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溶栓

2024-08-17

急诊溶栓(共7篇)

急诊溶栓 篇1

急性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时间延长而造成的心肌坏死[1],患者常以心律失常、微循环障碍、心力衰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具有病死率高、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关键[2]。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分析探讨了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胸痛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胸痛仍不缓解,心电图结果显示相邻的2个及以上的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2 m V(下壁>0.1 m V);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可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疾病的患者以及患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35.5~69.8岁,平均年龄(51.8±6.9)岁;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35.6~69.1岁,平均年龄(51.4±6.6)。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溶栓的治疗[3],患者发病后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及时的病史采集和相关的身体检查,同时对患者心电情况、生命体征等进行密切观察;溶栓开始前常规给予止痛、吸氧、镇静等基础治疗措施;确保患者无任何溶栓禁忌证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首先肝素4000 U,静脉推注,再将10 ml的0.9%氯化钠溶液与10 U瑞替普酶混合,混匀后静脉推注;溶栓治疗12 h后,对患者进行凝血检查,若检查提示无异常,则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万U,皮下注射,每12小时用药1次,共维持治疗5 d;贝那普利,口服,10 mg/次,1次/d,辛伐他汀,口服,40 mg/次,1次/d,若患者存在心功能、心率不稳现象,则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加用一定剂量的美托洛尔药物;溶栓期间加强对患者相关指标的检测,确保治疗安全性,同时及时将患者送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进行下一步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院内溶栓的治疗,即患者发病后首先行常规治疗,待病情稍稳定后再及时送入ICU后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方式与观察组患者一致。

1.3 观察指标

溶栓治疗后,观察统计患者CK-MB和CPK的峰值时间以及左室射血分数;记录患者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心源性猝死、顽固性心绞痛等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计算心脏事件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K-MB、CPK峰值时间和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CK-MB平均峰值时间为(12.18±6.59)h、CPK峰值时间为(13.17±4.34)h、左室射血分数为(58.65±6.48)%;对照组患者平均CK-MB峰值时间为(20.03±7.85)h、CPK峰值时间为(20.14±6.28)h、左室射血分数为(45.76±6.21)%。观察组患者平均CK-MB、CPK峰值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127.8±32.5)min、胸痛缓解时间为(143.6±30.9)min、住院时间为(9.1±2.5)d;对照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259.6±39.8)min、胸痛缓解时间为(274.8±40.3)min、住院时间为(15.9±3.7)d;观察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共4例(9.52%)发生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1例(2.38%)、顽固性心绞痛3例(7.14%);对照组患者中共13例(30.95%)发生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3例(7.14%)、顽固性心绞痛10例(23.81%)。观察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30~40 min内若未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将会导致患者心肌坏死,严重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现阶段,溶栓疗法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高患者灌流率的主要方法,研究认为,该种治疗方法对时间有较高的依赖性,在确定患者无任何溶栓禁忌证后,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患者的灌流率以及治疗有效率则越高[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CK-MB、CPK峰值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共4例(9.52%)发生心脏事件,对照组患者中共13例(30.95%)发生心脏事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尽量提早溶栓治疗时间,要显著改善患者心室功能等更是必须在患者发病3 h以内便开始行溶栓治疗,这对患者病死率、心功能的改善均有有着重要意义,与相关报道一致[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均可获得较令人满意的疗效,但相较而言,院内溶栓治疗效果更突出、临床应用价值更显著,不仅能够进一步缩短患者疾病好转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同时可有效降低心脏时间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患者良好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对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 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院内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共4例(9.52%)发生心脏事件,对照组患者中共13例(30.95%)发生心脏事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院内溶栓,急诊溶栓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院内溶栓,急诊溶栓,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参考文献

[1]荆聂麟,丁玲.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的疗效对比.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3):45-46.

[2]王善飞.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疗效对比.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4246.

[3]李坤.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的疗效比较.中外医疗,2016,35(4):90-91.

[4]姚蓝,谢小铭.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8):811-816.

[5]刘勇,周永立,刘艳丽,等.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与院内溶栓的临床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5):545-547.

