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共14篇)
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 篇1
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2、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预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医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4、防保科负责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与核对,防保科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分早上和下午两次到科室进行签收传染病报告卡,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登记,并按要求设定传染病登记本,填报有关报表,防止漏登、漏报。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各科医生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报送传报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报告。发现“死卡”,要尽力使“死卡”复活,并做好记录。
5、每月末,查阅医院本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历、放射科检查结果及检验科检验结果,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6、每月在医院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并做出惩罚通告)。
7、做好医院疫情报告和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接到疫情报告卡和死亡病例报告后后按规定时限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8、认真做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疫情管理和报告的检查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搞好疫情调查工作。
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西城区7个社区卫生中心预防保健科的122名工作人员。
1.2 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全部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构成、工作年限、工作满意度等。
1.3 统计学处理
经质控审核将调查表所得资料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总面积31.66 km2,现有人口76.6万人。辖区内共有7个街道,148个居委会,每个街道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的工作人员共122名,与辖区人口数之比为1∶6 000~7 000。其中,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人,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人,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人。
2.2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情况
2.2.1 性别、年龄情况: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中,女性120名,男性2名。平均年龄(中位数)为39岁,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19岁。主要集中在50~60岁组和20~30岁组,分别为36人和35人,占全部工作人员的29.51%和28.69%。年龄构成,见表1。
2.2.2 学历情况: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共24人(其中研究生1人),占全部工作人员的19.67%;大专学历58人,占47.54%;高中及中专学历40人,占32.79%。
2.2.3 职称情况:
高级职称(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4人,中级职称(主治医师、主管医师/护师)39人,初级职称(医师/护师/护士)60人,实习医师/助理医师19人。高、中、初级职称之比大约1∶10∶15。新上岗的实习医师/助理医师较多,占15.57%。职称构成,见表2。
2.2.4 工作年限情况: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的平均工作年限(中位数)为8.5年,最长的为38年,最短的不足1年(新上岗)。其中,工作不足1年的22人,1~4年27人,5~10年16人,10~20年21人,20~30年25人,30年以上11人。近几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进入新人,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占到40.16%。由于新上岗人员较多,缺乏社区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应重视对新上岗人员的全面培养,为其提供学习、深造机会,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保证服务质量。
2.2.5 工作满意度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对机构的管理体制非常满意(满意度为100.00%);对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落实情况和日常工作内容比较满意(满意度分别为79.29%和80.00%);对工资分配制度不太满意(满意度仅为32.86%)。
3 讨论
3.1 社区卫生服务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原则上按照每2 000名服务人口配备1名预防保健人员的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
3.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是决定因素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是构成社区卫生服务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年龄、学历、职称和技能等的状况直接决定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生存与发展[3]。从调查结果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根据西城区服务人口数量、服务半径、居委会数量等,预防保健科约需配置300名工作人员。目前,仅有122名工作人员,占需要量的40%,不能满足当前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工作的需要。我们要加大人才引进和补充力度,一方面鼓励和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新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到社区中心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医务人员的转岗培训,吸引大中型医疗机构离退休或在职医护人员到社区中心任职或兼职。
3.3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主要集中在50~60岁组,占全部工作人员的31.30%。表明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中坚力量薄弱,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应注意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更多地充实年轻、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员到预防保健服务的队伍之中。
3.4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性别差异极大,仅有2名男性,比例严重失调。尽管女性在“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有其特长,但男性过少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3.5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
学历水平在一定条件下说明他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以大专为主,占全部工作人员的44.35%;本科以上学历仅占20.87%。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其直接关系着社区服务机构在社区居民中的形象和影响[4]。我们应鼓励工作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历层次,改善和提高知识结构。
3.6 缺乏高级技术人员
世界各国均以职称结构作为衡量群体结构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5]。调查结果表明,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全部工作人员的52.17%;中级职称占33.91%;高级职称仅4人,占3.48%。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尚未形成以中级职称技术人员为骨干,专家作为技术指导的队伍结构,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
3.7 建立激励机制
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对机构的管理体制满意,对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和日常工作内容比较满意,但对工资分配制度不太满意。提示我们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制定财务绩效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技术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充分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爱岗敬业精神,稳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辛梅,曲江斌,林静.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与交流,2004,7(21):1624.
[2]张东峰,杨九龙.青岛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20-721.
[3]贾利高,王芳,林良强,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1):35-37.
[4]王米兰,潘传德.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素质现状评价[J].社区医学杂志,2006,4(9):51-52.
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 篇3
一是明确适用范围。明确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在对外开展预防调查、案例分析、检察建议、警示教育宣传、预防咨询等工作必须向预防对象送交“两卡”,形成从预防立项到实效评估的一整套预防业务流程,促进预防业务进一步规范化。
二是明确操作标准。要求检察人员在发放“两卡”时必须向工作对象提示预防工作监督电话、通讯地址,方便广大群众举报或咨询;预防工作结束后,由部门内勤逐一对“两卡”反馈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为进一步的调查核实提供依据。
三是明确责任追究。工作对象反映出的问题经调查后确实属实,存在履职不当、违法乱纪等影响司法公正行为的,将根据核实后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自觉接受监督。通过进一步明确责任追究,实现工作的严肃性,提升司法规范化水平。
目前,该院严格按照“两卡”制度规定试行,在开展县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预防调查工作中,第一时间发放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告知卡》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监督卡》,提示工作对象按要求进行填写并及时反馈意见。此项工作也得到了工作对象的积极配合和充分肯定,确实凭借“两卡”制度打开了社会监督新途径,搭建了沟通联系新平台。(文/牛凌云 刘娜)
预防保健科工作职责 篇4
一、在疾病预防控制科的领导下,负责全院预防保健相关工作。
二、重点做好传染病管理、信息报送、生命统计、职业病防控、健康教育、结核病防控、性病艾滋病防控工作以及传染病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等相关工作,提高预防保健队伍素质,指导全院预防保健工作。
二、负责拟定预防保健防治工作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及政策性文件的起草,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全院预防保健相关工作的培训工作,并做好档案留存。
四、负责本科各项具体工作的管理,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五、负责本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术考核。
六、负责对全院预防保健工作的督导检查,并迎接上级部门对医院预防保健相关工作的检查,与相关科室做好反馈。
中医预防保健科工作制度 篇5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管理办法》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倡导中医“治未病”思想,积极探索中医预防保健模式,逐步建立中医预防保健体系。
2.设立 “治未病”中心或中医预防保健科、食疗药膳科、体质辨识科等临床科室。
3.积极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制定相关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案、预案等。
4.积极协助医院搞好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及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5.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要求,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中医药防病、治病科普知识宣传;针对辖区居民和本院职工开展养生保健、体质辨识、健康咨询及疾病康复指导工作。
