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

2024-06-14

急诊介入治疗(共11篇)

急诊介入治疗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基础上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症状改善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胸疼缓解、ST段恢复、心力衰竭改善率分别为92.5%、82.5%、67.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5%、62.5%、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ST段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2.4±1.5)h、(18.6±2.4)h、(17.4±1.8)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的(14.5±2.4)h、(20.2±2.7)h、(20.2±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7.5%、2.5%、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5%、17.5%、12.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能取得显著疗效,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减低复发及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脉介入,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常见急性病症,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年化,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该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及并发症较多等特点,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梗死程度,以保护心脏功能[2]。冠脉介入治疗能短时间内恢复梗死心肌血流情况,重建血管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该研究为探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0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12例,女29例;年龄41~76岁,平均(56.5±1.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21 h之间,平均(11.7±1.2)h;梗死部位:前壁9例、下壁6例、正后壁2例、高侧壁4例、其它1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脂血症6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2例。对照组男10例,女29例;年龄40~78岁,平均(56.5±1.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22 h之间,平均(11.5±1.1)h;梗死部位:前壁7例、下壁4例、正后壁3例、高侧壁4例、其它2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脂血症4例、高血压5例、糖尿病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基础上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心肌梗死部位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上述患者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持续胸疼时间大于30 min,心电图检查提示ST段升高,实验室检查提示心肌标志物升高异常,且均自愿参与研究;均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严重感染、无法配合患者。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入院后患者而予以阿司匹林(国家准字H20140122)、氯吡格雷(国家准字H20123155)各300 mg/次等药物嚼服治疗。若患者出现血压降低情况,静脉予以注射多巴胺,若心动过缓,使用临时起搏电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适合药物。

1.2.2研究组药物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予以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向患者动脉鞘侧管内注入普通肝素(国家准字H20153299)约3 000 U,若患者使用PTCA联合支架植入,则肝素用量提升至7 000 U,根据患者个体身高、体重,选择合适的导管球囊型号,通过Seldinger法进行穿刺,把球囊导管送至患者血管内,控制在距离患者锁骨动脉1.5 cm处,通过自动诱发R波予以生命体征检测。手术后,继续予以患者药物辅助治疗,即阿司匹林100 mg/次,口服,1次/d;氯吡格雷75 mg/次,口服,1次/d;低分子肝素钙(国家准字H20163060)0.4 m L/次,皮下注射,2次/d,连用3 d。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II级预防药物。

1.3疗效评价指标

(1)心电图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后情况。冠脉介入治疗成功指标:梗塞血管再通或狭窄程度降低大于50%,且无闭塞等并发症;(2)观察两组患者恢复时间(ST段恢复时间、胸疼缓解时间、住院时间);(3)随访治疗后1年患者情况,包括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1.4统计方法

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胸疼缓解、ST段恢复、心力衰竭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恢复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ST段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对比两组患者远期疗效

治疗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死亡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急症,可导致患者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死亡,需予以高度重视[3]。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诱因较多,常见的有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4]。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近年来临床实践发现,尽早使栓塞血管再通是改善心肌梗塞的关键,通过减少梗死心肌面积,减轻梗死程度,达到保护心脏功能目的,且可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5,6]。各种溶栓药物成功率约50%~70%,且存在诸多禁忌与副作用,溶栓后高度残余狭窄,发生再栓塞率与再缺血发生率较高。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短时间内恢复栓塞血管血流,相关研究发现,与溶栓治疗相比,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缩短症状恢复时间,减少死亡率[7,8]。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胸疼缓解、ST段恢复、心力衰竭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ST段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治疗1年后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相关研究[8]结果基本一致。

有研究统计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再次心梗发生率仅1.3%,2年随访过程中75%患者未发生心血管事件[8]。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胸疼缓解、ST段恢复、心力衰竭改善率分别为92.5%、82.5%、67.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5%、62.5%、42.5%。研究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ST段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2.4±1.5)h、(18.6±2.4)h、(17.4±1.8)d,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的(14.5±2.4)h、(20.2±2.7)h、(20.2±2.3)d。治疗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7.5%、2.5%、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5%、17.5%、12.5%、10.0%,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研究组患者的胸疼缓解、ST段恢复、心力衰竭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ST段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治疗1年后随访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能取得显著疗效,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减低复发及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宇伟.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4):98-99.

[2]高昕.血府逐瘀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0例[J].陕西中医,2013,34(6):653-655.

[3]王晓宇.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与经皮急诊及延迟冠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分析[J].医疗装备.2016,29(2):1-2.

[4]杨春华.急性心肌梗塞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6):123-124.

[5]周书琴.对比分析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与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16-117.

[6]曹磊.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961-962.

[7]张继东,胡建.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283-285.

[8]张爽,黄华,李理.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的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238-240.

急诊介入治疗 篇2

作者:章士正 等

转贴自: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与技术规范丛书

一、介入放射治疗质量管理规定

(1)人放射治疗归属放射科(影像科)统一管理,放射科科主任为管理责任者。

(2)开展介人放射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血管造影设备、配套器材。抢救设施和药品。

(3)从事介人放射治疗者必须具有两年以上常规X线诊断经验并经三级甲等医院或省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放射质控中心介人放射治疗培训半年以上,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担任。经外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进修介人放射治疗的专业人员,须经省放射质控中心审核验证。

(4)介人放射治疗室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介人放射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照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一次性器械、物品禁止重复使用。

(5)严格选择介人放射治疗适应证,必须以病理诊断或典型影像诊断结合典型临床诊断为治疗依据。恶性肿瘤介人放射治疗应尽可能获得病理诊断。介人治疗术前,要和家属谈话并书写谈话记录,说明手术经过、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患者或家属须签名。(6)实施介人放射治疗前必须有导管造影定位摄片记录,治疗后应记录介人放射治疗的过程和用药及术中有无不良反应。

(7)进行介人放射治疗的各专业人员应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实行岗位负责制。

(8)做好介人放射治疗病例的术后随访、疗效追踪及统计资料的保存,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9)介人放射治疗应设置相应独立的病床或兼管病床,以全面实施对患者的治疗管理。(10)介人治疗中必须注意术者和患者的X线防护,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定期监测射线剂量。

二、介入治疗室(导管室)基本配置

治疗室和介人治疗场所,应根据各级医院条件和工作量合理安排。一般介人治疗室除X线机安装使用等要求外,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存放辅助设备。抢救设备和药品等,还要便于手术者操作及发生意外抢救时有足够的空间。基本配置要求如下:

(1)介人治疗室面积一般不少于30~50m,应有空调、通风、除湿装置、技术控制室、洗手室。有条件的可配备更衣室、导管、敷料处置室。(2)500mA以上带电视X线机。

(3)快速换片机。有连续摄影装置的X线机可不配快速换片机。

(4)高压注射器。

(5)有条件的医院最好配备C型臂X线机或DSA机。

(6)辅助及抢救设备:

