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2024-06-28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精选12篇)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篇1

肝癌患者发病隐匿, 发现即处于中晚期, 多数患者已经失去手术机会, 胆道梗阻, 高胆红素导致的肝功能损害, 使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肝动脉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技术的监控下, 采用动脉内介入的方法对肝动脉疾病进行直接诊断, 治疗的操作技术。是一种不用开刀的手术。简便, 安全, 有效, 微创和并发症少的特点, 让越来越多人选择介入治疗。一般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 就可完成治疗, 表皮损伤小, 外表美观。使患者更易接受。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9月来我院进行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27例, 年龄最大者78岁, 最小者25岁, 以35~55岁最多见。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经及时给予对症护理后, 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 均顺利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耐心细致讲解介入治疗术的可靠性和必要性, 听取患者的想法和需求, 尽可能满足患者, 使患者接受并理解介入治疗的优点;术前患者准备:术前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术前两天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术前4小时禁食水, 入手术室前排空大小便。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便, 以适应术后卧床需求。术前建立静脉通路, 利于术中给药。术前做碘过敏试验及凝血时间检查, 防止造影剂过敏及插管切口处出血。注意检查穿刺部位远端动脉搏动情况, 以便术中术后对照。

2.2 术中护理

术中严格要求无菌操作, 配合医生进行皮肤消毒, 铺无菌手术单及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对患者术中使用的药物严格查对, 并按无菌操作进行配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相应处理。密切询问患者了解患者心理活动, 及时开导消除紧张情绪,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3 术后护理

术后伤口护理:术后24小时内穿刺侧肢体的护理尤为重要, 向患者强调肢体制动的意义, 观察绷带固定情况, 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的温度、颜色变化, 以免发生动脉插管所致的拴塞;定时检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多数患者术后4~8小时体温升高, 持续一周左右, 是机体对坏死肿瘤组织重吸收的反应, 应采取相应措施降温, 以免机体大量消耗;注意有无肝性脑病前驱症状, 如有异常及时联系上级医生会诊;术后疼痛护理:大多因碘化油栓塞引起, 胆囊炎及肿瘤治疗后坏死而至局限性腹膜炎。疼痛影响睡眠饮食, 应及时观察并按医嘱给于镇静止疼药物, 一般经对症治疗疼痛多在3~5天后缓解或消失。

3 小结

总之, 做好肝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前皮肤的准备, 心理护理及患者的准备。术后的基础护理, 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是保证介入手术成功的关键。护士应加强责任心, 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 预防和处理好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篇2

作者:张宁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包头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74例颅内动脉瘤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C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48例血管内治疗和26例显微手术患者中,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分别为43例和18例,轻度残疾例数各为2例,重度残疾例数2例和3例,死亡例数1例和3例。术后6~12个月有24例得以随访,恢复良好21例,重度残疾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手术者的经验采取两种不同的微侵袭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微侵袭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日臻成熟,尤其是针对单纯颅内动脉瘤,无论是显微手术或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均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我科应用这两种方法对收治的74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74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48例,年龄18 ~76岁,平均49.5岁。其中2次出血者13例,3次出血者3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7例。

1.2 临床表现

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者62例,以颅神经障碍为首发症状者10例,以视力进行性恶化者2例。74例病人按照Hunt和Hess分级:Ⅳ级者3例,Ⅲ级者11例,Ⅱ级者29例,Ⅰ级者31例。

1.3 影像学检查及动脉瘤的部位

74例患者均经CT和DSA造影证实。CT扫描发现63例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8例,脑积水9例。动脉瘤最小为0.3cm×0.3cm,最大3.5cm×3.0cm。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34例,前交通动脉21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3例,基底动脉分叉部2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1例病人合并有多发动脉瘤,为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床突旁动脉瘤。

1.4 治疗方法

根据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患者病情的严重度不同,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

1.4.1 血管内介入栓塞

74例病人中血管内介入治疗48例,主要采用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0例,后交通动脉瘤28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1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2例,采用球囊闭塞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1例。

1.4.2 显微外科手术

26例患者进行了显微手术治疗,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眼动脉瘤3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结果量表评分结果分别于手术后早期(出院时)和晚期(术后半年)行手术疗效判定。

2.1 介入栓塞组

48例患者中取得完全栓塞者32例,90%栓塞者7例,大部分栓塞者8例,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1例。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43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1例。

2.2 显微手术组

26例患者中行动脉瘤夹闭术22例,共夹闭动脉瘤22个,行动脉瘤颅内外孤立术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3例。显微手术后有12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10例夹闭满意,2例有瘤颈残留。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18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3例,死亡3例。

术后6~12个月74例病人中有24例得以随访,恢复良好21例,重度残疾者3例,无死亡病例。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微侵袭治疗方法的选择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多数发生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于瘤体一般很小,在其破裂出血之前很少被发现,一旦发生出血,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凡是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应尽快行确定性病因治疗,传统的方法是直接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近10余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的发展为颅内动脉瘤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且随着血管内栓塞技术的成熟和栓塞材料的进步,血管内栓塞治疗与直接开颅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有分庭抗礼之势,这两种微侵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发生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临床医师常面临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还是显微手术夹闭的难题。这里既包括了对治疗时机、动脉瘤部位和大小的把握,也包括了对患者病情轻重、年龄和经济能力的考虑,同时还与医师的擅长、优势相关联。我们的经验是:(1)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如病人全身状况良好,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良好,病人能耐受,出血以后脑功能损害不太重,属于HuntⅢ级以下者,应首先直接行显微手术,否则首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2)根据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动脉瘤部位,如果属于前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不大,可以首选直接手术;如动脉瘤位于后循环系统,手术难度较大,首选血管内栓塞;(3)血管造影如无严重脑血管痉挛,可行血管内栓塞;如有严重脑血管痉挛,影响微导管进入动脉瘤时,则不适宜行血管内栓塞治疗;(4)由于栓塞治疗不能解除巨大动脉瘤的占位及压迫效应,同时极易造成动脉瘤复发等多方面原因,也不适宜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部分患者可采用载瘤动脉闭塞和显微手术切除。由此可见,对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目前采用的这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相辅相成、互补应用的,应该客观综合分析选择。我们遵循上述原则,对48例进行血管内治疗,26例行显微手术治疗,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3.2 两种微侵袭治疗方法疗效的评价

