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关注留守儿童小结——2013暑

2025-01-15

暑期社会实践关注留守儿童小结——2013暑(共9篇)

暑期社会实践关注留守儿童小结——2013暑 篇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

实践意义与目标

我们不能仅仅把大学当作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而应将它作为通往社会的桥梁。但校园与社会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暑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我们社会实践队的主题是“关注留守儿童,守卫祖国明天”。众所周知,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并且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据权威调查,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已近一个亿的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贡献青春力量,服务美丽乡村”为课题。旨在通过在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了解山东省海阳市泉水头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重点深入关注两户情况有代表性的人家,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成因和解决方案。与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建立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通过各类途径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或改善同父母的沟通渠道,最终大幅改善专访家庭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的实践队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我。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且投身社会;增长见识,更新观念,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通过与社会底层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接触,加深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进一步明确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五四”精神的当代内涵,我们必能得到学校里没有的教育。

实践过程

7月30日,我乘火车到达山东省烟台市,受到了于新芹同学的接待。安顿下来后,我便加入了物资的采购行动。当晚我们清点了相关物资,并进行了团队会议,安排了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

8月1日,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上午,我们全体成员辗转到达海阳市小纪镇,到小纪镇镇政府、小纪镇共青团委报到。我们大致讲述实践活动的方案行程,征求了政府部门的意见并适当对计划进行微调。后直接到了泉水头村,即我们实践的目的地,同村委会接洽。在交谈中我们仔细讲述了实践活动的日程,了解了泉水头村发展状况和官方对当地留守儿童情况的介绍,细心听取了村委会对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下午,我们通过亲自走访,确认泉水头村的基本状况,分为两组,对不同区域进行了考察。晚上进行团队会议,总结同小纪县县政府、泉水头村村委会的交流成果和我们实地调查的结果,对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正,清点财务状况,合作记录团队日志。

8月2日上午,我们依旧分为两组,每组都有一名记录人员、一名宣传人员和一名后勤人员,分头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随访。中午,团队进行讨论,从上午的调查成果中选择若干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家庭作为备选。下午通过和备选家庭的监护人交流,表明实践小组的来由,强调活动对儿童的积极意义,询问其是否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交流,我们最终选定了两户人家,即东土堆头村的姜宝坤小朋友(男)家和于欣昱小朋友(女)家,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研究对象。姜宝坤小朋友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留下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他在学校中成绩处于中下游,且不善于与人交谈。而于欣昱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之后跟随爷爷奶奶留守村子。爸爸外出打工常年不归,她学习成绩处于中游偏上,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很差,不能够跟村子里其他孩子愉快玩耍,甚至时常与他人吵架。

傍晚,我们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打消两位孩子的疑虑,拉近了他们和我们的心理距离。我们还赠送给孩子们若干精致的读本绘本作为礼物,请孩子给我们讲述生活中的趣事;我们向孩子介绍大学生活和我校情况;向孩子询问小学里的表现等等。我们小组准备了简单的小魔术、象棋和玩具弹珠,供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迅速拉近了和孩子们间的距离。晚上例行了团队会议。

8月3日到5日,这三天我们与孩子们的感情不断加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慢慢地,两位小朋友仿佛都走出了心里障碍,并且可以和小伙伴们友好的学习、玩耍了。通过多次的交流,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对同父母的想念之情。并且我们跟他们到他们的学校,通过观察和采访老师,了解了他们的学校表现;同时,我们和孩子们的监护人进行了频繁的交流,话题涉及了孩子们的日常表现和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并做了问卷调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每天晚上进行例行会议并清点物资。

8月6日到7日是我们实践的最后阶段,也是关键环节。我们帮助姜宝坤孩子联系了他们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鼓励他们和父母诉说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跟他们的爸爸妈妈描述了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况,他的家长也明白了关心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决定定时回家探望孩子,大大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我们通过和于欣昱的沟通,和她的同学的沟通,使他们认识到平等待人、不卑不亢的重要性,并带领他们一起做游戏做手工饰品,拉近了他们的距离,最后将各种玩具送给他们供他们一同玩耍。最后我们联系了村子的主任,向他说明了我们的实践过程和调查结果以及我们提出的改善方案,村主任表示会长期关注孩子们的情况,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呵护。

8月8日,我们小组多数成员一起回到了学校。

调查结果

我们小组总结出泉水头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大方面: 1.比例高

泉水头村高中及以下的儿童共有78人,其中有35人属于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9%。

2.监护不力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不能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怀和教育。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3.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在饮食方面,仅是能吃饭就行,这对处于长身体时期的儿童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加入到家庭劳动中去。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使他们有了不符合他们年龄的成熟心理。

4.情感问题

几乎所有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一半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不足每月1次。因此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情感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5.心理问题

