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治疗论文(精选10篇)
早期介入治疗论文 篇1
脑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据临床资料统计,脑动脉瘤发生率为6.5%~10.3%,其发生初次出血后2周内再出血率约为25%,再出血所致病死率达到30%~40%[1]。这一数字表明,脑动脉瘤是一种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病症。先天性动脉壁发育缺陷、动脉硬化、感染、高血压、吸烟等不良因素是脑动脉瘤发生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2],糖尿病与脑动脉瘤形成也密切相关。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脑动脉瘤破裂,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随着微创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检出率高、栓塞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治疗脑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为探讨其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该研究对该院2009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采用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4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该院收治的采用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4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66例,女48例,年龄23~79岁,平均(55.6±3.2)岁;患者术前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发现脑动脉瘤共139个,发生部位:前交通动脉51枚,中后交通动脉37枚,椎-基底动脉动脉14枚;颈内动脉15枚,大脑中动脉22枚,动脉瘤直径:<5 mm78枚,6~10 mm35枚,10~20 mm 17枚,>20 mm 9枚。其中单发动脉瘤者98例,多发动脉瘤者16例;19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单纯颅内血肿6例,出血破入脑室5例,伴颅内血肿7例。Hunt-Hess分级:Ⅰ级54例,Ⅱ级31例,Ⅲ级14例,Ⅳ级11例,Ⅴ级4例。并随机抽取该院同期收治的采用非血管介入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对照,男79例,女41例。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置5F或6F导引导管于患侧颈内动脉,使微导管在导丝导引下靠近动脉瘤体的近端1/3~1/2处,观察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方向以及交叉充盈代偿情况,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直径的机械解脱性弹簧圈(MDS)或电解脱性弹簧圈(GDC)等微弹簧圈,运用MDS推进系统或GDC操作系统逐个将微弹簧圈推进动脉瘤内,直至栓塞完全。
对照组:采用非血管介入治疗。给予脱水、降颅压、解除脑血管痉挛、止血、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实施介入治疗,痊愈110例,死亡4例,其中3例因较重的脑血管痉挛放弃栓塞,1例意外死亡。MDS栓塞46例59个动脉瘤,GDC栓塞68例80个动脉瘤;栓塞程度:完全栓塞62个,占44.6%;栓塞95%41个,占29.5%;栓塞90%19个,占13.7%,<80%12个,占8.6%;填塞失败5个,占3.6%。对照组死亡26例,死亡率21.7%;发生再出血44例,再出血发生率36.7%。
2.2 并发症发生与随访
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经过积极处理后痊愈;术后发生一过性脑血管痉挛2例,动脉硬化斑脱落意外栓塞1例,脑血管痉挛1例,血栓性脑梗死1例。
随访3个月~4年,GOS评分[3]V级(良好)105例,IV级(中残)5例,均未发生死亡和再出血,行DSA复查42例,行CTA复查68例,出现微弹簧圈向瘤内推移3例,可见少许残留瘤蒂,2例示动脉瘤因MDS被部分吸收变细而显影,于GDC再次栓塞后显影消失,经治疗后没有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3 讨论
脑动脉瘤的发生近年来不断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导致继发性血管痉挛或发生延迟性脑梗死和脑水肿,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从而导致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4]。随着神经显微外科技术及介入技术的发展,早期实施血管内介入目前已成为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方法,对提高动脉瘤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其治疗范围可为广泛,但治疗时也有掌握其治疗时机和适应症。脑动脉瘤破裂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也是短期内发生再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脑动脉瘤破裂前或已经证实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应在早期或超早期进行介入治疗。资料报道[5],脑动脉瘤在第一次出血后的24~48 h内再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为10%~15%。由于红细胞在出血后24 h内尚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少,不至导致血管痉挛;而3 d后血凝块溶解及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脑血管痉挛就会大大增加微导管在血管内推进的难度,增加动脉瘤栓塞的困难与危险。Laidlaw[6]研究表明,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4 h内对破裂动脉瘤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并发症并没有明显增加,不会增加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机会,且术中动脉瘤破裂穿孔率比3 d后栓塞治疗低。经过对该组资料研究,认为对脑动脉瘤患者早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不但可以防止或降低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还能缓解已出现的脑动脉痉挛,预防出现迟发性脑缺血。该研究显示绝大部分病例可通过血管内栓塞达到完全治愈,该组的栓塞治愈率达96.5%,而且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
在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掌握适应症也是提高患者治愈率的有重要条件[7]。该研究人认为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失败或夹闭后复发,患者拒绝开颅手术,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瘤周粘连明显等都可作为实施血管介入栓塞的适应症,而且本手术是以微创技术,减少了因开颅手术导致创伤大、疗效小、并发症多的缺点,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注意同轴导管的持续冲洗及避免长时间放置导管与导丝,已经发生脑栓塞的患者应该马上经微导管行超选动静脉内溶栓,同时补充血容量,以保证堵塞动脉远端脑组织有充分的血液灌注,从而减轻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命率和生活质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韦向亮,李皿,庞继彦.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2,29(17):229-230.
[2]Geyik S,Yavuz K,Ergun O,et 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bioactive Cerecty coils:effecta on treatment stability[J].Neuroradioiogy,2008,50(6):509-515.
[3]于国章.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16(8):106-107.
[4]陈学华,胡伟康.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2):74-75.
[5]李国彬,杨海英,孟庆海.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37):68-69.
[6]Veznedaroglu E,Koebbe CJ.Siddiqui A.Initial experience with bioactive cerecyte detachable coils:impact on reducing recurrence rates[J].Neuroradiology,2008,50(6):509-515.
[7]李钢.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134-135.
