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

2024-09-27

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精选12篇)

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 篇1

近年来,我县农村青壮年到外地城市务工的越来越多,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已日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各级关工委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我县留守儿童和学校关爱工作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家。

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负担重, 又是隔代抚养,在对孩子的思想沟通、教育管理、亲情关爱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开展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教育关工委对全县部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关爱工作亟待加强。

1.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 :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里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留守儿童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 ,往往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4.大部分学校关工委都成立了关爱工作团 ( 组 ), 但开展关爱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往往局限于节庆日的捐款、捐物、课业辅导等,而忽视对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和心理疏导,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和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爱体制。

二、开展“代理家长”活动,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亲情的缺失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探索出一条关爱留守儿童的常态化模式, 我们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代理家长”活动,全县有335名“代理家长”参与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活动。所谓“代理家长”,就是由学校各级领导、党员教师和“五老”,按“自愿、自主”的原则,经学校关工委协调,与留守儿童结成亲情关爱对子,成为该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其职责是认真做好“三知”、“三多”、“三沟通”、“五个一”。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形成管护、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有效合力。

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监护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走访一次; 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书; 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关爱工作情况总结或留守儿童教育经验文章。

代理家长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同时, 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共度节假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如松江小学的李某某父母去外地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已大,还要干活,没有时间管他。他不愿意学习,有空就上网吧玩游戏。没钱就偷铁卖钱。为此,担任他的代理家长的班主任就主动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像母亲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规劝,使他认识到错误。面对他犯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每天放学后把他带到自己家写作业,不会的题给他辅导。这样他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机会去网吧,时间一长,他渐渐也不惦记上网吧玩游戏了。看到他的进步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为他鼓掌。被承认、被表扬激起了他心中的愉悦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更努力了,成绩提高得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还原”家庭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一是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孤独、封闭、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建立家长电话联系制度。为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三个电话。第一是“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每周和子女通一次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子女进行经常性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给子女以热情的鼓励和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收集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向学生及家长公示“代理家长”的电话号码,将学校电话和“代理家长”电话设置为亲情电话。第二是“师长电话”。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每两周给班主任打一次电话, 和老师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是“代理监护电话”。“代理家长”每两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一次电话,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三是实施“特别关爱工程”。为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开展“爱心妈妈”征寻活动,“‘爸妈’伴我成长”书信活动、“感恩回报”主题班团队会及朗读比赛、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有益活动,融化留守儿童冷却、封闭的心灵,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爱。同时,各校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组织发放结对帮助卡、给留守儿童捐款、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还原”家庭教育。所谓“还原家庭教育 ”,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 ,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时时都在身边的温暖与亲情。

一是开设“亲情教育课”,在电信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亲情电话”,倡议家长在每周的“亲情教育课”时间或晚上、节假日、孩子生日等与孩子和班主任通电话,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 与老师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有针对性地还原家庭教育。同时每学期给外出务工家长写一封建议信,如《父母外出打工勿忘教子》、《父母如何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以真诚感人的方式提出建议,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关爱对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性,时时心系孩子,情暖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个案资料, 对个别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监护人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更重要的是告知家长与老师一起关爱、引导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三是摄制“优秀留守儿童成长经历”、“少年打工仔现身说法”、“父母赚钱不易”、“留守儿童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专题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同时设法寄给家长们观看,启迪家长如何关爱教育子女,还原家庭教育。

“还原家庭教育”使父母虽身在异乡,但心系孩子,以父母的亲情关爱孩子,以父母的谆谆教诲引导孩子,收到了良好效果。

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 篇2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特殊群体,使学校的教育和教学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让我们用老师弥补父爱和母爱,关心留守儿童的安全;学校安全教育和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使儿童保持健康快乐成长,有利于满足个人素质发展需求,农村家庭幸福的稳定,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缺乏家庭的爱,缺乏家庭教育,在安全上有一个巨大的隐患。从溺水事故和频繁交通事故,心理健康不平衡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使学校教育和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在课堂上对22个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是祖父,祖母,祖父,祖母看着,第一代的家庭关系,使监护人在父母和纪律上变得太过分,缺乏必要的限制,所以容易让这些孩子养成坏习惯。第二,因为他们大多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缺乏安全注意,或没有安全意识,很少安全教育。当孩子违反这种现象时,有几个祖父,祖母,祖父,祖母,甚至包容和支持,使一些孩子发展不服从,战斗,互联网,逃学,撒谎等坏习惯有利于儿童安全健康成长。面对这些条件,我们这样做:

