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精选12篇)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篇1
一、目的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 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 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 营造良好环境, 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不利因素, 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 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和健康管理。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 包括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
(一) 健康儿童。
在儿童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指导。
1. 监测方法
在健康检查时,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条件, 结合家长需要, 至少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1)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 (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站、独走、扶栏上楼梯、双脚跳) , 了解儿童在监测图中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情况。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 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2) 预警征象: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 (表1) , 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发育偏异, 并在“□”内打“√”。出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应及当时登记并转诊。
(3) 标准化量表: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筛查量表, 如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 (DDST) 、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 (DST) 等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筛查评估。
2. 转诊
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 应当登记 (附件1) 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 并进行随访。
3. 预见性指导
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过程中, 应当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 根据个体化原则, 注重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指导。
(1) 新生儿期
1) 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 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 如说话、微笑、怀抱等。
2) 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 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 如按需哺乳。
3) 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 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
4) 给新生儿抚触, 让新生儿看人脸或鲜艳玩具、听悦耳铃声和音乐等, 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
(2) 1~3个月
1) 注重亲子交流, 在哺喂、护理过程中多与婴儿带有情感的说话、逗弄, 对婴儿发声要用微笑、声音或点头应答, 强调目光交流。
2) 通过俯卧、竖抱练习、被动操等, 锻炼婴儿头颈部的运动和控制能力。
3) 增加适度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刺激, 听悦耳的音乐或带响声的玩具, 用鲜艳的玩具吸引婴儿注视和跟踪。
(3) 3~6个月
1) 鼓励父母亲自养育婴儿, 主动识别并及时有效的应答婴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逐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2) 培养规律的进食、睡眠等生活习惯, 多与婴儿玩看镜子、藏猫猫、寻找声音来源等亲子游戏。
3) 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多与婴儿说话、模仿婴儿发声以鼓励婴儿发音, 达到“交流应答”的目的。
4) 鼓励婴儿自由翻身、适当练习扶坐;让婴儿多伸手抓握不同质地的玩具和物品, 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4) 6~8个月
1) 父母多陪伴和关注婴儿, 在保证婴儿安全的情况下扩大活动范围, 鼓励与外界环境和人接触。
2) 经常叫婴儿名字, 说家中物品名称, 培养婴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引导婴儿发“ba ba”、“ma ma”等语音, 提高其对发音的兴趣。
3) 帮助婴儿练习独坐和匍匐爬行, 扶腋下蹦跳;练习伸手够远处玩具、双手传递玩具、撕纸等双手配合和手指抓捏动作, 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5) 8~1 2个月
1) 帮助婴儿识别他人的不同表情;当婴儿出现生气、厌烦、不愉快等负性情绪时, 转移其注意力;受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2) 丰富婴儿语言环境, 经常同婴儿讲话、看图画。让婴儿按指令做出动作和表情, 如叫名字有应答, 懂得挥手“再见”。
3) 帮助婴儿多练习手-膝爬行, 学习扶着物品站立和行走;给婴儿提供杯子、积木、球等安全玩具玩耍, 发展手眼协调和相对准确的操作能力。
4) 增加模仿性游戏, 如拍手“欢迎”、捏有响声的玩具、拍娃娃、拖动毯子取得玩具等。
(6) 1 2~1 8个月
1) 给予幼儿探索环境、表达愿望和情绪的机会。经常带幼儿玩亲子互动游戏, 如相互滚球、爬行比赛等;引导幼儿玩功能性游戏, 如模仿给娃娃喂饭、拍睡觉等。
2) 多给幼儿讲故事、说儿歌, 教幼儿指认书中图画和身体部位, 引导幼儿将语言与实物联系起来, 鼓励幼儿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达。
3) 给幼儿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 通过练习独立行走、扔球、踢球、拉着玩具走等活动, 提高控制平衡的能力。
4) 鼓励幼儿多做翻书页、盖瓶盖、用笔涂鸦、垒积木等游戏, 提高认知及手眼协调能力。
(7) 1 8~2 4个月
1) 家长对待幼儿的养育态度和行为要一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给幼儿自主做事情的机会, 对幼儿每一次的努力都给予鼓励和赞扬, 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2) 学习更多词汇, 说出身边物品名称、短语, 鼓励用语言表达需求和简单对话;学习区分大小, 匹配形状和颜色等。
3) 提高幼儿身体动作协调能力, 学习扶着栏杆上下楼梯、踢皮球、踮着脚尖走和跑, 握笔模仿画线, 积木叠高等。
4)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如用匙进食、用杯子喝水, 学习脱袜子、脱鞋;固定大小便场所, 练习示意大小便。
(8) 2 4~3 0个月
1) 鼓励幼儿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 如收拾玩具、扫地、帮忙拿东西等, 促进自信心的发展, 激发参与热情。
2) 当幼儿企图做危险的活动时, 应当及时制止;出现无理哭闹等不适宜的行为时, 可采用消退 (不予理睬) 或转移等行为矫正方法, 让幼儿懂得日常行为的对与错,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教幼儿说出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体部位以及一些短句和歌谣。学习执行指令, 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需求;培养幼儿理解“里外”、“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
4) 学习独自上下楼梯、单腿站, 提高身体协调及大运动能力;通过搭积木、串珠子、系扣子、画画等游戏, 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9) 3 0~3 6个月
1) 提供与小朋友玩耍的机会, 鼓励幼儿发展同伴关系, 学习轮流、等待、合作、互助与分享, 培养爱心、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2) 通过与小朋友玩“开火车”、“骑竹竿”、“过家家”等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游戏, 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3) 经常给幼儿讲故事, 并鼓励幼儿复述简单故事, 教幼儿说歌谣、唱儿歌、讲述图画, 不断地丰富词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练习双脚交替上楼梯、走脚印、跳远等, 提高身体协调能力。通过画水平线、画圆形、扣扣子、穿鞋子等, 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5) 逐步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 学习自己洗手、进食、穿衣、大小便等生活技能。帮助幼儿学会适应新环境, 做好入园准备。
(10) 3~4岁
1) 允许儿童在成长中犯错, 让其学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正确方法纠正不良行为, 避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
2) 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环境, 逐渐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关注分离焦虑情绪, 引导适当的表达, 妥善处理和缓解消极情绪。
3) 采用丰富的词句与儿童对话、看图讲故事, 耐心听其说话及复述故事, 鼓励儿童发现、提出问题并认真回答。交流时注意与儿童眼睛平视。
4)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鼓励儿童练习走直线、走和跑交替、攀登、骑三轮车等, 学习折纸、剪纸、画画、玩橡皮泥、使用筷子等。
5) 通过有主题的角色扮演等团体游戏, 鼓励儿童自由联想、保持其好奇心。培养儿童注意力及对事物的观察力, 引导和培养兴趣爱好。
6) 帮助儿童学会遵守生活、游戏和学习的规则, 鼓励儿童独立完成进食、穿衣、入厕大小便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11) 4~5岁