早期介入治疗论文 篇2
【关键词】早期妊娠;宫颈癌;介入栓塞术;护理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但合并妊娠较少见,占国内报道中宫颈癌的0.016%~0.106%[ 1 ]。由于妊娠合并宫颈癌时,盆腔血流和淋巴流速增加,可促使癌肿转移和发展,分娩时胎儿通过宫颈可能将癌细胞挤至血管加速癌肿扩散,并导致出血和感染,因此,早期妊娠时要尽快采取必要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是经股动脉通过导管选择性将药物栓塞剂直接注入肿瘤的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以达到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增加抗肿瘤效果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体循环和正常组织的药物分布,使全身的副作用降低[2]。本科室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对7例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行介入栓塞术,过程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科室收治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7例,年龄28~35岁,中位年龄31.0岁,孕周为7~12周,均有分娩史,完善各项检查,病理结果:病变均符合(宫颈)鳞癌和腺癌恶性肿瘤,诊断为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行介入栓塞术。
1.2 方法
经皮双子宫动脉宫颈支灌注化疗栓塞术后,制动24h,卧床休息,留置尿管, 24h后拔尿管。输液治疗,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36~48h后排出胎儿。
1.3 结果
患者行介入栓塞手术过程顺利,通过对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无发生下肢动脉栓塞、感染、神经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除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少许渗血,予加压及更换敷料后无再渗血。36~48h后排出胎儿,观察6~7天出院。
1.4 讨论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新发病例每年平均大约493000人,其中超过40%以上的病例是发生在生育年龄阶段,因此子宫颈癌合并妊娠在临床工作中偶然可以见到[3]。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行介入栓塞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可使肿块缩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组患者无发生下肢动脉栓塞、感染、神经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除1例出现穿刺部位渗血,予加压及更换敷料后无再渗血。护理上要求行介入栓塞术后加强健康指导,减轻焦虑情绪;术后密切观察穿刺处、尿量以及是否出现腹痛、阴道流血及感染症状,及时采取措施,具体护理包括以下内容。
2 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对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的目的及效果不了解,以及对介入栓塞知识的缺乏,担心术后恢复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对疾病以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了解情况,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说明行介入栓塞术的必要性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减轻心理负担。给予鼓励和支持,解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2.1 出血 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术后患肢伸直位制动24h,髋关节避免弯曲,这样有利于血管穿刺口收缩、闭合,防止出血或血肿,另一方面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本组1例出现穿刺部位少许渗血,予加压及更换敷料,观察24h后无继续渗血,解除制动。
2.2.2 下肢动脉栓塞 血栓的发生与插管技术、保留导管的时间与化疗药物及血管病变有关。护理上要求术后加强巡视,每半小时观察下肢颜色、温度、感觉、肌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2.3 感染 术后监测体温及血常规,鼓励病人多饮水,出现高热伴腹痛应考虑感染,配合医生使用抗炎治疗。注意观察阴道排液及组织物情况,对排出的组织物要查看及通知医生。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2.4 疼痛 与动脉栓塞有關。部位主要是在下腹部、臀大肌、下肢等。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应与流产鉴别。本组患者出现轻微的下腹部隐痛,可忍受。
2.2.5神经损伤和局部组织坏死 是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与化疗药物的毒性和神经营养血管的堵塞有关,发生异位栓塞与造影剂、栓塞术的返流有关,可造成损害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障碍[4]。注意观察全身皮肤受压及术后大小便情况。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2.6 造影剂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 在介入治疗中使用大量造影剂,可产生高渗性及药物的化学毒性,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因此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做好预防护理措施,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本组无此并发症发生。
2.3 排胎的观察和护理
2.3.1 腹痛 观察宫缩情况,排胎后仔细观察排出的组织物是否完整,并通知医生查看。
2.3.2 阴道流血 包括患者的主诉,阴道流血量,性质及颜色等。护理方面应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卫生巾,每天用0.1%安多福溶液擦洗会阴部两次。
3 小结
介入栓塞术在治疗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效果好,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
护理过程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早期妊娠合并宫颈癌的相关疾病知识及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加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及采取介入栓塞术的健康指导,减轻焦虑情绪,做好介入栓塞术后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李莉,张佳佳.妊娠合并宫颈癌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2):723-725.
[2]汪艳利, 连俊红, 夏凌.妊娠合并宫颈癌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2(3):37-38.
[3]叶梅芳,王丽荣.宫颈癌患者手术前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2008,16(12):28-29.
