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春节(共11篇)
留守儿童的春节 篇1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在当下的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儿童青少年群体,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远走异乡, 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 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 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人。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健全的情感关爱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督促, 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形成性格失衡、心理失调、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和学业失助等各种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个性、人格和智力的健康全面发展, 也阻碍了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从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发力, 构建精神家园、提供人文关怀是解决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通心密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的《留守岁月, 阳光成长——留守儿童心理励志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 , 由国内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李红教授等担当主编, 是国内第一套走进留守孩子心理世界的励志读物, 是送给留守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也是家长和教师理解留守孩子们烦恼困惑的心灵读本。
首先, 《丛书》以孩子自我阅读、自我教育的方式, 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丛书》包含了《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留守儿童阳光情绪手册》《留守儿童安全成长手册》《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手册》《留守儿童高效学习手册》《留守的童年不孤独·小学版》《留守的少年不烦恼·初中版》《留守的青春不迷茫·高中版》9册图书。《丛书》从留守儿童的常见问题出发, 涵盖了留守孩子安全成长、生活学习、个性完善、困惑应对等方方面面,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编著者对留守儿童的殷殷关爱, 这些积极的教育与引导, 从问题出发, 针对性强、指导性强,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家庭教育的缺位状态, 不光适合留守的孩子们自我阅读和自我教育, 对于留守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来说, 也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其次, 《丛书》为留守儿童量身订制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话语方式。笔者认为, 这套丛书最具魅力和人性光芒之处就根植于此。《丛书》采用留守儿童的叙事视角, 从留守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出发, 字里行间投射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让孩子们倍感亲切, 比如《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就以丫丫、豆包、江哥、娜娜和他们的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线索构成长篇故事集, 而每篇设有“心路迷程”、“通心密钥”、“攻心秘典”、“阳关心语”等板块, 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案例分析。《丛书》图文并茂, 以生动鲜活的故事走进留守孩子的内心世界、感悟留守儿童的成长烦恼, 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融审美性、可读性和励志性于一体。
第三, 《丛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系统的关怀和指引。《丛书》从留守儿童面临的常见问题出发, 以引领留守儿童人格、个性和智力全面发展系统构建主题。系列图书主题涵盖了留守儿童安全成长、学习提升、个性完善、情绪调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等。每册图书主题既是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的主要困惑所在, 也是个人健康成长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 整套丛书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留守儿童自助成长体系, 无论是处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留守孩子, 还是在学习、交往、青春期等方面面临困惑与烦恼的孩子, 都能够从中获得系统的自我教育与引导。
第四, 《丛书》用心与留守孩子交流, 彰显了教育引导的润物无声。《丛书》精心设计, 处处体现出为留守儿童自助成长提供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和教育引导的潜移默化。每册图书在开篇设计的“给孩子们的信”是套书的亮点之一, 如《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中写到:“只要我们擦亮眼睛, 拭去心灵的尘埃, 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拥抱真实的自己, 就可以让自己的小宇宙散发七彩光芒。”《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中写到:“要自我警醒: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 却不一定照进每个人心里。冷, 可以取暖;尘, 可以拂去;你, 要尽可能在别人的世界里留下明朗。”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本套丛书无疑是理解自己成长烦恼的心灵读本, 是陪伴自己成长的最好礼物。
第五, 《丛书》开启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窗口。心理问题是留守孩子们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灵的空虚迷茫比物质条件的简单匮乏更为可怕, 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是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自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分享他们的烦恼与困惑, 与他们感同身受, 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丛书》给家长、教师和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生存境况特别是心理世界的窗口, 为更好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的关爱力量, 形成合力, 着眼于留守孩子们真正所需、提高教育帮扶的有效性, 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们相信, 依靠全社会的群策群力和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强、自助成长, 留守儿童一定能在充满人文关爱的教育环境下获得尊严, 拥有健康、自信和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海飞.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站在同一阅读起跑线上——我国少儿出版与农村儿童阅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1 (12) .
[2]刘永刚.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11 (01) .
