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精选12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篇1
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 其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方面。据中国妇联统计, 我国现有留守少儿约5800 万人, 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儿童就有4390 万。这个庞大的儿童群体, 因其所处生活环境的特殊性, 心理上也表现出较独特的一面。因此, 准确剖析这些孩子的特殊心理现象, 科学疏导, 是实现中国妇联提出的“靠近你, 温暖我”目标的关键。
1.留守儿童的不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委屈情绪在涌动, 敏感、孤独、自卑, 占据了他们的童年生活。歌谣如是描述留守儿童生活:“留守儿童真凄凉, 平日难见爹和娘, 放学回家忙家务, 夜里梦中唤爹娘。”
案例:韩笑笑, 祁连山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 父母长期在新疆务工, 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和家人团聚。孩子被寄居在叔叔家。由于长久缺乏父母的关爱, 孩子产生自我封闭、自卑、缺乏爱心等心理疾病。她总是沉默寡言, 显得很孤独。分析这个孩子心理现象的发生, 根源就是平日里缺乏父母之爱。而且这种心理问题是相互关联, 相互循环的。20 世纪世界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指出,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 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疏导策略:
(1) 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实施心理健康疏导。心理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疗法等实施心理干预或疏导, 让孩子的孤独、抱怨等心理疾患得到宣泄。
(2) 实施爱心工程———老师倾注爱心, 班级创造温馨的“家”的气氛, 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感受“家”的温暖, 让“爱”重归孤独的心灵。
(3) 班级里成立爱心小组, 每个小组吸纳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参加。爱心小组全体成员一起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所有活动, 展开小组竞赛, 充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2.留守儿童的“节日恐惧症”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 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的心理现象。然而, 过节对留守儿童而言, 是一场心理考量。他们期待节日的来临, 期待在节日里获得和同伴一样的快乐, 但是, 父母的缺位, 使得这种快乐变成酸楚与近在咫尺的神往。
案例:小芸, 祁连山山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
该生在习作《我的中秋节》中写道:“我盼望中秋节的到来, 因为, 节日可以带给我快乐;但是, 我又害怕中秋节的到来, 中秋的月儿圆了, 可是, 我们家的小院里只有我和妹妹, 还有那只温柔的老猫。”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都患有节日恐惧症, 他们向往节日, 但是, 又因为父母的缺位而对节日产生复杂的感情。
疏导策略:
(1) 学校、班级组织集体节日庆祝活动, 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陶行知先生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动力, 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 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2) 邀请留守儿童到同学家过节, 让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道, 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与欢乐。
(3) 学校为留守儿童举办专门的节日文娱活动和聚会, 使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使得他们从心底里升起对集体的依恋与热爱, 更好的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3.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缺位
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缺位, 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溺爱或者冷漠等因素, 造成留守儿童任性、懒散、偏执、对抗等心理。
案例:小江, 祁连山山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江的爸爸妈妈在他三岁时就去新疆打工, 在他的印象中, 爸爸妈妈好像只回过一次家。在小江的心中, 爸爸妈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可望不可即。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缺乏有效监管, 孩子学习状态很不稳定, 常常逃学, 作业拖拉。有时, 爷爷出于对孩子的溺爱, 还在老师面前说谎话, 以掩饰孩子逃学、拖拉作业的情形。
疏导策略:
(1) 通过“家长学校”向全体家长———特别是向爷爷奶奶型的家长, 讲述正确的教育方法, 让他们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 辅导留守儿童课外作业, 真正承担起临时监护人的职责。
(2) 学校利用“留守儿童之家”设施, 建立让留守儿童和远方家长定期联系制度。学校让任课老师、班主任, 定期联系孩子家长, 孩子定期给家长打电话、聊天, 使学校与留守儿童父母之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真正“天涯咫尺”, 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 父母之爱就是在身边。
(3) 建立留守儿童表现电子档案, 把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记录在档, 定期传递给孩子的远方亲人。让孩子知道, 自己的点滴进步牵动着远方父母的心, 也让孩子父母远在千里, 同样能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
4.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留守儿童向往与亲人团聚的幸福, 但心理上又对幸福产生一种莫名的抗拒———甚至产生敌视态度。
案例:雅婷, 祁连山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孩子父母常年在外面务工, 她和小弟弟早晨与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 (注:学校没有寄居条件) 下午在大伯家就餐一顿, 然后和弟弟回自己家里休息。雅婷的家庭作业从来没有完成过, 老师批评, 她一声不吭, 只是不停地流眼泪。孩子难得有笑脸, 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对班级事务没有自己的明确态度, 做值日总是敷衍, 班里同学意见很大。但她的态度就是沉默, 有时, 甚至和班里孩子动手打架。雅婷短暂有笑脸的日子, 是爸爸妈妈回来短住的日子。爸爸妈妈妈妈走了, 一切照旧。
疏导策略:
(1) 教师时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变化, 像妈妈一样关怀留守儿童, 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 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向老师倾诉, 老师成为孩子心理上的倾诉对象。因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应当深刻地了解儿童的愿望、志向的逻辑, 及其与真正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相互联系。决不能不去考虑孩子想去做那些不允许做、被禁止做的事。”
(2) 在留守儿童中开展《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活动, 让留守儿童的心与远方亲人相通, 让亲人的爱时时刻刻伴随在孩子们身边, 保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3) 班里开设“真话信箱”, 让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教师经过认真的梳理, 逐一谈话疏导, 消除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障碍。
(4) 开展理想教育, 更能激起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 让理想成为留守儿童学习进步的强大动力。苏霍林姆斯基对在孩子中间开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时这样论述道:“你们要珍惜少年心灵中我们共产主义的神圣的东西……共产主义教育的集中点、核心, 就在于使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能生活在我们神圣的东西, 我们的理想世界之中, 要珍惜它们, 信仰它们, 理解并感受到自己与它们有关———这是非常重要的啊!”