1)氧气瓶及其附件或管道氧气接口。

2)吸引器1台,或管道负压吸引装置。

3)心电监护器1台,最好有测压、去颤功能。

4)器械台1—2台。

5)双联或多联看片灯1只。

6)护士操作台1张。

7)输液架1~2台。

8)药品柜1只。

9)污物桶2只。

10)紫外线消毒灯(根据房间面积大小设置功率)。

11)挂钟2只。

12)备置各种注射器、输液器、消毒棉球、纱布等。

13)无影灯或落地手术灯1只。

三、介入治疗室常备药品及要求

(一)导管室日常应配备药品

(1)局麻药: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2)对比剂:离子型和(或)非离子型。

(3)抗凝和溶栓剂:肝素钠、尿激酶。

(4)止吐剂:灭吐灵、枢丹、枢复宁或康泉。

(5)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地塞米松、氢化考的松。(6)镇静剂:安定。

(7)镇痛剂:杜冷丁或吗啡。

(8)抗过敏药:非那根等。

(9)中枢兴奋剂:尼可刹米、洛贝林、回苏灵。(10)抗休克血管活性药: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11)强心药:西地兰。

(12)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心得安、异搏定、阿托品。(13)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14)平喘药:氨茶碱。

(15)降压药:利血平。

(16)生理盐水、10%GS、50%GS、低分子右旋糖酥。

(17)肝素钠中和药:鱼精蛋白。

(二)临时配置药品

可备置或根据治疗需要临时配置化疗药物、抗生素。栓塞材料等。

(三)介入治疗室内药品管理要求

(1)药品分类存放,标志明显。

(2)麻醉药品的存放须符合麻醉药品管理要求。

(3)贵重物品加锁保存。

(4)抢救药品须固定存放于醒目位置或专用抢救车中,易于取用。

(5)定期检查药品有无过期失效、变质,缺少时应及时补齐。

四、介入治疗室人员分工及职责

在科主任领导下,介入治疗实行术者负责制,助手、技术人员、护士服从术者安排及指挥,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动作协调,保证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患者离开治疗室之前,每位手术参与者均不得离开。

l.术者职责

(1)对介入治疗负主要责任。

(2)术前核对患者、病情,复核影像学资料,检查有无家属签名。

(3)决定患者治疗体位和治疗途径,施行治疗操作。

(4)决定术中和术后用药。

(5)注意术中患者反应,发生意外时组织抢救。

(6)做好介人治疗记录、术后医嘱。

2.助手职责

(1)做好消毒、铺巾工作。(2)术前冲洗导管、导丝等介人器材,吸好麻醉药。

(3)术中负责传递导管等器械,配合术者操作。(4)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5)术后压迫止血,包扎创口,抬送患者。(6)告诉患者术后应注意事项。

3.技术人员职责

(1)保证X线机及辅助设备正常工作,监视X线机运转情况。

(2)负责X线机、高压注射器、快速换片机的连接。

(3)记录造影剂及用量、速率、造影体位,记录透视时间。做好治疗登记。

(4)及时冲洗造影片。

(5)负责调节室内温度、湿度。

(6)平时负责X线机的维护和保养。

4.护士职责

(1)负责介人治疗室内物品的保管、领用。

(2)负责室内灭菌消毒,督促无菌操作。

(3)定期检查药品是否齐备,抢救设备是否完好,药品和消毒物品有无过期。

(4)术前铺好床单、枕头,准备好手术包价人器械。

(5)接诊患者,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治疗目的,各种皮试、皮肤准备。重危患者和特殊治疗要测心率、呼吸、血压及心电监测。(6)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积极配合治疗。

(7)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精神及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向术者报告。

(8)随时执行术中术者下达的医嘱。

(9)随时传递术中所需药品、物品。(10)术后协助搬送患者。

急诊介入治疗 篇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02-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冠心病的类型之一,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骨后发热、剧烈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10%,就现阶段来看,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但是常常出出现心律失常的问题,为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华心律失常的产生原因,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本组患者均符合WHP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男43例,女19例,年龄为43~82岁,平均年龄为(48.8±4.9)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0h,平均时间为(8.7±1.3)h。在梗死类型上,前壁心肌梗死、侧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数量分别8、5、10、9。排除标准:心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肾脏疾病者;有肺部疾病史者。在手术前,为患者应用噻氯匹定,术前均布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

1.2 急救措施

1.2.1 入院后的病情观察

在患者入院后,密切观察其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变化情况,开展持续性的心电监护,定期检查患者肾功能与尿量,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观察其呼吸、瞳孔以及意识变化情况,避免患者发生脑损害的问题。对于以上指标,在入院后,每隔15~30min记录一次,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4h记录一次[1]。

1.2.2 建立静脉通道

在患者入院后,为其建立好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为下肢静脉,根据患者病情滴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好滴速;一条为上肢静脉,维持患者正常血液循环,增加血容量,滴注门冬氨酸钾镁。在滴注过程中,及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好滴速[2]。

1.2.3 抢救注意事项

在患者入院后,将人工呼吸机、吸引器与起搏器置于患者床旁,如果发现监护仪出现异常,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一旦患者停止呼吸,则应该应用器官插管法,辅助呼吸。

1.2.4 其他注意事项

对于粗颤者可以应用利多卡因、可达龙;对于细颤者,可以应用肾上腺素与利多卡因;对于室颤者,可以应用葡萄糖注射液与胺碘酮。患者在入院一周之内,必须要卧床休养,指导患者掌握在床上排便的方式,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为其应用缓泻剂或者开塞露。如果患者疼痛劇烈,可以应用消心痛、杜冷丁、异丙嗪、安定。在饮食上,鼓励患者食用清单、维生素与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3]。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组患者之中,室性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例数分别为11、12、9,29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0.6%,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致,经过针对性的急救处理之后,患者QTc显著升高、HR显著降低、QTd显著减小,抢救前后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急救前后QTc、HR与QTd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表1:本组患者急救前后QTc、HR与QTd对比示意表

组别QTc(ms)HR(次/min)QTd(ms)治疗前411.07±42.1396.66±13.4466.13±11.33治疗后523.33±77.0361.53±6.4730.57±6.83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的常见心血管疾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法可以提高心肌细胞活性,重建心肌梗死动脉,但是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的问题,为此,医护人员必须要密切监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了解不同位置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根据梗死位置进行观察。同时,准备好抢救药品与物品,合理配置药物,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4]。

本研究对于32例患者采用了全面的治疗措施,结果显示,在本组患者之中,室性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例数分别为11、12、9,29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0.6%,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致,经过针对性的急救处理之后,患者QTc显著升高、HR显著降低、QTd显著减小,抢救前后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抢救措施,为了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早将冠状动脉开通。

参考文献

[1]李婷,刘娜娜.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护理[J]. 吉林医学. 2011,13(22):337-338.

[2]李存兰.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护理体会[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21(07):253-254.

