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2024-06-05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精选9篇)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篇1

由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共同主持的国家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规范化介入治疗》(卫通[2007]13号)的启动仪式2008年10月27日在北京启动。该项目旨在规范全国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为大面积根治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起到全国性示范作用。项目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胡大一教授和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显教授主持。项目技术要点是:(1)成立先心病介入治疗专家组;(2)制定先心病介入治疗诊治规范;(3)完善病人登记和随访。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280家地、市、县级医院进行筛查病人、学术讲座、手术演示。培训1200名名医护人员。成功救治2完名先心病患者。发表十几篇高质量学术论著。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篇2

关键词肝癌咯血出血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1日~12月20日介入治疗患者20例,其中肝癌10例,肺结核咯血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63.5岁,其中中老年居多。所有患者经临床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在局麻下按常规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在X线电视监视下,推入造影剂,确认导管到达了目的地,行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

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首先,当患者诊断为肝癌时,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变化,有的出现自暴自弃,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有的怀着很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们把生命完全寄托于治疗当中;另外癌症出来面临死亡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和恐惧外,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治疗的痛苦。其次,由于突然大量咯血或出血,或是經过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咯血或出血,患者除了受伤痛,心理上承受压力,而且心理压力常常会加重病情,使患者及家属感到恐惧、紧张、抑郁、绝望、失明,甚至出现轻生行为等。再次,新技术的使用,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一种猜疑或不信任。

不同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

任何要面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由于病情、家庭、生活环境、经济、社会关系、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患者的心里素质有所不同,承受力也不尽相同,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所以实施心理护理应特别注意个体差异,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病情的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占比例35%。很多患者尤其是肝癌患者,当被确诊后,产生各种的心理,有的认为是是不治之症,自暴自弃,放弃治疗。对此类患者要细心讲解介入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力,要对介入治疗有信心。有的患者求生欲望比较强,对各种的治疗都有一线希望,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手中,但又怕治疗上带来痛苦及可能出现某种并发症的心理变化。对此类患者应,首先要克服悲观的情绪,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另外,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疗效,虽然是一种新技术,通过临床试验,对于原发性肝癌或咯血、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很好,通过一些成功案例让他们给现在的患者做一些言传身教的工作。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简单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与注意事项,消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以取得密切配合。有的患者因反复的出血或咯血,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认为既是浪费钱又担心体质虚弱不能承担手术,让患者想放弃治疗,但是考虑到家属亲人们的心情而勉强配合。对于此类患者要耐心讲解介入知道是你目前病情的最佳方案。让患者多了解介入治疗的对该疾病治疗的一些信息,让患者积极面对,和患者一起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因家庭和生活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占比例的30%。很多由于离婚或者家庭关系不和睦,得不到子女或配偶的关心和照顾,爱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一些不相信亲情与友情,比较孤立,不爱与人交谈,性格比较怪异。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多给予爱心和关爱,平时多巡视与问候,让他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细心与体贴,同时也多跟家属交代,家人的关怀非常重要,不要对患者发脾气,多与病人心与心的交谈,让他病人明白时时刻刻都人在关爱他。人都是感性动物,只要你对他们细心他们会明白的。

因家庭经济困难,除了身体上的创伤,还有心灵上的创伤:占比例20%。因家庭困难,其心理反应会更加复杂、更为极端,但由于患病需要一笔医疗费,让患者深感愧疚,不愿意花钱,不配合甚至故意隐瞒自己的病情,延误治疗。对待此类患者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更应该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言进行交流,消除陌生感,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同时告知参加新农合的患者,尽量使用目录范围之内的药物,住院费用在出院时实行当场报销,隐瞒病情的后果值住院时间更长费用更高,暗示患者金钱乃是身外之物,身体健康才是最为重要的;若家庭经济确实特别困难的,我们会联系工会,发动全员职工捐款进行治疗。请患者放心治疗。