6、重点开展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人等特殊人群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逐步建立社区居民中医健康档案。
6.协助做好本院和辖区内的妇、幼保健工作,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和妇女病、儿童病的普查普治工作。
7.做好本院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组织职工体检、掌握健康情况,并提出保健措施。建立并管理好职工病案。本院职工的诊治、病休、住院、会诊和转院等由预防保健科医生根据病情和有关规定处理。夜间、假日急诊由有关科室医生处理。
8.积极协助做好本院和辖区内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全清洁卫生制度,做好除害灭病工作。
9.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和业务学习,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中医防病水平。
10.完成上级和医院交办的其它各项医疗、预防保健任务。
大邑县金星乡公立卫生院
预防保健科2013年工作计划 篇6
2013年是推进医改关键的一年,我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改为主线,以提高全街道人民健康为目标,突出抓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落实好党的民生工程。按照区卫生局工作部署和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保所的相关要求,结合科室实际,制定预防保健科2013年工作计划。
一、传染病监测报告
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以控制突发疫情为重点,以保证传染病监测上报率为基础,切实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完善奖惩制度,扎实推进工作。
1、传染病病例报告:继续实行“首诊负责制”,责任报告人在首次发现或诊断法定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登记本”,并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上报。对有漏报、迟报、瞒报者,进行通报批评和相应经济处罚。
2、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根据疫情需要,实行即时网络直报和每日网络直报制度,预防保健科设立专人疫情报告人员,每日到各门诊诊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将临床科室上报结果与检验科、放射科上报结果进行核对,汇总后上报。
3、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及反馈:每月底对当月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反馈至主管主任及医务科。
4、传染病知识培训:制定详细计划,从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和病例监测等方面,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5、认真完成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建立健康档案
继续建立健全信息化档案,及时更新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在上一年的工作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完善返乡及流入人群的健康档案建立工作.三、慢病管理工作
1、对辖区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高危人群进行一年至少4次的随访,一年免费体检一次,定期进行咨询和用药指导,并及时录入健康档案,利用随访做好疾病防治宣传。
2、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进一步加强门诊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登记制度门诊测血压覆盖率100%,测血压登记率达95%以上,测血压信息和慢病患者就诊信息利用率95%以上;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3 健康指导、2次随访工作。
四、健康教育
用“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和“母乳喂养宣传日”,积极进行妇幼知识、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工作。
1、公众健康教育:利用院内外健康教育版面,做好公共卫生知识和健
2康常识的宣教,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生活理念,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院内健康教育版面每两月更新一次,院外版面根据相关部门要求随时更新。
2、个体健康教育:通过对门诊病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提供针对性强的疾病知识,加强对病人的个体宣教。
3、社区健康宣教:与相关科室配合,利用“世界保健日”、“结核病防治”、碘缺乏防治日、世界无烟日、预防接种日、艾滋病日等,深入社区进行健康宣教,服务予群众。
五、预防接种
巩固规范化接种门诊的建设成果,建立健全计免制度,规范计免接种操作,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到安全注射,为辖区适龄儿童提供安全、有效、免费、均等化的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服务,熟练掌握接种前、后的情况,做好异常反应的处理与登记,加强冷链管理,做好疫苗的进出、冷链运转管理,失效药品的登记。要求各年龄组建卡率、建证率、卡证符合率达98%,入托学生验证率达100%。
六、老年人保健
为60岁以上的重点人群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护和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七、儿童保健
加强0-6儿童健康体检工作,6岁以下儿童管理率达85%,新生儿访视率达85%。及时发现和治疗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同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辅食添加等营养与护理的咨询指导,对常见病、心理发
3育、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八、卫生协管工作
搞好辖区内饮水卫生、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的指导与管理,医疗市场的管理工作。
十、认真落实执行中心和三个业务指导中心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十一、加强村卫生室人员的管理与业务培训,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十二、认真做好死因监测、肿瘤病人的监测,随访、报告工作。
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 篇7
一、提高各级领导对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的重视
档案管理的对象是档案, 服务对象是档案利用者, 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即是档案的分散、零乱、质杂、量大、孤本等状况与社会利用档案要求集中、系统、优质、专指、广泛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 在我国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普遍的偏见, 认为其是“形式工作”“机械劳动”, 甚至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称之为“半退休式工作人员”。总之, 目前我国对档案管理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同样如此。因此, 应当提高各级领导对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将妇幼保健与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主要工作议事日程中去, 在年度经费预算上, 给予此工作足够的经费支持, 将档案管理工作放到各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年终考核中去。
二、明确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而言, 其最基本的职业责任是保证档案管理的及时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 同时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保证所管理的妇幼保健与计生档案的完整性——不被损坏, 做到所管理档案的安全性——不丢失, 同时还应担保证所管理档案的有序性——规律摆放, 不凌乱。
三、加强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 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是保证工作保质保量有序完成的关键。对于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而言, 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 是做好与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前提之一。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而言, 其管理的对象是数量庞大、凌乱、毫无规律的纸质材料, 档案管理工作更是一项琐碎杂乱、大量消耗体力、脑力的工作, 如果没有成熟的规则制度对工作内容及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约束, 就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杂乱无章。所以各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应当依据自身实际情况, 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自身的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同时, 上级领导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与监督, 使得档案管理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促进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化、细心化、标准化和规划化。
四、加强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与考核
虽然目前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 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人依然是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为加强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一方面必须吸纳一批对档案管理具有创新思想、技术熟练、专业技能高的专业人士进入妇幼保健与计生档案的管理的工作岗位上;另一方面, 应对现有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余培训, 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 建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 改善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懒散、消极的工作态度。
五、树立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的法制意识
档案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钥匙, 档案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档案把往复不断的现象真实地记录下来, 使瞬间变成永恒, 成为人们进行反复观察和研究历史现象、准确寻找事物发展规律的可靠依据。在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进行抽档、修改档案甚至故意损坏档案的行为是违反相关法律的。所以, 对于妇幼保健与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档案管理的法制意识, 提高其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六、总结
人口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规范计生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 利用档案资源为育龄群众和新城市、新农村建设服务, 对促进人口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工作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人口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受基础条件、观念体制、人力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计生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规范计生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 利用档案资源为育龄群众和新城市、新农村建设服务, 对促进人口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工作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杜玉杰, 刘岩, 提慧慧等.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机构优化整合:进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 (1) :89-90.
[2]何露洋, 邓德武, 曾庆源等.我国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整合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15, 23 (11) :39-42.
[3]李巧霞.浅谈档案管理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青年与社会:下, 2014 (8) :286-286.