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般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据我们观察,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甚至孤僻,但又容易发怒,自卑,有怨恨父母的心理。

解决方案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针对我们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这里列出两条:

1.加强管理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调查、纪录追踪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2.增加关爱

为留守儿童创造更方便的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对外地务工父母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应主动与子女及其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感悟总结

1.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我们学会了实践获得认识,学到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我们团队在出发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积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类。大学不应是一座象牙塔,科学研究也不应该与社会分离,一切科学研究虽然方向不同,方法各异,但最终目的都是造福于人类,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我们实践团队深入相对贫困的农村,亲密接触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状况,我们深切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以科研投身于为他人奉献的事业之中,大大加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强烈激烈着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锤炼自身能力。

3.实践活动使我们更有感恩之心。相比我们见到的那些留守儿童,我们的童年就显得幸福多了。虽然我也在农村长大,但父母却不曾离开身边,我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家庭教育,也很少有孤独寂寞之感。每个人的生长生活环境都不相同,很多情况下我们包括父母都是没有能力选择生活环境的。古人养心,以戒“忮求”为本,我们不应去追求人力所不能及的事物,也不应去嫉妒别人的优越条件。

4.我们的社会也在成长。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各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农村的领导班子本身也十分重视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除了积极劝说其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外,还经常探望留守在家的孩子们,给他们必要的生活帮助,孩子们普遍非常喜欢村干部们。学校里也十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经常单独给他们辅导作业,社会各界的捐款和捐物也不时发放给他们,像我们一样活动在农村的大学生们在附近的一个村子就有一拨。身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使我们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了很大希望。

这次的社会实践把我从理想拉回来现实,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种种不足,包括知识储备和涉世经验,以及我对社会的认识方面。我也明白了,我作为一个农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新农村的责任也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我们的身上。我必将身体力行!

附(下一页):接收地证明

暑期社会实践关注留守儿童小结——2013暑 篇2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五个一“社会实践,我主要参加了留守儿童帮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我在与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

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他们,我觉得:

1、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2、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3、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关心留守儿童 篇3

关心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据统计,2009年,涌进城市的流动人口群体近2亿人,他们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青壮年流动人口外出打工的原因,固然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是为了摆脱家乡落后的状态给下一代发展带来的“天然羁绊”。但因为种种现实状况和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尚未打破、城市生活、教育、医疗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农村青壮年流动人口在奔赴外地时,不得不“撇下”尚处年幼的孩子,这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另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难题关爱社会

一、留守儿童的背景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像这样没有条件跟随父母而继续留在在农村的孩子在中国还有5800万。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未成年的特殊群体我们称作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

1.学习较差,衣食住行等方面缺少照顾,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在走访的时候,我们遇到这样一户特殊的人家,母亲的不明离走,父亲不愿抚养,由于孩子长期都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且文盲,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年龄相隔50岁与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老人有时生病了还要儿童反照顾,导致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儿童负担加重。

2.缺乏关心,性格畸形。留守儿童由于老人管不了,也不会管。过于宠爱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行中就养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莽横,逆反心里重。在我们的实地走访中了解到,一位66岁的老奶奶告诉我们他的一个孙子(留守儿童)有时候早上起来的吃给他一块钱买包子吃,但孙子从来没有买过一次早餐,他把用来吃早餐的钱用去打游戏机。每当谈论自己孙子原来是怎么的品学兼优的孩子,她都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往下流。

3.价值扭曲。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看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加放任方式来补偿。使的孩子零用钱多,使用自由增高,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眼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直接导致孩子产生读书无用,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的思想。

4..安全失保。由于缺少父母的照料,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在兴化走访的途中不难看见很多孩子在马路上追逐,夏天到了,留守的孩子下河游泳的问题又再一次成为安全隐患。

三、面临难题

1.农村经济落后问题。做父母的面临着一种两难的选择:去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面临着各种成长的难题,不去打工,家庭的经济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这隐藏着一个社会进步的严重问题,这样也许会导致富了这一带,垮了下一带!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他们的苦楚。

2.社会关爱不足问题。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四、真实案例

12岁的小梅是安徽的一名二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在她上学前就来到无锡打工,家里就她和奶奶两人,还有一个弟弟,弟弟年初就被父母接到无锡上幼儿园了,据说在弟弟离开那天她哭了。当我们问及小梅的母亲:是否会经常打电话回去和孩子沟通时。回答是这样的:“我是会经常打,可是小梅很多时候不接我电话,起初我以为她是在生我们的气,后来她奶奶说孩子是怕听到我的声音,因为那样只会让她更加想我们„„”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行人沉默了。小梅的母亲向我们吐诉了对孩子的思念,情到深处,她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场面十分感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渴望,他们的无奈,他的的心声,社会是否应该予以足够的关注呢?这段本应该绕膝在父母身边的温暖时光,因为其中的一位或者两位的离开而渐渐冰凉下来。为此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针对教育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我们打心里喜欢这些孩子,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送玩具送橡皮泥,甚至掏自己的钱去买老人糖果然后送给他孙女,但是这些关怀也都只是微乎其微,杯水车薪。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稳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结合本次社会实践,在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

