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股动脉介入治疗

2024-07-26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通用8篇)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 篇1

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 (TACE) 即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 同时进行栓塞, 阻断或减少肿瘤的重要供血, 使肿瘤细胞发生坏死, 缩小, 以至消失[1]。TACE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具有使癌组织血管栓塞, 局部化疗药浓度高, 全身副作用小等优点[2]。 现将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我院行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患者35例, 40例次术后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肝癌患者35例, 40例次, 男32例, 37例次, 女3例, 3例次。原发性肝癌31例, 其他消化道肿瘤转移性肝癌4例。年龄31~77岁, 平均53岁。全部病例均经过B超、X线、CT、实验室AFP及病理检查等确诊。其中已行肝癌切除术后3例;4例消化道肿瘤转移性肝癌均行原发病灶切除术后。肝癌组织大小范围为4cm×4cm×5.5cm~15cm×10cm×10cm。均不能行癌组织手术切除而又适合行化疗栓塞, 采用sedinger’s方法行TACE术。其他相关资料如下。合并乙肝29例占82.8%, 门静脉瘤栓形成16例, 占45.7%, 肝硬化12例, 占34.3%, 肝内多发转移伴动静脉瘤7例, 占20.0%, 脾大5例, 占14.3%, 黄染4例, 占11.4%, 肝掌, 蜘蛛痣3例, 占8.6%, 肝癌术后复发3例, 占8.6%, 少量腹水2例, 占5.7%, 肺转移1例, 占2.9%, 肾移植术后1例, 占2.9%。

1.2 方法

取右股动脉为穿刺点常规消毒手术野铺无菌巾, 以2%利多卡因局麻后, 取穿刺针穿入右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立即从针尾轻轻送入导丝, 导丝顺利进入20cm后退出穿刺针, 将套在扩张管上面的血管鞘在扩张管的导引下经导丝送入血管腔, 固定血管鞘, 将扩张管连同导丝一起全部拔出。血管鞘送达肝固有动脉造影, 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治疗。选用化疗药:5-氟尿嘧啶750~1 000mg;丝裂霉素10~20mg;顺铂20~60mg;艾素20~60mg;奥沙利铂50~150mg;超液化碘油10~20ml, 术中顺利, 术后均返回病房。

2护理

2.1 术后体位与活动

患者返回病房由三人协同搬至床上后取平卧位, 绝对卧床休息24h;穿刺部位以2包盐袋 (0.5kg/包) 加压12h, 并将术肢伸直制动24h后逐渐床上活动, 72h可下床活动, 根据病情缩短卧床时间。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协助床上大小便, 做好基础护理, 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均无出现并发症。

2.2 病情观察及护理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上至髂前上嵴连线, 下至穿刺侧大腿1/2皮肤范围有无血肿淤血[3], 密切观察插管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肢端血运是否良好, 皮肤温度情况, 注意有无血栓形成, 防止异位栓塞。定时测定生命体征变化。本组1例患者因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后1h内自行下地致穿刺口出血, 及时发现并予局部加压后无严重后果发生。因此, 术前应予训练床上排尿, 避免术后发生意外。

2.3 心理护理

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及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广泛应用于现代医疗活动的观点中, 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肝癌恶性程度高, 难以治愈, 患者的情绪变化强烈, 最常见的负性情绪是过度焦虑和抑郁, 而该问题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4], 影响病情缓解。因此医护人员应该认真做好评估, 通过语言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分散,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栓塞术后综合征的护理

2.4.1 疼痛:

据报道TACE术后疼痛发生率为77.13%[5], 主要集中于术后3d内。笔者发现疼痛于术后第1~2天最严重, 据长海医院疼痛评分尺度评定6分以上者13例, 占65.71%, 这与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有关。肝区疼痛在释放栓塞剂后即出现, 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 其他疼痛可能与患者术后肢体制动, 长时间维持一种姿势导致相应肌群疲劳损伤有关;同时肌肉紧张痉挛, 增加对肝包膜的牵拉, 进一步加重疼痛;而肝癌的负性情绪反应与疼痛也密切相关[6]。此外血管痉挛也是致痛的重要因素[7]。对于该反应笔者采取解痉、扩血管和镇痛药多可明显缓解疼痛。来鸣等[8]报道治疗性触摸能有效缓解和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达到良好的全身放松, 增进舒适减少镇痛剂的使用量。该措施有待全面实施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2.4.2 发热:

发生于术后2~3d, 此因肿瘤坏死吸收与使用栓塞剂有关。本组中1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 占31.43%。体温为37.7℃~39.3℃, 发热时予以减少盖被, 开窗通风, 温水擦浴处理。部分无效者遵医嘱予来比林 (氨基比林) 0.9g入壶或肌注后, 体温降至正常范围。发汗时及时换湿衣裤及床单、被套, 并擦干身上的汗渍,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为防止虚脱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补充水分。3d后本组病例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

2.4.3 恶心呕吐:

本组病例中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这与使用化疗药物有关, 告知患者这是正常的反应, 缓解其紧张心理。常规在介入治疗前嘱患者禁食一餐, 在呕吐时暂不进食。对于呕吐者及时协助清除呕吐物, 清洁口腔并指导清淡饮食。给予制酸药 (法莫替丁) 、止吐药 (胃复安、恩丹西酮、阿扎司琼) 等处理后症状有所缓解。

2.4.4 肝功能异常:

该组病例中多数出现肝功异常, 这与本身肝脏疾病有关, 在介入术后常规使用保肝药物治疗, 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及食物。并指导患者进高蛋白, 高维生素, 低脂肪饮食, 少量多餐[7], 结果在出院前复查肝功后有所改善。

2.4.5 过敏反应:

