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观(共5篇)
古代爱情观 篇1
爱情在中国人的眼里, 常常逃不脱忧虑、悲伤和惆怅。长期以来对中国女性的禁闭使得中国的爱情诗歌总带有哀怨的悲伤情调。唐代之后, 更多的爱情诗所表达的都是渴望与失望、留恋与离别后的思念。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多以闺情和景物描写为主, 一句“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道出了内心的孤寂和空虚。
传统中国文化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礼”的影响, 在抒发感情上, 包括爱情, 均比较含蓄, 古语有云:“非礼勿视, 非礼勿看, 非礼勿听。”由于礼是儒学四端中的其中一个原素, 所以在中国传统修身立德上, 礼便促使中国人在抒发感情上比较内敛含蓄, 如把感情抒发在书法和诗画中。所以在众多有关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中, 花在直接表达他们相爱情感上的笔墨不多, 反而花更多笔墨在他们的生活上, 表达出他们的恩爱。忠贞:虽然牛郎跟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见,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方, 仍然每年祈盼着相聚的那一刻。故事中牛郎织女对对方的感情忠贞, 跟传统中国文化对婚姻要抱一世的承诺, 对妇女有忠贞的要求相同, 这促使流传民间不同的七夕故事, 也有这分忠贞的相通点, 可见中国传统爱情重视忠贞的重要性, 令七夕故事在经历时间的洗刷下, 忠贞这个意味历久不变。不自由不自主:虽然牛郎织女真心相爱, 但他们的结局却令人倍感哀伤, 他们的故事尽管感动了上天, 可以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 但他们却要受三百六十四日的相思之苦。七夕的故事充分表达了, 人民对自由恋爱的渴望, 人民渴望如牛郎织女他们相爱的可走在一起, 但也反映了人民对受命运束缚的绝望, 他们知道命运弄人, 即使相爱也没有好结果, 如牛郎织女饱受相思之苦。其实这和古时中国婚姻制度有关, 因为古时中国婚姻往往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摆布, 由于父子一伦在五伦中比夫妇一伦更为重要, 所以基于孝的表现, 尽管大多数人民也渴望自由自主的恋爱, 但对盲婚哑嫁也不会作出反抗, 所以自由恋爱的事, 便寄情于传说中。淡泊隽永:《鹊桥仙》词中, 歌咏七夕牛郎织女这两颗星, 歌中有句“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作者似在怨恨有情人聚少离多, 但作者笔锋一转, 却又送来一句“两情若是天长地久时, 又岂在乎朝朝暮暮”, 诉说出爱情不只是在乎于相聚的时间上, 《鹊桥仙》充分刻划出中国传统爱情虽没有西方爱情中的激情及荡气回肠, 但那份爱却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令中国爱情显得额外隽永。阶级限制:牛郎织女虽仙凡相恋, 但却换来三百六十四天的相思之苦及一天的相见的结局。这与传统中国文化对爱情结合上的观念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相信“竹门对竹门, 木门对木门”, 如果出现错误的配对, 只会落得悲哀的结果, 就好像牛郎织女仙凡的配对般。传统我国文化中, 人们相信婚姻是把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联系的桥梁, 所以出现了以婚姻图利的政治婚姻, 在这错误的政治婚姻影响下, 婚姻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 如促进两家的生意关系, 所以出现了阶级上的限制。恩爱不明:往往把恩爱当作爱, 为了报恩而付出爱情。其实, 恩情是站在不公平立场出发的, 一个在高处施恩, 一个在低处受恩, 但却无力回报, 只好“以身相许”。但这种恩情却不是爱情, 爱情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就是必须男女双方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作情感的交流。感恩该报无可置言, 但却不该, 也不能以爱情回报。恩爱的不明, 是中国传统对爱情的最大误解。因此有此流传着的七夕故事有报恩为牛郎织女爱情的起始, 如其中一个以“牛郎还回织女的衣裳, 织女便应允牛郎当他的娘子”。
换个视点, 小说应该是描写故事的了, 看看最通俗的一种模式即是:在某个集会, 或是家中来了某位年龄相仿的客人, 由于本来就很少出门见人, 所以很容易就产生爱慕。而后是自然的烦恼和伤感。在社会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下, 以至于她只能尽最大力量掩饰这种模糊而强烈的愿望, 然后私交, 接着总会有点什么插曲, 要么是战争使得两人身处异地, 要么是其中谁被父母强硬地包办了婚姻, 要么公子赶考期间发生变故, 致使双方等待、翘盼、焦虑。感情真挚热烈的话, 会得个相思病, 这种模式在中国爱情故事中是惊人的相似。为情所困, 面无血色, 眼神暗淡, 父母担心, 再迅速安排个婚姻, 正如中国戏曲通常的大团圆结局的最后一句所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对这种哀怨的处境, 现代的恋人们应该算相当幸福的了。没有上级对下属的所谓“赐婚”;没有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的指腹为婚;没有一女只侍一夫的社会伦理要求。社会的文明程度能改变爱情的方式, 却扼杀不了爱情。无论什么社会属性, 统治阶级如何把女性禁闭起来灌输成套的传统道德教育, 爱情都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会因为社会背景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改变的只是形式上的现象罢了。
那么纵看古今, 难道社会就现在突然转变了认识, 变得开放了吗?
