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物(通用10篇)
中医药物 篇1
中医认为人体是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疾病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临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护理倡导辨证施护[1],整体护理。女性意外妊娠采用药物流产较手术流产不良影响小。本文探讨药物流产后采用中医整体护理对子宫复旧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药物流产门诊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实验组年龄21~35岁,平均29.3±2.2岁,停经30~45天,平均38.6±1.8天;对照组年龄20~34岁,平均28.6±2.4岁,停经35~45天,平均37.5±1.4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停经时间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因意外妊娠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经B超检查确诊为子宫内妊娠,心肺功能正常,排除后位子宫、纵隔子宫、单角子宫,不良生育史及药物禁忌症者。
1.2 方法
1.2.1药物流产两组患者用药前完成B超检查,了解胚囊大小、位置,确定患者适合药物流产;空腹口服米非司酮片剂(25mg/片),每日2次,每次1片,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3天;第4天上午8点整空腹至我院计划生育科门诊口服米索前列醇片剂(200μg/片)3片,并留院8小时,观察并记录孕囊排出时间及子宫出血情况,离院后,实验组次日起连续7日来院艾灸,对照组在家休息。两组均于口服米索前列醇片剂后8日、15日及转经后复诊,期间电话咨询。所有患者按时服药及复诊。
1.3 护理方法
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保证饮食营养、劳逸适度、心情舒畅、卫生清洁、预防感染等。实验组另予中医整体护理,(1)调饮食:宜滋阴养血、益气补血、清热润燥的食物,如鸡蛋枣汤、乳鸽枸杞汤、豆浆大米粥、小米粥、甘平甘凉类粮食、畜肉、禽肉和蛋乳类食品等,以平补阴阳气血;因药流后瘀血内停,不宜进食酸涩收敛类食物,如乌梅、莲子、芡实、柿子、南瓜等,以免恶露难出;慎食或忌食辛燥伤阴发物(如辣椒、酒)、寒性生冷食物(如螃蟹、田螺)。(2)慎起居:避风寒,注意保暖。(3)施艾灸:口服米索前列醇片剂次日起施温和艾灸,隔盐、隔姜灸神阙,隔姜灸关元、足三里和三阴交(双侧同时灸),距皮肤表面约3cm处施灸,每次每穴位约15min,皮肤表面出现红晕、患者能耐受热度为宜,防止烫伤;灸后休息0.5小时,2小时内不能洗澡。连续7日,每日1次。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流产成功患者、流产后月经恢复时间。流产成功:口服米索前列醇片剂后7日内孕囊完整排出,或未有典型的完整孕囊排出,但B超检查未发现子宫内有残留组织;流产失败:药流后7日内未有完整的孕囊排出,B超检查子宫内仍有残留组织或阴道出血及反复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实验组流产成功61例,对照组流产成功46例,实验组流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23例流产失败患者予清宫手术。实验组流产后月经恢复时间为29.00±3.09天,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7.00±7.62天(P<0.01),具有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中医认为药物流产属于“胎漏”“堕胎”“小产”“恶露不绝”范畴,妊娠物残留宫内为血瘀[3]。西医认为药流后阴道较长时间出血的原因是子宫腔内仍有滋养叶组织残留或妊娠蜕膜,凝血块在子宫腔积存,阻碍子宫恢复。民间“坐小月子”是指堕胎后需一段时间的护理调理,因女子性多柔,易耗气失血,又忧、惊、劳、倦等,故当补虚祛瘀。
汉代《金匮要略》曰:“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注重食物的寒凉属性,增加食物偏性,可纠正人体体质之偏。小产后有恶露排出,血室正开,邪毒易侵,血液受寒则凝,经血排出不畅,不通则痛。《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刺激经络穴位。子宫(胞宫)是小周天的起点,冲、任、督、带脉皆起于此。妇产科疾病的病机是冲任督带经脉损伤,神阙直接与其相通,中医有脐通百脉之说,《灵枢·营卫篇》曰:“足少阴肾经与冲脉夹脐上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现代研究发现,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故渗透性最强。关元能同时调理任脉、冲脉,分协通达,气血下注于胞宫;三阴交是治疗生殖疾病的主要穴位,属脾经,与肝经肾经交汇于下肢,此三阴经又在关元处与任脉相交;足三里是胃经合穴,为首选强壮穴。艾灸以上四穴可激发经气,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元气。研究表明,实验组流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流产后月经恢复时间为29.00±3.09天,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7.00±7.62天(P<0.01)。提示中医护理可促进药物流产成功及子宫复旧。
药流后做好中医护理有利于完全流产,促进月经正常恢复、子宫复旧和身体康复,预防经、带、胎、产等问题。现今越来越多不孕症与流产有关,中医治未病,《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开展中医指导护理养生保健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应用中医整体护理的作用。方法:130例药物流产门诊患者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实验组次日起采用中医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流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流产后月经恢复时间为29.00±3.09天,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7.00±7.62天(P<0.01)。结论:药物流产应用中医护理能促进流产成功及子宫复旧。
关键词:药物流产,中医整体护理,饮食起居,艾灸,子宫复旧
参考文献
[1]李玉霞,李丽萍.浅谈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9,22(9):1970-1972.
[2]朱慧玲,程利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原因分析和治疗现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9):569-571.
[3]黄少英.艾灸在人工流产术后中医护理的应用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0):75.
