耳部冻疮,并能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中医方法 篇7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考试的科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健康发展的航标, 是高校体育教师行为的指挥棒, 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医院校体育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中医自身的特点, 用发展的眼光、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考试进行较为客观、可靠的评价, 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赖云升.高校体育测试改革的实践与分析[J].职业与教育, 2006 (11)

小议《中医保健按摩》教学方法 篇8

在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医疗、美容与健美作用,其他疗法难以与之相比。特别是近年来,按摩在我国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保健按摩可使人百脉调和,身体舒适,精力充沛,精神愉快。

中医保健按摩的方法简单、易懂,它是操作者运用两手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关于中医保健按摩教学中的方法。

1 让学生掌握中医保健按摩的作用

1.1 保健作用

保健按摩作为一种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康复疗法,它对健康的正常人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振奋精神,延年益寿的作用;对身体虚弱,精神不振,身心疲倦及患有慢性疾病之人,可以通过按摩来达到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

1)保健按摩可疏通经络,消除身体疲劳,由于肌肉疲劳导致经络阻塞,经络阻塞不通导致“不通则痛”,所以出现肌肉酸痛不适的症状。采用一定的保健按摩手法在人体一定的经络穴位或部位按摩可以疏通经络即“通则不痛“

2)运行气血醒脑安神:因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按摩,可以使宾客疲劳不适部位的气血运行加快,从而使机体的肌肉、关节、筋脉等得到气血的濡养,迅速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对于精神疲劳的宾客,在头面部及有关经穴进行按摩操作,通过对一定的经络穴位施以轻柔、均匀的手法,可以达到醒脑提神、清爽头目的效果。

1.2 防病作用

1)平衡阴阳,调整气血。在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维持着动态平衡,如果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就转化为疾病状态。所以,要健体防病,就要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保健按摩对人体各个部位施以按摩操作,所作用的既有阴经又有阳经,可以调整人的经络使之处于阴阳平衡状态。“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

2)未病先防,要增强人体的正气。保健按摩可以促进血脉流通,使气机调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另外,保健按摩通过全身经络,特别是一些保健要穴(如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的按摩,可以增强和调整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人体的气血生成与运行、水液的输布与排泄、饮食的消化与气机的调畅等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从而达到健体防病的作用。

1.3美容作用

人体面部的颜色、光泽、弹性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衰老和健康状况。按摩手法刺激一定的穴位和经络、部位,能起到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脂腺的排泄和汗腺的分泌,按摩面部可清除色素沉着并可通过经络的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滋养皮肤,使面部红润、细腻、有光泽,皱纹减少,使人看起来更年轻,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1.4美体作用

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体力劳动、运动量相对减少,加上饮食的精细,使身体摄入的营养过剩,导致脂肪堆积,人也越来越胖,这不仅影响形体健美的外观,且由于肥胖而导致其有关现代疾病的产生。通过保健按摩,可以消耗体内脂肪及多余物质或使局部的脂肪通过按摩指压,转化或消耗,达到肌肉放松、关节滑利,皮肤红润,运动轻松的目的。

2 让学生学好保健按摩基础知识

中医保健按摩手法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他必须懂得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保健按摩师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比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必须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它能帮助保健按摩师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一门学科。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使按摩手法有一定的渗透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美容、康复的目的。

3 让学生掌握保健按摩的注意事项

中医保健按摩适应范围比较广泛,效果较好,但也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的,要掌握好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是提高效果、不出意外的关键。它适应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肥胖症、疲劳的恢复等。禁忌高血压病、急性传染病、严重的心脏病、肺病、肝肾病、妇女经期、孕妇的腹部、各种恶性肿痛、有出血性疾病及皮肤化脓等。要注意穴位按摩按压时,均宜采取先轻、后重、再轻三个步骤,用力要恰到好处,防止损伤皮肤或筋膜。避免压迫骨骼部位,防止骨膜炎或血肿现象。遇到被按摩者突然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虚汗、脉膊加快等现象,不要慌乱,先让其平卧,再掐其人中、十宜,按揉印堂、内关、足三里,点揉大椎等。被按摩者一般饭后30分钟之内不宜按摩,且进行按摩前2小时不宜做剧烈运动。

