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精选12篇)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篇1
一、目的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 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 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 营造良好环境, 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不利因素, 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 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和健康管理。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 包括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
(一) 健康儿童。
在儿童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指导。
1. 监测方法
在健康检查时,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条件, 结合家长需要, 至少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1)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 (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站、独走、扶栏上楼梯、双脚跳) , 了解儿童在监测图中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情况。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 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2) 预警征象: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 (表1) , 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发育偏异, 并在“□”内打“√”。出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应及当时登记并转诊。
(3) 标准化量表: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筛查量表, 如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 (DDST) 、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 (DST) 等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筛查评估。
2. 转诊
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 应当登记 (附件1) 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 并进行随访。
3. 预见性指导
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过程中, 应当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 根据个体化原则, 注重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指导。
(1) 新生儿期
1) 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 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 如说话、微笑、怀抱等。
2) 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 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 如按需哺乳。
3) 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 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
4) 给新生儿抚触, 让新生儿看人脸或鲜艳玩具、听悦耳铃声和音乐等, 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
(2) 1~3个月
1) 注重亲子交流, 在哺喂、护理过程中多与婴儿带有情感的说话、逗弄, 对婴儿发声要用微笑、声音或点头应答, 强调目光交流。
2) 通过俯卧、竖抱练习、被动操等, 锻炼婴儿头颈部的运动和控制能力。
3) 增加适度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刺激, 听悦耳的音乐或带响声的玩具, 用鲜艳的玩具吸引婴儿注视和跟踪。
(3) 3~6个月
1) 鼓励父母亲自养育婴儿, 主动识别并及时有效的应答婴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逐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2) 培养规律的进食、睡眠等生活习惯, 多与婴儿玩看镜子、藏猫猫、寻找声音来源等亲子游戏。
3) 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多与婴儿说话、模仿婴儿发声以鼓励婴儿发音, 达到“交流应答”的目的。
4) 鼓励婴儿自由翻身、适当练习扶坐;让婴儿多伸手抓握不同质地的玩具和物品, 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4) 6~8个月
1) 父母多陪伴和关注婴儿, 在保证婴儿安全的情况下扩大活动范围, 鼓励与外界环境和人接触。
2) 经常叫婴儿名字, 说家中物品名称, 培养婴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引导婴儿发“ba ba”、“ma ma”等语音, 提高其对发音的兴趣。
3) 帮助婴儿练习独坐和匍匐爬行, 扶腋下蹦跳;练习伸手够远处玩具、双手传递玩具、撕纸等双手配合和手指抓捏动作, 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5) 8~1 2个月
1) 帮助婴儿识别他人的不同表情;当婴儿出现生气、厌烦、不愉快等负性情绪时, 转移其注意力;受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2) 丰富婴儿语言环境, 经常同婴儿讲话、看图画。让婴儿按指令做出动作和表情, 如叫名字有应答, 懂得挥手“再见”。
3) 帮助婴儿多练习手-膝爬行, 学习扶着物品站立和行走;给婴儿提供杯子、积木、球等安全玩具玩耍, 发展手眼协调和相对准确的操作能力。
4) 增加模仿性游戏, 如拍手“欢迎”、捏有响声的玩具、拍娃娃、拖动毯子取得玩具等。
(6) 1 2~1 8个月
1) 给予幼儿探索环境、表达愿望和情绪的机会。经常带幼儿玩亲子互动游戏, 如相互滚球、爬行比赛等;引导幼儿玩功能性游戏, 如模仿给娃娃喂饭、拍睡觉等。
2) 多给幼儿讲故事、说儿歌, 教幼儿指认书中图画和身体部位, 引导幼儿将语言与实物联系起来, 鼓励幼儿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达。
3) 给幼儿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 通过练习独立行走、扔球、踢球、拉着玩具走等活动, 提高控制平衡的能力。
4) 鼓励幼儿多做翻书页、盖瓶盖、用笔涂鸦、垒积木等游戏, 提高认知及手眼协调能力。
(7) 1 8~2 4个月
1) 家长对待幼儿的养育态度和行为要一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给幼儿自主做事情的机会, 对幼儿每一次的努力都给予鼓励和赞扬, 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2) 学习更多词汇, 说出身边物品名称、短语, 鼓励用语言表达需求和简单对话;学习区分大小, 匹配形状和颜色等。
3) 提高幼儿身体动作协调能力, 学习扶着栏杆上下楼梯、踢皮球、踮着脚尖走和跑, 握笔模仿画线, 积木叠高等。
4)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如用匙进食、用杯子喝水, 学习脱袜子、脱鞋;固定大小便场所, 练习示意大小便。
(8) 2 4~3 0个月
1) 鼓励幼儿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 如收拾玩具、扫地、帮忙拿东西等, 促进自信心的发展, 激发参与热情。
2) 当幼儿企图做危险的活动时, 应当及时制止;出现无理哭闹等不适宜的行为时, 可采用消退 (不予理睬) 或转移等行为矫正方法, 让幼儿懂得日常行为的对与错,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教幼儿说出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体部位以及一些短句和歌谣。学习执行指令, 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需求;培养幼儿理解“里外”、“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
4) 学习独自上下楼梯、单腿站, 提高身体协调及大运动能力;通过搭积木、串珠子、系扣子、画画等游戏, 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9) 3 0~3 6个月
1) 提供与小朋友玩耍的机会, 鼓励幼儿发展同伴关系, 学习轮流、等待、合作、互助与分享, 培养爱心、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2) 通过与小朋友玩“开火车”、“骑竹竿”、“过家家”等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游戏, 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3) 经常给幼儿讲故事, 并鼓励幼儿复述简单故事, 教幼儿说歌谣、唱儿歌、讲述图画, 不断地丰富词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练习双脚交替上楼梯、走脚印、跳远等, 提高身体协调能力。通过画水平线、画圆形、扣扣子、穿鞋子等, 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5) 逐步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 学习自己洗手、进食、穿衣、大小便等生活技能。帮助幼儿学会适应新环境, 做好入园准备。
(10) 3~4岁
1) 允许儿童在成长中犯错, 让其学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正确方法纠正不良行为, 避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
2) 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环境, 逐渐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关注分离焦虑情绪, 引导适当的表达, 妥善处理和缓解消极情绪。
3) 采用丰富的词句与儿童对话、看图讲故事, 耐心听其说话及复述故事, 鼓励儿童发现、提出问题并认真回答。交流时注意与儿童眼睛平视。
4)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鼓励儿童练习走直线、走和跑交替、攀登、骑三轮车等, 学习折纸、剪纸、画画、玩橡皮泥、使用筷子等。
5) 通过有主题的角色扮演等团体游戏, 鼓励儿童自由联想、保持其好奇心。培养儿童注意力及对事物的观察力, 引导和培养兴趣爱好。
6) 帮助儿童学会遵守生活、游戏和学习的规则, 鼓励儿童独立完成进食、穿衣、入厕大小便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11) 4~5岁
1) 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别差异, 建立自我性别认同。
2) 引导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鼓励儿童多接触社会, 遵守各种规则, 强化其乐于助人的意识。
3) 增加猜谜语等简单的抽象思维游戏, 学习按形状、大小、颜色、性质、用途等将物品进行归类, 帮助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4) 学习儿歌、讲故事、表演节目;练习跳绳、扔球、接球;练习复杂图形剪纸、摆拼图、搭积木等。
5) 注重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整理和保管自己的玩具和图书。
(12) 5~6岁
1) 给儿童设立适当的行为规范, 引导儿童遵守社会与家庭生活规则和要求, 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促进儿童的自尊和自信的发展。
2) 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 适度、适量体验挫折, 并为克服困难做出努力, 培养其坚持和忍耐的品质。
