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门诊(共7篇)
急诊门诊 篇1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 自19世纪30年代磺胺类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 抗菌药物的使用日新月异, 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也带来了困惑甚至灾难, 尤其是不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危害的严重性, 已引起医药卫生界及社会的极大关注。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 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积极倡导抗菌药物使用向窄谱、安全、经济、有效的方向发展, 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09年6月的门诊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并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09年6月的门诊急诊处方, 共计15 827张。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关文献资料及药品说明书, 对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 并对其用法、用量、配伍、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
2 结 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及联用情况
在查阅的15 827张处方中, 使用抗菌药物的共有2 075张占13.11%,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处方547例, 占总处方数的3.46%。抗菌药物的联用情况见图1。
2.2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
使用频率前10位抗菌药物的类别及品种见表1、表2。
2.3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处方547例, 分别占总处方数和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的3.46%、26.36%。详细情况见表3。
3 讨 论
通过本次调查处方表明, 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3.11%, 远低于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应低于50%的要求[1]。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具体情况及内在原因分析如下。
3.1 选药不合理
3.1.1 无明确适应证:
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是100%,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 其病程有自限性, 如无并发症, 一般宜对症治疗, 除病情严重并怀疑有细菌感染外,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所阅处方100%的使用率明显过高。其他无指征用药如:唑疮用阿奇霉素;气胸用氨苄西林丙磺舒;佝偻病用头孢他美酯;早期妊娠用硝呋太尔等。
3.1.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不当:
早期妊娠并阴道炎患者用硝呋太尔+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属孕妇禁用 (除非用于系统性真菌病治疗, 但仍应权衡利弊) 药物, 可造成孕妇的胚胎或胎儿死亡, 及婴儿先天畸形或新生儿疾患[2]。
3.1.3 儿童选用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除了可能损伤肾脏及神经系统外, 还会使未发育成熟的软骨组织过早硬化和病变, 造成骨骼发育障碍, 影响儿童生长, 因此, 此类药物禁止用于儿童。虽然也曾有文献[3]报道“就人类而言, 关节毒性不是QNS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其发生很少而且可逆。同时儿童不是QNS所致关节毒性的惟一受害者, 成人亦不幸免”, 但因目前尚缺乏有关人体病理细胞学观察, 且鉴于现有材料有互相矛盾之处, 临床用药仍宜谨慎。
3.2 联用不合理
3.2.1 重复用药:
地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联用、妥舒沙星和氧氟沙星联用、青霉素和替卡西林联用、阿莫西林联用头孢克肟等, 都属于同类药物联用, 作用部位和靶分子相同, 这些联用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反而使药效降低, 加速耐药菌的株产生。如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有反射亢进、知觉障碍、幻觉、抽搐、昏睡等, 也有导致短暂精神失常的, 对于少数的凝血功能缺陷的患者可扰乱凝血机制, 导致出血倾向[4]。
3.2.2 速效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联用:
例如:头孢菌素+罗红霉素;妥舒沙星+地红霉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等, 因为前者可与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中的转肽酶结合, 抑制氨基酸的交叉链接, 影响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 而后者能促进细菌细胞壁黏肽对氨基酸的摄取, 从而加速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与前者的作用正相反。此外, 前者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最强, 对静止期的细菌抗菌作用甚微, 甚至无作用。而后者能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 从而减弱前者的抗菌作用。
