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2024-09-25

留守儿童教育措施(精选9篇)

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篇1

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双龙小学地处西部偏僻乡村,外出务工的家庭特别多,“留守儿童”现象比较严重。现有“留守儿童”一百多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有分布。他们的监护人各不相同,有的是爷爷奶奶外祖父母,有的是叔叔舅舅,有的委托他人。总的来说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第一,(外)祖父母抚养带来的心理问题。

孩子的(外)祖父母相对年龄较大,大都喜欢安静,照看孩子不能出去运动,大多时候在家中与孩子交往,由于其思维的模式已经成型和固定,缺乏了灵活性,加上老人抚养孩子,常常缺乏教育孩子的心理知识,又因父母不在身旁,过分的溺爱,为孩子承担起一切,应该孩子的承担责任,又转移到了别人身上。所以,留守在老人身边的儿童往往表现为寡言少语,不活泼,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进取心,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敢顽强的斗志。

第二、叔叔(舅舅、姨夫)抚养带来的心理问题。

叔叔(舅舅、姨夫)都有各自的工作,一般还有自己的家庭、孩子,抚养留守儿童很难像抚养自己的孩子那样尽心尽力,教育时偏向方法单一化,要么走向管得紧,简单粗暴,要么管不了,放任自流,长期这样,留守儿童感觉缺少父母关爱和温暖,负性情绪情感体验不断积累、深刻,逐渐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其往往表现为:性格过于内向,孤独离群,难于适应集体的生活,交往困难;情绪低落,没有开心的感觉,爱发脾气,自尊心强,一旦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容易转化为攻击行为。

第三、委托他人抚养带来的心理问题。

他人,是指非留守儿童亲属。此类人监护留守儿童,往往出于情面或经济利益,因此,抚养留守儿童通常流于表面,即关注留守儿童是否吃饱穿暖,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缺乏应有的管理和指导,性格、人品任其发展,造成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由于缺乏父母学习上的指导,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长时间学习成绩不好,又会造成孩子破罐破摔,感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自己经常暗示自己较差,就会引起不良地的情绪反应,认为自己不美满、不得志,命运不好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由于缺乏父母生活上的关爱和指导帮助,留守儿童又往往缺乏起码的礼节礼貌,不讲究卫生,待人接物也有差距,人际交往不良,世界观和是非观念存在偏差,办事情不讲准则和规范,逃学、打架之类的事常有发生。

面对眼前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增强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爱。每学期开学,学校就对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填写“留守儿童信息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及父母外出务工留守代管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实行帮扶的三级管理制度和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交流制度。学校详细登记本校各班留守学生详细情况后,将学校留守学生按年级分,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班主任分片负责,明确各级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督促教师与监护人定期交流,要求教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成长情况,通过定期的电话沟通或家访,积极交流意见,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三是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教师,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定期开展健康心理辅导和讲座,促进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四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广泛开展运动会、朗诵比赛、演讲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留守学生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他们的“温馨之家”。

五是开展“一帮一”活动。学校行政干部与留守学生一一结对,与他们经常联系,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中积极帮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努力为他们营造家庭式的温暖,时时鼓励他们在家里做一名好孩子,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社会做一名好少年,力求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解决

留守儿童, 是20 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新的集合名词, 后来有人将之称为中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笔者认为, 它是伴随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变迁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 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多, 他们中的许多人把孩子留在了农村, 由其父母或委托给亲朋好友监管, 这样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这些孩子远离父母, 缺少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监护教育, 使他们在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少问题, 人们把它叫作留守儿童问题。1999 年, 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开始被提出来, 之后, 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 引起了人们较多的关注,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应有的疏导, 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致使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和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等。