早期介入治疗论文 篇3
关键词:放射介入治疗,选择性擦管,早期输卵管异位妊娠,护理措施
输卵管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输卵管管腔内着床发育, 为常见的异位妊娠之一。放射介入治疗方法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的保守治疗方法[1], 具有很大优势, 可以最大限度保持患侧输卵管完好通畅并保留患者生育能力。曲靖市妇幼医院于2008年6月开展此项新技术, 目前已完成64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均为曲靖市妇幼医院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住院病例, 年龄21~42岁, 平均31.5岁, 其中12例有生育史, 13例有人流史, 14例有药流史, 6例有一侧输卵管妊娠手术切除史, 9例有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史, 8例为首次妊娠。主要表现为停经时间为42~56d正常妊娠症 (停经、恶心呕吐、乏力、乳房胀等) , 不同程度的下腹痛和异常不规则阴道流血、发热、低血压所致晕厥等, 血HCG均明显升高。并除外宫内妊娠;心、肝、肾功能正常, 血常规正常, 生殖器无畸形, 血、尿B-HCG<5000U/L。
1.2 方法与步骤
1.2.1 患者准备[2,3,4]
进行合理评估诊断, 除外禁忌证, 选择适应证, 检查生命征, 诊断输卵管未破裂, 并行B超诊断及定位, 查血常规、心、肝、肾功能, 做碘过敏试验, 术前2h清洁灌肠及会阴冲洗。
1.2.2 器械和药品准备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800mA的X线机, 选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输卵管再通全套5F、3F导管及铂金导丝。所用药物主要是甲氨蝶呤 (MTX) 和5-氟尿嘧啶 (5-FU) 等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 临床多用甲氨蝶呤 (MTX) 50mg。常规急救药品及物品。
2 结果
本组病例64例, 均一次插管成功, 插管成功率为100%, 其中治愈59例, 治愈率为92.2%, 5例术后血HCG持续升高, 仍有腹痛而妇科手术治疗。治愈的59例患者血HCG在3~28d下降至正常, B超示孕囊在治疗后2-3周内消失, 患者恢复正常月经。本组64例病例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
3 护理措施[5]
3.1 术前护理
3.1.1 进行护理评估及诊断
(1)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 (2) 了解病史、停经时间、既往盆腔炎病史。 (3) 成功完成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介入治疗。 (4) 评估术前、术后患者生命征、面色、末梢循环及尿量的变化。 (5) 患者对碘对比剂及化疗药物的反应, 用药后是否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疼痛等。
3.1.2 疼痛的护理
(1) 观察疼痛情况及伴随症状。 (2) 安排舒适的环境及卧位, 减轻疼痛。 (3) 利用谈话、看书等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4)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
3.1.3 积极纠正出血、预防再出血
(1)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征、面色、末梢循环及尿量变化, 早期发现休克症状, 并记录出血性质、量。 (2) 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材, 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师, 做好介入手术前的准备。 (3) 建立静脉通路, 遵医嘱快速输液、输血, 给予止血药, 并观察、记录用药效果。 (4) 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3.1.4 发热及皮肤护理
(1) 调节室温, 使其维持在24℃左右。 (2) 及时更换汗湿衣褥, 给予温水擦浴、冰敷头部等物理降温。 (3) 保持口腔清洁及湿润, 口腔护理1~2次/日。 (4)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降温的药物。 (5) 加强会阴部的护理:术前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会阴。
3.1.5 饮食护理
为保证患者介入手术顺利进行, 术前应增加患者营养, 指导其进食富含高蛋白、纤维素、铁质并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1.6 心理护理
(1) 患者腹痛和阴道流血时, 护士要保持沉重冷静, 给患者安全感。 (2) 关心、安慰患者、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给予适当的解释, 减轻紧张及焦虑不安。 (3) 向患者介绍病区情况, 使患者尽快适应周围环境, 保持病区环境安静, 消除刺激及诱发出血的因素, 促进患者休息, 达到身心安静的目的。
3.1.7
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必要检查, 备齐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常规器械, 并专人负责, 保证齐全、完整。
3.2 术中护理
(1) 协助做好放射线防护[6]:医护人员必须穿铅衣、戴铅帽、铅围领和防护眼镜;患者必须用铅制品遮盖非照射野, 工作人员技术熟练, 选择最佳条件, 采用时间防护、体位防护、屏蔽防护等减轻医护人员及患者射线辐射量。 (2) 协助患者做好手术准备:让患者后仰于照影床上, 取截石位, 并常规会阴皮肤消毒, 铺无菌单。 (3) 协助手术医师完成手消毒, 穿无菌手术衣, 戴口罩及无菌手套, 准备介入治疗的无菌物品。 (4)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术中抚摸, 减轻患者心理恐惧。 (5) 密切观察神智、生命征、面色、出汗、阴道出血及药物反应情况。如有异常发生及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6) 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宫腔或输卵管擦管操作刺激迷走神经反射, 术中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出汗、面色苍白、腹痛厉害, 遵医嘱必要时给予镇痛剂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10mg或地西泮10mg) 。
3.3 术后护理[7]
3.3.1 平卧休息1h, 下腹痛减轻和无药物过敏反应后, 方可离开手术室。
出现痉挛性疼痛、呕吐等反应大的患者,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密切监测生命征变化, 待患者疼痛完全缓解, 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3.3.2 预防感染:
术后避免性生活, 并运用抗生素治疗。
3.3.3
应用甲氨蝶呤术后6~12h肌内注射亚叶酸钙3mg, 每4小时1次, 共4次, 利于逆转此药的毒性作用;术后2d内给予水化, 保证尿量每天>3000m L, 以促进甲氨蝶呤和碘对比剂的排泄。
3.3.4
密切观察下腹部疼痛及阴道流血情况, 加强生命体征及血常规的变化, 如发现破裂出血, 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3.3.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疼痛等。观察记录体温变化, 可遵医嘱进行药物或物理降温, 如用双氯芬酸钠肛塞或酒精擦浴;密切观察疼痛情况及伴随症状, 用谈话、看书等方式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 (2) 化疗反应护理: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胃炎及骨髓抑制、脱发等。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 少量多餐;进食后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软软毛刷刷牙, 防止溃疡和感染;出现脱发者, 护士应告知患者停药后可恢复;保持病房每天病房用三氧消毒机消毒1h;防止出血和继发出血;注意外阴的清洁必要时每日会阴部0.02%碘伏擦洗2~3次;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减少刺激患者出血的因素。 (3) 月经过少或闭经:多由于使用永久栓塞剂, 影响到卵巢血供, 如出现上述情况可给予益母草胶囊或中草药等调经, 必要时使用激素治疗。
4 健康教育
(1)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部清洁和性生活卫生, 预防生殖器感染发生, 禁止性生活1~2个月, 术后避孕半年。 (2) 如有感染症状应及早诊治, 对于可疑输卵管妊娠者应立即就医, 定期随访。 (3) 已生育者应采取避孕措施, 防止宫外孕再次发生。 (4) 未生育者应保持乐观情绪, 再次妊娠时及时检查。 (5) 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保证蛋白质摄入, 促进身体健康。
5 小结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 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后果。利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处理输卵管妊娠是近年来介入治疗学领域中的新进展, 它适用于早期或未破裂期输卵管妊娠[2,3,4]。输卵管妊娠介入治疗所用药物主要是甲氨蝶呤 (MTX) 和5-氟尿嘧啶 (5-FU) 等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 临床多用甲氨蝶呤 (MTX) 。本方法最大特点是在X线透视下直观操作, 将导管直接插到妊娠部位或最大限度地接近妊娠囊, 通过导管直接向输卵管内注入MTX, 可使异位妊娠胚胎组织发育停止、坏死脱落[3], 最后被吸收而免于手术。用选择性输卵管插管方法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 无特殊禁忌证, 简便、准确、安全、无创伤, 治疗成功率高, 不良反应少, 可保住输卵管, 可保留生育功能, 患者易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护理是此项治疗成功的关键, 充分做好治疗前的护理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避免术中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加强术中的密切观察, 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做好术后护理和健康教育, 能有效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 保证再生育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谢宗贵, 程永德.妇产科介入治疗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2:160-163.
