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共8篇)
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他们多数的孩子却成了当前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中山村距离乡政府9公里,全村辖17个自然屯,18个村民小组669户3104人,其中区外务工200户817人,区内、县内60户229人。目前,中山村有留守老人330人,留守儿童60多人,其中在县城读书30多人,在乡中心小读书10多人,在村完小、教学点读书有20多人。
一、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状
务农留守老人
中山村大多石山地区,主要种植玉米、辣椒,养殖以猪、牛为主,家庭收入低,是XX县贫困村之一。中青年农民被迫离家外出务工,有的人没有稳定工作,有的人虽然找到工作,但挣钱不多,留下子女给老人照顾,子女只好选择在就近读书。
许武结是中山村内告屯人,全家有7口人,老婆许娥山、两个儿子、还有孙子和孙女,大儿子许海勤已是大龄青年,开始去广东务工,还没有结婚。二儿子许海忠初中毕业后,就去广东XX市务工,月薪3000元,在务工中认识了一位天等籍女青年梁玉金,两人结婚后,生下一男一女。,许武结家在亲戚的帮助下,建起了二层楼房。近年来,梁玉金虽然在深圳开个日用品店,但生意难做,加上经常生病开支,收入不高。
许武结和许娥山都是60多岁的老人,玉米、辣椒、生猪是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今年种植玉米9亩,已卖肉猪7头,收入近1万元。由于家庭收入少,外出上学难,许海忠夫妇俩只好把儿子许静和女儿许凤留在家乡读书。
许静,生于,现在是福隆乡中心小六年级学生,在学校吃住。上个学期,许武结在福隆街租了一间仅1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7岁的许凤在乡中心小幼儿园大班就读,每期交950元,中午在学校吃,早餐、晚餐在租房吃,年租金1000元。加上各种费用,难于开支,许武结不得不把许凤转到中山村地板教学点读一年级。她每天上学要走50多分钟的山路,中午吃了国家免费营养餐后,在学校休息,下午放学回家又要走山路。像许凤一样,内告屯的6名“小侯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走崎岖的山路,求学路非常艰难。
许汉普和许桃美是内告屯务农型留守老人,全家5口人。儿子许海平、媳妇黄红兰去广东XX市务工已有,生有两个女儿许丹丹和许娜娜,两人每月工资5000元,利用外出挣得的钱建起了三层“打工楼”,一楼住猪牛,二层住人,家里种了4亩玉米,养殖1头黄牛和4头猪,家庭收入不多。8岁的许丹丹到中山村地板教学点读书,每次上学都要走50多分钟的山路,山路狭窄,求学艰辛。许汉普说:“就近读书,能吃上国家免费营养餐。如果遇到下雨,山路很滑,我要送她到安全区,才放心回来。” 许丹丹放学回家后,还要照顾2岁的妹妹,喂鸡。像许丹丹那样,走山路求学的留守儿童有6人。这个学期开学前,内告屯10多名村民上山修山路,方便了学生行走。
许珍义和许爱芬是内增屯留守老人,他们的儿子过世,媳妇去广东打工,大孙子许文凯去南宁读书。留下7岁小孙子许文旋在地板教学点读书。7月17日,中山村第一书记在地板教学点避雨时,留守老人许爱芬也进去避雨,她边说边流下眼泪,“昨天,我的孙子许文旋头部被黄蜂蜇一下,家里没有钱、没有人送去乡卫生院打针,现在还痛。”驻村书记立即赶到许珍义家看望许文旋,“文旋,你还记得伯伯吗?”“记得,你到过我们学校”“现在头还痛吗?”“还痛”“那伯伯送你去打针好不好?”“好啊”。
“阿公、阿婆,我现在想送文旋去打针,打完针后,就送他回家,你们是否同意?”“同意”。于是,驻村书记吃了两碗玉米粥后,就披上雨衣,冒雨送许文旋到乡卫生院,打针、取药交了医药费后,驻村书记马上送他回家,两个留守老人脸上露出了微笑。
城里陪读老人
中山村一些家庭依靠种养收入较多的人,还有学历较高、掌握一门技能的人,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且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工资,加上因村完小、教学点教学设施差,教师教学水平不够高,一些父母想尽办法找关系、花钱租房,把子女送到教育设施、教学水平较好的县城学校读书。
66岁的韦余权和63岁的许春花是叫怀屯留守老人,两人都在家务农,种植玉米3亩,养猪是老人的主要家务,年养猪10多头。韦余权,1969年去云南昆明部队当8年兵,是“援老抗美”战士,退伍后,曾到福隆粮所、大新氮肥厂工作,1991年,当选中山村党支书,工龄,每月得到生活补贴133元。儿子韦向宇和媳妇许艳丽,生下一个儿子韦嘉勋原来在中山村完小读书,,在县城租一间房,孙子在桃城镇一小读书,每年租金2500元。韦嘉勋到县城读书三年后,学会孝敬老人,平时检查爷爷是否多喝酒,是否节约开支,从细小事做起。放假后,他又返乡帮助爷爷、奶奶喂猪,做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个学期,他虽然上了桃城一中,但还在原租房住。
许勤花是更梯屯一名党员,今年61岁,全家5口人。她的儿子许成东和媳妇曾琼瑜,生有大女儿许诗祺和二儿子许诗杰,许诗祺,今年8岁, 许诗杰,今年2岁半,父母都是去广东务工,由于夫妇进厂工资低、广东读书费用高,没有带女儿和儿子到广东读书。为了让许诗祺、许诗杰到县城读书,许勤花每年花2500元钱,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石棉瓦房,房子又窄又低,天气热时,把整个房子都晒热了,下雨时,冲进了房里。许诗祺在大新职业中学附小读一年级,许诗杰在私立幼儿园入园。许勤花是一个大多时间在县城住的“陪读”妇女,家里也建起了楼房,不种玉米,不养猪,学校放假时才回家,开学时才到县城。像许勤花那样,中山村在大新职中附小读书的留守儿童有20多人。
半工半陪老人
中山村一些到县城“陪读”的中年人,身体还强壮,而且在县城租房、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高,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打零工,装修、搬家具、清水沟等工种,样样都做,回到家又要煮饭、炒菜。
韦余万,今年58岁,是中山村叫怀屯人,他的儿子韦东军和媳妇都去深圳务工,孙子韦嘉毅原在中山村完小读一、二年级。为了让韦嘉毅能到县城读书,他想尽办法找关系,把孙子转到桃城镇二小就读,同时租一间房,和老婆许雪英轮留陪读,年租金3000元,包括各种费用年开支高达1万元,除了儿子和媳妇每个学期给4000元的生活费外,韦余万还在县城找零工挣钱,够一天的油盐钱。
他家也种玉米3亩、辣椒1亩多,利用自家收获的玉米,养猪20多头,许雪英担当起做家务的重任,她起早贪黑,种植养殖两头都忙。今年,他家已出卖20多头肉猪,收入4万多元。“在县城读书,虽然开支不少,但现在孙子的学习成绩跃上中上水平,我也欣喜。”韦余万在聊谈时说。
二、存在问题
(1)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生活状况令人堪忧,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经济来源不稳定;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医药支付能力较差,部分老人生病时缺乏照料;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老人是最大的伤害。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她们面对着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文化素质提高受限、发展机会减少、安全感降低、家庭稳定性降低等诸多问题,苦苦支撑着家庭。一个留守妇女既当“爸”又当妈,既主外又主内,既干高强度的体力活又管孩子的教育学习,生活艰辛。
(2)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多由祖辈照顾,无法在亲情的阳光雨露滋养下健康成长,置于“寄人篱下”和“隔代教育”境地。因与父母聚少离多,缺乏沟通交流,生存发展条件不尽人意,亲情饥渴、心理缺陷、思想孤僻严重,封闭自守、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等不良习性由此酿成。
三、解决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实际需求,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农业、科技、畜牧、人社、工会、妇联、团委等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积极对策,为“二留守”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农民工”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1)强化宏观调控职能。一是加大农村机械化耕作程度和范围。提供一些诸如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农村专业化服务,可以缓解“农民工”家庭无青壮年劳力的劳动压力。二是加强村级综治工作。加强乡派出所警力,组织节日夜间安全巡逻队,给村级治安员适当生活补助,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三是鼓励“农民工”回乡探亲。保障“农民工”的法定节假日,开通“农民工”专列,给他们提供节假日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机会。
(2)丰富农村娱乐活动。各相关部门应针对春节、“三月三”等节假日,组织“留守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乡、村、屯山歌队、健身队作用,积极开展歌舞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营造文明新风,使广大“留守人员”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的快乐,同时,通过丰富业余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减少赌博、偷盗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3)净化社会环境。留守儿童较易受到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净化周围不良环境影响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各相关部门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整治乡中心校周边环境,加大打击违法网吧、电子游戏室的力度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各个方面加大对学校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
(4)办寄宿制学校。首先,寄宿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住在离乡中心校较远的农村,如果不住校,放学回到家已经很晚,较难按时完成作业。监护人忙于农活,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大多隔代监护人更是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导致他们遇到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走读的留守学生,放学回家路途远,沿路的玩耍经常使得孩子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实行寄宿制,就能很好地避免了走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其次,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优势。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专人接送,路途消耗的时间长。加之有的留守儿童走山路,孩子在风雨中上学存在安全隐患。