本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畏冷寒战, 考虑为造影剂作用所致。遵医嘱予以地塞米松、非那根处理后症状有所缓解, 并予心里安慰做好解释工作,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2.5 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无恶心呕吐者即可以给予进食。指导其使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少量多餐[8], 逐渐过度, 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3小结

肝癌的介入治疗已经被国内外公认为一种有效的非外科手术疗法, 由于相对安全、准确、疗效显著, 给患者造成痛苦很轻, 从而得到学术界和广大患者的认同。术后认真护理是介入治疗效果显著的必备条件。术前已经过严格适证症筛选, 术后注意心理护理, 病情观察, 积极治疗与护理, 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 使患者于5~8d内好转出院。因此, 应将该项技术推广应用, 以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存活率。

摘要:总结了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后患者的观察护理过程。术前临床医生对实行该项手术病例的适应证行认真讨论后均无明显禁忌证;术后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术侧肢体情况及化疗栓塞术后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经过护理后, 该组病例在58d内均出院。

关键词:肝癌,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恩惠, 刘玉清, 贺能村.介入性治疗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75-288.

[2]朱彤, 毕永林, 潘晓峰, 等.内镜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胆管栓塞 (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7, 19 (1) :31-33.

[3]李玉梅.介入治疗在外科临床应用中的护理体会 (J) .中华新医学, 2004, 5 (3) :259.

[4]尤国美, 佘先萍, 等.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用于肝癌介入治疗后毒副反应的护理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6) :54.

[5]梁俊非、彭志毅.肝癌TACE术中利多卡因减轻疼痛的效果评估 (J) .浙江预防医学, 2003, 15 (9) :14-17.

[6]黄岚、丁亚香.18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 9 (13) :1286-1287.

[7] Lee SH, Hahn ST, Park SH.Interaaterual kudicaine administra-tion for relief of pain resulting from transarterial chermoem-biku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ts effectiveness and opti-mal timing of administration (J)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01, 24 (6) :368-371.

[8]来鸣, 周云仙, 张艳阳.治疗性触摸应用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疼痛的研究 (J) .中华护理杂志.2006, 41 (3) :198-200.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 篇2

李文静 姚红 宋明骞 江鹰 胡世荣 廖祥巍 黄世华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昭通市血管疾病治疗中心 657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性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对11例外动脉血栓病人在DSA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选择性动脉穿刺置管、注入尿激酶溶栓。结果 本组平均溶栓时间3.7小时,尿激酶平均用量50万单位,7例血管完全开通,4例血管部分开通。结论 外周动脉血栓的介入性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治疗动脉血栓闭塞性疾病优选方法,填补了本地区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的空白。

【关键词】 外周动脉 血栓栓塞 介入治疗 溶栓

外周动脉内血栓形成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要求较高的技术和设备,存在术后因血管损伤大而再栓、出血不好控制等严重并发症;静脉溶栓到达栓塞部位药物浓度低、与血栓接触面积小而溶栓效果有限等不足之处;此后的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亦由于导管口径的限制对小动脉取栓不全,经导管注入溶栓剂又因接触面积有限而效果不好。而我们采用的动脉栓塞介入性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诊治动脉内栓塞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1]。微创穿刺、对病人损伤小、全身反应轻,诊治效果确切,因直接在血栓内用药接触面积大,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反复操作,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在DSA下用Seldinger技术将动脉导管置入患病动脉,经导管注入溶 栓药物对动脉血管内血栓进行溶栓治疗,本地区在此之前尚属空白。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对11例外周动脉血栓患者进行了介入性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11例动脉血栓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6.5岁。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其中髂总动脉血栓2例,髂外动脉血栓2例,股动脉血栓4例,腘动脉血栓2例,肱动脉血栓1例。全部病例有明显的动脉缺血症状和体征,症状持续3~72小时(平均10小时)。

1.2材料及药物 导管:COOK公司生产的Cobra导管或TERUMO公司生产的YASHIRU导管。超滑导丝:COOK公司生产。多侧孔溶栓导管:Meditech, Boston Sceintific corporation 产。药物有尿激酶、肝素等。

1.3方法与步骤:在DSA下用Seldinger技术将动脉导管置入患病动脉,做常规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再将导管头端选择性置于血栓近端,送入超滑导丝,贯通血栓闭塞部位。然后交换多侧孔溶栓导管,使侧孔段没入血栓近心段内,经造影证实后开始溶栓,用1ml注射器,抽取1万单位尿激酶溶液,快速用力向导管内注入,1分钟注射1次,共20次,注入尿激酶20万单位。然后每隔2min注药1次,持续30min,对血栓每隔30min手推造影剂观察疗效,待血栓完全溶解后,再将导管深入到下一阻塞段内,按上述方法注药溶栓,直至通过造影确认全段血管再通[2]。同时经导管向血管内按每千 克体重推注肝素0.5mg。每两小时检查一次出、凝血时间。2 结果

本组溶栓时间1~4.5h,平均2.8h。尿激酶用量30~80万单位,平均50万单位。根据造影所见将溶栓疗效分为[3]:①有效:本组11例均有效。其中完全开通7例,部分开通4例,造影显示为恢复快速前向血流,管壁较光滑或仅有小于30%的局限性狭窄,髂总动脉血栓2例,髂外动脉血栓2例,股动脉血栓4例,腘动脉血栓2例,肱动脉血栓1例,均为急性血栓,部分开通4例,显示为前向血流缓慢,管壁呈长段不规则狭窄,但均未超过30%,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②无效:大于6h血栓无显著改变,肢体缺血无改善。本组未出现无效患者。