留守儿童的春节 篇2
为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认真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洋中中心小学于1月25日下午,开展“真情相伴、共促和谐”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座谈活动。洋中企业家刘郑美在春节前夕给我校留守儿童送来了一万多元的慰问金。
据学校摸底统计,我校留守儿童60个,约占我校学生总人数的17%。座谈会上,黄友桂校长对留守儿童提出了要注意安全、好好学习、学会感恩三点要求以表达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关爱。同时,我校“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代表也分别在座谈会上发言以表达对留守儿童关心和对社会爱心人士及学校老师的感谢之情。
这次座谈慰问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们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内心深处不解的问题及从孩子们的口中了解到的对父母亲不在身边的误解进行建议和引导,促使孩子们理解父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多样化的,认清自己的父母是用爱的不同方式在关心着自己,从而消除部分孩子对父母亲的误解。
留守儿童的春节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一、 调查目的
团中央、教育部、中宣部自1994年以来每年均号召和组织大中专学生志愿者进行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有百余万大学生利用暑期和自身的知识优势,深入农村和山区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下乡”活动。笔者近三年来在广东边远地区进行暑期支教,对周边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关注,对该群体的了解也是保证支教成效的重中之重,因而针对支教地区和对象开展了本次主题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对象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被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兒童, 年龄在0至18岁之间的儿童。
(二)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0份;在有效的调查对象中,男生占28%,女生占72%;7至10岁年龄段的占10%,11至13岁的占44%,14至16岁占46%;按照界定标准,留守儿童占54%,非留守儿童占46%。这些情况与当地留守儿童的情况基本一致,年龄大多集中在11至16岁,即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生为主,其中女生数量为男生的2倍多,这与当地重男轻女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男孩可能随父母至工作地读书生活,留下女孩子在家乡,这也是当地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
(三)生活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经济来源方面,85%留守儿童家庭来源于打工,而非留守儿童家庭91%来源于农业、经商和其他收入,这种经济来源差异是导致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最主要原因;留守儿童有67%经常有零花钱,较非留守儿童的56%稍高,父母不在身边而给零花钱以安慰孩子也是普遍存在;在做家务方面,有44%的留守儿童每天都做,比非留守儿童的22%高出一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更自觉帮忙做家务;留守儿童父母有超过78%长达半年或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这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也是存在最大的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与家庭发生矛盾的频率相近,但留守儿童在“有时候发生”这个频率段较非留守儿童的高;与家人发生后的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选择“闷不作声”和“与父母倾诉”的比率相近,但留守儿童选择采用“其他方式”的占37%,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的4%;从对生活的喜爱程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喜爱程度的分布相近,普遍喜欢当前的生活环境。
(四)学习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父母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基本一致,父母都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成绩方面,留守儿童成绩在中等及以上的占56%,非留守儿童的占91%,留守儿童有37%处于成绩一般的状态、7%处于成绩差的状态,而非留守儿童这两项分别占9%和0%,这说明了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父母不在身边对学习成绩确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人际交往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与人交朋友方面,留守儿童有44%非常喜欢与人交朋友,而非留守儿童只占26%,说明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加渴望得到朋友的关注;在与人发生矛盾后的处理方法选择上,留守儿童有52%选择“主动谦让”,而非留守儿童只有30%选择此项目,留守儿童更想通过自身的谦让来解决矛盾,维持朋友关系;在遇到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时采取的解决方式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倾向于“求助老师和同学”;在帮助人他人的态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表示会主动热心帮助他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留守儿童在维持得“很好”上只占48%,而非留守儿童占68,关系“一般”中的留守儿童占44%,非留守儿童占32%,而与人不接触或关系差的留守儿童占7%,非留守儿童则占0%,这说明了与人相处能力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稍逊,需要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六)内心感受方面情况对比分析:从家人的关心程度、与父母的交流、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等方面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基本一致,家人对自身的关心及自身的感受都是一致了,反映出家人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但在分享快乐方面,几乎没人选择与老师进行分享,普遍选择与父母及同学进行分享,这也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在担心父母情况方面,留守儿童有41%选择“总是担心”,远比非留守儿童的17%高,这反映了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更加深,父母应该注意这点;在孤独感方面,“有时候感到孤独”及以上程度的留守儿童占63%,非留守儿童只占35%,其中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处于“有时候感到孤独”程度上,这说明了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独。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调查当中,数据显示消极应对(NC)正常水平的比例占57.5%,偏低占35%,偏高占7.5%;积极应对(PC)正常水平比例仅占15%,85%都严重偏高,而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数据分布较为一致,由此分析可知,被访者人群的消极应对情绪相对平稳,但积极应对情绪严重趋向一极化,需要进行正确地引导。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其实并不特殊,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样,有相类似一般特征,但也在个别方面存在差异,如留守儿童更加渴望被关注但同时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弱,他们更加敏感,容易感到孤独,但总体上心理健康水平较好,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这也是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
三、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方面,要多关注农村和山区,加大对农村和山区的教育投入和相配套的保障措施,致力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要进一步深化当地的经济建设,解放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快增长;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引起社会各界的集体关注。
(二)学校方面,要转变只重视升学率和课业成绩的旧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形成学生心理档案,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营造积极氛围,发挥好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更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
(三)家庭方面,要改变刻板的教育观念和“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观念,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时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联系。
(四)支教团队方面,要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团队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之为友,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来点燃他们的读书梦。
参考文献:
[1]郝振.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及其保护性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5-7.
留守儿童的春节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纳入标准:年龄5~12岁;监护人知情同意;无原发性及先天性疾病。本地区的180例儿童纳入调查。其中留守儿童100例作为观察组, 男53例、女47例, 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21岁;非留守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3例、女37例, 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45岁。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调查内容
对两组儿童进行心理障碍相关量表的调查, 包括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 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问题。本次调查进行了严格审核与质量控制, 以确保调查的有效率为100%。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包括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社交活动性与躯体诉述等四个维度, 分数越高, 行为能力越好;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心理、生理、行为与总体健康等四个维度, 分数越高, 自评症状越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行为调查对比
经过调查, 观察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社交活动性与躯体诉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症状自评对比
经过调查, 观察组的心理、生理、行为与总体健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流动的增加, 留守儿童也在增加, 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剧烈增长的态势。学术界也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领域从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教育、居住到社会整合[3], 现有的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干预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观察组儿童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社交活动性与躯体诉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其可能原因为缺少父母的爱护, 限制了留守儿童的活动和交往, 导致社交能力的降低;疾病本身及由此带来的生活不便、与其他儿童游戏交往减少, 也带给患儿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由于性格的执拗和行为的幼稚, 可能使留守患儿在幼儿园或学校不易很好地与老师及同学相互配合, 更易作出违纪行为[4]。
观察组的心理、生理、行为与总体健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孤独、自卑以及可能出现的消极抵触心理、逃学、抽烟、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为此在干预中, 建议对留守儿童开展每周一次的小组活动, 培养肯定自我、欣赏别人、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勇气, 让他们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 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开展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宣教及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等主题活动。总之, 留守儿童多具有明显的心理障碍, 导致行为能力的下降与生活质量的降低, 因此, 需积极根据发生因素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王玲玲, 陈立文, 陈素菡.留守儿童情绪障碍的研究[J].浙江医学, 2014, 16 (9) :1402-1403.