再次,寄宿制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方面有明显优势。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各校都会制订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此外,寄宿制在培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明显优势。
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2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数据显示,有13.2%的孩子认为很多时候做得都比别人差或一直做得不好,显示出较明显的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依靠和坚强的保护,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9.6%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其学习,27.6%感觉到孤单,没人聊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很好地和父母交流,慢慢地就会影响和其他人的交流,从而形成内向的性格特征。整体来讲,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性格缺陷比较突出,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价值观的偏移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有效引导和融洽的感情交流,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多数父母会选择给予孩子较多物质上的满足,从而使孩子养成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的习惯。还有部分父母由于诸多原因,在情感和物质上都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使孩子在情感和物质上都很缺乏,在周围相对比较丰富甚至有些学生故意炫耀物质财富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扭曲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
(三)人际交往困难
数据显示,有39.5%的留守儿童朋友很少或根本没有朋友。留守儿童的同辈朋友或伙伴过度欠缺,缺乏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信心的建立,会对今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产生极其不利影响,使其融入社会和团体困难,进一步加深自卑感和孤立感。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困难或障碍会进一步恶化其性格缺陷,不利其身心健康。
(四)情绪情感障碍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8.0%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没人辅导学习;有55.7%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感到孤独、无助。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的阶段,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受到欺负,却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可以依靠的氛围,慢慢地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缺少关爱、支持和鼓励,形成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趋势是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
留守儿童中有很多都是父母双方出去打工,孩子大多是由祖辈抚养。留守儿童与祖辈的年龄之间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监护人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孩子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监护人通常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和物质上的满足,忽视孩子心理和精神上感受,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留守儿童产生内向的心理。留守儿童因为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加上监管不到位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现象。数据反映,父母半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54.5%(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分离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也不容易接受本身就十分欠缺的祖辈的教育和引导。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践过于看重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由于诸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辅导。外出务工人员多来自于偏僻贫穷的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
(三)相关政策不完善
当前,流动人口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没有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有71.5%的孩子希望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城市生活。但各级政府并没有制定出有利于留守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政策,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都在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和父母一起生活上存在较大的阻碍。政府为帮助留守儿童而推出了代理家长的举措,但是对代理家长的实施还比较缺乏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中国特殊的血缘关系的文化背景,有一些家长和孩子并不理解或认可代理家长的做法,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做代理家长。在回答“您是否愿意今后做代理家长?”一问时,只有21.5%的人愿意,而31.1%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27.0%的人不置可否,有20.4%的人愿意服从组织安排,这是对目前代理家长活动开展不好的较直观的反映。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家庭——在活动中努力付出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要更多地调动家庭的积极性,让家庭担负起重要的教育职责。据调查资料显示:有87.4%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在身边关心自己,可见孩子们很期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有孩子的外出务工人员,最好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家长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另一方尽可能也抽出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学业的多方位关心,共同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二)学校——在服务中延伸教育功能;教师——在活动中渗透爱心
据我们和学校教师访谈了解到,教师除了在学习上能给孩子们一些帮助,生活上的帮助很少。留守儿童所在的各级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生活管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很多留守儿童都非常愿意接受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帮助。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这一类传统约束力正走向衰落,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他律性的失控、失范。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上着力,调查显示,有96.4%的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当我们能够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信任他们,把他们自己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他们就会发展出一种主体能力,即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三)政府——在改革中完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中转变职能
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前,流动人口的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必须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为留守儿童寻找适合的“代理家长”,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多家长认为代理家长应具备有文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品质。当地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父母外出打工现象而减少留守儿童。或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能离家更近而增加对孩子关怀,减轻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开设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让留守儿童最好能在父母打工的地方就近入学。成立留守儿童学校或班级,给予他们更多学习、生活上的照顾。建立留守儿童中心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多关注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之间多交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由专门部门管理,有专项资金支持。