自1964年Kurze将显微手术应用到夹闭颅内动脉瘤治疗以来,采用显微技术直接处理颅内动脉瘤一直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经过数十年经验的积累和设备、技术的改进,显微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血管内栓塞治疗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途径,特别是Guglielmi(1991年)等发明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以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兴未艾,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性、低死亡率和低致残率已被广泛认可,尤其是在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及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中更显示出优越性。开颅显微外科夹闭动脉瘤不仅效果好,而且能同时清除脑底池的血液,有助于缓解或者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特别是对于急性期动脉瘤合并有脑积水的病例,目前仍然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就疗效而言,无论是显微手术还是血管内栓塞治疗术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即夹闭不全或栓塞不全,动脉瘤有瘤颈或瘤体残余。Thornton报道1 397例动脉瘤夹闭的病例中,有82例(52%)有瘤颈残留,随访中7例发生再出血,6例残留增大,年再出血率为19% [1]。同样Hayakawa报道455例动脉瘤采用GDC栓塞,其中39%有瘤颈残留,随访173个月,25%残留进行性血栓化,26%无改善,49%有血管再通[2]。由此可见,由于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都有瘤颈或瘤体的残留,残余部分仍被血流冲击而有继续出血和增大的可能;对于某些复杂或巨大动脉瘤,采取单一的方式仍然不能彻底治疗,如某些宽颈动脉瘤,瘤颈和瘤体之比大于1/2者,栓塞材料容易脱出,巨大动脉栓塞又不能解除压迫症状等,而显微手术又存在一定危险和相当难度等,因此对某些颅内复杂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治疗模式是显微外科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的结合,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参考文献】

[1]Thornton J,Debrun GM,Aletich VA,et al.Follow up angiography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placement of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J].Neurosurgery,2002,50(2):239-250.[2]Hayakawa M,Marayama Y,Duckwiler GR,at al.Natural history of theneek remmant of a cerebral aneurysm treated with the Guglielm:detachable coil system[J].J Neurosury,2000,93(4):561-568.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3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9-01

近30年来,冠状动脉介入技术迅速发展,我科已常规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余年,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的配合和细致的术后护理观察。

1术前护理

1.1完善检查。在术前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乙肝五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检查。

1.2准备穿刺部位。股动脉穿刺者,根据医嘱备皮。所有拟经桡动脉途径手术病人术前行Allen试验,阳性者方能行TRI术[1]。Allen试验方法:检查者用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患者同侧上肢桡动脉和尺动脉,嘱患者用力反复握拳和张开数次至手掌变白,停止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供血恢复情况,如果手掌颜色在10秒内恢复正常,表明尺、桡侧支循环良好,即为Allen试验阳性。

1.3术前常规准备。是否行碘过敏试验尚有爭议,并无一致规定,我科常规行碘过敏试验,术前用碘海醇原液1ml静脉推注行碘过敏试验。

1.4术前训练。进行必要的术前配合训练,如:吸气和屏气,用力咳嗽和床上排尿。

1.5饮食准备。术前不需禁食,但不宜过饱,尽量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1.6患者准备。手术前向患者介绍检查、治疗的目的、大致过程、穿刺途径和术后注意事项及穿刺可能不成功的原因,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术前左上肢留置静脉套管针,排空大、小便。携带病历将病人送人导管室。

2术后护理

2.1监护。所有冠脉介入术后病人入住CCU病房,持续24h心电、血压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

2.2饮食。术后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补充水分以增加尿量,促进对比剂排泄。

2.3术后用药。术后常规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按医嘱准确给药,严格掌握剂量和时间,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2.4股动脉内留置鞘管部位的护理。

2.4.1撤出鞘管前,该侧肢体平伸,防止折损鞘管,注意观察局部渗血,血肿。

2.4.2一般于术后4h拔除鞘管,按压穿刺部位15—20min以彻底止血。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h,穿刺下肢制动12h,24h后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可下床活动。

2.4.3嘱患者避免情绪激动,防止血压增高,提醒患者穿刺侧体活动不可太大,卧床期间指导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排尿或排便时用手掌轻压穿刺点,以减少局部压力,防止穿刺点出血和血肿。如发现穿刺点有出血和血肿形成要及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处理。嘱患者下床活动后,三天内不要做爬楼、开车、弯腰等活动,一周内不要提重物,防止穿刺点出现血肿和假性动脉瘤。

2.5桡动脉穿刺术后即刻拔除鞘管,应用桡动脉专用压迫器压迫止血,压力适当,以局部无渗血,能触及穿刺远端桡动脉搏动为度。一般术后1-2小时适当松解压迫器,4-6小时解除压迫,12小时后如无出血、血肿,用创可贴覆盖穿刺伤口即可。

2.6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2.6.1腰酸,腹胀。由于术后平卧所致,应告诉患者起床活动后会自然消失,可适当活动未穿刺侧肢体,严重者可适当按摩腰背部以减轻症状。

2.6.2穿刺局部并发症。①出血或血肿:嘱患者术侧下肢须在拔管后24h方可活动,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出血应重新包扎。②桡动脉急性闭塞,术后发生率约1%,与桡动脉细,穿刺点过度压迫而致桡动脉血流中断血栓形成有关[2],一般压迫4-5小时。

2.6.3栓塞。术后应注意观察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改变,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2.6.4尿潴留。系因患者不习惯床上解小便而引起。应训练患者床上排便,诱导排尿,如用温水冲洗会阴部,听流水声,热敷等,以上措施均无效时可行导尿。

2.6.5血管迷走反射。常表现为血压下降伴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哈欠、出冷汗,一旦发生则立即给予阿托品1mg,多巴胺5-10mg静注,同时加快输液速度,补足血容量。

2.7健康教育。

2.7.1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激动。

2.7.2低脂,低胆固醇少食多餐,控制危险因素,戒烟,戒洒。

2.7.3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门诊随诊,定期复查心电图、血脂。血糖。

2.7.4建议病人6—9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心前区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冠脉介入术前后护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术前宣教,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玉辉,韩玮,刘惠亮.经桡动脉介入诊疗的并发症及对策[M].刘惠亮,王发强.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98-103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2008年2月—2013年5月的63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及因外伤致肾损伤导致的肾动脉出血患者, 男42例, 女21例, 年龄18~66岁, 平均38岁, 均出现肉眼血尿, 经止血、输血、输液等保守治疗无效。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后,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透视下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 先用5F猪尾巴导管行腹主动脉造影, 全面了解肾动脉的开口、直径、走向及有无其他侧支动脉。然后用5F Cobra管送入患侧肾动脉内行造影, 观察肾动脉有无假性动脉瘤、肾动静脉瘘, 然后根据造影给予相应规格的带毛微弹簧圈栓塞靶动脉。栓塞后15min行肾动脉主干造影观察效果, 以靶动脉血流停滞作为手术成功的标志。术毕拔除导管, 穿刺部位压迫止血15min后用绷带加压包扎24h, 压沙袋6h, 防止局部血肿, 平卧24h, 右下肢平伸制动8h, 术后预防感染。

