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的唯美的诗句

2024-08-05

古代爱情的唯美的诗句(精选8篇)

古代爱情的唯美的诗句 篇1

古代的唯美爱情诗句

1.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2.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4.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5.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6.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7.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8.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9.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10.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负。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11.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12.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1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15.凝眸千年的`是笑意?是泪水?明灭不定的是希望?是绝望?

16.千年梦,弹指间,往事如水淡如烟。曲以终,人亦散,旧梦初醒已千年。

1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8.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9.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0.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1.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22.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2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4.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5.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2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27.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2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9.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30.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31.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3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34.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35.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 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36.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古代爱情的唯美的诗句 篇2

传统中国文化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礼”的影响, 在抒发感情上, 包括爱情, 均比较含蓄, 古语有云:“非礼勿视, 非礼勿看, 非礼勿听。”由于礼是儒学四端中的其中一个原素, 所以在中国传统修身立德上, 礼便促使中国人在抒发感情上比较内敛含蓄, 如把感情抒发在书法和诗画中。所以在众多有关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中, 花在直接表达他们相爱情感上的笔墨不多, 反而花更多笔墨在他们的生活上, 表达出他们的恩爱。忠贞:虽然牛郎跟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见,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方, 仍然每年祈盼着相聚的那一刻。故事中牛郎织女对对方的感情忠贞, 跟传统中国文化对婚姻要抱一世的承诺, 对妇女有忠贞的要求相同, 这促使流传民间不同的七夕故事, 也有这分忠贞的相通点, 可见中国传统爱情重视忠贞的重要性, 令七夕故事在经历时间的洗刷下, 忠贞这个意味历久不变。不自由不自主:虽然牛郎织女真心相爱, 但他们的结局却令人倍感哀伤, 他们的故事尽管感动了上天, 可以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 但他们却要受三百六十四日的相思之苦。七夕的故事充分表达了, 人民对自由恋爱的渴望, 人民渴望如牛郎织女他们相爱的可走在一起, 但也反映了人民对受命运束缚的绝望, 他们知道命运弄人, 即使相爱也没有好结果, 如牛郎织女饱受相思之苦。其实这和古时中国婚姻制度有关, 因为古时中国婚姻往往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摆布, 由于父子一伦在五伦中比夫妇一伦更为重要, 所以基于孝的表现, 尽管大多数人民也渴望自由自主的恋爱, 但对盲婚哑嫁也不会作出反抗, 所以自由恋爱的事, 便寄情于传说中。淡泊隽永:《鹊桥仙》词中, 歌咏七夕牛郎织女这两颗星, 歌中有句“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作者似在怨恨有情人聚少离多, 但作者笔锋一转, 却又送来一句“两情若是天长地久时, 又岂在乎朝朝暮暮”, 诉说出爱情不只是在乎于相聚的时间上, 《鹊桥仙》充分刻划出中国传统爱情虽没有西方爱情中的激情及荡气回肠, 但那份爱却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令中国爱情显得额外隽永。阶级限制:牛郎织女虽仙凡相恋, 但却换来三百六十四天的相思之苦及一天的相见的结局。这与传统中国文化对爱情结合上的观念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相信“竹门对竹门, 木门对木门”, 如果出现错误的配对, 只会落得悲哀的结果, 就好像牛郎织女仙凡的配对般。传统我国文化中, 人们相信婚姻是把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联系的桥梁, 所以出现了以婚姻图利的政治婚姻, 在这错误的政治婚姻影响下, 婚姻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 如促进两家的生意关系, 所以出现了阶级上的限制。恩爱不明:往往把恩爱当作爱, 为了报恩而付出爱情。其实, 恩情是站在不公平立场出发的, 一个在高处施恩, 一个在低处受恩, 但却无力回报, 只好“以身相许”。但这种恩情却不是爱情, 爱情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就是必须男女双方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作情感的交流。感恩该报无可置言, 但却不该, 也不能以爱情回报。恩爱的不明, 是中国传统对爱情的最大误解。因此有此流传着的七夕故事有报恩为牛郎织女爱情的起始, 如其中一个以“牛郎还回织女的衣裳, 织女便应允牛郎当他的娘子”。