追溯到远古时代, 人类诞生已有300万年左右了, 虽然当时还存在着动物的一些本能, 但也有些禁忌了, 这应该算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开端吧!当时是不存在爱情的, 当然这个只是一家之言, 并无根据。
爱情产生至少是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专一;第二平等;第三文化素质。爱情是多方面感受的综合体验, 关系到个人品位、理想、道德、志趣等观念。“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在《诗经》中已经很清楚地写了男女双方所倾慕的对象标准了。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 也直接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和苦苦追寻。
横向展开世界的画布, 时间恰恰与影响甚远的西方柏拉图式的爱情相符合, 是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现存最早的文献了。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 影响了一代代的西方人。中国人称柏拉图式的爱情为“精神恋爱”, 这种爱情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肮脏的, 认为爱情和情欲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 当心灵接受真理的时候, 必须屏弃肉体, 这时人的肉体被罪恶所污染, 人要追求真理就必须放弃肉体。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难以接受的, 这是一种升华, 可以理解成这种爱情是柏拉图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 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爱, 一种理想的爱情……
回到中国, 开始有爱情时, 人的意识是模糊的。直到夏开始的封建社会, 这不仅意味着社会的进步, 同时意味着封建的枷锁开始套住了人的颈项, 春秋战国以后媒约婚姻已经正式确立了, 《诗经·齐风》:“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随着制度的发展, 禁忌也随之变多。如果说之前还有些“上古遗风”的话, 秦朝的中央集权, 除了对君对臣的统治, 还牵扯到对女子的控制, 这种强制和压迫的避开爱情, 使得朦胧更加深一层。到了隋唐, 特别是出现了“贞观之制”“开元之制”以后, 社会物质文化奢靡之风开始蔓延, 最具典型的是帝王的“爱情”。唐玄宗多年贪求美色, 造成了国家的悲哀, 也造成了自己与杨玉环的个人爱情悲剧。不过试想, 一个帝王后宫三千, 谈何爱情?
中国历史的反反复复、离离合合。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入人心, 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 女子的裹脚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起, 男女授受不亲。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 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 体现了“存天理, 灭人性”。他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可以说在封建社会, 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
古代和现代的爱情观念, 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重视结果, 一个重视过程。古代爱情悲剧, 一般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作者抒发感情的同时也顺势批判了一下当时的社会统治阶级, 这也算是一种反抗吧;要么就是常见的喜剧,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一婚终身。所以婚姻在当时应该算是爱情的一个载体, 没有婚姻的门面, 再伟大的爱情也终归被人唾骂, 而为这个爱情所牺牲掉的除了名誉、未来的幸福之外, 还有失去性命的可能。统治者制定了种种酷刑, 来对付在没有婚姻的护栏之下陷入爱情的女子们。
直至清朝之后, 一些有识之士才开始认真思考这种男女不平等的合理性。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就当时的婚姻制度也做了相关的规定, 提出“凡是婚姻不论财”, 这才彻底结束了持续了几千年的买办婚姻, 还不忘记发个证明, 这已经和现在的结婚证有些相似了。女性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也就提供了婚姻真正是为爱情而结合的可能性。
中国历史悠悠千年之长, 封建社会的压抑沉重的枷锁, 网住人的躯体, 却不能遮住人的眼睛。统治阶级为了深化自己的统治, 愚弄压制臣民, 制定了条条戒律。爱情是一种在自由交流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产物, 是精神和情欲相结合的产物。夏商之前的人们, 是母系氏族社会, 所有人都没有父姓, 惟有一个母亲。没有绝人性的制度, 也没有吃人的封建思想的侵害。乍看下, 封建社会真的好似一颗毒瘤, 而原始社会则跟现在一样自由、优裕、快乐……其实不然, 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 对于很多天理生理的常识的缺乏, 也一样会有很多禁忌, 等到人学会了用制度来要求自己和他人的时候, 实则社会是进步了。原始社会没有这么多禁忌, 自从进入封建制就多起来了, 那是因为社会结构复杂了。
跳转到现代, 人的自由意识增强了, 却也多了些灰色的影子。时间紧凑, 现代人生活忙乱, 无暇顾及太多的情调、浪漫, 社会是个大的转轮, 人人都求发展, 事事求效率。做任何事情都在时间的预定下, 过着规矩但不规范的生活, 包括爱情。现代的人怀疑爱情, 就像怀疑周围所有的一切一样。人的物质条件和从前相比优越多了, 自由多了, 但是自身却变得脆弱了, 变得好猜忌了。人群居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脱离不了群体;现在单干了, 我们该庆幸的是社会发展了。社会结构复杂以后, 人的结构也复杂了, 谁让人是适应性的动物呢?
