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观

2024-07-29

中西爱情观(通用8篇)

中西爱情观 篇1

中西爱情观差异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而且这种爱情必须是含情脉脉,含蓄内敛,一波三则然后皆大欢喜的。这种含蓄和内敛在文学作品中大多通过拟物的手法表现出来,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这种含蓄的爱情在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而且还有种凄美的感觉。同时这种爱情最好经历一些苦难的历练或父母之命的阻碍便会得到上天的祝福,因为老天也不能拆散他们。如果你太直接的话则会被认为是耍流氓、不要脸、没教养。

西方人奔放直率的爱情观还表现在他们的个人主义传统。西方人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法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浪漫的民族。在法国,有很大比例的长期同居的男女是没有结婚的。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和波伏娃一生相爱。但并终生没有结婚。两方人的爱情很热烈,可是想断的时候也很干脆。在西方表白被拒绝了,他们并不会太懊恼以至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而且他们甚至可能会转而喜欢上自己心仪对象的闺蜜,比如《荷马史诗》的海伦甚至一度喜欢上英俊威武的敌方将领,这在中国传统爱情里面是会被认为不忠被唾弃的。

西方人的爱情是这样的大胆而直率,相比中国人的爱情少了很多忧愁,以至于他们会在恋爱期间分泌大量的有益荷尔蒙,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此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而中国儒家文化讲究先修身,再齐家。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中国人以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婚姻。一旦订亲,虽然男女双方从未见面,或仅见过一面,但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所以不免要经常猜测、揣摩、打听,这样,心有所属,终身有托,时间久了,仍会有相思之苦,仍会产生纯真的爱情。虽然没有西方人那样有形的恋爱对象,但无形的对象更易使人联想,使人美化对方,更易产生超尘脱俗的纯粹美感,这是一种苦恋。“爱情使人高尚”中国传统的爱情方式仍会使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且比西方人更刻骨铭心。

爱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正是文化根源的差异使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爱情的认知以及在爱情的表现上不尽相同,我们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谁好谁坏,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带着不同的文化,去尊重这些与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当今的很多中国年轻人已经接受了西方大胆直率的爱情方式,同时西方的一些年轻人在步入婚姻殿堂时也会采用中国传统的含蓄的结婚仪式,这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中西爱情观 篇2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七律无题诗艺术上最为成熟, 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2]

学者大都集中从修辞手法、写作特点、诗集整体结构的角度对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进行赏析、研究。通过研究诗中比喻、排比、沓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诗歌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的统一。[1]通过对十四行诗写作风格的赏析, 了解诗人优美的精神世界, 对诗集的整体的分析, 阐释爱情在勃朗宁夫人生命的重要意义。[3]

对中国的古典律诗与十四行诗的研究通常都是从意象、格律的角度进行。通过对李商隐无题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的对比, 分析中西诗歌不同的审美标准。[4]通过对英汉古典诗节奏、音韵、诗行的对比研究, 揭示诗律背后的规律, 促进跨文化研究的发展。[5]

使用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对十四行诗与律诗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 陈大地[]使用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跨行问题进行研究;张蕊通过功能语言学主述位推进的方式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进行研究;[6]

该文首次通过功能语言学中的方法对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中的第14首与第43首进行主述位分析, 并分析李商隐的两首无题诗作为参照, 探究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1 方法论

主位通常位于句子的开头, 表示已经知道的信息;述位对主位的补充说明, 是整个话语的中心所在。在陈述句中, 当主语充当主位时, 这个主位是无标记的, 其他成分充当主位则为有标记的。[7]该文用“¢”表示无标记的主位。

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在完整的语篇中, 句子前后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 这种联系和变化就叫推进。[8]该文采用黄衍四种推进模式:

(1) 主位一致型:英文用constant来表示,

(2) 连续型:英文用chained表示;

(3) 主述位没有明显地联系型:英文用juxtaposed来表达。

(4) 述位一致型:英文用Convergent表达。

勃朗宁夫人的第十四首与第四十三首十四行诗的推进方式如表1所示。

李商隐两首无题诗的推进方式如表2所示。

2 分析与讨论

从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的主述位分析中可以看出, 第十四首诗的第一行到第六行为全诗的第一部分, 主述位推进以chained的方式推进;作者在这一部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不要由于外在的条件或是由于对方的某个想法契合了自己的心愿而走在一起, 而是要为了爱本身而爱。第二部分从第七行到第十行, 以juxtaposed的方式推进;作者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不要因为上述的条件而爱:因为人的容颜会随着时间变化而衰老, 人的心情会随着物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三部分是第从第十行的后半句到第十二行, 这一部分同样是以juxtaposed的推进方式推进;诗人从对什么是爱的讨论转移到了自身对爱的理解, 温柔的安慰不是爱, 只是同情和怜悯而已;第四部分为最后两行, 主述位推进方式与第三部分相同。诗人在这里总结到:“爱我, 始终只为爱本身而爱着, 这样你的爱才能继续, 直到永恒。”诗人提出要为了爱而爱, 并希望这种纯粹的爱能够持久。

第四十三首十四行诗承接第十四首十四行诗提到了:“如何爱”。在此诗中, 第一行为此诗的第一部分, 以juxtaposed的方式推进;诗人在这一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提出了本诗的主题, 勾起作者的好奇心, 想要了解诗人爱人的方式。从第二行到第八行为全诗的第二部分, 主述位推进以constant的方式推进;这一部分承接第一部分, 提出了爱的具体方式:“爱你尽我心灵能抵达的深邃、宽广和高度, 就像我探索存在的终极和上帝的神恩。”“我想纯洁的爱你, 如人们由于赞美而折服”。第三部分从第九行到第十三行, 主述位以constant的方式推进;这一部分从对爱人爱的方式转到了对爱人的爱充满的信仰与爱慕。诗人以一种对圣者的爱慕对待爱人, 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爱, 可是这种爱似乎还不够;在这一部分诗人以世间的一切来表达对爱, 第四部分从第十三行的后半部分到第十四行, 主述位以juxtaposed的方式推进。这一部分通过宗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爱的执着与坚定:“诚然上帝作出了裁决, 即使死后, 我也会更深地爱。”

李商隐的这两首无题诗都是表达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忧怨。在第一首诗中, 首联以constant的方式推进;“罗帐”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暗示着男女好合。通过主人公在漫漫长夜中还在缝罗帐的动作可以推知她是一位幽居独处的女子, 正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颔联承接首联, 以convergent的方式推进, 回忆了男女一次邂逅, 匆匆一瞥就此一别;但却留下了深刻地回忆;“羞难掩”、“语未通”表达了女主人公怅惘、遗憾而又深情回味的复杂心理。颈联以juxtaposed的方式推进, 叙述了别后的情况。“金烬暗”与“石榴红”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暗示匆匆一别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双方都没有能够再联系, 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殷切期待。尾联以juxtaposed的方式推进, 作者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暗示意中人只是咫尺天涯, 希望一阵好风能将自己送到对方的身边;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殷切期待与对爱情执着追求。