肺血栓栓塞症急诊溶栓17例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1月~2008年6月在我科确诊并进行急诊溶栓、资料完整的APE患者17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20~88岁,平均年龄(58.1±18.1)岁。分别就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临床特征

所有病例均为急性发病或在慢性病程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病程最长7个月,最短0.5小时,3例为住院或留观期间突然发病。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或提示存在下肢静脉血栓者12例(70.1%),后者包括下肢静脉瘤及骨折后卧床各1例,近期脑梗塞下肢偏瘫卧床及有长期下肢肿痛病史各2例。其他合并疾病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及COPD。绝大多数患者主诉为呼吸困难、胸闷或憋气(15例,88.2%),大约1/3的患者表现胸痛(6例,35.3%)。病程中出现咯血、邻近胸膜疼痛及发热的病例分别为4例(23.5%)、4例(23.5%)及3例(17.6%),这些表现多与肺梗死相关。3例出现晕厥或黑矇(16.7%),其他少见的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咳嗽、咳痰等。除3例有晕厥发作的患者外,其余患者收缩压均≥90mmHg,但多数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及呼吸窘迫,心率>100次/分及呼吸>20次/分者各占14例(82.4%)。

1.3 辅助检查

D-二聚体检测:2001年诊断的2例均<500ng/ml,可能与当时采用的半定量乳胶凝集法敏感性低有关,之后病例均采用免疫比浊法,共有12例D-二聚体>500ng/ml,占80.0%,3例阴性病例中有2例病程大于1月。血气检查方面,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mmH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氧分压(PaO2)<60mmHg,分别为10例(58.8%)和6例(35.3%)。多数患者心电图出现窦性心动过速(14例,82.4%),7例出现SⅠQⅢTⅢ(35.3%),另有6例仅出现QⅢ、TⅢ中的一项或两项,6例出现V1-4T波倒置,1例表现为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5例患者首选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并确诊,CT显示栓塞范围均在2个肺叶以上。1例经肺灌注显像确诊,3例进行了肺动脉造影。

1.4 溶栓治疗

14例患者经静脉溶栓,溶栓方案包括链激酶(SK 150万单位/2小时,2例,2001年)、尿激酶(UK 150万单位/2小时,3例)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9例),应用rt-PA溶栓的患者中除1例用至70mg时因牙龈出血停用外,其余患者均为50mg/2小时方案。另有3例患者进行肺动脉内碎栓+UK25万单位溶栓。有4例(23.5%)出现出血副作用,包括牙龈出血、柏油样便、注射部位皮肤瘀斑及溶栓后痰中血量增多各1例,均为静脉溶栓病例。1例患者为剖宫产术后13天发病,应用UK溶栓后未加重阴道出血。溶栓后均进行正规抗凝,其中14例应用普通肝素,3例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重叠3~4天,待PT INR值升至目标值(2.0以上)后停用肝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比率表示。溶栓前后计量资料均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溶栓结束时均感觉症状好转,比较溶栓前及溶栓后第2天生命体征及血气结果显示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1例溶栓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右肺动脉近段发现血栓,溶栓后12小时复查超声心动图见血栓消失。除1例病程7月加重1月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胸痛及血氧指标均改善不明显,随后行外科肺动脉切开取栓术后死亡外,其余病例均病情稳定出院。

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HR,心率;R,呼吸。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3 讨论

3.1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应进行动态观察及间接评估

从统计结果来看,本组病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或盆腔静脉血栓(产妇)仍是肺栓塞血栓的主要来源,而肺栓塞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是呼吸困难、胸闷或憋气。因此在急诊,对于有呼吸困难或胸闷表现的患者,应重点询问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心电图、血气分析及D-二聚体进行筛查,对高度怀疑的患者首选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确诊。

3.2 如超声心动图在右心系统或肺动脉内发现活动性血栓,适宜溶栓

溶栓后复查超声显示血栓消失是溶栓有效的有力证据。Emile等人[1]研究了343例PE患者,超声心动图发现18例(5.2%)有右心腔内活动性血栓,其中16例接受了溶栓治疗,通过连续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血栓在溶栓后的转归。50%的病例在溶栓治疗结束后2小时内栓子消失,另外50%的病例中一半在溶栓结束后12小时内消失,另一半在24小时内消失。且所有患者在30天时均存活。本文中收集的1例溶栓前超声检查在右肺动脉近段发现血栓,溶栓后12小时复查超声提示血栓消失和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降低,亦是溶栓有效的有力证明。如证实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对肺栓塞的溶栓治疗亦能兼顾到深静脉栓塞的治疗。尤其在存在近心端(股、髂静脉)血栓形成时,溶栓意义更大,但要注意溶栓后血栓脱落及肺栓塞复发的问题。