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大范围的社会改革政策的配套支持,需要重新检视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逐步地、系统地予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适应进城儿童的需要,适应所有少年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四)社会——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希望全民积极参与,多关心、多关注、多支持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显示有74.1%的人支持代理家长的活动,很多代理家长也表示自己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诸如多与孩子沟通、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以及经济帮助等多方面的帮助。作为代理家长,同时希望得到留守儿童家长的理解支持,得到孩子的理解,也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政府和组织在物质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总之,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携手形成爱和教育的合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所有留守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及其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重庆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性格缺陷、价值观偏移、人际交往困难、情绪情感障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不全面、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方面。为此,应整合家庭、学校、教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5):139.
[3]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5):156-157.
[4]周林,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4.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据全国妇联2010年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他们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无法做到家庭式迁移,迫使他们将子女依然留在农村。随着农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加大,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有不断增长趋势。黑龙江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其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年龄在6-14岁居多,年龄普遍偏小,正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属照顾,致使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成绩和初中教育的在学率大幅下降,若无家人和学校的及时引导,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易出现情感缺失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2.留守儿童易存在成绩欠佳现象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此次受访中达到大专及本科学历仅占10.5%,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3.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儿童无法与父母及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监护人无暇顾及儿童的心理变化,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易使儿童产生心理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不利的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存在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当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需要家庭的关爱,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
社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农村就业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在家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父母与儿童分隔两地的问题,让父母留在家里。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保证流动农民的权利,降低学校入学门槛,在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方面给予优惠,改善城市打工子弟小学教学环境,使农民工无后顾之忧,让孩子们可以随父母到打工的地方生活。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其办学行为。
学校方面,一是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五是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在家庭方面,在外务工的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老师,定期与儿童进行沟通,尤其年龄在11岁以上的儿童,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家长更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不要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要关注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才不会误入歧途。
四、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篇4
1.留守儿童数量比例大且女孩多于男孩。
在本次调查中,我村的留守儿童中女童大约占75%,男童多随父母外出读书。其中,有35%的留守儿童为双亲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65%.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愈来愈多。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80%是父亲外出打工,由母亲抚养孩子兼务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只顾工作,不顾孩子的学习情况,放其自生自灭。有20%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奶奶爷爷或外公外婆抚养。还有少数是托付给亲戚抚养,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最严重,因为监护人对其教育的了解一片空白。
3.留守儿童不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有些行为习惯欠佳。
农村的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看护,长辈对其教育不重视加上孩子从小没接受严格教育,不按时完成作业,家里长辈只顾养家糊口没顾及孩子的读书情况,造就孩子的懒性甚至有些孩子还有打架、吸烟等不良行为。这些问题都是从小父母忽视教育没好好教育孩子造成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从小缺乏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缺少热情和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孩子会逃课、打架、谩骂老师。留守儿童没人管教,自觉性较差,造成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留守儿童从少缺少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不仅对其学习而且在行为习惯上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只有从教育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导,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引导。
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特别是教育这一方面。有些孩子是由奶奶爷爷抚养,老一辈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导致他们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关注吃喝其他方面的问题。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关怀,但很多父母外出工作只顾撰钱没时间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很多孩子在教育这方面跟父母的交集几乎为零,跟自己的父母没有交流的机会。这种长期的缺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无所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上的困惑等方面的关注更是少的可怜。即使有关注也只是停留在有没有完场作业这项最基本的观念上,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对于处于身心发育的时期父母缺乏提供充分的精神上的了解跟知识的全面解答,这些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三从农村学校教育角度看,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教育跟不上国家平均水平。不仅师资严重缺乏,教育设备、教育资源都比较落后单一,教育力量很薄弱。而孩子的成长中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导,学校应该通过教师、集体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带来心灵上的温暖,以弥补孩子因缺乏亲情关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致使孩子不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所以,学校应该进行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师资力量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让孩子都能全面健康成长。
三、建议与对策