附图:溶栓前后下肢动脉情况

3.讨论

3.1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治疗的特点及先进性

介入性溶栓是近年来外周动脉血栓的首选溶栓方法[3]。其特点是 自多孔导管喷射出的高浓度尿激酶能够渗透到血栓内4mm范围,使药物持续保留在血栓内,增加了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及浓度,使血栓块直接浸泡溶栓药物溶液中,加快了溶栓速度[4]。传统的手术切开、全身静脉溶栓或经Fogarty导管注入尿激酶局部溶栓,都因不同程度的存在损伤大、并发症多、到达拴塞部位药物浓度低或与血栓接触面积小等缺点,而使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该术式的开展填补了本地区外周动脉血栓介入性溶栓治疗的空白,更由于其微创、对病人损伤小、全身反应轻,诊治效果确切,因直接在血栓内用药接触面积大,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反复操作,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大大拓宽了溶栓治疗的适应范围及改善了治疗效果[1],短期内达到溶栓目的,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了病人费用。使本地区外周动脉栓塞的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2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治疗的应用前景

外周动脉血栓栓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多发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经典单纯抗凝、手术取栓及系统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都难尽人意。近年来,采用介入手段,将导管直接插入血栓溶栓治疗,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5][6]。理论上,除心脏血管外的血管都称外周血管,包括脑、颈、胸腹及脏器的各级血管。随着高新介入诊治设备的发展(如高性能的DSA,高材质的导丝、导管等),临床血管疾病的诊治范围在不断扩大、准确度在不断提高、精细度也在不断加深,还会有更多的血栓病患者需要得到及时精当的诊断和治疗。外周动脉 血栓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正是随着高新诊治器材的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及需求的增强应运而生的。从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人的诊治结果,也充分体现了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是一种疗效良好而安全的治疗方法[5]。很有必要更深入的探究及推广。

3.3开展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治疗要特别注意问题及难点处理 3.3.1穿刺、导丝、导管位置:尽量选择离栓塞部位行程最近的动脉近心部位为穿刺点,以减少不必要的动脉内膜损伤及降低溶栓操作的难度。导丝通过血栓闭塞段血管后,置换适宜(3F~5F)侧孔导管,将侧孔段完全没入血栓中,使不同层面的血栓同时受浸润,以增加渗透接触面积,加强溶栓效果。若导丝难以通过血栓闭塞部位,则留置导管在血栓闭塞部位近端进行溶栓,但效果可能较差。如近段血栓已溶解,则把导管进一步深入到残留血栓中,连续进行灌注。

3.3.2溶栓治疗中肝素的用量:肝素能增加尿激酶的溶栓效果[3][7]。一般先经导管给予一次饱和量注入肝素50mg,然后再经静脉途径按800~1000IU/h的速度维持。在整个溶栓过程中,需密切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以调整肝素用量,防止出血。一般PTT值为正常的1.5~3倍,即在50~90s之间,不能超过100s。

3.3.3停止溶栓的时机:在溶栓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需停止溶栓:①血栓已基本溶解或全部溶解,阻塞的血管腔血流已恢复;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过敏等;③连续溶栓治疗6h,仍未出现血栓溶解者;④继续溶栓治疗可能危及患者肢体存活或导致肢体机能丧失。3.3.4移出导管的时机:完成溶栓治疗后,活化凝血时间(ACT)在200s以下,才可移出导管。若压迫穿刺部位20~30min后,穿刺部位仍有出血,需静脉给予鱼精蛋白10~20mg。也可监测PTT时间,当PTT60s时,可移出导管;PTT>60s时,需静脉缓慢注入30mg鱼精蛋白,10min后才可移出导管。但要警惕鱼精蛋白过量引起血栓再形成。3.3.5术后防止血栓再形成:肝素在防止血栓再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一般在溶栓治疗完成3d内,需静脉给予肝素维持量,速度为500IU/h,剂量以PTT保持在对照值的2倍为宜。同时静脉滴注尿激酶40万单位/d,持续一周。并在移出导管前行血管造影。术后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复方丹参等[7],连续3个月。

3.3.6介入性溶栓治疗时机的把握:本组11例外周动脉介入性溶栓治疗均有效,充分显示了本溶栓方法的优越性。但急性血栓的溶栓成功率高于慢性,对于1w内的新鲜血栓,溶栓效果明显优于超过1w的陈旧性血栓。若介入溶栓导管能没入血栓者,溶栓的有效率可达100%[3],本组11例均有效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只要操作时注意以上重要环节,就能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

总之,外周动脉血栓栓塞介入溶栓治疗具有微创、损伤小、准确到位、对患者全身情况干扰轻、并发症少、可反复操作、重复性好等优点。短期内达到溶栓目的,收到良好治疗效果,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了病人费用。本科引进并开展的此项治疗技术,填补了本地区在外周动脉血栓栓塞新疗法上的空白,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晓钟,张纪尉,梁卫,池家昌,等.介入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10:592-595.2.陈守明,王东明,林洁进,等.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剂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3-24 3.杜伟,汪永平,叶云,等.介入性溶栓治疗动脉血栓的临床评价.第五届中国西部介入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昆明.2007.207-209.4.张培华 主编.临床血管外科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73-375.5.景在平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3

关键词: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98-01

自1989年由Campeau进行的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92年由Ferdinand Kiemeneij在临床上开展了第一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TRI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无体位限制,并能缩短住院时间,局部并发症较少,易于被患者接受[1],目前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例中,90%以上均采用经桡动脉途径。TRI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的术中配合和细致的术后护理观察。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大致过程、穿刺途径和术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消除紧张、焦虑,绝大多数患者乐于接受经桡动脉途径检查和治疗。

