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药物

2024-08-09

急诊药物(共7篇)

急诊药物 篇1

药物过敏反应是用药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在美国, 每年有23万人由于药物过敏反应住院[1]。某些人因遗传因素或特异体质, 会对一种或几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当其应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时, 便可能在短时间或1周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 轻者会出现药物热、药疹, 严重者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 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药物过敏反应103例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药物过敏反应患者103例, 男70例, 女33例;年龄5~76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分类统计药物过敏反应所涉药品类别及例数、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等,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3 结果

1.3.1 临床表现:

出现药物过敏反应的患者, 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过敏性脉管炎、皮肤潮红瘙痒、红色丘疹、荨麻疹、药物热及血细胞减少等症。其中以皮肤系统反应 (如药疹、皮肤瘙痒等) 发生率最高 (73例) , 其次为过敏性休克 (30例) 。

1.3.2 药物种类:

本组导致过敏的药物中, 抗菌类药物20种53例次, 中药5种27例次。其他10种23例次, 包括解热镇痛药3种5例次, 抗肿瘤药4种6例次, 消化系统药2种7例次, 心血管药1种5例次。

1.3.3 给药途径:

本组静脉滴注给药72例, 口服给药22例, 肌内注射8例, 皮试1例。

1.3.4 治疗及转归:

本组药物过敏反应患者在给予升压、抗过敏、保肝、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 (1) 立即停药, 平卧、吸氧、保暖;并密切观察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 (2) 当患者出现药疹、全身瘙痒等轻度过敏反应时, 选择下列抗组胺药中的一种进行治疗:氯苯那敏10mg, 盐酸异丙嗪25mg, 苯海拉明40mg;10%葡萄糖酸钙10~20ml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 还可给予维生素C或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 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具体调整剂量, 一般症状即可缓解;还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对于低血压者一方面采用静脉扩容剂 (中分子右旋糖酐、血浆) , 另一方面应用升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对持续低血压或出现酸中毒的患者则应用碳酸氢钠进行治疗。本组药物过敏反应患者中治愈85例, 好转18例。

2讨论

过去人们认为, 过敏反应一般由西药或生化药物引起, 中成药不会产生过敏反应。但在上述103例患者中, 由中成药引起27例, 可见中成药的过敏反应, 也应引起重视。过敏反应与用药剂量关系不大, 而与药物种类及患者过敏体质有关[2]。本组在用药剂量偏小的情况下, 仍产生过敏反应患者5例。个别药物过敏试验为阴性时, 仍会产生过敏反应, 乃至休克, 因而对此类情况不可忽视。过敏反应具有不可完全预见性, 所以在临床上要结合多种因素考虑, 如患者药物过敏史、遗传因素、年龄、体质等进行全面认真了解, 尽量做到合理用药, 以减少过敏反应发生[3]。

变态反应, 如皮疹、红肿和瘙痒, 一般在停药一段时间后, 症状会自行消退, 部分患者需口服氯苯那敏片或外用炉甘石洗剂处理。对于较严重的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 除停药外, 可加用异丙嗪、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进行抗过敏治疗[4,5];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首选肾上腺素处理;对于有过敏史及过敏体质的患者建议使用携带式肾上腺素针剂, 当出现过敏反应时可及时抢救。

总之, 在实际工作中,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中推荐的适应证和剂量使用药品,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合理选择用药途径, 特别是对老年患者、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后应严密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停药、及时处理、及时报告, 急诊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方式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应用中药制剂时也应特别注意观察。只要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药物, 许多药物过敏反应是可及早发现或避免的, 从而更有效地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急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1]彭云武.CPT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8) :1594-1598.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39.

[3]魏影非, 马淑平.袖珍内科处方手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9-50.

[4]徐飞群, 张璐, 葛巍玲.我院136例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安徽医药, 2008, 12 (3) :286-287.

[5]陈震, 张国柱, 李明山, 等.我院182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安徽医药, 2009, 13 (4) :458-459.

儿科急诊药物中毒40例分析 篇2

关键词:儿童,药物中毒,安全,预防

儿童是一个自身免疫力低下的特殊弱势群体,很容易受到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侵袭,如细菌感染、感冒及过敏等[1,2]。一般来说,儿童普通病症的治疗常规手段是药物治疗,但是药物的使用往往有很多的禁忌证,加上儿童身上器官尚未发育完全,稍有不慎就会给儿童身体带来致命副作用[3]。2013年6月29日,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与某制药公司联合发布了一篇名为《儿童药物中毒专题报告》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在家中发生儿童药物中毒的概率达到86.4%,其对孩子造成的生命威胁程度仅次于烧烫伤,在威胁孩子生命的伤害榜中排名第二。因此,加强对孩子的保护,警惕药物中毒这一潜在危险是所有家长应当铭记在心并付诸行动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9月在本院进行急诊治疗的40例药物中毒儿童就诊病例。