[2]胡月, 韩娟, 陈心广, 等.湖北省麻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资本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 (1) :31-34.
[3]江琴, Bjorn A.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特点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 (3) :325-327.
留守儿童的忧思 篇5
一、学习无人监管让人忧。读小学的孩子回到家里,父母亲就是他们的第二任老师,又是校外辅导员。在学习上多少可以做些指导,监督。老师布置了哪些科目的题目,做完了没有,质量如何,何时完成,都是家长可以监督的范围。可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作业就会出问题,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拖欠。初中学生,人大心大,更是名堂多,把家庭作业不放在心上。爷爷奶奶问起作业的事,他们往往会回答说“做完了”或是“老师没布置”,以欺骗年迈老人。学生只怕老师,父母次之,爷爷奶奶就更不用说了。爷爷奶奶最疼爱的就是自己的孙儿孙女,他们只管孩子的吃穿、用钱等,至于学习,那就有心无力了。
我班有个叫王磊的学生,父母在外打工,每次节假日布置的家庭作业总是拖欠。有一次,我急了,上门家访,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管不着。拨通了他爸爸妈妈的电话后,他们大吃一惊,说:“我孩子不是成绩很好吗?他说他是全班第三名,怎么会作业不做呢?”我说:“什么第三?倒数第三。每次的家庭作业几乎没做,成绩能好吗?”他爸妈这下急了,连忙赶回家,又是与老师交涉,又是教训孩子,末了走了。可王磊也就好了那么几天。
二、用钱无节制让人忧。父母亲外出打工,生怕苦了孩子,往往会留足够的钱在家里。临走时还对家里人说:“用钱就不用紧他了,只要他要,您就给吧!”之所以这样,他们心里认为:“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没有对孩子关照,那就用金钱弥补吧。”他们的想法错了。孩子往往会多要钱,因为金钱万能。他们拿着这些钱干什么来着?买零食吃,买玩具,租看一些无用的书刊,上网玩游戏,给同学庆祝生日……那他们还有心思学习吗?做爷爷奶奶的心里想:“只要孙子平安无事,花点钱,算什么,要,就给。”
我曾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父母外出打工,留下一千多元钱存在银行里。由这孩子自取自用。不用他爷爷奶奶操心。可是,不到一个月,钱就花光了。原来,他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多数时间泡在网吧里,我曾多次走访,对他劝说、教育,都无济于事。没过多久,他自己就弃学了。
三、行为习惯的放荡,缺乏良好的养成教育让人忧。每逢周末、节假日,这些没有父母监管的学生能早睡吗?大概是半夜转钟吧。干什么?看电视呗。第二天早晨能起得早吗?一定是太阳老高。刚起床,三五成群的同学来了,“今天给××同学庆祝生日”。带着礼品,庆祝时,饮料、啤酒,有说有唱,好不热闹。试问:“倘若他们的父母在家,能允许他们这样做吗?”还有的学生干脆上街泡网吧,或者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钓鱼、捉龙虾,或者相互串门。更有甚者谈情说爱。在他们看来,节假日全身心地玩乃天经地义,什么学习,全都抛在脑后。试想:他们的父母在家,一定会吩咐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监督他们学习、休息。
四、安全问题让人忧。留守学生都是青少年、儿童,本来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做事缺乏理性,安全意识薄弱,加上没有父母的陪伴,出现安全事故在所难免。如我校有一位学生,在周末的时候,独自去钓鱼,鱼竿触到高压线被电死。又如本镇小学一位十岁的女学生早晨上学,穿着雨衣,骑着自行车,路上风大雨大,不小心冲到一条小沟里被淹死。试想:这些出事的学生如果有他们父母的陪伴、护送,或许能幸免一死。我校上一届初三,就有一对男女学生,在读初一时,他俩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俩人也仅仅是同学关系。可到了初二,他俩便开始谈恋爱了,经老师教育后,他们只表现得更隐秘些。到了初三,他们居然在公众场合挽着手,一个非你不嫁,一个非你不娶,如胶似漆。试想:他们还有心思学习吗?如果有他们的父母在家里对他们进行教育、疏导、监管,或许不会发展到这一步。
五、留守学生缺乏父母亲情的关爱,心灵情感的失落让人忧。外出务工的父母,一部分是年终春节回来一次,还有一些是几年才回来一次。他们对子女的关爱只能是有心无力。留守学生在心灵情感上有种失落感。生病了,没有父母陪伴;放学、上学没有父母接送;有了成绩,不能与父母分享;遭遇挫折,不能与父母倾诉……有一位学生说,每当看见自己的同学有父母亲接送,真羡慕。还有一位学生说,每到春节,他就在门前盼望着父母的归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我有如下思考。
一、学校与家长签订学习、安全责任状。学校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状,许多学校正在施行,至于学校与家长签订学习责任状,目前还没有多少学校尝试,这也仅是我个人的构想。长久以来,众多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责任,好像他们是局外人,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
也有这样的家长,从小学到初中,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一旦考试成绩糟糕,就将怨气发在学校、老师身上。这不是一种悲哀吗?有些家长,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出了事,也找学校麻烦,纠缠不休。因此,学校与家长签订学习、安全的责任状很有必要。
二、学校、班级建立留守学生的资料档案,如家长电话、学生身体状况、行为习惯。
三、班级、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的教育、培训会。教育、培训这些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分析他们的的生活状况及其特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
四、班主任应经常上门走访,与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交谈。一方面,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家里;另一方面,也能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这样教育学生就能有的放矢。
五、地方政府也要担负一定的职责。如乡镇党委、居委会、村委会,尤其是村委会、居委会,他们对本范围的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如果多一双关爱、监督的眼睛,学生违纪的事可能要少一些,安全系数要大一些。
六、规范网吧、节摊、音像销售等市场,尤其是网吧应该限制未成年人出入。这样,就堵塞了一条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诱惑的途径。
关注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及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社区、村组、地方政府的责任,一句话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共同承担了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义务,我们的青少年儿童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的春节 篇6
