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特点

2024-08-11

急诊特点(共8篇)

急诊特点 篇1

摘要: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社区服务中心60例急诊、急救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研究其患者来源、病症种类及治疗情况。社区60例患者中, 急症类型前三位分别为小儿高热惊厥、损伤和高血压危象, 其分别所占比例差异显著 (P<0.05) ;其疗效良好率分别为68.42%、84.62%、85.71%。深入分析社区急诊急救特点, 有助于针对性开展急诊急救工作, 保障社区居民生命健康。

关键词:社区,急诊急救,特点分析

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社区服务中心60例急诊、急救资料, 以期总结社区急诊急救特点, 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社区服务中心的60例急诊、急救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其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7个月~81岁, 平均43.9±1.8岁。

1.2 方法

依照我国卫生部颁发的系列疾病诊断标准, 对本组共60例急诊急救患者的病症类型、治疗方式及归转情况分析处理[1]。处理方法:所有患者急诊急救时根据病症, 给予适当吸氧、镇静、解痉、止血、脱水、包扎、固定、补液处理, 紧急处理后仍有43例患者需进一步检查、诊断、治疗、护理。高热患者紧急降温处理, 一般以30%~45%的酒精溶液擦拭身体帮助散热降温, 配合冷毛巾擦拭额头并冷敷处理, 脖颈、腋下、背部冷敷降温, 配合阿司匹林、复方氨基比林等药物注射治疗;休克患者立即改善微循环、调整至舒适体位以调节患者呼吸及循环, 适当吸氧、多种方式维持体温, 抗感染处理;昏迷患者调整至平卧、侧卧姿态, 解开衣领避免影响呼吸, 适当供氧, 全面呼吸、脉搏、血压监测分析, 快速明确昏迷原因, 若为血糖过低所致, 尽快给予相应浓度、相应量的葡萄糖静脉注射以提升血糖浓度, 若为煤气中毒等原因所致, 立即吸入纯氧[3];咯血患者应调整姿势至患处朝上, 给予托维林等止咳药、地西泮等镇静药物控制咯血症状,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状况并检查患者意识并观察患者咯血控制程度, 若咯血现象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灵活根据病情实施窒息抢救并强化止血处理操作, 予以200~280mg普鲁卡因、8~12mg维生素K1肌注, 在有效控制病情的情况下, 予以高流量吸氧并用吸引管处理血块、血液。

1.3 评价标准

依照不同病症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所有患者病症类型、治疗方式、归转情况[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60例急诊急救特点分析

社区60例急诊急救患者中, 辖区居民 (包括暂住人口) 47例 (78.33%) , 非辖区人口13例 (21.67%) , 多数患者为辖区居民 (P<0.05) ;急症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小儿高热惊厥、损伤、高血压危象, 其所占比例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小儿高热惊厥、损伤、高血压危象的疗效良好率分别为68.42%、84.62%、85.71%。见附表。

3 讨论

社区急诊急救工作对病情危重患者意义重大, 及时、规范、准确的急救处理不仅是医学操作技术问题, 且涉及到急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近年来, 对社区急救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常规模较小、技术设备不够完备、人员数量不足, 综合素质不高, 均难以达到急诊急救的要求标准。

本次研究对我社区服务中心60例急诊、急救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得出急诊、急救的患者来源、病症种类、治疗情况。结果显示60例急诊急救患者中, 辖区居民 (包括暂住人口) 47例 (78.33%) , 非辖区人口13例 (21.67%) , 多数患者为辖区居民 (P<0.05) ;急症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小儿高热惊厥、损伤及高血压危象, 其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 (P<0.05) ;小儿高热惊厥、损伤、高血压危象的疗效良好率分别为68.42%、84.62%、85.71%。社区急诊急救工作需在充分了解本辖区社区群众急症发病特点、不同病症发病率、发病群体的基础上, 正确评估不同疾病应对能力, 并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对发病率高的急病症予以高度重视, 建立分层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及时对症抢救处理, 并适时寻求上级机构帮助, 有效提升抢救水平, 确保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连丽虹, 蒋崇慧, 赖嫦娟, 等.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18 (9) :187-188.

[2]钟宗扬, 魏振凡.社区急诊急救特点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9 (13) :115-116.

[3]蔡慕坚.社区急诊急救特点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13 (11) :92-93.