1.2方法

将抽取的40例儿童药物中毒病例,根据患者在年龄、性别,在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药物的种类、患者用药后临床表现和治疗后恢复时间长短的不同分别对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2结果

2.1患者特征

40例研究对象中,男26例(65.00%),女14例(35.00%),年龄2个月~12岁。见表1。

2.2用法用量

40例研究对象中,27例是由于家长擅自给儿童服药而导致中毒;因为医护人员或者家长随意或操作失误使服药剂量过大导致中毒32例;儿童无知而误服药物导致中毒有20例,此外,儿童故意过量服药8例;不可预知性地母乳性儿童药物中毒的病例2例。

2.3药物种类及其特性

40例儿童药物中毒病例中,所有患者的用药种类及其临床表现和恢复过程见表2。

3讨论

3.1儿童药物中毒的直接因素

为了防止紧急情况的发生,一般家庭为买一些紧急备用药放在家中,或者家人有病史的,会备有一些特定的处方药,这些特定的处方药由于不是针对儿童而研发,因此推向市场之前也往往没有经过儿童临床试验验证,所以容易导致儿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可预料的危险[4]。在本院研究的病例中,儿童药物中毒原因涉及多种药品,其中,以镇静催眠药最多(10例),然后是镇咳药(9例)。镇静催眠药在治疗成人失眠、焦躁等症状时卓有成效;但用于儿童,则会产生乏力、双目对光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程度严重者还会昏迷;常用镇咳药以及抗病毒药也是比较常误用的药,比如,咳必清虽然对咳嗽中枢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大剂量的咳必清对于解除成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显著,但是对小儿而言,会产生抽搐、站立不稳等副作用;再者,金刚烷胺虽然能显著抑制病毒的相关活动,但是,过量时反而会使儿童不由自主震颤、出现幻觉等,它可以与解热药一同使用,产生较强退热作用,但是若与酒精混用,会引起醉酒,产生的病毒很难清理。不同患者对不同药物的需要量和耐受量不同,不同年纪的患者由于身体发育不同更是如此,很多药物剂量在安全和毒性之间的分界区域不够明显,因此谨慎用药应该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3.2儿童药物中毒的间接因素

40例研究对象中,男26例,女14例,男女比例约为2∶1;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仅2个月,年龄最大的为12岁,药物中毒最常发生区间在2个月~9岁,而且男性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儿童。分析发现,这跟男性儿童模仿能力强、活泼好动、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年龄特性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儿童由于对知识和事物正确认知的缺乏,对药物的无从分辨,容易误服药品。另一方面,统计情况表明有些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低下或家庭条件限制,当儿童生病时,不把儿童及时送去医院就医而擅自给患病儿童服药,更有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严重的家长,给儿童吃一些来历不明的草药,导致儿童病情不轻反重;还有些家长因为治病心切,不看医嘱或药品说明书,就急忙给儿童喂药,如此病急乱吃药,反而让患儿中毒。情况较为特殊的在于有些儿童随着年龄增加,具有一定自我意识和欲望需求之后,就会出现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或者犯错误被老师或长辈批评甚至被误解后,觉得丢脸、委屈而想不开,故意服用过量药物自杀。在医务工作者方面,失误主要发生在农村卫生院或小门诊,当地医务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往往没有按要求考察用药指征,就轻率地给患儿开药用药,结果是不准确的剂量计算造成了儿童药物中毒[5]。

本文以2013年4月‐2014年9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急诊治疗的40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对药物中毒的原因等进行了数据统计及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预防儿童药物中毒,要从行动上和意识层面同时入手。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孕妇和哺乳期的患者不得已必须用药时,务必严格遵照医嘱,不要私自用药;尤其容易被忽视的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的缺陷,实际上,有效的沟通对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以及坚强的意志、提高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是世界的未来,儿童的用药安全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全面普及儿童用药的安全知识,才能有效避免儿童药物中毒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武建军,李凡,曹秀堂,等.急性药物中毒235例临床特征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3,12(12):941-943.

[2]贺定金,李昌海.我院儿童药物中毒80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房,2013(30):2846-2847.

[3]丁其兵.儿科急诊药物中毒的抢救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6):1251.

[4]李发成.58例小儿急性中毒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161-162.