首先,与老师弥补父亲和母亲的爱,关心留守儿童的安全。

留守儿童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但是从他们通常的成长日记来看,我看到他们是因为缺乏家庭护理,我的心里有混乱。父母出去让他们的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虚,感到孤独,然后产生心理障碍和抑郁症等问题。孤独的心理不可避免地导致心理空虚,这导致了特殊的行为。因为缺乏保护,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些事情会被照顾,人们充满警惕甚至敌意。老师和学科的临时监护人有强烈的反叛。为此,我们学校设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将留下来 保持儿童分为12组,每组有两个慈爱的母亲。爱妈妈仔细照顾他们,随时与孩子交流想法,故障排除,随时让学生感觉很安全,与学生离开父母电话联系,在家里交换学生在各方面的情况,所以父母经常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微妙的变化。我是我们班的孩子留下的爱母亲,在心里有孩子,我明白孩子的心,他们被周末守卫在家看电视,不允许与小伙伴一起出去玩,因为对孩子的恐惧不安全一个问题。和孩子们都非常羡慕那些父亲和母亲在家里的同伴,经常周末由父亲和母亲带出来玩,和一个周末他们觉得非常失去在他们的心中。知道这件事后来,周末我带这些孩子到镇文化站参观,他们在文化站娱乐室打乒乓球,下棋,阅读......看孩子快乐,辉煌的微笑,我想这些留守儿童是如此渴望陪伴周末出房子玩,放松啊!我也经常使用周末或活动的时间与这些孩子在镇政府前面的广场和附近的工厂满足他们的需要。我的班上有一个留守儿童超级,记得只是一年级时他的性格更多退缩,往往是早或晚,有时早上6点到学校,看到校园里没有学生,他是一个玩外面,还有没有时间的概念,再次来到学校晚了,有时校际里转回学校的后面打出去玩,长期是一顿饭饿了饭。如超越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行为给类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作为一个老师,我给他更多的关怀,我积极和他的许多方面的沟通,缺乏温暖,问他是否吃晚饭,从他摇头,点头,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在他冷的时候我的孩子的衣服,鞋子给他穿;没有晚餐,买面包给他吃,给他喝牛奶,老师经常打电话给他办公室,给他吃点东西,真的进入他的心里,更多地观察他的发展和变化,理解和缓解他的心理问题。今年学校庆祝了61次无线电歌剧活动,他看到学生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准备参加游戏,心脏特别迷失,数学老师知道,马上把他的孩子校服穿上他,让他和学生一样快乐的61儿童节。

在 我教课,留守儿童可以全心全意地学习,得到好成绩不多。心理问题影响学习的态度,大部分缺乏对学习的自信心,结果普遍较差,甚至出现疲惫的心理学;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从自己的学习中工作,因为父母和分散的学习能量;祖父母老了,文化水平低,没有办法辅导孩子学习......对于这个心里的留守儿童,老师们总是利用时间来填补这些孩子填饱肚子,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互相爱情的主题团队,所有双对,节日祝福等形式,让大家在阳光下沐浴在爱中。

二,与家庭关系密切,留守儿童的教育注重安全。

在向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一张纸,做同样的房子很容易崩溃。因此,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将是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每年春天刚刚过春节的时候,大部分留守儿童都不出外工作,上学 使用这一时间要求所有的班级都要留守留守儿童的父母将允许家长与工作的情况,以及孩子们的期望,使用学生开始自己的辛勤工作来激励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我记得今年我们班上留下的孩子们的父母见面,瑞丽的学生爸爸是一个建筑瓷砖工人,他告诉孩子他的工作日子和工作必须做的时候安全工作,孩子们都惊讶,他多么努力工作一天,许多高层建筑在世界上都是无数的建筑工人,如瑞丽父亲建起了一点土地,他们的安全意识高了,孩子们都深知只有自己在家里,在学校安全和快乐生活,很难学会健康成长,父母真的是安全的工作。在家长会议上,我还与学生家长谈论了儿童心理学,儿童安全管理和现代环境中的学习指导。我还用课堂班来保持留守儿童的孩子仔细观看交通安全教育和游泳知识和预防溺水安全教育两部电影,使父母必须加强安全教育意识的实际监护人,孩子应该在家里,什么不能做,到处做安全 全面教育。让孩子从微妙的开始,发展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习惯。

第三,与社区密切联系,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30店中心学校位于国道206东侧,学校门口是道路,交通安全是学校一直最关心的问题。为了有效加强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教育,要有效避免交通事故或安全事故对这一特定群体的危害,学校特别邀请桐城交警三中队实施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更多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一天在中午的学校时间,下午学校交通警察提前五分钟到学校前路边护送学生过马路每天学校安排一天责任和一天老师帮助交通警察护送学生过马路。二是组织交通警察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展示交通安全图片,交通安全知识研讨会等,加强学校师生交通安全意识;三,交通事故案例报纸警告教师和学生;四是组织留守儿童和交警进行互动交流活动,谈论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使儿童 安全意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我们经常使用班级,团队将早上留下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进行多次紧急疏散演习,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选校园安全星。

留守儿童的教育契机 篇3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作为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美,特别是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的美。孟子曰:“以力服人者,力不彰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只有“春风化雨”,才会“润物无声”。