因年龄和文化程度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占比例的10%。尤其是文化程度低的,或老年患者不太了解介入治疗而不愿接受。对此类患者不要有厌恶感、鄙视的情绪,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患者交流,多倾听患者的想法意见做适当的处理。

因社会关系的变化:占比例的5%。此类主要针对一些中年男性的患者,由于生病,在家里的地位或者工作单位上的地位和人际关系发生转变了。原来是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单位是领导,一向都被人尊敬,待人也彬彬有礼,突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也会影响以后的事业,得不到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容易产生抑郁、绝望、焦虑、孤独心理。对待此类患者要有一颗同情和鼓励的心,要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理解关心他们,告诉他们,不会因你的社会关系的转变而另眼相看,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患者角色的转变,树立起坚强的信心,不要自暴自弃,激发内心的责任感,战胜自己。告知患者比其病情严重的大有人在,向其介绍一些成功的个例,按时患者生命不仅仅谁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等许多的亲人的。

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对镇静有主见的家属: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及诊治方案,可以通过家属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积极面对现实,保证顺利实施介入治疗方案。

对惊慌失措的家属:应用温和的语言进行劝慰,他们的情绪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让患者及家属安下心来接受介入治疗,以保证患者尽早康复。

对焦虑哭泣的家属:首先让其了解病情,目前介入是最佳治疗方案,做好解释工作,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家人对患者的支持工作很重要。

心理护理干预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心理护理不但能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还可使患者积极地配合医护进行介入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和我患者交谈后摸清患者的情绪波动种类,才能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里变化,对症下药,做好主动、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入精神紧张、心理恐惧、悲观失望、绝望等情绪,是介入治疗尽量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篇3

1 手术方式

病人于月经干净3 d~7 d内, 在数字化功能X线机下, 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 做妇科检查了解子宫位置, 窥器固定暴露宫颈, 用双腔管插入宫颈并注入造影剂观察双侧子宫角位置, 然后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输卵管再通管套装中的5.5F外套管, 进入子宫腔, 利用外套管前端的自然弯曲首先找到一侧子宫角, 即输卵管入口处, 然后用3F的内套管及同轴导丝进入输卵管间质部。造影持续不通者采用导丝做轻柔探索疏通, 使梗阻部位再通, 导丝通过梗阻部位后撤出导丝, 经3F 导管注入造影剂确认输卵管再通成功后, 再注入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生理盐水、造影剂混合液, 另一侧输卵管给予同样处理。结束操作。术后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3 d。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多数不孕症病人对介入手术治疗有较强的信息需求和健康需求, 迫切希望得到介入手术治疗不孕症的相关信息和健康知识。同时, 不孕症病人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自卑等心理。因此, 护士应以热情诚恳的态度接待病人,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详细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 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和介入手术有初步了解。介绍相关的信息和健康知识, 并用相关的内生殖器图谱详细介绍介入手术的过程。此外, 应做好心理疏导, 消除紧张、恐惧、自卑等心理, 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从而平静地接受治疗。同时, 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另外, 应争取家庭其他人员的支持, 欢迎他们共同参与讨论手术方案。详细介绍手术费用、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成功率、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手术疼痛程度、手术引起意外的几率及手术后的并发症等。

2.2 术中心理护理

①介入室应整洁、宽敞、明亮, 备齐各种治疗用物, 提前半小时打开空调, 温度控制在25 ℃~28 ℃, 湿度维持在55%, 夏季空调出风口不要对着病人, 避免受凉, 嘱病人排空大小便后做阴道清洁。②病人进入介入室后护士可介绍室内环境, 询问温度是否适宜, 协助病人上造影床, 尽量满足病人自尊的需要, 治疗时病人暴露的部位特殊, 往往都有害羞心理。注意尽量减少身体暴露, 保护病人暴露的部位,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③安置病人取舒适的体位:病人取膀胱截石卧位, 双腿脚垫舒适, 头部可置枕头, 适当抬高。④室内可适当播放轻音乐或家属通过监控设备与病人亲切对话来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⑤手术进行中护士可用坚定自信的目光与病人沟通, 使病人获得安全感。⑥手术结束后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手术结果。