急诊药物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抽取我院急诊内科所开具的涉及抗菌药物处方2100张, 处方对应患者中, 男1351例, 女659例, 年龄5天~88岁, 平均 (47.3±10.5) 岁。

方法: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病种、检查及诊断情况,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对患者的用药处方进行分类统计, 综合分析其用药品种、用法、用量以及联合用药情况等, 评价用药合理性。

结果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2100张处方中, 单独用药处方占主要地位, 未见三联以上用药, 见表1。

抗菌药物种类选择:2100张处方中,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率最高, 共871张 (41.48%) ;其次为喹诺酮类, 共450张 (21.43%) ;大环内酯类次之, 共358张 (17.05%) ;青霉素类居第四位, 共295张 (14.05%) 。此外, 氨基苷类51张 (2.43%) , 四环素类28张 (1.33%) , 甲硝唑类47张 (2.24%) 。

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2100张处方中, 有161张处方用药不合理 (7.67%) 。不合理用药情况分布, 见表2。

讨论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我国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比例为25%~56%, 认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仍为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的问题[2]。本次抽查的2100张急诊抗菌药物处方中, 不合理用药处方7.67%, 显著低于相关报道, 但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存在, 合理用药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无指征用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往往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感染, 例如在外科手术中, 常需根据手术是否污染或者有无污染可能等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内科及儿科中, 对于特定病原菌感染往往需要预防用药, 对于缺陷患者, 在发现感染征兆时往往需要先予以经验用药, 然后再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予以针对性用药[3]。而在实际用药中发现, 部分无指征疾病, 例如普通感冒、水痘、荨麻疹等病毒性疾病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本组有19.88%的不合理用药处方为无指征用药, 应引起重视。

药物种类选择不当:从本组抗菌药物的应用频次来看, 应用最多的药物为头孢菌素类药物, 占所选处方的41.48%。临床实践证明, 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对于老年、小儿及孕期、哺乳期女性也可适量应用。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在浓度允许的范围内并不会造成人体损伤, 常用于危重感染的治疗。但任何一种头孢菌素均有其适用范围, 例如在急诊科中,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 常应用于治疗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呼吸道感染或者尿路感染等。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对于需氧性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效杀菌作用, 而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则多应用第三代或者第四代头孢、喹诺酮以及氨基苷类药物进行治疗[4]。故在临床用药过程中, 未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致病菌以及医院实际情况等用药, 极易出现药物选择不当, 影响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本组有22.36%的不合理处方为药物选择不当, 所占比例也较高。

特殊人群用药不合理: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 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 应针对其特点合理选择用药, 不仅要考虑疗效, 还应充分考虑药物可能给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2]。本组有1.86%的不合理处方为儿童或老年用药不合理。因老年人群多存在肾功能生理性减退, 应用需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极易引起肾功能损害, 故在用药中, 对于这类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万古霉素、氨基苷类等毒性较大的药物。此外, 儿童应用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导致牙齿染黄、牙釉质发育不良, 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儿童动物软骨发育等, 故应尽量避免应用[3]。

用药方案不合理: (1) 用法及用量不合理:抗菌药物剂量过大或者过小均属于不合理用药, 剂量过小则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 甚至可能产生耐药性, 而用药量过大将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5]。本组有9.94%为用药剂量不合理。此外, 用法不当也可影响疗效及安全性。例如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物, 需确保血药浓度保持在相应的治疗量范围内, 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本组有11.18%不合理处方为用药次数不当。因庆大霉素等具有浓度依赖性的药物, 如单次大剂量给药相比于多次小剂量给药, 可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 故临床常经稀释以后予以静滴或者处方剂量肌注。而对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单次大剂量用药则往往难以获得显著疗效, 例如β内酰胺抗生素的半衰期很短, 其抗菌效力与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时间呈正比, 需足量、多次用药方可达到满意效果, 并降低细菌耐药。 (2) 联合用药配伍不当:通常情况下,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限于两种药物联用, 并需要降低各自的用量, 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本组2100张处方中, 单独用药70.24%, 二联用药20.33%, 三联用药9.43%, 无三联以上用药, 基本符合国家联合用药原则。但仍然有54张处方为联合用药不合理, 占所有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3.54%。主要体现在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等。在联合用药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疗效、药物作用机制等, 以免药物联合应用后削弱疗效、发生交叉耐药、拮抗作用、毒性增强等。

禁忌证用药:在临床用药过程中, 如未严格掌握用药禁忌证, 将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例如对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 如应用磺胺甲噁唑可能导致叶酸盐流失, 加重患者的贫血症状[5]。

综上所述,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医护人员的药理知识、严格掌握用药禁忌证和适应证、严格审核用药处方, 确保用药合理,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对减少细菌耐药及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的用药情况。方法:抽取急诊内科涉及抗菌药物处方2100张, 综合分析患者的情况、用药品种、用法、用量以及联合用药情况等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本组抗菌药物应用中, 70.24%为单一用药, 20.33%为二联用药, 9.43%为三联用药, 用药基本合理;7.67%用药处方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药物选择、用药次数、剂量、联合用药不合理、无指征用药、老年及儿童用药不合理以及禁忌证掌握不严等方面。结论: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有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提高用药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急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蒲若鸿, 蒲奕.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用药调查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3) :616-617.