中医药物 篇2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根据《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昌宁县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制定我院抗菌药物整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工作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中医医院质量活动管理年”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整治,务求实效。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
二、整治工作主题
主题: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三、重点内容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对我院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三)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在医院未来发展规划中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人员引进计划中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能严格执行。
(五)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认真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
(六)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七)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九)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十)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医务科根据每月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是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卫生服务医改目标的重要措施。我院切实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角度出发,提高对此次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层层落实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务求实效。
(三)认真总结,查找不足,持续改进。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我院在推进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的同时,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中医药物 篇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扶持力度的日益加大与产业结构深入调整,新技术与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推广应用,中医药与天然药物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亦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自2008年以来成功举办6届的“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已逐渐成为中医药与天然药物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盛会。为及时把握国内外发展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科技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由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中国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公司共同承办的“2014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将于2014年10月16-17日在上海虹桥宾馆举行。《上海医药》今年将继续担任大会的媒体支持。届时,来自中医药与天然药物领域的中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将通过大会报告、主题报告和主题交流等形式,就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学术热点、技术合作、产业热点等各抒己见,展开热烈的探讨。可登陆www.s-tcm.com浏览相关资讯。联系人:王迪、杜璇,E-mail:shtcm2010@163.com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
中医药物 篇4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肝损害,中医防治进展
结核病作为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加之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时间比较长, 少则半年, 多则几年, 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肝损害。国内文献报道, 我国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8%~30%, 居各类药物性肝损伤的首位, 而国外的发生率较低 (约为2.6%) , 因此, 寻找一种有效的护肝方法, 是保证患者坚持全疗程抗结核治疗、减少结核耐药和复发的关键。近年来, 中医药在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综述如下。
1 自拟中药汤剂治疗
刘鹤岭[1]自拟疏肝解郁汤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 观察初治肺结核84例, 应用2HRZE (S) /4HR方案抗结核治疗, 治疗组44例, 全程加服疏肝解郁汤;对照组40例, 全程加服葡醛内片。结果显示, 治疗组出现肝损害3例 (6.82%) , 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阳性患者出现3例 (6.82%) ;对照组出现肝损害13例 (32.50%) , 其中HBs Ag阳性患者出现10例 (25.00%)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王爱华等[2]用自拟方柴胡栀子汤 (方药组成:柴胡、栀子、当归、生地黄、白芍、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 加减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 痊愈率为73.1%。裴异等[3]应用益肝汤保留灌肠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 处方:赤芍、生大黄、黄精, 浓煎取汁后应用导管高位保留灌肠,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潘洪秋等[4]用护肝益肺颗粒防治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 该方由五味子、胡黄连、白头翁等12味中药组成, 具有护肝解毒、敛肺止咳的功效。其治疗肝损害52例总有效率为96.2%。其结论是护肝益肺颗粒对因服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防治作用, 且对结核病的毒性症状有治疗作用。
2 利用经方治疗
郝小萍等[5]认为: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引起肝损害的病理机制是阴虚火旺, 热毒湿瘀交结。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以达到清热泻火、解毒祛湿、活血化瘀而治标, 滋肾养肝、补肺健脾而治本的目的。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31例, 有效率达93.55%。郭晓阳等[6]应用茵陈五苓散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治疗组30例, 临床治愈15例, 显效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7%。孙长明等[7]在不中断原抗结核方案的基础上, 应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21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朱旭霞[8]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 在给予葡萄糖、维生素C、肌苷静脉滴注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 药物组成:柴胡、枳壳、茯苓、炒白术、生甘草、赤芍、白芍、丹参、南岭荛花加减煎汤口服, 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88.2%。杜可等[9]治疗组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l次/d, 疗程60~132 d, 平均92 d;对照组部分病例加用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疗程58~130 d, 平均90 d, 治疗中每半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结果治疗组肝功恢复时间平均为13.5 d, 对照组平均14.1 d, 2组相比 (经t检验)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崔岩飞等[10]在静脉滴注凯西莱的基础上, 根据中医辨证采用具有疏肝理气、祛湿化瘀功效的茵陈、柴胡、黄芩、枳壳、香附、郁金、川芎、赤芍、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等加减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 总有效率达96.9%。
4 实验研究
翟融等[11]用保肝护痨汤 (方药组成为柴胡、白术、黄芪、白芍、茵陈、百部、鸡内金、炙甘草) 治疗, 其试验研究证实, 保肝抗痨汤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米佳等[12]用解毒养肝汤 (主要由茵陈、栀子、白芍、丹皮、小蓟、垂盆草、生甘草) 等组成, 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功效, 取其中药煎取液按照体重比例予以小鼠灌肠。通过对解毒养肝汤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实验研究, 证实了该方对肝功能指标改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并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5 治疗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5.1 抑木扶土法
崔岩飞等[13]认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属于中医的“药物毒”、“胁痛”、“黄疸”等范畴, 究其原因是外来邪毒直中脏腑所致, 病位在肝, 涉及脾胃。其病理机制是:肝郁滞, 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而脾虚不运, 水湿不化, 日久化热, 湿热互结阻滞气机又能使肝胆失于疏泄。根据“五行生克”:“扶土可以抑木”。又《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用补气健脾中药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预防, 使脾胃功能正常, 肝气平和, 可减少药物性肝损。
5.2 理气活血解毒法
曹烨华[14]认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 中医病理机制是外来邪毒侵袭肝脉, 导致疏泄失职, 肝气郁滞而脉络失和, 血行不畅致瘀血内阻, 从而采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治疗方法遵循气行则血行, 重在活血化瘀, 佐以理气解毒的理论。
5.3 培土生金法
