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体系结构

2024-09-13

三级体系结构(共12篇)

三级体系结构 篇1

人类寿命的延长, 部分患者发生精神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等) 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病因和并发症, 不及时干预, 会发展成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 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疾病的康复及社会的安定,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缩短预期寿命。关注双心医学 (心理心脏病学) 已经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类合并心理疾患的现象在医院各个科室都有 (如妇产科的产后忧郁症) , 严重者发生医患纠纷, 甚至是恶行伤医事件。其中不乏合并罹患心理疾患的案例, 胡大一教授早在十几年前就注意到心理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在我国率先提出“双心医学”理论, 呼吁所有专科医师都应该具备甄别和评估患者心理疾患的能力, 并在临床中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和自我医疗风险的防护。建立双心医学的三级干预体系, 即三道防线:分别为:第一道防线——社区医院。第二道防线——基层医院的大内科。第三道防线——三级甲医院的心内科为主体。有前两道防线的筛查, 利用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的优势, 解决疑难病例, 既节约了人力资源, 又节省了财政支出。同时又解决了大医院看病难, 看病贵的难题, 缓解医患矛盾的关键措施之一。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是全国最先建立双心门诊的医院,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 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患矛盾的产生。为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4年4月10日在北京举办《医疗风险管理与双心医学发展》培训班, 数百名基层医院的专科医师参加培训班, 陈红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三级体系结构 篇2

一、办事依据:

(1)《关于调整全省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工作的通知》(粤质技监〔2001〕68号)(2)《关于进一步加强广东省企业计量工作意见》(粤质技监〔2001〕102号)(3)《关于印发广东省企业计量保证体系确认规范及办事程序的通知》(粤质技监〔2001〕123号)

(4)《广东省质监局关于下放二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粤质监量函〔2013〕254号)

(5)《佛山市质监局关于明确计量监管职能分工的通知》(佛质监函 [2014 ]160 号)

二、申请范围:

1、申请人

禅城区的工业和商贸服务行业企业

2、申请内容

企业计量保证体系确认

3、实施机关

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辖区内三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受理,并对通过评审的企业发放合格证书。

三、申请条件:

1)申请单位应明确计量工作的领导,有归口管理计量工作机构和计量管理人员,能统一管理企业计量工作并发挥职能作用;

2)企业应编制规范的计量文件,包括计量管理手册、计量管理程序文件和计量技术文件;

3)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4)企业应在投产前和投入服务前配备符合计量特性要求的计量设备;

5)企业必须将强制检定的器具登记造册,送有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技术机构按周期执行强制检定;合理制定非强制检定器具的检定周期,按规程进行检定; 6)企业制定管理程序并保证所有计量工作由具备相应资格、受过培训、有能力并接受监督的人员实施。

四、申请材料:

1、申请材料形式标准

1)申请材料纸张及尺寸:A4复印纸。

2)申报材料按本指南申请目录载明的顺序装订,所提交的资料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2、申请材料目录

3)

申请三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新建时,提供表1所列材料1-10;

4)

申请三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复查时,提供表1所列材料1-11;

表1企业三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提交材料表

2)三级体系:(所有材料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电子件序号

要求

材料名称

必须提交 《广东省企业三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申请表》

是 否

必须提交 是 是

类型

份数

纸质件要求

其他要求

原件 复印件 1 2 工商营业执照

至少2人 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 否 是 复印件 1 5 6 7 8 9 计量管理文件汇编 计量程序文件

否 否

是 是 是

复印件 复印件 复印件 1 1 计量检测设备台帐(一览表)否 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登记表

计量体系内审员证 内部监督记录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复印件 复印件 复印件 1 1

如委托他人办理的,需同时提交加10 法定代表人/法人身份证件

否 是 复印件 1

盖企业公章的书面委托书原件、被委托人身份证件各一份 《三级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合格证书》(换证时提供)

否 是 复印件 1

注:1.相关申请书表格可在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下载。

2.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合格证书有效期届满前,持证单位应当向主持考核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复查考核。

五、办理程序:

(一)网上预约

网上预约地址: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禅城分厅禅城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窗口

(二)申请

1、申请提交方式

(1)窗口提交。

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计量科;接收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同济东路通济大院十二 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212室

(2)信函提交。

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计量科;接收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同济东路通济大院十二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212室 ;邮政编码:528000。

2、提交时间(1)窗口提交:

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

(2)信函、网上提交:工作日内时间不限。

3、申请的相关要求

(1)按照申请材料目录要求提交的申请材料。

(2)申请提交后可取得申请编号和收件凭证。窗口提交申请后,申请人可即时取得申请编号,如果没有被当场受理的,可取得申请材料收件凭证。网上、信函提交申请后,申请人可接收到实施机关以短信方式告知的申请编号及收件凭证获取方式。

(三)受理

1、收件凭证

工作人员接收申请人提交行政审批申请后,不能当场进行审核与作出受理决定的,应进行登记并向申请人出具行政审批材料收件凭证。

2、补正材料

接到申请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能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的,工作人员应出具补正材料告知书;不能当场一次性告知的,应向申请人出具行政审批材料收件凭证,同时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补正材料告知书,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3、受理或不受理凭证

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出全部补正材料的,应出具受理凭证。申请事项依法不需审批的或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即时做出不受理决定,并出具书面凭证。

本事项在网上办理的,在受理环节将以短信告知或网上打印的方式出具相关的收件凭证、补正材料通知及受理凭证。

(四)办理进度查询

申请人登陆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禅城分厅禅城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窗口系统,点击“我的办件”或直接输入受理编号,可进行办理进度查询。电话查询:

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0757-82340665;

(六)获取办理结果

审批通过后,颁发《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合格证书》,并通过网上办事窗口、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可在《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合格证书》制作完毕后任意工作日内前来我局领取《计量保证体系确认合格证书》或者邮寄送达。

自取地址:

禅城区:禅城区同济东路通济大院十二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212室;

六、办理时限:

1、法定办理时限

40个工作日(接收申请表后10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与否决定,10个工作日内安排考核计划,10个工作日完成考核,10个工作日审批发证);评审及整改时间不计入内;

2、承诺办理时限

20个工作日(提交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作出是否受理决定,15个工作日审批发证);评审及整改时间不计入内;

七、收费标准: 本审批事项不收费,差旅费由申请单位支付。

八、办理时间及地点:

1、受理地址

禅城区同济东路通济大院十二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1212室;

2、办理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

3、交通方式

乘坐117、146、154、166、184路公交车到通济大院站;乘坐150、117、146、154、180、184路公交车到物资商贸城站下; 禅城

图1 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位置图

九、咨询投诉:

三级体系结构 篇3

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三级医疗体系名存实亡,四年医改无样本。廖新波何出此论?日前,就当前医疗服务体系诸多热点话题,他接受了《小康》记者专访。

医改重在改到体制

《小康》:您提到三级医疗体系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为何我们没能建立起真正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廖新波:在医疗服务领域,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眼睛一直盯着硬件,建楼房,给仪器。长期以来,忽视了人这个核心因素,人本主义哪里去了?说到底,就是人才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缺乏激励手段,就无法留住医学人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水平堪忧。

医院“反哺”政府,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号召大医院扶持小医院,但是没有给大医院相应的资金投入,大医院只得从患者身上“找”钱。而被动的“大手牵小手”也只能是让这些大医院走走过场,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样的一种体制怎么能真正建立起三级医疗体系呢?

第三个原因则是,双向转诊制度名存实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三级体系功能分工非常明确,如果向上级医院转诊,必须经由2个医生共同签字。而如今我们的愿望却与现实相违背,一张医保卡走遍天下,既然在哪个医院都能报销,在哪里都可以看病,人们自然会趋向优质医疗资源。患者无法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没有病人就诊,基层医疗人员难以留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演变成基层医院无人看病,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结局。

政策的错误引导,导致很多医院盲目扩张。我见过很多县医院,盖大楼,加床位,当地政府把这个作为政绩工程。殊不知上级医院的扩建,会导致“虹吸现象”出现,吸引更多的人向大医院流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组合功能。新医改实行4年多,并没有实现患者和医生双下沉的预期愿望,原因就是没有改到体制,还在过去放任自流的状态下徘徊。

《小康》:三级医疗体系的现状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那在您看来,被当做样本的“安徽模式”是否为此提供了一些破解思路?

廖新波:安徽模式,是非常典型的政府包揽。不可否认,它有一定优势,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是缺乏激励考核机制。这就容易陷入医生推病人的怪圈,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何必要冒风险呢,结果把病人层层推向上级医院。大医院的看病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从这个方面讲,安徽模式是一种不理想的模式。在我看来,医改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就是要引用一定的激励考核机制,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使医生“职业复位”,只看病人,不用考虑钱的事。

医疗服务体系应成为一把手工程

《小康》:新医改实行以来,创造了一些地方模式,最近也被提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您认为对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而言,新医改所带来的亮点,以及仍需完善的地方包括什么?