上述问题的出现, 使国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越来越重视。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不少县被列为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干预试点县。教育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五部门于2013 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 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诸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然而, 到目前为止,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越来越多, 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中国留守儿童的统计困难较大, 目前被普遍引用的是全国妇联在2013 年发布的有关留守儿童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 多万人, 也就意味着5 个孩子中就有1 个留守儿童。根据搜集的资料数据, 也说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此外, 许多留守儿童问题仍然突出。据报道, 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调查在河南、安徽、湖南、江西、重庆和贵州6 个劳务输出大省 (市) 的12 个县 (市、区) 进行。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存在意外伤害凸显、学习成绩较差、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负面情绪相对明显等九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必然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据笔者调查, 更为严峻的是, 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厌学或家庭贫困等多方面的原因变成了失学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发现,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归结到一点, 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没有相应跟上。强化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第一,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它涵盖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少年兴则国兴,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中国梦”, 必须从儿童抓起, 注重儿童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儿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他们的健康成长, 不仅关系到中国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 加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事关重大, 事关全局。

第二,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既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也是教育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中国, 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西方, 早在18 世纪末一些国家就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194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 条提出了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也一直在努力追求教育公平, 新中国成立前夕, 1949 年9 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曾经表示,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努力让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理所当然地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 而且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三,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是解决外出农民工后顾之忧的现实需要。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民继续涌入城市就业, 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少农民工有许多后顾之忧, 其中, 他们最担忧的是留守子女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 都能够身心快乐、阳光向上、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让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够在城里安心务工, 放手发展, 已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因为只要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搞好了, 许多留守儿童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化解。

此外,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建议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不仅意义非常重大, 而且非常紧迫。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做的工作很多, 建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 加强党委领导, 实行政府主导, 统筹规划, 狠抓落实。各级党委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要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各县 (市、区) 、乡镇党委要把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工作落到实处, 实行书记带头抓、分管书记具体抓、其他成员共同抓、形成党委成员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特别是各县 (市、区) 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列入本届政府的工作目标。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并将它纳入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要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 建议各县 (市、区) 政府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增加一个预算项目, 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费用专款专用。要以农村初中为重点, 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要依托现有学校, 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寄宿制初中、小学, 让所有愿意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寄宿。要依托农村中小学, 在每一个行政村至少建一所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便利的学习生活条件, 以便更好地实施教育管理。

各乡镇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要根据县 (市、区) 政府的总体部署, 结合本乡镇的实际, 扎扎实实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首先, 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要在认真调查统计的前提下建立好本乡镇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和留守儿童档案, 实行一户一档, 随时可查。特别要对那些父母长期在外委托监护而又难以到位的儿童建立更为详细的档案, 并作为教育管理的服务重点。二是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要定期深入学校和村社, 了解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情况, 一经发现问题, 及时研究处理。三是实行严格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制。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要对本乡镇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负总责, 要实行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机制。要建立乡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责任制, 并纳入工作目标考核, 年终奖惩兑现。

第二, 强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管理教育的重要职能部门,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责任重大, 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要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纳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严格的奖惩兑现。

要认真抓好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 将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纳入“两免一补”范畴, 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县 (市、区)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 要经常深入农村和学校, 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动态数据, 检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最新情况, 一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第三, 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 要主动有为, 积极探索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一是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每学期都应对在校留守儿童 (包括学龄前留守儿童) 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调查,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做到一人一册。二是要建立多方联系制度。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班主任与外出务工家长以及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的联系制度。通过联系,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 了解家长对孩子和学校的要求,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沟通, 及时处理。三是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实际,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特别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 (室) , 引进具有心理辅导教育资质的人才进校园, 建立完备的心理干预体制机制。一经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 及时加以疏导。四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 开展和组织如“手拉手”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书屋杯读书、朗诵、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留守儿童从中得到感悟、得到帮助和锻炼。使那些有封闭倾向和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走出自我封闭空间, 改正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第四, 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和中国关工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理当大有作为, 发挥其所具有的组织、育人、活动三大优势, 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理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妇联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地位重要,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目前许多地方妇联开展的代理家长、结对帮扶、爱心父母大联盟等活动, 效果非常显著, 建议一定要坚持下去。同时, 还要运用好妇联组织各级维权网络和12338 热线等有效载体, 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尤其要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团组织和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 让它们多开展如真情提示活动、爱心结对帮扶活动、爱心访谈活动、亲情交流活动、健康服务活动等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 使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父母虽不在身边, 人间温暖犹在, 同样可以快乐健康成长。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群众性工作组织, 职责神圣, 使命光荣, 应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好自身优势。要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思考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应该“关心什么”、“如何关心”和“怎样引导”等问题。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走进农村, 走进校园, 来到留守儿童身边, 正面引导, 对他们进行理想、道德和情感等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 还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留守儿童, 使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志, 不因贫困而失学。