【关键词】

发现  引导  教育  任重而道远

春,明媚的春,温和的春,又回来了,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总是温柔地飘舞着,是那么亲近,亲切。总让人不能忘怀那令人陶醉的梦!春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里的孩子们是否也如春天般美丽、春意盎然呢?今天的学生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都是高速飞奔,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又是新的开始,一群不谙世事的小家伙在懵懂中升入一年级。看着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个个活泼的身影,我暗下决心,要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集体的温暖。结果开学不到半个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短短的一周内,我连续“断案”六次,足足地过了一把“包公”的瘾。事情发生在一名留守儿童陈玉杰的小男孩身上。要上语文课了,我让孩子们做课前准备工作,事先拿出自己的拼音卡。一分钟后,教室里一片哗然:“老师,我的拼音卡不在了!”“老师,我的也不在了……”叫喊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拼音卡不在了的同学举起手来。”我说。只见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齐刷刷地把小手举了起来。这一情景把我吓了一跳!“这课看来不能上了。”我一边想着,一边示意孩子们安静,脑子里却在飞快地思考着,搜索着,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谁这样胆大包天!我该如何“断案?”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班内连续发生了六起类似的事情:丢失橡皮、丢失油画棒、丢失酸奶、丢失本、不同的两个孩子丢失鞋……经调查,所有事件均由陈玉杰一人所为。结果出来了,但如何引导这样的留守孩子承认错误呢?我犯愁了。如果训斥,那显然是不可取的,孩子还小,父母也不在身边,怕经不起。只有采取恰当的方法才有可能让孩子回心转意。在前几次出现此类事件时,我均以引导、开导为主,并没有采取训斥、责骂等方法进行处理,而是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也没有在班上告诉学生结果,也没有告诉他的奶奶,怕一个“偷”的罪名伤了孩子的自尊。只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掉坏毛病。但我这样的良苦用心丝毫没有阻止陈玉杰的“好奇心”,他依然一如既往,照拿别的同学的东西不误!非但不改,还变本加厉,有小拿发展成为大拿!居然把别的同学的鞋子穿在脚上、藏在柜子里还死不承认。看来不告诉家长是不行了。我拨通了家长的电话,经了解,才知道孩子原来在幼儿园就有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奶奶却比较溺爱孙子,没有及时制止与教育,才导致了今天的行为。

对于七岁的孩子来说,深奥的道理恐怕他听不懂。于是我给孩子举了很多例子,讲了很多故事,都是有关私拿别人东西的事例,从侧面告诉孩子,你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会被别人笑话的。只有承认错误,改掉坏毛病,你还是好孩子,老师和同学们照样喜欢你,和你做朋友……结果我的诚心感动了陈玉杰,他脸上不讲理的神情消失了,换之一脸的悔意。在我的询问下,孩子承认了他所有的错误行为,包括以前的。在“清明”放假以前,他的父母要回家了,我给他的家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说明了事情的经过与结果以及孩子的巨大变化。让家长在了解事情的过程后不要再对孩子进行盘问,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从以往的错误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新的一天。家长给了我工作莫大的支持与配合,我甚感欣慰。两年过去了,如今的陈玉杰已由原来的问题孩子成了一名全优学生。在担任班长的工作中以身作则,任劳任怨。不但成为我的得力小助手,还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在对待孩子的错误时,我们教育者一定要加以适当的、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宗银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家中贫困,是随母亲嫁到天岗湖的,他的妈妈和养父常年都在浙江打工,然而他却是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少年。因为住校的原因,每个星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和奶奶团聚。在一次回家途中,他捡到了刚下公交车的一个陌生人的一沓钱,二话没说,就还给了那个失魂落魄的陌生人。这件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直到丢钱者请学校领导找到这个孩子要答谢时,我们才知道,当时他拾到的是一万元钱,那个丢钱的人是来投标的。别的同学问其原因:“为什么不自己留着?”他很平静地说:“别人的东西就应该还给人家!”多么出色的表现,多么朴素的话语!知道这件事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好好表扬了他,他成了班里的楷模。同时对一些自私同学的心理进行了剖析。出于他的优秀表现,我推荐他担任了学校的检查学干。开始他不愿意干,说不好意思。“要好好锻炼自己才会更出色,相信自己才会成功。”听了我的一番话,他答应先干一段时间试试。最近也没提不干的事,反而越干越起劲,越干越出色!孩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发现他、挖掘他,他会发挥出无限的潜力。

我终于明白了春天的色彩为什么这样丰富:是孩子们手中的彩笔勤奋地挥动着?还是稚气的孩子们天真地打扮着?春天的美丽离不开富有活力的孩子们,是他们带来了诗意的、多彩的季节!