[3]刘玲,赵淑媛,廖贵红.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学工程. 2012,16(03):425-426

急诊介入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包括男14例,女16例;年龄45~85岁,平均(62.00±5.47)岁。以上患者所患的肝癌等级、类别是:14例患者属于块状肝癌,11例患者属于结节性肝癌,5例患者属于小癌型肝癌;8例患者属于A级,13例患者属于B级,9例患者属于C级。所选患者都有腹部胀痛症状,治疗前都经CT诊断和B超检测,由主治医师按照权威肝癌疾病诊治标准确诊为破裂性出血,且患者经造影检测后,肝脏部都能见肿瘤染色、动脉组织迂曲(或延展)等现象。同时,造影剂有溢出、流血动脉出现了病变表征。

1.2 治疗器械及药物

器械和材料:本次治疗选用BV pulsera飞利浦血管造影设备、32 g/100 ml法国加柏品牌造影剂、5F泰尔茂造影导管、2.4F朝日微导管、0.018型泥鳅导丝、0.014型微导丝。本次治疗中栓塞用物为超液化碘油(法国加柏出品)、自剪型明胶海绵颗粒。化疗用药:20 mg吡柔比星、50 mg奥沙利铂。

1.3 治疗方法

研究中,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急诊介入栓塞治疗:(1)术前输血。构建患者静脉的输血通道,予以血管活性药剂,实施抗休克及止血的相应治疗。同时,检验各项血液指标(肝功、血常规、肾功、凝血等指标)值,行心电图检测。待确证无异常后,施行急诊介入栓塞的有关治疗。(2)术中操作。于患者股动脉实施穿刺并插置5F导管,以形成动脉造影,待探查造影后,把导管推至肝部的固有动脉处,放入造影剂实施造影,查看肿瘤组织染色、出血状况、血液供给等。之后,按照造影判定病症情况,把导管插至肝脏的左、右两侧动脉,再把自剪型明胶海绵颗粒、造影剂缓缓放入当中,栓塞操作的同时实施造影。(3)介入栓塞10 min以后,实施二次造影,探查出血情况,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4)对于肝功能比较差的患者,其破裂性出血病症会有加重迹象,术毕后要施行护肝降酶处理,白蛋白的营养支持、排除腹水及利尿处理等。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入选患者止血情况、休克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以及评定。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中,30例肝癌患者术中的出血情况均得以控制,其栓塞止血率是100%。30例患者当中,有15例(50.00%)患者在术前施行抢救及抗休克处理,术中有1例(3.33%)出现较严重的失血性休克问题,其余29例(96.67%)患者并没有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状。经数次规范化栓塞介入治疗后,全部患者的肝癌肿瘤都有坏死或减少现象。

3 讨论

肝癌疾病在临床中的病发率较高,在治疗该病的期间,患者极易诱发多种并发病症,肝癌破裂性出血就是当中最为严重的症状之一。如果该病症未得到有效、及时控制,会对患者的生命形成极大影响,严重者还可能会诱发死亡,所以加强疾病防治十分关键,是提升患者预后水平、远期疗效的重要手段[2]。

经此次研究后发现,肝癌组织出现破裂性流血的因素有:(1)肝部肿瘤生长过快,由于供血不够而出现瘤体破裂;(2)肝部肿瘤侵蚀了附近血管,致使血管内溢血;(3)肝部肿瘤裂开并出现液化及感染性流血;(4)患者肝功能较差,自身凝血功能受限;(5)腹腔内的压力升高,致使患者出现急性咳嗽或恶心、腹泻,进而诱发肝部肿瘤裂开、流血[3]。而对肝癌破裂性出血实施急诊介入栓塞方式的相关治疗,可获得突出的治疗成效,可行性较强,临床价值突出。

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方案的运用过程中,其优越性以及注意事项如下:(1)栓塞介入治疗的过程当中,需施行肝部动脉组织造影,以确证肝癌肿瘤的破裂状况及血管出血情况,便于操作者开展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和栓塞止血操作。本研究中有15例(50.00%)患者需在栓塞介入术前施行抢救、抗休克处理,以防范术中出现过于严重的失血问题和休克症状。(2)急诊栓塞介入方案治疗肝癌肿瘤部位的破裂出血,能尽快控制流血问题,使患者病情得以稳定。一般而言,针对病症较轻或者是趋于稳定的肝癌患者,建议医生在术前向患者予以一定的化疗药剂,例如,吡柔比星、奥沙利铂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缓解肿瘤的相关病状,而且还能增强肝癌化疗的有效性。但是,对于肝功能比较差的患者,由于其出血问题较突出,因此不宜介入过多的化疗性药剂,而应将“栓塞止血”作为手术重点,栓塞治疗后,患者肿瘤破裂性出血得到控制或趋于稳定状态,此时方可再开展化疗治疗。碘油是化疗的基础医用物,将其混合在化疗类药剂中,制作成混悬剂,然后实施肿瘤血管内的栓塞操作。(3)栓塞介入治疗时,要用到碘油、明胶海绵等栓塞剂,其临床使用量要按照造影中病灶的体积大小、血液供给情况等指标进行判定和调整[4]。通常而言,在患者肝部动脉中的2、3级支系血管实施栓塞操作,该做法能够避免静脉血压上升、肝脏功能衰竭以及肾脏功能衰竭等病症的出现。(4)栓塞术中,临床医师要尽可能维护机体正常的肝组织表达功能,合理选用化疗药品,视患者病情的变动状态开展栓塞治疗,才能实现高效止血的治疗成效[5]。不仅如此,治疗后,医护人员还要实施系统化、全面化的术后防治措施,予以白蛋白类物质的营养支持,排除腹水及开展利尿处理[6]。除此以外,注意保护患者的肝脏功能以及肾脏功能,使患者的正常机体功能得以充分表达,有效防范过敏反应现象的出现,从而进一步提高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栓塞治疗成效[5]。

此研究中,30例肝癌患者术中的出血情况都得以控制,栓塞止血率是100%。其中,有50.00%患者在术前施行抢救及抗休克处理,术中有3.33%出现较严重的失血性休克问题,其余96.67%患者并没有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经数次规范化栓塞介入治疗后,全部患者的肝癌肿瘤都有坏死或减少现象,该研究结果与徐爱兵等[7]的观点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见,在肝癌破裂性出血治疗中运用急诊介入栓塞的方式,可取得很好的控制成效,且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较高,值得推广及运用。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时间、随访时间有限,且入选患者数量不足,因此研究程序还存在着许多缺陷,鉴于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建议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至临床研究工作中,通过有效优化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方案,从而为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涛,黄新红,林荣繁.急诊巨块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介入、开腹手术与保守治疗的选择与伦理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8):1639-1641.

[2]徐克育,黄约翰,陶崇林,等.手术切除与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比较及预后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4,26(1):9-12.

[3]顾国清,胡波,张川.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特征及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效果[J].上海医学影像,2013,22(20):189-191.

[4]杨均,崔红利,颜綦先,等.明胶海绵颗粒与Embosphere生物微球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对比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6):651-654.

[5]赵本胜,熊壮,汪名权,等.碘化油联合明胶海绵经导管动脉栓塞急诊治疗肝癌破裂出血[J].安徽医药,2014,18(5):954-956.