在李商隐的第二首无题诗中, 首联以juxtaposed的方式推进。本诗一开始就从女主人公所居住的环境氛围写起, “莫愁堂”暗示着她辗转不眠, 、“细细长”暗示着一种幽怨。颔联同样以juxtaposed的方式推进, 用了两个典故, “神女生涯”与“小姑居处”暗示着女主人公在爱情上有过追求, 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结果。颈联以constant的方式推进, 从不幸的爱情遭遇转到了不幸的身世遭遇;“风波”“月露”暗示着女子在生活上一方面遭受恶势力的摧残, 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与同情。[萧涤非;]尾联以juxtaposed的方式推进, 提到尽管相思全然无益, 但仍然要坚持追求。

3 结论

通过对两种诗体的分析可以得出, 相比较律诗而言勃朗宁夫人的两首十四行诗的起承转合结构更为宽松, “起”可以只有一行也可以有多行, “转”可以与“承”在同一行;“合”与“转”也可以在同一行。而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四个部分分别对应。

由此可以看出, 十四行诗表达爱的方式更为直接、坦率, 诗人能够大胆地提出对爱的理解以及自己爱人的方式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李商隐的两首七律诗表达爱的方式较为含蓄, 婉转;全诗不着一个“爱”字, 通过对各种物象、环境的描述暗示相思之苦、表达女子心中的幽怨;通过使用不同的典故表达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摘要: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的“格律诗”。勃朗宁夫人的sonnet14与sonnet43被认为是“姊妹篇”。[1]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情做出阐释。李商隐的无题诗最能体现无题诗的独特风貌。文章通过使用主述位推进的方法分析两种诗体中的起承转合, 透过不同的起承转合方式, 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得出的结论为:相异点:西方诗歌对爱的表达更为坦率、直接;中国诗歌则更为婉转, 含蓄;相同点:两种体裁的诗歌表都表达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李商隐无题诗,主述位推进,爱情观

参考文献

[1]王波然.《葡萄牙人十四行诗》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 2007, 28 (3) .

[2]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毛萍.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赏析[J].佛山大学学报, 1996, 14 (1) .

[4]周小英.李商隐“无题”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主要表现形式之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6) .

[5]鞠玉梅.英汉古典诗格律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 .

[6]张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起承转合[J].宜春学院学报, 2011 (2) .

[7]黄衍.试论英语主位与述位[J].外国语.1985 (5) .

简析中西方爱情观 篇3

一、热情似火和沉静如水的爱情

我们谁也无法说出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与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哪个更加动人。确实,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最忠实的追随者,但是,在爱情观上,双方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如果说,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是热情的火焰的话,那么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显然要用深沉宁静的海水来形容了。

首先来看爱情的产生。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是再典型不过的一见钟情了。在改变两人命运的化妆舞会上,蒙太古家的罗密欧和凯普莱特家的朱丽叶一见倾心。其实,在两人见面之前,罗密欧喜欢的是城中名嫒罗瑟琳,而朱丽叶也已经在考虑帕里斯的求婚了。可是一旦碰到自己喜欢的人之后,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爱情之火越燃越旺。而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就远没有这么“浪漫”了。为了求学,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入学堂学习,在交往中慢慢爱上了穷书生梁山伯。而这个过程中,梁山伯并不知晓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因此,他对英台的感情只是出于一种“兄弟”之间的友谊。这种单方面产生的爱情显然是不可能热烈的。更何况,祝英台并没有想一开始就泄露自己的真实性别,所以对梁山伯一瞒就是三年。直到梁山伯得知英台是女儿身之后,欣喜不已,发誓非祝英台不娶,这才开始了两人两情相悦的阶段。这之间的时间跨度之长不可谓不“慢热”啊。

细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西方人更注重外在的美,即人性中“欲”的一面。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见钟情是建立在双方的美貌上的,他们并没有过于深入的交流,仅凭着对对方长相的印象来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东方人更注重内在的美,即人性中“情”的一面。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有相当长时间的交流机会:三年的同窗共读。在日常的交往中,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的才华和内涵,把一颗芳心许给了他。

其次来看爱情的表达。在舞会结束之后,罗密欧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顾不得危险,径自来到心上人家的花园里,看到朱丽叶的侧影之后,吟诵出了那段著名的台词:“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而朱丽叶坐在窗口也抒发了自己对罗密欧的感情:“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姓凯普莱特了。”之后两人互诉衷肠,彼此明白了各自的心意,更进一步地升华了感情。而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就远没有这么直接而奔放了。祝英台对梁山伯表达爱情最集中的体现在“十八相送”这一段。祝英台一边走,一边拼命给梁山伯以暗示。通过鸳鸯、牛郎织女等意象来说明自己的心意。甚至杜撰出一个“小九妹”出来。但梁山伯却是“呆头鹅”一只,丝毫没有听出祝英台的话外之音。虽然在观众看来,祝英台的暗示已经足够明显,但是无奈梁山伯的迟钝,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直到两人分开还是没有挑明祝英台的身份。这样如温开水的表白可称得上经典了。

再来看对爱情的捍卫。两对年轻人的爱情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世代为敌,想让两人结合简直比登天还难。而生于员外郎家的祝英台和穷书生梁山伯显然属于门不当户不对,为了家族的发展,祝员外把祝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两人不能遂愿。那么想对爱情有进一步的追求,就必须做出自己的抗争。两对年轻人的表现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密欧和朱丽叶先是勇敢地自主结合,找到了仁慈的神父为自己主持了婚礼。可以说自己主宰了命运。当剧情突转之后,罗密欧被发配他乡,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两人又想出了相应的计策。虽然最终以双双殉情而告终,但是毕竟两人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做出了自己的抗争,悲剧性的结局不能不说是命运的安排。而梁山伯和祝英台则没有这个勇气来挑战自己的父母和整个社会的观念。梁山伯通过正常途径没有办法得到祝英台,就只能自怨自艾,丝毫没有想到要自己主动出击来抗争,最后落得抑郁而死的结局。而祝英台也只能用自杀来捍卫爱情。同样是殉情,梁祝的爱情少了一种悲壮之美,梁山伯的表现更是只能用窝囊来形容。所以,梁祝的悲剧性的结局只能归于是两人性格弱点所导致的。