廖新波:有关方面宣布,医改取得了巨大阶段性成效。其主要成效包括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降低。

事实上,在我看来,新医改的最大亮点就是建立起一个医疗安全保障网,96%的覆盖率。但这仍未达到预期目的,保障网也加剧了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第二个算作亮点的恐怕就是县医院的扩张基本完成。然而在医疗服务资源释放的同时,病人也越来越多。一个悲伤的问号形成了,这是刺激了看病的欲望呢,还是我们的预防工作做得本就不好呢?是不是病人越多医改任务就完成了?显然,一级、二级预防工作没有做好,双向转诊制度名存实亡。

医联体也是蹩脚的,不是政府主导的行为,而是医院自身的市场划分,区域割据,军阀混战。下面的患者仍不断向上流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医药流通领域确实做了一些探索工作,但是仍未从根本上革除以药养医现象的存在,如何建立起一种实现医生自身价值的体系?没有答案。如果单纯取消以药养医,而新的补偿机制无从建立,那只会按了葫芦起了瓢。

《小康》:包括基层医疗体系在内,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出现诸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廖新波:最大的问题出在投入上。虽然对于医疗体系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城市和乡村获得的投入却存在差异,城市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在县一级医院,甚至还存在医院反哺政府的行为。由于缺乏公平的投入机制,基层医疗体系难以承担初级卫生服务功能,大量常见病病人上流大医院,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除了建立起公平的投入机制,对于整个医疗服务体系而言,这项工作应该成为一把手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部门的事情。

政府干预才能保证医疗体系的公益性

《小康》:有人认为,整个医疗体系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是因为没有彻底市场化的缘故。

廖新波: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市场没放开,而是一直在放开,尤其是无序放开。公立医院所走的路基本都是市场的,政府没投入,医生过度医疗等所有行为不都是市场催生的吗?盲目盖医院不也是市场行为吗?它直接导致虹吸效应产生,误导病人,只有大医院才能看好病,医疗体系分级也就越来越模糊。再说村医,从目前看,彻底市场化无法挽救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也扭转不了病人上流医生上流的状态。

医生提供医疗技术,医院是平台,那么谁来保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福利性?那一定是政府。即便是彻底市场化,政府也得购买服务。权衡点就在于政府是否能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老百姓能花更少的钱获更多的益。只有在政府的干预下才能实现这些良好愿望。

再谈公平性问题,政府盖医院就必须讲究公益性和公平性,就诊价格很便宜。病人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有效服务,不在享有医疗资源时因身份财富遭受歧视,一定也要有政府的干预才行。

《小康》:在您看来,现今通过新医改,三级医疗体系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愿景,或者说,各级医疗结构的功能应如何回归?

廖新波: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三级医疗体系建立不是市场行为能决定的,它一定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具体说就是一种政策的干预。

三级医疗体系功能回归的路径,主要取决于基层医疗服务功能的回归。我的设想是,其一,规定必须在基层医院就诊的疾病类型。有些疾病必须在基层医院就诊,有了病源就能有资金,有资金就会有发展,有发展反过来又会刺激医生做得更好,形成良性循环。其二,对县级医院规定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流出比率,从报销制度改革层面遏制患者盲目上流大医院。

此外,公立医院是政府开办的,对于当地政府投入有效性方面也要进行考核,主要从医院贷款率、医生人才学历构成比例、医生流失率以及患者流失率等几方面着手,只有考核机制才能让政府更多地对当地公立医院进行投入。反过来,政府也要对医院进行必要考核。二者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级体系结构 篇4

调研发现, 在农机行业, 影响农民用户购机的因素, 按照作用大小排列分别是经销商推荐、周围用户评价、网络信息。经销商推荐排列在第一位, 说明两个问题:第一, 信息不对称, 受众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不能接触海量信息, 并不能完全享用信息进行分析;第二, 效果定向, 受众接触到的信息一般为别人筛选后的信息 (并非原始信息) , 接触此类信息后的心理反应一般又是筛选信息者的预期效果。也就是说:受众接触不到广泛的信息, 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会导致按照某种方向定向思考。这种现象可以用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来解释: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 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 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于此, 农民用户受经销商影响较大的原因浮出水面。

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拉扎斯菲尔德

周围用户评价为何会对其他用户的购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首先要引入传播学的两个概念: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 一是组织内传播, 二是组织外传播, 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这里我们所说的组织传播, 仅指组织外传播, 组织任何与外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带有信息输出的性质。主要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换言之, 企业作为一种组织,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自然具有某种明显的导向性, 如公关宣传、广告、企业标识系统 (CIS) 宣传都是为了加强企业的正面形象建设。

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的活动, 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 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 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从传播学效果分析, 组织传播最终的效果主要是知晓, 人际传播最终的效果主要是劝服。也就是说, 组织传播最终的结果是让受众知道了信息的存在, 但不意味着相信这种信息;人际传播的最终的结果, 让受众相信这种结果。企业所做的广告之类的宣传, 只能让潜在用户知道这个产品、机器, 身边的朋友告诉他有关某种机器的性能, 将会影响他的购买行为。潜在用户在知道有某种产品、机器后, 并不急于相信它的宣传, 而是会寻找亲戚、朋友等熟人打听最终的使用评价, 并且选择相信这种评价。于此, 农民用户受用户评价影响较大的原因也得到了合理解释。

麦奎尔金字塔下的博客传播图

由此可见, 传播学原理无不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得到有效验证。为了保证市场营销作业的科学化, 我们要充分利用传播学原理来解决问题。传播学中的部分理论经过定性分析和一定的实际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级传播”就是其中一个功用理论。

要研究三级传播的概念, 我们需要对理论的源头作一番梳理工作。

理论架构

源头:两级传播。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拉扎斯菲尔德 (PaulF. Lazarsfeld) 于1940年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总统选举中选民们政治倾向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人们之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似乎对其政治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更为关键。通常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 (如某一个候选人) 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 ”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一般民众。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 (舆论领袖) —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 即两级传播理论。前者是信息传达的第一阶段, 后者是人际影响的第二阶段。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假设 (two—step flow hypothesis)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两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纯属自然性, 意见领袖本身没有任何功用目的。

美国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认为, 如果想要燃起公众对于某一想法的兴趣, 需要的第一要素是“少数人法则”:第一种人是行家, 他们对大事小事无不精通;第二种人是热心人, 他们乐于交流;第三种人是“推销员”, 他们拥有天生的感染能力、说服能力。这里所说的少数人, 即意见领袖的泛称是也。在“二级传播”理论中, 舆论领袖是那些有着较高媒介素养的受众个体。与其他受众相比, 他不但能最先适应新媒介, 较为主动地接受传媒的信息, 而且带有一定的主见与批判性。

实用:三级传播。三级传播理论是从“两级传播理论”演变而来, 强调了对舆论领袖的因势利导, 加强了“功用”性。从两级传播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从“媒介”到“意见领袖”, 这个单向的传递是靠“大众传播”来实现的, 也就是靠我们的电视广告、印刷资料等推动。从媒介到普通受众、舆论领袖的作用过程, 仅仅是“认知”, 也就是说, 受众通过广告等方式获得了某种信息, “知道”有这个信息, 但不意味着“相信”这个信息, 而这种情况, 正是我们企业面对的品牌传播的重要问题。

同时, 我们发现, 信息从“意见领袖”到“受众”这个过程, 往往是信息得到“相信”的重要环节, 这也就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功效所在。

菲利普科特勒曾指出, 在基于社会结构的人际沟通理论下, 我们不妨将社会看成是由许多内部成员之间频繁互动的小团体组成的。小团体内部的成员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之间密切的关系使得沟通非常有效, 但同时也使该团体不易接受新的观点 (编者注:沉默的螺旋理论) 。如何把一个个的小团体变得更为开放, 与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分享信息成了极大的挑战。这种开放要靠联络人来帮助实现, 联络人的作用就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 但他们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的群体;以及要靠搭桥者, 他们归属于某个群体, 而且可以同另一群体的某个人进行联系。这两面讲的联络人和搭桥者就是意见领袖, 所谓的“亲密的关系”, 也就是人际传播的魅力所在。

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用图来简单表示一下。 (见图1)

我们可以看出, 意见领袖在信息的劝服层面上效果明显, 人际传播的劝服作用远远高于机械的大众传播作用。为了利用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加强行销推进, 我们需要对上述自然的流程加以改造——在媒介和舆论领袖之间加上“管理员”层级。也就是说, 我们正确引导舆论领袖, 培养、挖掘、培训一部分舆论领袖来引导他们开展工作, 在市场终端造就产品品牌的良好舆论环境, 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具体工作。层级设计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 层级中人员最多的为意见领袖, 因为这个层级是发力的重要环节。三级传播最终期望撒豆成兵, 因粮于敌, 借力打力。目前, 农机行业的营销部门都在着手建设扁平化的营销组织, 不断将经销商沉降到县级市, 甚至有潜力的乡镇。其实, 三级传播体系是营销组织的扁平化的最高境界。有效的发展意见领袖, 更广泛的接触潜在用户群体, 形成企业信息的有效传递、精准传播, 打通组织传播的障碍, 获得人际传播的劝服效果, 将有益于市场营销作业的深入开展。

在传播的过程中, 我们又需要重视受众的个性。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福兰, 曾提出了传播者的权威性和个人能力对传播效果的作用的问题。“当传播者被认为是具有可靠和可信赖的这两种品德时, 就会产生最大的效果。”还提出传播方法中的“一面理”和“两面理”理论。“只说一面理对于原先就赞成此信息的人非常有效, 而说两面理则对原先持反对态度的人有效;只是一面理对文化水平低者有效, 而说两面理则对文化水平高者有效”。在传播活动中, 这些个人的差异是传播者无法回避的。

据了解, 三体传播体系已经在汽车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获得了进一步的验证, 农机行业尚未应用。建议相关企业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加强应用, 工善器利, 励精图治。