1.3 治疗结果

55例肾出血患者术中造影发现肾动脉假性动脉门瘤或肾动静脉瘘, 进一步行超选择性插管, 选择规格型号合适的带毛微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 栓塞治疗均获成功, 出血停止, 尿液由术前的全血尿转为淡红色。8例造影显示未发现出血灶, 未行介入治疗, 继续观察并行止血治疗。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肾出血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 经保守治疗, 效果不佳, 同时出现的肉眼血尿让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 加强与患者交流, 做好心理护理, 安慰鼓励患者, 减轻其心理负担。向其解释介入治疗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 同时介绍同种疾病介入治疗成功的病例,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2) 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血尿情况, 及时发现出血征象, 并迅速处理, 留置导尿以观察血尿变化情况。 (3) 术前准备常规做碘过敏试验, 备腹股沟、会阴部皮肤, 嘱患者术前4h禁食禁饮, 完善各项相关检查, 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肝肾功能、CT等, 做好血交叉及输血准备, 导尿管接Y型管持续滴注0.9%氯化钠溶液。了解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便于术后对照, 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尿、排便。 (4) 物品准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高压注射泵;导管材料:18G穿刺针、5F血管鞘、5F猪尾巴导管、5F Cobra导管、0.035造影导丝;栓塞材料:美国库克公司的不同型号的带毛微栓塞弹簧圈;药品准备:0.2%利多卡因、肝素及各种抢救药品等;设备准备:心电监护、氧气、吸引器、除颤器、简易人工呼吸气囊等, 并保证性能完好, 处于备用状态。

2.2 术中护理

(1) 患者进入介入室后, 护士根据介入手术申请单仔细核对好患者信息;协助患者仰卧于导管床上, 摆好体位, 充分暴露手术野, 用支架承托患者两侧以防止坠床;接上心电监护, 吸氧;向患者介绍室内的环境及仪器设备, 尽量减轻患者的陌生、无助感,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 手术开始前护士应再次检查一次性物品、仪器设备、术中所需用的导管、导丝、鞘管等材料的型号、性能和有效期, 确保完好无损, 避免损伤血管或断裂在血管内。术中所用药物护士必须再复述一遍剂量、用法, 正确无误后方可使用, 并将安瓿保留再次核对。 (3) 术中督促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密切配合医师, 按手术顺序准确提供相应的介入导管材料。密切监测患者生命特征、尿量、意识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保持输液、输血通畅, 保持膀胱冲洗通畅。 (4) 因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 整个手术过程患者意识清楚, 虽不能看到手术情况, 但能看到显示器上的图像, 甚至特别留意工作人员的谈话内容, 因此, 操作时应注意保护性医疗, 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3]。护士应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 主动与患者交谈, 关心体贴患者, 仔细聆听其主诉, 询问其感受, 适时回应患者的感受是术中最佳的护患交流方式。

2.3 术后护理

(1) 术后协助医生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 术侧肢体温度、感觉、颜色、足背动脉搏动。 (2)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 有无腹痛、下肢皮肤温度改变等非靶血管被栓塞的情况。观察栓塞侧腰痛情况, 腹痛剧烈时, 可遵医嘱给予止痛类药物。 (3) 手术结束再次检查导管、导丝的完整性。 (4) 与患者沟通告知其手术结束, 询问其感受并向其与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如患者卧床24h, 穿刺部位压沙袋, 该侧肢体平伸8h,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术侧肢体的感觉, 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病情允许可多饮水, 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如是肾外伤者应嘱卧床休息, 观察其排尿情况, 排尿不畅应查明原因。 (5) 与病房护士交接好患者的病历及各种影像学资料, 并告知其患者生命体征、术中用药及术后注意事项。

3 讨论

肾出血是经皮肾镜取石术及外伤致肾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无效, 外科手术创伤大, 风险高, 多需切除患肾。随着放射介入医学的发展, 介入治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经皮肾动脉介入治疗术, 具有定位精确、止血彻底、侵袭性小、成功率高、可重复进行等优点, 而且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肾组织, 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得到患者及临床医师的认可。

本研究认为充分做好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是确保介入治疗顺利完成及成功的重要环节。肾出血量大的患者会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做介入治疗前应做好血型交叉及输血准备工作, 以备术中使用,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应密切配合好医生手术,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术后应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 观察尿量及尿液颜色的变化, 以了解栓塞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肾动脉栓塞治疗肾动脉出血的介入护理配合。方法 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2008年2月—2013年5月的63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及因外伤致肾损伤导致的肾动脉出血患者行经皮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用栓塞弹簧圈做肾动脉栓塞治疗。并做好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及介入导管材料的准备工作。结果 55例栓塞治疗成功, 出血停止, 全都保留了患肾的大部分组织和功能,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8例造影显示未发现出血灶, 继续观察并行止血治疗。栓塞成功患者经栓塞靶动脉治疗后, 尿液由介入前的全血尿转为淡红色。结论 经皮肾动脉部分栓塞术创伤小, 见效快, 可有效治疗肾动脉出血, 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肾功能, 充分做好各项介入护理配合是确保介入治疗顺利完成及成功的重要环节。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篇5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时间:

一、实验室名称:介入手术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羊的心脏造影及肾动脉栓塞术

三、实验学时:4学时

四、实验原理:

心脏造影:经股动脉穿刺将含有机化合物在X线照射下透明的造影剂快速注入血流,使心脏和大血管腔在X线照射下显影,同时快速摄片,将心脏和大血管腔的显影过程拍摄下来,从显影的结果可以看到含有造影剂的血液流动顺序,以及心脏大血管充盈情况,从而了解心脏和大血管的生理和解剖的变化。

肾动脉栓塞术: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至肾动脉,用76%泛影葡胺行伤肾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显示伤肾动脉分支及出血部位,应用非永久性栓塞材料再选择性进行栓塞。

五、实验目的:1,掌握介入羊心脏造影和肾动脉栓塞术原理及步骤; 2,总结羊肾动脉栓塞和心脏造影介入技术经验; 3,全面了解心脏造影术和肾动脉栓塞术的作用;

4,熟悉介入器材及操作

六、实验内容:

羊的心脏造影和肾动脉栓塞术

七、实验器材:羊,麻醉剂,穿刺针,导丝,导管鞘,导管,栓塞剂,肝素,造影剂,DSA机及高压注射器

八、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

2、给羊进行麻醉;

3、进行实验;

心脏造影:①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经Seldinger套管针穿刺股动脉②经此针放入导丝,③再经扩张管扩张穿刺孔后(也可不用扩张导管)将动脉导管沿导丝插入,造

④在透视下,把导管移至主动脉的冠脉入口处,推入造影剂,摄片如下图:

⑤再将导管移至左心室,再推入造影剂进行摄片,所得影片如下图:

肾栓塞术:①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经Seldinger套管针穿刺股动脉②经此针放入导丝,在透视下,将导丝移至肾动脉③再经扩张管扩张穿刺孔后(也可不用扩张导管)将动脉导管沿导丝插入,移置肾动脉,摄影如下图:

④推注造影

剂,进

影,如

⑤等待一段时间,再摄影如下图:

⑥找到欲栓塞肾动脉,再进行摄影如下图:

⑦再将导管移动至欲栓塞的肾动脉内,再推注栓塞剂进行栓塞。摄影如下二图:

图一

图二

九、总结及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动物实验对介入放射及治疗,有了直观、全新的认识和理解。熟悉介入的器材,了解介入治疗微创的优势,掌握了介入肾动脉栓塞术及心血管造影。知道了学介入就得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总之,收获颇多!

