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科(精选6篇)
儿童保健科 篇1
患儿住院对于其家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件负性事件, 尤其是对于心理科患儿来讲, 陪护家长很容易由于主观及客观因素产生焦虑情绪, 情况严重者可能会迁怒于医护人员, 降低了治疗效果, 同时也对正常医疗工作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160例儿童心理科住院患儿陪护家长, 家长指父母以及有亲缘关系者, 包括患儿的爷爷奶奶、祖父祖母、姑姨等, 纳入标准为:非手术住院儿童家长, 没有神志障碍或意识障碍, 能够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新入院:指入院3 d及以内。
1.2 方法
主要采用焦虑状态自测量表及本院自行设计基本资料调查表[2]对陪护家长的一般情况、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存在焦虑状况的陪护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具体措施为: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陪护家长的性格特点、家庭经济状况等相关信息, 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 并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了解导致陪护家长出现焦虑的主要原因, 并以此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为陪护家长讲解患儿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情况, 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掌握日常护理措施、注意事项等, 正确认识疾病, 端正自身的心态, 消除“精神疾病丢脸”的错误心理;对于担心患儿能够治愈的陪护家长则主要是及时为其讲解患儿的治疗情况和转归情况, 客观的评价治疗情况, 对于能够治愈的则可以通过成功的案例帮助陪护家长树立治疗的信心, 消除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 如果不能治愈则要及时告知其实际情况, 让陪护家长做好心理准备;对于担心治疗费用的陪护加强则为其说明治疗特点、并耐心解释所需要的相关花费, 为陪护家长说明大概所需的治疗费用;护理人员在于陪护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热情、大方、耐心的态度, 关心和呵护患者, 并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等, 提高患者及其陪护家长的舒适度, 并通过加强与陪护家长及患者的沟通交流, 取得其信任, 改善医患关系, 提高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3]。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试验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描述计数资料,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并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 P<0.05则表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家长陪护期间出现焦虑情绪共计95例, 占总数的59.38%, 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主要是担心患儿疾病无法治愈、经济负担、觉得精神病丢人、失去治疗信心、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得不降低等;通过对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之后其焦虑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护理前其焦虑评分为 (58.27±10.27) , 护理后焦虑评分为 (28.37±5.36) , 另外55例陪护家长的焦虑评分为 (17.29±3.59)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住院患儿在治疗过程中, 陪护家长往往会因为对患儿病情的担心、害怕无力支付治疗费用等多种因素而出现焦虑状况, 尤其是对于心理科儿童。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宋丽妹、唐吉荣等通过研究表明, 心理科住院患儿家长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如果陪护家长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则很容易在与医护人员接触过程中存在抵触心理, 甚至出现矛盾而引发医疗纠纷事件, 不仅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对医疗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掌握陪护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医疗工作开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的方式,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160例儿童心理科住院患儿陪护家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家长陪护期间出现焦虑情绪共计95例, 占总数的59.38%, 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主要是担心患儿疾病无法治愈、经济负担、觉得精神病丢人、失去治疗信心等;通过对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之后其焦虑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由此表明, 儿童心理科住院患儿陪护家长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出现焦虑状况, 对陪护家长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其焦虑状况, 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玲, 黄亚娟, 俞巧娣.住院儿童家长焦虑状况调查及分析[J].柳州医学, 2010, 23 (3) :105-110.
[2]孔丽萍.住院新生儿父母焦虑、抑郁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 2012.
[3]李丹, 刘明翔, 彭夏碧, 等.残疾孩子家长状态焦虑与生存质量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2 (2) :230-232.