目前,随着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的大力帮助,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近年来逐渐有所减少。只有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才能让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给农村留守孩子提供一个完整健康的成长环境。
1.借助政府力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
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挥自身职能,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支持,完善国家教育体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政府要贯彻实施“三农”惠民政策,重视农村存在的问题,为早日建设美好农村和城乡一体化采取积极措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让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其次,国家要加强经济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制定惠农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村的家长可以尽量不用外出务工养家,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关爱孩子,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最后,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设备,投入更多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农村教育水平。及时弥补农村教育的不足,达到国家总体平均教育水平。
2.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主导作用。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乏只有通过学校的帮助来弥补,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孩子提供教育帮助。老师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多开展集体关怀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必要的关爱,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老师要定时到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跟身心情况,还要定期跟孩子的监护人交流,进行各方面的沟通,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垫下基础,给孩子实现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一个美好环境。
3.引起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
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学校、家长,也离不开基层的大力支持。儿童教育是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责任,村政府应该建立教育咨询点,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暑期期间,村委会可以通过邀请当地各校大学生到农村进行三下乡支教活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指导和各方面的交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工作,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
四、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篇5
我市共有县以下农村学校240所,在校学生116889人,其中小学159所,在校学生62584人,100人以下农村学校90所,在校学生3339人。在全市在校学生中有农村留守儿童7680人,占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12.27 %。这些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经过调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形成调查报告。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的几种类型。
1、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由于家境不富有,祖父母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在这样的家庭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对于学习更无从谈起。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
2、教育、成长都过于溺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现在很多的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等。
3、教育、成长都由亲朋代管,总感到心理压抑、束手束脚,希望无拘无束、自由放纵。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
(二)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不到1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行为习惯不良。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由于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三)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尤其是边远山村,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他们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
此外,歧视农民工子弟问题。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二、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一)提高认识,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日程。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6
为了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验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为2011年12月
调查地点:重庆南川区峰岩乡的偏远高寒贫困山区
调查对象:
本调查涉及对象是国家贫困县的贫困地区¬¬——重庆南川区峰岩乡的偏远高寒贫困山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的家庭。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我参加了我区大学生志愿团,在2012年初寒假期间为期7天对峰岩乡部分留守儿童进行访问,通过问卷、交谈和或动得方式进行了解相关情况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农民都有向外出打工,城市出现大量的农民工,因此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随着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外出打工,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孩子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留守儿童,他们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监护。为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准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今年开学之初,我大学生志愿团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查,下面是调查情况。
一,我们峰岩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为了确保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调查对象主要是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在6-12岁之间。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为721人,其中小学生421人,中学生300人,据调查统计,我峰岩乡农村人口11533人,现有劳动力7601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5225人,在721名留守儿童中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322人,占48%,其中小学生202人,中学生120人,父母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校生的绝大部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大,总体比例较高。
研究背景与概况
孩子的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也给许多家庭和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并且已经成为阻碍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原因,影响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通过这次调查,希望了解一下现今受调查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收集一些有关信息,从而对现今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调研,了解清楚当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寻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家庭学校合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
调查内容:
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卷》中列出的各个选项对家长与孩子间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和作业完成与辅导,爱国品德教育,综合素质,体育教育,特长教育,交际礼仪,安全知识等一些常见要点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
探讨当前区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妥,并研究相应的对策,对进一步做好当前受访区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为推动全区农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
