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预防保健

2024-09-27

三级预防保健(精选11篇)

三级预防保健 篇1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长期血压升高可损害心、脑、肾、血管等重要器官, 导致脑血管意外、冠心病、肾功能衰减等疾患。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

通过深入我社区进行入户调查以及根据统计学统计, 我社区高血压患病率已成为本社区慢性病排列之首, 且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 对辖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和非药物管理防治, 建立社区高血压的管理模式, 有效地防治高血压, 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的死亡率和病残总危险, 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经济负担, 方便患者, 提高其健康水平, 是我们从事社区卫生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以往, 我们只是通过患者来医院就诊时才能发现高血压, 并给与相关的治疗和健康指导, 至于患者是不是坚持治疗或血压控制情况, 如果患者不来复诊, 就不得而知, 至于那些有高血压但未曾就诊的患者更无以了解, 现在通过深入社区使我们了解了以往不曾发现的问题, 同时也拓宽了防治工作的视野。高血压防治必须做好三级预防, 如何做好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是我们下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的关键, 下面介绍一下笔者的体会。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

高血压的发病与很多因素相关, 目前已经明确的有遗传、精神神经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胰岛素抵抗、钠过多、肥胖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针对高血压发病的因素, 在全社会人群中进行高血压防病知识的宣传, 使本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提高, 发展为自愿接受科学防治, 进而自觉遵守健康行为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等就是高血压防治必须遵循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我们要让每个家庭能自觉地执行每人<6 g的食用盐标准, 降低家庭人口的钠摄入量, 低糖低脂肪饮食也能有效地减少“富贵病”的发生, 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 能有效地减少脂肪堆积。

另外, 研究已经证明, 高血压的发病也多与心理有关, 紧张、愤怒、惊恐和情绪激动等, 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1]。现在生活压力过大, 对于下岗在家的40岁和50岁以及刚离退休的60岁的人群, 重点要进行心里和精神方面的疏导, 要耐心听取他们的怨言, 在获取他们的信任后再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循循善诱,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懂得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从而减少高血压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在职人员, 希望家属理解、宽容, 给予上班族以宽松的家庭气氛, 以使他们回家能得以缓解精神压力, 心情愉悦从而有效减少高血压病发病。

高血压的二级预防

坚持对社区门诊35岁以上人群进行首诊测血压和每周多次下社区定期血压监测工作以及本社区内退休职工两年1次健康体检是发现新患者的主要途径, 通过35岁人群进行血压监测, 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血压患者, 对于处于高血压前期的患者, 连续监测3次, 同时给予一定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 如果依然不能降到理想的血压水平, 可以辅助药物以及早控制好血压, 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对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要进行规范治疗和注意心、脑、眼以及肾等并发症的防治。首先, 高血压一定要坚持规范治疗, 使血压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避免并发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何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尽早得到及时的治疗并使血压得到有效地控制, 是我们防治高血压以控制其所引发的并发症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确定治疗目标, 即将血压控制在最大耐受程度范围之内, 目标血压:中青年患者<130/85 mm Hg, 老年患者<140/90 mm Hg,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达到120/80 mm Hg。高血压的基本用药有六大类, 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抗高血压的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 轻度的高血压患者可选用一种降压药, 较严重的患者常需要两种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联合使用。药品的选用是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用药的个体反应以及上级医院的治疗方案而定, 遵循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同一类降压药物一般不联合使用, 用药过程中应经常测量血压, 观察用药效果。如果效果不好, 可换另一种降压药物, 但在更换药物的时候要注意衔接好药品的更替, 切忌骤然停药, 联合用药也应从小剂量开始, 防止不良反应发生。要达到理想的降压水平, 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要接受联合用药, 尤其中重度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及糖尿病等症的患者。选用≥2种抗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应注意合理配伍, 其次, 每个人的血压在1天24 h内有着不同的变化, 以前所用的短效降压药物经常因为半衰期的原因出现降压不稳的缺点, 而且患者依从性不佳, 现在基本采用长效降压药物, 它的特点是使血压平稳下降, 弥补了以前降压的不足, 而且现在高血压药物的复方制剂也较多,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对于高血压患者, 我们会针对性地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心电图、B超的检查, 以了解患者的内部器官情况, 以便及早防止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 他汀类降脂治疗时, 一旦患者有肌肉触、压痛或疼痛, CK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 应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2]。

目前, 本社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基本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血压水平比较理想, 但对于已达到理想水平的高血压患者也不能疏于管理, 要进行经常的教育和血压水平的监测, 持续督促服用维持量的药物, 在季节变更时更要注意监测血压, 随时调整药物剂量, 使血压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 以避免并发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 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产生沉重的负担, 所以, 对于高血压的有效预防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探讨社区高血压三级预防体会。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三级预防

参考文献

[1]林星虹.浅谈高血压与人的心理[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14) :106-107.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09.

三级预防保健 篇2

胃癌应该以预防为主,做到三级预防,可有效减低胃癌的发病率。

1.一级预防,专家在对胃癌病因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因素的研究时,首先加强对群众的有关预防胃癌的科普宣传教育很重要,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应避免进食粗糙食物,不吃烫食,不过快进食,不吃过咸食物,避免对上消化粘膜的机械损伤;少吃或不吃盐腌食物,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烟熏、油炸和烘烤食物,减少致癌物的摄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不生气进食,不抽烟,使机体免疫及神经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香菇、肉类)、水果,多饮牛奶,常常饮茶特别是绿茶(不要太浓),有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一级预防的内容是易看易懂,而不易真正做到,但这些内容对胃癌的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2.二级预防,这一部预防要做到“三早”,即早期发现从而早期诊断最后进行早期治疗。对胃癌高危人群的监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溃疡、胃息肉、术后残胃、恶性贫血和HP阳性所致的各种胃病等患者,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40岁以上胃病久冶不愈患者,应按期复查,对这些癌前病变者应通过X线、纤维胃镜粘膜活检进行监测,一经确诊,尽早争取综合治疗,在监控的同时,对上述这些癌前病变应进行“不懈的治疗,直至痊愈”,中医中药对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伤医事件的三级预防 篇3

极端伤医杀医事件的频发,与政治经济、法治环境、民众文化与信仰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大的环境一旦形成,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医界一定要明确认识:第一、对于“医院暴力极端事件”,要准备打“持久战”,要“警钟长鸣”;第二、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改变自身的“微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医院暴力以及极端恶性事件是可以预防的。

谈到预防,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套用一下“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进行表述。

一级预防:没事不找事

讲“一级预防”,一定要对疾病的致病因素有着深入的认识。但是,这个方面没法说太多……我们干脆跳过去,讲些结论性的东西。

首先,看病,要正儿八经给人家看。我们反复强调注意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全力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尤其是一些低级错误。

第二,看病,要学会看病人的“家”。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注意善待中低收入、特别是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对于那些“砸锅卖铁”、卖房子来看病的病家,在使用昂贵的重大药物、重大手术等方面,一定高度谨慎。没钱的人,按照没钱的办法治;有钱的人,按照有钱的办法治。若是你把没钱的人按照有钱的办法治,那你就离死不远了。

第三,看病,要学会看病人的“人”。特别要注意观察患方有无精神心理障碍、有无对诊治的过高预期。要多给患者安慰,多与患方沟通。平日里,你对给他几个微笑,他就不好意思砍你…

上述几个方面的培训教育,大家平时接触比较多,我就不再赘述。我想针对“医院暴力极端事件”的“好发季节”和“诱发因素”重点讨论一下。

这些年处理各类医患纠纷和医院暴力事件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医院暴力冲击的整体形势是否可以预测?我曾绘制过国内医院暴力极端恶性事件的年度走势图,有波峰有波谷,就像股票的K线一样(不同之处是,医院暴力极端事件走势终年呈“高位运行”态势)。我一直坚信,这个曲线的走势是可以预测的,但还没找出特定的预测指标。不过,我认为具体的指标不在医界范围之内,而是与经济形势、重大节点等有关。

肯定有朋友会说,既然不知道预测指标,那么关注医院暴力极端恶性事件的走势有啥意义?当然有意义。目前医院暴力极端恶性事件的走势中,明确呈现出“惯性特点”或者某种程度的“破窗效应”:一旦出现恶性事件,那么后续常常接二连三地发生。所以,现在只要连续出现伤医事件,医疗机构就要意识到“好发季节”来临了,就有必要马上提升“预警级别”!