张俊明[15]认为肺结核属中医“肺痨”范畴, 阴虚是其病理特点, 应采用补虚培金和治痨杀虫的治疗方法。利福平、异烟肼等西药能起到杀虫效果, 但会造成药物性肝损害。根据仲景“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及“五行生克”的理论, 使用具有培土生金作用的中药, 一则补其虚, 以复其真元;一则可实其脾以复其肝功。而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培土生金法可促进肝肺组织的修复, 增强呼吸肌的功能, 提高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加用中药培土生金。
中医药物 篇5
关于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自查报告
根据《响水县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具体要求,我院立即认真落实,进行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应用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我院成立以院长贾硕林为组长的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响水县中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随后,医院组织中层以上干部、护士长、临床医生、药师等140余人召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动员大会,贾硕林院长与各临床科室主任签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目标责任书。重点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方面进行规范。
1、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对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外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做了调查;
2、开展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全员培训;
3、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分级制度。
二、现将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列出如下:
1、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每月门诊抗生素处方占总处方再25%左右,住院在65%左右,但与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用药。临床工作中,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抗菌药物被滥用。如在门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便开始应用抗生素,而不做相应病原学检查。
3、预防用药过多。手术患者抗菌素使用率过高,外科系统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也相对较高。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不合理。
综上所述,不应凭经验选用抗生素,应当把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作为重要依据确定或改换药物(但我院因无细菌培养室无法进行监测,院部正在积极筹措准备中医院南迁后建立)。且要以口服给药为主。为避免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就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配伍、个体差异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三、整改措施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熟悉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2、目标 抗菌药品种不得超35种
根据医院制定的专项整治方案,进一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采购工作管理,整治结束后,医院抗菌药物购进目录不能超过35种。全院住院病员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在60%以下,门诊病员抗菌药物使用控制在20%以下。住院病员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原菌标本送检率达30%以上。手术科室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在30%以内,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均在术前30分钟—2小时内使用。
3、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四、处罚情况
每月对全院临床医师的处方及病历进行抽查、点评,并将点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1、对抗菌药物超常使用采取预警制度。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对每月使用总量前十名的抗生素进行监测,必要时限制采购。
2、对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3、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十名医师,医院简报通报,并计入考核。
4、对无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的当事人按抗菌药物实际价格的20%进行处罚。若发生3次者经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研究,停止当事人3—6月处方权并待岗处理,并作为聘职晋升缺陷管理的依据。
总之,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响水县中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中医药物 篇6
1 精选教学内容
《中医药基础》内容较多, 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和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部分[3], 其中中医学基础知识既有中医基础理论也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在有限的学时里, 如果不舍弃一些内容, 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对教学内容做了取舍, 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 使大多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1.1 需重点讲述的内容
选择中药学基础知识进行讲述, 尤其是重点中药的功能、主治和鉴别。重点中药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常用中药, 如麻黄、柴胡、金银花、大黄、茯苓、肉桂、党参、黄芪、甘草等。这些中药在临床上很常用, 所以需要重点讲解。第二类是名贵中药, 如人参、三七、鹿茸、天麻等, 这些品种不仅临床常用, 并且价格高昂, 市面上容易出现假药, 所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以期对这些药材能够正确识别。第三类是剧毒中药, 如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等, 这些中药由于毒性较大, 临床应用时容易中毒, 需要学生掌握。
1.2 需略讲的内容
中医基本理论只讲与中药药性相关的部分, 如要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 则要用到阴阳、五行、经络等概念, 所以在讲中医基础理论时简单介绍一下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中成药部分主要讲述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功效和适应证, 使学生能做到问病荐药即可。
1.3 需适当舍弃的内容
因为是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 他们不直接接触临床, 所以中医学基础知识中的中医诊断学、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中的方解, 这两部分内容舍弃不讲。另外, 由于本专业的学生没有开设药用植物学, 所以中药的来源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 讲述时只需要让学生懂得来源的重要性, 具体来源则不讲。
2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进行形象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 它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方法, 而且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比如在经络这一部分教学中, 经络挂图和模型是最常采用的教具, 但由于都是静止的图像,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常常需要多次重复, 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采用flash动画技术模拟经络的循行, 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 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 可以将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的经脉, 以利于学生记忆理解, 可以配合经脉线的移动动画, 同步讲解经脉循行知识, 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再如讲授中药时, 用多媒体图像把每一味药材炮制前后的彩色形态予以展示, 既避免了文字、语言描述植物性状及药用部分的困难, 又使教学的知识点更加准确、生动。由于多媒体的优势,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比较陌生的概念, 达到学习的目的,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4]。
2.2 结合实物, 情景式教学
在讲述重点中药时, 除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图片外, 还提前把药材饮片发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闻、尝、看、摸等感官来感受, 如黄连味极苦, 尝一下便终生难忘;杜仲掰断后可发现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 一般可拉长1 cm以上;肉桂香味奇特, 单凭嗅觉就能判别[5]。在讲述中成药时, 将市面上的中成药样品带到课堂上来,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可以让学生有直观认识,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物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的讲述进行学习,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使学生印象深刻。
2.3 注重启发引导,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6]。例如在讲解中药学基础知识中的泻下药时, 可以先问学生知道哪些中药有泻下作用, 大多数同学一般都能说出大黄、巴豆等中药, 少部分同学能说出番泻叶、火麻仁等其他中药;然后再问学生这些药泻下的作用哪些强、哪些弱。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修正和总结, 再将这些药物按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种归类,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可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总之, 为做好《中医药基础》课程的教学, 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 营造宽松、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明军.《中医药基础》课程建设之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12) :111-112.