[2] 孙庆敏, 邱召娟.我院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的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3, 10 (1) :51-54.

[3] 李海渝.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5) :117-118.

[4] 宋继红, 梅伊任, 刘燕等.医院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 :369-371.

急诊药物 篇4

1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儿科急诊2007年10月份处方, 共计1 022张。

1.2 方法

统计抗菌药处方所占百分比、抗菌药的种类及品种数、单用和联用处方数占应用抗菌药处方数的比例, 并进行系统分析。

2结果

2.1 抗菌药的使用情况 1 022张处方中, 抗菌药处方有542张, 占53.03%;单用抗菌药处方520张, 占使用抗菌药处方的95.94%;2联抗菌药处方22张, 占使用抗菌药处方的4.02%;3联以上抗菌药处方为0。口服抗菌药处方占抗菌药处方总数的52.58%;注射用抗菌药占抗菌药处方总数的43.36%。

2.2 抗菌药的使用品种 我院儿科急诊选用包括注射、口服、外用共计的抗菌药有6大类20个品种。其中, 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硫咪、头孢呋辛、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替安、头孢甲肟、拉氧头孢;青霉素类:青霉素G;喹诺唑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其他类:甲硝唑、黄连素、呋喃唑酮。其中, 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在儿科用药中占主导地位。

2.3 用药频度见表1。

2.4 抗菌药联用情况见表2。

3讨论

3.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本次调查表明:儿科急诊处方抗菌药使用比例达53.03%, 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 明显高于国际标准[1]。表明儿科急诊抗菌药的应用率偏高, 不符合儿科以呼吸道感染, 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的现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使用抗菌药, 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包括充分休息、补充水分、退热、减轻卡他症状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2]。用药频率表显示, 儿科抗菌药使用种类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为主, 其次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这主要是由于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特殊的毒副作用, 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从注射用抗菌药使用的种类看, 头孢呋辛使用频度最高, 其为二代头孢类抗菌药有较广的抗菌活性, 并对许多β-内酰胺酶稳定。但头孢呋辛说明书中明确写到新生儿对头孢菌素有蓄积作用, 3个月以下儿童安全有效性尚未确定, 因而不推荐使用。这点应引起医师注意。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应用以阿奇霉素、琥乙红霉素、红霉素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比同期血中浓度高, 在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激发药物释放系统, 作用持久, 疗效显著。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临床多种常见致病菌尤其是对支原体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较少的不良反应, 且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儿童无特殊的毒副作用, 所以在儿科得以广泛应用。

3.2 抗菌药联合用药分析

本次调查联用处方只占4.02%, 3联以上联用处方为0, 属合理应用范围。在细菌感染的一般情况下, 使用一种药物比较好, 这不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还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或单用一种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 可考虑联合用药提高疗效。从联用处方来看大多数医师在治疗中都采取白天静脉给药, 晚上加口服给药或先静脉给药, 然后口服给药巩固的办法, 这种给药方式虽然可行, 但要考虑到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的要求, 选择同类抗菌药, 且抗菌谱接近的品种, 掌握好给药时间, 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目的。

3.3 不合理用药分析

3.3.1 用药时间不合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 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半衰期较短, 使用时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 即3~4个半衰期给药1次, 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予[3]。本次调查的处方中, 此类抗菌药注射剂的使用多为1次/d, 不符合时间依赖型抗菌药药动学、药效学特点。建议临床改变1次/d的输液方式, 分次给药, 以提高抗菌药的杀菌效果, 减少医药资源浪费, 同时降低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3.3.2 选药不合理

有4例处方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 除2例是外用的, 另2例则是口服用药的。由于此类药物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因此该类药物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3.3.3 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联用

从联用处方表中看, 大多数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之间的联用, 一般认为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不宜联用, 可因竞争共同的靶位而产生拮抗, 甚至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4], 不但其治疗效果起不到相加作用, 反而增加毒性。同时同类药物间存在交叉耐药, 同时应用既浪费药物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3.3.4 速效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之间的联用