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 篇8
这些表征提醒宝宝可能贫血
临床上,贫血患儿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面色较白,病程时间较长的患儿常有易疲倦、嗜睡、虚弱、烦躁和没有食欲。
判断贫血的简便方法是看看小儿眼结膜、口腔粘膜及舌头的色泽是否红润,如微红或苍白常提示贫血的存在。
此外,化验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目也是诊断贫血的可靠方法。
缺铁不仅引起贫血,还导致食欲及消化功能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相关的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延缓运动神经发育并损害认知能力的发展,使智商下降约9个百分点,对其成人后劳动力的损失约为2.5%。
4个月即应开始补铁
母乳含铁量偏低,但新生婴儿肝脏中有一定的铁储量,足以满足婴儿头几个月的生长需求
虽然母乳中的铁含量比牛乳少,但铁较易被肠道吸收。
德国波恩大学儿童营养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从有利于孩子脑部发育考虑,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该从出生4个月后、最迟在出生6个月后开始吃含铁的辅食,以避免因婴儿缺铁而影响其脑部发育,即使轻度的贫血也可能损害其智力发育。
饮食疗法补铁效果好
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饮食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贫血婴儿来说,在孩子出生后头几个月,母乳仍然是最佳的营养来源。
小儿由于生长发育,体重和血容量的增长,以及铁的不断丢失,必须每日从食物中摄取铁15~18毫克我们日常的食物中多数含铁量较少,有的基本测不到,有些含铁食物,不利于吸收。一般食物铁的吸收率在1%~22%,所以很容易引起铁缺乏性疾病。
这些食物含铁量较高(每100克食物)
No.1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毫克,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
动物肝如猪肝含铁25毫克,牛肝含9.0毫克,猪瘦肉中含2.4毫克,吸收率也高至7%、蛋黄含铁量亦较高,但吸收率仅3%。
芝麻50毫克、芥菜12毫克、芹菜8.5毫克、紫菜33.2毫克、木耳185毫克、海带150毫克、米6.7毫克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
断奶前后孩子的每日食谱
鸡蛋1个,猪肝100~200克,绿色蔬菜100~200克,苹果和甜橙一个。平时还可多吃瘦肉、动物血制品及果汁,有助于增加铁质吸收。
常用口服铁剂
如果孩子饮食记录中有铁缺乏,则无论有无检验依据都可以开始补铁治疗。
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含铁20%)、富马酸铁(含铁30%)、葡萄糖酸亚铁(含铁11%),口服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一般为1~2毫克/Kg/次,每天2~3次,最好于两餐之间服药,既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同时口服维生素C能够促进铁的吸收。
一般而言,口服铁剂三周就能纠正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使血色素恢复到正常水平。停药后继续吃贫血食谱2~4个月,以补足铁的贮存量。
母婴TIPS
保健科工作计划 篇9
1、进一步加强对预防、保健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以院长及主管院长、预防保健科主任、临床科主任和责任医生为责任人的预防保健工作网络。
2、加强对法定传染病管理、报告工作、按规定建立传染病登记本和卡片收发登记报送工作程序,全院的收发登记和疫情报告由防保科负责,科室、门诊病人由责任医生负责登记和卡片的填报,科主任负责检查核实、登记及填报情况,医院每季检查考核一次,列入科室目标管理评奖计分范围,要求做到法定传染病漏报率<10%。
3、肠道门诊坚持全年开诊,加强对人员、设备及药品的管理,做好肠道门诊病人的登记工作,对疑似病人有泻必检。
4、加强以性病疫情的监测、防治、登记报告工作,做到登记完整、准确、及时、不漏登、漏报。
5、加强对结核病的全程管理,对疑似结核病人、有症状者均应进行痰结核菌和胸部X线检查,进行登记、及时报告、规范治疗。
6、加强对AFP病的监测、报告管理、发现疑似病人及时报告,并配合疾控中心做好采样、个案调查和主动搜索。
7、做好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建卡工作,做到原则上本地新生儿实行全程接种工作,异地新生儿及时转卡工作,按规定渠道进苗,由专人订购发放。
8、加强对艾滋病人的全程管理,做好艾滋病自愿检测和男性艾滋病检测工作,并进行登记及时上报、规范治疗。
儿童保健科工作制度 篇10
一、在院长、主管院长及保健部领导下,做好全市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管理、业务技术指导,生命监测、开展和指导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做好科研工作,负责医院内业务的开展。
二、掌握全市儿童健康状况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为上级主管行政部门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做好全市0~6岁儿童的保健系统管理工作,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及健康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全市儿童的健康素质,降低新生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四、做好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和小儿“四病”的防治工作,调查分析发病情况,掌握发病规律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全市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降低儿童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五、制定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工作常规等,开展儿童保健工作的业务咨询与指导,组织实施监测和质量评估。
六、认真做好全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工作。
七、掌握全市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变化趋势,提出干预措施。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储存、上报本地区儿童保健的工作指标及有关资料。
八、认真履行岗位规范,努力完成科内工作计划和儿童保健、门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任务。
九、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流程、制度,杜绝差错事故,文明行医,平等礼貌待患,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保守医疗秘密。
十、建立健全各种门诊登记,做到记录准确、正规、完整并及时汇总。处方书写完整、正确、清洁,用药合理。
儿童保健科工作职责
一、在院长、主管院长及保健部领导下,负责本科的保健、门诊、科研、培训、宣教及组织协调、行政管理工作。
二、负责全市儿童保健业务技术指导,指导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保健科研等工作。
三、制定全市儿童保健业务发展计划、指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掌握全市儿童健康状况和影响群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干预措施。
四、建立健全儿童各年龄期保健有关制度及统一工作常规,负责全市儿童保健业务开展、质量监测、检查、评估等工作。
五、协助医院保健业务主管部门制定培训计划,配合保健业务主管部门组织举办儿童保健人员培训,为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科研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六、承担县区级以下儿童保健人员的业务进修学习任务。
七、指导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小儿“四病”防治,生长发育监测、儿童系统管理、小儿营养卫生、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早期教育、儿童时期成年疾病的预防,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儿童生殖健康等工作。
八、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办好家长课堂及城市区儿童保健知识宣传,促进母乳喂养工作,普及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
预防保健科工作规范 篇11
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主导、第43研究所承担的“混合集成电路及外壳研发制造服务零缺陷管理系统研究与实施”项目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关于集成化预防型质量管理方法(IPQA)
质量管理发展到今天,所涉及的范围已不单纯是产品质量,事实上已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每个过程的质量。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管理系统,需要各种适用方法的综合应用,即集成各种方法,获得最佳实践效果;质量管理必须走预防之路。各种质量管理理论对预防的理念和方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涉及,克劳士比先生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尽管对预防性质量管理做了比较多的研究,提出预防产生质量的原则,但比较偏重于从理念和文化上对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的阐述,而缺乏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法,因此企业应用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2011年以来,在集团公司“零缺陷”先进质量方法推进工作组的指导下,项目组大量研究了各种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工具,研究总结了多年来军工电子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在43所开展了基于零缺陷的质量改进活动,取得了丰硕实践成果,构建了集成化预防型质量管理方法(IPQA)的“11546”模型。
IPQA方法和模型以军工电子行业多年质量管理经验为支撑,以先进适用方法的系统集成为手段,通过有效预防实现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保持了创新性,并给出一套简单实用的IPQA实施指南。IPQA方法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预防为主的思想和过程管理的思想,关注产品或服务质量形成的核心过程,诠释了“质量形成在质量之外”这一辩证思维。
“11546”模型,即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五个过程要素、四大支持与保障、六种力(三种驱动力、三种拉动力)。一个目标:通过IPQA的系统实施打造零缺陷质量竞争优势;一条主线:围绕产品实现过程的需求、研发、制造、服务这一主线;五个过程要素:运用过程方法,针对过程五要素(过程识别、工作目标、工作标准、技术保障、态度技能)持续开展改进和提升活动;四大支持与保障:组织建设、政策引导与机制调节、质量文化、IT\知识管理\集成的工具方法四个方面提供支持与保障;六种力:以激励机制、职业通道、个人成长三种力推动全员参与,以零缺陷理念、企业文化、军工质量文化三种力拉动全员改进。
中国电科43所梳理分析了近年来大量问题案例,深刻认识到43所混合集成电路产品的特点,找出了制约43所质量提升的问题,分别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改进工作。通过不断改进与提升工作质量、过程质量和产品实物质量,43所探索、研究、践行了以“零缺陷”思想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方法,形成了以IPQA方法为核心的零缺陷落地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研究总结提炼出的IPQA方法及成果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目前已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内部启动了初步推广应用工作。