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有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相信大家听到这句话更多的是心酸,确实,如果无视留守儿童的权益,我们将迎来情感残缺、社会和家庭责任冷漠甚至充满

反社会倾向的一代。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故事,同样每个成长的心里都渴望爱的注视。

在外的父母,回家来看孩子一面可以吗?让爱传递温暖关怀,让他们在爱心中幸福成长。

漠视的社会群体,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可以吗?让我们的关怀点亮他们的希望,把应该有的还给孩子,把他们没有的都带给孩子„„

院学生会办公室

关爱留守儿童暑期实践报告 篇4

8月x号,阳光灿烂,我们志愿者从恭城出发,经过30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我们实践活动的点“红岩”。在大城市呆久了的我们,一到那里我们就有种心情舒畅的感觉,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我们首先来到村委会,取得了村委会领导的同意,在他们的协助下,我们在庭院里布置了一排桌子和凳子。在桌上放了两台血压计,在墙上贴了宣传单,挂起了条幅,竖起了旗子。我们又在村委会的广播里通知老乡们前来村口。

我们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走进每个家庭宣传相关的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并向大家解释一些夏日农忙时节保健的小常识, 组织村民到村口参加活动。还有“农家乐问卷调查”。 那时候的气温都非常的高,太阳公公高高的在天上笑着,看着我们在乡间小路上或是附近农家里忙着调研。说实话,觉得真的有点辛苦,有想过快点结束吧。偶尔也会抱怨为什么天气都是这么“大好”,就不能下点雨么?调研必须要在村民们都在家的时候去各个村每家每户的做调查,由于大多数村民不识字,我们都是一个题一个题地问出来的。做一份调查可能容易,但是要做许多份时就需要极大的耐心了。再加上普遍村民讲的是地方话,有些同学在交流上有些阻碍,但我们都克服了种种困难。

值得庆幸的是,当地的村民都很积极的配合着我们的工作,这让我们的工作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率。我们分成两个小组同时进行调研,小组间合作的都很好,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照顾,在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友谊,我们都懂,我们是一个团体。另一部分同学在村口开展活动宣传,运用医学知识帮助村名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病症,以及免费测血压。除此之外,我们还事先购买了一些医疗保健小药品,分发给当地需要的群众,我们的行动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在这次实践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快乐和满足。就这样我们顺利地完成了第一站的任务。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深刻明白了一个活动可以顺利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计划,也离不开大家的团结。

8月8号,我们走进了势江村,与留守儿童手牵手,共度快乐暑假。在村干部及村志愿者的鼓励和吸引下,40余名学龄前小朋友主动参加志愿者支教活动,当走进借用的教室,心中既有豪情万丈,也有忐忑不安。当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群活泼,可爱,热情,真实的孩子们,脑子突然一瞬间变得一片空白,完全变得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显露出泥土的颜色,却活泼可爱,聪明热情,充满灵气,活得真实而开心,原以为会很尴尬很难和他们沟通。

但是,当看到那一张张稚幼的充满期待的眼神时,心中有种上帝派我们来拯救他们的感觉。很快的我们就进入了角色,和他们打成一片。我们和小朋友玩了一系列活动。例如:知识抢答,趣味拼音,诗歌朗诵,安全环保小知识学习,猜字谜。印象最深的是“二十以内加减法”抢答。还没等我们念完题目,几十双稚嫩的小手已经高高举过头顶,纷纷想“一展风采”。在游戏过程,小朋友争先恐后,场面一度失控,欢声笑语不绝耳。

短暂而又漫长,劳苦而又快乐的短期社会实践终于结束了。累,苦,却很满足。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这就是体验,这就是奉献,这是很有价值的,我无怨无悔。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更让我们了解到了团队的重要性。我们通过沟通交流协助建立了有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互相体谅,这次实践活动拓宽了我们的发展空间,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服务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及奉献精神。

暑期社会实践关注留守儿童小结——2013暑 篇5

外国语学院09-4李庆菊学号2009304790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家乡留守子女的现状,响应全社会及学校关注留守子女的号召,也为了锻炼自己,我做了关于关于农村留守子女的调查报告。在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留守子女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次实践就的数量,生活环境,监护方式,学习成绩,及留守子女的心理特征,人生观,价值观,及留守子女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了调查。希望这次调查能让更多关于留守儿童的信息被大家了解,让更多的人们关注留守子女。