“我们班成绩差的基本上都是父母出去打工的同学, 他们中也有的成绩不差, 但乱花钱, 穿着不三不四, 戴耳环, 一副不得了的样子”;“学校纪律坏就坏在留守儿童多, 家长远走高飞, 撒手不管, 娃儿无法无天……弄得我这个校长脑壳都大了”;“作为分管教育的干部, 我为全镇的留守儿童忧虑啊, 偷东西的、抢劫的、泡网吧的都有”……
这是很多人对留守儿童的普遍印象, 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除了这种直观印象外, 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论文也频频得出这样的结论, 约四分之一的文章对留守儿童的负面特征有夸大其词的倾向。比如, 有论者仅凭“据调查”三个字, 就断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是“不务正业,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80%以上处于中、下等……厌学、逃学……不守法纪, 犯罪倾向较大……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 小偷小摸;有的追求时尚, 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 染上毒品……”
笔者首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1) 对大众媒介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 具体操作步骤是:在新浪网“爱问”搜索系统中选择“新闻搜索”, 关键词为“留守儿童”, 限定搜索时间为“1998年7月10日到2010年6月9日”, 查询关键词位置为“在新闻标题中”, 并默认全部新浪网新闻源作为我们的搜索源。搜索结果显示“找到49045篇新闻”, 但是实际上搜索到、且能看到的只有1780篇。原因可能是显示的结果中包含大量重复新闻。如“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成违法犯罪高危人群”有16条相同的新闻;“留守儿童结伴盗窃一月作案30起, 团伙老大13岁”有15条相同的新闻。
在搜索到的1780篇新闻中, 笔者首先对所得结果逐条进行筛选, 其中近90%是全国、省、市、县、镇、村、学校等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 根据研究目标, 只选择了其中对留守儿童 (群体、个体) 进行描述报道、评价、调查结果的新闻作为分析样本, 经过这样的筛选, 实际得到符合要求的新闻25条, 作为本次内容分析的最终样本并进行编码。笔者共设立了三个内容分析的变量, 变量一为:新闻的标题所体现的对留守儿童的评价, 取值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变量二为:新闻来源媒体的性质, 取值分为:主流和一般。主流媒体指中央媒体、各省、市网站, 如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 其他为一般媒体。变量三为:新闻报道中采用的分析方式或手段。取值分为:泛泛而谈、运用个案、运用非正规调查资料和运用正规调查资料四类。表1是对于这25篇报道的内容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主要是负面新闻, 呈现出来的留守儿童的社会印象主要是: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这是大众媒介中的留守儿童, 那么留守儿童的自我定义是什么呢?请听他们的自我言说。
二、留守儿童的自我言说
正如大众媒介报道的一样, 留守儿童从出现至今基本上都被看作问题儿童, 成绩差、纪律差、人际关系差、意志薄弱等都成了他们的特有标签。笔者以留守儿童的自我叙说为方式, 试图呈现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对现有研究结论或社会印象作出回应。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有23.2%的孩子认为留守儿童有自身的问题, 依次表现为心理健康 (42.4%) 、个性发展 (23.1%) 、学习 (15.9%) 、人身安全 (10.9%) 、道德 (7.6%) 。还有36.7%的孩子认为留守儿童没有自身的问题, 有39.9%的孩子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显示, 有78.5%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成绩差”, 73.1%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纪律差”, 79.9%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 62.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性格孤僻”, 赞同和不赞同“留守儿童内心孤独”的比例相当, 75.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意志薄弱”, 有83.4%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
对于这些现有研究结论的自我认知, 留守儿童告诉我们这些不是他们特有的问题, 此其一。其二, 不同地区的孩子对以上论断的认知有显著差异, 而在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父母外出打工时孩子的年龄方面没有差异, 另外, 他们对于“留守儿童成绩差”、“留守儿童纪律差”、“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留守儿童意志薄弱”的认知因跟谁一起生活而有所不同。
三、留守儿童的社会建构机制
1.“污名化”及其灾难逻辑
“污名” (stigma) 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 是一种身体标记。这种标记是刻在或烙在某些人的身上, 表示带有这种标记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需要回避和远离。1963年Goffman将污名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他将污名定义为个体的一种不被信任和不受欢迎的特征, 这种特征降低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使他从一个完美的、有用的个体变成了一个有污点和丧失了部分价值的人, 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大众媒介充当了对留守儿童“污名化”的“推手”。
社会学研究表明, 污名化会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受污者向上的社会流动, 使之长期处于弱势状态, 甚至令他们蒙受强烈的羞耻感和罪责感, 损害其身心健康。同时受污者也会由此产生对社会的隔离感、敌意和不信任态度, 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2.“表面化”及其悖论逻辑
对于解决留守儿童这一问题虽然我们可以从政策文本中隐约找到影子, 但是难免给人一种宏大空洞的“感觉”, 国家政策的遥不可及、地方政策的昙花一现、学校制度的力不从心, 这些都无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这是政策制定的负面效应, 解决问题者成为了制造问题者, 这就是政策制定表面化所带来的悖论逻辑。归根到底还是一点, 就是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长效性, 政策落实缺乏监督机制、责任机制, 何时才能让政策的雨露普惠每一个留守儿童, 真正从他们的问题出发, 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呢?