谈谈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4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 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优劣, 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 树立“子不教, 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 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 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 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 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 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 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二.学校加强管理, 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 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 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 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 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 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 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 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 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 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 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 多方沟通;在学习上, 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 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 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 学校组织, 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 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 篇5

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武汉市硚口区教科室 张 文《世界儿童公约》 宣称: 人类应将其拥有的最好东西给予儿童.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社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农村儿童在享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有近2000 万儿童却得不到来自家中父母的亲情关怀和教育,这部分儿童被称之为“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缺失将是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生成长中的最大障碍。对此问题我们必须作出理性的思考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年龄为 1 4 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 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 000 万人。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因而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1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恰当的自我期望值 2 一个善于自控的人 意志、毅力、自律 3 一个随和的人 人缘好,有朋友 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对人宽容 4 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自我满足、接纳自己的缺点、经常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 5 一个做事有目标的人 对各种事物有广泛兴趣、有内在动机、有抱负 6 一个遇事看得开的人 灵活、变通、适应性强、失败和受挫时不泄气 7 一个情绪平和的人 情绪稳定、不动怒,不大喜大悲、乐观,遇事往好处想 8 一个爱说爱笑的人 心境好、有幽默感 9 一个互助合作的人 帮助别人、接受别人帮助、与同伴相互依存 1 0 一个懂得爱和被爱的人 1 与别人共情、知道怎样爱和被爱(1)情感失调和抑郁症(2)孤独症和孤独感(3)厌学 贪玩和学习兴趣淡薄; 学习动机缺乏(没有习得内驱力); 社会影响导致“ 读书无用” 再度抬头; 流失生问题。(4)考试焦虑 考前紧张; 考试中紧张和发挥不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 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上辈或同辈,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大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孩子身心健康2 . 临时监护人精力有限。临时监护人既要承担自家繁重的生产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事,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引导孩子,作为祖辈来说,他们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3 . 临时监护人能力不足。由于上辈亲友作临时监护人时精力有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而祖辈教育孩子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宝贝,忽视了对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文化、法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4 . 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时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茫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学习成绩一般; 学步期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道德品行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容易养成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的性格; 青春期知识贫乏。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 8 个阶段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青少年期 认同感对角色混乱小学期 勤奋对自卑儿童早期 主动性对内疚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意: 自我意志调节,包括自我控制、情: 自我情绪体验,如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知: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等;——

对自我形象的关注(高中 35%男生与 28 女生自认为更具吸引力; 48%男与 1自我掌握等。2 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客体我—主体我;从无我到“唯我”(自我中心)“成人 感” 的产生敏感的自尊与自卑对个性品质的自觉2%女对自己外表满意)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本质、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理想我—现实我; 社会我—个体我 青少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信念和重要特征前后一致及连续完整的意识,个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感。它既包括自我认识,也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同一性混乱的表现: “时间观的混乱”、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的危机:形成整体上的自我同一性。普通青少年形成同一性的任务在1 8~22 岁完成。 回避型 抗拒型 安全型 四种依恋类型“角色固着”、“工作瘫痪症”、“两性混乱”、“ 权威混乱” 和“价值混乱” 等。消极型(大脑前额叶右侧脑电活跃): 容易引起悲伤情绪,爱哭,积极型(大脑前额叶左侧脑电活跃): 容易引起快乐情绪,爱笑不爱哭。混乱型两种情绪类型 回避型: 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安全型: 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爱生气,且不易恢复正常。焦虑-矛盾型: 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3 依恋是人对周围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婴幼儿期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将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着今后与人交往的方式,并且对以后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在孩子的幼小阶段和发展关键期,父母尽可能不要长期外出,或者至少留一方照顾抚育孩子。因为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呵护,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虽然年龄很小的孩子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更能感觉到父母远离后的亲情缺失,更容易因此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儿时的痛苦经验会影响其以后的成长,这种伤痛甚至会伴其终生。处于一些发展关键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关怀,比如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孩子父母应尽可能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共同起去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人格虽然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儿童生活的群体影响着他们将来变成什么样的成人。• 儿童在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在遗传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社会性情绪、气质、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交往技能、同情心、亲善行为、自我控制、对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道德情感和行为等。• 一个社会化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影响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家庭、学校、古往今来,家庭乃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细胞,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组织、家庭环境抚养方式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也是每个人在世俗生活中所能找到的最终归宿。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会使社会陷于失序与紧张状态,对于许多身陷其中的人,尤其是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悲剧。有人曾对1 0 9 5 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生活在不完整家庭里的中小学生,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健康问题者所占的比率为1 3 . 8 %,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孩子所占比率只有0 . 2 %,严重的会发展成为“问题少年”。这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而留守儿童缺少的恰恰是完整的家庭结构,这种缺失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4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Hhain G.Ginott)为激发教师的动机,树立教育的信念,这样说: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 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所谓支持系统是指一些能够向孩子提供帮助的人际关系。参与到这个系统中的有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还可以是老师、托管机构和政府援助机构。在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又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可启用“支持系统”,给孩子快速提供帮助。2 . 建立“代管家长制”。即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人,教师与儿童结对,义务代管,代管责任到人。“代管家长” 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缺位、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5 3 . 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创建“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负责人可以由社区的领导兼任,并委派身体素质好、有爱心、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退休老师或有条件的老师担任“托管中心” 的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4 . 利用社会力量开办“亲子园”。我们国家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举办了许多的亲子园,并取得实效。建议在我国农村也可以开办具有农村特色的亲子园,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制度,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地址、电话,并记录留守儿童每一天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使老师和家长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加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互动、亲子交流频率和亲子关系强度。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享受亲情教育。教师的正确态度 1 了解儿童的遗传条件和家庭环境条件; 2 儿童的天资有差异,但可以自我补偿; 3 对天资较差的学生,永远不能说“笨” ; 4 根据学生的遗传时间表,提出不同的目标,实行个别化的教学; 5 针对学生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关爱;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这已经给社会带来许多隐患和问题。据统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人数由1978年的2827万人上升为2000年的17078万人,而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约在6000多万到1亿之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使进城农民工的数量迅速增加,但却尚未能改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使这批人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等同的待遇和福利,于是,留守在农村的这批农民工的子女数量随之激增。继而产生了现在越来越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将对我国以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在我们的西部地区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更令人担忧。