5.留守儿童学习水平普遍偏低
留守儿童在孤寂的环境中, 对自己的学业水平有一定的期望值, 但是《全国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报告》表明, 留守儿童在“获取更多的知识”方面, 其比例低于非留守儿童。因此, 留守儿童受心理暗示的影响, 自觉把自己划分为学习中的另类。
案例:小伟, 祁连山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母亲病逝, 父亲出外打工长年不回家。别的留守儿童有隔代亲人监护, 小伟的监护人就是老师。孩子不逃学, 但几乎“五保户”似的生活, 养成了什么也无所谓的习惯, 作业不完成, 成绩特差。由于孩子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不逃学 (因为没处可逃) , 但也不上进。
疏导策略:
(1) 班级里成立学习帮扶小组, 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业上不断进步。
(2) 学校开展“留守儿童之星”评比活动, 让留守儿童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不仅仅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 同样, 学校和社会也在关注自己的进步。因为, 《全国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报告》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对班级学校的认同能力高于非留守儿童。
6.留守儿童星期天的教育“空白”
星期天是孩子们自由的日子, 但是, 在全社会呼吁“把星期天还给孩子们”的呼声中, 留守儿童的星期天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案例:旺旺, 祁连山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有一技之长, 一直在外务工, 收入不菲。旺旺在校外由奶奶监护。每到星期天, 旺旺总要乘坐公交车去城里玩一玩, 在城里下馆子, 进网吧, 星期天过得昏天黑地。在外务工的父母还给孩子购买了不少“学习用品”, 用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缺失。游戏机、学习机、点读机购买了一大堆, 家长以为这些都是孩子学习上的必需。事实上, 这些东西在贪玩的孩子手中就是十足的游戏玩具。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 并且在课堂上老走神。
疏导策略
(1) 学校应该把留守儿童的星期天管起来, 在星期天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 不留给孩子们涉足“禁区”的机会。专家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对文体活动的参与率高于非留守儿童。文体活动的开展, 是填补留守儿童星期天教育“空白”的有效手段。
(2) 组织学生在星期天开展一些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 诸如社会调查、走进孤儿院 (养老院) 等, 让留守儿童体会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爱, 激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 成立星期天学习小组, 让留守儿童度过踏实而充满友情的星期天。留守儿童对集体的认同感很强, 有集体的真情与气氛, 留守儿童乐意在这个集体里生活学习。
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 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近年, 国家正在农民工务工期间孩子就读等方面进行着政策方面的有益尝试, 但是, 这样的努力并不能使得这个特殊群体消失。因此, 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现象需要适时疏导, 使得这个群体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而活泼的心灵。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篇2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确定
(一)课题的名称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二)课题及关键词概念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心理健康: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表现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解决策略: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以及解决这种现状的应对办法,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3.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儿童的可塑性为这一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字逐年在增长。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说谎,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 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2.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我校面前的严峻课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我校留守儿童数量已达在校学生的6%。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提出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解决策略》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概念随着社会进步而嬗变。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衍生群体,其关注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焦点。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体质、学业、社会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结论大相径庭。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教育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须避免留守儿童个体标签化,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 工作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3.从以上国内外研究来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内容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做法,本课题正是基于此,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挖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制定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
(三)研究条件(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既有学校领导又有一线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过硬,其中六位成员参加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已经顺利结题。2.本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留守儿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有关教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改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人文关怀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3.本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清晰,可操作性强,阶段目标与实施过程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4.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已建成使用,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和资料积累,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方便。
5.课题负责人和相关人员为此课题已潜心研究了很长时间,三位教师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辅导并参加了考核,能够比较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有能力协同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6.学校教科研经费充足,能确保此课题顺利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实践目标
1.通过农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适的解决策略。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二)实效性目标
1.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心理健康;专心致志的心理健康;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心理健康;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心理健康;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养提高方案,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养提供参考,推动课改工作的实施课题研究中,我们将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为指导,立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工负责,分头实施,把实施结果综合起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结合本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解决这种状况的可行性策略,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不断进行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和反思四个步骤展开。对于本课题,课题成员要走近学生家庭,走入学生群体亲自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观察、反思,寻找得失的原因,制定对策,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计划。2.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在本研究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留守儿童进行个案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用追踪法、追因法、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3.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是教育科研中普遍应用的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要及时地通过分析、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并反复地实践,以促进经验向理论发展。
4.开通多种电子途径,搭建教师间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反思、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
(五)课题研究的周期和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2016年6月:申报课题,请县教育局专家评估、并报市教育局立项和审批。
2016年7月:学校加快硬件建设,为实验做好硬件准备。2016年8月:继续加强硬件建设,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2016年9月: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016年10月: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论证。2016年11月:召开研讨会,研究方案的设计。2016年12月:成立课题小组,拟定课题研究计划。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8年8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2017年1月: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2017年2月:邀请专家给予指导,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2017年3月:确定留守儿童的典型研究对象,记录其存在的心理问题。