现在的人受到的外在诱惑和以前相比甚至多出几十倍, 时时刻刻都应接不暇, 人们学会了自我保护, 时时刻刻都在自我保护的状态下, 怀疑的心态是不可避免的了。
然而, 爱情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 不是因为社会有了制度才分出不同的爱情, 爱情本身就存在, 制度只制约了人们的表达方式。纯真的爱情自古就一直在被人们追寻, 一种理想的境界一直被世人所向往。诚挚交流, 坦诚相对, 没有欺瞒, 没有势力, 没有阶级, 没有占有, 没有分离, 没有悲伤……似乎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境界。从财产私有化开始, 人就是不可能平等的。
爱情是一场战争, 战争期间是激烈, 战争结束后是平静, 能接受平静单调才是爱情最终能长久的最好保障。不同的是战争带来的是利益, 而爱情不是。大多数人都会抱着一个理想:爱情走向婚姻, 婚姻是一种比爱情的罗曼蒂克更朴实、更现实的情感, 是对爱情的承诺, 虽然明明知道爱情没必要承诺什么, 但人的本性总是惧怕失去的。从小孩子刚开始从镜子里认识了什么是“我”以后, 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学会另一个词——“我的”。人类喜欢拥有东西, 而不仅仅只停留在欣赏上, 古代帝王后宫嫔妃无数, 那是占有的心理在作怪, 因为他有权利, 所以他拥有了;平民百姓不是不想拥有, 只是他们没这个能力。
恋爱中的人最容易“神志不清”, 人是喜欢掩藏自己的缺陷的, 而再骄傲的人在情人面前也会坦白自己的一切, 放弃一切的伪装, 展现最本质的一面。如若不是, 那他只是欺骗了自己, 然后透过被欺骗的自己来对人真诚。
总之, 来自灵魂的爱情是美丽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人, 对爱情的渴望是一致的。爱情来了, 要以最诚挚纯净的心灵去接受, 去体验爱情。
摘要:传统中国文化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礼”的影响, 在抒发感情上, 包括爱情, 均比较含蓄, 因此较之现代而言, 它忠贞、内敛含蓄、不自由不自主, 但又淡泊隽永。受古代社会阶级门第等的限制, 所以古代的爱情故事多以悲剧结束;同时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以中国古代的爱情多与婚姻无关。而在爱情婚姻中, 女性更是饱尝了身心的双重痛苦。
关键词:爱情,伦理,含蓄,悲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
[2]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研究.
古代爱情观 篇2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爱情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 篇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 篇2《九歌·少司命》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 篇3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 篇4《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 篇5上邪(汉现代经典爱情诗)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怨情(唐现代经典爱情诗)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望夫石(唐现代经典爱情诗)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转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返来石应语
相思怨(李冶)
人性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临时断。
卜算子 答施(宋)乐婉
相思似海深,往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千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卜算子(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爱情诗句大全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雨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堪、荒凉清秋节!今宵酒醒那边?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 篇6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乡信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抵驾群才。出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描写悲伤的诗句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时登大楼山,举手望仙真。
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离合悲欢总关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描写悲伤的诗句
尧民歌(元)王实甫
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
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
一剪梅蒋 捷
舟过吴江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经典诗句 秋娘渡与泰娘桥②,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 篇7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
很多时候,初见,惊艳;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过后,回首走过来的路,才发现也不过如此。
只要你坚定前进的方向,或者说,归去的方向,那你又何须去管他路途上是风雨还是晴天。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百度搜索的名字,便是由此诗句而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往阴暗处寻找我们心中的她,却总不见其影踪,蓦然回首,才发现她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了古今多少人的愿望。
就像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其实啊,人生在世,求什么呢,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生死相随,这一生,也就够了。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永远是这样,人的心啊,看过辽阔的大海,就看不上寻常的小溪小河了,去看过巫山的云,就不觉得其他地方的云是云了。
所以其实不要太早遇见好男人/好女人,因为万一捉不住他/她,你会一辈子都活在这句诗句里。
6、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若是不见也就罢了,若是相见,却互不认识,就这样在岁月里蹉跎地擦肩而过,那该是多么令人心碎的一幕。
7、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泉水就要干涸了,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唾沫来喂养对方,但是,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谴责“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的。与其两个人一起受苦,不如相忘于江湖。
8、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心爱的人早就不知道去哪了,桃花却依然是微笑地在春风中绽放。
以笑映悲,很不错的手法,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现在回想,旧情难忘,犹可追忆,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
一个“已”字,可怕至极。
若非当初年少无知,何至如此!