3.2.3 合用后不良反应增大:
头孢唑啉钠为第1代头孢类抗生素, 具有一定肾脏毒性, 联用其他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时如氨基糖甙类药物, 则不良反应增强, 泌尿系疾病患者尤其如此。
3.2.4 品种过于繁多:
在治疗盆腔炎的患者时, 奥硝唑+克林霉素+塞克硝唑+头孢克肟+妇科千金片等, 不但奥硝唑和克林霉素的抗菌谱雷同, 奥硝唑与塞克硝唑属同类药, 且克林霉素和头孢克肟还有一定拮抗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的种类呈正相关。有资料表明, 单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8%, 如果同时用药超过6种,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升到27%[5]。
3.3 给药剂量不当
3.3.1 给药次数不当: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大多数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 体内血药浓度超过MIC (最低抑菌浓度) 的时间越长, 则疗效越佳, 由于其半衰期较短, 因此需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一般每天剂量要分为2~4次给药方充分发挥疗效。但所查处方中, 此类药物每天1次的给药频率非常高, 如克林霉素0.75g, 每天1次, 静脉滴注;氟氯西林1g, 每天2次 (应为每天4次) , 静脉滴注。如此, 既不能使药物正常发挥疗效, 又易造成细菌出现耐药性。苄星青霉素和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因半衰期长, 所以给药次数分别为2~4周1次和每天1次, 还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甲硝唑等, 其疗效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的高浓度, 所以每天1次, 疗效好, 不必分次给药 (但重症者例外) 。不合理的用法有:头孢曲松1.5g, 每天2次, 静脉滴注;苄星青霉素1周1次甚至每天1次;替硝唑2片, 每天2次, 连服8d等。次数过多容易造成药物过量, 导致药物蓄积中毒、加重患者肝肾负担或引发不良反应。此类给药次数不当的处方占不合理处方的绝大多数, 比率高达89.21%, 究其原因除因医师对药物的使用方法欠了解外, 门诊急诊的注射剂用药次数因受患者用药不便的干扰而更改的也不在少数;建议在同等的抗菌谱及其他条件下, 使用半衰期长或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的药物, 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又方便了患者。
3.3.2 老年患者超剂量
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 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 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 导致在体内积蓄, 血药浓度增高, 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 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 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 可用正常治疗量的1/2~2/3。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摘要:目的对我院门诊急诊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门诊急诊处方15827张对抗菌药物的药物种类及其使用频率、药物品种使用频率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并进行合理评价。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13.11%, 合理用药占76.64%。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欠合理, 仍需进一步规范。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发[2000]431号.
[2]钱丽华, 张英.伊曲康唑对孕妇的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4 (5) :96-98.
[3]姜天俊, 虞爱华.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关节软骨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 1998, 36 (8) :1-2.
[4]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5.
[5]张建新, 王玲.老年人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5 (6) :198-200.
急诊门诊 篇2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到位,并有监督检查记录。
2、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提醒,严格执行“四不放过”。