如果对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医院暴力极端事件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施暴者身上常常有着各种社会科学领域矛盾的“累加”:经济状况极差、家庭不和、社会支持不足、信仰缺失、性格缺陷等等,最后再加上慢性(重大)疾病无法治愈的痛苦。由此可见,在目前一个时期,医界有必要加大对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不要傻傻地成为这些巨大矛盾的“接盘者”。换句话说,在诊疗适应症的把握上,不但要注意“病理生理适应症”,还要注意“社会科学适应症”。几十年前可以进行的某些高风险治疗模式,如今是否依然能够做?这是个问题。因为,社会支持程度、社会信仰氛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旦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极端事件对医院或医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

二级预防:矛盾不激化

二级预防是“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预防极端事件方面,可以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一旦发现医患纠纷中当事人有过激举动的倾向,可以立即报告“有关部门”。但是,真心希望他们有一颗“作为”的心。我们还是要来谈谈我们自己该怎么办。

医院暴力极端事件的“二级预防”,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力对抗的发生。要做到少打架、或者不打架,在已经发生的医患纠纷中识别出那些有可能拿刀来砍人的主儿,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出现极端事件。

“早发现、早诊断”的核心就是“评估”。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多起伤医杀医极端事件,往往被很多人描述“毫无征兆”、“防不胜防”,这样的结论让医务人员顿生恐惧。医院暴力极端事件真的是“毫无征兆”的吗?其实,单就医院暴力而言,国外早已有了较为成熟的风险评估指标:例如,患者表现激动或者不安、患者出现抵制建议治疗的行为、患者存在威胁或暴力行为史、患者的朋友或者家属出现暴力行为、有药物或酒精滥用史等等,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医院暴力极端事件并非“毫无征兆”,而是我们没有充分认识。

我们重点来谈更为可怕的“极端事件”的预防,这里更是有很多“蛛丝马迹”可循。一些长期从事纠纷处置、有经验的“老医务”都知道,医闹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反而是某些闹得不太厉害、但有些偏执或行为异常的人。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引起医务管理部门高度紧张,主要是因为,经过评估,经常会发现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严重扭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之我们前述的“矛盾累加”,他们对社会、对未来已经产生绝望情绪,极易出现极端行为。

更为麻烦的是,当前这个时期,很多人没有信仰束缚,不懂敬畏,一旦绝望就以极端形式报复社会。我们在处理与此类人群的纠纷时,一定要特别当心,要与“医闹”区别对待。首先,确保“不刺激”原则,与此类人员沟通一定要有足够耐心,切忌言语刺激。其次,与对待“医闹”应采取的强硬态度不同,对待此类人员,要尽量灵活化解。我们要注意,对于此类人群,单纯地讲道理都白搭。化解的要点在于重建他们的生活希望,最起码不要让他们在医院彻底绝望。

所以,有时即便医疗上没有过错,也可以给予适当“补偿”。说白了,并不是所有来医院吵闹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他钱,还是要讲法治的。但是,一旦我们“诊断”出对方有某种程度的“精神障碍”时,这钱是必须得给了。我喜欢开玩笑说,在预防极端恶性事件方面,一定要相信人民币是可以治疗重症精神障碍的。给的越多,疗效越好。这个道理大家必须得想的通,在当下的无序时期,要学会感悟“舍得”。

记住,对于那些时代造成的绝望群体,我们一定不要成为压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级预防:有事赶紧逃

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以防止伤残,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当然,在第三级的预防之中,还是要非常注重安保力量的作用。那个古今中外史无前例的“每20张床配备1名保安”的治标不治本的指示要求,虽然把医院变成了一座座“军事要塞”,但在目前来说,医疗机构确实很有必要强化“人防、物防、技防”。而对于医护人员,我们要说:逃跑。这是预防被砍的最后一招了,极为重要。

在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技巧方面,我推荐一下国内医务同道出品的《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这份有着本土特色的指南,在“逃跑”、“防御”、“抵抗”等极端暴力三级预防的各个具体方面,都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建议同道们研读一下。在这里,我很想着重强调,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危急时刻,一定要头脑清楚,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不要追求一时的“尊严”。在屠刀面前,要勇于逃跑,保命要紧。实在跑不掉,再进行顽强抵抗。我们绝对不要求大家在危险面前“保护公物”什么的:不会保护自己的人,我们根本不指望他能保护医院。

在医院内部培训的时候,我很明确告诉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们:逃跑,是对生命的爱护,是一种可贵的职业素养。

好了,所谓“医院暴力的三级预防”,讲来讲去,就是说,保命不是依靠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而是依靠智商和情商。

三级预防保健 篇4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 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已达在校人数的20%~30%。 (1) 教育部和各高校纷纷出台制定并逐渐落实“奖、勤、贷、助、补、免”等资助政策, 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带来了有效的物质保障。但这并不能掩盖高校经济困难生心理资助工作的弱化及其带来的潜在不良后果。高校迫切需要关注该群体的心理历程, 加强心理辅导与教育,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1 高校经济困难生的心理特点

高校经济困难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难的大学生群体。 (2)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与困扰。

(1) 经济压力带来的自卑感。国家、高校、社会的资助政策已十分多元化, 但仍不能覆盖到所有困难学生。在评选困难生的过程中, 为了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往往需要公开评选、投票以及名单公示。这给那些自尊心较强、不愿让人知晓隐私的部分困难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使得他们常常自我否定、妄自菲薄, 甚至出现社交障碍。

(2) 学习困难带来的焦虑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或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 同时参加各类社会兼职来缓解经济压力。但因学习基础较差, 且兼职分散了部分精力, 尽管努力学习, 一时仍无法改变在集体中的落后位置。又因很少参加其他校园活动, 精神生活相对匮乏, 较难排解这种紧张和焦虑感。

(3) 人际交往缺失带来的挫折感。经济困难生由于经济拮据、成长环境和文化的差异、自卑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有时还会敏感、猜疑。长此以往, 他们没有得到在人际交往能力和勇气方面的经验积累和锻炼, 导致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往往会产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

2 高校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

相关研究表明, 很多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可以通过事先的预防来消弭。 (3) 社区心理学构筑了三级预防和干预体系:初级预防、次级预防和第三级预防。建立高校三级预防保健网应成为对高校经济困难生进行心理资助的首要工作。

2.1 初级预防保健

初级预防, 主要用于当前正常的人, 使他们减少未来发生心理失调的几率, 促进他们在情感认知、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发展提高。

2.1.1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 我国各大高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课程地位并不突出, 在有的学校属于公选课, 有的学校则只针对心理委员开放。事实上, 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将该课程列为新生必修课, 在全体学生中普及。一方面帮助全体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弱化经济困难生这一群体的对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的恐惧与防御,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普通学生是平等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可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及生涯规划、大学生压力与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

课程的开展形式应丰富多样。除传统授课方式之外, 还可以根据同学的需要, 开展专题讲座;或让同学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分组, 开展研究与讨论, 再组织各组同学互相讲解;抑或就某个主题组织户外活动, 使学生在运动和游戏中获得体悟、提高心理素质。

2.1.2 建立起心理教师、辅导员、与家庭之间的同盟

心理教师既要开展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又要关注各类困难生的心理动态, 任务繁重。因此, 建立起心理教师与思想政治辅导员、社区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骨干之间的同盟尤为重要。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应广泛开拓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 根据各学生工作者反应的问题, 及时全面掌握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动态。并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骨干参加心理培训, 重在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传授心理问题鉴别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技能方法。

高校大学生虽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 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由来已久且持续而深刻。学校教师应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 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另外, 我国家长往往更偏重于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非心理发展状况。学校可以在新生家长会中穿插心理讲座;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心理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平台, 宣传心理保健知识、解答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疑惑等。