[2]赵新见, 马新文, 刘兵远, 等.输卵管妊娠的介入治疗[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 (2) :114-115.
[3]单鸿, 马壮, 姜在波.未破裂期输卵管妊娠的介入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2) :78-80.
[4]唐郁宽, 陈汉威, 利开仿, 等.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初步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0, 9 (4) :202-205.
[5]郭杰丽, 刘栋志, 熊晓苓, 等.输卵管阻塞介入复通术的临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4) :297.
[6]王艳, 程东凤.介入放射工作的辐射防护问题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2, 29 (12) :51.
介入治疗大咯血 篇4
病人家属说,夜间10点钟,王女士像往常一样卧床休息,咳嗽了几声后,忽然出现大咯血,血从鼻腔和口腔喷涌而出,紧接着就是昏厥。王女士四十多年前有过咯血,但近十年来并未发作。三天前,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王女士出现过咯血,但血量不大,约50毫升。而这次夜间再次出现如此大量咯血,导致口鼻流血不止,到底是什么原因?判断病因并迅速止血是摆在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接诊的值班医师恰巧是介入科专业医生,经过简单的询问检查,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初步判断王女士病情非同一般,是死亡率极高的支气管动脉破裂,需要立刻进行支气管动脉肺栓塞术以控制出血。
医院立刻为王女士启动急诊绿色通道,紧急将她送往介入科血管造影(DSA)手术室。通过造影发现,王女士肺部有四根血管已经破裂,需要立刻进行止血包扎。如果是在没有介入科的医院,则需要进行紧急开胸手术探查出血点,并对血管进行封堵包扎,危险性和手术难度可想而知。而通过血管造影介入手术,风险大大降低。介入科主刀医生立即给王女士进行介入治疗,对王女士的左侧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在影像科动脉造影的监控下,小心翼翼地将左、右两支气管动脉进行了止血封堵。然后置换导管,再次进入右锁骨下动脉内进行止血封堵。经过造影复查,出血点封堵成功,患者的大咯血被止住,安然回到了普通病房。
对王女士大咯血的抢救成功,显示了介入影像科高超的技术和实力。但医生指出,王女士如果不注意日常生活的种种预防和保护,病情有再次复发的可能。有过咯血史的病人应当十分注意避免生活中的小感冒、咳嗽,因为严重一点的肺部感染等都可能造成再次咯血。呼吸道疾病一般引起咯血的常见病因有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部分肺炎,以及肺部血管畸形。
医生介绍的预防咯血7要素。
1.预防感冒。外出时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服,防止受寒感冒。
2.注意饮食,饮食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首选。
3.“管理空气”。房间经常通风,保持适宜温度(一般18℃~25℃)和湿度(一般40%~70%)。
4.锻炼身体。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
5.家里要备急救药,尤其要备足止咳药物,如治疗干咳为主的喷托维林(咳必清)片和糖浆,以镇咳为主的可愈糖浆,以镇咳化痰为主的棕胺合剂等。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镇静的药物如安定等。
6.戒烟,限酒。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戒烟、限酒,以减少引发咯血的诱因。
早期介入治疗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至2015年治疗的3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组, 同时选取2014年之前的3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经过临床和CT诊断符合中华神经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发病24 h内住院治疗;通过脑部CT检查排除脑出血患者;患者无房颤缺血性脑卒中栓子来源;无感染发热等症状;无严重全身合并症;神经系统评分在10分以上;签署知情同意书,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研究组中, 男性20例, 女性15例;年龄为53.5~79.5岁, 平均为 (64.8±2.5) 岁;发病时间2.5~20.5 h, 平均为 (11.5±1.2) h。对照组中, 男性21例, 女性14例;年龄为54.6~80.2岁, 平均为 (65.6±2.3) 岁;发病时间2.2~20.7 h, 平均为 (10.6±1.5) 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溶栓疗法治疗:入院后检查患者凝血时间、血小板等指标, 在没有出血倾向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将50~75万U的尿激酶同250 m L浓度为0.85%的Na Cl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 1次/d, 1.5 h内滴完, 连续静滴3 d。在静滴同时每天服用3次300 mg维生素C和100 mg维生素E, 在治疗第2天每天口服1次40 mg的肠溶阿司匹林。3 d后每天静滴药物改为2.0 U和250 m L的0.85%Na Cl混合液, 连续静滴1周, 然后改为40 mg ATP、100 U辅酶A等改善脑代谢药物, 1次/d, 连续治疗10 d。如果患者脑水肿严重, 给予250 m L浓度20%的甘露醇, 静滴2~4次/d。
研究组采用针刺早期介入合用溶栓疗法进行治疗, 其中溶栓疗法同对照组相同, 在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醒脑开窍的针刺疗法进行治疗, 针刺穴位主要为内关、人中、三阴交、委中、合谷、尺泽、极泉、风池。先针刺内关穴, 直刺, 深度为0.5~1寸, 给予捻、转、提插相结合泻法, 时间为1 min, 然后针刺水沟穴, 向患者鼻中隔下斜刺, 深度5分, 采用雀啄手法直到流泪或眼球湿润止, 针刺三阴交穴, 深度0.8~1.2寸, 运用捻、转、提插相结合泻法, 时间为1 min, 直刺风池穴, 深度0.5~1寸, 采用小幅度高频捻转补法, 时间1 min, 其他穴位利用捻、转、提插相结合泻法, 2次/d, 每次留针时间为30 min, 1个疗程为10 d。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血流再通情况以及临床有效率。神经功能评分主要依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3]。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通过评分来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精神活动、肢体运动功能以及语言等临床症状的变化。疗效判定标准依照[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若治疗结束后, 患者的疗效评分减少大于81%为治愈;疗效评分减少范围在56%~81%之间为显效;疗效评分减少范围在11%~56%之间为有效;疗效评分减少范围低于11%或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运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1.4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经过治疗后,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5) , 且研究组患者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流再通情况比较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脑部血流完全再通、不完全再通和未通人数分别为19例、14例和2例, 对照组分别为18例、15例和2例, 两组血流再通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上普遍认为应实施临床超早期干预, 可以在有效的救治时间窗内阻止缺血半暗区内存活的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 但是当前临床尚没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4]。当前研究焦点为再灌注治疗和脑保护剂治疗, 溶栓再灌注虽然获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但是由于大剂量使用易导致出血并发症, 以及短暂的治疗时间窗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5]。