换个视点, 小说应该是描写故事的了, 看看最通俗的一种模式即是:在某个集会, 或是家中来了某位年龄相仿的客人, 由于本来就很少出门见人, 所以很容易就产生爱慕。而后是自然的烦恼和伤感。在社会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下, 以至于她只能尽最大力量掩饰这种模糊而强烈的愿望, 然后私交, 接着总会有点什么插曲, 要么是战争使得两人身处异地, 要么是其中谁被父母强硬地包办了婚姻, 要么公子赶考期间发生变故, 致使双方等待、翘盼、焦虑。感情真挚热烈的话, 会得个相思病, 这种模式在中国爱情故事中是惊人的相似。为情所困, 面无血色, 眼神暗淡, 父母担心, 再迅速安排个婚姻, 正如中国戏曲通常的大团圆结局的最后一句所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对这种哀怨的处境, 现代的恋人们应该算相当幸福的了。没有上级对下属的所谓“赐婚”;没有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的指腹为婚;没有一女只侍一夫的社会伦理要求。社会的文明程度能改变爱情的方式, 却扼杀不了爱情。无论什么社会属性, 统治阶级如何把女性禁闭起来灌输成套的传统道德教育, 爱情都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会因为社会背景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改变的只是形式上的现象罢了。

那么纵看古今, 难道社会就现在突然转变了认识, 变得开放了吗?

追溯到远古时代, 人类诞生已有300万年左右了, 虽然当时还存在着动物的一些本能, 但也有些禁忌了, 这应该算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开端吧!当时是不存在爱情的, 当然这个只是一家之言, 并无根据。

爱情产生至少是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专一;第二平等;第三文化素质。爱情是多方面感受的综合体验, 关系到个人品位、理想、道德、志趣等观念。“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在《诗经》中已经很清楚地写了男女双方所倾慕的对象标准了。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 也直接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和苦苦追寻。

横向展开世界的画布, 时间恰恰与影响甚远的西方柏拉图式的爱情相符合, 是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现存最早的文献了。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 影响了一代代的西方人。中国人称柏拉图式的爱情为“精神恋爱”, 这种爱情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肮脏的, 认为爱情和情欲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 当心灵接受真理的时候, 必须屏弃肉体, 这时人的肉体被罪恶所污染, 人要追求真理就必须放弃肉体。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难以接受的, 这是一种升华, 可以理解成这种爱情是柏拉图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 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爱, 一种理想的爱情……

回到中国, 开始有爱情时, 人的意识是模糊的。直到夏开始的封建社会, 这不仅意味着社会的进步, 同时意味着封建的枷锁开始套住了人的颈项, 春秋战国以后媒约婚姻已经正式确立了, 《诗经·齐风》:“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随着制度的发展, 禁忌也随之变多。如果说之前还有些“上古遗风”的话, 秦朝的中央集权, 除了对君对臣的统治, 还牵扯到对女子的控制, 这种强制和压迫的避开爱情, 使得朦胧更加深一层。到了隋唐, 特别是出现了“贞观之制”“开元之制”以后, 社会物质文化奢靡之风开始蔓延, 最具典型的是帝王的“爱情”。唐玄宗多年贪求美色, 造成了国家的悲哀, 也造成了自己与杨玉环的个人爱情悲剧。不过试想, 一个帝王后宫三千, 谈何爱情?

中国历史的反反复复、离离合合。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入人心, 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 女子的裹脚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起, 男女授受不亲。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 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 体现了“存天理, 灭人性”。他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可以说在封建社会, 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

古代和现代的爱情观念, 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重视结果, 一个重视过程。古代爱情悲剧, 一般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作者抒发感情的同时也顺势批判了一下当时的社会统治阶级, 这也算是一种反抗吧;要么就是常见的喜剧,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一婚终身。所以婚姻在当时应该算是爱情的一个载体, 没有婚姻的门面, 再伟大的爱情也终归被人唾骂, 而为这个爱情所牺牲掉的除了名誉、未来的幸福之外, 还有失去性命的可能。统治者制定了种种酷刑, 来对付在没有婚姻的护栏之下陷入爱情的女子们。

直至清朝之后, 一些有识之士才开始认真思考这种男女不平等的合理性。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就当时的婚姻制度也做了相关的规定, 提出“凡是婚姻不论财”, 这才彻底结束了持续了几千年的买办婚姻, 还不忘记发个证明, 这已经和现在的结婚证有些相似了。女性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也就提供了婚姻真正是为爱情而结合的可能性。

中国历史悠悠千年之长, 封建社会的压抑沉重的枷锁, 网住人的躯体, 却不能遮住人的眼睛。统治阶级为了深化自己的统治, 愚弄压制臣民, 制定了条条戒律。爱情是一种在自由交流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产物, 是精神和情欲相结合的产物。夏商之前的人们, 是母系氏族社会, 所有人都没有父姓, 惟有一个母亲。没有绝人性的制度, 也没有吃人的封建思想的侵害。乍看下, 封建社会真的好似一颗毒瘤, 而原始社会则跟现在一样自由、优裕、快乐……其实不然, 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 对于很多天理生理的常识的缺乏, 也一样会有很多禁忌, 等到人学会了用制度来要求自己和他人的时候, 实则社会是进步了。原始社会没有这么多禁忌, 自从进入封建制就多起来了, 那是因为社会结构复杂了。