儿童保健科 篇2
一.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数、保教人员数,并每年将教师和儿童进行健康体检一至二次。
二.负责辖区内托幼机构儿童的眼保健、听力保健和口腔保健,并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营养评估。
三.负责并指导全县15个乡(镇)7岁以下儿童系统化管理卡册的建立和规范填写。
四.掌握全县7岁以下各年龄阶段儿童数,负责收集全县15个乡(镇)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并根据年分段,死亡原因进行整理分类,填写死亡报告卡,算出全县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五.负责并指导全县儿童“四病”的防治工作。
儿童保健科 篇3
【关键词】干部保健;护理安全;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29-01
我科收治的病人以老年干部为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在住院过程中对护理要求高。同时由于老年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护理工作量大,容易存在各种护理安全隐患。因此在干保科护理工作中如何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消除影响护理安全的隐患,保证病人的护理安全质量及满意度,营造和谐就医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从事干部保健科护理工作已有10余年,切身体会到影响干保科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保障干保科护理的安全管理。
1 健全护理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是防范差错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是建立新的护理管理模式的保证[1]。通过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职责标准,完善护理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很多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都存在不同程度地执行规章制度、规范不严格有关。实践一再表明,严格执行规范规章制度就能有效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乃至杜绝患者不应有的生命威胁和健康损害,反之就必然出问题,并酿成严重后果。
同时要求护士长严格督促检查管理。护理人员的各项行为都必须在各种制度的监控之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保证了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
2 重视护理安全意识教育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视物不清,活动不便,易误服、漏服药物;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易摔伤、烫伤、跌倒和坠床,甚至猝死等。因此要把安全预防事故作为经常性教育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
比如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坠床、跌倒、猝死等安全问题,对每个新入院的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对有既往史的患者提高风险等级,与家属沟通,提出防范措施,予以落实,并详细书写护理记录。规范风险处理机制,一旦发生上述安全问题,按处理程序执行,不至于慌乱。
无数事实说明,思想上放松要求,工作上必然降低标准,护理工作中出现各种不安全因素,重要原因在思想意识上,因此定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开展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教育十分重要,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自觉的遵守医德规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切实提高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护理技巧。
由于老年人常患多系统疾病[2],加上老年人康复能力差,其后遗症愈发多见。同时大多数老年病人自尊心强,脾气尤其固执,情绪异常急躁,有时喜怒无常。这些都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干保科的护理人员需要掌握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安全有效执行各种治疗措施。老年护理综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一个合格的干保科护士必须对它们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是干保科护理业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此外,护理老年病人的护士还必须从一定程度上了解老年人心理。尊敬爱戴老人,经常深入每个病房和老人拉拉家常,让老年病人接受护理时有在家的感觉和亲人的氛围。
4 加强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目前护理人员普遍法律意识不强,忽视病人的权益,对病人实施治疗和护理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不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现象,其均有可能导致护患纠纷。通过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让护士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特别是要增强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证据意识[3]。这样对于护理人员自身和病人都是一种保护。
5 加强护患沟通,重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护患关系。
老年人的自尊心很强,加之对疾病的恐惧和疑虑,导致其敏感性和易激惹性增强。护士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给患者交待清楚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或注意事项,或交待时语言生硬、表情淡漠、不耐心、不细心而引起患者的反感,或交待时语言简短,沟通有误或者因语言过激引起患者病情突变时,均可能导致医疗纠纷。因此要重视人性化服务,主动和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如有关病情、用药、治疗、护理及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等。在治疗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护理工作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份、年龄,使用不同的语言、语气、语调进行沟通交流,使患者听得明白、清楚,并感到亲切、温暖,尽量让患者达到满意。
6 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关注老年人康复
老年人往往不服老,高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出于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喜欢自己动手,对这样的老人要做好说明工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活动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阻止不安全的行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使其了解患者的情况及需要配合的内容,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老年病人的康复过程,是一个特殊的恢复过程,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仔细研究,探索出规律,提出对策。除住院期间正常护理外,还要向其子女等亲属了解老年病人的家庭背景、个人特征,并请子女共同做好心理安慰工作;还应针对老年病人的康复情况,帮助其制定出院后的健康护理计划,确保老年病人住院期间与出院之后,护理人员与家庭成员都能为其健康提供服务。
近年来,“病人安全”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的重视,关注病人安全,共创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双赢的局面,已是现代医疗护理服务模式追求的目标[4] 。只有努力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实行长效管理,才能有效避免干保科护理纠纷,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推进干部保健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杏兰,郑东英,谢俊玲.风险管理在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6,13(2):83—85.