三级体系结构 篇5

【导读】在卷烟销售网络中,利用现有的市场控制优势、政策保护和资金充足优势,完善并整合网络功能,向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迈进,是卷烟销售网络发展的必然选择。就目前形势而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渗透和融合,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烟草行业已经面临全球化竞争,只有建立统一开放的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应对现在这种经济环境。烟草行业的卷烟销售网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巨大效能,使人看到中国烟草行业未来的发展希望。在卷烟销售网络中,利用现有的市场控制优势、政策保护和资金充足优势,完善并整合网络功能,向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迈进,是卷烟销售网络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烟草 物流 体系

一、前言

烟草行业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的意义与问题现代物流业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是作为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后“第三利润源”而被高度重视的。现代物流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很强的经济拉动作用。中国烟草行业的销售网络已经具有现代物流业的某些雏形,且正处于建设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和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意义尤其重大,本文从两个方面加以讨论。

二、烟草行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意义

1、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能够加快烟草行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流通是决定经济运动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是烟草再生产过程的大动脉,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裂变的载体。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不仅能迅速扩大自身规模,还将以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运行质量。从网络建设做得好的烟草企业总结的经验上来看,他们共同的创新目标就是把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眼点,开始转向流通领域。通过流通创新,赢得分销领域更多的份额。据资料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卷烟工业企业,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比重大大超过制造成本的比重。在商品整个生产销售中,用于物流过程的时间超过用于加工制造时间的数倍以上。由于物流速度缓慢,部分企业产品沉淀在库,资金周转不灵,物流过程中的费用消耗也相当惊人,形成了巨大的资金浪费。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无疑必须提高网络中的技术含量。这就加快了信息化的建设,也同时带动了流通的步伐,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业务流程改造传统产业,可以使行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现代物流可以拉动工业企业更快地走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定单工业,定单是现代物流的基础,英美、日本等烟草企业无不是在订单的基础上采购、整理、包装、配送的。

2、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是参与烟草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如今,我们烟草行业开始面临全方位的国际竞争,竞争由单一企业的竞争,已经向产业链之间、供应链之间、需求链之间的竞争转变。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通过对整个生产链、供应链和销售链进行强化管理和控制,可以实现最佳的链接和高效的运转。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是使烟草行业运行机制和管理理念与世界烟草接轨的手段。世界烟草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他们在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品牌培育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也是烟草行业国际化、标准化的过程,是不断打破地区封锁、地方保护的过程,是形成全局意识和国际化战略意识的过程。目前有些地方的外资企业已经有利用卷烟销售网络的意向。我国目前卷烟市场在开发上是否使卷烟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配置,网络能不能不仅满足卷烟物流的需求,而且还能开展综合物流,是我们必须加紧认真思索的问题。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尽管市场潜力很大,但物流体系不完善,水平太低,外资或其他企业也会因为配送成本过高而望而却步。日本虽弹丸之地,且分销权已经放开,他们的烟草配送却吸引了世界众多的烟草企业,就是因为其有发达的现代物流产业和物流体系。

3、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又一利器烟草行业近年来在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规范和整项市场经济秩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践证明,现代物流是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自身科学、严格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的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卓有成效的重要治本之法。

三、烟草行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烟草物流体系建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行业的内外体制、行业政策、工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并且存在以下三方面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1、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结构的问题建立一个真正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必须要使现有的烟草企业运行机制要进行如下调整:第一是实现工商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商业企业按市场需求和定单组织进货,工厂按订单组织生产;第二、打破地区封锁、地方保护;第三、政企相对分开,将企业置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中。

2、烟草行业网络布局一体化的问题要从整体思想出发,建立合理的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网络布局是否合理,取决于几个要素:第一、要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区配。中国东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在网络布局上要考虑到相关地区的经济因素;第二、要同该地区市场容量相匹配。市场容量小,网络布局密集,大马拉小车,必然造成网络资源浪费,市场容量大,网络布局稀疏,小马拉大车,必然造成市场资源的浪费;第三,打破行政区域划分,按经济区域合理布局。鉴于烟草行业分散的法人治理结构,卷烟产品从生产厂到零售户,每一环节都有仓库,导致资金沉淀,物流成本增加的原因,在物流建设的起步阶段,首先取消县公司的独立法人代表资格是可行的,将县公司改造成配送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订单,由上级卷烟配送部门将卷烟送到县公司所在地,再配送到零售户手中。第四、在物流配送的实现形式上,选择哪种方式,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灵活性。比如:对人口稀少的偏远山区,采取访销一体的形式;对人口密集的城镇,采取访销分离的形式;在人口密集繁华的大城市应开展电话访销、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的形式。

3、物流操作一体化的问题严格地讲,物流是集现代运输、信息网络、仓库管理、产品加工、营销策划等诸多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领域。当卷烟的物流作业被高度一体化,并定位成一种核心能力,它要大大优于单一松散的管理。只有立足一体化的角度,才会使一个企业的物流在操作上既从内部,也从外部将顾

客与供应商连结起来,创造出一条供应链。因此,需要企业解决的有关问题有:第一、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一体化;第二,网络系统的总体规划,要在设计中,统一考虑网络中进行的信息、运输、存货、仓储以及材料搬运等有关的具体工作;第三、信息工作的加强。预测和定货管理是依赖于信息的两大物流工作。物流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是物流作业的又一关键因素。

4、营销手段改善的问题现代物流体系需要现代化营销体系作为基础支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知名品牌。与国际最先进经营思想接轨的管理方式。CRM系统能够使其目标客户群体显得更加明晰,这就大大提升了相关营销手段的绩效。卷烟的宣传推广不必一律面向所有的消费者,可以准确着力于特定的目标客户群体,小范围的电话推介、特快专递成为可能;卷烟的投放不必面面俱到或凭印象、感觉选择有限数目的零售点,而是结合零售终端的业态、特点、销售方式与卷烟的市场定位,选择恰当的终端;卷烟促销的重点不必拘泥于价格优惠,科学的商品陈列,POP展示乃至以品牌推广为中心的公关策划将成为潮流;对业务流程的控制与关注将突破烟草商流企业自身的局限,零售终端的销售行为,库存水平,经营状况逐步进入我们的视眼。实施CRM的经营战略,不仅要求企业的经营战略围绕它来规划,还要求企业的宏观流程、微观流程围绕它来执行,也就是业务流程再造。在此基础上,商流、物流、资金流才能充分运转并且相对分离,现代物流体系才能真正得到确立和提升。

四、烟草行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方向与措施

(一)烟草行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1、共用性在一个地区内将现有的配送中心重新整合,形成几个大型的卷烟物流中心,不同性质的商品,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可共用一个物流中心,从供应链接到销售链都要可共同此中心。

2、批量性与现在不同的是,配送将不再规定最高上限,而且尽可能地保证最低下限,只有尽可能使配送批量变大,才能产生物流的规模效益、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3、便捷性即缩短中间环节,减少利益主体,现有的流通渠道是生产厂各级批发商零售户,每个环节都有库存。便捷化、短路化就是要求减少中间阶段,使卷烟直接从配送中心流向零售户,这样不仅减少烟草销售的流通成本,而且使消费者得到实惠。

4、社会性我们现在的卷烟销售网络,实质上是烟草自建的物流中心,等卷烟市场规范及净化到一定程度并且自建的物流中心不能满足社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后,可将其剥离出来,独立运作,建立专门的物流企业,面向社会,实施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的配送,使现有烟草物流机构不断做强做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5、先进性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构造烟草物流体系,体系中要有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对供求双方的要求能够迅速、准确地响应,架起烟草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措施

1、稳步发展,加快改革国家局稳中求进的思想是我们的行动准则。稳和进要统一,两者不能偏废。稳步发展,中国烟草才有地位,才能有专卖专营的制度保障,也才能为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打下基础,在发展的同时加快改革,才能建成这个体系,改革争取主动,不能等不能施,改革要务实,从实际出发,讲实际效果。

2、科学规范,加快创新规范和创新都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二者是统一的,规范是基础,创新是手段,从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角度出发,既要重视技术创新,又要重视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尽快研究制定行业物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要认真对新增、新建、新上物流项目作好投入产出分析,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

三级体系结构 篇6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形成统一的整体;互联互通

0.概述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基石,可有效推动城市社区建设。随着社区的整合、改革,社区工作复杂性提高,成本越来越高,急需提出一种方法,利用信息技术使得社区工作者对于社区居民事务办理更加方便,向街道等上级行政部门提供的资料更加准确,增加与居民互动的桥梁。

社区信息化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运用于社区生活的多个方面,通过技术的推广、各系统的优化集成和信息综合应用,为居住者创造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居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以适应21世纪现代生活的需要。

通过对各社区、街道办的实际调研发现,社区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各社区独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上报途径不统一,通常同样的人口数据需要重复在几套系统中填报;社区工作者普遍存在素质不高、人员缺失的现象,造成社区工作的负担沉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议整合各社区资源,使得社区信息化与区政府、街道信息化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区-街道-社区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

1.系统建设方案

街道、区为社区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成本,社区成为区政府、街道信息化的数据采集终端,并成为区政府、街道信息化向社区居民提供相应服务的窗口。为了保持社区相关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社区采集的一手资料在区政府或街道集中,经过整理可提供给不同的职能单位使用,并且能够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个相关方重复利用。

社区政务综合平台为B/S结构,运行于以区政府为根节点的政务内网中。通过本系统的建设,每个社区拥有一套社区政务综合平台的社区管理系统和一个门户网站。社区政务门户的物理架构在区政府统一为社区信息服务配置的高档外网服务器上,使用统一的一级互联网域名,社区网站、街道网站采用二级域名,可以节约域名使用费,并可统一形象。区级网站、街道网站与社区网站之间内容相互独立,仅存在区政府或街道办的门户网站可集中链接查询所属社区门户网站的关系。