零缺陷推进总体实施路径
所有的质量管理与改进基本遵循PDCA循环,无论是9000标准,还是卓越绩效模式,甚至于6δ的DIMAC模式也概莫能外。基于PDCA循环,项目组研究提出了贯彻落实IPQA的途径,即基于问题和任务的改进方式。问题指的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改进路径,往往从实际产生的问题中来;任务指的是“更好满足要求”的改进路径,往往从用户、领导的更高要求中来。
按照IPQA方法的“11546”模型,一个单位或部门推进零缺陷有两种前提。一种前提是已明确要推进零缺陷,高、中层没有怀疑、质疑之声,在单位或部门已达成推进零缺陷的共识,则可以按照零缺陷推进“全面七步法”;另一种前提是还没有达成推进零缺陷的共识,则可以按照“试点七步法”进行试点,成功后再全面推进。
1-3步中最重要的是高层领导认可与重视;4-6步中现状诊断是关键,目标设定是手段,改进效果是王道;第7步是总结表彰,让员工更有士气、激情投入到后续的改进项目中。
“试点七步法”路径与“全面七步法”路径略有不同,主要是将问题现状诊断和目标设定移至最前。
无论是“全面七步法”还是“试点七步法”,零缺陷改进实施还需考虑:问题诊断与问题归类——务必诊断清楚问题,界定准确问题,需要管理部门、一线部门协同优化解决;目标设定与PONC值——充分关注问题产生的PONC值,并充分关注改进后的PONC值降低程度;团队——基本要求是有强有力的高层推进负责人,善于解决问题做成事的中层推进具体负责人,富有激情勇于面对挑战的具体推进执行人;方法与工具——对每一类具体改进项目加以深入研究,提出各类问题的解决工具和方法。
在质量文化机制建设上,将零缺陷质量文化融入到科研生产工作中,质量文化也更富有生命力。43所按“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的“文化三化”的原则,以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为核心,以工作标准零缺陷为抓手,以零缺陷班组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各类活动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实际效应。通过在所内开展教育培训、读书演讲比赛、品质文化圈(QCC)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质量文化内化于心;通过6S及目视管理、班组文化建设、标准动作技能大赛等搭建载体、创新活动格局,促进质量文化建设外化于形。
在政策机制建设上,项目组认识到零缺陷管理不仅仅是质量管理,也会涉及到已有的管控模式的改变,是对企业全方位管理的一种全新挑战。43所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完善管理制度,引导员工将自发性思维方式转变成科学思维方式,将随意性的做事方式转变成规范性的做事方式。 建立两级质量组织,落实两级质量责任,三级质量统计分析及三级质量例会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解决长效机制问题。完善质量监督及质量奖惩机制,全面落实质量责任制,设置或完善了产品质量奖、产品质量追究制、质量奖惩、质量考核制度、QCI一次通过奖等制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四级质量KPI指标,主要有:所级质量数据:用户反馈问题数、外部归零次数、外部批次性问题数、内部批次性问题数、新品鉴定一次通过率;事业部级质量数据:所质量数据+直通率+筛选合格率+老品QCI一次通过率;班组及个人级质量数据:一次做对合格率+发现上道问题数+本道工序交付问题数。
需求过程质量控制方面,项目组研究了QFD(质量功能展开)、VOC(顾客之声)、软件需求工程等工具方法,结合43所军工产品多品种、小批量、定制性强、用户变更多等研制生产特点,本着控制前移的思想,按照产品门类,开发了“顾客访谈手册”这一工具,从应用工程、使用环境(电、机械、气候等)、接口(电、机械、)、参数指标、合同洽谈程序、信息处理程序等多个环节进行了翔实而全面的设计,使得每个设计师、市场人员按照此工具可以比较全面地挖掘顾客需求,弄清顾客需求,在需求确认阶段不出错或者大幅减少出错的几率。
研发过程质量控制方面,项目组研究了PACE、APQP、IPD等多种研发质量控制工具和方法,结合43所军工产品多品种、小批量、定制性强、用户变更多等研制生产特点,本着在研发流程中落实分解质量责任的思路,利用IPO表梳理优化的研发流程,形成了新的研发管理流程,制修订设计准则(含可靠性设计准则的)与评审检查表共计12项,研究梳理出具有43所军工产品特点的“四类三级项目分级管理”制度,即主要产品业务分为四类,主要产品业务分为三级管理,努力做到犯过的错误不再犯,新项目少出错。
生产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面,首先通过梳理批生产流程,找准了生产制造过程的问题与控制难点,在用户需求传递、接口设计、异常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优化发布了批生产工作程序,规范完善了工艺文件体系。
在信息化支持与知识管理上,43所通过集成各类方法工具,识别、确认、分享和应用最佳实践(如缺陷库、案例库、经验库等),借助IT(质量管理体系平台),初步开展了知识管理探索,正在将原有的个体知识转变成共有的、有组织的、可以共享的知识。
项目实施以来,2011年至2013年年度业绩保持稳定增长,客户范围不断扩大,产品进入星船等空间领域,客户满意度保持较高的稳定水平。产品研发成功率逐年提高,三年内新研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批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产品质量等级正在提升到宇航级的过程中。现场管理引入QCC、6S和目视看板管理等方法,建立了现场管理文件体系和目视化流程,建立了快速反应和解决现场问题的机制。初步建成了持续改进机制,为个人、团队、管理层均给出了改进方向和重点,形成了持续改进的良好氛围。通过文化引领和班组建设,员工对零缺陷理念和质量的认识、工作状态都有了很大改变,锻炼出一支精通零缺陷理论与实战的质量人员队伍,为今后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精神科患者出走的预防及护理 篇12
关键词:精神患者,出走,预防,护理
精神患者出走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 没有得到医生的同意私自离开医院的行为[1]。患者出走会导致治疗的中断, 可能造成自己受伤或伤害他人, 危害社会, 出现严重的后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4例患者, 男13例, 女性11例, 年龄17~45岁, 平均28岁。其中精神分裂症12例, 情感障碍8例, 其它4例。
2 患者出走行为产生的原因
2.1 精神症状所致
精神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 缺乏自知力。还有的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住院是受廹害而逃离医院[2]。
2.2 社会心理因素
强制住院的患者由于生活受到限制, 认为自己没病等因素的影响想尽快离开医院。病情好转的患者因为思念孩子、家庭或挂念工作离开医院。
2.3 环境影响
如患者感到住院条件差, 伙食不好, 生活单调苦闷, 受约束和限制, 处处不自由等而出走。
2.4 对治疗恐惧或不理解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患者感到头晕、心跳加快、胃肠道不适, 惧怕药物给自己带来记忆力下降, 智力出现问题成为残疾。
2.5 工作人员疏怱或态度造成
如责任心不强, 态度生硬, 方法简单, 不耐心造成患者不满而出走。
3 出走患者的征兆评估
及时发现患者出走的征兆会帮助护士提高警惕, 加强巡视, 重点观察护理, 预防患者出走行为的发生。如有出走行为的历史;有明显的幻觉、妄想;不愿住院或强迫住院的患者, 对住院和治疗恐惧不适应住院环境;强烈思念家人急于回家的患者。
4 出走患者的行为表现
意识清楚的患者多采用隐蔽的方法, 平时多与医务人员拉关系取得信认、窥探情况、寻找出走的途径, 在防备不当时出走。患者在准备期间情绪上也会表现焦虑、失眠、坐卧不安、烦躁等。意识不清楚的患者出走时无目的、无计划、不讲究方式, 一旦出走不知道防范、危险, 容易受到伤害。
5 出走行为的防范及护理
5.1 重点监护
在掌握患者病情的情况下, 对不安心住院有出走企图的患者必须重点监护, 严格交接班, 尤其在人员少的节假日、夜晚更要注意。
5.2 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注意病房门窗的安全检查, 患者外出活动检查时要有专人陪护看护好患者。工作人员出入病房时要锁好大门, 注意观察禁止患者冲门、伺机出走。
5.3 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
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安排工娱疗活动鼓励其参加, 消除紧张、恐惧和顾虑。
5.4 尊重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牚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病情变化,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消除出走的念头。注意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 减少不良刺激。
5.5 加强与家属联系, 共同关心患者
鼓励家属多来院探视, 减少患者被隔离和被拋弃感。
5.6 创造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
保证病房清洁卫生整齐, 根据患者不同的口味制定适宜的食谱, 让患者吃的可口, 住的放心。
5.7 开展心理护理
对有出走企图的患者应主动接触, 了解其心理动态, 不安心住院的原因,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 分析并提供帮助。结合病情讲解精神卫生知识, 指导患者如何正确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 保证患者能遵医嘱服药, 及早控制精神症状, 缓解精神症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6 出走行为发生的护理
若发现患者出走时, 应立即报告病区护士长和上级主管部门, 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 在最鋀的时间内组织力量寻找患者。对出走回院的患者, 需寻问出走的原因, 针对性的给予解释帮助, 生活上多关心照顾, 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 制定防范措施, 同时应重点交接班, 防止再次发生出走。
7 讨论
住院精神患者的出走是精神科非常严重的、后果不可预测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患者的出走导致治疗的中断, 不能按计划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使患者不能如期痊愈和康复。有的患者在出走期间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家属强烈不满, 医患关系紧张纠纷不可避免。住院患者出走是医院必须重视的问题, 医务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 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管理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 对症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如发现患者有出走观念, 应高度重视, 严格交接班, 重点观察护理。如有出走行为应及时追查, 迅速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将患者出走发生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李丽华.心理与精神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5.
儿童保健科工作总结 篇13
儿保科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各项工作指标及工作计划,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截止2013年6月30日掌握辖区内儿童情况:辖区新生儿 791 人(2012.01.01---2013.06.30),其中包括流动儿童6人,建档519人;建档率:66.11%
2012年1月份:38人2012年2月份:23人
2012年3月份:39人2012年4月份:34人
2012年5月份:20人2012年6月份:22人
2012年7月份:30人2012年8月份:20人
2012年9月份:28人2012年10月份:36人
2012年11月份:21人2012年12月份:37人
2013年1月份:35人2013年2月份:33人
2013年3月份:35人2013年4月份:32人
2012年5月份:28人2012年6月份:8人