二、關爱留守儿童

1.加强家校联系,共同管理。老师要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与沟通,与他们一道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留守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天生的,往往都可以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找到“根源”。所以,单单在学生身上下功夫,是难以产生效果的。只有帮助学生家长及临时监护人提高教育素质,提高责任心,改进教育方法,让留守学生的父母与孩子加强联系和沟通,改善留守学生与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关系,增强他们之间的感情,让留守学生得到家庭的温暖,并让留守学生的父母及临时监护人切实解决孩子渴望亲情等心理及物质上的合理需求,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在学校和家庭这两方面同时下功夫,双管齐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治标治本”。

教师在教育和管理留守学生方面,尤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留守学生的心灵大多受到过伤害,他们往往情感脆弱,抵触性强。教师应尽力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真情打动他们,而尽量避免训斥他们。在关心、理解、呵护留守学生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外打拼挣钱的不易,让父母理解留守学生的同时,留守学生也要理解他们的父母。同时,让留守学生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毛病,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2.关爱留守儿童,正确引导。关爱留守儿童就要对留守儿童负责,也要对家长负责,更要对教育负责。教师有责任引领留守儿童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关爱留守儿童更要理智的爱,这就要求老师要严格要求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留守儿童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

3.利用活动,多鼓励。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同时,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让学生养成多种良好的习惯:即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上,老师要因材施教,并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后,课余时间不但过得充实,而且还富有意义。大部分留守学生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应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 “打字”比赛、留守孩子的生日p a r t y ,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 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 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 留守儿童”们变成了“ 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 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 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对留守儿童物质上的关爱,主要由他们的家长、政府和学校负责。而对于教师,呵护、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平安、健康的成长,就是对留守儿童最大的关爱。

三、自然、顺利成长,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3.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4.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我们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袁江鸿 -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决策探索.2006年(6).

[2]张文斌《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甘肃教育.2011年(9).

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7

在详细掌握班级学生到校情况的基础上, 具体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心理活动等, 并做细致记录。因为只有深入留守儿童中间, 才能找到问题所在。比如, 我们班一位成绩一向还不错的同学, 有一段时间中午到校很迟, 基本上每天都是她最后一个进教室, 前脚进教室后脚铃就响了, 有一次她还迟到了, 但这位同学每天早上都能按时到校。于是, 我就找她了解情况。原来, 她每天中午要等爷爷奶奶吃完饭刷碗洗锅, 而每天中午吃饭时间又比较晚, 所以中午上学常常是争分夺秒。知道了这个情况后, 我就从侧面了解了一下, 在确定只是生活习惯, 并没有其他问题后, 主动与照顾她的爷爷沟通, 商量把午饭时间稍微提前一点, 并在班上表扬她是个能干的“小大人”, 很快她就又能按时到校, 学习劲头也比以前更足了。

在对学生衣食住行各方面无微不至照顾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主动找每个同学聊天, 课下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一起讨论, 平时不摆凶巴巴的面孔, 不做冷面裁判员, 而做热情欣赏者。像朋友一样和颜悦色相处, 只要他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一起商量, 他们也很愿意和我聊天。在聊天中我掌握了一手管用的材料, 结合家访, 这样便有了每个学生的详细资料, 最后再加以分类整理。我把班上的留守儿童分为三大类: (1) 过分外向型, 特别调皮; (2) 过分内向型, 默不作声; (3) 时而外向时而内向的学生。针对每一类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例如特别调皮的学生聪明、好动, 爱大呼小叫, 做鬼脸出洋相恶作剧, 归根结底是期望引人注意, 得到重视, 这也是他们内心感到孤独, 缺少关爱的一种表现;而默不作声者, 或多或少有些胆小、自卑, 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感, 将自己禁锢在内心世界——他们认为安全的范围, 而对外界关上了门;第三类学生是最普遍的, 这类学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时而外向时而内向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心情。一旦老师表扬了他, 就开心一整天, 自然活跃;如果老师批评了他, 就会不高兴, 没精打采像丢了魂似的。