[6]张贵军,吴胜东,孙勤学,等.TACE后二期手术治疗小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研究[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4,26(3):188-191.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介入法治疗规范 篇5

适应症

1.年龄在2岁以上65岁以下

2.胰岛抗体阳性的I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半年 3.II型糖尿病患者

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 2.有血液系统疾病和出血倾向者

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情,全面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

2.完善患者的术前血常规、血凝、肝肾功能等临床检验及影像学检查,若体温≥37.5℃或出现凝血时间异常,可暂停手术 3.备皮

4.碘过敏试验

5.术前按医嘱使用药物

6.根据病史和临床检验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拟出介入手术方案,列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及一次性卫生材料单

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1.入路选择:一般选择右侧股动脉穿刺为入路,如右侧股动脉阻塞可选择左侧股动脉穿刺为入路,如双侧股动脉栓塞可选择一侧肱动脉穿刺为入路

2.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位,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单,局麻下做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导管鞘,以0.035”泥鳅导丝引导,将5FRH、Simmon1或者蛇管插至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了解胰腺动脉包括胰短动脉、胰背动脉等全貌,特别是胰腺动脉开口位置,确定自体骨髓干细胞液注入位置 3.肝素化,给予肝素3000-5000u

4.将5F造影导管送至脾动脉主干,置入260cm交换导丝(泰尔茂超滑硬导丝最好),撤出5F导管,置入6F右冠指引导管,注意指引导管尽可能不要超过胰腺动脉开口,撤出交换导丝微导丝

5.经6F指引导管在0.014” 引导下置入与脾动脉主干远端动脉相适应的球囊(直径6mm常用,长度不超过2cm),向球囊内加压注入稀释造影剂,短时间内阻断脾动脉主干远端血流

6.经6F指引导管缓慢推注自体骨髓干细胞液约30-40ml(约占总量的3/4),在3-5分钟内完成后,快速撤出球囊,经6F指引导管造影,了解脾动脉有无内膜损伤、夹层、血栓形成等

7.将5F造影导管或蛇管插至肠系膜上动脉,缓慢推注自体骨髓干细胞液约10-15ml(约占总量的1/4),在3-5分钟内完成后撤出导管

8.如果造影发现有粗大胰腺动脉,可用微导管(泰尔茂微导管最好)行超选择性胰腺动脉插管,以替代球囊阻断脾动脉的方法

注意事项

1.自体骨髓干细胞液尽可能在制备后4小时内注入患者体内,使用前试管要上下充分摇匀(缓慢),防止自体骨髓干细胞沉淀在试管底部

2.对脾动脉主干有新鲜血栓者,可经导管注入尿激酶25-50万u溶栓治疗,可迅速见效

术后处理

急诊介入治疗 篇6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2-02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术中由于病变特点、介入器材和操作者技术等因素可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和果断处理AMI介入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26例,其中男性182例,女性44例,年龄39-79岁。合并疾病及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156例,糖尿病98例,有吸烟史者163例。心肌梗死部位:广泛前壁58例,前壁89例,下壁79例。本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有缺血性胸痛≧30min,使用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②心电图有2个或2个以上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0.2mv;③无急诊介入手术禁忌症;④患者及家属同意介入治疗并签字。

1.2 方法 术前常规进行腹股沟备皮,口服氯吡格雷300mg,拜阿司匹林100mg,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套管针)。本组全部患者均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造影结果评价梗死相关血管(IRA)的病变性质,决定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或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冠状动脉内溶栓术。术中持续心电、动脉压力监测。

2 结 果

本组226例全部手术成功,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达到TIMI别III级。术中严重并发症18例,无死亡病例。其中4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2例发生冠状动脉撕裂,5例发生心室颤动,7例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或交界性心律。

3 并发症的护理

3.1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严重的胸痛,ST段抬高或压低,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导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主要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或弹性回缩,支架扩展不充分等有关。女性、糖尿病、高龄患者更易出现此并发症[1]。因此,护士术中应严密观察心电、动脉压力,观察患者的面色,倾听主诉,一旦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应立即配合术者予冠脉内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50ml,10μg/kg,3min推注完毕。再次造影,观察冠脉再通情况,必要时再次予球囊扩张。本组共4例,有2例发生在术中,有2例发生在返回CCU后。均经积极有效处理得以顺利完成手术。

3.2 冠状动脉撕裂 冠状动脉撕裂是PCI术中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不及时处理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护士术中应严密观察有无造影剂渗漏情况,注意有无出现心悸、胸闷、面色苍白、焦虑不安、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急性心包填塞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生冠状动脉撕裂,应立即封闭冠状动脉撕裂点,用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若持续的低压充盈球囊压迫不能使撕裂处封闭,应立即于撕裂处植入支架,支架需高压扩张,使支架完全展开。护士应根据病情配合术中使用抗心律失常和升压药,本组发生2例冠状动脉撕裂,均能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处理,顺利完成手术。

3.3 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VF)是AMI行PCI术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指引导管或导丝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引起局部心肌的细胞兴奋性增高,或指引导管嵌顿冠脉口,导致造影剂在冠脉内滞留,或球囊扩张狭窄段时间过长,造成心肌长时间供血阻断,或植入支架开通血管后出现再灌注损伤所致。因此,护士术前应检查除颤仪是否处于完好状态,抽吸好抗心律失常药物,术中密切监测心电变化,出现室颤时,术者立即停止操作,抽空球囊导管内造影剂,护士立即予200-300J的非同步直流电复律及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胺碘酮等,本组发生心室颤动5例,均能及时发现及时电转复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患者转危为安。

3.4 窦性心动过缓或交界性心律 心脏介入术中引起的反射性低血压,心率减慢是一种发生迅速,后果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护士术前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做好充足的急救准备,如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各种抢救设备到位。在造影过程中提醒术者缓慢注射造影剂,及时指导患者用力咳嗽,以促进造影剂迅速从冠脉中排出。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变化,询问患者的不适。一旦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打哈欠、视力模糊、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迷走神经反射兴奋的表现时,应快速静脉推注阿托品1mg和多巴胺5-10mg,并给予快速静脉输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本组发生7例窦性心动过缓或交界性心律经有效指导患者咳嗽及时使用阿托品、多巴胺等心率均恢复正常。

4 小 结

急诊PCI可挽救大量濒死心肌,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改善病人的心功能以及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事件的发生[2]。PCI术作为目前AMI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在临床已广泛开展。有研究[3]报导介入治疗的死亡率不仅取决于施行介入术的操作者,也取决于从患者到达急诊室至送到介入导管室开始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这表明护理人员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做好相应充足的准备工作,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掌握常见并发症的特征及相关的处理原则,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加强监测,及早发现问题,积极冷静配合医生处理,术后细致的护理,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欧尽南.专科护理领域培训丛书——介入治疗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

[2] 孙卫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配合[J].医学信息,2010,(07):1733.