急诊特点 篇2

【关键词】老年急腹症;就诊特点;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94-02

老年急腹症是指患者年龄>60岁、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全身性病症。老年急腹症患者的病情复杂,缺乏识别性强的临床特点,极易出现误诊现象,导致不利后果[1]。我院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急腹症患者为对象,对其就诊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急诊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4例老年急腹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的就诊时间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其中急性胆囊炎患者19例,急性阑尾炎24例,溃疡性消化道穿孔21例。按照随机原则进行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9±1.2)岁;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9.4±1.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发现患者年龄、性别比、临床病征等一般资料的组间比较结果未见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包括简单观察其生命体征,口头进行心理护理等。干预组患者则实施急诊护理措施,包括:(1)接诊后引导患者正确表述主诉,快速收集病情相关信息,建立病例资料;(2)加强对呼吸、体温及血压等生命指征的监测,观察患者是否清醒、是否出现休克或出血症状,并询问具体腹痛位置及疼痛程度;(3)患者取侧卧体位,建立人工呼吸通道确保呼吸通畅,若出现休克或低血压等症状,立即进行扩容治疗;(4)需手术治疗患者应做好术前常规检查及药物、手术器械的准备工作,保守治疗患者应调整注射液的滴注速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5)患者病情稳定后加强交流,使患者了解急腹症的健康知识,缓解其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2]

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0-100分),当患者病情稳定、神智清醒时调查其护理满意度,无法完成的患者由家属代为评价,以得分>80分为满意,将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軟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急诊护理后,干预组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并发脏器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6.3%;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4.4%,显著高于对照组。两项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就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特征不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退化严重,对疼痛等刺激的反应较迟钝;且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极易出现病征相互影响的现象,进而导致其缺乏较为明显的临床特点。(2)易出现水电解质失衡现象。老年患者对于突发性病变的耐受性及口渴中枢神经敏感性较差,饮水量无法满足机体需要,若出现呕吐等反应时,患者极易发生水电解质失衡,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脑血管硬化,导致意识障碍。(3)就诊时间普遍较晚。老年患者由于对病症的感知功能较弱,早期病症未引起重视,有研究表明,12h内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就诊率仅为39.4%,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的76.3%。(4)病情发展迅速。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2种或以上的疾病,当出现明显的急腹症症状时,其它疾病也已发展至较严重状态,极易出现脏器衰竭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猝死[3]。

结合老年患者的就诊特点,可将急诊护理的注意事项总结如下:第一,接诊时不能仅听信患者的主诉,应详细询问患者家属,了解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对病情进行正确全面评估。第二,急诊护士应全面了解老年患者的患病特点及心理状况,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并加强临床监测,可通过腹部按压等方式,掌握患者的疼痛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第三,手术治疗是老年急腹症患者的首选疗法,故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手术器械的消毒处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等,最大限度地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在病情尚未确诊前,护理人员不能随意使用止痛剂。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结合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就诊特点,对其进行正确及时的急诊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书丽,雷丽芳.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17): 123.

[2] 厉周,邓敏峰,方素珍,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急腹症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3): 398-401.

急诊特点 篇3

1 急诊患者的特点

(1)病情多危重。急诊患者常病情危重,需要进行抢救,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对患者家属及其陪同人员做好介绍工作,协调冲突,应采取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并注意患者的意识及表情。

(2)病种复杂多样。急诊要接待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应传授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内容,以消除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3)病人流量随机。急诊经常流量不稳定,很难事先做到人员的周全安排,这就要求急诊护士有很强的应急和协调能力。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采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4)患者更替快。急诊每天要接纳很多不同的患者,观察期短,这就需要合理安排,既不影响治疗,又不延误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在急诊停留的短暂时刻也可以接受健康教育。

(5)患者合作性差。急诊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者因为年龄大病情危重不能配合,故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患者,不能用说教的语言,切忌语气生硬,要以患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2 急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

由于急诊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文化层次以及病情危重程度不同,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不同,具体表现为: (1) 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2) 能够减轻痛苦; (3) 能够尽快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4) 希望得到医务人员尽心尽责的治疗护理; (5) 希望医疗费用不要过高; (6) 希望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并有家属陪伴; (7) 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关怀。

3 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3.1 健康教育的目标

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3.2 健康教育的方法

(1)语言教育。主要包括个别教育和群体教育,个别教育是护士通过与患者进行语言的交流沟通,讲解及宣传相关疾病的护理健康教育知识;群体教育是护士通过广播、收音、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等使患者掌握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2)文字教育。护士通过标语、传单、课本、报刊墙报、板报等方式向患者传授相关的疾病健康教育知识。