3) 逐渐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懂得与人相处所需的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 同情、抚慰、关心和帮助他人。
4) 鼓励儿童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多与儿童交流幼儿园及周围发生的事情, 积极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
5) 练习跳绳、单脚跳、拍皮球等;经常画图画、做手工、玩创造性游戏。学会整理书包、文具及图书等物品, 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 高危儿童。
1. 管理对象
(1) 早产 (胎龄<3 7周) 或低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2500克) 。
(2) 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3)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惊厥, 持续性低血糖。
(4) 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 (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
(5) 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 (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
(6) 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等。
2. 管理方法
(1) 登记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时, 通过询问家长或查阅围产保健手册, 确定高危儿童。填写“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登记表” (附件1) , 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 并进行随访。
(2) 专案管理: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接诊高危儿童, 并填写“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 (附件2) , 纳入到专案管理。
(3) 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 转诊到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行诊断和早期干预。
3. 专案管理内容
(1) 监测次数: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评估, 每季度至少1次, 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育监测密度。
(2) 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 (如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 (NBNA) 、DDST、DST等) 以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3) 咨询指导
1) 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养育人进行结果解释。
2) 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养育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3) 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三) 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1. 管理对象
(1) 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咬指 (趾) 甲、饮食行为问题、睡眠问题、遗尿、过度依赖、退缩行为、屏气发作、暴怒发作、习惯性摩擦综合征等。
(2)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和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异食癖、拔毛癖、口吃、睡眠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儿童心理障碍还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等, 遇到此类儿童应当及时转诊至精神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
2. 管理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儿童健康检查时发现的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转诊至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的心理行为发育门诊。心理行为发育门诊接诊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和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儿童, 进行评估、初步诊断和咨询指导。诊断困难者应当及时转诊至心理相关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 并协助康复治疗。
四、
服务流程
五、工作要求
(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儿童健康检查基础上, 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和预见性指导, 早期发现高危儿童, 及时登记转诊。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立高危儿童监测管理门诊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 负责辖区内高危儿童专案管理和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的评估识别、咨询指导和转诊。
(二) 从事儿童心理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儿童心理保健及精神医学专业技术培训, 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三) 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应掌握心理行为发育监测方法, 注重个体化差异, 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强调保密原则。根据结果给予科学指导。
(四) 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应有环境适宜的高危儿童监测管理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用房, 配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量表和工具。
六、考核指标
0~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覆盖率= (该年辖区内接受1次及以上心理行为发育筛查0~3岁儿童人数/该年辖区内应接受儿童保健服务0~3岁儿童人数) ×100%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篇2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研究方法。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任务
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内容
四、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前儿童的生理基础(1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生理结构和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学会维护儿童的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维护。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四、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五、学前儿童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六、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七、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八、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九、学前儿童皮肤的特点与保健
十、学前儿童视觉器官的发育特点与保健
十一、学前儿童听觉器官的发育特点与保健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一、胎儿的发育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三、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四、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紧张状态对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减缓和消除紧张的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进行有效地预防与化解。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矫治与预防。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利用;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矫治与预防。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预防
一、情绪障碍
二、语言障碍
三、睡眠障碍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二、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第三章 学前儿童健康评价与健康检查(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学会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效地评价。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指标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
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健康检查
一、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种类
二、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营养与膳食(8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及利用;了解加强孕期营养和提倡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理解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意义。
教学重点: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
教学难点: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营养学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营养和营养素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能量
三、产能营养素
四、非产能营养素 第二节 孕期营养
一、孕期营养的重要性
二、孕期合理营养
三、不同妊娠时期的营养需要 第三节 婴儿喂养
一、提倡母乳喂养
二、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三、添加辅助食品 第四节
幼儿膳食
一、幼儿膳食的特点
二、合理安排幼儿膳食
第五章 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10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患病的基本表现,了解有关免疫和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种类、病因、症状,学会初步地护理和预防。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种类、病因、症状和护理;传染病的特性、流行规律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护理和预防。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一、新生儿护理