4 让学生掌握全身保健按摩的基本手法

全身保健按摩手法是根据历代流传、确有实效、防衰益寿的按摩方法编排而成的。它是操作者运用两手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效果,基本手法如下:推法、抹法、摩法、擦法、搓法、按法、点法、拨法、捏法、拿法、捻法、揉法、液法、一指禅法、抖法、振法、拍法、扣法、击法、屈伸法、拔伸法、摇法、气功推拿等其他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按摩手法,才能在实际操作运用中做到“法随机变,得以应手”。圆满完成按摩推拿施治任务。充分达到按摩的作用。

全身具体操作手法:

(1)被操作者仰卧位

1.头面部按摩手法:轮推前额正中线,分抹双眉,掐鱼腰,按阳白,揉运太阳,掐四白,掐晴明,按揉迎香,按地仓,推揉颊车,双揪耳垂,搓掌浴面。

2.胸腹部保健按摩

1)胸部:分肋法,揉摩膻中穴,按压中府穴、云门穴,龙凤呈祥,晨笼解罩,点按胸骨,宽胸法;

2)腹部:横摩法,斜摩法,提拿腹肌,按上腹,按下腹,脐旁横摩,按腹中,脐周团摩,狮子滚绣球,点按天枢、气冲,消气法。

3)下肢部保健按摩法:股内侧揉捏,拳顶合揉,股内侧推法,按股前法,拿足三阴、足三阳法,揉膝周,揉足三里,拦动下肢。

(2)被操作者俯卧位

1.肩背部保健按摩法:拿肩井,分推肩臂,掌推肩胛法,按肩胛内缘,双滚肩背,直推背部,揉大椎、阳关,顺藤摸瓜,提拿夹背,按脊中,背部按揉。

2.腰部保健按摩法:腰部横摩,推按腰背肌,拿揉腰肌法,叠掌按腰,双龙点肾,温肾补气,按压环跳,掌根、拳揉腰骶,虚掌扣腰法。

3.下肢部保健按摩法:推下肢后,提拿腿后侧,股后侧捏揉,点按下肢后侧,抖下肢,吉庆有余。

(3)上肢部保健按摩手法 :肩周按摩,捏揉腋前线,捏揉腋后线,双手揉球,双手搓臂,双龙点肩,摇臂抻抖,大鹏展翅,推手三阴、手三阳法,按神门,揉劳宫,捋抖十指,抖动上肢,肩部整理。

中医养生学教学方法初探 篇9

1 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

“养生”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 又称摄生、道生、养性等。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 汇集道、儒、佛、医、武术的思想精华, 秉承了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系统、简单到多样的发展规律, 并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 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 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1]。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 它贯穿了中医学良好的医学思想和观点, 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三因制宜等;并运用了中医学一切独特的理论, 如阴阳、五行、脏象、气血、精气神、情志等;还使用了中医学独具风格的治疗方法, 如针灸、气功按摩、食疗等, 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同时中医养生学还不断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 比如, 它兼容了我国道家的“效法自然, 清静无为, 形神兼养, 众术合修”的养生思想, 并广泛的吸收道家、道教的养生功法;同时它还非常重视儒家关于伦理道德规范和心性修养的的养生思想, 并吸收其“心斋”、“坐忘”等具体养生方法。教师宜将上述养生思想和观点融会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用和阐述, 以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加强其对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解。

2 注重传统与现代多学科兼容

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 广涉百家。讲授中医养生学时, 教师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树立整体观念, 全面掌握, 不可偏废。采用中医和西医相结合, 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自然疗法和现代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多学科兼容, 多种手段介入。例如, 讲授“养生的预测和预防”时, 应立足于对疾病过程高度认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传统中医学整体的宏观观察、循证医学提供的临床证据并与基因蛋白质水平的微观观察相结合, 及时发现疾病征兆, 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疾病趋向进行准确的预测, 对患病人群进行准确的诊断。另外由于社会和谐、饮食均衡、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养生的概念将进一步外延到社会、生存环境等许多领域, 体现海纳百川的核心思想。

3 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养生实践课的教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提高健康水平。对于养生基本技能的讲授, 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还必须结合临床实习, 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有必要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 在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的同时, 一方面要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来理解、分析和解决养生上的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要以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 这样经过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4 采用直观教学法

中医养生学在教授具体方法时, 可选择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印象特别深刻, 比如心理健康、常见病的防治等题材, 可通过观看一些具体的健康教育知识的影片、幻灯等多媒体, 将本来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还可以分析一些养生的个体化案例, 这样对大家平时常见的健康问题不仅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对不同健康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忠.中医养生学概论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J].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 10:5.