1) 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别差异, 建立自我性别认同。
2) 引导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鼓励儿童多接触社会, 遵守各种规则, 强化其乐于助人的意识。
3) 增加猜谜语等简单的抽象思维游戏, 学习按形状、大小、颜色、性质、用途等将物品进行归类, 帮助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4) 学习儿歌、讲故事、表演节目;练习跳绳、扔球、接球;练习复杂图形剪纸、摆拼图、搭积木等。
5) 注重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整理和保管自己的玩具和图书。
(12) 5~6岁
1) 给儿童设立适当的行为规范, 引导儿童遵守社会与家庭生活规则和要求, 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促进儿童的自尊和自信的发展。
2) 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 适度、适量体验挫折, 并为克服困难做出努力, 培养其坚持和忍耐的品质。
3) 逐渐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懂得与人相处所需的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 同情、抚慰、关心和帮助他人。
4) 鼓励儿童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多与儿童交流幼儿园及周围发生的事情, 积极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
5) 练习跳绳、单脚跳、拍皮球等;经常画图画、做手工、玩创造性游戏。学会整理书包、文具及图书等物品, 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 高危儿童。
1. 管理对象
(1) 早产 (胎龄<3 7周) 或低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2500克) 。
(2) 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3)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惊厥, 持续性低血糖。
(4) 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 (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
(5) 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 (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
(6) 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等。
2. 管理方法
(1) 登记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时, 通过询问家长或查阅围产保健手册, 确定高危儿童。填写“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登记表” (附件1) , 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 并进行随访。
(2) 专案管理: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接诊高危儿童, 并填写“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 (附件2) , 纳入到专案管理。
(3) 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 转诊到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行诊断和早期干预。
3. 专案管理内容
(1) 监测次数: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评估, 每季度至少1次, 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育监测密度。
(2) 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 (如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 (NBNA) 、DDST、DST等) 以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3) 咨询指导
1) 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养育人进行结果解释。
2) 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养育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3) 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三) 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1. 管理对象
(1) 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咬指 (趾) 甲、饮食行为问题、睡眠问题、遗尿、过度依赖、退缩行为、屏气发作、暴怒发作、习惯性摩擦综合征等。
(2)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和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异食癖、拔毛癖、口吃、睡眠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儿童心理障碍还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等, 遇到此类儿童应当及时转诊至精神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
2. 管理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儿童健康检查时发现的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转诊至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的心理行为发育门诊。心理行为发育门诊接诊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和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儿童, 进行评估、初步诊断和咨询指导。诊断困难者应当及时转诊至心理相关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 并协助康复治疗。
四、
服务流程
五、工作要求
(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儿童健康检查基础上, 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和预见性指导, 早期发现高危儿童, 及时登记转诊。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立高危儿童监测管理门诊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 负责辖区内高危儿童专案管理和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的评估识别、咨询指导和转诊。
(二) 从事儿童心理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儿童心理保健及精神医学专业技术培训, 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三) 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应掌握心理行为发育监测方法, 注重个体化差异, 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强调保密原则。根据结果给予科学指导。
(四) 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应有环境适宜的高危儿童监测管理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用房, 配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量表和工具。
六、考核指标
0~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覆盖率= (该年辖区内接受1次及以上心理行为发育筛查0~3岁儿童人数/该年辖区内应接受儿童保健服务0~3岁儿童人数) ×100%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及《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管理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本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第二章
范围
第三条
儿童系统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散居儿童、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第四条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含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定期健康体检、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第三章
服务内容与流程 第五条
胎儿保健:
动态监测胎儿发育状况,为孕妇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指导,避免或减少孕期有害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在知情自愿的原则上,开
展产前筛查和诊断。
第六条
新生儿保健
1.新生儿出院前,由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评估,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指导
意见。
2.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次数不少于2次(含满月访),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进行,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儿童保健医生或乡村医生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
3.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办法》的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第七条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1.建立儿童系统保健册(表、卡):新生儿满月或出生后42天,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或母亲产后42天健康检查,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儿童系统保健册,并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及体重、身长测量和发育评估。