跳转到现代, 人的自由意识增强了, 却也多了些灰色的影子。时间紧凑, 现代人生活忙乱, 无暇顾及太多的情调、浪漫, 社会是个大的转轮, 人人都求发展, 事事求效率。做任何事情都在时间的预定下, 过着规矩但不规范的生活, 包括爱情。现代的人怀疑爱情, 就像怀疑周围所有的一切一样。人的物质条件和从前相比优越多了, 自由多了, 但是自身却变得脆弱了, 变得好猜忌了。人群居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脱离不了群体;现在单干了, 我们该庆幸的是社会发展了。社会结构复杂以后, 人的结构也复杂了, 谁让人是适应性的动物呢?

现在的人受到的外在诱惑和以前相比甚至多出几十倍, 时时刻刻都应接不暇, 人们学会了自我保护, 时时刻刻都在自我保护的状态下, 怀疑的心态是不可避免的了。

然而, 爱情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 不是因为社会有了制度才分出不同的爱情, 爱情本身就存在, 制度只制约了人们的表达方式。纯真的爱情自古就一直在被人们追寻, 一种理想的境界一直被世人所向往。诚挚交流, 坦诚相对, 没有欺瞒, 没有势力, 没有阶级, 没有占有, 没有分离, 没有悲伤……似乎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境界。从财产私有化开始, 人就是不可能平等的。

爱情是一场战争, 战争期间是激烈, 战争结束后是平静, 能接受平静单调才是爱情最终能长久的最好保障。不同的是战争带来的是利益, 而爱情不是。大多数人都会抱着一个理想:爱情走向婚姻, 婚姻是一种比爱情的罗曼蒂克更朴实、更现实的情感, 是对爱情的承诺, 虽然明明知道爱情没必要承诺什么, 但人的本性总是惧怕失去的。从小孩子刚开始从镜子里认识了什么是“我”以后, 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学会另一个词——“我的”。人类喜欢拥有东西, 而不仅仅只停留在欣赏上, 古代帝王后宫嫔妃无数, 那是占有的心理在作怪, 因为他有权利, 所以他拥有了;平民百姓不是不想拥有, 只是他们没这个能力。

恋爱中的人最容易“神志不清”, 人是喜欢掩藏自己的缺陷的, 而再骄傲的人在情人面前也会坦白自己的一切, 放弃一切的伪装, 展现最本质的一面。如若不是, 那他只是欺骗了自己, 然后透过被欺骗的自己来对人真诚。

总之, 来自灵魂的爱情是美丽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人, 对爱情的渴望是一致的。爱情来了, 要以最诚挚纯净的心灵去接受, 去体验爱情。

摘要:传统中国文化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礼”的影响, 在抒发感情上, 包括爱情, 均比较含蓄, 因此较之现代而言, 它忠贞、内敛含蓄、不自由不自主, 但又淡泊隽永。受古代社会阶级门第等的限制, 所以古代的爱情故事多以悲剧结束;同时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以中国古代的爱情多与婚姻无关。而在爱情婚姻中, 女性更是饱尝了身心的双重痛苦。

关键词:爱情,伦理,含蓄,悲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

说说古代诗句活化的技巧 篇3

【摘要】古代诗句往往借淡化语法、拗置语序、巧构时空以及“一”以美之的技巧,求得诗语的纯化与活化的审美效果。笔者试图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关键词】意象 意境 技巧 古典诗词

古代诗词中的警言佳句,往往以“一目尽传精神”,尽显诗句的神采气韵。究其原因,古代诗人善摒弃逻辑解说,超脱语法规范,往往借语法的淡化、语序的拗置、时空的巧构以及“一”以美之的技巧,求得诗语的纯化与活化的审美效果。

一、淡化语法以活化诗句

李白《送友人》句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其中“浮云游子意”究竟浮云“是”游子意呢,还是浮云“就像”游子意?由于没有明确的逻辑标示,这就留给了读者一个自由的审美想像空间。倘若插入“是”或“就像”之类的界说词,则语句显得呆板,美感效果也就会顿然削弱了。

再说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中名词并列,无一形容词及连缀词,紧凑到人称为“实装句”。正是由于全无闲言助字,全用事物景象,这就全部保留了语言指意前活泼无碍的境界,真正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梅尧臣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以鼎足对写了九组叠加的实景,带有永恒的鲜活性和纯粹画面的审美效果。结尾添上“断肠人在天涯”的情语,整个诗句更显得灵奇而鲜活。