[2] 刘春梅.老年療养员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中国疗养医学,2006,15:129.
[3] 李佳,席仁刚,全晓明,等.依法治院在医院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医药产业资讯,2005,2(21):97—98.
儿童保健科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西城区7个社区卫生中心预防保健科的122名工作人员。
1.2 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全部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构成、工作年限、工作满意度等。
1.3 统计学处理
经质控审核将调查表所得资料数据输入计算机, 使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北部, 总面积31.66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76.6万。辖区内共有7个街道, 148个居委会, 每个街道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的工作人员共122名, 与辖区人口数之比为1:6000~7000。其中,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人, 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人, 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人, 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人,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人, 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人, 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人。
2.2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情况
2.2.1 性别、年龄情况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中, 女性120名, 男性2名。平均年龄 (中位数) 为39岁, 年龄最大的57岁, 最小的19岁。主要集中在50岁~组和20岁~组, 分别为36人和35人, 占全部工作人员的29.51%和28.69%。 (表1)
2.2.2 学历情况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中,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共24人 (其中研究生1人) , 占全部工作人员的19.67%;大专学历58人, 占47.54%;高中及中专学历40人, 占32.79%。
2.2.3 职称情况
从职称构成看, 高级职称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4人, 中级职称 (主治医师、主管医师/护师) 39人, 初级职称 (医师/护师/护士) 60人, 实习医师/助理医师19人。高、中、初级职称之比大约1:10:15。新上岗的实习医师/助理医师较多, 占15.57%。 (表2)
2.2.4 工作年限情况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的平均工作年限 (中位数) 为8.5年, 最长的为38年, 最短的不足1年 (新上岗) 。其中, 工作不足1年的22人, 1~4年27人, 5~10年16人, 10~20年21人, 20~30年25人, 30年以上11人。近几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进入新人, 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占到40.16%。由于新上岗人员较多, 缺乏社区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应注重对新上岗人员的全面培养, 为其提供学习、深造机会, 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保证服务质量。
2.2.5 工作满意度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 对机构的管理体质非常满意 (满意度为100%) ;对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落实情况和日常工作内容比较满意 (满意度分别为79.29%和80.00%) ;对工资分配制度不太满意 (满意度仅为32.86%) 。
3 讨论
(1) 社区卫生服务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 原则上按照每2 000名服务人口配备1 名预防、保健人员的标准, 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健全服务网络, 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是构成社区卫生服务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年龄、学历、职称和技能等方面的状况直接决定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生存与发展[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根据西城区服务人口, 服务半径, 居委会数量等, 预防保健科约配置300名工作人员。目前仅有122名工作人员, 占需要量的40%, 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工作的需要。要加大人才引进和补充力度, 一方面鼓励和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新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到社区中心工作,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医务人员的转岗培训, 吸引大中型医疗机构离退休或在职医护人员到社区中心任职或兼职。 (3)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 主要集中在50岁~组, 占全部工作人员的31.30%。表明年龄结构不合理, 老龄化严重, 中坚力量薄弱, 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 应注意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更多地充实年轻、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员到预防保健服务的队伍之中。 (4)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性别差异极大, 仅有2名男性, 比例严重失调。尽管女性在“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有其特长, 但男性过少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5)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以大专为主, 占全部工作人员的44.35%;本科以上学历仅占20.87%。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而服务质量的优劣, 直接关系着社区服务机构在社区居民中的形象和影响[4]。应鼓励工作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历层次, 改善知识结构。 (6) 世界各国均以职称结构作为衡量群体结构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5]。调查表明,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 占全部工作人员的52.17%;中级职称占33.91%;高级职称仅4人, 占3.48%。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尚未形成以中级职称技术人员为骨干, 专家作为技术指导的队伍结构, 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 (7)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对机构的管理体质非常满意, 对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和日常工作内容比较满意, 但对工资分配制度不太满意。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加强绩效考核, 制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 将考核结果与具体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 充分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激发爱岗敬业精神, 稳定人才队伍。
摘要:目的了解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现状, 推进基层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 积极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西城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2名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数量不足, 不能满足当前预防保健工作的需要。年龄结构不合理, 平均年龄为39岁, 主要集中在50岁组和20岁组。性别差异较大, 女性占绝大多数, 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 学历以大专为主, 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9.67%, 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 占全部工作人员的49.18%。结论西城区预防保健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 调整结构配置, 改善整体素质,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辛梅, 曲江斌, 林静.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与交流, 2004, 7 (21) :1624.