基于“一次采集、重复利用”的理念,将社区政务综合平台作为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在区集中,满足”区、街、居”三级应用,以及垂直管理部门的数据需求。数据在区级政府社区信息中心集中管理、授权访问、使用、维护。区政府、街道两级电子政务系统主要为政府内部办事流程运转,在社区仅需授权访问终端,办理结果影响到的社区信息的改变通过社区管理系统反馈到区政府的“社区人口数据库”中。

社区在社区政务综合平台的社区管理系统下录入维护相关信息,便可向所有需要社区信息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准确信息,包括社区本身,实现一次录入,重复使用,并可保持社区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社区政务综合平台的街道管理系统、街道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为政府内部办事流程运转,在社区仅需授权访问终端,办理结果影响到的社区信息的改变通过社区管理系统反馈到区政府的“社区人口数据库”中。

1.1社区政务综合平台

在社区综合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基础之上,综合管理系统汇总和应用社区采集的社区基础数据,相应地汇成对应街道各职能办公室的工作管理数据,结合部分街道工作产生的数据,形成街道工作的综合管理系统,做到街道各方面工作数据采集、查询、统计、报表,起到街道数据综合管理和数据应用服务的作用。

1.2社区服务综合门户系统

实现社区和街道各类行政许可事项上网服务;按照有关政务信息公开规定,提供各类社区政务公开信息服务;展示社区风貌;提供给社区居民一个网上交流互动的平台。

1.3社区地理信息系统

建设社区二维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内容包括社区界线、社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水体、经济单位、门牌号,配套可建设社区三维电子地图,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的建筑三维模型、道路三维模型、绿化三维模型。

社区地理信息系统可为社区政务综合平台的提供社区空间信息,作为数据基础。

1.4社区安防租赁系统

将社区现有治安、交管、城管、消防、内保及重要公共场所、社会重点防范单位、重要医疗点等视频监控信号统一接入,用来动态监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的现场状况,从技术和机制上保证视频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基于3G无线网络,配置若干临时移动监控终端,在社区公共集会场所、社区大型文化、卫生活动场所等实施移动监控,确保公共集会在监控下,少发生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在发生公共安全事件时能够及时发现、指挥、疏散、处置。

1.5社区物业服务系统

提供给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主要用来查询社区内的人员分布,居家养老分布。其中包括家庭防盗报警终端管理、重大事项短信通知、投票的管理等功能。物业公司统一检查本小区内部署的终端,并可以通过协助管理这些终端,获取相关的费用抽成;并提供平台提供的短信通知及投票功能,可以方便的采用短信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

1.6社区虚拟图书馆系统

为没有上网条件的居民提供数字信息服务。电子阅览室内容建议包括离线电子书库、教育电影集等电子文化资料调阅,限时的在线网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馆的服务。

1.7社区居家养老系统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大量的网络服务资源,申请统一的特服号码,建立了统一的社区服务电话呼叫中心,向广大居民提供全天候的生活、工作系列化服务,社区居民只需拨打服务热度线即可获得个性化的社区服务,建立起社区信息服务、企业热线服务、老年人应急呼叫等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服务,为社区为中介服务企业及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居家养老的高龄单身或体弱多病老人解决生活及安全问题,使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丰富优质的社区服务,同时,对各类服务情况进行监管和评估,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1.8社区人口数据库建设

人口库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确定的国家信息化建设四大战略性、基础性信息库的数据库之一。社区人口数据库主要实现汇总民政、人口、计生、劳动、党务等部门对人口信息的需求,建设包括人口的自然属性、民政属性、计生属性、劳动社保属性、政治面貌属性、组织属性等内容的社区人口基础数据库,满足各部门的工作需要。社区人口数据库统一建立在区社区信息中心,通过社区管理系统、街道管理系统实时维护。

2.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区、街道、社区三级体系入手,对社区信息化建设体系做了初步研究。社区信息化的实现,将为电子政务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源,为电子商务提供可靠的落地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2011,(10).

[2]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3]“数字东城”行动计划(2011—2015年).

EIM三级运维体系的构建 篇7

一、ITIL简介

ITIL是CCTA (英国国家计算机和电信局) 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的一套IT服务管理标准体系, 将世界各行业在IT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归纳起来变成规范, 旨在提高IT服务质量。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如今ITIL已经成为IT服务管理的最佳方法, 并被公认为IT服务管理领域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 ITIL的出版物已经更新至ITILV3版本。2001年颁布的ITILV2框架, 强调基于“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的IT管理理念, 在这个框架中, 服务管理模块位于整个ITIL框架的核心位置, 该模块包含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服务级别管理、安全管理、配置管理等10个核心流程以及一项IT服务管理职能, 这些核心流程和管理职能又被分为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两个流程集。

2007年发布的ITILV3整合了V1和V2的精华, 并与时俱进地融入了当前IT服务管理领域的最佳实践, 提出了基于服务生命周期的理念。服务战略是服务生命周期运转的轴心;服务设计、服务转换和服务运营是实施阶段;服务改进则在于对服务的定位和基于战略目标对有关的进程和项目的优化改进。

二、运维体系建设需求

1. EIM运维工作特点

EIM是设备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用于设备的档案管理、运行管理、报表, 并与动、静、电、仪等专业化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设备综合管理平台, 该系统能够为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协调、控制、分析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对运维工作而言, EIM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各家地区公司管理模式不尽相同, 致使系统实施过程中各家公司的业务需求存在差异, 而进一步造成与统一模板V1.0功能上的差异;二是各家公司平台分散部署, 个性化功能较多, 工作量大;三是接口较多, 涵盖ERP、原创压力容器安全受控系统、操作图系统、MES等设备相关系统, 且各自的标准不一;四是系统需要从炼化板块设备管理全局性业务出发, 为提升设备管理水平持续的进行系统功能的调整与完善。

2. 运维体系建设需求

(1) 从总体上看, 借鉴ITIL国际标准框架模型, 整合现有资源, 建立符合EIM运维需求的一体化高效运维管理模式, 提供高标准的运维服务, 实现IT策略、应用等关键职能主要流程的一致性和自动化。

(2) 组织架构方面, 要建成高度有序、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灵活精简的运维组织架构, 建立一体化的专业支持和应用队伍、保障运维整体质量及高效稳定运行。

(3) 依据组织架构和运维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可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 保证组织机构的有效运作、监管和控制。健全相应的流程程序:事件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等。

(4) 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并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保障上述运维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三、运维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1. 运维体系建设思路

EIM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思路是:参照ITIL国际最佳实践模型, 结合系统特点和实际业务需求遵循分步实施的原则, 建立一套集组织、制度、流程、人员、技术为一体的运维管理体系;完善现有运维组织结构, 制定和完善项目规章制度, 规范运维管理流程;明确运维人员角色职责, 及时响应和尽快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确保系统正常、稳定、高效运行。

2. 运维体系建设方法

借鉴国内企业信息系统运维体系建设经验, 一方面通过对运维支持中心IT运维现状调研, 对照行业最佳实践, 进行差距分析和评估, 发现系统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另一方面借鉴行业内ERPMES等IT系统的运维体系建设的最佳实践, 提升体系建设效果。

充分发挥咨询专家作用, 咨询专家对工作中心及地区公司关键用户进行IT运维管理技能进行培训和咨询指导, 通过多种方式如召开业务专题讨论专家会、搭建沟通平台等, 逐步实现知识转移和共享, 培养业务及运维管理的专业人才。

四、运维体系的构建

1. 三级运维体系的角色及分工

基于EIM实施、应用的具体情况及IT系统运维方法论指引, EIM运维工作所采取的三级运维模式如下。

(1) 地区公司运维组 (一级运维) 。负责本公司EIM运维工作的总体组织与协调, 对重要问题组织讨论与决策;解决基层系统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负责将相关问题提交平台工作中心;另外还包括地区公司使用培训工作、用户权限设置的调整及工作流的调整;保证系统的软硬件、网络环境平稳正常运行, 数据库的定期备份, 问题处理后的数据恢复;对不能解决问题提交至工作中心。

(2) 工作中心 (二级运维) 。负责整体协调各地区公司项目运行维护工作并指导、监督各地区公司及系统实施方运维工作;负责设备管理平台业务架构与功能的规划设计工作、业务功能版本控制与管理, 业务功能变更管理;收集、整理各地区公司上报问题, 按照问题类型进行分类并转至业务或运维部门并发布及反馈相关问题处理结果;组织各地区公司运行维护培训工作;对各地区公司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考核;负责向系统实施方下达工作指令。

(3) 系统实施方 (三级运维) 。对各家地区公司进行远程或现场技术支持, 保证有问题能够及时处理, 并积极配合研发组和实施组的各项工作;各地区公司系统升级, 并培训用户直到能够熟练使用, 促进用户对EIM的深入使用;系统各级测试工作;与内部专家组进一步的配合, 实现设备管理统一模板规定功能模块的开发, 继续深化专业化管理及与其他相关系统接口的技术开发;维护解决系统业务性、易用性的问题, 逐步升级各地区公司平台为统一的、标准的、规范的设备管理平台。

2. 工作流程的建立

三级运维体系强调工作中心的管理和协调职能, 地区公司承担了基本的权限设置、基本数据维护等系统运行维护工作, 当地区公司用户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可通过运维系统将问题提交至工作中心, 工作中心运维部在接到问题后进行分析, 决定是否交予系统实施商开发处理, 或在二级运维体系内解决, 并向地区公司反馈, 由地区公司对问题处理结果进行确认。

系统实施商在接到工作中下达的开发任务后, 根据问题的种类分交项目部或研发部处理, 处理结果反馈到工作中心及地区公司进行确认。运维体系机制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为了系统、完整、科学地体现运维工作的价值和规范运维服务管理工作, 运维支持中心将量化运维服务管理的思路植入实际运维工作中。对各级运维人员的效率、工作量、满意度等信息进行统计和考评, 明确职责, 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 尤其在各家地区公司年度运维费用结算问题上为决策者提供了依据。

五、运维体系运行效果

在运维体系建设之前, 运维支持中心在运维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形成部分值得推荐的做法。但从总体来看, 体系建设前的运维工作与设备管理信息化本身发展及用户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该体系的建成从用户需求、响应度、业务覆盖、服务质量、监督等各方面而言, 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通过对变更进行恰当的评估和审批, 降低了因系统变更带来的风险, 并避免了各家地区公司重复和低效的功能开发。

在整个运维体系建设和运维过程中, 运维人员接受了ITIL流程模块内容的培训及体系实施指导等, 运维人员专业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汀.基于ITIL的业务支撑运维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

[2]约翰IT管理研究中心.约翰ITILVersion3理论与应用白皮书[R].2010.