已全部将整理好儿保档案按出生、月份分类归档,以便于后期随访,为使儿童体检率(建档率)有明显提高,我们应做到电话通知预约和计划免疫接种日进行主动搜索,发现未建档儿童及时完善档薄资料,为适龄月份儿童检测血红蛋白。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与儿童家长沟通不足,导致儿童体检(随访)部分未能及时的完成,使儿童系统管理率不够高。
2、因体检项目以往开展的较少,造成儿童家长对免费体检工作不理解,不能主动来我院为适龄儿童进行体检,也是造成体检率低的原因。
3、因我镇部分家长外出,留守儿童自然存在,适龄儿童无法及时体检,给儿童保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初步设想
1、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体检项目,在婴幼儿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
2、与儿童家长及时沟通,将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及体检率提高。加强宣传,向儿童家长告知服务内容,加深儿童家长对儿童体检的认识,是更多的儿童家长愿意接受健康指导服务。
3、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与妇产科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儿童的动态,提高新生儿访视率。
预防保健科与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 篇14
一、预防保健科工作制度
1.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督促、检查、指导全院或本社区段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并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我院传染病防治方案和具体措施。
2.协助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宣传爱国卫生知识,健全清洁卫生制度,做好除病害工作,定期检查医院食堂卫生和食品卫生,预防肠道疾病。
3.承担传染病疫情和疾病监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负责医院就诊病人中各类传染病疫情监测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及时报告、登记和统计核对工作。
4.参与对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的病例监测及信息收集,定期做好发热呼吸道病例、发热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发热住院病例报表工作。
5.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参与重大传染病疫情及其它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的处理。做好放射卫生管理,负责本院特殊科室的体检、保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
6.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组织开展宣传、培训、义诊、咨询、学术讲座健康教育活动。对科室和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
7.协助院感科做好疫情报告、统计和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及访视工作,参与医院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协助做好医院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和妇女病、儿童病的普查普治工作。
8.办理院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传染病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1.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设在医院预防保健科。有经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培训上岗的疫情报告管理员,负责本单位和所辖区内的疫情报告工作。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有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37号令》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交医院指定的疫情管理人员(或投放于疫情箱内),履行好法律规定的义务。
3.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规律,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切实做到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4.熟练掌握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分类,疫情报告的时限及程序,做好上报登记,核实、填卡、传送等工作。
5.疫情报告管理人员负责收集异常信息审核报告卡,按时上报并做好各种传染病卡的分类登记工作,每月查对门诊日志、出院病例,发现漏报及时补报并按规定予以处理。
6.凡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或新发传染病或乙类中的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禽流感、炭疽、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应2小时电话报告,随后补报卡片。
7.每月查阅全院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例发现漏报及时补报,并与医务科共同进行目标考核。
8.监督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9.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10.新分配(或调入)来我院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及《卫生部37号令》等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方可上岗。
11.督查检验科、CT室、放射科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的异常信息做好登记,并第一时间将结果反馈给开单医生。
12.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13.不定期的接受国家、省、市各专家组对传染病的各项专项检查,对传染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
三、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开展医院健康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健康教育是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是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医院健康教育是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为改善患者及家属、和医院职工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各科室及门诊部应定期以各种形式向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之形成制度,认真落实。
一、病区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1.各科室必须重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将此项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病区内定点设立健康宣传栏,保健科根据各科疾病特点,每2个月更换宣传内容及期刊号,每2月一期,拍照留存.2.每月召公休座谈会或咨询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讲座等。督促检查医护人员对病人入院、住院和出院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工作。
2.医生利用查房和值班时间,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给予疾病相关知识与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不定期了解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3.责任护士按护理程序系统搜集资料,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了解其心理需求,进行心理护理和遵医行为教育,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病人信息
5.督促病员搞好个人卫生,注意病区环境卫生。
6.根据医院健康教育规范,对病人或家属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教育、住院教育、出院教育三部分,按每个部分的不同侧重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
7.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宣传资料,有禁烟标志和控烟措施。医院工作人员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须向病人或家属宣传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对病人及家属吸烟要进行劝阻和健康宣教。
二、门急诊健康教育规章制度
1.各科要根据患者及家属的不同需要.在诊疗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2.各科候诊护士在接待病人时,需开展候诊知识及本科常见病,多发病宣传,可采用口头讲解,宣传栏,发放卫生宣传,对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予指导。
3.医师在接待中应针对病情开展口头教育,发放健康教育处方。4.大厅应设健康教育处方,资料免费取阅处,门诊部工作人员要保证随时各种资料的齐全。.门诊LED屏幕要定期播放健康教育知识,传播各科常见病和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急救等知识,经常更换宣传内容。
6.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宣传资料,有禁烟标志和控烟措施。医院工作人员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须向病人或家属宣传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对病人及家属吸烟要进行劝阻和健康宣教。
四、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健康,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37号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传染病及时报卡的管理,高度重视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杜绝传染病迟报、漏报,特制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登记和初次报告
责任报告人(首诊医生)在接诊所有病人时,必须在登记本中做好记录,做到与挂号和处方签相符。初次接诊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必须在传染病登记本中做好记录,字迹清楚,不缺项。同时填写完整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责任报告人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不再进行报告。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要填卡报保健科进行登记。辅助科室在对就诊病人作出辅助检查时,必须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将检查结果返回诊断科室。
各登记本须有如下内容:
1.1门诊日志: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户口住址及现住址、临床表现及体征、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日期,诊断时间、病名(诊断)、出诊或复诊等基本项目。