首先, 针对这三类学生的特点,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第一类学生从言语、举止上多鼓励他们, 爱表现的学生, 多创设情境让他们自由发挥, 表扬方式可以直接一些:“你今天真棒!”“虽然答错了, 但你能思考这个问题并大胆发言, 你很有勇气!”“你的表情太丰富了, 以后一定是个表演艺术家!”等等, 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肯定, 但表扬后应对错误行为进行委婉地批评, 绝不纵容;第二类学生, 则从书面上多与他们沟通, 因为过分直接却空洞的赞扬可能使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反而受到伤害, 适得其反。对待他们, 更要多一些细心, 多一些耐心, 多一些真诚。比如, 我班一位同学, 有次我布置作业时他走神了, 结果交上来的生字作业多抄了一课, 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你比别人多一份努力, 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 收获最饱满的果实!”果然, 在这以后, 这位平日默不作声, 成绩平平的学生, 一跃成为班里进步最快的学生。赞美的语言谁都会讲, 但是讲得好不好, 就要看你的真诚有多少, 你用的心思有多少。

其次, 强调精神力量, 鼓励学生与家长之间多通信, 少打电话。写信是一种精神交流, 而电话则更倾向于数字信息的传递, 声音没有延续性, 一旦过去就不好保存, 而且因为条件限制, 也不好实现。但信件只要妥善保管, 是可以长时间留存的, 而且想再看打开就可以。文字因为它的特殊性, 使大脑可以有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 是心灵鸡汤。它比电话更有人情味, 更能让人感觉到温暖, 也更真实, 这也是文字的特殊力量。考虑到父母工作可能比较忙, 学生也多以学业为主, 通信周期不用过于频繁, 两周甚至时间更久一点。其实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坚持, 能够持之以恒, 直到与孩子见面, 这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我早些年因为进修, 与自己的孩子两地相隔, 就是主要以信件来维系和增加这份亲情的, 那个时候虽然也有电话, 但我们只有在重大关键时候才通电话, 两年分别的漫长时光, 这份思念与牵挂就凭借鸿书千里相传, 每每在收到信的时候, 自己和孩子像是可以亲手触摸到似的, 就感觉亲情关爱没有被时间和距离冲淡, 反被牵得更紧, 拉得更近。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不应只注重在物质层面上, 与他们的沟通也不应该停留在快速、便捷却冰冷的通讯方式上, 而是返璞归真的心灵沟通与一封封亲人之间相互诉说的家书上。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 不计较措辞的优美, 哪怕只是讲述一日三餐, 说说想念, 但它却是简单又深刻的, 它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 怎样学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不是流于形式, 而是行动的付出, 不是只言片语或笼统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 它需要社会的关爱机制, 需要的是一颗拥有慈母般的心去滋润养育。因为时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 还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 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开辟广阔的天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很多儿童与父母相隔千里, 被迫成为留守人群。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棘手问题, 这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篇8

一、掌握留守学生情况

开学初,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 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生活在一起,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独自留守在家, 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 普遍年龄大, 身体差, 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和管理, 而且由于年龄差异悬殊,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较多, 往往事与愿违。面对这样的现实, 要求我们在教育管理中, 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 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留守儿童档案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 家庭气氛, 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 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思想品德, 行为习惯;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 气质类型及特征, 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 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二、争取家长配合支持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我们针对留守儿童的这种情况,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家访中发现, 如果父母双双外出, 则对子女影响较大, 但如果有一个在家, 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 父母外出务工时, 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 最好留一个在家, 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许多事实证明, 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 联系次数减少, 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父母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帮助建立亲情关系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 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 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 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家访中, 我们经常提醒学生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 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 时间不能相距太久, 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 不能只谈生活, 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 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 在情感上缺乏关爱,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 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 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 不听任何教导, 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 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 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 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内心压力较大, 害怕被别人欺负。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9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效率、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根据研究者的深入调查,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习成绩不好, 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因为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自觉性、合理性以及观念方面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就离开父母, 没有受到第一护人对他们成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加之孩子们爱玩的性, 导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弱, 而爷爷奶奶、外公外们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方法不当难以有效地对他们进辅导和教育。此外在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经常出现迟或逃课的情况。

2. 心理问题突出

少年儿童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 父母、家庭对他们人、做事的性格、态度、方向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长期留在城市、很少回家或很少联自己的子女, 这些孩子们在客观上就失去了与父母相处的会, 也在客观上使得这些在外务工的家长几乎完全失去了演“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角色。而一旦家庭教育不能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就不健全, 这些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学校以及生活中就会常常表现出沉默呆滞, 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最终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人格也会变得不健全, 甚至在基本的文明礼仪方面都会变得极度缺失。