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发现,根据我县现今的教育实际情况,面对升学压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学习问题成为家庭围绕孩子的主要问题,一些孩子成长的其他要素(例如:品德修养、兴趣)往往被家长忽略,而调查也表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全面素质陪养力度方面还是不足够的,甚至有的是负面的家庭教育,可以从群众、老师以及政府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满意度中可以看出来。孩子成绩令人揪心,素质教育成果不容乐观。急切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早日认识到,并作出积极地动作。
调查资料分析
调查发现,就当前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各式各样,但基本集中在下面几方面。
一、报告解读:二大客观原因造成家庭教育困难
第一大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地经济落后,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很少,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不足够面对庞大的人口。所以物质条件的制约必然对教育有一定的压制。
1、受调查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甚是落后,人们整天都想着怎样吃饱穿暖,温饱都是问题,何谈教育。受教育儿童都是靠政府投资,家庭无法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家长能力有限。家庭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靠政府每年救济粮和扶贫款维持生活;学生每年都有政府一定额度的帮扶,享受国家蛋奶工程的恩惠。
2、家庭投入资金比例小,政府投入资金比例大;但政府投入的资金比起同地区发达乡镇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第二大原因:
1、孩子成长环境很差,孩子没有耳濡目染的学习氛围。
受调查地区属于贫穷高寒山区,生活困难教育环境落后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受经济条件制约,家长无力给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有的连一张可以写字的桌子都没有。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家长都是弟兄几个,爷爷奶奶都是将近60岁的人,90%不识字,还要照顾好几个孩子,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甚至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及时去医院救治。此外,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留守孩子不仅生活上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小小年纪还要帮助年迈的老人承担许多家务。
孩子身边都是些上年纪的老人生活习惯不好,说的是方言,很少有看书写字的习惯,这些都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有孩子对大人说:“你们都不写字,整天让我写。”
有些村子,赌博成风,无业、待业人员太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此点比较重要)
2、人力资源投入也是有很大差距。
受调查地区属于高寒山区,教师少,任务重,有的老师一身兼数职,课堂任务都无法完成。再加上有些老师自身素质有限,将大部分学习任务留给家长,客观上给本来就不很成功的家庭教育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报告分析;四项对策修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口
1、素质调查;家长素质普遍较低,亟待转变理念及行为
数据统计
学历方面:受访家长中,90%的家长学历在初中以下,高中的有6%,而大专以上的仅占
4%。90%为农民,87%在外打工,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素质偏低对策:
即使家长素质偏低,家庭辅导还是有办法的,家庭教育不能荒废。
(1)家长无法辅导孩子可以利用家庭周围资源,几个孩子放在一起,让素质较高的家长辅导。(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举行手拉手、结对等帮扶活动)
(2)可以让高年级的孩子辅导低年级的孩子。
(3)家庭教育不只是辅导作业,还有品德,学习习惯,综合素
质,礼仪等。实践证明一些不识字的家长照样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
(4)有些年轻家长可以进行自学,夜校、求教、网络教育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
2、意识方面调查总结1:
自认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的只占20%,而在获取辅导孩子能力、掌握教育方法的意识方面,高达80%的家长竟然回答“一点都不希望”,且希望得到帮助的家长不到20%。他们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
1、原因透析
(1)留守儿童家长学习意识淡薄,没条件看书看报,更何况儿童教育、心理辅导之类的书籍。
(2)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家庭教育行为极为欠缺。
(3)留守儿童家长自身生活方式的非健康因素干扰太多,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4)有一部分家长的观念相当封建老旧,他们认为女孩子不必要读那么多的书,凑合念几年书,混个初中毕业证就行了,也就不会注重孩子的基础知识教育。
(5)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
2、家长的话:
(1)十里坪镇白鲁础村的韩顺军是高中生,他自己也承认,工作压力大,没有意识去对孩子的学习和相关教育进行过思考。
(2)十里坪镇白鲁础村的张传勇,是初中生,在外打工,自认为有意识照顾孩子,但是鞭长莫及,没法教育孩子。
调查中发现,排除素质的原因,相当多的家长都会用“工作”说事,以此来作为自己缺失家庭教育的借口。
意识调查1对策
家长素质的高低是相对性的,留守儿童的家长相对城区的会偏低,而且素质偏低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力度度就明显低于素质高的家长,表现出参与教育的意识不强,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教育问题完全依赖学校,自己不闻不问孩子成绩不好就说学校没教好,要改变这一点关键要强化家长的参与意识,家庭也是孩子的一所学校,家长更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要认识到教育孩子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政府等教育机构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是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3、意识调查总结2 ; 缺乏理性,将教育重担交付学校
1、数据显示
家校互动:有意识与学校保持联系并主动从学校方了解关注孩子状况的只占受访人数的17.8%,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自己对孩子不闻不问。更有甚者,老师联系家长竟然无
法联系到。
2、原因透析
(1)认识有误。留守儿童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
(2)责任缺失。在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后,家长只是一味抱怨,甚至指责学校失职。
3、家长的话:
邓刚则是受调查地区家长中为数不多的大专生之一,尽管如此,他说;“作为家长,都有着自己的社会任务,教师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份子,孩子的教育应该在学校就有成体系地施行。”
走访中发现,就教育所承担的任务而言,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学校”,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
意识调查总结2对策
(1)受访区白鲁础九年制副校长赵明军:教育孩子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责任,要是缺少一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一种缺失。孩子一出生首先就在家庭里接受教育,要是家庭教育这块缺少了,孩子这一方面的培养就失去了一个正确的观念导向,再把孩子放到学校来,教育就会难免出现一些障碍。所以家长一定要在观念上转变过来。
(2)家长意识的提高也有待于政府提倡,和引导。
(3)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辅导。
4、教育理念调查
望子成龙,棍棒底下出孝子,男服学堂女服嫁,等一些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①资料统计
寄望方面:有43.2%的留守儿童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孩子的思想建设、内心感受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
关注度方面:对在校表现关注占10.5%,能否自觉完成作业,占60.5%,而关注品德表现及校园生活感受的只占20%。
对错犯错方面:能采取说服教育为主要方式的占30.3%,而采取“不理他”“关在家里”“罚站”等消极方法的有60.7%。
②原因透析
(1)理念失衡。一方面期望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另一方面把才能局限于孩子的书本知识或成绩表现;忽视品德,学习习惯,综合素质,礼仪等.(2)方式失策。基于对孩子的期望,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认为严厉、高压才会对孩子有更大的触动。缺少说服教育,树模教育,辅导教育,心理教育。
③家长的话
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管农活多么辛苦,我都会和我妻子轮流对孩子的作业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会打孩子吗?)会,教育过程中肯定有时候对他的表现不满意而采取一些暴力手段。”张亮说。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却希望读小学的孩子考上好学校从而有个好工作。几乎所有的家长回答记者关于对孩子的希望时也表达着相似的观点。
理念调查对策:
(1)认真与老师沟通,向老师请教,老师家长合作将孩子教育好。
(2)孩子不能打,否则会出现逆反心理,自己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3)说服教育,引导教育、榜样教育应该是教育犯错孩子的好方法。
三、调查后的思考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也应是如此,家庭教育搞不好,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功于家长,其实社会,学校,政府都是有责任来配合家庭搞好家庭教育的。
1、学校该做点什么?