关键字:留守子女问题措施

与前几年相比家乡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务工,于是,家乡留守儿童的数量增长很快,伴随留守儿童的增加,一系列问题也也随之出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2010年暑假,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了一次关于农村留守子女的社会实践调查,部分学生到生源地进行了实地调查,以真实的资料反映留守子女现状,并对留守子女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提出解决方法。

2010年8月5日至2010年8月15日,我对我所在的村以收集资料,走访调查,拜访教师,入户,入校调查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实践。在有限的时间里,收集更多的有效资料来完成这次实践。我所在的村大体上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我按区调查,就个部分的农户总量,有留守子女在校的家庭数进行统计。对留守子女的择校状况,他们的生活环境,监护方式,学习成绩,在校表现重点关注。通过和监护人和教师的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日常表现,也观察了周围的人们对留守子女程度态度和帮扶行为。

调查表明,共有136个家庭,有61个家庭有留守子女。只有4个家庭的父母将子女带到工作的地点接受教育,其中有三家在上海,据他们的亲人说,这些子女只能在上海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他们高中仍要返回农村。很明显的是,上海的教育水平远远高于我的家乡。据了解有45%的留守子女有其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监护,54%的留守子女有父亲或者母亲监护,大多数家庭是母亲带这孩子,并且要照顾老人,田地。父母常年在家的几乎没有,大多数劳动力在农忙时节和春节在家,有的父母一年或几年都不在家。这从侧面反映出留守子女家庭的生活水平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甚至低于小康水平。其中部分家庭负有债务,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留守子女家庭的负担,也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子女数量的增加。有的家庭稍富裕的对目前留守子女的成长并不担心,但是他们却还要外出务工,因为他们知道,将来孩子接受教育,成家立业还需要大笔资金,他们现在是“趁年轻,多苦点钱是一点,谁知道将来哪会用到钱呢,苦钱不还都是为下辈孩子吗?”家庭收入不稳的,一般是父母双方都外出,进90%的祖父母感到担心。一个带着5个留守孩子的祖母心酸的说:“我天天晚上都谁不好,有天晚上他们几个小孩都不舒服,我忙了一夜,你不知道那有多劳心啊!”

通过与家长的,老师的交流,我了解到,现在的孩子普遍不如以前的活泼,留守子女更是如此,他们有的害怕陌生人,有的不敢与老师交流。同时又有一些留守子女过于反抗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摩擦。还有的留守子女沉迷于网络,一留守男孩因沉迷于网络被学校开除学籍,在家反醒时仍以借口向家中老人骗钱去上网。还有为数不少的儿童,其中男孩占主体,因家长不在家,老人无力监管而花费大量时间去上网,甚至在上课时间请病假去网吧。整体上看来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子女升学率较高,但也存在辍学现象。有一姐弟在初中因学习成绩不好要退学跟父母去打工,父母认为不应逼孩子做他们不想做的事,于是带孩子外出,一开始劝说儿子继续上学,没想到儿子打游戏成瘾,于是儿子女儿就和父母一起打工了。这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减轻家庭负担的方法,但是这严重影响了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学生说有一道高中语文测试题目是: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结果有70%的学生没写全,这表明现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偏差,家长的外出务工挣钱潜移默化的在孩子心中留下暗示:钱是我们最需要的。留守子女中从2岁的小孩到

18岁的成年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同“钱是万能”的这一说法。他们中理想多与金钱有关,很多小孩子都知道他们父母为钱打工,其实父母挣钱是为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但这对于还子女是不公平的,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留守子女的现状需要关注,他们的问题需要有效的解决。

这次实践结果显示,留守子女主要存在许多问题,归结为以下三大点: 一,监护人监管不力。父母外出务工,老人们一般不舍得严厉的管教留守子女。因为留守子女是家中的宝贝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远离父母的“孤儿”。万一有什么闪失,老人们担待不起。社会上网吧,游戏厅,各种游戏场所以前管理不当,很多未成年人,包括一大部分的留守子女去这些娱乐场所。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子女家庭“隔代教育”难以有效的监管教育留守子女。于是祖父母便以金钱上,物质上的“补贴”来减少负疚感。很多家长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有很多家长虽人在外,但声音一直陪着子女,他们利用便利的通讯条件,经常联系子女,关注子女的成长,家长与老师也建立通讯录,家长与老师及时沟通。很多学校利用春节开家长会,家庭和学校一起为留守子女健康努力着。在我的家乡泗县,相关部门积极整合资源,拓展关爱留守子女的社会渠道,建立“情怀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会,开通“亲情电话”,设立“亲情书屋”,“心理辅导中心”。并配备了一批电脑和摄像头,方便留守子女与外出的父母联系。

