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2024-08-05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精选11篇)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篇1

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宋文平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留守少年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调查,留守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多为三种情况:一是祖父母监护,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较多,占总数的90%以上;二是由叔伯姑姨监护,此类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占6%左右;三是独立生活的留守少年儿童占总数的4%左右。留守少年儿童缺失亲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留守少年儿童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加缺乏系统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认为要解决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高屋建瓴——得到更高组织的领导与帮助,组建“五群人”帮扶队伍,构建社会帮扶网络 我们争取得到社会更多的爱心支持,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学习坏 重要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中的作用 大家都期待的——积极并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例如改善寄宿制学生的寝室条件,提高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提供热水,完善体育设施等等。介于我县财政能力有限,我们更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为改善纳雍的留守儿童问题献上您的爱心!滴水穿石,在于一点一点的积累,留守儿童的解决更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总有一天留守儿童问题会解决!内心的呼唤——深入并加大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教育 治根之策——根本的事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当然,经济问题不是我们能够立马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对此有多大的行动,但我们能够期待,“莫

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期待世界经济的复苏,期待中国经济的腾飞,期待纳雍经济的换新!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更是希望你、我、他,乃至全社会每一个爱心同胞都来共同努力,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让这些“留守的花朵”越开越美丽。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篇2

目前,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 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 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 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 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 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 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 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 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 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 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学业偏差, 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 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 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 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 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 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 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 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 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 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 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 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 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 学习上的后进生, 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 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 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 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 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 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 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 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 经常称王称霸, 对她自己来说, 她看不惯的事, 她一定出面干涉, 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 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 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 就会变本加厉, 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 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 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 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 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 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 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 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 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 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 表现为极度的冷漠, 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 生怕孩子不够, 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 孩子耳濡目染, 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 易冲动, 具有攻击性, 情绪不安, 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 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 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 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 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 冲突较多, 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 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性行为。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 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 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 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 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 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 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 只是辅助手段, 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 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 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 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 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 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 让德育教育到位, 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 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 课外资料增多, 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 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 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 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 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 思想觉悟低, “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 真正实施, 贯彻德育为首,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 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 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 (爸爸) 代理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 当好校园妈妈 (爸爸) , 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 关心儿童的生活, 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 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 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 以达到震撼心灵, 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 (妈妈) 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 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 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 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 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 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 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 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 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 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 去聆听家长的教诲, 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 社会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现实课堂, 社会“大课堂”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给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坏的烙印.因此, 社会环境的好坏, 对青少年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舆论宣传工具, 报刊杂志网络以及各种文艺节目, 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模范的推动作用。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 必须治理好社会环境, 有人提出应当将留守儿童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我认为是必要的;还应该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只有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一起行动起来, 紧密配合, 步调一致, 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 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上好社会这堂大课, 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一代新人。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篇3

一、凸显一个“爱”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的甚至数年不归,他们平时十分缺少父母的关爱,有的孩子周末回到家,单身一人面对没有生机的院落和冰冷的墙壁,心里是何等的凄苦。他们平时与我交流说老师星期天我一点也不想回家,我听了心头一惊———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周末是大家放松的时刻,应该高兴才对,可是细问才知到原因———回到家一人孤单地生活两天,还不如在学校与同学有说有笑。对于孩子来说,家应该是爱的港湾、家应该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家应该是最温暖的地方,可是孩子却不愿回家,可见家留给孩子们什么———孤单和寂寞。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作为班主任十分了解孩子们缺少什么———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于是我平时就十分注意关爱他们,多与他们交流思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的管理他们。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家庭温暖,每到周末我就会让那些不愿回家的学生到我家生活,弥补一下他们缺失的家庭的温暖,孩子们也很乐意。有的孩子曾经跟我说:“老师,你不但是我们学习上的老师,更是我们生活上的父母,与你生活在一

起,让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可见在与留守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凸显一个“爱”是何等重要。

二、体现一个“细”