十、对本实验的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

指导老师签字: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篇6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临床研究

现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以来收治经股动脉途径诊治冠心病近100例,经桡动脉途径诊治冠心病400余例。随机选择股动脉行PCI和桡动脉行PCI患者各50例,将其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100例中,男86例,女14例,年龄34~84岁。临床诊断中,心肌梗死50例,不稳定心绞痛21例,稳定性心绞痛29例。

手术方法:手术前用阿司匹林0.3g,1次/日,3天后改为100mg,1次/日;氯吡格雷75mg,1次/日,72小时后手术。桡动脉组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常规消毒铺巾,手臂自然外伸、外展置于臂托上,手心向上,手腕处于过伸位,腕部垫起以便穿刺。常规用桡动脉穿刺包进行穿刺,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然后在掌横纹近侧0.5~1.0cm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用2l号穿刺针斜面20°~45°非透壁法穿刺,血液喷出后,置入指引导丝,沿导丝置入鞘管,完成穿刺[1]。股动脉组胺常规方法操作,常规消毒铺巾后,取右侧股动脉穿刺进针,成功后插入股动脉鞘管,不必注射硝酸甘油或异搏定。PCI术后如不使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数小时后可拔除股动脉鞘管,局部压迫15~20分钟直至短暂去除压力无出血,以厚无菌纱布覆盖加压包扎,4~6小时后逐渐减压,术侧下肢伸直制动24小时后去除加压绷带。

并發症: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和术后有无大出血、血管及脏器损伤、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瘘、表皮坏死、排尿困难等发生。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配对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sup>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成功率比较:桡动脉组50例患者中,成功47例,成功率达94%。股动脉组50例患者中,成功45例,成功率达90%。术后桡动脉组3例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股动脉组有7例出现并发症,平均的住院时间,桡动脉组7天,股动脉组10天。见表1。

操作过程比较:两组患者共置入支架141枚,其中植入LAD者59枚,植入LCX者40枚,植入RCA者42枚,施放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并发症比较:桡动脉组发现2例患者发生冠脉痉挛,1例冠脉夹层。股动脉组出现2例心律失常,1例冠脉穿孔,2例出现下肢皮下血肿,2例出现冠状夹层。见表2。

讨 论

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是传统经典途径,但需患者卧床休息,同时患者易发血肿、大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瘘,增加患者痛苦和费用[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桡动脉途径行PCI逐渐被临床所认可和接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它的穿刺部位在前臂表浅部位,不需要静脉伴行,距离正中神经较远,故可避免发生动静脉瘘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桡动脉途径行PCI虽然不容易出现如冠脉穿孔和下肢皮下血肿的情况,但是容易发生冠脉痉挛的现象。因此,在桡动脉途径行PCI时要注意:首先要做好局部麻醉,患者疼痛明显极容易引起痉挛;其次,操作要轻柔、仔细,避免粗暴动作导致痉挛;再次,进针前仔细辨别桡动脉走行,选择搏动最强,走行较直处穿刺,争取做到“一针见血”;最后,导管室备用异搏定之类的药物,以备不时只需[3,4]

总之,伴随着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冠脉介入治疗数量也日益增多。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经桡动脉PCI术后患者可立即下床活动,当日可出院,大大减少了患者痛苦和费用,更减少了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另外,也应该注意桡动脉途径PCI有其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蒋金法.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8):177-179.

2 马长生.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评价[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2(3):13-16.

3 杨铮.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PCI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甘肃科技,2004,13(6):241-77.

4 屈锐毅.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14-15.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经桡动脉穿刺者136例, 男83例、女53例,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81例、支架置入术55例, 结果手术成功, 无严重并发症。较股动脉穿刺缩短了卧床和肢体制动时间, 并能缩短住院周期, 减少住院费用。105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手部肿胀, 穿刺口疼痛, 经及时处理, 无1例手部发生缺血性坏死及其他并发症。

1.2 手术方法

在行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前首先要保证手部有良好的侧支循环, 即 Allon试验阳性, 以免发生缺血性损伤或坏死 (若Allon试验15秒, 挠动脉搏动微弱, 尺动脉闭塞等不宜选用挠动脉穿刺) 。在X线透视下将特殊导管经桡动脉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口, 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显影, 如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狭窄, 采用指引导管将带球囊的导管置入, 通过冠脉内导引钢丝引至狭窄病灶, 加压充盈将狭窄的病变扩张, 狭窄的病变经球囊扩张后, 有40%的病变会发生再狭窄, 部分病人会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所以在扩张血管后, 需用冠状动脉内支架将病变永久性支开。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利用图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冠心病基本知识及PCI适应证、手术方法、手术过程及其优点, 重点说明行PCI的必要性, 并介绍我院的技术力量, 同时应告知患者此手术费用较高而且有一定比例的再狭窄等弊端, 以赢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2.1.2 术前准备

指导患者术中配合的方法, 做碘过敏试验, 同时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术前遵医嘱督促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及抗心绞痛、镇静药物, 充分休息。

2.2 术中护理

2.2.1 一般护理

协助患者仰卧于导管床上, 穿刺侧上臂外展700固定于支架上, 垫高手腕部, 固定手掌。

2.2.2 密切观察病情

随时观察患者神志和面色变化以及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询问病人有无心前区疼痛、臂痛、麻木、手指发凉等不适, 以判断有无桡动脉痉挛。本组有1例男性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右冠状动脉造影后, 因桡动脉痉挛, 经使用硝酸甘油后痉挛仍不能解除, 无法行左冠状动脉造影, 后改为股动脉穿刺造影成功。

2.2.3 心律失常的观察和处理

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 发现心律失常, 迅速报告术者及时处理, 备好急救药品, 并确保除颤仪及临时起搏器处于紧急备用状态。发生心室颤动、持续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起始电能量200 J, 如不成功可给予360 J重复电复律。

2.2.4 心前区疼痛的观察及处理

球囊扩张时患者可出现胸痛, 及时给予吸氧, 疼痛加剧时, 给患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0.5~1mg。必要时动脉鞘内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

2.2.5 急性心力衰竭的观察和处理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者可端坐呼吸, 咯粉红色泡沫痰。处理: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湿化液为20%~30%乙醇, 遵医嘱给予利尿、扩血管、强心药物的使用, 急性肺水肿伴严重低氧血症者可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

2.2.6 桡动脉闭塞的观察和处理

国外统计报道, 经桡动脉介入诊疗, 有4%~6%的患者发生桡动脉闭塞, 约40%可在1个月内自发再通, 罕见手部缺血事件发生;术中足量肝素可减少桡动脉闭塞[1]。