2017年4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留守儿童的表现作好记录。
2017年5月:继续开展活动,记录表现。
2017年6月:整理收集材料,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研究对策。
2017年7月:撰写论文。
2017年8月:及时跟踪,走访家庭,记录表现。
2017年9月:针对问题开展各种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进步与成长,并做好记录。
2017年10月:继续针对性的开展活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问题。
2017年11月:继续开展活动,记录留守儿童的点滴变化。2017年12月:跟踪随访,记录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变化。2018年1月: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撰写论文。2018年2月:进行理论学习,写好心得体会,提高理论水平。2018年3月:观察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做好记录。2018年4月:反思留守儿童的种种表现,进一步研究相关对策。2018年5月:理论指导行动,及时开始针对性的活动,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2018年6月:继续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和方法,并讨论交流。2018年7月:撰写个案分析
2018年8月: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1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2018年9月: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2018年10月:归纳总结研究成果。
2018年11月:撰写结题报告,填写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请专家进行研究鉴定。
(六)研究预期成果及形式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案例、论文集。3.留守儿童展示课。4.教师、学生有关获奖证书。
四、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证
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指导小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陈灯荣 王之荣
成员:谢长胜 茆厚明 谢珺 王敏 魏晓莹 曹庭婷
石友梅 李开军 付丽丽 2.课题研究组人员分工:
组 长:陈灯荣 全面负责课题实施研究,组织管理,经费保障。副组长:王之荣 协助组长统筹安排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成 员:谢长胜 实施课题研究,整理文字材料。
茆厚明 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王 敏 实施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谢 珺 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档案管理工作。魏晓莹 实施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案例等。曹庭婷 实施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案例等。石友梅 实施课题研究,收集整理案例等。李开军 实施课题研究,收集整理案例等。付丽丽 实施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案例等。
3.课题指导小组:特邀下列专家担任我校课题研究顾问。魏方尧(定远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马跃苍(定远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陈
邰(定远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二)制度保证。
学校制定了《城北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实行学习研究制度、课题档案制度、家校联系制度、成果汇报制度、课题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和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学校将课题研究实施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中,定期检查、考核、评估各部门的工作,课题领导组定期检查、考核、评估教师实施情况,并与学校奖励挂钩,与 教师评先、评优挂钩,以激励为杠杆,激发教师研究热情。
(三)技术保证。
课题组成员科研素质高、结构合理。有干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指导能力,在国家和省市级以上发表论文多篇,具备研究的实力。陈灯荣、谢长胜老师都曾承担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并结题,魏晓莹等三位老师参加心理咨询辅导并通过考核。领导的重视、强大的科研队伍、前瞻的研究方向和合理的经费保障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充分可行性。
(四)工作协调。
做到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结合相协调,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
(五)具体要求 1.统一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科研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鲜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理论缺乏,经验不足,因此,我们实验教师要坚定信心,不怕吃苦,敢为人先,敢走自己的路,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长。
2.加强学习、培训
任何实践,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只能是盲目的。因此,作为课题的成员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才能确保课题试验的成功实施。课题组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开阔教学视野。
3.精心实践(1)课题组成员在教育实践中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及时总结经验。
(2)课题组成员经常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无疑是掌握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我们力求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办法。
(3)要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问卷调查,要给他们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悦、有助于探索的学习环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4.善于总结
课题组成员应及时联系实际案例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研究。只有经过探究和调整,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的课题实验才能在不断的“总结—调整—再总结—再调整”中取得成功。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策略
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每年统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时,笔者发现200多人的学校中竟然有近20位留守儿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笔者注意到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问题学生”。为了改变留守儿童问题较多的现实,我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特别是心理发展现状,为关爱留守儿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農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这些年,根据班主任工作经验和德育活动开展经验,笔者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做了如下几点概括。
1.情感缺失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心理经历着异常的发展。如果得到合适的引导,学生会顺利地走过这段人生;否则,学生将会迷失在茫茫的沼泽中。而大多数留守儿童便进入后一种角色。为了生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远在他乡,很少跟自己的孩子交流,这时孩子便觉得自己无人关爱,于是,破罐子破摔。在家,不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不听教师的话。他们用青春期的反叛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最后,这个学生在家、学校和社会上都被扣上“坏孩子”的标签。
2.道德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也应该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各个时期,父母的行为都是孩子行动的纲领。可是,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只负责将孩子生下交给抚养人,而抚养人多为祖父母,由于观念和精力的缘故,这些孩子从小到初中都是被“放养”的,在他们的心中,没有让他们心服的权威信条。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中阶段,抽烟、喝酒、打架、顶撞教师、倚强凌弱或者任人欺负便成为他们的标签,他们没有畏惧感,也没有规则,在他们心里,只有无所适从的自己。
3.心理“虚假”正常
有些留守儿童,待人接物的方式不错,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从表面来看,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通过召开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的祖父母交谈时,我才发现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可是在家里是“坏孩子”,有些甚至到了社会上成为“黑老大”。因此,只有通过多角度观察,我们才可以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如何关爱农村初中留守儿童
针对以上这些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笔者结合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
1.让留守儿童多了解世界
留守儿童的孤寂源于对自己的陌生和对世界的模糊。为留守儿童打开一扇窗,让他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多组织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榜样,树立自信,确定目标;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让他们看到父母劳动的场景,使他们心存感恩,怀揣梦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知道劳动能创造财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让家长多了解孩子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家长的责任义不容辞,家长不光要承担经济责任,更要承担教育责任。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联系方式库。家长可以利用打工闲暇时间,通过移动电话、微信、qq、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来,让留守儿童不再感到孤单,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关爱。