3、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士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4、分层管理:按主管护师——护师——护士——新护士(1年以内)——实习护士,对她们进行分层管理,加强新护士的培训学习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5、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6、加强护理人员自身职业防护: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知识,制定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职业暴露后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7、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二、以病人为中心,提倡文明优质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确保、完善便民措施,管理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继续落实护士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落实护士文明用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3、认真执行临床处置前后的告知程序,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解除患者的顾虑。
4、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服务质量高的护士给予表扬鼓励,对服务质量差的护士给予批评教育。
三、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每周进行质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2、不断修改完善各种护理质量标准,并组织学习,按标准实施各项护理工作。
3、护士长定期与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不足之处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整改,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
4、定期对质控小组、护士长质量检查、护理部质量检查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四、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1、严格执行院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
2、规范一次性用品及后及时毁形、浸泡集中处理,并定期检查督促,对各消毒液浓度定期测试检查并登记。
3、增加“总务班”,专门负责本科室各类物品、仪器等的清洁、清毒、保养等。
五、严格落实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加强教学、进修、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各级护理人员按三基三严培训计划进行培训,每月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按主管护师(或年龄45岁以上)——护师(或年龄35岁以上)——护士——新护士(1年以内)——实习护士,对她们进行分层培训学习管理,2、护理查房时提问护士,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
3、经常复习护理紧急风险预案知识,每季度进行急救技术演练,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仪器的使用,提高护士应急能力。
4、通过科室推荐、护理部考核进行综合评价,选拔护理骨干人员,定期培训学习,安排护理讲课任务,建立以护理部——护士长——护理骨干——新护士的分级护理教学管理网络。
六、提高护士个人素质,积极开展活动
1、成立护理文化管理组织,定期开展丰富的护理文化活动。如: “各类节目或聚会”、“护士节”技能操作比赛、“护士坐谈会”等等,旨在增强团队凝聚力。
2、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创建护理文化品牌营造和谐的护理团队。
七、完成年护理管理目标
1、护理文件书写≥90%
2、消毒隔离合格率100%
3、急救物品、器械完好率100%
4、差错事故发生数“0”
5、三基理论、护理操作合格率≥90%
6、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
7、护理安全管理≥95分
将军路街卫生院门诊(急诊)
责任人:沈惠娥
急诊门诊 篇3
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角度看, 门急诊业务流程管理的基本要素是质量、时间、成本和服务。在医疗流程的各个环节, 医疗质量始终是门诊就医人员最为关注的结果, 因此, 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之一———门诊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来说, 门急诊管理及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医人员的满意度和医疗成本, 必须对门急诊就医人员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 才能确保门急诊业务流程的质量, 增强医院竞争力。
从医患人员就诊流程来看, 门诊和急诊是医院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的第一个环节, 对门急诊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 改善传统“看病难、看病慢”的问题, 实现以患者服务为中心的流程管理方式, 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东奔西走而错失最佳就诊时机的问题出现, 成为现代服务管理理念的重要优化方向之一。
1 门急诊业务流程优化设计
1.1 门急诊财务流程优化设计
对医院门诊与急诊财务系统的优化设计需要对财务流程要素的几个功能板块进行重组, 即挂号、收费、排队、信息管理中心的电子档案管理、医学科技辅助、门急诊药房、电子账户结算等7个功能模块。这7个功能模块共同构成了门急诊财务流程系统, 其中电子账户结算功能模块为门急诊财务流程系统的核心。对于优化重组后的模块需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 (1) 电子账户模块具备患者信息建立、记账结算等功能; (2) 挂号模块具备就诊卡号与电子账户对接、充值、退款注销、明细查询等功能; (3) 收费模块具备电子账户费用结算、结算项目发票打印、已打印发票的项目进行财务入账等功能; (4) 药房模块具备发药、药房入账、退换药物操作、释放电子账户中的占用金额等功能。