在本次研究中, 单纯使用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虽然血管再通情况同研究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是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低于研究组 (P<0.05) , 主要是因为溶栓在灌注中自由基受到损害, 而对患者进行早期针刺可以对多靶点给予多重保护, 避免了脑组织发生进一步的缺血性损伤。针刺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部氧代谢和血流供应, 增强脑电活动, 抑制脑细胞死亡和炎症发生;针刺还可以改善因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神经元延迟性损伤, 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增强抗氧化能力[6]。本研究使用针刺疗法选取内关、人中、三阴交和风池为主穴, 同时配合肢体穴位。内关为八脉交会穴, 通阴维, 泻内关可起疏通气血, 宁心安神之功效;风池、三阴交两穴配合具有滋阴潜阳熄风功效;水沟可直通脑府, 具有醒脑开窍、复神和导气功效;诸穴共用有效起到滋补肝肾、醒脑开窍以及疏通经络的功效, 显著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研究中, 使用针灸早期介入联合溶栓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高达91.4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针刺早期介入合用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管再通和脑部神经功能情况,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平.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因子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22 (2) :117.
[2]任占利, 王顺道.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4]SANKARANARAYANAN R, MSAIRI A, DAVIS GK.Stroke complicat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precentable and treatable complication[J].Invasive Cardiol, 2013, 19 (1) :40-41.
[5]刘美娟.用SPECT研究针刺对脑缺血性病变局部血流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13, 17 (3) :133.
早期介入治疗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我院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44例, 男27例, 女17例, 年龄15~79岁, 平均年龄 (39.4±13.72) 岁, 按随机数法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一般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除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手术治疗, 研究组在术后早期即采取综合康复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于外科颈骨折患者按照常规方案往往在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后对症处理, 采取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患者则于术后即对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等进行处理, 避免患者感到不适, 并按照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先由康复治疗小组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活动度, 肩肘部肌群肌力及ADL评分, 综合得出对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根据患者的情况, 将整个康复治疗过程较常规方法提前, 从被动活动开始以患者能接受的强度为原则按阶段逐渐加强强度, 6周后复查X线。在12 周的康复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并统计NEER评分[3]。同时在治疗过程中, 应嘱咐患者保持患肢抬高, 高于心脏水平, 这样能减轻患肢肿胀;鼓励患者在日常中多使用对侧手代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应加强心理辅导, 多与患者沟通, 让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 加快患者健康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肩关节NEER评分、康复提前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
1.4 疗效评价按照肩关节NEER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NEER评分是现今应用最广的评分系统, 其评分标准包括了解剖结构的重建。总分100 分= 疼痛35 分+ 功能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位置10分。
1.5 统计学方法用SPSS19.0版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 高于对照组的90.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和NEER评分情况研究组术后康复治疗开始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提前, 研究组NEER评分也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对骨折患者而言, 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意义十分重大, 在患者情况允许时以患者能忍受的运动强度及可耐受的疼痛为起始强度, 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运动强度, 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负担, 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治疗运动强度, 这在缩短病程之外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4,5]。在骨折后各个时期内康复治疗的目的不尽相同, 在术后前期主要目的是减轻局部肿胀及疼痛;在术后后期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除去残余的局部肿胀, 拉伸软化挛缩的纤维组织, 增加关节灵活度, 避免关节黏连的发生、防止长期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强直、韧带退变, 避免在骨折愈合后出现肢体功能仍无法恢复甚至残疾的情况。以往的常规治疗方法中骨科医生对整个康复治疗介入过晚, 与之相较,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临床早期就开始介入, 在康复科医师及骨科医师的共同介入诊疗下, 在开始进行康复的前四周就能使关节和肌力得到很大的恢复。
本文结果表明, 研究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开始时间显著提前下, 其治疗总有效率、NE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复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早期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进行康复综合治疗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并有效帮助NEER评分改善, 其疗效安全可靠, 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余铁英, 潘文军.锁定钢板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康复锻炼[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 9 (2) :227-228.
[2]Michael L Pearl.Proximal humeral anatomy in shoulder arthroplasty:Implications for prosthetic design and surgical technique[J].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2010, 8 (1) :1460-1462.
[3]Rorald McRae, 编著.实用骨折治疗学[M].徐卫东, 侯铁胜, 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
[4]张江涛.早期个体化康复治疗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预后影响作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92 (3) :578-579.