许多学生由于长期“留守”,没有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已经变成了“问题学生”。他们不是上网,就是到游戏厅,甚至还有偷盗,赌博,打架等恶习,对于这些学生的管理,我们不但要有爱,让他们心中充满温暖,而且要体现一个“细’字,以便把他们“看死盯牢”。这些学生由于长期恶习在身,已经变成了人人看到人人厌的学生。他们有时为了达到去上网的目的,对老师不是撒谎,就是装病。记得2002年有个学生逃学外出,我为了及时把情况告知家长,于是拿起电话就打,结果发现该生把点歌台的点歌热线当作家校联系方式告诉我,导致我无法与家长联系,最后我发动很多人找了很多天,才在网吧把他揪出来,结果被我狠狠地批了一顿。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每每遇到这类事情我们教师一定要细心看、细心问,确保万无一失,千万不能让学生有机可趁。

三、把握一个“实”

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地存在心里疾病,我们关心留守儿童,关键要实实在在关心他们的困难,他们大部分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且要承担生活的重担。平时生活里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能扛就扛,实在扛不住,就憋在心里,这样日复一日,他们的脸上也就少了很多笑容。记得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学生张强有段时间不是迟到就是早退,我找他谈心,他默不作声,只是流泪。后来我到他家才发现:长期与他生活的爷爷病了,卧床不起,他每天洗衣做饭,还要给爷爷喂饭服药。我了解情况后,心里是一种莫名的酸楚——他还是一个孩子,可是生活的重担却过早地压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离开他家我决定要带领我们班的其他留守儿童共同关心张强,减轻他的负担。我们每到周末就一起到他家,帮助他照看他的爷爷,帮助他料理家务,这样减轻了他的负担,笑容也逐渐从他那稚嫩的小脸上露出了,我从内心也感到一丝的欣慰,也深深地体味到关心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地关心他们的困难。

关注留守儿童 篇4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报告

前言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

十堰是湖北省第四大城市,仅次于武汉、宜昌、襄阳,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一大中心。“一城两带”计划实施正在助推十堰经济高速发展,主城区将建成三区一中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北部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将成为国家战略生态经济区。南部的竹房城镇带将成为山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典范。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阜宁县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十堰市农业基础夯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以上,在外务工人口增多,势必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在外务工人员为家乡的经济做出了自身的贡献,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关心与呵护,这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随着国家与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我们大学生组织这样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了解十堰地区群众生活发展状况,与他们进行交流,对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对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一实践活动能够号召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努力吸取各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认清社会使命,明确成才目标,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目的:

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得到并分析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出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方法。

调查对象:

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领导及老师、村干部

调查形式:

问卷调查、面对面交谈

内容摘要: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此次三下乡,我们对一个小山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关爱。

内容:

一、留守儿童现状

(一)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还有少部分是和亲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大多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存在矛盾,且这一部分中一半的人选择闷不吭声。很少有向父母诉苦的。这就直接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孩子更愿意与爷爷奶奶生活一起。不难看出,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实在太少了。

(二)学习状况

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中存在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大多处于中下阶段。这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以及管理方法存在直接关系。由于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老人,在学习上根本帮不了孩子。且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只有在学校的时候能学,回家自觉学习的占少数,有的回家后还要帮助家里干家务。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与这些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心理状况

尤其在面对面交谈过程中,可以看出大多留守儿童的性格是内向、孤僻、倔强的。当我们与之交谈的时候,他们甚至是害怕的。从问卷表可以看出,大多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自己解决而不是与家长商量,受了委屈也是闷不吭声,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孩子们的不良心理。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方面:隔代教育,与父母的亲情缺乏,安全难保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更愿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可见孩子对父母的生疏。由于很多是隔代教育,这两代人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沟通问题,有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孩子。很多孩子的家离学校和远,一旦放学,学校根本确保不了孩子的安全,家里又没有人来接送,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放学后被高年级学生或者社会小青年抢劫甚至殴打,孩子们的安全无法保障。

(二)学习方面:学习习惯不良,成绩不好

由于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管教,造成自理能力相当差。且一部分监护人根本管不住孩子,造成孩子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这些因素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严重影响。

(三)社会关爱不足

家庭温暖的不足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加之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使孩子们只能在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下去继续,因此带来的种种不良结果也就无可避免了。

实践调查结果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打工的占34%,双亲在外打工的占65%,1%的留守儿童是因父母离异或只是单亲家庭等其他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85%的农村留守儿童希望与父母一同生活,11%的留守儿童觉得现状很好,6%的留守儿童不知所衷。

对于政府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80%的群众表示支持,认为其发挥的作用较大,能够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20%的群众认为政府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但对其工作表示支持。