二、常见新生儿疾病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一、学前儿童常见病的早期发现
二、婴幼儿常见病的预防及护理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护理
一、免疫的基础知识
二、传染病的流行及预防
三、学前儿童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六章 学前儿童护理方法及常用急救术(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常用的学前儿童护理方法,能够根据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症状判断其危险程度并做出急救处理。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护理方法和意外事故的急救技术。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意外事故危险程度的判断与急救处理。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常用的学前儿童护理方法
一、测体温
二、数脉搏
三、观察呼吸
四、给药
五、高烧的护理方法
六、热敷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
一、学前儿童意外事故危险程度的判断及急救原则
二、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
第七章 集体儿童保健(8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任务和职责;明确儿童保教机构的卫生学要求;掌握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内容,学会制订合理的幼儿生活日程和集体儿童膳食计划,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维护幼儿身体的健康。
教学重点:儿童保教机构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幼儿生活日程和集体儿童膳食计划的制订;食品卫生和环境、设备卫生的维护,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教学难点:幼儿生活日程和集体儿童膳食计划的制订;食品卫生和环境、设备卫生的维护。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
二、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
三、保健医室的职责
第二节 儿童保教机构的卫生学要求
一、教学卫生
二、房舍卫生
三、饮食卫生
四、设备卫生
第三节 儿童保教机构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
一、健康检查
二、制订合理的生活日程
三、提供合理的膳食
四、建立体格锻炼制度
五、传染病管理
六、安全措施
七、建筑设备卫生
四、考核
1.考试依据及其有关说明
考试依据本大纲和教材,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着重考察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保教实践的能力。
2.考核方式、分制
①课堂考勤、学习情况,占总成绩的10%。
养生保健心理卫生最重要 等 篇3
○吴文宙
我从70岁开始,就积极参加省委老干局、省卫生厅直接领导、支持的省老干部健康协会的活动,迄今已经七年了。这使我在养老保健方面得益匪浅,我深切认识到养生保健之首要秘诀是:心理卫生、精神健康。这正如百岁老人马寅初先生曾语重心长所说:“心理健康人长寿。”也如全国文联主席、96岁高龄的周巍峙老人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所说:“一个人首先要精神健康,身体才能健康。”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心理卫生、保持精神健康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坚持“三个正确对待”。
首先,正确对待“过去”和“现在”。我离休以后,叮嘱自己对过去几十年来个人的战斗历程、风风雨雨、“功劳、疲劳、苦劳”,要忘记。只有对党和人民的奋斗史,对阶级仇、民族恨、血泪史,要牢记。忘记前者,就可以摆正自己离休以后与组织、单位、群众之间的位置,不会“居功骄傲”、“倚老卖老”,才能做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离休以后很自然回到“老百姓”中去。如果忘记后者,那就意味着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意味着背叛。只有正确对待“过去”,才能正确对待“现在”的一切。比如:就可以在名利问题上想得开,做到淡泊名利;在待遇问题上想得开,做到知足常乐;在处事问题上想得开,做到不怕冷遇;在日常生活问题上想得开,做到甘于寂寞。这样,就可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经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淡心、平和心,有益于心理卫生、精神健康,大大促进生理卫生、身体健康。
其次,正确对待爱情、亲情和友情。爱情、家庭是人生温馨的港湾;亲情、友情,是人生幸福的方舟,不可或缺。我在离休以后,更加觉得“三情”重要。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无论银婚、金婚、钻石婚以至百年夫妻,越老越要珍惜爱情、越要热恋不衰。兄弟姐妹、儿孙婆媳天伦之乐,要有天伦之爱作基础。老战友、新知交、忘年交,心灵交流,四季常青,是人生的甘露清泉和润滑剂。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真”字、一个“忍”字。“真”者,真情也。“忍”者,容忍也。如能相互挚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相互忍让,相互宽容,出以真情,不杂偏见,就一定能和谐相处,永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青春。这样,就能大大促进、保持自己的心理卫生、精神健康,从而大大有利于生理卫生、身体健康,老当益壮,延年益寿,实现“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兮,九十不稀奇”的盛世心愿。
第三,正确对待“每个今天”和“百年大限”。我在70岁以后,逐渐悟到要保持心理卫生、精神健康,应当“想昨天,无憾无悔;望将来,无忧无愁;把握‘每个今天’,过好‘每个今天’”。“每个今天”,都应当高高兴兴、快快活活。人到七老八十,才真正认识自己,也才真正属于自己。逐渐懂得用宽容、舒适、诚实的方式接受自己,人到七老八十,才开始明白,老年自有老年的风景线。青春年华虽然美丽,但那只不过是人的一阶段,它必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而青春的心境才是人生命中一道永远不变的美丽风景线。为此,老年人的“每个今天”都应当得失随性而忘、挫折随遇而安、适应随缘而备、幸福随喜而行,自寻快乐,切不自寻烦恼。从而人老心不老,生气蓬勃,生机盎然,大大促进生理卫生、身体健康。
当然,人到七老八十,很自然也会想到百年之后的“大限”来临。我认为,作为唯物主义者,不应回避,也无须讳言。我很赞赏古代名士陶渊明的主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对生死之事,何必多虑?革命前辈任仲夷说得好:“一切(包括生死之事)顺其自然,处之泰然。”著名诗人赵朴初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遗嘱:“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与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说来说去,我们七老八十的人,“望将来”,应当无忧无虑,要把握“每个今天”,过好“每个今天”。这样,就自然会情绪稳定、心态平衡。我写了几句座右铭勉励自己:“寓中老翁忘却愁,莫教烦恼上心头。养生保健自寻乐,家产不为子孙谋。”
上述“三个正确对待”,实质上是老年人自己心身、心理、生理、精神、身体之和谐;是社会人际关系之和谐。著名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说得好:“健康就是和谐,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发展。健康的核心是和谐。”凡此种种,我还是刚有所感悟。不过,“只因夕阳无限好,故不惆怅近黄昏”,有生之年,我将努力实践革命前辈徐特立老人的教导:“世有老少年,也有少年老。不落时代后,老年才是宝。”
步行使人类进化和健康
○郭志川
步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它不仅增强了人们的体质,同时也改变了人类,促进了人类的不断进化。从猿进化到人,直立行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也正是坚持徒步行走,从非洲的发源地沿着海岸线、沿着山川河流,走向了世界各地,从而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黑、黄、白等不同肤色的人种。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是步行和劳动进化创造了人,是步行和劳动进化了人类。
人的双腿是人体的支柱,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其中一双脚上就有52块。足弓富有弹性,可以保护大脑、脊椎和胸腔、腹腔内的器官。步行不仅锻炼了支柱,也运动了全身的筋骨。
人的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是血液循环的末梢。步行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进而改善全身的生理机能。
人的双脚和小腿,至目前经临床实践验证共有63个穴位,并分别与全身的各个部位相对应。经常坚持步行,可以达到增强免疫力、健身祛病、抗老防衰的效果。
不须赘述,步行确实是项科学的体育活动,但科学活动还须科学地实行。我的体会是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其一:要选择在较清静、环境绿化好的地方进行。活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8时至9时,或下午4时至5时,或晚上7时至8时。
其二,步行的姿式要端正。抬头挺胸,两目平视正前方。上身要正,不要左右摇晃,全身自然放松,不能闭气,呼吸自然,两臂随步伐自由前后摆动,两腿要迈大步伐向前,脚跟先着地,脚掌由后至前踏地。步伐要保持一定的行进速度,每秒不少于两步,每步不小于70公分。
其三,步行时思想要集中。应做到不东张西望,不听收音机,不与人过多交谈,防止走神。因为在步行中,人体在不断调节自身内在机能,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等,以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动态平衡。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调节系统就会阻滞,难以达到应有的健身效果。
其四,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步行的速度和运动量要因地、因人制宜,初练时不能一步到位,可随着个人体力的增强逐步加大运动量,但到了能相适应后,一定要保持大步快速。步行时间每天不少于半小时。
其五,贵在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要半途而废,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应天天坚持。
启示
21世纪是健康长寿的世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身心健康的社会。为了更好地为广大老年朋友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老友》杂志自2007年起,拟在《养生保健》栏目隆重推出“专家门诊”版块。“专家门诊”在原有“询医问药”的基础上版面扩大一倍,医疗保健专家增至七名,涵盖心血管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眼科、妇科和中医科等多个方面。今后,《老友》读者询医问药、保健咨询将更加方便。我们坚信,“专家门诊”一定会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为办好“专家门诊”,现将有关事项敬告如下:1、“专家门诊”在杂志上采用一问一答形式,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2、为便于专家解答,读者来信咨询,每信只提一个问题,并将有关病症叙述清楚(可附当地医检复印件),切忌一信包函各种病症;3、读者来信经专家选择解答后编辑部复印回复本人,故请在来信上注明通信地址和邮编,刊登时不署来信人姓名全称。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的试验乡镇在应用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前建册人数有1 010人,儿童保健管理人数902人,系统管理人数732人。