1.2 手部血管条件的观察。经桡动脉穿刺要求一是桡动脉粗直、弹性好,二是尺动脉功能好。所有病人术前行Allen试验,阳性者方能行TRI术,必要时行桡动脉超声检查[2]。

1.3 术前常规准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是否行碘过敏试验并无一致规定,我科不常规行碘过敏试验,仅对既往曾有对碘剂过敏病史的患者在准备好抗过敏药物的情况下于术前用碘海醇或威视派克原液1ml静脉推注行碘过敏试验。根据医嘱备皮,进行必要的术前配合训练,如:吸气、屏气、用力咳嗽,术前1日顿服阿斯匹林、波利维。术前排空大小便,左上肢留置静脉套管针,携带病历将病人送人导管室。

2 术中配合

2.1 患者取平卧位接好吸氧、监护、静点0.9%生理盐水,暴露术野皮肤。备好除颤仪、呼吸机、药品(包括肝素盐水、硝酸甘油、合贝爽、利多卡因、阿托品、阿拉明、地塞米松等)、物品。

2.2 穿刺侧上臂外展45度,配合医生局部皮肤消毒、铺巾、局麻、行桡动脉穿刺、留置6F血管鞘,行冠状动脉造影、PTCA或支架术。

2.3 观察术中患者血压、心律、心率、动脉压力波形的变化,准确记录,如有异常,提醒医生,必要时停止手术。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听取患者主诉,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嘱患者均匀呼吸,精神放松。观察静脉输液、造影剂、氧气等管道通畅情况,手术超过1小时提醒医生追加肝素1000U(或根据所测ACT数值追加肝素,维持ACT在250~350S之间)。对比剂超过300ml时提醒医生。

2.4 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手部肿胀、麻木、变紫,穿刺处局部出血、渗血,术后疼痛,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5 熟练操作各种监测仪器,及时准确为医生提供专用器械,准确完成各种医嘱处理,灵活配合医生处理突发事件,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3 常见并发症

3.1 穿刺部位。①血肿形成;②末梢神经损伤引起的烧灼性神经痛综合症;③桡动脉急性闭塞,术后发生率约1%,与桡动脉细,穿刺点过度压迫而致桡动脉血流中断血栓形成有关[3],一般压迫4-5小时。④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

3.2 前臂血肿形成。由于导管前端通过肱动脉与桡动脉分叉部位穿孔所致。及时发现,尽早用弹力绷带包扎前臂,多可使血肿得到控制并渐渐自行吸收,我科尚未有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例。

3.3 桡动脉痉挛。由于穿刺时疼痛刺激、患者精神紧张引起,或导管通过时容易引起。环境安静,避免患者精神紧张,局麻充分,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可采用硝酸甘油100-200ug缓慢注射,多数情况下可以使桡动脉痉挛解除。有时由于痉挛,鞘管不能拔出,可以用扩血管药物后,等一段时间再拔除,切忌用暴力拔除。桡动脉痉挛重在预防,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避免,提高穿刺技术及轻柔的操作是预防桡动脉痉挛最有效的方法[4]。

4 术后护理

4.1 穿刺部位护理。术后可立即拔除动脉鞘管,按压止血后用纱布卷压住穿刺点,或用专用桡动脉压迫器止血。包扎2小时后可放松,术后6~8小时可拆除止血装置,包扎期间注意观察肢端血供和皮温情况。

4.2 生活护理。术后病人不需严格卧床,注意腕关节不能活动,肘关节、肩关节可自由活动。指导患者饮水,以利造影剂排除。饮食予以低盐低脂饮食,不可过饱,少食多餐。患者可下床活动、站立排尿或入厕。

4.3 心理护理。安慰患者,讲解相关的医疗知识,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差异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4.4 病情观察。术后持续24h心电、血压监护,术后1小时内每10-15分钟观察一次,1小时后3小时内每20分钟观察1次,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渗血、血肿及手部皮肤的颜色、温度、活动情况。穿刺部位出血明显应予以重新包扎,局部血肿或淤血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理疗。

4.5 健康教育。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激动;坚持服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控制体重、血压;定期复查心电图,血脂血糖;6~9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TRI术后不需绝对卧床,可以减轻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全身不适症状。穿刺后止血容易,穿刺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缩短,舒适度增加,住院天数减少。护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术前宣教,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毅,马根山,沈成兴,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565例回顾性分析[J].现代医学,2007,35(6):464-465

[2] 何玉辉,韩玮,刘惠亮.经桡动脉介入诊疗的并发症及对策[M]//刘惠亮,王发强.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98-103

[3] 戴军,姚民,乔树宾,等.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005例-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06,19(3):175-177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1年2月在我院经临床诊断明确、发病小于12 h的,并同意行PCI的患者230例,都符合WHO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RA组115例,其中,男82例,女33例;平均年龄(58.9±10.5)岁。TFA组115例,其中,男79例女36例;平均年龄(59.2±10.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和心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入选病例均排除心源性休克、严重肾功能不全,入选TRI组还需要Allens试验阳性。

1.2 治疗方法

1.2.1 TRA组

取桡骨茎突上1~2 cm处,在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运用1%的利多卡因对穿刺点进行局麻,以30°~60°缓慢进针,插入6F桡动脉鞘管,鞘内常规注射硝酸甘油200μg。静脉给予2 000 U肝素,根据血管病变情况,追加3 000~6 000 U肝素,进行PCI,术后2 h拔除TRA鞘管,迅速运用纱布卷和弹力胶布进行压迫止血4~6 h。