[2]张东峰, 杨九龙.青岛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6) :720-721.
[3]贾利高, 王芳, 林良强, 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7, 24 (1) :35-37.
[4]王米兰, 潘传德.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素质现状评价[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9) :51-52.
儿童保健科述职报告 篇5
回顾本季度,我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儿保新理论和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时刻与院方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医院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在工作中,坚持发展不动摇,扎实苦干,认真履行职责,为我科的发展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严格遵守各项纪律:
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自我约束,从严要求,不为人情所左右,踏踏实实干事,并能够认真执行民主制度,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坚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自重、自警、自励。不弄虚作假,踏踏实实工作,以办实事为主,不搞形式主义。
二、开拓进取,努力提高科室的服务能力:
儿保工作要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我始终把不断发展作为工作的基本思路,努力做好预防接种,新生儿听力筛查,视力测试,儿童营养咨询,新生儿20项及高危儿干预,婴儿沐浴等工作,并积极开创新业务(二季度计划开展药浴工作)。本季度业务收入24万余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24%,与院方规定50%相差甚远,我坚信在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完成院方交给的工作任务,从而为我县的广大儿童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加强科室管理,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
根据院方有关指示精神,我们坚持一手抓发展不放松,一手抓行风建设不动摇,成立了质量控制小组,不断加强科室的医德医风教育,使全科职工切实
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奖优惩劣,引导科室人员增强职业道德和廉洁行医的自觉性。开展“形象服务”活动,进一步更新全院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使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
四、明确职责,突出重点,全面做好儿童保健各项工作:
我们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方针,认真开展了各项工作。首先是各项保健工作又有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0-6岁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院方规定有序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深得广大群众好评,服务态度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有了普遍增强。
五、结合我科实际情况,提出几点个人观点:1.加强医疗设备的投入,如骨密度。2.加强科室内人才培养。
我坚信在院领导班子领导下和科室人员共同努力下,第二季度一定会有新的起色。
陈新军
儿童保健科 篇6
不知从何时起, “贾立群B超”成了坊间传言的一种“特殊的检查仪器”, “贾立群”和“B超”这两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 成了一名医生的“个人品牌”。患儿家长对这个“品牌”的信任度, 似乎就是一架天平———一端是患者的信赖、另一端是贾立群的医术医德。这架“天平”称出的, 却是一位医学影像和放射学专家在患者心中的分量。
然而, 熟悉贾立群主任的人都知道, 36年前, 他却曾因接连四次“无心插柳”的“命运逆转”, 无意中进入这个学术领域的;但36年后, 他却在这个岗位上, 淬练出了一双探查疾病的“火眼金睛”……
四度出乎意料, “误入”学科空白地带
1974年7月份之前, 贾立群还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汽车连的一名知识青年。他先在汽车连烧锅炉, 后来才真正当上了汽车司机。6年的知青生活, 他在连队里的表现获得了首长的赞赏, 于是, 就在他一如既往地干着本职工作时, 连长把他喊去, 递给了他一张表格———那年推荐上大学的比例在知青中只有2%, 贾立群成为了那“2%”的幸运者, 因为连长说:“你的表现最好。”