实践感想: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多数人能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然而,我国城乡差距较大,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了,而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经济条件紧迫,父

母被迫进城打工。

就这个话题,我们展开了一次调研活动,我们号召周围的同学,组成了小分队,吸取了去年的经验与教训,在活动之前召开多次会议,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有专人负责,正因为周密的考虑才使得活动有条不紊的举行!这次活动主要针对了阜宁地区的两个乡镇(阜城镇与益林镇)

活动过程中“想不想爸爸妈妈”这个问题时让我颇有感想,因为大多数儿童的回答都是“不想”。其实,产生这种想法并不为怪,因为有的父母在外打工,连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不管不顾,甚至6年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感受的只有孤独......随着问题不断的扩大,我们国家也花了很多资金与精力来解决。根据我们的调查阜宁县已经实施了多种方案,比如寄宿制、代理家长制以及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等等。其中在沟墩镇就有留守儿童托管所,我们了解到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照顾孩子们的起居,平时晚上也有专门的辅导老师帮助孩子们的学习!这些都是很让我们钦佩和欣慰的,同时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正在研制更全面的方案来关爱留守儿童。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让我重新认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让我从更深的层次认识了和谐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真的不能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要不断的实践自己,充实自己,做好随时奉献社会的准备!

实践总结: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无疑成为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有些儿童也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虽然仅仅是一次暑期社会实践,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尤为重视,在实践调查之前,我们就组织多次会议,共同商讨方案。同时还请以往做过类似活动的同学予以介绍,为我们能够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我们与当地政府联系过程中,我们更是受益颇多,我们感受到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和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在与留守儿童的接触过程中,我们用心体悟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轻轻的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同悲喜。

通过对益林地区的调查我们总结得出,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实现社会的长足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国人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着重把握:

一是要更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正确领导方针、政策,使那些留守儿童能够切实享有各种合法权利。

二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多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的予以帮助。

三是要全面改善教育体制,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水平。

关注留守儿童教学反思 篇5

dshx 2010-06-13 15:53 发表

关注留守儿童教学反思

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战线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关爱留守儿童更是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老师工作的重点。所以,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况且我们老师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学习环境,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这就是我们老师应该尽到的职责。

首先,老师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和耐心。其二,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其三,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其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其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关注留守儿童与NGO 篇6

NGO英文是“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亦称第三部门。指在特定的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它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极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NGO迅速成长起来,成为社会力量中新的一级。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教授将NGO概括为5个特性:组织性 (formal organization) 、非政府性 (nongovernmental) 、非营利性 (nonprofits-distributing) 、自治性 (self-governing) 和志愿性 (voluntary) (Salamon, 1994) 。美国学者迈克·赫德森则将NGO划为公域和私域以外的第三部门。他认为第三部门中所有团体应该是从根本上为了社会目的而存在,而非实现营利的目标;必须独立于国家;将他们全部的经济节余重新投入到提供的服务中去或用于团体的自身建设。国内学者赵黎青则在公益性和志愿性的基础上强调了服务对象的边缘性、资源获得的非强制性和组织体制的网络性。

从东西方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可以看出,NGO有着不同于政府组织的行政逻辑和市场逻辑的自身逻辑和独特气质:与政府机构相比照,其组织形式不是行政指令式的自上而下的,而强调独立运作,权力流动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与企业组织相比,又具有志愿性和非营利性的特质。

2 关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在外打工,将子女留在原籍,由单亲监护或完全委托他人监护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原有的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面临考验。从另一方面来说,以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却剥夺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同公平享有这些公共服务的权利。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全国现在有1.2亿进城务工农民,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 000万。其中超过1 000万留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3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缺乏有效介入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父母有一方或双方都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有所缺失的。单亲监护人相对于双亲来说,更多地忙于家事与农活,往往无暇关注子女的学习;隔代监护人年岁大,精力有限,文盲率高,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爱莫能助;而他人监护认为他们只要负责好留守儿童的生活即可,以至于带来很多留守儿童学习上问题。