[2]蔡晓玲.中职中药制药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4) :31-32.
[3]张志明.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3) :3627-3628.
[4]陈明祥.多媒体技术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 2003, 31 (6) :619-620.
[5]黄显峰, 吕鹏飞.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生药学理论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 21 (2) :195-197.
中医药物 篇7
在我国“免疫”一词, 最早见于明代医书《免疫类方》, 指的是“免除疫疠”, 也就是预防疾病和免除瘟疫的意思。除此之外, “免疫”一词有身体抵抗病毒、恶劣外在环境的能力和精神上的抵抗力的意思。现代免疫学认为, 免疫是指生物机体在识别异己过程中, 识别自我和排除异己, 以维护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保护性生理反应, 其有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而免疫力是机体抵抗外来侵袭和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
2 免疫力与肿瘤
在临床与实验研究过程中, 大量的数据表明免疫状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1]。现研究表明, 肿瘤会产生肿瘤特异性抗原, 这些抗原能引起宿主一系列免疫反应, 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T淋巴细胞、B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攻击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它的监视识别能力及清除异常细胞能力明显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就无法抑制肿瘤细胞的异常增生[2]。可见在监视和阻止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上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人体的免疫力在防治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3 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
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其内涵是不采用任何药物进行防病治病的一类疗法, 本文根据其立论, 分别论述以脏象气血理论为理论依据的疗法, 此疗法分别是基于脏象气血理论, 以调理情志为主要作用的情志疗法和音乐疗法;和基于脏象气血理论, 以疏调气血为主要作用的气功疗法[3]。
3.1 情志疗法
3.1.1 情志与正气
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 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 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 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4]。正气与邪气相对而言, 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及对外环境适应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的抗病、祛邪等作用, 是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作用的综合表现;从疾病发生的原理来看, 人体脏腑功能正常, 气血津液充足, 则正气强盛, 抗邪有力, 病邪难以入侵, 故不发病[4]。而情志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 反映了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 情志治病就是通过对内脏气血的影响,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显然, 情志与正气密切相关, 在情志病变中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机能状态就是正气抗邪能力的反映[4]。
3.1.2 情志因素致病的免疫学机理
情志因素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质是一种应激反应, 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变化而产生作用介导的。情志刺激可导致蓝斑 (LC)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强烈兴奋, 致使主体儿茶酚胺、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分泌增加, 胰岛素分泌减少;下丘脑促释放激素、垂体激素以及引起某些神经肽类物质的释放也增加, 这些物质通过与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相结合, 对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 皮质醇、性激素与儿茶酚胺可引起免疫抑制, 而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可引起免疫增强;长期严重的情志活动失调 (如:焦虑、恐惧、愤怒、抑郁、敌意等负性情绪) 会导致升高体内免疫抑制性激素, 降低免疫增强性激素, 从而淋巴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免疫系统失去对病毒、肿瘤、毒素等畸变细胞的监控;持续强烈应激反应可抑制免疫功能, 导致免疫细胞的免疫防御和监视功能下降, 无法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蔓延, 从而导致病情逐渐恶化[5]。
总之, 情志致病与“正气” (或者说免疫力) 密切相关, “正气”在免疫防御与免疫监视等方面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1.3 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
1978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第十二届国际癌症大会上, 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恶性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各种不良心理社会因素使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失调, 并在较长期的物理因、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其中, 负性心理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人们首先对肿瘤疾病的本质要有新的认识, 不能让负性情绪困扰着自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肿瘤定为慢性病, 把它也看成事诸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伴随人体衰老过程的异常体现。一改既往认为的“肿瘤是不治之症”的传统观念。
3.1.4 肿瘤患者情志治疗方法