3.让社会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群人;留守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万般无奈;留守是牺牲了一小群人的幸福,换取一大群人的幸福。当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时,当看到城市的马路宽敞路灯明亮时,我们也应该想起为这些而付出青春、家庭、梦想甚至生命的农民工,应该听见留守儿童因离开进城务工父母而撕心裂肺的喊叫声,也应该看到蜷缩在墙角的瘦弱的身躯。这时,他们需要的是社会责任、社会良心来抚慰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实现理想,创造原本属于他们的未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篇4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各种原因, 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这就导致了很多发展生存问题,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铆足劲头往经济发达的地区挤, 企图得到为自己带来更好的发展。农村与农村, 城市与农村, 城市与城市这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差异, 因为这样很多农村人都去城市打工, 而很多小城市的人也都去大城市打工, 更有甚者, 大城市的生意人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在这些不发达地区发展。这些流动的人中大部分是为人父母的人, 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 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但是, 迄今为止, 对于什么是留守儿童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大家还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 这将直接影响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对这一类儿童的称谓存在不一致, 留守儿童、留守孩 (子) 、留守学生、留守少年、留守幼儿、空巢儿童等五花八门的概念在目前的研究报告中均有出现。其次,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将概念统一到“留守儿童”上来, 但是不同的研究所指的留守儿童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很不统一的。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辽宁朝阳县某小学三到五年级的学生,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选取该小学各年级五十到一百名学生不等。调查对象包括留守儿童, 父母一方外出工作的儿童, 父母均未外出工作的儿童, 以及来自外地的流动儿童。
2、统计方法
(1) 采用多因素分析。在结果统计时, 首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总体描述, 即进行描述统计。然后分两次进行统计, 分析留守儿童中选取的两个自变量, 即性别和年级, 分析留守儿童在性别和年级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2) 通过量表研究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心里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差异。
三、留守儿童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在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因素上的差异检验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 留守儿童的躯体化得分在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因素上的差异检验, (二) 留守儿童的强迫症状得分在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因素上的差异检验, (三) 留守儿童的精神病性得分在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因素上的差异检验, (四)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得分上的差异检验。
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里及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差异
1、量表研究
该研究采用量表测验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施测, 量表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关于心理品质的量表, 包括了自尊量表和心理控制源量表, 考察不同类型的儿童之间 (如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良好的留守儿童和社会适应不良的留守儿童等) 在心理品质上的差别。另一部分是修订的社会适应性量表, 考察不同类型的儿童在社会适应性发展上的差别。
2、研究结论
(1)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这两个心理品质和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各个方面都呈及其显著的正相关, 也即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得分越高, 社会适应状况就越好。
(2)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是一个关键时期。留守时间一旦达到半年, 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情绪控制、心理支援以及社会适应总分上都发生了变化, 显著地低于一般儿童。
(3) 五年级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 这个时期留守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有所下降, 进入比较低谷的时期。
(4)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尊与心理控制源这两个积极心理品质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非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明显地高于留守儿童。
(5) 在情绪控制、心理支援、生活信心以及社会适应总得分上, 非留守儿童都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
(6) 和外出打工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的留守儿童在自尊、心理支援、生活信心以及社会适应总分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总之,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呈正偏态分布。而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敏感在年级这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且经多重比较, 三年级与五年级之间, 四年级与五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焦虑在性别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恐怖在性别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经统计发现, 是否属于留守儿童只有在强迫症状和恐怖这两个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此外留守儿童的除躯体化以外的各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故总体来说,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劣于非留守儿童。所以, 为了孩子, 为了美好的明天, 请我们每一个人多给他们一些爱与关怀, 让爱驻与每个留守儿童的心中。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都外出工作, 日常不与父母一起生活, 而自己留在户籍所在地同其他人一起生活的儿童。本篇论文目的在于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及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劣于非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高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9-20。
[2]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来源:21世纪教育研究院网站, 2008-6-20。
[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困境及时对策研究”成果公报。
[4]华东师范大学崔丽娟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困境及时对策研究” (DBA060089)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简报 篇5
为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呵护他们快乐成长,11月25日XX小学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从‘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次授课的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师亚文老师。X老师通过沙盘游戏的方式,为孩子们送上了一堂心理健康辅导课。
活动中,X老师以热身游戏《头头拍拍》导入,以沙盘构图的方式循序渐进,细致而有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沙盘、指导操作。让同学们在安全又自由的的游戏环境中尽情地创造,从而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惑,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大家意犹未尽地看着沙盘上自己的杰作,期待起了下一次的活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忧思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模式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及其缺陷
1.单亲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离异或者由于疾病、自然灾害、车祸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独自抚养、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大多是“严”“慈”失衡的,从而失却了成功家庭教育中严慈相济、相契的特质。“严”、“慈”失衡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更大的危害是造成孩子心理的阴影和伤害,最终成为心理上的问题。
2.单方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一方(大多数为父亲)外出,由一方(母亲)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是一种“严”“慈”失衡状况更为严重的现象。
3.隔代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有逐渐增多趋势)。隔代间巨大的思想差异,严重的代沟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以及教育思想的缺失,使其教育力度与效度极其有限。所谓的教育也只是放纵或看管,更多的仅止于抚养的层面,缺乏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4.撫帮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除父母双方外,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由亲戚、朋友代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跟单亲家庭教育相类似的问题。一方面他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要照看被抚帮的孩子,所以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一般只能采用“看守”的方式。他们大多数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孩子一旦出现教育问题,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会给孩子造成人际关系处理的心理影响。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家庭教育模式。
5.合伙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多个孩子合伙租房,多名家长委托一名家长教育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孩子之间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如果受委托的家长,能把这种攀比的心理引入学习能力的竞争、良好习惯养成的竞争,那可以使孩子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将给孩子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6.“真空”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只留下孩子长时间在家里自己生活、学习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孩子放任自流,无人管教,极易形成孩子懒惰、责任心缺失的人格品质。他们遇事不知所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这种“真空”家庭教育模式更应引起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直接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的变化给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压力。留守儿童在人格、品行、情绪、个性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其学习和成长,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多出现哪些症状呢?