1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哪怕是苏轼那样的豪迈男儿,对着亡妻的坟墓,也只有感伤的份。
读古代爱情诗,感悟现代爱情 篇3
柏拉图对话录里阿里斯托芬对爱情所作出的绝妙譬喻:人原先是一个整体, 由于强行分劈, 才有两性。两性的情爱, 正是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 (柏拉图, 《酒宴篇》) 。这譬喻的深刻处, 就在于凸显出了两性关系的本质:爱情是生命对生命的肯定。歌德说:“人生之中有爱情, 就恰如自然界有春天, 大地上有鲜花。”爱情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在各国历代文学中都占重要地位。“夫妇, 人伦之始也”, 所以爱情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命脉, 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在两千年前的《诗经》中, 爱情的多声部乐曲就已经开始鸣奏, 从开篇的《关睢》里我们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人类之爱。
在中外文学的浩荡长河中, 以爱情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是永远也不会凋谢的、动心的波浪。从古至今, 有人为爱痴, 为爱狂, 为爱泣, 为爱痛, 为爱生也为爱死。多少痴男怨女让我们同情, 更是被铭刻在心底不能忘记。当今之世, 观念日新而世风日下, 物欲横流人欲泛滥, 不论权势不计功利的爱情, 真正海枯石烂的恋情, 大约只能从诗经从汉魏乐府从梁祝之类的民间传说中去找寻了。在滚滚红尘之中, 为俗物尘情所累所困的现代人, 如果能捧读古代那些优美的爱情诗, 像沙漠中的旅人捧起一泓清泉, 像闹市的居人捧读一山翠色, 他们蒙尘的疲累的心, 也许会受到清纯的古典的洗礼, 得到休憩和净化。让我们一起为爱感动。
一、爱的求索
中国文化对于爱情, 向来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隐避情结, 中国文人更愿意将爱情化在亲情中咏叹, 这种含蓄像一枚坚果的壳, 把最能表现性灵和柔情的部分包起。在层层礼教和儒家仪式的捆扎之下, 什么样的锤能够敲开这层坚硬的外壳?儒家的家庭观念重视秩序, 并持两性不平等的主张, 甚或可以说:“夫为妻纲, 夫唱妇随。”婚姻不自由, 受家庭和社会舆论干涉。婚姻有时成为年轻人为家庭尽义务的一种形式。但无论如何阻挡不了人对真爱的求索, 即使在千年前就已如此的炽热和率真大胆, 只因为是在追求着生命性灵的完整。“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这是《诗经》留给后人的第一句爱情宣言。
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就是描写爱情的。第一首咏叹爱情的诗歌, 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诗篇中固然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中表现着“君子”对“淑女”的情真意切, 但这须从“君子好逑”之“好”的意义上来理解。诗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写的, 它不是说的哪个“君子”的“寤寐”、“辗转”, 而是借这种一般情态来倡扬“君子”对“淑女”的应有情分。“寤寐”云云, “辗转”云云, 不可谓之不失态, 不可谓之不“发乎情”, 但只有在正当的婚姻关系前提下这才是值得称道的, 才是“止乎礼”的。质言之, 《关雎》所立意歌唱的是今之所谓“恩情”, 而不是爱情, 伦理的意义大于生命的意义, 是对伦理意义上的夫妻恩情的强调。
在今天, 或许仍有人追求刻骨铭心、生死相许的爱情;或许有更多的人仅凭习惯和道义维持着婚姻, 他们朝夕相处, 同床异梦, 白头偕老。无论怎样, 我们仍旧会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成眷属便要常相守, 在相守的过程中执著专一, 不离不弃。外遇问题为中国社会所难容忍, 《易·恒卦》谓:“从一而终。”为人夫者也应在情感的托付上, 对妻子忠贞不渝。外遇是对配偶精神上的不贞, 情感上的背叛。在夫妻之间长期的相互冷漠与疏离下, 声气不通、情性不感、貌和神离的夫妻, 失血的空壳家庭日渐增加。我们一味追求个性的张扬, 个体本位为中心的文化渗透无疑是有影响的。我们不论其好坏, 只是觉得偏离了我中华家族本位的文化传统。爱与不爱, 相守与相离的愉悦和痛苦是一样的深刻和难以言表, 几千年前的古诗中有着我们现代人的悲欢离合, 爱的深刻和被弃的痛苦也是不变的, 那发自内心的哭诉和悲愤是一样的。
二、爱的单纯与炽热
“风雨凄凄, 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风雨潇潇, 鸡鸣胶胶。既见君子, 云胡不瘳?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单纯女子的爱的至纯至真, 爱人就是阴雨表。那份单纯、简单的满足让我们怀念和感动。现代的我们丧失了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 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塑造、打磨出了世故的灵魂。
我们一起重读一下这首古诗, 体会别样的冲动和感触。
你侬我侬, 忒煞情多, 情多处, 热如火。把一块泥, 捻一个你, 塑一个我。将咱两个, 一齐打破, 再捻一个你, 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 (元·管夫人致赵孟頫)
这首元曲围绕单一的“泥塑”意象, 表达男女两心相依的思想。这种心心相印, 彼此之间装着爱人的理想, 在今天似乎受到无以伦比的超越。恋人间、夫妻间的忠诚受到挑战。对爱人对家人的有责任感的少数被我们大加赞扬, 因为日见其消减。金钱、肉欲的诱惑让一些人丧失、忘记彼此的许诺和忠诚, 可以不畏人言, 堂而皇之地做“情人”却冠之以“真爱”或情不自禁;可以告诉爱人“我爱你, 但我真的无法和你在一起”或“我爱你胜过爱自己, 但我怕你承受压力太大, 所以我不能离婚”, “我想你但我不得不和她 (他) 在一起, 我要生活”……太多的理由让人们不得不原谅爱人的背叛、欺骗或背弃, 彼此感觉不到对方的痛楚, 因为彼此的心不相连, 未相通, 彼此的心没有融合成一体, 爱人彼此之间的忠诚和唯一被践踏。我们忘了徐志摩对他的“眉”说:
我是否能给你一些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人能给你的东西, 是否在我的爱你的爱里你得到了你一生最圆满、最无遗憾的满足?这问题是最重要不过的, 因为恋爱之所以为恋爱就在她那绝对不可替代的一点;罗密欧爱朱丽叶, 愿为她死, 世上再没有第二个女子能打动他的心;朱丽叶爱罗密欧, 愿为他死, 世上再没有第二个男子能占有她的一点子的情, 他们的恋爱之所以不朽, 又高尚, 又美, 就在这里。他们俩死的时候彼此都是无遗憾的, 因为死成全他们的爱到最圆满的程度, 所以这“Die upon a kiss”是真钟情人理想的结局, 再不要别的。“定情”the spiritual engagement, the great mutual giving up———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两个灵魂在上帝的眼前自愿的结合, 人间再没有更美好的时刻———恋爱的神圣就在这绝对性, 这完全性, 这不变性。 (徐志摩, 193)
在徐志摩看来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 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 这是不容质疑的。一些青年不知是忘却了, 还是不屑徐氏这样的感情奴隶和“玩物丧志”之人。我们或许会耻笑如此的“痴狂”或至少有人会不理解此等愚蠢举动:“为爱放弃生命”。爱人间如此的相容、相依, 让我们怀疑其真实性, 毕竟文学创作是高于生活的。当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一些大学生为彼此的爱, 忘记亲人的含辛茹苦, 忘记其所肩负的社会和家庭责任, 遗弃众多爱他们、关心他们的人, “决然”选择死亡。我们为其惋惜, 惋惜年轻生命的白白葬送, 我们不会被感动, 不会称赞其崇高, 甚至会鄙视这对“鸳鸯”的懦弱和肤浅。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痴情男女很少而且愈来愈少。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忘了爱, 忘了爱人, 感觉不到心痛, 甚至会过得更好、更愉快。只因彼此的心相隔太远, 何谈融为一体, 你的心就是我的心, 你的痛就是我的痛。你的悲痛我无法理解更无法为你消解。或许在逐渐变得理智和聪慧, 在此不敢妄作评论, 只是出于困惑, 将其呈现出来以供思考。
三、爱的背弃与伤痛
有爱就有爱的背弃, 有背弃就少不了痴男怨女的痛苦和悲哀。
妾薄命
明·袁宏道
落花去故条, 尚有根可依。
妇人去夫心, 含情欲告谁?