1.2方法
对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应用前后乡镇的儿童保健管理质量进行观察,统计儿童保健管理率及系统管理系统情况,调查居民的应用前后满意度。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对研究中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前后保健质量比较
经统计,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前,保健服务管理人数902例,占建册人数的89.31%;系统管理人数732例,占管理总人数的81.15%。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后,管理率增加至97.67%,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7,P=0.028);系统管理比例占实施后管理总人数的97.20%,与实施前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0.542,P=0.015)。见表1。
2.2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前后家长满意度调查
在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前后均选择了100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实施前,100位家长中有25例非常满意,39例基本满意,17例认为服务一般,19例不满意,总满意为81%。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后,100位家长满意度调查中,41例非常满意,45例基本满意,11例一般满意,不满意3例,总满意度97%。实施前后家长总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48,P=0.021)。见表2。
3 讨论
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是指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中,依照规范化的服务流程为儿童提供现阶段开展的各种儿童保健服务项目,具体包括有儿童保健室、婴幼儿喂养室、儿童接种室、儿童观察区等,使儿童在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中可按照规范化的流程方便地完成上述各种保健项目[4]。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前保健服务管理人数902例,占建册人数的89.31%,系统管理人数732 例,占管理总人数的81.15%。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后,管理率增加至97.67%;系统管理比例占实施后管理总人数的97.20%。这表明应用一站式保健服务后乡镇医院就诊儿童人数显著增加,儿童保健管理率及系统管理率明显提高,提高了家长对儿童保健管理的重视。另外,通过对应用一站式保健服务前后随机挑选的100 例儿童家长进行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前儿童家长总满意度为81%,实施后满意度显著增高至97%,这说明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将更专业规范的保健服务展现给儿童家长,使其改善了对乡镇儿童保健管理原有印象,增强了对乡镇儿童保健管理的信任,提高了对乡镇儿童保健管理的满意度,对促进家长更多正确了解儿童保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还使乡镇儿童保健工作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应用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之前,儿童保健与儿童疫苗接种属于独立的两个部门,需要同时接受体检保健和计划免疫的儿童需要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往返进行两次缴费检查,这不仅十分麻烦,还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家长及儿童的时间,激起了其不满情绪,降低了家长对计划免疫之外的儿童保健服务的接受积极性[5,6]。而应用一站式保健服务后,家长只需为儿童进行简单的筛选和缴费等手续,即可方便地进行包括计划免疫在内的各项保健服务,不仅有效节约了家长和儿童的等待时间,还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7]。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 篇5
正确地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进行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人为什么要倾诉
1. 转移情绪。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难免有挫折和失误,也少不了烦恼和苦闷。此时此刻,应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比如有时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在家中与亲属发生争吵,不妨暂时离开一下现场,换个环境,或者同别人去侃大山,或者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娱乐娱乐。这样很快就会把原来的不良情绪冲淡以至赶走,而重新恢复心情的平静和稳定。2. 憧憬未来。追求美好的未来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经常憧憬美好的未来,才能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命运把自己抛向何方,都应该泰然处之。不管现实如何残酷,都应该始终相信困难即将克服,曙光就在前头,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3. 向人倾诉。心情不快却闷着不说会闷出病来,有了苦闷应学会向人倾诉的方法。首先可以向朋友倾诉,这就需要先学会广交朋友。如果经常防范着别人的“侵害”而不交朋友,也就无愉快可谈。没有朋友的话,不仅遇到难事无人相助,也无法找到可一吐为快的对象。把心中的苦处能和盘倒给知心人并能得到安慰甚至计谋的人,心胸自然会像打开了一扇门一样明朗。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向亲人倾诉,学会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快倾诉给他们,也常会使心境立即由阴转晴。4. 拓宽兴趣。兴趣是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人的兴趣越广泛,适应能力就越强,心理压力就越小。比如,同样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有的人觉得无所事事,很容易产生无用、被遗弃等失落感。而有的人则觉得退下来后无官一身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看书、写字、创作、绘画、弹琴、舞剑、养鸟、钓鱼、种花等等。总之,兴趣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充实、越有活力,你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
什么是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实际上,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尺度,而且对它的评价还受很多因素,诸如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常状态与人的自我认识有关,即没有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因自我认识永远不能完备,人格永远是在发展之中。而且,生活中的挫折本无休止,心理无时不在寻找某种平衡,就如同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的动作一样,心理上的完美,也就在于动中取得平衡,在平衡中求动。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对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秋季儿童保健常识 篇6
夏走秋来,到了儿童进补的时刻。由于夏季胃口不好,活动多而损失营养,秋季就是宝宝“恢复元气”的好时机。如何把握好这个时机呢?
秋季儿童保健常识1:强化营养
秋季是儿童机体逐渐恢复到良好的运作状态,食欲与消化功能自动调节到最佳水平的时候,是补偿夏季损失的良机,所以应强化营养供给,为孩子的生长加“油”。肉、蛋、奶等固不可少,多补充玉米、全麦面包、小米、黑米等五谷杂粮,以防秋季便秘。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菠菜、萝卜、胡萝卜、芹菜、花菜等。做到主食与副食、荤与素、粗与细、干与稀的合理搭配。同时也可补充富含铁和钙的营养品,促进营养的吸收。
秋季儿童保健常识2:多喝白开水
宝宝应该多喝白开水,不宜喝饮料。如果宝宝排斥白开水,可以试着喝些菊花茶、乌梅汤、金银花露等。各种菜汤也是补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汤可以稀释菜肴的盐分,并保持宝宝体内水分平衡。
秋季儿童保健常识3:及时驱虫
专家认为秋天打虫效果最佳。从蛔虫的生活史看,虽然孩子一年四季均可遭受虫卵感染,但夏天机会最多。如吮手指,致使虫卵进入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最后变为虫居于小肠。正值秋天,此时服用打虫药可将其一网打尽,不留后患。
秋季儿童保健常识4:防范腹泻
入秋后是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高峰期,又称秋季腹泻,主要累及3岁以下宝宝。妈妈一定要把住“入口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品,定期给玩具和食具煮沸消毒。
如果在幼儿园发现宝宝有腹泻症状,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处理好粪便。
秋季儿童保健常识5: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能耐寒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秋季对夏和冬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季节,是一个耐寒锻炼的时候。为了提高孩子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耐寒力,进而减少冬季易发的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冷水擦洗包括冷水洗手、洗脸、擦身、冲淋和游泳。冷水锻炼要循序渐进,先用与体温接近的水,然后逐渐降低水的温度。洗完后用干毛巾擦干。冷水冲淋适合3岁以上的儿童,动作要迅速,浴后用干毛巾擦至皮肤轻度发红为止。
秋季儿童保健常识6:及时打预防针
秋天要打好预防针,以防范冬春季节的传染病,如流脑等。因为疫苗注射后至少也要一个月,体内才能产生抵抗传染病的抗体,故秋季不可忘了预防接种,漏掉者应及时补上。
【专家提醒】要根据气候特点随时为孩子增减衣服,并注意孩子的日常饮食,不能暴饮暴食。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不要因为天气变凉,而不开窗。少带小孩到繁华的、人多的地方去。如果幼儿园或家里有人得病了,应该把小孩与病人隔离开,减少他感染的机会。
饮食篇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添衣裳。”所以,秋季是一年中气候变化最大的季节,随着秋天的来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或体质弱的儿童,容易引发伤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腹泻等多种疾病。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各种动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种类齐全,营养丰富;同时气候凉爽,人的食欲逐渐增强,消化能力提高,正是弥补由于夏天气温炎热造成营养不足的最佳季节。因此,家长可以抓住良好时机,注意饮食调理,增强儿童的抗病能力。
1.防止秋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由热转寒,湿度逐渐减小,空气干燥,因此要注重饮食调理,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萝卜、莲藕、南瓜、莲子、银耳、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蜂蜜、柿子、梨、苹果、菱角等,而辣椒、大葱、生姜、胡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则应少吃。