2.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按照《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指导手册》要求提供定期健康检查或生长发育监测服务。1岁以内婴儿每年4次,1-2岁儿童每年2次,3-6岁儿童每年1次;进入托幼机构的3岁以上儿童按集体儿童保健管理规范要求接受定期健康检查。7岁以上儿童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
理服务规范管理。
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体检、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婴幼儿喂养咨询,以及眼、口腔卫生保健行为指导等。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
3.在儿童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对发现有轻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4.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及转诊工作。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两次平坦或向下倾斜、中重度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针对其病因、病情制订正确的矫治方案,给予药物治疗、营养指导等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并与当地康复训练机构建立联系机制。
凡属消瘦、严重慢性营养不良、生长监测曲线连续二次平坦或向下倾斜、活动期佝偻病患儿,每月至少随访一次。中度以上肥胖症患儿每1~3个月随访一次。其它高危儿视病情而定。
对确诊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应督促其家长带患儿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系统的治疗和调理。
高危儿童矫治后,符合好转或痊愈指标应及时结案;两次随访无明显好转者,转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并进行追踪。
5.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测评、诊断治疗及咨询指导,开展早期教育和
早期干预。
6.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重点对龋齿、听力障碍、弱视、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新生儿进行常规眼病筛查,尤其是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一周岁的婴儿开始弱视、屈光不正筛查,三周岁后每半年检查一次,发现异常及时
予以诊治。
7.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8.加强流动人口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流动人口儿童应与居住地有户籍的儿童享有同等的医疗保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妇幼保健人员、乡村医生定期与计生服务站、流动人口办公室、妇产科、预防接种部门等联系,尽早发现流动人口儿童,建立儿童系统保健册,纳入系统保健管
理。
第八条
孕产妇住院分娩出院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规定流程实施儿童系统保健管理。
第四章
服务要求
第九条
专业机构要求
1.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儿童家长愿意接受服务。
2.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卫生行政部门已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且应当具备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第十条
人员要求
1.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执业护士资格,并接受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
2.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3.人员配备:县级及以上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量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其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儿童保健医生至少2名、护士1~2名。
第十一条
业务用房
1.县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
(1)儿童保健管理用房:开展儿童保健群体工作和信息资料管理业务,房屋面积各不少于15平方米。
(2)儿童保健门诊用房: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设立儿童健康检查诊室、专业诊室和健康教育室,儿童健康检查门诊诊室不少于2间,专业门诊用房根据所开展的专业需求确
定。
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儿童保健门诊用房:门诊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设立儿童体格测量室、健康检查室、健康教育室。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并根据当地儿童保健需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量调整配置用房。
3.其他医疗机构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开设儿童保健相关专业门诊,根据业务工作量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
根据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配备必
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第五章
职责
第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儿童保健工作的管
理与监督。
1.负责制订儿童保健工作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技术规范与标准,并组织实施。
2.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
备等必要的服务条件。
3.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对辖区内儿童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
保健技术指导中心。
1.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并实施辖区儿童保健工作计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
2.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探索适宜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
育质量与效果。
3.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
训和工作评估。
4.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
5.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
6.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7.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
死亡评审工作。
8.对辖区内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9.设区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半年、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季度召开辖区儿童保健工作例会,组织业务学习,部署工作。
10.设区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辖区内“儿童系统保健册(或表、卡)”的统一印制、分发,所需工本费由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调剂。
11.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第十五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按本规范要求开展与机构职责、功能相应的儿童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为0-3岁婴幼儿提供免费儿童保健服务和
健康教育。
2.指导区域内托幼机构开展卫生保健工作,改善
儿童营养状况。
3.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基本情况,完成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的收集、上报和反馈;对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控制。
4.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定期参加县级儿童保健工作例会;每季度召开村卫生所乡村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妇幼保健人员例
会。
第十六条
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职责
1.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或协助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服务。
2.每季度参加例会,收集、上报儿童保健服务与
健康状况数据。
第十七条
其它医疗机构
1.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执行本规范,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及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服务管理与工作评估;按辖区统一要求,定期上报儿童保
健服务相关资料。
2.参与辖区儿童工作技术指导、业务培训、考核
评估。
第六章
资料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福建省妇幼卫生信息指导手册”要求做好各种儿
童保健资料的管理。
1.建立外出开会、学习及下乡登记本,对每次学习培训进行小结;做好各级例会记录和总结。
2.妇幼卫生报表及五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资料管理。各种报表齐全含出生季报表、儿童死亡报表或死亡报告卡(儿童生命监测点)等。
3.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的资料齐全,儿童系统保健册(卡、表)、高危儿管理登记本填写规范。
第七章
监督与评估
第十九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区域儿童保健工作监督管理与考核评估工作制度,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保健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职责履行、儿童保健工作网络建设、儿童保健服务质量和儿童健康水平改善等情况进行评估。第二十条