经过优化重组后的门急诊财务流程, 门急诊人员的主要活动调整为:辅助求诊病人挂号建立电子档案以及账户充值;挂号员负责电子账号建立与维护管理, 包括发票打印、清单打印、对账明细查询等活动;收费员负责已结发票打印;门诊医生负责电子病历的建立、开方、查单、药方数字化等;医技医生负责电子信息系统检查确认、对账记账;药剂师负责以电子方式确认病人的药物取、换、退等活动, 以及费用记账。在优化重组后的财务流程中, 虽然病人仍需要进行挂号、收费等活动, 但电子模式的流程已经彻底弱化了排队功能, 大大节省了就诊时间。
1.2 门急诊业务工作流程优化设计
对门急诊业务工作流程的优化设计需要抓住重心与核心, 对核心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可事半功倍。医院门诊中的核心流程模块是电子病案, 主要是门诊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 根据患者病情所得出的病历信息, 以电子形式录入和处置工作流程系统, 然后实现业务相关的门急诊系统流程。在这个流程中, 门诊挂号、护士站、门诊排队、电子病历、门急诊医技等环节模块的功能需重新组合。从挂号开始, 利用系统给病人自动生成电子排队候诊号, 并记录信息到系统中, 分类为出诊、复诊、急诊等类型, 然后将病人信息运用系统进行分析, 合理调配就诊。经过优化后的流程, 以电子病历为基础, 以医生诊疗为中心, 不仅能够保存病人的病情信息和医生的诊疗数据, 而且能够在后期提供给临床业务模块, 增加医院不同业务模块的有效交流和信息共享, 提高治疗质量。
1.3 门急诊电子病案系统优化设计
目前医院门诊流程大多以财务功能为主, 将财务工作作为门诊业务的中心工作, 但是这种门诊业务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医院未来的发展, 必须进行优化和转变。调整现有的“以财务为中心”的门诊流程为“以业务为中心”的门诊流程。具体反映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上, 即将电子病案系统作为门急诊业务流程的重点, 与临床系统接轨, 实现信息沟通与共享。电子病案的内容应包括最为全面的病人信息, 比如病情、检查、诊断、治疗、转归, 以及综合的归纳、分析、整理、结论等信息。电子病历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 一方面为门诊服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为临床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料。
总体来说, 在优化重组后的门急诊业务流程系统中, 电子病案是其核心部分, 是有效支持门急诊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电子病历的信息功能模块应该完整地包括:建立诊疗记录、制定诊疗计划、诊断及治疗方案、处方处置、电子病历管理维护及增删、浏览、查询、调用、统计等功能。
1.4 门急诊排队服务优化设计
目前在我国医院系统中, 几乎所有医院都有急诊门诊的设置, 但是却缺乏专门的候诊排队系统。目前的处理方法多是由医生叫号、护理人员安排的模式。这种模式太过被动, 容易产生纠纷, 毕竟急诊不想普通就诊, 对时间有很强的要求, 一旦耽搁医治就会造成医患纠纷。对门急诊排队服务模块的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升级设计, 建立一个专门的叫号排队管理系统, 设计原则需遵循管理要求, 由3个模块构成, 分别为:候诊排队服务系统、候诊排队管理、排队叫号系统。重组的排队服务系统可分为普通急诊排队和个别急诊排队。对于普通急诊, 从病人挂号完成开始, 其病情信息及排队信息已录入系统, 并在信息屏配置的LED显示屏显示相关排队信息, 显示信息包括病人姓名、号码、科室、诊室号。对于个别紧急或突发情况, 在病人挂号后, 医生可通过操作终端将号码转移到制定科室。
2 实施结果讨论
门急诊服务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加大前景发展的推动力, 向现代医疗服务靠拢;需要门急诊系统全员参与, 每个人不但重视系统优化, 还应积极参与, 大力支持和完善门急诊服务流程优化。
针对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门急诊服务业务流程做出框架优化, 具体实施细节需要在实践操作中加以细化和提炼, 最终获得适合各医院情况的系统方案。在整体上, 建立了医院门急诊服务流程系统, 重组了各模块功能, 提出了以诊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局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说明这一系统适用于医院门急诊服务, 为医院提升自身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但就门急诊这一环节而言, 简化病人就医的流程、节省时间、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是最终目的, 因此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手段, 其意义在于医院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 将信息化的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医疗服务, 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经过优化重组的系统也在局部实践中证明, 信息化模式的门急诊业务流程一方面可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和差错;另一方面, 在病人就医的过程中, 确实减少了繁琐的环节, 大大节省了时间, 给病人提供了便捷流畅的医疗服务链。
参考文献
[1]贾璐, 段钢, 陈晓斌.基于客户满意度的医院门诊业务流程优化研究[J].价值工程, 2008 (4) .
[2]王琦.基于排队论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门诊流程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3]孙博伦.基于工作流的医院门诊过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1.