这种抗争力度的差异,显然和故事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的时间正是西方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对人陛的高扬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西方人更为注重人性的意义。而且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更具有忧患意识和抗争精神。所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人如此激烈的抗争是必然的。而梁祝所处的时代,是封建制度占绝对优势的时期。儒家的伦理纲常深深烙印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对于家庭的绝对尊崇、对于个性的压抑,是这个时代必然的结果。所以,梁祝反抗的软弱也是很好理解的。

当然,两者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彰显爱情的价值是两个故事的主旨。两对年轻人都把爱情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爱情。这是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也是他们震撼世人的力量来源。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二、死亡的表现和超越

作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着重展现了有情人遭到毁灭的情节,因此,死亡是这两部作品跳不过去的话题。爱情观的差异同样影响到了对死亡的看法。

首先来看死亡的产生。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悲剧完全是由于生在世仇家庭所导致的。换句话说,如果两个人的出身剥离互为世仇的这个前提的话,那么他们的结合在我们看来完全是幸福的——两情相悦,门当户对。朱丽叶可以让罗密欧上门提亲,而凭借蒙太古家的势力,凯普莱特家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联姻的大好机会。所以,他们死亡的原因是家庭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并没有触犯到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而梁祝的悲剧则完全不一样。他们的爱情注定是被整个社会所否定的。首先,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梁祝自由恋爱显然得不到尊重,甚至祝英台还会因此背上“轻浮”的骂名。其次,梁祝之间“门不当,户不对”,也是封建社会所完全不能容忍的。作为江南富户,祝家当然想让自己的女儿有个好归属,而不是跟着一个酸溜溜的穷书生吃苦。梁山伯想娶祝英台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或许是属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典型。所以,无论两人怎么抗争,最终也无法取得胜利,因为他们的对立面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而梁祝所处的时代,是完全没

有打破这种制度的可能的,因此他们的死亡是必然的。

其次来看对死亡的表现。可以说,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死亡的血腥和恐怖随处可见。赤裸裸的死亡场面被直接呈现在舞台上面。罗密欧杀死提伯尔特的场景直接在观众面前呈现,刀光剑影,最后血洒舞台。朱丽叶进入到坟墓中的时候,说道:“……那死亡的长夜的恐怖,那古墓中阴森的气象,几百年来,我祖先的尸骨都堆积在那里,入土未久的提伯尔特蒙着他的殓衾,正在那里腐烂。”通过这段独自,一下子把观众带入了阴森森的场景。为后面更为恐怖的死亡营造了氛围。这种现象的产生和西方文艺理论所强调的“逼真”是分不开的。通过对残酷死亡的直接表现,来让观众体验所谓的“卡塔西斯”效应。这种观点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传统。而《梁山伯与朱丽叶》则完全没有这么血腥。梁山伯的病死并没有直接在舞台上展现,而是通过祝英台的“吊孝哭灵”来告知观众。而结尾“化蝶”的段落,更是对两人死亡的浪漫化展现,观众丝毫不会感觉到死亡的阴影。这和中国的乐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的观众一直不习惯在舞台上看到死亡,或者说是不愿意在舞台上看到死亡。整个中华民族都有一种希望大团圆的心理,加上这个安慰性的结局,大大减弱了主人公死亡所带来的痛感。

最后来看对死亡的超越。主人公的死亡或者毁灭当然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通过表现死亡来超越死亡才是作品的终极意义所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年轻人的死亡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结仇多年的冤家握手言和。看到了死在一起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凯普莱特公爵终于被感化:“啊,蒙太古大哥!把你的手给我;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我不能再做更大的要求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用自己的死换来了两家人的和解,这种超越更多的表现在对社会的意义。两个人的全金塑像将永远地矗立在维洛那的城市中心,大胆追求爱情的形象将永恒。而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相反,死亡对于他们自己的意义大于对社会的意义。“化蝶”之后,两人终于达成了相伴相随的夙愿。虽然说梁祝的死同样起到了树立大胆追求爱情榜样的作用,但是那只是间接的,最为直接的超越还是对于他们个人的意义。这种不同层面的超越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者死亡意义的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最终使仇恨转化成了爱,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显得格外耀眼。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只是为后世提供了无限悲悯的素材,他们只是封建制度可悲的牺牲品,并没有对这种制度产生根本的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浪漫与哀伤、喜悦和痛苦并存的经典文本。两者都反映了人类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诉求永远也不会过时。而不同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注定了这两个伟大的文本会在观念上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来。人文主义作为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思想界的主旋律,已经明显体现出它的优势来,对人性的张扬和追求让压抑了几千年的爱欲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种积极的进步意义让人激动。而梁祝所处的时代依然被笼罩在封建主义的沉重帷幕之下,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了这种制度叛逆者的出现。祝英台男扮女装上学其实已经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做出了挑战,而后的浪漫殉情也是用自己的生命做出了血泪控诉。从这个角度看,看似牢不可破的封建制度也终会有它的掘墓人的。而创造这个故事的中国人民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种禁锢思想和身体的制度的厌恶,无论这种厌恶是刻意还是无意的。

综上所述,对两个文本观念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当时人们所造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反过来造就了后来的时代和文化。

中西爱情观 篇4

一、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一)饮食服务业总量持续增长,但规模不足,比重偏低,发展滞后。

2007年全哈尔滨市饮食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4.73亿元,占到全市GDP的29.6%,比全国39%的平均水平低了近十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二)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基本形成,但市场化、产业化不足。除公有制经济外,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近年来投入的服务业项目越来越多,2007年全市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为70%以上,服务业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基本形成,但与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仍有差距,市场化、产业化仍然不足,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多、门槛高、垄断经营以及体制制约,抑制了境外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三)饮食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功能不断完善,但规模与档次偏低、亟待整合提高。

(四)政策长期向工业倾斜,整体引导服务业发展的功能薄弱。长期以来,重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饮食服务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各类潜在服务需求强烈。饮食服务业发展与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周边发展更快的城市相比,差距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较大。

二、饮食服务业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1、市场需求。近年来,饮食服务业的比重快速增加,为烹饪专业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人们收入提高,生活质量飞跃,已开始追求高品味的饮食休闲旅游等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给饮食服务业创造了机遇。

2、政策引导。国家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国家发改委也已明确提出全国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同时,随着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筹备和开展市委、市政府也已开始重视服务业的发展。

三、调研总结

中外爱情观 篇5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麦琪的礼物》读后感 安意如说,一生恰如三月花,看得见开始,看不见结局。其实我说,有些事,既已开始,结局便可料想得到。