心理保健“五术” 篇3
一、友善术
美国著名精神病专家雷斯福·威廉斯研究发现,易生气和易妒忌的女性比性格沉稳冷静、信任他人的女性,其早亡的可能性要高出4倍,由此而引出对同伴不友善女性更易早卒的结论。这是因为,友善的心态能使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最佳状态,可促进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酰胆碱等,而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不友善的人往往怨天尤人,动辄怒气冲天,从而引起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大量释放,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肌肉紧张,致使不良情绪加剧,造成心理、行为的恶性循环。因此,提倡友善的处世方法,是现代人尤为要注重的。
二、宽心术
通过营造有利自己的宽松工作、生活环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心情舒畅的状态,以达到健康益寿之目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错位、名利熏心、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整天过的是消沉、灰暗、呆板、枯燥的生活,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丧失对生活的审美,心里便会充满黑暗、仇恨、嫉妒和不满。这样的人,无论到哪里,其生活氛围都不可能和谐、宽松。为此,一个人要做到心胸豁达,淡泊名利,对周围的人宽宏大度,只有这样,生活氛围才会和谐、宽松。
三、戒逸术
好逸恶劳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祖国医学认为:“饥、饱、劳、逸”四者致病。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裕,人们的饮食起居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吃讲营养、住讲舒适、行即坐车、膏粱厚味、安逸少动常导致“逸病”的发生。患逸病的人,大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因此,每个人都要克服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应根据自身条件,选学一两门艺术,每日安排一些家务和体育锻炼,以促进健康。
四、敬业术
有关专家认为,敬业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在工作上,敬业应具体表现为:①乐于工作,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②能在工作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③对工作中的难题,能用实效之法谋求解决。
五、安详术
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 篇4
通过眼保健宣传教育、视力评估和相关眼病的筛查, 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 及早矫治或及时转诊, 以预防儿童可控制性眼病的发生发展, 保护和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
(一) 时间。
1. 健康儿童应当在生后28~30天进行首次眼病筛查, 分别在3、6、12月龄和2、3、4、5、6岁健康检查的同时进行阶段性眼病筛查和视力检查。
2. 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应当在出生后尽早由眼科医师进行检查。新生儿眼病的高危因素包括:
(1)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超过7天并有连续吸氧 (高浓度) 史。
(2) 临床上存在遗传性眼病家族史或怀疑有与眼病有关的综合征, 例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小眼球、眼球震颤等。
(3)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 (弓形体) 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4) 颅面形态畸形、大面积颜面血管瘤, 或者哭闹时眼球外凸。
(5) 出生难产、器械助产。
(6) 眼部持续流泪、有大量分泌物。
3. 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应当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 由眼科医师进行首次眼底病变筛查。
(二) 检查内容和方法。
1. 内容
在儿童健康检查时应当对0~6岁儿童进行眼外观检查, 对4岁及以上儿童增加视力检查。
有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与儿童年龄相应的其他眼部疾病筛查和视力评估:满月访视时进行光照反应检查, 以发现眼部结构异常;3月龄婴儿进行瞬目反射检查和红球试验, 以评估婴儿的近距离视力和注视能力;6月龄婴儿进行视物行为观察和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加遮盖试验) , 1~3岁儿童进行眼球运动检查, 以评估儿童有无视力障碍和眼位异常。
2. 方法
(1) 眼外观:观察眼睑有无缺损、炎症、肿物, 眼睫毛内翻, 两眼大小是否对称;结膜有无充血, 结膜囊有无分泌物, 持续溢泪;角膜是否透明呈圆形;瞳孔是否居中、形圆、两眼对称、黑色外观。
(2) 光照反应:检查者将手电灯快速移至婴儿眼前照亮瞳孔区, 重复多次, 两眼分别进行。婴儿出现反射性闭目动作为正常。
(3) 瞬目反射:受检者取顺光方向, 检查者以手或大物体在受检者眼前快速移动, 不接触到受检者。婴儿立刻出现反射性防御性的眨眼动作为正常。如3月龄未能完成, 6月龄继续此项检查。
(4) 红球试验:用直径5cm左右色彩鲜艳的红球在婴儿眼前20~33cm距离缓慢移动, 可以重复检查2~3次。婴儿出现短暂寻找或追随注视红球的表现为正常。如3月龄未能完成, 6月龄继续此项检查。
(5) 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加遮盖试验) :将手电灯放至儿童眼正前方33cm处, 吸引儿童注视光源;用遮眼板分别遮盖儿童的左、右眼, 观察眼球有无水平或上下的移动。正常儿童两眼注视光源时, 瞳孔中心各有一反光点, 分别遮盖左右眼时没有明显的眼球移动。
(6) 眼球运动:自儿童正前方, 分别向上、下、左、右慢速移动手电灯。正常儿童两眼注视光源时, 两眼能够同时同方向平稳移动, 反光点保持在两眼瞳孔中央。
(7) 视物行为观察:询问家长儿童在视物时是否有异常的行为表现, 例如不会与家人对视或对外界反应差, 对前方障碍避让迟缓, 暗处行走困难, 视物明显歪头或距离近, 畏光或眯眼、眼球震颤等。
(8) 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检查儿童视力, 检测距离5m, 视力表照度为500Lux, 视力表1.0行高度为受检者眼睛高度。检查时, 一眼遮挡, 但勿压迫眼球, 按照先右后左顺序, 单眼进行检查。自上而下辨认视标, 直到不能辨认的一行时为止, 其前一行即可记录为被检者的视力。对4岁视力≤0.6、5岁及以上视力≤0.8的视力低常儿童, 或两眼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的儿童, 都应当在2周至1个月复查一次。
(三) 眼及视力保健指导。
1. 早期发现, 及时就诊
识别儿童常见眼部疾病, 儿童若出现眼红、畏光、流泪、分泌物多、瞳孔区发白、眼位偏斜或歪头视物、眼球震颤、不能追视、视物距离过近或眯眼、暗处行走困难等异常情况, 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儿童应当定期接受眼病筛查和视力评估。
2. 注意用眼卫生
(1) 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包括培养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 正确的握笔方法, 在良好的照明环境下读书、游戏。
(2) 儿童持续近距离注视时间每次不宜超过30min, 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时间每次不宜超过20min, 每天累计时间建议不超过1h。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眼睛与各种电子产品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屏面对角线的5~7倍, 屏面略低于眼高。
(3) 屈光不正儿童要到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眼镜验配机构进行正规散瞳验光, 调整眼镜屈光度, 不要使用劣质及不合格眼镜。
(4) 不要盲目使用眼保健产品, 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适度使用。
(5) 合理营养, 平衡膳食。经常到户外活动, 每天不少于2h。
3. 防止眼外伤
(1) 儿童应当远离烟花爆竹、锐利器械、有害物质, 不在具有危险的场所活动, 防范宠物对眼的伤害。
(2) 儿童活动场所不要放置锐利器械、强酸强碱等有害物品, 注意玩具的安全性。
(3) 儿童眼进异物, 或眼球扎伤、撞伤, 要及时到设有眼科的医疗机构就诊。
4. 预防传染性眼病
(1) 教育和督促儿童经常洗手, 不揉眼睛。
(2) 不要带领患有传染性眼病的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场所活动。
(3) 社区或托幼机构应当注意隔离患有传染性眼病的儿童, 防止疾病传播蔓延。
(四) 转诊。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应当予以及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1. 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和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2. 眼睑、结膜、角膜和瞳孔等检查发现可疑结构异常。
3. 检查配合的婴儿经反复检测均不能引出光照反应及瞬目反射。
4. 注视和跟随试验检查异常。
5. 具有任何一种视物行为异常的表现。
6. 眼位检查和眼球运动检查发现眼位偏斜或运动不协调。
7. 复查后视力, 4岁儿童≤0.6、5岁及以上儿童≤0.8, 或两眼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
四、流程图
五、工作要求
(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儿童健康检查的同时进行与其年龄相应的眼部疾病筛查和视力评估, 同时进行儿童眼及视力保健的宣传教育工作, 早期发现儿童的眼病和视力不良。对筛查出的可疑眼病或视力低常儿童, 应当及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二) 从事眼病筛查及视力评估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当接受相关专业技术培训, 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三) 眼病筛查和视觉行为评估应当在室内自然光线下进行, 检查设备为电源能量充足的聚光手电灯、直径5cm左右的红球、遮眼板。视力检查设备为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灯箱。
(四) 认真填写相关检查记录, 进行转诊结局的追访。
六、考核指标
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自评报告 篇5
按照上级对儿童保健工作的指示要求,我科依据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进行规划,为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一.组织管理