(3)形象教育。护士通过戏剧、电影、电视、录像、展览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4)实践教育。护士通过指导患者自身的实践操作,使其掌握一定的健康护理技能,例如,教患者自测血糖、血压、体温等。

4 健康教育的基本技巧

4.1 护患沟通技巧

护士通过与患者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介绍与患者病情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沟通技巧如体语、触摸等让患者感受到护士对他的关心。急诊患者通常病情急重而急救时间又很紧迫,很容易引起护患关系紧张而造成护患沟通困难,所以如果急诊护士能在第一时间使患者产生充分的信任感,那么既可以使患者理解健康教育的意义也能使患者对健康教育给予充分的配合,从而有利于急救工作的开展。

4.2 传授知识的技巧

由于急诊患者自身情况不同,这就要求急诊护士要因人施救,为患者提供适合他们的健康教育方式,并且根据各人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传授知识的方法,例如老人由于病情多半较重再加上年龄大听力差,理解接受都较慢,就需要耐心解释多次宣传教育,要使用老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而不是医学术语;护士对儿童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一定要有家人在场,以便家人在学会相关知识后在患儿今后的治疗护理中继续给予患儿帮助;孕妇由于缺乏对孕期相关知识的了解,通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生病了还是孕期的正常反应,故要求急诊护士根据孕妇的自身情况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

4.3 技能训练的技巧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让患者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急诊护士要让患者在短暂的就诊时间里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操作技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例如急诊患者大小便失禁,这时急诊护士不仅要为患者导尿和清理排泄物、更换衣物,还要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尿道口及引流袋的护理和对膀胱括约肌的功能训练,并且要教会他们对肛门周围的皮肤护理等。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有增效作用,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对健康教育工作要更加深入。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良好的技术和全面的知识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娴熟的技能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关键。对急诊患者的健康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在急诊实施健康教育,大大提高急诊护士的素质和责任心。护士只有既能从事临床护理,又能担负宣教、咨询、管理等职能,才能成为称职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黄金万, 刘文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急诊特点 篇4

关键词:儿科,心肺复苏,急诊

随着临床对医疗卫生知识的深入研究, 心肺复苏的技术也不断提高, 儿科心肺复苏原理与成人类似, 但是也有一定的不同。在疾病类型方面、救治成功率方面, 儿科急诊心肺复苏均有一定的特点。儿科心肺复苏中包括初期复苏、后期复苏和复苏后的临床治疗[1]。本文研究分析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 并对患儿预后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患儿89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 女38例;患儿年龄5~13岁, 平均 (8.99±1.02) 岁。其中心跳停止使用心肺复苏者43例, 呼吸停止使用心肺复苏者46例。从其他医院转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17例, 直接入院就诊53例, 急救车转入19例, 其他方式转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10例。从发病到入院进行心肺复苏时间为2~99 min, 平均 (31.31±7.98) min。排除入院后已经宣告死亡的患者。

1.2 方法

急诊心肺复苏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复苏过程严格地按照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进行。成立抢救小组后, 对患儿实施抢救。患儿平卧位将口鼻分泌物清除, 垫软枕, 使用心肺复苏囊给氧后进行气管插管, 胸外心脏按压, 建立静脉通路, 使用心肺复苏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所有患者的疾病类型、救治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救治成功情况

呼吸停止患儿的心肺复苏率高于心跳停止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与心跳停止患儿比较, P<0.05

2.2 疾病类型

患儿疾病类型前三位为:意外伤害、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其中意外伤害37例 (41.57%) , 心血管疾病23例 (25.84%) , 感染性疾病18例 (20.22%) , 恶性疾病8例 (8.99%) , 其他疾病3例 (3.37%) 。意外伤害又包括:窒息17例 (19.10%) , 严重创伤12例 (13.48%) , 溺水5例 (5.62%) , 中毒3例 (3.37%) 。心血管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6例 (17.98%) , 严重心律失常4例 (4.49%) , 心肌炎3例 (3.37%) 。感染性疾病包括:脓毒血症8例 (8.99%) , 脑脊髓膜炎4例 (4.49%) , 重症肺炎4例 (4.49%) , 胃肠道感染2例 (2.25%) 。恶性疾病包括:急性白血病5例 (5.62%) , 恶性肿瘤3例 (3.37%) 。其他疾病包括喉头梗阻2例 (2.25%) , 癫痫1例 (1.12%) 。