2.3 术后心理护理

①告知病人介入手术当天需卧床休息, 如有少量的阴道出血及腹痛是介入手术治疗后的正常并发症, 不必惊慌, 并讲明原因, 消除病人和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②介入手术后2周不可同房, 避免感染、怀孕, 第2个月恢复正常性生活。③保持外阴清洁, 禁止盆浴, 避免逆行感染。④多吃营养丰富而较清淡的食物, 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当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 配偶尽量不喝酒、少抽烟,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保持良好的心境, 消除紧张情绪。⑤保持与病人的信息联系, 以便及时掌握信息和及时给予精神指导, 并指导正确的性生活。

3 小结

心理护理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了信心, 并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心理护理也使医院和病人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 从而提高了病人对医院的满意率。

参考文献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篇4

【关键词】心理护理;下肢血管介入;焦虑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56-02

下肢介入治疗为目前临床常用的微创手术方法,其在包括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下肢动脉栓塞病变等多种下肢血管疾病中均有着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1-2]。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在接受下肢介入治疗的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情绪,对手术治疗效果可产生一定的影响[3]。故此我院在今年来接受下肢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围术期将心理护理应用于其中,以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需符合接受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标准。患者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常规组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及心理组围术期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加用心理护理。常规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8-65岁,平均(46.78±10.36)岁;其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者13例,下肢动脉栓塞者13例,其他疾病者7例。心理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30-66岁,平均(46.83±10.55)岁;其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者15例,下肢动脉栓塞者12例,其他疾病者6例。两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入组后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入院时健康宣教及生命体征检测,术前予碘过敏试验,术中配合术者进行手术操作,术后进行伤口加压包扎、下肢保暖、防止下肢损伤,并给予适当的下肢锻炼。

1.3.2 观察组

患者入组后围术期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其中常规护理内容与对照组相同。患者于入组后,护士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总结出患者所出现的焦虑情况。根据患者的焦虑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术中,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情况,护士随时给予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1.3 观察指标

于患者入组时及手术结束30min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焦虑情况评价,评价指标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比两组术前及手术结束30min后HAMA评分变化情况。HAMA量表中包括14个项目,分数0-56分,以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以SPSS 17.0软件进行,本研究中HAMA评分为计量数据,应用均数±标准差形式描述,统计学分析方法选用t检验。统计学结果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及心理组术前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两组间HAMA评分均明显下降,但以心理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

表1 手术前后HAMA评分变化情况分析

分组术前术后tP对照组(n=33)26.72±9.2120.12±8.313.0560.002*观察组(n=33)27.03±8.1816.62±7.285.4610.000*t-0.1441.819 P0.4420.037*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与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心理护理为近年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方案,其可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通过总结出心理负面情绪,以总结出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案,在临床护理过程心理护理均有着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4-5]。故我院将心理护理应用于接受下肢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结果显示:虽然在接受下肢介入手术治疗前,常规组及心理组两组间的HAMA评分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两组间HAMA评分均明显下降,但以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用心理护理的心理组,其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可见在围术期加用心理护理后,患者术后的焦虑情绪可得到显著的改善。在心理组中所应用的心理护理,其可在患者入组时,根据患者对疾病及介入治疗所产生的焦虑情绪进行有效的评估,并根据患者焦虑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降低患者对于疾病及介入治疗所产生的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在接受下肢血管介入的围术期,将心理护理应用于其中,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 秦健,李长勤,卢川,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介入治疗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2):1879-1883.

[2] 马文皤,张冰沸,林红,等.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11,28(5):329-331.

[3] 郭莉,成莲芳,包素婷,等.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0):2729-2730.