学校方面。记录留守儿童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留守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开展“爱心伙伴牵手”工程。学校要大力开展“爱心伙伴牵手”工程。动员有条件的同学,与留守儿童结成好伙伴,节假日邀请留守儿童到自己家作客,同吃同玩同学习,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2、地方政府应该做点什么?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要求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7
一、基本情况
(一)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被调查地区总共有4 654个2011学年在校进行义务教育学习的学生, 其中, 初中生有1 500人, 小学生有3 153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98.61%。截至2011年秋季学期, 全县7—15周岁适龄儿童3 816人, 属于留守儿童2 434人。其中, 小学1 316人, 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4.06%;初中1 118人, 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5.93%。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数较大的是莲花村和劳庙村, 分别达到57.35%和49.74%。
(二) 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在走访的4个村中, 有人口17 078人, 其中, 15岁以上的2 427人, 占总人口14.21%;60岁以上的1 921人, 占总人口的11.25%。据统计, 属于空巢老人 (子女不在身边的) 的791人, 占60岁以上人口的41.2%。空巢老人最多的是劳庙村, 该村总人口5 678人, 其中60岁以上的636人, 占总人数的11.2%;而空巢老人在60岁以上人群里几乎占了一半, 有321人。另外, 莲花村、河溜村和褚庙村空巢老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9%、48.2%和48%。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留守儿童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性格内向柔弱。
留守儿童从小就离开父母, 导致父母关怀缺失, 虽然有些是祖父母或亲戚进行监督, 但它并不等同于父母的关爱, 遇到一些麻烦就会在过程中感到柔弱无助, 长期这样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 有20.8%外出务工的家长一个星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一次, 32.1%的父母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 或不联系;许多父母半年回家一次, 甚至几年都不能回家。孩子长年见不到父母, 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 导致孩子们产生心理问题, 出现自卑自闭甚至严重逆反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 缺乏家庭教育。
多数留守儿童被放在外祖父祖母家或者祖父祖母家生活。在家庭隔代监护问题中, 大多数的监护人只确保孩子有足够的吃穿, 但在学术、心理、思想道德教育等问题上管束不足。
3. 自卑心理障碍。
孩子们大多都具有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 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父母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与巨大的保护伞, 当失去这些的时候, 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 变得自卑自闭, 没有自信, 有些儿童还会自暴自弃。学习不要求进步。根据调查, 只有13.7%的孩子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学习, 大部分孩子还是需要学习上的监督。另有许多孩子沉迷网络, 荒废学业, 未完成义务教育就流落于社会。
4. 学习状况并不乐观。
一是因为, 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并且陪伴的祖父母等也没有多少文化, 还需要做家务和农活, 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因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实践内容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爷爷和奶奶来说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说, 孩子们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又失去了父母的辅导与监管, 因此作业质量不够理想。
5. 逆反心理和盲目反抗。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保护, 总觉得别人会取笑他, 因此总爱斤斤计较, 与老师、同学还有临时监护人等的沟通也存在问题, 面对他们时充满了警惕甚至敌意。调查显示, 有51.54%的留守儿童与他们的临时监护人发生过矛盾, 而且有12%表示经常发生冲突;51.3%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常常出现困惑, 但无人帮助;38.6%的留守儿童感到被同学鄙视, 甚至欺负。
(二) 空巢老人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家庭收入低, 生活条件差。
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发展, 外出务工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老家的生存质量, 提高经济收入, 改善空巢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 但只靠外出务工者的支持仍不能给予父母足够经济上的支持。现在, 大部分的农村老人是没有社保的, 他们的经济来源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子女们的供给。根据调查, 老人的劳动主要是农田劳作, 但是由于体力不够, 年轻人不在, 需要请人做农活。所以他们的成本变高, 实际收入很少。随着不断淡化的孝道观念以及在外出务工者的工作压力增加, 空巢老人的收入逐渐变少。因此, 农村老人的生活举步维艰。
2. 承担抚养和教育后代的责任, 心理负担沉重。
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将子女交由年事已高的父母照顾, 带着孩子们上学。从照料孙辈们的生活饮食来说, 使老年人工作增多、压力变大;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又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 因为农村老年人识字不多, 无法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辅导, 担心孩子学习成绩差。其次, 如今农村交通、通信改善迅速, 电视, 网吧也随之产生, 对长时间在外的孩子, 担心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对于孩子们的管理表示力不从心, 致使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上产生负担。
3. 缺失家庭氛围, 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农村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由于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 导致出现“空巢”家庭, 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老人想要获得亲情关爱和生活上的照料, 子女们在老年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农村空巢老人, 对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的孤独生活。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调, 老人很难在家庭外找到精神寄托。
4. 缺乏生活照料, 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子女们不在身边,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都是老人们亲力亲为。例如理发, 换电灯泡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认为是小事一桩, 但是对于老人们来说都是难题。特别是老人家患病, 子女又不在身边, 这时会感觉非常地无助和沮丧。
5. 看病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难以保证健康。
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常年患病, 甚至疾病缠身, 如心脏病, 支气管炎, 哮喘, 偏瘫, 眼部疾病等, 然而经济的拮据和经济状况的恶劣, 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选择忍受痛苦的折磨, 而不是选择去看病。更不用说有时间考虑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致于变得落寞孤寂。虽然在子女的外出打工下, 家庭收入有所增加, 政府也给出了政策, 但是农村的医疗水平还是非常落后, 不能保证老人的健康。
调查中调研队还发现, 空巢老人的一些其他问题。比如, 在平时的生活中, 往往容易与邻里产生各种摩擦和小的矛盾, 也会与他们的子女或媳妇发生争吵。此外, 空巢老人还提出了一些希望, 比如在村里安排一些老年人能用的健身设施、多安排一些生活补助, 多一些人文关怀等。
三、原因分析
(一) 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最大的希望其实就是有父母的陪伴。但是, 就是这样的小小希望也不能得到实现, 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使家里的经济收入增多、生活质量改善, 而选择了外出打工。因此, 在他们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 被单独留在了农村。没有经历过这样事情的人是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的苦痛的。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肯定存有抱怨, 必然在属于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一定的阴影。对于他们是否能在未来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突破各种障碍, 释放郁闷的心情, 也是磨砺和考验。
1.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来看, 对留守儿童进行隔代教育的家庭由于祖父母辈和留守儿童的年龄差距很大, 并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有些连字都不认识, 因此两者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很是不同, 交流也存在困难。有些老人家忙于农活维持生活, 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监护;有些体弱多病, 没有能力监护孩子;有些是同时照顾几个孙子, 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因为自身缺乏文化知识, 因而只能满足儿童在生活上的需要。而精神、道德教育相对缺乏, 甚至娇生惯养、随心所欲, 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增加家庭负担、社会危害。
2. 家庭与学校沟通不够。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们的老师进行沟通或参加家长会, 特别是他们的祖辈监护人, 缺乏和学校的沟通, 而且还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和学习的情况, 又因学校教师对孩子的家庭访问少之又少, 有些孩子抓此机会, 在学校欺骗老师, 在家里有蒙骗其临时监护人, 导致双方无法从根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最终使得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走向消极的一面而无法发展。