3 讨论

使用急诊心肺复苏是儿科生存链的一个关键环节, 其中包括基本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2]。基本生命支持中, 主要包括气道管理、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气道管理中要求临床医护人员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清除气管内的分泌物, 对有呕吐的患儿要注意清除呕吐物、鼻内分泌物等, 并将头偏向一侧。人工呼吸中, 要注意正确地评估患儿的潮气量, 再给予呼吸支持。胸外心脏按压在胸骨下1/3, 要注意避开肋骨与剑突[3], 使用腹部按压对婴幼儿的危险大, 并可能导致肝损伤, 因此笔者认为, 对年龄大的儿童可以使用手掌根部按压, 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则使用双手环抱的方法。

进一步生命支持包括气管插管、循环、除颤、药物。延续生命支持则为复苏成功后进行的密切监测与持续治疗。在89例患儿中笔者均使用了气管插管的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大小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型号、长度, 保证安全且有效的插管效果[4]。

本次试验对89例急诊儿童心肺复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首先表1中提示, 呼吸停止患儿进行急诊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高, 高于心跳停止心肺复苏患儿 (P<0.05) 。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临床医护人员要尽早对呼吸停止的患儿进行气管插管、面罩给氧等, 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5]。且加强积极的呼吸支持还可以有效地阻止心跳停止, 并改善儿科急诊复苏的效果。

从疾病类型方面可以看出, 意外伤害是89例患儿的主要病因, 占41.57%。这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 需要加强健康宣传, 提高对儿童的监护, 降低小儿生活中的各项不安全因素。

笔者认为,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开始时间呈负相关, 患儿复苏开始的时间越短, 其成功率越高。因此, 临床医护人员要早期启动心肺复苏, 以缩短呼吸心跳停止到接受有效心肺复苏的时间, 缩短呼吸心跳停止到入院就诊的时间[6]。

综上所述, 在儿科急诊心肺复苏中, 患儿多为意外伤害和心血管疾病, 以呼吸停止患儿的救治成功率较高, 需要不断加强儿科急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不断提高心肺复苏效果。早期的院外服务系统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医院可以开通绿色通道, 促进呼吸心跳停止的患儿得到早期的救治, 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赵丽华.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特点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 (3) :49-51.

[2]张成晔, 钱素云, 曾健生, 等.急诊室小儿心搏呼吸骤停流行病学调查及初步复苏效果评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 (11) :1237-1241.

[3]李春盛.纪念现代心肺复苏术诞生50周年暨对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展望——心肺复苏指南从经验到科学[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10) :1013-1014.

[4]孙洪章.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110.

[5]李璧如, 王莹, 钱娟, 等.儿科院外心跳停止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预后[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0, 17 (3) :223-226, 229.

急诊特点 篇5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急诊实施CPR抢救的患儿102例, 由参与抢救的医师和护士详细填写患儿抢救和护理记录。其中男60例, 女42例;年龄0-14岁, 平均4.5岁;直接来本院就诊82例 (80.4%) , 由他院转入20例 (19.6%) ;37例 (36.3%) 为院前急救车转运, 4例为警车转运 (3.9%) , 61例为其他车辆转运 (59.8%) ;急诊CPR时间为3-105min, 平均34.6min。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开放气道、球囊面罩加压给氧后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75例, 开胸心脏按压2例;使用肾上腺素72例;46例转入PICU, 16例转入NICU, 2例行急诊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现场情况, 目击者中家长64例 (82.1%) , 目击后立即行CPR11例 (10.8%) , 其中医护人员实施的8例 (7.8%) , 家长或其他人员实施的3例 (2.9%) 。

2.2 患儿发病因素及疾病分布, 见表1。

2.3 疾病转归102例患儿就诊时呼吸停止者44例 (43.1%) , 心跳停止者58例 (56.9%) 。CPR成功62例 (60.8%) , 死亡40例 (39.2%) 。其中呼吸停止者急诊CPR抢救成功38例 (86.4%) , 死亡6例 (13.6%) , 入ICU后死亡12例 (27.3%) , 出院时存活26例 (59.1%) ;心跳停止者急诊CPR抢救成功24例 (41.4%) , 死亡34例 (58.6%) , 入ICU后死亡16例 (27.6%) , 出院时存活8例 (13.8%) 。呼吸停止者与心跳停止者之间出院总存活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科生存链包括预防-急诊CPR-早期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系统 (EMS)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ALS) 四个基本环节, 早期CPR是其关键环节[1]。据报道[1], 小儿院外因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率显著高于院内患儿, 其中因心跳停止实施CPR存活率仅3-17%。本组资料显示, 心跳停止患儿存活率为13.8%,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研究表明, 目击者早期实施CPR是成功抢救危重患儿的关键。本组资料显示, 现场目击率为7 6.5%, 而实施C P R的仅有1 0.8%, 显著低于国外报道 (30%) [2]。提示目前我国公民普遍缺乏急救知识, 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公民现场抢救能力, 为医院内急救赢得时间。