2.多饮汤水:补水是秋季养肺的重要措施之一。儿童白天活动量大,容易出汗,更应增加饮水量。家长可用胖大海加冰糖或白菊花加蜂蜜自制饮料,既可补充体内水分,又可起保健滋养作用。此外,也可选择新鲜的白菜、萝卜、莲藕等加入鱼、肉等做成汤,如花生鸡爪汤、莲藕牛肉汤、菠菜猪肝汤、萝卜排骨汤等,对健康大有裨益。
3.慎食瓜果:秋季是许多果品成熟的季节,各种水果相继上市,不仅使人大饱口福,而且水果中所含丰富的水分、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秋季气候干燥,这时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如梨、甘蔗、葡萄、柿子、苹果等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但也并非多多益善。俗话说“秋瓜坏肚”,就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孩子更应注意吃水果要适量。
4.适时进补: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儿童生长发育尚未成熟,进补要以食疗为主。中小学生功课繁重,家长可让孩子多吃花生、腰果、杏仁、核桃等食物,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E,有助于恢复精神和体力,还有健脑补脑的功效。另外,孩子看书时间过久,眼睛容易疲劳,可多吃一些胡萝卜、动物肝肾、牡蛎、红枣、枸杞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减少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消耗,防止视力减退。
5.少辣多酸:所谓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肺气太盛,会损伤肝的功能,因此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6.注意平衡膳食,调整营养食谱:儿童的饮食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要保证量足、质优,其中一半以上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动物蛋白或豆制品。以满足儿童加速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需要,提高抗病能力。学龄期儿童多吃一些补脑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瘦肉、鸡蛋、牛奶以及新鲜蔬菜、瓜果等。要纠正儿童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尽量少吃肥肉、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做到粗粮细粮交替搭配,注意食物的多样化选择。
疾病预防篇
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气候变化很大,稍一疏忽,一些体弱的孩子就很容易感染感冒发烧等上呼吸道疾病。每到这个季节,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病例就会比平时大幅度增加。
尽管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5天左右就会自行痊愈),但很多孩子却常常由于体质差,容易在普通感冒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而导致高烧,甚至引发肺炎。因此,对孩子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可不能掉以轻心。
预防措施1:及时添减衣服
初夏时节,气候多变。家长应该注意为孩子做好护理工作,比如及时添减衣服,孩子出汗后一定要及时给他擦干,并避免让他吹风受凉。这里教家长一个小秘诀:你可以在孩子的背后垫块小毛巾,等孩子出汗弄湿后再拿出来,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调换衣服。
预防措施2:进行“冷”锻炼
用冷水洗脸,可以刺激皮肤血管,增强人体抗寒防病的能力。如果孩子身体条件许可,家长不妨尝试让孩子从夏季开始进行冷水浴锻炼,这对增强体质非常有好处。
另外,家长在晚上可以让孩子开窗睡觉,这样既可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还可以让晚间寒冷空气徐徐进入孩子房间,以增强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对预防感冒也很有好处。
预防措施3:营养要均衡
人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充足与否,是机体免疫功能好坏的因素之一。免疫球蛋白缺乏,机体抵挡细菌或病毒的能力就会下降。鱼、肉、蛋、奶及豆制品等,营养价值较高,应注意给孩子摄食,以加强蛋白质的合成利用。此外,服用维生素C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对预防感冒也有一定的作用。
预防措施4:多运动
体育锻炼和营养均衡同样重要,所以,家长平时要多陪孩子运动,如跑步、做操等。早晚多在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可增强血液循环,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预防措施5:提高免疫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儿童自身免疫力低下,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是孩子反复生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采用高效、安全的手段从根本上增强儿童免疫力,才能让孩子彻底摆脱反复生病所带来的危害。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篇7
关键词:儿保门诊,心理卫生,儿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 近几年医学模式的改变, 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日益提高, 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解呼和浩特市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分布情况, 现将本院儿童规范化门诊开设以来到心理门诊就诊的儿童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999年6月至2006年3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365人为对象, 采用自制表格对其给予详细调查登记, 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联系方式、母孕期情况、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析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 参照CCMD-Ⅲ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和分类, 按儿童性别和年龄段、疾病种类分布等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用描述性分析频数分布。
2 结果
2.1 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
首诊儿童365人, 其中男童258人、女童107人, 男女比例为 2.4∶1。6岁以下就诊儿童96人, 6~12岁就诊儿童226人, 13岁及以上就诊儿童43人;小于6岁组、6~12岁组、13岁及以上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26.3%、61.9%、11.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5人, 占31.5%。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就诊原因
6岁前儿童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健康咨询、儿童孤独症等, 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精神发育迟滞、多动、健康咨询、学习困难为主, 详见表1。
3 讨论
呼和浩特市有人口230万, 1999年6月至2006年3月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童儿保科心理门诊初诊儿童仅有365人, 据不完全了解在呼和浩特市其它医院因心理问题就诊的儿童也不多, 总之, 该市儿童心理门诊就诊率相对较低。据WHO估计, 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 如不及时干预, 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1]。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状况落后、科室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通过分析365例儿童心理门诊就诊病例资料显示, 心理门诊中就诊儿童男女比例为2.4∶1, 可能与男童的生理特点有关, 因男童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对刺激的承受能力较低而导致更易出现心理异常[2]。就诊儿童中, 家住城镇及父母亲一方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居多, 这可能与这部分儿童家庭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家长文化水平、外界信息刺激以及对儿童健康的认识全面性有关, 家住城镇的儿童家庭条件相对较好, 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 可能对儿童各方面都比较关注, 更注意观察子女, 从而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就诊。另外城镇家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 这些儿童更容易受到娇惯, 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容易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
有文献报道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表现形式也不同[3]。本结果显示, 小于6岁组儿童的主要就诊原因依次为行为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及咨询等, 这与张健娜等[4]的调查结果相似, 但顺位略有变化。而6岁及以上组儿童主要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等。同时就诊儿童大部分集中在6~12岁, 可能与6周岁以上儿童均处于学龄期有关。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 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孩子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这样容易导致儿童的心理能力, 即带子女前来心理门诊。
本组资料显示, 心理门诊就诊率高的是智力缺陷, 以农村地区, 年龄6岁以上居多, 考虑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交通不便, 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对生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等因素有关;另外农村对学龄前期的教育体制不系统, 家长对儿童心理发育规律认识不全面, 没能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 到了学龄期有了学习困难才带孩子就诊。因此, 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住院分娩率对儿童智力正常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通过对365例儿童心理门诊就诊病例分析, 提示我们要想了解儿童心理问题, 必须提高儿童家长的认识能力。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大力宣传和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 积极开展和推广儿童心理障碍的防治工作, 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 静进, 史明丽, 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 2002, 17 (12) :719-720.
[2]关念红, 张晋碚, 唐济相, 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3, 11 (2) :102-104.
[3]程玉兰, 崔伊薇, 吴汉荣.学习困难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4) :215-217.