(2)缺乏及时引导导致的观念偏差与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 (1) “新读书无用论”。部分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没有什么文化,照样天南海北地经商、打工、赚钱,便认为学好学坏、学与不学、有文化没文化都无所谓;同时有些父母在言论中也向子女提到过不上学就外出打工的想法,在高年龄段已有部分留守儿童外出打工。 (2) 低定位。留守儿童对个人以后的生活定位表现出两个相对明显的特征,即无方向或低定位。 (3) 令人担忧的行为偏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难以进行监督,现有监护人对他们的监护又不严,部分留守儿童在行为上的偏差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约束,许多留守儿童有抽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有的甚至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更有些留守儿童触犯法律,特别是有些无学上、无事做、无监管的新“三无”们。

(3)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在外打工,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和冲突都需要独自面对,缺少与亲人交流沟通的平台,缺乏正确的渠道来释放压力等等,这些导致了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导致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导致了他们的敏感、脆弱、孤僻和消极。他们把幼小的心封闭起来,很少对人倾诉。

4 NGO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援助

NGO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援助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直接给予资金,这是NGO在教育援助中最直接的方式。NGO是一种资金援助机制,最主要的形式是基金会。基金会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给钱,如资助型基金会。它们通过项目形式对留守儿童给予资金帮助。比如在公立学校出资设立教育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或者奖励。另一类是做事,即运作型基金会,如自己创办小学校,为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提供就学机会。案例一中的苗岭小学就是属于这一类型。

其次,除了资金上的援助,NGO也在技术、信息、服务方面给留守儿童于援助。比如教师协会到留守儿童所在的山村举办讲学支援活动,青年志愿者组织给留守儿童进行图书捐助活动,北京的一耽学堂组织大学生等进入一些留守儿童聚集的中小学带读传统文化。案例二中的爱在蓝天下志愿者协会也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在小学校里成立“留守儿童之家”,每个周末给孩子们上美育课,给孩子和进行心理辅导,他们的行为属于NGO为留守儿童服务的一种。

最后,NGO还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援助中还发挥了积极的理念援助的作用。NGO在自身行动中的探索,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讨,都对教育援助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NGO要体现独立的治理理念,其在对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上更应该发挥出独立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一种资源的筹集渠道或者服务的直接来源。

留守儿童聚集地通常是中国农村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有着特殊的现实情况或者少数民族文化传统。NGO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援助能够超越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民族传统文化,贴近他们的生活习俗,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给予留守儿童最适合实用的教育援助。案例一中的苗岭小学,就是依据苗族文化传统这个特定具体的背景,更为灵活地设置课程,开展学校教育和文化活动。志愿者们是来自周边地区的苗族同胞,与留守儿童们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一开始就有了极高的亲切感认同感,他们可以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沟通交流,也可以教给孩子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手工秀和山歌。这些超出与课本之外的知识技能,对于苗族山寨里的孩子们将来的生活也许更有实际的用途,然而,这些恰是公立小学不能教给他们的。

5 NGO的教育帮扶对于留守儿童的作用

(1)拯救。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这是某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一个小男孩独自赤脚走在涨潮后的海边。海岸边的水洼里,有潮水留下的小鱼在奋力挣扎。小男孩每经过一个水洼,就弯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把它抛向大海,小鱼又重新回到大海母亲的怀抱,快乐地摆动着尾巴游向海水深处。小男孩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捡着小鱼,这时,迎面走来的一个人对走到了小男孩的面前,他拍了拍小男孩的肩对他说,孩子,这样的小鱼有许许多多,你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很徒劳……,小男孩看了看广阔深邃的大海,弯腰捡起一条小鱼,轻声对那个人说,我想,这条小鱼在乎。

如果说NGO的教育援助是种拯救,在中国庞大的留守儿童基数面前,还在成长中的NGO也许力量微乎其微。但是,就像小男孩每一次弯腰捡起的那条小鱼一样,对于每一个得到NGO帮助的孩子来说,知识改变命运的意义是具体而巨大的。

(2)创新。NGO在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上是有很多创新的。 (1) 传承。比起我们政府开办的公立小学,NGO更加关注民族传统的传承。苗岭小学里学到的刺绣和山歌,是属于苗族人自己的文化,作为苗族人的后代,苗族小孩要世世代代精通传承这些美好的习俗技巧,他们出门在外打工的父母没能教给他们,NGO替他们做到了。 (2) 反哺。NGO的志愿者除了是生活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外乡人,还有很多是当地的“本地人”。苗岭小学的志愿者老师们就是来自周边几个县市的苗族同胞,他们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回到生养他们的苗族村寨,与父老乡亲在一起,与留守儿童们在一起,教会孩子们读书识字,教会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一脉相承,对家乡的反哺,让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信念和决心。 (3) 互补。NGO在做的教育援助。很大程度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NGO给予留守儿童的资金,技术,信息,服务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在家庭,学校教育之外的,NGO到贫穷的小山村或是嘈杂脏乱的城乡接合部,给孩子们送去图书,开展美育课,心理辅导,丰富了留守孩子们的生活。留守在农村老家的孩子的孤寂的童年因为NGO的到来变得多姿多彩起来。NGO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介入,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