3.3 对伴咯血肺栓塞的溶栓

很多文献把伴咯血的肺栓塞列为溶栓的相对禁忌证,主要考虑是咯血多发生于段以下的外周较小肺动脉栓塞,病情通常较轻,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不需要溶栓。其次,如咯血量增加有引起窒息的可能。但若同时具有大块或次大块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则咯血不应是溶栓禁忌。在本文统计的17例患者中,有4例在病程中曾经出现过或入院时存在咯血,3例病程在1个月以上,但均有近期突然加重,其中1例由家属背负在门诊就诊时症状突然加重,考虑新血栓脱落造成急性肺栓塞。这4例患者在入院时均有明显症状,溶栓后临床症状均有缓解,仅1例在溶栓后第2天出现痰中血量增多,未予特殊处理逐渐缓解。

3.4 妊娠及产后肺栓塞的溶栓

妊娠及2周内有分娩或剖宫产史是肺栓塞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只用于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大块肺栓塞。分娩时,不能使用溶栓剂,除非患者濒临死亡而不能立即行介入或手术治疗[2],文献报道[3]应用rt-PA50mg静脉溶栓成功治疗1例剖宫产术后20h后突发急性大块肺栓塞的患者,虽溶栓过程后出现阴道出血及伤口渗血,但溶栓后患者生命体征均较溶栓前有明显改善。我们也应用UK成功治疗了1例剖宫产术后13天突发急性大块肺栓塞的病例,溶栓后阴道出血未增加。

3.5 常用的溶栓药物

主要包括SK、UK和rt-PA,三者溶栓效果相当,rt-PA可能对血栓有较快的溶解作用,但价格昂贵。目前国内推荐的溶栓方案是UK20000IU·kg-12h-1和rt-PA50~100mg/2h[4]。我们在2001年应用SK溶栓2例,之后均采用UK和rt-PA溶栓,从我们应用的情况来看,三种溶栓药物均治疗有效,未出现严重出血副作用,至于药物之间的疗效对比,因病例数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关于给药途径,溶栓药物一般经外周静脉给药,但在有相对禁忌证或同时进行肺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时,可选择肺动脉内给药,所用药物剂量较小。在我们统计的3例肺动脉内溶栓病例中,其中2例存在新发脑梗死,另外1例为同时进行肺动脉造影+导管碎栓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

3.6 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研究显示,现代溶栓治疗安全性较好[5,6],本文病例中有4例(23.5%)出现出血副作用,其中1例(5.9%)为较严重的内脏出血,与文献报道一致[6]。

患者表现为柏油样便,既往曾有上腹痛病史,经抑酸治疗后便潜血消失。其余病例出血均较轻,表现为牙龈出血、注射部位皮肤瘀斑及痰中血量增加,未经特殊处理并坚持抗凝,出血均自行缓解。

总之,现代溶栓治疗对急性重症肺血栓栓塞症安全有效。

溶栓治疗的实际应用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IE)急诊溶栓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今在我科确诊并行急诊溶栓、资料完整的PIE患者17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1±18.1)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治疗,重点分析溶栓治疗的有交性的安全性。结果:①12例(70.1%)确诊或病史提示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②绝大多数(15例,88.2%)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胸闷;③溶栓后患者呼吸和心率频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值均<0.001),而PaCO2及PaO2较溶栓前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7);④4例(23.5%)出现出血副作用,其中1例(5.9%)为柏油样便,无溶栓相关性死亡。结论:对于有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或胸闷的患者,应高度怀疑PTE可能,并重点询问是否存在DVT的危险因素。现代溶栓治疗对PTE安全有效,溶栓治疗的实际应用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分析。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治疗,急诊

参考文献

[1] Emile Ferrari,Mustapha Benhamou,Frederic Berthier et al.Mobile Thrombi of the Right Heart in Pulmonary Embolism: Delayed Disappearance After Thrombolytic Treatment.Chest.2005;127:1051~1053