常言道“心病还须心药医”, 有大量研究证明肿瘤患者在被确诊肿瘤之前就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困扰, 如彭霞报道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类似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恐惧、孤独感等[6]。所以当患者得知自己患病时对其心理产生了一种沉重的打击。作为医务工作者, 要矫正患者这种不良心理反应, 把世界卫生组织对“肿瘤作为慢性病新的定义”推广出去, 矫正、缓解、治疗肿瘤患者不良心理的状态。
中医传统心理治疗方法有情志相胜法、顺意疗法、移情易性疗法、认知疗法等, 情志相胜法是中医心理治疗中最具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其理论出自《内经》, 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疗法。原理是依据五行相克理论而产生的不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 以情胜情以此来治疗情志疾病。中医学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 从而演化出“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
但是情志相胜疗法并不适合肿瘤患者心理治疗, 因为尚无科学、规范的分类及统一的标准, 临床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相比之下其他情志疗法临床操作和治疗更加适合如:顺意疗法、移情易性疗法和认知疗法。
(1) 顺意疗法
此方法最早出现在《内经》, 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指出, “闭户塞牖, 系之病者, 数问其情, 以从其意,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顺从患者的意志, 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使之心情调畅而治愈疾病。顺意疗法的要领在于“情舒愿遂”;当然, 在运用此疗法时, 对于患者的要求要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对于合理的、健康的、客观条件允许的, 尽量满足;对于在时间上不能及时达到, 或者客观条件不允许的, 要对患者耐心说明, 并表示理解;对于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欲望, 应对患者善意的说服, 正确引导;总之, 医生要认真做到“数问其情, 弄患者的心理需求, 顺其意, 从其欲”, 如此才会起到治疗效果[7]。
(2) 移情易性疗法
移情易性疗法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使之思想焦点离开病所转移到别处。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情志之郁, 由于隐情曲意不伸, ……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8]排遣情思, 改易心志, 是此疗法的用意所在;此疗法旨在医生指导患者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使之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别处;改变其周围环境, 使患者减少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9]。通过指导患者培养兴趣爱好, 如看书、听音乐、写毛笔字、绘画、种花、垂钓等, 陶冶其情操、静心、调神;或者可以外出旅游欣赏山水风光, 也会起到移情、驱除烦恼的作用, 不失为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调节方法。
(3)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理论认为, 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与自身的认知密切相关, 扭曲的认知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10]。认知疗法是使用语言和其他方式来启发患者, 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 使其逐渐认识到原有的想法、情绪表现是错误的, 从而建立起健康的认知。如在《东医宝鉴》中有写“欲治其疾, 先调其心, 以正其心, 乃资于道, 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 一切妄念, 一切不平……能如是则药未到口, 病已忘矣。”此疗法的目的是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疗法主要包括劝说开导法、行为开导法[11]。
3.2 音乐疗法
中医里的音乐疗法由来已久,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当中记载了五音可以调节五脏调理情绪, 其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曰:“肝属木, 在音为角, 在志为怒;心属火, 在音为徵, 在志为喜;脾属土, 在音为宫, 在志为思;肺属金, 在音为商, 在志为忧;肾属水, 在音为羽, 在志为恐。”
音乐疗法的五行、五脏、五音、五志及与情志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传统中医讲, 音乐有感染、调理情绪的作用, 人在聆听中曲调与情志、脏腑之气产生共鸣, 使血脉鼓动、通畅精神。音乐疗法是根据宫、商、角、徵、羽 (分别对应1、2、3、5、6) 这五音表现为基础, 以五调式来分类, 力求准确地符合其五脏的生理节律和特性, 分别施乐;并运用五行原理, 五音的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关系, 五音搭配组合, 来调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循环, 使其身体正常协调[12]。
明末清初医学家家喻昌的《医门法律》中记载:“《内经》本宫商角徵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声, 以参求五脏表里虚实之病[13]。”还有清代医书《医宗金鉴》里提到“五声之变, 变则病生, 肝呼而急, 心笑而雄, 脾歌以浸, 肺哭促声, 肾呻低微, 色克则凶[14]。”以上两本医书都论述了五音在临床中的应用, 通过五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以诊断治疗五脏之表里虚实的病症。音乐疗法具有缓解紧张或失常心理状态作用, 同情志疗法作用机理一样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的功效, 起到了防病、养身的作用。
对于音乐疗法的治疗, 如何选择音乐作品,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教授和泸州医学院的张子游教授, 在《中医康复学》一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音乐康复治疗的一些实施方法[15]。例如:“音乐安神法”, 代表乐曲有梁代古曲《幽兰》、晋代古曲《梅花三弄》等, 是以清幽柔绵之曲治疗紧张、焦躁所致的病症或怡情悦志;“音乐开郁法”代表乐曲有汉魏古曲《流水》、唐代古曲《阳关三叠》等, 是以爽快鲜明之曲治疗精神忧郁所致的病症;“音乐悲哀法”, 代表乐曲有汉代古曲《小胡笳》等, 是以凄切悲凉之曲来治疗愤怒暴躁所致的病症;“音乐激怒法”, 代表乐曲有唐代乐曲《离骚》、《满江红》等, 是以激昂悲壮之曲治疗忧思郁结所致的病症;“音乐喜乐法”, 代表乐曲有宋代《黄莺吟》、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等, 是以轻松喜悦之曲来治疗悲哀郁怒所致的病症[15]。
3.3 气功疗法