《中医眼科学》教学方法探析 篇10

1教学方法

选择2006年69名学生 (1班37名, 2班32名) 进行《中医眼科学》理论课讲解及闭卷考核 (100%) 。另对2010年21名学生进行《中医眼科学》理论课讲解, 并增加临床见习的课时, 课程结束进行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评分。具体教学方法: (1) 眼科解剖与生理讲解完毕, 安排见习;临床解剖猪眼球, 每位同学解剖猪眼球2只, 两两配对, 互相做各项检查, 教师负责督促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手法,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 中医病因病机及脏腑讲解、眼的五轮中常见病讲解完毕, 安排临床见习各种眼部常见病, 或观摩手术及门诊各种诊治操作, 共1~2次。 (3) 理论闭卷考核占80%, 实践考核占20%, 实践考核中见习出勤占5%。每位学生可任选2~3项眼科常用仪器操作或解剖猪眼球, 教师对其正确性和熟练程度给予评分。优良率=80分以上学生例数/总例数。

2结果

2.1 2006、2010年学生眼科考试成绩

2010年学生成绩优良率为85.71% (18/21) 高于2006年1班的54.05% (20/37) 和2006年2班的40.62% (13/32) 。见表1。

2.2 2010年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与综合成绩比较

增加临床见习后, 学生最后考核成绩优良率明显提高。见表2。

3讨论

中医眼科与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相比, 具有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总认为自己将来从事于内、外、妇、儿科, 有无眼科学知识关系不大, 还认为眼科以西医为主, 对《中医眼科学》普遍重视不够。

为进一步提高现代医学院校的教育水平, 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医学院校学生的教育问题, 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就此问题, 国内外许多专家不断探讨研究, 十余年来, 国内同行也在不断探寻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如:重视课间实习课的带教[1], 综合性考核方法[2], 采取多样临床实践教学方法[3,4], 推荐适合学生登录的免费网站[5], 上海龙华医院张殷建医师提出建构性教学[6],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等[7]。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改革方法, 可在实际应用中因教学资源或师资力量等原因, 最后真正广泛应用到现实教学中的却很少。

笔者在从事《中医眼科学》教学工作的几年中, 对眼科教育方面的实践和考核问题深有体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不断地探索研究。《中医眼科学》授课已多年未进行临床见习, 学生考核时完全靠死记硬背, 考完即忘, 毕业后对眼科学已无印象, 更谈不上选择眼科作为终身职业。

通过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 增加临床见习课时,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提高学习效果, 为以后成为眼科医师打下一定的基础。

讲课方面, 为避免一味单纯枯燥的理论讲解, 安排2~3次临床见习,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 加深对眼科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可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将其纳入最后的考核之中, 探讨此教学考核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两两成对, 进行猪眼球解剖, 教师从旁加以引导。

在眼科门诊见习中, 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及一些急重眼病的处理原则和措施。门诊病种较多, 学生见习中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带教老师需从主诉、现病史、专科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等对疾病作系统的讲解, 以便学生真正掌握该病, 并要求学生能作相似处理, 作出诊疗方案, 最后进行点评,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另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检测视力、验光、滴滴眼液、涂眼膏、包眼、洗眼、泪道冲洗、测眼压等。总之, 眼科实习是要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 熟悉常见的眼科诊疗手段, 掌握一些急、重眼病的紧急处理措施, 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化学性眼外伤、眼球穿通伤等的紧急治疗措施和原则。

临床见习与实习是验证、丰富理论知识, 并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临床教学让学生学会使用现代仪器来观察认识眼部疾病, 并选取典型病例让学生模拟诊治, 同时检测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 然后由带教老师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讲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所包含的深层知识, 并对易混淆的疾病进行鉴别, 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来诊治疾病。

与往年相比, 笔者发现:本课题今年在《中医眼科学》授课的同时, 穿插进行眼科临床见习, 学生的兴趣浓厚, 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动手能力加强, 对单纯的眼科理论课讲解有较清晰的认识, 普遍认可《中医眼科学》理论考核与临床见习技能考核结合的模式。

今年因学生量偏少, 统计量不足。尚不能有力证明《中医眼科学》现行教学考核模式的优越性,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该新教学考核模式, 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新考核模式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奕洁.眼科学教学的改革和优化设计[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2) :65-66.

[2]张艳玲, 陈翔, 杨晓, 等.信息时代新型《眼科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5 (5) :9-12.

[3]吴晓玲.眼科实践教学环节改进的探讨[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3 (5, 6) :247.