2.3 术后护理

2.3.1 拔出鞘管的护理

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低, 出血机会少, 术后即可拔出鞘管。在鞘管未完全拔除时, 在挠动脉穿刺点上使用TR-BAND止血夹压迫止血, 鞘管拔除后, 迅速用塑料小气袋下垫一无菌纱布直接贴在穿刺部位环绕扣好, 即用专用注射器通过感应气囊注入约13~18mL的空气, 观察5~10min, 力度能触到桡动脉搏动又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局部皮温和颜色正常为宜。

2.3.2 饮食护理

术后2h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少量多餐, 防止低血糖发生, 多饮水, 以利于照影剂尽快排出。

2.3.3 严格抗凝治疗, 防止血栓形成

支架植入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 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24h及2周内, 术后注意合理的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前, 向患者说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消除病人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 抗凝过程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注意观察有无皮下出血、血尿、口腔粘膜出血及黑便等, 如有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调整用药。

2.3.4 手部循环的观察

观察手部皮肤颜色、皮温、毛细血管充盈情况、指腹张力、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 如指体由红润变苍白说明处于缺血状态, 可由动脉痉挛和栓塞引起。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做进一步检查。

2.3.5 出院指导

出院宣教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 也是出

院后护理的基础和保证, 指导患者要正确合理的使用药物, 合理膳食, 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以及适当体育锻炼, 术后每月复查1次, 以后每两月复查1次, 告诉患者主管大夫和科室的电话号码, 以便随时为患者提供帮助和指导。

3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992年荷兰的KIEMENEIJ在临床首次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3], 由于经挠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 并发症少、舒适度增加, 较易为患者所接受, 在我国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病例数在逐年增加。为进一步提高介入诊疗技术的安全性, 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并发症, 要求护士要正确理解和掌握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预防等专业知识, 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护理技术, 对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细致的观察和及时护理, 以协助医生保证介入诊疗顺利完成。

关键词:冠心病,挠动脉,介入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De Geare VS, Dangas G, Stone GW, et al.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ina eutem yoeardiaJ infarction[J].Am Heart J, 2001, 141 (1) :15.

[2]张永胜, 王仲朝, 刘毅坚, 等.两种路径冠脉介人治疗的临床比较[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7, 21 (5) :349-351.

颅内动脉瘤微创介入治疗进展 篇8

1 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动脉瘤通过外科进行直接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动脉瘤夹闭术、动脉瘤孤立与重建术、巨大动脉瘤的切开缝合术等。 (1) 外科夹闭术:1937年Walter Dandy利用一个V字形银质金属夹子夹住颈内动脉瘤的瘤颈部而成功的完成了动脉瘤夹闭手术。现在的动脉瘤夹一般由钛合金制成, 通过工艺的改进, 目前已经出现了数百种规格型号各异的动脉瘤夹, 医师可以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选择适合患者的动脉瘤夹。动脉瘤颈的外科夹闭术是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法, 将动脉瘤颈与四周组织完全分离, 然后用动脉瘤夹进行夹闭, 这样既将动脉瘤排除在血流系统之外, 又能保留载瘤动脉的血流通畅, 见图1。 (2) 动脉瘤孤立与重建术:即将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予以结扎, 使动脉瘤孤立于动脉系统之外。此法适用于动脉瘤颈很宽, 不能与四周组织分离;或手术时动脉瘤颈部破裂出血, 无法再将瘤颈夹闭, 或梭形动脉瘤, 没有瘤颈。此法虽将动脉瘤去除, 但切断了载瘤动脉血流, 因此常与脑血管重建术配合应用, 以减少缺血并发症。如图, 可插入一根自体移植动脉血管 (常从腿部) , 也可以通过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 (STA-MCA) 搭桥术进行重建。 (3) 巨大动脉瘤的切开缝合术:如动脉瘤特别巨大, 通过外科手术难以分出瘤颈, 可先将载瘤动脉进行临时阻断, 将动脉瘤孤立后切开瘤顶, 清除瘤内组织并切除瘤颈处的硬化斑块, 再用双极电凝刀缩小瘤颈, 处理完毕后用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或者通过显微手术将瘤颈的开口缝合。此手术方式相较其他外科夹闭方式, 手术时间长, 增加并发症风险。

2 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技术

由于通过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存在一定的风险, 同时

患者的耐受程度也影响外科手术的开展,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 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陆续进入临床应用, 经历了最开始的球囊技术、上世纪80年代的弹簧圈栓塞技术, 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 操作性和安全性逐步得到增强,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熟。

栓塞弹簧圈是一种由钛合金制成的柔软的金属螺旋线圈。首先在腹股沟部位做一小切口, 在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 沿着血管一直延伸到脑动脉瘤的部位, 通过导管将栓塞弹簧圈放入动脉瘤腔内。这时, 瘤腔内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和停滞, 逐渐形成血栓而阻塞动脉瘤腔。见图3。

国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试验 (ISAT) 是一项比较外科手术夹闭与单纯弹簧圈栓塞 (未采用球囊和支架辅助技术) 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显示, 真实临床应用中对于破裂动脉瘤患者亚群, 弹簧圈栓塞优于手术夹闭, 弹簧圈栓塞的临床转归更好。弹簧圈栓塞组1年后死亡和严重残疾较手术夹闭组降低6.9%, 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在1年后有23.7%的严重残疾或死亡, 而手术夹闭组为30.6%。对ISAT临床试验患者进行9年随访研究也显示, 弹簧圈栓塞组中, 5年死亡的相对风险低于手术夹闭组。对ISAT受试者也比较了动脉瘤复发的频率和后果, 弹簧圈栓塞组患者在晚期需要再次治疗的概率很大, 是手术夹闭组的6.9倍, 揭示了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的缺陷。在使用病死率作为弹簧圈栓塞和手术夹闭的转归指标, 那么在40岁以下的患者中弹簧圈栓塞并不优于外科手术夹闭。对这些患者, 外科手术夹闭可能是更好的治疗选择[1]。根据现有研究结果, 未破裂动脉瘤是一种复杂的病变。最基本的治疗目标是完全闭塞动脉瘤, 从而减少术后再破裂和出血。对既可通过手术夹闭也可通过弹簧圈栓塞 (无需支架或球囊辅助) 的动脉瘤, 应首选血管内治疗。不过, 应进行多学科对话来讨论适应证和治疗方案。若果动脉瘤同时合并占位性血肿, 应首选手术治疗[1]。

3 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新趋势

3.1 支架辅助技术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目前经前瞻性随访对照临床试验 (ISAT) 证实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但同时ISAT研究也证实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后期会有较高的复发率。目前多项研究已证明, 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复发概率与动脉瘤瘤颈开口的形态及瘤颈开口大小密切相关。因此目前在临床上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主要作为窄颈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2]。对于一些复杂的动脉瘤, 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型动脉瘤等, 可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 见图4。通过支架的支撑或阻挡作用, 可防止弹簧圈移位或脱出, 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远期复发的风险, 为了达到致密填塞, 往往使用多个弹簧圈进行填塞, 增加了治疗成本和手术时间。