第五, 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光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是不行的。为此, 必须要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既要各司其职, 又要通力合作, 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新局面。各级公安部门尤其是县 (市、区) 公安派出所, 要加强对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要加强巡逻和治安联防,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要重拳出击, 对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一经发现, 一律严惩不贷, 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司法部门要充分发挥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案件, 不仅要快办、办好, 还应及时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尤其要发挥好基层司法机构在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方面的优势作用和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和法律援助, 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司法保护伞。同时, 积极实施“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 辅助学校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律宣传活动, 加强法制教育。民政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工作, 重点是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救助工作, 要及时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及留守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确保家庭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对那些家庭成员患重病、留守儿童上学困难的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基本的教育。

同时, 要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资源, 加大农村学校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对每一个村镇都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音像资料、棋类、球类等文化活动器材和设施,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课外文体活动条件。

总之,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尽快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非常迫切的。为此, 必须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加强党委领导、政府组织,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温卫军.浅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N].梅州日报, 2007.10.16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EB/OL].中国青年网, http://qnzz.youth.cn/qsnyj/ztyj/201412/t20141202_6150770.htm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帮扶措施 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帮扶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16-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由此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克井五小位于济源克井勋掌村北,距市区约有13公里,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在市区周边打工的居多,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饮食、住、行多由爷爷奶奶负责。而在这群孩子里,有些孩子更是长期和父母分离,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心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均令人担忧。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留守儿童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被寄养在别人家里等等。

通过对部分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大多数;极个别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这些监护人都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长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教育处于零状态。

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

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调查

学校三年级党浩哲出生不久母亲便离开人世,其父亲受到打击,身心受挫,慢慢养成了吸烟、酗酒的习惯,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不务正业,长年不回家。党浩哲由姑姑、姑父抚养,而姑姑、姑父的家庭条件一般,文化程度也不高,又有自己的亲生儿女,因此对党浩哲便是疏于管理,放任其成长,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也不能完全保证,使他的生活一团糟。党浩哲长时间不洗澡,连每天都洗脸都没人管,衣服也长时间不洗,透着一股酸味儿。有次见他拿着一包方便面或一个馒头到学校,一问才知道是没有吃饭。

而他的学习情况也很糟糕,课堂上有时发愣,有时左顾右盼、东倒西歪、乱摸乱碰,唯独不学习。在班级里他也没有要好的朋友,经常独来独往,对人不表示亲密感,还有些冷漠。

五年级卫怡霏,三年前父母离异,长期和爷爷奶奶居住,至今,只见过母亲一面,爸爸在市里打工,一个月回来一次,在家呆几分钟便匆匆的离开,很明显爸爸对她已无暇顾及,只送些钱而已,爷爷奶奶都是乡下人,年龄又大,只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这孩子很聪明,曾考过班里第一名,但现在沦落为倒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孩子心理上极为敏感,十一岁的年龄,她怨父母,每天看上去很孤独,神情有些落寞,很需要朋友,却又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因此她基本上没有朋友,同学们都对她“敬”而远之。她在经济上应该是拮据的,她总是穿着一双球鞋,一身又破又皱的运动衣,形象很糟糕,她也不在乎,她的父亲给他买过一些漂亮的衣服,但她从来没有穿过。她说那些衣服太漂亮了,穿上扎眼。可能是对父亲的怨恨还是……

她的作业总是一团糟,从来不及时的交,字写得潦草,根本看不清,虽然老师们常常劝她、批评她,但她都是左耳进去,右耳出去,或者根本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三、留守儿童帮扶措施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多次进行家访,对学生在校情况及时的告知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并指导年迈的爷爷奶奶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孙儿给予更多的关注及帮助,以尽量弥补孩子们在成长中的缺失。