㈠ 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1.制定完整的儿保科工作制度、体格测量工作制度、健康检查与生长发育监测工作制度、心理行为门诊工作制度、疑难病例转诊制度、听力筛查工作制度、视力检查工作制度、口腔保健工作制度、集体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落实到位。2.制定儿童保健科主任职责、儿童保健医师工作职责、护士工作职责并落实到位。
㈡ 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诊疗常规
1. 遵循儿童体格测量技术规范、体格发育检查和评价技术规范、早期综合发展指导技术规范、营养咨询和喂养指导技术规范。
2. 遵循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单纯性肥胖症的诊疗常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缺铁性贫血诊疗常规、锌缺乏症的诊疗常规、心理行为偏离和疾病的诊疗常规。3. 遵循儿童视力检查工作常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常规、高危儿童管理工作常规、健康教育工作常规。
㈢ 资料信息管理
建立儿童健康管理档案、高危儿管理记录本、听力筛查记录本与可疑病例追踪记录本、高危儿发育障碍儿转诊记录本等信息资料,并保存、记录完整。
二.人员配备
㈠ 主管儿童保健门诊工作院长一名(**副院长)。
㈡ 儿保医护人员*名(*名儿保医生: ***;2名护士: ***)。㈢ 儿保医护人员均有相应的医师执业资格及护理执业资格。
㈣ 儿保医护人员均参加了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及"三基"培训考核。
三.业务用房与环境
㈠ 儿保业务用房
1.健康体检、体格测量室、发育测评等各一间,共三间。
㈡ 布局与环境
儿保门诊相对独立分区,布局合理。诊室有取暖设备如空调、取暖器,软垫治疗桌,椅等。有儿童玩具、宝宝宣传画等。环境温馨。
四.设备设施方面
㈠ 基本设备设施齐全并正常运转
1.配备了以下设备:婴儿杠杆称、卧式量床、电子称、身高坐高计、测量软皮尺、评价表、儿童血压计、听诊器、诊查床、心理行为测评量表、电脑、DDST测查工具及配套设施(小桌子、小椅子、楼梯、婴儿床等)、生长发育工具一套,营养评估、喂养、膳食方案一套,神经系统测试一套,情绪一套,心理五套,人体成分分析仪,超声骨密度测试仪,超声骨龄测试仪,平衡功能测试仪,乳成分分析仪。2.基本设备处于功能状态,使用正常。3.电脑要求配备儿童保健软件设备一套。(儿童医院单机版系统约为3500—4000)
㈡ 其他设备设施
其他设备齐全并使用正常。其他设备包括:诊查桌、文件柜、更衣柜、体温计、电脑桌、椅子、食物模型、食物量具、儿童玩具、血球分析仪、尿分析仪、电视、DVD机等。
五.儿童保健服务内容
㈠ 开展了以下儿童保健服务:
1.儿童健康检查与生长监测;
2.智能测查、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和指导; 3.儿童健康咨询;; 4.儿童微量元素检测; 5.儿童过敏原检测; 6.儿童骨密度检测; 7.儿童血铅检测; 8.新生儿访视; 9.高危儿保健;
10. 儿童营养分析与喂养指导; 11. 儿童常见疾病防治;
12. 心理行为干预训练;
13. 听力筛查及口腔保健服务; 14. 儿童健康档案建立及服务。
㈡ 高危儿保健
1.开展高危儿筛查,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危儿;
㈢ 转诊
对诊断不明或疑难病例,不具备能力进行诊治的病例及时转诊;
㈣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情况
“八不”心理保健法 篇6
※ 不怀旧
岁月不住地转换着年轮,昔日多少英雄的丰功伟绩,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和事虽然值得回忆,值得留恋,但毕竟一日难再晨,生活不能总是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放眼未来,重要的是把握现在,只要保持舒展的心态,便能达到“秦淮一片明月”的意境。
※ 不生气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发怒时,呼吸加快,肺泡扩张、血流加快,心跳剧烈,周身处于失控状态,犹如决堤洪水,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矛盾冷静处置,或设法回避,或情感转移,尽量少生气或不生气。
※ 不攀比
知足者日日神仙,不知足者日日苦海。人生在世,应得的权益要争取,非分的名利要放弃。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权衡自己,有多少足力就走多远的路,这并不是向命运妥协,而是因为人都有各自的局限,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是明智之举。
※ 不孤寂
有些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并由此产生寂寞、孤立、无助、焦躁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心理空虚感。如不及时调适,则能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甚至走上自暴自弃、消极轻生的道路。克服孤独心理,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培养生活热情,主动亲近别人,谅人之过,念人之功。同时,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求精神寄托,自得其乐,消除独处时的寂寞时光。
※ 不嫉妒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并可导致某些功能性或器质性疾患。不嫉贤,不妒能,关键在于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思想上认识上的偏差。须知,一个人的智力、体力、领悟力与适应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我们必须承认有自己力量不能达到之处。当别人在某些事情上胜过自己时,要有为别人喝彩的心态,最低也要有不嫉妒别人的雅量。
※ 不动心
孟子所提倡的“不动心”就是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样才能保持内心清静,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工作和学习。
※ 不消极
乐观向上,心宽体康。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如果因此而颓废消极,一蹶不振,只能毁蚀掉自己的心灵和意志。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顺利达成的,一切的挫折、失败,都是一种考验——对你毅力的考验。
※ 不贪心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篇7
1 方法
1.1 制订奖励制度
儿童保健工作长期以来不受重视, 创建规范化门诊要投入一定的经费, 用于人员培训、房屋装修和添置电脑、空调, 院长们有畏难情绪。为了提高乡镇卫生院创建儿童保健门诊的积极性, 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地、市卫生局制订了奖励制度, 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与评定先进挂钩, 创建合格后分别予以创建单位2 000元、1万元奖励, 使创建工作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1.2 以优者先创的原则确定创建单位
创建浙江省丽水市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的必备条件有: (1) 有专用的儿保门诊, 使用面积不少于15 m2; (2) 配有专 (兼) 职儿保医师, 若乡镇人口1.5万人以上需配备1名专职儿保医师; (3) 定期 (每旬) 开设儿保门诊。我市本着条件优者先创建的原则于2006年年初向丽水市卫生局提出申请, 2006年、2007年各申请创建4个卫生院。
1.3 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创建
乡镇卫生院根据《浙江省丽水市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规范工作标准》开展工作, 地、市妇保所每2~3个月督导1次,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力求工作达到规范的要求。创建内容具体如下: (1) 门诊设置要求 (18分) :门诊设置区域化, 与疾病门诊严格分开, 使用面积不少于15 m2;环境整洁美观;有育儿知识、疾病防治宣教版面和健康处方。配置检查床、儿童磅秤、身高测量器、身长测量床、听诊器、皮尺和听力筛查器具等用品;有计算机、空调和消毒设施。 (2) 人员资格及要求 (9分) :从事儿童保健门诊医师必须持有助理或执业医师资格证;可兼职, 若乡镇人口1.5万人以上需配备1名专职儿保医师。儿保医师上岗前应参加市、县级儿童保健业务技术培训, 每2年复训1次, 取得培训证书。 (3) 服务内容与技术要求 (72分) :定期 (每旬) 开设儿保门诊。对辖区内的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 做到出院后3天内、出生第14天、28天各访视1次。辖区内出生的活产儿, 在42天内建立儿童保健手册, 按系统管理要求进行保健, 建卡率达95%以上, 指导母乳喂养和预防佝偻病的知识和方法。对3岁以下 (包括流动人口) 儿童按系统要求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保健咨询, 当年系管率达90%以上。每次检查要询问婴幼儿的喂养史、疾病史, 进行体格和生长发育评价, 绘制生长发育图, 及时将检查情况录入计算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健康知识和育儿知识的宣教。体弱儿专案管理, 分析病因, 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每月1次随访, 无好转者及时转送上级医疗保健单位矫治。对托幼园 (所) 每季进行1次检查指导, 入园儿童建档率达100%, 保教人员每年体检率达100%, 指导制订合理食谱。开展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 及时上报儿童死亡调查表。及时正确收集、汇总和上报有关儿童保健信息统计资料, 做好分析总结。每月1次开展家长育儿学校教育活动, 3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当年接受1次育儿教育率达70%以上。
1.4 验收评估
创建工作为期1年, 年终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评估总分100分, 90分以上为合格。
2 结果
通过1年的创建, 8个卫生院验收均合格。
3 体会
3.1 服务条件得到改善
规范化门诊的创建, 促使乡镇卫生院加大对儿童保健的投入, 儿童保健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儿保门诊一改以往破旧局面, 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整洁活泼, 符合儿童心理, 更加人性化, 充分体现了儿童保健特色, 给服务对象留下了美好印象, 使卫生院在社会中树立起了良好形象。
3.2 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儿保医师由经过培训、有执业医师资格人员担任, 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创建, 儿童42天建册、生长发育体格检查、体弱儿矫治、集居儿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规范化体系, 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 体弱儿矫治率达80%以上, 小儿“四病”发病率明显降低, 促进了儿童的健康。