心理保健也重要 篇8
抑郁症的症状基本上表现为懒、呆、变、忧、急。所谓懒, 就是做事提不起劲;呆是记忆力衰退, 反应迟钝;变就是性情大变;忧是无缘无故感到沮丧;虑则是对生命价值感到怀疑, 对生活缺乏信心。抑郁症者的生理变化主要有:胃口不好、体重下降、失眠或睡眠过度、身体不适, 如腰酸背痛等。有些糖友发现糖尿病后, 变得不愿意说话, 总感觉自己有很重的病, 长期下来, 就成了抑郁症了。
1.抑郁情绪
抑郁症病人的情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抑郁心情, 抑郁症病人的生活中, 似乎充满了无助和绝望。一个是兴趣的消失, 抑郁症患者往往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过去感兴趣的事物, 喜欢参加的活动, 现在一点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2.消极情绪
抑郁症患者会无端地自罪、自责, 夸大自己的缺点, 缩小自己的优点, 表现了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一旦有挫折发生, 抑郁症患者就会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
3.缺乏动力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 不要说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自己, 他们要开始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需要作巨大自我斗争。严重的抑郁症病人, 每天会披头散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终日茶饭不思, 眉间紧锁, 寡言少语, 甚至以泪洗面。即使他们有所动作, 动作也明显缓慢。
4.身体乏力
随着抑郁症状的发展, 一切生物的、心理的快感都遗失殆尽。抑郁症病人的胃口常常不佳, 即使是平时爱吃的人, 美酒佳肴也勾不起他的食欲。抑郁症病人常常会变得消瘦, 睡眠的质量也很差。病人渐渐就会变得虚弱、疲劳。
心理保健很重要
发现糖尿病后, 糖友们不要被自己的心理给打倒, 心理保健很重要。
1.明确糖尿病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
只要面对现实正视它, 科学地对待它, 血糖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 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糖尿病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并发症。
2.精神放松。
很多糖友常问医生:“我的病情严重吗?”医生们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论病情轻重, 只要科学地对待它, 千方百计把血糖降下来, 疾病就不会往严重的方向发展。不论病情如何轻, 如果听之任之, 不认真规范地治疗, 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重, 最后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后果。
3.不要存在错误观念。
“能吃能喝不是病”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发现糖尿病后, 饮食控制非常重要的。如果放任饮地吃, 不控制饮食, 对糖尿病的病情发展非常不利。糖友老王, 发现糖尿病后, 依然大吃大喝, 他觉得自己能吃就没有问题, 结果在一天吃完晚饭后晕倒了, 送到医院才知道是因为没有控制好饮食, 从而发生了酮症酸中毒。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建立新的生活规律。
糖友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 不能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因而, 血糖就会忽高忽低。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安排得非常有节奏、有规律, 血糖就不会大幅度的变化。
5.加强体育锻炼和自我管理。
糖尿病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 一方面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同时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人们往往行为被限制以后会出现逆反心理,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如平常未必想起吃水果, 现在得了糖尿病要限制吃水果, 反倒特别想吃了, 控制饮食、忌烟限酒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方面, 因此不要存在“偶尔抽一支烟没关系”、“多吃一次没关系”的侥幸心理, 往往有一次就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6.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情绪的自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长期的磨练, 只要时时刻刻有这种“自控意识”, 一定会有收益。要避免家庭矛盾, 不要大事小事就生气, 要心胸开阔, 大事多商量, 小事不计较。任何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都不会一帆风顺, 总会碰上不顺心的事, 尤其是在评职称、涨工资、工作调动不顺利时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 而情绪的波动会引起血糖的波动, 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把“身体健康”放在这些问题之上, 对不顺心的事置之度外, 对“名利”淡然处之, 可以把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减小到最低。
7.克服麻痹思想。
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 自己对疾病重视的程度逐渐淡漠, 饮食控制不严格, 自我监测也不认真,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药不按时吃, 血糖也不查, 甚至又像没得糖尿病时一样, 一切顺其自然不管不顾, 这样只能导致血糖的波动或升高, 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8.生活丰富多彩。
糖尿病患者要与人多交往, 参加有益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 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与更多的人交往, 尤其与其他糖友的交往, 可以相互探讨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体会, 相互鼓励, 相互帮助。
9.“麻烦”是病情的需要。
谈阅读教学的心理卫生 篇9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学习一些描写爱情、歌咏爱情的文学作品,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这是多么纯美的情感啊!但是, 在阅读教学这一类的文学作品时, 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表现。阅读诗歌需要吟哦讽诵, 可是吟诵《关雎》时, 有的学生表现出忸怩之态, 不好意思诵读;有的学生则在朗读时发出了不怀好意的笑声。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看似是学生阅读中的不良行为, 其实这种行为是学生阅读心理的外化, 所以, 研究阅读教学必须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 阅读教学需要指导学生的阅读心理卫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谈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时, 要求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什么是阅读心理卫生呢?它是相对于心理不卫生而言的, 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 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 衡量人的健康标准是身心全面健康。我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曾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 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 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由此看来, 心理健全发展则是心理卫生, 而阅读心理卫生则是阅读心理健全发展。
阅读心理卫生, 是指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期待、阅读感悟、阅读体验、阅读批判符合文本的情感以及文化的浸染而表现出的阅读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 并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指导下阅读并形成思辨, 宽容文本, 愉悦自我, 辩证地赏析文本, 扬弃地接受阅读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而促进阅读者的心理健全发展。“本真语文”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习语言、感悟文化的心理认知过程, 所以, 卫生的阅读心理应该是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文的、情感的、生活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从而有助于阅读者的心理健康成长,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心理卫生, 潜移默化地借助阅读情景形成生活化的情感认识和文化体验, 对传统文化能批判地接受和发扬, 在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情智引领下, 在教学的科学预设中, 深入到文本中深度阅读, 思辨性地在文化背景中阅读, 在积极的情感注意中阅读, 在至情至性中阅读, 学生的阅读心理定然会健康成长。
《诗经》的首篇《关雎》是一首情歌,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的朦胧认识, 所以, 学生表现出了既好奇又忸怩, 既怀有坏笑又不敢放肆等等阅读心理不卫生的现象。可能有的教师针对学生这样的阅读心理不敢过多地强调爱情, 但诵读欣赏《关雎》, 如果不言情事, 学生怎能在朗读中欣赏先民纯朴而真挚的情感呢?没有情感的朗读又如何能够深度阅读呢?所以, 只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提升作用, 积极指导学生阅读心理中的“有意注意”, 深入开展“文化阅读”, 倡导精神营养式的阅读, 让学生阅读的情智交融、知行合一, 在求真尚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