2.降低父母外出务工、离异的影响

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是能见到孩子们父亲或者母亲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人,需要爱,不能简单的用钱解决一切,并协商让父母亲一星期至少回家看女儿一次,每次时间不能低于两个小时,尽量参加家长会以及学校的各种活动。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能少了母亲或父亲的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其心理上能真正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争取将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3.学校的帮扶

(1)经济上的帮扶

学校的所有教师捐助,帮助他们买学习用品、用具及生活用品,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

(2)生活问题

学校生活中,老师要给予她足够的关心和爱,主要表现为生活上的照顾,言语上的表扬、赞赏,调动孩子们生活中的热情,为其创造一个轻松、快乐、愉悦的学习环境,逐渐的赶走孩子心理上的阴郁,体会到幸福的感觉。此外学校派出2-3名老师负责他们的卫生,让他们在夏天一天洗一次澡,冬天一周洗一次澡,并督促孩子们洗脸洗衣服,保证了他们的卫生问题。另外学校的小食堂为他们免除餐费,让孩子们能吃好,吃饱。

(3)学习问题

在课堂上,各位教师通过多关注、多提问、多询问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必要时课下一对一辅导,逐渐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4)心理及社交问题

这一类孩子往往缺乏关爱,不敢与人沟通交流,心理自卑。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责任多关心他们,与其多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多给一点鼓励,多给一点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疼爱,用爱的力量去感化、去温暖孩子们。让他明白人间有爱、社会有情,他们并不是一个没有人疼、没有人爱的孩子,逐渐的完善孩子们的性格,帮他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朋友有伙伴。

经过半年来的特殊照顾与关注,党浩哲等在生活学习性格等各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改善,老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这些孩子们更加有信心,他们一定会长成一个阳光健康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03).

[2]朱开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J].学周刊,2015,(4).

[3]帅科,徐静.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27).

[4]罗晨曦,陈小丽,杨彩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5,(09).

[5]汪如海.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5,(05).

留守儿童管理措施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涌向沿海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朋好友抚养,于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对留守孩子,我们学校采取了具体管理措施:

1、实行监护合同制。

2.学校定期对留守孩子开展专题教育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4、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5、实施帮扶制度

6、让留守孩子和父母定时联系沟通。

7、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8、定期联系代理监护人,了解学生情况。

9、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

10、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11、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由社区,村委会以及镇政府有关人员参与的研讨会、座谈会,交流经验,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2、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教师工作,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班主任、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留守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特别是

关爱孤残留守儿童措施 篇5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具体措施

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学习与生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生活自信,使他们时刻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学校的关爱、教师的关怀,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 加强领导 健全机制。我校全体同志始终把关心特殊群体学生的事当作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不断拓宽爱心助学的思路,用我们扎实的工作信服人,用我们真情的行动打动人,让孤残儿童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友善,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增强他们逆境中立志成长、成才的信心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加强领导,我们将爱心助学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中来。学校成立了“爱心助学”领导小组,校长郭瑞华同志亲任工作组组长。鼓励教师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①建立孤残学生档案,制订各项助学工作制度并对特殊群体学生家庭状况、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进行登记,以便让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够得到帮助。

②建立受资助学生档案,对凡受资助的特殊群体学生在受资助前后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对比登记和其资助人的情况进行登记,便于帮扶对子及时联系沟通。

③建立“爱心手册”,我们将每一位曾经帮助、资助过特殊群体学生的社会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附上他们的照片,并肯请他们留下充满激励与爱心的话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捐资助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通过爱心手册让师生去感悟仁慈友爱之士爱的情操,弘扬爱心助学的良好风尚和宣传捐资助学的典型事迹。

④建立跟踪调查制度。这项制度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受资助学生成长跟踪,一是资金使用情况跟踪。学生受到资助,他们的成长氛围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帮助一个困难学生,就是挽救了一个未来。保存孩子的自信,就是保住了一份希望。保证将资金全部用在孩子学习成长上是深入持久推进的爱心助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将受资助学生学期所产生的费用及时向资助人反馈,向家长宣传“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是家庭社会的希望,挪用孩子的学习费用无疑是在打碎孩子明天的希望。