3.2 颅内覆膜支架技术

颅内覆膜支架是一种覆膜的颅内金属支架, 通过覆膜的作用可以即刻将动脉瘤腔内的血流与载瘤动脉血流隔离, 改变血流动力并实现真正意义的血管重建, 但由于支架设计及覆膜材料的局限性, 颅内覆膜支架的柔顺性较差, 同时在植入操作时, 定位不准情况下覆膜支架很容易覆盖正常的侧支血管开口, 而颅内任何分支血管的闭塞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这使得覆膜支架在颅内的应用非常有限。

3.3 血流导向装置

研究表明, 颅内血管较外周血管更为精细, 血流压力及血流速度分布较复杂。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及破裂出血起到主要影响。近年来不断有实验研究证明颅内血管支架的网孔密度对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具有较低网孔率支架 (即支架具有较密的金属结构分布) 可以减缓动脉瘤体与载瘤动脉之间的血液流通, 从而诱发动脉瘤内自身的血栓形成, 同时较密的金属结构能加快内皮化进程, 促进动脉瘤颈处内膜增生, 从而达到载瘤动脉重建作用。通过计算机血流动力学模拟分析表明, 网孔率在50%~70%的血管支架结构可以显著减小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 从而加速动脉瘤内的血栓形成[3], 这就是血流导向支架 (FDS) 的原理。通过目前的临床资料来看, FDS主要用于治疗颅内巨大、复杂动脉瘤。Pipeline (EV3) 和Silk (Balt) 是国际上最早进行临床应用的FDS产品。Pipeline具有较精细的结构, 由32根镍钛合金丝编制而成, 为了提高显影效果, 镍钛合金丝中添加有25%的铂合金, Pipeline装置的表面金属覆盖率为30%~35% (视不同规格型号而定) , Pipeline装置由专用输送装置及配套的外径为3F的微导管构成, 使用时微导管先到位, 再通过输送装置把Pipeline支架送入靶动脉瘤部位。目前已有2600多例患者接受了PED装置的治疗[4]。Silk是第1个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FDS产品, 与Pipeline类似, 是由48根钛镍合金丝经过编织加工而成, 金属覆盖率为35%~50%, Silk也是由输送装置及配套使用的微导管组成, Silk装置的两端具有喇叭口结构, 能提高释放后的贴壁效果。与Pipeline不同的是Silk系统具有回撤支架的特点, 在手术过程中, 支架释放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下, 支架可以重新收回至输送系统内, 从而实现重新放置的目的, 便于手术中准确将动脉瘤颈覆盖。目前已有1800多例患者接受了Silk装置的治疗[4]。当前, 血流导向装置 (FDS) 主要用于治疗未破裂的宽颈、梭形、大型或特大型动脉瘤, 尽管该装置具有较高的动脉瘤体内血流减缓效果, 但在其治疗过程中仍需配合弹簧圈使用, 加速动脉瘤体内的血栓形成。通过动脉瘤即刻造影结果显示, 植入FDS装置后, 动脉瘤并不能实现立刻闭合的效果, 但能明显观察到动脉瘤体内的造影剂滞留, 在后期随访中, 随着时间延长, 动脉瘤闭合率会增大。血流导向装置 (FDS) 具有较高的金属覆盖率, 因此对于分支血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临床中应尽量避免FDS装置覆盖较细小的分支血管, 也有临床文献报道FDS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发生分支血管堵塞[4], 这可能与FDS装置的金属表面覆盖率有关。目前也有厂家研发了具有不同金属表面覆盖率分布的FDS装置, 在动脉瘤颈处覆盖率较高, 能加速动脉瘤内血栓形成, 同时在其他正常载瘤动脉部位, 具有较低的金属覆盖率, 从而减少对分支血管的影响。

综上所述,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 经历了从外科手术治疗到血管介入治疗快速发展的过程,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微创介入器械的市场化推广, 将会有更多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从介入治疗手术中获益, 广大科研工作者, 也应抓住机遇, 尽快研制出适合中国老百姓临床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Thorsten steiner, Seppo Juvela, Andreas Unterberg, et al.欧洲卒中组织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3, 21 (6) :401-414.

[2]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3) [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39) :3093-3013.

[3]王奎重, 史忠岚, 袁绍纪.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2, 9 (7) :383-383.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篇9

关键词:介入治疗,护理,优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的治疗手段, 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疗方法之一, 它具有安全、创伤小、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的优点[1]。介入途径目前主要分为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介入2种, 经桡动脉介入与经股动脉介入相比较, 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无需卧床、痛苦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尤其是术后不需停用肝素抗凝治疗等诸多优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患者63例, 男38例, 女25例, 年龄33~85岁, 平均62.1岁, 经密切护理配合, 手术顺利, 均获成功。

造影方法:采用桡动脉穿刺术。患者仰卧, 上肢外展50°~70°于手术延长板上, 手掌向上, 置于腕部充分伸展垫上以便穿刺。常规消毒铺巾, 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经桡动脉穿刺, 成功后从鞘管内注入肝素钠2 500 U+硝酸甘油100μg+维拉帕米1.25 mg。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2]。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可行性,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 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介入手术, 从而达到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术前准备:术前做好相关检验、检查、药物过敏试验, 医护人员组织术前讨论, 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用药情况。所有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检查桡动脉搏动, 配合医生进行Allen实验, 判断手部尺动脉及桡动脉形成的掌深弓与掌浅弓是否通畅。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导管室, 护士协助其上手术台, 并予以心电监护、吸氧, 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以备术中用药, 告知患者如有胸闷、胸痛等不适主动告知医生。床旁备除颤仪、临时起搏器、临时起搏电极、微量泵、吸引器、抢救车等。

协助医生铺无菌单, 穿手术衣, 穿刺成功后调节心电压力检测仪上的压力基线至零点, 遵医嘱静脉注射肝素钠, 保持全身肝素化。

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 经常询问有无不适, 注意观察心电图变化、面色、呼吸、血压、意识、血氧饱和度及有无出汗等, 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并根据医嘱及时用药[3]。

术中并发症及护理:心绞痛时给予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窦性心动过缓时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或放置临时起搏电极;低血压时给予多巴胺静脉推注或泵入;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发生室颤时应立即行电除颤复律, 同时药物救治;对急性血管闭塞者在行复律及药物救治时, 配合医师继续手术开通冠脉;当出现心源性休克时应及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

术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做好记录。术后给予桡动脉加压止血器加压止血, 注意观察手部皮肤颜色、皮温、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 术后2 h根据伤口情况开始给伤口减压, 以后每隔2 h逐渐增加放松程度, 直至完全解压[4]。术后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3 d内保持局部干燥、清洁。穿刺侧上肢在半年内不提10~15 kg的重物, 如手部感觉异常、肿胀及时就医[5]。在医生指导下继续药物治疗, 巩固介入治疗效果, 不随意停服或漏服药物, 定期门诊复查。

参考文献

[1]毕美娟, 田华利, 樊雪燕.经皮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10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5) .