3.3 统计信息更准确
信息资料录入计算机管理, 便于统计数据的收集提取,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开展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更加准确, 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篇8
医院在总体设计中, 注重流程、布局和设备的选用, 努力创造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做到实用、安全、经济, 使技术性、艺术性得到高度的统一, 以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立面造型—强调整体感和层次感
设计方案在立面造型处理上, 考虑到医疗建筑平和、亲切、自然的性格特征, 同时结合内部使用功能要求, 强调整体感和层次感, 通过虚实对比, 空间渗透等手法丰富细部处理, 力求形成简约的、富有韵律变化的空间形态, 使建筑形体融入自然。
总体布局—分区明确, 预留发展用地
设计方案密切结合场地环境, 在总体布局中满足城市规划。对红线的退让及防火距离的要求, 施工的可行性要求等, 使总体布局紧凑, 功能分区明确, 流线设计清晰。在总体设计中, 根据门诊医技楼、病房楼、综合楼、办公楼、地下车库各单体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设计, 使得各单体分区明确, 流线清晰, 动静分区, 洁污分区, 互不干扰。平面布局注意考虑洁污分区、洁污分流的卫生学要求, 注意运行路线便捷, 管线经济合理的工程技术要求。
在医院建筑内外环境及设施上, 努力为患者创造优美舒适的就医氛围, 同时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各科采用厅式候诊, 门诊科室入口设有较大的候诊空间;挂号、收费、取药大厅结合有采光天窗的中庭布局, 并设有各种服务用房, 使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有宽敞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视觉空间。
整体设计—追求宁静、典雅的风格
*门诊医技楼, “E”字型布局
门诊医技楼为地上4层建筑, 外立面采用条窗配以铝合金显框玻璃幕墙, 通过窗户的层次变化使建筑立面产生丰富的变化和统一的韵律。色彩大方典雅, 浅酡红色面砖配灰白色真石漆, 反映出现代建筑气息, 入口门廊设计突出医院主入口。整体设计力求体现宁静、典雅、亲切的建筑风格。
为解决大楼的自然通风、采光、排烟等问题, 提供给患者与医务人员更舒适的候诊和工作环境, 每层中庭周边都设有7个功能分支, 呈双“E”字型布置于两侧。每个分支两侧布置各个诊室, 分支端头都有封闭楼梯间以满足层间联系及紧急疏散的需求;各科室采用厅式候诊, 入口处设置了较大面积的等候空间。在门诊大厅入口处还设置了花店、快餐店、自助银行等人性化服务设施。
*病房楼, 双走道式布局
病房楼采用板式高层, 双走道式的平面布局, 中央及两端分设三处竖向交通核。外立面造型以简洁大方为主, 采用干挂米白色花岗岩板墙面配深棕驼色真石漆墙面, 局部采用灰白色真石漆墙面, 反映出现代医疗建筑特征。北立面门头设计突出医院主入口。南立面中间玻璃幕墙和屋顶金属医院标志突出病房楼的中心位置。
病房楼由住院登记、住院药房、合作医疗、医保办、中心供应室、产科及产科护理单元、手术部、生殖医学研究室、设备技术层、标准护理单元、PICU、NICU、ICU等功能空间组成。各功能空间以交通核为中心围合布置, 各部门出入口独立分开, 避免相互交叉感染。各护理单元设有备餐室, 医务人员设有值班室、示教室。
*综合楼, 局部围合式布局
门诊综合楼地上4层, 局部2层。外立面以条窗为主, 配以铝合金显框小玻璃幕墙的点缀, 通过窗户的层次变化使建筑立面产生丰富的变化。立面色彩大方典雅, 驼色面砖配灰白色真石漆, 反映出现代建筑气息, 正面门头设计用白色墙面配以玻璃幕墙及屋面花架, 突出了综合楼主入口。整个设计追求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医院配套建筑风格。
下面2层为庭院围合式布局, 上面2层为一字型布局。一层主要设洗衣房、中西药库及独立商铺, 北边为洗衣房, 南边为中西药库、西边为独立商铺, 东边为大门厅;二层为职工餐厅、厨房;营养餐厅、厨房;民族餐厅、厨房;三层为餐厅的包间;四层为后勤仓库。
门厅大堂约130m2, 与内庭院视线通透, 宽畅明亮, 营造了小空间亲切宜人的氛围, 竖向交通由两部电梯 (一部客梯、一部货梯) , 三部封闭楼梯间组成, 充分满足人员垂直交通的需要。
*办公楼, L型布局
行政办公楼为独立修建, 根据其功能要求选用了较为经济的7.20m柱网, 采用“L”型平面布局形式。北向一字形平面布置办公楼, 南侧布置一间多功能厅。在提供办公空间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同时, 为办公楼创造了一处前广场庭院绿化空间, 改善了医院办公环境。
楼内设有一部电梯, 两部楼梯分别为办公及病案室、档案室、图书室使用。办公楼首层设有密集书库室和病案存储空间, 利用列车式密集书架储藏大量病案资料、光盘等。档案室、阅览室分别设于二、三层。办公空间采用内廊式组合, 可灵活分隔办公用房及小型会议室。位于楼南侧的多功能报告厅, 是院内举行学术讲座和大型会议的场所。
办公楼首层西入口为迎宾主入口, 门厅设有接待空间, 门厅为两层通高的共享大厅。一层东侧为部分商业用房, 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分隔。医院荣誉室设在二层, 供院史陈列和小型学术展览之用。
绿化布置——结合景观渠, 大面积绿化
医院的外部环境设计, 主要结合景观渠 (大青渠) 进行绿化布置。在院区南侧、大青渠南北两侧、病房楼北侧做大面积绿化, 布置开放式庭院, 适当种植观赏性的树木、草皮、花卉供患者观赏、疗养、歇息及活动。
门诊医技楼、综合楼、办公楼、病房南侧入口处设置花坛, 种植花卉, 建筑周围庭院中设置花坛、建筑小品美化环境, 花坛四周设置长凳, 供患者休息。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64例进行保健检查的儿童均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儿童, 按照入院体检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观察组男10例, 女22例;年龄1~5岁, 平均年龄 (3±2.0) 岁。对照组男15例, 女17例;年龄0.5~6.5岁, 平均年龄 (3.5±3.0) 岁。两组小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进行保健:小儿出生后医生及其家属为其婴儿建立儿童保健卡, 按时为婴儿进行预防接种, 婴儿的喂养方式及护理均由家长自己护理保健。观察组采用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进行保健:小儿从新生儿期就要通过科学健康正确的母乳喂养, 包括喂养姿势、含接姿势要正确, 保证早吸吮、勤吸吮, 母子间皮肤早接触、多接触, 按需哺乳, 及时判断母乳是否充足以保证母乳喂养的成功;母乳喂养6个月后小儿应进行混合喂养, 开始添加辅食, 应保证添加食物的多样化, 保证饮食营养的均衡、适量, 保持健康的体重, 并建立良好的喂养行为。针对脐带的护理, 脐带脱落之前应注意包扎的纱布有无渗血现象;小儿臀部的护理应注意勤换尿不湿, 清洁耳朵、新生儿的沐浴以及抚摸在新生儿期的护理极为重要;并及时识别新生儿危险症的表现, 若出现症状或体征均应及时送入医院, 产后42d后去医院或社区建儿童保健卡, 在适龄期进行预防接种。家长应按时对儿童进行体检, 例如儿童生长监测, 用儿童生长监测图对儿童的体重、身高等指标进行动态地观察, 了解生长发育的趋势, 早期发现生长缓慢现象, 进行有效的干预。并且按时进行听力的检测、口腔的保健护理、视力的保健等以及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并积极治疗, 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1.3 保健疗效判定 采用我院自拟保健效果满意度调查表, 对两组小儿保健满意度进行调查, 分别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 保健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总例数 ×100%。疗效判定标准如下[3]:显效:通过儿童保健, 促进了小儿的身心健康, 身高、体重正常, 臀部、口腔、听力、视力等正常;有效:小儿的身高、体重等指标正常, 心理方面异常;无效:通过儿童保健, 小儿的身心健康, 身高体重不成比例, 出现呆小症、侏儒症等, 臀部、口腔、听力、视力护理保健没有效果, 有异常现象。 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保健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9%,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1%。两组疗效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两组保健疗效有差距, 见表1。
2.2 保健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保健满意度为10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4%,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小儿的保健极为重要[4], 在新生儿期, 小儿刚开始脱离母体独立的生活, 小儿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从而易使小儿发生体温不升、体重下降的体征, 最终产生如产伤、窒息、感染、溶血等各种疾病, 此时的小婴儿发病率、死亡率高。因而关于小儿的保温、喂养、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方面应加强保健。对于婴幼儿期的儿童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 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小儿活动范围渐广, 接触周围事物增多, 识别危险的能力不足, 需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又因小儿为混合喂养阶段, 需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此阶段由于接触外界较广, 小儿自身免疫力仍低, 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需要注重保健。学龄前期儿童体格发育速度较前又减慢, 达到稳步增长, 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 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 从小培养优良的美德。学龄前期小儿防病能力有所增强, 但因接触面广, 仍可发生传染病, 易患急性肾炎、风湿病等, 应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学龄期的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 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 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 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 矫治慢性病灶[5]。64例保健小儿, 在采用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进行保健和普通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进行保健的保健效果及保健满意度效果的对比中, 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保健效果较好, 满意度高,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培斌, 宋苏萍.儿童保健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5) :4946-4947.