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一介青楼女子杜十娘,谅她再有沉鱼落雁之姿、卓氏文君之才,在世俗面前,在风流却懦弱的李甲面前,她终究是输了。输给了命运,输给了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套在女子身上的枷锁。从这个故事的开始,我便睨到了它的结局,如荼靡花开,一瞬的美丽,却也败落得彻底。

反观另一个故事《麦琪的礼物》,贫困夫妻百事哀,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一条白金表链,卖掉了她最喜欢的如褐色小瀑布般的金色长发,而丈夫却卖掉了他最珍爱的金表,给德拉买了全套的发梳。可想而知,出乎意料之外的情节发展,结局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如此看来,同样是爱情,却拥有如此迥异的结局,该归功于何处。我想,是环境吧。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决定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千年前就开始分道扬镳,至今,已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杜十娘所处的那个环境,有着千年前所特有的神秘与迂腐。千年前的中国,是男权社会,女子只是男人们的附属物;千年前的中国,门第观念极为森严,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门当户对”;千年前的中国,身份再高的女人,依旧是女人。那时候的人,太过于理智,女人们终日围着男人们团团转,而男人做的事情则更多是为了自己。为迎合君王的喜好,三寸金莲出现了,陪葬礼节出现了,贞节牌坊出现了。终归,女子只是玩物,也只能是玩物。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这个时代给女性的定位。身为女子,就该如《诗经-静女》中所写“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般的含羞惹人怜爱,又怎么能滋生拥有与男子们同等幸福的念头。有此念头,活该输给命运,活该落了个“一抔黄土收艳骨”的结局。

可见,身为女子,又身处那个年代,杜十娘怎能要求李甲站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给自己一份平等的爱。在李甲眼里,杜十娘可有可无,当爱情与利益冲突时,千两黄金即可转让。这便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好男人啊,爱的永远只是自己。看,如果唐明皇够爱杨贵妃,就不会为了安定军心而交出自己心爱的女人,以致出现马嵬坡“数丈白绫掩风流”的凄惨结局;看,如果陆游够爱唐婉,就该做出一个男人该有的姿态,顶住来自母亲的压力,便不会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悲哀,一个另娶,一个另嫁;看,如果李益够爱霍小玉,哪里管的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爱我所爱,选我所爱,又怎么会让霍小玉在怨恨中死去,以致“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终归,他们是不够爱,又或者,最爱的只是他们自己。

歌德曾说:“在爱情中,最宝贵的不是占有,而是彼此的尊重与爱慕”。这是西方人的爱情观,不为满足一己之私随意做出决定,而是尊重对方的选择。由此我看出了他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那种自由并且民主的价值观,与我们同样根深蒂固是封建思想相比,他们强调了平等二字。并且,在他们看来,爱情是一件崇高的事情,爱情就是一切。正如莎士比所说的,一个人明明知道沉迷在爱情里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讥笑他人的浅薄无聊以后,偏偏会自己打自己的耳

光,照样陷入爱情温柔的怀抱。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即使知道是飞蛾扑火,爱了会伤、会痛,他们依旧头也不回,横冲直撞。

看,俄罗斯最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一生寻爱,写下一世凄美。与娜达丽娅的结合,是他最义无反顾的举动,义无反顾到赔上了卿卿性命。一代文豪就此逝去,该说他傻,还是痴呢?一如飞蛾扑火般撞进的绚烂里,却原来是燃尽了他生命的火光。或许,他早已料到结局,毕竟娜达丽娅的个性摆在那里,只是,他还想赌一把,殊不知会赌上是自己的命。看,泰戈尔心中那根永远的刺——安娜。两年的分离,注定了一切的物是人非。正值情窦初开的年华,却是一个飘然离去,留下另一个独自承受,期盼着轮回,再一次的相遇、相爱,不再错过。看,用五年时间去等候一个女人的歌德,在爱情面前如此卑微低下,低到尘埃里去,去开出一朵纯洁的爱情之花。凭借如此炽热的爱情攻势,纵是夏璐迪这样的百炼钢,也会化为绕指柔。他们的爱情,有1800封信来作为证明。这是西方国家的男儿啊,爱上了,便爱得彻底。当他们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全身心的投入,以百分之百的真诚换取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爱。

在西方国家,爱了就是爱了,不管你拥有怎样的身份背景,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又或者,你一无所有,这都不是重点。在他们的观念里,他们只在乎一个字,“爱”。但是,自由而民主的价值观同样也造就他们一种更为开放的爱情观,那就是“爱则和,不爱则分”。这与古代中国的爱情观是完全迥异的。

古代中国极为看重社会伦理道德,它不止管束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甚至已经到了被顶礼膜拜的地位。身为中国古人,就该匍匐在伦理道德下,接受一切洗礼。而这当中,最为讲究的便是女子的忠贞问题。《易恒》里说,“女子贞洁,从一而终也”。这种思想,影响的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到民国时期都不绝于耳。汪静怡,一个为林彪守节一生不嫁的女人,曾经这样说过,“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改节”。这份忠贞,本该受到赞赏的,如果她所坚持的对象不是已经另娶了。可惜,她太过愚忠,花了一生等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

在中国古代,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夫妻之间,相见的第一眼,便是在揭开大红盖头之时,此后,便要过完一生。如果彼此之间日久生情,能够相濡以沫,那是再好不过的事。反之,即使无爱,柴米油盐酱醋也能过完一生。更不要说有蔡琰文姬那样的勇气,一生三嫁。因此,在那个时代,“爱则和,不爱则分”这种自由的爱情观是要受到批判的。那个时代,奉行的永远都是“爱了是一生,不爱也是一生”的观念。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分不清楚爱是何物,又谈何花尽一生去爱一个人。古代的爱情观里,人人都是过客,一旦投入过多,你便输了。

而西方国家,以自由为主旋律。爱情,便以自由的名义,牵系一生。西方人们,在爱的轰轰烈烈之时,一切都可以为对方付出,哪怕是再珍贵之物。然而,一旦他们不爱了,之前的一切,便如一阵风过,烟消雾散,断的也是极为彻底。甚至,会有毁灭的念头。《巴黎圣母院》里的大教主,对爱斯梅拉达的那份畸形的爱,在确认得不到回应之后,他便疯狂地想要将之毁灭。得不到的,成了最好的,却也是最让人眼红的。

西方人,以享乐为人生最高追求。人生长路,他们选择的永远是快乐优先。莎士比亚说,爱情就像是生长在悬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气。莎翁确实是算得上是一位有勇气的男人,他用他自以为是的勇气,去采摘了悬崖边上的无数朵花,不愧是拥有“最不忠贞的男人”这么一个响亮称号的男人。这就是西方人爱情观里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哪怕在荒唐,合心便好。