3.“城市中心主义”及其失衡逻辑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是一种互相哺育的关系, 然而割裂城市与农村、混淆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观念上的误解以及由此设计的城市中心主义制度框架和政策导向, 使得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有了身份上的显著区分, 并由此衍生了教育不公平, 倾斜了社会公平的杠杆, 制造了深层的但并未完全显露的社会问题, 社会处于失衡的状态。
城市中心主义的具体表征为:一是割裂了城市和农村。对于今天的农民、市民来说, 似乎都有一个强烈的信仰:城市是好的, 是令人向往的, 城市化进程就是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是城市代替农村的过程。这是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城市中心主义的表现之一。二是混淆了中国与西方。以西方城市化发展路径来设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具体表现为:第一, 西方的城市发展核心和动力是城市, 是作为金融中心的城市, 而中国的城市发展核心和动力都在农村;第二, 按照马克思的叙述, 西方的整个文明史都贯穿着城乡之间的对立, 处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中, 而中国的城市与农村是融为一体的;第三, 按梁漱溟先生的说法, 中国是国家融在社会里面的, 这个社会不是城市社会而是乡村社会, 城市是乡村的延续而不是相反, 城市和乡村是一体的。
摘要:本文以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和留守儿童的自我言说为切入点, 前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对大众媒介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 得出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印象”, 后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得出了关于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等方面的结论。通过这两种视域的比较分析, 旨在为留守儿童问题及其研究提供“另一扇窗”。
关键词:留守儿童,大众媒介,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呼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1) .
留守儿童的春节 篇7
这, 是一个10岁小女孩最想说给外出打工父母听的话。女孩叫曹娟, 是梁平县蟠龙镇完全小学224名留守儿童中的一名。
一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
读五年级的曹娟和弟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家住梁平县蟠龙镇户槽村3组。由于缺少营养, 她面带菜色, 个子比同龄孩子还要矮小, 一双大眼睛充满了疲惫和焦虑。今年开学才10天, 她的父母就到广东打工去了, 除偶尔在电话里同父母说说话外, 她很难享受到父母的贴身关爱。“家里有一个两岁多的弟弟, 又喂了一头猪, 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 先煮猪吃的, 再煮人吃的, 吃完饭喂完猪我得往学校赶, 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晚上回家天快黑了, 我摸黑去挑水, 再去找猪草、找菜……, 总是要晚上十点多才睡觉”。曹娟如是说。
户槽村是梁平县蟠龙镇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一个村, 村里80%以上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在蟠龙镇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
2007年“六一”儿童节, 梁平县教委领导对该校24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研究报告, 发现有224名学生是留守儿童, 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9.9%, 其中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68.7%, 有171名。该镇万民村小有9名学生, 其中有8名学生父母均不在身边。调查报告还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道德、行为、心理以及安全等方面作了详细了解。当地村民说, 在农村, 中青年夫妇到外地务工, 把孩子留在家里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孩子才出生两三个月就开始了漫长的留守生涯。调查报告让不少老师心情沉重。
一串令人痛心的缺失
“独在家乡真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问双亲在何处, 心中有无儿女情。”在学生中, 这是老师经常听到高年级学生吟诵的一首小诗。他们说, 诗歌倾诉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
在父母远离家乡的日子里, “孤独”成了留守孩子长期的伴侣。调查显示, 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10年之久。在通讯发达的今天, 电话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唯一的联系。但这种通常一个月才能打上一次的“亲情电话”, 往往以孩子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父母很难顾得上孩子的情感世界, 双方的情感交流几乎为零, 有专家称留守儿童为“心灵孤儿”。
尽管外出打工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 但缺乏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极易放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陈奉旭, 蟠龙完小四年级学生, 在他不到一岁父母就外出了, 此后, 陈奉旭一直住在外婆家。陈奉旭说道:“我害怕呆在家里。每天在外婆家吃饭, 外婆太唠叨, 我扒完饭就赶紧溜出来。我觉得好孤独好失落, 渐渐加入了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队伍。我们男生女生一大群, 今天走东家, 明天串西家, 都没父母管, 自由得很。我们一起玩游戏、打牌、看电视, 常玩到深夜。第二天起晚了干脆就不上学, 在路上玩耍, 开心又快乐。说实在话, 我很想念爸爸妈妈的, 也恨自己不争气。然而外面的诱惑太大了, 实在无心学习。这次又逃课几天了, 听说老师和外婆到处找我。外面呆久了, 还是想上学, 但又怕上学, 一是无脸见到老师, 二是落下这么多功课, 反正跟不上了,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混一天算一天吧。”
老师们在调查中发现, “读书无用论”成为部分留守儿童的想法。据一些老师介绍, 农村留守孩子的处境十分困难, 上学之余, 还要回家挑水做饭洗衣种菜, 柴米油盐样样得自己张罗, 冷了饿了无人知, 病了痛了没人管。他们还是儿童, 稚嫩的肩膀怎堪如此重负?这自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些是托给了奶奶或外婆照看, 他们往往是把学生交到学校, 除了生活费用, 什么都不管了, 常要求老师把孩子管严些。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 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 无人能管, 大胆放肆, 在受管理时,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与教师顶撞。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 不爱说话, 不爱交往, 自卑、孤僻, 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不少班级的留守儿童占90%以上, 一个班上召开家长会, 来的大部分是些老头、老太婆, 学校家庭的沟通基本上是无实效的。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孤僻、胆小的情况, 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不少初中留守儿童养成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习惯。
一种无可奈何的承担
那么, 如何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真空呢?一位有着数年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认为, 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双双外出, 至少要留一人在家, 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同时, 要经常通电话、信件等方式, 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由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变为追求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上来, 对留守儿童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 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 并经常与外出的家长联络, 共同作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蟠龙等镇乡已经建立起关心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这些镇乡的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通电话, 告知这些儿童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状况。