2.2 次级预防保健

次级预防, 是在问题刚刚出现但尚未严重泛化或产生持续影响时采取的保健措施。

2.2.1 鉴别区分出有一般心理问题或有此倾向的学生

首先, 定期做好心理普查工作, 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选择一些心理健康问卷、人格问卷等, 每学期进行心理普查,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发展动态。还可以设置网站, 便于学生上网测验, 并能及时获悉测验结果, 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其次, 初级预防保健中提到的团体讨论和素质拓展,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交技能, 还能帮助我们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例如有同学在活动中总是躲躲闪闪, 即便是做游戏也无法投入, 可能是他性格内向, 也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变故让他内心压抑, 这需要心理教师通过观察、测验、与学生本人或家长之间的谈话等做进一步鉴别。

2.2.2 选择并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心理问题的个别性或普遍性, 选择个别咨询还是团体咨询。根据心理问题的类别, 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法, 必要时还可以考虑父母咨询等。

另外, 心理教师可鼓励有共同问题的学生自发促成自我帮助小组。自我帮助小组是社区心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 由具有相似的问题、生活处境和危机的个体组成, 其成员之间相互提供情感支持、学习应对方法、发现改善条件的策略, 并且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帮助自己。 (4) 研究表明, 自我帮助小组对帮助经历慢性压力、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应对困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 而我国对此概念则甚为薄弱。

2.3 第三级预防保健

第三级预防, 旨在削弱那些已经持续出现的问题的严重性, 是对处在危险中的个体所显现出的一些明显症状或问题行为进行治疗。

第三级预防保健主要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开展心理治疗和康复期的保健工作,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配备的心理教师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资质来解决此类问题, 因此需要将学生转介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或相关医院等。转介过程中, 需明确向学生解释转介原因,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3 三级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结合我国高校心理保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经济困难生的心理特点, 三级预防保健网在高校的建立还存在以下重点与难点。

3.1 保质保量加强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培训

我国心理保健工作起步较晚, 相关从业者数量较少, 水平参差不齐。人力资源的匮乏往往导致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运作困难, 无法深入开展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对入职教师加强培训, 包括对心理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测查、理论素养的提高和心理咨询技能的训练等。培训手段可以通过增进各学校之间心理工作者的经验交流, 还可以请其他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培训讲座和定期的督导工作。

3.2 辅导员只能协助不能代替学校心理咨询师

作为教师队伍中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 辅导员掌握着学生的大量信息, 也是学生最愿意亲近的人, 开展谈心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 能有效协助学校心理咨询师建立并维护初级和次级预防保健网。

但辅导员绝不能代替学校心理咨询师, 因为心理咨询师和学生之间只能是咨访关系。心理咨询师要求保持一种非评价的中立态度, 这样在心理咨询师面前, 学生才可以真正敞开心扉。然而, 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 在心理咨询开展前就已经对学生有了主观印象和价值评价, 这会使咨询过程失去中立。另一方面, 学生担心问题的暴露会破坏自己在辅导员心目中的形象, 因而对其有所保留和隐瞒。

3.3 解决好学校——家长联盟与保密原则之间的冲突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更为细致专业地开展心理预防保健工作, 学校与家长之间形成联盟是相当必要的。但是, 心理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又不允许他们把学生出于信任而告知的、在保密原则范围内的信息透露给家长或其他教师。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需要心理工作者自己去把握。

4 结束语

重视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 不仅要在经济上投入大量物力和人力, 还需要在思想和心理上帮助他们。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学校能通过探索并实践以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保健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域开拓新的途径, 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才提供更为积极有效的心理资助。

注释

1周彩虹, 刘岩松.高校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10 (3) :33-36.

2范卉敏.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困育人工作的双刃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30 (4) :46-47.

3钟惊雷.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防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78-79.

4K.G.Duffy&F.Y.Wong..Community psychology.Allyn&Bacon.2005.

职业学校校园暴力三级预防措施 篇5

校园暴力事件的防范,须靠学校、政教处、部、班主任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直接沟通,使教育力量迅速贯彻,才能达到真实的效果,否则只是作表面文章。毕竟最后的问题是在学生身上,必须从学生身上找方法、用方法,才能在学生身上看见效果。因此,我部除了全力推动《就业部教师管教与引导学生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三级诚信构建方案》制度以强化改善学生安保意识外,只有彻底落实《校园暴力三级预防措施》,才能消除校(班)霸及各种欺凌现象,才是解决校园暴力的最终方法。

三级预防措施中,对高关怀学生的个案追踪与辅导(二级),是重中之重。有效落实二级预防,避免高关怀学生误入歧途,不但能解决校内问题,也对将来社会冶安有重大影响。

第一部分

一级预防----教育措施

一、目标:通过教育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关怀,塑造健全人格,构建健康、温馨、和谐就业部。

二、对象:一般学生及违纪C级以下(含C)学生,要进行教育与引导。

三、策略:减少危险因素,增加保护因素。强化法治教育、亲孝教育、品德教育,以爱心关怀学生,以耐心照顾学生。

四、作法:

1、强化我部依法治班教育。

我部牢固树立以法治班思想,落实《教师管教与引导学生办法》,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培训,处理违纪学生照章办事不走样,强化法治观念,使人人做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学生。防范聚群结帮。

2、强化家校共教

班主任要持续推动家校共教,及时与家长沟通,开好家长会,将我部给父母“六条”建议通达家长,激励父母以亲情善尽教养之责,促使家庭与部、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防止学生偏差行为。

3、强化学生品德教育

鼓励学生优良表现,培养学生知文明、达礼仪、自尊尊人、自治自律的处事态度;引导学生身心发展,激发个人潜能,培养健全人格,养育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符合我部要求的行为习惯;确保班级教学及学校教育活动正常进行。

4、加强教师引导作用

引《弟子规》、《道德经》等古典文化进课堂,组织具备丰富辅导知识、能力与助人技巧的教师,用传统观念与诚恳态度来教导学生,启发学生,营造德育氛围。

5、以爱心关怀学生,以耐心照顾学生

我部教师要以活动引领,鼓励学生参加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经常组织正向娱乐活动及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育教于乐,陶冶学生人格。每一个教师都应以爱心关怀学生,以耐心照顾学生,搞好个体帮教,避免学生涉足不良场所被不良势力吸收、利用。

6、借力维护我部安稳

①组织护送队,在学生上、放学所经路线,加强巡视,防范不良事故发生。建立从聂家庄到田家庄的一段路为安心走廊。

②将防止校园暴力纳入我部例会与班周会固定议题,总结违纪案例,分享管理经验,检讨执行《三级预防措施》成效。

③与警方保持密切联系,充实我部危机处理及应变能力。定期邀请警官向学生灌输法律、人身安全等常识,增进学生防暴知识。联手合作维护校园安宁,减少伤害。第二部分 二级预防----高关怀措施

一、目标:对高关怀学生早期筛选,即时辅导,预防学生涉入不良场所及发生不安事件。

二、对象:针对需高关怀学生和出现偏差行为及D→E级问题学生,及时引导。

三、策略:进行危险群筛检,早发现,早介入,即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四、作法:

㈠、高关怀学生早期筛选,及时辅导。

1、筛选高关怀学生---筛

①个性较冲动,有不服管教或暴力倾向者。②单亲家庭者。

③孤儿及隔代教育者或留守儿童。④经常出入网吧,有网瘾者。

⑤常迟到、早退、旷课,生活作息不正常者。⑥有吸烟、喝酒习惯者。⑦班霸、欺凌学生者。⑧行为偏差遭校规处分者。⑨患有特殊疾病及精神疾病者。⑩与校外不良人员勾结者。

⑾一次违纪达D级(含C级吸烟)以上者。

2、了解学生---知

①进行家庭访问或电话沟通。

②从个别辅导及课任老师了解学生情况。

③从其它学生、朋友、邻里等多渠道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形。④阅读错误累积记录及个人资料。

⑤详细记录访察所得信息。

3、检查异常现象---察

①安排嫡系学生就近观察,立即通报异常言行。②请课任老师留意,立即通知异常言行。③与学生交谈或从学生日常行为中察觉异常言行。④从与家庭成员联系中掌握异常情形。

4、采取引导(引领+辅导)措施----辅 ①课任老师

将本节旷课学生及发生严重违纪学生,报、交班主任,将撞高压线学生送交部,并配合追踪引导,对违纪较轻学生进行教育警告并保留记录。

②部政教

建立由部主任、政教和班主任组成的危机处理小组,强化危机意识,应变能力,突发事件要迅速通报,查纠违规行为,劝导改正;严重问题学生实施高关怀课程,辅导矫正。对已有违纪参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给予适当处分。