安意如说;“爱一个人,无须太计较,觉得甘愿就妥帖付出。”中西方文化虽然迥异,却也有相似之处的。杜十娘爱了,甘愿付出真情,才会在得知被卖之后绝望如斯,跳江明志。德拉与杰姆爱了,甘愿付出自己最珍爱的宝贝,去为对方换取礼物。爱,从来就一个字、四个字母,中方西方亦是如此,毋须多言。

爱情观 作文 精选 篇6

我的爱情观

从不曾向人说起自己对于爱情的态度,前些天却被一个大一的小子逮住盘问了半天,于是觉得有点说明的必要了。

之所以一直回避讨论这个话题,每当朋友,同学,家人论及此事时不太热情,尤其是涉及到自身时总是习惯保持沉默,前几年是 因为觉得自己年纪尚小,羞于表达,而现在,成年了,可以很大方地谈论时,却多生出许多恐惧来,我怕自己说一点点的话就被大家拦着盘问半天,怕回答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怕要作很多无谓的解释,总归,是怕麻烦„„所以,连在文章中都很少透露这样的信息,为此还被朋友误认为是清高„„

爱情,一直是广为歌颂的对象,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再到现今市面上流行的这些快餐式书籍,很多都是以爱情无主题,只是由当初纯洁的精神爱恋变质成如今这样速朽的物质爱恋了,但是不论怎么说,爱情,一直是凡尘中每个人都向往的情愫。这样的季节,有那个少男少女不会渴望邂逅一场真挚的爱恋,只是,爱情这东西,太矜贵了,不是每个人都消受得起„„曾经有几个朋友说起她们的情感经历,我只是认真地听着,没有只言片语去安慰,只是说了句:爱你的人,你只能当她是朋友,而你爱的人,却只能当你是朋友,这样的结局确实很无奈,但是也来得公平。说出这样冷漠的 话来时,我自己也吓了一跳。其实,我只想说感情,应该随缘,缘分到了,便牵手,等到缘份去时,彼此祝福着离开,不要把彼此束缚得太紧,爱,应该只是希望对方过得幸福就好,不是一定要得到拥有。记得 那时还将徐志摩的诗:“我将于茫茫人海在中寻找我唯一的人生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是而已。”的文字赠予他,希望他能放开胸怀,却于不期然间表明了自己于爱情的态度。他说,幸福有时是需要争取的,也许他是对的,但是,我是不会去争的,之前不会,之后也不会,只是相信是我的一定会是我的,我等得到。

现在仍然有人问我对此的态度,以为我太挑剔太怪癖,其实,我只是学会了将一切看得很淡,包括爱情,我以为,在这样喧闹的生活里已没有了那么多纯洁的真爱,这样说来我或者是太过执着或者说是已不再执着了,我已学会一个人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学会在生活中坚守自我,所以,虽然还是向往爱情,却更注重心灵的自由,不会因为寂寞而恋爱,那时对别人的伤害,也是对自己的伤害„„

用clytze作英文名有 很长一段时间了,从来没有向人解释过其中的意义,即便朋友问起,也只是轻淡地答只是希腊神话里一个女神的名字,便不再多说了。其实,这是从三毛的书中的来的,译作“柯莱蒂”,希腊神话中山泽女神之名,恋太阳神阿波罗,终化作向日葵。拿来作名字,因为喜欢其中的那层含义,仰慕那样的纯美与执着。那个时候正恋上三毛的文字,正迷得紧,许多朋友都开玩笑让我用Echo自称算了,可我知道Echo这个名字当中有一种不幸的寓意,生生回绝了,可结果还是选了clytze,其中的寓意也不是那么明快,只是期望不要正中了预言。

或许,关于爱情,我是被动悲观的吧,我会永远祝福在恋爱中的朋友们,不论结果如何,重要的是他们曾经为彼此真心付出过,但轮到我自己,我还是会犹豫会回避,我不是那样可以放宽心让别人走进自己世界的人,不能做得那么潇洒,却很懂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到伤害,也尽量不去伤害别人,就这样冷冷的,游离在人群之外„„

甚至,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友情比爱情重要,所以我会很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永远为他们祝福„„一生相知相惜。

也许,有时侯冷漠会伤到,或者已经伤到一些友人,我从不奢求你们的原谅,只是祝愿你们比我过得幸福„„

滚珠丝杠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忧伤,也曾将某些东西在心底珍藏„„如果说,爱情是生命的全部,那么,这些年我确实是白白虚度了,可是,在我的生命里,这不是,所以,我还是可以生活得很好,所以回忆里还是会有很多暖融融的东西哪怕仍会在不经意间触碰到那些玻璃般的心事„„虽然一直都在错失,但我还是很庆幸呢能够带走一些记忆,以后回味起大学生活时,还是会为年轻岁月里这些单纯的同学,社团里这些真挚的朋友感动流泪„„哪怕很多年以后,我已不再是我。

学不会忘怀,所以,相信,没有开始,就不会结束„„

我的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人,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感情。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在学校里,它就好象亚当和夏娃偷吃的禁果一般神秘。

它是那么诱人,鲜艳芬芳的花朵在它的面前失去了光泽,(令人)垂涟欲滴的美食在它面前不堪一击。不管你有多么的坚强,骄傲,自信,一旦做了爱情的俘虏,似乎束手就擒。如果说,海洛因是一种物质上的毒药,那么,爱情,就是一中精神上的毒药。

听了我以上所述,你一定认为本人的爱情观念灰暗,拒绝爱情吧。其实,我从来也不怀疑爱情的真挚,纯洁与高尚,只是不合时宜,不合环境的爱情,带来的,除了伤害又有什么呢?

当然,十七、八岁的年纪,心里充满了好奇,一件再偶然不过的事情,在我们的心中,便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皮肤如此黝黑,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他的高鼻梁,他的„„自修课明明埋头于书海中,偶一抬头,不禁意间与他对视几眼,大家沉默不语,又各自干各自的事。可是突然间好象又想起了什么,于是忍不住再偷偷地去看了一眼。

是就此停留于自己的遐想之中,还是„„学生时代的感情多么单纯,学生时代的感情多少微妙。但就让它永远的停留在这个阶段吧。不要让家长担心,不惹老师的注意,只是默默的,在两个人的心中,种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封于记忆。

有人说学生时代没有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会造成人生一大遗憾,但我觉得花样的年华,让悄然而至的爱情之种在经历风阳光之前,彻底腐烂在泥土里吧。人生需要爱情,可这个年纪的我们,决不被爱情所累!