1.烦躁焦虑。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稳定、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中。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缺少这种家庭氛围,特别是抚帮家庭,孩子感觉寄人篱下,被父母遗忘或不重视,有了问题也无法解决,整天惶惶不安,忧心忡忡,无心学习,极易烦躁,自暴自弃,做事缺乏条理。这些孩子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遇事不冷静,为人处世缩手缩脚,缺乏自信。
2.自私自卑。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为主的心理状态;自卑则是自感处处不如人的心理状态。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期望得不到满足同时感觉不如人的心理状态。在他们自己看来,则只能满足自己的利益,别人不能占有其利益,当别人占有他们的利益时,会感到自己无能、渺小,因此,自闭、孤僻,难与他人沟通,更没有勇气挑战失败。本应健康向上、乐观主动的少年儿童却因父母的长期缺位,儿童应有的家庭温暖、教育监管缺失,致使其自私自卑的心理逐渐形成。成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孤僻自我,自信缺失,自私自卑渐成这一类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致使他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3.缩手缩脚。很多孩子原本聪明、机灵、活泼,却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变得茫然无措、冷漠无情、悲观无望,遇事无所适从,内心压抑痛苦,再加上诉说无望,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出现抑郁、自闭的心理问题。
4.过分任性。和谐健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有一定的原则性,通常刚柔相济,严慈相辅。但是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中,祖辈对孙儿往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溺爱,希望从孙子身上找回未曾得到过的温馨,故而对孙辈无原则地娇纵,导致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叛逆孤行,甚至出现攻击的倾向性。
5.难以满足。父母长期外出,孩子长时间失去了父爱母爱,缺少家庭的温暖,不能享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快乐,内心空虚无聊,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则逃学、泡网吧,有的失学与社会闲散人员勾结,干偷鸡摸狗之事;有的在学校无心向学,课堂上玩手机游戏;有的拿父母寄回的血汗钱请哥们大吃大喝等。这多是孩子在精神、物质上得不到适度的关注关爱而导致的一种异常表现。
6.提前进入青春期。这是指儿童超越了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在心理上表现出近似成人的倾向和特征。父母长期外出,辛苦创业,拼命挣钱,要求孩子在家省吃俭用,多做事,认真学习,在校表现好。一个天真可爱、活泼伶俐的孩子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已够繁重,又要承担家务劳动,弄得孩子不堪重负。现在社会是信息时代,很多孩子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使孩子超越生理阶段,提前进入青春期。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篇7
一、我县留守儿童和学校关爱工作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家。
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负担重, 又是隔代抚养,在对孩子的思想沟通、教育管理、亲情关爱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开展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教育关工委对全县部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关爱工作亟待加强。
1.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 :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里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留守儿童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 ,往往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4.大部分学校关工委都成立了关爱工作团 ( 组 ), 但开展关爱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往往局限于节庆日的捐款、捐物、课业辅导等,而忽视对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和心理疏导,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和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爱体制。
二、开展“代理家长”活动,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亲情的缺失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探索出一条关爱留守儿童的常态化模式, 我们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代理家长”活动,全县有335名“代理家长”参与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活动。所谓“代理家长”,就是由学校各级领导、党员教师和“五老”,按“自愿、自主”的原则,经学校关工委协调,与留守儿童结成亲情关爱对子,成为该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其职责是认真做好“三知”、“三多”、“三沟通”、“五个一”。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形成管护、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有效合力。
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监护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走访一次; 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书; 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关爱工作情况总结或留守儿童教育经验文章。
代理家长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同时, 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共度节假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如松江小学的李某某父母去外地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已大,还要干活,没有时间管他。他不愿意学习,有空就上网吧玩游戏。没钱就偷铁卖钱。为此,担任他的代理家长的班主任就主动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像母亲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规劝,使他认识到错误。面对他犯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每天放学后把他带到自己家写作业,不会的题给他辅导。这样他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机会去网吧,时间一长,他渐渐也不惦记上网吧玩游戏了。看到他的进步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为他鼓掌。被承认、被表扬激起了他心中的愉悦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更努力了,成绩提高得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还原”家庭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一是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孤独、封闭、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建立家长电话联系制度。为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三个电话。第一是“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每周和子女通一次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子女进行经常性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给子女以热情的鼓励和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收集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向学生及家长公示“代理家长”的电话号码,将学校电话和“代理家长”电话设置为亲情电话。第二是“师长电话”。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每两周给班主任打一次电话, 和老师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是“代理监护电话”。“代理家长”每两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一次电话,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三是实施“特别关爱工程”。为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开展“爱心妈妈”征寻活动,“‘爸妈’伴我成长”书信活动、“感恩回报”主题班团队会及朗读比赛、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有益活动,融化留守儿童冷却、封闭的心灵,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爱。同时,各校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组织发放结对帮助卡、给留守儿童捐款、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还原”家庭教育。所谓“还原家庭教育 ”,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 ,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时时都在身边的温暖与亲情。