⑤信息反馈制度:引导受资助学生向资助单位或个人定期汇报学习情况,表达感激之情。教育学生满怀感恩之心,使广大捐助者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立志奋发学习的情况,增强对爱心助学的了解与信任。爱心助学领导小组还经常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制定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帮扶计划,利用媒体大力弘扬捐资助学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捐资助学典型,动员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统筹规划

注重实效。

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求真务实、统筹规划。

①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相结合。一个人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挺起高傲的脊梁。我们在积极帮助孤残生与资助人结成帮扶对子的同时,在学校内大力营造奋发有为的良好学风,教育学生从小立志,努力学习,长大成材。

②受恩与感恩相结合。开展写汇报信、问候卡等活动引导受助学生“受恩”时坦然,避免学生受到资助时诚惶诚恐,造成极大心理负担,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困难之时,别人的帮助要用心感受,用行动去回报。今天的回报是好好学习,明天是报效祖国。我校的孤残贫困生在资助人的感召下都养成了一颗善良感恩之心。当别人有困难时都能伸出友爱之手,做力所能及的帮助。自己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之时,总是不忘给帮助他的叔叔阿姨寄去汇报信,分享成长的快乐。

③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养护、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帮助,我们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奉献爱心,捐资助学,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为更多的贫困生解决困难,为贫困生解决更多的困难,让每个人都成为爱心助学的支持者、参与者和监督者。

丰润区沙流镇中学

关爱留守儿童主要工作措施 篇6

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室和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问题活动。诸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等。暑期里,学校开展了“留守儿童暑假快乐周”活动,“留守儿童”在老师地指导下看书、读报、作业、游戏,度过了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周。

9、定期安排免费体检。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定期为他们安排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彻底排除他们因病失学、因病至贫的隐患。

10、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为了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将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11、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篇7

一、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 截止至2013 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 万人, 其中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4000 多万人。③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 通常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离开家乡到其他地区就职, 把孩子遗留在户籍所在地, 使其不能和父母双方一同生活而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的未成年人。[1]要完善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 必须明确了解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对于他们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困难。清楚的认知这些威胁和困难, 是破解当前留守儿童困局的必要前提。

( 一) 监护人过失导致的留守儿童死伤事故风险

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 父母或委托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照顾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年纪大的关系, 大多活动不便, 往往没有精力督促孩子养成规律作息, 按时回家, 远离危险的习惯。在委托其他亲戚代为照顾孩子时, 亲戚往往重点是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住处和保证日常的饮食生活, 对于孩子的其他个人生活一般也无暇顾及。[2]由此, 留守儿童就有了很大的个人空间, 在尚未懂事且好动的年纪, 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为意识到没有人管, 他们即有很大的可能放纵自己的行为, 从而造成意外的发生。

留守儿童死伤事故的发生的很大原因是监护人过失, 但是绝对不仅限于此。近年来, 我国发生多起留守儿童遭人杀害、强奸等案件。这些案件的背后反映出的一个不幸的事实, 罪恶的黑手已经开始伸向这些无辜的留守儿童。

( 二) 留守儿童不良交往机会增多,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笔者所指的不良交往, 是指与有前科、有劣迹的不良社会成员或团伙进行妨害心理健康的接触和往来。不良交往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与成年不良社会成员交往和结成不良帮派两种。留守儿童正处于精力旺盛而社会责任较少的时期, 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尚未完全发展起来。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将身边的同学或伙伴的关系当作生活的核心部分, 过分地讲兄弟义气和江湖道义, 在不良氛围的影响下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我国留守儿童法律规制的完善措施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 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预防留守儿童犯罪是我国当前司法应当重点关注的一个热点。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方可得到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留守儿童法律规制进行合理的完善。