一.积极引领, 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阅读教学不但需要以学生学习为教学主体, 而且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尤其需要从阅读心理的角度, 积极引领, 转化学生消极的“无意注意”为积极的“有意注意”,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所以, 教师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同学们, 《关雎》是一首情歌, 同时又是一首追求美好生活的赞歌, 请同学们诵读《关雎》, 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关雎》中的少女形象。
学生高声诵读。
学生交流:“窈窕淑女”, 这是一位文静善良的美丽姑娘;“左右流之”, “左右采之”, “左右芼之”, 这是一位勤劳能干的美丽姑娘。
教师引领:这样一位文静、善良、勤劳、能干而美丽的姑娘, 岂不是人人向往与追求的美的化身?我们的先人们是爱美的, 是追求美的, 是向往美的, 这样对内在美的追求传承了中华的千秋文明。如此读来, 每一位中华的谦谦君子怎能不传唱这样一首充满着对美的诠释的情歌呢?下面我们大声地朗读《关雎》。
学生的声音洪亮而动情: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学生在朗读中充满着对美好爱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这就是“思之无邪”。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着学生阅读优美的诗歌语言, 从中体味到先人追求美好和向往真爱的纯美情感。
阅读完全是心智活动, 阅读注意力决定了心智活动的状态,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没有阅读指向的前提下, 学生没有意志努力引领时, 非常容易被阅读文本的新异性所刺激, 因为《关雎》这样的情歌在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的, 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有意回避言情小说等书籍。所以, 阅读爱情诗时, 学生无意注意的方向会集中在言情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这样的诗句上, 这时教师的“教”就需要发挥引领作用, 将阅读的需求和情绪状态从文本的新异性主动转化为向往美好的精神需求。上述教学环节, 教师积极转化学生无意注意, 引导学生有意注意, 调整学生阅读精神状态, 调节学生阅读心理的角度, 引导学生阅读注意力的指向, 从而养成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
二.知行合一, 转“浅层阅读”为“文化阅读”
阅读《关雎》这样的情诗, 不仅需要学生的阅读体验, 还需要通过情智浸染等心理活动陶冶阅读者的情操, 濡染中华传统文化。学生的个体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 虽然现代语文教学观强调阅读者的个体阅读体验和感悟, 但阅读教学不仅需要阅读者将个体体验和整体感知和谐交融, 还需要将阅读者的个体阅读体验和感悟与阅读教学目标最大化地接近, 在教师阅读指导中形成更高级、更完整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尤其是通过阅读教学, 学生的阅读心理渐趋成熟, 阅读心理更趋健康, 这就是课堂阅读教学。在学习《关雎》时, 教师特别预设了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在诗歌长河之中有很多“诗言志”的例子, 请同学们从积累中举出几个例子, 共享中华文化的绚烂。
学生交流: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交流了很多诗歌, 一边诵读, 一边欣赏, 在诗歌的熏染中, 学生的情感怎能不健康呢?“诗言志”是作者的情感外露, “思无邪”是读者的情感熏染, 只要正确的价值引领, 只要充满魅力的中华文化浸染, 学生的阅读心理卫生一定会在正确的价值判断中健康起来, 美好起来!
如果说浅层阅读可能会导致学生阅读心理畸形的话, 文化阅读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已知”, 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关雎》阅读教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进行价值引领, 提升了学生们对情诗的理解, 也摒弃了阅读中言情事的浅显, 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阅读教学应能真切地、准确地把握住《诗经》中的情感, 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并继承华夏先人的淳朴与美好, 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教学需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卫生,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所以研究学生阅读心理卫生, 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 从真善美的角度让学生更多地体验, 以中华传统文化浸染学生心灵, 以魅力无穷的文化来浸润学生的阅读心理。
三.求真尚美, 转“情感阅读”为“精神阅读”
阅读能怡情养性, 能悦心愉神。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阅读心理常常会随着文本的变化而改变, 阅读《关雎》如果仅停留在情歌的层面上, 学生阅读的心理成长就会缺失养分, 阅读本身是学生心理成长的精神食粮。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所以, 阅读教学是促使学生精神成长的知行合一的过程, 是从情感愉悦过渡为精神愉悦的过程, 虽然情感是外露的, 而阅读心理则是一个从情感到精神的内化过程。
评判阅读心理卫生应从以下要素来看:能每天读书的固有阅读习惯、君子般的道德情操、向往真善美、人文的浸润和影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等。如果具备了这几点, 这就做到了阅读心理卫生。阅读教学是多感官、多视角、全思维的互动对话活动, 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心理卫生有着密切关系, 当阅读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熏染上面的时候, 阅读心理卫生一定是健康的, 而当阅读注意力分散时, 阅读心理才会游离于文本的情感场之外。所以, 当学生出现阅读心理卫生问题的时候, 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 反思教学手段, 反思教学重难点的设置, 只有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学生, 充分调动阅读兴趣, 积极引领阅读审美, 集中阅读注意力, 学生的阅读心理才能不出问题, 所以, 阅读心理卫生的养成, 是一种阅读习惯的养成。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篇10
1 建立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组织机构是搞好基层官兵心理卫生服务的可靠保证。首先, 注重加强心理卫生工作组织建设, 建立由党委机关统一领导, 多部门联合组成的心理服务领导小组, 并逐步形成以政工干部和卫生干部为骨干、政治工作系统与医疗卫生系统相结合的心理服务组织体系。其次, 注重打造心理卫生服务骨干队伍。针对雷达部队驻地偏远、人员分散、专业心理卫生人员少的特点, 我们选送心理卫生骨干进修学习, 学成归来后组织基层心理骨干轮训, 重点培训心理教育、测试、疏导、训练、治疗等常规心理卫生服务技术, 着力提高基层心理服务人员的能力素质, 使他们会分析官兵常见心理现象, 会解决常见心理问题, 会采取常规心理维护措施。经常组织卫生队心理卫生骨干深入基层小点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巡诊, 对基层小点心理卫生骨干进行指导帮带。适时组织心理卫生服务研究会议, 分析基层心理卫生服务典型案例, 研究心理卫生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 纠正心理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次, 建立健全考评奖惩机制。把基层心理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中, 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落实职责制度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 增强了基层做好官兵心理工作的积极性。
2 健全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制度
通过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调适、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等一系列服务保障方式, 形成“测试、咨询、训练、疏导、反馈”五位一体的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制度, 增强心理卫生工作的实效性。建立官兵心理档案, 随人员的调动而调动, 把官兵日常心理变化情况、官兵的思想情况、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医生的建议记录入档, 为进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依据。坚持从新兵入伍开始, 就将其心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建立心理状况、个性特点、能力特征等内容的心理档案, 并登记家族病史和本人过去精神健康状况, 由卫生部门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对执行重大任务或思想不稳定的官兵适时进行心理测试或疏导, 并将结果及时录入档案。
3 拓宽心理卫生服务渠道
采用电话热线、网络课堂、板报宣传栏、资料图书室、下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 把心理卫生服务渗透到部队生活和训练中, 增强实效性。注重把心理卫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布署, 做到既解决官兵的现实思想问题, 又解决官兵有倾向性的心理问题。注重把心理咨询与官兵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 引导其正确看待挫折, 构建健康向上的心态,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正确处理困难问题。注重把心理素质训练与部队日常训练相结合, 培养官兵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遇挫不馁的心理素质, 提高官兵的心理适应能力。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 开展网上心理课堂、网上心理测评、网上心理咨询, 增强心理卫生服务的趣味性、时效性、保密性。
4 深化心理卫生服务
心理保健如何抓重点 篇11