一是开设“亲情教育课”,在电信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亲情电话”,倡议家长在每周的“亲情教育课”时间或晚上、节假日、孩子生日等与孩子和班主任通电话,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 与老师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有针对性地还原家庭教育。同时每学期给外出务工家长写一封建议信,如《父母外出打工勿忘教子》、《父母如何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以真诚感人的方式提出建议,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关爱对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性,时时心系孩子,情暖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个案资料, 对个别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监护人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更重要的是告知家长与老师一起关爱、引导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三是摄制“优秀留守儿童成长经历”、“少年打工仔现身说法”、“父母赚钱不易”、“留守儿童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专题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同时设法寄给家长们观看,启迪家长如何关爱教育子女,还原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某县2所农村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 共588人, 删除父母离异及父母死亡的孩子, 剩余548人, 其中留守儿童340名。年龄为10~16岁, 平均年龄为 (13.00±0.87) 岁;其中男生272名 (49.6%) , 女生276名 (50.4%) 。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 1 自制调查问卷
定量问卷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父母外出时间、与父母团聚时间、照顾人等基本情况。定性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学校管理者对留守儿童看法、管理等问题。
1.2.1. 2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该量表由Vaux编制, 2007年由辛自强修订[8]。本量表包括23个题目, 共3个维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量表的评分为各因子分及社会支持总分, 分数越低, 则社会支持情况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
1.2.1. 3 心理弹性量表
量表包括51项, 共11个维度, 即教师关怀、亲戚关怀、家庭平等与自主、社会能力、自我觉察、学校社会积极参与、同伴高期望值、同伴亲密关系、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家庭高期望、目标与志向[9];本研究该量表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
1.2.1. 4 心理健康量表
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 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心理症状因子;本研究该量表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 问卷在班级内填答, 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回答, 当场收回问卷。对班主任和学校管理者进行定性访谈。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管理数据,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 采用χ2检验、聚类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比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60.29% (205/340) , 非留守儿童为60.57% (126/208)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05) 。
2.2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用心理弹性各因子、心理弹性总分、社会支持各因子、社会支持总分及是否留守17个因素对所有的儿童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可将总体分为4组:第1组为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 (a组) 80人 (14.6%) , 第2组为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 (b组) 177人 (32.3%) , 第3组为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 (c组) 171人 (31.2%) , 第4组为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 (d组) 120人 (21.9%) 。
进一步对4组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方差分析可知, 除自我强迫因子外, 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两两比较显示, 第1组的分数高于第3, 4组, 第4组的分数低于其余3个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无论是留守还是非留守, 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差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 而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好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优于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的非留守儿童相比见表1。
注:*P<0.05, **P<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0,11]。虽然留守儿童相对非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的日常照顾, 但留守儿童照顾者 (尤其是父母中的一方或者爷爷奶奶) 对留守儿童实施正确的教育, 再加上从学校、教师和社会获得的帮助与支持, 可以部分弥补这些缺失;另外, 农村地区通讯发展较快, 这也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更多交流提供了条件, 利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进行。
心理弹性理论认为, 心理弹性是一系列过程的反映, 这些过程改变着儿童与逆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减少逆境的负面作用, 提高儿童完成常规发展任务的能力[12], 同时经历损害性生活事件后, 生活中的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可能让心理弹性更好地整合或者导致机能障碍的重建[13,14,15]。在本研究中, “留守”作为一个损伤性生活事件或逆境, 与外部保护因素如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社会支持及留守儿童内部特质相互作用, 可能致高心理弹性即高心理适应能力或低心理弹性即低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弹性高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完成常规发展任务的能力, 并使其心理弹性更好地整合, 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 高弹性高支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明显优于其他3个组。而相比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内部分化严重, 可以划分到3个组中, 即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组和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 且3组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内部保护因素差异较大。第4组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均高, 经后期定性访谈获知, 这些孩子从小形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相对而言, 第4组留守儿童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文化水平偏高、父母对孩子教育更重视, 从而导致这些孩子有比较好的教育环境。是否仅这些外部保护因素促进了留守儿童心理较好的发展, 还是另有其他内部特质原因, 这还需更深层次的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心理健康,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 性格孤僻
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失落情绪。湖北的一次调查显示,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留守儿童大都缺乏应有的活泼。由此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呈渴望亲情、孤独、脆弱。也可以称之为“情感饥饿”的孩子。
2. 情绪消极
留守儿童大都情感不稳定,长期处于消极状况。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拥有焦虑、沮丧、孤独的情绪。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焦虑的占26. 3% ,情绪不稳定的占42. 4% ,抑郁的占24. 2% 。在对门坎小学的4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其中近八成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88人表现为情绪不稳定,107人表现为抑郁,106人表现为焦虑。
3. 发展失衡
留守儿童中,28. 3% 的人群表现为心理不平衡。这部分儿童不能享受健全家庭的温暖,造成心理失衡,缺乏温暖。倘若儿童拥有经济来源,那么这部分儿童就会选择用物质掩藏自卑情绪,进而充实内心,获得一定自信心; 也有部分儿童带有仇视、叛逆的心理,造成儿童价值观错乱、自卑情绪的上升。
4. 认知能力差
留守儿童普遍对思想认知、学习方面的认知不明显。留守儿童对周边事物非常敏感,对价值观、思想认识并不完善,缺乏正面引导,导致儿童的认知能力很差。调查显示,倘若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那么该儿童的认知偏差程度明显高于单亲打工家庭。由此可见,认知能力同父母外出打工具有密切关联。
5. 人生观偏移
在我国农村,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出路为读书,渴望通过工作、考学、读书等脱离当地,但在社会实践中,不少家长发现,尽管有些人没有文凭,但却依旧可以赚大钱,由此部分留守儿童将未来发展方向定位外出打工,人生观偏差,读书不认真。
6. 焦虑自卑
当儿童遇到困难的时候,儿童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但倘若父母不在身边,那么就会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造成心理方面的缺失。儿童在敏感之余,长期引发恐惧心理。儿童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表现出行事猥琐、胆小怕事,进而对自身评价较低,造成严重的自卑感。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在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缺失,其成因分析如下:
1. 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儿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无法同父母进行交流和思想交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形成无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绪。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一代,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精力、体力等限制,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为发生偏差。
2. 学校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留意到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
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不够,表现在办学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短缺的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耗尽教师精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 政府原因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并没有提供可执行的有效帮助。当下对儿童提供有效发展的机构数量不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没有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游戏厅、舞厅、网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4. 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村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这部分儿童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社会对违法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伤害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
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
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
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 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 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乡、县,应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由于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加强对基础设施、学校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 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四、小结
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篇10
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 由于祖辈们对孩子溺爱、袒护, 孩子很容易养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不良性格。
我班45名学生中就有20名留守儿童, 大部分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的现象。一些同学还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差, 卫生习惯差。还有的行为上表现出说话粗野, 不听祖辈的教导管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他们性格孤僻, 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对人对事态度冷漠。这样的状况, 他们的学习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如此境况, 确实让人分外担忧。
为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 也为了让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们放心, 我在关心、教育留守儿童的工作中做出了一份应尽的责任。
(一) 倾爱心
爱心是最能拉近距离的。孩子们长期见不到父母, 少了亲人的关爱, 自然有一种失落感, 加上是隔代抚养等原因, 其性格、情绪难免发生变化, 随之变化的还有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形, 我经常找他们谈心, 让他们说说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心里话。如果不方便说的, 就让他们以写信的方式, 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下来。这样, 不仅可以抒发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也可以起到练笔的作用。通过一番努力, 我与班中的留守儿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他们对我产生了信任与依赖。同时, 我还经常在课堂上表扬这些同学的优点, 找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长处, 让他们在班中树立起威信与良好的形象, 拉近与班集体其他同学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 对学习也充满了信心。
(二) 明目的
在与留守儿童的交谈中, 我常常问他们“父母为什么要外出打工”这样的问题。让他们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有的说是家中经济太困难, 有的说是老家太贫穷, 有的说父母外出挣钱为了让自己过上好一些的生活, 为自己将来读书攒钱……我又让他们想象自己父母在外打工的情景, 感悟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最后组织他们讨论:父母打工这么辛苦, 那么自己在家中应该怎么做?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表现经过认真的讨论, 那些原先学习不用心的, 纪律松散的, 甚至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都表示要努力改正。要用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辛苦打工的父母。
学生有了学习目的后, 我又引导他们要学会为父母分忧, 就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帮助祖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不要有依赖心理。平时, 我常常讲一些励志的故事, 以激励他们对长辈的尊敬, 同时树立起独立、自强的品质。通过家访了解, 我们班的韦伟同学, 由原先老喜欢跟长辈顶嘴和耍脾气、凡事都依赖老人变成了懂事理, 尊敬别人, 勤快帮助老人做家务的、开朗的孩子。
(三) 树榜样
榜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小学生年龄尚小, 为了使他们能一步一个脚印的一直往前走, 我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比纪律强、比卫生好、比生活能力强、比学习成绩好”的活动。定期评比, 树立榜样, 一步一步加以正面引导。对于那些比较顽劣的学生, 我经常走访他们的监护人, 了解他们在家中的表现, 及时进行疏导、教育、感化。比如, 我们班的韦建, 他的家庭比较特殊, 父母不仅都外出打工, 期间还离异了, 父母都不再关心他, 把他留给年迈的奶奶。所以他一直在行为上很叛逆, 经常在班中惹是生非, 不服从管教。于是, 我对他采取了“人跟人”的教育方式, 每天我都坚持跟他谈心, 帮他分析他的情况, 引导他理解父母的苦衷, 体谅奶奶的艰辛。同时, 在生活上, 我尽力去帮助他, 他生病或是受伤了, 我就给他买药, 发现他开不了早餐, 就发动同学捐助他。在学习上, 我每一次都认真地批改他的作业, 每一次都为他写几句评语鼓励他。还让一个学习较好的同学跟他同座, 常常帮助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感化, 他终于稳定了自己的情绪, 变得听话、勤奋起来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学校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数以千万计的父母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他人照管。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在我国贫困山区,留守少年的数量逐年增多,这些学生大部分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往往是抑郁的、封闭的,且自律性差,自尊心强,学习生活遇到困难就中途辍学。面对此时学生复杂多样的生理特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共性问题
1.留守儿童个性心理问题。由于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是老人,老年人唠唠叨叨,亲友、邻居、自己家务繁多,有时无暇顾及,导致留守儿童与代理监护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心里有苦无处诉说,有困惑无法得到解答,思想偏差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对监护人的劝告和老师的教诲听而不闻,脾气暴躁,易冲动发怒,攻击性强,以伤害他人来寻求心理上的发泄等。
2.留守儿童修养问题。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时间照料孩子,为弥补自己的愧疚,就想方设法给孩子以经济补偿或物质补偿,导致部分孩子好逸恶劳,行为习惯差,喜欢说谎,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脑游戏,并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影响性。留守儿童表现为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缺乏良好的情感。一些留守儿童自我管束不严,沾染恶习,趁机进网吧,进游戏厅,甚至欺骗爷爷、奶奶,以学校要缴名目繁多的费用为由,在家骗钱,拿到钱后聚众赌博,模仿社会上的“帅哥”,出口成“脏”,语言很不规范,极易伤害他人,导致矛盾激发,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留守儿童学业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祖辈缺少文化,回到家里无人指导作业,导致成绩不好,对学习丧失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做作业,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久而久之,厌恶学习,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这样的学生几乎每班都有,可别看只有少数几个,致使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让老师们很无奈。