我国传统气功疗法有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从本质上看, 气功疗法也属于心理疗法, 即通过静心调神, 结合调整呼吸, 进而达到调身的目的。其运动特点是动作柔和连绵, 滑利流畅;有松有紧, 动静相兼;气机流畅, 刚柔相济。以活动筋骨, 疏通气血, 调节气息, 来畅通经络调和脏腑, 增强体质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3.3.1 气功疗法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
现代医学证明, 运动锻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对应激的策略, 身体运动可使忧郁的人变得放松, 转移注意力, 调节生理功能和情绪以应对应激[16,17];其作用机制是利用运动使人体血液循环加速改善其功能, 使大脑营养状况从而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 让大脑的功能充分发挥, 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健康, 有助于保持好的精力及稳定情绪;运动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运动可使循环系统中的性激素水平下降, 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
3.3.2 气功疗法的特点
气功疗法特点是: (1) 遵循整体性改善人的整个机能。 (2) 气功所追求的是自我身心的锻炼, 方式大都是自行练功, 所以可以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潜能, 在调身、调息、调心的同时, 也起到训练自我调控能力的作用。 (3) 气功遵循“顺乎自然”的原则, 讲究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及周围自然环境,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锻炼。
3.3.3 气功疗法的运动要领
中医强调运动要“中庸之道”, 任何一切“太过”都会对身体不利;气功疗法的运动量要掌握一个“中”字, 就是要适量运动, 适可而止。王玉侠、王人卫在研究“运动干预对癌症发生、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中指出适宜的运动能够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 改善癌症患者生理机能, 提高生活质量, 在癌症康复过程中起到明显效果[18]。于洋在研究“不同运动方式对癌症患者身心康复影响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中低强度运动对抗癌效果较好[19]。除此之外气功疗法贵在坚持, 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的事, “动则不衰”的道理, 要求人们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这样才会有治疗效果。
4 结语
如今, 人们对防病治病意识不断增强, 对防病治病方法要求提高;大众已经改变从前有病打针、吃药的西医老套方法, 希望得到更绿色的治疗方式。所以说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而中医非药物疗法比起西医的优势是: (1) 防病治病范围广泛, 各科疾病均能治疗; (2) 取法自然而副作用少; (3) 价廉、方便、有效; (4) 集治病、防病、康复、保健为一体。与此同时也要承认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种类繁多, 尚无统一的标准, 对每一类疗法的临床文献的回顾性研究不足, 缺乏对临床疗效有实践意义的数据支撑。因此,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临床实际, 加强传统中医特色疗法的科研开发, 重视对临床效果数据的收集与客观评价;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治疗方法与医学理论, 使祖国的中医医学发扬光大。
摘要:中医讲“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指人体的抗病能力, 相当于西医讲的人体免疫力, 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体的“正气不足”所引起的, 它是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就“驱邪扶正”提高肿瘤患者的人体免疫力这一难题, 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就有其“独到之处”, 其方法简便、价格低廉、主治广泛、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符合健康观念总体需求, 也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文章就此只论述三种疗法, 情志疗法、音乐疗法和气功疗法。
中医药物 篇8
研究对象均为2009-12~2011-12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结核科住院病人, 其中抗结核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100例患者为肝损害组, 该院同期抗结核治疗无肝损害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按照入院时间顺序, 连续入组。肝损害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5周。纳入标准:符合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1,2]及结核病诊断标准[3]。年龄18~76岁者。
2 研究方法
中医体质学分型采用王琦教授中医体质辨识量表, 划分为平和质、特禀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和气郁质9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分型研究。实验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目前对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尚缺乏特效疗法, 其治疗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停用抗结核化疗药物。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出现肝损害, 而有些患者能耐受抗结核化疗, 均与体质因素相关。研究肝损害患者易感体质,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有利于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 从而使得化疗得以顺利完成。
目前, 中医体质与某些慢性肝病的关联已有初步研究[4,5], 而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体质研究未见报道。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常见气虚质、湿热质两种体质, 气虚质、湿热质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较其他体质患者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害, 而平和质患者出现肝损害几率明显降低。根据研究结果, 采用有效中药对易感体质进行调理, 在未发病之时即注重调理病理体质, 从而达到对疾病的早期预防。针对气虚体质患者, 应重视补气健脾, 积极改善气虚体质;针对湿热体质患者, 以清热除湿、解毒调肝、健脾和胃为调理的根本大法。另外, 通过易感体质的辨识, 为进一步实现化疗方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以预防肝损害的发生, 并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治愈率及结核疫情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权其镇, 孙自勤, 王要军.新肝脏病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2:895.