[3]赵玉来.ISO2000标准体系建设之我见[J].电子政务, 2010 (5) :33-34.

三级体系结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理论基础

1.1.1 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理论由罗伯·卡普兰及大卫·诺顿首度提出, 其框架体系包括4个指标类别: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成长维度。平衡计分卡理论构成的指标体系由于其体系性和系统性, 通常更适用于全院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而非单独部门。

1.1.2 绩效结构理论

国外绩效结构理论主要包括Campbell八因素绩效结构模型[3]、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二维结构模型[4]、适应性绩效概念及相关结构模型[5]。Koopmans等通过系统综述所概括的个体绩效结构模型, 主要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反生产绩效和适应性绩效4个维度。国内所依据的绩效结构模型只涉及其中2或3个维度。

1.2 小组讨论制订专家函询问卷

成立研究小组, 小组成员由主任护师1名, 副主任护师5名, 教授1名及4名研究人员共计11人组成。研究小组在对核心概念进行多次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 参考平衡计分卡理论、绩效结构理论, 初步拟定三级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和三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 并制成专家函询问卷, 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 11个二级指标, 43个三级指标, 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包含3个一级指标, 8个二级指标, 40个三级指标。

1.3 专家选择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 遵循德尔菲法选择专家的代表性与权威性原则, 选择湖北省不同区域的多家医院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的专家共18名进行两轮问卷函询。专家入选标准: (1) 在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等相关领域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 (2) 本科以上学历; (3) 对本研究有较高的积极性。

1.4 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发放和回收。第一轮函询结束后, 在对本轮函询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后, 将反馈意见和第二轮专家函询表发给专家, 直到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时调查结束。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

1.4.1指标筛选原则

以选择率、修改率[6]表示专家对指标意见的集中趋势, 数值越大, 重要程度越大。在第一轮函询中, 只要指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则予以保留: (1) 选择率水平为70%, 即回答该指标“合适”的专家≥70%; (2) 选择率水平为50%~70%, 且指标修改率为20%, 即回答该指标“修改后合适”的专家≥20%;第二轮函询的指标选择率的水平应达到85%和95%。

1.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采用优序图法[7], 二级、三级指标采用专家评定法。优序图的图示为棋盘样, 如有n个比较对象, 则组成n×n个空格。左侧列为比较者, 上方行为被比较者, 自身比较无需填写。两两比较用“0、1、0.5”三个数字来描述:“1”表示两两比较中相对重要的;“0”表示的意义则相反;“0.5”表示则表示两者同样重要。优序图权重的计算方法, 就是把每行数字横向相加除以总数T, 就得到了各指标的权重。专家评定法中, 依据Likert 5级量表法请专家为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赋值:很重要 (5分) 、重要 (4分) 、一般重要 (3分) 、不太重要 (2分) 、不重要 (1分) 。分析函询结果, 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得分, 用一项指标的平均分除以平均分总和, 得到该指标的权重 (三级指标如同) 。对于专家提出的修改、增加或删减指标需经过研究小组讨论, 然后放入下一轮函询中进行评判。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表示, 专家积极性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 专家权威程度以权威系数判定, 专家意见一致性程度以协调系数表示。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函询专家共计18名, 平均年龄为 (47.2±6.2) 岁, 平均工作时间为 (27.9±7.8) 年。专家均具有较丰富的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等经验, 其中,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人, 占11.1%;护理管理工作14人, 占77.8%;护理教育工作2人, 占11.1%;18名函询专家中博士3人 (16.7%) , 硕士4人 (22.2%) , 本科11人 (61.1%) ;94.4% (17/18) 的专家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函询专家所从事专业与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且资历较深, 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2.1.1 专家积极系数

两轮专家函询, 专家均积极配合问卷的调查填写。两轮函询均发放问卷18份, 回收有效问卷18份, 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另外, 两轮函询中共有13位专家提出了34处文字性建议, 专家积极性较高。

2.1.2 专家权威系数

专家权威系数 (Cr) 由专家判断系数 (Ca) 和专家对函询问卷熟悉系数 (Cs) 两个因素决定。权威系数等于判断系数与熟悉系数和的算术平均值Cr= (Ca+Cs) /2。本研究中Ca为0.798, Cs为0.722, 则专家权威系数为0.76, 表明所选专家权威程度较高。

2.1.3 专家函询结果的协调系数

协调系数 (W) 表示专家对所有条目意见的协调程度, 两轮专家函询后, 专家对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见表1。根据国内几项大型德尔菲法在卫生系统的应用研究, 经过两轮函询协调后, 协调系数一般在0.5范围内波动[1]。χ2检验是专家一致性程度检验的可靠性的检查, P值越小, 反映专家一致性程度检验的可行度越高。本研究中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P值均小于0.001, 表明专家对各级指标结构的一致程度高。

2.2 专家函询结果

2.2.1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按照指标的筛选原则对首轮问卷的指标进行删除、新增、合并及整改、统计分析并经研究小组的审议, 形成以下修改意见:

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修改:二级指标中, “零缺陷管理”改为“安全管理”;“服务效率”改为“管理效率”;“教学”与“员工成长”两项合并为“教学与员工成长”。三级指标中, 新增指标4项:“专科建设情况”、“专利”、“课堂教学”、“护士满意度”;删除项目1项:“护理教学”;修改指标8项:“严重差错”改为“不良事件”, “护理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落实及手册完成情况”改为“目标管理及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指令性任务”改为“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 “床位数”改为“床日数”, “病床使用率”改为“平均住院日”, “手术人数”改为“手术人数/特殊治疗人数”, “抢救率”改为“抢救例数”, “死亡率”改为“死亡例数”。“工作难度”由原来的“效益效率” (二级指标) 栏目移到“服务效率”栏目下。

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二级指标中, “工作量”改为“工作量与工作难度”。三级指标中, 删除指标2项:“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院级学会专题讲座”、“参加院外、院内、临床科室业务学习”;增加指标1项:“岗位胜任力”;修改项目1项:“课题项目和科研成果”改为“论文”、“科研课题”和“科技奖”三项。

2.2.2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指标的修改: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意见并经科研小组讨论, 形成以下修改意见:“人员成本”改为“护理人员成本”, “管理成本”改为“护理管理成本”, “科研”改为“科研课题”。

经过两轮专家函询, 最终确定临床科室及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 其中临床科室绩效考核包含4个一级指标, 10个二级指标, 45个三级指标;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包含3个一级指标, 8个二级指标, 41个三级指标。

2.3 各指标权重的最终确定

对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 按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各岗位权重系数, 最终形成临床科室绩效考核建议案 (表2) 和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建议案 (表3) 。

3 讨论

3.1 构建护理三级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中要求公立医院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8]。对护理人员实施绩效考核就是对其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9]。对护理管理者而言, 绩效考核有利于把握工作的薄弱环节, 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绩效考核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 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对护理人员而言, 良好的绩效考核有利于护理人员发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 同时绩效考核为护理人员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有利于充分调度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研究构建的三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有助于解决当前医院临床护士绩效评价中评价工具过于主观的问题。另外,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护士绩效奖金三次分配有助于解决目前护士收入仅与临床科室效益挂钩, 而与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关系不大的弊端, 使绩效分配向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护理岗位倾斜, 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 从而稳定护理队伍, 降低护理人员离职率。

3.2 护理人员三级绩效考核建议案的科学性

3.2.1 理论依据

护理人员三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在结合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反复推敲, 并严格遵循平衡计分卡理论和绩效结构理论等广泛应用的绩效考核理论, 初步形成临床科室分类模型的各级指标。临床科室绩效考核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临床科室工作量、工作难度、管理效果及经济收入等方面, 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选取时充分考虑工作量、工作能力和态度等方面, 综合考虑自评与他评, 正真体现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

3.2.2 德尔菲法确定建议案指标

本研究在专家函询的过程中, 选取的专家均为医院资深护理管理人员, 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管理工作经验, 从而保证了指标来源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本研究严格按照德尔菲法的筛选标准, 经过2轮函询, 最终确立了各级指标。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都为100%, 满足统计学要求并体现了专家们相当高的积极性。专家的权威系数在0.7以上, 说明专家的预测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之上, 有较高的可靠性。

3.2.3 指标权重分析

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对临床科室考核时, 充分考虑工作量、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患者满意度, 兼顾不同病区风险系数和技术难度, 同时纳入科研、教学、培训等利于临床科室长期发展的指标。从指标权重来看, 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两项比重较高, 学习成长维度比重最低。这是因为医院中医疗工作是第一位的, 从临床科室层面抓好护理质量和安全, 医院的护理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而护理质量满意度是评价护理质量的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与钱飚[10]的研究结果相同。对护理人员的考核, 指标涵盖工作质量和安全、工作态度和能力、教学与科研等各方面, 同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方法。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权重来看, 任务绩效比重最高, 适应性绩效比重最低, 因为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 其他工作的开展全部是围绕护理质量的提高为目的。这与国内多项研究结果相似, 即护理质量和安全是护士绩效考核的重要部分[1]。

综上所述, 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研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下一步研究应致力于构建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摘要:目的 构建一套涵盖临床科室和护理人员的三级绩效考核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法收集资料, 参考平衡计分卡理论和绩效结构理论, 经研究小组讨论, 形成临床科室绩效考核初稿、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初稿。运用德尔菲法对省内18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 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及各指标权重。结果 构建了护理人员三级绩效考核体系, 其中, 临床科室绩效考核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 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护理人员三级绩效考核体系, 对护理绩效管理及薪酬分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绩效考核,护理人员,德尔菲法

参考文献

[1]梁万年.临床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72-173.