3. 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这些年, 尽管有关部门指导要求下, 家庭教育得以促进。然而, 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 尚未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宣传的缺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没有被有关领导和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忽视宣传工作和培训活动, 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是祖父母, 对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不注意学习, 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在农村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 造成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的原因
1.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些年来,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逐渐有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出农村, 导致许多家里留下了无人照顾的老人。这就是空巢现象。虽然大多数的年轻人均有赡养老人的意愿, 但为了得到一个更好的生活、教育和就业机会, 不得不出去学习和工作, 这是出现农村空巢家庭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在城市打工的收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高, 所以许多农村年轻男女前往沿海大城市发展。还有一些家庭是一起前往城市, 这样就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此次调查发现, 子女外出打工致使52%的空巢老人留守在家中。
2. 自然空巢。
所谓自然空巢, 就是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 但未生育子女;有的生有子女, 但子女已经去世;有的只一个女儿, 女儿嫁到别人家后, 即使路途较近, 也不能时时回家照顾老人, 因此, 老人就成了空巢老人。在调查的4个村中单身空巢老人就有325人, 占25.7%
3. 子女与老年人存在代沟。
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在当前农村, 比较典型的是, 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 吃住不在一起。分家后, 有的距离老人还算比较近, 偶尔还是有空前往照顾老人。但有的离老人很远, 几乎没有机会回去, 这对于养儿防老的老年人来说, 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 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刺激。莲花村有个老太太的3个儿子都已经在县城成家立业, 只留下老太太一个人呆在村里的。当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和孩子们住在一起的时候, 她神色黯淡地说, 在哪都是一个人, 该工作的工作, 该上学的上学, 没有人和她说话, 吃的也不习惯, 住的也不习惯, 晚饭后也是一个人看电视, 感觉更孤独。
四、解决措施
(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障碍, 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父母外出打工多年, 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们沟通, 不知道孩子们心里最真切的想法, 因此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离开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什么影响, 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使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 看到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据此教育和指导留守儿童的父母, 让他们将孩子接在一起居住, 给予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引导。对于孩子而言,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而这正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初步建立的时候, 父母离开的成长环境会使得部分孩子变得坚韧果敢, 但也有一些会形成自闭症, 导致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性格内向。因此, 家庭与学校应该培养他们在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自立自强, 不要退缩。学校可以利用父母不在身边是不是测这一点来锻炼孩子们的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 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从我们的调查所了解到, 一些外出务工者曾试图把孩子带到工作的地方去上学, 但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 大城市好的学校的门槛太高, 而面向务工者子弟学校, 其教学条件不如老家的学校。我国现已在全国农村开展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人选择让其孩子在老家读书。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第一, 允许务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 降低城市学校要求。第二, 给务工者学校提供足够的资金, 以帮助它们配备和完善各种教学设施和软硬件设备, 提高教学质量。第三, 让更多的务工者子女有机会生活在父母的关怀下, 鼓励社会对务工者子女建立学校进行投资。第四, 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 使学习和生活上面没有保障的留守儿童在学校起居生活, 将父母没有给予的关爱用学校的关怀来代替, 以此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将家长学校扩展到农村地区, 给予家庭教育正确的指导。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力度,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临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对父母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与亲子沟通的方式等, 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展。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家长和学习应该办理临时监护人培训班。
调动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将留守儿童工作当成是学校评估考核的内容之一, 农村所在的学校和幼儿园应建立留守儿童管理组织部门, 分门别类, 进行档案建立, 对留守儿童的言行和学习进行严格地监督管理。一是在生活和精神上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二是专门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 综合评价他们的素质和文化;三是为方便留守人群和亲人间的沟通, 在各村里建立“外出务工者家庭联络站”;四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治疗与咨询体系。
(二) 对空巢老人的建议与对策
1. 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进一步补充, 将协议养老全面推广, 并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同时, 商业养老保险应该完善与扩充;逐步建立和优化老龄人士补贴制度, 使得80岁以上的老人有足够的生活补贴;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的范围;完成乡级家庭护理设施制度, 提高服务水平。
2. 加强家庭养老功能, 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尽管多数非常寂寞的“空巢老人”独居在家, 但仍不想选择入住老年公寓, 而想继续留住在家, 从此看来家庭养老仍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养老方式。我们应从以德治家出发, 从家庭个体开始, 让每个子女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形成以家养老的好习惯, 学会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进一步对协议养老制度进行实施, 若子女不及时和父母签署协议、或未能履行职责的, 各村村委会要以此稳定和提高“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 给空巢老人提供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 帮助他们, 给予他们生活的保障。我们要以家庭为核心积极探索, 以各村为基础的, 由各村向家庭辐射, 将包含卫生保健、生活照顾、精神交流、法律帮助等在内的新型养老模式带进农村, 帮助农村空巢老人。
3.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需求。
目前, 老人最大的风险仍然是疾病风险, 医疗保障是老年人首要的需求。对现有农村老年人而言, 农村医疗人员素质不高, 技术水平有限等限制性因素, 使得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 因为农村没有医疗保险, 所以老人需要花自己的钱才能看病, 然而农民的支付能力又是极为有限, 加之不断上升的医疗成本, 致使许多疾病缠身的老人无钱就医。因此, 应尽快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制度, 使得老人的看病需求得到落实。
4. 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维权问题仍然是空巢老人反映最多的问题。无论是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恃强凌弱的违法行为, 还是子女拒绝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老人家均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把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将老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好, 比如落实好《老年法》;保障好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比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建立了关于老年人合法利益的法律援助制度, 有助于老年人运用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应有权利。
5. 政府应着眼于空巢老人的精神支持。
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就是孤单无助。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好的。对于“空巢”老人, 政府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 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为此, 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组织安排踏青活动等。政府还要对农村老年人宣传科学的文化, 克服保守、愚蠢的思想, 并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 已有许多城市已开始假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 对空巢老人也给予了物质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安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难帮扶工作任务艰巨, 因此, 需要政府和社会广泛参与以及子女关爱、邻里付出亲情等, 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让大家携手并进, 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创造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婷.从留守儿童安全生存现状探析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
[2]张文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J].学理论, 2013, (1) .