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4
一、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二、发热门诊、肝炎门诊、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与普通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三、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四、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五、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六、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感 控 委 员 会
急诊门诊 篇5
1 原因分析
1.1 社会地位低
以医疗为主体的国内医疗环境, 无论是社会群体还是行政主管部门对护士的重视不够, 护士是一群弱势群体。急诊、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 护士零距离接触病人, 一举一动不能有半点疏忽, 一言一行小心翼翼, 以免遭到投诉。遇到一些无理取闹的病人, 护士感到委屈, 没有尊严、没有社会地位。长期的情感压抑, 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 导致心理不平衡、悲观、失望、自卑而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 易对工作产生倦怠。
1.2 劳动强度大, 风险高
我院输液室是门诊、急诊输液病人集中治疗的场所, 病人多, 每天500人次~700人次, 高峰期超过1 000人次 (小儿占65%以上) , 病种复杂多变。尤其双休日、节假日更是病人堆积, 病情急且变化快, 病人在等候治疗或在输液中可能发生晕倒、惊厥抽搐、药物不良反应甚至休克抢救等突发事件, 工作负担很重、风险隐患极大。频繁倒班, 生活无规律, 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 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医疗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具有高度责任心及工作中存在各种职业危害, 都是职业应激源。职业源性的压力与紧张会给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危害[2]。
1.3 工作无间断性
我院输液室24 h承担门诊、急诊输液注射病人, 儿童造影检查的静脉通道建立以及化疗等治疗工作。白天主要负责普通急诊及门诊病人的治疗输液治疗, 晚上除了负责急诊治疗外, 还要接治其他病人。工作无规律, 护士无法把握病人的治疗时间。接待一个急诊病人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技术, 如肌肉注射、皮试、告知注意事项、分流等候等。如果病历、处方、收费、药房等某一环节有误, 则花费更长时间, 甚至引发纠纷。护士从上班连轴转到下班, 精神极度紧张, 体能消耗很大。
1.4 环境嘈杂
我院成人和儿童混在一起输液, 空间相对狭窄拥挤。小儿哭闹陪护多, 家长的哄劝声、谈话声, 小孩就地大小便、乱扔垃圾, 呕吐物, 汗臭味, 呻吟声等声音嘈杂, 空气难流通, 气味难闻。室内的噪声分贝超过了国际声委会规定的标准。这些因素对护士的生理和心理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1.5 病人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对护士要求高
1.5.1 操作技术方面
小儿穿刺难度大, 液体易渗漏, 病情变化快, 工作量大而繁琐, 家长要求“一针见血”, 若穿刺未成功或局部出现些微红肿即招来呵责, 这会使护士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在人们过度紧张、焦虑时, 更有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体验上, 或者集中在引起情绪的对象上, 而不是当前的工作上[3], 这将导致再次穿刺失败, 出现恶性循环, 护士要应对的心理压力更大。
1) 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医药卫生科研资助基金, 编号:Z2011387。
1.5.2 病人“唯我”意识强
各种急重症病人及其家属, 普遍存在急躁、忧虑等情绪, 急切希望得到治疗。如果护士处置其他病人的时间过长, 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就会产生不满, 被认为是“急诊不急”, 就会遭到训斥、谩骂, 甚至殴打。现代80后年轻的护士, 由家庭、社会的宠儿变成服务者;由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 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 久而久之造成护士身心的极度疲惫。
1.6 护士缺乏动力
输液室工作单一、机械、枯燥、乏味, 重复性强、责任重、风险大, 进修学习机会少, 工作缺乏激情和创新。
2 具体措施
2.1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提升护士专业的内涵与地位
2010年我科参加卫生部开展的创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并成为第二批示范病区, 全体人员统一思想、改变观念, 加深认识护理工作的内涵, 热爱、欣赏护理工作。政府、医院管理部门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体现人文管理, 在晋升、进修学习、奖金工资等方面重视、关注和支持, 为护士创造一个良好工作的环境。
2.2 改革护理模式, 运用绩效考核进行管理, 完善护士激励机制
根据操作风险难度、技术含量、劳动负荷强度等的工作岗位制订不同的分值并积分, 接诊1分, 皮试、肌肉注射各2分;配药每瓶2分;小儿静脉穿刺每人7.5分, 成人静脉穿刺每人3分;换药、静脉推注各2分, 拔针1分。运用经济手段实施绩效管理, 提取总金额25%进行二次分配, 75%按职称系数分配, 大夜班餐费加倍补贴, 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按劳取酬、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 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每月评选满意护士、岗位能手、综合绩效奖等多项奖项, 多点、多方位奖励护士、激励护士, 让护士享受到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2.3 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开展业务学习及技能培训, 掌握相关应急预案, 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强化穿刺训练,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加强心理素质及沟通能力的培养, 工作忙而不乱、处事不惊、沉着应战。