还有一种类似情况,由主谓、动宾之类词组并列叠加,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词组并列,没有逻辑说明,而任景象的画面自由呈现,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地自由发挥审美想象,真可谓蹊径绝而风云通,语不接而意象连,淡化语法却能浓化诗境。

二、拗置语序以活化诗句

李贺《南园十三首》有句云:“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一个千古奇句奇就奇在拗置了语序。该句本意为这藩镇为祸的辽东用武之地,何处有文章的席位?即使有才如宋玉,能赋悲秋,亦何处用之?诗人将“悲秋”、“文章”拗置为“文章哭秋风”,“文章”又被人格化,似乎有一把辛酸泪欲向风洒去。经倒置紧缩而又人格化,句中意象的表达活化而又奇化。

杜甫《秋兴八首》有句云:“香稻琢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是奇特的倒装句,原来的语序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倒装后打破了正常的句法关系,破坏了语言的连续节奏,通过别解与歧义,产生了奇化、活化效果。杜甫喜将颜色置于句首,给人以鲜明突出的视觉效果,然后再叙述动作。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绿”、“青惜峰峦过,黄如橘柚来”、“碧如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重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等都是以颜色字活化诗句,融化诗境。

李洞有诗云“药杵声中捣残梦,茶铛影里煮孤灯”(《赠曹郎中崇贤所居》),本意是睡梦中听捣药杵的声音,灯影里看茶铛煮茶。王维有句云“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本意当为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韩愈有诗云“舞镜鸾窥沼,行马天渡桥”(《春雪》),是说鸾鸟在池上看到自己的舞影,马过高桥仿佛在天上行走,这些拗置的诗句灵动而神奇,令人折服。

三、巧构时空以活化诗句

承继老子浑沌为一的时空交融互渗的宇宙观,宗白华指出:“我们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古代诗人往往善于用心灵的眼睛让时间渗透在空间中,空间融合在时间里,创构灵动而神奇的意境。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山别业》)这一佳联被多少小说家用于侠客游士的发隐探奇之中。说白了,不过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席地而坐,看到悠闲的白云飘动之时。为什么让人特别觉得深奥而神奇呢?就在于巧用了文字,前一句写行到水源的时间过程却被“处”字冲淡而空间化了,后一句写诗人与白云的空间关系又被一个“时”字而时间化了,时空相随互渗,应和着原始自然心态,流动着自然生命韵律。

古代诗人往往借时间飞流的乐声,化为空间上凝聚的美景,为诗句平添了无限鲜活的美感。比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明明是时间中延续而飞动的乐声,却化作广阔的空间,凝固着静止的秋云与青山,造成余音不绝的美感,给人不尽的想象。又如:“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父》)。渔夫美美地橹一声,那时间飞逝的瞬间顿然化作了空间中山水之绿,展现出无尽清鲜的生机与灵美。

古代诗人中要数杜甫最喜欢让时间意象与空间意象相伴相随,互渗互和,诗句灵动而又深邃,仅录数例供读者赏读: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吴楚东南坼,乾坤曰夜浮。

——《登岳阳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其他诗人凭借时空交融而创构佳境的也不乏其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岑参《春梦》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李贺《梦天》

四、“一”以美之而活化诗句

“一”字,在汉字中的确平常,它既无形象,也不能抒发情志,但是在诗人艺术审美的观照下,一旦与某一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就成了全息的美,蕴含着深厚的情,从而飞跃出鲜灵的意象,创构出全新的境界。

王安石在《咏石榴》中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是的,一曲清歌樱桃破,一声长笛皓月明,那一曲、一声、一笛往往抒写着不尽的情,表达出深深的意: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过华清宫三绝》

高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

——欧阳修《下陵春》

试想,如用数曲、几声之类,则会兴味索然,情致顿失。类此还有一帆、一片之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另还有以动写静,倍增孤寂感之句,往往借一雁、一鸟、一声来抒写,如: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韩翃《酬程近延秋夜即事见赠》

岩空岸老松千尺,天静时闻鹤一声。

——张咏《舟中晚望桃源山》

值得一提的“一”还有一种按刘勰所说的“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从而表现无限情怀,创构出含蓄深远的意境。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有句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比起“姹紫嫣红满园春”,意境已够深远,有乘一总万之妙,读来更觉春色的繁盛炽烈,诗句更为奇活而耐人寻味。类似“一枝”、“一叶”以少总多的妙句,如:

无限春愁在一枝。

——高启《梅花诗》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杜牧《早秋》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炎《清平乐》

“一”还有一种反单一之意而为饱满、充实、无尽等意思,用其抒写特殊情怀,极富浓郁的感情色彩。其中佳句众多,略举数例以供赏析: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花溪亭》