一、先了解自己的心理弱点与特点。无论做什么,欲取得成功,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心理保健亦是如此。心理弱点如同人心理防线上的薄弱环节,最容易从这里出问题,所以要重点保护。比如,一个心地狭小、好钻牛角尖的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苦思冥想,自寻苦恼,进行自我折磨,损害身心健康。这样的人如能认识到自己气度小的危害并努力克服,也就是保护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再如,一个性情暴躁、好发脾气的人,比一般人容易患冠心病,若同时有高血压病,对健康的危害更大,暴怒常是高血压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诱因。因此,这种人如能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并注意克服,无疑会受益匪浅。除了弱点之外,人们在心理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心理保健必须密切结合自己的心理实际,了解、认识这些特点并在自我保健中加以运用,扬长避短。比如,一个性格内向、文静的青年,在选择伴侣时,不妨找一个活泼大方、热情奔放的青年,这样可以在心理上“互补”,婚后如再能谐调好夫妻关系,对双方的身心健康都有益。
二、了解自己工作的紧张度和任务轻重。研究结果证实,长期从事高紧张度工作的人,比一般人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引起心理疾患。如企业家、采购员、推销员、演员、运动员、司机、医生,尤其是外科、妇产科和急诊室的医生,以及其它工作任务繁重、紧迫的人员。他们的生活节奏快、紧张度高、脑力负担重,应该比一般人更重视心理保健,这些人必须想方设法放松自己,学会忙中偷闲巧休息,使业余生活富有情趣,从而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对个人的需要不能斤斤计较或期望过高。积极情绪有益健康,消极情绪有害健康,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怎样才能经常保持积极情绪和减少消极情绪呢?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自己的需要。因为,人的情绪与需要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就是源于需要。所谓情绪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若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一般情况下,产生的就是积极情绪,如满意、愉快、欣喜等。相反,客观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则产生消极情绪,如不满、生气。愤怒等。人的需要过高过多,又很难得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有害健康。这正是那些遇事好斤斤计较和名利薰心者为什么心情常不愉快的原因所在,“知足者常乐”的奥秘也在这里。
四、不断加强自己的“个人信念系统”,提高抵御劣性刺激的精神免疫力。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人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劣性刺激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卫生原则,叫“心理卫生ABC”,其含意是:
A:代表引发事件;
B;代表个人的信念系统,即一个人对所发生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即反应的方式与程度;
c:代表情绪反应的结果。直接引起情绪反应c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人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B。
按照这个心理卫生原则,欲调整人的情绪,必须首先调整人的认识,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也就是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个人信念系统,这才是心理保健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任何事件都能看得准、想得开、认识正确,并采取适当的态度,那么,他就会对各种刺激(包括劣性刺激)做出适宜的情绪反应,而不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其实,个人信念系统也就是自身的精神(心理)免疫系统。这个系统若强大、坚实,就可以抵御一切劣性精神刺激,从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提高和强化个人信念系统是件系统工程,必须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动工,它主要包括;
1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磨炼意志,陶冶情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全面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是加强个人信念系统的心理基础。
2努力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开阔眼界,这是提高认识水平的关键。
口腔卫生与儿童龋齿临床分析 篇12
关键词:口腔卫生,儿童龋齿,临床分析
龋齿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被国际卫生组织 (WHO) 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也是危害儿童口腔健康最常见的疾病。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患病率高, 继发病多, 不仅对儿童个人局部和全身造成危害, 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影响。龋齿发生与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家庭与社会因素都有关系[1], 其发生与细菌、宿主、食物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宿主的口腔卫生健康行为与龋齿的关系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2]。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可以大大减少牙菌斑及食物附着牙面的时间, 是预防龋齿发生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探讨口腔卫生与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的关系, 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09年1月我院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1 860例为调查对象, 其中, 男960例, 女900例;年龄3岁者410名, 4岁者520例, 5岁者460例, 6岁者470例。
1.2 方法
1.2.1 临床检查: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 (第4版) [3]中龋齿的诊断标准进行龋齿检查。由同一医生完成, 另一名医生记录。检查器械为探针、口镜和镊子, 在自然光下进行视诊和探诊。龋齿诊断标准:牙齿的窝沟点隙或光滑面有明显的龋洞、明显的釉质下破坏或明确的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使用CPI探针来证实咬合面或颊舌面视诊所判断的龋坏。
1.2.2 口腔卫生问卷:
向所有受检学龄前儿童家长发放自拟定问卷, 内容为喂养方式、餐后漱口、每日刷牙、睡前吃零食。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1 860例龋齿人数及患龋率
本组调查显示, 儿童患龋率以6岁儿童为最多, 达65.95%;5岁者其次, 达41.08%。4岁者高达31.73%;3岁者高达28.29%;年龄稍大的儿童患龋率较高。见表1。
2.2 健康体检的3~6岁学龄前儿童1 860例口腔卫生问卷
儿童患龋率与喂养方式、餐后漱口、每日刷牙、睡前吃零食均有关系。见表2。
3 讨论
各种含糖较多的精致食品以精细和高糖为主, 食物纤维成分少、质软、黏稠且含糖高, 容易在牙面滞留并发酵产酸。儿童的进餐次数多且睡眠时间长, 睡眠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 唾液分泌减少, 自洁作用差, 有利于细菌繁殖, 加快龋齿的发生, 但同时相应的口腔保健却相对落后, 引起学龄前期儿童龋齿高发。
通过本组口腔卫生问卷可以观察到正常儿童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餐后漱口、每日刷牙、睡前不吃零食;而龋齿儿口腔卫生明显差于正常儿童, 不良习惯较高。
母乳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是最适合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易被婴儿摄取利用, 有利于牙齿的发育和钙化, 从而增强儿童牙齿的抗龋能力。人工喂养和大量摄入饼干、糕点等甜食的儿童, 这一类食物易滞留在牙面, 易被口腔细菌利用发酵产酸而致龋[4]。饭后漱口能及时去除牙面滞留的食物残渣, 稀释口腔中糖及酸的浓度, 防止p H值过度下降, 从而降低龋齿的发生率[5,6,7,8,9]。
口腔卫生保健是防止儿童龋齿主要方法, 应加强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指导, 让家长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餐后漱口, 保持刷牙习惯和正确的刷牙方法, 避免睡前吃零食等不良习惯, 能够有效地防止龋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akki TK.Life style, dental caries and number of teeth[J].CommunityDent Oral Epidem iol, 2004, 22:298-302.
[2]Harris R.Risk factors for dental caries inyoung children:A systematic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onmmunity Dent Health, 2004, 21 (1) :71-85.
[3]陈勇.错胎畸形病人对正崎治疗的配合性[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4, 31 (3) :243-244.
[4]岳松龄.国外龋齿预防动态[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80, 7 (1) :6.
[5]马缨卫, 邵林琴, 高丽萍, 等.国内对学龄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及危险性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 9 (4) :438-439.
[6]张颖, 刘璐, 程睿波, 等.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的差异[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6 (1) :67-70.
[7]王利芝.健康教育与儿童龋齿患病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0) :106-107.
[8]陈明, 彭胜, 郑军, 等.宁波市城区1160名幼儿园4~6岁年龄段乳牙患龋及分布情况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