注:1 mm Hg=0.133 kPa

1.2.2 TFA组

取右腹股沟区股横纹下2~3 cm,在股动脉搏动的正下方穿刺,运用1%的利多卡因对穿刺点进行局麻,以30°~45°缓慢进针,插入7F动脉鞘管,根据血管病变情况,追加3 000~6 000 U肝素,进行PCI,术后4~6 h拔除TFA鞘管,局部按压10~20 min后,用纱布卷和弹力胶布压迫止血,平卧24 h后可下床活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由计算机量化冠状动脉造影分析(QCA)系统测定IRA,以IRA残余狭窄<10%为PCI成功。交叉调组者视为该血管入径PCI失败者。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穿刺压迫点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 18.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穿刺点压迫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的比较

TR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3.8±1.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2.0±9.5)min,手术成功率为95.65%;TF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14.8±5.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3.0±8.9)min,手术成功率为97.39%,两组患者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注:与TFA组比较,▲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TRA组出现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5.22%;TFA组出现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1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7例穿刺点血肿,血红蛋白中重度下降,经紧急输血,局部加压包扎后纠正;3例体位制动导致尿潴留,经延长保留导尿管时间,局部膀胱冲洗后消失。

3 讨论

股动脉经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AMI的经典途径,由于TFA管径较大,不易痉挛,进行穿刺等手术操作比较方便。但由于股动脉解剖部位深,牵扯到周围的血管神经多,穿刺时易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并且术后TFA鞘管须4~6 h后拔除,患者常因长时间严格平卧产生不适,而且易导致各种并发症。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临床上开始关注桡动脉经冠状动脉介入,并逐渐为临床医生采用和被患者接受。采用该途径治疗AMI的优势在于[4,5]:(1)经TRA治疗拔除TRA鞘管所需时间短,局部进行压迫止血,可以不间断进行肝素的治疗;(2)术后患者康复较快,住院时间短,可以相对减少医疗费用;(3)经手术后没有体位限制,对患者损伤性小,痛苦少;(4)患者术后不需要因动脉穿刺卧床,可以进行早期康复锻炼;(5)术后并发症少。

注:与TFA组比较,▲P<0.05

本文经两种途径行PCI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及行PCI的成功率均相似,这与国内文献的相关报道一致[6,7,8]。但TRA组穿刺点的压迫时间明显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2%)明显低TFA组(15.65%),可见经TRA途径行PCI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TRA管径较细,容易发生痉挛,所以经TRA的技术要求高,施行手术的难度也较大。因此,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仍建议采用经TFA途径行PCI,保证患者的治愈率。

总之,在充分把握经桡动脉穿刺技术的条件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介入治疗,其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athias DW,Bigler L.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stent im-pla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itial experience[J].J InvasiveCardiol,2005,12(11):547-549.

[2]Louvard Y,Lefevre T,Allain A,et al.Coronary angiography through theradial on the femoral approach:the CARAFE study[J].Catheter Cardio-vase Interv,2007,52(2):181-187.

[3]Louvard Y,Ludwing J,Lefevre T,et al.Transradi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plasty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dualcenter registry[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7,55(2):206-211.

[4]李正伟,丁汉元,翟晓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20例分析[J].临床医学,2006,26(3):19.

[5]卓凤巧.冠心病患者521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9):77.

[6]吴海宏,陈晓敏.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221-1223.

[7]许承斌,柴晓文.通过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7):1355-1356.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我科室收治的60例介入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18例、女性42例, 包括产后大出血26例、肿瘤介入治疗1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14例、脑血管介入治疗12例及下肢血管闭塞治疗8例。患者平均年龄 (55±2.6) 岁, 所有入选研究的对象均排除栓塞病史患者, 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发热, 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 (P>0.05) , 符合分组对比研究的基本要求。

1.2 股动脉穿刺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

(1) 静脉血流滞缓。介入手术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的分泌大幅度升高, 导致周围静脉扩张, 静脉血流速减;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多为高渗药物, 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者的血液容量和血液黏滞度, 术后患者食欲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进食及进水量的降低也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血液黏度, 降低血流流速, 加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又因穿刺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 为了避免股动脉穿刺点发生渗血的情况, 会采取肢体制动的措施, 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致使血流滞缓。 (2) 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介入手术创伤、产后、肿瘤都可引起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附能力增强。 (3) 血管内壁的损伤。股动脉穿刺术本身容易对患者的血管内膜造成伤害, 术中误伤股静脉以及反复穿刺损伤等, 这也是患者术后引起血栓的主要原因。 (4) 其他。原发性疾病以及部分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手术时间过长、术前、术后抗凝治疗不足等。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行预防性护理, 具体方法为: (1) 重视术前、术后的评估, 参照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 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以及肢体瘫痪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 针对这部分患者, 护士应该有前瞻性意识, 重视其主诉, 并观察其下肢是否有浅静脉怒张、水肿和色泽改变的情况, 如有异常, 第一时间将患者的情况报给主治医师, 并配合其及时处理。 (2) 术中如果条件许可患者使用血管闭合器 (AGD) , 可以缩短术侧肢体制动的时间, 减少DVT形成的风险。 (3) 拔鞘后用砂袋、弹性绷带或介入止血器压迫穿刺口, 防止穿刺口出血和血肿, 压迫期间护士要主动观察患者术侧皮温和颜色的变化。皮肤发绀或皮温下降, 下肢疼痛、肿胀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询问患者的感受, 如果患者主诉术侧肢体疼痛、麻痹, 应适当解松压迫器。术后监测患者股围, 如果在短时间内股围增大, 提示皮下血肿或静脉回流受阻的可能, 立即寻找原因, 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4) 介入治疗术后, 尤其是有永久植入物的介入治疗, 按医嘱常规使用足量的抗凝治疗 (出血患者除外) 。 (5) 饮食干预。由于治疗会对患者的食欲造成影响, 因此, 护士应告知患者术后进食、进水的重要性, 且一般情况下, 患者的食物应以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2], 无法进食的患者则应遵照医嘱指导患者使用静脉补液, 以降低其血液黏度;其次, 要保证患者大便通畅, 必要时可对其使用缓泻剂, 降低腹压升高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流受限。 (6) 手术后24 h, 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 应尽量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对于疼痛比较明显而不愿下床活动的患者, 可遵照医嘱对其使用镇痛药物以缓解症状。 (7) 卧床期间的指导。抬高术肢15°~30°。指导患者进行术肢肌肉等张收缩, 鼓励患者的足和趾主动活动, 并嘱咐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告知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的具体注意事项, 比如肢体制动期间进行适当的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血栓形成。但既往有静脉炎患者禁止肢体按摩, 避免其患者由于错误的行为导致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19.0软件对整体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取t进行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采用χ2来检验, 采取q检验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以P<0.05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差别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0例患者, 经过系统的护理, 28例患者治愈 (93.33%) , 另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转入外科继续接受治疗, 护理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73.33% (22/30) ,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是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类并发症,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 关于其认识和治疗措施较之过去虽已有明显的提高, 但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如何从源头降低其发生率, 除了要做好相应的措施外, 科学有效的预防性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本次研究结果整理分析来看, 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原因, 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 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研究结果提示,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更高 (P<0.05) , 也从侧面提示了预防性护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 当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 要及时给与其心理安慰, 耐心向患者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原因以及患者本人的注意事项[4,5,6], 以保证其治疗依从性, 或通过相似案例成功治疗的经历帮助其构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经发生后, 护士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要对患肢进行按摩, 以避免血栓脱落对其他脏器造成阻塞[3]。