琥乙红霉素与头孢硫咪联用, 一般认为前者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以致细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使后者的速效杀菌作用减弱, 因此不建议2者合用。但也有文献报道, 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 可产生协同作用。而这一协同作用并不恒定, 其机制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干扰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抑菌剂, 当给予敏感菌亚浓度时, 曾显示有抑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作用, 同时这一浓度又不影响其他蛋白质的合成, 仅选择性抑制β-内酰胺酶的产生。在这一机制中红霉素等是作为亚抑菌浓度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发挥作用的, 但这一亚抑菌浓度不易掌握, 一旦升至正常抑菌浓度以上, 则将产生拮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杀菌作用, 导致合用失败[5]。

3.3.5 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注射剂合用

头孢甲肟和庆大霉素联用,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一定肾毒性, 而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由肾脏排泄, 2者使用增加对肾脏的危害。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3.3.6 用药误区及社会环境因素

调查中发现, 急诊儿科存在应用抗菌药物指征不明现象。对于儿科应用抗菌药物, 无论是临床医师还是患儿家长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不管患儿病情轻重, 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就应用抗菌药物。有些一开始就使用3线抗菌药物, 把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万能药物来应用, 甚至认为所用的抗菌药物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使无指征用药的现象愈演愈烈。

调查还发现, 我院儿科急诊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趋势在增加, 青霉素应用频度较低 (0.37%) , 在抗菌药注射给药中处于第15位, 低于其他医院首位的报道[6]。青霉素抗菌效力强, 价格低廉, 在治疗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所致的感染时应为首选。笔者分析认为, 这和社会环境及药品经销商的促销活动有关, 作为医师应该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等效的前提下, 应选择价廉的方案, 尽量使患者以较低的医疗费用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4建议

从上述分析来看, 我院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知识掌握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建议:①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和患儿家长对合理用药的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 使之充分认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②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对本地区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 规范其使用行为;③尽快建立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系统, 为提高抗菌药合理、准确的使用奠定物质基础;④发挥院内感染管理部门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切实有效地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采取有效措施, 定期公布医院抗菌药的使用情况, 使耐药菌株快速的蔓延能得到有效遏制, 从而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昌勤.抗生素在滥用与质量监控之间游离.中国处方药, 2005, 12 (12) :21-22.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 (中华儿科杂志) 编委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 (试行) (下部分) .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6) :379.

[3]戴自英, 刘裕昆, 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3-59.

[4]杨世杰.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0, 61, 67, 124.

[5]黄怡.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及对策.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999, 20 (1) :28.

急诊药物 篇5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急诊处方5000张。

1.2 方法

分别对抗菌药物的类别、给药方式、联用情况和使用科室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共抽查5000张急诊处方,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3105张, 占62.1%;使用抗菌药物注射剂处方2160张, 占总处方量的43.2%, 占抗菌药物处方量的69.6%。

2.1 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90%的科室有肠道门诊、发热门诊, 见表1。

2.2 急诊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3105张处方中, 单一用药2260张, 占72.8%, 二联用药801张, 占25.8%, 三联用药44张, 占1.42%。

2.3 急诊抗菌药物类别, 见表2。

3讨论

3.1 处方指标 我院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2.1%, 超过40%。由于急诊患者急、危、重的特性, 一些临床医师习惯于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对致病微生物未明的患者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有可能贻误病情, 并导致耐药菌产生。我院急诊处方抗菌药物注射剂的比例占总处方的43.2%, 注射剂使用科室主要是肠道门诊、发热门诊, 这与患者多数病情较重有关。

3.2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我院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单用的, 占72.8%;二联占25.8%, 以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联用比较多见。联合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患者一旦发生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 须及时停药。静脉滴注过程中在给予第二种药物前要先用空白输液冲洗给药通路, 以防在输液管中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3.3 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从抽查的急诊处方中发现, 我院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有以下几种不合理情况, 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3.3.1 无指征用药 由表1可知, 抗菌药物使用率最多的科室为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肠道门诊诊断多见“胃肠炎”、“腹泻”。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不需用抗菌药物, 单纯补液治疗即可, 多数为自限性。感染性腹泻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是可以诊断清楚, 无需盲目使用抗菌药物[1]。细菌性腹泻, 由于不同的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敏感, 也不能盲目使用[1]。滥用抗菌药物不仅造成经济浪费, 还会引起耐药菌的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多重危害[2]。

遇到发热就使用抗菌药物也是不合理的。首先要对发热病因进行认真分析, 临床上的发热部分为感染性发热, 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在发热待查的患者中, 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发热, 不适合使用抗菌药物[3]。