这是贾立群人生之路上的第一次“出乎意料”。事先他对此毫不知情, 确信连长不是在“忽悠”他时, 贾立群激动得双手颤抖, 接过表格, 在志愿栏中填上了“华东工学院无线电系”, 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无线电, 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
不久录取通知书来了———“北京第二医学院 (现为首都医科大学) ”。当时, 贾立群有点儿沮丧。学医, 是此前他想都没想过的事儿, 所以, 他说这是他人生之路上的第二次“出乎意料”。
接连两次“无心插柳”的命运安排, 把贾立群推进了医学学术殿堂, 而且还是儿科系。一个大老爷们儿, 学儿科?贾立群脑子一时没转过弯儿来, 但到学校报到入学后, 他很快就被神奇的医学知识吸引住了, 全身心地投入了各医学基础学科的学习当中……
1977年, 贾立群完成了学业。之后, 包括他在内的20名同学被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然而, 人生之路上的第三次“出乎意料”跟脚而至———他学的是儿科, 却被分到了放射科!去报到时, 看着门口“放射科”三个大黑字, 贾立群的脑子仍云里雾里地像在半空悬着。
到放射科上班后不久, 有一天科里通知贾立群去查房, 他到了病房后顿时惊呆了———一位戴着眼镜、清瘦而慈祥的老人正等候在那里, 居然是他最崇敬的老院长———中国现代儿科学的奠基人, 人称“儿科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诸福棠教授!年近八旬的老院长, 居然亲自带着几个不同科室的年轻医生一起查房, 这太让贾立群震惊和感动了。
贾立群至今仍清晰地记得, 当时他和几名年轻学生跟在诸福棠教授后面, 老人家一边亲切地询问孩子的病情, 一边查看检验结果, 还不时地转过身去, 考察贾立群他们对X光片上病变的判断。贾立群回忆说, 他第一次跟着老院长查房时, 脑子里反复回旋着在学校读书时听到的一则轶事: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 诸福棠教授带着一帮年轻医生查房时, 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身边那些戴着口罩的医生说:“请摘下你的口罩, 别让它遮住你的微笑。”也就是从那时起, 贾立群内心升腾起了做一名好儿科医生的希冀……
到了1988年, 儿童医院装备了第一台B超机, 贾立群再度“出乎意料”地被抽调到外院去参加B超培训, 继而开始组建B超室。B超和放射是两个不同的专业, 而且, 当时在国内儿科B超还是一个“空白地带”。在那之前, 他甚至连B超机什么样儿都不知道。这意味着, 面对那台“宝贝机器”, 他一切都必须从头学起。
两名孪生姐妹, 发现“中国独例恶瘤”
孩子, 是祖国和家庭未来的希望, 我们常把他们比喻为“花朵”, 往往能够触动人类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慈爱和怜悯。在刚刚进入医院工作的那段时间里, 贾立群不但从诸福棠老院长等前辈们身上看到了面对患儿时的那种慈爱和怜悯, 更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 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的一丝不苟, 还让贾立群懂得了,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 儿童医院里的每一个岗位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孩子, 做什么工作都是应该的。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贾立群很快领悟到在医学院入学时宣誓的誓词所承载的内涵。尽管B超室的工作听起来不起眼, 其实对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非常重要辅助作用, 做一名B超医生, 就更不能辜负家长们沉甸甸的信任和托付了。此后, 贾立群很快进入了B超医师的角色, 而且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 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
然而, 孩子的内脏器官不同于成人, 加上检查时患儿还往往会大哭大闹, 所以诊断起来难度很大, 但贾立群说, 他为了“对付孩子”和充实知识, “下的功夫太大了”。而且, 为了给孩子看病, 很多孩子的父母千里迢迢来到首都, 为了挂号, 有时就在医院门口整夜坚守, 他们把儿童医院当成拯救生命、重振家庭一切希望的圣殿。因此, 为了保证急症患儿的抢救, 他承诺24小时随叫随到。为了这个承诺, 贾立群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 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一转眼到了1990年年初, 有一天, 从河北省转来了一名才两个月大的女婴, 因为他们排队排在最后, 等轮到给孩子做B超时, 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孩子的一家人都来陪护了, 女婴的爷爷试探着问:“大夫, 早就该下班了, 您也该吃饭了吧?”贾立群微笑着说:“您是最后一个, 吃饭不差这一会儿, 把孩子抱进来吧。”
在那时, 贾立群根本没有意识到, 就是他加的这个班, “加”出了一项儿科医学新发现!