预防是儿科生存链的首要环节, 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有效措施。本文资料显示, 35.3%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导致心跳呼吸停止, 说明意外伤害是我国小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应加强家长对孩子的安全防护意识, 去除生活中不安全因素, 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

早期启动EMS是儿科生存链的又一重要环节[1]。目击者应第一时间电话通知急救中心, 医院应对危重患儿开通绿色通道, 以缩短呼吸心跳停止到医院就诊及接受CPR的时间, 提高CRP的抢救成功率。本组仅有37例 (36.3%) 由救护车转运, 提示应加强宣传, 使公众熟悉急救中心转运流程, 提高院前转运的效率。

研究表明, 呼吸停止是引起小儿急诊CPR的主要因素[2]。本组资料显示, 因呼吸停止实施CPR的患儿站全部病例的69.6%, 其出院存活率 (59.1%) 显著高于心跳停止者 (13.8%) , 与文献报道相符[3]。提示对呼吸停止患儿尽早给予面罩给氧、气管插管等干预措施, 可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提高CRP成功率。

总之, 我国医疗体系不够健全, 儿科呼吸、心跳停止患儿死亡率高、预后较差;普及儿科急救常识, 加强宣传教育, 做好儿科生存链的每一环节, 可显著提高小儿急诊CRP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小儿心肺复苏 (CPR) 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为提高小儿CPR成功率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急诊行CPR治疗的患儿102例, 对CPR原因及预后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导致小儿急诊CPR的最常见原因是意外伤害 (35.3%) ;院前救护车转运患儿37例 (36.3%) 。呼吸停止者44例 (43.1%) , 26例 (59.1%) ;心跳停止者58例 (56.9%) , 出院时存活8例 (13.8%) 。呼吸停止者与心跳停止者之间总存活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意外伤害是小儿急诊CPR最常见原因;普及儿科急救常识, 加强宣传教育, 做好儿科生存链的每一环节, 可显著提高小儿急诊CRP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

关键词:小儿,心肺复苏 (CPR) ,特点,预后

参考文献

[1]许峰, 黄栋.2007年我国儿科临床医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5) :321-323.

[2]Gerein RB, Osmond MH, Stiell IG, et al.What are the ct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out-of-hospital p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 in Ontario, Canada[J].Acad Emerg Med, 2006, 13 (6) :653-658.

急诊特点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超声诊断检查的妇科急诊患者110例的超声诊断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54岁, 平均年龄 (32.7±6.9) 岁, 21~30岁32例、31~40岁41例, 41岁以上37例;临床病史:人工流产89例、剖宫产28例、不孕症12例;避孕史:带有宫内节育器59例、药物避孕24例、双侧输卵管结扎33例。

1.2 诊断仪器

超声诊断所用仪器为美国PRO型超声诊断仪, 阴道超声探头频率为7.5 MHz, 腹部超声探头频率为3.5 MHz。

1.3 诊断方法

超声诊断前需详细了解患者病史, 嘱其在诊断前适度饮水, 保持膀胱充盈, 诊断中依次对各器官脏器进行全面扫查, 并准确、真实记录各项诊断结果, 具体诊断方法为: (1) 腹部超声诊断:指导患者平躺, 暴露其腹部, 在探头上涂抹适量耦合剂, 采用二维超声对患者的卵巢、宫腔、子宫等进行多角度扫查, 随时记录测量结果和诊断数据; (2) 阴道超声诊断:待患者排空膀胱后, 取膀胱截石位, 在探头上套好避孕套, 涂抹适量耦合剂, 将阴道探头缓慢伸入患者阴道穹窿部, 取纵切、横切、斜切等多个角度的探查, 详细记录测量数据和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中, 不同妇科急诊疾病类型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不同, 具体如下: (1) 黄体破裂患者14例中, 被误诊为宫外孕破裂包裹1例; (2) 先兆性流产患者15例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同, 无1例误诊; (3) 异位妊娠患者52例中, 被误诊为黄体破裂1例; (4) 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7例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同, 无1例误诊; (5) 原发性痛经患者9例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同, 无1例误诊; (6) 急性盆腔炎患者13例中, 被诊断为宫外孕的破裂包裹2例, 漏诊1例。11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 基本与超声诊断结果相符, 误诊4例, 漏诊1例, 诊断符合率为95.5%, 误诊率为3.6%, 漏诊率为1.0%。见表1。