③班主任

建立行为偏差学生档案,搞好矛盾排查、安全排查。对违纪学生进行调查引导,对高关怀学生进行密集辅导,对旷课学生、严重违纪学生、特殊学生,及时进行家访或电话沟通,恳请家长严加管教。

接受并处理学生告知、申诉事件。重视弱势学生受欺侮事实。

5、强化及时通报----报

依事件等级及时通报班主任、部、政教处、校。D级以上问题(含C级吸烟)通报家长或监护人。对超越我部处理能力的严重事件报110,协请妥处。

6、处理暴力事件----处 A学生打学生

B学生打老师﹝严重的报警﹞ C家长打老师﹝报校、警﹞

A、B所有违纪照《就业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办法》进行妥当处理并落实我部高关怀课程。

(二)建立二级预防辅导机制

①由课任老师、班主会、部、政教处组成辅导群,密切配合,各司其责。承包高关怀学生,加强个别辅导,以避免学生发生暴力事件、涉足不良场所与涉入不良组织。针对个案辅导的同时,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以收预防重于治疗,培养重于预防之效。

②对行为偏差学生实施高关怀措施,唤醒学生感恩、惜福及亲孝意识,降低偏差倾向发展,同时加强监管、追踪,掌握其动态,防止再犯。

③令其写出增分计划,给予改过自新机会。

(三)加强就业部安稳保全及防护工作

落实我部《教师管教与引导学生办法》,加强校园安全检查,以制度保安;充分利用如金属探测仪、对讲机、视频监控等设备,以科技保安;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以教育保安;加强个别追踪辅导,以爱心保安。

第三部分

三级预防----认辅矫正

一、目标:认领辅导、积极导向、协助脱离

二、对象:针对严重行为偏差学生(E级以上问题学生)进行认辅矫治及身心康复。

三、策略:降低危害、有效处理、预防再犯。结合认辅教育及强权力量,开发教育资源,协助脱离不良组织,除掉霸凌暴力意识,引导正向健康行为。

四、作法

1、即时通报

对严重行为偏差学生强化管理,对涉入不良组织、携带管制刀具、严重顶撞老师,发生暴力事件等一次违纪达E级学生,从发现起立即报部、政教处及学校,同时加以妥切控制和教育,收取并保留证据。

2、认辅矫正

建立支持性及矫治性辅导小组。①该小组至少由学校责任人、家长和班主任三名人员组成,前二者认领并承担教育管理责任,后者接收并承担教育管理义务,共同完成有效辅导,救助学生。②该小组成员均可参与危机紧急处理,受委托并有权处理该生的突发安全事件。在规定时间与地点通过强力宣教,施以个别辅导,导正学生偏差行为,促其尽速认错,改错,脱离不良场所及组织,回归正常教育体系,确保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实现我部“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③做好个案辅导记录。④完成高关怀课程〔见《就业部管理白皮书》〕。

3、加强与警方联系,以《就业部教师管教与引导学生办法》为原则,强化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不折不扣完成我部高关怀课程。对E级以上问题学生,制度上要劝免退学或勒令退学;2E级问题学生定义为自动退学;恶性事件移交派出所。

4、从六中事件中,我们应看到生命的宝贵,需要形成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珍爱,树立生命至上的意识。我部对严重行为偏差学生的管理理念是强制加引导,从救助到开除,要处处体现人性关怀。

三级预防保健 篇6

一、关于“三级”预防

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模式是依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个体发展变化状况,进行分层次、有梯度、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优化,防范预警干预,分析诊断治疗的教育教学活动模式。一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即立足于“面”,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她)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与耐受力。二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立足于“面”与“点”的结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防范预警工作,干预学生群体的不良心理倾向,尽早发现个别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三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立足于“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工作,深入分析研究个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怀、关注、帮助他(她)们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阳光面对学习生活,实现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三级”预防的意义

(一)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管理、人格发展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心理品质、强健的体格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机制,是学校教育落实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不仅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由学校层面下移下放到各年段、各班级,壮大工作队伍,扩大工作覆盖面;还可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和不同层次,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三)山区高中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差距迅速加大,山区高中教育变得更艰难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突出。在山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呈现人多、面广趋势,不仅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方面,有学习生活方面,有青春期生理发育方面,有心理品质行为方面等;问题的广度深度呈现复杂化、特殊化和多样化,因而山区高中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尤为迫切,势在必行。

三、“三级”预防的实施

(一)一级预防机制,宣传教育优化。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遵循中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引导,预防和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实践的针对性,有序进行教学讲授,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接受能力,避免过于理论化,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授课。如针对中学阶段高中年级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引导、认识,贴近、深入学生的心灵,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接受,头脑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促进良好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

2.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学科渗透等渠道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积极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导报(半月刊),学校图书馆设立心理角;邀请专家现场讲座,视频聆听国内外、省市各级知名心理学者心理案例专题分析,结合各级各类德育先进学校的心育心辅事例进行宣传教育。

3.心育环境氛围的构建。

社会竞争增大了学生对学习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这种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高中学生因适应不良表现出各种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因此心育环境氛围的构建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保健的关键。学校和谐的心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他们自觉融入现实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中各种差异与不同;尤其对于山区高中学生,他们不像沿海发达地区同学那样见闻广博、见多识广,凡事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因此,与人相处时,自然而然造成山区学生内向、自卑而羞于启齿,学习生活方面,面对社会即形成较大障碍。所以构建和谐的心育环境氛围可以促动同学在校园生活中增进与同伴学习交往的能力,有效降低山区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让他们学会生活,与人愉悦共处,快乐自主地学习。

4.榜样感召,行为指引。

山区学生虽朴实,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确不少。如有的学生总是沉默寡言,不愿和别人交流;有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有的学生好动,爱惹是生非,自控能力差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其个性形成原因,给予学生行为指导,找出楷模标榜,学习榜样,对比借鉴引导,树立榜样,通过榜样感召和行为指引,解决心理障碍诱发心理问题。

(二)二级预防机制,防范预警干预。

1.成立心育室,开展辅导与咨询工作。

细化学校德育处工作,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由德育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年段长、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心育室为平台,联合社区及上级部门相关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机构等,做好学生团体的辅导工作,以及个体的心理疏导干预工作。

一方面,着手于“面”,开展辅导工作。由学校各年段、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配合学校德育处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开展全体学生团体辅导工作,旨在构建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心理问题扩大和加重的防御系统。第一,借鉴心理测评技术,进行有效预防保健。团体测评主要通过纸笔测验,测验形式主要有七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简答题、小论文等。第二,建立心理防范预警档案,对比筛查,辨别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倾向与变化趋势,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面”的教育疏导与“点”的矫正。

另一方面,落实于“点”,开展咨询工作。基于“面”的辅导基础工作,及时开展问题学生的咨询工作。通过团体辅导中个别学生在认知感触与学生团体差异性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找老师倾诉、交流与询问,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推进咨询工作。第一,自觉形成与学生的咨询关系,进而掌握更多学生资料,以便进一步分析和诊断;第二,教师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咨询目标,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合理咨询方案,实施指导帮助;第三,对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以便落实巩固咨询干预之效果。

2.内外兼修,调控拓展。

心育心辅工作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同学积极参与,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培育,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防范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干预矫正,如刻意的情景设计、独特的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形式。促进其融入和谐的活动氛围,感受大家庭中一份子的温馨,获得主人翁意识,大家都“动”起来,使心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健康发展。

山区高中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弱,自卑感、孤寂感强,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弱。学校极有必要适时适度地开展相应的心智拓展活动,如袋鼠跳接力、合力吹气球、绳圈接龙等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主题活动;攀岩、过独木桥、孤舟漂流等锻炼意志,激发个体潜能的主题活动等,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在体验生活的快乐的同时,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与他人交往协调的能力,促进心理生理全面健康成长,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同学的心理品质。