二,心理问题较同龄人更突出。我了解到,我村一教师开办了一个小班级“爱博留守儿童之家”,招收一批留守子女。据他介绍,他的班上共有20多个学生,年龄从3岁到6岁不等,有的学生天真无邪,有的则胆小,害羞。有一次他问一个学生:“你的作业做好没有?”学生突然大哭起来。他说:“没有家长的呵护,这些留守子女好像从心理上没有安全感。”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和监护人就应该耐心的培养留守子女的自信,勇敢性格。他们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新一代,不能因缺乏爱让他们对学校,陌生事物产生恐惧感。在泗县,一批青年志愿者被组织带领留守子女在节假日体验亲情之旅。并且还有“留守不孤单”,青年志愿

者吧留守子女带会自己的家中,让留守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果有条件,大学生义务支教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三,留守子女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成年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让村庄变得空荡。村庄的安全存在隐患,所以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尤其是夏季,溺水,触电,生病,中毒事件屡屡发生,而受害者里留守子女为数不少。据了解,离本村不远的一个村里,祖父带着3个孙子到田里打农药,结果年龄尚小的孩子把农药当成饮料逐一喝下去。祖父发现后孩子已经死去,痛苦万分的祖父也喝下农药。孩子家长接讯从外地赶回来,后悔也来不及了。泗县的相关部门在安全日到各学校宣传安全知识,包括安全用水,用电,如何避免雷击,点击,如何保护自身安全等知识。让广大学生,尤其是留守子女做好安全工作。与此同时,监护人也应该明确责任,时刻注意安全问题,与学校,社会一起保障留守子女的安全。

关于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篇6

摘要:或许我们年少轻狂,一路上纵情欢歌;或许我们涉世未深,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写满向往;或许我们胸怀信念,一双双眼眸深处洋溢虔诚;我们忘记了一路颠簸的辛苦,在我们的眼里,没有小山村荒凉的景象,没有人烟稀少的孤寂感!我们拥有的是年少的轻狂,激昂的斗志和热血的情怀!还未来得及酝酿好心情,我们已踏上那片青土地。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把我们带到了目的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初步走访,我们了解到当地的一些主要情况。我们走家串户,走访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字:留守儿童 关爱

我们分别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思想状况等方面,采取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零距离接触,调查结果如下: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根据调查,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

2、由于村庄面积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

3、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据调查了解,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寄一本学习用书,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帮助、指导,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

5、从对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来看,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外出表示理解,小部分对父母外出的态度是无所谓,而当他们在和父母多呆一起和家里的经济情况能变好之间选择时,绝大多数的儿童选择和父母多呆一起,少数表示无所谓。在看待父母的外出是否影响自己的性格时,一半的儿童认为有影响。

(三)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1、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3、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几天里,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将爱带进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让爱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得以传承。我们匆匆走过,收获的不止是美丽的风景。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我们此次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父老乡亲的支持与配合。无论是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的调研,抑或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当地群众都热心的帮助我们,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团结、奉献精神是一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队员们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团结之心以及用真情服务社会的奉献之心与投入实践活动的热情,是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

4、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才能让爱心的力量更加强大。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村民的感谢等等,都让我们收获感动,收获欣慰。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传承!

暑期社会实践关注留守儿童小结——2013暑 篇7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兴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暑假实践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以桂林市兴安县为调研地,桂林兴安县位于桂东北,总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下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等18个民族。桂林兴安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风纯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工业、农业欠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兴安县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县城就读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日益增多。调研结果表明:本县小学生留守儿童3955人,占全县小学人数的25.2%;初中留守儿童2665人,占全县初中人数的28.9%;该县县城三所小学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897人,占县城三所小学总学生数的22.4%。

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一个普遍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主要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第二、调查方案:

由于本人家住农村,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则”,我和其他高校以及我们财经学院其他系的几个同学组成了十个人的调查小组,在我们本县城进行此项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等多种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研手段。

我们在8月1号至2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并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8月3号至4号,5个人在兴安街道上进行问卷调查,5个人进行个别访谈。8月5号至6号,组内所有成员分散到各农村进行抽样的入户走访,并在村委的帮助下采取集体座谈进行调查。8月7号全组成员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践调查,我们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

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并且,心理上的寂寞与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6%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如下: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于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第四、对策与建议

总之,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此,我们就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推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保证他们不受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建设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和谐文明先进文化,优化农村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要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校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五、结语

暑期社会实践关注留守儿童小结——2013暑 篇8

教育科学系

10级心理咨询

李玉伟

时间又回到了六月份,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匆忙收拾行李回家。而是默默的回到寝室,准备接下来的社会实践。回到寝室,已经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突然感到一阵心酸,是不是不应该选择离开。但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还是走一步说一步吧。一个人躺在床上,没有回忆,没有思想,没有记忆,只是静静地的等待社会实践的到来。