参考文献

[1]杨秀芳, 叶向红.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3, 23 (14) :19-20.

[2]田锐, 于晗, 陈韵岱,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介入手术股动脉穿刺术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 2014, 33 (12) :538-539.

[3]段志强, 张强.实用血管外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543.

[4]初雪梅.1例恶性肿瘤患者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5 (26) :155-156.

[5]许玉慈, 王静, 罗亚云.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3) :3631-3633.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 分为两组各40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 (桡动脉) 组, 年龄41~75 (平均44.2±3.6) 岁。病程1.5~8 (平均2.5±1.2) 年。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5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5例, 急性心肌梗死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高血压10例。经股动脉途径 (股动脉) 组, 年龄48~74 (平均43.2±6.5) 岁, 病程1.5~8 (平均2.5±1.2) 年,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4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6例, 急性心肌梗死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高血压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病程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桡动脉组:患者必须达到的标准为:①桡动脉搏呈现出良好的状态;②手掌和五指的恢复供血时间必须在10s之内。另外呈现出以下特征者必须排除:①桡动脉未见搏动;②桡动脉较曲折, 呈现钙化特征;③手掌的侧枝血液循环不好;④外周动脉发炎。当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时, 均不可实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段。 (2) 股动脉组:患者必须达到的标准为:股动脉搏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另外呈现出以下特征者必须排除:①严重心衰或者出现严重的背部疼痛;②不能长时间平卧;③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刺穿部分出现局部感染。

1.3 治疗方法

1.3.1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介入之前, 先让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300mg/d的, 在实行手术的前一天在服用300mg的氯吡格雷。在进行穿刺时, 一般选择腕横纹近端1cm处, 并进行腕部局部麻醉。在介入之后, 立即拔除动脉鞘管, 纱垫压迫穿刺点, 并用厚无菌纱布覆盖,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2 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患者平卧位, 选择右股动脉、腹股沟韧带下2~3cm为穿刺点, 1%利多卡因5~8ml局部麻醉, 穿刺右股动脉, 导人导丝, 插入6F动脉鞘, 术后6h拔鞘。压迫止血10~15min, 加压包扎, 术后右腿制动。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按照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结果比较

本研究中, 桡动脉组的手术难度高于股动脉组。在桡动脉组中, 实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仅1例未获成功, 成功率为96.84%;在股动脉组中, 也仅1例未获成功, 成功率为96.84%。两组在成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呈现出不同表现, 桡动脉组为4.1%, 股动脉组为27.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股动脉途径是经皮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经典途径[1], 但其血管并发症较常见, 术后需卧床12~24h, 患者不易接受, 且可能发生尿潴留、腰痛及下肢静脉血栓等, 另外心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术后平卧困难。两组手术后并发症的研究比较中可以发现[2], 两种不同方式在手术后的并发症有明显的差异。在股动脉组中, 出现局部血肿, 表皮坏死的几率明显高于桡动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 桡动脉组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可以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主要技术难点是桡动脉穿刺及指引管到位。我们的经验是桡动脉穿刺应选择动脉走行直、搏动强的穿刺部位;指引导管的选择, 要选择支撑力好、腔大的指引导管。由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 不需卧床, 术后并发症少是其主要优点, 因此可作为冠脉介入诊疗术的途径之一, 值得推广。经桡动脉途径的手术方法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较小, 创伤也较小, 可使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这种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使用。

摘要: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 (桡动脉) 组和经股动脉途径 (股动脉) 组各40例, 观察手术时的操作成功率、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时间。结果桡动脉组的成功率为96.84%, 股动脉组为96.84%。经桡动脉途径的手术方法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较小, 创伤也较小, 治愈时间明显缩短,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桡动脉,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参考文献

[1]刘杰.健康教育对改变心血管病患者不良生活行为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547-548.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35例,年龄19~66岁,女30例,年龄31~62岁,患者头部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1.2治疗方法