(三)三级预防机制,分析诊断治疗。

三级预防机制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具有某些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治疗、康复的活动过程。其核心在于“点”的工作,深入分析、研究、诊断个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意想症等,通过一些正规的医院门诊,专业的心理机构,相关资质的心理专家进行会诊,借助网络远程咨询问诊听诊,通过电话网络等预约门诊随访,校内外联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力量,服务于学生,助力于山区教育,使山区高中学生可以心无旁鸷、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高中学习中,更加阳光自信地面向社会、面对生活。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三级预防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自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间住院分娩的产妇。通过我院计算机数据库及手工卡片查找并核对,产后出血的产妇作为产后出血组(440例),其中剖宫产317例,阴道分娩106例,产钳17例。通过我院分娩登记记录选出非产后出血的产妇,使用随机表选取随机数字作为开始,同月份的分娩总数除以对照总数,以此作为间距,按1∶2随机12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剖宫产792例,阴道分娩365例,产钳43例。

1.2 危险因素定义

所有的患者均产检建卡,根据病案记录采集以下可能影响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1)孕妇基本情况:如怀孕年龄、身高等基本情况。记录孕前体重、既往孕产史(包括:怀孕次数、经产次数),是否双胎、试管婴儿。(2)妊娠期各种内科合并症及并发症:如贫血、血小板减少、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等以及既往子宫肌瘤剥出等手术史。产前超声胎儿各径线值。(3)分娩情况:分娩方式、胎儿体重、第三产程时间等。(4)硫酸镁应用史定义为产前或产时24小时内应用。

1.3 方法

由于是回顾性研究,仍沿用2012年前产后出血的定义。根据胎儿娩出后24小时阴道流血量超过500 ml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的计算方法为:第三产程应用面积法,胎盘娩出后至产后2小时应用弯盘收集血液,产后2~24小时称重法计算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OR值,并对OR值做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分类变量数据比较应用的是卡方检验;而连续变量应用的是t检验,分区则是根据高危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有高危因素时对应的产后出血风险值。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子宫穿孔史、孕期肝素应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活跃期时间、胎儿窘迫数据产后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胎剖宫产史产后出血组与对照组相比(34/440 vs73/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经多元回归排除的单因素有超声股骨长度、超声头围以及死胎史。

产后出血组年龄超过35岁患者有17.0%(75/440),与对照组10.3%(123/1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组中胎儿体重>4000 g占11.4%(50/440),对照组6.8%(81/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组与对照组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孕前体重平均57.54 kg,产后出血组平均59.23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体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1.86 kg,产后出血组72.82 kg,P>0.05)。孕前体重指数(BMI)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54 kg/m2vs 22.05 kg/m2),P<0.05;产前BMI两组比较(27.48 kg/m2vs 27.66 kg/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体重指数需要计算,而体重更为直观,将孕前体重放入多元回归分析,见表1。

表1 产后出血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及高危因素相对风险值Tab 1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relative risk values on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为更好地进行高危因素的细化分析,我们还比较前置胎盘的产妇总流产次数平均为2.28次,与非前置胎盘产妇流产次数(1.80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较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孕前体重均值(63.1 kg vs 57.6kg)及产前体重均值(79.2 kg vs 71.5 kg)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产后出血双胎妊娠组与对照组(7.7%vs 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妊娠胎儿总体重明显增加,较单胎易合并羊水过多(5.9%vs 13.5%)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0%vs 28.8%)(P<0.05)。

2.2 产后出血多元回归分析及高危因素相对风险结果

多元回归结果高危因素见表1。将高危因素分为一级预防因素和二级预防因素及产时干预因素进行分类列表。可以看到产次、前置胎盘、产前出血和肌瘤剥除史是风险值最高的4个因素。

3 讨论

本研究分析了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其相对风险值,以指导临床哪些高危因素可以通过孕前及孕期一级和二级干预以及产时干预系统管理以减少产后出血。

3.1 产后出血一级预防因素

产前可以通过医生或舆论宣教减少并避免的因素我们将之作为一级预防策略。本研究将年龄及孕前体重、孕次、产次、双胎妊娠、肌瘤剥出史作为一级预防策略。

年龄≥35岁增加了产后出血风险1.8倍,产后出血组中年龄超过35岁的占17.0%(75/440),较对照组10.3%(123/12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个数据与最新2014年中国人群报道和国外的文献高龄产妇较对照组风险值增加2.2倍[2,3]相似。

在身高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产后出血组较正常对照组孕前体重明显增加(OR=1.4)。本研究将孕前体重和产前体重均作了比较,孕前体重对照组平均57.54 kg,产后出血组平均59.23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产前体重71.86 kg,产后出血组72.82 k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BMI也存在相同的结果,BMI增高文献报道增加产后出血率约2倍[4],与本研究结果接近。对于孕期体重增加较产前体重增加对于预测产后出血更有意义,可能与孕前肥胖患者产检时接受更多的营养控制指导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孕前体重均值(63.1 kg vs 57.6 kg)及产前体重均值(79.2 kg vs 71.5 kg)均较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可能也是导致产后出血发病率显著升高的原因。

孕次、产次均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孕次多,则流产次数相应增多,多次流产使子宫收缩能力变差,再次妊娠时发生胎盘粘连的几率也增加,因此,减少流产次数也是减少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孕次、产次作为独立的高危因素影响产后出血的发生。细化分析原因显示前置胎盘的患者总流产次数平均为2.28次,与非前置胎盘患者流产次数(1.80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育龄妇女,加强计划生育宣教,阐明流产的危害,介绍并指导其选用适宜的避孕方法,减少因流产而致的子宫内膜损伤,减少产后出血。

本研究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双胎妊娠为独立的产后出血危险因素。进行细化数据分析双胎较单胎更多合并羊水过多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因素(P<0.05)。近年由于使用超促排卵药物以及助孕技术的提高,使多胎发生率有明显增加,其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致多胎发生率约20%~50%,明显高于正常妊娠中多胎的发生率。为获得更高成功率导致胚胎移植数目增加,也增加多胎的发生率。因此减少医源性多胎,也是减少产后出血的有效一级预防措施。

有文献认为上胎剖宫产史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5],但我们将上胎剖宫产史纳入比较(34/406 vs 73/1127,P>0.05),发现并未增加产后出血的几率。本研究显示,既往子宫肌瘤剥除史增加产后出血的概率,考虑其原因为孕前进行肌瘤剥除患者多肌瘤较大,形成瘢痕组织,发生胎盘粘连等几率增加。因此应积极孕前宣教,加强体检,子宫肌瘤患者早期妊娠。

3.2 产后出血的二级预防因素

妊娠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二级预防策略就是孕期的良好干预,能更好地改善产时的结局。二级预防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硫酸镁应用和胎儿体重相关的指标和贫血。

前置胎盘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是难治性产后出血和产时子宫切除的重要病因[6]。本研究显示,前置胎盘显著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OR=4.48,P<0.05)。因此可针对流产次数3次以上的孕妇常规检查胎盘位置及有无植入,有助于成功筛检出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的孕妇。早诊断,产时在未出血前就先有处理预案,早期就进行宫腔填塞或压迫缝合能对预后有明显改善。

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不同分型,均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本研究OR值为1.9和2.5。这和其他多中心数据研究风险值相似[7]。作为妊娠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高危因素,目前比较明确的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产后出血相关。其他孕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科疾病存在争议。本研究中产后出血组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孕期干预,对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产时积极进行早期预防。

本研究发现产前或产时应用硫酸镁能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虽然未发现其他文献支持此观点,但本研究分析确实有2.8倍的风险值。理论上临床应用硫酸镁有松弛子宫平滑肌的作用,早期安排及时停用硫酸镁,对减少产后出血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为产前高危因素分析,虽然不能将新生儿体重纳入分析,但胎儿体重>4000 g也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重要高危因素[8]。本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产后出血组及对照组胎儿体重>4000 g的患者比例(11.4%vs 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将与胎儿体重有关的宫底高度、超声胎儿腹围、双顶径均纳入分析,发现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均为产后出血的独立高危因素。双顶径>97 mm、腹围>347 mm、宫底高度>35 mm均能显著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因此作为孕期干预,进行营养门诊指导,定期监测宫底高度、胎儿腹围、双顶径及孕妇体重的增长,使胎儿体重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减少产后出血。