好是夜阑人不寐,一帘疏影上梨花。

——吕信臣《春月》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纵观上列,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无不一以美之,一以活之。钱钟书有言,“诗自是文字之妙”,而其运用之妙,全在乎诗人艺术之匠心。

唯美古代爱情诗句 篇4

唯美古代爱情诗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击鼓》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袁枚《马嵬》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关于古代唯美的优美诗句欣赏 篇5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古代唯美的优美诗句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古代唯美的优美诗句欣赏1

1)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2)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3)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4)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

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6)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隋宫》

7)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8)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9)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韦应物《东郊》

10)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1)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2)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李好古《清平乐瓜洲渡口》

13)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关于古代唯美的优美诗句欣赏2

1)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元结《贼退示官吏》

2)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3)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4)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5)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高适《别董大二首》

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7)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8)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9)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10)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关于古代唯美的优美诗句欣赏3

1)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顾太清《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

2)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3)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5)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

6)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王维《归嵩山作》

7)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曲江对雨》

8)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9)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0)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

11)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刘因《观梅有感》

12)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13)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许有壬《水龙吟过黄河》

14)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吴文英《生查子秋社》

爱情的古代诗句名言 篇6

2.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3.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4.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5.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6.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7.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8.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9.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10.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11.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12.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13. 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14.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15.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16.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17.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18.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9.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古代爱情的唯美的诗句 篇7

戏剧所体现的核心主题是爱情的力量能成为一种精神和超然力。很显然, 杜丽娘对浪漫的痴迷是作者所赞美与讴歌的, 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的序言中所说: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 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 待挂冠而为密者, 皆形骸之论也……人世之事, 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 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 安知情之所必有邪!”2

汤显祖推崇“至情”论, 并将“情”与冷酷的理、“情” 的对立面——纯粹的肉欲相区别。

因为爱超越了现实, 就变成了神秘的、强大的、能克服一切的力量, 在某种程度上是区别于欲望的对象。 杜丽娘第一次在梦中见到了自己的情人柳梦梅, 他是一个抽象的爱人。剧中柳梦梅的形象塑造也证实了“情” 存在的独立性。正如李惠仪在《魅力与祛魅》一书中谈到的, 柳梦梅是“传统的、性格相对温和的人物”, 但杜丽娘热情的“强度不是由柳的性格决定的。她想为爱去死并且确实这样做了。柳是否能够挺身而出, 如丽娘那般坚决, 成为一个值得拥有的伴侣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3当然, 柳梦梅也有一些吸引丽娘的地方, 那就是他的温柔和深情。她也承认如此, “是看上你年少多情, 迤逗俺睡魂难贴”4。在凌濛初的短篇小说《拍案惊奇》中, “大姊游魂完宿愿, 小姨病起续前缘”这篇也可发现类似的对情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 浪漫的女主公兴娘也是个“游魂”, 她对男主人公的爱不是实现自己的复生, 而是将自己的灵魂赋予到妹妹的身上, 从而完成与自己爱人的结合。兴娘的存在是神秘而又无形的, 但这不重要, 所有的这些都是情的表现, 正如作者所说:“人生只有这个情字是不泯的。”5

从明末开始, 对情的赞扬与歌颂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中心主题之一。冯梦龙甚至编了一部名为《情史》的书, 旨在揭示情爱的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爱的重要性。 这个主题的普及, 也暗示了该主题的常规化。李渔是第一个打破这个常规的作家, 在戏剧《慎鸾交》和短篇小说《鹤归楼》中, 他贬低了情的超然力量和汤显祖所推崇的神圣浪漫主义, 这样做是为了更合理地、更实际地去保留和控制爱情。

《鹤归楼》像《牡丹亭》一样, 也是一部表现爱能够“起死回生”的小说, 但是李渔完全颠覆了《牡丹亭》 中的爱情观。在李渔的小说中, 真正的爱情不会导致死亡, 反而会让人们更好地活着。在小说的开场诗中作者就质疑了情的超然力量:“不见人间死离别, 朱颜一去难再归”。 6此外, 还告诉我们, “情”作为一种执著的激情可能是有破坏性的, 也可能是有颠覆性的!因此, 为了避免灾祸, 真正的有情人应该懂得谨慎地对待他们所拥有的幸福, 抑制有害的爱的激情。