灯光不到明, 宠极心还变。
只此双蛾眉, 供得几回盼。
看多自成故, 未必真衰老。
辟彼数开花, 不若初生草。
织发为君衣, 君看不如纸。
割腹为君餐, 君咽不如水。
旧人百宛顺, 不若新人骂。
死若可回君, 待君以长夜。
现代译文:
落花离开原来生长的枝条, 还有树根可以依靠。
妇女失去了丈夫的欢心, 那难言的痛苦向谁诉告?
晚上点燃的灯光不到天明, 宠爱至极还会变心。
只有这一双长长的蛾眉, 能供得几次回头顾盼怜爱深深。
看得多了就旧而生厌, 我的容颜未必真正已经衰老。
譬如那开了数次的花树, 不如那刚刚长出来的鲜草。
用头发为你编织衣裳, 你心目中还比上薄纸一张。
割下身上的肉为你准备饭食, 你吞咽时还不如清水一汪。
原来的妻子百般婉曲顺从, 还不如听取那新人咒骂一场。
如果一死可以使你转意回心, 我等待你在死亡的地上。
“妾薄命”本为乐府旧题, 多写弃妇之情。此诗也是如此, 共分五层, 四句一转, 自悲自叹, 如怨如诉。“待君以长夜”是旧时代弃妇没有出路的出路之一, 真是可怜亦可悲。即使现代, 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仍在上演如此的悲剧, 她们企求丈夫的“回心转意”;等待爱人的怜悯和施舍;她们能接受形同虚设的婚姻和屈辱……这里看到的是弱女子的哀叹, 是被弃后的自卑, “进退无颜仪”的复杂心理。由于女性的地位下降和从一而终观念的影响, 弃妇的命运便日益悲惨了。素洁美好温淳的女性面对被弃的命运, 已经不苛求男子对爱情忠贞, 只求能够不被赶出家庭。我们为其感到心痛却无奈。或许爱使人丧失了自尊和独立感, 因为我们生活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男女为了爱而放弃生命:“我的生命不能没有你, 没有你, 我的生命没有意义。我能容忍你爱别人但你要在我身边, 你只能是我的……”这样的故事仍然在发生。为爱痴迷不悟, 为爱忍辱偷生, 为爱彻夜难眠, 为爱肝肠寸断, 生不如死, 为爱不惜以死要挟……多少人为爱快乐, 更为爱哭泣, 爱不能少, 但当爱逝去时, 该如何释怀, 如何面对自我的生活?这让我们叹, 让我们忧。时至今日, 具有感情和经济独立性的女性能洒脱地说声“拜拜”而各奔前程吗?可能会有人说:“满大街都是男人……绝不会再在一棵树上吊死。”但大部分人是不能如此洒脱的。爱让人生美好, 爱让人幸福, 爱让人有智慧, 所以当爱不再时要放手还彼此以自由也是一种爱。我们总说西方人对爱特别潇洒, 其实作为人, 其情感是一样的, 爱的执着更是不变的, 承受的伤害同样沉重, 只不过由于其历史和经济条件造就了女性的不同地位。在我国这首诗———《妾薄命》中女主角只是一味埋怨命运, 对爱人无厌恶和埋怨谩骂的语言, 对其爱人仍流露渴望和幻想。
《诗经》里也有弃妇的感叹, 但那不是后现代意义上的弃妇。“江有汜, 之子归。不我与, 其后也悔” (《召南·江有汜》) 。纵然情人背弃了她们, 他也会为忽视她的价值而后悔, 终究会回来的, 这是何等的自信。而在《褰裳》这首活泼的诗篇里我们读到的是:“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这种大胆的邀请让我们欣赏和羡慕, 那种洒脱更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在这里“思我”之“思”表现出爱情的决定意义, 如果“我”是“子”思的对象, 则“我”可以将一切困难俱抛脑后, “我”对“子”可以不再是“思”的独立存在, 而无所保留地归属于“子”;如果相反, 则“子”对“我”就不再有任何的意义。“思”是“我”与“子”一切关系的实质和基础。在这诙谐而又决绝的诗篇中, “岂无他人”一句是值得注意的, 它突出爱情至上, 爱作为强大的生命力是自发的, 因此需要男女在社会关系上的绝对自主。
上面的诗歌都表现“弃妇”的埋怨, 以及其不同的态度和反应, 今天依旧在一幕一幕地上演, 内容相差无几, 促使人们感叹我国道德伦理的早熟和文化的理性。但那已是历史, 在今天, 女性有了独立的思想和经济基础, 她们在变化, 追求物质和情感完美, 不再被传统的婚姻观和女性的所谓“三从四德”美德所限制和约束。在现代, 我们会听到对“见异思迁, 朝秦暮楚, 见钱眼开”或傍大款的女性的埋怨, 这就打破了几乎全是“闺怨”诗的传统。女人不再埋怨更不需要埋怨, 因为我们在成长。
“软弱”不再是女人的代名词, 她们不是缠绕在男人身上的藤, 而是独立生长的高树, 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独特内容。她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不把失败看作最后的结果, 也不把爱的遗失当作整个世界的陷落。无论是艳阳或阴雨下, 她们在微笑着。
四、一样的真谛, 不一样的诠释