3 讨论

3.1 不同妇科急诊类型的超声诊断特点

3.1.1 黄体破裂

黄体破裂患者的具体超声表现为一侧附件区可见液性暗区, 周围为卵巢组织。具体诊断时需要与破裂性异位妊娠患者相区分, 黄体破裂患者其附件边界一般较为模糊, 超声检查影像无法显示清晰的附件结构, 且常常伴随盆腔积液[3]。

3.1.2 先兆性流产

先兆性流产患者的超声表现为子宫异位, 妊娠囊变形, 诊断中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 如有无腹痛、出血情况, 以及尿妊娠的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超声诊断结果提示为先兆性流产, 且尿妊娠试验结果为阳性, 则先兆性流产的可能性较大。

3.1.3 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是妇科急诊中的一种常见病, 约占妊娠总数的3%, 大部分异位妊娠患者的病变部位位于输卵管。异位妊娠肿块在破裂之前, 超声表现通常显示肿块位于患者的一侧附件区, 肿块形态呈环状, 且超声检查回声较高, 少数患者的肿块会出现胚芽、胎心搏动等迹象。在肿块破裂后, 超声表现一般为一侧附件区的实质性回声, 且回声包块边界模糊不清晰, 内部混有其他杂音, 在盆腔与腹腔内部可见液状暗区, 且内透声不明显[4]。

3.1.4 卵巢肿瘤蒂扭转

卵巢肿瘤蒂扭转的超声表现主要为一侧附件区存在肿块, 且肿块形态异常杂乱, 在盆腔与腹腔内部可见液状暗区。当超声诊断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符时, 应联合使用腹部超声检查和阴道超声检查, 并扩大检查范围。

3.1.5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患者的超声表现一般为子宫、卵巢无异常现象, 妊娠检测结果呈阴性, 盆腔内未见肿块。

3.1.6 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的超声表现为子宫、卵巢有增大迹象, 子宫胚层回声不明显, 子宫直肠窝内可见液状暗区, 宫腔内可见少量积液, 一侧附件区可见混合型包块, 且包块形态异常, 边界不清晰。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白带异常, 伴随发热症状。

3.2 妇科急诊超声诊断误诊原因分析及措施

妇科急诊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阴道流血、腹痛、白带异常等症状, 但多种疾病类型其超声影像可能存在相似之处或超声表现不具典型性, 当其超声影像出现交叉时, 就可能造成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如本次研究中, 黄体破裂患者1例被诊断为宫外孕破裂包裹、异位妊娠患者1例被诊断为黄体破裂、急性盆腔炎患者2例被诊断为宫外孕的破裂包裹, 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误诊。此外, 误诊情况还可能由患者月经失调、病史资料不详实、停经史不明确等因素所致。因此, 临床医师在超声诊断前, 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 包括有无经期紊乱史、有无停经史、有无妇科疾病治疗史等。在对妇科急诊患者进行超声诊断时, 应当对诊断过程中的影像、数据等进行真实、详细的记录, 仔细鉴别相似病症之间的超声影像表现, 最大限度的降低超声误诊率。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妇科急诊患者110例, 误诊4例, 诊断符合率为95.5%, 可见, 超声诊断是一种诊断符合率较高的检查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急诊超声诊断的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经超声诊断检查的妇科急诊患者110例的超声诊断资料, 并将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统计误诊率和符合率。结果 110例患者中误诊4例, 漏诊1例, 诊断符合率为95.5%, 误诊率为3.6%。结论 妇科急诊超声诊断的符合率较高, 误诊原因主要是患者疾病史的不详实和不同疾病之间超声影像的交叉。

关键词:妇科急诊,超声诊断,特点,误诊原因

参考文献

[1]陈伟萍.妇科急诊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5) :539-541.

[2]赖绮玲, 陈科.超声在妇科急症中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 2009, 12 (9) :12-13.

[3]王淑梅, 张丽芳, 赵红, 等.超声体检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2) :183-184.