3. 失学、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同时保证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教育也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经济拮据、父母在外务工, 使得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入学校享受应有的受教育的权力, 这样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辍学在家。

二原因分析

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城乡二元体系区别巨大。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 再加上我国农村历来就经济条件差, 文化教育观念薄弱, 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从客观上把农村和城市明显地区别开来, 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桎梏,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即使跟随父母来到城市, 也无法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 即使能够入读某所学校, 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开支也会让他们的父母望而却步。在农村,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数量少、质量低, 也使得留守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2. 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

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影响深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以及性格和人格的养成都是从父母那里汲取到的, 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农村家庭的父母本身知识观念淡薄、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方法和经验基本没有, 使得留守儿童无法从父母那里吸收到有效的、纯净的精神营养和人格魅力。父母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养家增加收入, 几乎完全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教育角色, 甚至有些父母会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 这种价值观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注。

3. 学校教育在各方面的不足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农村学校给予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厚度和深度方面严重不足。由于管理的混乱、资源的缺乏, 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比较差, 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甚至有的学校因为学生成绩太差或者品德的不够健全会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这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也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 有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够高也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不达标, 教师也没有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而是将他们归为问题儿童, 只是顺其发展。

三对策建议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不可避免, 但是这不能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借口。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需要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足够关注与重视。

1. 政府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导致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体制原因。要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政府必须要尽快打破这种分割体系的桎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尽快改革户籍制度,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自由的转换与流动。其次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使家长不再因为学籍限制而要交付大量的借读费,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 提高教师待遇, 完善学校的硬件设备。另外,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

2.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教师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来说更为科学、系统, 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在精神上和经济上足够的关注与帮助。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不能对留守儿童有歧视, 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要经常与他们沟通, 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育留守儿童自立自强, 同时还须主动与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 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学校老师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来源, 亲情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金钱和物质方面的, 他们会给家里寄钱、寄衣物, 尽量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 却忽视了他们在学习、品德、人格、社交方面的进步与成长。父母应该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 沟通他们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 如果发现他们在心理、态度、性格方面有偏移和恶化迹象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另外, 父母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 使孩子始终能够感受到父爱与母爱的伟大与存在。同时, 父母也应该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各种情况, 使孩子始终在正确的教育轨道上行走。

4. 营造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我们应通过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 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来帮助他们。各级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针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部门, 通过实行各种资金和政策上的鼓励措施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来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 和村民一起在精神上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使得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凤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1 (8) :7~8

[2]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8 (3)

[3]贺超、王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 2011 (4) :52~54

[4]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0) :13~15

关于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造成留守儿童现实困难的原因

1. 来自家庭的原因

首先,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其只能与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然而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常以家庭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把“教育无用论”和“读书无用论”这样的偏激思想灌输给学生,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 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习惯是从小培养的, 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在这个最佳时期, 很多家长却忽略了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 祖辈们灌输给学生的价值标准,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 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 要寓德育于言行中。如果只把品德教育当作是学校的事, 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最后, 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得当。有的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 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 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诂, 体罚折磨, 以至于其产生严重的心理隔阂;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 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 令孩子无所适从, 处于教育的矛盾之中;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 事事依从, 久而久之养成了其自私自利、不尊敬父母的不良习惯。这些教育方法都不可取, 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2. 来自学校的原因

首先,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教师可以适当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或在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 建立学校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沟通渠道,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让学生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其次,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 其中情感缺失的问题是最现实也是最为严重的。事实表明, 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焦虑紧张、缺少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 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最后,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 不能同家长及时进行有效沟通, 在情感上缺乏关爱,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从社会适应方面看, 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 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不擅长与人交往, 内心压力大。因此, 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为此教师必须对其加强品德教育。

二、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解决策略

1. 爱而有度, 恩威并重

孩子是一棵幼苗, 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精心呵护和耐心教导, 与此同时, 他们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 这样才能傲然挺立, 茁壮成长。因此, 家长要恩威并重, 关爱与严厉结合, 必须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为其今后的人生带来负面影响。

2. 改掉陋习, 做好榜样

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 分不清是非对错的, 父母是他的第一位教师, 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 良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 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刚刚崭露头角时, 家长就要明确指出并坚决制止, 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家长的言传身教开始。

3. 保持沟通, 相互关怀

对父母来说, 抚育子女不仅是义务, 更是责任。家长出门在外的同时, 不要忘记在家的子女, 要经常以电话或信件等方式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多跟监护人和教师沟通, 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家庭教育的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的大问题。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教育, 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虽然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我们已无法改变, 但减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 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却是教师和家长力所能及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不仅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9) .