留守儿童的春节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少儿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而存在, 是社会的一个开放阅读场所。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是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和为所有读者提供平等服务, 这就决定了它是当今社会促进阅读的主要力量。少儿图书馆为儿童提供阅读服务必须不分年龄、身份、地位、贫富等。图书馆在提供公共阅读服务时, 留守儿童不仅不能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而且要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因忙于生计, 外出谋生, 不在孩子身边, 由隔代 (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照顾, 老人们只能照顾到其衣食住行, 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在空闲时间阅读书籍。其中部分孩子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家里干活, 如洗衣、做饭等, 很少有时间阅读。另外, 留守儿童的阅读场所、阅读资源相对较少, 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阅读权利。
针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走出去”服务纪实
(一) 针对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地区成立固定分馆。
1.2009年成立全省首家民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图书馆。2009年1月,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肥东县陈集乡阳光小学分馆正式挂牌成立并开放, 这是安徽省首家专为留守儿童建立的少儿图书馆, 目前该分馆拥有藏书1000册, 阳光小学的留守儿童均可免费借阅馆藏图书。该馆图书每季度更新1次, 每次更新200册, 孩子们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向市少儿图书馆中心馆预约借阅图书。肥东县陈集乡小魏村, 是该县最偏僻落后的地区, 这里很多农民外出打工, 孩子上学远非常不方便。2006年8月, 一位叫陈万霞的民办教师在这里创办了全国首家民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阳光小学。目前, 该校有在校学生300余名, 其中留守儿童200多人, 有100多名学生在学校寄宿, 最小的幼稚班寄宿孩子只有3岁多, 最大的12岁。由于学校位置偏僻, 阅读资源十分匮乏, 虽然孩子们热爱读书, 但受条件限制学校无法满足, 该馆在报纸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主动与阳光小校方面联系, 双方共同建立这样一个图书馆, 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有书可读, 健康快乐地成长。2.2015年合肥市烔炀镇凤凰小学分馆开放。2015年6月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凤凰小学分馆开放, 该分馆位于巢湖市烔炀镇凤凰小学校园内。分馆面积50平方米, 有3900册图书 (其中学校自有2900册, 该馆提供1000册) 。凤凰小学现有学生110名, 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 该校从2010年起设立了图书室, 但由于该校经费有限, 5年来只更新过200本图书。为满足该校学生不断增长的精神食粮需求, 2015年6月,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凤凰小学签订合作协议, 设立了凤凰小学分馆, 送去了1000本崭新的图书, 今后还将定期更新, 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二) 针对留守儿童分布特点成立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站。
该馆拥有全省首家汽车图书馆, 根据留守儿童分布特点, 该馆与街道、社区合作建设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站, 为辖区留守儿童送去了书香, 有力地保障了留守儿童阅读的权利。这种由专业图书馆负责业务指导、书刊供给, 街道、社区提供必要的场所和事前宣传的模式, 在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流动服务站机动灵活, 方便儿童就近阅读, 拓宽了图书馆服务范围。汽车图书馆采用定期送书上门服务的方式, 2周一次, 每次半天, 停泊在相对固定位置为读者服务。汽车图书馆载有图书1000册左右, 图书主要为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童话、科幻、百科等类别。
为扩大汽车图书馆的影响力, 该馆不定期联合主管单位和媒体开展活动。其曾与合肥市文明办、江淮晨报社开展“流动的书香——少儿图书馆送书进社区”主题活动, 以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优秀图书为载体,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促进阅读、传播知识, 把城市文明传递到千家万户, 关心弱势群体,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三) 联合多方力量, 为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捐书。
阅读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 对于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来说, 书籍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一本本城市孩子唾手可得的课外书, 对于他们而言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针对这一情况, 该馆利用开办的“道德讲堂”向馆里小读者们发起倡议, 号召小读者将家中闲置不用的书籍捐献出来, 让书籍得以分享、知识得以传播, 用爱心去照亮贫困山区孩子前行的道路, 活动得到了小读者及家长们的热情参与和踊跃捐献。同时, 众多社会爱心人士还向山区孩子捐献了学习用品、书架、衣物、现金等。
此次活动捐书对象之一的金寨县黄畈中心小学是一所位处大山之中的希望小学, 这所学校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平时都是吃住在学校, 只有周末才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接回家。山区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少, 除了教科书和老师们的教导, 只有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来获得, 但该校课外读物一直以来都极为馈乏, 这批捐赠的课外读物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也让山区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浓浓关爱和温暖。
二、“请进来”服务纪实
(一) 留守儿童“图书采购”活动。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寒暑假都会举办小读者图书采购团活动, 在活动中该馆都会邀请一部分想读书爱读书的留守儿童参加, 让留守儿童和其它的小馆员一起到图书卖场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
在活动中, 每个小馆员都可自主选购自己喜爱的图书, 活动结束三天后, 孩子们即可到图书馆借阅自己所购图书, 这些图书还回后, 图书馆将进行加工并及时上架流通, 届时, 其他小读者也可借阅到这些由读者自行挑选的图书。
(二) 留守儿童“电影放映”活动。
为了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平等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该馆不定期邀请留守儿童到该馆的少图小影院观影, 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娱乐生活。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图小影院成立于2007年7月, 在节假日和周末免费为小读者放映儿童电影、科教片和英文原声影片, 8年来共上映影片约500场, 接待观众超过5万人次。除了开展馆内放映, 小影院还利用移动电影放映设备, 不定期开赴各分馆或地处偏远、人口密集的郊区开展电影放映活动, 丰富了当地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 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在暑假里远离网吧, 健康快乐地学习, 该馆不定期举办“学习+实践夏令营”, 每期夏令营来自留守儿童分馆、城市社区、郊区偏远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都占到一半左右, 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道在图书馆里度过一个伴着浓浓的书香的假期。