[2] 谢杨,饶邦复.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的溶栓治疗.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3;4(1) :30~32

[3] 吴琦,周伟,陈宝元,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成功治疗剖宫产后肺血栓栓塞症一例.中华医学杂志,2003,10;83(20) :1836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2001年).中国临床医生,2002;30(5) :22~24

[5] 柳志红,赵智慧,熊长明,等.136例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患者临床表现和疗效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07,10;22(5) :358~361

急诊溶栓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2013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男53例, 女47例;年龄40~77岁, 平均 (55.7±3.4) 岁。其中有32例患者为前壁梗死, 27例广泛前壁梗死, 22例下壁梗死, 19例前间壁梗死。所有患者经过心肌酶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 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两组性别、年龄以及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急诊溶栓治疗, 患者入院后15 min实施指标检测, 并对患者心电图以及血清心肌酶谱进行监测, 观察患者的凝血情况以及出血情况, 确保不存在溶栓禁忌证患者。采用哌替啶对患者进行肌注, 消除患者的疼痛感, 必要情况下以每隔2 h肌注1次的方法治疗。吸氧, 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在0.5 h内将22 000 U/kg的尿激酶静注, 6 h后结合患者的凝血情况选择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2次/d。期间同时给予患者其余药物治疗, 包括磷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物等。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凝血情况密切监测。

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上述溶栓治疗基础上接受针对性临床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 溶栓前护理:溶栓前保持病房安静, 并告知患者要合理作息, 对于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给予患者鼓励以及慰藉。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操作稳当和熟练, 从而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 提高治疗的信心。对患者构建静脉通道, 并实施床边心电监护,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包括血压、心率、心律、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等, 出现异常需要及时汇报医师进行处理。 (2) 溶栓中护理:结合医嘱给予患者合理的药物进行溶栓, 严格控制药物的种类、使用时间以及剂量等。注射尿激酶的过程中, 要保证药物完全进入静脉, 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对患者溶栓过程中的病情密切观察, 并了解患者的病情主诉, 记录胸痛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溶栓过程中, 部分患者会出现一过性低血压, 一般不给予药物治疗, 结合患者的情况实施多巴胺静注治疗。通过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冠脉情况,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鉴定是否实现溶栓再通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和了解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并及时发现和汇报。溶栓过程中,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并发症,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穿刺位置、瞳孔、小便以及皮肤黏膜等情况, 对存在异常的患者及时进行处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穿刺以及肌注, 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3) 溶栓后护理:溶栓后对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观察, 确定是否存在再次梗死, 对于存在再梗死征象的患者, 需要及时汇报医师。溶栓后需要加强对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 防止出现再梗死。另外, 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大小便等进行护理指导。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并发症对比:相对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概率62.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几率24.0%, 两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住院时间: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20.3±2.2) d,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 (24.3±3.4) d, 两者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在临床上,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诊内科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因冠脉阻塞, 导致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变化快, 且起病急,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在临床治疗上, 急诊静脉溶栓是实现梗死冠脉再通的一个有效措施, 同时也是改善患者病情, 减少心肌细胞损伤的一个方法, 有效减少了患者的死亡率。作为一种危重症,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病情发展较快, 临床治疗一般采取急诊溶栓,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中, 为了保证患者的预后效果, 护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2]。

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3], 在溶栓前, 患者因临床症状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因此要求在溶栓前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同时在溶栓治疗中, 需要合理控制药物的滴注速度以及时间, 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确定再通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

本院对50例观察组患者分阶段实施护理, 包括溶栓前护理、溶栓中护理以及溶栓后护理, 引入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护理措施, 相对于单纯接受溶栓治疗的对照组, 无论是并发症发生几率还是平均住院时间均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该结果提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溶栓治疗, 并引入相应的护理干预, 能够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韩肃宁.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42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21 (32) :138-139.

[2]刘群娣, 胡秋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溶栓治疗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12 (18) :129-130.