贫血患者由于子宫平滑肌供氧能力下降,发生子宫收缩乏力比例较正常患者增加,且对于出血的耐受力也差。因此产后出血迅速进入失血性休克的代偿时间相对缩短。本研究显示,妊娠期合并贫血显著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OR=1.2)。根据加拿大妇产科学会(SOGC)的产后出血指南,血红蛋白低于80 g/L产后出血风险增加。血红蛋白每增加10g/L产后出血风险下降0.86(95%CI 0.78~0.90)[9]。本研究中患者产前血红蛋白均高于70 g/L,可能由于临床低于70 g/L会输血提高血红蛋白,因此介于70~80 g/L之间孕妇数量少,无法进行分析。

3.3 产后出血的产时预防因素

产后出血的产时高危因素包括产前出血(OR=4.1)、会阴侧切、产道裂伤、剖宫产及第三产程时间长。

产前出血的原因多样,可能为前置胎盘出血,可能为胎盘早剥,也可能为产道裂伤或会阴血肿等,经多元回归分析为独立临床表现,成为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产前出血的患者要提高警惕。

产道裂伤及会阴侧切风险值为1.1和1.4,会阴侧切较正中切开能增加产后出血量,是很多研究均支持的事实[10]。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和SCOG均认为会阴侧切并不降低胎儿窒息或颅内出血。因此要降低会阴侧切率,就需要对医护人员的旧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并提高接产技术。产后出血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增加产后出血风险。风险值为1.2。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剖宫产率达46.2%,超过世界卫生组织15%的合理警戒线。因此合理降低剖宫产率也是产后出血综合治理的一部分。第三产程超过8分钟,风险值为1.1。及时认知其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值,早期做好预防措施,并联合第三产程的积极处理,国内外均支持积极处理第三产程[11],更强调了1分钟内肌内注射缩宫素的重要性。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临床结合产后出血的发病高危因素,综合治理。一级与二级干预的高危因素最终集中到产时。产时要综合评估各项风险值。将高危因素风险值叠加才能更有效地降低产后出血率,从而减少孕产妇死亡。如双胎,即可以产前宣教降低因试管婴儿引起的双胎率。孕期体重控制,孕期加强管理,积极一级预防,将胎儿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并在产时积极三级预防,评估产后出血的相对风险值,早期应用促宫缩剂。相信经过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产后出血。

摘要:目的:从三级预防角度探讨系统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440例,对照组1200例,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高危因素的相对风险值。结果:妊娠年龄≥35岁(OR=1.8),孕前体重>62.8 kg(OR=1.4),孕次>3次(OR=1.4),产次>2次(OR=4.3),双胎(OR=2.2),肌瘤剥出史(OR=4.0),这些因素可以于孕前进行一级预防。作为二级预防孕期干预的高危因素有子痫前期及妊娠期高血压(OR值为2.5和1.9)、胎儿各生长径线代表的胎儿预估体重、硫酸镁的应用史(OR=2.8)、产前Hb<108g/L(OR=1.2);产时干预的高危因素为会阴侧切(OR=1.4)、产道裂伤(OR=1.1)、剖宫产(OR=1.2)、第三产程>8分钟(OR=1.1)。结论:减少产后出血高危因素,需要通过孕前孕期产时三级预防完整模式进行综合干预。

关键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三级预防

参考文献

[1]Bateman BT,Berman MF,Riley LE,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a large,nationwide sample of deliveries[J].Anesth Analg,2010,110(5):1368-1373.

[2]Liu X,Zou L,Chen Y,et al.Effects of maternal age on pregnanc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4,94(25):1984-1988.

[3]Ngowa JD,Ngassam AN,Dohbit JS,et al.Pregnancy outcome at advanced maternal age in a group of African women in two teaching Hospitals in Yaounde,Cameroon[J].Pan Afr Med J,2013,14:134.

[4]Fyfe EM,Thompson JM,Anderson NH,et al.Maternal obesity and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fter vaginal and caesarean delivery among nulliparous women at term: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12,12:112.

[5]Kramer MS,Dahhou M,Vallerand D,et al.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can we explain the recent temporal increase[J].J Obstet Gynaecol Can,2011,33(8):810-819.

[6]Wong TY.Emergency peripartum hysterectomy:a 10-year review in a tertiary obstetric hospital[J].N Z Med J,2011,124(1345):34-39.

[7]Ye C,Ruan Y,Zou L,et al.The 2011 survey on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in China:prevalence,risk factors,complications,pregnancy and perinatal outcomes[J].PLo S One,2014,9(6):e100180.

[8]Alsammani MA,Ahmed SR.Fetal and maternal outcomes in pregnancies complicated with fetal macrosomia[J].N Am J Med Sci,2012,4(6):283-286.

[9]Biguzzi E,Franchi F,Ambrogi F,et al.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a cohort of 6011 Italian women[J].Thromb Res,2012,129(4):e1-e7.

[10]Fodstad K,Laine K,Staff AC.Different episiotomy techniques,postpartum perineal pain,and blood loss:an observational study[J].Int Urogynecol J,2013,24(5):865-872.

三级预防保健 篇8

1 疾病的三级预防

预防医学研究指出,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 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因而, 预防工作与疾病的自然史相对应分为三级:第一级为病因预防, 是针对病因或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措施;第二级为临床前期预防, 主要任务是“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疾病发展;第三级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3]。

2 高校心理疾病的三级预防

心理疾病是指以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 大脑功能失调, 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包括各种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存在心理疾病的防治问题, 从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来说, 还存在不能作为心理疾病的各种心理障碍。由于比较常见, 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 本文将心理障碍也纳入广义的心理疾病概念。

2.1 一级预防

2.1.1 对象

全体师生。虽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 但是只有人人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才能达到群防的目的。心理健康宣教工作是全体师生的责任。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教师的人格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掌握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会自觉利用一切机会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 教师这一群体也存在心理问题[4], 也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预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2.1.2 目标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层次、学科、群体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防止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一级预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最有作为的工作, 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

2.1.3 方法

主要依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这个系统的核心组织, 起主导作用, 负责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设计、师资和学生骨干的培训、大学生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协助其部、系心理小组开展心理卫生宣教、咨询、筛查、心理疾病鉴别、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各院 (部、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宣教和咨询工作的落实, 帮助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完善师生信息沟通渠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群众团体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动员、自我教育、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反馈等工作。开展形式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心理咨询 (团体、个别) 、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校园传媒等。

2.1.4 人员构成与知识结构

按照《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院 (部、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 可以由专、兼、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组成, 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教师、辅导员、“两课”教师等人员组成。就知识结构而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均应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最好由专职、专业心理工作者担任, 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研究, 能较好地掌握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危机干预技术。各院 (部、系) 的心理工作小组除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 还要掌握心理咨询与测验的相关技术;心理咨询室侧重于大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引导, 而不是心理疾病的治疗, 应具备心理疾病的一般性知识, 转介不符合自己工作对象的来访者。

2.2 二级预防

2.2.1 对象

有轻度心理障碍、不良适应行为、人格缺陷和某些患有早期心理疾病的大学生, 也包括易发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

2.2.2 目标

对有心理问题和早期心理疾病者能早发现、早干预, 以防止心理疾病产生, 减少对其身心健康、学习与生活的消极影响, 避免潜在的校园恶性事件发生。为此, 首先是确定有无心理问题, 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其次是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或治疗, 治疗条件不具备时要及时转介。

2.2.3 方法

一是主动过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 在心理卫生宣教的基础上, 增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同时具备一定的鉴别心理异常现象的能力, 把疑有心理问题者及时反馈到三级网络组织。二是被动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员对来访者进行筛查, 提出处理意见。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组织和全体师生参与。

2.2.4 工作难点

心理测查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 测查过程是否规范, 测查后的处理是否及时、有效, 心理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鉴别异常心理现象的能力是否具备。