1.2出入院登记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户口住址、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等基本项目。
1.3实验室登记:姓名、检查日期、检查结果、检查医生姓名、检查日期返回科室等基本项目。
1.4放射科登记:姓名、检查日期、检查结果、检查医生姓名、结果返回科室等基本项目。
1.5传染病登记本应包括登记日期、姓名、性别、年龄、户口住址、现住址、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报告日期、报告人、收卡日期、收卡等基本项目。
1.6填写传染病卡时,各项内容要项目齐全、准确、字迹工整。14岁以下儿童需填写家长姓名,电话号码。幼托患儿要填写幼儿园班级和姓名,学生要填写学校和班级,职员要填写单位,退休人员要填写员工作单位,成人要填写身份证号码,农村具体填写到村组,城市具体到门牌号。
2.订正报告
责任报告人发现已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因该传染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报告,并注明订正前报告病名)。
3.报告病种及时限
3.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电话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接报应与24小时内继续网络直报。
3.3遇以下情况要立即电话报告保健科
3.3.1甲类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鼠疫、霍乱; 3.3.2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
3.3.3检诊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脊髓灰质炎(包括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流行性脑膜炎、麻疹、其他当地新发或少见急性传染病;
3.3.4不明原因肺炎、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传染病聚集性发病和食物中毒病例。传染病病卡和传染病登记本要保管三年。
五、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管理,规范我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突发性疾病、传染病疫情、防治院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
1.门诊部、急诊科具体负责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医务科,院感科、保健科负责对本院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指导。
2.急诊科设立有专门的预检分诊点。
3.门诊部设立专门的预检分诊处,标识明确,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4.门诊预检分诊处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预检分诊。
5.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有专人将病人分诊至诊室就诊,并立即将情况上报预防保健科。及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6.门诊部、急诊科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的预检分诊工作。
7.相关科室接到院部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根据需要,设立独立的针对特定的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8.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相关科室应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有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陪同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9.经过预检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请示有关部门,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定点医院,并为定点医院提供相关资料。
10.转送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必须使用专用车辆,按照规范严格消毒。11.急诊科、门诊部分诊点应当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消毒,院感科按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检查指导医疗废物处理的情况。
12.参与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13.各级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院部举行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掌握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六、传染病日常预检分诊制度
1.感染性疾病科为传染病及疑似疾病的预检分诊科室。日常采取多层分诊,层层把关,引导发热、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2.医院醒目位臵设臵导诊牌,引导发热、腹泻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3.门诊咨询处对患者进行分诊,引导发热、腹泻及其他疑为传染病患者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4.挂号室在挂号时,对患者进行询问,对发热、腹泻及其他疑为传染病患者,引导其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5.门诊分诊护士对候诊患者询问主要症状和体温情况,对发热、腹泻及其他疑为传染病患者,引导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6.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若发现疑为传染病患者。及时与感染性疾病科联系,将病人转至感染性疾病科。污染物品消毒处理,手卫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清洁消毒后,再继续接诊。
7.感染性疾病科实行先就诊,后挂号的就诊程序。对排除传染病患者转至普通门诊,进入正常诊疗程序。对不能排除传染病的由分诊护士代为挂号、交费。
8.需要做放射科检查的患者,由感染性疾病科与放射科联系,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引导患者进行检查。
9.住院患者及患者家属出现发热情况时,由医护人员及时与感染性疾病科联系。
10.工作中执行标准防护的原则,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
七、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方案,感染性疾病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配有专用留观室,培训合格的专业医生和护士。认真做好发热门诊病人的隔离、观察、诊治、消毒、报告等工作。
2.对就诊患者应详尽询问流行病学史、询问症状、检测体温,仔细查体、化验血象和胸片检查,疑似非典应从速送往感染科进行医学观察,并将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家庭详细地址、电话号码、症状体征等逐项书面登记。
3.诊室必须保证通风良好,保持清洁,此项工作要有专人负责。4.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含疑似病人)后,要及时更换全套防护物品。5.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规定的程序会诊和转诊,严禁推诿病人。6.医护人员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服从调配,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出诊医师要认真书写门诊病历。
7.护理人员要充分作好各项药品、器械、物品的准备工作,定量、定点、定位放臵,并及时检查、补充、消毒、更换,严防差错事故。
8.确诊或疑似病例,必须立即按程序上报,不得延误或漏报。
八、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工作制度
为规范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院内发生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章十二条的规定,特定本制度。
1.医务人员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机构传染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本院预检分诊工作由护理部兼职管理,护士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全院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工作和相关医务人员的组织管理,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发热的预检、分诊工作。
3.在门诊咨询台设立体温测量站,对发热病人进行监测体温,引导发热病人到发热门诊进行初诊,并按要求做好记录。
4.预检处及各科室的医务人员在接诊病人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就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并将所有预检发热的详细情况记录清楚,每日下班前与发热门诊医生做好核对,防止遗漏。
5.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专科就诊,同时对接诊出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6.对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的必要预防措施。
7.预检分诊及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制度,采取标准防护措施,做好医务人员自我防护。同时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防止院内感染。
九、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做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腹泻病门诊开诊时间:每年自5月1日至10月31日,8小时内由肠道门诊医师诊治,8小时外由急诊科医师诊治。
2.医院设立专用肠道门诊诊断室,治疗室、卫生间等以及肠道门诊专职医师,负责对门诊腹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对腹泻患者做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就地处理,隔离治疗”。
3.肠道门诊应当备有防蝇设备、盛放呕吐物的容器及专用的诊查,采样、抢救、消毒、杀菌药品和医疗设备。肠道门诊医师应当密切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周围环境卫生。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处理完患者,先用消毒液浸泡手,再用肥皂洗,用流水冲。
5.要根据条件适当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门口必须设臵浸有消毒液的擦脚垫。
6.肠道门诊的工作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地掌握霍乱腹泻等疾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标准、抢救治疗、疫情报告等有关专业知识。
7.凡就诊的腹泻患者一律填写“肠道门诊患者登记簿”,填写时要求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便于查找和统计。
8.发现副霍乱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立即报告预防保健科专职人员,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疑似病例在确诊或否定诊断后,应做订正报告,要严防迟报或漏报。