《鹤归楼》这部小说描述了两个朋友对爱的不同态度。段玉初 (断欲初) 是一个冷静而理智的年轻人, 对待爱情谨慎、理性。身处战乱年代的段玉初认为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分离是常见的, 狂热的激情不能长久。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言:“恩爱夫妻不到头”7。因此, 尽管娶了京城里最漂亮的姑娘, 他确信蜜月期间卧房里的激情还是不够火热。后来被迫与妻子分开, 前往敌国, 临走前他的表现几近无情, 拒不表现出任何对妻子的温柔与留恋, 甚至恼怒于妻子为他精心准备的衣物, 又把所住的楼房门上添上一个匾额, 题曰“鹤归楼”, 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故事, 以表他决不生还之意。即使他从敌国给妻子寄的诗也似乎只诉说着分离 (这实际是包含了完全相反的意思的回文, 直到团聚之后这对夫妻才发现) 。这个看似无情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保护他娇弱的妻子远离无尽思念之苦的方式。在被朋友指责之后, 段解释道:

这等看来, 你是个老实到底之人, 怪不得留恋妻孥, 多受了许多磨折。但凡少年女子, 最怕的是凄凉, 最喜的是闹热, 只除非丈夫死了, 没得思量, 方才情愿守寡。 若叫她没缘没故做个熬孤守寡之人, 少不得熬上几年定要郁郁而死。我和她两个平日甚是绸缪, 不得已而相别, 若还在临行之际又做些情态出来, 使她念念不忘, 把颠鸾倒凤之情形诸梦寐, 这分明是一剂毒药, 要逼她早赴黄泉。万一有个生还之日, 要与她重做夫妻也不能够了。 不若寻些事故, 与她争闹一场, 假做无情, 悻悻而别, 她自然冷了念头, 不想从前的好处, 那些凄凉日子就容易过了。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顿挫她的去处, 正为要全活她。8

做最坏的打算, 这对夫妻却得到了最好的回报:经过八年在敌国的煎熬, 段玉初回到了他那满心怨恨但仍然健康的妻子身边, 他强有力的解释把他妻子的痛苦变成了欢乐, 他们重新获得的如新婚般的快乐是无以言表的。

相反, 段玉初的好友郁自昌 (欲自昌) 是一个“情” 的化身, 他具有浪漫主义男主人公应该具备的所有优秀品质:温柔、专注、热情。他用任何可能的方式爱着她美丽的妻子, 但他却不能够将因过度思念自己、悲伤而死的妻子挽救回来。在遭受了与段玉初同样的折磨与痛苦之后, 郁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妻子。这个小说讽刺了这样一个事实:反对浪漫主义的段玉初因为他冷酷“无情” 的理性主义保全了他和妻子的性命, 使他们可以享受终生幸福的婚姻, 而浪漫的郁自昌却因自己的殷切热情赔上了自己的爱人;一个似乎缺乏感情的人却重获爱情, 而另一个满是浪漫与热情的人却失去了爱情。

这确实是一部巧妙的小说, 多型倒置从不同层次共同发挥着作用。从语言层面来看,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 回文是一个形象鲜明的讽刺语, 两种不同的叙述语言同时进行;从文本层面来看,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反转的命运, 一篇完美的翻案文章从内部体系中显现出了浪漫与理性的矛盾;从更高的层面来看, 这部小说用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变化来质疑“情”的超自然性。正如李渔作品的评论者杜濬所言:“此一楼也, 用意最深, 取径最曲, 是千古钟情之变体。”9

更有趣的是, 这部《鹤归楼》本身就是李渔的戏剧作品《慎鸾交》的剧情反转。《慎鸾交》大致沿用了《鹤归楼》的情节, 浪漫与理性的矛盾再一次在男主人公的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只不过主人公变成了反对浪漫主义的华中郎与推崇浪漫主义的侯俊。但不同于《鹤归楼》 中的段玉初与郁自昌的是, 华与侯在这部戏剧中扮演的是“欲望的客体”。因此, 主题也就由“谁得到爱”转变成“谁值得得到爱”了。作者李渔喜欢对待爱情理性的人超过只懂浪漫的人, 但他的这种表现方式也完全泯灭了“情”的自生性与独立性。

《慎鸾交》讲述了两个美丽大方的名妓寻找能够与自己结婚并且一直生活下去的理想伴侣的故事。通过对许多伪“风流”的情人的观察以及经历过无数次短期的激情后, 王又嫱将目标锁定在看似冷酷无情却内心火热的华中郎身上, 她相信华的理性与慎独会给她带来长久的幸福。王的爱情观并没有受到她的好朋友邓蕙娟的认同, 邓对理想的爱人保持着传统的观点, 并且深深地爱上了侯先生。一旦我们熟悉了李渔创作惯用的反转手法, 那么故事的情节发展与结局就显而易见, 因此, 就不在此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 从这个单一的故事情节我们看到:对李渔作品中的女主角们来说, 爱情就是对理想爱人的寻找, 而她们对爱情的感知就是由“欲望的客体” 决定的。