我的爱情观

经历过自己激情而苦涩的爱情,年少的激情在慢慢的成长中变得越来越受理性的约束,但对于爱情的理想和憧憬还没有失去,还相信着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常常我问自己,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爱情,在长长的岁月里如何品味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

曾经年少的轻狂总是让我们勇于承诺,却不愿背负生活中琐碎的沉重。我们曾一边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一边被这朵娇艳的玫瑰刺的满身是伤。为什么我们都曾会纠缠于爱情中的付出与回报,都是执拗于自已的个性却同时不能容忍对方的种种习惯。于是没有比爱情中的人们更容易吵架而又不愿沟通的了,有一天回过头来看真的会问:我和我的爱人究竟是情人还是敌人?终于有一天,曾经的誓言随风而逝,都累了,倦了,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只是那痛还是那么锥心。

是的,痛让我们学会将真心层层的包起来,不再会轻易的付出。可是,不用真心,我们还能得到另一个人的真心吗?

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每一个经历过恋爱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为什么会有爱情呢,我不知道,也许是造物主为了给人一个自主选择完美的机会,将人分为了男人和女人,让我们自己去找到到另一半融为一体去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吧。可是,这融为一体的过程却充满了痛苦,也许这就如同医学中的排异反应吧。当初因为一些莫名的缘由选择走到一起,谁都不知道对方是否就是能够适合自己的另一半,伴随着这强烈的排异反应我们或者执着的坚持认为有一天我们最终能幸福的生活,或者无法忍受这痛苦的历程最后放弃。但这放弃,无论是主动逃离还是无奈的离去都给了我们不同程度的伤痛。可是,我们能因为痛而选择永远的孤寂吗?一边是恋爱后的伤痛,一边是长夜里的寂寞,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我们的幸福? 有时我们自己都很难说清当初是怎么就不知不觉掉入爱河的,初始的甜蜜让我们都忘了我们与另一半还有那么多的不同,尽管山盟海誓出乎真心但谁都不会认真的考虑未来岁月究竟如何生活。初次恋爱中的人们这时都以为生活就会这样,永远的甜蜜下去。可是慢慢的事情无可避免的开始变糟,我们都发现爱情原来并不是我们设想的那样。原以为爱情是可以无条件的为心爱的人付出而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可当我们一头扎进爱河疯狂的付出真心和情感时却慢慢的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是对对方付出的多,越是希望对方也能像那样的去爱自己,也就越是不满于对方的冷漠,于是在相互对爱情付出与回报的纠缠中不断的发生争吵。而另一方面,当蜜月期过去之后,我们都会逐渐发现我们恋爱中的另一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与自己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些也是对方不可容忍的缺点),于是排异反应开始了,可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激情过后,年少气盛的恋人们都不愿心平气和的用耐心去面对这些认识上的差异,总是不约而同的认为对方愚蠢固执又很自私,不满于对方的指责又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猜测对方的想法,甚至在某一天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或许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另一个。裂痕就这样一点一点变大,最后变得无法弥补,在爱情的战争中双方的想法都发生了变化,最后在身心具疲后选择分手。可说到究竟是为何而分手,也许就如同当初的恋爱一样,根本说不清楚,于是只能叹息一句,缘尽了吧。

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爱情呢?在经历过大喜大悲的感情波澜后,也许我们更深刻的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还有真爱的可贵。爱是什么,她不止是两个人相互愉悦相互吸引,不是我们在寂寞无聊时对异性泛起的一时冲动。不要太轻易的让这种情感泛滥,因为一方面我们可能会受伤,另一方面也由于这种不稳定的情感可能会迅速褪去后而伤害别人,对待这种情感我们是应该多一些谨慎的。爱情是融入长久生活的一种情感,并不是毫无束缚的,她意味着责任与忠诚。如果我们由于最初的相互吸引,最后慢慢地走到一起,愿意接受彼此对方的爱,就应该有勇气和耐心去承担那份爱背后的责任,去面对生活的琐碎与诱惑。我们应该让这份爱长久而深沉,而不是由着所谓的感觉躁动反覆。承担了爱,就要让爱在以后长长的岁月中去消解对对方的不满,宽容对方的不足,去拒绝外来的诱惑。如果不能,那么当初就不要承诺对对方的爱,或是接受对方的感情。忠诚,是一个在今天几乎被认为是过时的一个词,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个基本的品质又如何在这个连婚姻这个契约都无法保证真爱的情况下得到幸福呢?我不会选择一辈子在相互猜忌,缺乏信任,不断欺骗,相互伤害的日子中渡过。珍惜眼前,把握现在,这个道理只有成熟,理性,和具有美好情感的人才会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爱情是两个人共同构建起的平台,只有在双方付出与回馈的不断互动中渐渐加深,在相互的宽容与体谅中得到升华。一旦有一方停止了关爱,不愿再付出了,那么爱情就会慢慢死去。单方面投入的爱情是脆弱的,没有人能对长期的心理不平衡毫无怨言,这样的爱情注定充满争吵,无法长久的。如果想要得到爱情,就要懂得付出真心,如果无法得到爱的回应,就应学会放弃。我不会接受我不爱的人的感情,也不会去爱那些不爱我的人。爱情是两个人互相爱慕,彼此吸引,没有丝毫勉强的感觉。我也明白如何去衡量对方的爱。

真爱是要投入一生时间和感情的,只有这种持久稳定的情感才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幸福,我问自己,想得到这种幸福吗?是的,我愿意!

我期待着这样的幸福,期待着生命中出现着一位愿意与我一道去创造幸福的好gg的出现。如果我们能够相互给予对方爱,相互间用心去付出,愿意为我们的明天做出努力,在未来平淡而琐碎的日子里还愿意耐心而积极地沟通,去了解和理解对方内心深处想法,理智地看待彼此间存在的差异或缺点(我会把我的感受坦白地告诉对方和想法,心平气和试着改变你的一些想法或者自己做出改变,但不会勉强。),欣赏着对方的优点,彼此关心,相互扶携,精神上相互慰藉鼓励,用包容,信任与耐心去呵护爱情之花,就一定能够使我们的爱情历久而弥新,得到属于我们一生的真爱。

人生的路上,有什么比能和自己共同经历风雨,一起努力经营着浪漫与温馨,一起奋斗,一起成长,然后慢慢变老的人更重要的?那时我们都能把对方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去对待,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生!期待着和我一同创造幸福的有缘人!