2.4 增加护理人员,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使临床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工作状态, 可产生紧张、压抑情绪, 工作热情不高[4]。为了更好地发挥输液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适当增加护士编制, 必要时由护理部调配人力支援, 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在层次上“老、中、青”三结合, 尽显能级效应, 发挥最大的工作潜能。
2.5 弹性排班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输液高峰时段, 调整各个班次时间及人员, 如夏季安排早班治疗分流病人, 冬季10:00~13:00高峰时段加强人力资源, 减少病人等候时间;安排机动班, 病人突然增多时, 启动人力资源应急预案;保证夜班人员足够时间休息, 以恢复体力, 保持充沛精力, 提高工作效率。
2.6 改善流程, 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
合理布局、拓展空间、改善流程、分区分组 (成人、儿童、急诊窗) 叫号治疗, 提供公开透明、安全有序的文明治疗环境;地面保洁, 随脏随扫, 抽风机定期通风, 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密度;粘贴通俗易懂的宣传图画和文字, 加强健康卫生知识的宣教;适当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视频, 转移、缓解、减轻病人焦躁的心情。
2.7 自我调节, 缓解压力
参加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 如爬山、打球、唱歌、跳舞等来舒缓自己紧绷的神经, 以愉快的心理去面对病人, 用积极的情绪去鼓励自己和感染他人;学会控制, 纠正不良个性心理, 不要一味地抱怨;学会放松, 让不良情绪在平和中释放、柔和中转移、交流中化解;工作中多些理解、宽容, 少些计较, 营造和谐氛围。
3 效果
3.1 护士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 稳定了护理队伍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得到社会及院领导的关注, 适当增加护士, 尤其是应用绩效管理改善工作流程及实施工作量化积分后, 明显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满意度[5], 表现在高峰期人力资源的自我调节与互助精神, 如厕、喝水、外出时间减少, 主动要求加班, 改变了以往护士长安排加班的现象, 把“要我做”变“我要做”;重新审视与定位自己角色, 换位思考, 用宽容, 耐心、细心、爱心去工作, 享受工作成果的快乐。之前, 有多名护士辞职、改行或调入其他科室, 这种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一些被派到输液室支援的护士强烈要求留下工作, 现在经常增派护士支援他科, 从被动变主动, 稳定了护理队伍。
3.2 成就护士的自豪感、荣誉感, 提升了专业价值
护士的穿刺水平不断提高, 新手敢于挑战“困难户”;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力和创造性, “问题护士”的智慧和潜能有了发挥的平台, 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付出得到了回报, 我科获得2010年医院颁发的绩效改革奖 (全院只有2个科室获奖) , 优秀护理质量综合奖, 2人次获个人新闻写作奖, 8人次获院级满意护士奖, 21人次获科室评选岗位能手、“神枪手”, 72人次获微笑之星、服务之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奖等奖项, 鼓励、激发护士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激活了护士的内动力, 让他们享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用愉悦的心情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3.3 完善激励机制, 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据护理工作风险难度、技术操作含金量大小、劳动负荷强度等的岗位制订不同的分值, 量化考核个人的绩效业绩, 将日常工作量化成管理指标, 对每个人的劳动价值进行公平分配, 使考评制度真正体现出护理岗位的知识、技术、风险、管理等价值要素, 探索了新的分配激励机制[6], 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改变了工作拖、拉、推的现象, 破除了论资排辈取酬的旧观念。护士更关注自己的工作效果, 关心工作效率, 营造“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 护士积极主动、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体现“一人多岗, 一岗多能”的高效能护士资源, 形成良性的互动、互助精神, 不断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3.4 病人满意, 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品牌形象
以往的意见本几乎是病人的投诉和批评, 而今写满了病人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我喜欢覃护士, 很耐心, 打针一点都不疼”, “都半夜了, 黄护士还是那么一丝不苟地忙碌, 辛苦了, 谢谢您!”, 病人输液等候时间缩短了, 由原来等候1 h~2 h缩短至25 min, 找茬、投诉少了, 从不放心、不信任、不认可到完全的安心和放心, 多了理解、配合、赞誉。巡视满意度由46.5%升至95.6%, 每位护士都获得了病人和家属口头表扬及书面感谢, 一些病人还赠送了小礼物、花篮水果等, 全年综合满意度95%以上。全年无纠纷事故, 多家医院派人到我科学习进修, 树立了我院良好的品牌形象。
输液室护士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 而长期超负荷应对压力会使护士对工作产生倦怠, 直接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下降, 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模式, 改进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 运用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升护士素质, 提高了护士抗压能力, 消减了职业倦怠, 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利于稳定护理队伍, 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 2003, 26 (3) :556-557.