[3]刘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及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 2012, (11) .
[4]张连杰.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胡德彬, 邓文娟.关于对农村“空巢老人”相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四川金堂县21个乡镇为例[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3, (2) .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调查研究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日发生的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服毒自杀、湖南界牌镇留守女童投毒杀害同班同学等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且需要委托他人照顾的儿童(6-16岁)。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和有效的家庭呵护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和城市建设的有生力量之一,他们能否成功完成社会化,对农村的长远发展和稳定有深远影响。
此次调查地点为山西省临汾市赵城镇瓦窑头村,本村村长谈到,由于本村人均耕地面积约5.4亩,许多村民将土地承包给其他人,自己外出务工。所以,村里的留守儿童较多。村内有一所中学,便于集中调查,中学的一名老师表示,当地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班级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可达到50%左右。
二、调查方法
调查组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自我认知、心理感受几个维度进行调查。运用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及文献研究。具体方法为发放问卷,对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三、样本特征
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其中男生占47.9%,女生占52.1%。年龄集中于12-14岁,占总人数93.6%。年级为七八年级。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占55.3%,母亲外出打工的占9.6%,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35.1%;调查中三成以上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周期为一个月,四成左右联系周期为一周,余下三成左右联系频率在两个月以上。其中,17%父母回家周期为一个月,35%为半年,31%为一年,7%为一年以上,5%为不确定。可见留守儿童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互动机会很少。留守儿童53.2%被父母一方照顾,多为母亲一方,39.4%的儿童被隔代照顾,6.4%孩子被叔叔姑姑等上一代亲戚照顾,1.1%选择其他。
四、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
(一)成长中的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在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上来看,六成以上反映不适应,四分之一孩子选择了其他,7.4%认为无所谓,3.2%认为父母外出打工,自由自在的挺好;在问到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的理解时,77.7%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整个家庭,18.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赚钱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4.3%有其他理解。对于照顾人的情感倾向84%是喜欢,14.9%为一般,绝大多数并不反感照顾人。
在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受什么人影响较深时,55.3%选择父母,21.3%选择照顾人,其次7.4%选择朋友,选择老师、同学及其他的均为5.3%。当问及有什么话相对外出务工的父母说时,许多孩子写了“爸爸妈妈我爱你”或“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多陪陪我”。可见父母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最困扰留守儿童的事情上,64.9%想要学习好,但是无从下手,52.1%父母不在家里,让自己总觉得孤单,40.4%选择无人理解的心情,21.3%认为有很多人生上的迷惑,10.6%反映身体变化的困惑,无人诉说,7.4%感觉寄人篱下,3.2%被没有朋友,感觉孤立无援困扰。7.4%选择其他。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可能引发孩子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41.5%帮家里干活,27.7%看电视,12.8%看书,11.7%上网,4.3%学习,2.1%做其他事情。农村留守儿童闲暇时间绝大多数在干活或者看电视、上网,仅有不到15%的孩子选择读书或者学习。
总体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动机,但内心却希望有父母的陪伴,父母常年在外导致对留守儿童疏于照管,不能在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适时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致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目标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合理规划或明确目标,这明显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二)长大后的留守儿童
本调查组对两名当地人青年进行了访谈,化名为石大、石二,两人是叔伯兄弟,因父辈均外出务工,所以由爷爷奶奶养大。石大已经在外打工一年。当问到两人有没有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受到欺负或特殊待遇时,石大说,因为村里留守儿童不少,所以村里基本没有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遭到特殊化的。当问及如何看待父母外出务工时,两人均表示理解,村里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更富足,有的早早盖上了新房,而父母在家的生活条件会差一些。所以自己也选择了外出打工。打算过几年有了本钱,就回家开个洗车店。三弟在家开网店,卖车配件。当问及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是否有影响时,石大表示,成长中,爷爷奶奶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父母的位置,而同村留守儿童又多,所以不觉得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有多大不同,但爷爷奶奶只照顾吃喝拉撒,没督促兄弟们学习,等兄弟们意识到学习重要性时,为时已晚,石大认为,爷爷奶奶在自己的发展前途上提供的建议指导偏于保守陈旧。石二在家时,每天都在上网,饿了泡袋方便面,一星期不出门。石二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妥,爷爷奶奶也未严加管束。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对社会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五、结论
调查地区留守儿童可达到50%,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为父母一方抚养或隔代抚养,而家庭成员缺少对儿童社会化有深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正确及时的人生引导,照顾人往往不能抓好儿童的学习,只能保证孩子基本生活。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较差,缺少合理人生规划,缺少人生目标,易对人生产生迷茫困惑。
六、政策建议
一、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主要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乡镇企业有助于就近消化剩余劳动力,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二、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针对性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目标感、自卑等心理,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障碍,顺利进行社会化。
作者简介
【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7-19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样本06-08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12-2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10-1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09-25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07-20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07-17
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08
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