[2]Danan G, Renichou C.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drugs-1.A 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s:application to drug-induced liver in juries.J Clin Epidemiol, 1993, 4 (6) :1323.
[3]叶任高.内科学.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9.
[4]苟运浩, 过建春, 施军平, 等.中医体质与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探讨.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 16 (4) :249.
中医药物 篇9
1 汤方治疗
1. 1 自拟中药方顾文静[2]等自拟补肝方, 在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内分泌治疗时, 辨证、辨病相结合, 减轻了药物治疗产生的肝脏毒性反应, 使患者顺利接受抗肿瘤治疗。彭海燕[3]等总结老中医邹良材的经验方 ( 黑料豆、路路通、楮实子、泽兰) , 其具有补益肝肾, 解毒排毒的作用。对药物性肝损伤有显著防治作用。李有志[4]在使用抗结核药过程中, 用自拟肝复康汤, 治疗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 证明中药在护肝、降酶、利胆、退黄、活血祛瘀等方有独特的疗效。曹烨华[5]采用 ( 红花, 丹参, 赤芍, 川芎, 郁金, 槟榔等) 理气活血解毒, 治疗药物性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 有效率达93%。胡广银[6]等选用 ( 柴胡、郁金、香附、川芎、炒白术、茯苓等) 疏肝健脾, 治疗化疗后肝功能损伤, 取得较好效果。宋海鹏[7]等用中药益肝汤保留灌肠, 能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 有效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赵远红[8]等对30 例化疗后肝损伤患者进行辨证分为毒热炽盛、湿毒内蕴、肝郁脾虚、阴虚四型用纯中药施治14 天, 对比观察较纯西药治疗效果相当。魏勇[9]等运用滋肝肾、柔肝血、解肝毒理念自拟保肝降酶汤治疗药物所致肝损伤, 修复受损的干细胞, 疗效可靠。
1. 2经典方加减邓厚波[10]等运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肝病附加药物性肝损伤, 在总疗效与肝功能改善方面, 均较明显。吕波[11]在门诊工作中利用桂枝葛根汤加减治疗由抗生素、安眠药、降脂药等所导致的药物性肝病, 总有效率达90%。李小沙[12]等针对药物性肝病患者, 分别使用加味茵陈四逆汤、肝泰乐口服3 周, 后复查肝功能, 加味茵陈四逆汤护肝作用优于肝泰乐。续海卿[13], 在西药疗效不佳的情况下, 口服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药物性肝病总有效率达89% 。邱廷山[14]等观察逍遥散治疗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HIV) 药物致肝功能损伤, 发现逍遥散能明显降低肝酶及胆红素。
2 中成药治疗王会锋[15]等报道静脉滴注多烯磷脂酰胆碱同时口服茵栀黄口服液, 治疗由抗生素、抗结核药物等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 可缓解药物性肝炎的各种症状, 迅速改善肝功能的各项指标。胡振玉[16]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发现化疗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发生率较高, 应用复方丹参素和川芎素治疗, 发现上述二药联合, 不仅可提高化疗疗效, 而且还具有防治肝损害的作用, 明显的降低了肝损率。张正伟[17]等收集202 例长期服药精神疾病患者, 其中109 例用复方虎杖片预防药物性肝损害, 6 个月内进行肝功能情况比较。复方虎杖片预防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肯定。黄肖梅[18]观察护肝宁片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 加用护肝宁片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23. 7%。刘红凌[19]应用苦参素注射液辅助治疗药物性肝炎, 使大多数病人症状明显改善, 对肝功能的复常有明显的作用。魏兆勇[20]等在开始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六味五灵片保肝, 肝损害发生率明显减。
3 药理研究周艳丽[21]等研究发现白芍总苷对雷公藤造成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可明显升高雷公藤所致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 可以加速肝损伤诱导氧自由基的清除, 减少肝组织内部氧自由基的产生。肖清华[22]等研究表明丹参注射液能降低血浆粘度, 加快红细胞流速。又能清除细胞自由基, 可显著改善肝细胞的微循环。刘琨[23]等发现灯盏花素通过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等作用, 改善机体微循环、清除体内的毒性中间代谢产物, 提高肝细胞内血氧含量。减少药物产生的肝功能损害。齐艳萍[24]等详细解读了鹿茸对实验动物肝细胞膜的影响, 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 及对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鹿茸的有效成分清除自由基, 阻止肝细胞脂质过氧化, 减少有害产物MDA和NO的产生, 避免肝细胞的损伤。杨林林[25]等实验证明宽叶羌活水煎液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时能降低TNF - ɑIL -6 ALT含量, 宽叶羌活所含挥发油、香豆素等可以清除氧自由基的产生, 从而达到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医药物 篇10
1 神的生理病理特点
本文中的“神”属于心所藏之神中的狭义之神, 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灵枢 · 天年》云:“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由此看出, 神自心中而出。心神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做出分析反应, 进行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心为神明之脏, 主宰情志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 《素问 · 灵兰秘典论》云:“心神总统魂魄, 并赅意志。”由此可知, “心神”为四神之长, 是最高层次的主宰。目前的心理学认为, “神”的功能与人的意识和能自行感觉、操控的主意识雷同。《灵枢·天年》云:“气血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可见心主血脉与心主藏神具有密切的关系, 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充足的心血可滋养心神而使心神不惑。心神贵在“明”, “神明”即是意识清醒, 凡是能引起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功能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心神“失明”, 从而导致“神不安”, 最终导致其调控功能失常, 而表现出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异常。