对爱人的渴望和追求在任何民族都是永远不变的主题甚或生存意义。在我国没有谁比徐志摩在爱情至上和爱情神圣上走得更远。徐志摩相信, 即便到了世界的末日, 上帝的最后审判之时,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唯有爱的真理颠扑不灭, “在主的跟前, 爱是唯一的荣光”。“我没有别的办法, 我就有爱;我没有别的天才, 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 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 只是爱”。“恋爱是生命的中心和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 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 这是不容疑义的” (李欧梵, 199) 。徐志摩把爱视作一项人生准则来追求。他的诗总与爱、死亡联系在一起, 死成了爱的最高形式。这与他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熏陶有很大关系。西方的传统宗教使人们相信, 人生并不终止于死亡, 即使在死亡以后, 也还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等着他们。如果在人世爱情难以实现, 那么可以到天国去实现夙愿;如果在人世爱情被迫中断, 那么可以到天国去重续前缘。死亡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去实现梦想, 借此也读出徐志摩对爱的痴狂。在今天我们的爱被世俗化得几乎感不到心跳和兴奋的感觉时, 重新审视和思考如此惊心动魄的爱。爱是一切, 为爱而死, 已经不再被我们现代青年视为崇高和伟大, 相反我们会耻笑其为懦夫。爱不能走得太远, 逾越伦理道德的爱注定是痛。我们不断追求爱, 但生活不只有情爱, 有太多的关爱、慈爱及责任需要去承担。我们不能走得太远, 更不能怀疑纯洁、真挚的爱。
理想的爱情往往遭遇不期而至的阻力, 因为残缺而变得更加完美。与自己爱的人一起爱每一个阳光灿烂日子, 并肩度过风雨灰暗的每一天, 过平淡的一生, 也是一种完美, 一种幸福。
参考文献
[1][春秋]孔子.诗经.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2]杨庆存.传承与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 1997.
[4]李元洛.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
[5]周永启.英诗歌200首赏译.海南出版社, 2003.
[6]徐志摩.徐志摩作品集.接力出版社, 2005.
[7]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爱情传说 篇4
“市场”, 这个神奇的词语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 甚至也存在于人们的感情世界中。市场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存在着买卖双方———稀缺资源的有效分配者, 有产品的供应, 也有对产品的需求。在爱情市场上, “爱”与“情”是爱情的产品, 供应方生产“爱”、“情”, 需求方消费“爱”、“情”, 当供给与需求达到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时就达到了均衡。除此之外, 在正式成为情侣之前, 男人和女人都在为寻找配偶而竞争, “高富帅”和“白富美”是爱情市场中的稀缺资源, 他们同时拥有财富与仪容。于是, 希望用低成本投入买到高性价比爱情的人常常会冒险一试。这其中就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左右了人世间男女的悲欢离合。恰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所说:“未婚男女在不会使其中至少一方的生活变糟的情况下才会结婚。”[1]132显然, 在一个有效率的爱情市场上, 男女双方都力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达到最大化, 这就意味着:1+1≥2”的爱情才可以修成正果, 即男女婚后总效用应当大于那男女婚前总效用。
分析中国古代爱情传说, 才子配佳人的爱情总是以喜剧收尾。才子、佳人均是稀缺资源, 他们的结合应证了贝克尔所说的:“一个有效的婚姻市场总是有完全相称的婚配, 高质量的男子与高质量的女子结婚。”[1]130这样的婚姻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也可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与此相反, 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往往以悲剧收尾, 从《牛郎织女》到《白蛇传》, 这些传说反映出:门不当户不对或是阶级不同产生的成本效益失衡, 并最终导致美好爱情的夭折。“山无棱, 江水为竭。冬雷阵阵, 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别。” (汉魏乐府《上邪》) , “在天愿做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自居易《长恨歌》) , 这些震撼人们心灵的誓言背后又有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 这其中蕴含的又是怎样的经济学哲理呢?