急诊特点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间收治AOPP患者82例, 其中男35例, 女47例, 年龄l5~65岁, 平均为38.5岁。其中, 经口服中毒75例, 服毒量20~160mL不等;皮肤接触中毒7例。中毒时间半小时以内8例, 半小时~1h 35例, 1~2h 26例, 2h以上13例。农药种类:敌敌畏20例, 甲胺磷31例, 马拉硫磷8例, 乐果4例, 氧化乐果8例, 对硫磷5例, 敌白虫2例, 其他12例。分级诊断结果轻度中毒者25例, 中毒中毒者46例, 重度11例。82例患者人院时胆碱酯酶活性有不同程度水平下降。

1.2 治疗方法选择

医院配有急救救护小组。到达急救现场后, 需根据实际情况, 如果患者在医院, 则在现场进行及时有效处理, 若不在医院, 则应先将患者抬入救护车内, 转运过程中需进行各种处置。具体方法如下。

1.2.1 催吐、洗胃、导泻

主要对口服毒物中毒者, 直至洗出胃内液体无色、无味为止。洗胃完成后, 经胃管注入硫酸镁35mL或20%甘露醇200mL进行导泻;经皮肤中毒, 应立即脱去所有污染衣物, 进行全身彻底清洗。

1.2.2 应用抗Ach药或AchE复能药

建立快速静脉通道, 给予阿托品和氯磷定解毒。根据病情调整用药量, 阿托品用药时要在2h之内迅速达到阿托品化。后逐渐减量并相应延长给药时间。直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AchE活性持续稳定在50%~60%以上, 即可停药观察[3]。氯磷定需静注后静滴 (4g/d) , 持续应用3d。解毒剂的首次应用剂量如表1所示。

1.2.3 保持呼吸通畅

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立即气管插管, 胸外按压, 应用呼吸机等心肺复苏措施, 并随时检测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并发症。

2 结果

82例患者中, 有3例在转运中心跳、呼吸暂停, 在救护车上发现并及时救治, 复苏成功。4例到达急救现场时呼吸、心跳已停止, 给予心肺复苏, 抢救无效死亡。2例在治疗好转后第1.5天及第3天出现严重呼吸困难, 经抢救无效死亡。3例患者进行除颤处理, 1人死亡。1人抢救无效, 昏迷4d后死亡。82例患者中成功抢救74例, 失败8例, 急诊救治成功率90.2%。分别统计三年的救治疗效, 如表2。

由表2得出:近几年, 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 此结果与医院救护制度不断完善和人们自救意识提高有密切关系。

3 讨论

有机磷中毒平均病死率为20%[4], 本次调查病死率9.8%, 与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密切相关。另外注意:洗胃应彻底, 防治残留药物入血;阿托品应早期足量应用:氯磷定注意用法与用量;绝对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有效的重症监护治疗。

综上所述, AOPP的综合治疗 (催吐、洗胃、导泻、利尿、应用解毒剂和复能剂、确保呼吸道通畅) 和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的早期应用对于解救AOPP简便、迅速、经济、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亚琼.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中间综合征1例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6) :100.

[2]胡雪珍, 卢中秋, 孙来芳, 等.田间作业致有机磷农药中毒与口服中毒的临床比较[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1, 29 (5) :378-380.

[3]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96.

急诊特点 篇8

关键词:儿科,急诊,心肺复苏,临床特点,预后

心肺复苏术作为急诊科常用临床抢救技术之一, 主要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临床研究显示, 心肺复苏术及时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致死致残率;正确且及时的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成功的第一要务[1]。儿科急诊患儿因其机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 心跳呼吸骤停导致的缺氧缺氧对患儿造成的损伤明显高于成人, 预后较差[2,3]。本文主要研究了儿科急诊患儿的发病特点、起病情况以及患儿的预后等资料,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急诊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心跳呼吸骤停患儿100例, 其中男67例, 女33例, 年龄5~12岁, 平均年龄为8.4岁;患儿中心跳骤停38例, 呼吸骤停62例。

注:P<0.05

1.2 治疗方法

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依据《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进行[4]。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患儿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情况分析

患儿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场所分析:家中81例, 占总人数81.0%, 公共场所17例, 占总人数17.0%, 医院或急救车辆中2例, 占总人数2.0%;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有目击者83例, 占总人数83.0%。

2.2 患儿发病原因分析

患儿发病原因分析:呼吸系统疾病48例, 占总人数48.0%;意外事故导致30例, 占总人数30.0%;心血管系统疾病19例, 占总人数19.0%;各种休克导致3例, 占总人数3.0%。

2.3 心跳骤停及呼吸骤停患儿疾病转归比较

本组心脏骤停患儿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0例, 8例, 2例, 总存活率为73.7%;呼吸骤停患儿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6例, 26例, 5例, 总存活率为73.7%;心脏骤停患儿总存活率明显高于呼吸骤停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3 讨论