十、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地点就诊。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市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就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感染性疾病科进一步治疗。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需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十一、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
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设在医院保健科,有专职疫情报告人员2名,上岗前经过市疾控中心专门培训,负责本单位和所辖区内的疫情报告工作,每日上、下午收取、核实传染病报卡,按传染病报告制度规定时限完成网络直报,在网络报告时先检查传染病卡有关项目是否填写完整,是否有错误等,确定无误后方可录入。疫情报告员不得隐瞒、谎报、漏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漏报疫情。遇到特殊情况立即电话通知疾控中心。疫情报告员使用的秘密每月更换一次。节假日不休,轮流值班。并严格履行交接班手续,保持本工作的连续性。定时对计算机做好日常维护,确保正常操作和网络运行正常。
1.传染病自查和奖惩制度
每月保健科组织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传染病报告登记检查,自查内容; 1.1门诊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有漏报,各项是否填写完整。
1.2门诊登记本记录与挂号、处方数是否相符。
1.3每日坚持下收上报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每月坚持大自查一次传染病漏报,认真查对,准确复核,及时发现,及时补报。
1.4经检查有漏报病例,报医院质量考核小组,根据传染病的分类,每漏报一例扣罚科室及当事人当月绩效工资每例50元,迟报1例扣罚20元。
1.5对经常出现传染病漏报的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学习,并进行全院通报批评。
2.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为了全面提高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特制度传染性疾病知识培训制度;
2.1培训医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
2.2提高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2.3根据每年流行趋势及突发传染性疾病进行培训。2.4实行专题讲座、读书报告和网上学习相结合。2.5纳入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岗前培训。
2.6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传染病报告登记要求、传染病诊疗知识等。
2.7所有新生医生,实习医生、进修医生上岗前,必须接受传染病登记报告方面的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十二、突发生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利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资源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医务科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密切接触者,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当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分管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5、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整理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定点医院。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行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十三、医院重大传染病误报责任追究制度
1、重大传染病包括三类39种法定传染病 1.1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2脊髓灰质炎、登革热、黑热病、钩端螺旋体病。
2、责任报告人接诊重大传染病疑似病人后,要立即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上报分管院长和医务科,同时上报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待上级组织专家组鉴定后,责任报告人方可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然后由网络直报员按规定时限进行网络直报。
3、责任报告人未按规定程序直接填写重大传染病病例报告卡者,扣除当月绩效工资,在全院进行通报批评。
4、疫情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程序接收重大传染病病例报告卡者,扣除3个月绩效工资,在全院进行通报批评。
5、网络直报人员没有按照程序,直接在网络直报系统报告重大传染病病例者,扣除3个月工资、全年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按下岗处理,违反法规者依法处理。
十四、传染病病例隔离制度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医务人员应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和住院病历,对所有确诊的患者,及时电话通知预防保健科。
3.对疑似患者,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隔离期根据医学检验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末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可以联系公安部门协助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措施。
4.对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和高感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予以隔离治疗。并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5.对确诊病情危重、需要抢救传染病患者,应收住相关专业科室的抢救室,按病种执行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标准预防,采取终末消毒,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6.对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医院及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7.如遇其他情况按《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8.对确定需要转院治疗的患者处理时要携带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历的复印件。
十五、艾滋病疫情监测和报告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有关艾滋病防治法规文件、切实加强我院艾滋病疫情管理工作,决定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以保证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艾滋病的诊治数据及疫情上报管理,制定本制度。
1、全院职工要提高建立艾滋病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认识,各科室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建立高效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准确收集和报告疫情数据。
2、艾滋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门诊患者和转入住院患者,各科室要详细登记并上报保健科。经实验室HIV初筛实验阳性者,同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确证实验,待确诊后再填写报告卡进行网报。
3、各有关部门必须将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人死亡者的详细资料报送预防保健科,由
预防保健科录入数据库,并及时准确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4、门诊和住院患者的管理按照“HIV患者管理规定”执行(1)各种表格、病历须按要求详细填写,不得空项。
(2)住址要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或“某小区(某单位)某楼号某单元门牌号”。
(3)联系方式及身份证号码要填写准确无误。
5、疑似AIDS住院患者必须做HIV初筛实验,初筛实验阳性者由检验科专人登记,然后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确证。采送标本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护,避免污染环境及交叉感染。“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须复印附病历后,同时在病程记录中单独记录一次“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
6、我院接触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的各个环节均应按要求防护、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7、我院接触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资料的各个环节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8、在AIDS诊疗、管理工作中,因玩忽职守、不作为等情况,造成医疗纠纷者给予通报批评、罚款50-100元;造成医疗事故者罚款200-500元,停职检查3-6个月;造成疫情扩散者做下岗处理,同时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十六、性传播疾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全院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原则上由首诊医师报告。
2.本制度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包括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零报告)、梅毒、淋病及按丙类传染病管理所规定时间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的传染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软下疳)等。
3.由保健科负责全院性传播疾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4.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性传播疾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5.各临床科医师在上报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等性病疫情时,必须填写该患者的详细地址、职业,避免网报时缺项。此项作为质控考核内容之一,将与科室绩效考核挂勾。
6.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性传播疾病,应及时补报。
7、性传播疾病报告卡填写要求项目齐全、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14周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
8.预防保健科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各科室遵照《四川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的报告与管理工作考核方案》检查疫情报告情况,如发现漏报、迟报或上报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将纳入科室质控考核范畴。