我们在6月28日开始了社会实践,去的是大榆林小学。在车上我还开玩笑说,我也当老师了,也可以管教一下学生了。但内心还是有一点的紧张。毕竟第一次在讲台上,会有点心跳加速的感觉。我们下车又走了大约几十分钟,我们大家都在抱怨,天这么热,累啊。。但还得持走下去,要不然对不起当老师啊,为人师表呀。到了离学校还有二十米的地方,看到一群小孩跑过来迎接我们,当时我都惊呆了,非常非常的感动,刚才的累都消失了,去哪也没有这么多的孩子亲自出来欢迎啊。心里默默地说,不管再累,在苦。也不会放弃,就冲着他们的热情,与渴望的眼神,我都必须的坚持下去。

这个学校的条件还算可以。有自己的二层教学楼,贴着瓷片。当我们进教室,我们不再这样认为了。教室内的桌子椅子都是非常的旧,而且很多都是坏的。电扇还有一个风叶都已经扭曲了,窗户还是原来的那种,不是现在的大玻璃,推拉的。这样的条件,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地方,实在与现在的经济发展无法比拟。

我们在这的几天,真正的体会到了当老师的不容易。孩子们在这个年龄就是爱玩、爱闹、爱打架。不可避免的。而当老师却要处理它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各种纠结。在那的第一天,嗓子便哑了,因为他们实在是调皮,声音小了根本管不住他们。也许是我们不太合格吧。教他们的游戏,他们学的非常的快。而且做得也比较好。让他们在这个游戏当中既体验到了快乐,也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了。在给他们发奖品的时候,在我们看来都不值钱的东西,在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挣来抢去,生怕自己的少,由于上午的准备不充分,所以只给了获奖的几对人员,而没有获奖的,他们却抱怨没有他们的。而且很不高兴。拿到奖品的却因为有的多有的少而不高兴。说实话,这些东西都不值钱。我们的一顿饭也许就可以给他们发过来一遍。我们看来不好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他们却那样的珍惜。我们大

手花钱的时候,哪考虑过这样的事情。当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中上课,却睡觉,玩手机、不好好听课。为什么越是好的我们越不能珍惜。我们没有经历过,却很难学会去珍惜的。他们那么早就面对那样的现实,却没有自暴自弃。仍然快乐的生活着。我们惭愧。

在这几天与他们的生活中,我感受了很多一直没有感受过的东西,农村的留守儿童实在太多,他们无法享受父母的关爱,很小就要学会自己独立的生活。他们的爷爷奶奶无法照顾他们太多。完全寄托在学校的身上。哪里的孩子真的很懂事。在几天结束之后,在和他们在路上交谈,能看到他们对城市学校的向往。我们在去留守儿童的家里探访的时候,也了解了许多。他们这样的生活却没有抱怨。却没有一丝丝的气馁,虽然他们的性格有点内向,却很有礼貌。我们无法把他们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城市的条件就比他们优越,但他们却比城市里的孩子更加朴实、善良、纯洁。在城市建立小学花费那么多的同时,为什么不拿出一小部分来看看农村的学校,来改善一下他们的学校。也许这其中的问题有很多,我们作为学生无法去探讨,去说那么多。但国家一直在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可有没有人下来好好地视察一下。这样的效果有没有。必须切实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资金能够真正的到位。条件才会有改善,否则政策再好,下面的学校还是老样子。

在结束了大榆林小学的实践后,我们到了大杨庄小学,这里的条件我们更加无法想象,校长的办公室和学生的教室一样,都是瓦房,也许有的人还没有见过瓦房是什么样的,但他们却一直在这里上课。他们的桌子椅子都是非常的破,后面的玻璃没有一块完整的。无法想象他们冬天是怎样的。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小学没有人来重建一下,他们的周围都是很大的企业

,还有像立白、新飞这样的大厂。按道理来说,这么集中的工业区的学校应该是很好的,可他却与这个工业园格格不入。这么多企业,拿出他们半天的工资就可以让这些学校更好一些,比现在的强许多倍。农村教育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但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这次的实践实践不是太长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的东西,只有亲身体会了,我们才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老师这个职业的确很伟大,承受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压力,我们曾经经常抱怨老师、感觉老师不好、偏心、太严厉。2