[2]焦静, 曹晶, 吴欣娟, 等.护理绩效考核指标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8) :87-89.

[3]Campbell JP.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90:687-732.

[4]Borman WC, Motowidlo SJ.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71-98.

[5]Allworh E, Hesketh B.Adaptive performance:Updating the criterion to cope with change[C].Melbourne: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Australia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onference, 1997.

[6]曾光, 李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利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250-270.

[7]韩瑜姣.三级甲等医院临床科室分类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护理人力配置中的初步应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13.

[8]冯晓敏, 李亚玲, 叶宝霞, 等.新医改背景下护理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4) :7-9.

[9]袁友荣, 王植红, 彭烈娅.实行绩效考核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7) :62-63.

三级体系结构 篇9

2002年,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对精益管理做了一个定义,认为精益管理是一种使企业的多种多样活动所利用的资源最小化的哲理。《精益思想》一书则把精益思想归纳为5个基本原则[1]:(1)由顾客确定产品价值结构。(2)消除产业价值链的浪费。(3)变成批与排队为连续流动。(4)由顾客需求拉动价值链。(5)追求尽善尽美。

20世纪90年代后期,精益思想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哲理在各个行业传播和应用。其中医疗保健领域(lean healthcare)应用精益管理思想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领域之一,并取得明显成效[2]。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Park Nicolle健康服务机构(PNHS)通过采用精益生产方法改善流程,使得患者就诊率大大增加[3]。2004年,PNHS的经营利润提高了3.9%,约合750万美元[4]。广东省中医院2007年尝试应用精益管理,对患者就医流程和科室运营管理实施优化改善项目,使中药取药最长等待时间从20 min降为16.5 min,西药最长等待时间从18.5 min降为14.1 min[5]。

虽然精益管理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将精益管理应用于医院后勤工作中的案例目前很少见到。事实上,在后勤工作中应用精益管理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通过推行精益管理,使其后勤服务的总体满意率从67.6%上升到87.08%,每年节省后勤能源支出近200万元[6]。那么,怎样开展和推进医院后勤应用精益管理呢?为此,笔者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1 医院后勤精益管理三级认证体系的构建

1.1 构建医院后勤精益管理三级认证体系的必要性

医院后勤工作十分繁杂,担负着全院的能源供应、餐饮服务、房屋管理、保洁服务、基本建设等职责。医院后勤既是医院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就诊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将精益管理应用于医院的后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问题是,精益管理是一门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而后勤员工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怎样将精益管理有效地应用于医院的后勤工作?通过实践探索,笔者开创性地提出构建医院后勤精益管理三级认证体系,并以此为载体在医院后勤工作中运用精益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构建医院后勤精益管理三级认证体系的总体思路

在医院后勤工作中开展精益管理三级认证,其目的是创造一种直观、具体、容易被员工接受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使精益管理能够循序渐进地、更加高效地被运用于医院后勤工作中,从而使医院后勤管理效率更高、效益更好、效能更优。精益管理三级认证共分三级,各级之间具有递进关系,从一级开始,依次为二级、三级。每一级都有具体的指标和评价标准,认证采用综合评审、量化打分的方法,申报单位只有通过了较低一级的精益管理认证后,才有资格申报更高一级的精益管理认证。医院对通过精益管理认证的单位予以授牌和奖励。

1.3 医院后勤精益管理三级认证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级认证强调所有后勤员工对精益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一级认证需要组建精益管理指导小组,对所有后勤员工进行精益管理知识的培训。后勤各部门在精益管理小组的统一指导下,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对比较容易开展精益管理的工作或环节进行项目立项,并以项目为载体在后勤工作中应用精益管理,以达到预定的标准和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级认证强调员工对精益管理知识的自主应用。二级认证根据医院后勤的工作特点,选取流程改善(ECRS原则)、5S管理、事务改善、控制库存等十大精益管理工具[7],要求员工自主地将它们应用于工作之中。认证时,评审小组对申请认证单位的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地检查,评定其工作是否达到二级认证的标准,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最后决定其是否能够通过二级认证。

三级认证强调员工灵活、创造性地使用精益管理知识。三级认证要求所有后勤员工学习和研究精益管理理论,并不断为精益管理理论充实新的内涵。能够将精益管理知识熟练地、自觉地、创造性地应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后勤员工中形成浓厚的精益管理文化氛围,从而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

2 医院后勤精益管理三级认证体系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的初步实践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是全国地市级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现有编制床位2 900张,员工3 500多人,总资产14亿元,集医疗、教学、科研、防保、急救、康复为一体,2006年、2010年连续两届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的称号。自2009年起,太和医院在后勤工作中推行精益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使精益管理得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该院组织后勤各部门进行了精益管理三级认证体系的实践,截至2013年1月,已完成了精益管理一级认证和二级认证,目前,该院正在进行精益管理的第三级认证,现将有关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2.1 一级认证

为推进一级认证的成功开展,太和医院选取了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后勤员工组建成精益管理指导小组,并请GE医疗(中国)集团医疗管理咨询部精益管理专家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精益管理知识。同时,该院组织所有后勤员工进行了多次精益管理知识的专题培训,并为后勤各部门购买精益管理图书28类、VCD碟片1套,申报精益管理软科学项目1项,对各部门学习和应用精益管理知识情况进行了适时考核。

在精益管理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后勤各部门制订了本部门的精益管理体系一级认证标准,共完成精益管理项目立项119项。一级认证标准要求每一个实施精益管理的项目,在项目完成后必须较之前“工作效率提高10%;或经济效益提高10%;或服务满意度提高5%”。同时对认证项目进行了细化和量化,以便评审更易于操作。

一级认证历时1 a。经过1 a的努力,太和医院后勤各部门立项的119个项目中,已经完成并取得明显效果的项目共计60项,已经实施并需要在以后工作中长期坚持的项目共计43项,因条件不成熟没有实施的项目共计16项。在众多项目中,“层流净化过滤器的制作”、“实行医院环境设施监理”、“医院楼顶水箱冲水蒸汽使用量的控制”、“推行使用消毒筷子”、“对工作环境进行5S管理”、“控制施工现场工程事故发生”等数十个项目成效最为显著,每年可为该院节省资金200多万元。已经完成或实施的103个项目,各个项目基本上达到了“工作效率提高10%;或经济效益提高10%;或服务满意度提高5%”的预定目标。由于成效显著,员工参与精益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加,有95%以上的后勤员工均参与了精益管理一级认证工作。

另外,太和医院在开展后勤精益管理体系一级认证中,也取得了可观的理论成果。该院后勤员工共撰写精益管理论文14篇,均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同时完成了“精益管理在医院后勤的应用研究”软科学项目1项。

2.2 二级认证

二级认证的具体内容是,结合后勤的实际工作,从精益管理理论中选取适合后勤工作的十大精益管理工具,应用于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十大精益管理工具分别是:

(1)流程改善(ECRS原则)[8]。通过系统地分析工作流程以寻求改善,对流程中浪费的环节予以取消,对不合理但无法取消的环节进行合并,对有必要的环节进行重组,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简化,使实施改善后的流程更顺畅、更高效。

(2)5S管理[9]。通过现场管理,紧紧抓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5个环节,提高后勤工作效率、降低后勤保障成本、提升后勤员工工作士气。

(3)事务改善。充分认识事务工作的重要性,找出改善点实施改善。消除管理浪费、程序浪费和不良浪费,提高后勤办公效率。

(4)控制库存。利用系统的统计方法,结合医院的行业工作特点,综合运用分类管理、定量订货、定期订货等方法,优化我院物资库存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5)安全环境保全。制定安全工作标准,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实施安全保护措施,推行安全预警机制,确保后勤生产中不出现人身和设备事故。

(6)岗位可视化。充分使用形象、直观、有利于视觉感知的色彩和标志,使后勤的现场管理工作看得到、更透明。通过岗位可视化,使各个岗位间的信息更通畅,工作更高效,员工更自律。

(7)定置管理。根据工作性质,理清人、物、场所的关系,固化物品放置,实现现场的有序化,进一步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