急诊溶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2007年6月入住我科的32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26例, 女6例;年龄48岁~76岁;既往有冠心病史8例, 原发性高血压9例, 糖尿病3例, 无相关疾病者12例;发病时间3 h~6 h.心电图提示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 符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 标准, 其中下壁心肌梗死11例, 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3例, 前壁梗死13例, 前间壁梗死5例;伴急性左心衰竭3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15 min内完成有关评价, 监测18导联心电图、出凝血时间, 排除溶栓禁忌证, 30 min内确诊并开始溶栓。一般治疗如下: (1) 休息, 鼻导管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心电监护; (2) 解除疼痛:包括静脉注射吗啡, 口服硝酸甘油 (无禁忌证) ; (3) 溶栓:根据《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1], 具体如下:即刻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0.3 g, 以后每天口服0.15~0.3 g, 3 d~5 d后改服75~150 mg, 出院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静脉用药方法:尿激酶 (UK) 150万IU (约2.2万IU/kg) 用10 m L生理盐水溶解, 再加入100 m L 5%~10%葡萄糖液体中, 30 min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完后12 h, 皮下注射肝素7 500 U, 每12 h 1次, 持续3 d~5 d;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每天2次。

常规治疗:继续肠溶阿司匹林、肝素、他汀类调脂药、倍他乐克、卡托普利、硝酸甘油等常规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梗死相关冠脉临床再通指标: (1) 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输注溶栓剂开始后2 h内, 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回降≥50%; (2) 胸痛自输入溶栓剂开始后2 h~3 h内基本消失; (3) 输入溶栓剂后2 h~3 h内, 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或束支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 或者下壁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伴有或不伴有低血压; (4) 血清肌酸肌酶同工酶 (CK-MB) 酶峰提前在发病14 h以内或肌酸肌酶 (CK) 酶峰在16 h以内。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者考虑再通, 但 (2) 项与 (3) 项组合不能判定为再通。

1.4 临床检测项目

(1) 症状及体征:经常询问患者胸痛有无减轻以及减轻的程度, 仔细观察皮肤、黏膜、咳痰、呕吐物及尿中有无出血征象; (2) 心电图记录:溶栓前应做18导联心电图, 溶栓开始后3 h内每30 min复查1次12导联心电图 (正后壁、右室梗死仍做18导联心电图) , 以后定期做全套心电图导联 (电极位置应严格固定) ; (3) 用肝素者需监测凝血时间, 可用Lee White三管法, 正常为4 min~12 min;或APTT法, 正常为35 s~45 s; (4) 发病后6, 8, 10, 12, 16, 20 h CK、CK-MB.

2 结果

32例中28例再通, 其中男24例, 女4例。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0例, 未经特殊处理, 10余min后自行缓解;3例发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后1 d~2 d消失;4例出现鼻黏膜出血, 经局部治疗好转, 2例出现心室颤动, 经除颤转复窦性心率。32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1例, 系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 4例溶栓失败, 考虑为时间计算不准确, 超过溶栓最佳时机。

3 讨论

研究表明, 心肌氧供应停止后数小时, 心肌细胞会大量丧失, 动物实验发现, 结扎冠状动脉15 min~20 min内, 无灌注区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开始坏死, 坏死逐渐向外进展, 3 h~6 h内波及心外膜下心肌, 缺血心肌的早期再灌注能终止这一坏死过程, 有效地挽救濒死但仍存活的心肌[2]。溶栓治疗的时间与AMI面积、病死率具有相关性。

临床试验表明:症状发生4 h内给予阿司匹林和链激酶, 病死率可下降35%.本组资料无1例死亡, 也说明溶栓越早病死率越低。

我院为避免院内时间延误, 开展了急诊尿激酶溶栓, 明显改善了心肌梗死预后, 大大地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 为患者进一步行PCI术创造了条件。笔者的体会如下: (1) 静脉溶栓是安全的, 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其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2) 静脉溶栓是可行的, 硬件上只需要心电图、心电监护、除颤仪、氧气、溶栓药物、阿司匹林、肝素及其他抢救药物, 软件是主要的, 急诊科医师都应具有心肌梗死早期临床识别能力。尿激酶价格较低, 患者均有能力承受。 (3) 溶栓治疗是有效的, 冠脉再通率与链激酶基本相同, 分别为57%, 60%.如果条件许可, 可开展院前溶栓, 提高冠脉再通率。 (4) 有资料表明, 知识分子发病-溶栓的时间明显短于工人和农民, 这可能与工人、农民的知识水平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经济能力差有关, 所以其就诊时间晚, 致使发病-溶栓时间延长。所以对于这类患者需多做健康教育, 提高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水平, 使更多的适于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及时地得到充分治疗, 使梗死相关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 达到降低AMI病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目的[3]。 (5) 静脉溶栓后1周, 均建议患者转院冠脉造影, 进一步行PCI术, 解除冠脉狭窄, 有效防止再梗发生率,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润霖, 胡大一.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7-53.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84-297.