在第九回“心归”中, 王又嫱第一次见到了华, 她感受到了他身上所有的美好品质除了浪漫。华中郎到底是哪里吸引了王又嫱呢?这是作者一步一步设计出来的。 首先, 是华中郎的帅气与高素养, 但更重要的是华的自律品质。他对其他纨绔子弟和妓女们玩的那些无聊游戏不感兴趣, 同时他行为又非常谨慎, 尽量避开王又嫱火热的目光。华还有一个吸引王的地方就是他的文学才华, 由王发起的一次小比赛, 证明了华中郎是所有学者中最有才华的。从比赛开始到最后, 华都一直隐藏着自己的身份, 但我们知道他的身份对王来说太重要了, 王以借华的扇子为由, 想弄清楚他到底叫什么名字。那晚, 当华离开聚会独自回家之后, 王没有再接客, 此时华就成了唯一能够激起她热情的人, 也是唯一女能配得上她的爱的人。

李渔的另外两部作品被认为是以“情”为主题的完美改编。在描写女同性恋的戏剧《怜香伴》中, 李渔描写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浪漫爱情。该剧是从两位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年轻女子的邂逅展开的, 作者通过求爱、离别、 思念、团圆等一系列事件的描写来表现两个女子非常态的爱情, 最终以嫁给同一个男人收尾。许多浪漫的套话和观点都是出色的模仿, 例如:寺院是爱人们相遇的最好地方;出家人充当他们的红娘;情人们为以后的生活许下美好的婚姻誓言;为了见到情人而乔装打扮去拜访等等。在第二十一回“缄愁”中, 曹语花与侍女的谈话很好的揭示了作者改编的意图:

贴旦:那范大娘是个女人, 他有的, 你也有, 你没有的, 她也没有……

小旦:呆丫头, 你只晓得“相思”二字的由来, 却不晓得“情欲”二字的分辨。从肝隔上起见的叫做情, 从衽席上起见的叫做欲, 若定为衽席私情才害相思, 就害死了也只叫个欲鬼, 叫不得个情痴。从来只有杜丽娘说得个“情”字……

贴旦:杜丽娘虽不曾见男子, 还做了个风流梦。小姐, 你连梦也不曾做一个, 什么来由?

小旦:你若说起梦来, 我比杜丽娘还觉受用。自从别她之后, 哪一夜不梦见她?戴了方巾, 穿了长领衣服, 就象那日拜堂的光景。

【太师引】俺和她梦中游, 常携手, 倘儒冠何曾去头!似夫妻一般恩爱, 比男儿更觉风流。丽娘好梦难得又, 争似我夜夜绸缪!

李渔流畅而自然地给他的作品构建了一个从内部自我反思的“镜子”:一方面, 通过曹的叙述, 清楚地表明这部戏剧是对汤显祖《牡丹亭》的嘲弄, 而另一方面, 又通过侍女之口揭示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对情的执着是荒谬的, 并严厉地指责了他们。这其实是李渔在作品中与其他小说的“爱情观”进行辩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进行全面的论述。

在话本小说中, “情”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卑微的追求者向美丽优雅的女子表达自己奢侈的爱与狂热的奉献精神, 其中以冯梦龙的短篇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代表。《卖油郎独占花魁》讲述了一个英俊潇洒但穷困潦倒的男子爱上了一位名妓, 并最终通过自己善良与忠诚的品质赢得了女子的芳心的故事。女主人公是花魁娘子, 美丽成熟, 被迫出来靠身体赚钱, 但她非常明智地攒了很多钱, 希望有朝一日能赎身。她想出肉体交易这一招仅仅是因为这是找到好男人并与之结婚唯一的方法。 她幻想着结婚后变成模范妻子和丈夫的得力帮手, 一起经营出一个完美的家。花魁娘子作为一个典型的人物角色, 不仅使人联想到唐传奇中的李娃10, 也使人想到冯梦龙其他两部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与赵春儿11, 唯一不同的是花魁娘子选了一个卖油翁这样一个平凡人作为自己的理想情人和未来的丈夫, 这样的情节对白话小说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人公成功地追求到花魁娘子并最终与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多是因为男主人公独特的精神品质。年轻的男主人公秦钟, 社会地位低下, 没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他懂得爱的浪漫与风流。为了能够与花魁娘子共度一晚, 秦钟花光了一年的积蓄, 并耐心地等待了一个月。当那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 醉酒的花魁娘子未能如期而至, 但他并没有恼怒于她的迟到, 反而耐心地等待了一个晚上。最终, 秦钟用他的善良与温柔赢得了花魁娘子的爱情与财富。

李渔创作的短篇小说《人宿妓穷鬼诉嫖冤》 (《无声戏》 第七篇) , 则是对这个故事的反转, 是另外一部完美的改编, 两部作品都围绕男子的英勇与女子的心地善良两个方面进行创作。