(8)例会制度。结合医院、部门工作特点建立并执行例会制度,总结工作,传达信息,注意员工间的互动交流,鼓舞员工士气。

(9)自动化。自动化和标准化是精益管理的两大支柱,后勤各部门员工要思考和探索各项工作流程、工作场所、管理环节中运用自动化的可行性,通过人性化的自动化的运用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员和开支。

(10)“5W1H”技术[10]。“5W1H”技术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的技巧。从对象、原因、地点、时间、人员、方法等要素发现问题,对发现的问题深入追问5次,追根究底,止于至善。

二级认证的评审标准同样由后勤各部门自行制订,制订好的标准必须交评审小组投票表决。没有通过表决的标准退还给原部门重新修订,直到表决通过后方能实施。标准确定后,各部门按照各自的标准开始实施精益管理工作,实施时间均保证在8个月以上。实施完成后,各部门可自行申报二级认证的评审时间。评审时,由评审小组根据各部门的二级认证评审标准进行量化打分。打分采用百分制,得分超过90分的部门视为合格,超过95分的为优秀。

3 结语

精益管理既是一门管理的科学,也是一门精深的哲学[11]。如何将精益管理的思想和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优秀的企业文化价值,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通过构建后勤精益管理三级认证体系来推进精益管理知识、理念在医院后勤工作中的应用,既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可以为各家医院所借鉴。诚然如此,在医院开展后勤精益管理三级认证,更是对精益管理知识的一种探索,需要同行们一起努力,共同丰富精益管理知识的内涵,使起源于日本的精益管理能够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精益思想[M].沈希谨,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Terence T.Burton,Stever M.Boeder.The Lean Extended Enterprise[M]//USA:Floria,Roos Bublishing Co-Published with APICS,2003:99.

[3]Jimmerson,Weber D,Sobek D K.Reducing waste and errors:pilotinglean principles at Intermountain Healthcare[J].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2005,31(5):249-257.

[4]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Going Lean in Health Care.White Paper[R].Boston,MA: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January and February,2005.

[5]林华,汪银辉,区炳雄.精益管理在门诊药房流程优化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2):83-84.

[6]徐勋良,夏明霞.精益管理在医院后勤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0):73.

[7]齐忠玉,林海,杨智斌.精益化推行工具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1):10-46.

[8]门田安弘.丰田现场管理方式[M].李伟,李晴,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11-228.

[9]许小麦,唐思敏.图解5S管理实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9-31.

[10]刘寿红.车间精细化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28-155.

三级体系结构 篇10

我院从2011年起对护理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采用前瞻性的质量管理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前瞻为本, 质控前移, 监控系统, 非惩保底[1]。前瞻性质量管理要求要实现“三级质量控制前移”。三级质控前移, 是一种创新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 即质控体系由过去的质控员一护士长一护理部前移为责任护士一护理组长一护士长三级质控体系, 确保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和护士长实施护理工作过程中动态的质控[2]。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我科护理质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护理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可共有床位22张, 护理人员9人, 床护比1∶0.409。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2名, 护士4名, 助理护士2名。护士分成2个责任小组, 每个小组由护理组长, 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组成, 每组分管10~12个床位。

1.2 方法

1.2.1 建立前移的三级质控体系

一级质控:由责任护士承担, 质控重点包括:遵循技术规范和指引, 遵循患者安全质量目标, 遵循护理核心制度, 正确执行医嘱和护嘱, 全程管理好自己所管的患者, 确保患者安全;二级质控:由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承担, 质控重点包括:建立各种流程和指引, 评估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业务查房、平时查房、床边交接班、操作示范等来指导和监控责任护士的工作质量, 并监控指引或标准、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三级质控:由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或病区护士长负责, 质控重点包括:监管病区的整体运作, 保证护理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和维护监管系统的有效运作;通过业务查房、给予一线护士、护理组长指导和帮助;落实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严重不良事件进行RCA分析, 必要时进行失效模式效应分析, 改善护理系统或流程, 预防失误的发生[1]。

1.2.2 完善流程及细化工作职责

完善各项操作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及指引, 重新修订各层级护士岗位职责, 细化工作要求, 明确各层级质量控制责任, 重新规定了护理质控上报制度。

1.2.3 组织护士培训学习

全体护士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学习, 然后科室再组织护士开会讨论、学习。护理组长参加强化学习班, 强化学习。使所有人员都理解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移的要求。

1.2.4 改变工作模式, 落实三级质控前移

(1) 进行APN排班, 护士分组、分层级管理:以连续、均衡、层级、责任为原则, 实行APN排班方式。每天分三班, A班时间:7:30~15:30;P班时间:15:30~23:00;N班时间:23:00~8:00;电脑班1名, 时间:7:30~12:00, 14:30~18:00, 负责电脑、后勤工作等。护士分成2个小组, 每组分管10-12个床位, 护理工作责任到人。 (2) 落实床边工作制:配置流动护士工作车, 责任护士在病房办公。在护理组长的指导下, 责任护士全程负责所管的患者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护理文件书写等工作。责任护士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指引, 护士对护理质量负责。护理组长除了管好自己的患者, 还必须指导下级护士, 对下级护士的护理质量进行的检查和监督。 (3) 强调预防为主的管理:责任护士每天查房时要注意评估患者, 预测患者有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 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防范患者出现意外事件。危重患者、大手术后患者、疑难患者由护理组长亲自评估, 高技术、高风险操作由护理组长亲自实施, 以达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提升护理质量。 (5) 完善科室质控上报机制, 落实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以“非惩保底”为原则, 正确对待护理不良事件, 鼓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分析原因, 避免再次发生同类护理差错。科内、院内做好信息交流, 让大家分享教训, 避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6) 及时反馈, 及时整改, 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除了查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外, 每周、每月分别组织护士开小会, 再次总结存在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 并落实整改。从而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1.3 评价标准

统计护理质控前移管理实施前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 和实施后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 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护士长对病区基础护理、安全管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急救物品质控检查得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对比分析法。

2 结果

三级护理质控体系前移实施前后病区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实施三级护理质控体系前移后的各项质量指标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 三级护理质控体系前移管理办法对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的提升效果显著。

3 讨论

3.1 以往护理质控模式的缺点

以往的质控方式, 关注的重点是终末质量, 所发现的问题都已经是“过去式”, 有时甚至可能已对患者造成了伤害;护士对护理质控认识不足, 认为只是质控员、护士长、护理部的事情, 不关心质量, 不重视质量, 存在工作马虎、不遵守操作流程、指引及规范等现象;护士对患者的评估不足, 有做错的地方也得不到指出、得不到现场的指导,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2 三级护理质控体系前移的特点及作用

(1) 全员参与:要求临床一线岗位护士全员参与, 人人都是质控员, 人人参与质量管理。促使护理人员按规章制度办事和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制度, 认真做好每一项治疗护理, 对每项护理措施负责, 护士一次就做对事情, 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的概率, 确保护理安全。 (2) 护士“自控”与上级护士“监控”相结合。要求责任护士、护理组长要做好“自控”、加强自我管理, 即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3]。护理组长、护士长对整个科室做好“监控”, 通过三级查房, 床边交接班等方式, 及时评估高危患者、高危技术和高危操作, 指导下级护士, 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 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发现问题, 及时指导, 及时纠错, 实施护理过程及动态质控。 (3) 质量检查标准转化为常态化及职责化:把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引, 患者安全质量目标、护理核心制度等细化为护士的工作职责, 使各项质量检查标准常态化及职责化, 从而规范临床护理工作, 保障护理质量。

综合上述, 三级护理质控体系前移, 是一种前瞻性、创新性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病区管理中应用, 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水平, 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刚艺, 陈伟菊.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96-98.

[2]李惜华.护理质控体系前移管理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9) :52-53.

三级体系结构 篇11

关键词:马铃薯;高寒:山区;体系:步骤:方法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08-1

马铃薯富含高品质淀粉和人体极易吸收的蛋白质,它是集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为一体的多用途农产品。因其适应性广,食用价值高,增产潜力大,被全世界作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进行大规模发展,也是汉中市仅次于水稻、油菜、玉米、小麦之后的第五大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60万亩左右。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生产上急需大量脱毒种薯,但目前主要靠外地调进,质量差,成本高,为了保证汉中生产用种和促进我市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自2008年以来,我们与省市科研单位合作,在略阳高海拔高寒山区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探索与示范,组装完成了一套适宜陕南高海拔地区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技术体系,为我地脱毒马铃薯种薯规模化繁育与推广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撑。

1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基地建设概况

略阳县是以中高山为主的山区县,土地多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的地带,个别地方海拔1700m左右。这一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冷凉,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的环境条件,适宜脱毒马铃薯的生产,更适宜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2008年我们在县内选定4个海拔在1400-1800m之间的示范基地,春播繁殖脱毒马铃薯原种56亩。2009年繁殖原原种5万粒约10亩,繁殖原种300亩,到2010年四个高寒山区原种繁育基地累计生产脱毒马铃薯栽培种450000kg。

2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立

从2008年开始探讨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一是与汉中市农科所脱毒马铃薯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茎尖剥离培养试管苗和微型种薯生产;二是用微型种薯在17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繁育原种,为就近繁育提供种源;三是在1400m以上的高寒地区进行生产种繁殖。初步建立了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为脱毒马铃薯种薯在陕南山区的繁殖总结了经验

3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步骤及方法

3.1茎尖剥离培养及微型种薯生产

选定适宜汉中种植的品种早大白、8002,经过消毒处理,催芽后,在40倍解剖镜下进行剥离、培养,获得试管苗后通过病毒检测,把不带任何病毒的健壮脱毒苗经过快繁,到无菌网棚移栽,最后生产出合格的原原种(微型种)。