[4] 王新,冯正直.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60 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25-27.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篇5

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143例, 其中男87例, 女56例, 平均年龄 (68±12) 岁;心绞痛患者91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史45例, 糖尿病病史63例。

2 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2]

焦虑和恐惧感87例, 占60.9%.主要由于环境改变、对疾病以及介入治疗的不了解等因素引起, 往往表现为烦躁、脾气火爆、沉默寡言、唉声叹气及多疑、多问、多虑等症状。其中无用失落感34例, 占23.7%.由于生理老化, 社会角色改变, 社会交往减少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等主客观原因, 患者不时会有自责感, 同时有“越老越不中用的想法”。孤独寂寞感22例, 占15.4%.老年患者缺少陪伴和照料, 而产生孤独寂寞感, 表现为情绪低落, 性格孤僻, 不易与人沟通等。

3 方法

3.1 术前护理

(1) 焦虑和恐惧感的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 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特别是针对介入治疗创伤小、痛苦少、治疗效果好的优点,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解释。术前1 d, 护士耐心介绍导管室环境、麻醉方式及手术人员情况, 简单交待手术步骤、术中正常反应的表现, 配合和自我放松的方法, 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介绍与术后已康复的患者交谈, 吸取经验, 树立信心, 消除其恐惧心理。必要时术前给予抗焦虑药。 (2) 无用失落感的心理护理:与老年患者交流时强调使用通俗的语言。引导患者以自身为中心, 努力实现心理上的平衡, 提供优美、舒适的治疗环境。热情周到地接待患者, 使用尊称, 给患者一种健康的自我感。 (3) 孤独寂寞感的心理护理:护士应做好家属的工作,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情感支持,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轻松地面对自身所患的疾病和介入治疗后出现的各种副反应, 变被动配合为主动配合。

3.2 术中护理

调整手术间的温度和湿度, 患者对周围所处的环境极为陌生, 处在相对被动状态, 再加上手术室严格的无菌操作, 特殊的服装, 使患者心理压力加大。护士要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主动安慰患者使其紧张的情绪迅速松弛下来。在医生为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 护士在一旁与患者交谈, 保持患者体位正确、安全、舒适[3]。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措施, 避免一些不良语言和暗示, 以免患者因担忧医护人员的不负责任而增加心理负担。

3.3 术后护理

术后应多向患者传达有利信息, 给予鼓励和支持, 以免患者术后心理负担过重。术后应加强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体温、尿量及穿刺部位情况。严密观察穿刺部位伤口及出血情况:注意手部皮肤温度及颜色, 伤口有无疼痛、渗血、出血以及手指、甲床颜色等。

4 结果

积极有效地对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护患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 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治愈率大为提高,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5 讨论

随着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常合并心理反应, 主要表现在情绪变化上, 以焦虑和恐惧感最常见。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及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 及时发现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 及时处理, 切实为患者解除心理上的负担。创造舒适、安静、优雅的休息环境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使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改善。加强对冠心病知识的宣教和出院指导,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健康防病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修, 马慧丽, 刘颖, 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 2008, 29 (12) :1217.

[2]何丽丽, 茍娟, 王娜.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工企医刊, 2008, 12 (2) :37.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所在医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说明对象, 所选病例均接受介入治疗, 满足疾病诊断标准[1]及手术相关指征。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接受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 即观察组 (n=40) 和对照组 (n=40) 。观察组男性24例, 女性16例, 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 (68.52±3.62) 岁。病程2~30 d, 平均病程 (9.56±2.04) d。对照组男性25例, 女性15例, 年龄55~79岁, 平均年龄 (68.04±3.78) 岁。2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对比, 无明显的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条件。

1.2 排除标准[2]:

研究内容满足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病例排除标准为: (1) 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 (2)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3) 合并心肺功能严重损伤者; (4) 无法定监护人者; (5) 合并精神疾病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干预方式, 严格按照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予以对症护理, 并执行医嘱相关要求, 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服务。观察组:本组患者接受全面心理护理, 详细方法如下: (1) 情志护理: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执行临床护理服务过程中, 为了使护理干预工作更具针对性, 护理人员要对病患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科学评估, 使心理护理指导兼具全面性。作为临床护理人员, 要结合心理学知识, 与患者本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术前合并紧张情绪者, 要对其讲解介入手术治疗的基本常识, 使其掌握手术特点, 从而不断改善其心理状态, 树立治疗信心。 (2) 术前心理护理:若患者处于急性发病期, 要及时为换开展介入术治疗, 因此应格外重视临床护理干预, 避免患者病情加重。介入手术会增加临床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量, 护理人员在为其开展心理护理过程中, 重点在于要对其进行语言安慰, 同时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正确掌握患者病情、经济状况后, 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指导, 稳定患者情绪, 转变患者错误认知, 保证其就诊安全。同时, 讲解疾病发病因素、发病机制、主要诱发因素及手术注意事项, 减少护理风险。 (3) 术后心理护理: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 病情会逐渐稳定, 护理人员要组织活动, 对患者进行集中宣教。集中宣教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 同时可在开展团体性心理干预活动过程中, 进一步强化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每天组织2次心理健康宣教活动, 每次时间在30 min左右。心理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重点对介入术后医患配合要点、疾病防治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方法进行说明。与此同时, 做好术后药物指导, 讲解常见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及服药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 (4) 病情康复期心理护理:介入术后, 患者进入病情康复期, 此阶段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强调充分调动患者主动性, 树立患者良好的治疗信心。因此心理护理指导应以“巩固临床治疗效果”、“预防复发”为原则。同时, 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融入生活, 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 并积极主动照料自身的日常生活。做好宣传, 鼓励其参与体育锻炼, 激发患者生活乐趣, 从而不断提高其社会功能。

1.4 观察指标:

采用HADS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分, 并进行比较, 判断标准为: (1) 正常:0~7分; (2) 轻度焦虑抑郁:8~10分; (3) 中度焦虑抑郁:11~14分; (4) 重度焦虑抑郁:15~21分[3]。1.5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 (%) 表示, 采用χ2值进行检验,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2、4周后, HAD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由冠状动脉闭塞引起, 能够导致患者发生血流中断, 并造成心肌局部坏死, 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同时也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目前, 临床主要采用采用介入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配合完善的护理干预, 能够将临床风险降至最低[4]。

心理护理以人性化护理为前提, 属于临床护理医学领域比较先进的护理模式, 能够按照患者实际心理问题, 对其开展对症心理辅导, 从而不断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并减少心理问题对患者治疗工作的影响[5]。全面、完善的心理护理模式, 不仅能够充分结合患者实际病情, 还能兼顾到=患者的主观愿望, 从而制定更加严谨、科学、人性化的临床护理服务方法。

所在医院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时, 出于患者病情加重且心理问题严重, 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过程中, 往往采用一对一、面对面方式进行交流, 从而对患者进行高效的心理疏导, 且每次沟通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在提供相关服务时, 临床护理干预要点为鼓励式沟通, 并在此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做好心理暗示。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充分说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治疗患者接受全面心理护理, 可明显缓解自身的负性情绪, 促进手术操作、术后预后干预的顺利执行。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期间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护理模式进行分组, 对其采取不同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其中, 观察组患者接受全面心理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模式, 对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HAD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具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患者开展全面心理护理,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预后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秋菊, 钟颖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2) :138-139.

[2]杨晔红.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3, 20 (21) :46-48.

[3]阚丽娜, 夏锡仪.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12) :1710-1713.