( 一) 出台专门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国家立法应当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权利、生命健康权利、平等权利。保障其教育权利, 必要先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入学制度进行完善, 不再把当地户籍的学生和外来打工者子女分开学校安排入读, 立法明确抵制对外来务工人员入学的歧视对待行为; 保障其生命健康权, 国家应当依法设立留守儿童最低生活标准, 参照老年人的补助标准, 对符合规定家庭条件确实贫苦的留守儿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保障其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 平等权利的保障在于户籍制度的革新, 尽快完善农民工进城安居工程的实施, 依法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 让其可以平安健康的生活在父母身边, 留守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

( 二) 完善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作为要求

从整体环境入手, 完善社区的教育功能的构建, 让这些未能在家庭取得温暖和教育的孩子能够在社区感受到温暖; 积极改进当前教育模式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是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评估标准; 平衡教学资源, 取消学校级别划分, 让每所学校能够充分的公平的教学资源; 建立一套留守儿童登记体制, 将每一位留守儿童从留守开始到结束留守状态建立登记制度, 以社区和村委会为第一责任部门, 逐级等级, 落实责任, 对口帮扶。促使各地政府行动起来帮助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3]同时将怠于行使自身职责, 所属区域内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依法处置。

( 三) 学校家庭双向配合, 共同帮助留守儿童

学校应当利用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 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从心理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认真开展纪律教育, 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纪律教育, 从教学细节入手, 狠抓落实, 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行为态度; 可以开展类似于留守儿童寄宿管理制等尝试, 让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留守的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生活状态, 并及时给予生活方面有困难的孩子以及时的帮助。

家庭是留守儿童生活的起点和获得教育的最重要的来源, 家庭应该和学校紧密合作起来, 积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认真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 配合学校开展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教育的活动, 不推卸责任, 争取更多地帮助孩子, 多关心孩子的生活, 健康和学习状态; 注重家庭教育, 充分关注未成年儿童的生活状态, 对留守阶段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不应忽略他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要, 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四) 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 挽救轻微犯罪留守儿童

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严从重查处, 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学生, 教唆、胁迫引诱留守儿童参与违法犯罪的行为;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应当根据自身特定职能, 建立联动机制, 互相配合, 一同管控, 建立一套从羁押、预审、起诉、审判、辩护、管教的全线工作方法; 对于诱使留守儿童犯罪的违法分子, 依法采取严厉制裁,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留守儿童的共识, 让大家都自觉行动起来, 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从源头上减少设计留守儿童的犯罪。

对于留守儿童参与犯罪的, 要以引导为主。应当遵照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将工作的中心放在教育上, 以感化犯罪的留守儿童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工作;[4]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对于积极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且可以悔改的被告人, 从轻判决; 司法机关要建立起一套专门的留守儿童犯罪档案, 实行追踪制度, 关注此类犯罪人的动态, 努力去感化一个留守儿童犯罪者, 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 才能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摘要:针对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 本文从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威胁以及完善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源头上开始着手, 并积极处理其他环节, 让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和教育权利得到基本保障, 并且帮助他们接受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同时通过提出城市户籍管理的新建议, 让父母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成长,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困扰已久的留守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社会保障,犯罪

参考文献

[1]裴小梅.“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干预——“留守儿童”犯罪引发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2]崔俊香.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12) .

[3]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9) .

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篇8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心理的一生,一个人身心是否健康,生活能否幸福,学业是否有成,事业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其心理素质如何。青少年时期恰恰是人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的重要关键时期。而留守孩子又是这个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父母经常在外打工、经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缺乏父母之爱,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教育培养,孩子有了成绩无人分享他们的喜悦,有了困难无人为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走出困境。导致一些留守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第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第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第四、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第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1)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

(2)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家长要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3)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五是推行寄宿制管理。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4)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 还时常无话可说。专家提倡父母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即使外出打工,也要保证能随时回家看望孩子。 还有,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