二、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几点建议
1.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常规,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做到远期有目标、近期有计划、活动有措施、阶段有总结,并把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之中,把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逐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落实好他们的监护人,将他们及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的有关信息做详实全面的记载,以便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教育。
2.要加强以心理教育为主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特别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教育教师,设置心理辅导室,指导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局面。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与一位老师结对,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行“一对一”帮扶,实行“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关心、活动上优先参与),畅通“四个渠道”(谈心活动、家访活动、建立家长学校、通讯),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每学期要召开一到两次留守儿童家长会,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科学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法,探讨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的经验,充分发挥家、校的联谊功能和作用。家长与学校共同负责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让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都得到良好的教育。
4.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些孩子虽然不能长期和父母在一起,但父母不能推卸教育的责任。因此,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的方式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积极倾听子女的心声。安排好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还应保持与老师的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使子女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健康成长。
总之,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寻求新的办法和思路帮助这个特殊的群体健康成长,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和谐奉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2]岳慧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0).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路园中学)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12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 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原本宁静的校园也越来越热闹, “留守儿童”比他们的父辈承担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其中,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 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留守儿童”思想的变化
“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监护弱化, 使得他们的学习观念淡薄, 对鼓励、表扬抱无所谓的态度, 甚至对批评也满不在乎, 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 也没人辅导,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就使厌学、逃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
2. 家长工作忙, 把教育责任转移给上一辈, 导致“留守儿童”的道德表现不良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上的空白, 祖辈们由于教育观念陈旧, 往往重生活方面的照顾, 而缺少心理、感情、道德上的引导交流, 使得“留守儿童”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时常发生打架、小偷小摸等违纪现象, 久而久之, 就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
3. 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 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留守儿童”在家中受到的只是祖父母单一的溺爱, 给其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阻力。他们常表现为两种倾向: (1) 内倾性, 即内向, 性格孤僻, 感情脆弱, 不合群, 不善与人交流; (2) 外倾性, 即脾气暴躁, 易冲动, 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自暴自弃, 学习意识淡薄, 自律能力差, 上课故意讲话, 课后打架斗殴等。
4. 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对“留守儿童”心理起到负面作用
不能否认,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些因素。如: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 而忽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致使“留守儿童”找不到情感依托, 往往就会成为不法分子引诱或侵害的对象。
二、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但作为教师, 必须义不容辞地关注、帮助他们, 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全面、和谐地发展。
1. 扮好三个角色, 真诚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
第一角色:做“留守儿童”的爱心父母, 弥补“留守儿童”欠缺的父爱与母爱
对“留守儿童”,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根据“留守儿童”的数量与表现, 教师主动充当“爱心父母”, 在自己的“儿女”遇到困难、挫折时, 由“父亲”或“母亲”出面, 鼓励其正确面对, 放宽胸怀, 敢于向困难与挫折挑战。在必要时, 教师可进行适当物质资助, 让他们快速走出困境, 树立信心。
第二角色:耐心导师, 引领“留守儿童”迈向健康之路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 就容易产生孤独感, 常使他们情绪低落,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注意力, 这就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责任, 就是教育其在学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 正确调整心态, 积极投入集体生活中去。
第三角色: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 帮助“留守儿童”改正不良习惯
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俯下身子, 以朋友的身份面对学生, 以自己的诚心, 换取每一位“留守儿童”的信任,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 认真对每一位“留守儿童”摸底调查, 掌握真实情况, 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 缺少关爱, 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为了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 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 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家校联系卡。在日常工作中, 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 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等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鼓励他们自强、自立, 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3.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 我校组织成立了科学实验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 (包括书法、绘画、雕刻、手工等) 、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 使其生活学习更加充实。另外, 每月开展一次“感恩”系列活动, 并要求“留守儿童”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 向父母介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这样不仅锻炼了“留守儿童”的写作能力, 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0-29
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09-27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07-01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总结11-17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09-21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09-04
城市留守儿童05-29
法律留守儿童08-18
留守儿童阅读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