急诊溶栓 篇5

1 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

根据脑梗死溶栓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脑梗死溶栓过程中常见问题有: (1) 因流程不畅错过溶栓时间窗; (2) 患者及家属顾虑, 不能接受溶栓, 或态度迟疑而错过溶栓时间窗; (3) 溶栓过程发生致命性出血, 尤其颅内出血; (4) 过敏反应及溶栓后再梗塞。根据上述问题笔者制订预见性护理措施, 包括脑血管意外急诊处理流程, 脑梗死溶栓心理护理, 脑梗死溶栓出血高危因素评估及处理, 脑梗死溶栓前后病情观察及处理。我们采取讲座、晨会学习、案例分析、模拟病例应急演练等形式, 对全科人员进行脑梗死溶栓过程及并发症等相关知识和沟通技能的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对脑梗死患者沟通能力及溶栓并发症的处理和防范能力。

2 护理

2.1 脑血管意外急诊处理流程

接诊脑血管意外病人, 立即给予心电监护, 并通知医师及C T室, 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留血送检。接着送病人做C T检查, 回来后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等检查也能出来结果。如符合脑梗死溶栓指征, 立即进行病情评估、心理疏导, 进入溶栓流程。

2.2 脑梗死溶栓预见性心理护理

因病情变化突然, 患者及家属一时难以适应, 会出现焦虑、恐惧、手足无措等情况。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及并发症的预防, 做好安慰, 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及早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溶栓治疗, 避免错过溶栓的最佳时间窗。

2.3 血压变化预见性护理

血压监测和管理至关重要。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压过低又容易发生溶栓后再梗塞。本组病例在开始溶栓后15分钟监测血压1次, 如血压>1 8 0/1 1 5 m m H g立即予乌拉地尔2 5 m g静脉推注, 并改为每5分钟监测1次, 血压稳定后给予乌拉地尔静脉微泵维持控制血压, 同时建立另一条通道予阿替普酶溶栓。溶栓开始后监测血压每30分钟1次, 6小时后改每小时1次。对血压低于9 0/6 0 m m H g者予扩容、升压治疗。本组溶栓病例血压均控制在110~180/80~100mm Hg, 发生脑出血1例, 溶栓后再梗塞2例。

2.4 相关并发症预见性护理

2.4.1 意识障碍

溶栓前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 意识障碍可能是颅内出血或再灌注性脑水肿。如出现意识障碍, 立即停止输注阿替普酶, 复查头颅CT。明确出血者应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

2.4.2 出血

虽然阿替普酶能迅速再通脑血管, 而且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2], 然而在急诊脑梗死溶栓治疗中, 出血仍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3]。预见性护理可以帮助护士做到先预防后治疗, 溶栓前应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血常规、出凝血时间, 排除溶栓禁忌证。合理管理血压是预防出血的关键措施。本组中出现牙龈、皮肤出血10例, 血尿5例, 颅内出血1例。对于牙龈出血、鼻出血采取直接压迫止血;大便潜血及显微镜下血尿者动态观察指标变化。脑出血是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除意识变化外, 还有头痛、呕吐, 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 应复查头颅C T。

2.4.3 过敏反应

用药后半小时检查舌和唇判定有无血管源性水肿。出现该征时应立即停药, 并予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药物。本组无1例发生过敏反应。

2.4.4 溶栓后再栓塞

本组有2例,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后再次加重或意识变化等, 经C T检查考虑再栓塞。