[2]李艳花, 李宏, 杨美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4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2) .

[3]李晓光, 杨宁, 潘杰, 等.经桡动脉途径在血管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 (1) .

[4]边小清, 边旭娜.气囊压迫止血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 (3) :29-30.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265例病人, 其中男性180例, 女性85例。年龄36~85例, 平均年龄52.5岁。合并高血压210例, 糖尿病170例。其中19例有心肌梗死病史。检查正常34例, 外科搭桥32例, 由于经济原因保守治疗66例。PTCA 110例, 植入支架133个, 其中1例因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 其余病例均获得成功, 病人安返病房。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述手术目的、过程和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 讲述桡动脉穿刺的优越性, 介绍成功病例, 说明术中需要的配合, 如有效的咳嗽、吸气、呼气和屏气、使手术顺利进行成功完成。

2.1.2 术前病人准备:

(1) 桡动脉准备, 桡动脉搏动好, 选择“ALLEN”实验阳性者, 说明桡、尺动脉间有良好的侧支循环, 方法是双手同时压迫病人一侧的桡、尺动脉, 手随后将变苍白, 放开桡尺动脉压迫后, 若10s内颜色恢复正常, 即为实验阳性。 (2) 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如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血生化等。 (3) 术前1d做碘过敏试验, 术前0.5h肌注安定10mg。 (4) 常规备皮。 (5) 术前排空大小便。

2.1.3 术前导管室准备:

(1) 抢救仪器的准备: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等。 (2) 急救药品的准备:如地塞米松、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吸入空针备用。肝素钠、硝酸甘油。心脏复苏药、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等放置抢救车内固定位置备用。 (3) 导管器械准备:备齐各种型号的动脉鞘、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

2.2 术中护理

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

由于术中导管尖对血管壁、心房、心室壁及室间隔的刺激而易引起心律失常, 应及时对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出现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室颤、心源性休克, 应立即组织抢救并给予电除颤尽可能挽回病人生命。如果由于导管刺激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血压下降、心电图ST段压低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立即导管内注入硝酸甘油100~200mg, 疼痛剧烈遵医嘱静推吗啡3mg。

2.2.2 肝素的应用:

行PTCA/STENT时, 病人必须处于全身肝素化状态, 肝素首次剂量为3 000IU, 每持续1h追加肝素1 000IU, 准确记录注入时间和剂量, 提醒台上医生按时给药, 并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 以便及时处理。

2.2.3 造影剂的观察:

造影剂反应表现为: (1) 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与所用剂量无关。本组发生1例过敏性休克, 病人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 支架植入顺利, 手术过程30min, 使用造影剂80ml, 突发过敏性休克, 表现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呼吸急促, 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心电监护很快出现室颤律, 虽积极抢救但病情进展凶险抢救无效而死亡。因此, 对病人的最初30min的观察尤为重要[2]。 (2) 毒性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面部潮红、发热等。与造影剂用量有关。

2.3 术后护理

2.3.1 术侧上肢护理:

桡动脉较股动脉血管细, 压力低、出血机会少, 故术后可立即拔管。穿刺处用无菌纱布敷盖, 外用桡动脉压迫止血气囊加压包扎, 充入13~18ml气体.每1h放气1次, 每次2~3ml, 4h后解除止血气囊。在包扎过程中, 嘱病人腕部制动, 肢体可随身体采取舒适体位。术后注意观察术肢指端的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指腹张力等。1周内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感染。本组无皮下血肿、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2.3.2 出血观察:

支架植入术常规服用抗凝药以防血栓形成。如术前晚服用氯吡格雷300mg, 术后75mg/d服用1~3个月, 肠溶阿司匹林100mg/d长期服用。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大小便颜色, 定期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2.3.3 健康指导:

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造影剂排出。清淡饮食, 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戒烟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过劳及情绪激动, 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 充足睡眠, 遵医嘱坚持服药, 定期门诊复查。

参考文献

[1]刘春花, 郭志萍, 等.经皮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配合 (J) .中西医结合心脏血管杂志, 2004, 2 (12) :735.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篇11

【摘要】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病人进行积极治疗与护理。[结果]20例病人出现的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的护理可防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发生严重并发症,有效地缓解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护理

自1989年Campeau首次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和1993年Kiemeneij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s,TCI)[2]以来,因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无体位限制等优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亦有其特有的并发症,我科自2009年广泛开展TCI以来,出现20例外周血管并发症,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病人均顺利康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病人均为经冠脉造影确诊后行支架术的择期手术病人,男12例,女8例;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时间为术后4 h~8 h,其中2例为术后4 h诉术侧手臂疼痛明显,体查发现前臂至肘关节上5 cm肿胀、变硬;1例术后5 h发现右侧胸部以乳头为中心局部10 cm×8 cm肿胀,右肩部及腋下皮下淤血,无疼痛,3例术后8 h诉右上臂疼痛明显,体查发现肘关节上6 cm的右上臂和右肩部肿胀、变硬;另14例为术后5 h~8 h出现前臂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随后逐渐进展为出现皮下淤血。

1.2 结果

经过严密观察,及时处理,1例病人形成皮下血肿,经50%硫酸镁溶液湿敷加频谱照射5 d后痊愈;20例病人出现的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经桡动脉支架术病人由介入室返回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后,除严密观察术口有无渗血、指端血液循环等外,还要注意整个右上肢的情况,特别是病人主诉术侧上肢疼痛或不适时应及时查看,一旦发现局部肿胀、皮下淤血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报告医生。严密加强观察局部肿胀、皮下淤血程度,使用油性笔标志其范围,并使用皮尺測量以进行客观有效观察。如前臂掌侧肿胀、剧烈疼痛,继而手指感觉减退,屈指力量减弱,被动伸腕、伸指加剧疼痛,提示并发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2 早期及时处理

①局部压迫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右侧胸部出现的局部肿胀,可使用砂袋进行局部压迫。手臂肿胀面积较大者,可采用绷带加压包扎,外敷冰袋,抬高患肢,制动 6 h~7 h;关键是早发现、早压迫。有报道,透视下在出血部位人工压迫 5 min~10 min,常能使出血停止。②卧位时以枕头垫高患肢 45°~90°,若坐位让病人自行抬高或用绷带绑住腕部吊于输液架上,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上,并据病人主观感觉,1 h~2 h 放平患肢5 min~10 min。③一旦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即停用辛维宁,如局部肿胀、皮下淤血仍进行性加重,则需要停用达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一般不需停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监测凝血功能。④在局部肿胀、皮下淤血进展期,疼痛明显者,为缓解疼痛和减少病人焦虑,常需使用止痛剂,比如曲马朵。