急诊介入治疗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PCI手术,男49例,女1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8.1岁。合并心源性休克3例,发病时间2~12h,左主干2例;左前降支30例;右冠18例;回旋支13例均完全闭塞(100%),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PTCA+支架术)51例,PTCA+冠状动脉内溶栓术12例。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中:①缺血性胸痛≥30mim,使用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②ST段2个或2个以上导联或更多导联抬高,肢导联≥0.1mv,胸导联≥0.2mv;③胸痛发作时间至入院时间≤12h;④病人及家属同意介入治疗并家属签字。

1.2 方法

经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诊断明确后,患者直接急诊送入导管室,首先行冠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评价梗死相关血管(IRA)的病变性质,决定行PCI(PTCA+支架术或冠状动脉内溶栓术)。

2 结果

本组病例63例梗死相关血管(IRA)均达到血管再通,其中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达TIMI III级病例60例(95.2%),达TIMI II级病例3例(4.8%)。63例术前准备时间30±15mim,相关血管(IRA)再通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室颤2例均为右冠,经除颤恢复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均放置临时起搏导线;另有5例分别在给患者准备或冠脉造影中出現心室颤动,经反复除颤,抢救成功。再灌注心律失常室早、房早、低血压、一过性心率减慢等更为多见。需严密监护心电、压力变化。导管堵塞冠脉口导致压力明显下降或曲线不正常有可能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1]。

3 术中配合

1)直接PCI绿色通道建立、术前高质量的程序化准备是手术安全进行的前提,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心血管疾病,直接PCI遵循“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2]。因此,心胸外科组成绿色通道小组,病人入院进行早期评估,正确合理救治,如患者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同时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并签字同意手术。通知介入小组成员,小组成员30mim到达导管室,病人由急诊科直接入导管室。术前程序化,患者左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服抗凝药物,双侧腹股沟备皮。

2)简要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病情,对低血压、高龄、大面积心肌梗死、烦躁、心功能差等高危患者给予药物干预,如地西泮5~10mg静脉给药,必要时给予吗啡5~10mg皮下注射。

3)导管室人员迅速、快捷做好抢救准备,分工明确,各尽其能,各尽其职,注意生命体征观察,抢救和给药,同时提供手术用品。心肌梗死患者在可救治的“时间窗”内得到及时救治。

4)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收缩压≥180mmHg或术中收缩压≤80mmHg,心律失常频繁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交界性逸博心律,二度或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可能出现阿斯综合症,均定义为急性心脏事件[3]。常规做好以下准备:(1)除颤仪准备充电,电极板涂导电糊;(2)临时起博器设置起搏心率60次/分,起搏电压5V备用;(3)备阿托品1mg、地塞米松20mg、利多卡因50mg、肾上腺素1mg抽吸注射器内备用;盐水50ml+多巴胺180mg准备微量泵泵入。(4)准备吸氧、吸痰装置备。(5)术前氯比格雷300mg,阿司匹林300mg顿服。肝素首剂量3000~8000u,每持续1h追加肝素1000u准确记录时间,用尿激酶后有出血症状。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心律,同时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胸痛、胸闷等症状。尤其当导管插入冠脉口和推注造影剂时,出现机械嵌顿心肌缺血或诱发心律失常。指导患者咳嗽,提醒操作者缓慢注射造影剂,特别警惕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或扩张后冠脉撕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右冠操作中,更应严密观察心电监护。

5)和患者沟通。患者由于发病急、症状重、术前沟通时间短,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脏病病人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4];故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PCI及PCI后必须继续监护、治疗、观察的重要性,以及PCI术后动脉鞘管留置位置、原因及存在危险性,嘱其注意卧床休息、术肢制动[5]。

4 讨论

急诊直接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可挽救大量濒死心肌,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事件的发生。冠脉再通率高,能有效地改善梗塞后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6]。但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治疗风险极高,争分夺秒,患者病情不稳定,对术者的要求比择期手术要高。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更加突出,要求操作导管的医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应急能力、有系统的心血管专科理论知识、掌握心电图的监测和各部位压力曲线的识别及记录、能及时准确识辨各种心律失常等知识。配合操作者能熟练使用除颤仪、临时起博器、血气分析仪等各种导管室的仪器,熟悉各种治疗药品放置位置。与医生配合默契,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摘要:对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PCI手术,术中进行配合经验。开通绿色通道及管理;术前准备程序化;配备足够医护人员,术中准备抢救各种仪器;急救药品;术中高危患者有效干预,做好抗凝治疗,准备电除颤,服阿斯匹林300mg,氯比格雷300mg。23例术中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经有效抢救好转。通过严密检测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血流动力学,做好抗凝治疗等是直接PCI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配合

参考文献

[1]周薇,冯秀兰.急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植入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1,7(8):9-11.

[2]李享生.急性心肌梗死补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择期选择[J].临床荟萃,2004,19(3):160-162.

[3]李洪稳,周继新.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118例[J].实用护理,2003,5(221);3-4.

[4]侯岩芳,姚恒臣.心理干预对介入治疗心脏病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2004,19(1):12-14.

[5]Overtreet M.How do I care for a patient after PCI Nursing,2004 Feb;34(2):31-33.

急诊介入治疗 篇8

关键词: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应用和广泛开展, 使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患者得到早期及时的治疗, 其生存率及预后有了显著提高。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 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为80%~90%, 显著高于溶栓治疗的开通率 (50%~70%)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急诊PCI治疗AMI男性患者64例, 强调综合护理的同时, 在急诊PCI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进行心理分析与心理护理, 使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对保证心脏病介入诊疗的顺利完成和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96例, 中年男性64例。其中7例仅行冠脉造影。入选者全部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梗死部位:前壁18例, 前间壁6例, 广泛前壁合并下壁11例, 下壁9例, 下壁合并后壁12例,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例。病因:饮酒后11例, 劳累及生活不规律32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9例, 吸烟时间较长工作压力大易激动者10例, 不明原因2例。首发症状为:胸痛32例, 胸闷、胸憋9例, 心前区不适13例, 心源性休克4例, 心力衰竭2例, 其他4例。发病时间在1~7 h之间, 入院后患者从急诊科至开始动脉穿刺的时间为50 min左右。术前预备包括常规化验检查、备皮、建立静脉通路、碘过敏试验、镇静剂应用、抗凝药物应用等。强调综合护理的同时, 在急诊PCI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进行心理分析与心理护理。通过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 让家属观看DSA造影图像, 解除患者和家属的惧怕情绪, 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有力的心理支持, 与其交流, 耐心解释, 准确引导, 使患者克服惧怕心理, 保持良好的心境, 保证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 (2) 基础护理:常规化验检查, 应用基础药物, 备皮, 碘造影剂过敏试验, 在左下肢静脉应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 镇静剂的应用等。

1.2.2 术中护理

(1) 常规护理:心电监护、血压监护、预备急救药品、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2) 术中护士要顺应医生的操作程序要求, 迅速准确地执行医嘱, 做好各种应急的抢救预备工作, 要将除颤器及临时起搏器、急救药品放置在方便而固定的位置, 使之处于紧急备用状态。药品配备立足于防患于未然, 将重点急救药品及PTCA手术常规用药 (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地塞米松、硝酸甘油等) 备齐, 做到在抢救中分秒必争, 能反应灵敏、迅速、准确、有效地参加抢救;协助医生和技术员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 询问患者术中的自我感觉。手术一般是在局麻下进行, 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患者虽然看不到手术的情况, 但会全力去倾听和猜测手术的进展情况。因此术者之间尽量用专业术语交谈。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表情, 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一方面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使手术能顺利进行。