(3)爱的教育。NGO在做教育,是崇高的公益,慈善事业,是名副其实爱的教育。在这样的人文主义,理想主义关怀下成长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眼睛看待他们生存的世界?当下被拯救过的这条小鱼,在获得拯救获得新生之后,将会有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呢?笔者认为答案是积极而乐观的。这或许也是NGO教育援助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6 我们的期待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取得成效的同时,NGO的志愿者服务亦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对弱势群体的介入过程中,需要更为慎重、科学的态度。

(1)更多的沟通了解。谨防NGO流动儿童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叠,应与流动儿童学校、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如果教育援助的方式是为公立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提供资源,信息和服务,那么NGO应对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应主动到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由此来制定他们帮扶,干预的计划;如果NGO教育援助的方式是开办学校,那么学校以其独特的地位,可以在城市化进程和留守儿童社会整合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能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与社会资源的良性整合。

(2)更完善的志愿者机制。谨防NGO弱组织性、志愿者的流动性与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期性、稳定性矛盾,应充分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建立良性的志愿服务机制。城中村流动儿童是个边缘的、脆弱敏感的特殊群体,于是对志愿者产生了更严格的要求。需对NGO志愿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得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介入须持有慎重科学的态度,需要他们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于是在挑选志愿者的过程中,也要更加谨慎,宁缺勿滥。另外在志愿者专业知识和志愿者管理方面,也期待更加完善。

(3)更有力的倡导功能。上文所阐述的NGO在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的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援助的功能,属于NGO的服务功能的范畴。但是,如果NGO只满足于自己资助了部分贫困学生就学的业绩,公民满足于在税收外又捐了善款的心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忽视了政府的责任,势必仍然遗留下那些没有受到关怀的儿童,对于这些个体他们的失学仍然是100%的。因而,作为公民、作为NGO,在现有情况下进行教育援助服务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有督促政府行为、影响公共政策、寻求制度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只有从根本上完成制度性的建设,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这种功能就称之为NGO的“倡导”功能。这样的功能,相对于治标服务层面的功能来说,更加的治本。

(4)更稳固的社会网络。协调好NGO的非政府性、外来性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当地居民的关系,增进彼此合作,是NGO对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本着大教育和合作的精神去发现和其他社会群体的需求也会给留守儿童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起色。我们期待能做的总结经验,做得更好。

当NGO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援助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当NGO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干预能从介入到真正的融入,我们的爱才会更有力量。

参考文献

[1]城市画报[N].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2008.11.

[2]贾西津.NGO在教育中发挥什么作用[J].人民政协报, 2009-09-01.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篇7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留守儿童的心理水平,要根据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关爱留守儿童,关注性格内向的孩子

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普遍性格内向,甚至孤僻自闭。表现在课堂上,则是不敢主动回答问题,胆小怯弱,害怕出错。作为英语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任由这种情况发生。应耐心地鼓励、激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张口说英语,展示自己,不怕出错。比如,我班有一个性格特别内向的留守女生,朗读英语时,声音较小,当笔者发现后,告诉她,英语是一种音乐感很强的语言,大声地朗读,可以获得学习的乐趣。还多次在课堂上给她展示机会,并对她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的读书的声音越来越洪亮,对朗读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儿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收集整理。将更多的机会留给自信不够、很少主动展示自己的儿童。这样营造了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为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优化了心理环境。

二、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

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少快乐和温馨,对他们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在课堂教学中,需采用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实物、图片、背投电视机、视频、音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了留守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借用实物和图片展示,游戏等方式,创造合作展示机会,让留守儿童在用英语做事情中尝试、体验、合作、交流,锻炼了交际能力,提高语言技能,增强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比如,让儿童自制闹钟,拨弄指针,互相询问时间、了解对方作息规律。留守儿童在愉悦中掌握了英语时间表达法。为了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让留守儿童提前预习词汇和句型,笔者还教会留守儿童音标操。每天上课之前可以先齐做操,再上课。让留守儿童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树立榜样