[2]洪彩霞, 朱曼群, 李月华, 等.现代护士中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9) :113.
[3]刘晓燕, 侯丹, 沈建华, 等.情绪对护士静脉输液的影响及对策[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9, 4 (7) :447.
[4]糜盘英.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7) :87-88.
[5]张秀华, 丁牧原, 张翠红, 等.量化指标考核方法在我院护士收入分配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 :86.
急诊门诊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同仁医院儿科门诊急诊输液的200例患儿, 男女各半, 年龄为0~10岁, 平均 (5.6±3.6) 岁。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各100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研究方法
给予对比组患者常规输液护理措施, 即创造整洁、安静的输液环境, 帮助患儿舒缓情绪, 抵御不良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为患儿及家属详细介绍健康知识及疾病状况, 帮助其提高疾病认知水平及自身管理能力;在对比组基础上, 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 具体如下。 (1) 对患儿及家属施行人性化的心理护理。鉴于患儿心理发育不成熟, 认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护理人员可以为患儿讲故事、播放动画等, 转移患儿对疾病苦痛的注意力, 及时称赞患儿在输液中的表现, 详细告知患儿家属疾病相关知识, 以做好患儿的防护工作, 减少患儿不舒适感。同时, 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真诚的态度, 体谅并及时安抚患儿及其家属紧张、焦虑的心理, 避免粗暴、大声、不耐烦地与患儿及家属沟通。 (2) 提高一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穿刺技能, 保障以熟练、快速、直接的方法一次穿刺成功, 减少患儿疼痛, 提前预防并详细告知患儿及其家属输液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3) 加强巡视, 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巡视时, 加强对其生命体征的观察, 注意患儿是否出现肿胀、针头移位及脱落等现象, 给予必要的语言及肢体语言接触, 密切关注患儿的血压、脉搏、心率、指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血气分析、尿量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4) 优化护理服务流程, 强化护理安全性。一方面分开输液室及配液室, 减少人员流动, 保持室内清洁, 加强急诊输液的引诊服务, 维持室内秩序, 加强对患儿输液单、药物个数等的核对, 增强患儿输液的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记录两组患儿出现输液护理投诉事件的例数, 计算投诉发生率, 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 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用%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数据发现, 护理后, 观察组出现投诉23例 (23%) , 明显低于对比组的42例 (42%) ,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同时,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观察组患儿对急诊输液护理的满意度为92%, 明显优于对比组的71%, 且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的急诊科, 危急重症患者集中, 任务重, 流动性强, 风险较高, 突发事件多。而输液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 急诊输液科室与病患直接接触, 更易引发医患纠纷[2]。儿科门诊急诊科因患儿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情绪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 不仅增加了工作难度, 而且对医疗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 处在患儿急症的状况下, 患儿家属易焦虑、紧张, 使得科室遭到病患投诉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人性化护理能更全面地照顾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况, 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输液护理服务, 增强输液护理安全, 降低护理风险, 提高护理满意度。本研究中, 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儿输液投诉发生率为23%, 明显低于对比组的42%, 且其以92%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比组的71%, 差异均显著。综上所述, 对儿科门诊急诊输液进行人性化护理能很好地降低输液护理投诉发生率, 有效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以真正促进患儿康复。
摘要:目的 分析人性化护理对减少儿科门诊急诊输液护理投诉的作用。方法 对比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 分析对比两组护理期间的投诉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儿输液投诉发生率为23%, 明显低于对比组的42%, 护理满意度为92%, 明显优于对比组的71%, 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儿科门诊急诊输液进行人性化护理能很好地降低输液护理投诉发生率, 有效地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以真正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儿科门诊急诊,输液护理,投诉
参考文献
[1]何冬影.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32) :150-151.