[4]唐少梅, 李洁源, 陈渺.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出现心律失常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22) :3473-3474.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6月在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手术35例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13例, 年龄48~69岁, 文化程度:文盲1例, 小学13例, 初中16例, 高中以上5例。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 对准备做介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 见表1。

1.3 调查结果

大多数患者在进行介入手术前都有一些心理问题, 其中100.0%的患者因为对手术过程不了解及对手术效果如何产生了紧张心理;74.3%的患者对手术费用及术后卧床大小便不习惯产生焦虑心理;14.3%患者对术后并发症有恐惧心理;82.8%的患者对手术疼痛产生紧张心理。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安慰

责任护士在术前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 倾听患者的主诉,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及其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 主动热情为患者排忧解难, 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关爱。向患者介绍介入手术室的环境, 消除其对环境的陌生感, 根据患者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心理情况给予个体化心理疏导, 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请病室手术成功患者介绍经验和体会,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消除负面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2]。

2.2 知识讲解

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脏介入手术特点、手术的方法、过程, 利用图片讲解手术过程中及术后的配合方法。告诉患者精神紧张易造成体内交感神经兴奋, 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 会加重病情。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治疗效果及手术成功的例子, 介绍手术使用的先进仪器设备、医生的高超技术及术中的注意事项及护理方法, 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心理放松疗法

告知家属多陪伴患者, 劝慰患者放松精神, 保持平和的心态, 鼓励患者多阅读报纸和杂志, 多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尽可能将年龄相近、性格开朗的患者安排在同一个病房, 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分散, 消除患者的顾虑,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晚可用热水泡脚, 饮一杯热牛奶, 保证充足的睡眠。术前1~2 d开始训练患者进行床上排便。

3 结果

3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通过护士进行心理指导、健康宣教, 患者心理状态良好, 能够积极配合手术, 无1例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经过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患者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前会有紧张恐惧的心理, 主要是由于对该项技术缺乏认知, 因此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应进行综合心理干预,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 全面了解介入手术的目的、方法、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接受介入手术手术治疗的必要性等方面的知识, 消除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这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3]。

通过对我院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前综合心理干预及护理, 使患者对治疗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过程, 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其对治疗护理的配合, 从而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康复, 取得最佳手术效果,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前的心理变化, 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使患者情绪稳定, 配合顺利完成介入手术。方法 随机对35例进行介入手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 3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通过护士进行心理指导、健康宣教, 患者心理状态良好, 能够积极配合手术, 无1例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通过对患者术前的心理分析及干预, 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程度, 缓解紧张的心理, 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手术,心理干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宗军, 王志.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其控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 (10) :586-587.

[2]于微.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术前心理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 :129-130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在本院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5例, 其中男59例, 女26例;年龄33~67岁, 中位年龄53岁;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 肝转移癌27例, 68.4%的病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教育, 大部分是在职人员 (77.0%) 。63.9%的病人病程在6个月以内。取样标准: (1) 确诊为肝癌, 并知道自己的诊断; (2) 入院后至介入治疗结束后; (3) 能用中文交流; (4) 同意参加本调查。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心理需求随访问卷, 问卷分为3部分: (1) 临床资料部分, 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方式、文化程度等; (2) 心理反应的特点调查, 包括对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态度, 介入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心理感受, 心理感受以患者对介入手术前后的主观感受项目自评为主, 在调查表所列出的自评项目上做“是”或“否”的应答; (3) 为心理需求调查, 包括对护士关怀照护需求的调查、心理社会支持和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5.0统计软件,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对介入治疗前后的心理体验

介入治疗前患者的主观心理体验依次为紧张焦虑 (57.40%) 、恐惧 (32.55%) 、平静 (21.67%) 、兴奋 (9.78%) 。介入治疗中有31.78%的患者对手术室的医务人员和相对隔离环境感到陌生。介入治疗后96.15%的患者认为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对手术效果满意。介入治疗后的心理反应有: (1) 介入治疗后患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35.1%的患者介入治疗后有如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腰酸及术后转氨酶升高等反应,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压力; (2) 长期治疗需大笔医疗费用;治疗期间对家庭及单位造成的劳务和经济负担;体力虚弱造成对他人的依赖;因疾病引起生活或工作的变化以及对疼痛的恐惧等都会使患者经历复杂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3) 68.15%的患者更加珍惜生命并愿意纠正不良习惯, 24.63%的担心疾病的治疗效果、害怕治疗的并发症; (4) 15.63%的患者对医师操作技术的担忧。