(5)老师要多给留守儿童以亲情的阳光。①捕捉亮点,增强自信,老师给孩子一片真心。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数属于“隔代”教育家庭,深深的“代沟”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补充,造成孩子性格孤癖、内向,没有爸妈的温馨关爱,从而自卑,本来学习成绩就不太好,造成更加深重的自尊感。如5(2)班王平经常闷闷不乐,不与同学交往,不参加同学的游戏及活动,上课不专心,常开小差,胆子小,不表述自己的观点。鉴于此,班主任张老师首先在课间找她谈话;在课堂上,有意让她来朗读课文,或为大家发作业本,并及时表扬她的优点,并通过多次耐心细致的交谈,让她充分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一定能行。”从而树立了她的自尊和自信,一学期过去了,她再也不是沉默寡言的小女孩,而是一位活泼天真的同学。一学期过去了,她对张老师非常信任了,能在课间主动找老师谈心,问习题。②细心关爱,体贴入微,老师给孩子一片真情。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学生习得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教师更知学生的心理,处处对他们细心地关爱,以致“偏爱”,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让这些孩子感到老师犹如父母般真情的关爱。同时,在生活中,体贴入微:冬天衣穿得暧不暧,吃得饱不饱,文具够不够用等诸多事尽放在熊老师的心里,有时,她还带孩子到自己家里过上一个礼拜,加点餐;冬季寒冷时,她找出自己儿女的棉衣送给了张志民;钢笔没了,孙老师从家里拿来崭新的给他用。真情的滋润,让这朵几乎干枯的花蕾绽放,在一次班级晚会上,他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献给了他的班主任孙永江老师。③持之以恒,循循善诱,老师给孩子极大耐心。孩子毕竟是孩子其行为习惯,心理品格的可塑料极强,且又容易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切忌急功近利,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倾注极大的耐心。如现在5(2)班的王平,其班主任张老师已教了她两年了,这漫长的两年时间,仅只一两次的教育行为就能让她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见老师必须倾注多大的耐心。

关于“留守”学生教育方法措施 篇9

——XX校关于“留守”学生教育方法措施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我们学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教育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心病。很多班主任谈到这个问题时都说,这些学生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养成不健全,与同学难于沟通,有心事从不与老师说,犯了错误后就跑,家里的老人又拿他没办法,我们想多与家长沟通齐心协力管好孩子,但家长或找不到或过问不够,因此出现教育的脱节。2005年秋学期,我校将本校的“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并将其交给校团支部具体负责。校团委在认真准备后做了大量的调查,目前基本情况如下:

一、性情孤僻。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的缺陷,有的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在我校调查的267名留守学生中,性格健康开朗的占33.3%,内向胆怯、任性自私、孤独封闭的占66.7%。

二、学习滞后。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表现在学习没有自觉性,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有些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要帮助年迈的祖辈承担过量的家务活、农活,造成上课时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在调查的267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占13.1%,较好的占26.5%,中等偏下的占33.3%,较差的占27.1%。

三、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学生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有的长期不吃早饭。有老师介绍说“家长外出,有的留守学生半月难洗一次脚,一月难换一次衣服,半年难洗一次澡。”还有,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青春期教育的优势环境和责任义务,但家长的外出,家庭青春期教育几乎成了空白,使青春期的留守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四、安全无保证。留守学生不仅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而且面临三个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一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农村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年幼的留守学生起早摸黑行走在几公里崎岖的山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学生。二是双亲外出,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独自一人住在家里,也十分危险。

五、违法违纪增多。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人格发展。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针对以上调查情况校团委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摸清留守学生的数量,建立档案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留守后谁负责监护、临时监护人身体状况、学生主要表现等情况。

二、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全校共有19名班主任承担了267多名“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各显身手,因材施教,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封信。

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

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

4、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孩子”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子帮助。

5、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三、拓宽育人途径:我校在“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途径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

1、设立了留守儿童“谈心室”(校会议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

2、开展快乐“双休日”活动,组织“留守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3、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心理卫生教育。

4、清除校园摆摊设点与“小饭桌”,净化校园环境;

5、加强学校的食堂、寝食建设与管理,改善生活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创办寄宿制学校:

6、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到留守学生的家庭。

四、建立“留守孩子‟档案与成长记录袋:

我校尽量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五、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孩子”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孩子”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六、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班主任、学校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班主任、校长、学校给子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

七、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少儿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

八、将留守学生中的贫困生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上一篇:委托贷款担保委托书(委托银行做抵押权人)下一篇:恋上你的一剪温柔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