夏令营中该馆为孩子们准备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 有读书指导讲座、读书报告会、读书讨论会、新书专架、网络课堂等, 其中的“我当两天小图书馆员”“与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开展两天探索型学习”等活动受到了广大读者及其家长的追捧。
留守儿童的春节 篇9
一、会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1、家庭因素
(1)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 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另外, 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 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 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 正确引导不够
部分监护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 不分是非曲直, 偏袒护短;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 轻则训斥辱骂, 重则棍棒相加, 体罚折磨, 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监护家长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依从, 要物给物, 要钱给钱, 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不尊敬父母等不良恶习。
2、学校因素
(1) 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
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 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 使德育陷入尴尬境地。尤其是学校上层管理者很少像关注学生成绩那样关注品德教育, 甚至学校的考评上也单一的以学生的成绩为准, 而对教师来说, 只要教出成绩好的学生, 那就是优秀教师。在教师、学生意识中加深了“重智轻德”的观念。
(2) 德育课落实不到位, 德育活动开展不够
在中小学阶段, 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便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但在农村很多地方, 因为自身学校师资力量、德育资金等方面的原因, 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课时不足、教师水平有限。作为主渠道的品德课得不到落实, 可想而知在其它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3、社会因素
(1) 留守儿童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 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 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留守儿童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 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 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
(2) 生活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气候, 赌博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村, 不少全家男女老少, 整日混迹于赌场之中。学生在上学路上都能看到一群群围着赌博的人。学校附近的赌场也是比比皆是, 里面挤得水泄不通。所有这些促使一些学生也养成了打牌赌博等不良行为, 使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叫苦不堪。长此以往, 学生心理也必将没有净土。
二、音乐治疗对留守儿童的治疗研究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 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 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音乐治疗利用音乐对人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特点来进行心理治疗, 这种治疗远比语言上的教育来的有效。
音乐是由各种各样的体验组成的, 它能影响人们的身心和情绪, 它可以引起听者或演奏者在行为方面的变化。它能渗透到下意识, 可以显示许多隐藏在那里的东西。音乐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 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 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美国音乐治疗大师布鲁夏 (Bruscia) 在他的《音乐治疗定义》一书中为音乐治疗做的定义是:“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 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来自于对家庭和社会的认识的偏差, 他们往往存在着自我表达障碍、自我评价低下等各方面的心理障碍, 他们往往不愿与他人交流内心的真实感受, 久而久之,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美国音乐治疗之父Gaston指出:“音乐的力量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非语言的内涵。”音乐的这一交流特点对于临床治疗来说是关键因素, 特别是当语言的努力归于失败时, 音乐可以帮助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而这一关系正式治疗成功的基本动力。
自我表达障碍、自我评价低下是大部分心理障碍患者和很多生理障碍患者共同的基本心理特点, 而一个人必须首先能够正确接受自己, 然后才能成功地与外部世界建立起正确的联系。音乐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自我表达的媒介, 丰富自我情感和促进自我成长的途径。这就是说留守儿童要想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必须首先正确的认识和接受自己, 不能自卑, 更不能自暴自弃。在集体的音乐活动这种安全而无威胁的人际环境中, 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念、思想。在音乐治疗中使用的各种音乐活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功能水平的患者, 使他们都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而这种成功的体验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形成和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
针对留守儿童的音乐治疗过程, 笔者设计的四个步骤:
1、确定患者的问题所在, 对患者的症状、生理、情绪和社会状态全面评估。
2、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治疗目标。
3、根据治疗目标制定与患者的生理、智力、音乐能力相适应的音乐活动计划。
4、音乐活动的实施并评价患者的反应。
音乐在临床的治疗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理/物理作用、人际/社会作用以及心理/情绪作用。因为留守儿童多与外界存在沟通障碍, 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治疗中, 主要应用的是人际/社会作用。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 音乐活动 (包括唱歌、乐器演奏、创作等) 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活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患者在情感交流中相互支持、理解和同情, 使各种心理和情感的困扰和痛苦得到缓解。患者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了表现自我和感受成功那个的机会, 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促进了心理健康。
三、结语
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很多, 但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的很少。他们提出的对策要求从家庭到国家教育体系, 一整个链条都要发挥作用, 这样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是很难实现的。笔者希望能在最“低成本”的前提下, 不需要家庭到教育体系都作出一定成绩的前提下,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法, 正确引导孩子, 让留守儿童在简单轻松的环境中,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摘要: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 分析了留守儿童的现状, 初探音乐治疗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音乐治疗,留守儿童,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韩昔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8) :128-129.