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

【汉语拼音】xiāng rú yǐ mò

【英文翻译】help each other when both are in humble circumstances 【成语释义】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成语例句】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地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现代的相忘于江湖

1.现在,这句话广义上指各自生活,互不通音讯。

2.指放弃曾经的执著(情感心执),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执著指对事物的痴)常见于台湾作家散文集中。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大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能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为了生存,两条小鱼相互吐沫来润湿对方。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

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放弃,能够忘记,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被爱一世,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关,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谁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

其实承诺并没有什么,不见了也不算什么,所有的一切自有它的归宿。我们学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把你深深埋藏,藏到岁月的烟尘企及不到的地方。

只是,只是为什么在某个落雨的黄昏,在某个寂寂的夜里,你还是隐隐地在我心里淡入、淡出;淡出、淡入,拿不走,抹不掉。

我,曾经,这样爱你;我,曾经以为,你是幸福的原因。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的过去。那曾经以为的相濡以沫是什么?

世间也许有两种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于江湖。

故事只是人们虚幻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总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是啊,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逝,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上面的解释看上去很美好,可是下面的更符合原意)

世间也许有两种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于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篇》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故事只是人们虚幻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总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是啊,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在古人看来,相濡以沫才是感情的最高境界。时至今日,似乎相忘于江湖也和浪漫联系起来了。相忘于江湖,一种浪漫的感觉。江湖中,一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惆怅。现在把江湖是比作社会,相忘于江湖是指忘记江湖的险恶,忘记成人之间的芥蒂。自然之江湖人之江湖。江湖虽然危险江湖却很大,可以遨游,是鱼的幸福。当然就幸于糟糠的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指人们与其「患难见真情」, 还不如根本无情, 在安定的生活中各不相帮(不必互相帮助, 因为无此需要), 无风无浪才好......至於那些无事生非、本已得享平淡恬静, 却仍不安份的人, 便更相形见绌, 不堪一提了。“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

1、“相忘于江湖”,语出《庄子·大宗师》。原文是:“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意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庄子真是厉害,一句话里就创了几个新词,其中尤以江湖和相濡以沫为人所熟知,在武侠的推动下,江湖成了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语词。而相濡以沫也演化成了专门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相依为命和相互救助的夫妻。可是庄子却是并不喜欢相濡以沫的,一个不如的转折,他更喜欢的是两条鱼能够相忘于江湖。因为相濡以沫并不是一个生活的常态,而是一种非常时刻的非常举动,如果生活时时处处都需要相濡以沫的话,那样的生活也就缺乏乐趣了,倒真不如相忘于江湖来得轻松自在。

中西爱情观 篇7

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历史、礼义、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差异。朱光潜先生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曾这样总结中西诗歌之区别:“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 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西方对爱情是推崇的,西方诗人也大胆地以爱情为主题创作诗歌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恋慕之情。西方古代爱情诗歌大多是对婚前爱情的追求,爱情往往显现出的是男女之间极为自然的爱情,往往双方一见钟情,随即便是直率的倾诉,大胆的追求,热烈的思慕,这即所谓“慕诗”。这种慕诗常常伴随对恋人的最高赞美,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你的长夏永不凋谢》,他的这首爱情诗以人比夏天开始,以人胜自然终结。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将心上人比作鲜花等实物,也没有描述心上人的面容等,却独具匠心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抽象的“夏日”意象。通过这种独特的比喻,莎士比亚抒发真实而真挚的情感,热情地赞颂美,赞颂文学的力量,显示出西方诗人在爱情表达方面炙热直白的特点。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里彭斯把姑娘比作六月的玫瑰和优美的乐曲,这种写作方式明快,具有乐感。短短的十六行 诗句,不断出现 “luve”“my dear”,作为读者,对于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我们没有觉得繁冗,反而表达了质朴无华的情义,更加显得情真意切。诗歌的押韵也富有乐感,传达了诗人炙热的爱慕之心。综观全诗,无论意象还是结构都显得自然、清新和质朴。彭斯的诗歌也代表了西方爱情诗大胆、直率的特征。

相较于西方,中国却以含蓄为美,这也就决定了在中国, “爱”这个词似乎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中国长久以来受到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将亲情、友情,特别是家国情怀放在爱情之前。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一般以结婚后的相思离别为主题。

中国古代诗人在表达方式方面则是曲折隐晦的,细腻入微的。中国爱情诗歌的表达并不像西方爱情诗一样直率和强烈,它侧重克制情感,以景抒情。虽然没有像西方诗歌那样,出现直白的“爱”,或者“思”等字眼,但是中国诗人通过景色或者比喻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细细品读,我们作为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深深爱慕或者想念之情。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 城南庄》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七言爱情诗,这首诗的描写十分立体简单,就是桃花映着人面,人面去后留下的桃花。但是读者通过画面里的桃花和画面外的诗人的映衬,就能了解诗人情感的发展和变化。初次邂逅的含情脉脉,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再次深情的拜访,可是却未能遇到心上人的失望,就在这句话里若影若现地表达出来了。我们不得不感叹诗人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波澜不惊就描绘了如此生动的画面。这种写作手法典型代表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特征。

中西爱情观 篇8

关键词:及物性;流行歌曲;爱情文化;中西对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48-02

一、理论框架及研究问题

本文拟对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过程的具体分析,来赏析英文歌曲My Love和中文歌曲《爱如空气》,以期回答如下问题:(1)中西流行爱情歌曲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哪?(2)在差异背后所承载的爱情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对于跨国界爱情的交流障碍,应该如何更好的去认识?

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韩礼德把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由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组成。在经验纯理功能中,我们关注的是“谁对谁做了什么”,这其中又包括及物性和小句作格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及物性分析中的六种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涉及身体动作。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参与者,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接受者。描述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的部分是环境成分(黄国文,王红阳,2008)。例如“她从秋天走来”,“她”是动作者,“走”是物质过程,“从秋天”是环境成分。心理过程指描述内心世界的思想、喜好、欲望和感受等的过程。通常有两个参与者:“感觉者”和“现象”。感觉者指发生心理变化的人或动物,现象指存在的人、物、事件和情境。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处的关系的过程。又分为“修饰”型和“认同”型两大类。修饰型指一个实体具有的属性或归属关系。这类关系过程的参与者分别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认同关系的过程的功能是识别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其两个参与者是“被认同者”(Identified)和“认同者”(Identified)。区分这两种类型可以看两个参与者在句中是否可以互换。在认同关系过程中,又可具体用到“价值”(Value)和“标示”(Token)这两个标签,价值指的是概括性的,而标示指的是具体的体现。言语过程指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说话人”(Sayer)、“受话人”(Receiver)及“目标”(Target),而“说话内容”(Verbiage)指的是传递给受话人的某个信息。行为过程跟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系。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有时还会有一个通常作补语的参与者,即“范围”(Range)。存在过程表示实体的存在,标志通常为“there”。