一般动脉瘤介入治疗均经股动脉入路[1],本组65例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其中,63例患者经股动脉入路,2例经颈动脉入路。对于高龄患者由于股动脉入路介入过程中,患者主动脉弓弯曲,介入导管入股内动脉困难,故采用经颈动脉入路。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复苏后返监护室,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鼻导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睡眠与休息,绝对卧床休息4周,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更换卧位,避免发生褥疮。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患者的舒适。制动期24 h后可早期进行床上运动,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2]。禁食6 h后改易消化流质饮食,注意进食及恶心呕吐情况等麻醉后反应。保持大便通畅,进食宜粗纤维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便秘时使用缓泻药或剂,如酚酞、麻仁胶囊、开塞露等,切忌过度用力排便。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避免用力咳嗽或屏气致血压颅压升高,导致并发症出现或再次出血[3]。

1.3.2 病情观察

术后常规生命体征监护,持续心电监测,每30~60分钟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1次。通过GCS评分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断,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是否对等及对光反射的灵敏度,动态监测者血压及心率,将患者血压控制及维持在较正常血压偏高的状态,注意心率及呼吸的变化,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头痛程度,术后脑水肿或血管痉挛导致头痛。特别注意经颈动脉入路的患者可能刺激颈部化学感受器导致心率呼吸的变化。如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严格交接班制度。

1.3.2.1穿刺部位的观察

对于本组63例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患者,对其股动脉穿刺点弹力绷带纱块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6 h,术肢制动24 h,使用约束护理,密切观察术肢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的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博动情况及腹部情况(因术中导管损伤或刺破血管可引起腹腔出血),及时发现动脉受压及影响血运的情况,保持患者制动肢体处于功能位,定时协助患者进行体位的改变,预防深静脉栓塞及压疮的形成[4]。对于本组2例经颈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患者,对其颈动脉穿刺点纱块包扎,沙袋压迫6 h,避免头部活动2 h,其间q.1 h抬高头部5 min,以减轻后枕部皮肤受压,避免后枕部皮肤受损,术后每30分钟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血肿,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血氧饱和度及局部皮肤情况,及时发现颈部血肿及气管受压征,保持呼吸道通畅。

1.3.2. 2 并发症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眩晕、剧烈头痛、呕吐、失语、肢体活动变差或肌力减弱等神经症状,及时发现继发脑出血或脑梗死并发症的出现[5]。严密观察穿刺股动脉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及皮温、颜色情况,了解下肢有无血栓形成。

1.3.3 用药护理

1.3.3. 1 应用脱水剂的护理

对本组患者根据术后病情实际情况采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托拉塞米等,以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使用时速度宜快,同时保护血管,防止药液外渗造成组织坏死,记录24 h出入量,定期监测水电解质情况,保持平衡,以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

1.3.3. 2 应用预防脑血管痉挛药物的护理

由于患者术前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直接刺激血管或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血管收缩物质刺激血管,可产生血管痉挛导致患者有剧烈头痛症状。而脑血管痉挛直接影响患者病残和死亡率。对本组患者采取预防脑血管痉挛药物,主要有尼莫地平、罂粟碱等,尼莫地平以2.4~6.3 ml/h静脉注射,使用2~4周后可改为口服用药。罂粟碱静脉滴注q.3 h。使用应用期间选择合适血管用药,保护血管,减少药液外渗导致组织坏死或静脉炎发生。同时观察药物反应,如有无血压偏低、颜面潮红等,听取患者主诉,如头痛症状有无改善等。

1.3.3. 3 应用扩容、抗凝药物

对本组患者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钙等预防脑梗阻并发症发生。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用前需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凝血情况及出血情况,定期抽血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评估患者有无牙龈、皮下或内出血的表现。

1.3.3. 4 应用镇痛药物

对本组患者通过评估其头痛的疼痛程度与时间,有序使用降颅压药物和止痛药。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排除再出血的情况下,可按医嘱使用镇痛药,如盐酸曲马多、索米痛、芬太尼贴等。

1.3.4 留置尿管护理

对本组患者术后开始即可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定时夹闭及开放尿管。尿管开放期间,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颜色与量,2次/d会阴抹洗。尽早拔除尿管,以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1.3.5 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要设法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保持患者情绪的稳定,避免可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兴奋、悲伤等情绪变动导致的血压、颅压升高,而出现病情变化或并发症。

1.3.6 健康宣教

出院时告知患者避免导致再出血的诱发因素,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切忌血压忽高忽低。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稳,避免情绪波动。避免进食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半年内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及危险性工作。出院后按医嘱继续服药,专科门诊随访。3~6个月后复查DSA。介入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治疗的正确护理,增加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2 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与严密观察,65例介入栓塞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治愈出院。

3 小结

本组中的2例采用经颈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由于颈动脉毗邻气管,术后出血容易压迫气管,气道受阻,窒息,危及生命,再者术后制动困难增加出血风险,术后护理难度大,风险高。故经颈动脉入路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治疗较经股动脉入路颅内动脉血管栓塞治疗术后护理难度系数大,观察与护理应更严密。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方法 65例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给予严密病情观察及用药、心理等全方位的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与严密观察,65例介入栓塞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介入手术治疗护理配合十分重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护理

参考文献

[1]梁国标,李志清,魏学忠.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4):140-141.

[2]王亚林,张永忠.导管栓塞术治疗巨大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9,38(6):439.

[3]陈玉玲,杨惠清,武燕.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围手术期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62-163.

[4]马利杰,许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6例护理体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5(9):857-858.