2 魂的生理病理特点
《灵枢 · 本神》云:“随神往来谓之魂”, 从阴阳属性上看, 魂为阳神, 是神的一种活动形式[2]。《朱子语类·卷三》云:“人之能思虑计画者, 魂之为也。”由此看出肝魂主宰着人的认知活动、精神活动和情志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魂是具有一定层次的认知活动, 指一些非本能的、较高级的心理活动, 如感情、意志、思维、技巧、智能等, 是随着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而产生的, 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健全发育, 再加上后天个人的阅历, 然后逐渐发展而成的精神活动[3], 因此魂与个人社会阅历密切相关。其与心理学中的潜意识关系密切, 其作用多是在主意识失控下实现的。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肝魂妄动, 最终导致“魂不守”, 上扰心神, 反客为主, 则出现无意识的感觉和行为, 如梦话、梦游、幻觉等。
3 神魂相搏与成瘾动机敏化的相关性
神魂相搏[4]:“神”“魂”任何一方出现异常, 均会破坏神魂之间存在的 “神主魂从”的平衡关系。神是人体的主意识, 是精神活动的基础。《类经》云:“魂随乎神, 故神昏而魂荡”, 肝魂失于心神的调控, 则肝魂不能安守, 神与魂搏, 斗争不止, 就如君主昏庸不知政事, 长而久之国事失于治理, 而成君庸臣乱之势;魂为神之使, 助神之决断而自身不显, 为人体的潜意识, 倘魂不安其位, 上逆而夺君位, 魂锋芒外现, 挟持心神, 如君弱而臣强, 即使君主清明但仍不能控制, 最终也会导致神与魂搏, 魂现恶念而心神无力收摄, 难以控制, 自制不得。
神魂相搏是成瘾动机敏化理论的主要病机, 强迫用药和觅药行为是成瘾动机敏化的核心特征[1]。药物成瘾的症状为耐药、戒断反应、摄入大剂量药物、戒除药物失败、在面对严重不良后果时仍然不能停止使用药物。其中, 除去药物耐受和戒断反应, 其他4项表现均应归纳为强迫性的觅药和用药行为。觅药动机具有增强、局限、难以转移的特点。心理学认为潜意识和主意识之间的冲突及紊乱是强迫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潜意识中的前意识在精神心理活动中出现了混乱, 也就是说潜意识中的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法被正确区分, 从而导致前意识的控制机制出现异常, 因此令人产生冲动不能控制的感觉, 最终扰乱主意识的精神活动过程和结果, 表现出强迫性行为。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强迫性行为就是潜意识与主意识之间的一场战争, 也就是心神与肝魂的争斗, 即前面阐述的“神魂相搏”理论。长期用药破坏了控制主动行为, 即破坏了主意识的思维过程。现代研究表明可卡因成瘾者存在冲动和决策等认知和行为损害的症状[5]。同时人脑成像研究表明, 药物成瘾者的前额叶皮层低功能状态持续存在[6], 其中前额叶皮层负责控制多种认知过程以保证复杂行为被有序、适度地执行[7]。正如《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表明心神主认知功能, 所以“神不宁”会引起认识功能的减退甚至损害, 从而发生强迫性用药和觅药行为。此外, 强迫动机是强迫行为发生的基础, 动机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心理活动过程的概括。现代中医学将 “肝主疏泄”的功能概括为“正常的欲求冲动获得满足而心身愉悦的感觉”[8], 所以动机的产生是“肝主疏泄”的结果, “肝者将军之官”, 说明了肝的生理功能在人精神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临床各科几十种疾病的辨证论治都与肝有关[9], 中医学对精神类疾病的论治首先考虑肝, 特别是根据“肝主疏泄”的功能[10]。当肝失疏泄时, 人类正常的欲望、冲动就会变成过度的、病态的欲求, 并且通过肝过度的疏泄而发泄和外达, 产生“病态动机”, 也就是形成了“病态潜意识”, 表现为多种病态欲望和不受控制的冲动, 如不受控制的赌博、强迫症、多动症、Tourrette综合征以及脑损伤等[11,12,13]。与这些疾病一样, 药物成瘾的核心特征在于对药物的“强迫性动机”, 成瘾者对精神兴奋性药物形成的“强迫动机”是“肝主疏泄”失常的病理表现。肝主谋虑, 心主神明, 若肝失疏泄, 心神不宁, 则思虑过度而情绪不定, 导致控制病态动机的能力下降, 使成瘾者产生各种异常而且不受控制的冲动, 从而使人体产生不受控制的异常动机, 常常因为外界原因, 如阿片类物质、相关的用药场所、用药器具等而导致强迫用药和觅药行为的发生, 即动机敏化。研究证实与动机相关的脑区神经肽、神经递质等在毒品戒断后的复吸中作用至关重要[14], 这是对本文观点另一有力佐证。神魂功能失调最终导致主意识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被潜意识扰乱, 使精神兴奋性药物诱发的“病态潜意识”占据控制地位, 使得瘾发时强迫性症状突然出现, 患者自己不能控制, 虽然心神努力制之, 无奈魂强而神弱, 魂与神搏, 强迫与反强迫相互斗争, 最终肝魂成为胜者, 从而形成强迫性用药和觅药行为。且二者胶着不解, 非吸食毒品后而后已。
成瘾性药物辛香燥烈, 久服辛香燥烈之品易伤气耗血, 遂见头目眩晕、倦怠乏力、四肢不适、肌肉瘦削、面色无华等症状。在服药初期, 主要是欣快感增强病态的觅药和用药行为, 这时个体是为了再次拥有快感而服药[15], 患者主要表现为对毒品的渴求, 这与中医七情中的思虑过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针灸甲乙经》指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因此过度思虑, 不但消耗脾气, 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而且还会引起心神的耗伤, 加之吸食毒品后热入于血, 扰乱心神, 耗伤神气, 因此成瘾者主要表现为心悸不宁、健忘神呆、少寐多梦等心神失养的一系列症状。正所谓“魂随乎神, 故神昏而魂荡”, 故神不安则致魂失所主;心主血脉, 肝主藏血, 因此神魂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体内气血的充足。脉管血液充盈则神有所养, 神有所藏;肝脏藏血充足, 则魂有所养, 魂有所归, 两者就能各归其位, 各司其职, 相互合作, 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气血不足致使心神失养, 心神不明, 心神的调控能力失常;肝血不足, 致肝失疏泄, 无力潜魂, 魂不守舍, 上逆夺取君位, 斗而不止, 从而形成神魂相搏。
4 结语
虽然目前中医药戒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关于其戒毒机制的研究仍然不够完善。本文从“神魂相搏”中医理论探讨了药物成瘾的动机敏化机制, 认为心神总统魂魄, 为“四神”之长, 魂为阳神, 神为君, 魂为臣, 两者共同调控人体的精神行为活动, 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而吸食毒品会导致气血亏虚, 心神失养, 肝魂失摄, 从而形成神魂相搏, 表现为神弱魂强而神无所主, 魂夺神位导致强迫用药和觅药的发生。
摘要:药物成瘾动机敏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强迫用药、觅药行为的发生。中医认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肝魂失摄是成瘾性发生的关键, “神魂相搏”理论很好地阐释了强迫用药和觅药行为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