[2]戴丽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263-264.
[3]高天.走进音乐治疗[J].中国工商, 2001 (4) :186-187.
健康“留守儿童”的心理 篇10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方法的指导
(一)思想预测
思想预测是指人们根据思想活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事先估计和分析产生思想问题和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预防和早期纠正。“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缺乏父母之爱的生活环境中,经常产生思想矛盾,自卑心理严重,情绪常常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留守儿童”思想面貌的变化不管顺向进步还是逆向发展,预先总会有迹象。我们老师,为了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形,可以有意特设一些情境,来预测心理健康的程度。像这种“征候预测法”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细微之处入手,要善于驾驭学生发展的方向。我们教师在确定预测方法时,要明确预测目标,掌握“留守儿童”思想主流发展的趋势,或者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得到及时的指导。
(二)心理保健
我们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留守儿童”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转移法:要学会自觉的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的“留守儿童”,要让他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如倾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通过一些群体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书法,画画等有有益的活动来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
宣泄法:压抑、自卑,自弃等心理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状态,要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得以排解:可以通过写日记诉说,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或者打电话诉说,也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吼叫等方法,及时疏导心结,化解积郁,求得心理平衡。还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
自我暗示法:成语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动写照,暗示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起显著的导向作用。指导他们当记恨念头产生的时候,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压抑自己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处理的很好”、“我不比别人差”,不轻言放弃。经常性的努力,不懈的锻炼,会使你走出自卑的阴影。
二、多途径培养心理调适能力
(一)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我们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道理,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教师还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二)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指导他们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三)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留守儿童的春节 篇11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性格孤僻内向, 人际交往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引导, 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没有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出现相对滞后甚至偏离了社会化的正常方向, 这引起儿童的情绪变化, 表现出喜怒无常、沮丧压抑甚至狂燥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 有51.37%的留守儿童会与父母、留守监护人、同学谈心, 有48.63%的留守儿童不与人谈心, 有8.90%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想过与别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一部分留守儿童害怕交往, 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很不自在, 害羞, 不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交往过度, 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过早染上社会气息, “铁哥们”、“江湖义气”, 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对待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 与父母交流少的留守儿童, 体现出来更多的情感依赖和需求, 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严重。一方面, 他们自身认识在不断增长, 情感需求在增长, 另一方面, 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客观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改变, 反而时间再不断地延长, 这种自卑感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减少, 而是进一步增加和泛化, 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强, 对抗情绪严重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敌对防御不信任, 总是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在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他们面对管束处于对抗状态, 产生出较严重的对抗情绪。
4、价值观念扭曲, 性格和行为分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就没有父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面的帮助和指引, 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管理, 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他们脾气暴躁、遇事处理冲动极端, 常常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情打架斗殴, 辱骂老师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情感上的缺位父母、留守监护人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 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智力发展教育很少, 从而出现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良好的亲情依托
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处于亲情缺失的生活环境中, 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就容易养成胆小怯懦、敌对破坏的性格特点。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 难以与他们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无法关注到他们的身心需求。即使有短暂的见面, 由于缺乏沟通交流的基础, 父母在教育管理时往往容易陷入粗暴、简单。有的单亲在家, 但由于忙于家庭事务、忙于生计, 缺乏科学的方法, 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力不从心。
2、监护人教育管理上的缺失
监护人的教育管理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 有30.14%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有4.79%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亲戚朋友;有2.05%的留守儿童处于完全无人监管的状态, 他们寄宿学校;有62.33%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
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 他们年龄较高, 文化程度低, 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大, 难以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 往往是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而对于孩子身心上的需求, 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缺失, 导致孩子娇生惯养, 道德品质、理想缺乏。
亲戚朋友作为监护人或者没有监护人, 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往往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气息的影响, 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
3、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上缺乏互动
界石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 当地居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较落后。许多学校还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 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在教育管理上, 家校缺乏互动,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很少关注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大多数家长没有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
4、社会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新传媒时代, 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血腥暴力, 极易影响到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 留守儿童容易把心理的寂寞空虚转为盲目寻找其它精神支柱, 游戏、上网、赌博、色情已严重威胁到了留守儿