早期介入治疗论文 篇7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胸痛,术后护理
冠心病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 患者需要给予正确的诊治和合理的护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冠心病的治疗有了巨大的进步。选择冠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和最主要的手段, 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TCI) 和冠脉支架术 (Stent) , 则是采用介入法治疗冠心病两种最常用的术式。它能恢复心肌血流再灌注功能, 对治疗冠心病有独到作用, 临床效果十分明显。但是术后早期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 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对术后胸痛进行分析评估有重大意义, 另外, 心脏病患者病情相对复杂, 术后极易产生并发症, 建立一套正确、系统的术后护理常规, 规范护理技能极为重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3月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64例, 分为两组。A组:31例采用冠脉支架术治疗, 男16例, 女15例, 年龄28~84岁, 平均年龄 (54±3.4) 岁。B组:33例采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 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2~89岁, 平均年龄 (55±8.9) 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8例, 高血脂16例, 糖尿病23例。
1.2 术后观察评估
(1) 对术后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术后立刻和次日进行心电图测试, 及时了解患者是否出现缺血症状。术后用药根据病情, 参照冠心病治疗指南进行。缺血性胸痛立刻应用硝酸酯类, 无复流及慢复流加用阿托伐他汀;非缺血性胸痛明确原因予相应处理。 (2) 对住院期间所有大的心脏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Q波心肌梗死等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如下:胸痛发作A组21例 (67.7%) , B组4例 (12.1%) 。以上患者胸痛平均持续时间为 (23.3±4.3) h, 仅有A组3例患者诉术后胸痛与术前相似, 76.2%的胸痛患者诉胸痛为持续性、压榨样且部位较深的发作。没有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 没有患者接受紧急冠脉造影检查[1]。
2 护理方法
2.1 术后一般护理
患者在手术结束早期阶段, 密切的监护非常重要。首先将患者移到预先准备的CCU病房, 对患者的血压、心电等进行详细的观察, 严格控制输液时的用药量;对患者的体温、手掌进行持续的观察, 注意患者经桡动脉的跳动情况, 嘱咐患者术后应注意的事项, 例如:减少或者禁止做一些支撑的动作, 注意手指、上肢的活动幅度, 防止出现手指麻木和肿胀的现象;观察患者足部、下肢动脉跳动、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正常, 必要时为患者做好按摩等护理。
2.2 术后预防胸痛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胸痛的现象容易出现, 在术后除了对胸痛患者加强护理外, 还需要对未出现胸痛现象的患者进行预防胸痛护理。大致如下: (1) 对术后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质变化及其心率的变化, 注意心电图的变化, 随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缺血症状。 (2) 对有缺血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处理, 必要时实施二次手术。 (3) 对术后患者加强询问和交流, 了解是否出现胸闷、心跳快等心律失常状况。对于心率不稳的患者, 及时报告医生采取镇静、减慢心率的治疗。
3 讨论
3.1 观测结果表明, 冠脉介入治疗后胸痛是常见现象, 但两组患者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P<0.05) , 冠脉内支架术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相比, 胸痛现象更明显, A组出现胸痛的几率明显大于B组, 这可能是因为支架置后弹力纤维伸缩变小而管壁受持续牵张的缘故。通常胸痛在术后1d内缓解, 且多数患者能区别术后胸痛与术前胸痛的性质。
3.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胸痛大致可以分为缺血性胸痛和非缺血性胸痛, 其中缺血性胸痛出现的几率大概为15%~24%。所有胸痛患者都需要密切监护, 以尽早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而尽早处理。在护理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 加强对患者的症状观察, 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重新生活在正常的生活中[2]。
参考文献
[1]孙全林, 孙冬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胸痛的评估及护理 (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1) :68.
早期介入治疗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共抽取21例,其中有男13例,女8例,年龄47~76岁,平均(57.4±12.8)岁。所有患者均为ST段抬高,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2 方法
要求患者在扫描前的心率低于70次/min,若是没有达到该要求,则给予患者25mg或者是50mg的美托洛尔口服。检查过程中采用心电门控的方法,对64层螺旋CT予以利用展开检查。相关参数为电流为800mA,球管电压为80kV,层厚为0.8mm,步进为1.0mm。
1.3 数据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SCT双期扫描增强特点
本次研究中早期扫描相结果显示有20例患者检测出ED, ED对心肌梗死进行诊断的敏感性为95%;ED区域与远处正常心肌的平均CT值分别表现为(45±14) HU和(105±15) HU,显然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例检测出ED的患者中心内膜下者18例,其余2例为透壁。对于延迟扫描相而言,早期扫描相检测出ED的20例患者增强特征存在差异,其中有11例患者呈现出孤立心内膜下LE,有2例呈现出心内膜下RD和心外膜下LE,还有7例患者呈现出单纯心内膜下RD。LE区域的CT值相对于梗死远处正常心肌而言要高,分别为(106±16) HU和(75±16) HU,显然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D区域的CT值则表现出明显较梗死远处心肌低,分别为(39±12) HU和(75±16) HU,同样差异显著(P<0.05)。
2.2 不同梗死区域的MSCT双期扫描增强特点
经统计分析发现,RD区域有约88.89%处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区域,LE则主要分布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区域和右冠状动脉区域,ED则主要分布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区域。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MSCT双期扫描表现为心肌低灌注或者是增强的机制与钆增强的磁共振延迟成像相类似。可以采用不同时间段对比剂的分布不同对MSCT图像不同的增强特点进行解释。在进行早期扫描相时对比剂从微血管床进入奥心肌细胞之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因心外膜大血发生管闭塞并且微循环阻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比剂不能进入到梗死相关区域中的心肌细胞内,所以会表现出灌注不足的现象,MSCT图像便会呈现出ED[1]。
利用双期扫描在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对心肌灌注以及微循环情况进行评价,能够对MSCT心脏检查的应用价值得以进一步的拓宽,在对AMI患者展开全方位的综合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同一些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比较其存在相对独特的优势,MSCT心脏检查存在明显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2]。
摘要:目的 对多层螺旋CT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早期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患者病例21例, 在患者治疗结束后一周展开双期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早期扫描结果发现诊断为早期相灌注缺损者20例。延迟扫描相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增强特点, 包括有孤立性心内膜下LE、心内膜下RD、心外膜下LE及单纯心内膜下RD。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行多层螺旋CT能够得到不同的曾强特征。对判断再灌注后梗死部位以及范围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早期
参考文献
[1]曲新凯, 方唯一, 关韶峰, 等.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影像学特征[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9 (7) :792-795.