[4]唐勇华, 刘生荣.高等中医院校眼科学家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5 (3) :123-125.

[5]曾军.眼科临床见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2) :313-314.

[6]张殷建.中医眼科学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7, 17 (4) :231-232.

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完善 篇11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尤其一些科技被广泛应用到医药领域,在医疗设备中使用一流技术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在中医内科治療方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医内科存在众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医内科的发展,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中医内科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中医内科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所谓中医内科治疗就是综合运用中医、西医,以及医药学知识治疗一些疾病,通常情况下,中医治疗涵盖多种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内科治疗已经不在局限于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开始融合西医治疗方法。例如,在研究人体疾病时,运用基础中医理论中的相关知识,对内科病症的病因、发病机理等进行分析和判断,而在治疗方法方面,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中药治疗法,同时融合了一些西医知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西医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方式。

中医内科治疗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方面,另一类是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

研究中医内科治疗的文献少。在中医内科治疗理论研究方面,受自身因素的影响(知识、实践经验等),针对新病因、常见病,治疗规律缺少相应的研究分析,而中医检测指标、专病专方等方面的文章较为常见。

详细的诊断标准比较少。对于详细的诊断标准,符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的文章少之又少,没有详细记录诊断标准来源的文献占绝大多数。在中医内科治疗,以及治疗标准等方面,我国相对比较落后,更有一部分作者对中医内科治疗进行自拟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查询到判定标准难度比较大。

缺乏科学的试验方法。在医学界,随机对照治疗试验法是最为常用的试验方法,然而,这种实验方法在中医内科治疗方面,应用非常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验结果的说服力。

创新研究少。在中医治疗方面,创新研究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医学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中医内科治疗创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新病因、治疗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

缺乏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在中医内科治疗人员科研水平方面,科研水平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同时增加了大范围推广的难度。

提高中医内科治疗效果的具体措施

在中医各科中,中医内科是基础,无论是《内经》,还是《诸病源候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以及无数医学家的艰辛探索,我国的中医内科治疗直到近代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内科治疗效果,需要完善治疗方法。

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在中医内科治疗实践中,通过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同时借助各种渠道,积累治疗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知识。对于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检验,确保理论的准确性。在中医内科治疗过程中,通过反复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在中医内科治疗理论方面,我们要虚心学习,向治疗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在请教过程中,不断积累自身的经验,从根本上弥补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

结合西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促进了中西医之间的结合。对于中医内科治疗人员来说,在继承中医内科理论的基础上,对西医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吸收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进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西医相互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借助西医优势弥补中医的不足,进而最大限度提升中医内科的治疗效果。

化整为零,细化学科方向。在确保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对中医内科的方向进行不断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学科向小学科的转变。通常情况下,其方式主要表现为:对中医内科进行细化,将大学科具体到某一具体的小学科,例如将中医内科细化为眼科、耳科、鼻科等,通过细化学科,进一步增强中医内科的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充分挖掘现代医疗技术的价值。从实践来看,要想继承发扬中医内科,需要与时俱进,将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融入到中医内科治疗中,通过兼容并蓄,在中医内科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精华,进一步提升中医内科的治疗效果。

勇于创新和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论任何领域,要想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中医内科来说,在实践中要想提升治疗效果,同样需要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推动自身的持续发展。基于此,在中医内科治疗过程中,需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树立科学求真的观念,明确指导思想,不断积累先进的治疗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治疗思路,同时及时正确地处理医患关系,灵活运用西医治疗法、心理疏导等方式,在与患者的合作中,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中医妇科疾病临床诊断方法探析 篇12

关键词:中医妇科,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中医妇科疾病临床诊断体系建设

我国早就已经有了妇产科的专著,根据马王堆出土的文物记载已经有了关于妇科疾病的书籍。到了汉朝,李竹园第一次矫正了关于妇科疾病的书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有相关的论述。内经中有30多条是关于妇女生理现象的病理研究,战国时期扁鹊曾经创立带下医,这些都是我国妇产科的萌芽,到了十一世纪的宋代,政府部门正式列出了专业的讲授课,这是整个世界上最早的分科项目,欧洲各个国家到了十八世纪才出现妇科讲座,相对而言,我国比世界其他国家早了600多年。我国在宋代以前是比较重视妇科疾病的,在他们看来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很多的病变。因此,应该适当调节生理周期的正确性,从整体观念出发,一般情况上可以采用内治法加上调理。妇科疾病属于生殖系统疾病,但是与整个身体的气和血有很大的关系[1],这也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关键所在。整体与局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反映局部,局部影响整体,因此妇科疾病应该从整体与局部两方面来进行治疗。治疗妇科疾病除了以内治法为主,还要用中药进行外用,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多式多样的。在此基础上,今天更应该大力发扬中医妇科诊断理论。