1.2.3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护士要注重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神志及肢体肤色的变化。术后鼓励多饮水, 一般量约为6~8 h内饮水1 000~2 000 mL, 以便使注入体内的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术后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关注心率及心律的变化, 定时测量血压, 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要观察术后急性闭塞的情况, 一旦发生要立即通知医生。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情况:术后护士要嘱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 并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 预防水肿, 注重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敷料渗血, 更换敷料时应观察有无血肿形成, 若有则进一步观察有无影响远端肢体供血或静脉回流障碍, 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反映。创口愈合后, 还要检查局部有无搏动性肿块与血管杂音, 防止出现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

观察足背动脉血运情况, 增进局部血液循环, 密切观察双足皮肤的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疼痛及感觉的变化。定时行双下肢按摩, 在每次按摩时, 注重观察局部病变的发展及皮肤表面的情况。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 注重穿刺肢体皮肤颜色、温度、湿度, 以了解其供血情况。

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动脉血管鞘拔除后要加压包扎, 并用1 kg沙袋按压4 h。应用抗凝剂时要密切观察有无穿刺部位出血及皮下血肿。除观察局部穿刺部位出血外, 还要观察身体各部位有无出血倾向, 尤其是消化道溃疡出血。如有神志障碍与脑占位体征显示颅内出血的可能, 血压逐渐下降是内出血的征兆, 应注重观察。

1.3 心理状态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调查分析, 接受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中年患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 忧虑心理:中年人由于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 故表面上镇静, 但有一定的忧虑心理。 (2) 紧张、惧怕心理:患者正处于事业或工作的最佳年龄,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凶猛, 急骤, 常表现为惊恐万分、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同时对PTCA介入手术对身体的影响, 及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了解甚少, 患者对疼痛、手术风险及预后效果是否明显有效, 担心较大。 (3) 担心经济问题:因为手术治疗费用较高, 所以医护人员应从提高中年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减少反复住院的次数和费用等方面, 与家属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对家属讲明介入术的必要性、手术的简要过程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家属鼓励患者勇于接受手术, 这也是手术能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1]。

1.4 心理护理

中年是责任最大、负担最重的阶段, 尤其是男性承受的家庭、社会压力较女性大。大多数患者对介入性心脏手术在思想上甚为担心, 处于忧虑、惧怕、紧张心理状态。因此术前增强患者安全感尤为重要。患者入院后, 应向患者和家属作适当的解释, 讲解治疗目的, 重点是要简要说明手术操作过程以及患者在手术中需要配合医生的各方面事项和具体作法。向家属介绍如何配合医生做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以及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练习等。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耐心地回答, 使患者有思想预备。避免因高度焦虑、紧张、极端不安情绪造成心理障碍, 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 给手术造成困难。通过语言交流, 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手术基本过程, 告诉患者手术方法简便, 不需开胸, 一般从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后进行操作, 穿刺处切口很小, 穿刺时局部用麻醉药, 因此不会感到疼痛。给患者心理支持, 减轻惧怕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64例中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 经过抢救治疗和心理疏导安全度过危险期的62例, 死亡2例, 死亡率3.2%。

3 讨论

中年是责任最大、负担最重的阶段, 尤其是男性承受的家庭、社会压力较女性大, 在多重压力之下, 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而心血管疾病往往会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抢救治疗过程中, 如不能保证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就会功亏一篑, 所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使患者保持平和心境, 帮助其渡过危险期极为重要, 其既是治疗AMI的先决条件, 也是减少并发症使其尽快康复的必要条件。由于患者的心理活动因人而异, 如有的患者在抢救成功后仍表现出极度惧怕, 而有些患者则认为已度过危险期而任意放纵。因此,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状况, 选择适当的时间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 如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重事项, 逐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学会控制情绪, 病情稳定后, 可让家属探视, 但应限制人员与时间, 并嘱探视人员不要涉及至患者敏感易激动的话题, 保证患者休息, 情绪稳定, 利于患者尽早康复[2]。由于我们在重视急救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与陪探视人的治理, 所以大大提高了中年男性AMI的抢救成功率。在我们入选的64例中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经过抢救治疗和心理疏导安全渡过危险期的62例, 死亡2例。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及加强探视制度的治理, 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莫静霞.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介入诊疗病人并发症预防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 2006, 12 (25) :2432.

急诊介入治疗 篇9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预后,影响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主要原因[1]。尽快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早期再灌注是治疗AMI首要目标,故近年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在AMI急诊治疗中广泛应用,越来越多患者可从急诊PCI治疗中获益[2]。但也有研究发现,临床仍有部分AMI患者,在接受急诊PCI治疗及相关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充分治疗后,仍会在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预后质量不够理想[3]。为明确A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预后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2014 年收治271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各类因素对患者预后及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为患者预后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 年3 月-2014 年3 月收治271 例行急诊PCI治疗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史、体格检查、血清酶学标志物变化、心电图等改变确诊,诊断标准[4]:1)缺血性胸痛或相关症状发作持续≥ 30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2)心电图检查示至少2 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 1 mm,胸导联≥ 2 mm,或伴有其他Q-ST-T改变;3)肌钙蛋白(c Tn I)≥ 8 ng/L,男性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 400 U/L,女性CPK ≥ 340 U/L ;4)发病至入院时间< 12 h,或发病至入院12~24 h,但仍存在心肌缺血客观证据。患者均接受急诊PCI治疗,随访时间≥ 1 年。排除标准:1)亚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者;2)随访资料不完整。

1.2 分析方法

分析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复发心绞痛、再发AMI、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或心源性死亡[5]。按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与否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制作研究调查表,采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发病至PCI时间、心功能Killip分级、血压、心率、并发症、个人史、血脂、心功能、病变支数、冠脉闭塞数量、IRA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将存在统计学差异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A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后预后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 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对影响A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后预后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共有93 例患者于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占34.3%,其心血管事件以复发心绞痛为主,占21.0%,其次为再次血运重建,占15.5%,心源性死亡16 例(5.9%)、再发AMI8 例(3.0%)、心力衰竭2 例(0.7%)。

2.2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预后不良组年龄、 发病至PCI时间、FIB、LADD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其冠脉病变支数≥ 1支、左前降支为犯罪血管患者构成比亦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注:TG :甘油三酯;TC :总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T :凝血酶原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FIB :纤维蛋白原;LVEF :左室射血分数;LADD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D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 :右室舒张末期内经; LAD :左前降支;LCX :左回旋支;RCA :右冠状动脉。

2.3 影响A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后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发病至PCI时间、FIB、冠脉病变支数≥ 1 支、LAD为IRA是影响A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后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随着PCI治疗技术成熟AMI患者病死率已得到了明显控制,其在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再梗死及出血等并发症方面良好效果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6]。因此,在条件允许前提下,急诊行PCI治疗已成为AMI患者一线治疗方案。但有学者发现,部分AMI患者即便在接受急诊PCI和药物充分治疗后,仍会在近期内发生各类心血管事件,预后及生存质量受到威胁[7]。本研究结果示,271 例患者中,共有93例患者于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达到34.3%。因此,了解影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指导相应防治策略实施是改善患者预后关键。