肝癌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94-02
肝癌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介入治疗目前被公认为中晚期肝癌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微创、简便、安全、有效、合并症少等优点。可延缓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
1 临床资料
肝癌患者66例,83次,年龄45-76岁,所有病人经临床确诊适合进行介入治疗。
2 心理护理的意义
当肝癌患者面对疾病本身以及多次接受介入治疗后及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会产生多种多样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反应。自暴自弃,无法面对现实,丧失信心。在治疗时常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绝望等心理表现。他们都迫切需要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重树信心。针对患者各种的心理表现,进行认真分析确定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分担患者内心的痛苦和恐惧消除心理负担,使其更好的积极配合治疗。
3 患者心理表现
3.1 焦虑、恐惧型 人们对癌症的恐惧心理普遍存在。确诊癌症后整天坐立不安、失眠,感到害怕。患者对各种有一线希望的治疗都想去尝试。又害怕治疗不彻底、不成功。担心疗效和治疗带来的痛苦,害怕药物副作用等。身体稍有不适,便胡思乱想。
3.2 孤独、抑郁型 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单位,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在心理、精神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对未来希望渺茫、不愿意与人接触。治疗时唉声叹气心情极差,不与任何人沟通交流。
3.3 绝望、悲观型 患者体质弱,情感脆弱。稍有不顺心的事就拒绝治疗、进食,一直担心癌细胞全身转移,无法忍受治疗带来的不适反应想安乐死。
4 心理护理
4.1 治疗前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对此比较不了解。不仅要承受恶性肿瘤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还要面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心理压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介入治疗缺乏信心。作对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了解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耐心细致做好心理疏导和解释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术前要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意义、重要性、优越性、操作过程,术中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发生不适时如何自我调节、药物副作用及处理原则。使患者对治疗过程有更多认识,增强信心消除顾虑,尽量减少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负效应,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效果,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根据患者性格、经济状况、心理状况、文化层次等不同,正确评估患者的应对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心理脆弱,护士多与其交流,沟通中应委婉谨慎乐观,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讲述一些成功的病例,帮助建立信心改变看事物的角度,使能够正确平静地面对疾病和死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多与家属沟通让家人多关心,感受家庭温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开朗乐观病人,护士多给予鼓励,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心理防御能力。
4.2 治疗中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生反应及时处理。多作解释,防止因情绪波动影响治疗。经常询问、关心患者。认真倾听患者主诉,耐心解释教会配合方法。在患者面前交流不要窃窃私语,尽可能做到自然大方,减少猜疑。尽量用语言安慰和化解患者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保持良好心态使治疗顺利进行。
4.3 治疗后 介入治疗后会产生许多不适反应,如: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护士多巡视患者,如有不适、积极为其寻找解决方法。让患者听听轻松欢乐的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一生中最美好最愉快的那一幕,以感受真实的快乐,保持神经和躯体放松。努力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休养环境。告知不良情绪对预后影响,保持乐观积极向上心态,勇于与疾病做斗争,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5 结论
患者治疗前后心理健康、稳定,治疗后无并发症发生病情好转出院。人的精神是健康的支柱,情绪好坏对疾病及治疗预后影响极大。不良情绪导致免疫力降低,内分泌紊乱,加速癌细胞扩撒,不利于健康,及时发现并疏导不良情绪是治疗关键。良好的情绪健康的心理状况,通过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的作用,改善免疫力和提高生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增强治疗效果,减轻疼痛及治疗副作用。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对整个治疗过程病情好转起重要作用,提高患者戰胜疾病的信心,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单金花.肝癌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10(20).
[2] 王英,邱玉贞.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1,12(12).
早期介入治疗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实施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120例患者, 男75例, 女45例, 年龄40~87岁, 平均 (59.2±4.3) 岁。按照Hum-Hess分级方法进行分级, Hum-HessⅠ级21例, Hum-HessⅡ级61例, HumHessⅢ级23例, Hum-HessⅣ级6例, Hum-Hess V级9例。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并取得其同意后,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 各40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例
1.2 方法
A组患有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介入治疗后3 d内实施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患者取侧卧位, 头部以及下肢保持弯曲, 局部麻醉后借助相应体外引流系统和监测仪器实施椎间隙穿刺, 待在腰大池处看到脑脊液开始流出, 植入长约为10~15 cm的硬膜外管, 从而退出穿刺针, 最后将固定好的硬膜外管与引流袋相连接, 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腰大池引流系统。引流量主要由患者的病情状况决定, 在进行引流过程中, 通过输液调节器或改变引流袋的高度来控制引流的流量和速度, 对于一般患者来说, 流速在2~6滴/min, 即10 ml/h, 200~360 ml/d, 带管周期为5~15 d, 若患者脑部CT显示积血已经消失以及脑脊液中的红细胞数量<107/L, 可停止进行引流。B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实施腰穿放脑脊液, 实施腰椎穿刺的周期为1~2 d, 每次放出脑脊液25~45 ml, 根据患者的脑部CT可以诊断出蛛网膜下腔积血已经被完全清除, 以及患者脑脊液中的红细胞数量<107/L时, 可以考虑停止进行腰穿放脑脊液。C组患者则单纯地使用静脉微泵给予尼莫地平24 h, 连续维持时间14 d以上, 并给予高血压、高血容量、稀释血液综合治疗 (3 H治疗) 。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脑血管痉挛情况及其引起的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三组患者在接受不同介入治疗后, A组36例生活可以自理, 治疗总有效率达90.0%, 高于B组和C组的65.0%和7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A组中Hum-Hess I级患者7例全部可以生活自理;Hum-HessⅡ级的患者中除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外, 余19例均可以生活自理, Hum-HessⅢ级的患者中7例可以生活自理, 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Hum-HessⅣ级的患者生活可以自理1例, 脑血管痉挛1例;Hum-Hess V级的患者, 在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后出现1例死亡病例, 余2例生活可以自理, 详见表3。B组中HumHess I级患者4例可以生活自理, 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1例死亡;Hum-HessⅡ级的患者中15例可以生活自理, 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1例死亡;Hum-HessⅢ级的患者中患者中5例可以生活自理, 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Hum-HessⅣ级的患者生活可以自理1例, 脑血管痉挛1例;Hum-Hess V级的患者患者中2例可以生活自理, 1例死亡, 详见表4。C组中Hum-Hess I级患者5例可以生活自理, 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Hum-HessⅡ级的患者中16例可以生活自理, 4例出现脑血管痉挛;Hum-HessⅢ级的患者中患者中5例可以生活自理, 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1例死亡;Hum-HessⅣ级的2例患者全部生活全部可以自理;Hum-Hess V级的患者患者中1例可以生活自理, 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1例死亡, 详见表5。