二、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1.英文歌曲My Love和中文歌曲《爱如空气》,都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歌曲。这两首歌都是表达对爱的向往,对爱的惆怅,表达一种深爱着但是却很纠结,爱存在着可是又捉摸不到的矛盾复杂的情感。下面本文分别对两首歌曲进行及物性分析,两个语篇中各自的歌词重复部分则省略。

An empty street(关系过程1)/ An empty house(关系过程2)/ A hole inside my heart(关系过程3)/ Im all alone(关系过程4)/ The rooms are getting smaller(关系过程5)/ I wonder how(心理过程1)/ I wonder why(心理过程2)/ I wonder where they are(心理过程3)/ The days we had(关系过程6) / The songs we sang together(行为过程1)/ oh yeah / And oh my love/ Im holding on forever(行为过程2)/ Reaching for(物质过程1) a love that seems so far(关系过程7)/ So I say a little prayer(言语过程1)/ And hope(心理过程4) my dreams will take me there(物质过程2)/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关系过程8) to see you(心理过程5) once again , my love/ Over seas and coast to coast/ To find(物质过程3) a place I love the most(心理过程6)/ Where the fields are green(关系过程9) to see you once again, my love/ I try to read(物质过程4)/ I go to work(物质过程5)/ Im laughing with my friends(行为过程3)/ But I cant stop(物质过程6) to keep myself from thinking(心理过程7)/ To hold you in my arms(物质过程7)/ To promise you my love(言语过程2)/To tell you from the heart(言语过程3)/Youre all (关系过程10)Im thinking of(心理过程8)。

通过划分可知在My Love这首歌曲中物质过程共有7个,心理过程共有8个,关系过程共有10个,言语过程共有3个,行为过程共有3个。下面以同样方式来分析爱如空气这首中文歌曲,分析如下:endprint

幸福就像花期(关系过程1)/开到荼蘼(物质过程1)/爱情留在秋天(物质过程2)/独自叹息(行为过程1)/九月的天气 下起大雨(物质过程3)/ 淋湿我的思绪(物质过程4)/雨后的花瓣 散落一地(物质过程5)/把它做成书签(物质过程6) 藏在日记(物质过程7)/时光冲淡往事(物质过程8)/鲜艳退去(物质过程9)/留下泛黄的痕迹(物质过程10)/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关系过程2)/而我依然 承受不起(心理过程1)/任往事在心里不停的堆积(物质过程11)/如果你不懂珍惜(心理过程2)/思念会过期(关系过程3)/我们之间的爱重的像空气(关系过程4)/越想逃离(物质过程12)越沉迷(心理过程3)/而回忆太拥挤(关系过程5)/我无法呼吸(物质过程13)/只能拥抱着空气(物质过程14)/假装那是你(关系过程6)/不曾远离(物质过程15)/幸福隔着玻璃(物质过程16)/看似很美丽(关系过程7)却无法触及(物质过程17)/也许擦肩而过的你/只留下一种痕迹(物质过程18)在我生命里。

通过划分可知在中文歌曲《爱如空气》中,物质过程有18个,心理过程有3个,关系过程7个,行为过程1个,言语过程0个。

2.通过对比分析可知,(1)中文歌曲中表达物质过程的词汇远远多于英文歌曲;(2)中文歌曲中表达心理过程的词汇少于英文歌曲;(3)中文歌曲中表达关系过程的词汇数量跟英文歌曲差不多;(4)中文歌曲中表达言语过程的词汇数量为零,而英文歌曲中较多。

本文认为以上现象背后是中西爱情文化差异造成的。物质过程多与做有关系,在中文流行歌曲中表达物质过程的词汇较多,这反映了中国人在恋爱过程中讲究务实踏实,内敛含蓄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不言的大爱,即爱需要体会,需要付出,但不一定非要大声的表达出来,有时过多的把爱挂在口头反而会让对方觉得虚假,而是喜欢把爱融入到对彼此所做的点点滴滴中去。在中文歌曲中表达言语过程的词汇非常少跟这也有很大关系。在中国文化中,自古人们就喜欢不把爱意直接口头表达出来,而是更多借助于一些莲花、折柳等自然意象来表达。不喜欢赤裸裸的把爱说出来。与之相反,在西方,人们比较喜欢对爱人大胆表达出来,经常会对爱人说我爱你。西方的爱情观念更加的开放直接大胆。西方也更加注重爱情的程度,当坠入爱河中,希望轰轰烈烈。而东方的爱情则较为委婉细腻。在中国的爱情文化中,比较喜欢把爱情的炽烈抽象化,多与自然意象相联系。而西方,则比较喜欢具体说出个人的直接感受。下面以关系过程的分析为例: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在中文歌曲中,用花期来表达幸福。花开幸福来得美好甜蜜,而花落时幸福也会随之失去。用花期的特点来形容幸福的短暂,来表达当幸福如落花归去时不复返的惆怅失落。在英文歌曲中,则直接表示你是我全部的所思所想,对爱人的思念和爱意非常直接的就表达出来了。

三、原因分析

1.集体价值观念与个人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中倡导的是集体价值观念,主张要爱屋及乌,推己及人,要行大爱。这在很多名言警句中有所体现如,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易经》中的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俗语中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等等。文化和生活相互渗透,那么在人们与爱人相处时也无疑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中国的爱情文化中,集体价值观念深植其中,当爱一个人时要多在乎对方的感受,而不是过多关注自我感受。要为对方多付出,而不是一味索取回报。

西方文化倡导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主义”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法国大革命及启蒙运动思想。随后发展成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和其理论,也成为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这反映在爱情中则会让人关注自己的爱等情感是否表达出来,更加关注爱情中个人的感受。

2.传统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尤其体现在阴阳文化中。古人认为万物皆分为阴和阳。阴代表神秘、黑暗、柔弱、女性化等特征,而阳通常代表光明、阳刚、男性化等特征。山南水北称之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阴阳互融互生,自然才得以欣欣向荣。反映在爱情中,就是两个人要水乳相溶,互帮互助,彼此和谐。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男性在情感中的掌控和主动权。

四、结语

本文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角度,以中文歌曲爱如空气和英文歌曲My Love为例,分析了这两首流行爱情歌曲的异同,尤其关注了不同之处,并对存在的差异试着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原因。但本文存在不足,对原因分析还不透彻等,希望以后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蓝纯,郑霞.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认知模式[J].外语研究,2011(5):51-59.

〔2〕王玲珑.歌曲《荷塘月色》赏析[J].文学评论,.

〔3〕孔子著,Arthur Waley译.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老子著,Arthur Waley译.道德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蒋琴琴.中西爱情跨文化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08.

〔6〕Geoff Thompson.功能语法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上一篇:描写景物作文下一篇:为自己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