2.3 后期促进康复

皮下血肿轻者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可自行吸收,皮下血肿较大形成皮下硬结并导致疼痛时,可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加频谱照射。

3 讨论

3.1 桡动脉远端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常用的穿刺部位

该段动脉口径细,为2.22 mm±0.08 mm,迷走神经分布相对较少,不易引起迷走反射。该部位易加压包扎止血,无需制动,术后即可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时间的卧床所带来的诸如腰背痛、尿潴留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的不适和痛苦。但经桡动脉途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桡动脉痉挛,上肢血管破损致上臂血肿,颈动脉分支血管损伤致动脉夹层、出血致局部颈部、纵隔血肿甚至压迫大血管至死亡。

3.2 上肢血肿形成的原因与临床表现

上肢血管分支、变异多。TCI 时为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常选用0.089 cm(0.035英寸) “超滑导丝”,其 “见缝就钻” 的特性,使其很容易进入到分支血管,并且此时阻力感不明显,若继续用力推送导丝,就很容易使分支血管破裂出血。另外,因介入治疗时一般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等,更使病人发生上肢血肿的机会增加。当较大的血管破裂时,病人通常会立刻感觉血管破裂处疼痛,并在相应部位会出现明显肿胀、发红,并且进行性加重。也有个别病人延迟性出现血肿。

3.3 50%硫酸镁湿敷

50%硫酸镁湿敷是利用其高渗作用,促进局部血肿消退,此外,镁离子还具有抗炎、扩张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消炎、止痛、消肿的目的;频谱照射利用热可增强50%硫酸镁的临床作用,促进皮下血肿的吸收。TCI因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无体位限制等优点,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亦有其特有的并发症,只要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的护理能防止严重并发症,很好地缓解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吕树铮,陈韵岱.冠脉介入诊治技巧及器械选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篇12

自1977年Gruntzig首次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ey,PTCA)治疗冠心病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诊治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在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开展逐渐增多,已成为冠状动脉诊疗术的主要路径之一。国内也开展了此项新技术,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术较经股动脉途径具有以下优点:卧床时间缩短,术后无腰痛、尿潴留及局部并发症少,术后易于止血且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易于护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1]。笔者对2007年6月~2009年5月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6例患者护理常规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6月~2009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56例,其中男性94例,女性62例,年龄31~76岁,均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2 方法

一般选用非优势手臂桡动脉。患者穿刺侧手臂外展70度,手腕下垫一圆垫,以便于穿刺。常规消毒肘关节以下前臂和整个手掌,同时消毒腹股沟部备用,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按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F桡动脉鞘注入硝酸甘油0.2~0.5 mg,地尔硫卓100μg及肝素5000 IU。术毕拨除桡动脉鞘,加压包扎。

2 结果

本组156例患者中,93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手术成功,术后4例穿刺处出血,经处理后未再出血,2例前臂皮下淤斑,无桡动脉闭塞、手部缺血、低血压、栓塞等并发症;5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改经股动脉行PCI成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理解、同情患者的感受,鼓励患者说出恐惧、焦虑的原因,耐心倾听;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地解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及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全过程。与家属做好心理沟通。

3.1.2

备皮双上肢,股动脉备皮备用;碘过敏试验;配血、血生化及18导心电图等常规检查。训练患者有效的咳嗽、深呼吸、屏气,便于术中配合医生操作。

3.1.3 术前掌握Allen's实验及标记

约10%左右的患者掌深弓和掌浅弓的侧支循环不良,一旦发生桡动脉闭塞有可能导致手部缺血坏死,故这些患者不适合经桡动脉PCI。因此,所有患者术前必须进行Allen's试验。方法是先将患者手臂抬高,术前双手拇指分别压迫桡动脉、尺动脉,阻断血流,嘱患者做3次握拳和放松动作至手部发白,然后放低手臂,解除对尺动脉的压迫,观察手部转红时间。转红时间小于5~7 s为正常,0~7 s表示血循环良好,8~15 s为可疑,大于15s系供血不足,大于7为Allen's阴性,不宜选用桡动脉穿刺,可改用股动脉穿刺[2]。

3.2 术中护理

嘱患者排尿后,协助上手术台,摆好术侧上肢位置,做好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并认真做好各项指标的记录,准备好各种药品及抢救器械如除颤仪、氧气等。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桡动脉穿刺插管、手术及拔管等各项操作的顺利进行。桡动脉富含肾上腺能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时如紧张、疼痛及血管的直接刺激易发生痉挛。因此对心情比较紧张、害怕疼痛的患者,术前给予安定10 mg肌注。术中适当给予安慰,不时与患者保持交谈以分散患者注意力。特别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的刺激,手术过程中动作要轻柔。术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有无动脉痉挛发生,护士在术中询问患者的感受,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术侧肢体有无疼痛。若患者出现臂部疼痛、麻木、手指发凉、颜色苍白,术者导管的操作阻力增大时,提示痉挛,此时应及时提醒医生暂停操作,并向血管内注射硝酸甘油100μg,以解除痉挛[3]。

3.3 术后护理

3.3.1 拔除鞘管后的护理

因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低,出血机会少,术后即可拔除鞘管,加压包扎。包扎后应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如包扎位置遮住桡动脉搏动点,可测拇指动脉搏动。注意局部有无渗血,并嘱患者手指活动,以判断包扎松紧。如患者手指颜色发紫,并诉手部发麻,提示压迫过紧,影响静脉血液循环。如局部渗血,提示压迫不到位或过松,需要重新压迫。4 h后拆除绷带,以利于静脉回流。穿刺侧上肢在24 h内严禁加压,如需要检测血压可在对侧上肢肱动脉测压。

3.3.2 全身护理

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鼓励患者进清淡饮食并多饮水,以补充术前禁食水引起的血容量不足,还可加速造影剂的排出,应用肝素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潜在出血倾向。

总之,由于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而且手掌为双重供血,即使桡动脉闭塞也不易发生手部缺血。所以经桡动脉途径具有穿刺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术后不需严格卧床,恢复快、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连续使用,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减少的优点。而经股动脉途径术后需严格卧床与肢体制动,易引起腰背痛、腹胀;术前护士虽然对择期介入患者指导进行床上练习大小便,但因各种原因仍不能平卧排大小便,常需留置尿管,易造成黏膜损伤及感染。而桡动脉途径无上述现象。另外,术后采取正确的观察与护理技术有助于防止并发症和促进康复[4]。

参考文献

[1]Campau.Ipercutaneous radial 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89,16;3 -7.

[2]阈静,刘玲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8-739.

[3]张振香.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50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8B):19-20.

上一篇:谯城区初中课堂下一篇:交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