3.3.2 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 喹诺酮类药物为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其抗菌效果依赖于给药剂量而不是给药次数, 且多数具有比较明显的抗菌后效应, 因此在确定给药间隔时, 可根据血药浓度>MIC的时间, 加上抗菌后效应的持续时间。目前较为提倡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具有抗菌后效应的抗菌药物采用一天一次的给药方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原则上应增加给药次数,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即一天总量分3~4次给予为宜, 增加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 充分发挥杀菌效力。

3.3.3 选用溶媒不当 青霉素钠盐在近中性溶液中较为稳定, 溶液酸性或碱性增强则降解加速, 疗效降低, 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5%葡萄糖或葡萄糖NaCl溶液偏酸性, 作为青霉素钠盐溶媒不适宜。宜将一次药量溶于约100 ml生理盐水中 (pH 4.5~7.0) , 于0.5~1 h内滴完。

3.4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同时规定了四种联合用药的指征, 并强调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 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于个别情况, 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 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联用存在的问题:一、抗菌药物联用无临床诊断依据, 如三代头孢菌素联用氟喹诺酮类。二、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联用:如阿奇霉素和头孢唑肟合用, 会减弱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两类抗菌药物如果必须合用, 应相隔一定时间。三、处方中存在抗菌药物和活菌制剂联用现象, 如阿莫西林和三联活菌制剂 (贝飞达) 合用, 会降低活菌制剂的活性。

3.3.4 口服药物用法用量不妥 口服抗菌药物存在大剂量给药或给药次数不正确, 如甲磺酸加替沙星分散片, 一次0.4 g, 2次/d。喹诺酮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最大程度提高Cmax/MIC及AUC24/MIC比值, 可提高这类药物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但比值并不是越高越好, 一般为30~35即可有效地控制, 12 h内没有细菌生长。且这类药物半衰期较长, 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 (PAE) 。因此, 临床多采用大剂量1次/d给药。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急诊处方原则上不超过三天量[4], 但是有些急诊处方存在超量开药情况。

3.4 三联抗菌药物的使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一般只需二联, 严格控制三联或四联抗菌药物的使用。在笔者随机抽查的急診处方中发现有抗菌药物三联使用处方, 如头孢克洛胶囊、左氧氟沙星胶囊和甲硝唑片合用于宫颈炎等, 基本上都是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

3.5 给药途径不正确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 但是某些临床医师总是想当然地使用抗菌药物, 认为局部用药会增加用药部位的药物浓度, 提高抗菌效果。如克林霉素注射液用于滴耳等等。

其他不规范情形还有, 甲硝唑片外用于阴道, 注射用头孢西丁、氟康唑分散片外用于皮肤患处等等。

4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已出台八年, 但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问题依旧存在, 在此笔者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以供大家讨论。

4.1 领导重视, 宏观约束

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的要求,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建立合理的用药机制, 规范和约束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

4.2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

医务处应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内容, 会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药剂科等,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等法律法规定期对病历和处方进行点评, 对科室和医师个人进行质量考评, 加大奖惩力度。定期对临床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4.3 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监测

一方面临床医师应加强送检意识, 提高取样水平。另一方面, 微生物实验室应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 并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4.4 开展合理用药研究

在保证安全、高效的基础上, 以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评价和比较不同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之间、药疗方案与其他措施 (如手术等) 之间、不同临床药学服务 (如血药浓度监测) 之间所产生的相对经济效益。

4.5 规范围术期用药

围手术期感染预防用药的不合理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围手术期感染预防原则、措施都非常明确, 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制度落实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魏来, 李晓波, 胡大一.感染性疾病.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31-35.

[2]曾繁典.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与危害.中国药物警戒, 2004, 1 (1) :25-27.

[3]王爱霞.感染内科临床病例分析.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1:273-292.

某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至9月, 每月随机抽取门急诊处方1000张, 对其中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包括药物使用途径、单用或联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标准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处方管理办法》及我院的有关规定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在2014年1月至9月的9 000张门急诊处方中, 抗菌药物处方2 457张, 占总处方的27.3%;2014年1月至9月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途径及联用情况见表1, 2014年1月至9月门诊和急诊每月抗菌药物使用率见表2,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见表3。

本次抽查抗菌药物处方2 457张, 主要为单一用药, 占97.0%, 二联占3.0%, 无三联用药, 符合抗菌药物的治疗原则。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为口服 (93.7%) 和注射 (6.3%) , 符合“先口服, 后静脉”的给药原则。

从表2可知, 某院的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符合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急诊患者不超过40%的要求。抽查发现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为β-内酰胺类。目前临床上常盲目地认为抗菌药物越新、抗菌谱越广, 治疗效果就越好, 往往忽视了细菌耐药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在抗感染治疗中不要轻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2]。