暑期社会实践关注留守儿童小结——2013暑 篇9

应温家宝总理发出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号召,我院学生党支部组织了一支以10级和11级学生党员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于今年7月份在苏稽镇开展了为期2天的以“携手明天、共享成长”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高度重视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对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行前准备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和分工。对于实践方案的制定,也力求科学化、合理化、创新化。大学生党员加入此次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同志们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时刻关注需要帮助的群体。这这次的走访中,那些孩子给了我们相当大的震撼,无论从学习上还是从生活上来说我们都受益匪浅,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监护即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进行看护,但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留守儿童知道家里供其读书不易,同时也体谅到父母的辛劳,因而发奋学习,成绩很是优异,走访中可以看到墙上贴满了奖状;但是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生性调皮贪玩,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在学习时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导制他们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二、性格方面。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逆反心理较重。有些孩子很好交流但是也有孩子沉默寡言,由于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很难和别人沟通。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对于生活执着的追求,看到了他们为改变命运做出的努力,一个喜欢写小说的留守儿童在回答为什么喜欢写小说时这样说道:“现实世界过于残酷,只有在小说中才能有完美的结局”这是何等的震撼人心,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却说出如同饱经世事的中年人所说的话,让我们深思,让我们感慨。

或许在自己父母亲眼里,还没有走出大学校门的我们仍然是一群孩子。但是面对着农村儿童,我们俨然看到了我们那逝去的童趣。走了,或许再也不会来这里,或于我们的命运再也不会相交,但这片土地,这群孩子,这片空气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而那些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的人,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发展,才能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将来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旅经学生党支部

2013/9/10篇二:关注留守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报告

“关注民生·实践成才”

——“心系民生”材冶学院赴清原社会实践团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普遍的情况是城市经济较农村经济发达,所以许多人选择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这样农民收入增多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又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障碍,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留守儿童。为此,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深入农村,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状况。留守儿童也是一群积极向上的孩子,虽然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由于家庭的贫困给了他们太多的苦楚以及压力,但是他们依旧渴望健康快乐的成长。他们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也同样能感受到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所以在生活方面我们走访看到许多留守儿童都在家帮爷爷奶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洗碗、做饭、洗衣服等等家务活他们从小就会做了,在学习方面那些孩子学习也都特别努力,学习成绩也都非常优秀。

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多的收获。这是我们第一次我们走出校园。踏上前往清原的火车时,我们知道,我们不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的实践团队,更是代表着“东北大学”。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展现出我们东大人的风采。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不再有学校的庇护,我们要自己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长大,必须完成蜕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走出校园的时候没有畏惧。到了清原我们自己找旅馆,找饭店,同时还得考虑经费问题,因此在生活方面我们学会了精打细算。组织活动时我们自己联系领导,这是我第一次见领导,没有经验但我没有胆怯,因为我们作好了充足的准备,虽然过程中也会出现了一些意外但是我们都是能很好地处理。这次的实践锻炼了我们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做事情要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遇事要沉着冷静,勇敢地面对。

这次活动让我对留守儿童有一个崭新的认识,或许我们这次的活动不能帮助他们太多,但至少我们留下了最真诚的关心和爱,从这个方面说我们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个圆满的成功。我们在活动结束之后会认真地整理调研,掌握较详细的资料后,将利用各种快捷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如互连网、广播、报纸等等唤起更多的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足够的重视,让这些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帮助,更多的关怀,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关注留守儿童,我们一起行动!作者:汪爽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篇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关注留守儿童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

实践意义与目标

我们不能仅仅把大学当作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而应将它作为通往社会的桥梁。但校园与社会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暑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我们社会实践队的主题是“关注留守儿童,守卫祖国明天”。众所周知,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并且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据权威调查,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已近一个亿的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贡献青春力量,服务美丽乡村”为课题。旨在通过在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了解山东省海阳市泉水头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重点深入关注两户情况有代表性的人家,分析这种社会现象的成因和解决方案。与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建立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通过各类途径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或改善同父母的沟通渠道,最终大幅改善专访家庭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的实践队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我。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且投身社会;增长见识,更新观念,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通过与社会底层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接触,加深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进一步明确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五四”精神的当代内涵,我们必能得到学校里没有的教育。

实践过程

7月30日,我乘火车到达山东省烟台市,受到了于新芹同学的接待。安顿下来后,我便加入了物资的采购行动。当晚我们清点了相关物资,并进行了团队会议,安排了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

8月1日,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上午,我们全体成员辗转到达海阳市小纪镇,到小纪镇镇政府、小纪镇共青团委报到。我们大致讲述实践活动的方案行程,征求了政府部门的意见并适当对计划进行微调。后直接到了泉水头村,即我们实践的目的地,同村委会接洽。在交谈中我们仔细讲述了实践活动的日程,了解了泉水头村发展状况和官方对当地留守儿童情况的介绍,细心听取了村委会对于本次

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下午,我们通过亲自走访,确认泉水头村的基本状况,分为两组,对不同区域进行了考察。晚上进行团队会议,总结同小纪县县政府、泉水头村村委会的交流成果和我们实地调查的结果,对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正,清点财务状况,合作记录团队日志。