急诊门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敦煌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49例行生化检验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24例, 年龄为23~52岁, 平均 (34.2±2.7) 岁。所有患者均无精神异常及血液疾病且对此研究知情同意。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生化检验及肝素锂抗凝血技术检验, 方法如下:患者均于空腹状态进行静脉血液标本的采集, 各5 m L, 常规生化检验标本放置于普通真空采管, 放置前保持管内干燥。肝素锂抗凝血检验标本存放于含有肝素钠抗凝的真空采管中。每管各3 m L, 并对其血浆、血清进行常规分离。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钠 (Na) 、钾 (K) 、肝素锂 (Li) 、钙 (Ca) 、氯 (Cl) 、镁 (Mg) 、尿素 (Bu) 、葡萄糖 (GLU) 、肌酐 (Cr) 、总胆红素 (TBIL) 、磷 (P) 、尿酸 (UA) 等。在操作时需严格规范操作, 确保不对检测结果造成外界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全面生化检验后, 肝素锂抗凝血检验与常规生化检验CI、Mg、BU、GLU、Cr、TBIL、P、UA指标数值相比差异不明显 (P>0.05) ;但肝素锂抗凝血检验Na、K、Li指标与常规生化检验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运用缩短了临床检测时间, 但标本处理所用时间依旧较长, 为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应加快生化检验的整体速度及检验质量。研究显示[2], 运用肝素锂抗凝血技术检验中钾、钠、肝素锂等指标检测的结果, 与常规生化检验相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其他类似PA、AMY等指标检测差异不显著, 因此进行检测后, 其结果有较大局限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肝素锂抗凝血检验与常规生化检验CI、Mg、BU、GLU、Cr、TBIL等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 (P>0.05) ;肝素锂抗凝血检验与常规生化检验Na、K、Li指标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证实, 肝素锂抗凝血检验血清各数值均较高, 主要是运用肝素, 使血液样本在凝结中密度变大, 与正常细胞膜通透性相比有较大的区别, 血清的成分得到了改变, 可充分表明肝素锂及肝素钠可对钠离子、钾离子等关键性实验数据造成影响, 降低它们的数值表达, 最终结果说服性不高。但是因肝素锂存在的抗凝作用也避免了在长期放置的过程中血浆出现沉淀, 可直接进行血液生化检验, 节约了时间。
综上所述, 门诊急诊临床在生化检验中运用肝素锂抗凝血技术可缩短实施生化检验时间, 提高生化检验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思, 徐革, 杜辉.门诊急诊临床生化检验中肝素锂抗凝血技术应用的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62) :69, 137.
【急诊门诊】推荐阅读:
年门诊,急诊护理工作总结05-27
急诊科急诊衔接制度10-11
门诊门诊换药室10-22
急诊护理工作特点及急诊科护士角色探讨05-18
骨科急诊05-10
急诊危重05-18
急诊抢救06-08
急诊病人06-15
急诊中毒06-23
急诊处方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