二、成本收益失衡的爱情悲剧
在商品市场中, 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运用到爱情市场上, 要拥有一桩稳定的婚姻, 男女双方的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必须是平衡的。若其中有一方付出的成本大而得到的收益小, 就会造成婚姻的不稳定。由此, 爱情市场上的那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即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量, 与其每增加一单位投入的成本是相等的, 此时他们的婚姻达到均衡。
以戏曲中的陈世美与秦香莲为例。书生陈世美与民女秦香莲本是一对恩爱夫妻。穷秀才与贤惠女的相爱, 成本的付出与获得的收益基本上是均衡的。之后陈世美进京赶考, 一去三年杳无音信, 秦香莲在家里奉养公婆和抚育儿女。当她携一双儿女进京寻夫时方知陈世美科考高中状元, 且已娶了皇帝女儿成为东床驸马。此时男方的地位、能力、收入都产生了变化, 爱情的均衡也被打破。如今的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成本与收益的比值发生了变化。作为驸马状元的陈世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寒窗苦读的书生了, 在这桩婚姻中他付出的成本已经是大于获得的收益。于是衍生出后面一系列的情节。陈世美不但不认妻儿还欲加害她们母子。秦香莲百般无奈, 喊冤开封府。最后陈世美死在铁面无私的包公的龙头铡下。这一桩爱情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的爱情的均衡在男方地位发生变化后被打破了。“爱”、“情”供方之一男方因为成本收益的不均衡决定放弃生产“爱”甚至“情”, 于是, 爱情的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三、帕累托最优下的爱情均衡
爱情的归宿是婚姻, 门当户对的婚姻模式最易达到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 在该状态上, 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3]高质量的男女结婚, 更容易获得帕累托改进, 愈能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门当户对”的爱情容易实现帕累托最优。元杂剧中, 落难公子与富家小姐私订终身于后花园, 但总有人棒打鸳鸯, 最后落难公子金榜题名中状元, 奉旨完婚, 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开始落难公子和富家小姐是门不当户不对, 但在落难公子中状元后男方的地位、收入都改变了, 使得爱情双方的成本与收益达到了均衡, 由门不当户不对变成了门当户对。
也许有的婚姻中缺乏儿女情长的爱情,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婚姻的效用获得最大化。比如说古代的和亲制度, 不仅使得两国的经济贸易都得到发展还维护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和亲公主与藩王之间起初并不存在爱情, 但这不妨碍婚姻中融入的对国家的“爱”与对人民的“情”。和亲公主带走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等为和亲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都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李唐王朝与东突厥阿史那社尔的联姻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阿史那社尔与衡阳公主结婚后, 在唐与周边的多次战争中屡立战功, 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统一;西汉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 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 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再比如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使得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而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 和亲的双方获得了帕累托改进, 出嫁公主为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和平统一, 与公主和亲的藩王也为自己的国家取得经济上的发展和政治中的稳定。
四、结论及延伸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爱情传说以悲剧收尾的根源在于他们的爱情不符合经济学追求最优的本原。事实表明, 那些符合经济学追求最优本原的爱情才有可能以圆满结局, 所以“门当户对, 才子配佳人”, 这些古老的观念在五千年文化的洗礼中仍经久不衰, 并且绵延至今, 依然扎根于爱情世界里。例如:最近轰动社会的富豪征婚事件, 就是典型的门不当户不对, 富豪要的是女方的美貌, 女方爱的是富豪的钱财。然而美貌是贬值资产, 不但贬值, 而且是加速贬值, 随时间流逝, 美貌消逝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一旦消逝, 则价值也随之逝去。但富豪的钱财却是增值资产,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继续增加。于是, 当女方的美貌逐渐逝去时, 富豪必然会觉得自己的支出成本高于获得的收益。这时, 他可能会选择立即退出而不是长期持有。爱情的悲剧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的。
当然, 有人会反对说:“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那些把爱情看得比生命还珍贵的人, 一定不会把财富看的比爱情还珍贵。但俄罗斯的一份调查结论或许更有说服力, 这份调查中表明:那些因为爱情而结合的夫妻, 80%都感觉不幸福, 反倒是那些因为功利而结婚的夫妻, 感觉幸福的比例大大超过那些仅仅因为爱情而结婚的夫妻。[4]这里的功利指的就是爱情所必须的物质基础, 这也印证了古人所言的“门当户对,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摘要:“门当户对, 才子佳人”, 这句古话流传了千年, 至今还对人们的婚配观念有所影响。剖析中国古代爱情传说, 其悲喜结局主要是以经济学为根源的, 从而得出结论:只有门当户对的爱情才符合帕累托最优, 才能够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成本收益,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1]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 王宇, 译.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252.
[3]和亲[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305.htm.
古代爱情观 篇5
当今学生现代的爱情道德观已与古代传统的爱情观有着明显差异, 那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代爱情诗歌, 并接受和理解中国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呢?