抽查的2 457张抗菌药物处方中, 不合理处方182张, 其中超常处方:无指针使用抗菌药物56张, 不合理处方:遴选药品不适宜24张, 用法用量不适宜102张, 具体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无指针使用抗菌药物

处方诊断为“开药”“早孕”“体检”“上感”“急支炎”等对应的处方药品均有抗菌药物。值得一提的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 (副) 流感病毒等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 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以病毒感染多见, 多数病例为自限性[3]。

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病毒感染, 而医师总是采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用, 增加了细菌的耐药, 降低了抗菌药物的疗效。若确定有感染需使用抗菌药物, 应在临床诊断中写明相关感染的诊断。

3.2 不合理处方

3.2.1 遴选药品不适宜

处方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 抗菌药物选择为“头孢克肟分散片”或“头孢克肟干混悬剂”。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少数为C组或G组溶血性链球菌。青霉素为首选, 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大环内酯类。另外, 还可选用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3]。而头孢克肟为第3代头孢菌素, 对G-菌作用强, 但对G+菌的作用不及第1代, 因此, 咽喉炎、扁桃体炎不建议常规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或头孢克肟干混悬剂。

临床诊断为“胃炎”, 医生所选用的抗菌药物为“头孢克肟分散片”, 该药物为第3代头孢菌素。宜选用针对HP感染的药物, 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等药物, 与PPI制剂联用根除胃、十二指肠HP, 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

处方诊断为“皮外伤”, 抗菌药物选择为“头孢克肟分散片”或“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一般的皮外伤感染主要是由G+菌引起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 。选择抗菌药物时应以对G+球菌作用强的第1代头孢菌素或对G+球菌及G-杆菌都有作用的第2代头孢菌素为主, 第3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不作为首选。

3.2.2 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

如“阿奇霉素肠溶片”医生处方为“0.125 g Bid p.o”, 该药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半衰期 (t1/2) 为35~48 h, 按说明书, 一般感染的治疗:总剂量1.5 g, 分3次服用, 服0.5 g, 1次/d;或总剂量相同, 仍为1.5 g, 首日服用0.5 g, 然后第2日至第5日服用0.25 g, 1次/d[4]。医生处方“Bid”给药, 不符合抗菌药物PK/PD原理, 应当“Qd”给药。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2 g ivgtt Qd”, 该药为头霉素类抗菌药, 属于β-内酰胺类药物, 该类药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应一日多次给药[5], 医生一般采用1日1次的用法, 给药间隔太长, 无法满足抗菌要求。

某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要求, 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 应引起重视。首先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观念。特别是规范诊断、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及熟悉药品的用法用量。其次应加强医院药学建设, 加强处方审核, 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开展药学服务, 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的知识,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4-115.

[2]赖萍, 李静, 李慧柳, 等.我院2010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房, 2012 (16) :1535-1536.

[3]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48-50.

[4]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阿奇霉素肠溶片说明书.

急诊药物 篇7

1临床资料

自2009年2月至20010年2月间共收治800例化疗患者,平均每天2.2例,共发生15例渗漏性损伤,发生率为1.87%,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2岁。

2药物渗漏原因分析

本组15例渗出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疼痛。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血管内,超过其缓冲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伤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到刺激。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刺激,也易发生静脉炎。静脉、药物本身原因2例占14%。活动不当13例占86%,渗出发现:患者、家属主动查看发现4例占26.6%,患者自感肿胀而被发现6例占40%,护士巡视过程发现5例占33.4%。渗出范围:1~2 cm 13例占86%,3~4 cm 1例占7%,大于4 cm 1例占7%。通过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渗出药物全被吸收,无一例发生溃疡、坏死等并发症。

3预防和处理

3.1 输液区的特殊管理

因为急诊输液区承接全院门、急诊输液任务,在输液区输注化疗药物,必须有它特殊的管理方法才行。首先,输液区接药窗口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护士为患者查对药物,打印输液巡回卡,然后将注射证连同巡回卡夹于红色输液牌上(一般输液牌用蓝色);输液袋或瓶的右上角用红色指示胶带粘贴,目的是醒目、警示护士、家属、患者特别注意。治疗室和输液区分别放置一份化疗药物用药指引供护士查看。配药时在治疗室的生物安全柜配制,且必须穿上防护衣、戴双层手套,既能使药物应用得到科学、合理的监控管理;又有效地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对患者实现了科学的程序化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护士责任心,做到勤巡回、勤观察、多询问。 护士应充分了解各种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掌握各种药物渗漏的预防处理办法。