3 临床资料

23例中, 男17例, 女6例;年龄42~78岁。均有明显神经系统定位征象, 肢体肌力0~4级, 符合急性脑梗死溶栓指征, 并排除溶栓禁忌证。均在发病后6小时内急诊溶栓, 从急诊接诊到溶栓开始时间20~30分钟。结果痊愈10例, 肌力恢复到Ⅴ级;肌力好转12例, 肌力提高2级以上;死亡1例, 死于颅内出血。

4 小结

缩短脑梗死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 预防及正确处理溶栓并发症是急诊脑梗死溶栓获益的保障。预见性护理能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使护士在溶栓治疗前对患者病情及治疗就有充分的认识, 预见性地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及完善各项准备, 在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及溶栓治疗效果, 使患者迅速、安全、有效地进行溶栓, 并取得最佳治疗, 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喜华, 赖江明, 陈银花.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5, (810) :232.

[2]张世江.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1, 14 (6) :84-85.

急诊溶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男58例, 女10例, 年龄36-68岁, 平均47.5岁。所有病人均符合WHO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诊断标准[1], 并具备下列条件:持续胸痛超过30 min, 舌下含化或静滴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至少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 mV;发病在6 h以内。其中前间壁梗死25例, 下壁梗死17例, 广泛前壁梗死19例, 下壁+右室7例。溶栓选择标准及适应证参照AMI溶栓疗法方案[2]。

1.2方法

患者一旦确诊即给予尿激酶2.5 u/kg-3.0 u/kg, 加100mL生理盐水静滴, 在30min内滴完。溶栓前口服肠溶阿斯匹林300mg/d, 1W后改为150mg/d。根据病情选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卡托普利等。12 h后用低分子肝素5000 u, 皮下注射, 每隔12 h 1次, 连用7d。

1.3 观察指标

患者血管再通率, 并且在治疗4w后, 观察患者梗死后心绞痛及再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1.4 再通标准的判定[3]

(1) 输注溶栓剂后在2h内心电图中抬高的ST段表现为迅速下降>50%; (2) 胸痛或者胸闷在静脉溶栓后3 h内, 此类症状基本消失; (3) 在输注溶栓药物后3 h内出血心脏再灌注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高峰提前在发病后14 h以内, 或者CK酶在16 h以内。当患者除了 (2) 和 (3) 一起不能判断冠状动脉再通外, 只要具备上述4项中的2项或者2项以上, 可考虑血管再通。

2 结果

68例患者再通者56例, 再通率达到82.35%;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7.35% (39/68)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7.35%;4w内死亡2例, 为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 抢救无效, 死亡率为2.94%。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 血流中断, 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心肌坏死的数量是决定患者预后最主要的因素。控制心肌坏死范围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早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如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将冠状动脉再通, 使心肌重新得到充足的灌注, 就能阻止梗死范围的扩大。急诊介入治疗的益处大于静脉溶栓, 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及医院条件所限制, 许多患者不能获得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就成为基层医院首选。尿激酶静脉溶栓较链激酶、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广泛应用于基层临床。尿激酶能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 使之转变为纤溶酶, 部分药物渗入血栓内部, 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 从而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 使闭塞的血管再通。AMI溶栓后应用肝素, 可增强冠脉侧支循环, 使阻塞区血流增加, 有益于维持受损心肌区的室壁运动, 并可预防左室附壁血栓, 维持左室功能, 减少反复缺血发生, 防止再梗死。同时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可抑制血小板积聚, 从而加强溶栓效果。国外文献报道, 在对1374例AMI患者的研究发现, 早期溶栓治疗可使梗死面积减少30%-70%, 但治疗延迟达60min-70min以上者这种效果的50%即消失[4]。据国外资料显示, 急诊溶栓时间比院内溶栓的缩短0.5-2小时, 死亡率下降15%-49%;国内文献报道, 急诊溶栓组缩短175min, 死亡率下降5.02%, 再通率提高19.6%[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急诊溶栓治疗疗效优于院内溶栓治疗。而本组68例患者均为发病6h患者, 再通率达到82.35%与报道相符。

动物实验显示再灌注心律失常比较常见, 但在临床上的发生率并不高。本资料显示, AMI早期溶栓治疗时, 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仍较高 (57.35%) 。再灌注心律失常多发生在溶栓开始20min-80min, 故应做好抢救准备。溶栓时, 持续心电监护, 一旦有心律失常立即处理, 以防止再灌注心律失常转为恶性心律失常[6]。本资料中发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均复律成功, 无1例死亡。