2.3 三级预防

2.3.1 对象

已患有心理疾病, 包括虽达不到心理疾病程度, 但是对学习、生活有严重影响的心理障碍者。

2.3.2 目标

对患心理疾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避免造成危害本人和他人的严重后果, 促使其早日康复。

2.3.3 方法

对于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的三级网络系统来说, 常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主要依靠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发挥专业治疗的优势。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要作用是做好心理疾病的鉴别、转介和心理危机干预, 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大学心理咨询机构要科学把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层面的任务和内容, 区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的不同工作性质和任务。

3 心理疾病三级预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1) 心理疾病的预防意识淡薄, 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一谈到疾病的预防, 容易让人想到这是医护人员职责范围内的事, 没有全员责任的意识。部分师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意识淡薄的问题, 在这一群体中也有些自以为“没有心理问题”的心理问题者, 他们成为心理卫生宣教的死角。只有把心理疾病的卫生宣教工作做到如生理疾病那样人人皆知、人人注意, 心理保健、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才有基础。

(2) 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而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认识还不充分, 这就对一级预防心理卫生宣教工作的针对性提出了挑战。但是, 关注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是做好一级预防的有效途径。目前的研究表明, 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人格缺陷、缺损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与生活适应不良等。

(3) 做好预防工作需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比较多的是采用心理测查的方式, 而忽视了通过其他途径对大学生的了解, 例如个别访谈、家庭生活背景资料搜集。虽然心理测查具有掌握情况快、省时等优点, 但是施测人员不规范的工作程序会影响到资料的可靠性。目前还存在一种倾向是重测查、轻问题解决, 测查结果有了, 可是下一步怎么办却没有。在筛查的基础上, 应把疑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预约面谈的方式再次排查, 以确定其是否有心理问题, 对有心理问题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家庭生活背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 其资料搜集的必要性还没有被很好地认识。研究显示, 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态度等因素对个体的自尊有重要影响[5], 而自尊在心理健康评估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助于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

(4) 大学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 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与自杀有关的精神疾病中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多见[6]。如果不能及时鉴别精神疾病患者并将其转介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而只是给予一般性心理辅导, 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 还可能危及他人安全。因此, 心理辅导者应具备常见心理疾病知识。

(5) 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是心理疾病三级预防工作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与教育部的要求尚有差距, 存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不足, 完成工作目标受到机构建设、人员培训、资金、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足, 专兼职人员相比, 专业人员偏少, 这影响了工作质量[7]。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以下3个特点:一是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好于个别心理辅导, 有针对性、个体化且质量好的心理辅导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与要求;二是心理测查好于测查后处理, 对测查后疑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及处理工作做得不够;三是重视心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轻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潜能挖掘。从时有发生的校园自杀和暴力行为等恶性事件到求职过程中凸显的人格缺陷, 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也反映了该项工作任重而道远[8]。因此,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还应包括开展与心理健康和学生发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包括生命教育、素质拓展、婚恋和职业生涯指导等。这样既可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 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又可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的及时性和干预的有效性。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卫生普及、心理发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心理疾病三级预防系统在其工作对象、目标、方法等方面与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既有交叉又有不同, 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心理疾病三级预防系统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这一资源, 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增强其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 (1) :57~59.

[2]张大均, 王金良.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8 (2) :85~109.

[3]顾湲.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杨宏飞.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 (2) :212~213.

[5]吕春明, 王淑珍, 刘均民.234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 (10) :938~939.

[6]管晓琴, 吴远.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 (6) :458~460.

[7]何泽民.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6) :520.

三级预防保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进行三级预防的高血压患者200例, 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和对照组各100例, 观察组男54例, 女46例, 年龄35~75 (53.7±6.5) 岁;对照组男56例, 女44例, 年龄35~75 (53.5±6.5)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采取三级预防[2], (1) 每三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 检测患者的血压及体征变化, 嘱咐患者每天进行1次血压测量, 严格遵照医嘱用药, 对于过于肥胖的患者, 则帮患者制定科学的减肥方案; (2) 随访期间, 要指导患者防治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知识及具体实施方法; (3) 对于血压≥180/110mm Hg或二次随访血压都≥140/90mm Hg或伴有并发症的患者, 需要加强随访, 随访间隔时间缩短到每半个月随访1次至血压控制基本正常后改为每三个月随访1次, 帮助患者拟定运动方案, 同时嘱咐遵照医嘱用药, 可以避免并发症加重, 若病情严重, 需要立即入院治疗。

1.2.2 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采取社区综合干预,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饮食搭配, 帮助患者制定饮食菜单, 嘱咐患者尽量选择清淡、低热量及低脂肪的食物, 注意戒烟酒, 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 患者通常都要受到疾病的长期折磨, 所以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多与患者沟通聊天, 通过聊天帮助患者解答疑问, 鼓励患者更积极的配合治疗, 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活动, 可以更好的保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照片、宣传册、书本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为患者介绍高血压疾病相关的知识,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并了解如何预防及治疗, 可以减轻患者的恐惧感。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在进行预防前、预防后的舒张压及收缩压情况, 并采取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其中包括护理随访人员的态度、护理随访人员的技术水平、护理随访人员的耐心等方面, 采取0~5级评分制, 每项满分5分, 共4项, 满分20分, 非常满意:16~20分;满意10~15分;不满意:0~9分;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n×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血压情况

两组干预后舒张压及收缩压均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干预后舒张压及收缩压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95.00%, 对照组总满意度81.00%, 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目前已经成为公众健康问题, 且发病率还在逐年提升, 高血压的防治研究也在日渐深入, 自从发现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和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后, 其防治主要在社区内开展, 而社区高血压防治体系也经过了不断的改良与发展, 目前已经趋于完善[3~5]。在社区内, 高血压三级预防是效果较好的高血压预防措施, 该预防措施的主体思想为先期通过预防高血压危险因素, 宣传高血压的危害以及提示居民保持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控制高血压的发生率。而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以及治疗, 延缓高血压病情进展, 临床期高血压患者则应将目的改变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高血压三级预防可以视为综合性保健系统, 将高血压的宣传、预防、诊疗、保健、康复等集合为一体在社区内开展, 应用效果显著, 同时还可配合其它预防措施采用, 以提高高血压预防、干预效果[6]。

本研究观察了社区综合干预联合高血压三级预防的应用效果, 结果显示, 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社区综合干预可在三级预防的基础上, 提升干预效果, 社区综合干预中包含了许多对患者有利的干预措施, 在三级预防的基础上, 心理辅导配合健康教育的方式更易于深入人心, 且可帮助患者放松负担, 利于恢复。同时社区综合干预可确保患者血压监测定时, 服用药物定时、定量, 配合膳食干预等增进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说明社区综合干预配合三级预防更加有利于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 社区综合干预配合三级预防可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依从性, 是一种干预效果显著的综合性高血压防治措施。同时具有实行便利, 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 推广十分容易, 发展潜力也较大。

参考文献

[1]罗培林, 付洪波.高血压患者分级分层分析98例[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3 (3) :173.

[2]王东.三级预防策略在高血压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9) :254-255.

[3]余东远, 冯献湘, 黎明强, 等.群组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 2012, 28 (12) :1000-1002, 1014.

[4]张美华.探讨社区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10) :3748-3749.

[5]覃永毅.社区高血压的三级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4) :390.