通过多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年龄、发病至PCI时间、FIB、冠脉病变支数≥ 1 支、IRA为LAD是影响A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后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其原因为:1)中老年人群体质衰退明显、动脉壁硬度高,且随着年龄增加,患者冠脉及外周血管扭曲、变形更为明显,钙化及成角病变更为严重,病变范围更大[8],故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更高。2)动物实验表明,冠脉闭塞时间和侧支循环程度是影响AMI范围决定性因素[9]。若患者发病至PCI时间在30 min内,IRA持续闭塞一般不会引发明显损害;若IRA闭塞持续1~2 h,则心肌细胞坏死危险度接近50% ;若IRA持续闭塞超过6 h,即便侧支循环血流状态较佳,多数患者仍无法取得满意心肌挽救效果。故李文文等[10]指出,发病后1 h内再灌注治疗是挽救心肌“黄金时间”,此外,Ma等[11]亦发现,AMI患者发病2 h内行急诊PCI治疗,其梗死面积、病死率均可得到有效控制,且患者心室功能可得到良好保留。因此,在今后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尽量缩短入院至PCI治疗时间,以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大多数AMI均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由闭塞性血栓形成引发,故凝血机制在AMI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2]。本研究结果示,预后不良患者FIB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提示纤维蛋白原向FIB转变过程伴随着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高度激活,并引发凝血“瀑布反应”,造成濒死心肌存活率、左心室功能恢复受限[13]。可适当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拮抗凝血反应,有望促进患者预后质量改善。4)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或完全闭塞性病变等复杂性冠脉病变患者,往往年龄偏大、血管弹性减弱、僵硬度增加,并伴有心脏退行性改变、纤维化、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壁顺应性降低等病理生理性改变,不仅影响着急诊PCI治疗成功率,也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了巨大威胁[14]。针对该类患者干预治疗应更为注重基础状态调节及围术期密切监护。5)LAD是左室前壁、室间隔上2/3、心尖等重要位置供血动脉,因此,一旦LAD闭塞,往往导致左心功能迅速下降,并伴有左室容积增加、心肌除极失常,不仅会导致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还会造成患者更易罹患致命性心律失常[15]。

急诊介入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218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129例,女89例,年龄48~62岁,所有患者行PCI治疗后均发生心律失常,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测均显示异常,心肌梗死部位包括前壁、后壁、下壁及侧壁,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21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文试验。观察组117例,男69例,女48例,平均年龄(54.9±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6 h,平均(7.1±1.6)h,心肌梗死部位中前壁梗死40例,下壁梗死35例,后壁梗死26例,侧壁梗死16例,NYHA心功能等级中Ⅱ级21例,Ⅲ级64例,Ⅳ级32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19例,心房颤动8例,室性期前收缩11例,对照组101例,男60例,女41例,平均年龄(53.7±2.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4 h,平均时间(6.7±1.8)h,心肌梗死部位中前壁梗死39例,下壁梗死30例,后壁梗死21例,侧壁梗死11例,NYHA心功能等级中Ⅱ级18例,Ⅲ级60例,Ⅳ级23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14例,心房颤动6例,室性期前收缩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急性心梗患者有濒死感,因此患者会出现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而心理干预则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3],从而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配合治疗,期间可给予必要的镇静药物治疗,以进一步缓解患者紧张和恐惧情绪,由于急性心梗临床死亡率较高,术前既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急救医生,同时观测患者瞳孔和意识情况,为医生开展临床急救提供参考[4,5,6]。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患者行PCI介入手术前即可建立上下肢静脉通道,上肢静脉通道可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以维持冠脉血容量促进心脏动脉有效灌注,下肢静脉通道则可滴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术中出现心律失常,上下肢静脉通道滴注药物速度应根据患者反应及心电图情况进行调整[7,8,9]。术中护理,密切观察PCI术中患者心电图情况,对于心室细颤患者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促进细颤转变为粗颤,粗颤患者则可静脉注射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出现心室颤动患者也可配合进行心外按压或电流除颤[10]。术后护理,患者术后入住病房后仍要密切观测尿量、心电图指标及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的上下肢体尽量避免弯曲,同时观察有无红肿、渗血及疼痛情况,发现上述情况及时进行治疗,术后叮嘱患者多饮用温开水,在促进造影剂快速排出体外的基础上,又可避免血容量的降低,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病房前即应准备好急救物品,预防术后出现意外,住院期间可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讲授安全注意事项及用药知识[11,12,13]。并发症护理干预,术后按照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扩血管、防血栓及抗凝药物,病情好转患者可指导患者进行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定期清理穿刺点预防感染,患者出院前告知心梗防治知识,要求患者戒烟戒酒、按时服药[1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心率(HR)、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变化[15]。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价,调查量表分别从护理态度、差错率、操作技能等维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临床急救成功113例,死亡4例,急救成功率为96.6%(113/117),对照组临床急救成功91例,死亡10例,急救成功率为90.0%(91/101),观察组临床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功能检测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心率及QT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QTc值则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介入治疗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2014年3月共对27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急诊PCI治疗, 其中男197例, 女79例, 年龄32~81岁, 平均年龄 (59.2±17.1) 岁。心梗部位:前壁119例, 前壁+高侧壁23例, 下壁87例, 下壁加后壁33例, 下壁加后壁加右室14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或糖耐量异常) 、高脂血症、吸烟分别为145例、93例、118例、141例。入选标准:持续性胸痛、胸闷>30min, 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至少2个及以上的胸导联ST段抬高0.2mV或下壁导联ST段抬高0.1mV。排除标准:造影剂过敏、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活动性内脏出血、主动脉夹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纳入临床路径管理[2,3]:急诊医师接诊后要在15min内完成12-18导心电图检查, 抽静脉血检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肌钙蛋白等, 做出初步临床判断[4];护理人员同时建立静脉通路, 实施心电/血压/血氧等无创监护, 并准备好除颤器备用。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mg, 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心血管内科高年资医师根据临床症状, 心电图改变做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及急诊PCI风险后送入心导管室转被急诊PCI手术。手术方法:以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为入路。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合心电图明确梗死罪犯血管 (IRA) , 若IRA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 血流<3级, 术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导丝通过病变, 根据病变选择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所有患者术前用药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 PCI术前即刻给予静脉肝素100IU/kg, 局部麻醉下, 以Seldinger法穿刺, 选择右桡动脉或右股动脉为穿刺入路, 置入6F动脉鞘管, 根据病情需要, 决定是否置入静脉临时起搏器, 5FTig或JLJR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术中连续心电监护及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所有患者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终身服用, 氯吡格雷75mg/d至少服用12个月, 低分子肝素4100U1次/12h皮下注射3~5d, 所有患者均按AMI临床路径给予ACEI、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他汀类等药物 (有禁忌者除外) 。患者术后10~14d出院, 出院前复查ECG和心脏彩超。1、3、6个月随访时复查心脏彩超。