2.2 患者对健康教育心理需求

有82.9%~92.7%的患者有得到健康教育的需求, 肝癌介入患者尤其希望得到介入前准备、介入中配合、介入后护理的习惯知识。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前10位需要项目见表1。

2.3 患者对心理社会支持需求

有88.0%~94.1%的患者需要心理社会支持, 他们需要医护人员、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见表2。

例 (%)

3 护理干预

3.1 肝癌介入患者入院时心理行为干预

患者刚入院时, 护士首先应予以热情接待, 帮助其尽快熟悉病区环境, 适应环境及角色的转换, 通过交谈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情况及对疾病的了解情况, 制定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依从性差或重度焦虑甚至恐惧的患者列为重点干预对象。

3.2 肝癌介入患者介入治疗前心理行为干预

肝癌是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疾病, 病人对介入治疗效果、对疾病发展存在恐惧不安心理。护士应加强术前宣教, 增加病人对环境和治疗方面的安全感[2], 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方法: (1)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肝癌介入治疗的方法、目的、意义和讲解肿瘤的相关知识, 同时让患者了解病情及治疗措施。还可让疗效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使患者以乐观自信的心理接受治疗。 (2) 说明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必要性。 (3) 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手术仪器的安全可靠性及参与治疗的医务人员操作技能。 (4)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及教会一定的行为训练程式。 (5) 对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予以充分的说明, 如发热、疼痛、恶心、恶吐, 以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提高对不良反应的应对能力。

3.3 肝癌介入患者介入治疗中心理行为干预

对患者予进一步的解释、安慰、鼓励, 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提高耐受力。术中造影、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等主要环节, 依病人个性特点, 因人施以言语、态度、行为的不同积极性暗示治疗,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实施[2]。采取松弛想象方法, 即在全身放松和舒适的同时, 利用指导语暗示或使患者自己展开想象。除了想象局部肢体放松的同时体验肢体发沉、发热外, 还可进行快乐景象的想象指导, 放松心情、使心跳规则、呼吸平稳, 肌肉、关节、韧带放松, 有利于股动脉穿刺。同时让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 沟通能力好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感。

3.4 肝癌介入患者介入治疗后心理行为干预

术毕病人往往因手术成功产生松懈心理, 因此, 重视常规护理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 (1) 向病人强调术后严格卧24h、穿刺患肢制动6~8h并保持伸直的必要性, 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发热等反应[3], 使其对此有恰当的心理准备。加强生命体征、穿刺点、穿刺侧肢体的循环观察, 告知预防感染及肝功能保护的方法。经常巡视患者, 并及时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 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尽量避免病人激动、烦躁, 增强其康复信心。 (2) 再次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3) 采取有效措施 (药物预防、饮食指导、对症处理、认知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等) 减轻术后心理生理反应, 防止并发症。

3.5 肝癌介入患者介入治疗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 交待复查时间、体力活动情况、指导合理饮食, 帮助病人将心理控制感倾向内控, 以增加正性情感水平[4]。使病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 能主动接受并运用宣泄、放松、换位思考等心理调节方法, 应对不良刺激, 维护心理健康, 巩固治疗效果。指导患者树立心理和躯体全面康复的观念尽快使自己适应社会, 重返工作岗位。

3.6 提供并帮助病人寻求多方面支持, 满足病人爱与归属的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 病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病人被确诊为肝癌并将接受介入治疗, 思想上顾虑较多, 压力较大, 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心理, 感情上比较脆弱。护士是病人照顾的主要提供者, 应主动关心、安慰病人, 帮助病人认识疾病, 接受事实, 介绍成功病例, 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家庭具有影响和调节动力, 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增强癌症病人抗病能力, 护士应了解病人家庭情况, 鼓励和指导家庭成员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避免家人的特别关心对病人造成的紧张和不安。此外, 护士帮助病人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如病人的亲友、同事来共同关心和帮助病人, 并帮患者寻求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1]常旭.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

[2]夏文艳.晚期肺癌肺动脉介入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2, 48 (10) :740.