8月2日上午,我们依旧分为两组,每组都有一名记录人员、一名宣传人员和一名后勤人员,分头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随访。中午,团队进行讨论,从上午的调查成果中选择若干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家庭作为备选。下午通过和备选家庭的监护人交流,表明实践小组的来由,强调活动对儿童的积极意义,询问其是否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交流,我们最终选定了两户人家,即东土堆头村的姜宝坤小朋友(男)家和于欣昱小朋友(女)家,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研究对象。姜宝坤小朋友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留下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他在学校中成绩处于中下游,且不善于与人交谈。而于欣昱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之后跟随爷爷奶奶留守村子。爸爸外出打工常年不归,她学习成绩处于中游偏上,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很差,不能够跟村子里其他孩子愉快玩耍,甚至时常与他人吵架。

傍晚,我们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打消两位孩子的疑虑,拉近了他们和我们的心理距离。我们还赠送给孩子们若干精致的读本绘本作为礼物,请孩子给我们讲述生活中的趣事;我们向孩子介绍大学生活和我校情况;向孩子询问小学里的表现等等。我们小组准备了简单的小魔术、象棋和玩具弹珠,供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迅速拉近了和孩子们间的距离。晚上例行了团队会议。

8月3日到5日,这三天我们与孩子们的感情不断加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慢慢地,两位小朋友仿佛都走出了心里障碍,并且可以和小伙伴们友好的学习、玩耍了。通过多次的交流,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对同父母的想念之情。并且我们跟他们到他们的学校,通过观察和采访老师,了解了他们的学校表现;同时,我们和孩子们的监护人进行了频繁的交流,话题涉及了孩子们的日常表现和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并做了问卷调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每天晚上进行例行会议并清点物资。8月6日到7日是我们实践的最后阶段,也是关键环节。我们帮助姜宝坤孩子联系了他们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鼓励他们和父母诉说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跟他们的爸爸妈妈描述了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况,他的家长也明白了关心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决定定时回家探望孩子,大大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我们通过和于欣昱的沟通,和她的同学的沟通,使他们认识到平等待人、不卑不亢的重要性,并带领他们一起做游戏做手工饰品,拉近了他们的距离,最后将各种玩具送给他们供他们一同玩耍。最后我们联系了村子的主任,向他说明了我们的实践过程和调查结果以及我们提出的改善方案,村主任表示会长期关注孩子们的情况,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呵护。

8月8日,我们小组多数成员一起回到了学校。

调查结果

我们小组总结出泉水头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大方面: 1.比例高

泉水头村高中及以下的儿童共有78人,其中有35人属于留守儿童,比例高

达49%。2.监护不力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不能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怀和教育。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正常家庭儿童。3.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在饮食方面,仅是能吃饭就行,这对处于长身体时期的儿童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加入到家庭劳动中去。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使他们有了不符合他们年龄的成熟心理。4.情感问题

几乎所有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一半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不足每月1次。因此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情感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心理健康。5.心理问题

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般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据我们观察,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甚至孤僻,但又容易发怒,自卑,有怨恨父母的心理。

解决方案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针对我们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这里列出两条: 1.加强管理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调查、纪录追踪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2.增加关爱

为留守儿童创造更方便的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对外地务工父母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应主动与子女及其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感悟总结

1.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我们学会了实践获得认识,学到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我们团队在出发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积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实践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人类。大学不应是一座象牙塔,科学研究也不应该与社会分离,一切科学研究虽然方向不同,方法各异,但最终目的都是造福于人类,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我们实践团队深入相对贫困的农村,亲密接触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状况,我们深切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以科研投身于为他人奉献的事业之中,大大加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强烈激烈着我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锤炼自身能力。

3.实践活动使我们更有感恩之心。相比我们见到的那些留守儿童,我们的童年就显得幸福多了。虽然我也在农村长大,但父母却不曾离开身边,我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家庭教育,也很少有孤独寂寞之感。每个人的生长生活环境都不相同,很多情况下我们包括父母都是没有能力选择生活环境的。古人养心,以戒“忮求”为本,我们不应去追求人力所不能及的事物,也不应去嫉妒别人的优越条件。4.我们的社会也在成长。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各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农村的领导班子本身也十分重视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除了积极劝说其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外,还经常探望留守在家的孩子们,给他们必要的生活帮助,孩子们普遍非常喜欢村干部们。学校里也十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经常单独给他们辅导作业,社会各界的捐款和捐物也不时发放给他们,像我们一样活动在农村的大学生们在附近的一个村子就有一拨。身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使我们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了很大希望。

上一篇:爱如茉莉课文讲解下一篇:耳朵倾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