1.3 结果判断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由2位术者共同目测判定, 冠脉是否开通及开通程度的量化指标采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 (Thromholysisin myocardialinfarction, TIMI) [5]。手术成功标准:梗死相关动脉 (IRA) 前向血流TIMI-3级, 残余狭窄<20%, 无介入并发症[包括主要分支闭塞、严重夹层、血栓形成、严重心律失常、休克、TIMI血流分级等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 ]。

PCI成功的定义: (1) 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残余狭窄<20%, 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 (TIMI) 3级血流; (2) 操作成功:指已经达到血管造影成功的标准, 同时住院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主要临床并发症[死亡是指PCI术中或术后发生的与器械或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有关的死亡, 围术期心肌梗死是指术后48h内新出现的Q波和 (或) 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升高]; (3) 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

围术期心肌梗死是指术后48h内新出现的Q波和 (或) 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升高超过5倍。

心电图ST段测量:所有患者入院时及直接PCI术后0.5h、1h、2h、24h各记录1份心电图;ST段的测量是指从J点起始的60ms内, 以TP段为基线, 从抬高程度最大的同一导联来测量。根据PCI术前与术后24hECG对比提示梗死相关动脉所对应的相关导联抬高的ST段恢复程度, 以百分比计算ST段恢复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患者从发病到来医院的时间为 (6.7±2.5) h;入院到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 (door toballontime) 为 (80.5±10.2) min。

2.2 急诊PCI治疗情况

276例急诊PCI患者中268例行支架置入, 共置入289枚支架, 8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率96.4%。7例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植入IABP, 术中因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

2.3 术后情况

术后2hST段回落率93.8%, 平均住院天数13.1d, 术后6个月内4例发生猝死, 2例在住院期间, 2例发生在出院1个月内, 均未做尸检, 推测为心源性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性大。

2.4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出院后1、3、6个月进行了随访, 除4例猝死患者外, 其他患者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 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径和左室舒张末径与出院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AMI)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 进而导致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 局部形成急性血栓, 导致冠状动脉血流的完全阻断从而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AMI临床表现多样, 病情变化迅速, 治疗相对复杂, 病死率及致残率高。未能接受溶栓或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住院病死率可以高达10%~20%, 其主要死因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衰。通常来说, 冠状动脉血流阻断30min开始出现心肌坏死的症状。6~12h则可导致梗死血管所支配心肌几乎完全坏死, 且心肌细胞不可再生。因此, 对于起病12h的STEMI患者, 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再灌注治疗) 是治疗关键, 急诊直接PCI已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再灌注治疗手段[6,7]。

急诊PCI术者一定要有非常丰富的介入经验, 美国AHA指南推荐年完成75例以上的PCI术者才能作为急诊PCI术者。急诊PCI虽然原则上只处理梗死相关的血管, 但罪犯血管往往血栓负荷重, 无复流发生率高, 且部分为多支病变, 处理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 没有一定的介入经验难以完成。并且急诊PCI患者常常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术中恶性心律失常多见, 若无丰富的经验和强有力的团队, 往往难以完成手术或死亡率上升。作为岳阳市心血管介入治疗控制中心, 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和临床路径的推动, 岳阳市近年来每年急诊PCI病例逐年上升, 尤其是临近县区厂矿医院均能及时转运符合条件的AMI患者, 对我市AMI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做出了不少贡献。通过近年的技术积累我中心已有较好的人才储备, 有2个医疗团队能24h待命随时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开展急诊PCI手术。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化治疗也是我们团队取得较好疗效的有力保障。本组患者doortoballontime为 (80.5±10.2) min小于指南推荐的90min的要求。

对尚处于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STEMI患者, 尽快实施的PCI术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的目的, 是为了缺血的心肌得到灌注, 得以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而研究表明, 相当部分的直接PCI术后, 即使达到TIMI-3级血流, 仍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得不到心肌水平的有效灌注。因此, STEMI的直接PCI术, 应不满足于仅仅获得TIMI-3级血流, 而应是良好的心肌灌注。抗血小板是治疗STEMI的首先环节[8]。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GPI) 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途径, 即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结合, 是迄今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给予了充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 69%的患者术前给予了GPI (替罗非班) 的治疗。PCI术前应用GPI, 即上游使用, 可以降低血栓负荷, 促进血栓自溶, 有利于术中改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尽管主要的研究证据集中在阿昔单抗, 目前国内仅有的替罗非班, 也开始逐渐获得临床研究的支持, 将在指南中逐步得到推荐[9]。研究[10]表明STEMI的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中, 应用冠脉内注射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 与常规静脉注射比较, 能够有效改善心肌微循环, 且安全性高。一般情况下, 在完成冠脉造影或入冠脉导丝后, 应立即冠脉内给药[11], 而部分术者将血栓抽吸导管联用, 在血栓抽吸完毕后给药[12], 但是因为血栓抽吸导管直径较大通过性较差或左主干较长指引导管难以深插, 术者担心血栓累计回旋支有10%~20%的患者不能完成抽栓, 即使完成抽栓也有部分患者难以恢复TIMI-2~3级血流。我中心通过学术交流推广对未完成抽栓或抽栓后血流在2级以下患者应用微导管送至梗死病变远端后微导管注射替罗非班, 取得较好疗效。心电图ST段的回落率与心肌微循环有较好的一致性, 并与预后密切相关, 且简便易操作, 常用来代表心肌微循环的再灌注[13]。本组患者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的回落率达到93.8%, 说明急诊PCI开通病变血管后心肌微循环得到了有效恢复。这可能对改善预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ARMYDA-ACS等研究结果提示未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的ACS患者, 在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显著降低ACS患者30d的主要心脏终点事件;在PCI术前给予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显著改善ACS患者30d和12个月的主要心脏终点事件[14,1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给予了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治疗。本市2家医院在岳阳市介入质控中心的规范要求下所有急诊PCI患者均纳入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 术前、术后均按指南要求行药物的规范化治疗。

在急诊PCI术的过程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血管开通后常常合并再灌注心律失常且来势凶猛, 尤其在右冠状动脉开通后容易立即合并室速、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作, 且多数伴有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在手术中相关人员一定要有充分的应急预案, 笔者经验是术前护理人员已用注射器抽好阿托品、可达龙、多巴胺等抢救药物备于DSA机器旁, 除颤仪参数设置好, 可以在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血压下降休克的最快时间内给注相应药物或尽快除颤, 节省等待时间, 增加抢救成功率。本组研究276例患者, 急诊PCI手术即刻恢复TIMI-3级血流266例, 6例恢复TIMI-2级血流, PCI术中1例死亡, 死亡率为0.36%, 死亡原因为冠脉三支病变且梗死时间已超过8h, 虽然已植入IABP但仍因难以纠正的心源性休克而死亡。本组研究显示6个月死亡率1.8%。

综上, 通过规范化的临床路径的管理和推动, 在我中心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是首选的再灌注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诊PCI) 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7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罪犯血管行急诊PCI, 共置入了289枚支架。观察术后TIMI血流、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率和术后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结果:266例患者术后即刻恢复TIMI-3级血流, 未发生与PCI相关的并发症, 术后心电图24hST段回落率93.8%, 术后6个月内发生猝死4例, 其余患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安全, 疗效显著。

上一篇:阅读教学方式下一篇:后摆蹲踞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