十七、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现、会诊、报告和防控制度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早期发现、预警和有效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其他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是指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发热①(T≥38℃);②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小;④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3、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4、医务人员在做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时,应立即电话上报预防保健科,由预防保健科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医院要及时组织专家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由预防保健科进行网络直报。
5.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填写标本登记表,预防保健科人员配合疾控部门进行标本转送。
6.预防保健科负责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所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相对隔离、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7.保健科人员按相关规定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8保健科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各级专家组会诊提供相关临床资料。
十八、传染病疫情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的监控、防治工作,规范疫情报告行为,严格传染病各项档案资料的规范管理,依据。
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1.实行专职人员进行传染病的疫情资料档案的管理工作。2.严格执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有关制度和规定,确保其完整、系统和安全。
3.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及档案管理的知识培训,熟练掌握网络管理和纸质资料管理的各项技能。
4.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不得遗失、泄漏相关的资料及内容,一旦发现,应及时严肃依法处理。
5.档案按年号排放,管理人员要定期整理各项档案资料。6.切实做好防盗、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虫、防霉工作。7.传染病病卡和传染病登记本要保管三年。
十九、传染病疫情保密制度
1.医院防保人员及知情的医务人员必须做好传染病疫情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疫情资料专人保管,专人负责。
2.未经卫生部和卫生部授权公布的甲类传染病疫情和暴发性大流行的疫情资料不得私自向媒体透漏。
3.任何外单位人员来中心了解、采访有关疫情,需持有来人单位和市卫生局的证明,并经医院领导同意,方可进行,任何人不得擅自向新闻传媒机构的记者人员透漏疫情。
4.凡未经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将疫情资料复制或借出。
5.疫情保密性文件或资料的存档和销毁,应经医院领导批准,统一有关规定处理。
6.自觉接受保密检查和监督。
二十、传染病自查和奖惩制度
每月保健科组织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传染病报告登记情况检查,自查内容: 1.门诊就诊病人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有漏报,各项是否填写完整。
2.门诊登记本记录与挂号、处方数是否相符。
3.每日上、下午收取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并核实,每月全院全面自查传染病迟报、漏报,认真查对,准确复核,及时发现,及时补报。
4.经检查有漏报病例,报医院质量考核小组,根据传染病的分类,每漏报一例扣罚科室及当事人当月绩效50元,迟报1例扣罚20元,下发医疗缺陷整改表,限期整改。
5.对经常出现传染病漏报的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学习。并进行全院通报批评。
二十一、传染性疾病知识培训制度
为了全面提高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特制定传染性疾病知识培训制度。
1、培训医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
2..提高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
3.根据每年流行趋势及突发传染疾病,组织医务人员培训学习。4.实行专题讲座、读书报告和网上学习相结合。
5.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和岗前培训。
6.组织考核,不及格者年度继续医学教育不及格,不得颁发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书。
二十二、结核病人登记、报告、转诊制度
1.市卫生局对结核病防治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督查管理,负责重症结核病人和有严重并发症的结核病人的救治工作。
2.凡在我院住院的结核病人应使用统一的抗痨方案进行。根据《四川省结核病归口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行规范的全程督导治疗,确诊为肺结核的病人痰检率达100%,对未愈出院的结核病人要及时转到当地定点医院实施全程督导治疗,完成规定的疗程。
3.应建立传染病人病人登记本,对新发现的结核病人和可疑病人进行登记,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率100%,对不符合我院收治的结核病人,及时填写转诊单并介绍到当地指定的定点医院进行治疗,结核病人转诊率要达到100%。
4.辅助科室(CT室、放射科、检验科)要建立异常信息病人反馈登记本,并按要求规范登记,对异常信息在登记同时第一时间反馈给开单医生。
5..微生物室建立结核病人痰检登记本。
二十三、门诊、住院登记管理制度
门诊日志
1.1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
1.2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2、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二十四、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医生须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
1.各科室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进行经验教训总结,并记录。
2.诊治医生在7日内将开具的死亡证明书上报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人员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联系家属姓名、地址,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等内容。并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3.保健科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疾控中心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4.保健科每月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5.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每份漏报扣50元。
6.对新进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培训。
二十五、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及医院感染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制定以下制度:
1.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全面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教育,树立全新的职业防护理念。
2.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如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
科,作出相应及时的处理,并做好登记。
3.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各种操作时应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即对所有
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4.标准预防措施:
4.1医务人员进行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
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
4.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应戴手
套及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仇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臵,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4.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5.1医务人员被污染锐器刺伤后立即进行局部保护措施,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
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冲洗后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包扎伤口。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如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皮肤粘膜用无菌水反复冲洗。
5.2立即上报医院保健科科,同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申请表”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登记表”。
5.3保健科立即通知有关专家对暴露者及时作出危险性评估。
5.4根据风险评估级别对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等
检查。
5.5根据检查结果及专家意见,24小时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月、1月、6月间隔)和(或)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5.6被HI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或破损皮肤接触了HIV血液、体液时根据暴露级别、风险评估结果及专家意见在4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进行预防性用药(基本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连续使用28天。
5.7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随访、咨询。在职业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乙肝表面抗原、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监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HBV阳性和HIV感染的早期症状。
5.8暴露者各项检查结果保存在保健科,以便跟踪了解被暴露情况,协助专家处理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