关爱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 篇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孩子的数量日益增多。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们,怎样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呢?怎样使他们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小学教育是习惯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身心发展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认真填写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要做到翔实准确、反馈及时,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在学校的掌握之中,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要经常找留守儿童进行谈心,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当他们取得成绩,要有人为他们祝贺;当他们遇到烦恼时,要有人帮他们解决。老师要不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指导,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二 、了解情况,建立友谊

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祖母或亲戚照顾,缺少父爱、母爱,性格怪癖,爱惹事生非,纪律涣散,学习不够积极;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成绩下降,还影响别的学生。

首先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家访和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留守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家庭状况有了大体了解。在同这些老人的交谈中,我详细地告诉他们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诚恳地要求他们提高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与老师一起管好孩子。很多老人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家里的大小事包括儿子儿媳的事、孙辈的事都告诉我,和我商量。这样,我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其次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记事本,要求他们学会把当天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工作有多忙,我每天都要查阅日记,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日记中积极的一面我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创造温暖集体的氛围 ,多关爱留守儿童

马卡连柯在谈到集体的教育作用时曾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建设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了很大的教育力量。”是的,学生的活动和交流主要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要把班级建设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必须营造好班集体的教育氛围,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深厚感情,利用班集体的约束力和集体舆论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品德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多制造让留守儿童参与的集体活动,要多创造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温暖的班级活动,要给留守儿童多创造展现自我的空间,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班级的关爱。另外,老师应掌握家长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以便随时联系,介绍孩子的情况,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样既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也拉近了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四 、注重活动、激发情感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才能得以形成。在班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于是,我改变以往由自己充当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主持者为由学生主持班队活动,在班队活动的组织时,先向班级全体动员,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每个成员都献计献策,尤其是留守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由班干部、积极分子负责选题,确定形式、方法,其他学生则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最后教师对其中与主题无关或需拓深部分给予参考意见,让他们尝试参与,培养、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调动起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不少同学在主持人面前一扫以往的畏惧,格外放得开,气氛空前活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使他们在班队活动中更乐于接受活动内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思想上真正受到触动,更好地唤起了他们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从而养成了孩子们互助友爱的良好习惯。

五、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留守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细心、耐心和爱心,要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只要我们讲究方法,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辅导,给留守儿童一片心灵的蓝天,那德育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12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看, 有的甚至由亲戚朋友代管, 由于部分监护人文化水平低, 或年老体弱, 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没有能力履行法律或道义上的监管职责, 往往只注重生活管理, 而忽略品行和习惯的养成教育。部分监护人觉得父母不在孩子身边, 抱着同情和怜悯之心, 对孩子娇生惯养, 放任自流。

另外, 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关注度不够, 没有一套成熟的对应策略, 一些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和照顾, 使他们学习和心理上的压抑倾诉无门。加之儿童本身自我控制能力差, 难以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 厌学、逃学、沉迷网络, 甚至辍学现象都时有发生, 因而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 行为习惯不良, 甚至部分留守儿童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教育留守儿童的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监管单位, 应从一年级开始建立连续完整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记录其个人基本情况及家庭成员和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联系方式, 还要反映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只有摸清底子,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教育有方。

2. 用爱心弥补残缺的情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由于亲人的远离, 缺少关爱, 因此, 教师要用爱心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应与他们交朋友, 多关心、多爱护、多理解。在安全方面, 让他们牢固掌握一些安全常识。要求他们准确记住父母、老师的电话号码, 熟练运用各种求救电话, 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避险技巧和方法;在生活上处处关心, 排忧解难;在学习上引导帮助他们把学习赶上去, 赢得同学的认可、尊重和称赞。这样他们会在赞扬声中增强信心。学生要和他们交朋友, 结对子。师生用真诚的关爱温暖他们的心, 使其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生活和成长的家。

3. 用欣赏的眼光,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部分留守儿童总觉得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不被集体重视, 对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漠不关心, 对学习缺乏信心。因此, 班主任要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记录他们各方面的优点, 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教师要用心去抓住每一位留守儿童所取得的进步, 赞赏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的成绩。同时, 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 并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成功喜悦, 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成长快乐, 从而逐渐树立做人和学习的信心。

4. 加强留守儿童和家长、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教师要帮助这些外出家长树立起“子不教, 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职责。临时监管人要切实履行自己在法律和道义上的监管职责, 教师在定期家访和临时监管人沟通的同时还要利用电话和留守儿童父母联系, 向他们直接反映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儿童亲耳听到远方父母的教诲, 真切感受到父母不管身在何方, 但心永远和自己在一起。

教师要利用班会, 开展“感恩”和“体谅父母”等活动, 教育儿童每月坚持给父母写一封信, 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介绍学校愉快的事情以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请返乡的家长, 深入到班里进行亲子活动, 将自己远离故乡, 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事迹讲给儿童听, 让他们体谅父母, 尊重父母, 感激父母。

总之,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逐步形成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实际行动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 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药库管理系统下一篇:有创/无创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