刚刚两个月大的女婴重度肝肿大, 脑袋往后背着, 十分痛苦。听孩子的家长说, 他们曾在当地医院做过CT, 又去过几家医院复诊, 均被认为是良性肝脏血管瘤, 但经过治疗仍不见好转。
贾立群听完家长的大致介绍, 便开始为孩子做细心检查。探头在孩子幼小的躯体上反反复复地轻轻划过, 贾立群的眉头也渐渐皱了起来———他清楚地看到孩子的肝脏上布满了转移灶, 这是一种很不好的B超显示结果!
贾立群一边为孩子细心检查, 一边调动以往所学判断着。他认为孩子的病情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良性的肝脏血管瘤, 另一个就是恶性的肿瘤肝转移。问题是这两种病在B超图像上的表现几乎一样, 其唯一的区别在于, 若是恶性肿瘤肝转移, 肯定会有一个原发瘤存在……随着B超探头一遍遍地在患儿的腹部滑动, 贾立群终于在无数的小结节中发现了一个黄豆大的结节组织, 女婴哭闹时, 这个小结节并不随着肝脏移动———就是它!位置在左侧肾上腺神经旁的母细胞瘤, 是由肝部转移过去的!
这个女婴的病情最终在贾立群的手中得到了正确的诊断。检查结束后, 贾立群大致把情况告诉了孩子的父亲, 最后下结论说:“孩子的病有50%的治愈率。”随后, 这名女婴住进了医院, 后来的手术和病理结果与贾立群的诊断完全相同, 孩子患的是一种恶性但可以治愈的肿瘤!
让贾立群没有想到的是, 这个患病的女婴是姐姐, 她还有一个孪生妹妹。不久, 孪生妹妹也住进了医院, 检查发现, 妹妹的肝脏也很大, 里面也有转移病灶。但贾立群在孪生妹妹身上用探头怎么检查, 也探不着她的原发瘤在哪里。这让贾立群百思不得其解。
当晚, 贾立群回到家里后, 把一堆书放在桌子上, 试图查阅相关文献以解疑惑, 一直忙活到天近黎明, 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还在母亲怀孕时, 孪生姐姐肾上腺的恶性小肿瘤便发生了转移, 而且不但本身肝转移, 还通过胎盘转移到孪生妹妹的肝脏上!
根据当时的医学文献记载, 这种类型的疾病在全世界非常罕见, 在当时的中国, 仅发现此独特的一例, 临床上从未见报道。贾立群准确的诊断和其他科室及时的治疗, 终于挽救了这对孪生姐妹的性命, 姐妹俩先后治愈出院。如今20多年过去了, 当年差点儿“凋零”的两个“并蒂小花朵”, 不仅非常健康, 还双双考上了大学, 其中一个就在北京读书……
一台疑难手术, 成就“B超神探”名号
“B超神探”, 最初是在医院内部传开的, 那缘于一台差点儿被认为是贾立群误诊了的手术。
那年, 从甘肃来了一位年仅8岁的小姑娘。尽管已临近春节, 但小女孩入院后, 却被疼痛折磨得额头直冒汗, 在病床上扭曲着身子, 不停地哭泣。在此之前, 女孩的父亲说, 小姑娘已经在外地做了两次手术了, 都没找到病因, “开了刀又缝上了, 我娃遭老罪了”。
贾立群用B超作了仔细检查后发现, 小姑娘的肠子上长了一个小囊肿, 需要手术切除。对病情有了初步判断后, 贾立群安慰小姑娘的父亲说:“您不要担心了, 这次手术, 不会跟以前一样了。”之后, 外科医生便安排她住了院。
那天上午, 贾立群正在检查着病人, 普外主任忽然打来电话:“贾主任, 您过来吧。那个患者的腹腔切开了, 没找到囊肿啊?”