例
例
例
3 讨论
发生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原因是脑内部分血管发生不正常改变, 导致脑血管出现瘤状突起。脑血管破裂出血、动脉瘤压迫、动脉自身痉挛以及血栓都会引起颅内动脉瘤的发生[3]。血液会从破裂颅内动脉瘤中流入蛛网膜下腔内, 出现头疼、呕吐等临床症状。同时, 在蛛网膜下腔凝结的血块所释放的物质会引发脑血管痉挛, 使患者出现严重的脑部缺氧、缺血状况, 进而出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症状[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常会引起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 根据许多医生的临床经验总结可知, 引起该种并发症的原因复杂, 其中,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脊液中的红细胞被溶解, 致使氧合血红蛋白被释放是早起诱发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 被认为是促使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研究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时, 关注脑脊液中红细胞含量的变化可帮助医生准确快速的判断患者的病情。
近几年来, 很多国内外医生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由于其机理复杂, 临床常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其中3 H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大脑内血流量、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改善微循环和保证有效脑灌注。但3 H治疗会诱发多种并发症, 如出血性脑梗死、加重脑内水肿、引起脑内压升高以及肺部水肿和心力衰竭等。因此对于临床治疗有很大的限制, 易穿过血脑屏障从而作用于脑血管上的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 通过减低磷酸二酯酶含量等途径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率, 得到了广大医生的认可;同时氮化物及其相关药品、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及其抑制剂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证实可以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腰穿放脑脊液也是常用来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方法, 皮腔搭建成形血管可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严重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康复, 即使在患病早期实施夹闭术或栓塞术, 脑血管痉挛的发病率依旧很高。而在介入治疗后实施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可以加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积血的速度, 降低溶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 加快新鲜的脑脊液形成并快速形成循环, 有效的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对其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时机很重要, 首先要在介入治疗的早期, 其次如患者在手术之前脑内积水或积血过多, 应先进行脑穿刺引流后再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 从而降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本研究通过对120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对患者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降低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有积极的作用。此次研究还重点针对不同Hum-Hess分级患者在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结果显示, 对于不同分级的患者, 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其治疗疗效有着显著的不同, 也会出现脑内因出血而感染、损伤神经根、脑内积气以及引流受阻等情况, 但相对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 持续腰大池引流对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有很大帮助。
虽然持续腰大池引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但如果引流过度会出现颅压偏低等并发症, 从而造成患者出现再次出血的症状, 如果引流过快也可能引起枕骨的大孔疝, 因此在实施引流治疗前, 应根据患者的治疗初期时的颅内压等决定引流速度、流量等, 并在引流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5]。另外, 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的置管可能会引发颅内感染, 所以要严格坚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临床治疗, 术后要加大临床护理力度。持续腰大池引流还可能出现颅内积气、引流不顺畅、脑神经损失等情况。根据相关临床病例, 患者如果在3 d内及时清除在蛛网膜下腔的积血, 可以有效的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 但如果在五天内都没有将积血清除干净, 不但增大了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 也可能会因为血红蛋白与血管长期接触导致持久性的血管痉挛[6]。
综上所述, 对患有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在介入治疗后实施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治疗, 可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使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同时, 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可以降低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和其导致的死亡率, 临床上得到了大量医患的认可,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实施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120例患者, 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并取得其同意后,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 各40例, 分别对患者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腰穿放脑脊液和单纯的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在接受不同介入治疗后, A组36例生活可以自理, 治疗有效率达90.0%, 高于B组和C组的65.0%和7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中HumHess I级患者7例全部可以生活自理;Hum-HessⅡ级的患者中除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外, 余19例均可以生活自理, Hum-HessⅢ级的患者中7例可以生活自理, 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Hum-HessⅣ级的患者生活可以自理1例, 脑血管痉挛1例;Hum-Hess V级的患者, 在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后出现1例死亡病例, 余2例生活可以自理。结论:对患有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在介入治疗后实施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治疗, 可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持续腰大池引流
参考文献
[1]赵崇伟.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5) :119-120.
[2]康睿, 陈刚.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3, 42 (3) :281-282.
[3]陈加涛, 张健, 孙桂良, 等.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8) :19-21.
[4]李芳, 赖贤良, 毛国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1) :7-9.
[5]李洁.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23) :2091-2092.
[6]胡亮, 华续明, 仲骏, 等.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4) :1934-1936.
[7]于耀宇, 马廉亭, 秦尚振, 等.腰池引流对破裂动脉瘤患者血浆和脑脊液ET浓度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0 (3) :176-178.
【早期介入治疗论文】推荐阅读:
早期冠脉介入治疗05-11
动脉介入治疗论文06-28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论文06-12
心脏介入性治疗论文11-02
介入治疗中远期疗效论文08-19
介入治疗11-18
急诊介入治疗06-14
导管介入治疗07-12
综合介入治疗08-16
介入灌注治疗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