英语教师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流畅。教师良好的口语,开朗的性格,可以调动留守儿童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教师的板书也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影响。教师的板书认真、工整,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而留守儿童的模仿意识较强,也会主动追求漂亮的书写。尤其是对书写不认真的留守儿童,可以为他们树立榜样。不仅如此,教师在批改留守儿童作业时,也应认真、工整,运用恰当的点拨性的语言,给留守儿童肯定和激励,使留守儿童感到老师的关爱。

教师的言行、仪表会对留守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乏亲情的呵护,很难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遇到老师,有困难,也不愿诉说。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会酿成自卑、抑郁、悲观等心理疾病。作为英语教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关怀的眼神、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影响和感染每一位留守儿童。另外,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情感,鼓励留守儿童,让他们更有信心。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愿意向老师请教,主动学习。

四、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儿童英语交际意识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单纯的语言教学,英语教学还具有人文教育功能。学习英语,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近年来,英语学习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接轨速度加快,促进了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开放化程度。掌握英语,是儿童一生的财富。但是,电视新闻、网络上,有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專家学者,对英语“过热”现象颇有微词,认为英语教学开始过早、耗时过多、权重过大,不仅加重了儿童的负担,而且过早地导致了两极分化。这些是没有理论依据的。英语学习对儿童思维发展,交际能力,性格完善,素质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化关怀和文化熏陶。

五、重视英语学习过程,探索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指导和监管,易造成厌学、焦虑等障碍心理,逐渐成为学困生。以考试分数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更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负担。为了缓解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强调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儿留守童的考试分数,应重视他们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细微进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发展。通过以上因素,给不同层次的留守儿童分别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克服留守儿童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树立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总之,在英语教学活动之中,我们不仅发挥英语的知识教育功能,而且要运用英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为留守儿童构建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同时发挥英语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优化,展现英语教学的多元化艺术。只要我们英语教师不断钻研创新,有效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留守儿童英语教学中,就会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

社会实践 关注留守儿童 篇8

关爱留守儿童

姓名:

年级:

专业:

时间:2012年1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不得不远离自己的家乡出外务工以获得更好的收入。这样,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日益突出了。这个问题不仅仅只发生在乡村,城市也很多见。针对这个问题,我利用这个寒假和同学一起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做了调查并就近探访了几位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

我的调查中了解到外出打工的父

母实际出发点还是为了家庭和子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过孩子的升学,改变家庭状况,但是这种外出打工就事实地造成了父母与子女的两地长期分居。在这种分隔对子女的心理人格和行为学习等造成了直接的影响。比如在我的调查中有41.6%的学生感到“孤独无助”。31.5%的学生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他的学习影响很大等等。

父母由于常年不在家,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不了解孩子,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冷漠心理。有的孩子对父母还有一种抵触甚至仇视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最初的愿望就更加难以实现了。

在我们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大量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以及性格畸形,他们大多数都比较孤独,没有什么好朋友,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往往遇到什么伤心与难过的事都只会闷在心里或者躲在被子里偷偷的哭却不会倾诉,就这样一个一

个的问题累积在心里,而没有解决,最后使他们逐渐变得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调查中大约有多于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不敢站在讲台上对着全班同学讲话,而又有许多留守儿童因为托管的成年人的溺爱或者不敢全面的介入孩子的管理之中而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爱打架,不愿回家等。当问及一些家长回家后与孩子的关系时,42.9%有示感觉到孩子由于缺少自己的关爱而与自己产行了隔阂;28.6%的表示感觉孩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经常惹事;7.5%表示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只有6.7%的表示孩子没有变化。

关注留守儿童支持支教活动 篇9

本次会议由吴江波主持,四十余名同学参加此次会议。会议首先介绍了小小民警团队第一批支教团参与支教时的活动情况。第一次的支教地点为河北省深州市护迟完小学,支教时间为八天,支教的内容有教授擒敌拳、礼仪讲座、教授英语等。支教活动效果很好,并且和他们建立起了深厚友谊。随后,播放了活动视频。由此了解到,那里的孩子们大多为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且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很少,教育资源也比较缺乏,那里的老师和校长也都很欢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同学们。最后,分别由刘航、吴楠、王若宇等分别发扬,鼓励大家参与到支教活动中来。