一、激情导入, 将学生带入中国古典爱情诗歌崇高的艺术境界中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教师的饱含感情、富有激情的导入, 会激活整个课堂, 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 从而使晦涩的诗歌被学生所喜欢, 使诗歌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所接受、所延续。
英国哲学家赫士列特曾经说过:“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教师激情的导入不仅是教师激情的语言, 更可以激发学生情感, 调动生的学习热情。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是充满浪漫主义的, 学习新课时, 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导入, 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 使学生身临其境, 不知不觉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如在学习《诗经》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春华秋实, 是自然规律;少女怀春, 是人之常情。中国人谁不喜欢读爱情诗歌、传爱情佳话。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 家喻户晓;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剧, 传唱至今。这不, 走进《诗经》, 我们会发现这里也有这么多的爱情诗!读了它, 我们会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会知道什么才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观, 同时也会明白: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爱情也不都是甜如蜂蜜的, 欢乐是美, 忧愁是美, 悲戚是美, 分分合合都是美。这样充满激情的导入, 让学生对爱情诗歌充满向往, 在憧憬中全身心投入, 既感受到诗歌中关于爱情的真挚情感, 又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二、用实实在在的课文分析,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爱情的忠贞感人
鉴赏古典诗歌, 必须读懂字面意思, 了解诗在写些什么, 才谈得上欣赏、分析、评价。我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时候, 需要借助于文言的基础来读, 如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学常识等。尤其是对其中的关键词, 既要立足词语本意, 又要结合具体语境, 挖掘其内在的含义。抓住本意, 由浅入深, 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精选这个词语的“良苦用心”。此外,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爱情诗歌中, 诗人内心的情感往往融入意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表白, 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读者品味咂摸, 含英咀华, 自然也会受到艺术上的熏陶感染, 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价值。此时, 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 而且是饱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 却句句是情, 字字含意, 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的情感之流。
例如, 《迢迢牵牛星》这首爱情诗为什么如此感人至深呢?我们抓住文本来分析, 其原因之一是牛郎织女的勤劳与刚强的感人。在一起生活时, 他们男耕女织, 相敬如宾;在被银河隔离后, 他们还是继续辛勤劳动, 刚强地活着, 为的是不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和爱情的追求。我们看织女被银河所隔后虽然悲痛欲绝“泣涕零如雨”, 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在中国人眼里,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的织女形象和她那勤劳与刚强的品质是最令人感动和敬佩的。原因之二是, 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感人。世界上有哪一对夫妻被活活拆散几千年, 还想着有团聚的一天?“七夕”喜鹊们到银河上搭起鹊桥, 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哪里是喜鹊, 分明是中华民族对“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的同情, 分明是对世上所有爱情忠贞不渝者的赞美。秦观那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说出所有中国人对纯真爱情的理解!在诗歌中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借助意象, 让学生领悟爱情诗歌中美好、真挚的感情, 读懂中华古老爱情的忠贞, 提高对爱情诗歌的审美感受力。
三、抓住诗歌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学习古典爱情诗歌的表达技巧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之所以能感动人, 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能融情入景, 借景抒情, 采用比兴的手法, 因此, 在阅读这首爱情诗歌时, 我们应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当作重点来学习。借蒹葭、白露、河流等景物的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为霜、未已、未晞等, 写出一个人在深秋的早晨来到河边, 周围芦苇苍苍, 脚下霜露重重, 勾勒出冷寂又略带感伤的气氛, 通过伊人行踪的飘忽不定, 让整首诗歌意境朦胧, 幻想迷离, 引人遐想, 反复咏叹, 以重章叠句的形式, 写出追寻者的执着精神。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要抒发情思, 驰骋想象, 感染读者, 耐人寻味, 最常见的就是用赋比兴的手法。诗中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歌情境交融的意境相结合的方式, 启示后继的中国诗人, 对形成中国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起了重大的作用。爱情诗歌中特别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 (尤其是女性) 体态服饰的刻画, 使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等手法。修辞手法和情感往往密不可分, 修辞是外壳, 情感是内核。“修, 洒刷之也, 藻绘之也。”善于抒情的作者往往会通过修辞手法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常见的用来表达作者感情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借代、对偶等。不同的修辞, 表达情感的效果也有不同。在爱情诗歌中, 朦胧唯美、缠绵悱恻的爱情更需要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来给它增色。
四、抓住最凄凉的悼亡词, 引导学生理解古典爱情诗歌的感人至深
在流传至今的古代爱情诗歌中, 就其内容而言, 有男女热恋, 有夫妇相思, 有妇女被弃, 其中独树一帜的当属悼亡词。悼亡词是对亡人的深挚情感、痛切怀思, 而绝非一般酬唱应和、无病呻吟、虚伪矫情之作。这就使悼亡诗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真情实感吸引世人的目光, 并为之倾倒。诗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 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这首悼亡词里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 让学生借悼亡词来感受古人爱情的真挚, 让人读了之后情到深处泪沾巾。
发自内心的情感从何体现?古人的爱情观远胜今人, 他们不会有那些轰轰烈烈的爱的誓言, 因为他们的爱情比今天要纯洁得多, 他们将爱情融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所以, 这份感情是通过生活的细微体现出来的。在词中, 我们能看到:妻子对镜梳妆, 夫妻对望, 这无不充满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意、浓浓的情意。正是这份情感, 让我们带着和词人一样的心境来读这首词, “忆君情悲满, 肝肠尺寸断”。它留给读者的不是爱情的欢乐之美, 而是爱情的凄凉之美。读了它, 我们一定会真正感受那生死不渝的纯洁爱情之美。
五、抓住最悲凉的爱情故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悲剧的真正意义
什么叫悲剧?鲁迅说, 悲剧就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或喜或悲, 悲剧往往更加扣人心弦。悲剧给人的是一种别样的美, 这种美是幽暗的、不快的, 甚至是阴冷凄婉的。悲剧, 作为美的一种形态, 它有着极大的审美教育意义。我们要通过古代爱情诗歌让学生理解悲剧美的认识价值和赏析悲剧美的丰富内涵。在赏析悲剧美时, 要紧紧抓住悲剧人物形象的赏析。即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悲剧冲突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审美特点等方面去赏析。
《孔雀东南飞》究竟“悲”在哪里?悲在刘兰芝聪明勤劳, 知书达礼, 却被焦母歧视与驱逐;悲在焦仲卿逆来顺受, 忠于爱情, 却得不到母亲的理解;悲在刘兰芝的长兄自私凶狠, 见利忘义, 将亲妹妹往死路上逼去;悲在刘兰芝与焦仲卿相亲相爱, 却被专横的家长制活活拆散、双双殉情。这首悲情诗引人步步去思索造成这一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
悲剧的美在于内涵, 不在故事本身, 而在于读者本身, 在于悲剧激发出的情感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这份思维既有对人物命运的同情, 又有对这个悲惨结局的深深思索, 这种在道德和情感上的双重思考才是美的所在, 也是审美的核心, 更是悲剧真正的含义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