经股动脉介入治疗 篇8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护理

临床上,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指病人全身动脉硬化表现在肢体局部的症状[1]。这种疾病是一种常见性周围血管性疾病, 一般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且好发于中、大型动脉。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腔内介入治疗, 然对于长段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人来说, 病人一般伴有动脉血栓形成, 单纯性采用球囊扩张或者支架植入治疗, 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中, 笔者回顾性分析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病人的临床效果, 总结相应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男20例, 女16例;年龄59岁~70岁 (65.5岁±0.5岁) ;病程0.1年~4.1年 (3.1年±0.4年) ;临床表现:病人下肢存在不同程度疼痛、麻木及发冷等症状;采用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采用Selidnger技术对病人进行股动脉穿刺, 20例病人选择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 16例病人选择患侧顺行穿刺置鞘。然后在血管造影下根据病人病变和管径实际情况置管并采用溶栓治疗[2]。在溶栓抗凝治疗24 h~72 h后再次对病人造影, 并对狭窄或闭塞段采用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如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情况则需在导丝引导下放置溶栓导管在病人栓塞近心端, 然后缝合血管, 采用夫明薄膜固定, 使用肝素帽封闭微导管。待会返回到病房后, 经导管注入8×104U/h尿激酶, 并持续24 h采用微量泵泵入。此外, 每12 h采用5 000 U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抗凝治疗, 同时还需监测病人凝血功能, 2 d~3 d监测1次, 3 d~5 d拔管。

1.2.2 观察指标

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血管功能、疼痛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管功能根据踝肱比改善情况来评价。疼痛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 分数在0分~10分, 0分为无疼痛, 10分为剧烈疼痛[3]。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病人血管功能优于治疗前, 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 (P<0.05) ;发生并发症2例, 1例感染, 1例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5.56%。

3 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一般发病于50岁以上人群, 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 严重者还会出现坏疽和溃疡等症状, 传统治疗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4]。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院对本研究病人采用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 治疗后病人血管功能和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在病人治疗过程中, 为了加速病人康复、减轻病人痛苦, 对此次治疗的病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病人因活动能力下降, 肢体存在慢性且长期性的疼痛, 严重影响到病人睡眠, 进而很容易给病人带来痛苦, 同时病人极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5]。所以, 护理人员需积极关心和帮助病人, 并做到细致、体贴, 主动与病人交流与沟通, 告诉病人手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告诉病人此疾病的危害和手术治疗的成功案例, 减轻或者消除病人恐惧和焦虑等心理。同时还能促进病人配合, 增强其治疗自信心, 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手术, 以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术前3 d给病人服用阿司匹林, 同时要禁烟, 这主要是因为烟中含有烟碱及尼古丁, 会导致病人血管发生痉挛[6]。此外, 要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运动, 如慢步行走, 这样对肢血液循环有一定帮助[7]。指导病人食用清淡食物, 并多吃低脂类食物。注意对患肢体做好保暖工作, 严禁采用热水袋进行加温, 避免病人局部皮肤温度过高而导致耗氧量增加, 使病人患肢发生缺血性变化。避免病人患肢受到外伤或末梢组织受压。然而存在趾坏疽者则需保持病人创面干净、清洁, 并定时进行消毒处理[8]。术前要做好相关准备, 如进行常规血、尿、便等检查, 同时测定病人肝肾功能及血糖、尿糖浓度, 及时了解病人肝肾功能情况, 于术前1 d备皮, 手术当天清晨留置导尿。

术后由于病人需留置导管, 进而给病人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此时可将生活必需品放置在病人方便拿取的位置[9]。同时要及时了解病人心理所需, 要及时满足病人的需求。此外, 由于所留置的导管位于病人腹股沟处, 在治疗和护理时要做好隐私保护等工作。在病人留置导管期间, 病人需绝对卧床休息, 并鼓励病人咳痰和咳嗽, 避免发生肺部感染[10]。护理人员必要时可协助病人定期翻身, 并按摩病人受压部位, 同时病人要保持身体干燥和清洁, 床单要整齐、无褶皱, 以免发生压疮。

在病人留置导尿管期间需告诉病人留置导管的侧肢保持伸直状态且制动, 避免穿刺处出现渗漏。要固定好导管, 仔细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松动等情况, 避免导管出现扭曲和滑脱及打折等。严密地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渗血情况及周围皮肤是否存在淤点和淤斑等, 观察其皮下是否存在血肿, 每天需定期对穿刺点消毒处理, 要及时更换敷料[11]。

术后需将患肢抬高并做好保暖工作, 防止病人患肢受到潮湿和寒冷等刺激, 保持室温在26℃~28℃[12]。严密地观察病人患肢足背部动脉的搏动情况, 并观察病人肢体远端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术后, 由于病人存在疼痛情况, 可以放音乐或指导病人看书等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以减轻病人的疼痛。个别病人由于疼痛厉害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 以减轻病人疼痛。

术后病人饮食宜清淡, 给病人食用清淡低脂类饮食。存在糖尿病的病人可给予病人低糖类食物, 并需控制病人摄入的总热量。病人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 因为极易出现腹胀和便秘等症状, 为此需鼓励病人多食用水果和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类的食物。同时要鼓励病人多饮水, 以减少或避免造影剂所带来的毒性反应。在病人卧床期间, 要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运动, 如足背部伸屈运动。对于老年病人来说, 由于病人动脉硬化血管的弹性减弱, 因此穿刺口难以收缩, 极易发生血肿等症状, 所以需指导病人卧床休息2 d~3 d后再进行运动。

病人术后早期极易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所以术后需积极与病人交流与沟通, 要及时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加强对病人患肢的护理, 并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病人腹股沟穿刺处。然对于不合作的病人, 可与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 在取得病人家属同意后可采用约束带固定病人患肢, 保持病人患肢处于伸直制动状态, 避免穿刺点发生出血情况。此次治疗中, 由于给病人采用抗凝药物治疗, 因此需观察病人局部是否存在出血倾向。

上一篇:被覆盖现象下一篇:上海总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