[3]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75.

规范化心理介入治疗 篇9

关键词:介入治疗,心理干预,焦虑,抑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广泛提高,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致死性疾病[1]。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的发展, 为冠心病的治愈及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也因其创伤小、康复快及并发症少, 在临床上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冠心病介入手术的绝大多数患者术中采用局麻或镇静镇痛的麻醉方式, 患者在手术整个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焦虑、抑郁, 甚至恐惧的情绪, 这些都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产生重大影响, 可能会促使患者病情加重, 使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增高[2]。本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非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急诊行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192例, 其中男113例, 女79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9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术前焦虑、抑郁心理状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除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外, 并采取全程的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如下。 (1) 术前心理护理: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及氛围, 耐心、细致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系统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的健康宣教内容。 (2) 术中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术中的病情变化, 主动关心术中患者的心理状况, 必要时可用言语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术中的紧张情绪, 保持患者术中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得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3) 术后心理护理:手术结束除向患者交代术后的注意事项外, 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 促进患者术后的心理康复。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测评, 以≥45分为界值,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抑郁情况进行测评, 以≥40分为界值[3];对术前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测评在术前谈话时进行, 对术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心理状况测评在术后48 h内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焦虑与抑郁心理状况比较

与术前比较,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况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术后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心理状况比较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况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现已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技术[4]。但因冠心病的健康知识及现阶段高水平的诊疗技术普及不充分, 绝大多数患者对其知之甚少, 有少数患者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也因此多数患者介入手术过程中会有焦虑或抑郁心理状态, 术前或术后会产生较强的应激状态, 不利于患者冠心病的治疗及术后的康复。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或抑郁状态等负面情绪影响可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 促使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诱发或加重血管痉挛, 增加心肌耗氧量, 从而增加冠心病患者介入围手术期的猝死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心理护理干预是个性化护理的一个重要体现, 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和交流, 改善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状态, 促使患者康复, 并改善患者的预后[5]。

冠心病患者大多以老年患者居多, 其生理适应性和应激能力差[6]。只有做好术前正确的心理评估, 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和干预。术前必要的焦虑或抑郁心理状态的评测, 有利于针对术前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7]。有临床研究表明, 持续的焦虑或抑郁心理状况会增加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8,9]。另一项研究显示, 术前的恐惧和焦虑反应, 将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 而且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更加容易引起手术的相关并发症, 尤其是绝望增加了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3倍的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影响或改变患者不利的焦虑或抑郁状态, 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各种异常情绪, 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增加冠心病患者正确认识及治愈疾病的信心。正确的、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 可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可以改变患者不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遵照医嘱, 使得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尽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本项研究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并采取全程的心理护理干预, 术前及术后对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进行有效的评估, 从而比较全程的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心理护理干预后,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况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 。因此, 只有做好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双心医学”治疗的人文理念。

综上所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心理护理干预, 可明显减少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况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心理护理干预, 是促进冠心病患者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举措, 并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兆苏.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38.

[2]邹莲英.老年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J].华西医学, 2009, 24 (7) :1881-1882.

[3]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31-35.

[4]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01.

[5]王文娟, 许华山, 邓铸, 等.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7) :1502-1503.

[6]宋亚玲.心理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黑龙江医药, 2012, 25 (5) :771-773.

[7]应燕萍, 黄汇桥, 姜家艳.术前干预对心脏手术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7) :616-617.

[8]李琰.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7) :22-23.

上一篇:深基坑施工变形下一篇: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