2 中医妇科疾病临床诊断体系发展成就

几千年以前,人们就注意到了妇科疾病所带来的伤害,并且制定出了一些措施,首先就是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古之礼制,具有法制的作用,与现在我们的法制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以后的发展,又提出了优化的方式,让自己的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眼睛不看隐晦的东西,说话饮食都应该注意,让自己身体的每个功能都处于美好的环境中,当你处于美好的环境中,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非常的开心,这样你的身体就不会出现一些妇科疾病,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这样能够促使整个身体的机能达到最佳的状态[2]。

3 中医妇科疾病临床诊断要点

妇科疾病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一大顽疾,很多的疾病会使得整个身体发福,并且不容易治愈,对于中医来说,妇科疾病的诊断要容易一些,它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这四个要点进行检测。

3.1 望诊

望诊首先是望形神,形指的是形体,神指的是精神。形神相依,与整体的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女人神智清楚、表情痛苦那就是妇科常见的痛症,这个症状是每个女性都容易有的,也是最严重的,如果头晕神昏、肢体冷汗出来,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妇科血症,也就是出血症状,假如出现这个症状要注意了,一般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如果出现神昏,高热不退即是一般人所说的妇科热病,这种情况一般对身体没有多大的危害。妇科在望诊过程中,应该注意体型的变化,包括身体各个部位的变化,女生一般到了十四岁就会出现第二性征,这也是女子成熟的表现[3]。

其次是望面色,这个可以反映出脏腑的气血功能。如果面色发白那就是气虚,面色苍白就是血虚,面色潮红就是虚热,面色紫黯就是血瘀,面色晦暗是肾虚的表现。

最后是望唇舌,包括望口唇、望舌质、望舌苔。口唇的色泽能够反映脾胃的情况,舌色舌质可以观察脏腑气血的盛衰,舌苔的厚薄可以观察邪气的盛衰,在此主要是以舌诊为主。见表1。

3.2 闻诊

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方面。听声音包括听患者的语言与妊娠时胎心的声音,闻气味主要包括闻其他部位的气味。

3.3 问诊

问诊是诊查疾病的重要方法,可以了解患者某些特殊的习惯和嗜好,同时可以了解疾病发生的时间、发展的经过以及诊治过程,现在的症状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在临床上很多的证候是患者自觉的症状,只有通过仔细的问诊,才能够洞察整个病情,只有通过了解整个疾病的全部情况,才能够正确诊治。

首先是问年龄。女子的一生中可以将年龄划分为几个主要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青春期一般是月经不调的时候,冲任之通尚未稳定,所以出现一些小问题很正常。到了育龄期,也就是成熟的时期,大约40岁开始,这个阶段容易产生各种病症[4]。

其次是问主诉,主诉指的是主要的症状,应该包括总病症性征发生的时间,主诉在书写的时候应该语言简练精确。

最后问病史。包括其发病的时间、周期以及治疗过程。还要询问月经历史,询问第一次月经期的天数、颜色、变化等状况。月经的表现不同,往往会体现出寒热虚实。接着再询问一下是否有婚史,如果有婚史,还要询问配偶的健康状况。

3.4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种,中医学中的脉诊通用于各个学科,妇科诊脉中应该注意月经的脉搏,不同症状的脉搏是不一样的。月经脉的脉搏是月经将至,脉多呈现滑状,产生的状况也不同。按诊主要包括的是肌肤和腹部,按肌肤主要包括检查肢体的温凉、润燥、肿胀程度。按腹部主要检查腹部有没有疼痛的现象,有没有硬块,当然包括对盆腔的检查。

(%)

4 结语

妇科疾病对女性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需要女性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维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中医妇科即是针对中国女性而出现的,所以其临床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韩梦丽,韩晓峰.临床中医妇科疾病诊断的方法[J].妇科发展,2012(8).

[2]江小文,陈晓晓.临床中医的诊断方法[J].中医诊断,2009(5).

[3]吕远洋,米莎莎.临床中医的诊断方法[J].中医未来,2009(3).

上一篇:正确认识新课程语文下一篇:PWM控制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