3.2原种生产

3月上旬在海拔1700m以上地区网箱种植微型种薯,亩密度5000-5500穴,按1m播幅开施肥沟,在施肥沟内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kg和40%的薯类专用肥25kg。沿施肥溝两侧播种两行微型种,小行距30cm,株距25cm,起鱼脊垄,垄高20cm以上,并覆盖地膜。5月中旬开始药剂预防晚疫病和蚜虫,连防三次,间隔7d。

3.3栽培种生产

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海拔1400m以上地区地膜种植原种,亩密度5500 6000穴,按1m播幅开施肥沟,在施肥沟内每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kg和40%的薯类专用肥25kg。沿施肥沟两侧播种两行切好的薯块,薯块必须保证有1至2个以上健康的芽眼,小行距30cm,株距22-25cm,起20cm高的鱼背垄,并覆盖地膜。初花期(5月中旬至下旬)开始药剂预防晚疫病和蚜虫,连防三至四次,间隔7-10d。

4脱毒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应注意的关键技术环节

4.1严格控制海拔高度,降低病毒的积累和增殖。

海拔高度是脱毒马铃薯繁殖的关键环节,汉中良种繁殖海拔高度必须在1400m以上的高寒山区,土层深厚肥沃、土壤以疏松砂壤土为主,气候春季温湿、夏季凉爽,有利于马铃薯苗期生长和花期薯块膨大,不利于病毒积累和增殖,才能保证繁殖种薯的质量。

4.2适时提早播种时间,加快生长发育进程。

通过地膜覆盖,尽最大可能的提早播种时间,使高寒山区马铃薯的播期由3月15至20日提早到2月底和3月初,同时也加快了马铃薯生长发育进度,使块茎生长期提早了10d以上,充分利用了高寒山区初夏的凉爽天气,躲过夏季高温及风雨天气。既能降低病毒的积累和增殖率,提高种性,又能使块茎膨大期避免晚疫病、病毒病等的发生为害。

4.3加强病虫综合防治,推迟和减轻病害发生。

三级体系结构 篇12

诱因决定人的行为, 行为决定后果 (陈明亮, 2009) 。企业信息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商业机密和技术机密的人为泄漏。泄密诱因决定了泄密行为, 泄密行为决定了泄密后果, "诱因→行为→后果"构成了泄密 (也是所有信息不安全行为) 的因果链, 据此可以形成信息安全的三级控制途径:遏制诱因、控制行为、追究后果。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信息安全控制链。诱因遏制是控制链的根部, 控制主动性最强, 可控性最大, 后果追究是控制链的末梢, 控制主动性最差, 可控性最小, 行为控制是控制链的中部, 控制主动性和可控性介于前两者之间。为了获得最好的控制效果, 企业必须重点把握好诱因和行为控制, 但后果控制 (追究) 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后果控制也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对于人为泄密带来的恶劣影响, 公司绝不能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 对后果控制得好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控制不好就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1、信息安全的"诱因-行为-后果"三级控制链

(1) 信息不安全行为的诱因与控制

信息不安全行为的诱因主要有三种:利益诱惑、无安全意识、失职。通过宣传教育、管理制度和技术等手段的相互配合协同, 来有效遏制这些不安全诱因的产生。

宣传教育 (观念培育)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员工素质, 加深员工对公司的感情, 弱化利益诱惑的动机;树立员工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 时刻牢记信息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加强员工信息安全的责任心, 时刻警惕身边的信息安全隐患;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

管理制度制定包括信息设备管理、计算机操作、数据安全管理、密码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每个员工的信息安全职责, 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技术手段建立内部监控设施、防盗系统, 使用加密、防泄漏等技术, 不让无关人员随便进出保密区域, 如技术部、产品开发部、资料室等高度涉密区域。从技术上要保证不能让员工接触到与本职工作无关、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企业敏感信息, 减少非预谋泄密的可能性。

(2) 信息不安全行为与控制

信息不安全行为包括向外泄密、窃取信息、篡改信息、捏造信息、信息操作抵赖等, 联合运用技术和管理手段, 有效控制各种信息不安全行为。

技术手段信息安全技术不单是单点的安全技术, 而是要涉及整个信息网各个环节的安全, 需要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技术进行立体协同防护。通过系统地安全设计, 综合采用入侵检测、防火墙、防水墙、加密技术、身份认证、虚拟网隔离、超级用户制约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协同, 并结合相应的技术管理机制, 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制度和策略等管理手段有效控制信息不安全行为。如通过组织体系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有效监控信息不安全行为;通过管理制度明确禁止或尽量减少一些可能导致信息不安全的行为, 明令告知违规者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促进员工行为自律;通过分类管理等策略, 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核心机密和敏感岗位的信息安全行为管理上。

(3) 信息不安全行为的后果及其责任追究

信息不安全行为发生后必然损害到公司或相关主体的利益, 通过事先签订保密合同、安全审计、管理制度、事后法律诉讼等手段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签订合同强化信息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 增强全员履行信息安全职责的自觉性, 切实做好合同签订工作, 与每个员工签订信息保密协议。对于对敏感岗位的员工要签订特别的信息保密协议, 敏感岗位的员工离职或跳槽时, 应签订离职保密协议。

安全审计通过各类系统的日志、安全审计等技术, 对不安全行为进行事后追踪。加强对审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异常点分析、宏观决策支持等的再分析。对于敏感性高的系统在设计时就加入审计接口, 不安全事件发生时及时报警。对于重大信息安全问题设计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提高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理响应效率, 控制信息安全事件的损失。

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各单位的信息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置工作。对于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 要及时上报, 并按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查清原因, 对事件责任人进行教育或处罚。同时, 提出进一步改进和防范的措施。

法律诉讼对于造成公司严重损失信息安全事件要及时上报公安部门和相关部门, 对于相关的责任人要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起动应急预案, 防止损失扩大, 进行善后处置。

2、基于"诱因-行为-后果"三级控制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按照"诱因-行为-后果"三级控制思想, 以人为本, 建立由观念、策略、组织、制度、技术5个方面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如图1所示。

(1) 以人为本

人是信息安全体系的核心, 道理非常简单, 第一, 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是构建有效信息安全体系的前提;第二, 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和执行都要依靠人, 特别是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决策者和监管者。对人员应做相应的分类管理:人员等级和信息密级相一致的, 等级越高, 可以看到的信息密级越高, 敏感人员重点管理。

(2) 信息安全观念

每个员工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信息安全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信息安全人人有责;信息泄密是犯罪。没有绝对的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和成本, 信息安全与信息共享必然是冲突的, 要以科学的态度建立合理的平衡;服务资源也有安全等级。

(3) 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分级、分域管理", "权衡安全、成本和效率"是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策略。可以将信息分为核心机密、一般机密、非机密等级别。信息安全管理是有很大成本的, 采用与信息机密等级相匹配的安全管理等级才能做到以合理的成本满足信息安全的要求。另外, 没有绝对万无一失的信息安全管理手段, 对最机密的信息需要采用非常办法, 如绝密信息不上网, 重要机密信息内外网物理隔离。

(4) 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主要安全机构有: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企业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小组、信息安全监察审计部等。对于集团公司, 子公司可参照集团公司构建类似的三级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5)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硬件、软件、信息、涉密人员、IT专业人员、全体员工等管理对象, 以规范信息、软件和硬件使用行为为核心, 建立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 如:信息安全 (相关专职岗位) 人员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机房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信息密级划分与认定程序、敏感岗位等级划分与认定程序、信息安全定期评估制度等等。

(6) 信息安全管理技术

聘请专业机构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地信息安全测评和评估, 结合评测评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 综合采用多种技术和应用系统开发, 来尽可能地消除目前存在的大量安全隐患。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充分运用常规性信息安全技术之外, 还应灵活运用下列 (但不局限于下列) 各种技术, 来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和稳定运行:

网络隔离技术对于重要的信息或系统, 可以采用安全通道隔离等技术, 在保证正常系统运行的情况下, 对系统进行隔离, 防止外部人员窃取信息, 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构建超级用户权限制约RBAC模型在一般的系统中, 超级用户权限对系统具有最高的权限, 这也成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安全隐患, 在管理上也会出现职责不清等问题, 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RBAC (基于角色的安全访问控制) 模型, 并采用数据看过以后留痕迹, 敏感操作要报警, 多人密码拆分管理等相应的技术, 保证系统管理员能够进行正常的维护管理工作, 但不能看敏感数据。

加强密码管理提高密码管理的有效性:如密码经常变更;分多个加密等级, 不能简单地只用一套加密机制;提高加密算法的等级;一般系统采用单密码登录, 包括应用的单点登录和系统的单口令登录, 提高操作便捷性;高敏感系统的口令分段管理技术等。

数字证书和非对称密钥应用关键数据的查询采用数字证书, 并有签名日志记录。关键数据的拷贝、传输或存储采用非对称密钥或其他高等级加密技术进行加密, 确保各个运行、传输、存储等环节的数据安全性。

数据异地备份系统技术数据异地备份是容灾系统的核心技术, 它对于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及系统的可扩展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不同阶段对信息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不同, 采用不同水平的备份技术, 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

3、结语

信息安全管理不能仅仅依赖技术, 人是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 必须以人为本, 按照"诱因-行为-后果"三级控制思想, 构建由观念、策略、组织、制度、技术诸多方面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提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已经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重型乙型脑炎下一篇:蚕沙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