[2]谢万忠, 黄宏云, 李宗年, 等.沙市区儿童保健工作现状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8) :2489-2490.
[3]卢延芳.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与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2) :116-117.
[4]何能清, 黄俊芳, 贺卫权, 等.新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9) :2169-2171.
心理保健也重要 篇10
抑郁症的症状基本上表现为懒、呆、变、忧、急。所谓懒, 就是做事提不起劲;呆是记忆力衰退, 反应迟钝;变就是性情大变;忧是无缘无故感到沮丧;虑则是对生命价值感到怀疑, 对生活缺乏信心。抑郁症者的生理变化主要有:胃口不好、体重下降、失眠或睡眠过度、身体不适, 如腰酸背痛等。有些糖友发现糖尿病后, 变得不愿意说话, 总感觉自己有很重的病, 长期下来, 就成了抑郁症了。
1.抑郁情绪
抑郁症病人的情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抑郁心情, 抑郁症病人的生活中, 似乎充满了无助和绝望。一个是兴趣的消失, 抑郁症患者往往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过去感兴趣的事物, 喜欢参加的活动, 现在一点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2.消极情绪
抑郁症患者会无端地自罪、自责, 夸大自己的缺点, 缩小自己的优点, 表现了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一旦有挫折发生, 抑郁症患者就会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
3.缺乏动力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 不要说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自己, 他们要开始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需要作巨大自我斗争。严重的抑郁症病人, 每天会披头散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终日茶饭不思, 眉间紧锁, 寡言少语, 甚至以泪洗面。即使他们有所动作, 动作也明显缓慢。
4.身体乏力
随着抑郁症状的发展, 一切生物的、心理的快感都遗失殆尽。抑郁症病人的胃口常常不佳, 即使是平时爱吃的人, 美酒佳肴也勾不起他的食欲。抑郁症病人常常会变得消瘦, 睡眠的质量也很差。病人渐渐就会变得虚弱、疲劳。
心理保健很重要
发现糖尿病后, 糖友们不要被自己的心理给打倒, 心理保健很重要。
1.明确糖尿病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
只要面对现实正视它, 科学地对待它, 血糖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 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糖尿病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并发症。
2.精神放松。
很多糖友常问医生:“我的病情严重吗?”医生们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论病情轻重, 只要科学地对待它, 千方百计把血糖降下来, 疾病就不会往严重的方向发展。不论病情如何轻, 如果听之任之, 不认真规范地治疗, 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重, 最后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后果。
3.不要存在错误观念。
“能吃能喝不是病”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发现糖尿病后, 饮食控制非常重要的。如果放任饮地吃, 不控制饮食, 对糖尿病的病情发展非常不利。糖友老王, 发现糖尿病后, 依然大吃大喝, 他觉得自己能吃就没有问题, 结果在一天吃完晚饭后晕倒了, 送到医院才知道是因为没有控制好饮食, 从而发生了酮症酸中毒。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建立新的生活规律。
糖友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 不能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因而, 血糖就会忽高忽低。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安排得非常有节奏、有规律, 血糖就不会大幅度的变化。
5.加强体育锻炼和自我管理。
糖尿病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 一方面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同时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人们往往行为被限制以后会出现逆反心理,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如平常未必想起吃水果, 现在得了糖尿病要限制吃水果, 反倒特别想吃了, 控制饮食、忌烟限酒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方面, 因此不要存在“偶尔抽一支烟没关系”、“多吃一次没关系”的侥幸心理, 往往有一次就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6.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情绪的自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长期的磨练, 只要时时刻刻有这种“自控意识”, 一定会有收益。要避免家庭矛盾, 不要大事小事就生气, 要心胸开阔, 大事多商量, 小事不计较。任何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都不会一帆风顺, 总会碰上不顺心的事, 尤其是在评职称、涨工资、工作调动不顺利时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 而情绪的波动会引起血糖的波动, 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把“身体健康”放在这些问题之上, 对不顺心的事置之度外, 对“名利”淡然处之, 可以把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减小到最低。
7.克服麻痹思想。
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 自己对疾病重视的程度逐渐淡漠, 饮食控制不严格, 自我监测也不认真,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药不按时吃, 血糖也不查, 甚至又像没得糖尿病时一样, 一切顺其自然不管不顾, 这样只能导致血糖的波动或升高, 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8.生活丰富多彩。
糖尿病患者要与人多交往, 参加有益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 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与更多的人交往, 尤其与其他糖友的交往, 可以相互探讨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体会, 相互鼓励, 相互帮助。
9.“麻烦”是病情的需要。
儿童保健的最佳年龄 篇11
喂养最佳年龄。不少孩子患有程度不等的“厌食症”,父母为此苦恼不堪。儿童厌食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进食关键期的喂养。所谓进食关键期,是指出生后5~7个月间,若在此期间能合理添加水果、蔬菜、蛋黄、米粥等辅食,给其食欲的发展以良性刺激,则可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预防近视最佳年龄。研究表明,儿童在10~13岁期间是近视形成的高峰期,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防范:一是补充营养,除蛋白质、维生素外,钙、铬等元素已被证实为眼球发育的必需物质,牛奶、豆制品、动物肝、牛肉等也是儿童的必需食品;二是限糖食,糖为酸性食品,可消耗体内的钙,诱发近视;三是睡眠充足,维持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平衡;四是多锻炼,如放风筝、踢踺子、打乒乓球等体育活动,促进眼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
健美牙齿最佳年龄。牙齿发育取决于两个阶段:一是从胎儿期2个月到出生,此为乳牙发育期;二是从出生后到8岁,为恒牙形成期。这两个阶段宜多安排豆制品、奶类、鱼虾以及各色蔬菜,保证牙齿强壮坚实,少患牙病。
防治口吃最佳年龄。口吃俗称“结巴”,多在2~5岁期间发生,故2~5岁为防治该病最佳年龄。措施有:注重对幼儿的语言训练,以掌握更多词汇,增强表达能力;父母本身应注意语言表达,给孩子以正确的学习表率。