吴江波等人分别于12、13号面试11级、12级的参与同学,并选出其中的至少27人。全部人员将分为两队,第一分队由13人组成,支教地点为河北省深州市护迟完小学。第二分队由至少14人组成,支教地点为天津。吴江波担任领队,鄂志行担任副领队。并且制定了《安网大队小小民警团队章程》和《小小民警支教团考核方案》,以进一步规范成员行为,展现安网学子风范。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外出务工,活跃了城市经济,繁荣了市场,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他们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1.“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严重。当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这种监护关系存在着不能克服的问题:①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监护者常常用溺爱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一味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而忽视了在精神和道德上对孩子进行管束和引导。②祖孙辈在年龄上的差距大,思想观念差异也很大,代沟明显,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③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会有所顾忌,不能做到严格管教。

2.缺失父母的关爱,孩子情感饥饿。①漫长的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慢慢地淡了下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较之农村非留守儿童,其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从而会使他们有一些不良心态出现。②由于这些孩子无法得到父母健全的关爱和有效的沟通,性格朝两种极端发展,胆小、懦弱、内向、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有被遗弃的感觉。学习方面则学习习惯差,自觉性相对较差,家校合作难;品行容易朝消极的方向发展;生活上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照顾,卫生习惯较差。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某些因机遇挣了钱,他们认为自己靠苦力挣的钱比文化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中滋生着“读书无用”的想法,所以对自己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书读得好就读,读不好就去打工。而一些没有挣到多少钱的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农村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很差,教育质量跟不上,学风不浓,再加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厌倦学习,继续学习的只是其中少数。据统计,在“留守儿童”之中,只有35%的学生初中毕业后能继续深造,多达60%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只能走上打工之路,5%的学生中途辍学。这种现象与家庭监管不严有密切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些“留守儿童”利用课外时间,有时会逃课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这都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这样就减少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等各界人士的重视,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1.家长要积极挑起教育孩子的重担。父母与孩子应多沟通,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将自己背景离乡的生活痛苦与磨难以及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说给孩子听,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长此下去,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会减弱反而会加强。若条件允许,父母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若条件不允许,可以利用打电话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引导,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若需要监护人,父母应谨慎考虑监护人的各方面情况,如思想品德、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及文化程度等,如果委托给品德素质低下、身体状况不佳的监护人监管,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更有害。家长应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不仅满足孩子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学校应加强管理。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渠道。它们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延伸,以弥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使它们的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班主任应做好留守学生的摸底工作,并将其在校表现计入档案,及时通过电话或信件等形式,向外出打工父母和监护人通报他们的成长情况,包括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等。对于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的留守学生,教师和家长应齐心协力帮助其矫正过来,使得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应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多与留守学生交流沟通、谈心,提高他们对老师的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正面引导。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 篇11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留守儿童这一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欠佳,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问题。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充分重视,科学规划,采取有效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成因及特点

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劳动力输出,造成部分家庭原父母的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或者向亲戚或同辈转移,形成委托监护。不管是委托亲戚还是其他个人,这些临时监护人都会以孩子的安全为第一责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监管。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了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出现性格孤僻和无助、自卑、封闭、逆反等心理,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问题:1.留守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2.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4.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因此,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教育措施。

二、教师应采取多渠道的有效性的教育途径

1.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2. 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加以利用,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各科教学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综合课中要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找学生谈心、沟通、交流,排除心理不健康的思虑,教师应耐心倾听他们的话语,采取有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 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平台,利用好地方课、综合课,设置有关的心理教育内容,设置学生心理信箱,请关工委领导或医疗专家给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4. 学校活动多样化,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应开展一些具有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兴趣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书画展、文艺活动、演讲比赛、写字演示、体育活动、读书交流等,来鼓励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业余活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三、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不光是受学校的正面教育,还受社会和家庭的教育的影响,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学到了,没见过的东西他们见过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虽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

1. 学校应有专门的寄宿生管理机构和老师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如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2.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可以把退休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请进学校给留守儿童办讲座;成立“留守儿童管教中心”,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应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力量,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开设关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热线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合力效应。

上一篇:古代爱情的唯美的诗句下一篇:大酒店保安部树立形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