李渔的小说不仅反转了剧情的发展, 还告诉了读者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矛盾的, 李渔表面是在写“卖油翁”, 实际却是在讽刺他。他从各个方面反转了原来的内容:把浪漫的爱情故事改编成反对浪漫的喜剧;把心地善良的歌女反转成精于算计的骗子, 英勇而成功的追求者则变成了笨拙而可怜的受害者。作品中的男主人公——身份卑微的理发师王四, 在看了《卖油郎独占花魁》 之后, 也希望碰到和秦钟一样的美事, 于是模仿秦钟所做的一切。他突然有了一个冲动而浪漫的念头, 相信自己有吸引女人的能力, 所以决定去碰碰运气, 他和雪娘、 另一个妓女还有老鸨一起签下了一份契约, 在几年内两者都需要出一笔钱, 目的是把雪娘从妓院里赎出来。从此以后, 王四便为奴为婢服侍雪娘, 五年之后终于攒够了雪娘的赎身钱, 但鸨母和雪娘却拒不承认与他之间立有契约, 认为这几年王四赚的钱, 都已经花在平常逛妓院上了。最后, 王四不仅赔上了五年来赚的所有钱, 还被人们戏称为“王半八”。

通过对冯梦龙作品的完全改编, 李渔的作品表现出对“情”与善良歌女的讽刺, 正因为他们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与幻想, 所以可以任意破坏和嘲弄。王四是一个“扮演者”, 也是秦钟的“仿制品”, 他给冯梦龙作品中的浪漫男主人公增添了些讽刺意味。王四的不幸与荒唐是秦钟浪漫行为与情感的一个扭曲版本, 当王四的“浪漫” 被人们嘲笑时, 秦钟的浪漫也未能幸免。

李渔这篇小说的结构同样是小说中的小说 (剧中剧) 的模式, 这样的结构模式有利于读者去判断小说中虚构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进而起到教化的作用。主人公王四本身就是作品《卖油郎独占花魁》的读者, 他的悲剧主要是由他无法分辨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所引起的。王四无法区分这两者, 因而也就无法应对其中的任何一个, 他也成为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物, 李渔把他的滑稽模仿作为艺术形象来进行批判。

摘要: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关于爱情的描写当中, 很多作者往往对“情”之一字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但李渔却一反常态, 在作品中往往贬低“情”的超然力量, 以一种反浪漫主义的写法揭示了浪漫与理性的矛盾。

古代爱情的唯美的诗句 篇8

曾经拍摄过《花千骨》《无心法师》《步步惊心》等荧屏热播剧的导演林玉芬介绍,此次《微微》的造型指导由电影《小时代》的艺术总监黄薇担任,创作过电影《花木兰》以及电视剧《克拉恋人》的史黎明担任美术指导,电影《捉妖记》的特效师CharlesLee把关剧中特效,黎红宙、蒋继正(代表作:《无心法师》)担任摄影指导。“这个阵容对于青春偶像剧来说可谓非常强大,我们希望能给观众最好的视觉呈现。”

继《杉杉来了》《何以笙箫默》收获高收视和强口碑以后,《微微一笑很倾城》是上海剧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第三次将顾漫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不同于前两部的职场环境设定,《微微》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学校园里。为了更加贴合剧中的青春气息,最大程度还原男女主角相遇的地方以及同处课堂的场景,前期拍摄大部分实地取景于上海松江大学城。

在演员的选择上,林玉芬表示剧中主要演员的年龄都不超过25岁是清色的“90”后“杨洋和鄭爽在年龄形象以及影响力上都非常占优势是男女主角的不二人选。”

除演员外,《微微》的剪辑师也非常年轻,“年轻的剪辑师更懂得年轻观众喜欢的画面衔接方式和动画表现形式”,林玉芬介绍该剧的后期调色也偏向清新有新鲜感的色调,让观众通过画面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校园青春气息。

难度与挑战上,林玉芬表示,《微微》这部剧没有太多故事中突,就是很单纯的青春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让观众咬牙的坏人作祟的情况下,要怎么把简单唯美的爱情故事拍得动人,留得住观众是很大的考验。”

除此,大量游戏情节的呈现对她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男女主角的相识相知都发生在游戏中,游戏环节不可或缺。以往影视剧中几乎没有大量游戏的影视化呈现,我们算是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微微》中游戏部分最终选择用真人秀方式呈现,即演员本人去扮演游戏中自己操控的那个角色。”这样会更有真实感观众也比较容易看懂故事情节”林玉芬说。

上一篇:二年级家长会后简短感言下一篇:如何关注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