语言发育最佳年龄。语言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小儿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2~3岁,4~5岁则进入书面语言发育的决定性阶段。宝宝一般从8~9个月开始牙牙学语,1岁便能掌握900~1000个单词,发展迅速。这期间应多与其对话,教其识字,以增强其背诵能力、对话能力,为入学做好准备。
矫治斜视最佳年龄。健康孩子在2~3岁时接受检查,可及早发现弱视、斜视等,以便及早矫正。奥妙在于小儿视力发育的关键年龄是1~3岁。以内斜视为例,一组手术治疗资料表明,超过2岁再做手术者,均留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损害。
儿童保健门诊家长健康需求调查 篇12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30至2010年6月30之间, 到我院儿童保健室为其子女进行儿保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派专人收发放调查表, 发表时讲解填写内容及要求, 由家长自愿填写, 实际发出问卷104份, 实际回收100份, 有效回收率96.2%, 最后将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家庭基本情况
家长文化程度:初中以下 (含初中) 学历占16%, 高中及中专学历占27%, 本科以上 (含本科) 学历占57%;婴幼儿男女比例为1.08∶1, 年龄分布:6个月以下 (含6个月) 婴儿占52%, 6~l2个月 (不含6个月, 含12个月) 婴儿占16%, 1至2周岁婴儿占20% (不含1周岁, 含2周岁) , 2周岁以上 (不含2周岁) 婴儿占10%。
2.2 儿保常识
(1) 76%的家长认为米粉应该是在4个月时开始添加, 只有2%的家长认为是1个月就开始添加。而49%的家长填写米粉添加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吞咽动作。 (2) 大家都知道, 6个月至2周岁是婴儿最容易出现疾病的时候, 近一半的家长 (占46%) 认为是由于缺钙所致, 近五分之一 (18%) 的家长人认为是缺铁性贫血所致, 对于4至6个月的婴儿来说, 什么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最好食物呢?有近一半的家长 (49%) 认为是动物血和肝, 超过三分之一 (36%) 的家长认为是蛋黄, 只有5%的家长认为是配方米粉和配方奶粉。 (3) 关于佝偻病佝偻病是以小儿发育迟缓, 骨软变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在婴儿期较为常见, 那么到底是因为缺什么所致的呢?近六成 (57%) 的家长认为是缺钙所致, 近四成 (38%) 的家长认为是缺维生素D, 而有5%的家长认为是缺锌。另外病发年龄到底是多数呢?有近四成 (38%) 的家长认为是6个月之前易发病, 但也有近四成 (37%) 的家长认为是6至24个月的时候, 而五分之一的家长认为任何年龄均有可能病发。那么如何预防此病的发生呢?近三分之一 (32%) 的家长认为应该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制剂, 而近三成 (29%) 的家长认为应该多晒晒太阳, 另外有超过五分一 (23%) 的家长认为应该给婴儿补充钙制剂。
2.3 家长对儿保门诊的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 不同家长对儿保门诊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家长希望儿保门诊开设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评价和营养咨询 (69%) 、常见病咨询 (51%) 和早教 (43%) , 但是也有超过1/5 (23%) 的家长希望开设心理咨询方面的项目。 (2) 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基本一致, 主要表现在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50%) 、喂养 (43%) 、营养 (4l%) 和智力和心理行为问题 (32%) 四个方面。 (3) 从哪能学到关于儿童保健的知识呢?家长们都各有各的招,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有超过七成 (73%) 的家长是通过书籍或宣传册获得知识的, 超过四成 (42%) 的家长通过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 超过三成 (34%) 的家长通过广播、电视、VCD、上网等方式获得, 但也有少数家长 (5%) 选择去上孕妇学校或家长学校。
3 讨论
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常见病的预防、处理和喂养两大方面, 科学合理地喂养婴儿不仅能促进婴儿的正常发育, 还能预防与减少疾病的发生, 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家长们还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给予纠正。
一般来说, 米粉开始添加时间应该是在4个月以后, 因为<4月的婴儿, 体内淀粉酶分泌不足, 因此难以消化米粉, 所以过早添加会引起肠胃疾病的发生, 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但是如果添加时间过晚, 婴儿由于较长时间只吃母乳, 会拒绝吃其他食物, 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常说的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 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但是绝大部分 (57%) 的家长却认为是由于缺钙所致, 只有近四成 (38%) 的家长正确, 这与媒体对钙的过分宣传有关。随着孕妇保健意识的增强, 人民生活的改善, 婴幼儿中出现佝偻病情况已经大大降低, 并没有媒体广告宣传的那么多, 但是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一定要引起家长朋友们的重视[1]。
缺铁性贫血一般多发于儿童, 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此病对儿童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如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注意力分散以及精神异常等[2]。2岁以下小儿早期缺铁性贫血会使其智力低下和发育迟缓, 其主要原因是, 此年龄段小儿生长发育较快, 对铁的需求量很大, 而婴儿主要以母乳和牛奶为主食物来源, 这些食物含铁量比较低, 无法满足小儿体内的需要, 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据武蕴梅等[3]的研究发现1至12个月的婴儿有15.56%被检测出缺铁性贫血, 而7至12个月的婴儿有32.1%被检测出缺铁性贫血, 所以此病的发病率很高。很多家长认为预防此病的办法是给婴儿吃些动物肝脏和蛋黄, 其实婴儿消化能力比较弱, 不可能消化这些食物。其实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和米粉中, 已经强化了铁、维生素D和A, 因此靠这两样食物完全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和佝偻病。
关于获取儿童保健的知识的途径, 目前主要是通过与医务人员交谈为主, 一般医院都会向家长发放健康教育的小册子, 使家长获取到相关的知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是护士, 现在由于患者较多, 看病较难, 使家长在候诊时有较长的时间与护士进行接触, 因而护士可以按照家长的需要, 给予其相应的指导, 如向家长发放小册子、看光碟、看墙报等, 在必要的时候要给家长予适当的解释或示范, 总之要因人而异, 使健康教育给家长带来实惠[4,5]。
本次调查中近六成 (57%) 的家长学历是是本科以上, 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非常关心的, 只有家长接受了科学合理的育儿知识,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因此在对婴儿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是关键, 必须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性, 必须把基本的保健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家长, 只有这样, 才能让婴儿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郡淑艳, 肖殉.北京市外来人13儿童保健服务需求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3, 18 (4) :231-234.
[2]韩煊, 洪琦, 卢光进, 等.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儿童保健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11) :61-62.
[3]武蕴梅, 刘彦.北京市海淀区200名外来人员儿童保健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2) :3158-3159.
[4]陈刚, 吕军, 刘英涛, 等.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8) :64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