总之, 通过本组实验, 心肌梗死尿激酶急诊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其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死亡率极低。如果条件许可, 可开展院前溶栓, 提高冠脉再通率。

摘要:目的 观察尿激酶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68例发病至溶栓≤6h内就诊至溶栓时间<3h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疗效、副作用及病死率。结果 68例患者再通率达到82.35% (56/68)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7.35% (39/68)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7.35% (5/68) ;4w内病死率为2.94% (2/68) 。结论 尿激酶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较大限度地减少治疗耽搁时间, 提高再通率, 减少病死率, 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心肌梗死,尿激酶,急诊,溶栓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6, 24:328.

[2]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部.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1, 19 (3) :137.

[3]林锦潮, 李道海, 梁子敬.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6, 8 (6) :791.

[4]Hermens W T, Willems GM, Nijssen K M, et al.Effect of throm-bolytic treatment delay on myocardid in-farct size, Loncet, 1992, 340:1297.

[5]冯丽霞.急诊和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 2002, 22 (12) :30-31.

急诊溶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均于发病后12h内就诊, 且均符合溶栓治疗条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42~85 (63.5±20.7) 岁;前壁梗死10例, 前间壁梗死11例, 下壁梗死9例, 高侧壁梗死10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41~83 (62±19.6) 岁;前壁梗死11例, 前间壁梗死12例, 下壁梗死10例, 高侧壁梗死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预见性护理措施:针对溶栓前后患者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 溶栓治疗前密切观察和注意患者体征, 给予吸氧, 心电、血压监护, 开放静脉通路并进行实验室检查,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 确定患者是否有溶栓禁忌症, 针对他们的焦虑情绪等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休息、饮食和排便;溶栓治疗后, 30min/次,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CPK ̄MB动态指标、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及肢体无力症状, 观察患者机体皮肤黏膜出血及大小便颜色, 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4]。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出现并发症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 对照组1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5%, 两组并发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溶栓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溶栓成功率为100%, 对照组为92.5%,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 对照组为8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护理工作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 一经确诊应采取紧急治疗和处理[5]。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是指静脉溶栓前护理和溶栓后并发症的判断和护理, 溶栓前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在进行动态心电监护和实验室检查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心理状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往往极为紧张和焦虑, 这都要求急诊护理人员通过心理护理来缓解。伴有低血压血压的AMI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病死率较高, 由此可知低血压不仅是AMI的发病因素, 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静脉溶栓治疗是采用溶栓药物, 让血管病变部位再通, 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提升护士对低血压AMI病情护理的认识, 加大护理工作的强度, 确保减少并发症出现的几率。进行护理时要密切观察, 及早发现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随着医院模式的不断转变, 护理服务也从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向着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转变, 探寻溶栓治疗前、后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 合理运用抗凝药物、规范患者饮食、确保大便通畅等各个环节的护理, 可以有效提升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6]。

溶栓治疗后出血等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 积极主动的急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及早发现患者出血迹象, 可见,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效果影响着抢救成功与否、溶栓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心功能的恢复程度。高峰等[7]对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 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的患者并发症、出院时间及30d心肌缺血发生率等均显著好于常规护理, 证实了护理干预对于减少并发症, 提高临床疗效方面的积极作用。其研究结果与本组试验结果一致益。为观察本院急诊实施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笔者对80例患者采取了分组对照观察的研究方法, 结果表明, 采取急诊护理的试验组溶栓治疗后出现并发症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 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5%;试验组溶栓成功率为100%, 对照组为92.5%;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结果表明,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5%,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预见性急诊护理能有效提高溶栓成功率, 减少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爱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急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3, 34 (10) :1958-1959.

[2]刘小娟, 朱正炎, 张爱华.基层医院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 14 (4) :.300-302.

[3]朱正炎, 胡大一, 张爱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16) :1306-1307.

[4]冉淑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 (3) , 214.

[5]黄金玉.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05 (12) , 169-170.

[6]李卉.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 , 191-192.

上一篇:眼科患者术前访视下一篇:红花黄色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