3.2 建立三级护理监控网

对进行化疗药物输注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控,输液护士负责完成输注化疗药物的整个过程,并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及周围皮肤的颜色变化、针眼及周围静脉的色泽等,询问和听取患者的感觉,对静脉情况不佳者及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患者,护士长进行三级护理监督对进行化疗药物输注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控,输液护士负责完成输注化疗药物的整个过程,并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及周围皮肤的颜色变化、针眼及周围静脉的色泽等,询问和听取患者的感觉,对静脉情况不佳者及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患者,护士长进行三级监督[1](我科是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输液护士三级护理监督)。

3.3 建立化疗药物渗漏应急处理登记本

在化疗药物渗漏应急处理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药物名称、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全身及局部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分析发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效果追踪并作好交接班。

3.4 避免操作治疗中的机械损伤

操作治疗中机械损伤是造成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护士应了解化疗药物的局部毒性反应,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尽量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首先用0.9%生理盐水做静脉穿刺用,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先滴10 min的生理盐水,局部血管无异样变化,再换输有化疗药物的液体,输注完毕,再用0.9%生理盐水冲管,以稀释剩余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拨针时采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3~5 min。[2]输注化疗药物患者一般都是要长期、定时进行多次反复的化疗,因此,指导患者保护好血管,经常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搓手背、足背,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

3.5 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及方法

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较重,加上化疗方案中联合用药较单项用药对血管损伤重等,制定合理的输液顺序及浓度对减少药物渗漏是至关重要的。化疗药物分为强刺激性(如氮芥、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等)、一般刺激性药物(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和无刺激性药物(如噻替哌、氨甲喋呤、阿糖胞苷、顺氨氯铂等)[3]。化疗药物的浓度、剂量、方法、疗程均可影响对血管损伤的程度,因此,要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和方法。强刺激性药物采取给药前后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10 min,以冲洗管道,减轻刺激。

3.6 穿刺部位宜冷敷,不宜热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渗漏处局部选用50%硫酸镁或用毛巾包裹冰块冷敷,冷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 cm,时间应保持在24 h以上。同时做好交接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温度、色泽变化,防止冻伤,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热敷。

4化疗药物外渗后处理

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可自原静脉通路注入拮抗剂或立即拔针按压针眼,马上报告医生,遵医嘱用2%普鲁卡因和地塞米松或氢化考的松、氢考琥珀酸钠、透明质酸酶等药物做环形封闭,外涂肤轻松软膏等并冷敷[4],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除给予上述处理措施外,护士应及时了解化疗药物的名称、剂量。同时评估患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估计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对于外渗轻者第1天行皮下封闭2次,2次时间间隔以6~8 h为宜,第2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对于药物外渗严重者,第1天行皮下封闭3~4次,第2、3天各2次, 时间间隔以6~8 h为宜,以后酌情处理[5]。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例:今年1月,输液区发生1例输注“长春新碱”的患者,因渗漏患肢穿刺处出现肿胀皮肤紫红色改变,通过冷敷、理疗等治疗护理,尤其是用“龙血竭胶囊”加75%酒精调成糊状敷于患处,4次/d;抬高患肢,减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患者卧床休息,患肢用软枕垫高,高于心脏水平;指导患者做握拳动作利于血液循环,平时起床活动时用绷带悬吊上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1周后患者基本痊愈,渗漏处皮肤谨有轻度的色素沉着和轻微瘢痕。

5结论

护士在整个化疗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 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和理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杜绝渗漏性组织坏死的关键,以确保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鉴于输液区不同于住院病房,静脉输注化疗药物,不仅是加强预防和化疗药物输注过程的管理,严格制定和执行化疗护理操作规程,不要盲目操作,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及方法,严密观察和交接注射部位血管、皮肤状况。还要追踪、随访、定时联系患者,指导其有不适及时回诊。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输液区输注化疗药物的管理及药物渗漏的应急处理方法。方法 结合急诊输液区特色,对我科2009年2月至20010年2月间收治的800例化疗患者进行化疗药物注射,对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15例患者进行分析并不同程度的处理。结果 15例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经过各种不同的治疗与护理,经换药等处理,仅1例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和轻微瘢痕,其余全部恢复到正常组织。结论 对于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建立层层护理监控网,发现漏渗及时处理,是预防的关键。医院要规范临床静脉用药与管理,为了给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输液治疗环境。

关键词:化疗药物,管理,药物渗漏,处理

参考文献

[1]梁丽君.化疗药物渗漏的观察与预防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S1):71-73.

[2]王瑞静,张艳玲.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的护理.中原医刊,1998,(11):55-57.

[3]颜峰.药物联合湿敷于化疗药物渗漏处的效果观察.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01):68-71.

[4]胡广,韩冬梅.化学药物渗漏防治的探讨.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04):43-45.

上一篇:阳光与微笑下一篇:石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