贾立群一听这话, 赶紧跑到楼上的手术室, 边麻利地换手术衣、刷手, 边安排准备B超机, 然后, 用探头继续搜寻。探头停留在小患者腹部的一个位置后, 贾立群指示说:“你看!那个囊肿在这儿呢。”原来, 那个小囊肿的位置“隐藏”在胰头后面且被胰头包裹着, 肉眼直视很难发现。主刀的外科大夫看了之后, 一脸难色地说:“这个手术难度太大了!如果万一不慎损伤了胰腺、碰触了胰管, 便会形成胰瘘, 很危险啊!”于是, 参与手术的同事都看向贾立群, 满眼的问号。贾立群凭借娴熟的诊断经验, 借用B超机的探头引导着, 让外科医生把胰头翻过来, 后面朝上, 找了一个基本没有胰腺组织的位置作为手术的入口。外科医生小心翼翼地用手术刀慢慢划向深层组织, 护士不时地为主刀医生擦着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两个小时后, 外科医生终于小心翼翼地切除了那个小囊肿———手术终于成功了!
因为曾经有过两次手术的“前科”, 原本一直悬着心的孩子的父亲得知这次手术圆满成功之后, 紧紧拉住医生的手含着泪连声说谢谢, 外科医生说:“哎呀, 你还是感谢‘B超神探’贾主任吧。这台手术能成功, 一大半儿是他的功劳!”
从那台手术之后, “B超神探”的“名号”, 就先在同事们之间传开, 继而在患者中间传开了。
在儿童医院B超检查室的桌子上, 永远都会放着一摞摞一线诊室医生开具的检查单, 单子的左边都明确地写着:“请贾主任作B超检查”, “贾主任B超”, “贾立群B超”之类的医嘱……有一天, 贾立群给一个患儿做完检查, 孩子的父母还是不走。贾立群微笑着问:“您还有什么要我做的吗?”“我就是想问问您, 您给我们做的是‘贾立群牌’的B超吗?”患者家长这句话逗得贾立群和在场的同事都笑了。的确, “B超神探”贾立群不仅成了北京儿童医院的品牌, 还成了B超诊断方式的品牌。到最后, 以至于让对医学科学不太了解的患者家长, 误认为“贾立群B超”是一种比他们印象中的“普通B超”更高级的检查仪器。
事实上, 外人根本不知道, 贾立群之所以能够在B超检查方面拥有一双如此精准的“火眼金睛”, 是他下的功夫太大了。他为提高技术技能, 利用休息时间拍摄手术切除标本, 对照B超图像研究分析;为减轻患儿呕吐症状, 他研究B超机理, 把低频探头转为高频探头做儿童钡餐;为防止患儿哭闹, 他把冰凉的耦合剂挤在手里捂热后再给孩子抹上……他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出儿童超声图像的特点和规律, 成为我国儿童超声领域的拓荒者。数十年在影像医学一线的坚守, 他的梦想已经成为他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深深刻在了贾立群的脑海里, 化作无穷动力, 日逐一日地为他“不让一个孩子误诊漏诊”的理想增添着一道道七彩的颜色。如今, 贾立群主任一手带领出来的团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家长的认可, 他们除了预约“贾立群B超”外, 还争相预约“王小曼B超”“王玉B超”“王佳梅B超”……
———贾立群主任已经以身作则地带出了一支“金牌B超团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北京儿童医院还会出现更多的“金牌B超医生”……
专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