心肺复苏即心肺脑复苏, 包括初期复苏、后期复苏、复苏后治疗, 可以归纳为ABC三要素, A即air way (保持气道开放) , B即breathing (恢复患者呼吸) , C即circulation (体外人工循环) ;近年来, 我国儿科急诊心肺复苏使用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临床研究显示, 正确及时的心肺复苏方法对于患儿的生命抢救和预后具有关键作用[5,6,7]。

心肺复苏实施的关键是早期及时, 第一时间进行复苏抢救可以显著提高患儿存活率, 国外多种急救指南显示, 患儿心肺复苏治疗需要遵循以下原则[8]: (1) 早期骤停诊断、及时急救启动; (2) 早期心肺复苏; (3) 有效处理心脏纤颤等; (4) 完备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三要素中:A即气道保持通常, 心肺复苏首先需清理患者呼吸通道, 清楚气管分泌物, 保持气流顺畅, 在未行气管切开下经保证口鼻呼吸安全;如出现患儿呕吐, 应当及时将其口、鼻中分泌物和呕吐物清出, 同时使患儿头部偏向一侧, 以保证气道通畅以及防止舌后坠发生;B即恢复骤停呼吸, , 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停止, 急救人员应当在正确评估患儿潮气量情况下, 对患儿进行口对口呼吸支持, 同时应用纱布等轻薄透气物覆盖口鼻部, 直至患儿胸部出现明显抬起为止;C即人工体外循环, 急救人员通过手部体外按压患者体胸部, 进而有效挤压心脏, 恢复或提高心脏射血功能, 进而刺激已停止血液循环重新运行;美国急救指南之处, 心脏复苏术心脏按压位置应为患者胸骨中下二分之一处[9,10]。

后期复苏是心肺复苏急救治疗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是在初期复苏结束后进行的进一步抢救阶段。后期复苏主要抢救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保证气道持续畅通, 对于气道堵塞严重且无法处理者, 必须及时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操作, 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进行有效机械通气; (2) 生命体征密切监测, 主要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心电图、心率、氧分压等; (3) 及时药物应用, 以有效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解除气管痉挛、恢复正常心率及血压; (4) 静脉通道建立, 观察患者血容量、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情况进行输液治疗; (5) 心室纤颤预防及除颤治疗, 心跳呼吸骤停患儿在抢救过程中极易出现心室纤颤现象, 多由心动过速发展而来, 临床病死率较高, 故应进行有效预防, 并在出现时行紧急心室电除颤; (6) 心脏起搏, 对心跳骤停后出现心衰患儿应当进行人工起搏支持, 以恢复正常心脏起搏功能。

在后期复苏结束后, 应当将患儿立即送入ICU (重症监护病房) 中进行全天候生命体征检测, 并实施有效支持治疗, 直至患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本次研究显示, 患儿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场所分析:家中81例, 占总人数81.0%, 公共场所17例, 占总人数17.0%, 医院或急救车辆中2例, 占总人数2.0%;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有目击者83例, 占总人数83.0%;患儿发病原因分析:呼吸系统疾病48例, 占总人数48.0%;意外事故导致30例, 占总人数30.0%;心血管系统疾病19例, 占总人数19.0%;各种休克导致3例, 占总人数3.0%;本组心脏骤停患儿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0例, 8例, 2例, 总存活率为73.7%;呼吸骤停患儿中心肺复苏成功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心肺复苏复苏失败死亡例数分别为36例, 26例, 5例, 总存活率为73.7%;心脏骤停患儿总存活率明显高于呼吸骤停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综上所述, 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儿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卢年芳, 郑瑞强, 林华, 等.340min超长心肺复苏成功抢救1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 (7) :440.

[2]路小光, 康新, 宫殿博, 等.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应用中的前瞻性对照[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8) :496-497.

[3]李春盛.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641-644.

[4]李春盛.关注心肺复苏术的若干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2) :67-68.

[5]Neumar RW, Nolan JP, Adrie C, et a1.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ation[J].Circulation, 2008, 118 (23) :2452-2483.

[6]Ristagno G, Tang W, Huang L, et a1.Epinephrine reduces cerebralperfus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Crit Care Med, 2009, 37 (4) :1408-1415.

[7]张秋, 周湘桂, 黄亮.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及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30:212-215.

[8]许峰, 黄栋.2007年我国儿科临床医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5) :321-323.

[9]金爱春, 刘福军, 刘志军.483例心肺复苏成败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0, 19 (1) :42.

上一篇:球化组织下一篇:数字基带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