三级预防保健 篇10

1 预防对象

脑卒中好发人群:患高血压而未被发现者;被确诊为高血压, 却自我感觉良好, 对吃药感到厌烦而拒绝用药者;不正规吃药, 头晕头痛、血压高就吃药, 否则就不吃者;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者生活放纵及有不良嗜好者;合并心、脑、肾疾病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有高血压平时不注意饮食均衡、不活动、不锻炼, 性情暴躁者;有低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老年人, 夜间睡眠时也会发生卒中;经常不吃早餐的人易患脑血栓。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血脂代谢紊乱、TIA、吸烟与酗酒、血液流变学紊乱、肥胖、年龄与性别。

2 三级预防

2.1 一级预防

系指发病前的预防, 是最关键的一环, 通过对高危因素的干预, 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危险的, 这两种病都能导致动脉硬化, 中风的发生是短时间内发生的, 但动脉硬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进行积极的干预, 改善生活习惯, 饮食合理均衡, 减少胆固醇食物的摄取, 以及禁止抽烟等, 多参加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动, 加强锻炼, 注意控制血压, 必要时可以用药物控制, 达到延缓动脉硬化的目的。

2.2 二级预防

脑卒中的症状有肢体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及失认、失用,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以偏瘫危害最大。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 在经济发达国家, 偏瘫患者正规康复后, 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很多研究表明, 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内, 特别是最初几周内最快, 6个月基本达到最大恢复速率[2], 因此, 对病后残疾应积极、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 继续帮助病人寻找危险因素,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不吸烟酗酒, 饮食营养摄入合理, 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指导病人正确服药, 不随意更改、终止或自行购药服用, 告之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用药的注意事项;让病人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 药物的效果, 以及药物剂量对血压的影响。

2.3 三级预防

就是对疾病后病人进行干预, 防治并发症, 减轻残疾程度, 提高生活质量, 防止原发病复发。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 如果得病之后不注意预防, 那么5年内复发率高达41%。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 通过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防止中风的再次发生。在这阶段我们干预的内容包括对高危因素的控制, 康复治疗, 卫生宣教, 心理疏导。病人出院后的治疗和康复、宣教, 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急性期, 所以, 出院后有许多注意的问题。

(1) 警惕复发的早期症状, 中风症状缓解后, 若又出现头痛、头晕、说话不清、手指不灵活、半侧肢体麻木等症状, 多属复发先兆, 应及时就诊。

(2) 消除复发的内在病理因素, 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特别是高血压, 不论有无不适症状, 都应该坚持长期正规治疗, 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 避免复发的诱发因素, 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烟酒刺激等, 是诱发中风的外部因素, 要注意避免。应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可过度劳累, 并要注意气候剧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 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 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 合理安排, 食量适当, 不可过饱或过饥。

(5) 坚持药物治疗, 加强身体锻炼, 在康复期,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 少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及活血化瘀的中成药, 如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 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增进正常的血液流动, 并结合自身情况, 开展适当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3 小结

中风是可以预防的。中风的预防应从预防动脉硬化做起, 从儿童做起, 从青少年做起, 从日常生活做起, 应该养成规律、有序的生活, 不要频繁和过量饮酒、抽烟, 要多吃新鲜水果, 养成一种开朗的性格。对于每一位40岁以上的人来说, 都应该定期做体格检查, 并保持标准体重, 坚持进行适量运动, 如走路、游泳等。同时要避免任何使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 如生气、兴奋等激动的情绪或熬夜、打牌、聚会等紧张活动。

参考文献

[1]南登昆.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345.

三级预防保健 篇11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 随机抽取浙江省湖州市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6名社区全科医师进行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6份, 回收有效问卷6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3.9%。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和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后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编写, 内容包括:第一级预防 (饮食干预、运动干预) , 第二级预防 (高危人群筛查、糖尿病诊断、并发症筛查) , 第三级预防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病情监测) 。问卷请两名糖尿病专家进行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评估。现场回收调查问卷, 除了必要的解释外, 原则上均由调查对象自主填写。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问卷填写情况进行检查, 如有疑问重新询问核实, 发现填写不当及时改正, 有遗漏项目及时补充。

1.3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 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其中知晓率为知晓人数/总人数×100%。采用SPSS 12.0.1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共62人, 其中男性20人 (占32.3%) , 女性42人 (占67.7%) , 平均年龄为 (35.4±10.6) 岁, 平均工作年限为 (10.2±7.5) 年;中专学历16人 (占25.8%) , 大专学历27人 (占43.5%) , 本科及以上学历19人 (占30.7%) ;初级职称13人 (占21.0%) , 中级职称36人 (占58.0%) , 副高及以上职称13人 (占21.0%) 。

2.2 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情况

被调查的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7.4%, 其中第一级预防知识 (运动干预、饮食干预) 知晓率为34.7%;第二级预防知识 (并发症筛查、糖尿病诊断、高危人群筛查) 知晓率为46.8%;第三级预防知识 (病情监测、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知晓率为52.3%。知晓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胰岛素治疗 (58.7%) 、糖尿病诊断 (52.7%)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46.6%) 、运动干预 (44.4%) 、高危人群筛查 (37.1%) 、病情监测 (30.1%) 、饮食干预 (19.1%) 和并发症筛查 (17.7%) 。

2.3 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对知晓率的影响

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在小于30岁年龄组为25.2%, 30~49岁组为42.4%, 50岁及以上组为32.4%。工作年限≤5年组知晓率为26.9%, 6~20年组为44.3%, 20年及以上组为28.8%。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与社区全科医师的学历和职称成正相关, 中专学历组知晓率为15.0%, 大专学历组知晓率为41.0%, 本科及以上学历组知晓率为44.0%;初级职称组知晓率为25.3%, 中级职称组知晓率为31.2%, 副高及以上职称组知晓率为43.5%。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和职称的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于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社区全科医师具有专科医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首先, 社区全科医师可以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 提高社区居民对糖尿病的知晓率, 开展自我保健活动, 加强运动、避免高热量饮食等, 让能够不患糖尿病的人不患糖尿病, 从而达到糖尿病第一级预防的目的。其次, 社区全科医师可充分利用其面向社区居民的工作特性, 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开展既广泛又有针对性的疾病筛查工作, 提高糖尿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几率, 为糖尿病第二级预防更有效地开展提供保障。第三, 社区全科医师常面对大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如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把糖尿病及其危害性深入浅出地向患者阐明, 并对其药物治疗及自我血糖监测等方面给予指导, 可降低糖尿病的致死和致残率, 最终达到糖尿病第三级预防的目的。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 湖州市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7.4%, 其中第一级预防知识知晓率为34.7%;第二级预防知识知晓率为46.8%;第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为52.3%。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城市调查结果相似[4,5,6,7], 普遍反映出社区全科医师对糖尿病防治的知识掌握不够, 需要加强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系统培训。其次, 在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中, 第一级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最低, 其中又以饮食干预掌握较差 (19.1%) , 原因可能是社区全科医师仍习惯于以糖尿病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 而对社区正常人群的健康管理重视不足等。第二级预防知识知晓率介于第一级预防知识知晓率及第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之间, 其中以糖尿病诊断知识知晓率最高和并发症筛查知晓率最低, 分别为52.7%和17.7%, 前者可能与以往学习中反复强调以及在工作中较多应用等有关, 后者可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条件有限、社区全科医师对糖尿病并发症危害性重视不够等有关。第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 其中又以胰岛素治疗知识知晓率最高, 为58.7%, 原因可能是社区全科医师的工作重心仍放在糖尿病患者及对其进行特定的治疗上等。因此, 在对社区全科医师开展相关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培训中, 一方面要强调糖尿病三级预防的理念、各级预防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地位以及社区全科医师在各级预防中承担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着重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饮食干预知识以及强调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性。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 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随着全科医师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原因可能是低龄、低工作年限组工作经验不足和缺少系统培训, 而高龄、高工作年限组虽然工作经验丰富, 但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去搜集信息、继续学习的能力不足。因此, 对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年限的社区全科医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培训。以往研究显示, 城市社区全科医师中, 具有中专或大专学历、初级与中级职称的占大多数, 他们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力量。本次调查中, 中专和大专学历的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为15.0%和41.0%, 初级与中级职称社区全科医师的知晓率为25.3%和31.2%。因此, 对中专或大专学历、初级与中级职称的社区全科医师仍需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综上所述, 湖州市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 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和职称的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需要加强对不同层次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的系统培训。

参考文献

[1]Wenying Yang, Juming Lu, Jianping Weng,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2) :1090-1101.

[2]王向宏, 宋泽恩.全科医生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优势[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24) :4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

[4]周莹霞, 赵列宾, 陆骆, 等.上海市各级医护人员对《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知晓现状的抽查及分析[J].中国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 (8) :636-638.

[5]李万森, 杨晓东, 刘成功.驻马店市临床医师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4) :102-103.

[6]陈林江, 刘学志, 刘素.基层医生糖尿病相关知识调查[J].华西医学, 2008, 23 (1) :140-141.

上一篇:都市青年人下一篇:招聘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